時間:2023-03-17 18:12: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臨床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本文作者:陳亞明工作單位: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
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進入綜合診療科培訓的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是指完成了臨床碩士課程學習的二年級研究生。他們已經完成了理論課程學習,有些已經在本科室接受了短期的臨床培訓。這些研究生來自口腔內科、合面外科、正畸、修復、預防等各個科室。年輕醫生:為醫院新招聘的剛研究生畢業來我院工作的年輕醫生,來自醫院各個臨床科室,有些己經在相關科室進行了部分簡單的臨床操作訓練。帶教老師:由口腔內科、口腔合面外科和口腔修復專業資深臨床教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組成的臨床教學小組成員。
由2一3名帶教老師組成教學組,對兩類人員(研究生呢年輕醫生進行帶教培訓)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學方式:對于年輕醫生,由于他們絕大多數已經獲得口腔醫師執業資格證書,進科伊始,就開始加強理論培訓和全科思維的理論培訓以及規范基本操作培訓,并安排他們接診病人,在臨床診療工作中,在繼續進行臨床相關知識的系列培訓的同時,老師做好示教工作,對典型的病例的診療方案進行講解討論,并按照對低年資住院醫師的要求安排門診工作,在他們遇到疑難問題的時候,老師及時給與解答和協助解決,并對他們的臨床操作和診療計劃進行評估。對于臨床研究生,由2一3位帶教老師組成帶教團隊,定期安排各種小講座進行最初的訓練,從最基本的臨床知識傳授入手,循序漸進,進行全科+專科思維和診療的規范化培訓。
醫院給綜合治療科的定位是:普通、全科、差異化服務,具體講,就是根據年輕醫生全科規范化培訓的要求,以診治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為主,老師適當示教一些疑難病例;對于就診病人,不僅僅解決主訴問題,而是結合主訴,在和病人充分溝通的基礎上酌情進行相關的全面檢查,如全景片或口腔cT等等,制定詳細的全科診療計劃,和病人溝通后逐步實施。通過這樣的思維方式和操作流程,希望能夠做到“一椅到位,全面診治,長期服務”。目前,綜合科己經基本做到全科服務,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的不間斷服務以及節假日的診療服務,社會聲譽度不斷提高。日間診療室14張牙科綜合治療臺,剛成立時平均日門診量僅達40余人,業務量每月約40萬,目前己經達到平均日門診量100多號,月業務量突破90萬,醫療投訴率為零,我們采用不固定椅子上班的模式,有效提高了椅位和各種醫療資源的使用率,科室各類人員相互團結協作,氣氛和諧,大家心情愉快在一起相互學習交流,遇到問題協同作戰去解決。為了解決人員數超過綜合治療臺數導致綜合治療臺不足的矛盾,我們采用不固定椅位上班的做法,即所有年輕醫生帶著工具箱上班,加上我們實現了中午連班、晚間門診和節假日正常上班的排班模式,這樣做,基本上實現了一人一椅操作,有效提高了椅位使用率。
對接受培訓的研究生和年輕醫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普遍感到在綜合科得到了非常好的鍛煉,彌補了過去課程設置和專科培訓的不足,全科診療思維和規范化操作技能顯著增強,克服了過去修復科研究生在修復科培訓沒有病人的弊端,也大大方便了病人,全科診療,一個病人的所有牙病都由一位醫生或同科室醫生診治,有助于醫生和病人之間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對破解實習醫生和年輕醫生病人不足這一難題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臨床實習階段護生主要進行基礎護理的實踐,同時對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及專科護理進行學習。臨床護理教師首先應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豐富的基礎護理和整體護理知識及實踐技能,熟練掌握本專業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及護理知識,并具備相關的法律知識。在實習過程中指導護生正確評估患者病情,用醫學術語對病情進行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的記錄,指導護生對患者病情進行及時、充分的評估并給予治療處置、健康教育、康復指導、藥物相關知識宣教等。
1.2教育教學能力
實習過程中護生要接觸豐富的病例,了解前沿臨床知識。臨床護理教師在臨床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典型病例和相關知識點進行系統、互動的講解,對護理技能操作進行詳細示教。學生入科前,各臨床科室要根據本專業特點制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根據核心能力培養要求提出需要解決的護理問題,進而制定入科教育、教學查房、業務講座的內容。這就要求臨床護理教師具有較高的教育教學能力,包括運用教育基本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教學設計能力、表達能力、應用多媒體的能力等。
1.3領導能力
領導能力包括決策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協調能力、指揮能力、溝通能力、親和能力等。當前醫療市場較以前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對護理工作的需求更高,患者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加強[9];實習護生自身存在護理技術操作能力、護患溝通能力、基礎知識及臨床經驗等方面的不足。同時,護生的年齡普遍偏小,實習過程中遇到繁瑣的實際工作和意想不到的困難時,往往會出現挫折感。在這種情況下,臨床護理教師要有較高的領導能力,才能帶領護生順利完成實習任務。良好的溝通和親和能力,有助于臨床護理教師與護生的溝通,及時發現護生的心理波動,并疏導護生的心理問題,提高護生對專業工作的認同感;較強的協調能力和指揮能力,能使臨床護理教師合理安排日常護理工作和護理臨床教學,實現臨床工作和教學工作的共贏。
1.4解決問題的能力
核心能力教學模式強調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重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應用核心能力教學模式的過程中,臨床護理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并制定教學目標、重點,結合臨床工作和教學實際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還要面對患者及家屬對實習護生工作能力的質疑和維權。這就需要臨床護理教師具備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公平、公正的評估護生的工作;對日常工作中的突發事件有敏銳的判斷力,合理安排協調日常護理工作與護理臨床教學的關系,避免護理糾紛發生。
2核心能力教學模式對臨床護理教師教學能力的促進作用
核心能力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實習醫院各科室的支持,實習醫院建立護理教研體系專門負責實習護生的教育和管理問題。醫院自護理部到臨床科室分別設立內、外、婦、兒、五官等護理教研室,設置教研室主任、教學秘書,并設立教育學院對護理臨床教學質量全程監督。醫院制定教研室各級人員崗位職責、護生教學管理制度、教學評估制度等,對臨床護理教師進行相關管理和培訓。
2.1定期業務培訓
實習護生入科前,有教學任務的臨床科室,按照實綱要求制定本科室的實習教學計劃和具體內容、題目,并上報教育學院統籌安排。實習教學計劃和內容確定后,在護士長支持下由教學秘書組織科室臨床護理教師分別準備具體的教學內容。臨床護理教師作為臨床護士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為護生提供前沿的臨床知識,但綜合專業理論知識、人文學科知識不足,對疾病相關知識點缺乏結合臨床病例進行突出的、系統的、互動的講解能力。因此實習醫院和科室定期組織臨床護理教師進行專業和教學相關培訓,提高專業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要求各科室臨床護理教師均應按照核心能力教學模式的要求進行實習帶教,規范入科教育、業務講座模式,規范實習護生考試及評價模式。教育學、心理學培訓可幫助臨床護理教師更好的了解實習護生的心理變化,因材施教、合理組織教學,更好地傳授臨床知識。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對知識點的學習更加直觀,通過應用多媒體課件將知識靈活多樣的展現給學生,可激發護生的學習興趣。計算機及多媒體使用培訓,可幫助臨床護理教師掌握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并熟練應用于授課中。科室常用技術及最新進展培訓,可提高臨床護理教師的專業能力,更好的適應臨床教學的要求。
2教學隊伍的教學思維轉變不足
預防醫學是以群體為研究對象,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與分布規律,以及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并制定相應預防措施的科學,但目前醫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只側重以個體和疾病為中心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培養,預防醫學教育的意義得不到充分體現。多數醫學院校在臨床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中,對預防醫學教育的目標沒有詳細或明確地闡述,對預防醫學知識和技能沒有明確要求,內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學過程中,預防醫學課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課程之間缺乏相互聯系,不利于培養臨床醫學生以醫院為中心開展預防保健工作。同時,教師隊伍構成單一,對醫學全科知識掌握不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落后。教學內容也偏離臨床及實際應用,導致學生缺乏興趣,教學效果差,無法在思想上強化“大衛生觀”。
3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預防醫學教學模式轉變有偏差
雖然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已被人們所熟悉和接受,但這種轉變在醫學教學實踐中的進展緩慢,相對于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學科,在學校本身教學經費緊張的情況下,預防醫學教學投入明顯不足。重臨床,輕預防,重專業技能培養,輕預防醫學實踐的思想仍是預防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礙,特別是占主導地位的管理層、教師層,預防戰略意識仍然比較薄弱,預防醫學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之間的學科交叉與融合不夠,改革預防醫學課程設置和優化教學內容,加強教材建設和改進教學方法等方面進展緩慢,尤其是預防醫學實踐與教學環節受到影響較大。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局限于生物醫學范疇,忽視了社會、心理、環境、行為等因素對疾病和健康的影響,忽視了人群預防保健和健康促進等知識和能力的培養[2]。
4預防醫學教學對策
4.1提高學生對預防醫學的重視
如何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預防醫學的重視程度,是臨床專業預防醫學教育的關鍵。目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增加,傳染病的危害仍然存在,這些疾病單靠臨床醫學很難達到最佳效果,這就要求臨床醫學生看清形勢,在學好基礎、臨床的同時,重視預防為主的大衛生觀念,學會在開展一級預防的基礎上加強二、三級預防,對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進行評價和控制,對人群從不同角度和層次提供健康素質服務。另外,國家在努力推廣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今后,很多臨床專業學生畢業后將會成為一名全科醫生,而全科醫生必須是防治合一的。作為未來衛生隊伍的中堅力量,“三級預防”觀念的強弱以及預防技能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我國未來的醫療衛生事業。作為醫生,對所接觸的人群進行預防醫學知識教育,其結果都會事半功倍,在某些方面會比預防專業人員的影響更加深遠。所以,必須引導他們重視預防醫學的學習,培養他們在未來社區醫療中,能從預防觀點、群體觀點出發,加強健康教育能力、調查能力、分析和處理衛生問題的能力,以提高他們自身實力,更好地促進人類的健康。通過在課堂上逐步地、不斷地向臨床專業學生傳輸以上信息,把學習預防醫學的重要性和臨床醫學生將來要從事的工作聯系起來,讓學生從未來角度、從自身角度、從實用角度高度重視預防醫學的學習。
4.2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
我國政府對預防醫學事業高度重視,中央財政對預防醫學專項投資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國已將公共衛生列入建設公正社會的重要議程。為此必須轉變觀念,特別是管理層、決策層的觀念轉變是關鍵。近年來,我國預防醫學教育在培養理念、模式、方法手段上都進行了改革,在加強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拓寬學生專業知識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索。但因受到傳統醫學教育模式的影響,在教育觀念、內容、手段、知識結構、課程體系等方面依舊存在許多問題,如對培養目標的定位、標準、課程設置與培養模式等方面還存在不足;目前,醫學院校預防醫學教學隊伍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以學生畢業為主要目的,對目前快速發展的生物醫學知識掌握不足,同時,對相應的社會學科知識了解也較少,提高一線預防醫學教學隊伍的專業素質是當務之急。
帶教老師均為婦產科學主治醫師,具備豐富的臨床教學經驗。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即入科介紹,教師以現有的教學授課方式依據教科書上描述的方法講解問診,查體內容,根據教學大綱隨機完成教學內容及出科考試;實驗組采用臨床路徑結合目標管理教學法,即入科介紹,根據婦產科學目標管理結合臨床路徑設置帶教圖,精選病例,設置問題,明確實習目標,嚴格按照帶教圖完成實習帶教,
1.2評價內容與方法
⑴問卷調查,設計制定《婦產科學臨床實習情況調查表》,以不記名調查問卷的方法進行婦產科學學習情況的調查,分別涉及了學生對實習安排的滿意度、教學形式滿意度、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方面;⑵根據婦產科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出科考試命題,以考試成績作為客觀評價的標準。根據主、客觀綜合評價的結果,對兩種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1.3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百分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醫學生考試成績比較
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實驗組臨床技能成績、理論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中理論考試中傳統試題成績及知識點錯誤數,兩組比較無差異(P>0.05),而實驗組的臨床病例分析試題成績高于對照組,其知識錯誤點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醫學生問卷調查結果比較
教學結束后分別對兩組進行問卷調查,實驗組對教學方式的正面評價明顯好于對照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力和解決臨床實踐問題方面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區患者對兩組實習醫學生接診表現的滿意度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有差異(P<0.05),
3討論
3.1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
臨床實習教學是在進行系統理論知識學習后,在臨床帶教老師的幫助下把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復習、鞏固和進一步理解理論課的重點知識,培養正確的臨床思維的綜合教學環節。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傳統的醫學臨床教育模式屬于印證模式、跟班式帶教,臨床實習的目的為印證已學過的理論知識,相當于一種接近同一水平的重復學習,醫學生主動探究性學習不夠,升華知識的興趣不濃;臨床上遇到什么患者就學習什么知識,學習內容隨意性大,學習內容片面、零散;實習目標模糊,什么都想去學,可是又不知從何學起,加上實習時間有限,致使實體質量不高。傳統的教學是以帶教老師為主體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講解理論知識,偶有提問,受教師“一言堂”的影響,醫學生總是處于被動式接收狀態,從而缺乏獨立思考的意識。另外,教學醫院的老師除了承擔繁重教學任務的同時還需要處理有大量的醫療任務和臨床本職工作,導致臨床帶教老師帶教時間和精力嚴重不足,因此對教學內容可能會出現遺漏或忽略現象。對于傳統教學方法的對照組醫學生來說,理論考試中傳統試題成績及知識點錯誤數與實驗組無明顯差異,兩組的差異在于臨床實踐技能操作和病例分析水平,說明了實驗組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技能的提升快于對照組,臨床病例分析思維較對照組客觀、周全。因此,傳統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醫學生屬于知識型、模仿型人才,已不能完全適應當今的醫學模式和復雜的醫療環境,科學的教學法是保證臨床帶教質量的關鍵,尋求新的醫學實踐教學改革模式是臨床教學的熱點。
3.2臨床路徑結合目標管理教學法的優勢
臨床路徑又稱臨床程序,是指通過制定一個嚴格的程序化、標準化的診療措施對某種常見疾病進行有效的監測、治療、康復和護理,期待在最大范圍內減少康復的延遲和資源的浪費,目的是使得服務對象獲得最佳的醫療護理服務。早在1995年美國內科醫學年刊就報道了哈佛醫學院等將臨床路徑管理法應用于教學上,結合其他教學方法,可大幅度提高實習醫師臨床操作動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將CP理念引入臨床教學,相關工作人員根據教學大綱結合科室特色制定臨床路徑圖,以固定的時間段為縱軸,以教學內容、方式、目標及教學效果為橫軸,詳細列出每個周期具體工作對臨床醫學生組織教學的方法稱為臨床路徑教學法。將規范化、程序化的CP管理法引入教學,給師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首先,規范了教學流程,帶教老師可根據臨床路徑帶教圖對實習生進行有計劃、有目標、有針對性的帶教,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避免了傳統教學中帶教計劃不具體、完成時間不明確、教學目標模糊等缺點,避免了教學內容出現重復和漏缺現象,避免不同老師授課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最大限度的減少因帶教老師個體能力的差異引起教學質量的偏差;其次,轉變了教學理念,教師由“授人以魚”變為“授人以漁”,教師根據預先安排的教材程序,稍加指導,有層次的逐步訓練醫學生。醫學生便可具備獨立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師從“教醫學知識”轉變為“教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第三,提高醫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醫學生按時間框架,主動查閱教科書及文獻,使用學習論壇、圖書館等多種途徑對CP文本中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自主探索,將既往所學的理論知識與臨床知識進行融合貫通,理論聯系實踐,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更加全面的掌握醫學綜合知識,提升他們綜合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目標管理教學法是美國教育學家不盧姆提出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其以現代教育管理理論為基礎,以層層分解,環環相扣的教學目標為主線。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目標管理教學法的要求,加強目標管理,明確教學目標,強調教師以引導、啟發為主,充分發揮學生“唱主角”的作用,避免“填鴨式”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了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1.基于“臨床教育學”的教師教育研究成果
我國以“臨床教育學”為命題要素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以譯介性內容為主,較有影響的有兩篇:劉燕紅、周琴發表在《教育學術月刊》2011年第8期上的《美國臨床實踐型教師培養模式述評》,鐘啟泉發表在《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9期上的《從巴赫金的語言哲學看“臨床教育學”———日本教育學者淺沼茂教授訪談》,前者概述美國2009年以來臨床教育學應用與發展,重點介紹“臨床實踐型教師”教育模式的研究背景、研制思路、主要內容等,對我國深入推進教師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借鑒意義。鐘先生的訪談文章涉及理論視野較深廣,其中介紹臨床教育學三基軸概念:“現場性、實踐性”,聚焦醫學中“實地”特征;“病理性、問題性”,聚焦醫學中針對“病人”個別性;“發現性、批判性”,基于“臨床”的引申義。此三基軸構成彼此獨立的三維空間,雖然邏輯關系不甚清晰,但基本揭示了近年來臨床教育學研究的基本范疇及特色,為研究者提供一個鳥瞰臨床教育學整體面貌的工具,可以為相關研究提供理論框架。基于臨床教育學的教師教育研究,國外體現為“在實踐中”“指向實踐”“為了實踐”的教育模式,以英、法、日、美等發達國家為代表。國內聚焦于教師實踐性知識及其獲得途徑的研究,鐘啟泉、陳向明的研究成果具有引領性影響。我國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側重于“現場性、實踐性”問題的研究,而缺乏對“病理性、問題性”現象的關注;有些研究即使涉及學校存在的“教育的病理”或“病理的教育”領域,也多數是著眼于對教育教學中“已然”的“問題”“病理”進行歸類、總結,為之尋找“治療”手段,并形成帶有共性特征的診療方案。而臨床教育學則注重教育教學問題的個性化內涵研究:如果時間、地點和教師、學生以及其他諸多教育因素不同,則其“現場性、實踐性”內涵必然不同,可能出現的“問題”“病理”也將各有不同。教師要充分認識兒童成長環境的復雜性,對中小學生行為、心靈的“病理”有一定的敏感度;善于預測或發現學生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如“焦慮、困惑”等心理問題,“逃學、欺凌”等不當行為,以及校園“輕生案”“案”等,對此能夠適時尋求恰當的引導、教育等規避策略和方法。總之,師范教育不可能為教師提供教育教學的“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教師只有增強反思能力、發展教育智慧,才能妥善解決復雜教育教學情境中的“旁逸斜出”或“突發事件”。
2.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發展新趨勢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實踐指向研究,以裴娣娜、倪文錦、王榮生等學者及大批語文教改一線專家為代表,其研究成果產生了廣泛影響。《語文建設》2013年首期發表《聚龍宣言》,開啟了大規模的“真語文大討論”,全國語文人針對新課改以來語文教學“少慢差費”“假大空雜”的積弊,進行了全面反思和重構。2014年以來,《語文建設》又相繼推出系列討論專題,如“將國學融入中小學語文教育”“以語言文字運用為本”“文本解讀應以文本為本”“語文知識是語文學習之本”“繼承并弘揚古代優秀語文教育傳統”等,并且集中刊發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點課題“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研究”的前期成果,包括語文教育改革的總體構想(任翔)、語文教育語用觀的核心理念(曹明海)、語文教育改革的整體設計(李宇明等),還有語文教育評價(倪文錦)、語文教師教育(靳彤)、語文教材改革(顧之川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語文建設》2014年第6期、第7期、第8期)。這些都是語文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的前沿成果,無疑應該成為語文教學論課程優化建構的重要元素。
3.“臨床教育學”視域下語文教學論課程優化研究的意義
臨床教育學強調實踐性、跨學科性,其隱喻意義在于:臨床醫生在決定治療病人時,一般運用藝術的、非形式的、質性的方略,是不能量化的。基于臨床教育學的理論視野,優化學科教學論課程,將使高效開展教師職前培養、入職培訓、在職研修工作擁有源頭活水。當前,業內人士已經關注“臨床性”,普遍重視教師實踐能力的打造,但往往強調了可操作性,卻淡化了學術性;流于急功近利的機械訓練、低效模仿,解決的都是“已然”“應然”問題;側重于打造知道“怎樣教”,卻淡化了要理解“為什么這樣教”,忽略了要反思“還可以怎樣教”。借鑒臨床教育學“三基軸”內涵特征,突出對“或然”“將然”問題的研究,體現了當今復雜的社會環境導致教育環境的復雜對教師的新要求。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特殊性質,在人終身發展中奠基性的重要地位,以及學習內容和任務的高度綜合性、實踐性,決定了語文教學的情境更為復雜,不確定因素更多;同時,母語教育對于“立人”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任重道遠的使命,對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更高。因而,開展臨床教育學視域下的語文教學論課程的優化研究,更具特殊意義。2013年國家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提出了三個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同志最近指出:“廣大教師要用好課堂講壇,用好校園陣地,用自己的行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學生們的心田,轉化為日常行為,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2014年9月9日)因此,進行語文教學論課程的優化研究,對于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培養出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從而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具有實效性、時效性,也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語文教學論課程優化建構的目標定位及主要內容
1.目標定位
借鑒臨床教育學“三基軸”內涵特征,貫徹《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三個基本理念;以“回到原點”為突破口,著力研究“學科”“知識與能力”“學習與發展”幾方面的原點問題,以語文學科為憑借和依托,以語文教學事實為基礎,以提升語文教師臨床實踐能力和教育智慧為旨歸。
2.主要內容
(1)遵循“實踐取向”理念,突出“現場性、實踐性”特征,研究當代語文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內涵、特征及獲得途徑和策略,聚焦于“語文教師知識”,包括語文學科知識、語文課程知識、語文教學知識。語文學科知識。學科知識,是教學實踐的主要原料和依據;知識與能力,是教學實踐的兩個基本支點;語文教師知識首先應該指向“語文學科知識”。語文學科知識,即學校教育課程中的語文課程學科知識,由文字、語言、文學、文章等多門學科綜合改造、遴選、提取而來,這些知識力求精要、好懂、有用,以適應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需要,后來被概括為“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稱為語文基礎知識,與語文基本技能“聽說讀寫”并列,構成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雙基”。語文課程知識。隨著語文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從關注“教學層面”走向關注“課程層面”,已經成為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把握課程的整體性,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文化自覺。語文課程知識,即把語文學科知識轉化為語文課程內容的知識,其基礎內容仍然是語文學科知識,但又不是單純的語文學科知識的直接呈現,而是對它們進行加工、重整、變更,使其形成課程知識,即指向語文教學目標、在學校基礎教育階段需要學習,而且是可以教、可以學,值得教、值得學的語文知識。語文課程知識內容指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實現什么目標”,指向語文學科教學目標知識;二是“拿什么來實現此目標”,指向為了實現此教學目標,要運用哪些語文知識;三是“怎樣教才能更好地實現此目標”,指向將采取哪些方法、策略來呈現、傳遞這些語文知識,使其能夠轉化為語文能力,形成學生的語文素養;四是“何以知曉是否實現了教學目標”,指向如何通過檢測、評估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來判斷教學目標實現的效度。語文教學知識。1986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舒爾曼(L.S.Shulman)提出“教師知識”的概念及其理論框架,由七個組成部分構成:學科內容的知識、課程知識、學科教學知識、一般教學法知識、關于學習及其性質的知識、教育情境的知識、教育目標與價值的知識,其中“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簡稱PCK)最受重視,它是“學科的科學內容與教學論的合金”:教師將學科內容轉化和表征為有教學意義的形式、適合不同能力和背景學生的能力,是綜合了學科知識、教學和背景的知識而形成的知識,是教師專業知識的核心。由于學科教學知識(PCK)具有專業獨特性、個體發展性、多元整合性、實踐生成性等特征,因此,該部分的重點是語文教學知識(PCK)如何獲得,難點是語文教材內容教學化和語文教學設計個性化。理想的語文課程體系應該是:課程目標內容化(國家)———課程內容教材化(專門機構)———教材內容教學化(教材編者、教師)———教學設計個性化(教師)。我國2011年修訂版語文課程標準仍然屬于“能力型”標準,缺乏課程內容;而當前的教材基本屬于“文選型”教材,在“教材內容教學化”方面還有待提高,這必然增加語文教師“備課”的難度。據業內研究者粗略統計,70%的語文課堂教學問題,是源于教師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的欠缺,問題大多處在弄不明白究竟要“教什么”。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教材內容教學化”不到位有很大關系。“教什么”“學什么”比“怎樣教”“怎樣學”更重要,這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也是有效教學的原理之一。
(2)堅持“育人為本”理念,注重“病理性、問題性”特征,改變一味重視“已然”“應然”問題的研究慣習,重視語文教育教學中“或然”“將然”問題的研究,旨在提高語文教師的實踐能力,促進其形成語文教育智慧。國際教師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表明,當代教師教育必須從“教書匠的訓練”走向“反思性實踐家的成長”,課程實施需要由“定型化教學”走向“情境化教學”,教學研究需要由“技術性實踐”走向“反思性實踐”,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由“教育理論實踐化”走向“教育實踐理論化”,語文教學論課程的優化必須在此前提下進行。要廣泛吸納“真語文”大討論的研究成果,探索怎樣建構有效、高效的語文課堂,注重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獲得和教育智慧的形成。特別要研究怎樣鍛造教師的“專業品性”,引導語文教師形塑自我角色,恪守專業倫理,習得專業知能,養成實踐智慧,促使其提高對學校教育教學中“或然”和“將然”的“問題”的洞察力和敏銳度,增強駕馭教育教學中“突發事件”的能力。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必須進行自我角色的形塑,了解當今復雜的社會環境對兒童身心發展的影響,善于通過母語文化的熏陶浸潤,促成兒童心智的良好發展。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品性,才能避免在教育教學中產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怠惰心理,甚至出現“惹不起,還躲不起嗎”的逃避行為;教師“不愿做”比“不會做”更褻瀆“傳道授業解惑”的為師之本,更有損于教書育人的大業。擁有優秀專業品性的教師,對教育教學中“或然”“將然”問題,不僅具有敏銳度,還具有責任感;他們對待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能夠使日常“保健”“預防”與“臨床治療”合理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適應當今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傳承母語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語文教師更加責無旁貸。
二、臨床技能教學中醫學人文教育的缺乏
防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作為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要有過硬的臨床實踐技能。臨床技能學是每一位臨床醫學生需要掌握的一門臨床實用課程包括病史采集,病例分析,內、外、婦、兒等學科中的臨床技能操作部分等內容。授課的主要方式則是在各種醫學模擬人上進行各種如腰椎穿刺術、胸膜腔穿刺術等臨床操作技術。由于整套教學均在實驗室中的醫學模擬人上進行同時授課教師只注重講授操作技術的理論和操作手法忽略了醫學人文教育,導致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嚴重缺乏。在臨床技能教學中融入醫學人文教育刻不容緩。
三、醫學人文教育在臨床技能教學中的應用
(一)在理論教學中體現人文精旅5緒論6是一門課的開端池是一門課的縮影是學生對5臨床技能6的初次接觸5緒論6課講授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本門課是否產生學習興趣和強烈求知欲望“傳授知識)接受知識”的教與學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國大學的主要教育模式。這種教與學的傳統模式下培養出來的醫學生在將來的實習與工作中就會出現醫學人文素質不高的現象。將醫學人文教育融入到臨床技能教學中對于醫學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5緒論6中重點講述醫生應有的救死扶傷、鍥而不舍、崇尚科學的精神。
(二)在實訓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臨床技能的教學,除了課堂講授、實驗室教學外,還要進行各種臨床技能訓練。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知識教育,而是素質培養、人文精神的獲得與提升,需要通過實踐逐漸去體驗感悟。只有通過實踐掌生才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內在涵義,在耳聞目睹中親身感受和體驗人文精神從而產生豐富的人文情感。一是實訓基地人文精神建設:在實訓教室內及走道懸掛國內外名醫照片事跡介紹等,以及一些醫學名家的格言,這些精神層面上的建設,可使醫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完善實訓教學大綱,重點通過情景式互動教學促使學生人文醫學理念的建立。二是在實訓教學中增強學生的主動性:這是學生實踐人文觀的重要途徑。盡可能給予學生機會主動參與。每2一3人為1個學習小組通過在多媒體電子模擬人教學區、操作訓練區進行身體評估的練習教師應當給予相應的指導,使學生能夠在模擬的情景中模擬或描述如何運用評估技巧采集病史、醫患溝通、身體評估等。
臨床醫生同時承擔著醫療、科研、教學三項重要任務,而這三項角色中,首先定位是臨床醫生,其次才可能是研究人員和教師,在此種繁重的醫療任務下,臨床教師因精力被多方面的工作所牽扯,難免會對教學質量產生影響。
1.2重科研、輕教學
在醫療行業中,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質量是衡量一個業務單位及科技人才的重要標志。難免會出現醫務人員的精力向科研工作傾斜的現象。而這一傾斜,導致教學活動被排在“醫教研”的末位,最不受重視。
1.3付出與收入不匹配
有著較高學歷和豐富臨床經驗的教師經歷長時間的備課、試講,將臨床技能手把手教給學生,但卻仍然拿著傳統的課時補貼,和作為臨床醫生或科研工作者的獎勵有著巨大的差距。這不僅讓認真備課、上課的臨床帶教教師寒心,也使其喪失臨床帶教的主動性。
2激勵措施
(1)降低臨床帶教醫師醫療工作強度。醫生醫、教、研工作的繁重,相關臨床科室可以適當調整其臨床工作量,如減少其主管床位數量、減少門診次數等,但同時保證足夠的臨床資源供教學使用。只有其他工作的負擔減輕了,才會有更多時間投入臨床帶教工作中,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臨床教學質量。
(2)改革醫院臨床醫師帶教氛圍,廣泛開展教學活動,制定多樣激勵機制。可組織開展各種教學活動,鼓勵廣大臨床醫師帶教的積極性。如:優秀臨床帶教教師評選、臨床教師床邊技能大賽、實習醫師技能操作大比武等。
(3)改善教師薪金制度。目前高校薪酬是以職稱為依據的,教學工作量所占比重較少。對教學和科研分別進行報酬,改變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增加高校教師教學補貼,使教學職稱與工資待遇相掛鉤,而不僅僅限于微薄的課時費。
3醫學教育的發展趨勢
(1)加大醫學教育的投入,加快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改造原有的教學場地,更新教學設備和設施,使相對不足的醫學教育資源能夠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高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培養一支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
(2)合理優化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改變“填鴨式”教學方式。強調早期接觸臨床,突出臨床技能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加強學分制。多運用體格檢查、病情分析等實際性的臨床技能考核。
(3)通過社會實踐來提升自己的臨床水平,早臨床、多臨床,強化實踐能力培養。開設“早期接觸臨床”課程,讓學生早點進入醫院學習和實踐。改變學生以往的“觀察者”的身份,訓練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強化臨床思維能力培養,提升操作能力。
1.1片面思維:一些學生在進行病例分析時,不能全面細致地對病史、體格檢查進行分析,過分看重輔助檢查的結果,而忽視系統分析,考慮問題局限、狹窄。
1.2簡化思維:一些學生單純依靠先進的檢查手段,不進行復雜的思維活動,盲目相信某些先進檢查方法提供的數據或圖像護理論文,直接得出疾病的診斷結果,影響診斷的準確性。
1.3表面思維:把現象當作本質,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運用醫學的基本理論,對各種現象進行全面的分析,使臨床癥狀體征表面化,缺乏綜合判斷的能力。
1.4印象思維:有些學生憑直觀印象,對符合自己印象的病史、體征或輔助檢查資料感興趣,對資料進行任意取舍,把一些支持自己論點的資料作為判斷疾病的主要依據,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臨床判斷的資料任意刪去,做出偏面的診斷,制訂出不完整或者不正確的治療方案。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客觀規律。
2對策
畢業實習是臨床教學過程中實踐最多的一年,是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關鍵,因此筆者針對以上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供同道參考。
2.1在帶教過程中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
2.1.1加強床邊教學:查房時應針對病人,應用新的醫學模式,講解病人存在的健康問題,一定要重視用系統化整體觀綜合分析,不能停留在更改醫囑、對癥處理。對給予的處理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只當觀察員、記錄員,應養成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習慣,并注意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以提高實習效果。
2.1.2增補臨床專業新知識,重視醫學生能力的培養。要定期舉行講座。目前由于知識更新速度加快與有限的教學時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故應舉辦專題講座,疑難病案、大手術病案、死亡病案討論,醫療差錯事故的分析,參加會診等活動,使學生獲得理論知識與經驗,擴展視野,增強責任心。在討論中以學生發言為主,帶教老師引導,使學生在興趣中獲取知識,在討論中培養思維能力。使學生在掌握新理論、新技術的同時轉變觀念,不能只依賴現代技術設備,見物不見人,忽視人的社會屬性,忽視醫學事業的人道主義本質。隨著社會進步,疾病譜的演變,對醫護衛生保健服務的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后者包括保健康復需求的擴大。醫學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教育,應該強調學生的技能、價值及態度的獲得和發展,要讓醫學生不僅獲得知識,而且能獲得職業能力和價值觀,并重視以下能力的培養。
a)臨床技能:是要求醫學生掌握的最核心的技能。除進行診斷學和臨床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外,應加強人際交往技能、職業行為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避免機械操作。
b)學習技能:醫學生不能滿足書本知識,套用書本知識,應養成主動地、自覺地更新知識的習慣,善于發現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
1.1.1試驗組實施以病例為引導的教學方法。首先,按照中醫內科學見習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常見病、多發病的患者為主,帶教老師帶領學生接觸患者,一般以新入院的患者為好。第1次接觸患者時,通常以1個學生為主向患者及其親屬詢問有關病史,然后由小組其他成員補充詢問。接著由同一個學生或另一個學生進行望、聞、問、切四診查體,并將檢查結果向全組匯報。如果學生問診或查體有遺漏或錯誤時,可以相互指正和補充,直到全組學生認為無遺漏和錯誤為止,必要時帶教老師亦可進行適當的提示和補充。其次,接觸患者后帶教老師應立即組織學生進行第1次小組討論,讓主詢問病史的見習生進行匯報、歸納和分析患者的病史和臨床特點,提出初步的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及其依據,擬訂進一步的診療方案,然后再由其他學生進行質疑并提供新的意見。如果學生在討論中發現自己在問診和查體方面的某些遺漏和錯誤,可由學生自行提出解決的辦法。若確實存在某些遺漏和錯誤而學生沒有及時發現時,帶教老師應適當提示學生并提供必要的講解,幫助學生想辦法補充遺漏,糾正查體錯誤。在此過程中,帶教老師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和異議以及其他各種相關的問題。老師可暫時不直接解答這些問題,可將這些問題歸納、總結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按學生興趣分配給每個學生,作為學生自學的內容,要求他們應用各種資源(包括教科書、雜志、網絡、圖譜等資料)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必要時帶教老師可為學生指出需查閱的相關資料等。再次,在全班討論前,小組中指定一名學生對病例進行追蹤,這名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向患者的主管醫師詢問患者的病情發展變化、相關輔助檢查結果,必要時在主管醫師帶領下察看患者。每次獲得新的病例資料后,這名學生都要及時地向全體組員匯報。在全班討論前小組長組織全小組的同學對病例進行討論,并將討論結果和診療過程制作成PPT形式,待全班大討論時用。最后,在全班大討論時,帶教老師做主持。各小組先由一名學生用PPT形式向全班同學將本組病例的病史、查體、輔助檢查結果、實際診治過程及其結果進行講述,還可以講述自己的學習心得,本組其他同學可對該同學的發言進行補充和更正,并闡述自己的意見及自學心得(每組10min以內),然后由帶教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圍繞病例提問題,該小組的學生進行解答,最后帶教老師對該病例所涉及的臨床問題進行歸納總結、補充、講解,并對該小組的學習過程進行點評。逐個小組依次進行。
1.1.2對照組采用傳統的中醫內科學見習帶教方法。
1.2效果評價學期末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結合臨床技能考核成績、中醫內科學綜合筆試考試成績得出結論。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2結果
2.12種教學方法臨床技能考核成績效果比較中醫內科學臨床技能考核成績總分30分,“優”為27分及以上,“良”為22分及以上至27分(不含27分),“中差”為22分以下。考核成績效果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2組中醫內科學臨床技能考核成績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優于對照組。
2.2對2種教學方法的主觀評價分析2011—2012學年、2012—2013學年共發放調查問卷196份,收回有效問卷194份,分別從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是否開闊思路,能否培養自覺學習能力,能否提高互助溝通能力,能否對基礎知識起到復習作用,能否鍛煉對疾病判斷力和對資料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能否享受學習興趣等8個方面進行調查。2組調查問卷A+B選項(A選項為有明顯作用,B選項為有作用)結果比較見表2。
2.32種教學方法綜合考試筆試成績效果的比較中醫內科學卷面成績滿分70分,“優”為63分及以上,“良”為52分及以上至63分(不含63分),中差為52分以下。筆試成績效果比較見表3。由表3可見,2組綜合筆試考試成績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3討論
臨床藥理學是一門藥理學和臨床醫學緊密結合,研究藥物與人體間相互作用及其規律的新興學科。它以人為對象,以藥理學和臨床醫學為基礎,并吸收利用其他鄰近學科的知識,內容涉及臨床用藥實踐與研究的各個領域,是藥學專業學生最重要的一門必修課。臨床藥理學發展歷史不長,其教學內容和形式仍處于探索階段,特別是實驗課,目前沒有正式出版和統一的實驗教材,各個學校根據本校教學條件各自編寫教材,教學形式也基本是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在傳統的教材、教師和課堂為中心的繼承性教學方法下,學生易產生畏難甚至厭學心理。如何開展臨床藥理學的實驗教學,注意理論與臨床用藥實踐的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藥學專業學生成為合格的未來臨床藥師是現今臨床藥理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問題。這幾年,我校藥理教研室根據藥學專業學生的培養要求和本學科的特點,在臨床藥理學實驗教學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性改革,現介紹如下。
一、根據培養目標,精心編寫、修改實驗教學內容鑒于目前沒有統一出版的臨床藥理學實驗教材,在我校藥理教研室以往開設的實驗教學的基礎上,參考了國內兄弟院校開設的相關實驗內容,自編了新的實驗教材。
根據我校藥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醫藥復合型人才及藥學專業學生今后的就業方向大都是做臨床藥師,要求他們必須熟悉藥物的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能夠指導醫生、護士和患者的合理安全用藥,并能開展臨床藥物科研工作,為此我們精心挑選了臨床病例用藥討論、藥物不良反應(ADR)相關知識討論、藥物人體生物利用度實驗、藥物臨床雙盲雙模擬實驗設計4個內容,每個內容6學時。重點培養學生對臨床藥物合理、安全應用的能力,提高其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認識與藥物臨床研究的能力。
我校以往的臨床藥理學課程開設的實驗內容主要是臨床病例用藥討論。根據現在藥師的工作職責范圍,這些內容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對未來藥師的培養。藥師的職責已由簡單的配方發藥擴展到走向臨床,直接參與臨床用藥與科研。且理論課學時有限,主要是教師講授為主,涉及的知識面有限,同時學生的自主性發揮受到限制。如在學習新藥的臨床研究設計要求章節時,共4學時,學生對于一個完整的藥物臨床實驗方案的具體設計、注意事項、流程等認識不足,有必要開設這方面的實驗來彌補。且我校的附屬醫院是新增的國家心血管藥物臨床研究基地,有開展實驗的很好條件,故我校藥理教研室開設了藥物人體生物利用度實驗、藥物臨床雙盲雙模擬實驗設計。ADR危害日益成為社會的焦點,提高對ADR的認識也是我們醫藥工作者工作的重要部分。我們挑選了2個關于ADR的專題節目視頻錄像作為教學材料,引發學生的討論,進一步提高學生對ADR的認識和理解,我們到臨床上挑選一些與理論教學內容相關的典型病例作為臨床用藥分析討論的病例,讓學生根據醫生的診斷和治療計劃制訂藥物治療方案。這種病例既真實又具體,培養了學生對藥物合理、安全運用的能力。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對實驗內容設置滿意度達到了100%。
二、選擇適宜的開課時間,挑選合適的教學人員各院校藥學專業的臨床藥理學,一般都在大三下學期或大四開設。我校藥理教研室選擇在大四學生下臨床實習之前開設臨床藥理學。
因為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基礎藥理學和臨床醫學概論,具備了一定的藥物和臨床醫學知識,能夠把藥物知識與醫學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運用,更好地學習、理解藥物在臨床的合理、安全使用,更重要的是對即將到來的實習起到一個很好的過渡作用。如通過對臨床病例用藥的討論,學生提前熟悉了醫囑的書寫和臨床上常用藥物的商品名,進入臨床實習后能夠很快適應實習工作。我校臨床藥理學共72學時,理論占42學時,實驗占30學時,實驗課的比重較大,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掌握。學生對此表示很滿意。
臨床藥理學是一門邊緣應用型學科,要求教師必須要有非常扎實的醫學和藥物學知識,還要熟悉臨床上使用的藥物。很多學校的臨床藥理學教師就是基礎藥理學教師,對臨床上使用的藥物不熟悉,存在著臨床與教相學脫節現象。鑒于這種情況,我校藥理教研室這幾年引進了一些獲得藥理學碩士學位的臨床醫生組成臨床藥理學教學組,這些教師本科學的是臨床醫學,并從事過臨床醫療工作,有著扎實的臨床醫學知識和一定的臨床用藥經驗;通過三年的藥理學碩士課程學習,其掌握了豐富的藥物知識,能夠很好地把醫學與藥物知識以及臨床用藥經驗靈活地結合運用,并在教學中充分地發揮此特長。
三、以學生為主,開展研討式教學,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既往的臨床藥理學教學大體上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主,它以在“封閉式”的課堂教學中獲得間接經驗為特點,課堂基本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處于消極接受的地位,對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重視不夠,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為此,我們在實驗教學中積極推行研討式教學。
研討式教學模式是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來獲取知識、強化能力與提高素質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它通過教師指導選題、學生獨立探索、小組交流、班內講評、總結提高5個環節,學生自主學習、共同討論、各抒己見、互相激勵,從而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模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而教師的指導則表現為示范性講授,平時啟發思維、答疑解難等。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研究與創新能力等。下面以病例用藥討論為例,講述我們如何在臨床藥理實驗教學中開展研討式教學。
我們把每個實驗分為兩次課,每次課3學時,學生6人一組。要求學生提前預習病例,根據病例中提供的診斷和治療計劃原則,每組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共同探討、制訂一套藥物治療方案。要求收集好治療方案中所用藥物的類別,藥理作用、臨床應用、用藥注意事項等方面的資料。上第一次課時,每組派代表用多媒體課件的方式匯報本組的治療方案及用藥選擇依據,全班學生討論該組的用藥方案是否合理,應如何改善該組治療方案,教師在其中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學生通過藥物治療方案的制訂,加強了對理論課中所學藥物的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及藥物合用方面知識的理解、掌握,并大大開闊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短時間內接受了較多的信息,了解了新藥的臨床應用情況及同一種藥物的不同商品名,盡快適應了當前臨床用藥,跨越了教科書上所講述的藥物與臨床實際用藥間的“鴻溝”,提高了盡快適應日新月異的臨床用藥變化的能力。治療方案討論后,教師再把臨床醫生的藥物治療方案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后查閱臨床醫生所用藥物的信息,評價臨床醫生的治療方案和用藥有無合理性。上第二次課時,同樣每組派代表發言,就臨床醫生的治療方案做出評價。通過對臨床醫生治療方案和醫囑的學習、評價,學生提前熟悉了醫囑的書寫,對以后作為臨床藥師參與臨床患者治療方案的制訂、指導醫務人員及患者合理用藥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臨床用藥問題的能力。
研討式教學模式,強調了對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密切了師生間、學生間的關系,培養了學生人際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也突出了實用性很強臨床藥理學的特色。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本課程采用研討式教學的滿意度達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