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2: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資產減值會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1993年會計制度改革時,我國的會計制度中第一次明確地接受資產減值的觀念,允許所有企業針對應收賬款這一流動資產項目計提減值一壞賬準備,但政府對計提幅度給予了較嚴格的限制。這是我國資產減值會計的發端。那么,當時為什么會接受資產減值這一觀念呢?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實際情況有著深刻的聯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品經濟發展日益深入,到20世紀90年代初,企業間出現大量“三角債”,企業會計報表中應收賬款的余額越來越大,而且部分企業甚至包括部分國有企業因經營不善已破產或事實上到了難以維繼的程度,企業會計報表中列示的長期掛賬的應收賬款的可收回性受到質疑,其余額也就不再真實,這些已嚴重影響到企業日常生產經營。1993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生產經營風險加大,經營困難、破產倒閉日益頻繁,使得企業的應收賬款實際上總有一部分收不回來。根據謹慎原則,所以接受了資產減值觀念。隨著市場經濟逐步發展,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會計報表提供的信息成為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而我們卻發現企業會計報表報告的資產項目的賬面價值與其實際價值不符的現象日益嚴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投資者決策判斷,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擴大計提資產減值的范圍與幅度,消除資產項目的賬面價值與其實際價值不符的現象。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使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資產更符合資產要素的定義,體現了客觀性的原則,能真實、準確地反映企業會計期末資產的價值,降低會計報表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風險。我國于1997年和2001年在適用于股份公司尤其是針對上市公司的會計規范中,分別將計提減值的范圍由1項資產擴大到4項資產(分別是應收賬款、存貨、短期投資、長期投資),又由4項資產擴大到8項資產(分別是應收賬款、存貨、短期投資、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委托貸款、無形資產),至此計提減值的范圍已覆蓋會計報表中主要資產項目。資產減值計提幅度也從由政府嚴格限制逐步過渡到由企業根據相關標準自行判斷,滿足了企業自身發展和會計報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從上述歷史背景的回顧可以看出,資產減值會計的產生與發展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蓬勃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本文認為,市場經濟為資產減值會計提供了產生與發展的環境,獨立、自主經營的企業為資產減值會計提供了執行主體,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分離為資產減值會計提供了實施的可能。從會計理論方面,關于資產這一會計要素的界定為資產減值會計提供了理論依據。在新《企業會計制度》中,資產定義是:“資產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在每一會計期期末,用該項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為該項資產估價,發現預期經濟利益小于資產賬面凈值,即可通過計提資產減值反映這一現象。所以,資產減值會計是為滿足會計報表信息使用者準確了解企業資產實際價值服務的,它是以“決策有用論”這一會計目標為導向,而不是以“受托責任論”為導向的。
下面以新《企業會計制度》中關于固定資產項目的規定為例來作一說明。按“受托責任論”這一會計目標的要求,會計報表提供的信息應說明受托責任的完成情況。要求了解的會計信息應盡可能地精確與客觀。從會計計量屬性來看,固定資產項目運用歷史成本計量才最客觀、最精確。因此,它傾向于要求采用歷史成本反映固定資產的相關信息。而“決策有用論”這一會計目標是以滿足會計報表信息使用者決策的會計信息需求為宗旨,要求提供對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只要某個項目的價格或價值變動能夠可靠地予以計量,且對決策具有相關性,就應當確認有關價值的變化。對決策最有用的會計信息就是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因此,它更傾向于要求會計報表能反映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所以通過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實現這些要求。
新《企業會計制度》關于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規定如下:
1.總體要求
“企業應當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終了,對各項資產進行全面檢查,并根據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地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企業應當合理地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但不得計提秘密準備”。
2.計提范圍
“企業所有固定資產”。
3.計提方法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孰低。
4.計提金額
企業根據固定資產是否出現以下跡象自行判斷計提金額。
(1)固定資產的市場價值已經大幅度下跌,并已遠遠低于賬面資產的價值。
(2)有證據表明資產已經陳舊過時或已經發生損毀。
(3)其他跡象表明資產預期為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已遠遠低于原有的估計。當出現以下情況之一時,可按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全額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①長期閑置不用,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再使用,且已無轉讓價值的固定資產。
②由于技術進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資產。
③雖然固定資產尚可使用,但使用后產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資產。
④已遭毀損,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固定資產。
⑤其他實質上已經不能再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固定資產。
5.計提基礎
按固定資產單項項目計提。
企業根據上述規定應當在會計期末時按照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孰低進行計量,對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當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而且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作為固定資產凈值的減項列示于資產負債表。會計報表信息使用者通過會計報表披露的信息就可以了解企業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
目前,新《企業會計制度》中固定資產項目的抵減項目有兩項:累計折舊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兩個抵減項目分設的原因及兩者是否可合并成一項反映,存有相當爭議。本文認為兩者分設是必須的,不能合并成一項反映。兩個抵減項目的存在是滿足不同方面信息需求的產物。計提折舊是為了反映固定資產的損耗,確切地講是為了反映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損耗。遵循的是會計要素計量確認的一般要求——配比原則。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是為了反映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即為了會計報表信息使用者了解固定資產目前的實際價值。遵循的是一種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要求——相關性原則。因此,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與累計折舊的核算有著不同的理論基礎,滿足不同的目的和核算要求。兩者必須相互獨立地存在,不能混同。從對固定資產項目計提減值的分析可以看出資產減值會計在財務會計中是必需的且日益重要。目前實施的資產減值會計迫切要求會計人員提高自身素質,擯棄舊觀念,積極、充分地了解資產質量方面的信息,與企業其他相關部門合作,合理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進而遵循相關會計規范,確定資產減值,為會計報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決策信息。
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會計監督
1.在客觀因素方面實施會計監督。
在評估和確定國有資產是否保值增值的時候,應當進行綜合考慮,全面作出評估。因為受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單純的從會計賬簿上計算出的數字反映出的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并不是完全符合真實情況的。在當前的一些企業中,計算國有資產是否保值增值,往往從會計賬簿上根據期末和期初的數值來確定。這種計算方式并不合理,需要進行一些調整,才能真實地反映出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例如:在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考核期內,國家對企業實施了新的項目,增加了一定的資金投入,那么在計算時,如果只是按照會計賬簿上的數字計算,那么企業的國有資產肯定會增加,如果就這樣單純的說企業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做得很好,那么與實際情況不符,因為這部分投資不是企業自己經營所得,因此,需要在計算時將這部分追加的投資減去。類似也應減去的還有:國家的專項撥款、企業的捐贈、由于“先征后返”政策增加的公積金等,此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認定的其他不屬于企業經營所得的資產,也應該扣除。這些都是由于客觀因素引起的國有資產增值,而不是企業自己經營所得,那么在計算國有資產是否增值時,會計人員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在會計分析時,扣除應該扣除的部分,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進行有效的監督。
2.在主觀因素方面實施會計監督。
人為因素也是影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方面,在實際中,經常存在某些企業的經營者弄虛作假,使得國有資產虛高,而實際上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在主觀因素方面,會計人員實施的監督表現在以下幾方面。2.1固定資產折舊。一些企業在對固定資產折舊時,由于有關單位對固定資產的原值進行了重新估價,使固定資產的原值增加,但是在折舊時,企業仍然按照原來的計提折舊,這種情況會導致虛增利潤。因此,考核時,會計分析人員應當注意,對相關部分要進行扣減。2.2人為扣壓支出、消耗。一些企業為了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在考核時,故意將企業的一些支出或者材料消耗扣壓,以減少國有資產的消耗。因此,會計人員應當注意到這一點,在會計賬簿上及時作好記錄,在最后統計時可以有效扣除。
3.經營投資損失或者獲益。
一些企業由于經營管理不善,造成資產受到損失,但是這些資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一時無法核準,或者由于時間跨度較長,在考核時期無法進行計算。會計人員應當注意到這種情況,在考核時,要做出相關的說明,闡明其對國有資產的影響以及可能會造成的損失;在考核時,企業經營出現了扭虧為盈的情況,企業經營投資獲益,這部分獲益的資金可以對前期的虧損進行彌補。這個時候,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分析時,應當調整期末值,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進行準確反映。
4.對存貨和固定資產的處理。
如果在考核期內,存貨或者固定資產出現虧損等情況,會計人員也應當核實其金額,在會計賬簿中予以反映,調減期末值;如果出現存貨增加或者固定資產增值的情況,會計人員也應當在會計賬簿中予以調整。
5.對企業的往來賬。
如果在考核期內,有些賬目沒有結清,那么會計人員也應當根據賬目增減情況,相應的調整期末值,真實地反映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
6.資金預算執行。
按照國家相關部門規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當根據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編制相應的資金預算。會計人員要肩負好自己的職責,對企業的資金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有效的監督,更好地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資產是會計的重要要素之一,幾乎所有的會計要素都直接或間接與其相關。在我國《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將資產定義為:“資產是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這一定義沒有真正反映資產的質量特征,忽略了作為企業資產的最基本性質,即資產應當是“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其直接的后果是,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不能再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但因其符合資產定義而仍然作為企業的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示,造成企業虛增資產,虛增利潤,對外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所反映的信息也失去了真實性。前幾年出現的中農信、廣國投、海發行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明。
《企業會計制度》采用了《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的概念,對資產進行了重新定義,“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按照資產的這一不可或缺的特征,不具備可望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流入的資源,則不能確認為企業的資產,也不能作為資產繼續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
既然資產是預期的未來經濟利益,那么,當企業資產的賬面成本高于該資產預期的經濟利益時,會計記錄和反映這一筆資產減值損失是合理和恰當的,這就是資產減值的經濟實質。
2.資產減值會計產生與會計觀的關系
世界范圍內存在兩種主流會計觀: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德日等國基本持會計受托責任觀。受托責任觀認為,管理當局是委托人授權控制其部分財務資源的受托人,管理當局不但負有誠實地管理好委托人資金的責任,而且負有為委托人的利益全力以赴開展經營活動的責任,這些責任就被稱為受托責任。受托責任觀是事后概念,在訂立或執行契約時一般利用會計信息的反饋價值(信息)而不是其預測價值,側重現實利益關系人之間的利益協調,強調歷史成本計量,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強調最后利潤數據的確定。在受托責任觀下,它要求資產計量從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出發,盡可能客觀、可靠,因而資產計量傾向于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
會計決策有用觀是建立在美國公司治理結構基礎上的。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信息主要為市場投資者服務,現在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利用財務報告數據,通過各種評估模型來公司的內在價值,評估投資的風險程度,從而做出投資決策。決策有用觀是事前概念,即會計信息需要披露前瞻性數據,強調相關性。
就相關性而言,歷史成本的相關性最低,這就對會計學提出了一種要求: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我們是否應該考慮引入其他計量屬性?其他計量屬性的引入,產生了如何確認和計量資產減值的問題。所以說,會計決策有用觀是資產減值會計產生的理論起點。2000年財政部的《企業會計制度》,在對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會計要素定義上,采用了未來經濟利益流入/流出法,這表明了我國主流會計觀有采用會計決策有用觀的趨勢。
二、資產減值會計實務及其在我國的現狀
1.資產減值的確認與計量標準
資產減值的確認標準主要有三種:(1)永久性標準(permanent criterion),要求只對永久性(即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可能恢復)的資產減值進行確認。支持這種標準的主要理由是可以避免確認暫時性減值損失。反對者認為其不符合資產的定義,難以界定暫時性減值和永久性減值,有可能促使管理當局故意延遲減值損失的確認;(2)可能性標準(probability criterion),要求對可能的資產減值予以確認。其目的主要在于與歷史成本框架保持一致和避免對不必要減值損失的確認;(3)經濟性標準(economic criterion),要求對資產負債表日發生的任何資產減值進行確認。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資產減值廣泛采用這一標準。《企業會計制度》未明確規定的標準,但從相關條文中可以看出,三種確認標準兼有,只是不同種類的資產確認標準有所側重而已。
資產減值計量標準中,“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是最理想化的計量標準,但其相當困難,或者說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因此,資產減值會計實務中需要可操作的其他計量屬性。上述現行市價、可收回金額、可變現凈值均屬于“貼現值”的范疇。現行市價反映了市場對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預期。可變現凈值指現行市價扣除處置費用后的余額。對于可收回金額,不同的國家給予了不同的解釋。美國認為就是指公允價值;英國把它定義為可變現凈值與在用價值孰高;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將它解釋為銷售凈價與在用價值孰高;我國《企業會計制度》中,可收回金額的實際含義為未來現金流量的貼現值。
關于資產減值的確認和計量標準眾說紛紜,每一標準都有它存在的價值,也都有缺陷,如何切合我國實際進行取舍及做進一步的,這是擺在界前的一道課題。
2.資產減值會計實務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1998年《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資產減值(impairment of assets)》,該準則的實施對于進一步規范資產減值的會計實務,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有重大意義。該準則的有兩個背景:(1)許多準則涉及到資產減值,如存貨、投資、固定資產、建造合同等,就資產減值制定統一的準則,有助于保持資產減值會計核算的一致性。比如資產減值的計量標準之一的可收回金額,各國既不要求一定要對未來現金流量折現,也不反對折現。但折現與不折現在計量結果上將產生重大差異,嚴重會計信息的可比性。(2)有關資產減值的各國現行規定不夠具體,不能保證各企業采用同一方法進行資產減值的確認和計量。
從的角度來看,資產減值會計實務源于穩健性原則的。這就是為什么會計堅持資產減值會計而反對資產增值會計。但是,在非專業人士眼里,穩健主義就是“任意低估”的代名詞;在專業人士看來,從穩健性角度來考慮資產減值,也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和不性。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對資產減值會計的確認和計量在第五節《資產減值》中做出了統一的規范,實現了從按穩健主義進行計價的觀點向按未來利益進行計價的轉變。從我國會計人員操作實務水平及建立高質量會計準則體系的目標出發,我們認為非常有必要專門制定資產減值會計準則。
3. 我國資產減值會計發展現狀
我國資產減值會計發展滯后,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會計理論界對可靠性與相關性爭論不休,會計從業人員思想認識不一,企業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猶豫不決。從傳統上看,我國比較注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而資產減值會計提高了相關性,相對而言降低了可靠性。因此,會計理論界對此褒貶不一。我們認為,減值會計不一定降低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其讓虛假資產充斥報表,搞泡沫繁榮,不如剔除水分來得可靠、真實,這也符合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基本原則。從此角度講,資產減值會計也是一種提高信息可靠性的有效方法。
(2)在受托責任觀下,國有企業談“減”色變。國務院、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財政部及許多地方都制定了國有資產管理辦法,強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領導責任。因此許多國有企業認為,資產減值就意味國有資產流失,就意味著不能完成受托責任,就意味著領導要承擔失職責任。但資產減值是否就真正意味著國有資產流失呢?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問題。
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終了,對各項資產進行全面檢查,合理地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為何要對沒有發生只是可能發生的資產損失作確認呢?因為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存在著各種風險和不確定因素,所以制度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即要求企業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做出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少計負債或費用。確保資產的真實,符合資產定義(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要求。
我國目前的關于資產減值準備規定不僅說明了謹慎性原則的重要性,也是為了避免資產的虛增導致企業利潤的虛增,同時保證企業財務資料的真實性,可比性。需要注意的是,運用謹慎性原則并不意味著企業可以設置秘密準備,否則就屬于濫用謹慎性原則,將視為重大會計差錯處理。
二、資產減值準備的范圍
自1999年實施了壞賬損失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四項準備后,2001年財政部又頒布了《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及補充規定,其中新增加了四項資產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委托貸款減值準備,由此擴大成了八項資產準備。
1、短期投資跌價準備
企業在期末對各項短期投資進行全面檢查時,要按成本與市價孰低法(成本與市價孰低法是指對期末按照成本與市價兩者之中較低者進行計價的方法)計量,將市價低于成本的金額確認為當期投資損失,并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
2、壞賬準備
企業在期末分析各項應收款項的可收回性時,預計可能產生的壞賬損失,并對可能發生的壞賬損失計提壞賬準備。計提的方法由企業自行確定。
3、存貨跌價準備
企業在期末對存貨進行全面清查時,如由于存貨毀損、全部或部分陳舊過時或銷售價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貨成本高于可變現凈值(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估計售價減去估計完工成本及銷售所必須的估計費用后的價值),應按可變現凈值低于存貨成本部分,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4、長期投資減值
企業應對長期投資的賬面價值定期地逐項進行檢查。如果由于市價持續下跌或被投資單位經營狀況變化等原因導致其可收回金額低于投資的賬面價值,應將可收回金額(可收回金額是指投資的出售凈價與預期從該資產的持有和投資到期處置中形成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中較高者。其中,出售凈價是指資產的出售價格減去所發生的資產處置費用后的余額。)低于長期投資賬面價值發生的損失,計提長期投資減值準備。
5、固定資產
企業應當在期末對固定資產逐項進行檢查,如果由于技術陳舊、損壞、長期閑置等原因,導致其可收回金額(可收回金額是指資產的銷售凈價與預期從該資產的持續使用和使用壽命結束時的處置中形成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中的較高者)低于其賬面價值的,對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當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6、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企業應定期對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檢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檢查一次,并對無形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同上)進行估計,將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超過可收回金額的部分確認為減值準備,對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當計提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7、在建工程減值準備
企業在建工程預計發生減值時,如長期停建并且預計在3年內不會重新開工的在建工程,按照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同上)孰低計量,對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當計提在建工程減值準備
8、委托貸款減值準備
企業應當對委托貸款本金進行定期檢查,并按委托貸款本金與可收回金額(同上)孰低計量,可收回金額低于委托貸款本金的差額,應當計提減值準備。
三、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以及對企業會計數據的影響
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增加當期費用,減少資產,減少當期利潤。如果少計或不計資產減值準備就會減少當期費用,增加資產,從而虛增當期利潤。
盡管企業已經普遍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要求開始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但是由于準則對具體情況界定的不明晰,在計提具體內容上沒有明確的計算程序,因此留給企業很大的選擇空間。
目前,八項準備中頻繁被部分企業當作調節企業利潤粉飾會計報表的利器的主要項目是壞賬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及長期投資減值準備這幾項。以下筆者試對這四項進行淺析。
1、壞賬準備
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在期末分析各項應收款項的可收回性,并預計可能產生的壞賬損失。對預計可能發生的壞賬損失,計提壞賬準備。企業計提壞賬準備的方法由企業自行確定。壞賬準備計提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應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予以說明。在確定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時,企業應當根據以往的經驗、債務單位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等相關信息予以合理估計。
由于會計準則允許企業可以對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自行確定,對于那些資產較好,會計核算規范的企業來說確實可以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使財務報告更能真實的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反之,只能成為部分企業調節財務狀況的砝碼。調增計提比例,就會增加當期費用,減少利潤,還可以減少當期納稅。
2、短期投資減值準備
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在運用短期投資成本與市價孰低時,可以根據其具體情況,分別采用按投資總體、投資類別或單項投資計提跌價準備,如果某項短期投資比較重大(如占整個短期投資10%及以上),應按單項投資為基礎計算并確定計提的跌價準備。
由于準則規定企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用按投資總體、投資類別或單項投資計提跌價準備,給了一些企業靈活選擇的空間,使部分企業通過對計提方法的選擇――總體、類別和單項,達到左右利潤的目的。例如,投資類別分A、B、C等多種類別,其中A分a1、a2兩種,B分b1、b2兩種,C分c1、c2兩種。期末對各項投資進行成本與市價孰低計價,各項投資跌價損益如:a1為-200元,a2為200元,A類合計互為抵消;b1為-300元,b2為200元,B類合計為-100元;c1為400元,c2為-200元,C類合計為200元。分別按三種不同方法計算如:單項計提的跌價損益為:a1+b1+c2=-700;分類計提的跌價損益為:A+B+C=-100;總體計提的跌價損益為:A+B+C=-100。
3、長期投資減值準備
投資準則要求,企業應當定期對長期投資的賬面價值逐項進行檢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檢查一次。如果由于市價持續下跌或被投資單位經營狀況變化等原因導致其可收回金額低于投資的賬面價值,應將可收回金額低于長期投資賬面價值的差額,確認為當期投資損失。企業持有的長期投資有的有市價,有的沒有市價,對持有的長期投資是否計提減值準備,可以更據下列跡象判斷。
對有市價的長期投資可以根據下列跡象判斷是否應當計提減值準備:市價持續2年低于賬面價值;該項投資暫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被投資單位當年發生嚴重虧損;被投資單位持續2年發生虧損;被投資單位進行清理整頓、清算或出現其他不能持續經營的跡象。
對無市價的長期投資可以根據下列跡象判斷是否應當計提減值準備:影響被投資單位經營的政治或法律環境的變化,如稅收、貿易等法規的頒布或修訂,可能導致被投資單位出現巨額虧損;被投資單位所供應的商品或提供的勞務因產品過時或消費者偏好改變而使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從而導致被投資單位財務狀況發生嚴重惡化;被投資單位所在行業的生產技術等發生重大變化,被投資單位已失去競爭能力,從而導致財務狀況發生嚴重惡化,如進行清理整頓、清算等;有證據表明該項投資實質上已經不能再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其他情形。
這里所說的"判斷"主要是要求企業的會計人員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做出主觀的職業判斷。客觀的說,由于每個企業實際情況的不同和每個會計人員的價值觀的不通,可能會使判斷的結果有所偏差,這也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有某些企業卻利用這個空子為達到自身目的,對資產減值在提與不提之間隨意判斷。
另外,從會計處理的角度上看,長期投資有成本法和損益法兩種。一般情況下,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無控制、無共同控制且無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應采用成本法核算;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應采用權益法核算(一般情況下投資比例不低于20%即可采用權益法)。權益法要求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的當期損益要計入當期的"投資收益"(投資損失為負"-"表示),因此部分企業就根據自身的利益對被投資企業的投資比例在20%上下隨意變動,以致達到控制利潤的目的。
4、存貨跌價準備
存貨準則規定,存貨跌價準備應按單個存貨項目的成本與可變現凈值計量,如果某些存貨具有類似用途并與在同一地區生產和銷售的產品系列相關,且實際上難以將其與該產品系列的其他項目區別開來進行估價的存貨,可以合并計量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對于數量繁多、單價較低的存貨,可以按存貨類別計量成本與可變現凈值。
當存在下列情況之一時,應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市價持續下跌,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無回升的希望;企業使用該項原材料生產的產品的成本大于產品的銷售價格;企業因產品更新換代,原有庫存原材料已不適應新產品的需要,而該原材料的市場價格又低于其賬面成本;因企業所提供的商品或勞務過時或消費者偏好改變而使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導致市場價格逐漸下跌;其他足以證明該項存貨實質上已經發生減值的情形。
當存在以下一項或若干項情況時,應當將存貨賬面價值全部轉入當期損益:已霉爛變質的存貨;已過期且無轉讓價值的存貨;生產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無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的存貨;其他足以證明已無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的存貨。
由于準則允許企業對存貨的跌價準備進行單個或分類計提,以及對發生存貨計提情況的判斷由企業自行決定的靈活性,又不免給一些企業空隙可鉆。
四、相關實例說明
我們知道企業的會計行為受會計準則等制度規定的約束,但會計準則在具有統一性和規范指導作用的同時還兼有一定的靈活性,給會計人員區別不同情況留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和判斷余地,如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存在多種備選的會計方法或可由會計人員做出不同的判斷。準則的靈活性是為了讓更多的企業從實際出發多種會計處理方法并存為企業進行會計操縱提供了可乘之機,有些企業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選擇會計方法,操縱會計報表。具體的會計操縱行為多種多樣,現舉實例說明如下:
1、利用資產減值準備增加企業利潤
TCL通訊(000542)于2003年3月29日了一則《關于對公司2000年度會計報表所反映問題整改報告》的公告,公告顯示了TCL通訊2000年虛增利潤4952萬元的情況。其中包括少計壞帳準備4392萬元,少計存貨跌價準備2813萬元,少計長期投資減值準備685萬元。TCL對此事件僅解釋為會計處理不當、會計估計不當以及會計信息傳遞不及時、不真實等原因造成的,而有關專業人員卻有不同看法。1999年TCL通訊虧損17984萬元,如果2000年繼續虧損,則將被ST。
但是"會計處理不當、會計估計不當"就有蓄意作假之嫌。不計或少計資產減值準備不僅與與會計謹慎性原則背道而馳,還反映出上市公司依然難以擺脫年末粉飾報表的情結。而且在當時給投資者造成的重大誤導,也已經構成虛假陳述。
2、利用資產減值準備減少企業利潤
當然每到年報公布時,也會出現一些形形的虧損企業,虧損的原因亦是多種多樣。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企業資產"縮水"形成的損失。這種現象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企業濫用謹慎性原則,設置秘密準備造成的。
ST魯銀(600784)在2002年度報告中顯示每股收益-1.07,虧損額高達2.65億元。實際上魯銀投資2002年度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和主營業務利潤分別比2002年增長了24%和40%,但由于在期末因應收賬款、委托貸款、對外投資等資產方面的巨額計提高達1億元,使得管理費用劇增。這是導致公司巨額虧損的主要原因,公司為此也帶上了ST的帽子。由于會計制度要求的追溯調整公司將2001年378萬元的盈利也調減為虧損2490萬元,連年的虧損使其成為了交易所首次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的特別處理的企業之一――*ST魯銀。盡管巨額計提增加了當年的費用,卻降低了來年的費用。魯銀投資2002年第一季度的報告中顯示,公司已經扭虧為盈,實現每股利潤0.03元,凈利潤718萬元。
ST天鵝(000418)2002年年報顯示公司中期的每股收益由0.04元到年末的-1.15元,凈利潤也從中期近1628萬元的盈利到年末的-4.18億元巨額虧損。大量壞賬損失、存貨跌價損失,是導致2002年虧損的重要原因。2002年年報顯示,公司的應收款和存貨計提減值準備高達4.5億元,擔保損失1.39億元。同時由于追溯調整,不僅讓公司三季度報告中盈利的2317萬元變為整個年度虧損,也使2001年業績也由2683萬元的盈利轉為-5750萬元的虧損。不僅帶上了ST的帽子,同樣也被實行了退市風險警示的特別處理――*ST天鵝。另外,在小天鵝公布的2003年一季度的季報中顯示公司已經扭虧為盈,凈利潤為2941萬元,每股收益0.08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61%。
如果說銀魯投資、小天鵝等公司的忍痛"瘦身"為了來年的輕裝前進,似乎還有一點積極意義的話,更有甚者則是完全為了替大股東買單。ST輕騎在2002年年報中稱,大股東輕騎集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營狀況持續惡化,已經不能償還對公司的關聯欠款,為充分揭示風險,董事會全額計提相應賬目壞賬準備。34億巨虧中壞賬計提竟然高達42億元,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諸如此類的公司不勝枚舉。事實證明,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已經成為企業調節利潤的砝碼,隨意變更會計政策也成了家常便飯。公司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一些政策達到自身的目的,其實最終的受害者仍然是投資者。一些企業對于由此產生的重大會計差錯也只是在公告里的某個角落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而已。例如小天鵝公司2002年年度報告中這樣顯示"由于發生漏計2001年度營業費用的重大會計差錯而追溯調減2001年度凈利潤8524萬元"等等類似內容。:
五、對資產減值準備問題的幾點思考
應該說,資產減值準備的影響只是使企業潛在的問題進行了曝光,其實質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現階段實際情況看,我認為當務之急是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會計控制不僅具有規范企業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防止并及時發現、糾正錯誤及舞弊行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對于提升現代企業管理水平,實現企業經營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財政部在2001年6月頒布了《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以下簡稱基本規范),基本規范的內部會計控制的內容主要包括:貨幣資金、實物資產、對外投資、工程項目、采購與付款、籌資、銷售與收款、成本費用、擔保等經濟業務的會計控制。規范除了對"貨幣資金"有細則規定外,對其他各項經濟業務的會計控制僅就方法和檢查做了基本規定,使法律制度出現了真空段。
(2)會計人員提高自身職業道德,嚴格自律性管理
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是指會計人員在從事會計職業活動中所遵循的會計職業行為規范。會計人員不僅要精通業務,勝任工作,更重要的是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對需要反映的經濟業務的判斷和表達,應當基于客觀的立場,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實事求是,嚴格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現實的會計實務中,業務素質、本位利益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使會計人員對外提供的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可見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和自律性管理迫在眉睫。
(3)解決"一股獨大"的問題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爆發的時代,人力資源已成為決定企業乃至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加大對人力資源的投資管理,通過對人力資源進行會計核算,更好地挖掘人力資源的潛力,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本文謹從三個方面,分析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的發展中存的問題,并提出對策。
一、人力資源會計的概念與發展情況
1.人力資源會計的概念。人力資源會計是在運用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原理基礎上,與人力資源管理學相互結合、相互滲透所形成的一類專門會計學科,是對組織的人力資源成本與價值進行計量和報告的一種程序和方法,是會計學科發展的一個全新領域。
2.源流及我國發展情況。
2.1源流。1964年,美國密歇根州大學企業經濟研究所的赫曼森在《人力資源會計》中最先提出人力資源會計的概念,并被引入會計學的研究之中。此間的理論研究為人力資源會計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人力資源會計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大,人力資源會計學家認為人力資源會計已進入迅速發展的時期,將使傳統會計產生重大變革。
2.2我國發展情況。1980年,著名經濟學家潘序倫在《文匯報》發表文章,提出我國必須開展人才會計的研究,建議既要計量人才成本,也要講求效益,率先在國內提出人力資源研究的問題。此后,會計學界發表了大量人力資源會計的論文,就人力資源會計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我國對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傾向于介紹有關概念和問題,20世紀90年代,人力資源會計開始轉向系統研究。一直到目前,人力資源會計在我國還屬于比較新興的會計學科分支,還沒有形成一個得到大家都認可的權威性、系統性的完整理論體系,而企業界對人力資源會計重視程度也十分有限,因此,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發展在面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的同時,也有著可觀的發展前景。
二、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現狀與問題
1.人力資源的精確計量存在困難。
1.1人力資源價值不同于普通商品,很難用貨幣進行可靠的計量,后者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完成,而前者主要表現為教育投資的過程,包括家庭投資、國家投資、社會投資甚至企業投資,需要多達數十年的時間,而這些,首先需要對教育的過程有個完整的記錄,其次對各個主體投入的價值也應有個較為合理的估計,目前,我國還未在社會上開展過類似的評估。所以盡管人力資源可能符合資產的定義,人力資源的信息也能影響到投資者決策,但長期以來卻被摒棄于財務會計的范圍之外。
1.2勞動者與企業之間本質上是合同契約關系,人力資源的所有者是勞動者本身而非企業,人力資源價值是可變的,存在許多不可預計的變量,因人事關系、激勵機制等管理模式影響,同一人力資源在不同企業或管理模式下具有不同的價值體現。
2.人力資源會計的運用環境有待提高。我國的市場經濟起步比較晚,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都還不完善,對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的發展也形成了一個比較大的制約因素。從政治環境來看,我國的會計準則是政府制定的行為規范,體現的是國家的意志,代表性不足,不能全面地反應經濟社會各個層面的需求;從經濟環境方面看,我國人力物力資源結構不平衡,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普遍較低,人力資源市場等支持要素還不夠完善,由于市場主體普遍缺乏在人力資源會計方面的實踐,而導致了人力資源會計數據的缺乏,阻礙了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和推廣;從社會環境方面看,目前,我國政府和企業界對人力資源會計的關注度不高,企業在財務管理實踐人力資源會計的較少,一方面是缺乏此類的專業性人才,另一方面是缺乏利益的驅動。而會計學又屬于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缺乏實踐,人力資源會計對于企業管理者在經濟決策方面起到的作用就不明顯,財務意義也就大打折扣。同時,由于人力資源會計的實踐需要耗費企業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且其所產生的實際經濟效益卻未必能投入大于產出,出于企業家的驅利心理,沒有多少企業敢于、樂于嘗試人力資源會計。從而導致運用人力資源會計管好、用好人才的事例很少,人力資源會計的運用在社會上未產生明顯的示范效應,社會影響力不高。
3.人力資源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建立。傳統財務報告既不反映人力資產的價值,也不反映人力資本,從而低估了企業資產總額,忽視了人力資源對企業的經濟貢獻,把為取得、開發人力資源而發生的費用全部計入當期損益,背離了收入與費用配比的會計原則。而目前我國尚未要求企業在對外公布的財務報表中披露人力資源信息,更限制了人力資源會計在研究與實踐中的發展。所以,有必要對傳統的財務報告進行適當的調整,把人力資源這項企業十分重要的資產及其有關的權益和費用,在財務報告中予以充分揭示和披露。
三、對人力資源會計的建議與對策
1.人力資源是可以計量的。《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資產的確認必須符合三項條件即:(1)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2)能為企業擁有或控制;(3)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人力資源的取得是企業通過招聘程序,簽訂勞務合同,支付一定薪酬來實現的,其符合資產確認的條件:一是人力資源是企業通過招工招聘等程序在眾多應聘者中篩選出來的,符合企業用工用人需求的勞動力資源,企業通過支付工資的方式來購買勞動者的勞動力,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資源是符合第一個條件的。二是從《資本論》中我們知道,企業需要的并不是勞動者本身,而是勞動力。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簽訂勞務合同,從而固化了勞資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建立起了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企業通過支付薪酬,取得或控制了勞動者聘用、培訓與解雇的權利,也就獲得了對該勞動者所擁有的勞動力資源的使用權與支配權。此外,人力資源具有的某種專門技術、工作技巧或擁有某些特定信息,當企業用人環境適合勞動者發揮專長時,企業與勞動者之間就產了相互信賴的關系,勞動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體現其社會價值,從而使勞動者不會輕易離開企業。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資源是符合第二個條件的。三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生產的核心要素是知識,企業效益的高低,將取決于知識的擁有者——人力資源的利用程度。企業就是出于勞動者能夠為其帶來經濟效益這個預期才聘用勞動者的,而勞動者也是出于企業能夠實現其勞動價值這個預期而接受聘用的。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資源是符合第三個條件的。四是企業最大限度地開發人力資源價值,是企業進行聘用、培訓與投資的過程,而這些都需要相應的成本支出與資源耗費,這種成本支出與資源耗費都是能以貨幣計量的。綜上,人力資源價值=取得人力資源支出(包括招聘、選拔人力資源所需費用等)+維護人力資源支出(包括工資、獎金、勞動保健、醫療保健、社會保險、人事管理部門支出等)+開發人力資源支出(包括崗前培訓、脫產學習等)。但是,人力資源的貨幣計量要達到或追求精確性計量也是不可能的。實現上,財務會計的計量本質上就是精確性計量、近似性計量和模糊性計量的復合和交叉運用,因此,對人力資源會計而言,計量過程必然含有估價的成分。
2.完善人力資源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力資源的因素對企業經營的影響越來越大,投資者對人力資源信息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建立人力資源會計披露制度,將企業在人力資源投資情況、人力資源投資的收益情況等方面的信息向公眾披露,能夠為投資者和管理者提供更加科學、明智決策參考。此外,通過人力資源會計所提供的信息,政府可以了解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源維護與開況,并從宏觀上調整人才政策,保障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筆者建議可以對傳統的財務報告進行適當的調整,把人力資源這項企業十分重要的資產及其有關的權益和費用,在財務報告中予以充分揭示和披露。一是在資產負債表上,有關人力資產的數據,應該作為一個單獨的項目列示。因為“人力資產”其流動性類似于固定資產,由于強調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和主觀能動性,所以應將其列于“長期投資”與“固定資產”之間,相應在“所有者權益”里增記“人力資本”。二是在利潤表上,可增設“人力費用”,作為“營業利潤”項目的減項,用以反映企業為使用人力資源而發生的不應資本化的費用和人力資產的攤銷,同時對原“管理費用”賬戶反映的內容作必要的調整。
3.營造人力資源會計的良好運用環境。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目前正處在學術研究階段,任何科學的理論缺乏實踐檢驗,都是無法付諸推廣實施的。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強,如此豐富的人力資源,如果不加以開發利用,人力資源優勢就會變為社會的包袱,在此情況下,如果能夠制定一套合理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把豐富的處于閑置狀態的“人力資源”開發轉換為具有現實生產能力和知識技能的雄厚“人力資本”,是推動整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這一套管理制度的落實離不開政府的支重視與支持。首先,建議沿海經驗發達省、市可以建立人力資源會計“試驗田”,選取幾個人力資源素質較高且占企業總資源比重較大的企業,開展人力資源會計的實踐,通過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穩步推進的方式,不斷擴大人力資源會計的實施范圍,為今后的全面推廣積累經驗,也為其他企業提供示范作用。其次,必須引導企業經營者重視人力資源價值,健全激勵機制,這就要求建立評價經營者業績的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進一步完善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模型,并利用它對人力資源價值進行預測、核算、評估,為人力資本參與利潤分配、健全激勵機制提供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
[1]于春梅人力資源會計問題探討[J].會計工作.2009年9期.
[2]李桂芳,關于人力資源會計的確認與計量問題探討[J].經濟研究,2005,(11).
[3]王軍.我國推行人力資源會計的必要性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9年04期.
[4]仲興康.淺談在我國建立和推行人力資源會計的必要性及可能性[J].現代商業.2009年5期.
人力資源會計論文范文二:人力資源會計體系研究
摘要: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經濟競爭已從物質資源競爭向人力資源競爭轉變,開發、利用與管理人力資源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必須考慮的問題。一個企業是否具備競爭力與發展前景,不僅受經營規模的影響,更離不開豐富的人力資源。如將人力資源歸于企業資產,通過會計方式確認、計量與報告人力資源情況,可滿足企業管理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對企業信息的要求,這已經成為時展的必要條件。通過對人力資源會計實施的必要性、人力資源會計體系的構建與實施進行了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人力資源會計;賬戶設置;賬務處理;會計信息
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態,伴隨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將成為全部財富創造的最基本要求。“成功的組織都有積極的人不足為奇,人力資源才是一個公司真正能擁有的最有價值的資源。”自1964年美國密歇根大學赫曼森將“人力資源會計”這一概念首次提出后,經大量學者、專家的不懈研究,人力資源會計理論體系現階段已較為完善。人力資源會計是指在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原理充分運用的前提下,和人力資源管理學互相結合、滲透的會計學科。是計量、報告組織人力資源成本和價值的一種程序、方法,是會計學科發展的重要領域。現階段,人力資源會計體系還不完善,在對國外先進經驗充分吸收的前提下,需構建符合中國特色的人力資源會計體系。
一、我國實行人力資源會計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向使用者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提供決策信息
根據人力資源會計提供的信息,現代企業可對人力成本節約與人力投資之間的問題進行有效處理。并按照人力資源價值改變信息,制定人力資源管理決策。
(二)有利于避免經濟組織短期行為
現行會計體系無法將人力資源信息提供給管理者,導致管理者對人力資源投資重視程度不足,致使企業選取培訓費用降低的方式減少成本的短期行為,但這將嚴重危及企業長遠健康發展。
(三)對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極為有利
企業人力資源投資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及全員素質水平提升具有關鍵作用。作為發展的重要財富,人力資源會計供給的信息,可以幫助政府對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現狀進行全面了解,以此滿足本企業乃至國家宏觀調控需求。
(四)人力資源發展的需要
“在企業中,組織良好且忠誠的職工是一項遠比物質更為重要的資產。而傳統的資產負債表卻忽視報告這項資產,這是一種缺陷(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佩頓)”。人力資源會計將內部人力資源具體信息提供于管理者,可有效管控、監督人力資源,確保人力資源的安全性、完整性。
(五)對人才市場發展極為有利
通過對外交流活動的開展,加大優秀人才的引進同時避免人才流失。建立與完善有序的人才市場是衡量一個國家人力資源能否充分運用的重要依據。其中合理評估人力價值為人才市場建立的關鍵,同時人力資源會計還是人力資源成本、價值確認、計量、計量與報告的重要方式。
二、人力資源會計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一)人力資源會計賬戶設置及賬務處理
構建人力資源會計體系中,需重新認識與分析人力資源核算相關問題。目前大量會計內容都可利用人力資源會計核算,在核算方式中也具有多樣性,因其思路相同,可在傳統財務會計系統內納入人力資源會計,并把傳統財務會計系統內容與人力相關內容進行獨立核算和反映,如從相關費用內將人力資源招聘、培訓等費用進行單獨核算。為更好地分析人力資源會計體系,對設置賬戶、做好賬務處理工作。
1.設置賬戶
為對人力資產、人力資本進行有效核算,并將人力資源信息全面反映出來,需進行以下賬戶設置。一是“人力資產”賬戶。該賬戶對人力資源獲取、培養、開發管理與利用時產生的資本性支出、獲得的人力資本投資等加以核算。支出發生后,獲取人力資本投資與人力資本評估增值時可記借方,人力資本投資退出、評估減值、人員調出與意外傷亡記貸方。借方存有余額,為期末人力資產結余數。該賬戶為長期資產類賬戶,可進行費用化人力資產設置或資本化人力資產設置,并遵循單位或員工進行明細賬設置。二是“實收資本———人力資本”賬戶。權益性賬戶為該賬戶的屬性,如企業收到人力資本投資與人力資本投資評估增值時記貸方,由于轉出、退休或死亡與企業向脫離及評估減值可記為借方。貸方存有余額,代表期末企業人力資本數額。三是“累計攤銷———人力資產攤銷”賬戶。作為人力資產的備抵調整賬戶,其作用為資本性支出人力資源成本累計攤銷額的核算。企業當期需分攤計入費用由賬戶貸方登記,為資本性支出獲取或開發的人力資源與成本數額。
2.賬務處理
如企業投資人力資產時,人力資產記借方,銀行存款或其相應科目記貸方;如企業員工錄用時,人力資產記借方,實收資本———人力資本記貸方。筆者認為,人力資源和無形資產之間存有緊密聯系,作為無形資產出現的重要保障,人力資源具備較高專業水平與素養,才能保證無形資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作為人力資源發展的外在性表現方式,無形資產對人力資源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各類人力資源入賬價值在人力資源會計中很大程度上由其創建的無形資產要素取得的收益所決定,并能夠對各類無形資產來源加以確定,利用專業評估機構測算評估各類無形資產,并在專用賬冊內計入,為評估人力資本有關價值提供便利。社會經濟發展中,人力資源會計新體系的構建,必須重視其核算內容。人力資源會計結算在新體系下不僅不會對財務會計現有體系完整性造成影響,更能夠向財務會計現有循環過程中充分融入。
(二)人力資源會計信息披露
現行會計制度下報表信息披露最大問題在于無法充分考慮人力資源信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其競爭內容為知識與人才的競爭,這就要求企業發展必須重視人力資源,要求會計必須反映人力資源信息。內容日益廣泛與多元化為財務會計報告的發展趨勢,通過不斷增加非貨幣信息兼容性,財務會計報告信息內表外信息比重越加重要,為報告人力資源會計信息創建了有力因素。定量化信息與定性化信息為財務報告提供的兩類信息。定量化信息是指通過定量形式將便于決策的財務與經營信息提供給使用者,其特點為財務,表示形式為貨幣。定性化信息是指無法以數量表示并對決策有利的信息。作為企業資源中重要的構成部分,人力資源可在財務報表內進行披露。按照會計平衡公式等相關理論,資產負債表內可在資產項內列入人力資產相關數據,并進行相關項目的增設,如人力資產、人力資產減值準備等。并在利潤表內列入人力資產損益等相關內容,具體如表所示。
(三)人力資源會計體系的實施
1.同時選取兩種核算方式
人力資源會計核算中,為在社會體系內充分融入企業會計報表,需選取會計電算化實施方法,也就是同時選取兩種核算方式。這就要求企業在會計報表編制過程中,不僅要進行傳統會計報表的編制,更需編制涵蓋人力資源核算的會計體系。利用分析、對比兩個報表,能夠明確人力資源投入與其創建的價值能夠對企業經營效益帶來的影響。通過人力資源核算,幫助企業加大人力資源管理力度。
2.人力資源會計核算制度化的實施
在企業全面推行人力資源會計的前提下,能夠建立與完善人力資源會計體系。與此同時,其核算方式與計量方法也呈現出規范化、合理化。人力資源會計核算制度化的實施能夠確保人力資源會計報告信息的科學性與準確性,也只有這樣才能將人力資源會計報告作用充分展現出來。在人力資源會計核算制度化建設中,需嚴格遵循會計報表編制內的人力資源成本與價值信息,準確計量、記錄人力資源會計,推動人力資源會計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21世紀是一個以知識為主的經濟體制,也是服務性發展,更是人力資源發展的年代。伴隨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提升,人力資源會計的作用愈加重要。其不僅能夠對企業和諧發展提供推動力,更能進行企業財務管理模式的建立提供有利條件。現階段,市場經濟環境競爭力越來越大,為確保生命力與競爭力的不斷增加,企業必須重視人力資源會計體系構建,只有這樣才能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將其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人力資源會計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構成成分,通過科學、有效的實施,才能為企業高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周姝,顧文杰,趙九龍.試論人力資源會計在我國的應用及相關政策制定的影響因素[J].網絡財富,2010(16).
[2]高翠蓮,王莉芳.我國推行人力資源會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1(5).
[3]朱惠芹.人力資源的特性對構建人力資源會計模式的影響[J].華東經濟管理,2001(2).
[4]祝元源.呈報格式、決策者個人能力與管理會計報告決策價值[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