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2: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資源水利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影響組織的穩定。水利施工單位在進行工程施工的時候,都需要施工隊的加入。這些施工隊往往存在流動性大、人員復雜、內部管理方式不一致的問題。這使得人力資源管理面臨著“管理失效”的風險,涉及水利施工組織的穩定性,從而影響施工的整體效益。
3.影響業務的進度和質量。人力資源管理風險與水利施工單位的業務進度和質量有間接的關系。在組織內部如果員工利益的分配不均衡,會導致員工對組織心生不滿、對工作缺乏動力等不團結的情況發生。長期下來,會降低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影響工作效率,從而阻礙水利工程施工的進度。更有甚者,還會導致優秀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流失,使水利施工單位直接失去保證其工程質量的頂梁柱。
二、規避對策
1.走人力資源培養之路。水利施工單位迫切需要積極主動迎接挑戰,把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提升到關系企業生死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同時,企業要根據形勢發展和市場變化,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發展規劃。以抓“三支隊伍”(即經營管理人員隊伍、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技術工人隊伍)建設為主線,建設一批高級決策型人才、項目管理復合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優秀班組長、高級技師、技師等操作型人才,打造一支作風過硬、結構合理、專業配套、技術精湛、能適應國際國內競爭需要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
目前天德鄉境內的小型水庫大壩為土石壩,小塘壩工程甚至都沒有進行設計就進行了施工,完全沒有達到相應的級別標準。擋水壩的高度或壩頂寬度不夠,壩的坡度較大,壩體與兩岸的交接處都沒有排水溝,山坡集雨會直接沖刷壩體,壩的上游坡面沒有塊石護坡,下游壩坡也沒有草皮護坡。
1.2溢洪道
天德鄉境內的大多數塘壩工程的溢洪道,一般為開敞式寬頂堰溢洪道。另外,溢洪道寬度又不夠寬,泄洪流量小,庫容最高水位幾乎接近壩頂,嚴重影響著大壩的安全運行。
1.3灌溉渠
作為農灌效益占主要地位的水庫,灌溉渠道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天德鄉小一型水庫灌溉渠道大部分是沿地形開挖而成的,水庫灌溉渠多采用自流方式灌溉農田。渠道普遍沒有進行防滲處理,渠道滲漏水量大,加上農田灌溉用水多采用漫灌、串灌,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數低,渠道不能更好地進行維護也是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1.4河道
河道是水庫汛期泄流排洪的重要航道,它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它的承受能力大小事關河道兩側農作物的正常生育與生長河道的寬、窄、流量、河道標準不夠,汛期河道水位上漲出槽直接影響群眾集體財產安全,河道清淤能使其達到30年一遇洪水標準,重在維護。
1.5塘壩工程的交通方面
建庫時的進庫道路是不上等級、坑洼不平、彎多坡徒的臨時道路,經多年的使用,一些塘壩原有道路已不能通車,即使能通車,遇到下雨也是路面泥濘,車輛無法通行。
2解決的辦法和措施
近幾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門,非常重視水利工作,加大了對水利基礎設施資金的投資力度,“八五”期間天德鄉農富小一型水庫下游河道干流進行了全面清淤改造,清淤長度為5000延長米,完成清淤土方量為2000立方米,保護有效農作物耕地面積為1824公頃。在此基礎上相繼完成官廳村一社小二型水庫下游河道清淤工程為3000延長米,完成清淤土方量為1200立方米,保護有效農作物耕地面積為320公頃,河道整治達到了30年一遇的標準。2013年秋季完成團山村六社塘壩溢洪道除險加固維修工程。2014年秋季完成了農富村六社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投資160萬元,隨著工程逐年建設全鄉水利走上了健康的軌道。2015年天德鄉鄧家小二型水庫、天合小二型水庫、太平五社小二型水庫、賀家溝小二型水庫、官廳一社小二型水庫、官廳三社小二型水庫、官廳五社小二型水庫等七座小二型水庫,先后被舒蘭市水利局列為除險加固招標工程項目,預計投資1400萬元,這些工程建設完工之后的水庫工程將對天德鄉的經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對農民增收,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二、土地價值核算對水利工程項目經濟評價影響
通常情況下,水利工程的主導單位都是國家或者政府,并且針對土地資源的利用,能夠通過水利工程相關的補償性措施來進行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過渡或轉讓,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政府對于土地擁有絕對的主宰權,所以并不會對水利工程的整體經濟評價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但是在我國水利工程中,多元開發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形式,這樣一來項目產權就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針對水電行業我國已經在政策上進行了全面開放,在這種情況下,對相關水利工程項目進行具體收購,就逐漸成了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在我國現有的國民經濟體制下,通常都是通過影子價格來對土地價值進行量化衡量,在這一過程中,使用價值是針對土地資源進行評價的唯一衡量標準,但是卻忽視了土地本身價值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土地核算將會對水利工程經濟評價,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響。如果針對土地本身的資源價值進行具體全面的考慮,將會得出大相徑庭甚至截然相反的經濟評價結論。所以在針對土地資源進行經濟價值核對的過程中,要能夠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形式的工程項目經濟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經濟評價結果更加符合真實情況,并且更加全面系統。否則如果進行片面的土地價值核對,將會對工程項目的經濟評價造成強烈的結果沖擊,從而不能夠對項目進行客觀分析。
加強水資源管理成為有關水資源領域出現最為頻繁的詞匯。但究竟什么是水資源管理,目前學術界尚未統一,《中國大百科全書》在不同的卷中,對水資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釋。綜觀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點:首先,從整體上來看,他們都是以水資源開發作為主線,“保護”處于被動的地位;其次,視野相對狹窄,大多數概念只局限于水資源本身,缺乏復合系統下對水資源的綜合認識,以水論水;第三,缺乏生態環境的和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內涵。基于此,作者認為,水資源管理就是為了滿足人類水資源需求及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總和。
水資源管理學是從學科角度對水資源管理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是水資源管理知識體系,是建立在水文學、水資源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基礎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綜合性學科。通過水資源管理學的研究,可以為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資源安全,通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
2、水資源管理學研究內容
水資源管理學研究對象很明確,就是圍繞水資源持續高效利用的而展開的一系列管理活動。目前,水資源危機在世界范圍內蔓延,水資源危機的出現和加劇與人類在經濟活動中缺乏對水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管理有著重要的關系。水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人類的絕大多數經濟活動都要涉及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和未來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目標。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解釋多種多樣,但都基本圍繞著“滿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壞未來發展需求的能力”這一核心思想。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實現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人類追求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求人類必須正視干旱洪澇災害、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等諸多與水資源相關的問題,這給水資源管理學提出了新挑戰和難得的機遇。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活動無法應對挑戰。實現可持續的水資源利用目標必須改變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活動,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的和綜合的觀點構建全新的現代水資源管理體系,這成為水資源管理學研究的主要研究內容。
具體地說,水資源管理學的研究內容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水資源數量管理和質量管理、水資源法律管理、水資源權屬管理、水資源行政管理、水資源規劃管理、水資源配置管理、水資源經濟管理、水資源投資管理、水資源風險管理、水資源利用技術管理、水資源工程管理、水資源數字化管理、國際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綜合管理、水資源安全管理和水資源數字化管理等等。
3、國內外水資源管理學研究進展
3.1國際水資源管理學研究進展
到目前為止,明確提出水資源管理學的文獻極為有限。根據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面臨的新的問題和挑戰以及實際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特點,國際上也對新形勢下的水資源管理理論和體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和研究,并就一些問題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共識。他們主要圍繞著“可持續發展條件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目標對水資源管理活動的要求”而展開。這些研究活動為水資源管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誕生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1992年愛爾蘭召開的“國際水和環境大會—21世紀的發展與展望”上提出了水資源系統及可持續研究的問題。1993年“第二屆國際實驗與網絡資料水流情勢學術大會”上探討了水資源管理的水文學基礎和信息資料問題。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主持,國際水資源協會與國際水文科學協辦召開了“變化世界中的水資源管理研究規劃國際學術研討會”,探討了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資源開發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水資源可持續管理的決策支持系統和水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四個專題。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開了“國際水資源及環境研究大會:面向21世紀新的挑戰”,討論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續水資源系統管理的應用實例等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水文計劃工作組1996年將“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其定義為“支承從現在到未來社會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壞他們賴以生存的水文循環及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資源可持續管理要求在水資源規劃、開發和管理中,尋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人類社會福利之間的最佳聯系與協調。與傳統的水資源管理相比,可持續水資源強調了未來變化、社會福利、水文循環、生態系統保護這樣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來遺憾可能性達到最小的水的管理決策”。世界銀行將水資源管理定義為一系列水資源相關領域(如水電、水資源供給與供給設施,灌溉與排水等)一體化管理。綜合水資源管理的觀點應該在水資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確保考慮社會、經濟、環境和技術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開的第5屆“不確定性增加下的水資源可持續管理學術大會”,洪水與干旱管理、水資源開發對環境的影響、水文與生態模擬和環境風險評價等成為重要議題。
1998年在武漢召開了“98年國際水資源量與質的可持續研討會”,探討了流域水量與水質的統一管理問題。1998年國際水文學會在荷蘭召開了“區域水資源管理研討會”,探討了水資源管理的經驗和教訓、面對挑戰的區域可持續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國際水文科學學會(IAHS)年在美國召開了“水資源綜合管理研討會”。這次研討會主要探討了可持續發展條件下的水資源綜合管理的內容和目標,以及交流水資源綜合管理的經驗。此次研討會達成一個共識:未來水資源管理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流域的統一管理。流域統一管理是流域內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統一協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護淡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區公眾的共同管理。會議認為,為了實現流域統一管理的目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①復雜的水資源管理活動必須建立在有效的科學規劃基礎之上;②必須顯著提高預測各項管理活動結果的能力;③為了達到水資源管理的目的,持續的檢測和評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管理過程必須是透明的和公開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國際水文科學學會在荷蘭召開了“區域水資源管理研討會”,會議針對區域范圍內水資源管理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研討,包括:以往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經驗和教訓;面對新挑戰的區域可持續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隨著國際學術界對現代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研究和討論,近年來,國際學術界相繼出版了多部論述“水資源管理活動”的專著,這些專著大多以論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從學科的角度對水資源管理的理論體系進行系統的論述和研究。盡管如此,這些專著還是探討和研究了大量有關現代水資源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使我們能夠大致了解目前國際學術界關于水資源活動的主要理論和具體內容。并且通過編著者對一些論述水資源管理活動的論文的整理和歸類,我們可以從中基本上了解到當前國際學術界對水資源管理理論體系的劃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編著出版的《水資源綜合管理》收錄了國際水文科學學會(IAHS)2000年在美國召開的“水資源綜合管理研討會”的文章。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認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類從事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目標和內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不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資源管理活動正處在探索過程中。作者認為,在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活動中,僵化的管理體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機構)是實現水資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礙。管理體制的官僚作風、不負責任以及缺乏戰略性指導原則導致水管理體系效率低下,缺乏遠見,并且拒絕與水資源利益相關者就水資源管理問題進行公開的交流和探討。新的水資源管理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尋求實現長期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的水資源管理方式,為此,他們認為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將是水資源管理活動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新的水資源管理活動必須包含水環境治理和保護問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水資源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以及水資源管理決策中的公眾參與問題。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編著出版的《水資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兩年間國際上一系列關于“水資源管理”國際會議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書的前言中指出,當前水資源管理問題在全球變得越來越復雜。水資源管理活動主要面臨著的主要問題是:人口的增長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與此對應的是,水污染、水資源浪費以及氣候變遷等因素卻正在威脅著水資源的供給。這套書從10個方面論述了當代水資源管理活動的內容,他們是: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質管理和水活動管理,廢水處置和管理,管道輸水和渠道輸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資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書中指出,現代水資源管理所涉及學科和領域已經超出了傳統水文地質學中關于水資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編著的《水資源發展與管理(Ⅳ)》中從7個方面論述了水資源管理的內容,這7個方面包括:水資源管理的目標、政策和原則,水資源稀缺和保護,用水管理,水資源管理、規劃、水權分析和處置的決策支持系統,水電和灌溉的發展潛力,灌溉水管理,水資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較著名的著作還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與水資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資源管理:挑戰與責任》(1998);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的《水資源管理:綜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學術界并未明確提出水資源管理學的概念,但在國際上許多大學中,都開設了以“水資源管理”為名稱的課程,這些課程的開始以及對水資源管理活動的講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水資源管理學的形成。例如在美國特拉華流域委員會計劃和行動部部長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學為水利工程學、水文地質學及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開設的“水資源規劃0與管理”課程介紹中,Dr.KennethF.Najjar認為,“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是對水資源規劃、分析、設計、經濟管理的理論和實際方法等綜合型課程,主要包括水資源法律和規章條例,流域管理、水資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給分析、洪水管理、水資源質量管理、濕地保護。水資源供給規劃包括水資源使用、需求項目,水資源配置、水容量擴充。該課程還包括水庫運行等相關問題。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是關于水資源的綜合問題的考慮,這些問題來自于從靜態的水資源法律和章程到動態的自然資源的應用[3][3]。
3.2國內水資源管學研究進展
我國關于水資源管理理論的研究開始與上個世紀80年代,早期的水資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對實際水資源管理活動中的管理內容的簡單羅列和堆加,并未從理論的高度來對水資源管理的體系和框架進行系統的闡述。隨著我國水資源危機的不斷加劇以及可持續發展對現代水資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戰,學術界開始逐漸關注水資源管理理論的探討和框架體系的構建。
趙保璋主編的《水資源管理》(1994年)是我國出版較早的專門論述水資源管理的專著之一。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廢水、污水等水形態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有機的聯系,統一而相互轉化的整體。而現實中,長期以來我國水管理體制較為混亂,水權分散,形成了“多龍治水”的局面。該書認為,水資源管理應該以水的資源觀點、水的系統觀點、水的經濟觀點以及水的法制觀點出發,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規劃布局與調配,以及水資源保護等方面建立統一的、系統的綜合管理體制,按照相關法律由水行政部門實施管理。該書認為水資源管理活動主要包括規劃管理、開發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環境管理(趙保璋,1994)。
馮尚友在《水資源持續利用與管理導論》一書中將水資源管理定位為支持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在水資源及水環境的開發、治理、保護、利用過程中,所進行的統籌規劃、政策指導、組織實施、協調控制、監督檢查等一系列規范性活動的總稱。統籌規劃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資源的整體布局、全面策劃的關鍵;政策指導是進行水事活動決策的規則和指南;組織實施是通過立法、行政、經濟、技術和教育等形式組織社會力量,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一系列活動實踐;協調控制是處理好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協同關系和水事活動之間的矛盾關系,控制好社會用水與供水的平衡和減輕水旱災害損失的各種措施;監督檢查則是不斷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執行正確方針政策的必須手段。
吳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資源及其管理的研究與應用》和《現代水資源管理學概論》兩本專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來關于水資源管理問題的報告和講話的匯編(吳季松,2002)。《現代水資源管理學概論》一書中,作者對水資源管理的指導思想、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標以及主要內容做了較為系統的論述。從整體來看,該書更多的是從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討了水資源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左其亭和陳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活動》。該書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出發,對水資源管理理論作了初步探討。該書專門探討了現代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標和水資源管理基本內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加強教育、提高工作覺悟和參與意識;制定水資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資源管理政策、水資源統一管理以及實時進行水量分配和調度。根據信息技術發展的特點和現代水資源管理的要求,該書還專門探討了水資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紹了電子信息技術和“3S”(GIS、GPS和RS)技術在水資源管理活動中的應用。
林洪孝在《水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中界定水資源管理活動為:依據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遵循水資源系統自然循環功能,按照經濟社會規律和生態環境規律,運用法規、行政、經濟、技術、教育等手段,通過全面系統的規劃,優化水資源配置,對人們的涉水行為進行調整與控制,保障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和諧持續發展。該書對水資源管理的理論和框架體系做了較為全面的探討,論述了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目標、原則和方法等內容,并構架了水資源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該書提出,隨著人類水資源問題認識的發展深化,水資源管理逐漸形成了專門的技術和學科,其管理領域涉及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等許多方面,其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水資源權屬管理、水資源政策管理、水資源綜合評價與規劃管理、水量分配與調度管理、水質控制與保護管理、節水管理、防汛與抗洪管理、水情監測與預報管理、水資源組織與協調管理以及其他水資源日常管理等十個方面。該書對水資源管理活動的概括和構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資源管理活動的所有內容,是目前比較全面的水資源管理的概括和總結。
姜文來、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資源管理學導論》,本書是國內外首部系統論述水資源管理學的專著。本書在界定水資源管理學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對水資源管理學的基本理論進行探討,然后專題闡述水資源管理的各個領域,最后展開案例研究。全書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資源管理學概述,界定了水資源管理學的內涵、研究內容、研究進展和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第二章,水資源管理學的理論基礎,分別闡述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水資源復合系統理論、生命周期理論和水資源管理學的管理學基礎;第三章—第十七章,專題論述,論述了水資源的數量管理、質量管理、經濟管理、權屬管理、規劃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資源管理、國際水資源管理、投資管理、行政管理、風險管理、安全管理、數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資源相關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農業水資源、民勤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展開研究。
4結束語
由于水資源是與人類生存和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自然資源,特別是近年來由于水資源短缺引發的各種問題,長期以來對有關專家學者對水資源管理極為關注,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水資源管理學產生與發展具有深厚的基礎。水資源管理學是水資源管理的知識體系,是建立在眾多學科之上的交叉性綜合性學科。積極推進和發展水資源管理學,對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管理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姜文來,唐曲,雷波,水資源管理學導論,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姜文來,初論水資源管理學,中國水利,2004(3);
趙寶璋,水資源管理,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4;
吳季松,現代水資源管理概論,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1前言
長期以來洪澇災害一直是威脅人們生存的心腹之患,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防洪減災已經成為中國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我國政府在1998年長江發生大洪水后,對防洪工作重新做了戰略性的調整,即我國的防洪工作將逐步從控制洪水向體現水資源性的洪水管理轉變,以規范人類社會活動,盡最大可能變害為利,充分利用洪水資源,以解決我國面臨的水資源緊缺問題。在水資源緊缺的東營市,汛期洪水在造成災害的同時,其作為資源的特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是值得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2東營市地理位置及水資源概況
山東省東營市地處黃河入海口,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所在地。全市總面積8053平方公里,當地水資源量為5.0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47億立方米,有70%集中在汛期,大部分匯流后經河道排泄入海。唯一的地下淡水區位于小清河以南的山前沖積平原上,面積為367平方公里,其多年平均淺層地下水資源量為0.6億立方米。由于連年超采,致使地面裂縫、海水入侵。小清河以南地區地下水持續下降,,到2007年已形成以大王鎮政府駐地、稻莊鎮政府駐地、縣城規劃區、石村鎮辛橋為中心的4個深層地下水漏斗區。同時,黃河水是東營市最重要的客水資源,近年來均引提黃河水量為55億立方米。隨著黃河水資源日趨減少,東營市水資源短缺問題將愈加突出。因此,在有效利用黃河水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洪水資源是非常必要的。
東營市位于黃河入海口,瀕臨渤海灣,屬華北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也具有海洋性氣候特點,多年平均降雨量560毫米,受地理位置及氣候因素影響,該地區降水量在區域分布及時空分布上均具有較大的不均勻性,主要表現在降水量年際、年內分配變化較大,降水量豐枯相差懸殊,連豐枯時段變化明顯。從實測降雨資料可以看出,1964年年降水量達到1133毫米,為系列之最大,而1989年降水量僅為364毫米,為系列之最小值,豐枯極值比達3.1。1961—1967年是明顯的豐水時段,平均降水量706毫米;而1980—2004年則是典型的枯水時段,平均降水量僅為476.6毫米,豐枯時段降水量極值比為1.5。同樣,降水量年內分布更不均勻,降水量主要集中于汛期6—8月。一般年份汛期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的60%—70%,而有些年份甚至高達80%以上。尤其是7、8月份易產生洪澇災害,而其它季節降水極少,季節性干旱時常發生。全市多年平均徑流水量4.47億立方米,其中汛期3.08億立方米,實際全市骨干河道建閘25座,攔蓄總量2.4億立方米,僅占多年平均徑流量的53%,每年汛期均有1.5—2.0億立方米的洪水被棄,造成極大浪費。目前,水資源短缺已嚴重影響到城鄉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嚴重制約著加快建設經濟強市的步伐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必須從全局的、戰略的高度推進傳統的水利向現代水利的轉變,在優化配置現有水資源的同時,不斷強化洪水資源的意識,科學開發利用洪水資源,大力推進流域和區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保障。
3科學與綜合利用洪水資源的措施與辦法
3.1加快水庫及河道攔河閘建設步伐,提高攔蓄總量和多年調蓄能力
加快水庫及河道攔河閘建設步伐,增強水庫、河道攔蓄總量,提高多年調蓄能力,是科學利用洪水資源的重要工程措施。在洪水資源利用方面,東營市具有較好的優勢,河道、水庫眾多,分布較合理,需水能力較大。截至2008年,東營市和勝利油田共建成平原水庫708座(地方558座,勝利油田150座);總設計庫容9.31億立方米(地方4.40億立方米,油田4.91億立方米)。但多數水庫未達到設計蓄水標準。相當一部分水庫地處低洼地帶,或靠近河道,但具有流入水庫條件。為從長遠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問題,必須充分開發利用洪水水資源,提高水庫的蓄水能力。力爭經過3—5年的努力,使東營市蓄水工程規劃增加蓄水能力2.0億立方米。蓄水工程本著少占地的原則,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利用工程措施對現有水庫進行增容,1.5億立方米。二是新建水庫工程,庫容2500萬立方米。三是新建河道攔河閘,攔蓄庫容2655萬立方米。
3.2加快“水網”工程建設步伐,盡快實現洪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調度
加快“水網“工程建設及洪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調度,是科學利用洪水資源的重要途徑。在加快水庫襯砌及河道攔河閘建設的同時,組織本市主要骨干河道流域”水網“工程建設的科學統一規劃,總的要求是”庫庫相通、溝溝相連“。按照“先急后緩、先易后難”和“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分期組織實施,力爭5—10年的時間,建成東營市“六縱六橫”的水網體系,以盡快實現洪水資源的科學統一調度。
“水網”工程建設要以現有水利工程為基礎,以規劃工程作依托,修建引、蓄、排配套工程,構成網絡體系,達到引、蓄、排自如。修建攔蓄洪水工程,增強控制洪水和利用洪水資源的能力。另外,要建立水庫、河道風險調度機制。隨著東營市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以及水利工程的治理,水利工程攔蓄洪水的能力不斷提高,水庫、河道多級調度變為可能。
3.3加快水保生態工程建設,盡快改善生態環境
在抓緊水庫除險加固、河道攔蓄及“水網”工程建設的同時,要加快水保生態工程建設,加大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結合產業種植結構調整,改進耕作方式,大力種草、植樹,增強地表植被,減少地表徑流,增大地下徑流,減輕水庫、河道淤積,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環境。重點抓好支脈河、沾利河、神仙溝、廣利河、溢洪河等流域水保生態工程項目建設,大搞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保持治理,做到治一片、成一片、發揮效益一片。“十一五”末東營市水土流失嚴重區得到基本治理,再經過5—10年的奮斗,將東營建成富而強、綠而美的新東營。
3.4加快洪水資源開發利用決策支持系統建設,加強科學管理和統一調度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洪水資源管理和調度,不僅能提高洪水資源在利用管理和調度上的科學化、現代化水平,而且可為逐步建立洪水資源科學利用和調度信息系統奠定堅實的基礎。發揮已建成的水情自動測報系統、雨情自動測報系統、防潮大堤潮水位自動測報系統、墑情監測及旱情信息管理系統、引黃灌區水信息化管理系統、地下水位自動監測系統的作用,充分利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在水文預報、洪水資源調度等方面的應用。加快東營市大中型水利工程雨水情遙測系統建設,在主要河道流域上合理增補雨量、水情站,及時、準確、快捷、有效地收集雨情、水情等數據資料,用地理信息系統加以處理,利用洪水預報模型對流域上的產匯流情況及河道水庫的水位、流量進行預報,用洪水資源優化調度模型對大中型水利工程實施科學統一調度,并做到可靠、安全、快捷、準確,真正實現洪水資源的科學管理和統一調度。
3.5加快法制建設步伐,盡快建立完善運行機制
二、課題研究意義
淡水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但是由于諸多因素,淡水財富在以很快的速度減少,為了人類的將來,我們就要放眼于現在,把淡水資源在各個方面中各環節的浪費有所減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從而減少淡水的流失,達到淡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以此來引導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發展。
三、課題研究方法
首先在網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達到的百分點,浪費能達到多少,查找一些節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為例子,借鑒一些好的方法,由于節水日就要到來,所以可以趁此多宣傳一下節水知識。
四、課題研究具體內容及研究過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題名為“關于淡水資源利用率的研究”重點其實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這一詞只為提醒人們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費。
以下是黑龍江省“水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實例。
黑龍江省是一個水資源總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資源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而根據水利部預測,從現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將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顯然,在水資源總量不變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資源有效利用是滿足社會發展最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廳副廳長胥信平在接受采訪時說,未來幾年,我省將在保障經建設的前提下,大力開展農業、工業和城市節水,盡快轉變以大量消耗水資源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設水型社會的用水體制和機制,農業:潛力巨大的節水大戶。
“我省是農業大省,農田灌溉用水占社會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7,因此開展農業節水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和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
由于黑龍江省推廣了節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為160~170億立米,占全省農業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錢的情況下減少30%~40%。
此外,以經濟手段來促進農業節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龍江省除少數試點地區外,絕大部分地區農業用水仍沿襲按畝收費的老辦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納稅同樣的水費,導致水資源浪費現象十分驚人,按照日前0.47的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計算,全省農業生產中每年被浪費掉的水資源就接近100億立方米。因此開展農業水價改革,變按畝收費為按方收費,在農村實行計量供水,以經濟手段促進節水就十分必要而緊迫。
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我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工業用水也逐年增加,據了解,目前我省(黑龍江)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只有55%,而在節水措施發達的國家,已經達到90%,此外,我省城市輸水配水管網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達20%,這一低一高兩個指標說明我省工業節水空間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龍江對“淡水的利用率”,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如下幾點方法
1結合實際: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龍江省因為是農業大省,所以在農業浪費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績,因此在提高“水資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
2利用各種手段:從黑龍江省隊提高“淡水資源利用率”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常見的收費,用經濟來控制淡水浪費,這不僅能控制住水的浪費,而且提高經濟效應,同時也帶動了人民的節水意識。
3引進器材: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可以引進先進的器材或是合理節能器材,這樣就可以減少淡水的浪費或是再利用。
4樹立正確節水意識:怎樣做取決人的主觀意識,只有樹立正確的節水意識,才能積極與“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動中來。
以上幾點是我自愛黑龍江省“淡水資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幾點結論,下面,我將提供一些從網絡中查找出的方案。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降低單位產生的用水量,通過優化配量水資源,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來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進全社會節水的機制,必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來規范水資源供需關系變化時的經濟利益關系變化,使這種經濟利益的變化有利于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過經濟利益的驅動形成節水激勵機制,使節水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明確水權,培育和發展市場。
A:首先要明晰水權,在市場經濟中,水交易實質上是水權的交易,通過市場配置水資源,必須要明晰水權。其次,要加強水權管理,自愛水資源緊缺狀態下,取得水權要付出代價,需交納水資源費并保護水權擁有者的權益,再次,要允許水權交易,培訓和發展水市場,必須允許水權擁有者讓出水渠并獲益。
B:要形成節水機制,就要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推進生產關系的變革。水權管理制度是一種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水資源權屬管理制度,通過明晰水權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在水資源決策上平的經濟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觀調控過的決策機制、以價格為主的信息機制、以利益關系為驅動的動力機制和通過市場交易配置資源的機制。
C:除了建立水權制度,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實行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基本管理制度,還須制定一系列經濟政策,以經濟手段促進節水,通過用水行為產生的利潤,引導消費者和生產者調整用水行為,從而引導水資源的重新配制。
通過上述的一些建議,“淡水資源利用率”會有一個新的突破,這不僅能夠造福于現在,還可以造福于未來。
水是生命的源頭,沒有水就是沒有生命,珍惜淡水,就是在延長人類的壽命。
五:參考文獻
2002年,水利部和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頒發了<關于開展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隨后又陸續了指導水資源綜合規劃的若干技術文件。這些文件對于指導水資源綜合規劃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新時期國家治水思路和理念的改變,文件中出現了部分新名詞術語,部分原有名詞術語(或計算方法)也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水資源綜合規劃的技術文件中,有一部分名詞術語比較模糊。本文根據國內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文件的規定,對他們的內涵進行分析,對現行的確定方法提出個人看法,對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提出建議。
一、水資源
到目前為止,什么是水資源還沒有一個公認的非常嚴謹的文字描述。<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水資源定義為:自然界一切形態(液態固態和氣態)的水都算水資源。直到1963年英國國會通過的<水資源法>中,改寫為“具有足夠數量的可用資源”。即自然界中水的特定部分。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INEScO)和世界氣象組織(WMO)定義水資源是“作為資源的水應當是可供利用或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夠數量和可用質量,并且可適合對某地為水資源需求而能長期供應的水源”。
在我國,對水資源的理解也不盡相同。1991年<水科學進展>編輯部組織了一次筆談,就水資源的定義和內涵進行了討論。最后認為:水資源是水體中的特有部分,即由大氣降水補給,具有一定數量和可供人類生產、生活直接利用,且年復一年的循環再生的淡水。
從上述文字表述可以看出水資源具有如下特征:水資源包含在水體之中,并且是水體的一部分;而水體中的其他部分,在特定的條件下還可以轉化為水資源;水資源如果保護不好也可能轉化為無法利用的水體,而危及社會的安全。根據自然資源的定義及綜合以上各家的觀點,水資源是能夠被人類開發利用并給人類帶來福利、舒適或價值的各種形態的天然水體。
因此,不是所有降水都是水資源,只有其中能夠被人類開發利用的部分才稱之為水資源。對于特定區域而言,降水總量是可以獲得的,但是這些天然降水中到底有多少是人類可以利用的——即該地區到底有多少水資源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
二、水資源可利用量
關于水資源可利用量有很多種定義和解釋,下面介紹幾種:
<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細則>中規定水資源可利用量l2是指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在統籌考慮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的基礎上,通過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措施在當地水資源中可資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雷志棟等認為,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指經濟合理,技術可行和生態環境允許的前提下。通過各種措施所能控制引用的不重復的一次性水量。胡振鵬等認為,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指針對不同設計水平年,在一定的來水頻率下,考慮對水量、水質的需求,天然儲水體和水利工程設施可以為人類生活、社會經濟活動提供的水量。翁文斌等認為],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指在流域水循環過程中的水文條件不發生明顯改變的前提下,從流域地表或地下允許開發的一次性水資源量。夏自強等認為,水資源可利用量是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出發,在扣除維持生態環境用水和水資源總量中部分不能或難以控制的水資源量后,人類可以利用的最大水量。
分析上述定義,理論上比較清晰完善,但實際分析計算時很難操作。水資源可利用量確定要考慮的條件有生態與環境需水量、技術上論證可行、經濟上分析可行。從這3個方面來分析,內涵和外延都很大,很難具體操作。
同時,水資源可利用量的影響因素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科學技術進步情況、水污染狀況、生態與環境狀況、天然來水狀況、以及技術經濟因素等。由于這些因素是動態的,隨時間變化的,導致水資源可利用量也是動態的;同時這些因素如何影響水資源的可利用量,尤其是水與生態環境系統的關系,受認識水平限制,現階段較難量化。
三、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
承載力是一個起源于古希臘時代的古老概念,在生態學中一般被定義為“某一生境所能支持的某一物種的最大數量”,它包含著極限思想,并有2個層次的含義:第一是所承受的力來自于某一生境以外的某一物種;第二是某一生境自身不遭受破壞,因為生境一旦破壞,再重新修復是不可能的。
關于水資源承載力和水環境承載力研究成果較多,目前普遍接受的定義如下:
水資源承載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和技術水平下,當水管理和社會經濟達到優化時,區域水生態系統自身所能承載的最大可持續人均綜合效用水平或最大可持續發展水平。水環境承載力是指某一區域、某一時期、某種狀態下的水環境條件對該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閾值。
從上述概念出發,水資源承載能力、水環境承載能力的承載體可以是人口總量,生物總量,也可以是經濟總量。這個概念有4個層次的內涵。一是生態內涵,它表現為這些承載力具有極限含義,它所承載的綜合效用具有生態上的極限,對其開發利用應以不超過這個極限為前提。二是技術內涵,這些承載力并非一個純粹客觀的概念,而是與人類作用有關,具有主觀性的一面。它與特定的技術水平有關,隨著不同時期總體技術與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這些承載力具有跳躍性,表現為時間上的技術動態性。三是社會經濟內涵,通過社會經濟系統結構的優化,社會經濟容量或規模會有所不同,從而提高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力。四是時空內涵,表現為水資源承載的綜合效用及其約束因素具有區域性;不同的時空尺度,相同水資源和環境條件的承載力是不同的。
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細則中提到了水資源承載力和水環境承載力這2個專業術語,但是關于這2個參數如何確定沒有提出相應的方法,因此該參數的確定方法值得研究探討。
四、生活和生產需水的預測方法
目前用于需水預測方法較多,如定額法、趨勢法、彈性系數法、人均綜合用水量法等。分析這些方法,各有特點。
定額法需要確定每一行業不同水平年的用水定額、發展規模、以及水的利用系數。要在需水預測之前先要預測這些參數,由于這些變量較多,其影響因素更多,這些參數的預測比需水的預測更復雜,從而導致預測結果誤差較大。我國以前若干個五年計劃的需水預測成果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趨勢法、彈性系數法需要較多的歷史資料,受歷史資料的可收集性限制,這些方法應用起來有一定難度。另外發達國家用水的經驗表明:用水量與人口、發展規模之間的關系不是單一的遞增或遞減關系,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有所差別,不同發展階段有所差別,不同產業結構有所差別。因此利用這些方法進行需水預測也有一定困難。
人均綜合用水量法主要應用于城市需水量的預測。由于城市的產業結構十分復雜,要想弄清楚每一個行業的用水定額及其發展規模難度較大,因此為簡化計算,采用人均綜合用水量法來進行需水預測。但是這一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因為人口不是區域消耗水資源的唯一指標,尤其是現在隨著現代化程度的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多,而對人力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少。因此到底用哪一種方法進行需水預測能夠得出一個可以接受、誤差較小的成果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五、生態環境需水量
生態環境需水是指為維持生態和環境功能和進行生態環境建設所需要的最小需水量。實際上,生態需水與環境需水兩者之間存在著交叉和重合的部分,生態需水主要側重在生物維持其自身發展及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環境需水則主要體現在環境改善方面。
楊愛民、鄭紅星、王浩、劉昌明等認為“:生態需水應該包括環境需水,所以也稱為生態環境需水。生態需水是指在一定的生態保護、恢復或建設目標下,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其生態系統維持良好的穩定狀態時所需要的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鑒于現在對生態環境認識的不斷深入,前述界定中的“在一定的生態保護、恢復或建設目標下”的“建設”二字應該去掉。生態環境需水量是目前國內外研究的重點,基本理論和方法也較多,其中大多建立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基礎上,現階段可操作方法主要是基于水文學基礎的幾個方法,如最枯10月法、Tennant法等。最枯10月法:我國在《制定地方水污染排放標準的技術原則和方法》(GB3839--83)中規定:一般河流采用近10a最枯月平均流量或90%保證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作為設計水文條件。該方法原來用于計算污染物允許排放量,而現階段把它作為生態環境需水量。實際操作上該方法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現為部分季節性河流、現階段斷流河道的生態與環境需水量為零,其允許污染物排放量為零(設計水文條件為零)。
Tennant法似:是以預先確定的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數作為生態環境需水量。Tennant提出,以年平均流量的10%作為水生生物生長低限,以年平均流量的30%作為水生生物生長的滿意流量。Montana以年平均流量的10%作為最小生態需水量,最佳范圍為年平均流量的60%一100%。該方法適合于大江大河等較大流域,而沒有考慮河流流量的年內變化和年際變化,因而有其局限性。此外還有日均流量法、Texas法、N6PRP法、Basiclfow法、月年保證率法、最小月年徑流法、ABF法、FDCA法、40%準則等。這些方法計算方便,基本上是經驗值,各有其實用性。
因此,分析總結前人的成果,提出適應不同對象的水文、生態、環境等條件的生態環境需水量估算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六、水資源短缺
水資源短缺是一個貌似簡單但又存在許多異議的概念。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判別標準是以人均水資源量進行缺水程度劃分。但是這個劃分標準下面隱藏著許多問題。首先人口不是區域消耗水資源的唯一指標,尤其是現在隨著現代化程度的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多,而對人力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少。其次生態需水與人口沒有直接關系,用人口作為評價標準也不合適。因此,對于水資源短缺的辨識采用單一的標準或指標是很難概括的。
實際上,水資源短缺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具體對于一定區域來說,它所描述的是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區域可供水資源量和水質的時空分布不能滿足現實標準下的區域人口、社會經濟、生態與環境等系統對水資源需求時的狀態。因此對缺水的界定應當拓展到水資源系統承載的主客體兩個方面同時考察。
在水資源系統承載主體方面,人類社會已經從最早的逐水而居,發展到現在的資源水利、可持續水利等理性思索,水資源系統的外延不斷被拓展,內涵不斷被豐富。同時人們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范圍應由最初單一的地表水系統拓展到地下水、大氣水、海水、劣質水(包括污水、微咸水和咸水)等多個系統,水資源系統承載主體多元化特征日益突出。
水資源系統承載的客體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替改變,在無人類活動干擾作用下,天然水資源系統在其循環過程中滋養了豐富多樣的天然生態系統。自從人類社會行為作用于水資源系統伊始,水資源系統承載客體的純自然屬性便開始發生改變,水循環系統的社會驅動力持續加大,農業和工業經濟系統的需水量和取水量不斷上升,水資源系統承載的客體逐漸演繹成生態環境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其社會經濟功能得到充分體現。由于水資源系統承載客的多元化,水資源利用過程中就存在著競爭與分配的問題從水資源系統承載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來分析,不簡單地將水資源供需平衡的認為不缺水、不平衡的認為水。且不說水資源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關系目前尚未清楚,就是科學合理地確定一定社會經濟系統需水量及其節水潛力也存在一定的難度,更有社會經濟系統的產結構問題。
因此,對于特定的區域和范圍,如何科學合理地界定其水資源是否短缺值得研究和探討。
七、水資源合理配置
配置是指配備、安排。資源配置是指生產性資產在不同用途之間的分配;資源分配之所以成為問題,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的資源供應有限,而人類欲望通常又無限,另方面是由于既定資源具有多種不同可供選擇的用途。
水資源合理配置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區域范圍內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續性原則,通過各種工程與非工程措施,考慮市場經濟規律和資源配置準則,通過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積極保護生態環境等手段和措施對多種可利用的水源在區域間和各用水部門間進行的調配。
通過以上概念界定可以看出,水資源配置問題提出的前提是水資源有限性而導致的供需不平衡矛盾以及不同用途之間的分配矛盾,關注的重點是多種水源在區域間和各用水部門間的分配。實際上,水資源區別于其他自然資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時程上分布的不均勻性,因此水資源合理配置不僅體現在空間上,同時也體現在時間上;不僅體現在某一水源上,同時也以現在多種水資源的聯合配置上。
因此,研究和探討水資源合理配置的技術和方法,對于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科學高效地利用水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八、水資源配置的一般原則
前面已經敘及水資源配置問題提出的前提是水資源的相對短缺,即資源有限而需求持續增加導致的供需失衡。當水資源有限,不能滿足所有用戶的用水需求時就存在著分配水量的優先順序問題。
論文摘要:根據煤礦礦區水資源貧乏及水資源種類的特殊性,進行分析評價,歸納共性,打破常規水資源規劃范圍與內容,重點規劃利用好礦區有限的清水與污水及其資源化,結合污水處理工藝及工程技術,提出合理開發、有效治理、循環利用、污水零排放、節水和保護水資源并舉的礦區水資源綜合規劃。
1礦區水資源綜合規劃的必要性
我國86個重點礦區有71%缺水,其中40%嚴重缺水。近幾年由于煤炭生產規模及配套工業的快速崛起,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礦區能源發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實施煤炭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全面加強礦區水資源綜合規劃工作。面對礦區缺水這個發展瓶頸,如何規劃利用好礦區每一滴水,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以效益為中心、統一管理為保障、技術創新為動力、推進礦區節水工作的進步,滿足礦區經濟與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保障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礦區水資源綜合規劃原則
礦區水資源規劃依據《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工作大綱(細則)》、《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有關水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基礎上,還應遵循如下原則:
(1)貫徹落實國家新時期的治水方針,在現有水源調研、評價基礎上,尊重現實、因地制宜、分清階段、明確目標;遵循合理開發、科學治水、優化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最大化的原則。
(2)根據規劃礦區自然條件和所在地域的特點,必須考慮周邊地區工農業、水環境、居民用水等非水利措施的原則,并提供多方效能,取得綜合效果,積極創建和諧礦區,搞好煤礦與地方之間的關系。
(3)根據礦區總體發展戰略目標與生產現狀,以科技為依托,統籌兼顧,整體布局,有序規劃,技術論證、分步實施,礦區內避免各類治水及水利工程重復建設的原則。
(4)礦區水資源規劃方案應納入如循環經濟等新理念,在常規給水工程基礎上,按照水資源循環經濟利用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率,減少新鮮水用量,杜絕外排污水量。
(5)從多方面選擇有效的規劃措施。既要為礦區經濟發展服務,又要為礦區改善生態環境;既要兼顧礦區范圍內的水資源保護措施,又要考慮可用水量最大化;既要組合設計各類水處理工程實施措施,也要制定取水、配水、用水運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等原則。
(6)礦區布局設置一般分生產區與生活區兩大區域,供水系統大多數兩個區域相對獨立,有的為同一個系統,但做規劃設計時必須堅持一并整體考慮的原則。
3礦區水資源綜合規劃內容
3.1規劃技術路線及程序
技術路線:礦區調研一確定水源、污水點源—一水質化驗一一資料收集—一結合能源發展規劃一一水源開發利用評價—一需水預測—一生態環境保護一一水資源配置—一節水措施—一工程布局一一實施方案—一規劃實施效果評價。
程序:收集整理礦區的自然、經濟、技術、現狀資料,做好各項預測,確定規劃條件;按照不同的規劃水平年,預測這一時期中因能源發展可能出現經濟條件的變化,并擬定規劃任務、規劃目標、開發治理初步方案:根據不同時期的需水,研究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途徑,探討水資源開發治理對礦區經濟和環境等影響,擬定初步可行性方案;優化方案,提出規劃技術成果:針對確定的方案,結合給水工程設計、各類污水處理工藝技術確定、工程量和投資估算、效益分析和對環境影響的評價;通過技術、經濟、環境等綜合分析論證,確定實施規劃方案和開發程序;將規劃方案及結論意見,報送煤炭上一級主管部門審批后實施。
3.2規劃水平年確定
礦區水資源綜合規劃應由基準年、近期水平年、中期水平年、遠期水平年組成,具體規劃水平年的年限、時程分配則根據礦區能源發展及規模而確定。
3.3規劃開發利用
(1)水資源評價:在礦區范圍內對地表水、地下水、河流徑流水、礦井水、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特種污水、水庫水等各種水資源、水質指標、水資源總量、可利用量、用水消耗量及用水效率、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等進行綜合分析。如地表水評價:規劃中應考慮利用雨水積蓄、人造水庫、攔截河流徑流水匯集等措施,作為補充礦區生產用水的新水源。地下水評價:大部分礦區都有自備水源井,利用地下水源,規劃時應掌握地下水資源分布情況、可取水量、國家與地方對地下水源保護與開發的規定進行分析評價。礦井水評價:大多數礦井涌水量較大,經深度處理可達到生活飲用水標準,所以礦井水的利用在規劃中是重中之重,并具有煤礦水資源規劃的特色。生活污水評價:煤礦生活污水水質特征就是BOD、COD較小,經一般處理后,可作為生產用水、生活雜用水等。因此,生活污水對礦區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再生水資源,應加以規戈4后充分利用。工業廢水評價:礦區都有與能源相配套的大型工業,如洗煤、發電、焦炭廠等用水大戶,且產生大量廢水,重點規劃對這些廢水集中起來統一處理后回用。特種污水,如化肥廠、炸藥廠所產生的特種化工污水,其處理難度較大且成本高,但污水量很少,從礦區污水零排放的規劃目標出發,必須有效處理,經處理達標后一并納入整體供用水系統。
(2)開發建設規劃:從水源類別分為:清水源、廢水源、污水源三大類;從工程建設分為:地面水源工程,地下水開采工程,非傳統水源工程,集雨水利用、再生水工程。規劃以建設礦區骨干水源工程為重點,將各類水源規劃建設以工程形式相結合的水資源綜合利用系統網絡,形成小工程、大群體、“蓄、引、提”并重,大、中、小配套,多方位聯合的取、供、用水系統。礦區水資源規劃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新建改造同步、開源節流并舉、開發保護同時;考慮已有水源工程并與新規劃工程相配套,一并納入開發利用系統網絡。
3.4合理配置與供需平衡
礦區規劃配置用水分類為:生產、輔助、辦公區、職工生活區四個系統,在水資源支持下的礦區內能源、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科學合理配制水資源,考慮用水現狀,實現礦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礦區經濟發展兩大系統以及兩大系統內部用水合理配置;經相互補充和水處理工程的實施,完成不同水平年用水的時程分配,規劃礦區需水量與現有可利用水量及污水資源化后的水量進行綜合平衡,建立礦區內各用水戶的需水量集中調度、統一管理、合理分配,減少和避免用水過程中的損失和浪費,為保障礦區供水水源安全與企業發展相匹配。
4礦區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探討
4.1規劃的特殊性
(1)礦區水資源規劃類別不同于江河流域、地區、跨流域調水、專業水資源等規劃,既可視為一個整體的供用水系統,又是一個涉及綜合性規劃的特點。
(2)礦區水資源加大開發利用并重新分配后,可能會引起周邊居民生活條件和地區生態變化。因此,規劃既是一個閉路系統,又要顧及周邊地區的水量平衡與社會關系,綜合協調地區間、地方經濟部門等可能產生的矛盾和環境質量可能變壞而引起的影響與糾紛。
(3)依據礦區范圍的大小、特點、經濟發展方向和對水資源開發、治理、利用要求,其規劃重點是服務并保障煤炭生產、配套工業、生活區用水。
(4)大部分礦區既是缺水,也是污染物嚴重的地區,加上治理滯后,水環境本底又較差,資源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問題比較突出,水環境同樣制約礦區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5)礦區水源工程不足,開發利用率低。因開發利用條件差,成本高,礦區缺乏大的水源骨干控制工程,現有多數帶病運行的老污水治理工程,工程型缺水問題也比較突出,開發利用率低,綜合缺水率高。
4.2規劃技術綜述
鑒于礦區水源的特殊性與綜合性,其規劃的內容與技術應結合礦區實際情況并有新的創意,采用相應的技術措施,編制有煤礦礦區特色的水資源綜合規劃,現將規劃技術總述如下。
(1)水資源規劃應以礦區為中心,滿足能源發展需要用水為主要目的,顧及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保護生態、防止水土流失等,應采用環境保護等相關專業性技術。
(2)運用先進的技術建立科學的用水體系。礦區水資源工程規劃應納入污水處理工藝技術及污水工程綜合治理技術;建立地面水源的“蓄、引、提”水利體系,優化礦區水源網絡集成技術。
(3)礦區大部分工業布局不太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高用水行業在礦區工業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使礦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規劃重大建設項目布局時,必須量水而行,優化產業結構。
(4)礦區用水浪費仍很嚴重,用水方式還很粗放,用水效率不高。因此,節水規劃始終要以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將工程改造、開發及保障措施應采用先進的節水技術、新的節水器皿,建立從源頭到末端控制完整的節水管理體系,以降低耗水總量。
(5)礦區將所有水源規劃為清、污分流,采用終端污水處理技術及污水零排放技術,在水污染治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對取、供、用、排水四大系統為水資源鏈,使礦區水資源利用形成閉路循環系統。
(6)規劃中重點納入礦井水處理工藝技術及資源化利用技術,將礦井水處理工程可規劃在煤礦井下,經處理過的礦井水直接返回需要用水的地點,這樣便于管理,節省管道及工程費用投資等創新技術。
(7)規劃工程應考慮水資源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利用的技術。根據礦區各類水質成份、水量分布、處理程度及用水部門要求,采納分質供水、優質優用,串聯用水、一水多用的新思路與舉措,以豐富規劃內容與內涵,提升規劃的高度。
(8)隨著現代技術的進步,編制規劃時應采用數學模型、編排程序、電算優化等先進手段與技術,直接求得規劃問題的最優解,以提高分析計算問題的準確性,考慮問題全面性。
5礦區水資源綜合規劃保障措施
(1)全面規劃水資源,根據不同用水的要求,充分開發利用地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因地制宜收集天然雨水。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防止污染破壞,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平衡。
(2)建立礦區水資源持續供給保障體系;生態與環境安全保障體系;水資源統一管理和水務一體化保障體系;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體系;供水全成本與水價制度保障體系;規劃用水經濟考核制度保障體系。上述體系中應采取以保護水資源、節約水資源、加強管理、調整礦區產業結構、污水綜合治理與利用、調水配水平衡等六個方面解決礦區水資源治理與利用的綜合措施。
(3)規劃修建攔河壩攔截汛期洪水、雨水積蓄、河流徑流水源匯集等措施,增加對礦區的供水量;如無其它水源可利用的前提下,可以考慮如引入黃河水等引水項目并同步籌建大型水廠,將引人的水源經處理后并人礦區供水系統,以緩解礦區用水緊張的局面。
(4)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投資機制,確保工程資金到位。礦區水資源工程建設投資涉及到安全供水工程;蓄水、引水工程;節水;污水處理回用與水資源保護;水土保持等投資規劃。資金籌措來源應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通過國家、地方、業、社會多方籌劃資金,采取“企業自籌、銀行貸款、社會融資、利用外資、地方配套、國家補助”等多種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穩定可靠的水源工程規劃投資保障體系。
2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的法制建設
在進行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相關法律體系的建設,加快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法制化進程。提高政府和水利部門管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增強其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能力,使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能夠有法可依,使創新制度的執行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需要提高社會參與度,在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之下,對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使水資源管理朝著市場經濟方向發展。廣泛的社會參與可以使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創新得到更加全面的落實,提高全民的節水意識和水資源保護意識,使水資源管理成為全民的責任。
3對監督體系和考核制度進行創新
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創新需要建立全新的監督體系和考核制度,全面、科學、系統地對水資源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和考核,并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有效激勵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實施和節水工作的開展。創新的監督體系需要對水資源管理的各項管理制度進行監督,通過不同的監督形式,對不同領域的水資源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對水資源管理成果和管理的決策者進行考核,通過制度創新對水資源環境代價進行嚴格的控制,將決策者的政績加入到考核體系之中。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需要對管理責任進行明確的劃分,并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對制度實施起到十分關鍵的激勵作用。
總體評價全市水資源狀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降雨充沛,但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境內多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其年際分布極不均勻,豐水年與枯水年降雨量變差懸殊,而且年內分布也極為不勻,春夏兩季降雨占全年降雨70%以上,其中4-6月降雨占50%以上,秋冬兩季僅占30%左右,易造成年內前澇后旱,水量供需矛盾尖銳。其次,降雨在空間上分布不勻,全市水資源西多東少,東部湘水流域占總面積50.7%,卻只擁有41.5%的水資源。
二是境內水資源量較少,但過境水量充沛。全市境內水資源人平1513方,遠低于全國及全省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確定的1750方用水緊張線。水資源緊缺的矛盾,在我市東部湘水流域表現得較為突出,人平水資源量僅為1064方。因此,過境水的開發利用,是解決我市水資源不足的重要途徑。但過境水量又主要集中在資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東部湘水流域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將日益凸顯出來。
三是水利工程較多,但調蓄水能力較差。我市雖降水量較大,產水率較高,水庫工程分布也較為密集,但缺乏調蓄能力大的控制性工程,因此,在我市特殊的地形條件下,降雨便迅速向中部匯集,現有工程又多病險無法正常運行,洪澇時須大量排棄水,也就容易因水源短缺而出現干旱。
婁底市水資源流域分布情況表
支流
(條)
流域面積
(平方公里)
河流
總長(公里)
地表徑流總量
(億方)
客水資源量
(億方)
可利用資源總量
(億方)
已利用
水量
(億方)
人平水
資源量
(方)
資水
100
3992
1790
35.40
126.28
56.40
7.55
2145
湘水
95
4109
1522
25.11
7.15
11.35
8.95
1064
合計
195
8101
3312
60.51
133.43
67.75
16.5
二、婁底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評價
綜上所述,全市年平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為67.75億立方米,占總水資源量的34.9%。平均已利用水量16.5億立方米,約占可利用水資源量的25%,其中:農業灌溉用水10億立方米,占總利用水量的60.6%,工業用水4.4億立方米,占總利用水量的26.7%,城鄉生活用水2.1億立方米,占總利用水量的12.7%。年人平用水為412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綜合用水量指標(全省人均為483立方米),城市生活人均用水量為196升/人·日,鄉村(含牲畜)為135升/人·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萬元GDP需水量823萬立方米,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平均為802方立方米)。2003年,我市遭受了歷史罕見的特大干旱,全市的利用水資源量約為45億立方米,利用水量則達20億立方米以上。
從總體上看,可利用水資源量仍有一定富余,表明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水的需求還處于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之內,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水的利用率較低。水資源總體上具有可持續利用的能力,且能支撐一定程度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但因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及在生活、生產等領域供用水結構的不同,許多水資源矛盾也十分尖銳。
一是區域性水資源緊缺已成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因資源不足,或因工程缺乏,宏觀上的區域性水資源緊缺問題在我市尤其是湘水流域已日趨明顯。在供水領域上覆蓋了農業、工業以及城鄉生活用水,加上市內大面積干旱死角和許多工礦采空區的存在,我市水資源的緊缺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比如:2000年,婁星區缺水為240萬立方米,2003年缺水量達3000萬立方米以上;就城市供水而言,婁底市和漣源市早已因供水水源不足而實行了調水。我市糧食主產區雙峰縣測水流域,占全市總耕地面積28.23%,水資源量卻僅為全市的12.84%,2003年,全流域因特大干旱而出現了嚴重的水資源緊缺。
二是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工程體系有待進一步配套完善,水利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還沒有實質性突破。通過多年的開發利用,我市水利工程已基本形成了以水庫為骨干,以塘壩為基礎,蓄引提相結合的工程體系,蓄引提能力達12.95億方,而這些工程已大多因病險、老化及配套不全等多種因素致使蓄引提能力大為降低。全市710座水庫和近20萬處山平塘應蓄8.3億方,而實際年蓄水都控制在7.0億方左右。這些水利工程在用水結構上大多以農業灌溉為主,在灌溉節水上還沒有實現革命性的轉變。因此,水資源優化配置、生態補水以及實現水資源由自然資源向經濟資源的第二步戰略性轉變均沒有得到實質性突破,其核心就是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變革。
三是水污染嚴重而導致的水質性缺水問題已日趨嚴重。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的發展,水污染嚴重的問題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且這種狀況在我市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全市絕大多數水庫水質狀況良好,主要河段已污染嚴重,部分地段水質已嚴重超標。資水污染程度已為全省四水之最,而我市冷江、新化段又是污染最嚴重的地段,水質已劣于III類,對人民的身體健康構成了很大的影響。漣水婁底段水質已劣于IV類,漣源段劣于III類,都已不能飲用。做為婁底市主要供水水源的孫水,基本維持了良好的水質,但由于上游鍛造廠、漣源氮肥廠等廠礦生產廢水的排入,也給下游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因資水、漣水水質的日趨惡化,許多河段水體已基本不能飲用,各縣市區水質性缺水的局面加劇。
三、婁底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分析
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對水的需求將隨著經濟的跳躍式發展而出現急劇增長,按照我市需水遠期規劃和規模預測,到2020年,全市年用水將達到35億方,為可利用量的53%。其中:工業用水達20億方,城鎮生活用水(含生態用水)7億方,農業用水8億方。理論上說可利用水資源能夠支撐遠期發展,但在目前這種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和水平上是無法實現水資源的這一配置的,加上地域性、季節性、資源性和水質性缺水等諸多因素的存在,唯有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盡快建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管理體系,并切實搞好水資源管理,實現城市水與農村水、地表水與地下水、水質與水量的統一管理,通過進一步強化節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加強地下水管理,強化水環境保護,同時運用經濟手段為實現水資源有效有序管理,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這種轉變是革命性的,直接關系治水思路的根本變革和對未來供用水結構的重新調整,也是需要有前瞻性的,否則,社會經濟發展無法得到可持續發展。
一是應把“量水而行”作為我市社會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一項基本原則。我市水資源并不富足,東西部水資源不平衡和區域性缺水矛盾在不斷加劇,尤其是水質性缺水矛盾日益尖銳,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近年出現的歷次干旱中已明顯暴露,而且這種水資源不足的狀況在短時間內難以根本改變,只有實行“量水而行”,“以供定需”,以保證人民生活需要和糧食生產安全為前提,以維護生態平衡為基礎,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使經濟社會發展和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否則會造成生態系統破壞而失去發展基礎。一是在對經濟結構和布局進行戰略性調整過程中,要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發展。全市尤其是東部地區總體上要充分考慮產業布局對水資源配置的要求,對農業、工業等各行業要結合結構調整進行考慮,要適度控制高耗水的工業項目,城市規模與城鎮規模要適度、協調發展。二是要保證生態環境用水的水資源配置與管理。在水資源的配置中,要從不重視生態環境用水轉變為在保證生態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規劃和保障社會經濟用水。對漣水要留足生態用水,在結合防污治理,在婁底和漣源兩地要盡快修建污水處理廠的同時,要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實現水環境的轉良,使之成為婁底可用水源。同時,要禁止引進高污染的項目,盡快責成現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污水處理,改進生產工藝流程,改變過去水污染的末端管理為源頭控制,必要時要下決心關、停、并、轉,以提高水資源的可利用量和重復利用率。三是要保障生活用水的水資源配置。首先是要以人為本,加快城市供水水源建設。從遠期和遠景來看,婁底市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不能突破中型城市的規模,孫水做為第一供水水源必須嚴格加以保護,要下決心關閉上游鍛造廠、氮肥廠等廠礦企業,對白馬水庫旅游開發要嚴加限制和嚴格管理,對白馬灌區要強力推行節水灌溉技術并逐步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助成白馬水庫供水結構的根本轉變。遠期可在婁底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犁頭咀附近興建三水廠,并通過加大漣源、婁底兩市污水處理力度和環境保護力度,使漣水漣鋼的上游成為城區第二可用水源。漣源市城市供水水源目前取自新漣河和溫江,遠期與遠景必須依靠南北兩大水庫的調節,白馬與大江口共灌區建設加快步伐,并要充分考慮婁底和漣源兩市供水。冷水江市、新化縣要進一步調整供水結構的轉變,以車田江水庫為龍頭水庫,引車田江水濟冷江,引其結瓜工程--梅花洞水庫庫水濟新化,應是兩市縣水源建設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