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2: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臨床醫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調整教學方法
《臨床醫學概論》教學以前均以傳統的教學方法(LBL)為主,調整后根據不同科目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如內科學、兒科學、婦產科學、外科學在“LBL”教學基礎上增加了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PBL)和以“病例”為引導的教學法———CBS教學法。CBS方法不僅強調理論知識,而且更強調結合臨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論知識,使理論聯系實際[2]。PBL代替以往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中心、學生被動聽的封閉教學模式,變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發揮出最大潛能[3]。部分涉及執業助理醫師資質技能考試、操作性強的內容,如診斷學體格檢查部分,應當改為“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式。此方法不僅提高學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節省了上課學時,同時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參與性;而對于難度較大的心肺腹部聽診部分內容則直接利用現代化仿真模擬聽診系統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水平。為鍛煉學生的理論聯系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臨床思維水平,本課程教學應當增加24學時的醫院臨床實踐見習課。
3調整教學資料
本院《臨床醫學概論》師資隊伍由校內專任教師與校外兼職教師組成,校內教師以青年教師居多。限于本課程教學的特殊性及師資的差距大,根據調整后的教學大綱,課題組成員進行深入探討,通過專家訪談和問卷調查,制定統一的教學計劃、教學進度、教案、講稿、課件、教學重難點,最后形成“六統一”的教學光盤以便資源共享,并在2012高職非臨床醫學專業班實施教學。教學過程中每周四下午課題研究組進行集體備課交流,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對《臨床醫學概論》教師團隊建設和師資隊伍培養起到較大促進作用。
4實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開設的非臨床醫學專業有口腔醫學、口腔技術、醫學影像技術、醫學檢驗技術和康復治療技術,分別為普通高職和五年制高職兩個層次。基于對《臨床醫學概論》課程建設的學大綱、學計劃和教學進度、案、統一講稿、統一課件和學重難點的“六個統一”,縮小了因學生層次不同、專業類別不同而形成的教學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順利開展本門課程的教學督導、同行評價和教學互評三級教學評價。高職院校應圍繞“三貼近”教學理念,在本課程建設的“六個統一”的基礎上,大力培養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學效能。其有利于本門課程校內專任教師與校外兼職教師的溝通與交流,縮小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的教學差距;有利于內科學教研室教學團隊的建設和《臨床醫學概論》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和實踐。總之,高職院校通過對《臨床醫學概論》課程建設的探討,使其更加適應高職非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和專業發展的實際需要[4]。
二、基于抗原抗體結合的檢測
細菌的內部和表面含有大量的抗原決定簇,因此可以利用抗體抗原的結合原理利用抗體標記細菌,然后用標記酶(如辣根過氧化物酶、堿性磷酸酶等)與抗體結合,酶催化的呈色反應可以間接反映細菌的種類和數量。目前,很多重要的病原物均有相應的抗體,如抗HCV、抗HAV、梅毒抗體、抗HIV、優生優育TORCH系列等。該法具體程序為采用預先包被了的細菌單克隆抗體的微量塑料板,加入增菌液處理的樣品,反應后再加入一定的指示劑,作用完畢后用酶標儀測定OD值來判定結果。因此,要得出可靠的結果,供試樣品首先必須進行預增菌、選擇性增菌,以便提高檢出陽性率。此法除保留抗體、抗原反應的高度特異性外,由于標記酶的酶促反應的放大作用,使測定的靈敏度更高,檢出細菌極限范圍在105-106cfu/ml。
三、基于遺傳物質的鑒定
1、聚合酶鏈式反應法
聚合酶鏈式反應英文簡稱PCR,是近年應用較為廣泛的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尤其適用于培養困難或傳統的血清學方法不易檢測的病原細菌。該法的原理是:地球上每種生物的遺傳物質是不同的,聚合酶鏈式反應就是擴增生物中的特異性基因片段進而對生物進行鑒定的,例如沙門氏菌就有多個特異性基因,陳洪認為,編碼細胞膜外膜含鐵細胞受體的基因對沙門氏菌診斷有特異性;還有學者認為gyrA基因和rcsC基因之間的插入序列為傷寒沙門菌所特有,對傷寒有診斷意義,可以利用這些特異性的片段制作檢測探針,目前,根據上述基因設計引物用于人體或自然界中細菌的檢測,并形成了試劑盒作為商品銷售。聚合酶鏈式反應需要的條件有引物、模板和四種脫氧核苷酸,反應過程包括高溫變性、低溫退火和延伸三個階段,經25-30個循環,一個DNA分子就可擴增106以上。該技術由于其具備快速、高度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可不用進行細菌的培養等特點。
2、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方法
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簡稱AFLP,是目前廣泛應用的DNA指紋技術之一,AFLP通過PCR擴增基因組限制性酶切片段并進行電泳分析。具體步驟是先用限制性內切酶切割基因組DNA,接頭序列和相鄰的限制性位點序列作為引物結合位點,然后將雙鏈接頭連接到DN段的末端,進行電泳呈現不同的譜帶。由于AFLP可以使某一個體出現特定的DNA譜帶,而在另一個體中可能無此譜帶產生,因此,得到的DN段多態性可作為一種分子標記指紋,為研究細菌屬乃至株間的親緣關系提供了有效手段。AFLP結合了RFLP和PCR技術特點,具有RFLP技術的可靠性和PCR技術的高效性,但該法不但成本較高,而且需要操作者具備較高的檢驗技術,目前一般醫院尚難應用。
四、16sRNA鑒定法
耐多藥結核病(MDR—Ta)是臨床治療難度較大的結核病,通常指同時對包括異煙肼和利福平在內的兩種及以上的抗結核藥產生耐藥現象的結核患者。該病具有療程較長、治療費用較高的特點,同時極易發生并發癥,導致治愈率不高,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筆者在常規護理治療基礎上對耐多藥結核病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對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有重要作用,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策略
1.1一般資料
以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間于我院診治的耐多藥結核病中108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為確診為結核病的患者,經過臨床藥敏證實,符合耐多藥結核病診斷標準。已經排除:有腦疾病和智力障礙等認知缺陷的患者;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有乙醇或藥物依賴史的患者;合并身體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將患者根據隨機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4例。對照組中男3l例,女23例,年齡27~76歲,平均(50.8±10.4)歲,病程1~9年,平均(4.7±2.6)年。觀察組中男3O例,女24例,年齡25~77歲,平均(51.3±11.O)歲,病程1~8年,平均(4.5±2.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文化程度和病情病程等方面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作用(P>0.05),具有可比性。
1.2策略
患者確診后均進行常規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配合進行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干預,主要措施包括:制訂符合患者需要的干預方案;進行心理疏導,以取得信任;對患者進行認知干預,加強健康教育;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護理和治療依從性。
1.3觀察指標
于治療2個月后,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觀察。通過復查形式,采取X線或CT進行胸部病灶檢測,以1982年度結核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相關標準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如患者病灶呈現顯著吸收,則為顯效;如患者病灶出現吸收,則為有效;如患者病灶無變化或惡化,則為無效。
1.4統計學策略
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X2檢驗,以P
哮喘以氣道慢性變應性炎癥、氣道高反應狀態、氣道阻塞為主要特征。現代西醫強調抗炎治療,以吸入普米克(布地奈德)等皮質類固醇類激素為主,急性發作期主張應用β受體激動劑如喘樂寧氣霧劑,以盡快解除支氣管痙攣,改善通氣。中醫認為哮喘系宿痰內伏于肺,復為多種外因所觸發。辨證上雖有寒熱虛實之分,然患兒素體陽盛,或因肥甘積滯,熱自內生,或因六化火,故小兒哮喘仍以熱證、實證多見。痰熱交阻,上薰于肺,肺氣雍盛,肅降失司,逆而咳喘。急性發作期治療上“急則治標”,宜予清肺化痰定喘。我們的熱哮合劑方,取方中的麻黃宣肺平喘,為β腎上腺受體興奮劑,可以起到抑制氣道炎癥及炎癥介質作用,能有效緩解支氣管黏膜腫脹。石膏、黃芩及桑白皮具有清瀉肺熱及抗炎、抗變態反應作用,能有效抑制慢反應物質和白細胞介素-1β的產生及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的生成,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還有增強細胞免疫或體液免疫的作用。具有抗炎作用藥物還有柴胡,能有使血漿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增加,石膏、桑白皮、黃芩清瀉肺熱,黃芩具有廣泛的抗炎、抗變態反應作用,可抑制慢反應物質和白細胞介素-1β的產生,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的生成,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還有增強細胞免疫或體液免疫的作用。柴胡具有抗炎作用,可使血漿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增加,抑制變態反應中的組織胺、5-羥色胺等的合成和釋放。白果斂肺祛痰定喘,杏仁、半夏、蘇子、款冬花降氣化痰,瓜蔞清肺兼利大便。葶藶子瀉肺作用尤甚,有“無葶藶難瀉肺實”之說。地龍清肺平喘,尤適于肺熱哮喘。甘草和中,調和百藥。全方共奏清熱宣肺,化痰定喘之功。單味及成方的現代免疫藥理研究表明:能擴張支氣管的單味藥有麻黃、款冬花、地龍、白果,成方麻杏石甘湯和定喘湯(熱哮合劑方含有此方加減);能減輕氣道慢性變應性炎性、降低氣道高反應狀態的單味中藥有黃芩、麻黃、款冬花、甘草,成方有麻杏石甘湯;有抗組織胺作用的單味中藥有款冬花。
1.2激素、硫酸鎂治療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以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反應為主的氣道慢性炎癥。其發病機理十分復雜,它涉及到許多炎癥細胞及炎癥介質參與導致平滑肌痙攣,產生臨床癥狀。現代治療觀點需消炎與平喘藥并用。皮質激素是最有效的抗炎藥,它能干擾碳四烯酸代謝和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微血管滲漏)抑制細胞因子生成,預防炎癥細胞活化和遷移,增加氣遭平滑肌受體的反應性。硫酸鎂確有較好的平喘作用,療效優于舒喘靈。鎂離子治療哮喘的機理是;它是多種酶的激活劑,能激素腺苷酸環化酶,使細胞內三磷酸腺昔分解為環磷酸腺苷(cAMP).井抑制環磷酸鳥苷(cGMP)的生成,從而提高cAMP/eGMP的比值,抑制肥大細胞炎癥介質的釋放。Ca在支氣管平滑肌收縮中起關鍵作用。而Mg是一種生理性的鈣拮抗劑,可能代替鈣或競爭鈣載體系統,阻止鈣內流,使平滑肌興奮-收縮脫偶聯,舒張支氣管平滑肌可抑制Ca的跨膜轉移,抑制Ca2+從細胞處流入細胞內抑制細胞內肌漿網釋放Ca,抑制細胞內Ca介導的Ca釋放;抑制膽堿能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減弱或消除乙酰膽堿對神經和肌肉終板的去極化作用,從而抑制平滑肌纖維膜的興奮性;穩定肥大細胞、嗜堿細胞和T淋巴細胞,抑制炎癥介質的合成和釋放,抑制氣道炎癥。鎂離子也能激活功能低下的腎上腺能β受體,抑制乙酰膽鹼的釋放、阻止哮喘發作。鎂離子能舒張缺氧狀態下的毛細血管,解除小動脈痙攣,改善微循環、降低心臟后負荷,減輕肺淤血,改善肺功能和缺氧。
1.3強力寧與維生素K3合用
強力寧是從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制成的針劑。強力寧制劑中的甘草酸系葡萄糖醛酸和甘草次酸結合而成的皂甙,具有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酸主要通過抑制磷酸酯酶A2活性和前列腺素E2形成,而起抗炎作用,還可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和減少慢反應物質的生成,能誘導產生干擾素及白細胞介導素Ⅱ,起到抗炎、抗過敏、抗病毒、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維生素K3能促進細胞內環磷酸腺苷的合成,使環磷酸腺苷/環磷酸鳥苷值升高,從而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達到止喘作用。
1.4氟替卡松/沙美特羅松聯合用藥
中重度哮喘患者病理特征呈現氣道重塑、平滑肌增生肥厚,出現BHR反應。BHR能獨立存在,可不依賴于氣道炎癥,即使輕微物理刺激也可引起氣道出現痙攣而導致收縮。為此,對中重度哮喘患者用藥可同時進行康坦及解痙治療。用藥中,舒利迭是由丙酸氟替卡松與沙美特羅組成的復方干粉吸入劑。皮質激素是最有效的緩解期抗炎藥物;丙酸氟替卡松作為新一代糖皮激素是一種基于雄甾烷的三氟糖皮質激素,吸入后30min與糖皮質激素受體結合的水平即可達到高峰,具備了理想的吸入型糖皮質激素應具備的特點:對受體具有較高親和力,具有高脂溶性,吸人后在氣道的濃度高,停留時間長。吸入后生物利用度低,在所有吸入型糖皮質激素中,丙酸氟替卡松脂溶性最強,該特點使其在氣道中局部具有較強抗炎活性是丁地去炎松的2倍,二丙酸倍氟氯米松的4倍,已成為國外防治性哮喘最常用藥物之一,在其不良反應方面,丙酸氟替卡松不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產生影響,不影響骨代謝。丙酸氟替卡松為吸入型糖皮質激素(ICS),可廣泛作用于引起哮喘的炎性細胞和介質;而沙美特羅為吸入型長效受體激動劑(LABA),除具有長效支氣管擴張作用外,還能抑制肥大細胞釋放過敏介質包括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D,從而減輕氣道滲出、腫脹,減少氣道高反應性。
2布地奈德聯合博利康尼治療小兒哮喘
2.1一般方法
觀察組44例,其中男37例,女7例,年齡5月~14歲。全部病例均符合中醫熱性哮喘的診斷標準:咳喘哮鳴。痰稠色黃,發熱面紅,胸悶膈滿,渴喜冷飲,聲高息涌,呼氣延夜間睡眠長,小便黃赤,大便干燥或秘結,舌苔薄黃或黃膩,脈象滑數。平均年齡5.5歲。病患程度為輕度29例,中度及重度分別為11例及4例;既往病史具有濕疹17例,過敏鼻炎13例,麻疹7例。對照組共30例,其中男、女分別為23例、7例,年齡在1~1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歲。其中哮喘程度輕度、中度、重度分別為14例、10例、6例;既往病史中具有濕疹病史6例,過敏性鼻炎4例,藥物、食物等其他過敏史5例。
2.2治療方法
74例患兒均以哮喘急性發作入院。兩組的基礎治療(抗感染、吸氧、吸痰、糾正酸中毒等對癥治療)相同。
2.3觀察方法
根據兩組療后的癥狀變化,進行定期診斷檢查,并做好填表記錄。觀察時間為療后1/3/5/7進行療后觀察;在期間對小兒呼吸困難、咳嗽、喘息、哮鳴音進行觀察;觀察后給予病情的癥狀成都進行評價,評價等級為輕度無癥狀1分、中度有間斷癥狀2分、重度癥狀嚴重為3分。用藥后效果為,有效:用藥4-7天呼吸困難、哮鳴音減少;無效:用藥4-7天后呼吸困難且肺部哮鳴音持續存在,咳嗽癥狀無明顯改善。
2.4統計方法
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及病情經統計分析無明顯差異(P>0.05)。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采用SPSS10.0版軟件包進行t檢驗,檢驗等統計學分析,顯著性界值為P<0.05。
2.5結果分析
要求本科生具有與患者及家屬、醫生和護士以及其他醫療衛生從業人員有效交流的能力醫患溝通是指醫患雙方就疾病的預防、保健和診療以及相關的問題形成一致的意見并構建相互信任的關系,最終實現促進大眾健康的目標。在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溝通理念中,學習和掌握如何根據患者的反應與其做良好的溝通這一技能,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改善醫患關系,增強治療效果[1]。其實醫患關系是有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理解。狹義的醫患關系僅僅指的是醫生與患者之間的關系;廣義的醫患關系是指醫務人員(包括醫生、醫學生、護士、醫技人員、醫療行政和后勤人員等)與患者一方(包括患者本人、患者的親屬、監護人、單位組織等)之間的關系。
1.2加強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的培養
要求本科生在職業活動中學會尊重患者醫學從一開始就是為人服務的,與人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何使醫學生保持一顆平和之心,提高“以人為本”的人文執業技能、杜絕醫療糾紛,防患于未然,是醫學教育中一個亟待重視和深入研究的課題。
2本科生畢業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對人文教育的要求2013年底國務院7部委聯合“關于建立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四個堅持”:堅持面向醫療需求的方向不偏離,堅持嚴守培訓質量的底線不突破,堅持制度機制創新的重點不放松,堅持醫學人文教育的根基不動搖。培訓內容包括醫療道德作風、臨床實踐技能、專業理論知識、人際溝通交流、醫療政策法規等全面的醫學素養。人文醫學執業技能是指除去醫學知識以外的與醫學相關的重要執業技能。因此人文醫學執業技能是醫師執業的基礎,是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重要內涵之一。
3本科生人文醫學素質培養理論與臨床實踐不同步
3.1未接觸臨床的理論學習階段設置課程
以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學生為例,在第七學期也就是大四的第一學期設置的“醫患溝通與技巧”課程內容豐富,包括介紹醫學標準、解讀醫療法規、講述醫患溝通和技巧、學習醫患糾紛處理的基本方法、了解問診、交代病情和術前談話的過程等。從一方面而言,這些內容的確是學生未來臨床實踐時需要了解的知識,對于學生進入臨床實踐開啟了一扇門。但從另一方面而言,由于大四期間仍主要采取理論學習方式,學生在聽講時尚未進入臨床,對真實的醫療環境缺乏足夠的認識,更缺乏醫患溝通的實操;而課堂上的授課內容又多數來源于臨床實踐,因此學生在聽課時對所講述的可能并不熟悉,這樣的理論授課效果可能在未來的臨床實踐中不能得到有效的體現和反饋。
3.2臨床實習階段未設置課程臨床醫學專業
五年制學生在第期開始進入生產實習階段,此階段學生真正開始與患者的“第一次密切接觸”,盡管學生們在醫護衛技等方面只是跟隨臨床老師們有初步的認識,但可以在每日的臨床實踐中與患者有全方位和充分的接觸,體會醫患溝通的全過程。但是這一階段沒有相應的課程對學生們進行針對性的引導。
4根據臨床實踐時間同步培養人文醫學素質并評估
4.1臨床實習期間培訓人文醫學執業技能
學生進入了臨床實習階段就意味著進入醫患溝通的實操階段,在這個階段亟需不斷地醫患溝通培訓與指導,因此在大四講授“醫德修養與醫患溝通”課程的基礎上,如果在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學生生產實習階段引入醫患溝通課程,使其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應用所學的醫患溝通技巧與知識,積累從書本上難以獲得的臨床經驗,對于規范醫師職業道德,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臨床實習階段引入的醫患溝通課程內容應該有別于大四期間的“醫德修養與醫患溝通”課程,是以“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訓為主體的醫患溝通課程。應該選擇經過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訓及師資培訓的老師進行帶教。在學生進入生產實習后,可以由輔導員隨時收集學生在臨床中碰到的醫患溝通實例等,收集案例后由輔導員統一交給授課及培訓老師,生產實習滿1個月時,由定期授課及培訓老師在“實習生小講座”時間進行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訓、醫患溝通案例解析和點評。培訓老師將通過多種形式如門診、病房、社區的社會調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門診和床邊教學等對學生進行系統培訓。
4.2引入人文醫學素質評估體系
鑒于培訓和提高醫患溝通技能對于改善醫患關系的重要性,醫學教育者十分重視對醫學生溝通能力的評估。美國醫學研究生教育鑒定委員會總結了醫學生所應具備的六個方面的素質,溝通能力即為其中之一;美國國家醫學考試也要求在客觀標準臨床考試中增加對學生訪談和溝通能力的考核。此外,美國醫師執照考試、住院醫生和職業醫生資格鑒定考試也將溝通能力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生產實習之前、生產實習第3個月、生產實習第6個月及生產實習結束時采用SEGUE量表可以評價學生自我感知的態度、面談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壞消息等溝通能力的基線情況以及經過培訓后的變化情況,既有助于學生學習,有利于老師評價教學效果。
采用目的取樣法,選取于2012年9月入我校學習的400名醫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30名,女性270名,年齡:(16±21)歲,平均年齡:(19.2±3.4)歲,臨床醫學專業學生100名,護理專業學生100名,影像專業學生100名,檢驗專業學生100名。
1.2評價方法
選取期末考試平均成績及評判性思維作為評價臨床醫學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實施效果指標。評判性思維包括70個條目,7個維度,每個條目采用1~6分評分法,1分表示非常贊同,6分表示非常不贊同,每個維度得分:10~60分。制定臨床醫學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前后分別測量其期末考試平均成績及評判性思維的水平。
1.3統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所收集的數據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成績及評判性思維均系計量資料,用平均數、標準差描述,比較干預前后指標差異有無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醫學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2.2質量評估體系干預前后醫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的比較。
2.3質量評估體系干預前后醫學生評判性思維的比較。
2靈活多樣,結合臨床,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方法的選擇應根據不同的認知對象、不同的學科、同一學科的不同內容從而選擇不同的方法,但不管采取何種教學方法,關鍵在于把課上活,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因而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我們采取了多種教學方法。如對于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一章節內容,采用直觀的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學生形象地看到各種細菌的形態、基本結構及特殊結構;在細菌各論部分,選取部分教學單元由學生自主教學。教師事先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提出授課提綱、學習重點及難點并確定人員分組。小組成員細致分工、相互協作,在課后完成資料素材收集及教學課件的準備。在此期間,教師與學生進行充分溝通,及時為學生排疑解惑,引導學生在教學大綱的框架下安排課堂講授內容,并傳授講課技巧及注意事項。同時設計《學生自主學習實踐評價標準》,由學生從教學內容安排、課件制作、語言表達等多方面互相進行評議、分析和總結,教師最后進行點評總結。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從學生獨特的視角中發現許多平時不會思索的問題;在學習引起人類疾病的常見病毒這一部分內容時,采取專題討論方式進行學習。專題討論式學習由教師提出專題,分組學生在本專題內提出應深入討論的問題,查資料,作綜述,課堂進行討論。例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討論式教學,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如HIV-1感染的分子機制及免疫反應、T細胞功能受損的疾病、HIV疫苗的研究等,經過討論,不僅全面完成了教學內容,而且為學生提供了一次“綜述訓練”的機會,教學效果令人滿意。此外,作為一門與臨床學科關系十分緊密的基礎課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微生物學知識的臨床應用,采用PBL教學法將臨床病例分析引入課堂討論教學,由病引入菌,菌中解析病,菌病結合,解除病菌。如此,在整個講授過程中就將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物質與致病機制、檢查及防治原則講解清楚。
3反映前沿,開闊視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將教材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為學生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要補充一些開拓性、時代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前沿內容。如微生物的耐藥性這一章節,我們為學生播放與耐藥機制相關的視頻和短片,引導學生就微生物耐藥機制的產生及防控進行積極的討論,鼓勵學生查閱耐藥機制最新的高質量學術論文并就學習心得進行討論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在授課過程中結合教研室老師的科研方向,為學生講授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如人體微生態學與免疫性疾病的相關性研究進展、新出現的傳染病病原體、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研究進展等教材中鮮有介紹的前沿動態,從而啟迪學生思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通過進行科學實驗研究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微生物學的興趣及愛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基于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崗位能力的課程內容改革
2.1課程改革目標
現代醫學教育培養的臨床醫學(全科方向)學生應該滿足基層民眾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滿足基層醫療機構對從業人員應具有的基層衛生服務的崗位能力要求,滿足衛生行政部門對基層衛生服務的要求,滿足國家衛生事業發展的“十二五”規劃,醫藥衛生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創新能力要求,并能在畢業后盡快通過國家執業醫師(助理)考試,取得醫師執業資格證書。
2.2課程內容改革目的與理念
臨床醫學開設的預防醫學課程,多沿用的是預防醫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五大學科課程的壓縮版,知識缺乏整體性,強調理論知識,忽視應用型、創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培養,也忽視了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相結合,畢業后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工作需要和自身職業發展需要,難以滿足居民及國家對他們職業能力的需求。在課程內容改革過程中,應結合基層醫療機構衛生人員應具備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作為執業醫師應具備的專業能力、衛生行政機關要求的衛生行政能力和自身職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知識素養,發揮預防醫學的學校課程教學內容對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社區科研、專業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的引領和儲備作用。所以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中要兼顧多方要素,摒棄過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承,而忽視了由知識帶來的受教育對象的知識、能力、思維模式等的全面發展,摒棄過往為工作而工作的態度,轉化為工作是我的能力體現,推陳出新。
2.3課程內容改革實施思考
預防醫學涵蓋的的五大學科,看似一盤散沙,其實他們都緊緊圍繞著“健康”這一主題。結合新時代公共衛生主題,在預防醫學課程內容改革中應緊密結合臨床醫學、全科醫學,以及強化學科內部知識間的兼容、滲透與連貫。既然他們都屬于醫學這個大的學科體系,他們之間就一定有著必然和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改革中,將內容可以分為六個模塊,第一模塊為現代健康觀即緒論部分;第二模塊為健康影響因素研究即原環境與健康;第三模塊為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涵蓋醫學統計和流行病學;第四模塊為健康相關疾病的預防與控制原預防與控制。添加第五模塊健康相關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第六模塊健康相關行政管理。通過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強化現代健康觀,并將預防醫學觀念、知識和技能貫穿到整個社區衛生服務、基層醫療服務、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和終身醫療服務(活動)中去。
2.4課程內容改革實施實例
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的各種職業能力融入預防醫學教學中,是本次課程內容改革研究的重點之一,以基層慢性病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為例。第一部分學習認識三級預防的開展在高血壓的預防、治療和康復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學習完后,總結和思考“高血壓發生的危險因素(自然、職業、飲食、心理、社會、行為生活方式等),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壓、如何在社區開展高血壓的三級預防”;第三部分是高血壓的社區考核,指標計算方法、社區高血壓調查報告、本地區的高血壓流行病學研究;第四部分是高血壓的社區控制干預(社區危險因素、干預方法、效果等)研究;第五部分是根據社區人群社會—心理—生物特點分析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和實施方案、社區管理方法、分析社區服務能力和服務提供與服務需求,提出改進措施;第六部分是高血壓防治相關政策、法規與衛生服務。課程學習最后,學生結合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全科醫學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健康與衛生問題,通過查閱論文、教師指導開展學術研究和/或論文撰寫。
生物醫學的無國界屬性使醫學課程雙語教學的開展具有迫切性和無法回避的必然性,我國醫學院校臨床醫學課程雙語教學是國家改革開放、與國際接軌、醫學教育改革發展及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卓越醫生的必然趨勢,雖然此教學模式在國內仍處于初級階段,或者說進展比較緩慢,甚至有不少爭議,但隨著我國醫學領域國際化步伐的加快,英語作為全球性通用語言必然滲透于臨床醫學教學之中。這一趨勢無論人們主觀上喜歡與否,都將無法改變。21世紀的大學生如果不能用英語進行學術層面的交流,可以說與傳統意義上的文盲無異。
1.2雙語教學的可行性
順利開展雙語教學要求師生具備較好的英語基礎。通過對新鄉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大四年級23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85%以上的學生已通過全國大學英語4級考試或6級考試,英語基礎相對較好;53%的學生非常愿意接受臨床部分學科的雙語教學,35%的學生愿意嘗試雙語教學,僅12%的學生不同意嘗試雙語教學模式;89%的學生認為臨床課程雙語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有幫助,90%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幫助,但也有32%的學生對開展雙語教學信心不足。從教師的角度看,目前學校師資隊伍學歷、學位結構有很大改變,近幾年一批高學歷的優秀青年教師在教學科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成為雙語教學的骨干力量。學校的網絡和多媒體教室也是雙語教學的重要保障,能滿足教師雙語授課的需求。
2漸進式雙語教學模式
醫學院校開展雙語教學不能一蹴而就。新鄉醫學院是省屬地方性醫學本科院校,雖然每年生源豐盈,錄取分數居高不下,但就實際英語水平來講,學生高分低能的狀況依然存在,語言應用能力不高,加之醫學課程專業性強,行業術語多,疾風驟雨式的全英語教學效果較差。所以,不能追求全英語的教學形式。在內科學雙語教學中,作者因地、因人制宜,嘗試了中文和英語同時進行,學生適應以后逐漸加大英語比例的漸進式教學模式。比如在講解某些醫學定義、概念、診斷程序時主要使用英語講解,中間插入漢語解釋;插圖和表格用雙語標注,英語講解。晦澀的醫學術語則用漢語講,顯示英語釋義。允許學生拷貝教師使用的雙語教學課件,以便課后復習。作者認為,以下基本要素和實施模式決定雙語教學的最終效果。
3雙語教學實施策略
3.1有的放矢,選用合適的雙語教材
作者認為在內科學部分章節開展的英漢雙語教學,如消化道疾病,學生認知程度較高,比較易懂,可以從原版英語教科書中選擇相應的章節和圖表,經過教師的加工整理,制成課件,加注必要的母語來組織教學,其有利方面在于原版教材語言和內容都有保障,關鍵在于教師有的放矢的操作和編譯能力。如果是自編或翻譯過來的英語教材,語言和描述的準確性無法保障,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3.2提高師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語言應用能力指語言輸入和語言產出雙向能力,而不是英語應試能力。雖然本校高年級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好,但醫學專業詞匯和專業術語相對不足,且英語詞匯的提高是一個系統工程。第8版全國醫學院校規劃教材中各門學科均附有大量的專業詞匯和術語,任課教師應及早引導學生多讀多記,講解必要的構詞規律,如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詞根、前綴和后綴的釋義及發音規律,如英語后綴:-itis(inflammation炎癥),-osis(ab-normalcondition,disease不正常狀況,疾病),-oma(tumor,mass腫瘤,腫塊),這些后綴的倒數第2個元音字母帶重音,且發元音字母重讀開音節讀音。掌握了構詞法和讀音規則可以使英語學習事半功倍。詞匯的大量積累能夠使學生有信心接受,有激情參與雙語教學。當然這對專業教師的英語水平有很高要求,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系。
3.3雙語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策略
教師必須懂得雙語教學絕非是全英語教學,教師使用外語的比例也不一定要達到80%以上,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可以從最初的20%~30%,過渡到50%~70%,逐步達到以英語為主授課;課件以英語為主,可以有漢語注釋。教師的語速不能太快,力爭音正腔圓,繪影繪聲,聲情并茂;難讀的詞匯多讀幾遍,重點內容可以啟發學生參與,比如翻譯或復述。雙語授課不是雙語教學競賽,只有教師的表演,缺乏學生的互動不是完美的課堂教學。授課是師生雙向交流,既要講得好,學生也要聽得懂,涉獵知識的效度高。
3.4配套的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措施
雙語教學的開展不是教師隨意的、基于愛好的個人行為,應置于整個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之中。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應制定雙語教學的可行性措施,如教師的培訓、教材的選用、教學條件的改善等。為鼓勵教師積極參與雙語教學應有配套的傾斜政策,比如工作量的計算、優先提供國外進修機會等。雙語教學也必須有教學評價的指標,不定期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的真實反映,做好教學反饋。
參照歐洲、北美的有關模式,開展“標準化病人”項目,培養出60余位標準化病人志愿者,廣泛應用于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的課程與考試。由于標準化病人勝任“病史與體檢提供者”“評估者”和“反饋者”等多重教學角色,對學生臨床思維、知識掌握、臨床技能、職業化程度、人文關懷素養等能力的教學與評估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二)醫學在線考試與輔助教學系統的研發與使用
在交大生命學院的幫助下,設計并形成一套利用網絡終端的考試與教學系統。學生可以利用該系統進行有針對性的自我測試,并得到反饋。通過對知識掌握的評估,了解自己的程度及對知識盲點的及時提醒。不同學習階段、不同程度的醫學生,均可利用該系統有選擇地進行反饋式學習。
(三)人文類選修課醫療溝通與職業行為等的開設與發展
2006年起,關注醫學生特定能力的人文類課程納入交大醫學院的選修課:醫療溝通與職業行為課程在職業禮儀、醫療情景中的溝通、不同醫療階段的倫理特征、發聲和語言技巧等方面給學生以輔導;形體塑造課程則關注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掌握與理解、日常形體姿勢等內容。這些課程的開設,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形象,對學生的未來職業生涯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四)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的設置與推廣
隨著標準化病人項目的建立,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在各模塊的出科考試和畢業考試中得到廣泛應用。由于考試可以根據具體的能力要求設置考站內容與規模,因此,可以對學生進行公平、全面的評估,并且考試結果對學生和教師都起到了積極的反饋作用。
(五)虛擬教學模式的開展和應用
虛擬仿真教學(Virtualreality)近年來已逐漸成為醫學教育領域的新興教學模式,是今后一段時間我國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重點。相較于傳統的模具和在線考試系統,虛擬仿真有其明顯優勢,例如:高仿真可以提高操作的真實感,計算機系統可以記錄并統計操作中的所有記錄和數據等等。
(六)序貫化教學模式的架構和形成
在原有臨床實習模式基礎上,增設以診斷學和影像診斷學內容(心肺聽診、影像學讀片、心電圖閱讀、化驗單閱讀)為主的實習前培訓,并實施實習前考核;同時,在入科培訓后增設實習入科考核。
二、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的效果
(一)評估模式的改變,為醫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提供了有效的評價和測量手段
用“結果性評價(OutcomeEvaluation)”逐漸取代“過程性評價(ProcessEvaluation)”成為醫學教育評鑒的主流,關注醫學教育“產出”的趨勢也進一步導向著對環節質量(即醫學生基本能力)的注重。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育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實施意見也指出,要“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同樣突出了加強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由此,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是臨床教學單位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序貫化實踐教學模式是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符合臨床醫學教學規律
根據正常的學習遺忘規律和以往教學實踐的經驗,完成臨床課程的醫學生在進入實習階段時,許多在一年多前學習的臨床必須的基本知識已經生疏,直接進入病區工作會因無法迅速有效進入角色,從而減少了有效實習時間,也會對臨床醫療安全形成一定的隱患。同時,對帶教老師而言,只有學生的“基本功”扎實,才能向其傳授更多更深入的知識和能力,否則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簡單重復,影響到學生對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在臨床期間的學習效果。因此,提升實習醫師基本能力是提高實習質量的重要途徑,進入實習前進行集中培訓,符合教學規律中的重復原則;也使學生臨床技能明顯得到提升,以更高的初始水平開始實習,也必然會實現更迅速、更顯著的成長,從而達到更高的程度,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