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2: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林業大學碩士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節假日制度的改革,外出旅游度假逐漸成為一種新時尚。在全國旅游大潮的影響下,旅館建筑作為旅游風景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關注。近幾年,旅游旅館的開發建設如雨后春筍般在各景區興起,然而這種興盛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目前,我國旅游旅館的設計都不能滿足旅游者對休閑娛樂或獨特生活經歷的追求,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歸于設計中地域性的缺失。
1 旅游旅館地域性設計的表達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屬性,建筑的地域性可以概括為: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因其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特定關聯下,建筑所表現出的共同特性。
從對地域性建筑概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響地域性建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①建筑所在地方的氣候條件、地形特征以及自然資源等構成的自然因素;②當地的社會生活、文化傳統、民風民俗、生活方式等所構成的文化因素;③當時當地的經濟條件、結構形式、構筑技術及裝飾工藝等構成的技術因素。這三個因素共同作用,共同依靠,共同影響與促進地域性建筑的發生及其發展。
1.1 自然因素
旅游旅館地域特征的體現首先要考慮自然環境的特殊性,特別是位于自然風景區的旅館建筑。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應遵循保護地方自然環境的這一設計原則,使建筑在形式、材料和色彩上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突出環境的自然特征、地域特征,更好地表達建筑與自然的有機關系。
1.2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指地域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地域文化、社會形態等。建筑總是和當地的文化聯系在一起,通過與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并將當地的地方文化特質體現于建筑之中,從文化的角度塑造建筑的地方風格。旅游旅館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建筑所在地方的文化因素,體現文化特色,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旅館不僅更具有吸引力,而且也能夠向旅客提供一種獨特、新穎的文化體驗。
1.3 技術因素
技術因素是指在地域環境中使地方建筑形式產生的技能、經驗、方法和工具的總和,包含建筑的結構形式、構筑技術和裝飾工藝等。技術是建筑的基礎和手段,也是推動建筑發展的動力,技術的運用只有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文化條件以及經濟條件,才能充分發揮技術的本質,給予建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 焦作旅游風景區旅館建筑現狀
特殊的地質結構和氣候條件賦予了焦作獨特的自然山水旅游資源,形成了五大景區、十大景點。目前已開發建成的景區有云臺山國家級風景區,青天河省級風景區和峰林峽、青龍峽市級風景名勝區。
焦作旅游風景區中的旅館建筑,大多是一些新增的旅館建筑。隨著焦作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景區內旅館建筑出現超容量,與環境不協調,建設性的破壞,缺乏地域性、文化性等一系列的問題,使風景區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據筆者調研發現焦作旅游風景區的旅館建筑設計存在以下的問題:缺乏地域性和文化性;亂搭亂建,與自然景觀不能完美融合;新建平屋頂建筑較多;忽視對客房的設計。
3 焦作旅游旅館建筑設計的地域性研究
如何處理旅館建筑這個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本論文的主要出發點,我們不僅要考慮焦作風景區自然環境的種種特征,還要考慮其地域的文化特征。
3.1 旅游旅館的整體布局
旅游旅館的整體布局除了要考慮建筑所處的場所環境外,還要考慮旅游旅館的等級、規模以及性質。焦作的風景區多位于山地,其建筑與自然的協調主要表現為建筑對山地地形的適應,整體平面應遵守“因地制宜、自由靈活”的布局原則。
3.2 旅游旅館建筑造型設計
旅游旅館建筑的造型設計除了要體現建筑的共同規律,還應彰顯其自身特點:建筑造型應具有地方文化性;建筑造型應具有時代感和環境意識。
焦作旅游旅館的建筑造型設計應體現焦作傳統地方特色,焦作的民居為設計師提供了豐富的設計素材。焦作民居采用三進院和四進院落,平面呈“日”字形和“目”字形;大都是硬山式磚木結構,屋面較平緩,灰瓦覆頂;屋內木結構多為抬梁式七架梁,叉手為卷云紋,上置異形拱。利用焦作民居進行旅游旅館建筑造型設計,需要設計師對焦作民居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提煉出適合旅游旅館建筑造型創造的設計語匯。
3.3 旅游旅館建筑室內設計
旅游旅館室內設計應充分發揮各個地區、各種文化在當代室內環境中的作用,將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現出來。
3.3.1 旅游旅館室內設計意境的表達
地方傳統文化對塑造旅游旅館室內設計的意境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室內設計的地域風格設計應有主題,比如焦作的竹、瓷器、太極拳、四大懷藥等。通過以上主題突出空間環境的整體氣氛,表達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所有的設計都圍繞主題展開,創造室內空間獨特的意境。
3.3.2 旅游旅館室內設計的家具設計
家具是室內空間環境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家具通過造型、色彩和材質影響室內環境的氛圍和設計風格。在焦作風景區旅游旅館的室內設計中,應把家具設計的地域風格作為重點研究的內容,家具設計在風格形態上要體現明清時期家具的特點,在功能和形式上將明清傳統家具與現代家具相結合,使家具和整體室內環境氣氛相融合。
3.3.3 旅游旅館室內設計的陳設設計
室內陳設設計對室內空間形象的塑造、氣氛的表達、環境的渲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焦作旅游旅館室內的陳設設計可體現具有焦作當地特色的室內陳設品,如焦作的黑陶、竹制品等。設計師可將這些陳設元素置于室內,突出焦作旅游旅館設計的地域特征,營造地域的意境。
4 結 語
風景區的各類旅館建筑,應服從風景環境的整體需求,在充分尊重自然環境,理解地域文化、運用技術手段的前提下進行建筑設計,達到人工與整體風景環境地協調融合,這才是旅游旅館設計的成果所在。
參考文獻
[1]錢江林.西南山地風景區旅游旅館建筑設計研究,碩士論文,重慶大學,2005.
[2]胡衛華.旅游旅館設計的地域性研究.碩士學論文,南京林業大學,2009.
[3]叢麗.生態旅游住宿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東北林業大學,2006.
[4]沈樹東.論人建筑自然的相容思想――旅游區風景建筑之探討,碩士論文,北京建筑工程學院,1991.
[5]李金鳳.文脈?景觀?功能與風景區建筑的形式探討,碩士論文,北京林業大學,2006.
[6]鮑小莉.自然景觀旅游建筑設計與旅游、環境的共生[D].華南理工大學,201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家具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與整個家具行業相比,學校家具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模塊化應用于學生公寓的研究工作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面對如今市場家具模塊化的發展,學生公寓家具模塊化設計方法是很必要的,模塊化設計是通過設計具有標準性和通用性的功能模塊,達到組合多樣化的目的。
本文主要通過探討學生公寓家具模塊化設計的方法和思路,對家具模塊化進行分析,在美學設計的角度上,對學生公寓家具進行模塊的建立、模塊的選擇、模塊的組合,充分體現出模塊化的實施過程。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合理的劃分來提高學生公寓內部空間的使用效率,為學生提供功能豐富、使用安全、設計美觀、靈活多變、相對獨立的家具,以符合現代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滿足學習生活的需要,實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2.研究的內容
研究的主要內容是針對學生公寓組合家具進行模塊化設計,結合學生公寓布局相關規則,研究實用、合理、高效的公寓空間布局方法,利用量化的算法合理地評價量化學生公寓布局,從而改善布局的效率以及優化布局的格局,使學生公寓組合家具模塊化設計具有如下特點:
模塊化設計可以創造多種不同形態的產品,而且是降低產品成本,縮短生產周期的一種有效方法。所以,采用模塊化設計思想對學生公寓設計進行探討,一方面有利于標準化的設計和規范的管理,另外一方面能充分提高企業生產效率,節約資源,可提高學校家具行業的市場競爭力,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模塊化設計系統在家具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是適合時展要求和生產的實際需要,對于促進現代工業進步與模塊化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與指導意義。
3.國內外研究的情況
20世紀初期,德意志制造聯盟的HermanMuthesius開始倡導標準化。后來包豪斯校長WalterGropius進一步強調了標準化的重要性,并聯合部分設計師進行標準化設計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二戰以后,重建歐洲使得家具業十分需要生產效率高、標準化、系列化、便于裝配且具有良好結合性能的家具。在這種情況下,32mm系統應運而生,產生了“部件即產品”的全新概念。它是以單元組合設計理論為指導,通過對零部件的設計、制造、包裝、運輸、現場裝配來完成板式家具產品。70年代,32mm系統的逐步成熟,生產設備、五金件及原材料生產實現了模數化、系統化,拆卸設計模式在板式家具生產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而在我們中國,在傳統家具設計中就已經體現出模塊化設計的概念,主要是體現在幾案類家具中。從宋朝黃伯思設計的“燕幾”,到明代戈汕設計的“蝶幾”,到后來的組合式家具“匡幾”和“套幾”,無不將模塊化設計的意念體現得淋漓盡致。
宋朝由黃伯思設計的“燕幾”(如圖1所示),以七張幾桌為單元,可以拼合成25件76種格局的組合桌。這七個單位三種規格是:長7尺,寬1.75尺的長桌兩張;長5.25尺,寬1.75尺的中型長桌兩張;長3.5尺,寬1.75尺的小長桌三張。可見,它們的寬度相同,而長度則分別是寬度的4、3、2倍。
明代戈汕設計的“蝶幾”(如圖2所示)是由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直角梯形組合而成,計六種十三只小幾。能組成瓶、山、鼎、亭和蝴蝶等方類、直類、曲類、空類和雜類等130多種形式,變幻無窮。
“匡幾”(如圖3所示)以委婉勝,拆卸后的小部位可整理成箱,組裝后可成架、成柜。變化組合更見精妙之處。
“套幾”(如圖4所示)是清代制作得十分有特色的家具。套幾使用方便,一般為四件套,同樣式樣的幾逐個減小可分可合,使用靈活,可根據需要決定是套用還是拉出分別使用,故名套幾。這種套幾的組合方式在現代模塊家具中仍有運用。
從20世紀后期開始,我國對于家具模塊化的重要研究、重要的學術理論為家具模塊化設計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楊文嘉教授在1992年和2002年在《家具》雜志上連載了文章《32mm系統家具的應用》以及《嶄新的制造模式:大規模定制》。為我國家具模塊化設計開了先河,行業開始關注系統家具的設計,并為中國家具業實現大規模定制和家具模塊化設計奠定了基礎。胡劍虹博士2002年的博士論文《面向大規模定制的家具設計與制造――住宅家具系統設計》重點討論了家具模塊化設計當中標準板的設計方法以及家具的接口設計,為我國家具模塊化設計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論基礎。隨后,林海博士2003年的博士論文《面向大規模定制的家具設計與制造――論家具的模塊化設計》中明確研究了大規模定制下的家具模塊化設計的系統框架與設計的方法、步驟,提出家具產品通用化、標準化和模塊化的思想。
近幾年,與家具產業息息相關的主要體現在板式家具的模塊化的設計上,最突出和集中的是應用在廚房空間的櫥柜模塊化設計。此外,重點大多都是以宏觀的角度,分析家具模塊化的等相關理論,對于家具模塊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其中具有代表作用學術研究如東北林業大學楊玲的碩士論文《模塊組合家具的設計研究》,南京林業大學李雪蓮的碩士論文《家具模塊化設計方法研究與設計實務》,南京林業大學柳獻忠博士的博士論文《現代美式家具結構模塊化及其應用研究》等,都在家具的模塊化概念上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與觀點。如重點研究拆裝、組裝等家具形式,拓展了模塊組合家具的范圍,借鑒其優點和長處,豐富和發展模塊組合家具的設計和生產;研究了如何令不同結構的產品在最大程度上進行模塊統一的方法,實現了較高的模塊化通用程度,并對其他品種的家具模塊化設計提供了研究方法;應用模塊化原理和方法對結構模塊化進行了應用研究,對現代美式各種常見家具結構特點進行系統的模塊分解和詳細設計等等。還有合肥工業大學鐘華的碩士論文《基于模塊化的柜類家具的綠色設計應用研究》以家具為研究對象,立足綠色設計理念,運用模塊化的設計方法,探索柜類家具的設計原則,達到保持產品個性,提升產品綠色性能的目的。并對柜類家具進行了詳細地分析,建立了綠色模塊化系統,從良好的可拆卸性能和綠色材料選用體現家具的綠色性能。以上的研究內容都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4.結語
迄今為止,在國內對于學生公寓設計相關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空間布局以及室內設計上,對學生公寓家具進行模塊化設計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關于學生公寓組合家具模塊化設計方法研究具有意義非常的價值,擬通過相關對應的研究,為學生公寓家具模塊化的相關研究提供有效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胡景初,方海,彭亮. 世界現代家具發展史[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參考文獻:
[1]劉敏.北京市公務員和科技人員亞健康及生活狀況調查[D].北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1.
[2]于琦,李敬華,高宏杰,等.中醫養生數據庫建設[J].中國數字醫學,2015,10(8):73-75.
[3]薄智云.亟須系統構建“治未病”學科[N].中國中醫藥報,2015-05-29(3).
[4]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國養生保健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策略研究[J].中醫研究,2014,27(9):4-7.
[5]朱吉,賈楊,陸超娣,等.上海市長寧區醫療機構與社會養生保健機構聯動下的“區域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平臺”建設[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5,22(5):13-15.
[6]袁尚華.中醫健康體檢在“治未病”中的作用[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5,22(1):8-10.
(收稿日期:2015-11-10)
(修回日期:2015-12-10;編輯:向宇雁)
附1: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市場準入法律問題研究
參考文獻:
[1]喻文迪.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現狀及發展趨勢探析.世界中醫藥.2009(2).
[2]黃建銀.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戰略選擇的探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醫藥國際服務需求曲線模型.中醫藥管理雜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國中醫養生保健發展的現狀及思考.中醫研究.2013,26(7).
[4]劉薇.WTO對法律服務貿易的規制及中國應對.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0.
[5]木泉.中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6]石靜霞.WTO服務貿易法專論(第1版).法律出版社.2006.
[7]吳益民主編.國際服務貿易法學(第1版).上海交通出版社.2013.
附2:芍藥谷景區發展中醫養生旅游產業市場分析
參考文獻
[1]苑慶磊.中國芍藥花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1.
[2]宋煥芝,于曉南.中西方芍藥花語及其景觀應用_宋煥芝[C]//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1002-1003.
附3:中醫養生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方法研究
參考文獻
[1]邸朝華.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J].教育科技資訊,2010,(23):210.
[2]伍婷.簡論文化中的情緒養生[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01):5255.
附4:中醫養生儒家思想探討
參考文獻:
[1]毛淳.論儒家思想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6,(03).
[2]徐正德.中醫養生理論與實踐[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0.
[3]彭昊.與道家思想[D].湖南大學,2010.
[4]張時.中醫個體化運動養生體系的構建[D].山東中醫藥大學,2011.
清代玉雕插屏作為一種器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本文從玉雕插屏的材質及裝飾入手,試分析其體現的滿族審美文化的本質,以深化人們對玉雕插屏中蘊含的民族審美意識文化性的理解。
一、清代玉雕插屏的材質與裝飾
1.材質特征
清代玉器是我國古代玉器史上的最高峰,因此清代玉雕插屏尺寸較大,用料廣泛,有和田玉、岫玉,獨山玉,青金石等①。清代玉雕插屏利用玉石堅實的硬度、密度和透光性共同體現了材料自身剛性的美感。其細膩溫潤的色澤又體現了柔性的美感,所以是剛柔相濟的美感復合。
清代玉雕插屏的用材有通體使用玉石和由木材配合襯托玉雕主題兩種類型。其中通體使用玉石雕制的插屏多采用白玉與碧玉相配合,如圖1所示玉雕插屏為清代中期的藏品,白玉屏板,青玉底座,玉質瑩潤細潔、色彩溫和。白玉與碧玉的材質特征相近,都具有明凈溫婉的特點,二者色彩上的差異又打破了單一材質的沉悶感與單調感,使插屏整體具有更為豐富的視覺效果和協調的美感。
清代嵌玉插屏制作的木材多為紅木,珍貴者有黃花梨與紫檀。由木材配合襯托玉雕主題的這類玉雕插屏有兩種形制。一種是將光素玉板直接插到木制屏座上;另一種是將玉雕主題鑲嵌在木制屏板的中心位置再插入木制屏座。圖2為將光素玉板直接插到木制屏座上的種類,屏板材料大多采用白玉和青玉兩種,底座大多使用紫檀和黃花梨等硬質木材;圖3所示玉雕插屏將玉雕主題鑲嵌在木制屏板的中心位置,此類屏板使用的木質材料或僅僅作為玉雕屏板的邊框,或以透雕或浮雕的方式將玉雕主題鑲嵌在內。無論何種方式,都是將玉雕主題放在視覺的中心位置,都是為了襯托和豐富玉雕主題。
總之,此類清代的玉雕插屏多使用硬性木材與玉石配合。木材的切面呈現出的天然光澤和自然紋理,與玉石光潔的表面肌理和冷硬質感形成鮮明對比,形成了一定序列的秩序感。這種人工搭配的材質組合,很好的利用了玉石與木材的材質肌理與自然屬性,使清代玉雕插屏的整體效果體現出強烈的韻律感,從而具有更為豐富的美感。
2.裝飾特征
清代玉雕插屏的裝飾手法有百寶嵌、淺浮雕、高浮雕、陰線戧金等。②其中百寶嵌是玉雕插屏的裝飾手法里最為瑰麗多彩的一種裝飾方法。玉雕插屏的百寶嵌裝飾多使用翡翠、瑪瑙、水晶、青金石等,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透光性,但對光的折射率又各有不同。如圖4所示清代百寶嵌花卉岫玉插屏,以屏板潔白純凈的顏色襯托出百寶鑲嵌的斑斕多彩,營造出華麗精致的效果。陰線戧金也稱陰刻填金。清代玉雕插屏的陰線戧金表現的裝飾圖案通常是將立體形象壓縮后雕刻在平面的玉板,構圖明快醒目,線條纖細柔美,風格清麗脫俗。清代玉雕插屏的裝飾題材所展現的內容也非常豐富,有花卉翎毛、祥龍瑞獸、歷史故事、詩句文警句等,但以人物圖而著名。如羲之愛鵝、蘇武牧羊、抱琴訪友、福祿壽三星等。
總之,清代玉雕插屏的裝飾手法是把繪畫的構圖布局融進琢玉的過程之中,使玉雕插屏平添了藝術情趣又不失琢玉工藝的本色,同時利用多種裝飾材料和一切工藝手段來為其服務③。清代玉雕插屏的裝飾特征淋漓盡致得表現了清朝統治者的雄偉氣魄,以一種繁復奢華的世俗格局體現了清代滿族華麗和富貴的審美傾向。
二、清代玉雕插屏的審美本質
探討滿族審美文化的發展,既要著眼于滿族自身審美文化的本質特征,也不能忽視滿族對外部審美文化的選擇與改造。滿人入關后,以其帝王之尊,在承受漢族審美文化之際,也強勢引入草原文化之美學,然而這一過程是經過選擇與改造而成為適合滿族社會需要的審美規范或準則。
1.材質特征的審美本質
皇太極曾對諸貝勒大臣所說:“凡人之營求富貴,不過欲鮮衣良馬、甲胄華麗,名望出眾耳。”由此可知,滿族的審美文化中對器物材質的審美偏好是以金、銀、玉石、琥珀等金銀寶石為貴,并且用色崇尚明亮艷麗,以材質華麗,顏色肌理瑰麗富貴為美。
清代玉雕插屏在以白玉為主要用材的基礎上添加了瑪瑙、翡翠、螺鈿、金泥等裝飾性材料,這些材料的運用使玉雕插屏的整體美感更加豐富奢華。與玉雕主題相配合的木材的選用也多以紅木、紫檀這種具有濃重色澤的木材為主,與玉石絢麗剔透的質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玉雕插屏作為清代具有代表性的裝飾性器物之一,鮮明地反映了清代玉雕器物中的滿族審美文化。
同時清代玉雕插屏的玉質上乘,與前面所有朝代相比有一個質和量的飛躍。而且玉雕插屏的玉石用料更是十分廣泛,有和田玉、岫玉、獨山玉、青金石等。由于在漢族的審美文化中和田玉的材質特征恰好體現了其溫厚內斂的審美特點,因此清代皇室插屏的材質崇尚和田玉這一用材特征也體現了滿族吸收了漢族“器以載道”的審美文化,表現了清朝滿族統治者兼收并蓄的偉大氣魄。
2.裝飾特征的審美本質
滿族的審美文化自然要適應自身的民族喜好、生活習慣等特點④。滿族的旗標裝飾多以鍍金、鍍銀、鑲嵌、雕刻、起花或彩繪等加飾為美。同時藏傳佛教的器具俱施金鑲嵌,紋飾亦細致繁復,極大影響了清代的玉雕器物。因此清代玉雕插屏在裝飾特征上體現了“求多、求滿、求富貴、求華麗”的滿族審美文化。
清代玉雕插屏的裝飾題材以自然方剛為美。滿族所處的自然環境使其形成了剛健審美的浪漫情懷。在這種審美文化的深層意蘊影響下,清代玉雕插屏的整體裝飾題材風格呈現出一種“方剛”之美。同時滿族在與自然相處的相互作用下把人的祈福愿望寄予自然生靈,是滿族審美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審美特性。這種審美取向表現在清代玉雕插屏的裝飾題材方面,即為用特定動物植物的諧音來表達吉祥富貴的寓意,用飛禽走獸類裝飾圖案的組合,象征太平昌盛、繁榮歡騰的景象。
清代玉雕插屏的裝飾構圖以繁縟風格為美。清代玉雕插屏的通體全用紋飾鑲飾,它詮釋了滿族審美文化中崇尚華麗繁復的文化內涵,承載了滿族民族特征的文化根源。滿族的這種民族審美傾向是清代玉雕插屏的生產設計理念和裝飾指導思想。這種審美文化借助清代玉雕插屏的裝飾構圖被淋漓盡致得表達出來,造就了其經典的清代玉雕插屏的藝術風格。
三、結論
清代玉雕插屏以其選用材料的性質特點和裝飾特征突顯了滿族審美文化內在的精神旨意和藝術價值,反映了滿族獨特的審美文化。滿族崇尚金銀玉石這種光鮮顯貴的用材審美文化和以自然方剛為美、以繁縟風格為美的裝飾審美文化共同影響和創造了清代玉雕插屏雍容華貴的藝術風格。同時清代玉雕插屏所具有的美感在環境的變化和時間的推移過程中,將滿族的審美文化融入了更多漢族與西洋的審美文化因素,使清代玉雕插屏展現的滿族審美文化具有了深刻的歷史意義。
注釋:
①張建平《玉雕插屏藝術斷想》,《上海工藝美術》,2008
年第3期。
②吳少華《插屏硯屏多姿多彩》,《大美術》,2007年第10期。
③唐美玲《傳統屏風裝飾藝術及其現代衍變的研究》,武漢:
湖北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④褚瀟《器以載道_試論清代玉器與清代文化》,北京:中國地
質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農林經濟管理是較早設置的專業,為國家的農林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專門人才。浙江農林大學是浙江省唯一的農林本科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浙江農林大學具有辦學實力和辦學特色的老專業。該專業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業經濟管理專科專業,1996年林業經濟管理專業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03年被評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專業,2007年批準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點建設專業。近年來,對照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的指標體系,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并在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基本情況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隸屬于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自林業經濟管理專科專業招生至今,已為社會培養了25屆1600余名本專科畢業生。畢業生就業選擇余地較大,就業呈現多元化趨向,從單一的以農林業單位為主向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自主創業等多種類型轉變。據不完全統計,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級以上領導崗位,體現了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注重知識、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近年來,每年招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60名左右,現有在校生247人。現有專任教師37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2人,占教師總數的32.4%,副高級職稱20人,占總數的54.1%;54.1%的專業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有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學科組專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來專業建設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1)多方參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為了保證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的順利進行,成立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小組,開展多層次的調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國農林院校及綜合性大學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改革情況,對畢業生及用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召開了農林經濟管理省級重點專業建設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研討會、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專家研討會等,最后邀請專家對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
(2)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層面人才培養目標,適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離農傾向明顯,就業去向與其他經管類專業并無差異,特色與優勢不明顯。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肩負著為現代農林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輸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的人才的歷史使命。同時,2009年,浙江林學院升格為浙江農林大學,隨即制定了《浙江農林大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綱要》明確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為:培養品德優良、基礎扎實、能力強,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此,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適時調整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具體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林業發展需要的,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技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級政府涉農部門、農林企事業單位、農村基層經管單位等從事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頂天立地的師資隊伍
為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主要采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措施。引進包括專任教師及兼職教師的引進。建設期內,共引進博士7名,其中國外高校1名,國內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請4名具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地方工作人員和農林企事業單位人員、3名國外著名高校的教師為兼職教授。積極鼓勵年青教師到國內外名牌大學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讀博士學位、及到基層掛職鍛煉。建設期內,5名教師獲得了博士學位,其中中國科學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師到國外著名大學訪學,5位教師到農村基層或農林業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通過這些措施,使師資隊伍真正做到頂天立地(既掌握學科前沿又了解農村實際),職稱、學歷、學緣結構顯著優化。高級職稱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為54.1%,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從事教學第一線的主力軍。博士學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為2011年的54.1%。教師由原來主要畢業于林業院校,改變為既來自國家重點農林院校,也有來自于國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2)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著力提升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
努力營造良好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氛圍,鼓勵老師從事科研與教學研究。建設期內,共立項科研課題8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38項,科研經費達440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檢索系統(SCI或SSCI、Ei、ISTP)收錄18篇;出版學術專著16部。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獎,浙江省科技興林獎等各類科研獎勵共20項。主持浙江省新世紀教學改革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共3項,校級教學改革項目4項,獲得浙江省教學研究成果獎、校級教學研究成果獎共5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5篇。從近年的發展來看,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為科研促進教學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為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
3.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1)構建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為了實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時修訂了教學計劃,著重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了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的課程體系。具體表現在:
第一,重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理論基礎課程由兩個平臺構成,公共基礎平臺及學科專業基礎平臺,學分合計為40.5,占總學分的24.5%。為培養學生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提供保證。
第二,強實踐。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課程設置強調實踐環節。一是加強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如林業概論、現代農業概論等課程設有實習環節,會計學基礎、統計學原理等課程均設有模擬實習。二是安排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等,專業綜合實習主要設置了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期1周的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三是設置社會經濟調查與應用文寫作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社會經濟調查及應用文寫作的能力。
第三,顯特色。為了顯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與其他經管類專業的差異,充分發揮學校和地域優勢,在專業選修課中,按方向設計了兩個模塊,一是農村經濟發展模塊(選修模塊Ⅰ),二是農林企業管理(選修模塊Ⅱ)。
(2)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建設期內,有計劃地開展了以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為重點的課程與教材建設工作。具體包括:
①重視精品課程建設。專業教師高度重視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工作,新列入校級精品課程8門,現有校級精品課程14門,通過學校驗收的8門。林業經濟學和林業財務與會計2門省級精品課程,均于2010年順利通過浙江省教育廳驗收。②加強教材及教輔資料的建設。以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為契機,鼓勵教師編寫教材。在已有主編《現代林業企業管理學》、《管理學案例》、《會計學基礎》、《林業財務與會計》等教材的基礎上,主編教材5部、副主編2部、參編2部。同時,加強教輔資料的建設,如林業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等有實習環節的課程均有相應的實習輔助資料。③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首先,倡導國際參與式課堂討論方法。如在林業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介紹鄉村快速評估技術(RRA)和參與性評估方法(PRA)時,設計一些主題,以行政班為單位分為5~6個小組進行討論,每組只分析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規定每組的討論時間和匯報時間,由小組成員自主確定每組的協調人、觀察員、記錄員等展開。其次,采用案例教學法。如經濟法、市場營銷學、管理學原理等課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開展網絡課堂網上互動。各課程組在建設網絡課堂的過程中,開通網上討論,使師生互動不斷加強。
4.改革實踐教學體系,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1)構建一、二、五分類實踐教學體系
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除課程實習外,構建了一、二、五分類實施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指一個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中心,二指兩個平臺,面向全體學生的平臺和面向優秀學生的平臺。五是指五個支撐點,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專業綜合實習兩個支撐點,面向優秀學生的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科研創新基金項目、大型專題調研三個支撐點。
一是通過專業綜合實習、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的實施,構建基于應用性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為使學生掌握學術論文寫作的一般要求和規范,在第四學期至第五學期,安排專業老師指導學生撰寫中期論文。中期論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學的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對農村經濟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必須有實際的調查資料和數據支撐。畢業論文是高校實踐教學的必修環節。在畢業論文環節,強調選題需理論聯系實際,盡量與導師的課題相結合。通過實施中期論文,強化對畢業論文的指導,使學生完成的畢業論文質量較高。2007-2011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入選校級優秀論文12篇,畢業論文的優良率達41.24%。專業綜合實習主要包括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社會經濟的調查方法,提高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例,第1周為外業調查,第2周為內業整理和綜合分析報告撰寫。調查以小組為單位獨立開展工作,教師輪回指導和檢查。這一以專題調研為特色的綜合實習,使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從提出問題和目標-設計問卷-實地調查-數據資料整理、分析-撰寫報告得到全過程的訓練。經過多年的實施,綜合實習制度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二是通過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大型專題調研等第二、第三課堂,構建基于創新型目標的研究型實踐教學體系。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由高職稱、高學歷的專業老師擔任指導老師,有針對性地指導社團開展學術活動,并組織學生參加兩年一屆的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由于師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上共獲得了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0項、優秀獎11項的好成績,在校期間學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篇。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積極鼓勵學生申報學校和浙江省的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由專業教師負責指導申報和實施的全過程。2008-2010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成功申報項目共24項,其中省級6項。大型專題調研主要是指部分學生參與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專題調研。2009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挑選了共28名學生參加了農業經濟相關課題的調研。通過參加大型專題調研活動,使學生的社會實踐與社會調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2)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建設期內,主要抓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圖書資料的建設。
一是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建設。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主要依托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總面積600m2,下設6個實驗分室:財務會計模擬實驗分室、工商管理模擬實驗分室、國際貿易模擬實驗分室、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分室、市場營銷模擬實驗分室、金融模擬實驗分室。建設期內,新增教學設備(包括軟件)近158萬元。現有教學設備總值近432萬元。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新建實習基地11個,現有校外實習基地達21個。
二是圖書資料建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所需的圖書資料除由學校圖書館提供外,由學院圖書資料室和專業特色資料室提供。經濟管理學院圖書資料室,每年及時采購能反映專業發展動態與趨勢的圖書資料。現有藏書1.5萬冊、學術期刊310種、報紙40余種。同時,建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特色資料室1個,現有各類資料和藏書800余冊。為學生研究性學習和教師從事科研活動提供了保障。
三、幾點思考
首先,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從近幾年學生就業情況看,就業趨向是以非農企業、政府管理部門(公務員等)為主。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為了體現特色與優勢,適應現代農林業發展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學生畢業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務三農的就業崗位,也就是說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除通過對培養環節、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的調整與優化外,更需要加強就業指導,努力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同時打通高校畢業生通向農村的路子。
其次,實踐教學是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同時實踐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緊緊圍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密切結合,全方位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奠定穩固的基礎。同時,應該注意到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作用,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最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涵蓋經濟、管理兩大學科的寬口徑專業,當前迫切需要加強管理類課程的建設與改革。長期以來,高等農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都加強經濟學課程,輕視管理學課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農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為了適應這一變化,本專業在專業選修課中,設置了農林企業管理模塊,安排1周時間的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但總體來看,課程設置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綜合實習的執行存在較大的難度,效果不理想。為此,需要增加涉農企業管理類課程,并較好地落實綜合實習,努力提高實習效果。
農林經濟管理碩士論文范文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
摘 要:通過對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06、07級115名學生的調查,筆者從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課程設置、導師制度建設及學生主觀就業認知等四個方面分析了影響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因素。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 畢業生 就業 影響因素
隨著國家林業經濟的興起,以林業經濟活動作為學科落腳點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理應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據統計2009年14名獲得林業經濟管理學碩士學位的畢業生中, 除去1名轉為攻讀博士學位,2名出國外, 另11名碩士畢業生無一人在林業領域就業。畢業生就業問題是學科發展的一個縮影,專業就業實況與培養目標有脫節,值得對專業的就業作進一步研究。通過查閱文獻,諸多對林業人才就業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林業人才就業現狀及問題分析;(2)調整專業設置以促進林業人才就業;(3)林業人才就業途徑。但眾多研究缺少對林業類人才就業狀況的實地調查,而且對影響就業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社會綜合因素的影響上,去不能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校學生高考報考本專業的動機、本科期間學習興趣、學習狀況、學科發展狀況等影響林業類人才就業的校園因素進行調查分析。
因此,筆者以此為切入點,利用訪談法、抽樣調查、二手資料搜集等調研方法,在詢問學校就業服務中心和經濟管理學院老師的基礎上設計問卷,以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專業06、07級115名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來分析影響林經類人才就業問題的因素。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
1.專業興趣及課程體系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了解一個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是否感興趣對于了解學生在本科期間學習本專業的認真程度、學習成績的好壞以及對于本專業的忠實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過對115名被調查者的調查發現71%的學生是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而并不是憑個人興趣選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成為考生高考報考志愿時所謂冷門專業。
進一步的調查可知,76%的被調查對象明確表示本科畢業后的選擇不會與農林有關。而這些被調查者欲進入的行業大多涉及到企業管理、新聞媒體、財務、金融、營銷等當今社會上所謂的熱門行業。當問及他們為什么放棄農林行業時,50%的被調查者選擇對此行業無興趣42%的是因為此專業不是熱門專業,與時代不符僅有9%的被調查者轉移到其他行業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所限。
同時,由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農林+經濟+管理三管齊下的學科,學習課程多樣化。但通過調查發現,115名被調查者中43%的反映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階段所學課程覆蓋面太廣,所學知識不扎實、不系統,33%的選擇不能很好地與自己以后的選擇相結合, 18%的被調查者認為專業特色課程太少,不能滿足自己本科階段對本專業的學習,僅7%的學生認為富有特色,為自己以后的選擇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本科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廣泛,雖利于拓寬該專業學生的知識面、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但是課程的多、雜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生對本專業進行深入的學習,從而對知識不能有效的把握和綜合利用。
專業學習興趣低和課程學習不扎實、不系統等降低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每屆的考研率。據統計,近幾年本專業每屆的考研率僅為3%。由于農林作為一個傳統經濟部門,較冷門, 對學生的吸引力逐漸降低,有的學生想通過轉專業考研的途徑達到跳出林門的目的,據調查,考研的同學中30%的表示考研時要重選專業。轉專業考研無疑又加大了考研的難度,使此專業學生不能繼續深造,加大了就業形勢的嚴峻。
2.導師制度對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
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學生三年級時開始設置導師,通過調查本專業導師制度的建設情況,得出如下結論:
2.1學生普遍期望設置導師提前
在所有被調查者中,49%的認為大二開始設置導師的優勢較明顯。
2.2 學生對導師的滿意度較高
通過被調查者對導師滿意度打分(最高分為10分,最低分為1分)知:導師平均得分為8.427,同時90%的被調查者在710分之間,學生對導師的滿意度較高。同時為了分析導師滿意度是否有性別差異,進行了t檢驗雙樣本等方差假設,得t=0.9563以上兩個方面說明導師制度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在學生教育、提高學生學習專業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可是,經過深入調查發現,82%的被調查者表示導師主要在思想、學術上給予指導,只有5%的說導師在生活、就業方面給予的幫助最大,更有部分被調查者抱怨:課余時間與導師見面機會少,平時除了課程學習、課題研究之外,導師很少給予就業方面的指導。
筆者經過分析認為存在上述現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導師精力有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注重學術研究,導師自身科研和教學任務較多。平時專注于教學和科研的導師時間和精力不足,對學生就業信息關注較少。再加上帶的學生越來越多,導師對每個學生指導的時間和力度也勢必相對減少和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導師與本科生交流的時間和質量,導師也就不能給學生包括就業在內的全面指導。
第二、本科生缺乏主動性,師生關系生疏。本科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決定了他們與導師接觸的程度。由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專業學習興趣不強,影響其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和與導師溝通的主動性。
3.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對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
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是各個高校工作的重點。近年來學校主要是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二年級時8個課時的公共課),收集、就業信息、舉辦就業講座、開展校園招聘會、提供政策咨詢和為畢業生辦理離校手續等措施來提高學生的求職能力和幫助、促進學生就業。經調查可知,學校網站及招聘會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途徑。
傳統意義上,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本應該直接面向的就業單位是各類農(林)業企業、教育科研單位和各級林業系統的政府部門。可是,學校進行的就業指導工作通常是面向全校學生,并沒有突出專業特色,不能給各個學生進行專業性的指導和建議。通過對通過校內招聘信息您對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調查發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不能從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中全面的了解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信息。
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學校針對本專業學生提供專業的就業信息較少,不利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了解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人才數量、能力要求,從而限制了林業管理人才向此方向流動的可能性。
4.學生就業認知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在調查中,75%的被調查者認為與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相比,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比其他專業就業難。經過調查,就主觀因素來說,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知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4.1就業地區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
從畢業生流向的地域來看, 北京、上海及東部沿海開放城市吸引了三分之二的畢業生, 中部及省會城市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東中部學生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卻極低。為了探究學生的生源地與工作地點的選擇是否具有關聯性,本論文采用了交叉列聯表分析方法,即通過?狀2(卡方檢驗)= 其中Eij=nijnij=ninj/n i=1,2,3 j=1,2,3,4 臨界值為?狀2[(i-1)(j-1)]。
按上述原理計算得?狀2=2.641 10-11選擇就業地區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全面的就業,從而出現有業不就,地區擁擠的不良現象。
4.2 注重非林業系統的精英崗位,期望工資偏高
1.我國城市水資源現狀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貧水國家,淡水資源非常短缺,人均占有量2000m3/a左右,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居世界第110位。到2000年底,全國已有310個城市建立了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污水處理廠417座,污水處理能力3110萬m3/d,大量的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海洋。據統計,我國80%的水域和45%的地下水已被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嚴重污染。其中,因水環境污染導致的水質型缺水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
2.城市水資源存在的問題
我國水資源管理缺乏系統性,城市水資源管理體制不順,管理權限分散,地表水、地下水、供水、排水和污水處理及回用在絕大多數城市中均屬于多機構管理,城市之間的水資源劃地為界,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因而缺乏系統規劃、系統優化和系統決策,難以提高城市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和整體效益。
3.城市污水資源化
實現城市污水資源化的途徑
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技術通常有三類:(1)通常先進行常規的二級生化處理,再將處理后的出水排入水體的下游,補充自然水體,經過水體自凈再為下游城市利用;(2)利用混凝、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膜分離等物理―化學方法進行二級處理后再經深度處理為城市或地區利用;(3)直接利用土地滲濾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實現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事實證明,常規二級生化處理技術雖然對水污染控制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嚴峻的水資源形勢下,單純依靠傳統的污水處理技術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污染問題和改善城市現有的環境,也無法實現城市污水資源化。
4.城市污水資源化生態工程――土地處理系統
我國目前土地處理的研究現狀
到目前為止,我國在北京、天津、內蒙、沈陽、新疆、廣東、昆明等地都成功地應用了土地處理系統。特別是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與北京市科學研究院、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在中國科學院與國家環保局的支持與組織下,針對我國水污染防治的情況,積極研究并吸收美、日、澳等國的先進經驗,提出了采用土地處理代替二級處理并同時去除污水中氮、磷的技術路線,突破了國外土地處理通常代替三級處理的局限,而出水可以達到三級處理水平與回用標準。“九五”期間對該項工程進行了改進,并在遼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廠家屬區主持成功地修建了處理規模為300m3/d的土地處理回用示范工程。其一次性資相當于二級生化處理工程的1/2,運轉費僅為1/5,實現了污水回用。
土地處理系統的概念
土地處理系統是一種污水處理的生態工程技術。其原理是通過農田、林地、蘆葦地等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統的生物、化學、物理等固定、降解作用對污水中的污染物實現凈化并對污水中氮、磷等資源加以利用。同時由于土地處理系統從土表層到土壤內部形成了好氧、缺氧和厭氧的多項系統,有助于各種污染物質在不同的環境中發生作用,最終達到去除或削減污染物的目的。物理作用主要有土壤的過濾、截留和物理吸附作用。懸浮固體物的去除主要是土壤的過濾及截留作用,部分BOD也能由物理作用去除。化學作用主要表現在脫氮過程中的硝化和反硝化反應,以及除磷過程中發生的化學吸附沉淀過程。根據處理對象的不同,土地處理系統可以分為快速滲濾、慢速滲濾、地表漫流、地下滲濾和濕地系統五種類型。土地處理系統的工藝流程是將污水經通常的沉淀或穩定塘等預處理后,投配到土地處理系統中,再經土壤、微生物、植物的過濾及其他機制處理而達到預定的出水水質后回收利用或排放。以土地處理系統為核心的城市生態工程系統,應該對成分較復雜的工業廢水先進行預處理后才能與生活污水、雨水混合,然后再由土地處理系統進行處理,最終實現回收利用。
土地處理系統在我國的應用前景
土地處理系統具有一次投資小(相當于二級生化處理的20%~30%)、運行費用低、操作管理方便、出水水質可以再生利用等優點,發達國家已經普遍采用,如美國在1981~1987年就建設了近700個土地處理場,現在共有1000多個土地處理場在正常運行。由于我國發展水平不高對該項技術推廣不夠,制約了城市污水的處理及回收利用,只要予以重視,在技術可行的地區,生態處理工程一定能夠加快城市污水資源化的進程。總之,土地處理系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它形成了內部閉合的良好性循環并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是正在不斷得到研究應用和發展的污水處理實用新技術,具有投資低、操作簡單、維護和運行費用低廉、出水水質好、增加綠地面積、改善和美化生態環境等優點。
污水資源化生態工程一方面給城市污水處理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如果場地選址不當,設計不合理,缺乏科學的實驗基礎,將會造成工程性土壤、農作物甚至地下水的嚴重污染。實現城市污水資源化過程中,應用土地處理系統替代常規二級污水處理,必須要保證出水水質,否則其回用的范圍將受到限制,回用率也勢必降低。在有條件的地區和城市應充分考慮該地區及城市發展的長遠利益,以經濟和環境效益“雙贏”為目標,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資源化生態工程配套。因此,土地處理系統在我國有著極其廣闊的應用前景。(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三貝,趙大勇.3S技術與數字林業簡介仁[J],內蒙古林業,2001,66(9):33一34
[2]錢少青.廣州市林業信息工程構架研究[M].湖南:中南林學院,2004:34一80
[3]從敬軍,韓玉偉.印度的信息化建設仁[J].現代情報,2003,60(1):30一34
[4]史舟等.基于GIS的污水土地處理適宜性評價研究[J].農業環境保護,1998,45(3):63一64
[5]鄭煥能等編著.森林防火[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4:158一160
[6]畢忠鎮,姚樹仁編.我國森林防火工作概況[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9:39
[7]楊盤龍,鄭少仁.基于TCP/IP協議的高速數字電臺系統[J].中國數據通,2002,35(1):25
沈陽故宮作為《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資源,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點或旅游產品。如果簡單將沈陽故宮這一世界遺產資源,其旅游裝飾產品簡單地按照市場化的旅游方式定位,必然造成以旅游價值評價取代遺產價值評價的后果,甚至可能引起遺產資源的核心價值――歷史的深刻性和文化的傳承性的喪失。所以,對沈陽故宮這樣世界遺產的旅游裝飾產品的開發,必須充分發揮公共政策的潛在作用,對遺產資源要進行多方面的價值挖掘,包括美學、思想史、宗教、社會學、歷史、科學與技術等,即通過考察研究、審美實踐而不斷發掘其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并不斷提高對遺產所在地的文化、民風、習俗等資源價值的研究與開發。這就是筆者對沈陽故宮旅游產品開發設計的基本定位。旅游裝飾產品開發設計定位是旅游目的地不斷擴展和深化其旅游產品的前提。通過對沈陽故宮旅游裝飾產品開發設計定位的分析,今后沈陽故宮博物院旅游裝飾產品的深入開發,似應將重點放在能夠充分反映滿清歷史文化民俗特點的旅游裝飾商品的開發上。而在設計這些旅游產品時,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 文化架構上要充分反映滿清文化的特點
沈陽故宮博物院作為清代初期政治的中心,充分體現著滿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滿族是我國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長期居住在祖國白山黑水之間的廣大地區,在不斷的生息繁衍中,經歷了從野蠻社會形態進入文明階段的歷史進程,并在不同歷史時期內不斷分化、整合,最終形成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習俗、文化。其中不少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的文化風俗,也被列入保護或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滿清的這些民族文化習俗,雖然在沈陽故宮博物院里沒有逐一的具體展現,但是人們從其建筑風格、藝術設計、展品陳列中,仍會領悟到這些民族的特點。因此,我們在沈陽故宮博物院旅游產品開發設計中,一定要堅持以滿清宮廷文化為其內核,以滿清民俗文化為其外延,充分挖掘滿清文化的深刻內涵,以生動的形象設計體現滿清文化的獨特個性。
2 商品品味上要體現旅游地的地方特點
沈陽故宮博物院的所在地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之美稱。沈陽作為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既是滿族的發祥地,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沈陽遠在七千多年前,本土先民新樂人就在這里農耕、漁耕,生息繁衍,創造了光輝的新樂文化,成為華夏文化發展的重要支系。之后,這里發展成為漢族和東北各民族的共居地。由于沈陽靠近中原,作為其進入東北地區的交通要道,因此被歷代中央王朝列為其控制東北的戰略要地。沈陽城邑形成于漢代,在其后的歷史發展中,歷經數代王朝的更替,幾經廢置,又不斷得到復建,并逐漸形成規模,而且始終處于東北邊地軍事重鎮、區域內政治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后,它是國家重點建設起來的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全國重工業基地之一。沈陽的地域特征決定了它區別與其他地區的產品開發的特殊性、地域性,也是吸引旅游者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在開發設計沈陽故宮博物院的旅游產品時。一定要以當地的民風、民藝為載體,充分反映當地物質文化產品的歷史淵源,使每個旅游者所購到的旅游商品,都能銘刻著對這個旅游地難忘的經歷。
3 商品裝飾上要堅持滿清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
如前所述,我們在開發設計沈陽故宮博物院旅游產品時,一定要突出滿清民族文化的特點,就是說,要以博大精深的滿清民族文化作為支撐和根基,但又不能拘泥于滿清文化的傳統特點,而是要充分利用現代的裝飾藝術的設計手段與方法,使傳統的滿清文化與現代設計元素相結合,將現代的設計元素合理的運用到傳統文化的設計中去,使二者恰到好處的融合起來。創作既有深厚的滿清歷史文化的氣息,又能反映出現代裝飾藝術特點的優秀設計作品。
4 市場定位上一定要堅持實用性、方便性和禮品性
我們開發設計的旅游產品,是為了滿足旅游者的市場需要。它必須從旅游者的需要和可能兩個方面來考慮。因此,我們在高度重視其文化價值內涵的基礎上,一定要考慮其實用性、方便性和禮品性。所謂實用性,就是所設計的旅游紀念品要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用途,如文化衫、風情包、特色扇子、室內裝飾產品等;或者有一定的收藏和保存價值,如歷史文物的復制品等。方便性就是體積不要過大,要便于旅游者攜帶。禮品性就是包裝要牢固輕便,外觀造型要美觀大方、精美別致,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其亨.建筑師[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
[2]田浩.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研究:以成都地區餐廳空間室內設計為例[M].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6.
中圖分類號:S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02-01-01
隨著人們對生活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居住小區的景觀環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植物作為景觀設計中一項必不可少的要素,它在改善居住區小氣候、美化居住區環境和為居民營造良好的活動場所等方面都發揮著顯著作用。在現代居住區設計中,一般要求綠化率達到30%以上,因此合理的綠化樹種選擇與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1 樹種的選擇
黑龍江省由于受到地域、氣候、植物種群結構分布以及經濟等因素的制約,居住小區樹種的選擇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同時,居住區綠化應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為居民創造舒適、安靜、和諧的生活環境。因此,在植物選擇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1 以鄉土樹種為主
因鄉土樹種經過了成百上千年的自然淘汰和人為篩選,一般都已適應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在黑龍江省,常用的喬木類樹種有京桃、東北杏、山荊子、梓樹、垂枝榆、樟子松、柳樹類、楊樹類等;常用的灌木類樹種有丁香、連翹、榆葉梅、錦帶花、樹錦雞兒等。
1.2 做到適地適樹
所謂的適地適樹就是把樹木栽植到最適宜生長的地方。適地就是要正確認識種植地的氣候、土壤、地形、植被等立地條件;適樹就是要正確認識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學特性。一些居住區內出現生長停滯樹木、成活不成材樹木等就是沒有貫徹好適地適樹的原則,或者是對適地適樹原則理解片面而導致的。
1.3 無污染,無傷害性樹種
居住區內所選用的樹種本身不能產生污染,并且忌用一些有毒、有刺、易引起過敏的樹種。如:黑龍江省曾經栽植的楊柳樹,夏季會產生楊柳絮漫天飛舞的景象,不僅污染小區環境,而且楊柳絮本身會引發人們呼吸道疾病。居住區內也盡量忌用黃刺玫,因黃刺玫枝條上生長著皮刺,容易刺傷小區內玩耍的孩子。
1.4 少常綠,多落葉
一般居住小區樓房與樓房之間相互遮擋,采光往往不充足,尤其是在冬季,光強度減弱,光照射時間縮短,采光問題更加突出,因此,要多選擇一些落葉樹種,少選擇常綠樹種。
1.5 以闊葉樹木為主
居住小區是人們生活、休息和進行娛樂活動的場所,應該給居民一種舒適、愉快的感覺。在中國傳統美學中,針葉植物(如松類、柏類)往往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心理感受。因此,居住小區內應該以種植闊葉樹木為主,在道路和宅旁更為重要。
2 植物的配置
2.1 考慮景觀的變化
居住區植物景觀的四季變化是人們感受自然最直接的參照物,也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環境,因此在植物配置上應考慮景觀的季相變化。居住區內一般應營造春則繁花葉艷、夏則綠蔭清香、秋則霜葉似火、冬則翠綠常延的景觀,以達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觀賞效果。建議使用一些具有強烈季相變化的樹種,如槭樹類、楓樹類等。同時,應注意速生樹種的選擇,以達到迅速綠化和長遠穩定的結合。
2.2 提倡垂直綠化
垂直綠化是指充分利用立地條件,選擇攀緣植物依附或者鋪貼于各種構筑物上的綠化方式,如居住小區綠化中的建筑墻面的綠化、花架等。面對城市飛速發展帶來的寸土寸金的局面,垂直綠化在減少占地面積的同時提高了綠化率。除此之外,植物垂直綠化也要注重喬木、灌木、草花(簡稱喬―灌―草)的結合,這種配置方式也是垂直綠化的一種。黑龍江省常用于垂直綠化的植物有葡萄、爬山虎等,它們既能夠遮擋不雅物件,又能夠巧妙的形成遮蔭棚,為居民提供休息、乘涼的地方。
2.3 考慮居住區的采光
住宅樓朝南一側往往能夠形成良好的小氣候環境,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長,因此可以選擇一些喜陽類植物,但種植時應注意不要影響室內的通風和采光。種植喬木時,不要與建筑距離太近;在窗戶的下邊也盡量不要種植高大的灌木,以防止遮擋室內光線。住宅樓的北側光照不充足,不利于植物生長,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應盡量采用耐陰的樹種。此外,在東西兩側可以種植高大的喬木類樹種來防風固沙、降低噪音。植物有改善局部空間小氣候的作用,研究表明喬木周圍溫度冬季高夏季低,比較穩定,因此居住小區綠化不管采用哪種方式,都應該以喬木為主。
對于那些有電話線、網線、煤氣管道等通過的不適宜種植喬木的地方,應設計種植草坪,這樣可以減少灰塵、調節小氣候、凈化空氣。如果遇到經濟條件不具備的情況,應考慮如何利用自然生長的野草來營造景觀。中國景觀大師俞孔堅先生在設計建造岐江公園時強調,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設計而美,用那些被人們鄙視和踐踏的野草來傳達新時代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2.4 注意突出主景
每一個景觀都有一個主景,所謂的主景就是該景觀的重點、核心。對于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來說也有其主要景觀,它可以是水體、山石,也可以是植物造景。植物造景中的主景樹要選擇能體現個體美的樹種,樹木都有自己獨特的形態、色彩、風韻、芳香等個性,這些個性又可以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豐富和發展。如:主景樹可以選擇觀干、觀姿、觀葉、觀果、觀花的樹種,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主景樹的個性美。同時,居住區內栽植有芳香味道的植物,使小區內花團錦簇、芳香宜人,如灌木丁香等。栽植觀果類植物,如櫻桃、杏樹等,在深受居民歡迎的同時,又可以兼顧招引益蟲益鳥,起到生物防治害蟲的作用。
3 總結
居住小區作為人們居住環境最直接的空間,其環境建設以改善和維護小區生態平衡為宗旨,以人與自然共存為目標,共同營造適宜的植物造景空間,以滿足居民的需要。但是目前我省大多數城市居住小區綠化存在以下情況:樹種類比較單調,景觀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結合不夠;在小區景觀綠化中,公共綠地樹種比較豐富,而其他綠地、宅旁樹種種類相對有些單調;有些樹種已經進入了衰老期,觀賞效果不佳;楊柳絮所造成的污染;喬木比例過小,減弱了綠地的生態效益;冬季缺綠情況比較突出;彩色樹種較少;缺乏觀花、觀果植物,以上這些不足都應該從養護技術等層面進行逐一解決。
居住小區植物造景的影響因素較多,應充分考慮到綠地景觀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使居住小區真正成為居民生活、休息、娛樂的良好場所。小區植物造景要以適地適樹為前提,逐步引入可以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優良小區綠化樹種,充分展示植物的形體美、群體美,最大限度地發揮居住小區綠地的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劉峰,魯文化,寶力格.淺談適地適樹[J].內蒙古林業,2001
[2] 楊淑紅.城市居住區的環境設計[J].河南林業設計,2006
[3] 王衛青.彩色植物在綠地中的應用[J].上海農業科技,2009
[4] 蘇雪痕.植物造景[J].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5] 郭榮芳.植物文化與現代園林植物配置分析[J].現代園藝,2011
[6] 陸東芳.淺談西方古典園林植物配置[J].林業勘察設計,2007
[7] 賀曉娟.論植物造景中的審美[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5
2011132);齊齊哈爾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項目(2011032);黑龍江省高等
教育學會重點規劃課題(HLJXHB1110011);齊齊哈爾大學教育科學研
究項目(2012100)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科研創新是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推動力,評價經管類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基于研究生科研創新的直接產出成果,構建經管類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用灰色關聯分析對黑龍江省具有經濟或管理類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全部高校2008-2012年的科研創新能力進行比較分析,為黑龍江省高校科研創新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經管類研究生 科研創新能力 灰色關聯分析
科研創新能力作為科學碩士綜合能力的核心素質,是衡量研究生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科學碩士讀研期間的必然要求,經濟或管理類研究生學制一般為2-3年,在科研工作中主要從事文獻檢索、閱讀等信息行為,由于科研時間較短、科研創新平臺較少,導致高校對經管類碩士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如何提高經管類科學碩士的科研創新能力是高校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國內學者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做了相關研究。大致分為三類:一是通過分析制約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總結出提高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就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搭建科研創新平臺以及改善科研環境。二是通過問卷調查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改革現有的培養機制與科研體系是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三是分析研究生對信息的獲取與利用等信息行為,提出學術信息平臺可促進研究生的科研效率與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往文獻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深入研究,多屬于觀點陳述型或通過對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提出相關對策,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客觀性不足。
本文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黑龍江省經管類碩士2008-2012年的科研創新能力進行分析,構建經管類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利用面板數據對三類高校經管類碩士的科研創新能力進行分析和評價,通過三類高校經管類碩士科研創新發展態勢的差異提出相關對策。
構建科研創新能力指標體系
評價科研創新能力的主要內容是科研產出的評價,碩士研究生科研產出評價的實質是對學生科研創新活動的各種直接產出成果及其影響進行評價(田方林等,2011)。經管類研究生的科研創新活動主要包括發表學術論文、參與科研項目、撰寫學位論文三個方面。
發表期刊論文情況主要通過CSSCI篇數占比、數占比、期刊影響因子平均值以及論文被引頻次平均值來體現。CSSCI篇數占比是指在CSSCI上的篇數占總數的比例,高水平的論文具有較高的研究層次與學術價值,反映了本學科領域的研究前沿,是科研創新重要的表現形式。數占比反映了研究生在科研過程中的產出效率,在創新能力中代表科研創新產出效率的指標。影響因子既能夠體現期刊的學術水平及影響力,也是評測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論文的質量決定了論文的被引頻次,被引頻次越大表示得到學術界的認同、論文的研究意義越大,實踐證明,影響因子、被引頻次與的質量呈正相關性。期刊影響因子和論文被引頻次兩者互為補充,能夠反映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科研項目是研究生將理論聯系實踐、提高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它體現了論文研究層次上的深度和廣度。本文將科研項目級別分為三個等級:國家級、省部級以及市廳級,尤其是國家級別的科研項目常常能夠實現重大的創新。因此,科研項目級別越高,研究價值越大,創新性越強。
學位論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優秀學位論文情況通過省優秀學位論文數和含國家基金學位論文比來體現,省優秀學位論文在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礎上具有更高層次的創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具有國家科研項目支撐的學位論文表明對其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
根據系統性、可操作性、數量與質量相結合的原則(蘇學等,2010),本文借鑒以往文獻的研究并采取專家意見構建科研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確定了評價經管類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3個一級指標:發表期刊論文、參與科研項目、優秀學位論文(權重分別為:0.4,0.3,0.3);9個二級指標。其中發表期刊論文有4個二級指標,即CSSCI占比、數占比、影響因子平均值、被引頻次平均值(權重分別為:0.5,0.1,0.2,0.2);參與科研項目有3個二級指標,即國家項目占比、項目級別加權平均值、科研項目占比(權重分別為:0.4,0.3,0.3);優秀學位論文有2個二級指標,即省優秀學位論文數和國家基金學位論文比(權重為:0.6和0.4)。
樣本分類與描述性統計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黑龍江省內具有經濟或管理類碩士授權點全部高校,共12所。基于它們在高校屬性、科研機構、辦學實力等方面有所差別,將其劃分為A、B、C三類。
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林業大學以及東北農業大學都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且都擁有經管學科博士點與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其中,哈爾濱工業大學設有國家重點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另外三所高校有農林經濟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等省級重點一級學科,都擁有黑龍江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將以上4所高校歸為A類。哈爾濱理工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大學以及東北石油大學都設有工商管理等省級重點一級學科以及黑龍江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黑龍江大學是教育部與黑龍江省重點共建高校,其他3所都擁有經濟或管理學科博士點,將這4所高校歸為B類。最后,將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科技大學、齊齊哈爾大學以及哈爾濱師范大學4所普通高等院校歸為C類。
在分類的基礎上,通過CNKI與黑龍江省學位辦網站,結合實際調研,形成三類高校2008-2012年的經管類碩士科研創新的基本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
在調查A類高校的經管類碩士發表CSSCI所占論文比重中發現,除2009年稍有波動外,高水平論文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見表1)。在科研創新的產出效率方面,雖然屬于A類的4所高校都不是以經管類學科為重點培養對象,但是,經管類碩士有較好的創新意識,能夠積極主動的,因此,數所占比例不低。經管類碩士所投期刊的影響因子平均值與含國家項目的論文比重雖然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是,到2012年為止,科研項目占論文比重仍然只占38.8%,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的碩士學位論文占比也比較低,可見經管類碩士參與科研項目的情況不甚理想。
由表2可知,B類高校經管類碩士發表高水平論文所占比例變化幅度較小。2011年,B類高校經管學科研究生發表的論文數占比高達56.9%,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但是,A、B類研究生發表的CSSCI篇數占論文總數的比重相差較大,這說明B類高校比較注重科研產出效率,而在的學術水平與創新性上與A類高校仍存在差距。
調查顯示,2009-2012年,C類高校經管類碩士發表的高水平論文所占比重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但是與A類高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的數量也相對較少,說明C類高校的研究生整體來看創新意識不足。將表1和表3數據對照可知,C類高校經管學科碩士參與科研項目的學生比例高于A類高校,這里有A類高校導師項目多由博士研究生參與完成的原因。C類高校發表高水平論文的數量偏低,說明近年來它們在經管類碩士的培養體制上存在一定的問題。
數據分析
為研究經管類碩士科研創新產出的動態變化,比較三類高校科研創新情況的差異,本文采用灰色關聯分析,它能夠量化比較分析事物動態過程的發展態勢,研究兩因素之間相互關聯的程度以確定被評價對象的優劣。具體評價步驟如下:一是確定比較數列v0k,取每個指標的最佳值作為參考數列,即V0=(v01,v02,…,v0k);二是對各指標值進行規范化處理,規范化公式為:;三是利用AHP確定指標權重Wk;四是計算關聯系數計算參考數列和比較數列之間的關聯系數ζik,其計算公式為:,i=1,2,…,m;k=1,2,…,n;五是計算灰色關聯度,關聯度的評價值高低代表被評價對象科研創新能力的強弱。
為了更加清晰地評價三類高校經管類碩士科研創新的變化趨勢,基于灰色關聯分析,本文根據整理的數據繪制了動態分析圖,圖1描述了2008-2012年三類高校經管類碩士論文創新性的變化趨勢,通過圖1可看出,三類高校的變化趨勢明顯不同,A類高校的論文創新性評價值最高,B類高校次之,C類最低。其中,A類高校的論文創新性上升趨勢非常明顯,說明A類高校的經管類碩士著重學科前沿的創新,發表的論文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或應用前景;B類高校的學生在論文的創新性上隨年份的不同無明顯變化;C類高校的學生的創新性總體演變趨勢大體呈倒U型曲線,一方面,是由于2012年的時間較短,導致被引頻次較少,另一方面,與2011年相比,高水平的論文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圖2描述了2008-2012年三類高校經管類碩士參與科研項目情況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 A類高校經管類碩士參與科研項目情況在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在2010年達到一個極小值點后再反彈急速上升;B類高校在2010年達到了一個極大值點,評價值高于A、C類高校,而后從2010年開始曲線變化幅度不大;C類高校參與科研項目情況呈波浪形的變化,有微弱的下降趨勢。各 類高校碩士參與科研項目情況與情況的變化趨勢相似,可推斷出,科研項目的數量與級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管類碩士的數量與水平。
由于每屆黑龍江省經管類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僅有3-6篇,數量較少,而更多的科研項目依靠博士生參與完成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2008-2012年期間,A、B、C三類高校的經管類碩士參與國家基金的學位論文數都比較少。由于學位論文的選題、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存在很大的差異,其創新性變化趨勢非常明顯,由圖3可知,A類高校的經管類碩士在學位論文的創新性方面呈上升趨勢;曲線B開始呈上升趨勢,在2009年達到了極點后轉呈下降的趨勢。C類高校的學位論文創新性在2008-2012年無明顯變化。此外,從動態分析趨勢圖可以看出,期刊論文的創新性和科研項目的參與間接影響著學位論文的創新性。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A、B、C三類高校的科研創新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究其原因,A類高校身為“211工程”大學,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與研究中心等優秀的科研環境,重視科研能力強的師資隊伍建設,將學科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B類高校同屬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的重點院校,它們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引領學科前沿,形成了商工、商法以及文理結合等特色突出的學科專業群,科研創新效率居于領先地位,雖然在科研創新效率與培養優秀人才方面比較出眾,但經管類研究生發表學術論文的質量一般,導致整體科研創新能力不是十分理想,因此,4所高校在培養優秀經管類研究生方面都有待加強。C類高校地處偏遠地域,由于培養學科側重點不同等原因,導致經管類研究生相對較少,發表的學術論文數少,在學術論文質量、國家級科研項目等方面處于劣勢,與A類高校有很大差距,科研創新能力相對較差。
結論與建議
本文在描述性統計的基礎上利用2008-2012年的面板數據對黑龍江省三類高校經管類碩士的期刊論文創新性、科研項目參與性以及學位論文創新性,實證分析了其變化規律。以上結果表明:近年來,黑龍江省各高校經管類碩士的科研創新能力出現了不平衡的現象,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林業大學以及東北農業大學這4所A類高校的經管類碩士的科研創新能力在2008-2012年期間呈現不斷增強的趨勢;哈爾濱理工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大學以及東北石油大學這4所B類高校的經管類碩士近年來參與科研項目的情況比較理想,在論文的創新性方面則差強人意;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科技大學、齊齊哈爾大學以及哈爾濱師范大學這4所C類高校的經管類碩士的科研創新能力總體來看雖有所增強,但是,論文的創新性發展態勢處于不穩定的狀態。
高校在培養經管類碩士科研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應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推動,高校應強化校際之間的合作,創造有利于科研創新的科研環境。如果高校不及時改革現有的培養機制,將會造成各高校經管類碩士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據此,提出提高經管類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建議如下:
(一)建設交叉學科師生隊伍
研究生固守單一學科領域內的思維與理論去研究問題很難有突破性的創新,而科學發展常常涉及不同學科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滲透,交叉學科的研究體現了學科發展的前沿,有利于研究生形成整體科學意識并能夠從不同學科的角度發現問題。因此,高校應注重跨學科研究生的培養,一方面,鼓勵不同學科的研究生進行學術交流;另一方面,不同學科的導師進行跨學科課題的研究,從而構建新的學科體系,促進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強化校際之間的合作
高校在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學體系、培養模式,高校采用導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溝通的方式,容易造成“近親繁殖”,不利于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因此,高校之間若能加強合作,互相帶來新思想、新方法,不僅能夠建立濃厚的學術氛圍,還可以互相吸取優勢。
(三)積極搭建科研實踐創新環境
科研創新工作是排除主觀因素的科學研究,而科學研究是實證研究。經管類研究生平時主要進行教學輔助工作和科研工作,而科研工作若只局限于相關文獻的閱讀與理解,忽視社會實踐的科研活動,則不利于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證研究表明,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的過程是提高其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論文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加強產學研合作,為研究生提供參與科研項目與社會實踐的機會,有利于研究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經驗、科研實踐相結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歐紹華,徐亞純.我國工商管理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
2.曹玉昆,唐夢凡,王玉芳.農林經濟管理類研究生原創能力培養的問卷調查及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
3.廖和平,高文華,王克喜.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審視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9)
4.楊蕙馨.管理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構建及培養機制變革對策[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5.霍晶,葛巖.研究型大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2)
6.朱紅,李文利,左祖晶.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及其影響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7.鄢娟,賀艷麗.省屬高校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現狀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0(25)
8.吳彥文,馬艷梅,張干年.Web2.0環境下研究生信息需求行為模式與服務策略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11(1)
9.張群,彭奇志.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與高校圖書館學科化知識服務[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1(2)
一、 引言
城市公園成為了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載體。城市公園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城市旅游業的發展。然而如今在城市公園中,優美的環境已經不再是整個園區的重點,文化景觀逐步成為了整個園區的核心亮點。文化作為城市建設的靈魂,作為城市的形象,打造特色城市公園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 地域特色文化在城市公園中的綜合研究
2.1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園中的設計手法
(1)利用相關要素結合象征與隱喻手法
象征是景觀設計手法中最常見的一種,抽象的內涵常常以具體的形象體現,這樣不同層次、范圍的意義被充分表現。象征這樣的體現手法,可以將抽象的文化變得簡單,讓游客一目了然,它延續了文化的內涵,創造了別樣的藝術效果。
(2)對地域文化的繼承與借鑒手法
傳統設計方法流傳至今主要通過后人的借鑒和繼承,因此,它們可以作為古典園林中最普遍和常見的方法。將傳統園林中的傳統手法繼承和借鑒,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注重城市中蘊含的不可磨滅的文化,傳統的藝術手法應在新時代的發展過程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形式。
(3)挖掘地域文化直接表達的手法
直接表達實際上就是,一種從來都沒有處理過的直觀的為游客展現文化的手法。這樣的手法往往體現在民俗節日、歷史事件闡述等文化元素上,可以強化人們對生活中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2.2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園中的體現形式
(1)民俗活動
56個民族和各個城市地區經過漫長歷史的洗滌,出現了形態各異的、特有的傳統民俗文化,這些民族文化的活動很大意義上體現了民族的特色性,同時也成為十分有意義的地域人文特征。比如西安大雁塔的雕塑展現了陜西的日常生活狀態,大唐芙蓉園更多以演藝來體現。
(2)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對城市公園設計來說,是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的特征,它不僅承載了城市的發展歷史,同時也記載了人類的文明進步和城市的歷史痕跡。在設計中,把這些具有歷史文化含義的物質保護和繼承下來,才能把城市的地域特色維持下來,維護城市的個性。
(3)地方材料
在現代設計作品中,地方材料、廢棄材料常常被設計師應用,不管是景觀小品的塑造,還是欄桿、座椅等輔助設施,都盡量選取地方材料,地方材料的融入可以給有課帶來親切、自然、特殊的情感。
三、 實例分析――寶雞市扶風縣城市公園
3.1地理區位
扶風縣位于陜西省中西部,寶雞市境東部河流域。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地勢北高南低,以黃土臺塬為主。扶風地處關天經濟區核心城市西安與副中心城市寶雞的中點,是寶雞市的東大門,因“扶助京師、以行風化”而得名。
3.2文化背景
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扶風是西周文化的發祥地、佛教名剎法門寺的所在地,素有“周禮之鄉”、“青銅器之鄉”和“佛骨圣地”的美譽,是中外聞名的周原文化寶庫、萬眾朝拜的佛教圣地。境內有各類文物保護點747處,其中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古周原遺址被列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新發現之一。1987年舉世僅存的佛指舍利從法門寺地宮出土,被譽為繼秦兵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跡,2010年,法門寺文化景區入選“中國之美”十大自駕游目的地和最佳佛教文化景區。
3.3平面設計
(1)從功能分區上分析:從動靜、商業經濟、人群分類、歷史文化等方面將功能分為入口廣場區、商業餐飲區、主題廣場區、文化展示區、兒童活動區、濕地景觀區、植物園區、體育健身區、管理服務區、老年活動區八個片區。
(2)從規劃結構上分析:在規劃結構上采用主軸線和環形軸線,使每個片區能相互聯系。同時在節點上分為主節點、次節點和三級節點,使整個公園有主有次,圍繞一個文化主題中心展開,產生開端-過渡--過度-結尾這樣一種效果。
3.4地域文化在設計中的實際應用及體現
扶風縣城市公園中對地域文化的利用遵循設計原則,以寶雞市和扶風縣的地域文化為內涵,依托寶雞市扶風縣的地域特征和自然景觀風貌,使該地成為扶風縣新區的城市生活商業功能區和生活休閑區,展現出扶風縣歷史文化特色的城市中央公園、華夏文明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旅游區,帶動生態新區城市建設的發展,推動城市文化進程,使之成為扶風縣乃至寶雞市的城市中心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1) 利用自然因素突出文化主題
深入挖掘運城的文化,將其文化和自然要素相結合,突出文化,營造一個具有獨特性、時代性的綜合性公園,并對園區內的景點通過地形營造空間層次。在設計的時候,充分利用長期形成的自然環境,才能更好的體現地域文化,將自然和文化更好的融入到設計中。
在植物的選取上,結合歷史上的記載,采用適宜該地邊生長的鄉土植物。扶風縣當地有一個杏林鎮,相傳宋代醫家石泰住此為人醫病,痊愈者栽杏樹為報,久之杏樹成林而得名。如主題廣場周邊的銀杏片區,利用了當地的景觀植物,既能展示氣公園的高貴,又能給主題廣場和入口一個無形的限定。
(2) 利用歷史典故再現歷史
利用傳統的設計手法,借鑒流傳至今的歷史典故、傳說,并借助歷史再現的體現手法等,營造具有藝術感染力、特色歷史文化的景觀風貌。如園區內歷史文化區的浮雕墻和四個展館,展示了扶風縣特有的歷史文化、歷史典故與歷史人物,體現了寶雞市的周禮文化之鄉,如馬援、班超等人的歷史故事。
(3) 利用景觀小品展現地域文化
景觀小品的營造過程其實是對地域文化內涵挖掘、剖析、表現、提純的過程,反之地域風情常常也是通過景觀小品的外在形象所反映。建筑物可以因為周圍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的不同而呈現出多樣的建筑風格;景觀小品的設計亦應如此,與本地區的人文風情達到一個文化融合的層次。如在本方案的設計中,中心的主題廣場和鳳凰雕塑展現了青銅器文化和寶雞鳳凰這一城市形象。
四、 結語
通過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我們可以對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園中的體現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
(1)從人類的角度研究,城市公園不單單是一個城市的綠色空間,更是一個滿足人類需求的綠色場所。城市公園設計,應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對地域文化深入挖掘,自然空間和城市空間相互協調,創建具有創新性的地域特色公園。
(2)從生態的角度研究,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對城市環境的污染越來越嚴重,現代城市中的人們逐漸開始遺忘前人多留下的文化,人們開始認識到生態的重要性,在認識生態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化,營造人和自然、文化相融合的綠色空間。城市公園的設計不僅要體現地域文化的特征,也要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創建一個真正可以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公共綠色空間。
參考文獻
[1]王今琪. 利用地域特色創造景觀個性[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