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1: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園藝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論文主題
本次大會圍繞通過嫁接實現蔬菜的環境友好型生產的主題,將在嫁接種苗生產、砧木育種及生物技術、嫁接和生物脅迫、嫁接和非生物脅迫、砧穗和土壤/生物互作關系、砧木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等專題進行深入研討。
二、論文要求
1. 未曾公開發表;
2. 用MS Word 97及以上的版本輸入;
3. 用英文撰寫,摘要200~300單詞左右;
4. 標明您的摘要屬于哪一個專題(S1-S6)。
請登錄會議網站下載摘要格式http:///message.aspx?parentid=0&typeid=295&act=all
三、論文評審過程及結果
將由研討會科學委員會評審決定入選的口頭報告和墻報,相關論文經審稿遴選后在Acta Horticulaturae上發表(ISTP收錄)。
四、重要時間節點
2013年09月30日—論文摘要提交截止日期
2013年10月30日—論文摘要接受通知
2014年03月17日—論文全文提交
五、論文提交
1. 請通過電子郵件提交論文摘要,并在郵件主題欄注明“第一屆國際園藝學會蔬菜嫁接研討會投稿”字樣。
2. 請在郵件中注明作者姓名、單位和聯系方式(電話、Email、通信地址及郵編)。
3. 論文摘要請發至大會郵箱:
4. 聯系人:黃遠博士 汪清飄
5. 咨詢電話:027-87280068
畢業實習的場所一般要求選擇縣級以上(包括縣級)醫院藥劑科和具有一定規模和經營能力的藥品批發及零售企業(社會藥房)。實習內容要求較為全面,但是由于學員的工作崗位相對固定,實際完成實習任務的情況并不理想,醫院和社會藥房兩方面實習很難兼顧,實習任務基本上只能完成本單位尤其是本崗位包含的內容,實習內容很不全面。
2、畢業作業選題
基本符合專業培養目標及教學基本要求,但是實際應用價值不高。調查報告一般比較少,文獻綜述和專題論文比例大。筆者從2004年指導大慶電大藥學專業2002春季學員畢業作業至2011春季學員共指導86人次,發現調查報告占比為12.7%,文獻綜述類40%、專題論文47.3%。調查報告太少以致沒有,這從2011秋季和2012春季藥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表中可以驗證。以下是2011秋季和2012春季學生一些常見的藥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淺談藥品的儲存與運輸;治療糖尿病的常用藥物介紹;淺談普奈洛爾的藥理作用和用法;中草藥甘草解毒的作用機理淺析;中藥調配中影響臨床療效的因素分析;淺談中草藥常見的不良反應等。主要原因是調查報告耗時長,工作量大,需要配合的調查者也多,這樣的任務對于一個在職、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的學員來說,是很難保證質量完成的。
3、畢業作業結構
上不完備、格式上不規范,對于這樣的作業,指導教師應當做合理的增補,使其達到教學要求,防止偏離培養目標。因此指導教師批改、完善的工作量加大。畢業作業的結構以及格式主要指:內容摘要,關鍵詞,正文,規范的結構程序是“序論本論結論”。注釋和參考文獻。
二、幾點建議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1、成人學生是具有生活經驗和工作經驗的人
學習的目的相當明確,學習的態度相當主動,是有能力主動學習的自學者,實習計劃時,應該考慮到這一點,就安排在醫院或者社會藥房一方即可,學校在實習之前先與實習單位及相關科室聯系,確定實習人數,共同制定實習計劃和實習內容,在實習過程中應該保持聯絡渠道暢通,遇到問題隨時協商溝通,督促管理好學員,切實保證實習質量。
2、畢業作業
選題的工作量和難易程度與所給學生的完成時間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專業素質要相一致。選題范圍要窄,貼近生活,緊密結合實際。在畢業作業結構和格式要求方面,指導教師要把要求及時發給學生或直接把規范的范文發給學生,幫助學生自己學會做到論文結構完備,格式規范,一方面提高學生文本處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減輕教師工作量。
2醫學檢驗中的倫理原則
2.1自主原則
在采集檢驗標本之前,應與患者或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向其介紹醫學檢驗的作用和注意事項等,以免影響標本的檢驗結果。比如有些患者會過分擔心自己的檢驗結果情況不佳,或因為怕痛等其它原因造成焦躁不安,這種情緒可能會影響標本的采集過程,或者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作用影響檢驗結果。因此,在標本采集前還應該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排除焦躁情緒。并以自愿自主的原則進行標本采集,對于一些損傷性和風險性較大的檢驗,比如骨髓穿刺等,就需要患者自愿簽署同意書,并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交流,爭取家屬的理解和合作,避免發生醫療糾紛的可能。此外,對于一些涉及患者隱私的標本,如尿檢、便檢、檢查等,要給患者提供合適的標本采集場所,并做好標本回收工作。另外,一些昏迷病危的患者在進行標本采集時,尤其是無人陪同時,要尊重患者的隱私權。
2.2不傷害原則
有時患者使用的治療藥物會影響檢驗結果,比如:氯化鉀、血清蛋白、葡萄糖注射液等,會引起血鉀、血清蛋白值以及血糖的假性偏高。但在進行標本采集時如果為了保證檢驗的準確性而片面的要求患者停藥,可能會給患者帶來病情變化的風險。因此,在采集標本前,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需要和病癥的變化,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給予患者調整治療方案,并給予個性化的檢驗方案。另外,在采集標本時,應該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個人體質差異,一方面要保證標本采集的數量和質量,另一方面也要最大可能的減少患者的痛苦,慎重選擇標本采集器具,避免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2.3保密原則
保密原則就是指醫務人員幫助患者保守醫療秘密,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倫理原則,也是醫療界最古老的一條醫德規范。在醫學檢驗中,它要求檢驗人員要遵守兩方面的保密原則:
①不隨意打聽患者隱私,保密在檢驗中得知的患者信息;
②對于一些可能會給患者帶來沉重精神打擊的檢驗結果,應對患者保密。
2.4公正原則
公正原則本是指每個公民在社會上都享有同樣的權利,享有公平分配的衛生資源以及參與權和使用權,而在醫學檢驗中,公正原則更強調公正的內容,即在檢驗的各個環節當中,各個樣本享有的待遇是相同的。
Key words: fidelity; grammatical normality;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具體說來,就是“換易言語使相解也”。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種語言文字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表達出來?“換易言語”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這些問題歸結起來無疑就是:翻譯的標準是什么?翻譯的方法應如何?
嚴復是中國近代第一位系統介紹西方學術的啟蒙思想家,在介紹西學的同時提出了翻譯的標準 — “信、達、雅”,對中國現代的翻譯實踐和理論研究影響巨大,“相信只要中國還有翻譯,總還會有人念‘三字經’!”②
雖然嚴復持論有故,但認真審視不難發現,“信、達、雅”實質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標準,也不是具有切實指導性的具體標準,“從純理論的角度講,把信、達、雅并列起來作為翻譯標準是具有邏輯缺陷的,因為這似乎意味著:原文不達,也可以故意使之‘達’;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那么,這樣和‘信’字,豈不自相矛盾?”③
《論語·雍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意謂樸實的內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的內容又未免虛浮。孔子提倡“文質彬彬”,反對浮華的辭藻,所以說“辭達而已矣” — 言辭足以達意就可以了。《爾雅》序題下疏說:“爾,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論語·述而》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其中的“雅言”是指區別于各地方言的“諸夏的話” — 標準語,相當于現在所說的“普通話”。但是,嚴復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 — 大眾的語言,而是“漢以前字法句法”。為了掩蓋“達”的矛盾,嚴復在“暢達”(如“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和“表達”(如“題曰達旨,不云筆譯”)之間周旋,取便發揮,借“辭達而已”求“信” — “為達即所以為信也”,借“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求“雅” — “信達之外,求其爾雅”。不難看出,嚴復的邏輯是:要“信”則必須“達”,要“達”則必須“雅”,換言之,“雅”是“達”的條件,“達”是“信”的條件,“為達”最終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利俗文字則求達難。”
與“并世譯才”的林紓相比,嚴復所譯的書總共不過八九種,而在其所譯的這八九種書中,只有《群學肄言》、《原富》、《群己權界論》和《社會通詮》四種“略近直譯,少可譏議”,④此前“題曰達旨,不云筆譯,取便發揮,實非正法”,⑤此后“中間義忄旨 ,則承用原書;而所引喻設譬,則多用己意更易。蓋吾之為書,取足喻人而已,謹合原文與否,所不論也”。⑥嚴復雖然提出“信、達、雅”,但他本人并未完全履行。
嚴復是在譯介西學的時候提出“信、達、雅”的,因此“信、達、雅”作為翻譯的標準完備與否,必須結合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來審視,不能簡而單之地就事論事,從而忽視嚴復“辛苦辶多譯之本心”。
嚴復“竊以謂文辭者,載理想之羽翼”。⑦于是,從“達”來看,洋務派和傳教士翻譯的書“不合師授次第”,“不合政學綱要”,有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目的,因而“非命脈之所在”。相比之下,“新西學”的命脈之所在則是“維新”,即運用進化論、天賦人權來反對天命論、君權神授論,用自然科學、機械唯物論來論證無神論,從而“開民智,強國基”。正是“于自強保種之事”,嚴復才“反復三致意焉”。從根本上說,嚴復的“辛苦辶多譯之本心”是“取便發揮”,其所謂“達旨”是“旨”在“達”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理論的“民權平等之說”、“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自由主義與功利主義學說和自然科學及其方法論。
從“雅“來看,嚴復以“雅言”來“達旨”是“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因為當時的白話遠未成熟,飽讀先秦詩書,受古文的熏陶而成積習,搖頭晃腦地讀起古書來連平仄也都留心的老夫子大抵不常接觸“利俗文字”,對“利俗文字”的運用不像對古文的運用得心應手,但又要翻譯,不得已就只能在“利俗文字”和“古文”之中擇取后者了,不僅翻譯的時候,甚至在日常寫作中,大概也會覺得用“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更重要的是,作為復古的維新改良派,嚴復的翻譯所針對的讀者是操“雅言”的士大夫階層,為了使他們能夠看自己所譯的書,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先用“雅言”來吸引他們,借“雅”以破啟錮閉,從而使頑固保守的士大夫階層樂于接受西方學理,正如嚴復在其《與梁任公論所譯〈原富〉書》中所言:“吾譯正以待多讀中國古書之人”,“若徒為近俗之辭,以便市井鄉僻之學,此于文界,乃所謂凌遲,非革命也。”一語道破天機!嚴復的“雅”誠可謂用心良苦:從表達形式入手,使士大夫們認為“足與周秦諸子相上下”而最終“傾倒”。當然,嚴復畢竟是帶有復古思想的維新改良主義者,后來又淪為保守派,不懂得“利俗文字”是歷史的必然,更不懂得“利俗大眾”是歷史的推動者。
單純從翻譯標準的角度審視,“若是全盤而真實地‘信’了,把原作的思想感情,意思之最微妙的地方,連它的文字的風格、神韻都傳達了出來,則不但‘順’沒有問題,就是所謂‘雅’(如果原作是‘雅’的話)也沒有問題。‘信’、‘達’(順)、‘雅’三字,實在作到一個‘信’就都有了。”⑧從這個意義上說,嚴復的“信、達、雅”在邏輯上確實“先天不足”。
早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馬建忠(1845-1900)就在其《擬設翻譯書院議》中對翻譯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善譯”的標準:
夫譯之為事難矣,譯之將奈何?其平日冥心鉤考,必先將所譯者與所以譯者兩國之文字深嗜篤好,字櫛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異之故,所有相當之實義,委曲推究,務審其音聲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簡,盡其文體之變態,及其義理粗深奧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則一書到手,經營反復,確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寫其神情,仿佛其語氣,然后心悟神解,振筆而書,譯成之文,適如其所譯而止,而曾無毫發出入于其間,夫而后能使閱者所得之益,與觀原文無異,是則為善譯也已……。
在這段文字中,馬建忠不僅指出了“善譯”的條件 — 自如駕馭“所譯者與所以譯者兩國之文字”的能力,而且指明了“善譯”的過程 — “一書到手,經營反復,確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寫其神情,仿佛其語氣”。對原文能夠達到“心悟神解”的程度,翻譯起來就自然能夠“振筆而書”,“譯成之文”就自然能夠成為“善譯”了 — “無毫發出入于其間,夫而后能使閱者所得之益,與觀原文無異。”
馬建忠的“善譯”,一言以蔽之,即是“信” — 從內容意旨到風格效果無所不信,較諸嚴復的“信、達、雅”則更具高度抽象的概括力,使“直譯”、“意譯”和“信、達、雅”在“無毫發出入于其間……與觀原文無異”中得到了統一。如果說“直譯”是為了“信”而“意譯”是為了“達”的話,那么,既然譯者已經“確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寫其神情,仿佛其語氣”,并達到了“心悟神解”的程度,“信”自然就不會成為問題;既然譯者已經“考彼此文孳生之源,同異之故,所有相當之實義,委曲推究”,又“審其音聲之高下,析起其字句之繁簡,盡其文體之變態,及其義理精深奧折之所由然”,則“達”自然也不會成為問題。同時,以譯者能夠“摹寫其神情,仿佛其語氣”為前提,原文“雅”,“譯成之文”則定然不會“俗”,反之,原文“俗”,“譯成之文”也定然不會“雅”。
馬建忠的“善譯”無疑就是翻譯的最高境界,無論是奈達的“等效”,還是傅雷的“神似”,抑或錢鐘書的“化境”,均未跳出“善譯”的圈子。然而,在實際翻譯活動中如果采用“善譯” — 或者“等效”、“神似”、“化境” — 作為標準去衡量譯文,可以斷言,沒有任何譯文能夠“達標”,因為“徹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實現的理想”⑨。雖然高標準是為了嚴要求,但是既然“法乎其上”最終也只是“僅得其中”,那么與其取法“不可實現的理想”毋寧提出切實具體的要求作為翻譯的基本原則:1)信守原文的內容意旨;2)遵從譯語的語言習慣;3)切合原文的語體語域。
轉貼于 有人偏重“精心的再創造”,視翻譯為藝術;有人偏重“一定的客觀規律”,視翻譯為科學。但是,不管視為藝術,還是視為科學,翻譯的根本任務即在于“傳真”,譯者不能充當“說謊的媒婆”,⑩否則就會怨偶無數。翻譯無非是用新瓶子裝舊酒,雖然瓶子 — 語言文字類型 — 換了,但是酒 — 內容風格效果 — 卻不能變。
翻譯必須“忠實”,這是共識。但是,“忠實”什么?“忠實”的應該是原文的內容意旨和風格效果,而不是原文的語言表達形態。如果斤斤于原文的語言表達形態,譯文無疑就會“異彩紛呈”,因“隔閡”而不“合格”。譯文的語言表達如果連“貫通”都做不到,讀者還怎么去“融會”?結果又怎么可能“與觀原文無異”?語言文字類型不同,語言表達習慣也就大不相同。
吳巖出其《從所謂“翻譯體”說起》中針對操漢語的譯者將外語譯成漢語的情況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翻譯體”的實質:一些譯者“一條腿走路”,“未能辯證地對待兩種語言文字”,譯文“是外國化了的中文”,未能“忠實地融會貫通地把原作翻譯和表達出來”。葉圣陶稱自己“不通一種外國語,常常看些翻譯東西”,在《談談翻譯》一文中坦言“正因為不通外國語,我才要讀譯本呢”,揭示出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別人不懂外文,所以要請教你譯;如果大家懂得,就不必勞駕了。”正是憑著“不通一種外國語”的“外行”眼光,葉圣陶才看到并指出了問題的實質。葉圣陶的核心思想是反對“死翻”。“死翻”,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中國字寫的外國話”。“各種語言的語言習慣都是相當穩定的”,“既然是兩種語言,語法方面,修辭方面,選詞造句方面,不同之處當然很多”,“同樣一個意思,運用甲種語言該怎么樣表達,運用乙種語言該怎么樣表達”,不能“死翻”,即便“接受外來影響”,也“要以跟中國的語言習慣合得來為條件”。據葉圣陶想,“翻譯家是精通兩種語言的人,也就是能運用兩種語言來思維,來表達的人”,反觀之,“能運用兩種語言來思維,來表達的人”才算是“精通兩種語言的人”,“精通兩種語言的人”才能成為“翻譯家”。葉圣陶的意思是:“死翻”者自然成不了“翻譯家”,之所以成不了“翻譯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精通兩種語言,不能運用兩種語言來思維、表達,而不精通兩種語言,不能運用兩種語言來思維、表達,最終結果就只能是“死翻” — “用中國字寫的外國話”。
吳巖以“內行”的眼光審視“外國化了的中文”,站在“辯證地對待兩種語言文字”的思想認識高度來批語“翻譯體”,指出:“根據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忠實地融會貫通地把原作翻譯和表達出來”。葉圣陶以“外行”的眼光旁觀“用中國字寫的外國話”,立足于“精神兩種語言”的基本條件來批評“死翻”,指出:“各種語言的語言習慣都是相當穩定的,咱們接受外來影響要以跟中國的語言習慣合得來為條件”。吳巖與葉圣陶二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觀點卻完全一致:“根據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并“跟中國的語言習慣合得來”。吳巖和葉圣陶所針對的是操漢語的譯者將外語譯成漢語的情況,主張譯文要“根據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要“跟中國的語言習慣合得來”。若就“所譯者”和“所以譯者”而言,吳巖和葉圣陶的主張無非是:遵從譯語的語言習慣!
每門語言都各有其不同的語體,而不同的語體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雖然每門語言的大部分詞語適用于各種語體,但是不少詞語只用于某些特定的語體,有些詞語只見于書面語,有些詞語只用于某些特定的語體,有些詞語只見于書面語,有些詞語只用于口語。同時,交際身份、交際場合、交際內容以及交際心理不同,遣詞造句均會有所不同。就翻譯而言,了解并掌握“所譯者”和“所以譯者”兩門語言中口語與書面語、正式語體與非正式語體之間的差異,進而在遣詞造句上不僅“合意”而且“合宜”,當裨益匪淺。一般來說,原文用的是書面語體,譯文則不能用口語語體;原文用的是口語語體,譯文也不能用書面語體;原文非常正式,譯文則不能不正式;原文不正式,譯文也不能非常正式。雖然一門語言中的基本語法和詞匯是操該語言的大多數人都懂得并使用的,屬于“共同核心部分”(common core),然而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行話”,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術語”。譯文應該是個統一的整體,譯文既不能口語與書面語糅雜,更不能“方言”與“雅言”紛呈。總之,翻譯的時候,譯者必須關注原文及譯文遣詞造句的“語域”(register),使譯文不僅在語義上“合意”,而且在語用上“合宜”(appropriate)。
據張中楹《關于翻譯中的風格問題》一文載,有個美國人翻譯《論語·雍也》時最終將孔子發誓說的“天厭之”譯成了“God damn it”!用“God damn it”來譯“天厭之”雖然在語義上“合意”,但在語用上卻不“合宜” — 即便“心里著慌,口里發誓”,“文質彬彬”的孔夫子也決不可能來一句美利堅“國罵”。由此可見,譯文除了信守原文的內容意旨、遵從譯語的語言習慣之外,還必須切合原文的語體語域。
注 釋
① [唐]賈公彥《義疏》。
② 錢學森,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288。
③ 辜正坤,當代翻譯學建構理路略論 — (文學翻譯學)序[J],中國翻譯, 2001,(1)。
④ 賀麟,嚴復的翻譯[A]. 羅新璋,翻譯論集[M].商務印書館,1984。
⑤ 嚴復,譯例言[A].
⑥ 嚴復,譯者自序[A]。
⑦ 嚴復,與梁任公論所譯書[A]。
堅持戰斗力唯一的根本標準,充分認清軍隊醫學科技創新對生成和保障戰斗力的重要作用。堅持醫學科技創新服務官兵、服務部隊的正確方向,切實把解決衛勤保障重點難點問題作為醫學科技創新的首要任務抓緊抓好。堅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財力聚焦到完成平戰時衛勤保障科研任務上來,堅持在選題上充分結合醫院擔負的使命任務,充分結合體系部隊官兵的實際需求,充分結合醫院的傳統優勢和科研特色,積極開展軍事醫學科研,為增強衛勤保障實力,提供堅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1.2強化創新意識
在醫學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醫療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只有搶抓機遇、迎難而上、主動作為,大力開展科研攻關,掌握一批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和項目,才能在醫療市場競爭中勇立潮頭、引領[5]。因此,首先在課題選題時就必須遵循科學性、前瞻性、創新性及實用性等原則,保證后續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領先地位。這就要求醫務人員學會查閱中外文獻,具備敏銳的觀察力,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研究。
1.3營造創新氛圍
科技創新不僅僅是高學歷、高職稱人員的義務,同樣也是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責任,人人皆要為、人人皆可為。醫院要提高全員全程參與科研工作的熱情,分層次分類別明確各級各類人員的科研目標任務。廣泛依托科主任、中青年骨干、高學歷人才開展院內科研學術講座,依托科研能手傳授創新經驗,依托地方高校、軍內專家開展統計學、循證醫學等科研基本方法的指導[6],開展科研能力培訓,不斷提高科研技能。完善科研溝通協作平臺,濃厚科研創新氛圍。
1.4打造科研品牌
科技創新是學科建設的生命線,但科技創新如果只停留在申報課題獎項、上,沒有做好轉化運用、形成品牌效應,科技創新的生命力就會變得暗淡無光。因此,要圍繞“科技興院、技術強院”的建設思路,以“跟進國際前沿技術、開創國內創新技術”為目標,貼近臨床需求,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整合優勢資源,加強集成創新,搞好科研成果轉化運用,做大做強優勢學科品牌。
2對策
2.1堅持以建設研究型醫院為目標,深化科技工作改革
著力強化全院人員“科技興院、科技興醫”的意識,堅持把醫學科技工作列入黨委重要議事日程,實施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注重搞好頂層設計、總體規劃和政策制定,修訂完善《科技工作管理暫行規定》,完善科研激勵機制。對科技工作突出的集體和個人進行重點表彰,對SCI論文實行分層次獎勵,加大學科平臺建設及軍事題材科研工作扶持力度;規范科研經費管理,明確課題資金的使用范圍[3],逐個項目設立專項科研經費本,控制不合理開支;對課題研究、申報實施統一計劃管理,強化全程跟蹤、全程評價,確保科研任務有效落實。加強學術活動管理,承辦各級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加強多學科聯合協作攻關力度,提高醫院學術影響力。
2.2堅持以軍事斗爭衛勤準備為龍頭,加強軍事醫學科研攻關
堅持以“能打仗、打勝仗”為指導,緊貼熱點地區、應急衛勤作戰樣式和戰斗力維護開展科技創新。以訓練相關疾病和戰創傷防治、野戰救護為突破點,以體能儲備、心理素質、野戰救護信息平臺等服務戰斗力因素為重點方向,開展軍事特色科學研究,力爭形成高質量的軍事醫學科技成果。院級重點課題立項,設立創新基金[4],鼓勵科研骨干積極開展軍事衛勤科學研究,對衛勤研究實施政策傾斜,結合醫療“三送”、代職和掛鉤幫帶等活動,與體系部隊共同開展課題研究,進一步搭建軍事醫學科研合作平臺,濃厚科研創新氛圍。
2.3堅持以拓展科技研究平臺為支撐,打造學科品牌
以拓展科技研究平臺為支撐,全面加強學科建設,持續打造“六大基地”(大器官疾病診療、疑難危重病救治、地方特色病防治、器官衰竭替代、百歲老年病康復、目的地醫療示范基地),發展“三大學科群”(部隊常見病訓練傷戰創傷救治、特色優勢品牌、潛力弱勢學科群),重點建設老干部保健、高血壓管理、胸痛、腹痛、頭痛、腫瘤介入診療、甲狀腺疾病防治、臨床檢驗“八個中心”。全面實施資源整合,在人才、設備、資金等方面重點傾斜,實現“基地”、“群體”、“中心”品牌的整體提升。
(1)使命:
建立一支能夠彌補專業之間界限的研究團隊,并創新醫療技術,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培訓轉化實踐和先進技術。
(2)愿景:
通過有實用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實踐來簡化新發現進入臨床的過程,以改善全球健康狀況。
(3)價值觀:
正直,仁慈,責任,尊重,卓越和執行明確的目標。
(4)戰略重點:
轉化研究和教育基礎設施;注重多學科領先技術平臺;通過科研合作網招聘精英和專業員工隊伍;創建一種支持全球協作和轉化新發現的文化和網絡;以調動社區為使命,通過研究來改變醫療保健。
1.2研究空間和設施
美國休斯敦衛理公會醫院研究所占地面積40877m2,大樓共12層,150個實驗臺;醫院內部有額外9290m2的研究空間。其中轉化研究大樓擁有能夠容納90名主要研究員的開放實驗室,擁有增強跨學科研究的核心設施,還擁有兩個符合GMP認證的實驗室,以制備臨床級放射性藥物、生物制劑和小分子研究的開展;擁有先進的手術模擬訓練設施。該研究所擁有用于臨床前和臨床研究所需的最先進影像設備。主要包括:擁有最先進的商用級SPECT,大口徑MRI和PET;共聚焦激光掃描顯微鏡、在體內多光子激光掃描顯微鏡、場發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1臺能建立放射性同位素的回旋加速器;在cGMP的放射化學實驗室中有9個熱室(鉛盒化學實驗室),用于生產放射性藥物。研究所能提供20項核心尖端試驗技術和數據分析平臺,包括分子診斷學、蛋白質組學、流式細胞術、病理、生物醫學信息學和生物統計學的支持、芯片和血清/組織標本庫。
1.3研究資金和項目
2013年,研究所有1450萬美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資金和3700萬美元校外資助資金,總年度研發投入達到1.2億美元。2013年底,研究所擁有840個臨床研究項目,形成了10個比較穩定的研究方向,包括癌癥、心血管疾病、炎癥及表觀遺傳學、糖尿病及代謝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經科學、移植免疫學、基因組醫學、組織工程及再生醫學的研究成果。經過多年積累,在癌癥研究上形成了領先優勢,成立了3個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資助的多學科中心:創新癌癥研究中心、德州納米醫學癌癥中心和癌癥發展系統化模擬中心;并形成了3個跨學科優勢研究領域,包括納米醫學、系統醫學與生物工程、轉化影像。
1.4合作機構與人員
目前,研究所擁有270個成員和1400個具備資格的研究人員。美國國內合作伙伴主要有威爾康乃爾醫學院、休斯頓大學等;國際合作伙伴包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清華大學在內的多個國家有合作。
1.5培訓與教育
研究所高度重視科技教育與創新,使先進的研究成果及時應用和轉化。目前擁有手術訓練和虛擬醫院設施、15個程序技能站、心胸手術室、3個研究手術室、無生命的技能實驗室、視頻編輯套件。負責監督500多名學員研究,具體項目包括:學術課程、本科生暑期學生計劃、研究生2年培訓實習、醫療研究項目、博士后培訓計劃、臨床科學家與研究系列講座、實習項目等。學員來自于美國全國各地合作大學以及國際合作伙伴。
1.6管理與運營
研究所實行董事會管理下的獨立運營模式,執行管理辦公室全面負責日常運營和管理事務,下設交流與對外關系辦公室、輻射安全辦公室、科研經費結算管理辦公室、治理與學部事務辦公室、資助和合同管理辦公室、中心實驗室運營管理辦公室、休斯敦衛理公會學院、研究受試者保護辦公室、科研技術管理辦公室、技術轉讓辦公室、科研權益沖突管理辦公室。研究所重點管理領域包括:
(1)成員及資格認證管理。
包括科研資格認證、研究所成員管理、成員入職培訓等。
(2)資助和合同管理。
包括科研經費審核。
(3)技術轉讓。
支持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到臨床;確定哪些專利、發明和其他知識產權可轉化成商業產品和服務技術。
(4)科研權益沖突政策。
確保科研設計、實施、報告和公布的研究不會因實際或可能發生的沖突而失之偏頗。
(5)衛理在線研究技術倡議。
允許以電子方式提交的所有行政審查和批準、IRB、IACUC、贈款和跟蹤、合同意見書等。
(6)研究受試者保護。
負責監督涉及使用人類受試者、動物或限制材料研究的審批程序。有關使用人類受試者、動物或研究生物制劑,經過機構審查委員會、機構動物倫理委員會、生物安全委員會的審核。
(7)技術攻關。
支持其研究人員自動執行管理流程,包括管理應用程序開發和實驗室技術運作。
2對我國醫院建立臨床醫學研究所的啟示
2.1建立臨床醫學研究所是提升臨床科研水平和學科綜合實力的重要平臺
(1)重視轉化醫學是建立臨床醫學研究所的根本。
轉化醫學是一個致力于克服基礎研究與臨床和公共衛生應用間嚴重失衡的醫學發展的新模式,其意義及價值已引起歐美國家高度重視,美國已在近40所大學建立了轉化醫學中心。美國休斯敦衛理公會醫院研究所將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研究為重點,促進了基礎研究成果的轉化和現代醫學技術的創新。對我國醫學研究機構而言,從傳統的基礎研究向重視轉化醫學研究轉型,或是建立以轉化醫學為重點的臨床醫學研究所意義重大。
(2)注重成果推廣和培訓是臨床醫學研究所的價值體現。
美國休斯敦衛理公會醫院研究所有較為完整的教育和培訓體系,培訓內容豐富,培訓設施先進,擁有手術訓練和虛擬醫院設施、15個程序技能站、心胸手術室、3個研究手術室、無生命的技能實驗室。這一戰略發展理念更加體現了臨床科研為臨床服務的思想,這些硬軟件設施保證了臨床科研成果更加迅捷地向臨床應用轉化,直接產生生產力,為提高社會健康水平服務。
2.2重視學科交叉融合是綜合性臨床醫學研究所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1)學科交叉融合是醫學研究的重要趨勢。
美國休斯敦衛理公會醫院研究所有意混合傳統部門間的界限,促進不同學科和背景的科學家團隊進行合作和創新研究,以解決人類多個關鍵領域的疾病。學科交叉融合和整合創新也是當前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充分利用最先進的數字技術、納米材料技術、全基因檢測技術等,與各傳統醫學學科融合,將面臨共同疾病和健康問題的不同學科整合在一起,協同研究和創新。學科交叉融合也是我國醫院在設立臨床醫學研究所時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也使得在大型綜合醫院設立綜合性臨床醫學研究所變得意義重大。
(2)引進先進設備和建立綜合技術
平臺有利于提高研究所運營效率和發揮資源優勢。先進的儀器設備和一流的技術平臺是美國休斯敦衛理公會醫院研究所取得的卓越科研成就的重大保障。如該研究所擁有國家最先進的影像設備、符合GMP認證的實驗室設施、最先進的模擬手術設備等,都是國內研究機構在建設思路上不具備的。共有的設備和技術平臺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對于高端、高成本的設備,更應該充分發揮其價值,這也是設立綜合性醫學研究所的意義所在。
2.3緊跟國際醫學發展前沿和結合
各醫院學科優勢是臨床醫學研究所戰略定位的關鍵
(1)臨床醫療優勢和研究所的品牌優勢相輔相成。
美國休斯敦衛理公會醫院研究所的一項重要啟示是從PI管理模式到形成研究所的品牌優勢。該研究所面向全院乃至全國開發實驗室平臺,建立840個研究項目組和10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礎上再形成研究所的優勢和品牌,逐步形成了系統醫學、分子影像和生物工程、納米醫學3個領先研究領域,其研究和創新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我國醫院在設立研究機構時,應充分借鑒這一管理理念和思路,開放實驗室平臺,實行靈活PI管理模式,結合醫院當前各學科臨床醫療優勢,整合優勢學科資源,凝練學科方向,在此基礎上形成研究所的領先研究領域和品牌。
2淡化知識的單一灌輸,側重知識的實際應用
本科生的防原醫學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核武器的殺傷作用和核爆炸各類損傷的發生情況、發病規律、救治原則和措施,以及核與輻射事故應對預案、措施和方法。教員在授課時著重講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將大量的時間都用在概念的講述和基本原理的闡述上,而對于放射輻射防護的具體操作以及放射輻射監測各類儀器的操作使用的課時安排很少。據筆者調查發現,在軍事院校的課程安排中,除給預防專業的學員會設置大約占總學時三分之一的課時用于學員的實踐教學外,臨床專業、檢驗專業、影像學專業等專業較少或基本不設置實踐教學課時,因此這部分學員僅僅只是學習了防原醫學的理論知識,對于放射防護的實際運用知之甚少,當遇到突發核事故事件時將無法正確應對。另外,應著重考慮學員今后工作的需求,他們未來的工作很可能會涉及突發核事故應急救援的部署和實施、核輻射醫學救援的處置以及給基層官兵教授放射防護的基本知識和技能[7]。因此,在授課內容設計上應側重知識的實際應用。
3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興趣,讓學員主動學習
由于醫學專業的學生課業比較繁重,有部分學生會選擇性地學習,把時間花費在那些其認為更重要的學科上,比如內外婦兒等學科,而對于他認為不重要的學科就想著臨時抱佛腳,考試時突擊過關。而防原醫學這門課程就被很多學員認為是不重要的學科,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對所學專業和未來工作性質的認識不夠;二是學生缺乏對軍隊衛勤現狀以及軍事預防學科相關專業的認識;三是對核輻射、核威脅、核恐怖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這些離自己很遙遠,未來戰場相關核輻射醫學處置的相關工作與自己無關,因此總是將防原醫學視為科普性基礎學科,不感興趣。為了提高學員的興趣,首先需要在開課時做好國防醫學教育,將目前國際形勢、未來戰爭發展趨勢的走向以及醫學最新發展做深入的剖析,讓學員認識到核輻射威脅離自己并不遙遠,既是社會熱點話題,也與民生息息相關;其次,利用模擬核爆炸演習等視頻資料,讓學員了解放射沾染的處置、核應急救治的部署和實施、核輻射的個人防護等內容,加強學員對防原醫學的感性認識,讓學員認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最后,了解學員未來工作走向和工作內容,在授課時結合未來戰場核輻射醫學處置的相關問題,培養學員的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學生帶著目標學習,這將很大程度上調動學員的學習主動性[8]。
4加強教學方式的多樣性,避免單一性教學
充分利用網絡視頻和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難以理解和較復雜的概念、基本原理用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邊講解邊演示,方便學員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講解核武器四種殺傷因素時,可以將核爆炸的影像視頻展示給學員。學員通過視頻,生動形象地看到核爆炸的特殊景象,即蘑菇云的產生,通過形象記憶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9]。另外,在急性放射病章節講授中,采用病例討論的方式,教員提出問題,讓學員自己查找文獻,尋找相關病例,總結成幻燈形式,并在講臺上講解。這種方式有助于學員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其綜合分析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5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多樣化
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是評價學員綜合能力的有效保證。學員的成績評價體系應該包括期終考試成績、平時成績和實踐課成績。不僅要考核學員對于理論知識、重要概念的掌握程度,還需要考核學員對于核事故應急處理的應對能力,以及基本防護措施的掌握和相關儀器使用的熟練程度。通過筆試、操作、實驗設計等多種形式,考核學員的綜合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處理能力,這將避免部分學員為了應對筆試考試、臨時突擊背誦就通過考試的想法[10]。此外,通過演習等方式,模擬戰場環境,讓學員親臨感受放射沾染的處置、核應急救治的部署和實施、核輻射的個人防護等,并將演習的成績記入總成績中[11]。因此,考試形式的多樣性將一定程度上增加學員學習的興趣,提高學員的創新性。
總之,切爾諾貝爾事故所造成的巨大傷亡和災難,值得我們再一次反思,并將核輻射的正確使用和合理防護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加強防原醫學教學改革,為應對當下國際形勢,培養更多適應新軍革的專業人才。
作者:許楊 王軍平 劉登群 徐輝 李蓉 單位:第三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院防原醫學教研室
參考文獻:
[1]劉術,蔣銘敏.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醫學救援的經驗與不足[J].人民軍醫,2011,54(4):267-268.
[2]劉登群,李蓉,史,等.從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談防原醫學教學改革[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7):630-632.
[3]崔建國,蔡建明,高福,等.防原醫學教學改革初探[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12):1034-1035.
[4]程天民.程天民軍事預防醫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686-690.
[5]程天民.我國放射醫學、防原醫學發展的歷史回顧[J].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5,30(23):3.
[6]劉聰,李百龍.加強防原醫學教學,促進學科發展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5):26-28.
[7]曾倩倩,劉玉龍,王萬銀,等.如何增進軍醫大學本科生《防原醫學學習效果和興趣》[J].繼續醫學教育,2016,30(1):77-79.
[8]王鈺,孫慧勤,李蓉,等.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防原醫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4):558-559.
1 是否決定審閱稿件的倫理學原則
審稿人應具有審閱稿件所需的專業背景。如果審閱的稿件與自己正在進行的研究內容有重疊,審稿人應該放棄審稿。因為無論該研究的內容是否值得發表,都會使審稿人的決定產生利益沖突:如果稿件質量值得發表,審稿人自身工作再發表的可能性就變小,如果不值得發表,審稿人的意見也會使編輯無法判斷審稿人是否是由于個人的原因而拒稿。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即和編輯聯系,回避審閱該稿。其他有可能的利益沖突時也應聲明并選擇放棄審閱,如作者是自己的老師、同學、同事、家屬,或者與自己有經濟利益聯系等等。當然,存在利害沖突的情況多見且復雜,最合理的方法是一旦審稿人不能確定是否有這種利害關系,應該立即向編輯聲明并進行溝通,這也是對審稿人的利益和聲望的保護。醫學期刊的審稿人應該了解并熟悉生物醫學所涉及的國家相關的政策、法規,同時,對國際上的通行慣例和倫理學原則應有較好地掌握,如赫爾辛基宣言、醫學期刊投稿的統一要求等。
2 審稿過程中的倫理學原則
2醫學院校護理倫理學教學改善的途徑
(1)更新護理倫理學課程的知識體系
護理新技術、儀器設備的應用和新理念的出現,都對臨床護理實踐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我們的教科書對臨床的護理實踐活動的倫理指導還僅僅停留在基本的護理活動中,并沒有進行具體的分析;再加之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自我意識的增強,社會不信任危機的出現,都使得護理實踐活動中出現很多之前從未出現過的人際關系問題,如患者知情權的實現與護理人員保密義務之間的矛盾,護理人員在遵守醫院制度與維護患者利益之間的矛盾等等。我們現在的教科書也僅限于告知我們在護患關系,護際關系中應該怎么做,并沒有針對特殊的實際問題給出倫理學的解決方案。尤其在很多護患矛盾問題的解決中當法律沒有涉足的時候,倫理上最多也是點到為止,沒有具體的指導方法。中南大學護理學院的楊麗教師在其護理倫理學教學調查結果中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護理倫理學講授涉及面太廣,但是具體內容不叫局限,欠缺目前我國臨床護理急需的有關倫理決策問題,未能滿足臨床實踐的需求,突出反映了護理倫理教學內容構成上的問題。所以,作為實踐性很強的護理倫理學,在知識體系的設置上,要著眼于護理的實踐活動本身,給出一些具體的指導方案,讓學生能夠了解面對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
(2)提高護理倫理學課程在護理教學中的地位
從2009年、2013年全國兩次醫務人員從業調查結果來看,從業者自身的職業素養對醫療矛盾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醫學院校作為培養合格醫護人員的核心場所,不僅要關注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養成。正如吳階平先生所說,作為一名醫護工作者: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醫德。醫護人員高尚醫德的培養,首先就要來自醫護學生護理倫理學課程的學習,從而把一種外在的他律性的道德規范內化為醫學生一種內在的自律性的道德良心。因此在醫學院校所開設的課程中,護理倫理學課程應該具有和護理專業基礎課程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實實在在地賦予護理倫理學一定的地位,從根本的教育制度上改善護理倫理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條件。
(3)增強護理專業學生對護理倫理學學科重要性的認知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現代護理模式的轉變,護理學教育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的高素質護理技術應用型人才成為護理教學研究的熱點。而僅有的護理學專業知識不足以滿足這一實際的社會需求,簡單的護理倫理學理論也無法勝任,只有通過強化考試或增加教學的生動性和實效性,這一手段作為提升學生對護理倫理學教學重要性的認識。
本文作者:趙懷全林平宗怡工作單位:北京積水潭醫院藥劑科
全面覆蓋藥事管理組織機構、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藥劑管理、藥學專業技術人員配置與管理等內容,涉及醫療安全與患者權益的核心條款六項。追蹤評價的方案設定追蹤評價的目的是通過對醫院藥品管理系統追蹤,以剖析該系統或流程內部潛藏的安全與質量風險。評價范圍包括藥品供應質量和臨床用藥安全兩個維度;追蹤類別由個案追蹤進入系統追蹤并結合應用。參與人員包括評價專家、藥師、醫師、護師、患者等。追蹤方式是基于個案追蹤發現的安全與質量風險,再有針對性的從系統和流程進行連貫追蹤,以及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內容涉及對法規、制度、流程的遵從度,系統及高風險控制,藥品管理與使用中所采取的持續改進措施,新技術、新服務的應用。依據法規要求和評價標準繪制藥事和藥物使用管理追蹤檢查流程圖。追蹤評價的步驟與流程藥事和藥物使用管理追蹤評價的基本步驟包括:評價者首先以訪談和現場檢查的方式,了解醫院是否開展及如何實施藥品供應質量和臨床用藥安全系統與流程的風險管理;其次以患者個體和個案追蹤方式,實地查驗一線工作人員以及醫院各部門的執行狀況,了解規章制度遵從程度和風險管理措施的落實程度;最后在訪查過程中,各位評價員以會議形式討論和交換評價結果,再深入追查有疑問的部分;針對發現的質量與安全風險引導并實施PDCA。藥品管理系統追蹤由以下三部分組成:⑴一個實際藥品應用追蹤,從醫生開具用藥處方延伸到患者的用藥管理和監控。類似于一個患者追蹤,但追蹤的是藥品而非患者,追蹤所選擇的藥品一般是高風險或特殊管理藥品。⑵一次小型會議,討論主題將包括:醫院藥事管理政策與文件審查;對年度藥品系統評價和所采取的改進措施的審查;對藥品系統中與新型服務或變化有關的數據審查。⑶對與藥品相關的錯誤數據、藥物不良反應的審查。藥事與藥物使用管理追蹤評價的基本步驟與流程見圖1。追蹤評價的實施與實證分析在應用追蹤方法學實施藥事和藥物使用管理檢查和評價中,發現的普遍問題有:⑴平時工作按照既定的程序在做,但是沒有形成系統的文件或將確定的流程寫出來;⑵相關的制度制定之后沒有及時更新,更改的流程沒有及時補充進去;⑶做過的工作沒有記錄,因此不能提供任何數據或證據證明;⑷科室之間、班組之間的溝通不夠,影響了信息的傳達和表達;⑸制定的一些制度、文件,員工學習和培訓不夠,因此在平時工作中沒有全部執行;⑹當患者較多時,相關的流程和規定就不能正常的執行,導致工作質量有所下降。案例與分析一,品管理和使用存在不符合規定的問題。有的醫院存在多余或帳外品現象,如過期失效藥品自行銷賬,剩余藥品拼對使用,停用患者剩余退藥無記錄等。查閱處方發現,開具鹽酸嗎啡緩釋片30mg×20片,用法:30mg,PRN;開具鹽酸哌替啶注射液50mg×5支,用法:50mg,QD。前者違反“三階梯”按時給藥的治療原則;后者違反《處方管理辦法》有關鹽酸哌替啶注射液處方為一次常用量的規定。案例與分析二,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嚴重藥品不良反應比例低。有的醫院2011年報告藥品不良反應226例,但未報告1例嚴重藥品不良反應,醫院藥品不良反應聯絡員不了解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情況,報告的多數不良反應信息來源于門診患者退藥,兩名臨床藥師每人僅報告1例藥物不良反應,掌握的信息不全面,風險可控性差。據報道2011年我國新的和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數量僅占同期報告總數的17.9%[4]。案例與分析三,藥品質量管理安全意識差或不能正確識別藥品有效期。有的醫院將400余支維生素C注射液拆去包裝盒,暴露在室內光線下;還有的醫院每半年盤點一次藥品,平時的質量檢查也不夠,在藥架上和冰箱內均發現過期藥品;藥品儲存環境溫度和濕度記錄流于形式,整頁記錄均為同一圖1藥事和藥物使用管理的追蹤評價步驟與流程示意圖溫度和濕度;還有相關人員以藥品批號推算藥品有效期,缺乏基本的藥品管理知識和技能。案例與分析四,對超說明書用藥(藥品非注冊用法)缺乏科學理念。在了解超說明書用藥管理時,有關人員僅強調不得超說明書用藥或簡單回答不存在超說明書用藥情況。而不了解在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或危及生命的情況下,在無合理的可替代藥品;用藥目的不是試驗研究;有合理的醫學實踐證據;經醫院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及倫理委員會批準;保護患者的知情權等情況下可不局限于說明書而使用藥品。
提高醫院職能部門對藥事管理的科學監管隨著藥事管理法規的逐步完善,以及醫院藥學的發展,藥事管理工作已成為醫療機構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藥品供應質量和臨床用藥安全已成為藥事管理的核心內容。醫院評審標準中高濃度電解質、抗凝藥等高危藥品,音似、形似等易混淆藥品的警示標識列入患者安全目標。抗菌藥物分級管理、用藥錯誤報告制度、突發事件藥事管理應急預案、藥品召回管理、臨床藥師配備等列為藥事管理的核心指標或衡量條款。這些涉及患者安全和藥品質量的內容,是持續改進藥事管理與藥學服務水平的重點。醫療機構應加強依法管理職責,兼顧實用性和操作性,提升藥品供應質量和臨床用藥安全的科學管理水平。“以患者為中心”提升藥學服務水平藥物管理系統追蹤和人員訪談評價的重要內容包括:完成醫改任務與基本用藥目錄、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職能作用、抗菌藥物專項整治、藥學人員結構與培訓和績效管理、特殊管理藥品與高危藥品管理與標識、應急預案和藥品基數管理、臨床藥學工作、不良反應與處置、處方審核干預與處方點評工作、藥品儲存與安全、質量管理與藥品召回、差錯處理與風險管理、信息統計分析、制度、流程、記錄等工作。醫療機構應對上述內容認真梳理,進行必要的追蹤和自我評價,及時整改發現的問題,加強監督檢查與持續改進,形成“橫向連接,縱向連續”的質量體系和簡潔高效的運行效能。突出“質量、安全、服務、管理、績效”主題,提升“以患者為中心”的藥學服務水平。提高醫務人員專業知識和技能醫療機構應加強醫、護、藥人員有關藥品質量管理和藥品安全使用知識的培訓,提升藥品安全意識和風險防范技能。通過有效途徑將藥品不良反應、合理用藥信息及時告知醫務人員。掌握超說明書用藥科學理念和管理要點,了解我國藥品安全風險主要集中在抗感染藥和中藥注射劑,如2011年全國共收到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數量852,799份[4],抗感染藥報告數占化學藥總例次數的51.2%;靜脈注射給藥途徑風險較高;排名前3名的中藥注射劑分別是清開靈注射劑、雙黃連注射劑和參麥注射劑。2011年,我國撤銷了含右丙氧芬的藥品制劑,阿米三嗪蘿巴新片,鹽酸克侖特羅片劑等藥品的批準證明文件。及時了解最新的國內、外藥品安全監管動態,為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