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1: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誠信建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企業誠信缺失的危害
當下,人們對誠信重要性的認識,首先是從誠信缺失帶來的威脅和危害中體察和感悟到的。企業文化中的誠信缺失帶來的種種嚴重后果,也從反面論證了誠信的核心價值觀在企業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企業誠信缺失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有直接的經濟損失,也有間接的聲譽損失,甚至危害了社會和諧。
(一)企業誠信缺失危害經濟效益
誠信缺失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失信行為不僅危害到了企業自身經濟效益,使企業因為失信而付出慘重的代價,也損害了其它市場主體的經濟利益,給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它們改革的成敗以及它們的經營管理行為,對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企業誠信缺失會擾亂市場秩序,使企業難以正常成長和發展,而且會嚴重影響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給國家經濟快速發展造成阻滯。如石家莊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因“毒奶粉”事件破產,該事件亦殃及三鹿牌原產地河北省一帶奶農,生意明顯大不如前。
(二)企業誠信缺失危害組織聲譽
企業處于輿論監督風頭浪尖,誠信缺失不僅會在國內產生大范圍的負面輿論,對自身企業及上下組織機構聲譽都會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更會在改革開放、全球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破壞國家形象,對招商引資和更好地利用外國資金和技術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三)企業誠信缺失危害社會和諧
企業誠信缺失同時也危害社會和諧。許多人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無信,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相互不信任,相互欺騙,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關系,使人們陷入了懷疑一切的境地;同時也使他人陷入困境,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做出過激的行為,導致社會的治安不穩定。無私的幫助被懷疑為陷阱,誠摯的忠告被懷疑為挑撥離間,甚至連有意無意的一瞥,都會被疑心為謀害的暗號。誠信缺失現象像瘟疫一樣侵蝕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以及人們對社會的信心,人與人之間相互防范、相互猜忌,甚至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最終危害了社會的和諧。
企業誠信建設的價值和意義
誠信是企業文化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觀,也是其自身經濟效益及社會經濟發展之本。誠信是企業文化中一種精神的凝結,傳達的是企業的經營理念,企業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體現的是企業家、管理者和所有員工的共同價值取向,因而能產生出一種強烈的凝聚力。
(一)誠信是企業最好的宣傳,是企業的無形品牌資產
在現代傳媒高度發達的今天,也許通過廣告可以使消費者一夜之間認識一個產品,但要真正使消費者認可一個產品還必須靠產品的質量、服務水平及企業信譽。廣告應是企業向消費者發出的公開承諾,如果所承諾的內容不能兌現,那就會適得其反。可見誠信生產、誠信服務是客戶選擇產品的重要前提,也是開發潛在客戶的重要宣傳推廣手段。誠信的企業才能擁有更廣泛的客戶,從而擁有更廣闊的市場,經濟效益從而得到提高。作為企業的無形資產,品牌代表著信用、知名度。企業具有“重信譽、守信用”的美譽,是一種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在此意義上,誠信就是財富。
新加坡300萬人口,每年到新加坡旅游的外國人口達600萬。外國人在新加坡的消費70%用于購物。新加坡的物價比香港一般貴5%~10%,為什么人們愛在新加坡購買東西?重要的原因在于那里不準賣假貨,沒有偽劣商品。每一件金首飾都出具品質保證書。重要的大件商品,有的商店甚至保證,如發現屬于偽劣,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來退貨,商場都可以負擔來回機票。人們在新加坡買東西放心,即使物價貴一點也能賣的比別處多。新加坡的事例說明,在市場經濟中,誠信是真正值錢的。
(二)誠信有利于提高員工素質,樹立企業良好的內外部形象
誠信可以概括為:一是產品誠信,嚴格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工藝,提高產品質量。產品誠信是首要的,客戶最看重的就是產品質量,在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質量高的企業自然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二是服務誠信,就是以提高客戶滿意度為目標的誠信理念。通過開展服務滿意活動,提升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提高客戶的忠誠度。如果各級管理者注重對自身的素質要求,做誠實守信的表率,必定會帶動整個企業的員工道德水平的提升,從而提高員工綜合素質,同時,企業整體的誠信水平提高必然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內外部形象,也為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創造了有利條件。對內而言,企業可以憑借自己高尚的價值觀把全體員工思想引導到更高境界,產生更多激情和工作干勁;積極向上并為企業全體員工共同接受的核心價值觀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企業的精神財富,激勵著員工最大化地創造物質財富。對外而言,企業的發展無不依賴于客戶的信任與支持,誠信待客是企業永恒的經營理念。
(三)誠信可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誠信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能夠把企業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品質、頑強作風挖掘和提煉出來,成為大家認同和遵從的價值規范,有助于把各級員工對企業的樸素情感升華為強烈的責任心和自豪感,把愛崗敬業的自發意識轉化為員工的自覺行動,使每位個體的積極性凝聚為一個整體,從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把誠信建設納入企業文化建設和日常
教育管理之中
誠信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增強企業凝聚力的源泉。把誠信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推行實施,才能增強各級員工對企業的責任心和歸屬感,才能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企業開展誠信建設,應有培育、獎懲、防范、宣傳機制。
(一)誠信培育機制
企業誠信文化的實質是企業對內部員工、對外部客戶、對整個社會履行契約的道德感和責任心。充分應用文化軟性力量能夠有效培育出企業員工主人翁精神、企業社會責任感,改變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的思想模式,從而樹立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經營理念,同時也可以使員工在誠信文化的感召和引領下不斷履行誠信諾言,讓誠信從每一位員工做起,在每一件小事中體現,為企業誠信能力的提高提供強大的內部驅動力。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增強企業凝聚力。
比如白云山潘高壽藥業公司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將公司的經營理念確定為“治咳百年,真材實料”,強調的就是誠實守信,以產品質量、療效為保證,以服務人類、回饋社會為己任,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推動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這一經營理念,培育了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促進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企業和員工有著共同的愿景追求,企業的凝聚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二)誠信獎懲機制
現代企業管理中,激勵機制顯得尤為重要,員工從獲得肯定、晉升、得到各種獎勵及福利待遇中,尋求自我價值與肯定,從而將企業的興衰與自身發展緊密相連,激發自身潛能,更好地為企業服務。誠信激勵機制亦是如此,用人性化的各種激勵手段來啟發員工誠信意識,鼓勵員工將誠信為本的觀念融入到產品設計、生產、包裝及銷售中。通過加強誠信激勵機制的建設,促進企業誠信文化的形成,保證企業誠信制度的順利建立和實施。有了硬性的正式制度為準則,軟性的非正式制度為補充,獎懲并重的實施機制為保證,企業的誠信能力就會逐步建立起來。
幾年前,白云山潘高壽藥業就建立了《質量管理獎懲制度》,對員工在生產過程中發現產品質量問題及時上報解決的,視質量問題的程度給予相應的獎勵;對造成產品出現質量問題的員工,視質量問題的程度給予相應的處罰。企業對產品質量的重視,體現了對社會、對消費者最大的誠信。而誠信的企業,也正是值得員工信賴和依靠的。在誠信的氛圍中,員工自然樂意為企業服務,企業的凝聚力從而也會得到增強。
(三)危機防范機制
大數據時代,在人人皆媒體的全民輿論監督下,企業危機輿情瞬即爆發。除一般人所熟悉的財務管理能力、生產能力、營銷能力、人力資源管理能力、戰略管理能力以外,在加強誠信能力建設方面,企業最應著重加強危機公關能力和信用管理能力這兩種與企業誠信行為緊密相關的能力。危機公關能力在應對企業出現意外情況導致失信、違約等與社會誠信準則相矛盾的狀況時,能夠迅速扭轉不利局面,有效地化解當前困境,重塑公眾對企業的信心,挽回企業聲譽,將企業的誠信損失、經濟損失降至最低,以免企業因此遭受重創。基于如此,企業必須搭建系統的危機管理機制,設立專管部門,培養專業人才,將危機管理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二、會計職業道德誠信建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推動會計行業風氣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會計職業的道德誠信指的是,在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會計從業人員行為的約束之外,會計從業人員本身能夠做到的自我約束行為,不斷提高自身職業素養的一種道德規范。法律法規規定的是會計從業人員日常工作中“必須做”的工作,而會計職業道德誠信是從從業者自身出發,通過其所受過的教育,社會風氣和習俗,以及會計從業者本身所擁有的榮辱觀等方面來約束自己,理解從業過程中“應該做”的工作。會計從業人員本身職業道德誠信的提升,可以讓會計從業人員在法律規范的基礎上,正確執行其工作權利及義務。在會計職業生涯中始終保持高尚的道德素養和誠信原則,與行業中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保持距離,始終持有誠信的工作態度,杜絕徇情枉法和的行為,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共同推進會計行業職業道德的提高,誠信建設的發展,糾正行業的歪風邪氣。
(二)有助于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趨勢
我國經濟發展內容,包括政府、企業和人民,三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會計信息已引起了政府、企業和人民的高度重視。從政府的角度來講,所涉及到的內容有國家稅收,國家經濟策略,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經濟宏觀調控等方面;從企業的角度來講,涉及到的內容有企業本身的決策和發展;從人民的角度來講,涉及到的內容有人民的投資和借貸等。從而,提高會計職業道德誠信建設,不僅可以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誠信素養,提升會計信息質量,還可以保證會計信息利用者得到準確的會計信息,進而做出科學準確的選擇,保障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健康的發展。
三、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和誠信建設的策略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增強監管力度
我國現有的會計行業法律法規并不完善,給一些道德誠信薄弱的會計從業人員提供了機會,讓其有機可乘,降低了其觸犯道德誠信的成本。若要徹底杜絕這類事情的發生,就要將健全行業制度和完善法律法規結合起來為出發點,細化相關的準則和規范。這樣不僅為會計職業道德誠信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還可以推進會計職業道德誠信體系的建設。在相關法規和規范細化的同時,也需增強監管執行力度,對違反道德誠信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提高觸犯道德誠信的利益成本。此外,有關部門在監管工作進行過程中,必須轉變傳統的監管方法,在加大大眾輿論監督的同時,還需加強內部監察,如相關的部門審計、稅務監察等,將這些相關的部門協同起來,共同監管監察,提高監管力度及監管效率,發揮監管部門的作用,有利于糾正社會風氣和行業風氣。
(二)加強會計職業道德誠信建設
誠信不僅是中華名族傳統美德,也是整個社會的靈魂,處于會計職業道德的核心位置。在會計從業人員的具體工作中,不管是對原始資料的登記,還是報表的編制等工作,會計從業人員所反映的數據都必須是屬實的,如實的反映真實的數據是其基本職業道德,客觀公正的進行工作,切不可弄虛作假。會計職業道德誠信建設,需要社會、國家、個人三個方面的協同來實現,需遵循的基本原則“誠信為本,操守為重,講求原則,不做假賬”,創建誠信社會,為會計活動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會計從業人員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誠信。
(一)我國電子商務建設現狀
1.我國誠信基礎薄弱。由于“重商主義”影響,一些傳統的社會誠信道德與倫理不斷缺失。現實社會中,假冒偽劣商品肆虐、虛假廣告泛濫、合同履約率低、經理人缺少誠信、信用卡詐騙、對欠債追討不力等誠信問題幾乎成了普遍現象,導致電子商務交易社會信任度低。
2.社會信用體制尚未完全建立。我國信用系統嚴重滯后,還未建立起健全的誠信管理體系,缺乏有效的失信、違規行為監督懲罰機制,市場化運作模式雖已初露端倪,但運作存在不規范現象,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機制,行業自律尚未形成。而電子商務貿易內的信用評級還完全屬于行業和個人行為,還沒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認可,所以評級中介機構、評級依據都未得到法律認同,從而評級也就沒有法律效力。信用系統建設的缺失嚴重影響了電子商務的正常發展。
(二)電子商務企業誠信經營的必要性
1.市場本身要求電子商務企業誠信經營。電子商務企業的每一個活動,不論是生產,服務還是銷售,在市場競爭環境中,無論競爭多么的激烈,都要誠信經營,遵守市場規則。也只有學會了遵守市場規則,誠信劃經營,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立足于市場。
2.電子商務企業要求企業自身誠信經營。電子商務企業間既是相互競爭又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只有建立起一個良好的規范的市場運營環境,企業才能在誠信經營中一步一步積累自己的企業實力,避免出現華而不實的企業黑洞。倘若企業間是阿諛我詐,最后也只能兩敗俱傷,誰也得不到真正的好處。因此,電子商務企業也要求自身之間要良性競爭,誠信經營,達成雙贏。
3.消費者要求電子商務企業誠信經營。消費者購買了商品,就要求得到等額的價值回報,否則,他們將不再購買該商品。消費者選擇的是現在,但對于企業來說購買的卻是將來這就要求企業要誠信經營,真誠面對顧客,不論在產品質量,產品價格還是售后服務等方面,都要求電子商務企業給顧客一個真誠滿意的答復,也只有這樣電子商務企業才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形成一批真正具有忠誠度的顧客。
(三)電子商務企業誠信經營的優勢
1.誠信經營有利于電子商務企業擴大規模優勢。企業的規模與企業的發展成正比,發展好的企業規模必將不斷擴大。美國經濟學家福山認為,企業信譽是企業的立業之本。誠信是一種社會成本,誠信度的高低決定組織的規模。福山將誠信定義為:“在一個社團之中,成員對彼此常態、誠實、合作行為的期待,基礎就是社團成員共同擁有的規范,以及個體隸屬于那個社團的角色”。可見,企業整體信用的建設需要員工個體的誠信,只有個體才能形成整體,從而形成真正具有影響力的誠信環境,使企業人人受惠,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內部凝聚力,進而擴大企業的整體規模。
2.誠信經營是強化顧客資源的重要手段。品牌是人們日常采購的重要依據,而誠信經營更是品牌的一種良好象征。當一個企業能夠真正的誠信經營時,必將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新顧客,而老顧客也將更加信任企業,忠誠于企業,從而使企業的顧客資源更加豐富。
3.誠信經營可以幫助企業樹立良好的市場形象。企業在向客戶銷售自己的產品時,也在銷售著自身的信譽,因為企業的產品價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企業對客戶的承諾。因而誠信經營對提升企業良好的、積極的市場形象起著很大的作用。企業懂得如何去尊重消費者,尊重客戶、消費者,能本著企業與客戶之間雙贏的態度去與客戶,與消費者溝通,使客戶不會因短暫的困難而背信棄義,而是更加的信任企業。因而只有當承諾實現于產品的價值之中,消費者才會繼續支持企業,購買企業的產品。“還人心愿,亦如還己心愿”,顧客們在你的誠信經營下,一定會更加的尊重企業、信任企業,讓合作關系更加的融洽。4.誠信經營是提高企業產品價格的主要方法。產品的價格是企業經營最為敏感的環節之一,如何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提高價格,是企業盈利的主要途徑。當一個企業誠信經營時,勢必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從而提高價格。因為商業信用可以為客戶帶來很大的便利,增加他們購買時的的安全感,也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保障,甚至為他們克服段時間內的資金障礙,使他們愿意以更高的價格購買更多的產品,或者在資金短缺時愿意支付更高的利息來購買商品,這就無形中大幅度提高了客戶的消費能力,提高了企業產品的價格,增加了企業的盈利。
(四)電子商務企業如何誠信經營
在提倡人性化經營的今天,無論一個企業的對內對外工作做的多好,它的運行機制有多完善,企業的文化理念才是最深入人心,最有戰斗力的企業營銷手段,它一種寶貴的企業無形資產。
1.在合同方面。企業間的貿易方案一般都是通過合同來履行的,固而企業能否對合同認真貫徹實施,是企業信用的一個重要表現。只有當合同雙方真正履行合同所規定的責任和義務,企業的信譽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企業的權利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企業必須認真履行合同。
2.在產品方面。產品是企業最直接的市場形象,企業是市場形象不是自我定義的,而是通過產品和大眾直接接觸后表現出來的。不管什么樣的企業都必須有優質的產品來作為基礎,來體現自身的有形價值。因此,質量是消費者定義一個企業的主要手段,也是消費者對企業是否誠信的主要判斷手段之一,所以企業必須把好質量關。
3.在售后服務方面。售后服務也是商品價值的一部分,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是往往也是將售后服務考慮在商品的整體價值之中。因此,售后服務和商品銷售是緊密聯系在一起。企業一定要在銷售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售后服務,這樣才能使顧客感到自己真正買到物超所值的商品,抓住顧客的心,使他們愿意下次在來購買,從而培養顧客的忠誠度。
4.配合政府,建立一套完善的內外部誠信經營機制。企業的信用能否真正在企業內部發生功效,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內外部誠信運營機制來維持,需要一套完善的國家管理機制來維持。在不斷完善現行法律體系的前提下,可出臺《信用報告法》、《社會信用信息法》、《企業信用管理條例》等,加大執法力度。同時,根據電子商務的環境和交易特點,建立電子交易法律和制度、電子支付制度、信用卡制度等。沒有誠信就沒有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完善的電子商務信用體系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可查詢的網上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實現各個資信機構的信用信息全國互聯,建立類似個人身份證、學歷學位證書一樣的管理和查詢系統,以便于人們隨時查詢企業和個人信用狀況,同時保證誠信資料的更新。
(2)電子商務企業要致力于網站建設,及時更新信息,提供簡單易用的導航系統,詳細的訂貨說明、運輸步驟、糾紛解決程序,真實可靠的網絡廣告信息。通過各種安全技術保護信息免受內部和外部的不良使用,讓顧客增加購買信心。
(3)建立第三方的信用評價機制。傳統商務中建立直接互相信任關系的做法,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利用第三方資信公司進行資信調查和評級,或利用國際信用證來保證交易雙方的支付和運輸能夠順利進行。電子商務同樣也需要適合其發展的網站認證方法。
(4)政府部門建立信息監管機構。該機構主要負責監管企業自身網站的產品信息的真偽;監管中介機構為各企業產品信息的真偽,審核各企業網上交易條款,并進行數字簽名。對企業網站和企業的產品信息進行嚴格監管,應做到及時有效,避免貿易前的背信問題。
參考文獻:
[1]方美琪,付虹蛟.電子商務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中央提出“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其著眼點就是“協調”。其中,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進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因此,研究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對于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社會誠信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從形式上講,包括誠信道德和交易信用;從層次上講,包括基礎保障層、他律控制層及自律屏障層;從內容上講,包括個人誠信和組織誠信。筆者試圖從其內容的角度探討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
一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基石
政府的誠信就是政府的公信力,政府誠信具有基礎性和導向性的作用,直接決定著市場環境的信用狀況。在政府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中,政府德性的好壞,政府是否誠信,對企業、個人乃至整個社會信用的影響巨大。政府是否誠信事關公眾的福社,而只有公眾幸福,才有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人們當然不可想像,一個連誠信都做不到的政府能夠具有勇敢、節制、正義和明智的美德。一個政府內部和諧團結、精簡效率、精誠合作,對社會和公眾言而有信,誠實無欺,那么這個政府必是一個充滿榮譽、自信和責任的政府,在它管理下的公眾也必是安詳、無需戒備、能享受到無限幸福的公眾。在這樣的情形下,即使一個社會的經濟并不發達,公眾并不十分富裕,但在一個心靈安詳幸福的國度里,誠信原則也必將為人民和社會自覺地廣為推崇和奉行。沒有政府的誠信就沒有社會的誠信,一個政府要在全社會建立起良好的信用氛圍,它首先必須自己是一個信用的政府。
政府誠信是建立完善社會誠信體系的必要前提。社會信用體系按其內容可以劃分為政府信用、企業信用、銀行信用、個人信用或公民信用、學校信用、醫院信用等許多方面,其中政府信用是整個信用體系的重心,建立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是建立真正的企業、銀行和個人及其它誠信的前提條件。政府誠信的建立對個人的信用產生了約束效應,公眾出于對政府懲罰的回避,必然會在經濟活動中保持良好的誠信。作為“經濟人”的企業在經濟活動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若沒有政府的保障,往往會出現以損害社會和公眾利益而自己獲利的現象。實際上,企業的正常活動得以開展,企業誠信在經濟活動中降低交易成本作用的發揮,就是基于企業對于國家制度的信任,也即對于良好的政府信用的依賴。同樣,銀行的活動和銀行信用的建立更是要依賴于國家信用。作為貨幣政策實施者的中央銀行的信用實際上就是政府信用的一個方面,而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的放貸、存款等業務都需要依賴于政府信用。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信用一方面保障了銀行對于個人或公眾信用的信任,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公眾對于銀行的信任。
加強誠信建設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進三大文明協調發展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需要。十六大報告和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都曾經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正是推進三大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結合點之一。從政治文明方面講,自古以來,講誠信就是“為政之道”、“為政之要”,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準則。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人民民主意識的增強,取信于民切切實實地成為執政之基。如果虛假浮夸、失位不公、朝令夕改甚至等充斥著黨風、政風,我們就不能取信于民,就有失去群眾、失去執政地位的危險。一個誠信缺失的社會或國家無論如何是不能夠建立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因此,在我國當前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大力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勢在必然,而政府誠信的建立是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立的基石。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必須首先從社會公權層面開始,全力創建信用政府,并把這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規范政府的行為,嚴格履行其對社會的承諾。政府機關、司法、行政執法機關要接受群眾和輿論的監督,帶頭嚴格遵諾守信,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增強法制觀念,開展依法行政,公正執法,廉潔公正,提高辦事效率,改善服務態度等方面的職業教育。完善政務公開,規范辦事程序,提高公信力,取信于社會,做誠信的表率。
二個人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根本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個人是最基礎的行為“單位”,政府、企業等可以看成是建立在某種契約基礎上的由個人結成的組織,其各種行為活動都是通過個人的行為來實現的。無論是在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或是在社會主體的經濟活動中,誠信作為一個基本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誠信這個中華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在社會生活中被人們忽視、淡忘,特別是由于受市場經濟的一些負面影響,使一些人在面對各種利益的誘惑時,背棄誠信,惟利是圖,見利忘義,使傳統的道德教化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受到嚴峻的挑戰,導致社會誠信出現危機,并且影響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企業的失信行為雖然是組織行為,但是歸根到底是因企業家的失信行為而起,是個人誠信缺失的表現。一些領導干部利用職務之便為正常的經濟行為層層設卡,為違法的經濟行為大開綠燈,從而中飽私囊,他們欺騙國家,欺騙人民。大學生一直以來被人們稱為“天之轎子”、素質比較高的人,但是,現在也有一些大學生誠信缺失,表現為諸如從抄襲作業到考試作弊,從貸款不還到偷盜財物,從班級干部、獎學金評選的弄虛作假到畢業中的假證件,隨意毀約等行為。面對層出不窮的失信現象,許多人提出了誠信離我們有多遠的疑問,人們已經不再輕易相信別人,而是保持著警惕的態度,用懷疑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這嚴重影響了人們之間的交往和經濟的發展。更為可怕的是,很多人開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使失信行為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如果作為社會基本細胞的個人普遍缺乏誠信,那么社會誠信大廈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無從構建。
近年來,個人誠信制度的建設已經引起廣泛重視,并有了一定的進展,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個人誠信資料不全面,二是個人信用評估缺乏科學統一的標準,三是對個人失信行為缺乏有效的約束和懲罰機制。我們應該在個人誠信制度初步實踐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經驗并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從多方面人手,進一步打造我國的個人誠信制度,具體而言,主要是要建立健全以下幾方面的制度:
第一,個人誠信檔案制度。建立健全個人誠信檔案制度,不僅要保證個人誠信資料的準確、完整,而且要能夠實現資料的及時收集和方便匯總與查詢。為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1)明確規定個人誠信檔案應包括的內容;人文資料、就業資料、納稅資料、司法記錄、福利保險記錄、信貸記錄及資產狀況。(2)建立個人誠信資料的收集制度。鑒于我國的公安、司法、檢察、稅務、用人單位、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醫院等個人誠信資料的提供者大部分受到政府的直接和間接的管理和控制,一些單位甚至就是政府部門,因此只要政府有決心,就可以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建立起我國獨創的定期信息匯總制度。(3)建立個人誠信資料的統一編碼制度:將個人誠信資料鎖定在一個固定的編碼上,且每個編碼與每個經濟活動人具有一一對應關系,個人所有的必要資料都儲存在該碼上,只要出示個人信用碼,就可以查詢所需資料。
第二,個人信用評估制度。對誠信檔案中的信息資料進行加工處理,對個人信用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對有關信息完成分類、比較、計算、分析、判斷等加工處理過程,才能最終獲得對有關個人的總體信用評價。要建立由專業性的個人信用評估機構統一進行個人信用評估的制度。為此,征信機構要培養一批思想業務素質過硬、既精通評估理論又通曉評估實務的復合型專業信用評估人員,以保證信用評估的客觀、公正,要制定科學、統一的評估標準。
第三,個人失信懲罰制度。懲罰是保證一個制度能夠具有剛性約束的重要手段,因此,對失信違約的個人,要根據不同的違約情節相應采取不同程度的懲罰措施,包括經濟制裁、法律制裁和輿論制裁,使其違約的成本大大超過收益,一處失信,處處受制,從而既可以實現對違約者的懲罰,又可以促進人們信用觀念的提高。為充分落實對違約失信者的懲罰,還有必要建立個人信用破產制度。也就是說,當某人沒有能力償還到期債務時,其債權人或其他利害關系人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請,經法院審理宣告其破產。一旦破產,破產債務人將面臨被凍結個人財產用以還債,而且在一定時期內不能再利用自己的個人信用從事經濟活動。
個人誠信制度建立起來后,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制度的落實,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加快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法律,運用剛性機制來規范誠信。古往今來,誠信自始被列人道德范疇,人們大都認為應當從思想意識出發,自覺認同誠信品德的價值,去對自身的行為產生影響和約束。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為防止個體利益對他人利益、社會利益的侵害,人們開始要求將誠信由道德準則上升為法律原則,賦予誠信以法律上的強制力。在實踐中,各國都已普遍地將誠信這一柔性道德準則制定為一系列基本法律規范,要求人們在民事商業行為中必須忠實真誠、守信不欺地履行法律義務;如果違背,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應當充分運用法律這一剛性機制來保護守法者,懲治違法者,運用誠信法律所具有的強制力,確保誠信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國外的經驗已經證明,法律法規的確立和健全,是社會誠信制度及管理體系建立和實施的保障。
第二,建立專門的誠信管理機構,集中統一管理和協調信用網絡信息。國家誠信管理體系是監督管理全國范圍內市場誠信行為、誠信活動的最高管理系統,在具體操作中應防止“政出多門、多頭管理”。政府應組建一個專門的國家信用局或誠信管理委員會,這個機構的工作一是負責社會誠信制度和體系的整體建設,二是協調各有關部門的關系,使信用狀況信息相互溝通。特別是在誠信體系建立之初,在公共數據比較分散的情況下,可以由該專門機構利用其宏觀管理優勢來負責協調、調配、聯網,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低的成本使征信數據庫能得到資源共享、物盡其用。第三,充分發揮各政府部門的行政職能,加強誠信監督。政府應充分利用人民銀行、商業銀行、稅務、工商、民政、質量技術監督、公安、外匯管理、海關等部門現有的監督系統,整合必要的監督管理資源,建立起全國統一的風險預警制度,信用信息,公布信用“黑名單”和“紅名單”。一方面,政府各部門可制定優惠政策向“紅名單”上守信的個人傾斜,使受信方充分利用誠信帶來的利益。另一方面,將個人的失信記錄準確列人“黑名單”,向社會公示,將失信方對受信方的個別矛盾激化為失信方對全社會的矛盾,使失信方聲譽掃地。
第四,注重誠信教育,提升社會整體道德水平。通過各項措施加強教育,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對于引導和激勵人們自動地誠實守信,以貫徹落實各項誠信制度是有顯著作用的。在倫理道德的規范下,各類主體就會自覺地選擇與其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自利本性相反的利他主義行為,從而使誠實守信成為社會成員的向往和自覺追求。因此,我們必須致力于社會誠信道德建設,為此,首先應該大力宣傳誠信的經濟價值,使全社會都充分認識到誠信是一種資本與財富,應積極發揮信譽的品牌效益;而不講誠信是一種短期行為,最終將一文不名。其次應該運用各種輿論工具,引導人們從善如流,在全社會中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道德氛圍。再次應該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社會整體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修養水平,這樣,誠信制度的落實就有了堅實的道德基礎。
三企業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主體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應當是維護社會信用的主體,但是,目前一些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不守信的現象經常出現,就個體私營企業而言,最為嚴重的信用問題表現在規模化制假售假,包括出售假冒偽劣商品,制作虛假廣告,以欺騙手段誘導消費者購買等行為。像有些廠家為了擴大銷售量,言過其實,片面夸大商品優點的廣告,對消費者形成誤導,使消費者做出錯誤的購買決策而蒙受經濟上的損失。又如濫用國家質量認證標準,虛假的促銷方式,也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更為嚴重的是,假冒優質名牌產品,以次充好,以劣抵優,已成為市場經濟行為中的一大頑癥。信用環境惡化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很大危害,如一些地方由于信用缺失導致投資環境惡化;假冒偽劣泛濫抑制了人們的消費欲望和消費需求,使消費受阻;拖欠賬款,企業財務失真,逃廢債務,嚴重擾亂了稅收和金融秩序。
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經濟形式,它要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必須依賴于公平、公正和平等的等價交換。而這種交換又必須以雙方誠實守信為基礎,否則,就不會真正實現。追求利潤是企業的目的,處在轉型社會的環境里,也許透支誠信可以在利益回報上一時膨脹,但不誠信的企業最終會受到社會道德批判,被逐出舞臺。而失去信用制度約束的市場,將在利益驅使下陷人混亂,企業與企業、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惡化為極度的不信任,最終形成經濟發展的瓶頸。可以說,誠信是企業的生命,必須把企業的誠信建設當成企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來抓。企業的誠信建設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可以從企業的內部制度建設和企業的外部管理兩個方面著手。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化,誠信建設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出來。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運行中非常突出的失信問題,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的一種必然現象。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我國社會穩定,政通人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社會矛盾,經濟增長和道德失范的矛盾就是其中之一,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中誠實守信問題又是經濟道德矛盾的焦點。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更是誠信經濟,誠信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進入市場經濟以后,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和交換方式的發展,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越來越密切。只有把誠信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機制,才能使資源的流動和社會財富的交換有一個可靠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市場經濟更加發達。所以要實現市場經濟秩序的根本好轉,從本質說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誠信機制。
一、誠信缺失的根源及其表現
誠信是社會生活的基本道德準則,但是近年來我國卻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誠信缺失現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誠信危機,給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思想、道德等多方面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主要表現在:
(1)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成熟,法律體制不健全
在我國誠實守信已有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然而,建國后我國長期處于計劃經濟,很少有真正的社會信用關系。加上近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完善,導致信用市場發展緩慢、滯后、不發達;因此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缺乏對信用意識的重視,使失信者有機可乘,再加上市場自身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尚未建立,產權不明晰責任不明確。雖然我國在加強法制建設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從總體上來看,法律在信用經濟的運行方面還沒有起到強有力的保障作用。在立法方面我國在《民法通則》、《合同法》法中雖然都有誠實守信的法律原則,《刑法》中也有對詐騙等犯罪行為處于刑罰的規定,但這些都不足以對各種失信行為形成強有力的法律規范和約束,針對信用方面的立法還是比較滯后,同時,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也相當的嚴重,在一些失信和詐騙案件的審理中,還存在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傾向。某些基層執法部門受到當地企業和政府的影響,在司法過程中有意偏袒本地企業而損害他人利益,致使社會上缺乏嚴格而規范的失信懲罰機制。
(2)政企不分,國家和企業法人代表職責不清也是誠信缺失的一個原因
在現在的國有企業,一些企業領導者具有行政級別和企業管理者雙重身份,企業即使破產也可以換一個地方繼續任職。
政治方面,政府信用降損,一些違反誠信原則瞞上欺下,等現象屢禁不止,少數領導干部為表現自己政績和能力,捏造數據,虛報政績,對人民急待解決的問題視而不見。由于轉軌時期政府政策的不穩定和不連續,使公眾對政府政策和承諾的信任度下降,政治領域中的"誠信危機"與政治腐敗相助相長,成為政治腐化的一大癥結。
經濟方面,集中體現在生產者對消費者的欺騙上,某些企業利用生產環節遠離消費者而"暗箱操作",在生產中違反誠信,導致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同時又通過商業欺詐、會計作假、偷稅漏稅、虛假廣告等各種不正當手段得到非法收益,嚴重違反商業道德,致使誠信的缺失已給我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不緊降低了經濟活動的效率,破壞了正常的經濟秩序而且也嚴重削弱了人們參與經濟活動的信心。
思想文化方面,個人信用的缺失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道德失范,信仰危機,社會風氣敗壞,文化市場上出現前所未有的造假,盜版之風,就連學術界也出現了肆意抄襲,剽竊的學術腐敗現象。
(3)執法不嚴,經濟市場的監管缺失
一個國家的清正廉潔、嚴明自律的司法、執法系統是這個國家經濟主體擁有一個長期預期的穩定器。假如缺了這個保障,人們很難有一個穩定的長期預期,我國在這個方面尤其滯后,是最需要加強的方面。
首先,法律不健全,對私有財產保護不力,會大大影響人們對未來財產擁有權的長期預期;第二,司法和執法方面的種種問題,更是令很多人對長期的、好的預期的有利保證產生了巨大的懷疑。在我國由于缺乏專門的信用法律和管理制度體系,以及政府職能的缺位和錯位,使眾多失信者還逍遙在誠信法則之外,有的人視法律為兒戲使法律失去應有的尊嚴,使國家強制力失去強制性。誠實守信的企業和個人,因為沒有客觀的信用評級制度,也無法與失信企業區分,守信收益低,導致失信者的市場風險更加惡化了整個社會的信用環境,這種局面不僅是對守信者的一種不公平,更會對其產生一種心理暗示,使人們追求利益的本性驅使他們走向失信。第三,我國目前尚未建立發達的市場經濟信用體系得信用記錄和監督制度,對企業信用及經濟行為的記錄和監督分散在工商、稅務、銀行等不同部門中尚未形成完整的信用記錄,也無法進行有效的監督。而且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遠未最終形成,市場經濟的機制,規則秩序尚在摸索和完善中。在這一過程中,政策的多變性難以避免。
二、解決誠信問題的建議和對策
(一)構建"誠信社會"要發揮道德示范作用,進行誠信道德教育,培養公民信用觀念和意識
第一,要樹立誠信觀念、規則意識。有了規矩而不遵守,規矩也會失去應有的作用。一是不懂規則,犯了規還不知道癥結在哪里;二是不按規則辦事,犯了規還強詞奪理。所以在我國治理誠信缺失需要法律的支持,要以"法治"為主,但法律手段也有自身的局限。道德教育是對心理動機的自律性約束,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往往能起到"法治"不能起的作用,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治理我國誠信缺失的過程中,應該是"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誠信道德教育。
第二,要培育以"誠信"為核心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道德規范。首先,要認真貫徹執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全社會進行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把誠實守信作為建設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其次,要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為契機,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使人們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在以誠信為核心的道德基礎上,使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的觀念深入人心。經過長期系統的宣傳教育,用誠實守信將人們的道德行為、經濟行為、政治行為有機地統一起來,使誠實守信真正成大多數人所認同與遵循的行為準則。
(二)加強和改善誠信教育,營造誠信德社會大環境
傳統的說教和誠信教育遠遠的滯后和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新的誠信制度和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甚至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原有的道德誠信也發生了變異,尤其是道德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不能與時俱進。因此,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誠信意識跟不上飛速發展的形勢,沒有形成"誠實為榮,失信為恥"的社會風氣。所以要大力宣傳市場經濟中的誠信思想,建立誠信教育,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水準和個人誠信道德,要通過廣泛的誠信教育,宣傳活動,倡導言行一致,有信無欺的道德情操。要建立起一套以誠信為核心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經濟倫理體系,既要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積淀中的合理因素,又要結合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既要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又要充分尊重個人的正當利益;既要倡導競爭意識,效率優先原則,又要發揚協作精神;既要肯定和充分追求個人的局部利益,又要強調社會責任和全局利益,形成一套符合實際的道德評價標準。
(三)重新樹立政府誠信,轉變政府職能
一個具有良好誠信的政府必然示范和影響整個社會。當前各級政府要規范自身行政行為,重塑政府的良好形象,引導整個社會誠信規范的恢復和重建。因為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扮演的是裁判的角色,制定交易制度和法律,扶持和監督信用中介服務行業的發展,并保證政府各部門的公共信息向社會開放,同時監督市場經濟主體之間依法公平、公正的批露信息和取得信息的義務,權利得以實現,保護公平競爭。
參考文獻
[1]楊麗萍.淺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建設問題[J].《前沿》,2004.9.
[2]梁曉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問題的思考[J].運城學院學報,2006.6.
[3]殷建國,郭興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問題[J].金融與實踐,2005.1.
[4]蔣旭.我國誠信問題研究綜述[J].蘭州學刊.2005.6.
由于工程質量檢測項目繁多,內容復雜,為了合理配置資源,監管信息系統對不同的檢測類別實施差異化管理:對涉及工程結構安全的建材類、樁基檢測、預拌商品砼生產質量進行全過程檢測數據監管;對其他檢測類別實施檢測報告監管;對檢測項目合同實施網上備案。所有檢測數據通過工程代碼與“工程質量安全日常監督動態系統”相連,建設主管部門和各方責任主體都可以通過動態監管系統及時調閱與工程相關檢測數據(系統設計詳見圖1)。
1.2檢測信息監管系統的功能
1.2.1檢測數據的利用實現了檢測數據的自動采集和實時上傳,檢測監管系統在第一時間抽取相關數據,并通過工程代碼(動態監管系統生成的工程唯一性標識),將檢測數據和報告自動歸檔于工程項目,確保建設主管部門和各方責任主體能及時獲得在建工程項目的質量檢測數據,尤其是檢測結果不合格數據,以便對工程質量問題及時進行跟蹤和處理。同時各地監管部門可根據監管需要隨時調用、查詢和統計本地區工程項目的質量檢測數據,有助于對本地區工程質量狀況和檢測機構檢測工作質量作出準確判斷,提高監管效率。1.2.2加強對檢測行為的監管系統有多種比對功能,通過曲線比對和結果比對,可以判斷檢測結果是否被修改;通過上傳時間的比對,可以判斷檢測數據是否及時上傳。因此,通過監管系統可以迅速判斷檢測機構的檢測行為是否規范,檢測數據是否真實有效,從而杜絕檢測機構出具虛假檢測報告。1.2.3不合格報告管理系統可甄別不合格報告,并自動將不合格報告信息發送給監督機構。不合格報告信息可以進行匯總統計,質量監管部門可據此定期檢測不合格通報,利用社會影響力,進行“打假懲劣”,強化檢測監管功能,保證工程質量。同時,通過不合格報告的匯總數據,進行差異化管理,對屢次檢測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加強監督抽測。1.2.4數據異常警示系統對數據未實時上傳、未采集曲線數據、曲線比對異常、比對結果異常的四種數據異常情況能自動進行警示,提醒使用單位及時查明原因,跟蹤處理,提高質量檢測和檢測監管的及時性和精細化水平。1.2.5加強對商品砼的動態監管檢測信息監管系統已和日常監督動態系統實現了無縫對接,以項目工程代碼和預拌砼生產流水號為信息源,可以跟蹤查詢到每批次的商品砼從生產、使用到試塊制作、砼構件強度回彈的質量情況,實現結構砼的全過程動態監管。1.2.6監管檢測機構的資質、人員和設備由于監管機構人員、設備、合同信息均已在系統上備案,因此,通過檢測監管系統能夠判斷出各檢測機構是否存在超資質檢測,杜絕同一檢測人員在不同檢測機構掛名的現象,并確保設備處于計量檢定或校準的周期內。
2系統應用體會
2008年,省質安總站提出了福建省建設工程檢測信息監管系統的設想和架構;2011年,全省實現檢測數據實時上傳,檢測監管系統得到普遍應用。經過幾次升級,陸續增加了基樁檢測監管、預拌商品砼監管等模塊,系統功能不斷完善,應用范圍不斷擴展,在行業內的應用也不斷深入。綜合檢測監管系統近兩年來的升級和使用情況,筆者認為要讓工程檢測信息監管系統更好地發揮其監管功能,在安裝和使用過程中還應該滿足以下幾點:
2.1具備全省統一的檢測機構數據傳輸模式
目前福建省檢測機構和企業實驗室存在不同的檢測管理軟件進行數據自動采集和檢測管理,因此,在數據傳輸上有必要統一模式,這也是配備機頂盒服務器的原因。利用全省統一的機頂盒服務器全面“接管”檢測數據,并將這些檢測數據實時傳輸到檢測監管信息系統平臺,這樣,監管系統在不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管理的情況下順利采集到了第一手檢測數據,這是監管系統運行的基礎。
2.2人工錄入的信息源要真實準確
工程委托檢測合同、工程代碼、商品砼生產編號等信息源,都是檢測機構和商品砼公司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人工錄入的信息。如果檢測合同沒有真實錄入,系統就無法辨別是否超越資質檢測;如果工程代碼沒有準確填寫,所有的檢測信息就無法自動統一匯總到工程項目,不利于進行檢測信息的調閱和查詢;如果商品砼公司沒有正確錄入生產編號,后期的試塊制作和砼構件檢測就無法進行質量追溯。因此,人工錄入的信息要盡量完整、正確,保證監管系統能充分發揮其分類、比對、標記、歸納、匯總功能,更好地為質量監管服務。
2.3實現質量安全動態監管系統和檢測信息監管系統的有效聯動
檢測信息監管系統是為行業管理服務的,適時反映了檢測機構和預拌砼企業的質量情況,通過檢測監管系統與質量安全日常監督動態系統的聯動,一方面,建設主管部門和工程各方建設主體可以及時了解工程檢測狀況,有利于監管部門對檢測機構和預拌砼企業實施有效監管;另一方面,主管部門和各方責任主體對檢測信息系統的使用也帶動了系統在行業的應用和推廣。
信用社在在三信工程在創建中與政府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面對難以預料、歷史罕見的重大挑戰和考驗,面對異常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和熊市行情,信用社審時度勢、處變不驚,信用社在國家政府的政策支持與帶領下,沉著應對、科學決策,團結帶領全體干部員工振奮精神、攻堅克難,堅定不移地推行三信工程在創建,得到政府的支持。在不尋常、不平凡的年份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信用社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政府,利用政府在改革中的作用,發揮行政資源的優勢,為農村信用社的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如取消對信用社的歧視性政策,鼓勵行政、企事業單位,自主選擇到信用社開戶辦理業務;嚴厲打擊逃廢信用社債務;增強信用社對縣域經濟的投資信心,建立農戶和縣域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幫助農民和縣域中小企業解決貸款擔保難問題等。另一方面要保持相對獨立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原則,維護農村信用社的自主利益和經營自。
2、三信工程與農戶的關系
三信工程開展使得農村信用社切實規避了信貸風險,三信工程與農戶的關系是基石的關系。信用社推行三信工程目的就是,立足“農”字做文章,在方便農民貸款、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小額貸款上擴面、擴量、擴額度,著力促進“三農”信貸投入,致力把“三信工程”打造成農民受益,農村信用社發展的“戰略工程”。先后開展了文明守法信用工程建設,開辦了農戶聯保貸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助學貸款等活動,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款難貸、門難找、事難辦”的問題。
通過開展“三信”工程,信用社支農、惠農的力度不斷加大,成為支農的主力軍。與此同時,廣大群眾存款的積極性進一步高漲。
3、三信工程與信用社的關
,三信工程與信用社的關系就像是水與魚兒的關系一般,只有把魚兒放入水中,魚兒才能游得歡快,成長的更快。同樣道理,信用社只有實施了三信工程,才能前進的更穩健。聯社領導班子緊密結合縣級政府政策方針,立足信用社更好更快發展,著眼新農村建設,加強教育引導,廣泛統一思想,達成充分共識。
4、三信工程中信用社與信用社的關系
各個信用社統一思想,與時俱進,形成充分認識。全面加強“三信”工程系統建設,致力謀求農信“三農”共生雙贏。這是各個農村信用合作社“三信工程”建設的工作縮影和真實寫照。三信工程中信用社與信用社的關系變得更加團結,各個社認真貫徹落實銀監局、人民銀行、省聯社“信用工程建設”指導意見,立足“三農”市場定位,大力開展信用村、信用戶評定,全面改善和提高小額信貸服務水平,致力打破信用社“難貸款”和農民“貸款難”的“兩難”制約瓶頸,成效顯著。
5、三信工程與宣傳報道的關系
三信工程與宣傳報道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的。信用社推行三信工程,有助于宣傳報道信用社的正面形象。信用社以加快實施和完成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為契機,進一步再造和優化業務流程、服務流程、營銷流程,建立健全業務一線農村貸款拓展市場、創造價值。信用社以為農戶專業化理財、特色化服務、精細化管理為目標,緊緊圍繞“以客戶為核心”的營銷服務模式,成立綜合業務管理中心,切實推行三信工程,加大對信用社正面報道的宣傳。切實提高服務管理效能和市場拓展能力,促進農村金融貸款業務的全面轉型。
6、三信工程評定與客戶經理的關系
在教育引導的基礎上,農村信用社積極創新管理模式,完善考核制度,強化制約環節。將三信工程評定與客戶經理業務掛鉤。采取的措施如下:一是推行分級考核,打破傳統的“大一統”考核模式,以業績論英雄,憑貢獻兌工資,實行末位淘汰。三信工程評定與客戶經理考核掛鉤,信用社實施貸款交接。對新投放“三信工程”貸款實施審計交接,對原存量貸款進行審計外核,查處違規貸款責任人即可開除查辦。增強了員工只有“三信工程”貸款的認識。
7、三信工程開展中農戶與農戶的關系
三信工程開展協調了農戶與農戶的關系。特別是近年來,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牢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指導思想,聚精會神抓管理,群策群力謀發展,通過恪守“三農”市場定位、走活加強農村信用工程建設“一步棋”,實現了業務經營發展“全盤贏”。同時,在全國分社全面加強“三信”工程系統建設,致力謀求農信“三農”共生雙贏。全聯社認真貫徹落實銀監局、人民銀行、省聯社“信用工程建設”指導意見,立足“三農”市場定位,大力開展信用村、信用戶評定,全面改善和提高小額信貸服務水平,致力打破信用社“難貸款”和農民“貸款難”的“兩難”制約瓶頸,加強了農戶與農戶的聯系,成效顯著。
8、三信工程建設中集中評定和非集中平定的關系
二、影響工程質量的要素分析
(1)施工主體,通信建設工程的施工主體主要是員工素質,施工單位總體的人員技術素質和管理水平直接決定著工程的施工質量,工程建設的監理業務水平和責任心直接影響著整體施工工程。另外施工單位的領導層的正確決策也影響著工程質量其組織領導能力也深刻影響著施工的總體水平;(2)材料質量。通信工程科技含量高,材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工程質量。施工材料的性能,特點和技術參數是否符合現場施工的要求,都直接對通信工程有直接的影響。(3)施工機械。機械設備質量優劣是否達到施工的標準,直接影響著施工進程和施工質量,在設備操作方面,操作員的技術水平都會對質量建設有重大影響。(4)施工方法。貫穿整個施工過程,工程的施工工藝和流程以及組織措施和檢測的手段都有相應的規定,施工計劃的合理與否,施工步驟的詳細粗略概況,以及是否具備相應的施工經驗對通信工程也有一定的影響。四是施工的環境。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是影響施工質量的重要因素,惡劣的施工環境可能導致設備功能的發揮失常,對整個工程的質量不能很好的控制。
三、通信工程建設中的質量控制措施和策略
二、新農村建設是城鎮化的動力與補充
黨的十八指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成為我國規劃未來農村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思路和指導思想,是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根本途徑,是城鎮化建設的動力和必要補充,更是推動城鎮化的必經之路。如何用稀缺的耕地養活13億人口,讓每個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并且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需要大大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大機械生產以及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將有效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同時,也就又使得大批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增加了本就過剩的農業人口,也就加快了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速度。然而大、中城市的承載空間有限,不能滿足大量流動人口的需求,所以部分農民就會選擇向城鎮轉移,這也就催促了城鎮的建立、發展和壯大。在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生活環境的變化影響了農民人生觀和價值觀、生活習慣和自身素質。農民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素質,由“靠力氣吃飯”轉向“靠技術吃飯”,為城鎮化提供了人力和智力的支持。新農村建設還是城鎮化的必要補充。首先,我國幅員遼闊,農村發展的基礎和環境存在很大的差異。有些交通不便,距離中心城市較遠的農村就地城鎮化就是一個最優的選擇。發揮其農業生產的優勢,用先進的農業技術為城市提供充足的綠色農產品,同時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保障農民收入的穩定。其次,我國逐步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農村勞動人口老齡化趨勢也愈加明顯。據測算,到2016年,農業從業人員中50歲以上勞動力比例將達到50%。并且,農村留守人員也呈上升態勢。這些留守人員大多是婦女、兒童、老人,他們往往都或主動或被動地留在農村,尤其是一些一輩子都生活在農村的老人,故土難離的情結使他們不愿意離開生活的熱土。如何讓這些農民和留守人員過上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農村生活,加強新農村的建設至關重要。最后,由于大量農民進城務工,甚至舉家搬遷到城里,農業耕作缺乏充足勞動力,導致許多耕地撂荒、農村住宅廢棄、田園荒蕪。如何改善農村荒蕪、廢棄的景象,也離不開新農村的建設。城鄉協調發展離不開城鎮化建設,更離不開新農村的建設,只有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協調發展,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理想。
2電子信息在工程檔案管理中的作用及其特點
(1)電子信息在計算機設備中才能夠使用,所以,電子信息的儲備是一個全方位、數字化的管理模式,其通過計算機的相關處理,實現工程建設中信息資源的共享。
(2)電子信息在工程建設中,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為人們提供便利的使用條件。
(3)在使用過程中,人們能夠依據自己的需求對電子信息進行調整,其在使用的過程中隨意性較強,通過電腦獲取信息更加便捷、快速,為人們節省更多的時間。
(4)電子信息在使用的過程中,具有智能化、集約性等特征,電腦為信息的儲存以及使用提供智能化操作的平臺,電子信息的智能化是建立在先進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智能化操作是電腦技術發展的不然趨勢,電子信息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實現對施工現場的真實模擬,使信息化處理更加科學、合理。
3加強電子信息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工程建設的過程中,電子信息管理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實際操作中,應該及時儲備好相關信息、合理使用以及科學處理等,為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3.1加強電子信息的存儲移動硬盤以及U盤是人們儲存電子信息常用的工具,其在使用的過程中具有便于攜帶、移動等特點,適宜長期儲存,且不受外界環境(空氣、水、霧霾等)影響。但是,電子信息在工程建設中使用的時間還處于起步階段,經驗不足,所以,在使用過程中,相關人員應該考慮如何做好電子信息存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對其進行復制、粘貼、云存儲等,能夠有效的預防信息的丟失,為電子信息的儲存提供便利的條件。
3.2健全電子信息管理體系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工程檔案管理模式不斷由直線發展成為平面結構,而電子信息的出現,使工程建設中的檔案管理模式豐富多彩。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單一的平面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應該不斷建立健全的電子信息管理體系,實現工程信息的有效、科學管理。
3.3合理規劃電子信息歸檔電子信息在歸檔儲存的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相關人員應該認識到電子信息管理的內容以及必要性,對電子信息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應該專業化的對其進行儲存和分類,確保電子信息的原始性,保證其正確、可靠性。
3.4加強電子信息智能化管理實現電子信息智能化管理是確保信息準確的有效途徑,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電子信息智能化主要體現在信息的開發利用,結合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不斷吸收科學的管理措施,完善電子信息運行體系,進而實現電子信息管理的智能化,推進工程建設的現代化發展。
4電子信息在工程建設中的發展前景
電子信息在工程建設中具有快捷、方便、容量大等優勢,所以成為工程建設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電子信息的不斷發展,推動國家經濟建設的前進,使國家的電子信息不斷面向全球的方向進軍,電子信息的規模化以及網絡普及化,決定著工程建設的發展前景。同時,電子信息還具有國際化的優勢,被廣泛的應用在各大工程建設中,并推其向國際化發展,使其成為電子行業發展的龍頭。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網絡化的信息時代成為電子信息發展的必然模式,進一步推進信息化向工程建設中發展,推動工程建設的發展步伐,加快工程建設的進度,提高工程建設的效率,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