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0: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銀行誠信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除了自身經營管理原因外,從外部環境來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處的金融生態優劣。金融生態是借用生態學上的提法對金融環境的描述,通常指金融運行的一系列環境要素,主要包括宏觀經濟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等方面。
(一)政府行政干預銀行貸款,擴大了銀行貸款風險
按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銀行應該是資金配置的主體,政府職能應只限于宏觀調控。然而實際情況是,政府作為資金配置的主體和中心地位并未淡化,往往造成部份項目投資效益不高,形成貸款沉淀。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的短期行為,也激化了銀行的信貸風險。
(二)微觀經濟不景氣,企業經濟效益下降,直接影響到銀行貸款資產的安全
據統計,去年某省國有、鄉鎮集體企業中困難企業面達到55%,國有企業虧損面達到50.8%,其結果必然會相應地影響到銀行的貸款資產質量。近年來企業經濟效益的下降也是銀行不良貸款不斷增加的一個直接原因。
(三)金融體系的滯后性制約了銀行的信貸風險防控,擴張了銀行的信貸風險
首先,市場融資機制發展緩慢。其次,金融市場不發達,金融工具缺乏。我國現階段實行比較嚴格的金融管制,束縛了銀行業務分散化的能力,金融創新動力不足。第三,金融監管有待加強,銀行同業間無序競爭,造成企業多頭開戶、多頭貸款,銀行無法真正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信貸風險不斷提高。
(四)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滯后,是銀行貸款風險擴大的又一重要因素
尤其是企業的保障制度方面存在,企業破產失業救濟制度沒有完善起來,因而銀行貸款風險無法直接分散和轉移。企業與社會的問題沒有解決,直接導致企業把生產所需資金缺口留給銀行貸款解決,形成貸款風險壓力;企業保險制度不健全,使銀行無法保全貸款資產的安全性,增加了損失的概率。
(五)法律制度約束不力,同樣是銀行貸款風險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某種程度上說,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由于我國市場經濟和法制建設的時間尚短,不論是公民或企業的法律意識,還是國家的立法、執法,都還不盡如人意,銀行常常在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時受到挫折。此外,我國加入WTO后,相關的法律法規修改力度正在加大。
(六)社會信用監督機制不健全,企業逃廢債現象嚴重,加大了銀行的信貸風險
由于我國目前還缺乏一套完善的社會信用監督機制,逃債者得不到法律和社會的制裁,廉價的逃債成本成為企業逃債的直接原因。造假、欺詐、逃債、賴債等現象層出不窮,使得我國金融市場的誠信資源遭到了非道德主義的侵襲,社會信用出現了嚴重的滑坡和流失,信用已成為最稀缺的資源。
二、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金融生態環境治理對策
為有效防止和化解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避免由此帶來的金融震蕩和經濟風險,除了提高國有商業銀行自身經營管理能力外,必須加強舉措對銀行所處的包括宏觀經濟環境、信用環境、法制環境、金融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等方面在內的金融生態環境進行大力整治。
(一)信用環境治理
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信用環境日趨惡化,銀行債權得不到有效保護,加大了銀行風險。在發達市場經濟中,企業間的與其應收賬款發生額約占貿易總額的0.25%~0.5%,而我國這一比率高達5%以上,且呈逐年增長勢頭。涉及信用的經濟糾紛、債權債務案件以及各種詐騙案件大量增加。
1.加強社會信用環境的綜合治理,盡快建立社會和個人信用體系。政府部門要把經濟工作重點轉到建設投資環境、維護市場秩序、規范市場經濟主體的行為上來,支持和配合銀行防范和制止企業逃廢債,確保金融資產的安全運行。加大相關政府部門的執法力度,工商、稅務機構不得為列入“黑名單”的逃債、賴債者辦理工商、稅務登記,樹立“有信則立,無信則亡”的市場經營理念。依法規范政府、企業、銀行和個人的信用行為,為建立一個誠實、守法、可信的社會和個人的信用環境而努力。
2.建立和完善適合中國國情的信用評估體系。近幾年國內商業銀行借鑒外資銀行做法,建立了風險評級制度,但信用評級一般只在新客戶申請授信業務時和每年年初進行,不能及時反映風險。評級系統的可操作性、全面性還存在較大差距,以至于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信貸資產在實施剝離和不斷的清收處置后,新生的不良資產尚未得到根治。因此信用評估系統應該是建立在工商、稅務、金融等多部門提供的有關公司信用數據基礎之上,綜合考慮公司的以前貸款記錄、經濟實力和還款意愿評估信用等級。因而建立跨行業、跨部門的全國性信用系統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在全社會要樹立起一個良好的信用文化。政府要發揮帶頭作用,率先規范,轉變職能,依法行政,帶頭守信;加大全民信用教育力度,提升企業和個人的商業道德素質,樹立講誠信的公德意識;推行信用公示制度,以惡意逃廢債的行為公開曝光和實行銀行同業聯手制裁;建立種類經濟失信和惡意逃廢債事件的舉報制度,加大對缺失社會信用行為的查處力度,讓失信者付出慘重代價。
(二)金融體系中的企業貸款融資依賴治理
建立社會化市場融資制度,解決從“單一”到多元的融資渠道。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深化,傳統的國家壟斷過度的金融制度將被放棄,新建立的將是一種政府調控的市場化融資制度。
1.優化國有企業資本結構,強化激勵約束機制
目前,我國相當部分國企資本結構不合理,國有股占的比重很高,沒有建立起企業治理結構,過于依賴銀行貸款維持正常生產經營,造成較大的銀行風險。這種由于體制原因造成的國有企業資本結構問題,應以存量調整為主,采用特殊方式解決,這種方式是階段性的、過渡性的,在存量調整基礎上,輔以增量控制,最終實現國有資本結構的優化。這樣,改造后的國有企業建立了有效激勵約束機制,確保了銀行的信貸關系是建立在市場原則基礎之上,從而消除了由于國有企業負債軟約束問題造成的銀行信貸風險。
2.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完善金融市場體系
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有利于企業改善融資結構,減輕銀行貸款壓力,并可以從根本上降低銀行風險,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時能夠促進優勢企業對劣勢企業的兼并,化解已形成的信貸風險。
目前應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根據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核準一切符合條件的公司上市,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企業的債券市場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債券融資是企業融資首先要考慮的,因為債權融資能起到抵稅作用,降低融資成本。近幾年,市場雖有發展,企業債券總規模每年增長,但企業債券占融資比重仍然很低。這影響了企業融資效率,也不利于企業改善資本結構。因此,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特別是發展債券市場,是優化企業資本結構,消除企業對貸款融資依賴的重要條件。
3.推進企業融資結構的改革,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企業是市場經濟中重要的經濟主體,全社會資金融通以企業為核心進行。另外,企業也是金融市場上的最重要參與者,企業融資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的金融結構,進而影響著金融風險。
近年來我國企業通過股票債券市場使外部融資發展速度加快,但歷史形成的以銀行為主的企業外部融資格局沒有發生大的改變。為此,可采取以下對策:第一,改變目前上市公司股票定價制度,使金融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第二,強化股票債券市場的法律制度建設;第三,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大力推進銀行住房貸款證券化,防范銀行信貸風險;第四,加大企業債券市場的創新力度,實現發行企業債券品種多樣化,活躍企業債券的流通市場。
(三)銀行業監管和行業協會自律治理
隨著銀行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和信用風險管理的不斷強化,我國銀行業的監管模式和監管機構職能也需要發生轉變。必須進一步明確和細化銀監會和人民銀行的監管職能,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全社會共同創建金融安全區。
1.發揮人民銀行的監管職責,加強對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管理的監督工作。利用信息電子化管理手段,通過非現場監管手段,加大對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監管力度,從宏觀上控制不良資產的惡性膨脹。
2.加強金融債權的管理,加大依法制裁力度。由人民銀行牽頭,將逃廢債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列入“黑名單”,并采取相應的信貸制裁措施。對嚴重的逃廢債企業、行業和地區宣布為不守信用或無信譽企業、行業或地區,對這些地區的企業聯合執行不開立新賬戶、不發放新貸款、不辦理結算的“三不”金融制裁措施。
3.加強同業協作,建立不良貸款公示制度。同業之間應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做到客戶信用等級等資源共享。各大商業銀行應團結協作,通過銀行行業協會等組織,定期對無正當理由不償還各家銀行債務的企業及法人代表名單、金額等信息予以通報公示,使各家銀行及時了解到逃債者有關信息,使逃債企業無法再次獲得銀行的信用支持,避免銀行間因信息錯位而再次與逃債企業發生信用關系。
4.加強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服務和信息溝通。要充分利用人民銀行建設中的資信系統,尤其是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盡可能消減銀行信貸市場中的非對稱信息,做到貸款風險的事前防范,改進信貸市場效率。
(四)法律環境治理
1.盡快充實修訂有關法律法規,提高法律對銀行信貸資產的保護
我國目前立法上雖有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擔保法》《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基礎法律,但《破產法》《反壟斷法》等修訂、細則落實工作需要盡快出臺。而且由于我國現有的法律對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有嚴格限制,如不能進入證券市場、不能進入產權交易市場、不能收購企業股份等,直接影響了不良債權的流動和變現。因此,如何完善現有法律法規,為銀行處置不良資產創造良好的外部法制環境將是一項長期而又重要的任務。
2.要加大信用立法和執法力度
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人們形成自己獨特的信念和思想,不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它都在影響著人們的行動。在教育領域中,教師對于各種教育教學問題都有著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這些理解和看法常常是內隱的,很少被清晰地意識到,但是它們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教育實踐。教師信念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它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他們的課堂行為。因此,作為分析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維度。研究教師信念及其形成因素,對改進教師職業準備和教育實踐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師信念的涵義
在心理學意義上,信念(belief)被理解為個體對于有關自然和社會的某種理論觀點、思想見解的堅信不移的看法。信念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狀態,它產生的積極力量是其他因素所不能比擬的。同時,信念又體現著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它把人的思想、意志、行動融為一體,因此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是從事一切活動的激勵力量和心理動力。
教師信念,一般是指教師在教學情境與教學歷程中,對教師角色、教學過程、課程、學生等相關因素所持有且確信的某種理論、觀點和假設,它影響著教育實踐和學生的身心發展。佩詹斯(Pajares,1992)曾引述ArthurCombs的話,“也許一個人在教育上成功或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對于自己本身相信了什么”。由此可見,教師信念對教育的影響力。
研究教師信念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因為這是與意志、態度、價值密切相關的領域,它的理論建立在特定的和具體的價值、假設、喜好和期望的體系之上,實際上,我們幾乎不可能完全客觀地捕捉教師的信念究竟是什么。假如從邏輯實證的角度考察。有關教師信念的理論建立在有“成見”的假設之上,必然是不完善的;然而,作為釋義學的理論卻極有意義。
二、教師信念的形成因素
在教師成長和教師教育中,信念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行為,當然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就。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育信念,否則就失去了他的社會存在價值。教師信念的形成總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文只抽取其中比較穩定、重要的部分加以論述。
1、個人生活經歷
“我的教學理念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哪些人幫助我形成的呢?我越來越相信肯定有一段幕后的經歷促使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思想。”其實,教師的教育信念系統中總會留下個人生活經歷的道道痕跡。比如說,對教師角色的理解。有來自于中學時代做學生的經歷;自己所崇拜的教師形象對從教后的教師信念往往產生有意義的聯系;有來自于第一次教學實踐的經歷,實習時指導教師的影響是早期教師信念形成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有來自于家庭的影響等等。
教育實習對許多教師來說都有著轉折性的意義。美國一項對4000位教師培育者和實習教師的調查指出,實習經驗及合作教師對于實習教師的初步社會化而言是最有力的影響來源(引自Nettle,1998)。Gratch(1998)也提到,與有經驗的教師一起工作將會幫助實習教師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
2、學校文化
學校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其中的職業群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特征,即學校文化。赫克曼(Heckman)對于學校文化的理解經常被人引用。他認為“學校文化是教師、學生和校長所持有的共同信念。這些信念支配著他們的行為方式”。在學校里。文化常常扮演著一種“領導者”的角色。它是在人們共同工作、解決問題和面對挑戰的過程中形成的標準、價值、信仰和傳統。教師與學校文化之間有同化也有對抗。同化表現在教師融入學校盛行的主流文化,注意觀察和吸納在這個學校中被認可的做法,而這些做法正是學校價值觀的體現。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無論是全校集會,還是課堂上,某個學生被當眾揪出責備受罰不是什么罕見的事情,幾乎每個老師發現學生的“不軌”行為時都會采取類似舉措。有些年輕教師剛來的時候與學生比較親近。有的甚至過從甚密、不分彼此。但是。不久就會發現課外的親近帶給課堂的威脅。學生常會不服從教師的決策,課堂效率不高,有時甚至完不成教學計劃。所以,大多過了一年后,“新來的年輕教師”都會發生轉變,與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大部分老師都會采取比較嚴厲的班級管理方法。對抗則表現在學校文化對不能融入該群體的教師加以排斥。令這些教師感到自己游離于群體之外。因此。一個學校的文化既可能激勵教師為一個目標共同工作。也可能懲罰某個尋求組織支持的教師;它既可能鼓舞教師為學生設立高標準、嚴要求。又可能發出這樣的信息:“這些學生。你別指望他們能進步”。通過這種方式,學校文化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教師的教育信念,支配著教師的日常教學生活。換言之。當教師選擇了一所學校的時候,實際上也就等于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學校文化會以強有力的但又微妙的方式影響著教師信念,并以學校特有的群體反應方式指導教師行為。
一、前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世界上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相繼實施了金融市場開放政策和金融自由化的措施,放松金融管制,國內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日益融合。當金融業對外開放時,如果有效的審慎監管尚未充分建立,整個金融體系更容易受到房地產價格波動的沖擊。金融自由化后,由于新的金融機構進入,貸款利率拉低,激烈的競爭和管制的放松,使銀行更有沖動去增加高風險的房地產貸款。銀行在整個房地產周期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雖然房地產周期和銀行危機并不是必然相伴而生,但是兩者卻經常緊密相連。特別是在那些銀行業在整個金融體系中占據舉足輕重地位的國家,更是如此。銀行業及其借貸政策在房地產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對銀行體系往往又造成災難性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典型的例子如,19世紀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早期的西班牙,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的芬蘭、丹麥、挪威和瑞典等北歐國家,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以及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諸國。雖然這些危機發生的背景和原因十分復雜,觸發點也不盡相同,但是研究那些曾經受到房地產泡沫破裂嚴重沖擊的銀行體系之后,就會發現銀行危機總是有著驚人的相同或相似之處。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堅持入世承諾,穩步推進銀行業對外開放,并自2006年12月之后向外國競爭者全面開放銀行業務。在房地產信貸這一傳統的高盈利高風險業務上,國內的銀行面臨著更為激烈的競爭,風險會進一步加大。總結歷史上曾經發生的由房地產價格波動帶來的銀行危機,對中國銀行業增強防范房地產信貸風險的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房地產市場周期與銀行信貸風險
房地產泡沫繁榮—破裂周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長期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導致信貸擴張、房地產價格上漲,泡沫膨脹;第二階段是由于利率、稅率提高,或其他因素觸發房地產泡沫破裂,價格崩潰,持續時間可能是數天、數月或者更長的時間;第三階段的特征是資產價格下跌,銀行收緊信貸,泡沫時期購買房地產的抵押貸款者財務狀況嚴重惡化,大量拖欠還款。房地產價格波動給銀行帶來的信貸風險,主要表現為抵押房地產價格大幅下降和借款人違約率增加的風險。
房地產貸款主要分為:房地產抵押貸款;房地產開發、建筑貸款;利用房地產抵押獲得的其他類型的貸款。對銀行房地產貸款來說,信貸風險是最需要關注的風險。房地產價格下降是引發信貸風險的主要因素。
住宅抵押貸款通常被認為很安全,因為住宅一般是作為消費品,并且償還貸款的資金來自相對穩定的家庭收入。再則,由于房地產具有不可移動、不可隱藏、壽命長久、相對保值等特點,抵押貸款往往被認為是一種頗為安全的貸款。然而,不可忽視的是,房地產抵押貸款的安全性是以抵押物的足值、易變現和抵押權的有效性為前提的。房地產抵押貸款仍存在著不少的風險,如:借款人無法還款時,抵押房地產依法處理后不足清償;抵押物存在滅失或損毀風險;法律制度造成銀行難以收取和處置不良貸款的抵押物等。房地產價格越趨昂貴和反復,估值就越難確定,銀行就這些房地產的借款人所承擔的風險也會越來越大。
發展商和建筑商的貸款風險比抵押貸款的風險更高,因為其貸款的償還需要房地產完工后,以銷售收入或租金收入來支持。當房地產價格下降時,發展商和建筑商的財務狀況惡化,甚至破產,房地產貸款違約的可能性增大,銀行貸款質量因而惡化。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信貸風險并不局限于與房地產有關的貸款。銀行實際承擔的房地產貸款風險往往會更大。因為房地產也廣泛用于其他類型貸款的抵押,而與房地產貸款有關的統計數字往往不計算以房地產作為抵押所得的其他個人及公司貸款,銀行實際承受的風險可能會較統計數字顯示的高得多。房價波動通過資產負債表渠道對銀行業有廣泛的影響。房價下跌,借款人借款能力下降,從而形成財務約束,限制新投資的規模并降低企業利潤。因而,銀行其他類型貸款的信貸風險也隨之增加,加劇了銀行業的脆弱性。
除了信貸風險影響外,房地產價格下跌也可能通過間接渠道導致銀行盈利減少。在房地產價格下降時,抵押品價值下跌,銀行呆壞賬撥備增加導致盈利減少。此外,由于建筑活動和借貸活動減少,銀行從房地產有關的交易中獲取的收費和傭金收入減少。因而,房地產價格的下降會對整體經濟產生負面的影響。此類型的風險,由于其性質,更難規避且影響整個銀行業。
三、銀行業房地產貸款風險成因
(一)災難短視癥
即大的經濟沖擊極少發生,以致銀行往往低估沖擊發生的概率(HerringandWachter2002)。TverskyandKahneman(1982)認為,一個事件的主觀概率是由決策者能夠設想事件發生的難易程度決定的,這一難易程度又取決于這一事件發生的頻率。對于高頻率發生的沖擊事件,如信用卡貸款違約和汽車貸款違約,銀行往往有必要的知識和動力去適當估計事件發生的概率,并做出充分的預防損失的措施。否則,銀行將會很快受到高頻率事件的沖擊,從而導致破產這一毀滅性損失。因此,高頻率事件(諸如估計信用卡違約概率)的主觀概率可能會與實際概率非常接近。
而當某一沖擊發生的主觀概率低于一定的臨界點時,基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或拇指法則(ruleofthumb),銀行管理層會認為沖擊發生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計。由于決策者傾向于尋求與關注加強他們樂觀預期的信息,早期的警告信號往往被忽視。
由于房地產周期通常持續的時間較長,在房地產價格持續多年快速上升的情況下,房地產貸款的還款記錄會保持在一個良好的水平。因此,房地產業繁榮時期,隨著房價的上漲,銀行通常會產生一種安全錯覺,過分樂觀地低估房地產信貸風險和高估利潤,進而擴大貸款。銀行往往成為房地產價格上漲的推動力量,但同時也因而更易受到房地產價格崩潰的重創。
(二)羊群效應
災難短視癥并不是僅僅發生在個別銀行身上。當一些銀行由于災難短視癥認為某些經濟沖擊的概率為零時,那些正確地評估沖擊發生概率的銀行,在同災難短視的銀行進行競爭時處于劣勢(GuttentagandHerring,1986)。由于激烈的競爭,災難短視的銀行迫使審慎的銀行采取寬松的房地產貸款標準,或者退出這一業務領域。當下輪沖擊發生時,災難短視的銀行可能成為市場的主導,這些銀行并沒有任何應對特殊沖擊的預防措施,這種情況往往被稱為銀行的羊群效應。
銀行管理層或許已經正確地察覺到了外部沖擊發生的可能性,但可能會有意忽視房地產貸款的風險,因為他們認為如果災難性沖擊來臨時,將會受到政府的保護,損失由政府承擔,而銀行則享受由高風險敞口帶來的豐厚利潤。“太多而不能倒”的政策,即當銀行業整體面臨倒閉風險的時候,政府更有可能介入去拯救陷入危機的銀行,實際上在激勵銀行從事那些使他們的資產負債表風險與其他銀行同業高度相關的活動,這是另一種形式的羊群效應。
(三)安全網引發的道德風險
經濟繁榮時,投資者可能會意識到,銀行過度借貸于房地產市場使銀行更易受到市場波動的打擊,但他們也知道銀行都在從事這些業務,政府不會讓整個銀行體系崩潰。由于存在這種政府的隱性擔保,即使沒有諸如存款保險之類明確的政府擔保,銀行投資者和存款人往往會低估銀行冒進貸款政策的風險,而任其發展。安全網為銀行的冒險行為提供了激勵因素。另外,投資者過于自信自己評估市場的能力,認為可以先于其他人在市場崩潰前的適當時機退出,因此,投資者往往毫不猶豫地提供資金給冒進的銀行,進一步鼓勵了銀行過度借貸于過熱的房地產市場。(四)信息不對稱
銀行通常使用控制按揭貸款成數(loan-to-valueratio)的方法,將按揭貸款限制在抵押房地產價值的一定比例內,以防當房地產價格下跌、借款人違約時,銀行被迫出售借款者所抵押的房地產時產生損失。按揭貸款成數在防范銀行房地產貸款風險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理論上講,如果該比率能夠維持在一個足夠低的水平,則足以控制借款人違約的風險。
然而,實際上,當房地產價格大幅下降時,降低按揭貸款成數并不能夠保證銀行免于信貸損失。即使是看起來相當保守的按揭貸款成數,也可能不足以彌補損失。這是因為,在房地產價格大幅下跌時,抵押房產的價值可能會很快下降到未償還貸款額以下,從而刺激借款人放棄抵押物,選擇違約不償還貸款。在房地產市場繁榮時期,銀行過度樂觀地認為可以接受較高的按揭貸款成數,同業的激烈競爭也迫使銀行管理層放寬貸款標準。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實際操作中,貸款本息=按揭貸款成數×抵押物評估值,而由于信息不充分,即使在市場最好的情況下,銀行也很難準確估計房地產的價值,造成當前的抵押物評估價值經常被高估,即使不被高估,反映的也是當時的市場價值甚至是過去的價值,而不是變現價值,變現價值往往與市場價值存在較大差距,從而造成銀行可能會低估房地產貸款高風險敞口的風險。
(五)不適當的會計、信息披露及法律框架
在不透明的會計核算方法,不適當的信息披露準則和不良貸款撥備制度下,銀行業對自身的財務狀況如果缺乏充分的披露,在房地產價格下跌時,往往掩蓋銀行資產的惡化程度,并且使銀行管理人員、所有者、債權人和監管者等無法有效監控風險敞口,對銀行施行監督和約束,進而使那些高風險業務被當作是高盈利性的業務。如日本大藏省于1992年9月對外公布的主要銀行不良貸款總額,僅為略高于12萬億日元,而如果銀行業當時對不動產行業的風險敞口數額和不動產價格下降因素作一個合理的估計,所得出的數字有可能兩倍甚至三倍于公布的數字(Goldstein等,1993)。在進行貸款分類時,如果僅僅按照貸款的償還情況對貸款抵押品的市值、借款人的資信狀況和當前的償付能力進行評估,可能會造成不良貸款的規模被低估、銀行資本真正能夠發揮的緩沖作用被高估。
(六)監管部門的寬容性監管
監管者的職責是通過監督銀行業和維持健康的銀行體系保護納稅人。為什么監管者在有些情況下不能約束銀行從事高風險的增長策略?在有些情況下,可能是出于監管者不能控制的原因,例如人手不夠或預算約束使監管部門不能有效監管銀行體系。但是,在許多情況下,監管部門出于多種原因不愿去約束銀行業。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當金融自由化作為一系列促進經濟增長的宏觀政策的一部分時,監管部門可能對約束那些采取高風險策略的銀行心存顧慮,畢竟從短期來看,高風險的經營策略對銀行來說是有利可圖的,高盈利掩蓋了潛在的風險。監管者往往很難約束那些看起來能夠獲得高盈利的銀行。其次,當金融部門的擴張被視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時,監管部門要承擔更大的壓力。再次,對監管者來說,從自利性的角度考慮,拖延采取糾正措施,可能是更優的選擇。特別是時間不一致性(timeinconsistency),即今天的損失直到將來的某一日期才會變為現實,而那時可能已經是其他人在履行監管職責,因而,監管當局有內在動力采取寬容、遷就的態度對待問題銀行,加大了銀行承擔更大風險的內在動力。四、防范
(一)防范銀行災難短視癥
在銀行業對外開放的環境下,監管部門應改變職能而不是取消職能。監管當局必須確保一個行之有效的機制,以防止銀行過度承擔風險,打消其盈利歸個人、損失由社會承擔的想法。
首先,提前鑒別出脆弱的銀行。在對付災難短視癥及不可預知的重大沖擊方面,傳統的銀行監管過程重在評估銀行的現狀,并鑒別出脆弱的銀行,雖然有助于處理危機,但不足以防范危機。為了防范危機,監管過程必須把那些承受能力差、有可能會成為脆弱的銀行提前鑒別出來,防止它們的風險敞口達到對整個金融體系構成威脅的水平。明確要求銀行必須通過經常性的壓力測試,界定銀行應該具備的、能夠承受外部沖擊的最低程度,是提前鑒別出脆弱銀行的一個有效方法。其次,監管當局可以要求銀行提高房地產貸款信息的透明度,降低市場的不明朗因素以及連鎖效應的風險,并使銀行業在市場的監察下更為自律。此外,詳盡的房地產貸款統計數據,有助于監管當局監察及評估銀行承受房地產貸款的風險。
(二)安全網改革
在對銀行的行為施加影響時,不應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問題的解決上,要注意采用事前審慎監管的方式,及早警覺房地產價格泡沫征兆,防范房地產市場繁榮時期銀行房地產貸款的過度膨脹。監管部門不能僅僅滿足于達到相關的國際監管標準,而是根據本地銀行業自身行業發展狀況和經濟環境的變化,采取更高的監管標準,力求做到最好。在監管實施過程中,監管機構必須及時采取糾正行動,迅速解決問題。如果沒有一個以規則為基礎的監管體制,就難以對要求寬容性監管的巨大壓力形成有效的制衡。
(三)道德風險的防范
監管部門要想防范道德風險,必須終止隱含的存款保險制度。首先,將存款保險的金融機構控制在一個適當的范圍,不向所有債權人提供全額存款擔保,特別是那些大金額的債權人,以促使大額債權人對銀行施加約束。其次,對有問題銀行及時采取懲戒措施使其恢復正常,如果仍沒有改觀,監管當局需要在銀行將要發生資不抵債之前迅速關閉問題銀行,降低銀行即將破產時為死而復生而孤注一擲的可能性。再次,實行嚴格的資本充足制度。通過制約商業銀行資產規模的無限制擴張,保證銀行穩健、安全經營,增強銀行抵御非預期損失的能力。一旦銀行的資本狀況惡化,監管當局馬上采取糾正行動,避免當銀行資本狀況嚴重惡化時,股東和管理層采取孤注一擲的方式,導致損失大幅增加。
(四)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
一、隱性語文課程的定義
隱性課程作為課程的下位概念,和顯性課程共同構成了整體課程,它們是整體課程的兩個方面或兩個部分,其外延和內涵都不超出課程所規定的范圍。
第一,隱性課程體現著教育的屬性,是目的性,意圖性和預期性的教育的過程。通常情況下,隱性課程處于一種潛在的狀態,有非預期性的一面,但因為經過了教育者的規范計劃,蘊含了教育者主觀目的和意圖,它的可預期性也是明顯的。
第二,隱性課程是學生無意識的學習活動。對隱性課程來說,學生是隱性課程教育活動的主體,課程目的的實現主要取決于學生主體性激發的狀況,學生在隱性課程學習的過程中,目的性不強,一般都是在無意識中獲得各種教育性經驗,是一種自然的習得過程。但對教育者來說,則是有意識施加的教育影響。
第三,隱性課程以非學術性知識為主,但也包含學術性知識。人的學習是一種伴隨終生的不可割裂的整體行為,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經驗,不管是學術性的,還是非學術性的,很難區分知識獲取的地點,也很難區分是顯性課程給的或是在隱性課程中習得的。
綜上所述,所謂隱性課程,就是在學校規定的傳統學科課程之外,通過教育者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設計,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學生心理的教育性環境和進程。
隱性課程作為一種復雜的教育現象,在不同的具體學科課程教育中,又顯示出不同的學科特色。隱性語文課程是隱性課程的下位概念,是隱性課程在語文學科課程教育過程中體現出的語文特色。依據隱性課程的定義,隱性語文課程是建立在宏觀隱性課程理論基礎之上的,是指在學校規定的傳統語文學科課程之外,通過教育者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設計,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學生心理的語文教育性環境和進程,包括傳遞給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一切學習情景和組織形態。
二、高職學生的心理特征
高職學生具備當代青年學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如善于思考,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意識、批判性思維,情緒不穩定、情感世界敏感而豐富等等。然而,由于高職教育的特殊性,高職學生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與其他高校大學生不同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在:
第一、缺乏學習動力,目標模糊。
考入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經歷了多次失敗,目標感不強,所以導致學習動力不足。
第二、缺乏自信心,自卑感較嚴重。
大學階段是自我意識發展最強烈的時期,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多,知識的擴充,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分析和評價逐漸顯得客觀和全面。但對于剛邁進校門的大學生特別是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對自己的評價和分析常常不能適應角地位的改變。如原來的普高生一心向往本科院校,而實際卻進入了職業院校,當看到其他同學因進入本科而欣喜時,自己會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
第三、對環境認識的偏差。
當前我國正在經歷著一場新的社會文化的變遷,這場變遷帶給人們一些現代社會新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對于
青年大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他們思想比較活躍,容易接受新的觀念,不再為單一的價值觀所束縛;但同時由于他們處在人生的轉變期,心理上不夠成熟,分辨能力的局限性很強,因此往往也會給他們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第四、依賴性過強。
這一代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環境普遍比較優越,他們的自我意識很強,個性也很強,獨立性差,性格孤僻,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這也是導致心理不適的原因之一。
三、隱性語文課程對高職學生心理的作用
1、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注重人際關系建設
筆者在擔任教學工作的同時,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長期與學生打交道,分析學生心理,經常與學生溝通,注意充分發揮隱性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注重人際關系建設。
第一、在高校里,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是人際關系的主體。隱性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同學之間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大學階段,學生們離開父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生活。他們帶著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來到大學校園,在新環境中相互交融、彼此撞擊,不斷地改變或矯正著舊有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由于學生們朝夕相處,他們從人際關系這個潛課程中學到的東西有時甚至超過了正式課程。
第二、師生關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大學階段,師生之間的接觸雖然少于中小學階段,許多教師只是在課堂上與學生打個照面,但大學生們也還是留心著教師出版的著作和論文,注意著教師的生活瑣事,主動一些的學生甚至登門拜訪。教師在課后與學生的交往,無論在做學問還是在做人方面,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些“絕招”甚至是課堂上根本學不到的。大學的輔導員、班主任要經常深入班級,多找學生談心,了解和熟悉每個學生,體察學生的心理動態,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要讓學生感受到你在關心和愛護他,在不斷接觸過程中,學生時刻感受著你的溫暖,心理距離逐漸縮短,這樣學生的心理障礙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隨之消除,師生的感情更加融洽,班級穩固向前發展。輔導員、班主任的表率作用是隱性課程中的一種重要育人因素。我國古代教育家庫孔子就特別強調教師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模范行動作學生的表率。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其人何?”當然,這并非說教師不要言教,而要特別強調身教的重要性,強調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使教育者成為學生敬慕的對象和效仿的榜樣。輔導員、班主任只有擁有優良的個性品質和作風才能在學生當中起到表率作用。示范效應使輔導員、班主任在學生工作中起到潛在的感化作用,發揮正效作用。
2、健康學生意識,提高鑒賞能力
1 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界定與測量
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是指采用新技術而形成的相同或相近高新技術企業群體,或者是圍繞高新技術而生成的新興的企業群體,其中所采用的新技術是一種根本性創新。國內外文獻研究創新較早,但將原始創新與高新技術產業結合起來分析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文獻很少,缺乏系統的研究。
我國的高新技術范圍共11項,涉及電子與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技術、新材料及應用技術、先進制造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現代農業技術、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環境保護新技術、海洋工程技術、核應用技術及其他在傳統產業改造中應用的新工藝、新技術。在高新技術產業中要確定哪些是屬于原創性的,有一定難度。筆者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和相關學者的研究主要認為有四大主要衡量指標: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研究開發的組織管理水平和成長性指標管理論文,并且占有的權重應分別是0.3、0.3、0.2和0.2.
其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主要是指產業內企業擁有的專利、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植物新品種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數量(不含商標);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主要是最近3年內科技成果轉化的年平均數;研究開發的組織管理水平包括:(1)制定了研究開發項目立項報告;(2)建立了研發投入核算體系;(3)開展了產學研合作的研發活動;(4)設有研發機構并具備相應的設施和設備;(5)建立了研發人員的績效考核獎勵制度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成長性指標主要有總資產增長率和銷售增長率,具體計算方法如下:總資產增長率=1/2(第二年總資產額÷第一年總資產額+第三年總資產額÷第二年總資產額)-1;銷售增長率=1/2(第二年銷售額÷第一年銷售額+第三年銷售額÷第二年銷售額)-1。經過上述篩選,本文選擇了醫藥、航空航天、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5個行業的樣本。
2 原創性高技術產業成長影響因素模型
對原創性高技術產業成長演化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的第一步是建立模型。本文認為原創性高技術產業成長主要受創新資本投入和人力資本投入的影響,據此將主導性高技術產業成長的評價模型表示如下:
Y=LαKβ
其中Y表示產業成長,L表示創新的人力資本投入,K表示投入的創新資本,α和β表示人力投入和資本投入對產業成長的影響。
對上式兩邊先取對數后求導,得出:
(dy/dt)/Y=α(dL/dt)/L+β(dK/dt)/K
α——人力投入的影響系數;
β——創新資本投入的影響系數;
三、原創新高新技術產業成長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處理
1.數據來源及處理
實證分析的一項前提性基礎工作就是數據的分析與整理。根據中國現有統計資料的情況,在己經公開出版的文獻資料中,幾乎沒有完整的適合我們要求的數據資料。因此,現有的統計資料的實際情況決定了模型所需要的數據只有通過適當的數據處理的方式才能獲得。本文所取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和科技部網站。
(二)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描述性統計數據
原創性高技術產業的新產品銷售收入保持持續增長趨勢,1995年一2009年高技術產業的新產品銷售收入均基本處于上升趨勢管理論文,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提升說明產業附加值、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產業不斷成長,見下表1。
表 1 原創新高新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單位:億元)
年份
行業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醫藥
61.53
170.26
469.36
569.92
712.69
948.91
1248.32
航空航天
59.01
81.33
337.35
305.04
379.13
472.98
272.17
通信設備制造
350.18
1630.81
3852.04
4173.48
6013.02
6759.08
8232.77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
36.64
537.00
2070.09
2963.11
2814.74
4227.74
2253.12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
31.00
64.42
185.82
237.31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8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Freud and Jung's theory of the subconscious, and the College Counseling common cases, analysis of how to apply the theory to analyze the subconsc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orm factor, thereby expanding counseling skill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Key words subconsciou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orm factors
由于我國社會形勢的發展,高等教育已由過去的精英教育,轉變為現在的大眾化教育。隨著大學生基數的增加,大學生心理問題也愈發地突出。大學生心理問題已經是一個客觀存在、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了。現在我們就結合心理學的潛意識理論,透過現象看本質,去分析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的形成因素。
1 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①
1.1 潛意識的本質
潛意識是人們在內心已經發生但并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常見的例子:人們內心深處一直被壓抑而沒有被意識到的欲望。
1.2 意識的結構
弗洛伊德認為意識由不同意識水平的三部分所組成,這就是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1)意識:是人格的表層部分,它是由人們清楚貫徹到的主觀經驗所組成,是人們可以直接在大腦當中按照個體的需要隨時地提取出來的認知組成部分。(2)前意識:前意識位于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由那些雖不能即刻回想起來,但經過努力就可以進入意識領域的主觀經驗所組成。在弗洛伊德看來,意識和前意識二者雖有區別,但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前意識的東西可以通過回憶進入意識中來,而意識中的東西當沒有被注意時也可以轉入前意識中。(3)潛意識:人格的深層部分,不曾在意識中出現的心理活動和曾是意識的但已受壓抑的心理活動。這個部分主要是由人類原始的沖動與本能、童年時期經歷、早期的創傷性經驗、被個體壓抑的不合倫理的各種欲望和情感。
1.3 潛意識對個體的影響
潛意識是人格結構中最底層,但又是最有影響力的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并不意識到它的存在,但其對于人類的一切行為都產生深厚的影響。例如:它影響我們的思維、感知和行為的方式,影響我們的職業發展方向,影響我們婚姻對象的選擇,甚至我們的愛好、興趣和習慣等等,可以說是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2 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
2.1 集體潛意識的本質
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潛意識,但與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的區別在于,榮格認為這種集體的潛意識是由人類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儲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例如,人類都會對太陽感到溫暖,對樹林感到生機,這種人類種族的共同意識,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認知組成經驗,但是不同的人類種族之間,也會存在不同的遺傳痕跡。榮格曾用島打了個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島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識;由于潮來潮去而顯露出來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個人無意識;而島的底層是作為基底的海床,就是我們的集體潛意識。
2.2 榮格的意識結構
榮格的意識結構大膽地突出心理結構的整體性,提出“集體潛意識”等概念。他也認為人格結構由三個層次組成:意識(自我)、個人潛意識(情結)和集體潛意識(原型),其中個人潛意識(情結)能夠有效地描述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
2.3 原型
原型是集體潛意識中一個創新性的論點,是集體潛意識形象的總匯。他是一種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種存在都根據這種原型而成形。原型深深地埋在心靈之中,因此當他們不能在意識中表現時,就會在夢、幻想、幻覺和神經癥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現出來。
2.4 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指個體為了讓社會群體更好地接納自己而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征,其目的在于表現對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會認可。人格面具能夠使人在社會中獲益,但過分關注人格面具,必然會忽略了人格結構中的其他部分,從而對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3 運用潛意識理論分析高校中常見的心理咨詢案例
筆者從事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近五年,積累了一定的心理咨詢實踐經驗,而且咨詢對象以大學生群體為主,筆者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有一定特點,現總結出以下常見類型:新生適應不良、考試焦慮、自卑心理、人際溝通障礙、戀愛問題等。②現結合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分析高校常見心理問題形成的因素。
3.1 家庭環境
前來咨詢的高校學生,大部分都存在家庭問題,特別是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來訪者,家庭問題更為突出。現把家庭情況分為以下幾類:
3.1.1 家庭不完整
該類型學生的家庭從其幼年開始就長期處于不完整狀態,或父母離異,或家庭長期處于爭吵破裂的狀態,還有就是長期寄養在別人家庭。
(1)父母離異:該類學生在大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戀愛問題,表現為在戀愛中容易對異性產生不信任感,例如會偷偷翻閱對方的聊天信息,查探對方的行蹤等,即使自己明知道不應該這樣,仍然會不由自主地懷疑對方,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很強烈的反應。根據潛意識的理論分析,該類型學生由于從小父母就不在自己身邊,所以童年時期渴望被關愛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缺乏安全感的意識深深地植入潛意識當中,以至于在長大后會表現出對別人的不信任感,在戀愛中要求對方為自己做很多事情才能滿足自己的安全感需要。由于大部分學生都是在大學期間開始談戀愛,所以很多學生在高校首次暴露該心理問題。
(2)家庭長期處于爭吵破裂狀態:該類學生長期處于家庭的激烈爭吵狀態,在大學期間多數表現為脾氣暴躁,遇到事情總不能平靜思考解決,偏向用高亢的語氣壓倒別人順從其意愿。根據潛意識的理論分析,該類學生在童年時期就經常目睹家人爭吵的場景,潛移默化地把這種行為模式植入自己的潛意識中,同時情緒容易表現出不穩定,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
(3)長期寄養在別人家庭:該類學生以農村地區的女生尤為多見,由于農村地區重男輕女的思想嚴重,所以其父母都更希望生男丁,經常造成超生的現象,很多超生的女童會被寄養在親戚家里。由于從小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而且感到自己是被父母所遺棄的,該類學生的問題往往最為嚴重,表現為內向、自卑、情緒容易波動,除了會有極度的不安全感外,還會表現出明顯的行為,對舍友同學蠻不講理,對老師、家長有不滿、蔑視等行為,甚至還有毀壞公物、虐待動物等表現。根據潛意識理論的分析,該類學生由于從小父母就不在自己身邊,所以童年期間嚴重缺乏正常的父母關愛,長大后會有內向、自卑、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再加上自己父母為了追生男丁而把自己拋棄,對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充滿著怨恨之意。同時該類學生因目睹父母把所有的關愛都投放在自己的弟弟身上,故產生嚴重的妒忌心理。若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沒有給予及時的安撫與關懷,長大后往往會有的心理,總覺得世界對她不公平。這種被壓抑在內心的情緒會隨著年齡的長大,到了大學這個相對自由的環境里面就會被宣泄出來,該類學生認為幼年得不到滿足的欲望,長大后就要向這個社會加倍索取。
3.1.2 家庭教養苛刻
該類型學生家庭完整,但是父母從小對其的教養極其苛刻,在學習上要求拿高分,在生活上要求嚴謹細致。若孩子做不到就嚴厲呵斥,甚至還動手打罵,并少有時間與孩子交流,也不允許孩子娛樂玩耍。該類型的學生內向、自卑,說話結巴,做事死板,缺乏靈活性,不善于交流,不懂得與他人協作。
3.1.3 家庭極度貧窮
該類學生家庭非常貧困,支付每天的吃穿費用都顯得困難,甚至大學的學費都是東拼西湊的,此類學生具備強烈的內向、自卑性格,看似溫順,但是一旦觸碰到其心理底線,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根據潛意識理論的分析,該類學生從小生活在捉襟見肘的環境里面,感覺自己低人一等,也常常目睹自己父母為生計而嘗盡心酸的情景,想通過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他們的求勝欲較強,但是為了得到同學的認可,往往給自己打造一副溫文儒雅的人格面具,所以情緒不敢表現在外,久而久之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3.2 童年經歷
每個人都會有著自己的童年經歷,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自己的童年經歷只會記得很少一部分,但是童年經歷卻塑造出我們一生的人格。早期的童年經歷隨著時間的推移,從當年的意識沉淀為潛意識,在日后無形地影響著我們一生的行為與思想。③如果在童年遇到一些負面的事件,而且事件對人的心靈造成了巨大影響,待成長后這種影響還會繼續延伸。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童年被蛇咬過,這種疼痛感即使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難以消除,只要見到類似于蛇的物體,被埋藏的潛意識又會被勾起來,而且是不受控制地勾起來,讓我們再次回想起被蛇咬的疼痛感,即使知道是草繩,不會對自己有所傷害,但是還是不由自主地敬而遠之,運用榮格潛意識的理論描述,這便是形成了情結。典型的案例:童年時期被過的女生,長大后會特別厭惡男人,形成了對男人具有排斥感的情結,該類學生往往容易發展為同性戀,選擇女性為自己的戀愛對象。
3.3 地域風俗文化
國家經濟的發展與中小企業的發展繁榮密不可分,近幾年來,在我國經濟迅猛增長的大潮下,對外出口貿易量每年都在增加,我國資本市場中國外游資的涌入量也在逐年增長,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些都是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機遇。但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小企業籌資仍然是極其艱巨有待解決的難題,而其中我國中小企業的籌資問題尤為突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本論文通過對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的籌資現狀,籌資難成因分析,提出針對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籌資問題的解決對策,通過這篇論文的研究,我們可以將研究成果推廣到我國各個中小企業,這對我國中小企業解決籌資難問題具有深遠的影響,這也是本篇論文的最終目的和意義所在。
二、 用SWOT分析法分析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籌資難成因
(一)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簡介
本文以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為研究對象,該公司成立于1990年1月,有4億元的注冊資金,總共資本達到了260億元,其主要產業是軟件開發。它屬于民營企業。
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成立初始的注冊資本是3000萬元,過了六年,在1996年該公司改為了有限責任公司,投資額被追加到了10000萬元,隨著公司發展,股東繼續追加投資,其投資額漲到了30000萬元。
因國家對網絡的建設投入不斷加大,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想要牢牢抓住這一機遇,欲將對軟件開發的投資加大,可是由于對軟件開發的投資額過于巨大,而且投資期限過長,企業自有資金完全無法滿足投資需求。故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為了籌集資金,大量向銀行貸款,也適當的采用了增資擴股的方式,近幾年來由于國家對經濟的介入,得到銀行貸款變得艱巨,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籌資困難,目前已經到了發展的瓶頸期。
(二)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內部優勢
較高的知名度。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在國內的知名度比較高,雖曾因為財務問題給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印象不是特別好,但這幾年通過改善自身已經與各大銀行形成了互利互惠的關系,這種改善對其籌資有很大的幫助。
(三)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內部劣勢
籌資渠道較少。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較小的發展規模決定了其內源資金不足以滿足日常生產經營對資金的需求量,而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直接籌資的渠道又相對有限,因為自身發展狀況等諸多因素影響,通過證券市場籌資或通過大銀行貸款也難如登天,所以目前銀行仍然是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籌資的主要渠道。相對較少的籌資渠道加大了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籌資的難度。
(四)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潛在機會
1、市場需求增大
由于計算機的不斷更新換代,致使軟件市場的需求逐步增長,這對該公司來講是潛在的機會。這一機會就導致企業需要籌集大量資金來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
2、人才成本下降
首先,國外的軟件人才可以低成本的引進,另外,企業吸納人才也由于國內優惠的政策而變得簡單。
(五)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外部威脅
1、銀行方面的原因
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籌資困難的另一個原因是銀行不愿意為其提供所需的資金。取得銀行的貸款是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籌資困難的一個最主要原因。銀行在貸款對象選擇過程中的偏好和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籌資種類的單一造成了銀行與該公司供求關系的不協調。銀行等金融機構更愿意貸款給那些財務狀況明晰、償還信用好的大企業,以取得規模效益,以達到盡量減少壞賬發生的目的。而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在賬務償還方面并沒有足夠的信用度,財務狀況讓人堪憂,使得出于將風險控制到最低目的的銀行不愿意發放貸款給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這就導致了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的籌資難。
2、金融機構體制的局限性
中小型企業,尤其是像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這樣的高科技創新型企業最需要的其實是中長期貸款和股權投資,但是在現有金融機構體制下,只有短期信貸業務開放給了中小企業,這就導致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很難從正式金融體制中得到長期權益性資本,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的籌資困難。
而且銀行為了加強信貸人員責任制,減少壞賬率推出了信貸責任化,使每一筆貸款都能落實到個人,這就導致銀行人員對貸款的審批更加謹慎,這實際上就使得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這樣的中小企業籌資變得更加不容易。
與中小型企業的快速崛起不相適應的是數量較少、資金力量嚴重不足的中小型銀行,這些銀行不能提供給中小企業維持生存并進一步發展壯大的資金。因而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想得到這些中小銀行的貸款也是困難重重。
三、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籌資困難的解決途徑及相關建議
(一)加強創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軟件行業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西安某物業軟件公司要想在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二)政府的大力支持
國家助學貸款是由國家指定的國有商業銀行面向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的、由政府全額貼息的個人信用貸款,旨在幫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這項工作自1999年開展以來,經過幾年的實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資助面越來越廣,資助力度越來越大,對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其家庭的經濟壓力、培養大學生自立自強的品質起了重要作用。截止2006年12月,我國國家助學貸款累計發放252億元,獲得貸款的學生為292萬人。國家助學貸款已成為大學生資助工作的主要手段。國家助學貸款的設立,實現了貧困生的大學夢,對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國家助學貸款中的大學生違約現狀
1999年6月出臺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規定貸款必須有穩定收入的人作為擔保人,但由于擔保人這項工作的難度,于2000年3月,國家助學貸款開始采用信用貸款的方式。信用助學貸款是指在校大學生通過所在學校提供貸款介紹人和見證人,以信用方式向銀行申請發放的助學貸款。申請貸款的學生只要符合貸款銀行要求,有學校開具的品德表現證明,并無不良信用行為,即可申請信用助學貸款。問題是國家在大力推進助學貸款發放過程中卻存在著大學生的誠信、信用缺失問題,從而成為貸款發放、整體推進過程中的最大障礙。在國家助學貸款開始進入首批還貸的2003年,全國借貸學生平均違約率接近20%,少數高校違約率甚至高達50%以上。2004年,不少高校畢業生的違約率仍然超過20% ,有的高校達30% ~40%。面對國家助學貸款還款這一令人尷尬的局面,一些銀行紛紛收縮甚至取消這項業務,銀行的理由很簡單:貸款無法收回,部分大學生不講信用。國家助學貸款工作面臨停滯不前。200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及時下發了[2004] 51號文件,對國家助學貸款相關政策、操作機制、風險防范等進行了調整和完善,使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繼續得以開展。然而大學生還貸違約問題仍然嚴峻,據國家助學貸款管理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12月底,有近20%的貸款畢業生不同程度存在還款違約情況。2006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也在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全國聯網運行新聞會上說,助學貸款違約率高達28.4%。為此,有關銀行采取了公開欠款學生的名單及個人信息的警告處分,2007年,中國工商銀行廣東分行和北京分行在網上分別公布了欠款逾期一年的500名和1200名學生名單,此外福建教育廳也曝光了121名大學生拖欠助學貸款名單。隨著高等教育學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貧困生數量、比率都將大幅度提升,國家助學貸款力度也將不斷增強,而隨之而來的借貸違約現象也還會存在。健全大學生的誠信貸款體系,確保國家助學貸款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大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課題。
二、國家助學貸款違約的原因分析
現行的國家助學貸款是以個人的人格和信譽為保證的信用貸款,大學生只要提供貸款所需的相關經濟困難證明、家庭相關資料及個人資料即可。銀行之所以愿意為大學生申請貸款提供如此便利的條件,正是考慮到大學生總體上是綜合素質高、就業前景好、創業成功率高、預期收入相對較好的人群,對他們發放貸款風險較低。助學貸款的還款完全要依賴大學生個人的誠信。因此,國家助學貸款的違約,歸根結底是由個人誠信的缺失造成的。
造成部分大學生個人誠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社會上各種不講信用、社會誠信紊亂的逆流侵襲我們的大學校園,大學生對道德失范所帶來的后果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大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中的群體,本質上還是由獨立的個人組成,作為社會的人、個體人,他們也難免會受到社會各種不良思潮和腐敗現象的影響。這些不良現象模糊和動搖了大學生的價值標準和道德判斷。
2、個人信用意識的淡薄。在逾期未還款的大學生之中,除了少數人是遺忘或無力還款之外,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其信用意識薄弱,沒有樹立起碼的誠信原則。通過對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學生的調查,我們發現有近30%的學生不知道“個人誠信制度”,近21%的學生沒有考慮過將來如何還款。加上國家信用體系不完善,對貸款學生的監督和懲罰不力,在利益驅動下,甚至有個別學生原本就不打算還款。
3、誠信管理體系的不完善。高校教育容易忽視基本道德素質的培養,在學生教育管理等方面,誠信教育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和舉措。大多數高校尚未建立誠信教育管理的相關規章制度,除考試的相關規定外,論文剽竊、簡歷造假等其他不良行為基本上無法可依,無章可循。大多數高校也未建立個人誠信檔案,對個人的誠信缺乏有力的約束機制,這也促成大學生無誠信行為的產生。加上我國個人信用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缺乏一個全國聯網的個人信用檔案和個人信用評價系統。國家金融管理部門、銀行、學校、司法部門、用人單位等部門信息資源共享程度差,造成部分大學生心存僥幸,認為不還款銀行也無法聯系到本人,也不會對自己造成什么不良影響。
三、解決大學生助學貸款違約誠信缺失的對策
大學生的誠信密切關系著國家助學貸款的良性循環,確保貸款政策落到實處,既要靠加強國家助學貸款法制建設,也要靠加強以誠實守信為主要內容的大學生道德教育來實現。
1、廣泛、深入開展誠信教育
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的出現,反映出其在思想認識方面誠信意識的薄弱,因此要從根本上有所改變,就必須在高校中切實推行誠信教育,加強誠信宣傳,提高大學生對建立和維持個人誠信問題重要性的認識。要把誠信教育帶進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課堂,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尤其要通過理論聯系實踐來鍛煉提高大學生的誠信品質,并將誠信教育作為一項制度納入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教育。要在學校里形成一個領導、教師、員工共同參與的誠信教育環境,為人師表,言傳身教,要讓誠信教育貫徹到大學生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貫穿大學生活的始終,將外在被動的受教內化為自覺的行動,形成穩定的持久的誠信品質。
2、建立健全大學生誠信制度
(1)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誠信檔案涵蓋學生的家庭基本情況,在校期間的學習成績、獎懲情況、品行說明、信用記錄等。建立檔案本身對大學生的行為就是一種有力的約束,如銀行要對學生的誠信狀況進行了解,就可以提供相對客觀、詳細的依據。另外,誠信檔案進入人事檔案,有利于用人單位督促大學生按時償還國家助學貸款。
(2)建立健全大學生誠信評估及懲罰機制。在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的基礎上,對大學生的誠信狀況進行記錄,設立基本信息記錄、良好行為信息記錄和不良行為信息記錄,定期根據記錄的信息對大學生進行評估,對有嚴重不良行為記錄和有誠信降級趨勢的學生實施預警制度,教育和督促學生,避免誠信狀況進一步惡化。評估結果放進學生檔案。同時有誠信問題者不得參加任何評優.黨團組織要將誠實守信作為入黨入團和考評的重要條件,一旦違反要受到黨團紀律處分,在大學校園里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
(3)加強誠信方面的法制建設和執法力度。參照西方發達國家經驗,中國應建立社會征信體系,出臺相關的法規或部門規章。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一定要嚴格執法,加強執法檢查的力度,以法律為手段,約束大學生的行為,構造誠實守信的外部環境,促使大學生自覺履約還款,提高誠信意。
[參考文獻]
誠信的含義是什么?孔子在《論語》中做了闡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這里的“信”就是信實、誠篤的品德。后來朱熹曾寫道:“信者,言之實也。”“誠者自然,信是用力,誠是理,信是心,誠是天道,信是人道,誠是以命言,信是以性言,誠是以道言,信是以德言。”概言之,即“誠是自然的實,信是人做的實。”中國人恪守的“仁、義、禮、智、信”中,信占其一,足可證明言必行、行必果及誠實守信一直是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誠信作為中國的優良傳統一直在傳承,而且在當今社會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誠信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內容,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然而作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誠信方面出來很多問題。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
大學生誠信缺失主要集中體現在學習方面、經濟方面、為人處事方面、就業求職方面等。缺乏誠信對于大學生的成才極為不利。
1.學習方面誠信缺失
(1)考試作弊。從國家教育部到高校對學生考試做出了嚴格的制度規定,但是學生考試作弊的現象屢禁不止。作弊手段推陳出新,從打小抄發展到手機、隱形耳機等先進的現代化工具傳遞答案,作弊呈現多元化、現代化、盈利性等特點。學生考試作弊給高校的考風考紀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2)學術抄襲。學生的畢業論文及老師布置的論文作業,不是認真收集資料,運用所學自己知識寫出的原創,而是“鼠標加鍵盤”在網絡上東拼西湊的“大雜燴”,更有甚者直接將別人的論文換個名字,當做自己的論文來敷衍老師。這種創作方法使論文寫作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同時抄襲之風嚴重影響高校的學風建設。
2.經濟方面誠信缺失
(1)故意拖欠學費。個別學生為了吃喝玩樂,搞攀比,竟然把學費當做消費資本惡意拖欠學費,這就為高校正常的學費收繳增加很多困難。
(2)騙取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是國家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而采取的資助政策,還有個別學生,家庭經濟不困難,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偽造貧困證明,騙取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供其揮霍。這使真正困難的學生得不到資助,嚴重阻礙國家資助政策的貫徹執行。
(3)惡意違約。個別學生使用銀行信用卡消費,銀行不催款學生就不主動還款;學生購買電話卡,打長途電話,打光就扔;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畢業后不主動還款,還需要銀行和學校催款。種種失信現象嚴重影響大學生的道德品質。
3.為人處事方面誠信缺失
(1)人際交往虛假。同學之間的交往不真誠,做人不誠實,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言行虛偽。經常承諾,但從不兌現。個人交往中借錢不還,借物不歸。在這樣的環境下,同學很難建立深厚的友誼。
(2)戀愛動機不純。大學生把戀愛當做填補心靈空虛的一種方式,抱著游戲的態度,狂熱的追求異性。由于大學生戀愛引發的輕生案和傷害案屢見不鮮。大學生戀愛根本不考慮道德責任和愛情的義務,充滿盲目性。
(3)網絡道德。網絡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查詢大量的資料,從而促進自己的學習,同時也給大學生帶來了網絡娛樂。但是個別大學生缺乏網絡道德,在網絡上虛假信息,利用網絡賭博、詐騙等等,這些忽視網絡道德的行為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
4.就業求職方面誠信缺失
(1)求職簡歷造假。由于大學生的數量增多,就業壓力大。不少大學生為了謀求一個好的工作崗位,在求職簡歷上偽造榮譽,夸大自己的能力,使得求職簡歷水分太大,用人單位為了求證,還得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協議違約。在擇業過程中,大學生不履行就業協議或合同的行為時有發生。倘若有接收單位就草率簽約,遇到更好的單位就隨便毀約,嚴重影響了高校的聲譽和用人單位的招聘工作。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文化因素。傳統文化道德對個人修養、人際交往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確規定,形成了一系列道德標準和規范,對于調節人際關系,規范個人行為,維持社會秩序等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些規范所體現的約束性、有效性,并不完全適用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由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發展的脫節是造成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之一。再者,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所提倡的價值觀和功利主義對我國社會的沖擊,也是大學生誠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社會因素。在政治領域,個別領導干部腐化墮落、貪污受賄、等現象,不僅影響黨員干部的整體形象,還給青年學生帶來不良影響;在經濟領域,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個別不法商人假冒偽劣、走私逃稅、虛假廣告、拖欠工資等等違法現象,不僅影響我國經濟健康發展,而且對青年學生的道德品質產生不良影響。
3.環境因素。目前社會上一小部分人為追求物質享受、崇尚金錢而不擇手段,不惜出賣人格和尊嚴,甚至打法律的“球”,這種利益至上的思想嚴重污染了社會風氣,大學生是最容易受影響的群體,大學生在污濁的環境中難免不受影響。
4.教育因素。大學生的誠信缺失,不能完全歸咎于社會、文化、環境因素,教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國教育的模式實質上還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只是口頭上的轉變,沒有真正落到實際。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學校和家長只注重學習成績,而忽略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被弱化,多采用灌輸法只停留在書本上,使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變得非常薄弱。
三、解決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對策
解決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問題,是個浩大的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實有效地方法,才能達到教育目的,為國家培養品德高尚的大學生。
1.轉變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認識
大學生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開展誠信教育,就是要在大學階段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念、價值觀和行為模式。通過誠信教育,幫助大學生明確誠信的本質和內涵、誠信與道德、誠信與大學生成才的關系,使大學生懂得誠信是一切道德賴的基石,自覺地做一名誠信的大學生;通過誠信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說誠信話,辦誠信事,做誠信人”的誠信觀念,喚醒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識,自覺加強誠信建設,養成誠信待人,誠信處事,誠信學習,誠信立身的良好習慣,使廣大學生成為具有誠信美德的高素質人才。
2.社會要承擔更多的教育責任,凈化社會環境
誠信教育是全方位的,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以至社會教育,誠信教育的落實離不開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支持。社會作為一個大環境,對于承擔誠信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應在全社會努力營造良好的誠信社會氛圍,加強宣傳導向,充分發揮網絡、電視、報紙等大眾傳媒的宣傳功能,弘揚誠實守信的優良傳統,加強輿論監督,批判各種失信行為。另外,還應加強法制建設,進行信用立法和信用制度建設,加大打擊失信行為的廣度和力度,使出現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失信現象得到根本扭轉。只有營造出人人講誠信的良好社會氛圍,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推動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有效開展,才能建設和諧社會。
3.突出學校作為誠信教育的主體地位
學校是培養大學生誠信品德的重要場所,也是實施誠信教育的主體。首先學校要樹立良好的校風和學風,為培養大學生誠信品德的養成提供一個良好環境;其次要發揮教師的關鍵作用,特別是思想政治教師的作用。注重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運用討論和談心等手段,掌握學生的心理,是誠信教育貼近生活,引導學生從心理上認同誠信的行為方式,最終防止失信行為的發生;最后是輔導員和班導師的重要作用。作為學生直接最多的輔導員承擔更為重要的作用,輔導員要為每個學生建立誠信檔案,記錄學生誠信品德、考試誠信、學術誠信、歸還銀行貸款、履行就業協議等誠信和失信的行為,同時將誠信納入學生獎懲制度。獎勵鼓勵學生講誠信,針對學生失信的行為進行耐心的思想教育,用愛心和恒心教育學生誠信,達到誠信教育的目的。
4.家庭教育是誠信教育不可或缺的主要組成部分
家長也是誠信教育的主要組成,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要轉變“重智力、輕品德”的教育方式,既要對孩子的功課負責,也要注重對孩子道德品質的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培養子女的社會責任感和誠信觀念。家長要認清誠信與成才的關系,對子女進行誠信教育是家長的責任。家長要負起責任,用誠信的言行感染子女,帶動子女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配合學校的誠信教育,把大學生教育成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參考文獻:
[1]賈振宇,張少平,張芬芳.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狀與原因透析.中國集體經濟,2008.1.
[2]劉建新.中國信用.新華出版社.
2.一定要親自打電話到雜志社詢問,中介給的查稿電話一定要親自驗證。驗證的方式是自已到郵局定一本雜志,打開雜志的扉頁,上面會在編輯部的電話,只要中介給的查稿電話和這個不一樣,一定要核實好原因,否則一定不能發。當然了,通過郵局訂閱雜志時間會較長,可操作性較差。
3.付款給中介后5天之內一定要打雜志社電話詢問自己文章的版面費付了沒有,若沒付,及時和中介溝通,直到中介付給雜志社之后。
此外,需要大家明白一個問題,有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