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0: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社會體育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國的社會體育專業最早于1993年在天津體育學院創辦。作為開辦時間較久的專業,經過多年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培養了大量相關專業的人才。但是,同時也暴露出一定的問題,比如畢業生就業率較低,就業崗位不對口等。2012年教育部在原社會體育專業的基礎上設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力求使該專業更貼近市場實際需求。各高校隨后紛紛開辦新設立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
1.2社會體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該文在重點調查研究了我國40多所不同類型和層次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發展現狀等綜合信息基礎上,在查閱收集和統計分析有關數據基礎上,著重從培養目標、專業核心(主干)課程等專業建設總體狀況,進行歸納與綜合比較。經過分析可以發現,這些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以下問題。
1.2.1人才培養“同質化”問題突出
絕大多數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依然按照傳統的項目進行培養,如:籃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導致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雷同,人才培養“同質化”問題突出。
1.2.2人才培養“低端化”
由于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大多集中在傳統的項目,如:籃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沒有面向較高層次的項目,導致學生就業一般在低端就業市場。
1.2.3畢業生就業難
由于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同質化”問題突出,人才培養“低端化”等問題的困擾,導致該專業無法適應社會對體育人才需求的多樣性,使該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在2014年的我國十大就業困難專業中,社會體育專業名列其中。
2我國健康管理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我國健康管理產業發展現狀
健康管理產業在我國還是剛剛起步,對于我國來說還是一個新事物。對于健康管理的定義有很多,較為普遍的定義為:“健康管理是以預防和控制疾病發生與發展,降低醫療費用,提高生命質量為目的,針對個體及群體生活方式相關的健康危險因素,通過系統的檢測、評估、干預等手段持續加以改善的過程和方法”。健康管理是大有可為的朝陽產業。2012年杭州師范大學建立國內首個健康管理學院,并開始招收第一屆健康管理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
2.2我國健康管理產業存在的問題
健康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是健康管理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根本保證。但是,目前我國健康管理人才極度短缺。特別是與健康管理產業迅猛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相比,健康管理人才缺口更顯巨大。2013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提出,要在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基礎上,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著力擴大供給、創新發展模式、提高消費能力,促進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務協調發展。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按照發達國家的經驗進行推算,這么巨大的健康服務業市場需要的健康管理相關人才在百萬人左右,而目前我國擁有的健康管理相關人才不足十萬人,這說明我國健康管理人才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3開設健康管理方向是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完善
首先,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避免出現以前社會體育專業出現的問題,即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導致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在社會上找不到對口就業的崗位,而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人才學校又沒有進行培養。因此,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開設健康管理方向可以更好地與社會需求銜接,避免出現社會體育專業曾經出現過的問題。其次,各個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要考慮學校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地理與文化區域特征,以及學校的師資條件等,將那些市場發展前景好的專業方向設置到人才培養目標之中。健康管理作為新興的事物,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平均期望壽命的延長,現有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不能滿足國民的健康需求等原因,將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開設健康管理方向將為健康管理服務在中國逐步形成一個產業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基礎。最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開設健康管理方向有助于促進人們的健康水平。因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健康管理方向的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必要的健康管理與運動干預、促進健康的理論與實踐技能,就可以改變醫療機構的體檢中心或專業體檢機構那種只能滿足疾病的篩查,而對于身體機能狀態的測試評估以及后續的運動干預指導等跟蹤服務極為缺乏的傳統體檢模式,能夠極大地促進人們的健康水平。同時也是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完善。
4結論
(1)健康管理是大有可為的朝陽產業,健康管理人才需求量巨大。通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本科教育,是成為合格健康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徑。
1.人文社會學和體育的相互關系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體育也越來越重要,也正是由于要滿足社會和人類的需求而使得體育產生,隨著人類和社會的不斷變化體育也隨之變化。而人們是組成社會中的一員,他離不開社會生活,與社會中的衣食住行都緊密相連。人類自身具備的社會屬性、在社會發展中體育對人類產生的影響力直接關系到了體育科學這個對社會人類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科學,它具備人文社會科學的特征性質。人是體育的承受對象,人和大自然是體育發展延伸的基礎,而人與社會才是體育人文與運動發展的直接性與決定性因素。根據人的社會性這樣方面來對體育進行研究,換句話說通過利用體育作為社會過程的研究對象,要具備與人的社會相適應的活動特點,也就是說從體育方面的實踐上而言,是社會關系和體育活動的各種形式兩者之間的統一;以體育近年來的發展角度而言,是自覺性和自發性兩者之間、能動性和目的性兩者之間的統一;通過以體育發展是社會機制方面研究,是主觀性和客觀性兩者之間的統一。通過在這些方面結合成一個統一體,組成了以人文社會科學為基礎對體育進行研究的依據。社會發展是體育發展的基礎,因此,在對體育人文社會可續的研究過程中不但會涉及到體育實踐的問題,還會與研究成果的增加以及社會學的發展息息相關。
利用對體育科學社會功能了解,不僅能夠認識到體育科學在科學體制中的重要性,還能夠促進體育科學事業的發展,不斷健全體育科學機制,了解體育科學哪些方面能夠對人們的生活帶來積極效果和意義。體育正是因為社會的需要而出現的,也決定了他在人文科學中的獨特意義。
2.社會學過程論視角下的體育人文
在社會過程理論中主要所要強調的是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信賴、依靠的關系,它與微觀經濟學中所講述了社會行為理論有著很大的區別,與洪湖氨經濟學中涉及的社會結構理論也是千差萬別。通過仔細分析會得知,它已經打破了在過去人們對于社會學的理解,以一種新的方式去理解社會學中的二元對立,并且它還試著在原來的基礎上提出新的社會觀點和理論,從而消除這種新舊矛盾的現象。它的主要觀點是在社會中,人們不要過于重視在集體中的重要性和個體性,也不要過于側重于社會性,而是要把握好尺度,通過分析研究人在社會中生活的各種形態特點,這樣不但能夠通過社會來限制人類的活動或者是受到社會的影響,還能夠使人們在于其他人相互接觸和相互依賴的行為狀態中找到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將這個新的理論提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諾伯特?埃利亞斯。在社會學過程論的觀點之下,對體育就會得到這樣的啟發。
3.社會學符號互動論視角下的體育人文
在微觀社會學內容中包括了符號互動理論,它主要涉及到的內容是有關相對較小的比較具體實際的一些社會問題。在符號互動論中的主要看法是在社會這個整體中,人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與需要與人溝通,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都是需要通過一些符號來實現的。事實上每一個符號都有其獨特的含義,它代表著很多的信息,它能夠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中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在工作中,人們可以利用符號使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使得人們相互適應,達成一致并為之共同努力。這種社會學符號互動論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出生于美國的布魯默。事實上,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心理暗示是影響體育的現場發揮、體育成績的取得的重要因素,對于那些工作年數不較多,工作經驗豐富的體育教練來說,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是特點,在體育訓練過程中除了要訓練出一個體育技能精湛的運動員之外,在訓練過程中還要為運動員灌輸一些積極的思想,增強運動員的自信心,培養較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是他們在比賽中保持良好的心態,能夠發揮出應有的水平,取得良好的成績。事實上,教練通過這種方式進行體育培訓是具有一定的道理的,這樣能夠讓參賽運動員具有一顆必勝的心理,在賽場上始終胸有成竹,大腦中只有必勝的信念,不去考慮失敗和后果。這樣,在比賽中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勝利的幾率才會更大。正因為這種沒有顧慮的比賽,才能夠使得動作、技能和戰術都做到位。同時,在面對對手時,正因為運動員的自信心在氣勢上已經打敗了對手,使得對手不斷對自己產生懷疑的矛盾思想,從而在心理戰術上取得勝利。正因為這種胸有成竹比賽態度和信念,才能夠將教練與運動員以及運動員和運動員之間產生微妙的情緒變化,從而達到互動交流的目的。換句話說,追根究底這就是源于社會中人們的社會交流。
4.社會學結構功能論視角下的體育人文
第一,社會學在結構功能方面來看,通過相互聯系的很多部分結合而成來一個有機的社會體,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義,是=在社會中占有其重要的地位,組成社會的這各個部分、社會整個與組成各部分之間都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為了有效維護社會的生活秩序,保持社會整體的穩定性,首先就要保證社會要意見保持一致并具有統一的價值觀。通過社會結構功能理論的觀點得知體育也是組成社會的一個部分,在社會整個上發揮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很多社會學結構功能理論學家曾經說過體育運動作為社會的一個部分,具有較高的價值性和社會性的一種運動,它不但對社會人員具有積極的作用,還能對社會的發展起著正面力量。除此之外,體育在保持社會穩定和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方面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二,從社會學結構功能論的方面來說,體育在社會整合力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體育能夠將社會成員的潛在并且不叫分散的力量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社會體制。由于在整個社會中,人們的性別、種族、年齡等方面都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而且人們的生活環境、文化背景、社會環境都很很大的不同,但是他們往往會因為對某一個頗負盛名的運動學家、體育明星產生興趣或者如癡如狂,使得這些看似沒有任何交集的人們相互聯系起來,產生了濃厚的親切感、認同感以及團隊之間的集體榮譽感,這種情感想要利用其他的方式去實現也是難以實現的。同一個道理,如果運動員也會對本國的運動明星、社會以及國家具有深厚的熱愛之情,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這樣的歸屬感、認同感不僅僅代表的是一個人的小情感,還能夠維護我國的社會秩序,促進我國社會的安全、穩定的發展。
第三,以社會學的結構理論視角來看,體育能夠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我國的發展方面趨于體育事業,像體育為主的產業化國家發展。近年來,由于我國體育事業的日漸壯大,體育事業得到的重點突破,體育事業的經濟增長點日益更新,為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資金,取得了巨大的財富。在1987年,美國在體育方面的產業年產生總值已經超過了587億美元,在1988年的時候,體育事業方面取得了631億美元的成績,截止到1993年,這一年里取得的產生總值已經超過了700億美元這個巨額數字。由此看來。體育事業在近年來的發展非常迅猛,速度驚人。也正因為取得了這樣的成績,使得很多的美國社會學家口稱在美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體育事業已經獨占鰲頭。在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已經不再擔心人們的溫包問題,并向著體育領域進軍。在幾年的時間里,經過我國人民的共同努力,雖然與美國這樣的體育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實力差距,但是我國的體育事業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5.結語
體育不單單是能夠增強人們的體魄,還能夠反映社會問題,是現實社會的一種縮影,它涵蓋了各個方面的問題。通過以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體育,利用社會學所具備的特點以及社會學中的符號互動論來欣賞體育,對體育進行闡述,并將體育分為多個方面進行剖析,這樣能夠使人們全方面、多角度的去看待體育,認識體育以及學習體育。而社會學的視角指的就是以社會學的科學視角著手,對問題進行有效分析,并且了解問題的結構。本文所說的體育人文講述的就是體育在多年來的發展壯大過程中對社會以及人類造成的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力。
(1)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道德的指引。道德,是維系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和紐帶。企業作為社會的“經濟細胞”,其運行和發展必然要受到道德的約束。
(2)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法律的要求。企業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很多,但是最基本的是法律規定的責任,包括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競爭者正當權利等。如果不遵守法律規定的責任,會受到法律的懲罰。
(3)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社會的期望
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離不開利益相關者的支持與合作,可以說社會是利益的源泉。企業在享受社會給予的福利時,也應該按照社會的期望來回報社會。
企業社會責任的一般問題
企業社會責任是20世紀以來凸現于企業管理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在對西方傳統的傳統的企業目的理論,即企業的唯一目的就是實現自身利潤最大化的反思中發展起來的。企業社會責任,既是當代西方正在興起的一種企業倫理學,也是一種旨在追求“共同福祉”的實踐。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從本質上講,“企業是一種社會存在,它必須自覺使自己的存在方式與社會相適應,是企業的利益與社會的利益統一起來,在維護社會利益的前提下去追求實現企業利益,同時它還必須履行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企業社會責任沒有統一的理論內涵,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創造財富、繁榮經濟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創造財富、繁榮經濟,以此促進社會發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德魯克認為,企業的目的必須在企業本身之外,事實上,企業的目的必須在社會之中,因為工商企業是社會的一種器官。企業只有以回報社會為己任,生產和創造符合社會需要的財富,才能夠持久健康發展,才能從根本上促進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和諧。
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
作為企業來說,在社會中具有特定的職責,主要就是為社會提品和服務。企業的道德使命就是運用所能獲得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為人類世界更加美好而創造產品、服務和機會。從企業的社會責任角度說,為顧客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不應僅看作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謀求生存和發展的手段,而應看作是企業社會責任所要達到的目的。
利益相關者理論分析
利益相關者理論概述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公司影響、也受到其包括股東在內的利益相關者群體的影響,管理者要為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服務。具體來說是指供應商、客戶、雇員、股東、當地的社區以及處于人角色的管理者等。其中直接利益相關者是與企業直接發生市場交易關系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企業員工、債權人、供應商等,間接利益相關者則是與企業發生非市場關系的利益相關者,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會活動團體、當地社區等。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演變與發展
(1)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依存觀”階段(20世紀60~80年代)。從1963年斯坦研究所提出利益相關者定義,到1984年弗里曼的經典著作出版。在這個階段,學者們主要強調把利益相關者理解為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研究的重點問題是利益相關者是誰、利益相關者參與的基礎和合理性問題。
(2)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實施戰略管理”階段(20世紀80~90年代)。把利益相關者方法應用于戰略管理研究始于弗里曼,他在著作《戰略管理:一個利益相關者方法》中首先提出了這個觀點,此后的利益相關者研究基本上都是按照他的框架展開的,成為了關于利益相關者研究的一個標準范式。
(3)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參與所有權分配”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針對利益相關者定義過于寬泛和“剛性”的指責,近年來的研究是從更為全面、廣闊的是決定義利益相關者。
對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評價
任何理論都存在著進步性與局限性,利益相關者理論也不例外。
1、利益相關者理論的進步性
如果企業僅僅強調對股東負責,那么勢必為了股東的利益會忽略甚至影響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公司的經營決策影響到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企業應該對所有的利益相關者負責,企業決策應該是平衡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而不僅僅是股東利益。
企業應用利益相關者理論可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由于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是有差異的,他們對企業的貢獻不同,所承擔的風險不同,所要求的回報也不相同。有的利益相關者會對企業主動施加影響,從而承擔更大的風險,也同時獲得更大的回報,而另外一些利益相關者則被動的承擔風險,應該通過區別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確定核心利益相關者。企業應用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得到維護,他們反過來會更加關注企業的發展,特別是那些核心利益相關者理論,從而減少了監督激勵成本和機會主義行為,他們和企業形成一種基于信任的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將大大減少交易成本和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成本。良好的聲譽、獨特的組織文化與客戶、供應商之間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企業無形的、有價值的、競爭對手難于模仿或直接取得的資產,而這些資產使企業創造了超越競爭對手的優勢,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利益相關者的局限性之一就是相關者利益本身具有相互競爭性。王新磊(2007)指出,盡管利益相關者理論在多個方面顯示了其合理性,但利益沖突導致效率的損失,相關者的利益不易量化,給實際操作帶來困難。在利益競爭中,一方利益的實現必然是以犧牲另一方的利益為代價。比如員工希望獲得更高的工資,而在企業利潤率一定的前提下,高工資必然會影響到所有者的利益,而如果要同時保障所有者的利益和員工的高工資,企業必然要提高價格,這時,消費者的利益又會受損,但如果考慮消費者的利益,則企業的利潤必然會有相應的下降,此時,國家的稅收就會隨之減少。由此可見,在相關者的利益存在競爭性的情況下,要同時兼顧他們的利益是不現實的。
利益相關者理論對傳統的企業理論不是替代,而是一種補充,最大的貢獻就在于提醒公司應該更多的關注股東以外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以確保公司價值的長期最大化,使企業更長久的發展。
利益相關者理論下企業社會責任的構建
由于理論指導的缺乏,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諸如“為誰承擔社會責任”、“為什么承擔社會責任”、“為什么事情承擔社會責任”等問題令企業領導者苦惱不已。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出現,大大促進了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企業在維持生存、追求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企業內部和外部各個利益主體發生關系,為了企業與社會利益的協調、均衡發展,企業不可避免要承擔社會責任。將利益相關者理論引入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中,
則要求企業在創造利潤、對投資者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滿足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承擔對股東、員工、顧客、政府、社區、競爭者、環境等的責任。
對股東的責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股東是企業的投資者,企業與股東的關系是企業內部關系中最重要的內容。股東可以說是企業最大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它投入的多,自然要求的回報也多。企業對股東的責任是不同于一般的企業社會責任的。
企業對顧客的責任
顧客是企業產品和服務的購買者、消費者。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顧客的信賴與支持。企業首先應該向顧客提供其滿意的產品或服務,滿足其購買需求。企業應該首先深入市場調查,然后進行合理的預測,弄清楚消費者的基本需求狀況,并開展好售后服務等。在保證消費者的合法權利的同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的合法權利包括:自由選擇權、知情權、索賠權、公平交易權等。其次,企業要準確的向顧客傳遞產品和服務的信息,并收集顧客意見,正確、及時的處理顧客的意見,通過這些顧客意見不斷改進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努力提高客戶滿意度,這樣才能擁有更大的客戶源。
企業對社區的責任
社區是企業外部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的根基所在,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企業的運行需要社區提供的各種社會服務,如水電供應、治安保衛、消防衛生等,離開社區,企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就會停止。企業作為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就要為社區承擔一定得責任。要積極地相應社區的號召,支持社區建設,美化社區環境,維護社區安全,為社區居民提供就業機會等。這樣可以提升企業的知名度,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企業對環境的責任
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人們的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也需要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環境、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不僅關系到當代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事關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關鍵。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的基本組成部分,必須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要在尋求自身可持續增長的同時,保證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從分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經濟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企業要盡量的降低能源與資源的消耗,減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排放。還要慷慨解囊,自主環保事業等等。
一、地方文獻的體系建設
1.1地方文獻的概念
首相要準確地了解這項工作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地方文獻呢?通常對地方文獻的理解是這樣的:地方文獻是指針對不同區域的不同發展階段所做的實事求是的記載,在未來各個領域的發展和建設中,其作用是其他類型文獻無法替代的。就文獻的著述形式來說,學位論文、專著、報刊、會議記錄、文告、傳單、各類文件的匯編、譜錄、各種注釋及說明書等形式至少應包括在地方文獻里面;地方文獻的載體類型,則包括了光學和化學制品(照片、影片和縮微制品)、數字化存儲介質(磁帶、光盤、硬盤、U盤)、紙制品(如鉛印本、寫本、抄本、拓本、手繪本及各種影印、復印本),及當代圖書文獻的所有載體類型。就出版發行渠道來講,地方文獻中除公開出版物外,更有大量的非書資料和非公開出版包含其中。
1.2地方文獻體系建設
1.2.1做好地方文獻體系建設的規劃
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圖書館工作尤其是地方文獻相關工作受到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何在變化的條件下繼續做好地方文獻的體系建設就需要一個科學、穩妥的規劃。首先,要對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歷史、地理、風俗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并且聘請專家進行論證,以此來確定地方文獻征集的區域和范圍,以及征集內容的范疇。其次,在前期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出一個符合自身的發展目標和地方文獻收藏、利用的工作條例,來保持地方文獻體系建設的一貫性和長期性。最后,要建立一支專業的工作團隊,充分調動工作的積極性,為開展高效的工作奠定人員基礎。
1.2.2地方文獻征集的內容和范圍
以吉林省圖書館為例,我館對省內各級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編撰的圖書、圖片、圖冊、報紙、期刊、音像制品等進行全方面的收集。有關吉林的史志史料、民間流傳的譜錄;滿鐵文獻、抗聯文獻、洲國文獻,還有金代、遼代、渤海國、扶余國、東夏國、后金等國文獻資料;玉米、大豆、關東三寶、東北虎、鹿等吉林省豐產和特有的動植物文獻;朝鮮族、滿族(包括薩滿資料);吉劇、二人轉文獻等等。
1.2.3地方文獻資源全方面、多載體的多元化變化
伴隨著計算機技術、聲像技術、光盤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文獻信息越發生動和直觀的改變圖書館服務的內容和形式。例如,通過網絡信息傳輸平臺,將電子出版物資源、虛擬圖書館資源及地方專業網站上的信息資源收集和整理。運用數字化的技術,深挖隱含在地方文獻里的知識單元,對這些知識單位進行采集、提取,建立系統的、多層次的地方文獻資源數據庫,整合有形的和無形的數字資源。這樣無疑將合理優化地方文獻資源的體系結構,充分展示地方文獻所體現的魅力和風采。
二、地方文獻的理論研究
2.1地方文獻的原則
2.1.1地域性原則
地方文獻的“地方”二字,充分體現了其專屬性之強的本質特征,這就說明了地方文獻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能夠反映出這一地域范圍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災異、語言文字、風俗人情、名勝古跡、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和現狀。地域性原則必須以行政區域的劃分為標準,各地根據當地的用戶群的需求和習慣,將區域劃定在合適的范圍內。
2.1.2文獻性原則
地方文獻必須具備存史、資政、勵志的特性和具有歷史價值。只要內容涉及到這一地區的圖書資料,無論其出版形式、出版地、出版者都應被看做是地方文獻。文獻的特質,也使地方文獻成為當代人為后代人留下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2.1.3內容原則
廣泛性:凡是涉及到本地區經濟、政治、教育、文化、民風民俗等方面的相關圖書資料都應該被視為地方文獻收集的對象。
全面性:就是收集的地方文獻的內容要全面,無論涉及到該地區的任何重大事件,只要屬于收集的范圍,必須對此事件的發生、發展、結束及產生的重大影響完整無誤的進行收錄。
精選性;就是收集的地方文獻質量必須要高,尤其是對于一些非正式出版物、非法出版物,必須對其文獻真偽、使用價值、保存價值進行認真的篩選,以確保文獻收集的準確和客觀。
2.2地方文獻的分類
地方文獻因其特性和使用目的,各地都根據本地情況制定特殊的分類法,雖然體現了各地方在文獻分類工作當中的創新探索,但是因為各地都根據本地地方文獻的特點制定了不同的分類法,嚴重制約了地方文獻藏書數據庫的標準化進程和資源共享。所以,我們要努力客服某些地域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現象,制定一部通用的地方文獻分類法和主題詞法,用來規范文獻整序的基礎工作。
三、地方文獻工作的社會作用
長期以來,地方文獻工作者甘于默默無聞的四處收集整理各類文獻資料,埋頭苦干。但是多數人對地方文獻工作的認識還很模糊,對于圖書館收集地方文獻工作更是知之甚少。對于地方文獻工作者來說,不但對文獻的收集工作造成一定難度,也不利于工作的開展。就吉林省圖書館而言,因充分發揮其地域優勢,開展宣傳活動,廣造輿論,爭取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例如,可開展洲國宣傳活動,展示時期各類珍貴文獻、地圖、畫冊,尤其在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勝利七十周年之際,更加會有重大意義;還可借助地方文化特色,向社會公開征集各類吉劇和二人轉理論、發展、表演的文獻資料,充實吉劇和二人轉信息庫;吉林是朝鮮族和滿族聚居地,也可借助獨特的民族特色,開展朝鮮族和滿族的宣傳周,促進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文獻共享。通過以上活動,增添地方文獻收集工作的途徑,增強地方文獻工作的社會影響。
地方文獻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工作。從事地方文獻的工作人員不僅要克服資金有限的困難,還要努力提升業務水平,規范地方文獻的管理,優化地方文獻的服務工作。大力加強地方文獻的數據庫的宣傳和閱讀指導工作,通過地方文獻的開發,使地方文獻轉變成為動態的情報信息源,有針對性的將地方文獻的信息提供給廣大讀者,展示圖書館的地方文獻的信息含量和功能。在吉林省近年來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大環境下,吉林省圖書館作為省級圖書館,更要做好地方文獻工作,從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地方特色出發,做好長遠規劃,探索出一條更好更新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開發和服務工作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學中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但當今社會學概論教科書中對這個問題的論述卻往往存在偏誤。本文從學科、專業/常識的角度、教師(研究者)與學習者的角度和專家與大眾的角度對社會學與常識關系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和評述,指出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不僅僅是對立的關系。只有綜合三種不同角度的觀點,才可以更為全面、深刻的理解這對關系的涵義。
社會學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顯學”之一。其中,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學作為一門科學和社會學家從事專門職業時所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它也是社會學自身發展過程中所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基礎性的理論問題。對這個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社會學家們在林林總總的教科書中多少都進行過論述。不過,國內專家在介紹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對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問題注意不夠,要么三言兩語一筆帶過,要么是只論述其中一點,而不顧及其它,造成誤會甚至偏見。由于教科書面對的對象主要是大學生,他們是未來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因此,教科書的偏誤不可小視。本文在以往學界對社會學與常識關系問題的探討的基礎上,從三種不同的角度對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問題進行梳理和綜述,以就正于方家,并希望在以后的社會學教科書中能夠較為全面的介紹這樣一個基礎性的理論問題。
一、從專業、學科/常識的角度透視
從專業、學科/常識的角度透視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是指從專業/學科分類體系中怎么確立社會學自身的立足之地這一點來考慮問題的。社會學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從19世紀社會科學建立和發展起來以后,社會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逐步建立起來。在已經擁有制度化支撐的社會科學諸學科面前,社會學要有自身的地位,必須擁有與其他先制度化的社會科學諸學科更為獨特的地方。
在經典社會學家那里,從孔德(AugusteComte)最先提出“社會學”概念到涂爾干(EmileDurkheim)最先獲得法國大學的社會學教職,早期經典社會學家雖然沒有明確就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問題進行說明,但實際上他們有一個似乎不言自明的假設,就是科學自然優于常識。比如孔德,他把人類觀念進步的階梯分為三個階段,即神學的階段、形而上學的階段和科學的階段。孔德認為,社會學在時間上是最晚出的,在邏輯層次上是最高的,所有其他學科都為它做了準備,而它可以把先前一切學科作為源泉。在他的科學分類里,所牽涉到的問題不包括常識,因為在科學理性的關照之下,沒有任何屬于常識的藏身之地。
涂爾干則在孔德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在《社會學方法的規則》一書中,涂爾干指出,“孔德這種用歷史發展的觀念來解釋社會的方法,與人們用常識來解釋社會的方法沒有多大區別。從表面上看,歷史提供了社會進化的一個簡單程序……因此,對于解釋社會進化似乎只能用人的意念了。假如這樣來解釋社會,不僅是陷入意識形態決定論,而且是將與社會學毫無關系的概念當作社會學對象了。”涂爾干認為,“社會學方法要求人們不要用常識代替科學,凡是未經科學檢驗的概念,不能隨便使用,更不能用來代替事物本身。”在涂爾干看來,由于社會現象的異常復雜性,所以當時的人們就用常識來解釋它們。可是,社會學家不能這樣,他指出,“社會學者在決定研究對象時,或者在講授他的研究結果時,都不能亂用科學以外或沒經過科學研究檢驗的概念。社會學者還應該清除常識導致的謬誤和前人傳下來的習慣中成為科學研究桎梏的部分。即使不能完全清除,也應該明白這類常識和習慣是毫無價值的東西,才不致于讓這類東西在學說上占據重要地位。”
涂爾干關于社會學的方法論的主張,在其《自殺論》一書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涂爾干挑選了一個常識看來無非是極端個人化的行為,如自殺現象進行研究。通過對自殺率的研究,他否定了常識關于自殺的很多觀點(當然也包括當時心理學界關于自殺的很多觀點)。通過這樣具體的研究成果,涂爾干清楚的表達了他在社會學與常識關系問題上的立場。
總之,在這些經典社會學家的眼里,樹立社會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地位,顯然是要把它不僅與常識而且要與其他已存的社會科學的學科相區別,這在他們說來顯然不僅是樹立學科本身合法性所必須的(我們只要看到孔德、涂爾干、馬克思和韋伯在創始社會學時在將她和其它學科區隔上所做的努力,便可略之一、二),而且也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從學科、專業/常識的角度看,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問題也不僅僅存在于經典社會學家那里,在社會學家作為專門職業的層面,也需要考慮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社會學作為社會學家從事專門職業所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很多社會學家為了求證社會學研究自身對于常識的合法性,往往對此加以說明論證。據美國社會學家的看法,常識性知識和科學知識有三個基本的區別:(1)目標。常識性知識關注的是使用性的活動,是怎樣以一種有意義的、可以預料的方式從事這些活動。相反,科學知識的基本目標是為其本身的目的而追求知識。當科學家出于個人的原因而盡力“證明”某種理論時,指引著他的就是常識,不是科學。(2)支持其理論的證據。常識性知識建筑在現行事物的基礎上。科學則需要遠為廣泛的證據,他們是按照明確的規則收集起來的。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甚至將努力證明其理論之不成立。正是通過這種方式,科學家們才能向任何一個接受所運用的證據的規則的人提供系統的令人深信不疑的證據,證明其理論之成立。(3)系統性。科學理論就其本性而言是清晰的,并且是做過系統闡述的,而常識性理論則是想當然的,并且可能難以用文字來表達。
常識性知識與科學知識之間的這種區別也同樣適用于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上。
二、從教師(研究者)/學生(學習者)的角度透視
從教師(研究者)/學生(學習者)的角度考察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主要是指社會學家作為教師怎樣在教學中闡明這對關系。在現代大學教學體系中,社會學概論課程是很多大學生的必修/選修課,對學習社會學、社會工作等專業的學生來說,則是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這門社會學的入門課里,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問題是同學們首先就要碰到的重要問題之一。理解好這個問題,可以為同學們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學學習者所關心的重要問題。
在社會學最為發達的美國,幾乎每一本社會學的入門書都會涉及到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這個問題。其中,一個比較經典的例子是美國社會學家WilliamE.Snizek為美國大學選修社會學概論課程的新生所提出的一份社會學智商測驗(SociologicalI.Q.Test)。
這份測驗由30個陳述組成,依一般常識來看,進行判斷是沒有問題的,難度似乎不大。但根據社會學的科學調查或社會實踐表現得出的結論是,所有這些陳述的對錯與常識的觀點幾乎都是對立的。這份測驗其具體內容,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學研究成果,其結論不一定還適合已經變遷了的社會情境。但同時,這種測驗的思路體現了撰寫教材的專家們在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問題上希望透露給這些專業修習者的理想和信念,即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一種測驗,使學生們能夠理解,常識的種種觀點和看法并不一定經得起社會學研究的推敲和考驗。
在大陸,目前很多社會學概論教材里面,也仿照美國社會學教科書的思路,提出了社會學知識可能迥異于常識的觀點(甚至在這些教材中,所引用的例證也是與美國教科書所引用的例證相同)。在《中國社會結構轉型》中,社會學家劉少杰就在訪談中對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進行過評論,其主旨也是與美國社會學概論教材的提法沒有什么兩樣。國內近幾年來出版的一些社會學概論教材,如張敦福主編的《現代社會學教程》、風笑天主編的《社會學導論》,朱力主編的《社會學原理》,王思斌主編的《社會學概論》等等,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大體上都是一致的。因此,國內教科書中關于社會學與常識的評論,仍是立足于社會學與常識的對立或者至少是有優越性的地方。也許,在他們的視野里,社會學當然與常識不同,甚至與常識的觀點正好相反,否則就沒有這門學科存在的必要了!
三、從專大眾的角度透視
如果說從專業、學科/常識的角度和從教師(研究者)/學生(學習者)的角度考察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這還是從知識本身的角度來考察這對關系的話,從專家與大眾(門外漢,layman)的角度來考察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則遠遠超出了知識本身的是非曲直,而更深刻地討論了社會學與常識在社會中的運用。從使用的角度來看,社會學知識至少不比常識擁有更多道德優勢。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的考察,就不是局限于社會學與常識到底有多大的差異,而考察他們各自在社會生活中所應用的范圍、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具體的作用機制等等。
20世紀70—80年代,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社會學進步的重要障礙是,錯誤地認為自己有能力探究人類的所有實踐,包括象科學、哲學、法學、藝術等實踐,因而具有“元”科學的性質;社會學家這門專業,其無意識的動機之一就在于它是一門力圖成為“元”科學的職業。布迪厄認為,社會學的“元”科學性質,“始終應當是針對它自身來說的”,它必須利用它自身的手段,對自己進行反思,確定自己是什么,自己正在干什么,努力改善對自己立場的了解。這樣就能消除由于無反思所引發的各種偏見,努力探尋各種機制的知識,一方面推動科學的進步,另一方面進一步改善反思的條件。
此外,社會建構論的觀點也對社會學知識本身以及社會常識做了建構論的解釋。比如,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把常識定義為行動者關于社會生活的陳述性信念和社會再生產的條件。他認為主流社會科學——慣以糾正常識為己任,這就是偏見。在吉登斯看來,正統共識的支持者“設想社會科學的實踐內容具有一種技術形態。社會科學糾正行動者關于社會行動或制度的虛假信念。如發生在自然科學中的情況一樣,隨著我們對社會的了解不斷加深,我們就可以改變它。”但是,這樣一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社會科學(包括社會學)的確包含了對常人行動者所持的關于社會世界虛假信念的批判。但這些批判的概念和理論得以構成的背景、其實踐的意涵與自然科學的(概念)大為不同。社會科學關注持有觀念和創造觀念的行動者,他們會對他們的行動以及如此行動的條件做理論概括。社會科學涉及一種雙重解釋,因為在那里發展出來的概念和理論,理論要發生效力的那個世界,是由進行概括和理論思考的個人的各種行動構成的。社會科學不必向身處其中的行動者解釋社會世界的意義。正相反,社會科學的技術觀念必然是寄生于常人觀念之上的。也就是說,社會科學的概念是被制造來分析社會世界的,卻又反過來被納入這個世界。因此,社會科學的實踐影響并非主要是技術的影響,而是通過社會科學的概念被吸納到社會世界中并成為它的構成內容來發揮作用。當社會科學概念為常人行動者所接納并融人社會活動中,它們自然成為社會例行實踐中人人諳熟的要素了。這從社區、社區建設、社會指標、社會發展、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等等社會學的專業詞匯逐步推廣到變成大眾的日常用語的一部分這樣一個過程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來。所以說,社會科學的概念不可避免地為常人行動者的理論和實踐所熟悉,它不會局限為一種專業的話語。
吉登斯的學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平也認為,與自然不同,在社會一人文環境中,每一個被專家視為“外行”的社會成員作為具有掌握知識和技能的行動主體都在時時處處參與著社會的建構過程;并且,這既是行動的過程,也是闡釋的過程,而他們對在自己的行動參與下建構起來的社會生活的闡釋,若照專家看來也許無非是“常識”而已。不過,情況也有正好調轉過來的時候,所謂的關于社會一人文的專業知識,倘依常人的(或外行)看來,也不過是用某種學術語言講述的常識。而最重要的問題還在于,由于常人也是知識者和闡釋者,任何一種關于社會一人文的專業理論都是在被常人從自己的眼光和角度不斷進行再闡釋著。正是這種“雙向闡釋”構成了社會不同于自然的基本品質。
因此,從反思社會學、社會建構論等角度來看,常識與社會學的關系就不像前人所認識的那樣是簡單對立的。這些方面的認識,也使我們更加關注社會事實的主觀方面,注意到常人的理解與生活,因此,實際上也是對我們社會生活的更深刻的認識。
四、結語
總的來說,從以上的三個角度考察社會生活中的社會學知識與社會常識的關系,我們可以更全面的考察社會學知識與常識性知識二者之間種種變化的關系。從這種知識社會學的考察結果來看,我們基本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社會學與常識之異
社會學包括的不僅僅是社會學的知識,還包括社會學的方法,社會學的思考方式。常識也包括常識性的知識、直接經驗的獲取知識的方法、直覺從眾的思考方式。社會學與常識的區別關系也可以參照前述的常識性知識和科學知識之間的區別來看待。由于社會上大多數人是憑個人經驗和普通常識來處理日常事務與解釋社會現象,這種方式也可以發展出知識來,就像傳統社會以經驗累積與傳承來建構知識一樣。“社會學”不必也未必能“導正”所謂“偏頗”的想法(因為“正”與“偏”是相對地),但至少能提供我們對社會現象的”解釋”,而這個解釋通常是經由實證資料的搜集來支持或是經由理論邏輯的推演結果。由于現代知識的建構方式,通常強調“系統”而不是零散,重視“累積”而不是秘方。因此,具有“系統”與“累積”的知識成為現代學術的特色。“社會學”的特色就在強調“系統與累積”,主要能提供我們一般性(即大數法則)的知識。當然這并不能說是“正統”知識,只不過是能透過現代“科學”技術或程序的“實證資料”來加以支持的說法而已。透過社會學研究所得到的結果,有助于我們了解“一般”現象(而不是和一個人的想法),這或許可以幫助一般人跳脫出以自己經驗為主的“認知”與視為當然的“常識”。同時,熟悉(常識)使我們“視而不見”,“去熟悉化”則是社會學式思考(think—ingsociologicaly)的第一步,打開我們的社會觸覺,讓我們“見人所不能見”,看清楚這個世界,也更了解自己。
其次,幾乎是命定的必須以“常識”為探討對象的社會學讓人們往往以為社會學并無舉足輕重或者對實際人類社會貢獻——甚至有些人直覺地就去質疑(或者否定)社會學的科學地位。但其實,社會學的知識具有強烈批判品格(盡管社會學之中的某些說法被視為是保守、靜態且傾向于維系“現狀”(htestatusquo)的),社會學的這種批判品格也是常識所不具備的。
另外,在社會學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早期的社會科學家在其研究和理論中,也使許多他們那個時代的相當普遍的常識性假設成為理所當然(take—forgranted)的東西。社會學最近幾十年的進步,有很大一部分實際上就是對常識性假設進行再考察,對它們做出批判性評價,在必要的地方以經過科學的證據嚴格驗證的觀點來取代。
因此,現在也有一些關于“社會學庸俗化”的批判文章,它把“社會學庸俗化”問題提出來,希望使社會學學科的特性更加凸顯。在這些論者看來,對社會學家而言,常識只是他們進行科學研究的一個題目,而不是社會學理論的源泉。這種提醒顯然是必要的,由于社會學家們都生活于常識的世界里,他們對自己所利用的常識必須時刻保持清醒,這樣一來,他們在自己的社會學研究工作中才不至于把常識當成了社會學知識(當然,反過來說,有些社會學家不是從學科、專業的角度出發做出的社會評論,我們也不能把它看成是社會學的知識或者社會學的理論成果)。
2.社會學與常識的聯系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社會學對社會的介入越來越廣泛、深入,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也由原來的似乎理所當然的“社會學與常識相對”的態度要變得不那么肯定了。在社會上,一方面,社會學家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書籍等等媒介傳播自己的思想觀念,似乎什么樣的情況下社會學家都可以發言且常有驚人之語,另一方面,有些輿論把社會學家的工作稱為“花大量的錢財去發現盡人皆知的事實”,把社會學家在大眾傳媒中傳播的很多“從社會學的角度”、“以社會學的視角”所作的分析稱為“庸俗社會學”。社會學家對社會現實的全面介入與社會輿論對社會學的譏諷之間的張力使得社會學與常識的關系又重新成為社會學家反思的對象。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社會學危機”,更是促進了人們對社會學與常識(實際上從更為寬泛的角度來講也可以說是社會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作出反思。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近些年來取得了很大進步,在很多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變革。但總的說來,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從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的角度來探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
一、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所面臨的問題
1 社保基金中個人空帳運轉
自中國養老保險開始由
“現收現付”向“統賬結合”轉軌,為確保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按時足額發放,造成了個人賬戶的基金被用來彌補社會統籌基金的不足,這樣就導致了個人賬戶的空賬運轉,并且還要支付“空賬戶”的利息,進而導致統籌賬戶基金透支個人賬戶基金。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當城市居民中獨生子女這一代人成為養老保險的主要交納者時,人口結構將會朝著更加不利的方向發展,養老金賬戶將面臨更為嚴重的清償危機。
對此,我們目前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試圖通過個人賬戶的設立和“做實”,并將做實以后的個人賬戶基金投入資本市場保值、增值來解決將來的問題。
2 地區社會保障水平不平衡
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所以社會保障也不平衡。地區間公共服務水平差距盡管有經濟發展水平、土地面積、人口、自然條件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但地區間財政能力的差異卻是最重要的原因。一般來講,地方政府的社會保障財政支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要縮小各地區間的差距,只有加大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
3 財政支出結構、支出制度不合理
我國財政在社會保障支出的結構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合理與不平等性,一方面城鎮社會保障支出越來越高,另一方面農村幾乎與社會保障無緣。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財政支出中用于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只有社會救濟一項,其余的項目幾乎就是空白。
4 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總量水平較低
我國對社會保障的支出遠不及行政管理費支出,二者之間的絕對差額量呈上升趨勢,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帶來的必將是財政支出結構的進一步失衡,社會保障支出必會受到更大損失,這與一個責任型政府、廉潔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是不相適應的。
二、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及建議
1 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基于政府責任的承擔方面,社會保障基金應提高到全國統籌,原因是在目前達到省級統籌之后,并不能完全解決勞動力在全國范圍內的流動所帶來的保險轉移問題,并且省級統籌必然會導致各地方權力的分割和對于中央財政的依賴。
在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方面,實質上是通過財力調節的方式理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政關系,促進政府間社會保障權責的對等,增加財政困難地區的財政收入,從而增強其支出能力,使各地區社會保障制度提供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大致均等。
2 優化財政收支結構,開展多渠道籌集方式
堅持以人為本,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不斷提高民生支出比重,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堅持財政基金向社會事業傾斜。根據各地區政府間經濟、財力和公共服務水平的不平衡程度,設置橫向均等化轉移支付項目和指標,采取補助與激勵相一致的方式,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使全國不同地區公共服務水平大體均等,逐步實現不同區域間財政經濟的均衡發展。
經濟的發展讓任何領域都有了不少進步與改善,其中也包括學前教育領域。十幾年前的學前教育并不受重視,教育機構也較渙散,私立幼兒園占學前教育大半壁江山,然而當時的私立幼兒園多以盈利為目的,只管小孩吃喝拉撒睡,不受傷可以讓父母放心即可。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不被重視。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的不斷重視教育管理論文,近年來在許多刊物上都看到有關于幼兒教育的文章論文開題報告范例。多數文章都是致力于如何改善農村幼教資源不足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方面,城市與農村相比較,城市的幼教資源相對豐富,但總體利用率卻較低,如何將這些優勢資源加以更合理利用成為了一個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在城市,不管是在幼兒師資的軟實力還是游戲材料等硬實力總體都優于農村。但是由于工資待遇、福利條件、公共設施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城市的幼教師資分布極不均衡,多數優秀的幼兒教師都集中在少量的公辦園,而私立幼兒園的整體師資水平較低。
在不同幼教機構間由于競爭也導致園與園之間的閉鎖,在同園內也存在師資的不合理利用和不均衡。有較長教學經驗的幼兒教師多集中在保育和幼兒園行政教育方面,擁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的教師沒有很好的幫助新的幼兒教師的成長。這樣既不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也不利于保育與教育的完美結合。很多幼兒園的保育員已從事幼教事業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論經驗還是資歷都遠遠優于新教師,因此形成了倚老賣老的心態,保育員沒有及時將該班幼兒實際情況告訴新教師教育管理論文,導致新教師在處理問題時不太會“對癥下藥”。
在幼兒園中放眼望去,你不可否認的是,幾乎都是女教師沒有男老師。男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調,幼兒園體育活動缺乏論文開題報告范例。雖然女老師比男老師更細心,更耐心,但在城市里的孩子本身運動場地缺乏,社區運動資源不全,加之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把孩子們當做寶貝,放在嘴里怕融了,捧在手心怕化了,舍不得讓他們做任何的鍛煉如:爬山,游泳等,幼兒正規體育鍛煉就更少了教育管理論文,幼兒園中男孩也更加缺乏陽剛之氣。這樣我們就更需要幼兒園男老師這支隊伍,現在當務之急的是在社會上大力宣傳正確的觀念,讓有意從事幼教事業的男老師大膽光彩的走進來,齊心為幼教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在幼兒教育中,不僅教師資源分布不均,游戲材料也存在分布不均的現狀。
由于幼兒園的經濟實力不同,各園的硬件教學材料與游戲材料也存在差異。有些園所有大型玩具和共享材料區,寬廣的游戲場地,但有些園所卻由于地價等限制,無法擴大規模讓幼兒有更大的游戲場地。有的幼兒園有很久沒有用的或者舊的游戲材料。如在xx市機關幼兒園中,不僅有屬于公有的活動玩具,也有屬于各班的玩具,在班級間有些材料卻沒有合理利用。
既然城市幼教界存在著這么多急需改進的地方,我們應該如何去改進教育管理論文,如何去合理利用?
針對城市幼教師資力量豐富雄厚,各園有各園的特色,怎樣才能將這些資源更合理的利用,以促進該地區幼兒園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呢?方法一,可以先由各園推選本園中優秀教師一名,將各園推選的優秀教師集中成三人一組,三名教師共同設計一個優秀的教案活動,到其他的幼兒園公開講學,將各講學實例實況錄播,做成碟子,每個幼兒園一張碟子,甚至可以放到網上供大家學習,每年年末投票選出最優秀教案和教師。方法二,各園推薦一個優秀教案實況錄播教育管理論文,在各碟中評選優秀教案公開講學,這樣既可以促進教師與教師競爭,也有利于幼兒得到更公平和更優秀的教育論文開題報告范例。總得來說就是采取優勝劣汰的方法,將最好的方法和經驗公開給各地區借鑒。
在各園材料或教具的合理利用上,由教育部門用一輛車,在各園公講時,發動該園小朋友將自己不愛的或者不常玩的玩具收集,拿到其他幼兒園讓小朋友們自由挑選,讓幼兒學會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在活動過程中,幼兒會得到意外的欣喜,他們會樂于參與,年末再發動各園捐贈一些幼兒自己的玩具,與之前活動剩下的玩具一起捐贈給其他貧困農村教育管理論文,這樣也更有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
一、工商管理科研必須忠實地為教學服務
工商管理科研應與工商管理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變“死科研”為“活科研”。牢固樹立工商管理科研為教學服務的基本思想,不但科研與教學相結合,更重要的是科研真正圍繞教學而展開。克服以往科研的盲目性,注重科研選題,明確科研方向,使工商管理科研回歸教學,忠實地為教學服務。科研是教學的原動力,教學是否有后勁,關鍵在于科研。這便要求工商管理科研必須針對性強、方向性強、實用性強。工商管理科研成果應是能回歸教學的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工商管理學科是一門范圍十分廣泛的應用性學科,它是介于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因此其研究主題具有廣泛性特征。注重的是實踐與成就,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言: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權威就是成就。”[1](P2)在科研選題與科研過程中,應強化的是工商管理學科的應用性。在應用于教學時,應緊扣教學主題,科研成果與教學主題相輔相承、協調一致,這樣便可明確工商管理科研的方向一為教學服務。
二、工商管理科研與教學要適應人文教育與素質教育需要
目前高等學校工商管理課程設置不盡合理,完全實用主義課程比重偏大,而人文科學課程極其薄弱,所謂“左腦巨人,右腦矮子”,導致高等學校工商管理教育與人文教育嚴重脫離。如果使高等學校工商管理教育與人文教育實現有效對接,必然要求高等學校工商管理教育加大人文教育課程的比重[2(P12)。然而傳統的工商管理教學內容陳舊,急需重組、改造、更新,不論是企業管理學、領導科學,還是管理哲學、管理倫理學,都需要重新審視,重新定位。尤其是管理倫理學,長期以來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美國、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己經認識到管理倫理學的重要性,并在工商管理學院普遍開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從素質教育上看,21世紀是素質教育的時代,我國將逐漸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素質教育要求高等學校工商管理教育體現科學人文觀與倫理觀的工商管理教學內容將占主導地位。因此須加強管理倫理學的教學內容,加強的主要措施是建立一整套科學性、可行性俱強的系列教改訓練方案,這些方案的研制均須工商管理科研來完成,并不斷應用于教學之中,以適應高等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需要。
人文教育與素質教育要求高等學校工商管理教育專業的重組與改造。這便需要對工商管理教育專業進行大膽改革,強化工商管理科研,強化工商管理科研服務于教學。工商管理科研服務于教學的標準是能否更新豐富教學內容,與素質教育接軌;能否提高工商管理學生的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以適應21世紀人文素質教育的需要。
三、工商管理科研服務于教學的基本原則
工商管理科學研究離不開方法論,更離不開哲學。正因為如此,才應該銘記大衛。哈維的話:“沒有方法論我們將躺著不動,沒有哲學我們會無目的亂轉出處。[4(P5)因此,若使科研與教學合二而一,真正實現科研為教學服務,就必須建立哲學原則。若使工商管理科研服務于教學,首要的問題是工商管理科研選題。愛因斯坦曾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5(P3)通過工商管理科研實踐,深感選題的重要性,選題的好壞或方向直接影響科研成果,進而影響科研成果的應用。科研初期往往帶有一種盲目性,追新求奇,缺少辯證思維。隨著科研的進一步深入,漸漸形成工商管理科研選題的基本思路,即工商管理科研為教學服務,且將科研成果全面準確地應用于教學。經過多年實踐,逐漸形成工商管理科研服務于教學的基本原則。即:服務性原則;需要性原則;應用性原則;創新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可行性原則。
1.應用性原則。工商管理科研的應用性極其廣泛,尤其管理倫理科研和深層管理科研,能夠研制經濟發展規劃、工商管理策劃、誠信經營模型、企業聯盟、環境治理等等,這是為地方經濟、企業發展服務。但突出工商管理科研的應用性要強化為人文素質教育服務,將大量工商管理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中,這是高等學校工商管理科研的根本。因此遵循應用性原則,就是遵循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
2.服務性原則。工商管理科研緊緊圍繞教學而進行。為教學服務是工商管理科研的終極關懷。工商管理教學從哪些方面加深改造,工商管理科研的觸角就該伸向哪些方面。雖然普通高等學校科類不同,如理工、農林、醫師等,雖然科研的目的目標不同,但科研為教學服務卻是一致的。不管哪類院校都在從事高等教育,因此都該遵循服務性原則。堅持服務性原則,就是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動力,科研回歸教學,教學促進科研。
3.需要性原則。科研的目的在于社會的需要。工商管理科研服務于教學要適應新世紀人文素質教育的需要。工商管理科研能夠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服務,但更重要的是為教學服務。因為只有明確科研服務于教學,才能明確科研方向。堅持需要性原則,必須確定社會需要什么,工商管理科研優勢在什么地方,怎么樣使科研服務于教學以及如何滿足人文素質教育的需要。
4.創新性原則。只有工商管理科研選題具有創新性,才能使工商管理科研服務于教學的工商管理教學具有創新性。所以創新性是工商管理科研與教學的靈魂。不同科類的科研均需遵循創新性原則,這種創新可以是新產品、新技術、新發明,也可以是新發現、新理論、新思維。對工商管理科研而言,就是在工商管理科學的邊緣地帶領域開展研究,因為在邊緣地帶領域很多是空白地帶,可以提煉很多新思想。如在管理科學邊緣領域的“深層管理學”便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其主題有無為管理、不傷害原則、中庸管理、簡單管理、整合管理、負熵管理、分形管理、周期管理等等,其研究價值巨大,應用性也強。將研究成果充實教學中,這樣既堅持了科研服務于教學的創新性原則,又堅持了應用性原則。
四、工商管理科研的成果分類與服務渠道
科研成果分類可以有教師單體、院級群體、校級與省級等。在各級成果中教師單體成果分類十分重要,因為教師單體是最基本的單元,是組成群體成果的基礎。在分類過程中,要堅持為教學服務,堅持科學性與可行性相統一。作為教師單體筆者將己取得的能夠應用于教學的科研成果分類,大致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管理倫理科研成果。如在《自然辯證法通訊》、《自然辯證法研究》等發表轉載的管理論文,“可持續發展的哲學闡釋與計算方法”、“人地關系協調系統的建立一對生態倫理學的一個重要補充”、“'后結構主義’思維框架下的企業生命有機體理論研究”,涉及到人地關系、人倫關系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論文。
第二類是深層管理科研成果。如完成的專著(〈深層管理學》、《周期地理學》,大量的規劃文本!〈杭州市西湖區轉塘鎮規劃》、《齊齊哈爾市克東縣扶貧規劃》、《哈爾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富區規劃》,還有在《經濟地理》、《人文地理》等學術刊物上發表的管理論文,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的優秀管理論文以及由科研地圖轉繪成的大量的商貿教學掛圖、幻燈片等等。
第三類是工商教改科研成果。如在《黑龍江高教研究》等發表的教改論文,“讓學生從'面具’后面走出來一'多元交流評價式’小論文教學的行動方案”、“高等學校教學管理的有效方法研究”等等,主編的全國高校教改教材《新概念人文地理學》。
依照三類科研成果,建立起3條服務渠道,即深層管理科研服務于教學的渠道,管理倫理科研服務于教學的渠道,工商教改科研服務于教學六、普通高等學校科研服務于教學的“12n”基本范式
普通高等學校科類眾多,包括理科、工科、商科、農林、醫藥、師范、財經、政法、藝術、體育等等。無論哪類院校,都有科研為教學服務的職能。一些高校忽視科研為教學服務,這是急需解決的大問題。普通高等學校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必須加強跨學科、跨領域的教育,以適應通才教育的需要。同時普通高等學校的一個中心任務是職業教育,培養跨世紀專業人才,因此要面向21世紀,適應專才教育的需要。
普通高等學校科研各具特色,應對教學有利的科研成果進行篩選、分類,確定為科研1、科研2、科研3……科研建立n條為教學服務的渠道。
面向21世紀的高等教育應該是素質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將突出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作為學生接受知識的主渠道,第一課堂教育歷來備受重視,但隨著社會對人才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高校第二課堂對培育創造性思維、養成創造性人格、鍛煉創新能力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其第一課堂無法替代的價值正日益凸顯。然而,目前我國許多高校的第二課堂的教育、管理和功能發揮的情況不容樂觀,如何有效發揮第二課堂對創新人才培養的作用成為新時期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第二課堂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優勢
第二課堂是在教學計劃規定的必修課程之外,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而開展的一系列有益活動的總稱,是建立在有形教育與無形教育之間的、在時間與空間上更加開闊的可以承載更為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摘要的作用,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1、第二課堂活動具有良好的開放性和豐富性
教育應該是在學生的互動參與中完成的,而不應是單向的灌輸。在高校第二課堂活動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育管理論文,學生對于參與過程有充分的選擇權、自主權,因此第二課堂教育內容與形式的豐富性和中和性可以彌補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第二課堂活動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互動性和靈活性
在傳統的第一課堂教學中,大都采用的是“一對多”的單向交流模式,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差,而第二課堂則多以團隊活動形態存在,較好地形成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的多重互動,使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個性、不同需求的團隊成員通過知識的互通、情感的交流、心靈的碰撞獲得相互的交融與促進。同時第二課堂活動突出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學生自主性強,學生既是活動的設計者也是活動的參與者,因此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3、第二課堂活動的實踐性、創造性
與第一課堂的理論教學相比,第二課堂的活動更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讓學生在身親實踐過程中,鍛煉能力、體驗生活與社會、領悟人生哲理。利用第二課堂這一陣地,學生可以廣泛地參與社會工作,在人際關系、工作環境、社會心理等方面得到訓練。在獲得鍛煉和體驗的同時,學生了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適應當前社會競爭的形式和就業的需求,完成“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轉變。
4、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潛能,激發創造精神
第一課堂多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問題,而第二課堂的問題主要是學生自己在實踐中遇到的。通過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學生受到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良好訓練,將第一課堂中學到的理論聯系實際,加深理解、開闊視野,培養自學能力、組織能力和想象能力,發揮創造力和潛能,激發創造精神。
二、現階段第二課堂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的不足
現階段,高校第二課堂育人體系尚不成熟,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規范運行機制當前教育管理論文,第二課堂教育活動的開展還存在諸多不足。
1、第二課堂活動與教育發展趨勢的不適應性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類生活、交往、學習、工作的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變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將更加突出“以人為本”,突出個性化教育,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然而,第二課堂活動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不太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許多活動的開展是就活動而搞活動,缺乏系統考慮與設計,沒有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作為統一的整體進行統籌規劃與設計,且許多活動的內容呆板、形式單一、層次不高,往往與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步調不一致。
2、第二課堂活動與學生成長需要的不適應性
教育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與發展,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大學生主動參與高等教育,發揮主體作用的意識越來越強。不僅在第一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師生的互動作用越來越多,而且在第二課堂活動上,大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目前許多高校在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時,存在著許多與學生成長需要不相適應的弊病,也存在著滿足不了學生發展需要的問題。如,缺乏活動場所、經費短缺、活動內容不豐富、層次不高,活動多而雜、系統性不強等現象。
3、第二課堂活動與第一課堂活動相結合的不適應性
第二課堂活動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學術科技、文化娛樂、體育活動、社會實踐等社會適應性活動,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各方面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課堂活動不同于第一課堂教學活動,它存在著盲目性、隨意性、主觀性強與計劃性、穩定性、連續性差等缺點,特別是由于一些高校沒能把第二課堂活動列入教學計劃,與其他教學工作系統考慮,使得第二課堂活動往往與第一課堂教學發生時間上的沖突,導致教學與學生工作的矛盾,學生不能合理安排學習與活動的時間,第二課堂活動受到影響與沖擊。
4、第二課堂活動的評價機制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不適應性
許多高校的第二課堂活動目前還處于一種松散的運行狀態,對各種學生組織(含社團)的管理也是松散的。第二課堂活動開展的自由度較大,缺乏系統性、規范性的管理手段與管理機制,目的性、科學性不強,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效果沒有比較與評價,什么樣的活動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適合什么樣的活動,這些很少有人去思考,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跟蹤、調查與反饋,即沒有建立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機制。
三、優化高校第二課堂建設的措施
1、促進學生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進一步提高第二課堂的參與度
有關調查表明,第二課堂主要是部分學生骨干和積極分子組織的,雖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是仍然有相當部分同學沒有參與第二課堂,參與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可以采取如學習互助小組、“一助一”結對幫扶等措施,促進兩個群體之間的互動交流,使更多同學參與第二課堂,切實擴大第二課堂的影響力。
2、滿足學生的多元化思想需求,進一步創新第二課堂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大學生的思想需求已呈現出多元化特點。在保證不偏離社會主義大學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滿足大學生對第二課堂的不同需求,已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第二課堂必須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從組織、宣傳到內容、形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斷進行創新,更加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比如,可以挑選學生感興趣的焦點、熱點問題,緊緊抓住學生心理特點,解決他們思想和精神上的困惑。
3、提供活動開展的資金保障,進一步改善第二課堂的物質條件
資金是第二課堂組織自身建設和活動開展的重要物質保證。第二課堂組織的資金有多種來源渠道,其中主要途徑是學校院系撥款、企業贊助和參與學生自籌。要擺脫單一依賴撥款的被動方式,積極主動地通過外聯、自籌、節儉等方法自主解決問題。同時教育管理論文,設立課外活動創新基金,并科學引導和規范企業贊助,使第二課堂開展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多元化的發展模式。
4、建立和完善評價與激勵機制,進一步加強第二課堂的制度保證
就評價體系而言,建立科學規范的評價體系有助于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構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值得注意的是,對創新環節的評價,要有方向性、可行性和先進性,不僅要評學生,更要評教師,不僅要評結果,更要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某些學生第一課堂成績不好,就剝奪他們在第二課堂展現自己的機會。高校還應更多地注重對過程的評價,如創新態度、表現和各種能力等,而且應該把大學生是否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放在首位,尤其要注重看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于結果的評價則應該放在其次的位置考慮。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2010年7月
【2】魏保立.大學生第二課堂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途徑探討[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6).
【3】陶麗.第二課堂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措施[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
【4】周玉,黃金珠.“第二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探討[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14(3).
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是地方財經類本科院校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需要,是遵循教育內、外部發展規律,適應大眾教育階段以及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的理性選擇。自2007年以來,西安財經學院結合西部地方財經院校的實際,探索并提出了“明確一個目標、創新兩個體系、聯動三個課堂、突出四個能力”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多年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綜合實踐,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用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一、明確一個目標:應用型創新人才
明確、清晰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學校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依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學校自身條件及發展潛力,不斷轉變教育思想觀念,逐漸明晰了“應用型創新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西安財經學院2007年組織召開了“實施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加強實驗實訓教學,不斷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為主題的教育教學工作會議;2008年組織召開了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不斷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為主題的教育教學工作會議;2010年召開了“加強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為主題的教育教學工作會議,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調整為“應用型創新人才”。2011年《西安財經學院“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中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二、創新兩個體系
1、理論教學體系
學校按照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內涵和特征,2009年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修訂,創新了人才培養的理論體系,更新整合了課程教學內容。第一,構建了“四個平臺、五個模塊”的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四個平臺包括公共課平臺、學科共同課平臺、專業課平臺和實踐教學平臺;五個模塊包括公共必修課模塊、任意選修課模塊、學科共同課模塊、專業必修課模塊和專業選修課模塊。第二,加強基礎教育,打通大類平臺課,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2009年起在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公共管理類、數學類四個大類的14個專業,實施了大類培養教學改革。第三,各專業加大應用性課程的建設力度,著重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第四,依據財經類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素質要求,設置系列課程強化學生的數理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實踐教學體系
學校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構建了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綜合實踐三個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目的。基礎實踐旨在培養學生基本素質和技能,主要內容包括:公共課實踐、軍事訓練、公益勞動、愛心服務;專業實踐旨在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學生掌握基本專業技能,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主要內容包括:學科共同課實驗(實訓)、專業課實驗(實訓)、課程論文(設計)、學年論文(設計)。綜合實踐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主要內容包括: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科技競賽、社會調查、第二課堂等。各專業修訂培養方案時,充分體現實踐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實踐教學的學時和學分。目前,列入教學計劃的各實踐教學環節累計學分(學時),文科類專業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理工類專業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25%,形成了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學校制定了一系列關于實驗(實訓)、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方面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以引導實踐教學環節的高質量開展。對超過18課時的實驗實訓課均獨立設課;在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每學年設置兩周的實踐教學周。針對財經類人才培養特點,突出實訓教學在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加強實訓課程教學、管理和投入,編制實踐教學大綱、教學指導書,規范了實驗實訓、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環節的考核辦法,保證了實踐教學質量。
三、聯動三個課堂
1、第一課堂(課堂教學)
學校要求教師在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實施過程中,將培養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融入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學校要求課程所屬系(教研室)定期進行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的研討,在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的以案例式、呈現式、發現式、討論式和創造式的開放教學方式為主,引導學生積極地獨立思考、勇于實踐,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學校每年開展課堂教學觀摩、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實驗室(實訓中心)評估、優秀教案和優秀多媒體課件評比等活動。
各二級學院(教學部)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特點,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如:經濟學院與管理學院推行“啟發式教學和案例教學”,信息學院倡導“教學互動,重在實踐”,文法學院開展“模擬教學”,《高等數學》課實行“分類分層教學”,《大學英語》課推行“聽說領先,綜合訓練”等,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教學方法。
2、第二課堂(課外科技文化活動)
學校以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學科競賽和學術講座為載體,推動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近三年來學生參加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大學英語競賽、高等數學競賽等科技創新競賽的學生達8000余人次;邀請校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教授作高水平的學術講座600余場,參加學生10萬余人次;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歷屆陜西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舉辦了5屆“博學杯”西安財經學院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 2010年學校成立了西安財經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學校現有人文類、體育藝術類、科技類、理論學習類、社會實踐公益類學生社團組織共56個,參加人數達8000余人;創辦了《區域財經論壇》、《管理論叢》、《經濟新視野》、《藍風鈴文學報》等10余種學生刊物;定期舉辦書畫大賽、英語演講賽、辯論賽、攝影作品比賽、“校園之星”風采大賽等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了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3、第三課堂(社會實踐)
多年來,學校利用寒暑假及節假日組織社會實踐團,分赴全省各地進行社會實踐,開展社會調查、環境保護、支教掃盲、法制宣傳、社區援助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規模化、社會化、品牌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特色格局。近三年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人數達1.5萬余人次,廣大學生結合區域經濟社會和科技文化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地開展了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使學生開闊了視野眼界,錘煉了思想品質,提高了實踐能力,增強了創新精神,積累了社會經驗,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基礎。
四、突出四個能力
1、知識應用能力
在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上,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在課程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中,突出實習的專業對口性;制定和完善教學大綱、明確實踐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組織方法,突出實訓教學在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中,以改革實驗實訓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為重點,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重,逐步建立開放型實驗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
2、創新創業能力
學校實施“2+2”大類培養教學改革,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專業選擇空間。學校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根據學生個人特長、興趣和未來就業取向,結合社會發展需要,在專業大類內采取分流培養,提高學生對市場需求的適應能力。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核心,在人、財、物上支持學生參加參與各類社團活動、科技競賽活動及教師科研項目,鼓勵學生積極開展深化對課堂教學內容理解的實踐性活動,探索創新創業教育的新途徑,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
3、數理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