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0: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西方文學理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傳統的文學理論和文學研究,歷來偏愛作者與作品,僅僅把讀者當作消極被動的接收器。上世紀60年代,西方文學理論發生了一次巨大變革,幾批不同取向的學派或研究者,不約而同地關注起讀者在文學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作用。讀者作為藝術鑒賞者的主體,在文學生產整體系統中的地位得到了高度的強調。這種研究興趣的轉移,是文化工業在戰后西方世界的興起帶來的結果。文化工業特定的生產方式,造成了包括文學作品在內的各種文化制品的批量生產。在這一狀況下,研究者們突然意識到,必須構造出新的理論來解釋文本、生產者、讀者之間的關系,透視文學生產循環的整個過程。
首先將目光鎖定在讀者身上的研究者是姚斯和伊塞爾等接受美學的創始人。相比于其他研究者,他們的興趣更多地集中在研究范式的更新。姚斯作為一名文學史教授,認為文學研究已經遭遇到了“方法論危機”:以往的研究主要以理論和俄國形式主義為代表,前者偏重于文學的外部研究,后者過于注重文學的內部研究,兩者都“割裂了文學與歷史,美學方法和歷史方法之間的關聯”。①因此,姚斯受伽達默爾的啟發,試圖從讀者對文本的接受過程的角度,找到連接兩種方法的突破口。“只有當作品的延續不再從生產主體方面思考,而從消費主體方面思考時,即從作者和公眾相聯系的方面思考時,才能寫出一部文學和藝術的歷史”。②
姚斯認為,文本閱讀絕非單純地“復制”或鏡子似的“反映”。這是因為,任何讀者在欣賞文學作品以前,腦子里并非“白板”一塊,“而是在全方位的生活實踐中已經形成了某種綜合性的、包括鑒賞的實際需求與能力在內的審美境界,也就是對文本的前理解”。③姚斯將這種前理解稱為“期待視域”。他又提出,文學經常會打破讀者的“期待視域”,從而構成經驗的挑戰和審美的離間效果。本來熟悉的形象被顛覆、超越、改寫,諸如此類的創作手法,會造成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審美沖擊。譬如說,《覺醒》、《嘉莉妹妹》等作品對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美國悲劇》、《了不起的蓋茨比》等作品對“美國夢”的重新闡釋,都會挑戰讀者原有的生活經驗。對于姚斯而言,文學研究的任務就在于將“期待視域”客觀化,將閱讀過程中所經歷的挑戰式體驗描述出來。我們由此可以推論,文學研究的任務就在于分析不同時期的讀者接受同一文本的不同方式,或者同一時期不同階層的社會群體對待同樣文本接受方式的異同,這樣接受美學的闡釋方式就打通了歷史方法和美學方法。繼姚斯之后,伊塞爾進一步提出了“隱含讀者”的概念,認為每一個文本都具有潛在的意義結構,有結構性的空白需要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來填補。因此,當讀者閱讀并根據自身經驗填補這些空白的時候,他就進入了作者預設的結構。這個過程被伊塞爾稱為作品的“召喚結構”。于是,讀者閱讀的過程,也就是被文本的“召喚結構”捕獲的過程。
雖說伊塞爾和姚斯同樣是接受美學的理論大家,但他們勾勒出的讀者形象卻大相徑庭。姚斯以“期待視域”描述出的讀者形象,雖然面臨著文本帶來的經驗挑戰,但他們仍被賦予一種啟蒙理性的色彩,仍然擁有經驗對抗和經驗更新的自主性。然而這種自主性在“召喚結構”的解釋里面,卻喪失殆盡了。這并不是說讀者變得不再重要,而是說,不斷受到文本召喚的讀者,因為參與了文本的消費而成為文本不斷再生產的動力。這條思路很明顯地帶上了結構主義的烙印。具體來說,作者在資本主義的文學市場中,是以讀者為衣食父母的,他們的寫作過程也不得不考慮如何設置召喚結構,以便吸引讀者。讀者對作者的這種影響,得到了法國學者羅貝爾·埃斯卡皮的高度關注。
埃斯卡皮是文學社會學的創始人。他提出這種新的研究方法,明顯地承接著伊塞爾的問題。埃斯卡皮說道:“所有作品,只要能使讀者消遣解悶,產生聯想,或者相反,能引起讀者的深思,能使讀者逐漸提高文化修養,都可以變成文學作品。”④這種文學觀很明顯地建立在作家和讀者的關系上,但他又敏銳地發現,讀者對作家創作的影響,對于文學而言是一種潛在的危險。埃斯卡皮在此表現出一種頗為矛盾的復雜態度,一方面,他批評啟蒙以后的精英主義創作觀,認為作家被過分地塑造為一個圖騰般的神話,這不符合民主的價值觀。另一方面,他又批評當下的暢銷書作者與讀者的關系,越來越被商業化為時尚明星與追星族的關系。他發現,被讀者追捧和效仿的“光暈”,日益成為作家創作的主要動力。假如作家在這種影響下寫作,就陷入了一個“寄生性的怪圈”,即文
學創作者以丟棄與讀者間的必要審美距離來附和讀者的鑒賞眼光,而審美距離恰恰是伊塞爾的核心概念。
埃斯卡皮進一步區分了兩種閱讀:一種是“文人渠道中的閱讀”,即以充實自己,提升自身文學、文化修養為動機的閱讀;另一種是“大眾渠道中的閱讀”,其中蘊藏著一種通過文學作品“療養”精神,緩解現實生活的壓力,擺脫現狀的動機。更多的時候,大眾讀者往往將書籍視為私有物品,僅僅為了炫耀、收藏、投資而購買文學書籍。譬如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就描寫了這樣一個細節:蓋茨比的豪宅中有一間書房,書架上整齊地排列著各國名著,但書籍的包裝全部完好如初,可見這些書從未被主人閱讀過,這些精美的書籍,不過是主人為了標識品位的私有物品而已。此外,大眾讀者還會摻雜著一些實用性的閱讀動機,比如為了入睡、消遣、談資等生活需求而進行閱讀。總而言之,在這種閱讀方式中,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和知識性不得不退居第二位。針對這種情況,埃斯卡皮反過來倡導啟蒙主義的文藝精神,認為文學性的閱讀不該被視為一種功利性的手段,而應作為目的本身——閱讀作品是讀者試圖進入他人精神世界的最好方式,閱讀是一種同人類社會地位的荒謬抗衡的方式。所以,埃斯卡皮一方面批評啟蒙主義的精英意識,另一方面在面對大眾的文學消費時又不得不從啟蒙主義當中撈取資源。但這種撈取很明顯地屬于一種美好愿望,大眾讀者的閱讀方式當然不會因此而改變。埃斯卡皮的難題是否意味著啟蒙主義文藝理念遭遇危機了呢?
有意思的是,費斯克提供了一種和埃斯卡皮完全不同的眼光。費斯克是一位在文化工業中生活得更長久,也更游刃有余的文化理論家。他完全放棄了啟蒙主義的精英立場,文學的商品化和消費化已經不再讓他感到苦惱。換句話說,他不再熱切地推崇那種可以“引起讀者的深思”、“使讀者逐漸提高文化修養”的文學,而是將注意力轉向了那些不得不接受消費化的文學的讀者,試圖論證這些讀者不會因為被這種文學包圍而落入“召喚結構”之中。從這個考慮出發,他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雖然大批文學作品是作為文化商品生產出來的,但是文化商品本身代表不了大眾文化,它們只不過是大眾文化的材料。真正的大眾文化,是大眾在在反抗性地接受文化商品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意義。因此,大眾文化是一個矛盾體,其中既包含社會體制一體化的宰制性,又包括大眾的反抗性。
從這個角度出發,費斯克重新定義了讀者和文本之間的關系。他借用巴特對作者(可寫)式文本和讀者(可讀)式文本的區分,發明了“生產者式文本”的概念來描述大眾文化文本。所謂作者式文本要求讀者不斷去重新書寫文本,創造新的意義;讀者式文本則并沒有對讀者提供這種參與性的要求,它吸收的是一個消極被動接受意義的、被規訓了的讀者;生產者式的文本與這兩種文本都不同,它經常以雙關語的方式“誤用”語言。讀者從雙關語的運用中,產生了雙重:一方面玩弄了有“教養”的語言,即資產階級的“高雅”語言,另一方面生產了生產者式的閱讀,即具有革命主體的反抗式閱讀。正如巴赫金所說,大眾文本以低級的口語切斷了官方禮儀的言語,它雖充滿了冒犯、偏離了法則,在文本中充斥著的過剩的意義、淺白的言辭及陳詞濫調,在戲仿了官方意識形態的同時,嘲諷性地影射了意識形態規范的荒謬性。費斯克進一步談道:大眾文化是在大眾文本的初級文本,傳媒宣傳等的次級文本,以及大眾接受方式的三級文本中,互文地存在的。它不是一個文本,而是一組正在發生著的意義,是文化工業的生產和大眾讀者的參與互動的產物。⑤
費斯克式的文化理論的產生,與大眾文化的興起和高雅文化的邊緣化密切相關。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從接受美學理論家,到艾斯卡爾皮,再到費斯克,高雅文化被關注得越來越少了,理論的注意力越來越集中到大眾文本的接受狀況。所以說,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的演變軌跡實際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文學和審美大泛濫的時代,廣告、服裝、建筑等各種社會領域都充溢著文學性。它們可以帶給我們舒適的審美體驗,然而,那些承載著更加豐富的、深刻的人類經驗的文學作品,卻被文化市場排擠到社會的邊緣,甚至難以為繼。對此,我們究竟應當像接受美學的理論家一樣滿足于躲在學院內部玩弄學術范式的更新,還是應當像費斯克那樣樂觀地接受告別優秀的文化傳統這樣一個事實?說到底,我們究竟應當如何面對埃斯卡皮的那個難題?值得思考。
注 釋:
①劉象愚.外國文論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337頁.
②姚斯.作為向文學理論挑戰的文學史[m].遼寧出版社,1987年,第339頁.
③朱立元.評論小輯(一)——關于接受美學的斷想,文藝鑒賞的主體性[j].上海文學,1986年05期.
④[法]羅貝爾·埃斯卡皮.文學社會學[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23頁.
⑤[美]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9月,第五章.
參考文獻:
[1]劉象愚.外國文論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0.
如:按課前預習,課堂授課、練習,課后作業、自讀、閱讀、寫作等順序,可歸納為:“課文預習法”、“課堂問題回答法”、“課堂筆記法”、“課文分析法”、“課文練習法”、“閱讀法”、“略讀法”、“精讀法”、“作文材料積累法”、“作文題材提煉法”、“作文仿作法”、“作文修改法”、“作文應試法”等等。當然還有師生須共同掌握的“語文興趣培養法”,課外的“讀報法”、“演講法”、“信息借鑒法”等等。
方法不單由老師總結,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總結,“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種種的法則”(葉圣陶語)學生自己摸索的方法往往更親切,使用起來更得心應手。
其次,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語文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在這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得到真正的統一。過去,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傳授語文知識上,這樣,學生被動地聽,不能參加各種智力活動,實踐機會少,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的主體作用受到排斥,那么教師的主導作用往往落空,這就是語文課上那么多課時,教師花那么大力氣而往往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們語文教師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應十分重視指導學生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努力教會他們如何學習語文,這才能很好地體現出教為主導與學為主體的關系。學是在教之下學,教是為學而教。
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不僅應該系統地總結語文學習方法,而且要認真地去研究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教學藝術,也就是說既要設法尋找學習語文的“鑰匙”,還要去研究如何教會學生使用這把語文學習的“鑰匙”。當然這里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如,不同年級、不同特點的學生,怎樣對他們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語文學習方法,怎樣采取不同的授受途徑,等等。此外,還要從“學”的方面,認真注意教法的改革,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從一定的意義講,教師的教法,往往成為學生學習方法的模式。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就接受了教師通過教學展示出來的學習方法。
不少老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語言應簡明扼要、準確、生動等),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范、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如板書編寫有序、圖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從根本意義上看,教師教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生學!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因此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探討極為重要。科學的學習方法,能提高學習效率,能使學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而拙劣的學習方法(如死記硬背)學習效率低,學生的智慧得不到發揮。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實驗、做復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科學的教學方法與科學的學習方法相結合
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如:觀察、實驗、電化教育、參觀等),采用多種啟發方式(如:講述、談話、提問、討論、實驗、讀書指導和各種各樣的練習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
要引導學生正確運用概念。了解概念的“適用范圍”和“本質”。概念清楚了,還要會用,一方面是在答題時用,更重要的是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要探求規律,注意歸納總結。中學化學里有許多分散的知識,但是不少知識在做“橫向聯合”時就往往能找到一些規律。找規律不僅是學會知識的好方法,也是由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培養自己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探討規律要用科學的方法,最常用的是由很多事實總結出規律的歸納法,以及由此及彼的推導,即演繹法。學習化學時,這些方法像“鑰匙”教會學生如何學好化學。
1.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掌握探求歷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從而為提高歷史認識創造前提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根據典型材料改進教學設計,加強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指導,這是學好歷史的基礎之一。例如,《》的備課中,傳統的教學設計是:①戰爭前中西方社會的對比。②鴉片的輸入及危害。③中國的禁煙運動。④第一次。⑤中國戰敗的原因分析。這樣的組織雖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不能使學生掌握歷史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即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如果改為這樣的設計:①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體現了什么樣的哲學原理?(傳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②林則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為何稱之為民族英雄?(傳授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理論)③當時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群眾為何會支持林則徐的禁煙斗爭和以后的抗英斗爭?(傳授階級矛盾服從于民族矛盾的原理)④是否可以認為沒有禁煙運動就不會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傳授偶然性與必然性辯證關系的觀點)⑤是否認同“中中國戰敗是必然的”觀點?(傳授現象與本質辯證關系的觀點)⑥“落后應該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觀點中,你贊同哪一種?為什么?(引導學生理解歷史定論)通過這樣的“政史結合”,既加強了方法的指導和理論的傳授,又為學生的學習與思考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2.以典型材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動力是能否學好歷史的根本問題,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有關材料,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學科在這方面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備課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具體可以從四方面著手:①利用直觀手段(如實地參觀、圖像資料等),以生動傳神的課堂描述、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合適的鄉土材料等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情感教育。②利用著名歷史人物的優秀業績、高貴品質、治學態度等——進行意志品格教育。③史論結合,傳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進行方法論教育。④利用典型材料,培養學生正確而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進行思想素質教育。學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現出崇高的責任感,學習知識、鉆研學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覺性。二、課堂教學滲透學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諸多環節的中心環節,它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傳遞與反饋情感交流和行為相互作用的主陣地,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需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因而學法指導的成敗在某種程度上講決定于這一環節。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能否有機地滲透學法指導是關鍵所在,在教學中要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如采用談話法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明確向學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綱:①怎樣概括近現代美國經濟發展的軌跡?②近現代美國的對外政策具有怎樣的變化過程?③美國對外侵略擴張過程中針對特殊地區或特殊時期是否有特殊政策?④從美國對外政策的變化中,你受到什么樣的歷史啟迪?⑤選輯有關史料,供學生閱讀分析。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為不斷地提出問題并在學生思考和討論的基礎上作提示或總結;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為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去綜合史實,提煉要點,互相討論,修正結論,從中解決“是什么”、“為什么”、“還有什么”的問題。
三、課外輔導點撥、強化學法
一方面課外輔導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學生對課堂教學中教授的學法,去實踐或自我探求學法一般也要在課外進行,因此,課外輔導中點撥和強化學法是學法指導中的又一重要步驟和手段。
細致地做好解題指導,發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知識、理論,同樣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訓練和指導。
首先是審題能力的指導。通過指導來提高學生對與習慣表達不一致的已知條件的等效轉換能力,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無效信息,提煉有效信息的揚棄能力等。
其次是深刻理解題意的指導。通過指導使學生對問題外露的能分清題型、要求、限制等,對問題內藏的能找準切入角度、分析層次及所用的知識點、理論或歷史規律等。
再次是指導學生養成反思答題過程的習慣。主要是反思答題是否正確、全面,以此來不斷提高學生思維的縝密性、辯證性和創造性。
【摘要】許多老師在教學中往往只重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習方法的教學,由于方法不得當,教師教的很辛苦,學生學的也很辛苦。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兼顧學習方法的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
【關鍵詞】教學學習方法歷史教學
參考文獻:
[1]林強.談談教學方法與方法教學.山西醫學教育,2004,(1).
1.學習方法是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科學發展史既是記錄成果的歷史,也是研究方法、學習方法的歷史。物理學是一門很成熟的學科,特別是中學生學習的經典物理學部分。它所闡述的概念和規律是完整、深刻、系統的。充分體現了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完善與正確。著名科學家們對自己方法論的評價遠比對科學成果的評價高得多。巴甫洛夫認為:“重要的是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的總結,認識一個科學家的方法遠比認識他的成果價值更大。”
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反復強調學生學習知識的兩重意義:一方面掌握知識本身,這是學習更高深知識的基礎。另一方面是要訓練自己的思考方法,這是繼續探求新知識的能力。在許多重要的概念和規律的教學中,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沿著科學家已用過的正確思維方法,自己去思考,得出規律,以加強科學思想方法的訓練。
2.科學的方法是科學成果獲得的重要條件。要用實例使學生認識科學成果的獲得常與方法的突破有著密切的關系。著名的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發現之前,安培和科拉頓都做了與法拉第相同的實驗。只是科拉頓將電流計放在另一間,結果將磁鐵插入線圈后再去觀察電流計,沒有看到感生電流的產生,錯過了一個重要現象發現的時機。
3.要使學生認識正確的學習方法、科學的思維方法是科學世界觀的體現。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科學的思維方法的形成過程是辯證唯物世界觀形成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對自己近期學習效果和未來成才都是極為重要的。
二、物理學習方法的指導
(一)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
1.掌握觀察實驗的方法。要在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中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有意觀察。并養成綜合分析觀察習慣。
在觀察實驗現象時善于根據觀察的目的發現現象的特征,這才是有意觀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有意觀察。測試表明,未經過訓練的學生中能夠有意觀察實驗現象的約占10%—15%。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做了一個試管裝水燒小金魚的實驗,讓同學們觀察,學生們看到水開了,小金魚還活著。然后教師發給學生每人一只試管,讓學生自己做這個實驗,結果85%—90%的學生將小金魚燒死了。這說明只有少數學生觀察中有意識地發現了現象的特征,火在試管上端燒上端的水開了,試管下端水溫度不高,所以魚才能活。此實驗證明水是熱的不良導體。可見有意觀察是需要培養訓練的。每次觀察實驗現象均要求學生說出看到了什么,說明什么,引導學生逐步養成有意觀察的習慣。同時又要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全過程,不僅看結果,還要注意觀察現象如何隨時間變化,注意現象出現的條件,邊看邊想,養成綜合分析的觀察習慣。
2.掌握實驗方法,提高實驗的技能技巧。
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思路和實驗技能技巧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學物理教材中,實驗可分為物理量測量和規律的探索與驗證兩類。無論對科學家做過的但現在不能再現的探索性實驗,還是現在可做的演示實驗、分組實驗,我在教學中都注意實驗原理的分析和實驗設計思路的剖析,以便加強對學生進行設計思路和方法的訓練。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獨立設計實驗,上好實驗設計方案討論答辯課。在分組實驗中,注意總結有獨到見解和實驗操作巧妙的學生的經驗,用以啟發提高其他學生的實驗技能技巧。
我將設計實驗的基本方法歸納為下面幾種:(1)平衡法。用于設計測量儀器。用已知量去檢驗測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彈簧秤、溫度計、比重計等。(2)轉換法。借助于力、熱、光、電現象的相互轉換實行間接測量,例如打點計時器的設計,電磁儀表、光電管的設計等。(3)放大法。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將微小量放大為可測量,例如游標尺、螺旋測微器、庫侖扭秤、油膜法測分子直徑等。
3.掌握理想化模型法。將復雜的物理過程、物理現象中最本質具有共性的東西抽象出來,將其理想化、模型化,略去其次要因素和條件,研究其基本規律,這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思想方法。在中學物理中應用的理想化模型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①實體物理模型:質點、系統、理想氣體、點電荷、勻強電場、勻強磁場。
②過程模型:等溫、等容、等壓過程;勻速、勻變速直線運動;拋體運動;簡諧振動;穩恒電流等等。
③結構模型:分子電流、原子模式結構、磁力線、電力線。
指導學生掌握此研究方法時要特別注意指出理想化模型不是實際存在的事物,是有條件、有范圍、有局限性的抽象,所以在運用時就要十分注意其規律的適用范圍和運用條件。
4.掌握等效思想方法。等效方法是研究物理問題的又一重要方法。中學物理教材中體現出的等效思想方法有下面幾種:
①作用效果等效:力的合成與分解,速度、加速度的合成與分解;功與能量變化關系;電阻、電容的串、并聯計算。
②過程等效:將變速直線運動通過平均速度等效為勻速直線運動;將變加速直線運動通過平均加速度等效為勻變速直線運動;交流電有效值的定義;拋體運動等效為兩個直線運動的合成等等
總之,在學生學習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時候,還要將研究問題的重要思想方法揭示出來,以幫助指導學生掌握這些正確的思考方法。
5.掌握數學方法的應用。研究物理問題離不開數學工具,數學方法在物理上的應用很多,如比例,一次、二次函數方程,三角函數、指數、對數及正、負號,數學歸納法,求極值等等。
值得突出提出的是函數圖像在物理上的應用,用圖象描述物理過程和物理規律,在力學中有:S-t圖,V-t圖,振動圖象。熱學中有:P-V圖,P-T圖。電學中有:I-V圖。可以用圖象處理實驗數據,導出表示物理規律的函數式;可依據物理圖象求解物理量,對物理問題進行判斷論證。
以上所述為研究處理問題的五種基本方法。在平時章節教學中分散訓練,貫徹始終,總復習時可分專題總結歸納,以達到使學生條理清晰的目的。
(二)物理學習過程中的具體方法指導
掌握學習物理的正確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我在平時教學中采用“單元自學研討式”教學法。力圖使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法的訓練。“單元自學研討式”教學方法在下面四個環節上下功夫,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訓練和指導,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方法,不斷提高自學能力。
1.自學質疑課。按照老師下發的單元教學計劃,在指定的課堂時間內進行自學,將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寫在質疑小本上交給老師。初期為了幫助學生質疑,在課堂上專門安排提問題競賽,促進思考。
2.討論研究課。由教師依據學生的疑點及大綱要求確定適當的討論題目,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通過互相爭辯加強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對于可以通過實驗研究的課題,引導學生根據研究課題設計實驗方案(方案中包括原理、器材選擇、實驗步驟、記錄表格和數據處理方法),經過討論和完善后,學生按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動手實驗,并分析實驗記錄,處理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這不僅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而且對學生進行了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
3.教師精講課。此課將引導學生按照知識的邏輯關系整理單元知識(其中包括:概念、規律、方法),指導學生理解重點、難點知識,歸納總結掌握規律概念需要注意的問題。
4.習題課。針對分析解答各部分習題的關鍵,精選例題,用小組競賽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技巧的訓練。
(三)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的指導
準確的自我評價,可以不斷增強自我完善的自覺性,對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有明顯作用。
2PACS/RIS在醫院信息化管理中的優勢
將醫學影像數字化,實現無膠片、無紙化管理是現代化醫院建設的趨勢,PACS/RIS作為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地提供醫院臨床診療過程和其他醫療相關過程所需要的醫學影像支持服務,為醫院改善醫療管理、工作效率和社會效益提供了信息保障。
2.1PACS的應用優勢(1)PACS已經成為了醫院的信息化建設中非常重要的技術。PACS利用網絡技術將醫院的CT、CR、DR、MRI以及US等影像檢查相連接,并將數字化的圖像信息傳送到服務器進行分類、歸檔和儲存,依照醫生的需求將相關影像提供到所需要的節點,使影像能夠長期保存,信息能夠共享,以及無膠片傳送和存儲。圖像的多重處理支持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積重建(VR)等三維處理能力。(2)將INFINITTPACSG3技術與原有青藍mini-PACS技術相比較,其應用功能明顯增加。通過原始數據的共享,在每個工作站均可完成圖像的查詢、顯示及打印等操作。尤其是隨著計算機性能的提高及醫用顯示器的應用,使每個影像診斷工作站均可進行CT圖像三維重建及三維成像。同時INFINITTPACSG3還可對圖像自動排序編碼,在大規模體檢時其優勢凸顯。原有青藍mini-PACS繼續保持運行,既可以保證原有數據在線查詢也可以做為應急情況下臨時替代方案。
2.2RIS的應用優勢(1)檢查申請管理。檢查的工作站根據醫生處理檢查醫囑,醫師的醫囑必須注明檢查類別、部位依據等具體的檢查方法。同時自動綁定費用,在完成檢查后自動收費;支持Worklist功能;提供在醫院信息系統中查詢患者信息登記資料及交費情況。(2)分診叫號管理。根據臨床病情進行患者分類,依照先后順序、急診優先以及保證“綠色通道”的基本原則進行分診,同時在檢查室門口自動叫號。尤其是在電話預約后可以保證“綠色通道”為危重患者檢查。(3)報告編輯管理。醫生在書寫報告前首先進行圖像質量評片,然后依照患者分類,明確分配給各崗位的相關醫生,保證急診患者在半小時內拿到結果,對于危重病及傳染病患者主動聯系臨床。出具報告前可調閱既往影像檢查結果及相關臨床電子病歷,書寫報告后交上級醫師審核簽字,必要時可以集體閱片或專家會診討論。(4)診斷模板。方便靈活的診斷定義模板可提高報告生成速度。同時與PACS/RIS研發部門取得聯系,自動審核報告內容,避免出現欄目寫錯、部位誤寫及報告出現低級錯誤等情況。(5)查詢管理。由于PACS/RIS對各環節精確至分秒,對登記時間、檢查時間及報告時間均進行嚴格的時間管控和查詢,當出現急診報告等待時間過長的情況時,可以集中醫師專門書寫急診報告,分類顯示各檢查部位、檢查時間及檢查設備的工作情況。(6)統計管理。依照查詢數據統計出甲級影像膠片率、陽性率及臨床符合率,進行信息化的質量控制。通過系統可以統計科室檢查量、業務收入及膠片材料支出等進行效益分析。
二、《清代習慣法》研究及論證方法回顧
《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一書由梁治平著,并于1996年由中國政治大學出版社出版,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叢》系列圖書的組成部分,在《清代習慣法》的主題部分,作者共分十個部分對《清代習慣法》相關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不僅對“法”和“習慣法”的概念進行了回顧,并且對“社會”與“國家”的關系、“習慣法”和“習慣”和關系、“習慣法”和“社會”的關系以及“國家法”和“習慣法”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將習慣法的調查報告、清代與習慣法相關的官方檔案以及清代的民間契約書作為研究的原始資料,以“習慣”與“習慣法”為研究的切入點,對“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以及相互作用過程進行了研究。梁治平對“社會與國家”問題的研究,不論是研究的方法還是論證的方法都體現出一個法學理論大家所具備的特質,對其研究方法和論證方法的回顧和學習,不論對于法學理論學習、研究還是對于法學論文的撰寫都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一)《清代習慣法》研究方法回顧
文獻積累在法學研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學者提出“法學就是法律文獻學”的觀點,在研究中,需要積累大量與研究對象有關的研究文獻和研究資料。梁治平在《清代習慣法》中對“社會與國家”問題進行研究和論證的過程中,無處不體現出文獻在研究中的作用,而文獻的積累和使用,也是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研究方法的重要體現。梁治平在《清代習慣法》中對文獻的積累和使用主要體現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三個方面。
在研究對象的文獻積累和使用方面,梁治平在研究“清代習慣法”的過程中,不僅使用了前北京政府司法部1920前后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民商事習慣調查的基礎上印行的《民商事習慣調查報告錄》,而且還使用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以及其他檔案館的清代司法檔案,并使用了大量的清代民間契約文書,這些數量龐大的資料都為梁治平研究清代習慣法提供了堅實的研究基礎,而在《清代習慣法》中,作者也對這些資料進行了充分的使用。
在研究方法的文獻積累和使用方面,在《清代習慣法》的導言中,梁治平就大量的使用了羅伯托·昂格爾、黃宗智、溝口雄三和岸本美緒等學者的研究方法,在《材料、概念與方法》一章,作者更是直接將E.A.霍貝爾概念及方法體系引進到對清代習慣法的研究中。梁治平對研究文獻的應用充分的體現出其對這些研究方法相關的文獻的掌握程度,也反映出研究方法的文獻積累和使用在法學理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成果的文獻積累和使用方面,在導言一章中,對羅伯托·昂格爾、黃宗智等學者的研究方法的引用的同時也是對其研究成果的使用,在《導言》一章中對梁啟超和梁漱溟的研究成果的引用、在《民間法、習慣和習慣法》一章中對千葉正士的“法的三重結構”以及《再論習慣法》一章中對ArthurHendersonSmith、R.格爾巴特、胡先縉、MartinC.Yang等學者對“面子”的研究成果更是充分的體現出梁治平對既有研究成果的掌握程度,這些研究成果方面的文獻積累對梁治平對清代習慣法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論證基礎。
(二)《清代習慣法》論證方法回顧
在閱讀《清代習慣法》的過程中,大量文獻積累和使用不僅為結論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作者對各種論證方法的熟練使用也使得論證更為嚴謹。作者在《清代習慣法》中使用了大量的論證方法,本文并不一一進行贅述,僅就作者使用較多的演繹證明方法、歸納證明方法和簡單枚舉歸納推理方法進行回顧和說明。
演繹證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以《習慣法與國家法》一章為例,作者通過對“小傳統”和“大傳統”這一一般性原理和原則作為論據,對作為小傳統的習慣法和作為大傳統的國家法進行比較論證,并繼而對習慣法和國家法的相互影響、習慣法與國家法的沖突以及兩者的聯結人和聯結點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說明。作者在其他章節中還有大量演繹證明方法的使用,這一方法的使用不僅使得論證更易于展開,而且為其結論的形成做了很好的準備,也使的整個論證過程更為合理和完整。
歸納證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體現在《再論習慣與習慣法》一章中,在該章中,作者在回顧E.Ehrlich、P.Bohannan、L.Pospisil、RoscoePound以及SybilleVanderSprenkel等人對“法”的定義的基礎上對“法”的概念進行了重新定義。除此之外,作者在論證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回顧已有的研究成果過程中,也大量的使用了歸納證明的方法。使用歸納證明的方法,通過以已有研究成果為論證的基礎,對一般性的原理或論題進行的論證,使得所論述的原理和論題更為客觀合理。
簡單枚舉歸納推理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體現在《習慣法起源舉例》和《習慣法制度考略》兩章(雖然其他章節中作者依然有使用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的方法,但是以這兩章的使用最為廣泛),在習慣法的起源舉例中,作者枚舉了自然、社會變動、智慮者、祖先崇拜、迷信、感情、道德和流傳等8種習慣法的起源,而在接下的“習慣法制度考略”中將習慣法的制度歸納為婚姻、析產與繼承、永佃及一田兩主、典與賣、找貼、會、中人等8個種類,作者通過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的方法,有效的解決了在習慣法起源和習慣法制度論證中面臨的困難,對習慣法的起源和習慣法的制度進行了論證。
三、法學研究和論文撰寫過程中的常犯錯誤反思
在閱讀《清代習慣法》的過程中,在被作者的研究方法和論證方法所折服的同時,也對一些廣泛存在的法學研究和論文撰寫過程中常犯的錯誤進行了反思,特別是對當年學術界在法學研究中所形成的思維定勢和論文寫作中出現的錯誤進行了反思。與梁治平作為法學大家在《清代習慣法》中所體現出的豐富的研究文獻積累和嚴謹的論證所形成對比的是,在當前的法學研究和法學論文撰寫過程中常犯的錯誤主要體現在研究對象資料積累不足、研究方法選擇不當和研究結論缺乏堅實的基礎等三個方面。
在研究對象資料積累不足方面,在研究的過程中,在選擇好研究的對象后,需要收集大量與之相關的研究資料,對于法學研究而言,由于法學研究的特殊性,在研究的過程中,不論是使用理工科以及管理學科的調查和統計的方法進行法學實證研究還是進行相關的理論研究都需要積累大量與之相關的研究資料,只有在豐富的研究資料和文獻積累的基礎上才能保證研究結論的客觀性和公允性,而這,卻恰好是非法學本科的法學研究生的短板。
在研究方法的選擇方面,研究方法的選擇需要依據研究的對象而定,在確實研究的對象后,需要根據所需要達成的研究目標選擇合理的研究方法。而對于非法律本科的法學研究生而言,由于缺乏系統的法學理論學習,在進行法學研究的過程中掌握的研究方法相對較少,在選擇研究方法時也缺乏應有的靈活性。
研究結論缺乏基礎,即論證的嚴謹性方面,其本身也是由于研究對象資料積累不足和研究方法選擇缺乏靈活性的直接結果,在法學研究和法學論文撰寫過程中容易出現簡單羅列觀點、論證不合理以及邏輯不合理的問題。
四、法學理論研究及論文撰寫方法的建議
對于當前的法學研究和法學論文撰寫過程中常犯的研究對象資料積累不足、研究方法選擇不當和研究結論缺乏堅實的基礎等問題,應當分別針對這些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克服。特別是對于當前的法學理論研究和論文的撰寫,更是應當針對這些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克服,提升自身的法學理論研究能力和法學論文撰寫水平。
首先,應當加強文獻積累。加強文獻積累,具體而言,包括加強研究對象相關的資料以及文獻的積累、加強研究方法的文獻積累和研究結論相關的文獻積累,對于還未確定研究對象的法學研究生而言,主要是加強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獻積累。
其次,應當加強法學理論學習。對于法學而言,在研究的過程中,既可以從實證的角度進行研究,也可以從理論的高度進行研究,但是要想在法學研究中取得成果,只進行實證研究是遠遠不夠的,在研究的過程中,必須分析現實問題的理論實質,因此,在加強法學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應當特別重視部門法學理論、法理學甚至哲學方面的理論學習。
最后,應當加強寫作鍛煉。在法學論文的撰寫過程中,論文的好壞會直接受到作者寫作水平的影響,而寫作水平的提升,除了不斷的進行寫作之外,并沒有其他的捷徑可循。在加強寫作鍛煉的過程中,應當結合文獻積累和法學理論學習,多動筆,唯有此,才能撰寫出合格的法學學術論文。
結語
本文以非法學本科的法學研究生的視角,結合閱讀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的體會對法學理論研究和法學論文撰寫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研究中對法學研究和論文撰寫過程中常犯的研究資料積累不足、研究方法選擇不當和研究結論缺乏基礎等問題進行了反思,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加強文獻積累、加強理論學習和加強寫作鍛煉的提升法學理論研究能力和法學論文撰寫水平的建議措施。由于學習法學的時間較短,并囿于當前的寫作水平以及研究時間的限制,文中未免存在不足之處,對于這些不足,期待讀者和同行專家的批評指正,以便在以后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1996.
[2]邵六益.社科法學的知識反思——以研究方法為核心[J].法商研究,2015,02:111-119.
[3]陳瑞華.法學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J].中外法學,2015,01:22-28.
在力學中,解決力學問題時,往往遇到這樣一類情況:題中被研究的對象不是單一的一個物體,而是互相關聯的幾個物體組成一個系統。解這一類問題,一般采用隔離法:即把各個物體隔離開來,分別作受力分析,再根據各自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應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列式求解。但在這類問題中,往往單用隔離法很難求得結果,解決過程也十分繁復,甚至用隔離法解簡直無從著手。這時,我們不妨試用整體法:即把整個系統當作一個整體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再列式求解。這樣做,往往能使原來很難求解的問題簡單化,無從著手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整體法是從局部到全局的思維過程,是系統論中的整體原理在力學中的應用。它的優點是:通過整體法分析物理問題,可以弄清系統的整體受力情況,從整體上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變化規律,從而避開了中間環節的繁瑣推算,能夠靈活地解決問題。通常在分析這一整體對象之外的物體對整體的作用力(外力),不考慮整體內部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內力)時,用整體法。
隔離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體從相關的物體體系中隔離出來,作為研究對象,只分析該研究對象以外的物體對該對象的作用力,不考慮研究對象對其他物體的作用力。它的優點是:容易看清單個物體的受力情況,問題處理起來比較方便、簡單,便于理解。在分析系統內各物體(或一個物體的各個部分)間的相互作用時用隔離法。
整體法和隔離法是力學部分常用的解題方法。可以先隔離再整體,也可以先整體再隔離。這就是整體法與隔離法的綜合應用。整體法與隔離法的綜合應用時系統的運動情況通常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系統處于平衡狀態
整體都處于靜止狀態或一起勻速運動時,或者系統內一部分處于靜止狀態,另一部分勻速運動。以上這些情況,整體都平衡,整體內每個物體所受合力為零,整體所受合力也為零。這樣,根據整體的平衡條件,就可以確定整體或某一個物體的受力特點。
例1: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個三角形木塊abc,在它的兩個粗糙斜面上分別放兩個質量m1和m2和木塊,m1>m2,如圖所示,已知三角形木塊和兩物體都是靜止的,則粗糙水平面對三角形木塊()。
A.有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B.有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有摩擦力的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確定,因為m1,m2,θ1,θ2的數值并未給出;
D.以上說法都不對。
解析:這樣類型的問題優先選用整體法,根據整體受力平衡,則很容易判斷水平面對三角形木塊摩擦力為零,且彈力等于整體的重力之和,所以選項D正確。
例2:如圖所示,質量m=5Kg的物體置于質量為M=20Kg的粗糙斜面上,斜面的傾角α=370。用一平行于斜面向上、大小為40N的力F推物體,使物體沿斜面M向上作勻速運動,這時M保持靜止狀態(g=10m/s)。則地面對斜面的摩擦力大小為________N,斜面對地的壓力大小為_______N。
解析:這種類型通常習慣利用隔離法分析,先分析物塊,在對斜面體進行分析,過程比較復雜。如果利用整體法會比較簡單,因為整體都處于平衡狀態,所以合力為零。根據整體水平方向平衡,可以得到地面對斜面體的摩擦力f=Fcosα=32(N),根據整體豎直方向平衡,得到地面對斜面的支持力N=(M+m)g-Fsinα=226(N)。
二、系統處于不平衡狀態且無相對運動
由于系統內物體間沒有相對運動,即整體內每個物體都具有相同的速度和加速度,這時整體所受的合力提供整體運動的加速度。這種情況利用整體法,更容易把握整體的受力情況和整體的運動特點。
例3:光滑水平面上,放一傾角為的光滑斜木塊,質量為m的光滑物體放在斜面上,如圖所示,現對斜面施加力F,若使M與m保持相對靜止,F應為多大?
解析:由于斜面光滑,物塊只受重力和斜面的彈力,而且和斜面一起運動,則先隔離物塊分析受力,計算出加速度a=gtan,方向水平向左,再根據整體法可以求得F=(M+m)gtan.
這是典型的整體法與隔離法的綜合應用(先隔離后整體)。
三、系統內部分平衡部分不平衡
這種情況由于系統內物體的運動狀態不同,物體間有相對運動,通常習慣用隔離法。若系統內兩個物體一個處于平衡,另一個處于不平衡狀態時,也可以利用整體法來分析,有時會使問題簡化易于理解。當然,這種情況整體所受合力不為零,整體所受合力就等于不平衡物體所受的合力,用來提供不平衡物體的加速度。
例4:若例3中使M靜止不動,F應為多大?
解析:這就是非常典型的系統內部分平衡部分不平衡的問題,物塊在光滑的斜面上沿斜面加速下滑,處于不平衡狀態,而斜面體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由于外力F作用而保持靜止不動,及平衡狀態。這種類型許多學生都習慣用隔離法分別對物塊分析,從而計算出物塊和斜面之間的彈力,然后再分析斜面,根據斜面的平衡來確定外力F的大小。
這種類型如果利用整體法來分析要簡單得多,這里整體所受的合力就等于處于不平衡的物塊所受的合力。當然,這里首先要根據物塊受力明確物塊的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
整體受力為:重力(M+m)g、地面的支持力N和外力F
利用正交分解法,將加速度分解為水平方向ax=acos=gsincos;豎直方向ay=asin=gsin2,
再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到:F=max=mgsincos=mgsin2,(M+m)g-N=may=mgsin2
這種方法很顯然要比分別隔離來計算要簡單方便。
例5:質量為M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一輕彈簧上端固定一個質量為m的小球,小球上下振動時,框架始終沒有跳起。當框架對地面壓力為零瞬間,小球的加速度大小為()。
A.gB.gC.0D.g
解析:這里框架恰好平衡,而小球不平衡,利用整體法,由于框架對地面的壓力為零,則整體只受到重力(M+m)g,合力即為(M+m)g,方向豎直向下,提供小球的加速度,所以(M+m)g=ma,即a=g,所以選項D正確。這一題如果用隔離法分析過程要復雜麻煩。
例6:A、B兩小球分別連在彈簧兩端,B端用細線固定在傾角為30°的光滑斜面上,若不計彈簧質量,在線被剪斷瞬間,A、B兩球的加速度分別為()。
A.都等于;B.和0;C.和0;D.0和
解析:這里在剪斷細線瞬間,小球A仍處于平衡、而B處于不平衡,如果利用整體法,將A、B和彈簧看成整體,則整體受力為,重力(MA+MB)g,斜面的彈力(MA+MB)gcos300,彈簧彈力為內力,整體合力為(MA+MB)gsin300,等于B所受的合力,則B的加速度a=,則選項D正確。
綜上所述,在分析多個物體相互作用時,靈活運用整體法和隔離法對問題的解決將會帶來很大的方便,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整體法的思維意識,幫助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力和運動的相互關系,更加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梁昆淼.力學,上冊(修訂版).高等教學出版社,1978,12修訂第2版,64.
[2]漆安慎杜嬋英.力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1版,222.
[3]中國大百科全書,物理學,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7,1版,1236.
1.非理性的需求量概念
之所以說西方經濟學需求理論違反理性人假定,是基于兩個方面:其一是需求種類的決定;其二是需求量的決定。
這個問題在其它貼在里已經多次提到了。人的需求是自古一來就有的,最基本的需求都是天生的本能,然而經濟行為是人類存在歷史上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兒。以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理性人的一切行為都應該是有動機的,反過來說,有動機的行為的人才能算作理性人。從2+2的理論分析,經濟是交換的集合,交換不過是滿足人的需求的可選方法之一,盡管現在人們選擇了這種方法為主,但是絲毫不表示經濟行為是人類行為的全部。
既然如此,我們就知道,需求是基于經濟之外的東西決定的。價格是交換的比例是經濟行為的表述,故而價格不可能是決定需求的一個原因。我們吃飯,是因為我們饑餓而不是因為食物便宜;我們穿衣是因為我們寒冷或者愛美,而不是因為衣服昂貴或者低廉;我們乘車而不是徒步是因為我們要以較快的速度到達目的地;我們住房是因為我們在其中可以感到安全,所以我們不愿意誰在露天野地……因此,我們需求的量也不可能是由價格這種玩意兒決定的。2+2的經濟學理論從心理學的層次需求理論出發導出“需求量”是一個基于需要而事先確定的、穩定的量,在數學表述上視為常數。“一個人只能同時開一輛汽車;不會有人一天到晚坐在餐桌邊暴食面包;游泳池或公共廁所不收費也沒人整天蹲在里面;一個客人也不會同時租住兩個房間;你不會因為向西邊去的汽車坐著舒適而不去東邊辦事;乘飛機比坐火車過癮,你也不會呆在天上不下來……”(《西方經濟學的終結》,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P48)正因為我們理性,我們才可以基于我們的需要而確定我們需求什么需求多少;正因為我們理性,我們才會在需求被滿足即解欲之后停止行為,而之所以需求可以被滿足即解欲首先就要有一個有限的需求量。我們不會把一個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要多少的人看作是理性人,如果一個人是因為價格來決定自己的需求,我們恐怕只能將之視為傻瓜或者神經病人了。
而西方經濟學的需求理論恰恰是以價格決定需求量的理論,以坐標軸為漸近線的需求曲線告訴我們,當價格水平足夠低的時候,需求量可以為無窮大。
同樣,西方經濟學的供給理論也是反理性人假定的,和需求者的需求量對于的供給者的供給量或者說產量也被認為是可以無窮大的。現實中并沒有供給存在,供給不過是自我需求的一種表現形式,供給是由需求決定的,任何廠商的產量都來源于對市場需求的預測或者清楚的訂單,沒有一個廠商會從事一個沒有訂單計劃的生產,沒有一家廠商在沒有客戶需求的情況下可以維持生產下去。同樣,因為需求不是由價格決定的,所以基于需求的生產也不可能由價格所決定,價格高低和接到的訂單數量沒有什么邏輯關系。如果廠商像供給曲線所描述的那樣產量隨著價格升高而增加,他就是十足的傻瓜,何談理性?惟有依據訂單和市場需求生產才稱得上是理性的廠商。
2.非理性的價格概念
如果沒有交換就不會有價格這回事兒,因此價格由交換者決定是顯而易見的。西方經濟學價格概念的非理性表現在價格不是由交換的參與者決定的,而是由市場之外的東西決定的。瓦爾拉斯將這個交換雙方之外的第三方的東西即價格確定機制叫做“拍賣師”。
西方經濟學價格理論的非理性的另一點表現是,價格并不是我明確界定的“交換的比例”的概念。從古典到現在,價格都被看作是商品自身的某種屬性,即和價值是同一范疇的概念。這樣一來,價格概念并不涉及到第二種商品和第二個人,自然就和交換割裂開來了。我們也可以找到價格和交換比例不是一個概念的論述,比如馬歇爾的論述。如此一來,經濟學就變成了對交換者最為關心的“交換的比例”漠不關心的自言自語。而如果經濟學的對象(經濟人)作為交換者連交換比例都不關心,自己手中的東西隨便什么比例都可以交換出去,他就太不正常了。
二、非理性的效用理論
1、荒謬的效用無差異分析
效用是滿足需求的消費行為實施之后消費者需求得到的滿足的結果。既然西方經濟學需求理論是違反理性假定,以需求定律為基礎的效用理論也同樣就是非理性的理論。在效用學派看來,經濟人不是以自身需求決定自己行為的,而是以無差異作為行為原則。
人的一生當中有許多需求,一項需求滿足了,他就會追求下一個需求,這就是心理學的需求層次發展理論。人的不同需求之間,必須需求是不可替代的,而非必要需求除了因為偏好不同導致在需求序列中的排序不同之外,并沒有什么消費量上的相互影響和關系。比如,人不會因為效用的原因改變穿一件上衣、一條褲子和一雙鞋這樣的消費量比例,更不存在彼此之間的一個無差異效用關系。效用是消費后的一個結果,是滿足,是需求量達到時的解欲,而不是決定需求量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因為達到了那個需求量才解欲才有效用,而不是因為解欲了有了效用才需要這個量。
效用學派通常認為不同需求的效用不是相加關系而是連自己都說不出的某種函數關系。因此,消費兩種物品的效用函數被表述為五花八門令人匪夷所思的函數關系。但是,通常趨向于認同是某種和量正相關的乘積(包括乘方)關系。若果真如此,這類函數就是單調遞增的函數,總效用的值一定會在需求被滿足時達到最大,即最大值在函數圖形的右邊界上,根本無須考慮相互的影響問題,即每一種商品都達到各自的需求量時,多種商品的總效用自然會最大。
其實,如果邊際效用遞減成立或者說無論是否遞減只要具有最大效用點,就應該導出需求量是有限的這個結論,否則就意味著有一直需求下去的可能即效用曲線沒有最大點。理性人的特征就是行為截至于效用最低點,如果效用達到最大后繼續需求,就是非理性的了。這一點顯示出了效用理論和需求理論之間的、在理性人意義上的嚴重內部矛盾。
所謂的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不僅僅將各自獨立的需求項目拉扯在一起,還試圖給出有規律的限制,即增加一種商品的消費量需要減少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量會遞減。這就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原來的總效用是最大,說明消費者的每一種需求都得到了滿足,為何他要增加已經滿足的需求量呢?已經滿足的需求如果再增加,豈不是要獲取負效用?自愿獲取負效用的人還是理性人嗎?
西方經濟學中的無差異曲線是向兩端無限延伸的。無限延伸就表示商品X、Y的量可以是無限的,這顯然是因為忽略了需求量是有限的這個事實的結果。
“一個跟帖達15頁之多的經濟學故事”一貼中用“無法退貨”來嘲諷效用學派的這個人為捏造的所謂規律。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是一個非理性的、如同神經質般的怪人。
2、艾奇沃茲的非理性box
無差異分析方法中被廣泛采用的一個被譽為“巧妙”的工具就是艾奇沃茲盒式圖。但是,這個分析工具完全沿用了需求理論中需求量是無限的思路,因此承襲了效用理論和需求理論之間的矛盾。
效用學派壓根沒有想到,即便是假定存在的無差異曲線,它也應該是有邊界的,邊界以外的區域是沒有行為的因而也是無定義的,用數學語言講就是自變量定義域是有界的,而且效用函數的值域也是有界了。
但是,艾奇沃茲繼承了錯誤的無差異理論,在構建方塊盒的時候,用物品的自然存量作為盒子的邊長,這樣一來,兩個需求者的需求量就不是由需求本身決定的,而是由自然存量決定的,自然存量大,它就需求得多,自然存量小它就需求得少,不要說理性連簡單的主動意識都沒有了。盒子有大小,乍一看似乎一個需求有限論者,但以對角點作為最大點實則是因為自然總量的緣故,而非需求量有限。
奇怪的一點就是,艾奇沃茲盒中的兩個需求者的需求總是完完全全一模一樣的,偏好沒有任何差異。這就是說兩個人如果面對水和面包的時候,是要渴一起渴要餓一樣餓。這種需求者的理性表現在何處實在是想象不到。
《西方經濟學的終結》中指出,艾奇沃茲所研究的對象從理論上不能說不存在,但是這種情況是極其少見微乎其微的特例,用它作為一種經濟學理論就太過勉強了。更一般的要素分配已經在《西方經濟學的終結》中列舉出來了。超級秘書網
三、非理性的生產理論
西方經濟學生產論中的非理性觀點,除了上面所說的關于產量的觀點之外,就是由生產函數引出的要素決定問題。當然,歸根結底還是需求量無限論的問題。生產論不過是錯誤的需求理論和效用無差異理論在生產領域的套用而已,既然根子上出錯了,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正確的應用。
談技術水平和生產函數”一帖中已經提及。在生產論中,西方經濟學不是依據技術水平和市場需求量(即訂單)確定一組要素需求量,而是反過來根據不知從何而來的要素量決定產量,考慮勞動量時不考慮已經由技術水平限定的資本品對勞動的容納能力,似乎可以使用任意量的勞動。在西方經濟學的生產論中,總是包含著一個生產能力無窮大的企業這個潛在假定,因為只有這種企業才會考慮產量如何調整的問題。但是,廠商為何要建立過剩的生產能力?僅僅為了產量調整嗎?這種廠商很難說他是理性人。
廠商對要素的需求就是一個消費者對消費品的需求,同樣當一項需求被滿足之后會將多余的資金用在其它地方,而不是一直購買某一種要素。采購經理手中的采購單都是有數量的,不會因為某一項材料的價格便宜而增加購買,因為生產就需要那么多,多買回來也沒有用而且無端占用資金。如果采購經理因為某種材料便宜而將資金都用在其上卻忘記采購其它材料,等待他的就只有炒魷魚了。
四、有限理性論的偏差
現在有一種苗頭就是針對現有理論的百無一用,將之歸罪到理性人假定之上,于是一種有限理性的論調便產生了。其實,所謂的有限理性無非是說行為人并不精于計算利潤最大化或者效用最大化,而是憑感覺行事,而感覺被默認為是非理性的。
體會“要我學”與“我要學”的區別,初中生在學習上的依賴心理是很明顯的,是“要我學”。升入高中后,高一年級的學生面臨教師的教學方法改變,習慣依賴的套用“模子”沒有了,家長輔導的能力也跟不上了,這時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主動的學習態度,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單元小結和及時改錯,把有優秀學習習慣的同學樹為榜樣,讓同學借鑒。
2.重視基礎發展健全的人格
改變“一聽就明”,“一看就會”,“一做就錯”的學習誤區。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這就要求必須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如二次函數、參變量問題、三角分式的運用、空間與平面、實際運用問題等都是初中教材都不用的脫節內容,需要高中補救,查缺補漏,否則就必然會跟不上高中學習的要求。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常輕視基本訓練,不去認真演算書寫,重量輕質,到正規作業時或考試時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基礎教學,幫助學生體會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知識的深度、廣度的區別。多用“問”、“想”、“做”、“評”的教學模式,鼓勵思考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發展健全的人格。
3.抓好學習中的各個重要環節
①預習——高中知識的抽象性、復雜性、綜合性較強,這就給學生理解、記憶和掌握這些知識帶來了困難。預習對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預習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首先根據自己的時間、能力,每次預習應該有計劃和明確的進度;其次預習要仔細認真,并結合課本例題和習題反思,加深對預習內容的理解。最后對預習的內容整理出條理性的框架,明確知識結構。
②課堂學習——眾所周知,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學科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特別是數學。所以要在課堂上學好數學知識,數學教學觀念的更新才是使之得以實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證,而聽課是學習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在掌握知識的準確性、廣度與深度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會聽課。會聽課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帶著預習時未懂的問題聽課,全神貫注,盡可能把疑點在聽課的過程中解決:其次,對于在預習中認為弄懂了的問題,主要聽老師的講解是否和自己的理解一致,糾正自己在預習中對一些知識的片面理解或錯誤理解。在預習中沒有弄懂的問題,通過老師講懂了或還有疑問,要在課堂上把關鍵的地方記下來。凡是在聽課時發現預習中自己理解片面或錯誤的地方,或是理解深度不夠的地方,都應作出簡單的標記,課后要及時進行清理,完善對這些問題的新的理解。第三,注意有價值的問題,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的設問、提問,或自己在預習中、作業中、課外閱讀中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都應積極思考,并記住,然后加以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還應注意發現與之相關的問題或更深入一層的問題,再思考。一個個問題的提出、捕捉與解決的過程,正是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