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0: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綜合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推進學科應用
教育行政部門要引導學校、師生確立“大科學”意識,在校歷中增加數學、科學及健康和安全知識競賽項目,通過“科學”知識問題競賽獎勵師生,從局部開始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科的興趣。
三、切實改革教學
教學方式從純口授的說教轉變為多媒體輔助教學加實驗的方式,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把抽象的概念和物質特性通過媒件展示和實驗物化、固化在學生的頭腦中,讓他們終身時時刻刻能體會到“科學”的重要并努力掌握物質世界的科學屬性并運用在生產、勞動工具的革新上。
二、教學內容
一般在組織教學資源方面,綜合性課程從一個課題知識網絡中自然的引出另一個課題或幾個課題,新課題就好比從舊課題中浮現出來一樣,側重不同學科間相關教學內容的銜接,所關注的課題可以從各個學科的視角進行審視,教學中的側重點在于各學科中可以綜合的部分及其之間的邏輯和順序,這也就要求學習者從多個學科熟悉教學內容。cMOOC的綜合性課程的教學內容并不是一開始就制定好的,其知識領域是多學科交叉的網狀節點信息,常常是非良性結構的、具有彈性的課程內容。教師的角色發生了一些變化,可以向學習者提供閱讀資料展示學習主題,與學習者在線討論延伸課題,定期安排相關學科教師或專家進行在線交流,提供教學錄像,使學習者可以復習傾聽專家意見。雖然有特定的學習主題供參考,但在什么時間、地點學習,閱讀多少資料,投入多少精力,進行何種形式和程度的交互等都由學習者自己決定。對于某主題的延伸和展開,將由眾多學習者一起建構完成,課程將會在各個學科中延伸擴展到何種程度,與由陳列的主題在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和課程參與者的努力程度有關。關聯主義和聯結主義誕生于知識經濟的時代,用于解釋網絡環境下學習的基本特征。綜合性課程旨在連接學科內容之間的可以綜合的部分,注重調動學習者已有學習基礎,并從不同學科角度認識事物。而在Web2.0時代,關聯主義提出分布式知識,并認為學習者掌握獲取知識的途徑比掌握知識本身更重要,學習者通過路徑尋找建構自己的知識網絡,所獲取的知識不但存在于個體內部,也存在于個體之外的網絡中,內部和外部構成的知識體系,均可以作為學習者的原有認知基礎,并可以從網絡知識的反饋中不斷重新建構和擴展,這就易于學習者面對綜合性的問題從各個學科中持續獲取知識和培養能力。
三、教學信息的組織
從綜合性課程分類方式來看,組織教學內容的方式有多學科型、跨學科型和超學科型。1.多學科型多學科型的側重點在于學科自身,這種課程一般圍繞一個主題來組織學科的課程標準,用各個學科的標準來審視,研究主題的標準來自各個學科,在各自的學科領域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形成一個公認的事實,對學科結構的掌握程度影響學習結果。各個學科內的原理、程序性知識是學習者要努力習得的內容,從不同學科去探索,基本概念、規則、技能是截然不同的。2.跨學科型這種課程內容的組織圍繞交叉學科中基礎概念、基礎知識和技能來組織課程,跨學科的技能、概念被組織成信息模塊,嵌入到課程的標準之中,認識和評判課程內容的標準來自不同學科,因而對一個問題或現象的認識可以產生很多正確的答案,知識本身是社會建構而成的,學習者要追求的是跨學科領域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形成立體化的知識體系。3.超學科型其課程內容的組織來自于現實生活的情境,或者是學習者的問題和關注點。一般根據學習者興趣愛好、學習環境、課程標準選擇學習主題、概念、生活技能、現實世界的情境和學生的問題,因而這種課程中的知識是不確定、不明確的,但是存在相互連接、相互依賴的關系,也有很多正確的答案。學習者不但要提出問題,也要一同探究主題、獲取知識和技能,并順其自然地在相關知識中延伸拓展出新的問題,成為新的學習開始位置。這三種綜合性課程組織內容的方式存在差異,課程內容的標準也因此而異,多學科、跨學科、超學科的課程標準逐次變得更加不確定,學習內容、任務、策略的變化也越來越強,各個知識節點之間的連接關系就越不穩定,節點之間信息流動的就越慢,因而學習的難度就依次增大。網絡知識的獲取,要求相關的網絡節點形成的鏈路不斷被強化,對跨學科尤其是超學科課程內容的組織,就要更加依賴于網絡知識對于學習者的幫助。
四、教學目標
關聯主義和聯結主義的學習理論以及綜合性課程思想制約著教學目標的制定。cMOOC的綜合性課程,強調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研究精神和發散思維,在關聯主義看來,每個主題是豐富的、沒有邊界的、非結構化的,因而它就注重非結構化知識的傳授和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獲取知識的途徑比知識本身更緊要,因而它也關注是否促進基于網絡聯結的分布式認知促進和網絡互聯的學習型組織的建立。cMOOC綜合性課程不以結構化知識傳授為主,而注重非結構化知識的傳授和網絡知識的搭建,學習者面對的是不良結構領域的具有彈性的課程內容。對學生高階思維和遷移能力的培養,更符合數字化知識經濟時代學習的特征和要求。課題或項目的延伸與連接要求學習者具有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精神,具有延伸和展開相關問題的能力,掌握利用工具查詢或檢索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方法,而且應當熟練使用信息化的課程平臺,以及使用社會化的網絡媒體,這就要求學習者具有較高的學習動機和實踐精神,并具備較高的認知發展水平,在學習過程中尤為注重認知策略的獲得,提高綜合能力。
五、教學互動
互動有利于改善教學氣氛,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習興趣。cMOOC的綜合性課程內容的集成性高,信息容量大,特別關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個體與集體之間的交互行為,單個個體難從所有相關學科解釋一個個現象或事物間的聯系,因而需要樹立分享信息與創建網絡知識的意識,這都離不開教學互動,從互動主體來看,cMOOC的綜合性課程可以分為五種類別。1.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的互動。教師在組織教學、闡明主題、提出問題、組織討論和課堂評價的活動中會產生這種互動,學習者對教師行為的反應是群體反應的一部分,不屬于獨立個體的行為,容易受到其他學習者的影響。2.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的互動。課程進行中,學生個體可能與教師發生交互作用,教師通過技術工具學生溝通,既有同步行為,也有異步發生的行為,教師將期望、印象傳達給學習者,學習者通過努力反饋給教師答案,體驗期望和評價。3.學習者個體之間的互動。學習者個體間的互動,不想與教師的互動一般存在身份和地位的懸殊差距,他們之間能夠在情緒上相互激勵和感染,知識相互補償,行為相互制約,形成良好的班級團體有利于實現真誠關愛的教學氛圍。4.學習者個體與學習者群體的互動。當學習者個體與學習伙伴之間討論合作,協作完成任務時,學習過程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積極的學習態度,而且有利于增強課堂參與意識和服從群體任務的素質,鍛煉人際交往和協作的能力。5.學習者群體與學習者群體的互動。教師可以利用cMOOC的平臺將學習者進行分組,形成學習者群組。學習者群體既可以是同質分組,也可以是異質分組,同質分組形成的群體互動,易于培養學生集體競爭意識和參與意識。異質分組有利于提高小組的團隊合作精神,并將小組的成果轉化為全班成果。六、教學組織方式在網絡環境下,關聯主義的學習者具有一些明顯的特征。一是開放性,網絡中的學習者實體并非固定隸屬于某一個組織、社區或者集體,學習者具有加入和退出組織的自由,機動靈活的選擇和創造知識建構的體系,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能否持久事關重大,學習社區或小組的機制完善程度,還有學習者自身努力和堅持的付出是分不開的,可以說開放性既是此類學習的優點也是缺點。二是多樣性,通過網絡建立的學習組織、社區,其學習個體之間的差異較大,不像學校教育中的學生以年級分組進行集體授課制教學,他們的年齡、認知發展水平、教育背景、職業、愛好等都可能不同,將形成各自獨特的狀態,建立自身的知識體系,形成各自的網絡節點。三是自主性,學習者并非能夠準時的上下課或者參加活動,每個學習個體依據自身的條件和環境參加課程,其結果可想而知,因而對于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就不能只用在線學習的形式開展,因故未能及時參加的學習者應當可以通過觀看教學錄像、微博、郵件等異步教學的方式完成學習。
一、研究背景
20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加強教育的現代化,在學科教學中注重多種媒體綜合運用,培育出具有鮮明個性和信息素養的學生,已經成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而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學具,使學生頭腦中抽象的思維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已成為一種應用需要。
新一輪的基礎改革強調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以學具為主的多種教學媒體綜合運用,將有利于強化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順利進行。
以學具為主的多種媒體綜合運用的課堂無疑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習方式會呈現多樣化,學習內容也會寬泛很多,活動性作業將明顯增多,學生與教師之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被拉近,他們學習的興趣會增強,求知的熱情會增加。
基于以上認識,樂平市第一小學經景德鎮市電教館同意,申請參與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中小學素質教育中多種教學媒體綜合運用實驗研究》。經總課題組批準立項,承擔子課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以學具為主的多種教學媒體綜合運用與學生個性發展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內容
1、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以學具為主的多種教學媒體,營造出探究、合作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
2、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巧用以學具為主的多種教學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3、在課堂教學中,多種媒體協調使用,優化課堂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研究目的
1、通過實驗,研究各種教學媒體的綜合運用對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的有效性。
2、通過實驗,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精神與品質。
3、通過實驗,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科研意識的提高,帶動更多的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提升專業素質。
四、理論依據
1、學習心理學一般認為,學習策略是學會學習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學具為主的多種媒體,有利于激發課堂活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2、美國構建主義心理學家杜威提出:兒童生來就是好動的,教學應該讓兒童自己做實驗,自己在行動中接觸各種事物,從而獲得有用的經驗。因此,教學必須以表現個性和培養個性為目的。
3、陶行知教育思想:要解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多做,要發展兒童的創造力,就要讓他們有動手的機會。
4、創新教育的學生觀。好奇、興趣是創新得以誕生的前提條件,是探究精神的基礎。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數理能力和邏輯能力才得以培養和形成。
5、新課程教學改革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是學習和教育的主人,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創造性將在多種媒體綜合運用的全新的課堂中得到真正的張揚和提升。
五、概念界定
1、以學具為主的多種教學媒體綜合運用——指在教學過程中,概括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以及學具及其它各種媒體的特點、功能,選擇使用學具和其它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教學媒體,充分發揮學具和其它教學媒體和課堂教學中的特有優勢,互為補充,相輔相成,有機結合,構成教育信息傳輸、反饋、調節的優化組合的教學方式。
2、學生個性發展的策略——指在教學中,使用各種教學媒體促使學生養成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習慣和個性品質。
六、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
2、觀察記錄法。
3、問卷調查法。
4、對比統計法。
5、經驗總結法。
七、理論假設
1、抽象的數學知識可以物化為非常具體的教學內容。
2、物化的過程就是引入學具和其他教學媒體,幫助學生親歷知識產生的過程,從而發展個性品質。
3、引導得法的學具使用、多媒體使用,能促進學學創新性思維,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交際能力。
八、研究對象
學校友2—5年級5個實驗班262名學生。
九、研究步驟:
本課題實驗分三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2003年11月——2004年3月)
主要工作:
1、成立課題小組,做好課題申報、開題準備工作。
2、準備學具,配置其它教學媒體資源。
3、培訓實驗教師、制定實驗方案和工作計劃。
(二)研究階段(2004年4月——2004年12月)
主要工作:
1、做好前測工作,提供基礎數據;
2、運用多種媒體,開展實驗工作;
3、堅持案例分析,開展相互交流。
(三)總結階段(2005年元月——2005年8月)
主要工作:
1、做好數據統計,寫出對比分析;
2、收集整理資料,分類匯編成冊;
3、擬寫工作總結,迎接課題驗收。
十、研究過程
本課題至今已經歷了實驗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現對研究過程總結如下:
(一)積極主動創造條件
本課題實驗對學生成長有益,對實施素質教育有益,于是我們積極創造條件,完成了三大建設。
1、組織建設。成立了以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張迎春為組長的課題實驗領導小組,建立了以教導處副主任鄭旦為主任的課題實驗管理辦公室和以各年級數學骨干教師為成員的課題實驗小組。組長調控實驗方向,主任指導實驗過程,實驗教師實施課題實驗。做到了分工分責,責任到人。
(1)、張榮老師主要研究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探究意識。
(2)、余竟成老師主要研究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策略。
(3)、徐金美老師主要研究激發課堂活力的策略。
(4)、黃曉瑜老師主要研究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求學的策略。
(5)、邱笑陽老師主要研究課堂教學中嘗試學習的策略。
以上教師為實驗點上教師,他們還負責發揮課題輻射作用、示范作用,幫助本組本校其他教師共同參與課題研究。
2、硬件建設
為使課題開展順利進行,并保證實驗效果,我們添置了以下硬件設施:各學段相關學具、教具、彩電、影碟機、攝像機、數碼相機、投影儀、微機、掃描儀、刻錄機。
3、資料建設
為使學生了解實驗的可行性,使實驗留下可供對比、參考的有關數據,我們設計了前測問卷調查表,就學生是否歡迎學具等多種教學媒體進入課堂等問題開展調查,調查后統計得出結論:90%以上的學生喜歡這樣的課。自己能動手操作學具學習,課上有電腦課件、錄像的演示,這是他們在數學課上最感興趣的地方。
(二)扎扎實實開展工作
以學具為主的多種教學媒體綜合運用是一個新的課題,我們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在實踐中反思,于反思后總結。
1、課題組成員在根據各自的研究方向制定各階段工作計劃,嚴格依照計劃要求實施實驗。
2、課題組堅持每月開交流會,實驗教師就各自實驗中發生的問題展開討論,尋求解決的途徑,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課題組要求實驗教師每月寫出特色教案、教學反思、每學期在校內上一節課題示范課。
4、實驗教師在每階段實驗即將結束時,對照工作計劃和具體實驗過程,及時總結經驗,寫出階段實驗報告。
5、實驗教師在實驗總結階段將實驗中的原始數據、過程性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一并上交課題組收集。
以下表格中數據可體現課題組成員日常課題工作情況
十一、實驗成效
開展本課題實驗的最終目標是培育人。近三年的實驗,我們認為主要取得以下三方面顯性效果。
(一)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
媒體是教師構建學習情境的途徑和手段。各種教學媒體既有自己的功能,又有其局限性。只有多種教學媒體綜合運用才能對學習者產生最佳作用。對小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小學教師而言,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兒童學習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因為沒有興趣的課堂是殘酷的,是資源的浪費。因此,我們依據不同年級的學生的思維特點,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為目的,利用學具等各種媒體創設出不同的學習情境。
下面是兩組對比分析數據。
1、實驗前后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對比表
實驗人數:262人
2、2004—2005學年度
實驗班與非實驗班課堂使用多媒體情況的對比
以余竟成老師執教的二年級數學課《觀察物體》為例:課始引入時利用實物展示平臺,出示“6”,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它是幾?得出結論:不同位置看同一物體,形狀是不一樣的。新授時出示教具:正方體箱子,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1)只看一個面,怎么看,是什么面?(2)怎樣才能看到兩個面?三個面?(4)還能看更多的面嗎?學生通過親眼觀察、動手觸摸,站在不同角度去體驗,得出結論:最多只能看到3個面。接下來分組做小游戲:木頭人。各小組長拿出長方體、正方體學具,小組成員分別站定在某個角度,找準位置觀察,引導他們認識什么是正面、上面、側面,最后,同學們可以下位,到教室內找物體的三個面,并在相應的面上貼上寫有名稱的紙條。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學習興趣空前高漲,創造性思維得以培養。很多學生找到了講臺、門窗、書本、文具盒等物體,有一位同學竟然別出心裁把紙條貼在了前來聽課的一位老師身上,還一本正經地向大家介紹,哪是正面、上面、側面,當時,課堂教學達到了,因為余老師十分靈活地肯定了孩子的發現力、創造力,贏得了滿堂喝彩。
(二)、開發課程資源,促進了學生個性發展
小學低年級學生好玩、好動,對色彩鮮艷、離生活較近、有趣味性的事情感興趣。于是教學中,教師們便依據這些特點,在多媒體課件中設計動畫卡通人物、動物,在使用學具時選擇各種具體、生動、漂亮的物體,為他們提供生活場景再現,使他們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提高。而高年級學生對一些事物已有自己的見解,對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才愿意進行較深層次的討論。所以,在他們具有初步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基礎上,教師不再注重只設計簡單的直觀的情景,而是要利用多種媒體給他們機會和空間,使他們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自己嘗試、參與、發現、歸納、概括、驗證、總結中得到個性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學過程,便是教師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是從學生的需求入手,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的的教育過程。
例如,張榮老師執教二年級數學《角的初步認識》,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自己設計制作的多種平面圖形組成的一幅美麗的圖,讓學生看一看,找一找,并想一想,你在哪兒見到了角?這一設計,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十分樂意地、積極主動地找呀、想呀,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張老師又通過示范折角,讓學生動手摸不同的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接著,張老師讓學生拿出學具動手操作,鞏固認識,最后又用了畫角、比角、剪角、擺角等各種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主動參與學具操作率達100%,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發揮,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個性品質得以發展。
再如,徐金美老師執教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實物和學具操作,掌握長方體的基本特征。2、在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類比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3、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與合作意識。在這堂課上,教師精心設計了課件,耐心引導學生分小組用小棒搭長方體框架,帶領學生展開探究與交流,整堂課設計巧妙,結構嚴謹,條理性極強,最主要的是,結論是學生通過體驗感知得出的,孩子們的能力和個性品質得到了充分展示和發展。這樣的課扎扎實實地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教育理念。
(三)提升了青年教師專業修養,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
本課題直接參與者,均為我校青年骨干教師,他們都具有高度的工作熱情,有立志奉獻的精神,都樂意在課題實驗中不斷探索,努力進取,使專業素質有更大提高。近三年的實驗,對這批教師的確是一次考驗、一次鍛煉,他們以實驗為契機,結合新課標改革,積極主動地投身研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在平時的工作中,他們不僅能動腦筋想辦法創造條件制作、使用教具、學具,而且懂得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通過網絡加強信息的搜集;他們不僅自己善于反思、總結、積累,而且樂于溝通、交流,相互學習;他們不僅豐富了自身理論基礎,多媒體課件制作水平、研究能力有了提高,而且帶動了一大批各學科青年教師以他們為榜樣。在每學期的全市對外開放月、開放周活動中,鄭旦、張榮、余竟成、徐金美、黃曉渝、邱笑陽老師都能積極主動地承擔示范課任務,他們無論執教哪個年級、哪門課程,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備課和上課中,全身心地關注學生的發展,課堂效果非常好,在樂平乃至景德鎮市都有推廣價值。其中,鄭旦、張榮、余竟成三位教師被評為樂平市“小學數學學科帶頭人”,徐金美被推選為樂平市第一小學唯一的校級“數學學科帶頭人”。
過硬的專業素質帶來了一連串令人欣喜的業績。課題組組長張迎春撰寫多篇電教論文,其中《為有源頭活水來》、《創設情境以情育人》獲省級一等獎,《“優秀電影促進學生表達能力有效性提高”課題實驗報告》獲省級二等獎,《潤物細無聲》、《將優秀電影融入思品課堂》獲省級三等獎,她執教的自然課《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獲樂平市一等獎,參與制作CAI課件《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獲華東協作城市優秀CAI課件獎。課題組組長鄭旦撰寫論文《淺議合作學習》獲景德鎮市二等獎,她撰寫的案例分析《利用多種媒體開展研究性學習探究》獲中央教科所三等獎,她執教的電教優質課《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獲景德鎮市二等獎。課題組骨干教師張榮潛心鉆研課題,撰寫論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成功的課堂離不開合理的情境創設》分別獲樂平市論文評比一、二等獎,她撰寫的案例分析《利用學具操作,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獲中央教科所三等獎,她執教的《剪窗花》一課獲景德鎮市二等獎,她設計的CAJ課件《年、月、日》、《時、分、秒》獲景德鎮市二等獎。課題組骨干教師余竟成將課題實驗和新課程改革靈活地融合在一起,她執教《觀察物體》、《千克和克的認識》均獲得景德鎮市新課程改革優質課評比一等獎。青年教師徐金美不僅多次在樂平市數學教學論文評比中獲一、二等獎,在樂平市優質課評比中獲一、二等獎,而且撰寫案例分析《合理運用教學媒體,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獲中央教科所二等獎。青年教師黃曉渝執教自然課《水的凈化》獲中央教科所三等獎,他撰寫論文《加強直觀教學,培養學習興趣》獲景德鎮市三等獎,青年教師邱笑陽執教示范課《直線、射線、線段和角》獲得了聽課者一致好評。可以說,是本課題實驗使一批數學教師在業務上走向了成熟。
十二、問題與建議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
1、課堂上部分學生操作學具方法不當,而教師有時無瑕顧及指導糾正。
2、實驗組織過程中,有時存在欠及時交流的現象,課題組活動形式比較單一。
3、課題研究成果,就具體操作做法談得多,上升到理論的策略層次則明顯不足。
就蘇科版教材中的綜合實踐活動分析,每一節的綜合實踐活動都是安排在該章的最后一節的,其知識和技能的提升是基于學生已學內容而進行的.學生在進行相應的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已經充分掌握了相應的預備知識與技能,能充分應用知識與技能解決一些實際的簡單的應用.比如學生在學習好蘇科版《電功和電熱》以后,我們可以布置一項綜合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對本章知識的掌握情況,比如讓學生使用家里僅有的設備或器材去測量家里某一用電器的實際功率,也可以讓學生去測量電視機的待機功率等等,測量過程學生能真正鞏固對電功和電功率的掌握,也能對家庭電路的一般組成和相關知識進行鞏固和提升.
2.鞏固已會的方法與思維
物理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傳遞著知識與技能,還滲透方法與思想,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應用所學思想方法來應用到實際問題中.比如學生在《聲音是什么》這一章節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初步接觸的技能包括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為此,教材在最后一節安排了《比較材料的隔聲性能》這一活動,讓學生通過簡易的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了解技術設計的有關元素,逐步學會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復雜的多變量問題.比如教材中將活動安排分為觀察、預測、設計、比較、交流等幾個環節.這些環節的訓練和實踐充分鞏固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體驗和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的嘗試.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還有很多,這些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充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也能通過實踐的開展鞏固學生已經掌握的方法和思想,逐漸服務于學生物理素養的提升.
二、綜合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升價值
初中物理教學一方面給學生傳遞必要的自然知識素養,一方面通過這些知識素養應用情況的考核,促使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而除此之外,教學還有更根本的作用,那就是無論學生學了知識以后干什么或者能干什么?學生都能通過已學的知識與技能服務于學生自身的學習和生活、再學習和更好的生活,甚至去服務于社會.其根本的價值有以下兩點:
1.提升學生的實際思維能力
知識與技能是有限的,而思維和能力是無限的,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綜合實踐活動充分用好有限的知識與技能,提升學生無限的思維和能力,達成教育的最大價值.比如在蘇科版《簡單機械和功》的綜合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設計、制作一個機械模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層面提升至“設計”,學生依托于這一章中已經學到的“杠桿”(省力杠桿、費力杠桿、等臂杠桿),特殊杠桿:定滑輪和動滑輪,再結合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杠桿及其中的優缺點進行思考分析,嘗試設計一個簡單機械,即先從理論上達成簡單機械的構思和設想.比如學生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所制作的模型是否符合設計的要求.②模型的設計是否新穎③模型的省力情況和機械效率如何?④模型之中工藝難度如何?可制作性如何?⑤如何分工和展現等等,這一系列的思維問題一方面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進行回顧和篩選,也讓自己的設想和構思更加成熟和健全,也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活動中完善自己的設計和制作.久而久之,學生的自主設計能力會得到進一步提升,而真正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即學生的綜合素養.
2.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從設計到制作還是有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的,學生在設計過后去制作的話,又會遇到很多的疑惑和困點,這些疑惑和困點又會促使學生設計的再完善和再分析,為此,學生會不斷的思考,最終落實到學生的實踐操作中,學生會為了設計的完美和理想化而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細節.比如學生在《浮力》和《力與運動》以后,讓學生利用所學到的知識去制作一個密度計,雖然設計的原理已經了如指掌,但是學生卻在實際的制作過程中發現,如果讓制作的密度計懸浮在液體中,如何制作密度計中的刻度、如何更精確的標注刻度,如何確定密度計的測量范圍,等等,這些都讓學生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絞盡腦汁,這實際的制作和改善的過程中,學生會達成前所未有的提升,再結合教師的點撥和提醒,學生會得到全面的提升,這些提升是常態地知識傳授和習題訓練無法達成的,也正是我們在常態的教學過程中需要真正實踐和落實的.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為了改變語文教學相對封閉的狀態,為了改變課本是惟一的課程資源的狀況,更是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學習的弊端,在語文課程改革上采取的一個重要的舉措。《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我市新一輪課程改革進行已近四年,回顧四年中各校開展綜合性學習情況,尤其是農村學校相對滯后的教學觀念,簡陋的教學設施,年齡結構偏大和學歷層次參差不齊的教師隊伍現狀,經過認真調查分析,我認為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觀念更新不到位。多數教師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語文學習只是拼音、識字、閱讀、作文,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補充,是附屬,可學可不學,淡化和削弱了綜合性學習應該作為“必修”的地位。受功利思想影響,認為上級、學校對學生的綜合性學習無從考查,擔心設計了語文綜合性學習而影響語文教學成績,因此不夠重視,也有學科教師間的相互不配合,缺乏溝通,協作精神差。
2、教學資源不豐富。過分依賴語文課本,認為教材中的內容是學習開展的唯一,缺乏課程開發意識,不去或不愿聯系學生生活,聯系社區和學校的實際來開發學習資源,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
3、活動指導不得法。把教室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唯一場所,放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進行,一支粉筆一張嘴,學生或一潭死水毫無生氣,或嬉戲玩耍悠閑逍遙;教師或包辦代替津津樂道,或放任自流不加引導。對綜合性學習的策略不得而知。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綜合性學習,旨在改變過去那種學生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單純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多層面的學習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語文綜合性學習以語文學科為依托,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它以問題為中心內容,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以綜合性的學習內容和綜合性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要改變農村學校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現狀,筆者認為,教師起決定性的因素。要明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特征,切實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轉變教育觀念;多方開拓課程資源;探索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學校要加強制度建設和監管力度,改革評價機制,推動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一、要把教師的理論更新放在首位,調動和發掘教師投身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理論內化為自身的自覺行為,不斷實踐創新,提高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效。
首先,各學校應借助校本教研這一平臺語文教學論文,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和相關資料,調整思路,更新觀念,重新審視和反思學校開展這一語文活動的問題與不足,直對突出問題,面向全體教師,共同研討,力圖有所感悟;校長是學校校本教研的第一責任人,更要帶頭學習,到第一線指導教學的開展,親手打造學校的研究生活。
其次,要正確把握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特征。語文綜合性學習具有以下特征:1、綜合性。2、實踐性。3、文化性。4、主體性。5、全體性。6、開放性。7、生成性。8、有序性。通過學習、領悟,做到心中有底,前瞻設計。
另外、要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創設展示自我的平臺,促進教師思想的轉變。對照兄弟學校學習取經,明確目標,尋找差距,拓展比較,在理性學習與感性實踐中提升認識;通過“三課”活動,交流觀摩,參觀學習,自我展示,研討提升,逐步把教師的教學思想引向正規,趨于完善。
同時,還要注意發揮教師間協作,互助的優勢,使教師知道教師團隊需要合作,教學活動需要合作,語文綜合性學習更需要教師、學科間交流與合作;明確教師的任務就在于把學習知識的規律和方法教給學生,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流暢地讀、主動地說、大膽地唱、活潑地跳、自由地畫……鼓勵他們勇敢地發展自我、認識自我、發掘自我,實現良好個性的自主發展。
二、貼近生活,充分發掘課程資源
首先要善于發掘教師資源。農村教師來自農村,生活經驗非常豐富,尤其是目前農村教師年齡結構偏大,雖是劣勢,但也要看到自身的優勢,他們生活的閱歷,經驗,也要恰當地轉化為課程資源免費論文下載。如三年級語文上冊,搜集《中華傳統文化》這一綜合性學習,在學生充分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可通過展示會,讓教師講如民間故事、神話故事;組織學生看教師帶來的剪紙、老虎頭、布娃娃等一系列來自農村,充滿泥土芳香的活生生的材料,更大激發教師投身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熱情。
其次,要充分發掘農村社會生活資源。“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一教育名言,揭示了母語和生活的深層聯系,只有為學生創設大語文教育環境,讓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整合,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在社會的大課堂里學習語文,運用語文,豐富閱歷,提高素養,增長才干。這樣才能落實小學語文課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如四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走進田園”這一活動,可以想一想家鄉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自己或身邊的人的生活是怎樣的?然后在教師的帶領下觀察田園風光,了解不同季節里莊稼、瓜果蔬菜的成長,調查當地人生活的變化,回憶和小伙伴之間的趣事。到生活中去,到社會上去,學到更多的知識。當然,農村自然風景,舊址遺貌,民風民俗,田間勞作,勞動模范,致富能手,都將成為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開發利用的最佳資源。
最后,要善于挖掘學生資源,根據學生年齡、實際、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生活狀況進行適度開發,從不同的側面,讓學生自己說話,為教學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如四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大自然的啟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個人條件等方面分若干組。如“金龜子組”去觀察動物、植物的生長狀況,看看有什么發現;“天線寶寶組”可以查閱圖書,搜集資料,調查訪問,了解人類從大自然中受到的啟發;“愛迪生組”可以自己動手,做做實驗或搞搞小發明。最后,把收集到的信息、成果匯總展示,用學生慧眼去發現、獲取來自各個層面的知識,每個學生都是小小播報員,都有來自自己獲取、加工的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首先,加強課堂教學中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在識字、寫字教學中進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充分利用母語環境,采用貼近兒童生活的語言和生活情節,在具體的情境中識字,如標簽識字法、找好朋友識字法等。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力求探索幾種課型:感悟式、討論式、實踐式、探究式、專題式課型。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不管是低年級的口語交際,還是中高年級的習作,首要是激起學生興趣,后發展學生寫作能力,同時還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努力改變課堂教學重技能傳授的現狀,努力使作文教學生活化、情境化。也可以在口語交際過程中,采取演講、朗誦、資料展示、相聲小品等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培養學生初步的綜合學習能力。
其次,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橫向聯系,促進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綜合,把自然、社會、人類歷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使學生在不同
摘要的語文實踐。可以和舞蹈、音樂、繪畫、詩朗誦等形式有機結合。三年級“走進春天”這一活動,可設計各學科教師共同參與:美術教師作畫,音樂教師伴奏、科學教師做氣象分析預報、語文教師寫下水文,信息技術教師做網絡支持的全方位展示,使學生語文素養得以提升語文教學論文,教師的協作、互助精神得到體現。
另外,要走出教室,利用生活大舞臺,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盡可能多創造機會,多留出時間,放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農村生活中體驗、學習、積累。創設能激起學生探究興趣,綜合運用知識的主題,通過學生走訪調查、聽老爺爺講故事、進圖書館及上網搜索、寫調查報告、辦專題小報、創作童話和漫畫、布置專題會場等活動,獲取更多知識,鍛煉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工具的綜合能力。
同時,要重整合,多形式展示成果。相信學生是最棒的,讓他們自己動手,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讓他們盡情展示。農村學生有來來自自身的實踐感受,有旁聽道聞的奇聞軼事,也有父母熏陶、懷抱中的回憶,教師做好引導,把展示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盡管較為粗糙,但重在表現。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在活動中得到鍛煉。
四、改革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方式
2.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
在古詩教學開展的過程中,也要關注對古詩的寫作特點的運用,讓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和發展。對于我國古代詩詞來說,其中的字、詞、句、意都經過了提煉和豐富。在對古詩詞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對詩句的深入理解,進而實現對古詩的意境、語言美的體驗。相對于現代漢語來說,古詩本身相對簡潔,并且其中單音節詞較多。在古詩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從每個字入手,對于詩句的含義進行深入的理解。與此同時,現代漢語和古詩的語序、表達手法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在進行日常古詩學習的過程中,要步步為營地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引導,讓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印象逐漸加深,進而達到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培養的目標。在傳統的古詩創作中,賦比興手法的運用,在古詩中顯露出獨特的藝術特點。賦比興的創作手法是較為常見的創作手法。例如,在《鵝》這首詩歌教學中“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的詩句,采取賦的手法,對于白鵝嬉戲的姿態和神態生動逼真的進行表現,并且不利用任何修飾和鋪排。而杜牧的《山行》這首詩中的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則采取了比的手法,對于詩人的情緒進行了表達,進而形成了一段名句。在賀知章的《詠柳》中,“二月春風似剪刀”這一種比的手法,讓作者對春天的感覺和情緒得到了體現,表達了作者對于春天的感受。在《鋤禾》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是著名的節約糧食的詩句,其采用興的手法,以鋤禾為引,對后續節約糧食的道理進行了闡述和表達。這種賦比興的手法的應用,是我國文學發展歷史中的重要技巧手段,在古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這種技巧的教學,進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也要對其中藝術形象創建的手法和重點進行有意的深度講解。在古代詩詞中,很多修辭手法的應用,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表達形式,并且得到了良好的表達效果。例如,對于“夸張”的意識表達手法來說,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一詩中“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以及《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將白帝城的高、輕舟的快、瀑布的壯觀進行了表達。在《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句,又將李白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進行了深入的表達。這些多種多樣的藝術修辭手法,對于詩詞的藝術效果進行了有效的增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更多的修辭手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表達能力。另外,古詩詞中的結構也是非常精巧,并且蘊含豐富氣勢和意境的。通過作者巧妙地對古詩的內容進行構思和創作,表達了深刻的精神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讓學生提高對字、詞的使用準確性,最大限度地對自身情感進行表達。
初中語文老師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索的能力。綜合性學習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在教學中,老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成為學生的指導者和引導者,使學生成為探討和學習知識的主體;綜合性學習就是給學生留下更多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時間,激發學生的潛力,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利于他們不斷鞏固自我,發展自我。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在學習中,語文課堂更注重培養學生之間團結協作式的學習,發揮集體的智慧力量,共同解決難題,進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運用綜合性理念,避免了傳統的灌輸式學習方式,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科的相互融合,更加喜歡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將文學與社會搭配,將藝術與語言結合,在全方位的教學環境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他們學習素養的形成。
二、促進綜合性理念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效果更好的措施
(一)語文老師要轉變教學觀念
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老師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運用綜合性理念進行教學時,老師一定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理解新課改的內容和重要性,保證綜合性學習的空間和時間,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教師要樹立綜合性教學觀念,將綜合性教學觀念貫徹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對于初中生而言,正是獲取知識、全面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的方法,以適應學生的需求。運用綜合性教學理念,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能力,發揮初中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的最大效力。例如:立足綜合性語文教學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不同學科類的文章作為提升他們閱讀能力的手段,并將班級的學生進行劃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閱讀,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然后對閱讀理解進行討論,并分享各自的答案,提高了學生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將課程資源進行擴充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指導者的角色,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資源比較單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老師要充分利用教學過程中的所有有效的資源,將課外資源與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融合,將教材的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形成最優的教學方案,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貼近課堂;教師要善于運用新的教學手段,例如多媒體、開放性的數字、網絡圖書館,為學生提供一個綜合性學習的舞臺,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遨游,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開闊學生的視野。
(三)鼓勵學生積極實踐
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理論是基礎,實踐則是關鍵,只有通過不斷實踐,才能促進學生走向創新之路。在綜合性學習中,實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因此,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實踐。例如:對于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學生可以選擇感興趣人物故事,將其編成舞臺劇,并安排學生進行表演,從而促使他們理解課文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對于學習的科普類文章,可以讓學生對文章中的科學技術進行了解,讓學生利用電腦去查詢相關的知識,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又提高了對語文的認知能力,從而發揮了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效能。
二、大學生素質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一直提倡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并進,但實際情況不近人意,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思想政治素質教育難入人心,。在這個價值觀高度多樣化的時代,學生現有的思想政治認知結構和相關課程內容差異大,施教者難以有效輸入新的思想政治認知。
2.人文素質教育難以深化,現行人文素質教育只達到人文知識教授層面,學生無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無法遵循人文精神。
3.大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原動力,普遍只想順利完成學業并獲得工作,缺乏高層次追求。4.大學生法律和道德意識薄弱,缺乏維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道德素質存在道德評價失準、道德價值取向混亂問題。
三、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大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們,我們需要理論結合實際,發現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運用教育心理學相關知識引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逐步形成,解決高校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其一,用皮亞杰的建構學說中同化和順應這兩種建構認知結構的方式的理論來指導思政素質教育。思政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會將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納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加強和豐富原有的結構,只是這一同化過程學生會過濾和改造施教者給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說,學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認知結構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結構不一致,那么他們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雖然思政教育在同化過程中受挫,但是我們可以在順應過程中找到改變這一現狀的希望。因為受教者的認知無法適應客體要求時,就會創造新的認知結構來適應環境需要,這是一個自我改造的過程。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政素質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學生在同化和順應過程的中認知結構變化的節奏、時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就可能發生實質性的轉變,建構起大學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認知結構。
其二,高校若能重視和提高學生的認知驅力,那么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將實現由現目前學生僅僅是機械接受人文知識的層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層次轉變。認知驅力是奧蘇貝爾三大成就動機中最重要和最穩定的一項,此外還有自我增強驅力和附屬驅力。我們需要認識到這種動機就是對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無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對實利的追求。而奧蘇貝爾對認知驅力的重視本質是對認知和理解的價值的追求,這種追求同學生作為學習者的心理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的認知驅力,就能轉變大學生認為人文素質教育沒有現實意義的想法。
其三,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介紹給大學生,并引導學生追求較高層次的人生需求,幫助他們找到創新意識的原動力。文獻顯示我國大部分大學生在高校就讀期間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對自我實現需求的追求。馬斯洛理論把需求由低到高層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我們可盡力引導大學生追求馬斯洛理論的高層次需求,鼓勵他們將自我實現作為自己的終身人生目標。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語文的學習包括文字學習、口語表達和寫作三方面;其中文字學習又包括學寫漢字、閱讀文章等多方面的內容;語文學習是極其豐富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掌握許多語文知識和能力,還可以提高人文素養。初中生經經過了小學語文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如今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學倡導“綜合性學習”的模式,積極利用課內課外多種資源,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概況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創造性精神和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它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傳統語文教學中必須的內容,還要學會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和通過團隊合作進行語文知識的研究,它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已經不是填鴨式教學可以滿足的,它需要進行實地的觀察和調查,并且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充分地進行討論和交流,然后綜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以及生活實際,在合作和探究中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素養,語文綜合性學習雖然涉及的知識學科較多,方式比較豐富,但是它僅僅圍繞語文學科的性質來進行,不能偏離“語文性”這個主題;它提倡一種“大語文觀”,將語文教學的視角開闊開來,不再局限于課堂和教材書本,而是充分利用課堂內外的各項資源,體現一個“綜合性”的內涵;它不僅使學生的語文知識面得到拓展,還以體驗式的語文學習注入語文課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所感所想,都有利于語文思維的拓展和語文素養的有效提高。
二、語文綜合性學習對語文老師的挑戰
在綜合性語文學習的背景下,教師面臨著新的情況和新的挑戰;首先,語文老師要網羅各個學科各個領域的信息和知識,夸張一點說,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語文老師都應該有所涉獵,積極將有益于語文素養提高的知識和方法與語文教學相結合,提高語文教學的豐富性;另一方面,語文老師只有熟諳這些領域的知識,才能夠指引學生處理各種不同的信息,面對眾多的信息時,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第二,語文老師要創新課堂情境,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局限,打造開放型課堂,不要固守于一種答案,一種思維,一種模式;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不固守前人的規定,還要及時地對學生語文活動中的不足之處進行相關的修正,避免學生走彎路;同時,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工作,并且對語文活動的實施進行評價和課后思考,以便順利進行下一輪的語文學習。第三,語文老師應該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溝通和交流,要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共建師生之間和諧、平等的關系,了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需要和解決暴露的短處和問題;語文老師還應該建議某些新穎的語文活動,這要求語文老師和學校方面、家長方面進行協商并達成共識;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順利開展,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們的人文精神。
三、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策略分析
1.開拓課程資源。
語文綜合性學了要立足“語文性”之外,還注重一個“綜合性”,因此,課堂內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進行開拓課堂外的優秀資源,將課堂內外的資源進行一個有效的整合,達到課程資源的優化利用。對于課堂外資源的利用,可以通過語文教材進行延伸,比如,不同的地域會有代表性的名人和文化標志,在教材中提到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的考察,瞻仰文化名人,了解相關的事跡,并對他們的作品深入了解;其中,山東的歷史文化名人眾多,在學習《論語》時,濟寧的學生可以去參觀“三孔”名勝,了解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生閱歷和作品,感受人文精神的偉大;另一方面,初中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已經越來越普及,可以充分利用優質的網絡資源,開拓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學習《紅樓夢》的節選文章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百家講壇—劉心武評 < 紅樓夢 >》,讓學生了解名著知識。這樣一來,學生的知識面得到了有效的拓寬,豐富了語文學習。
2.創新語文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傳統的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需要,必須注重教學方式的創新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創新。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中,語文老師應該圍繞學生這個群體進行教學,突出學生們的主體意識,除了要教授教材內容外,還要設置一個題目,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比如,可以把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去做一個“語文文化名人”的專題,比如,一組學生選擇蘇軾,就要了解蘇軾的生平和作品,還要給出合理的評論,體現學生們的見解;學生學習語文要學會“舉一反三”,學到一位作家的一部作品時,要去了解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和相同風格的作品,使自己的語文涵養豐富起來,真正從綜合性語文學習中收益,這收益不僅是知識方面的,也是人生閱歷方面的,畢竟語文是一門人文類學科,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
以上探究了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方面的相關知識和策略,希望對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啟發,能夠思考出更多的綜合性學習策略,提高語文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只有精心確立具有生物醫學工程特色的電子實踐內容和設備
才能使學生了解所學知識的用武之地,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將所學理論與專業實際有機結合,提高專業知識的應用力,使學生能真正掌握生物醫學電子系統設計。
(2)只有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
才能培養具有合理知識結構、基本工程意識、較高專業技能和較強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具體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電子類綜合實驗,包括前期各個模塊的制作和后期系統調試兩個階段。其中,前期模塊制作融于各門電子類課程的實驗內容,要求各門任課老師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和綜合實驗題目,確定各自課程的實驗內容,要求實驗內容為綜合實驗的一部分,讓學生實現各個模塊的制作;后期的系統調試則由綜合實驗這門課完成,要求學生組合前期的各個模塊,完成綜合實驗內容的要求,任課老師根據學生完成情況給成績。
2基于心電信號采集的電子類綜合實驗教學
人體心電采集涉及多門課程,如生物醫學傳感器、模擬電子技術、數字信號處理、單片機以及C語言等。在以上各門課程的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完成心電采集各部分的制作,各門課程老師根據學生各個模塊的制作情況給這一門課程的實驗成績。根據本校生物醫學工程本科專業培養計劃,從二年級開始,在模擬電子技術實驗課中告訴學生本次電路設計的目的:心電信號采集系統中的放大模塊制作。給出心電采集放大電路的性能指標:頻帶范圍0.05~200Hz,放大倍數60dB,共模抑制比80dB,輸入阻抗>100M歐姆,輸出電壓0-5V。學生根據以上指標,參考模擬電子技術課程內容采用運算放大器搭建、調試電路。以上實驗內容可以作為模擬電子技術試驗課的2-3次試驗課內容。類似的,在三年級的微機原理課程實驗中,首先告訴學生實驗目的:心電信號采集系統中的單片機控制模塊制作。要求學生在單片機MSP430上通過C語言編程,控制A/D轉換電路,實現0-5V電壓的實時采集,主要任務包括制作MSP430單片機模塊,編程msp430片內8位A/D模塊實現實時采集0-5V正弦信號(轉換時間為100μs),以上內容作為3-4次微機原理實驗課程內容。對數值化后的心電信號進行頻域和時域分析,可以安排在三年級課程的數字信號處理課程實驗中,要求學生通過matlab編程實現根據采集的心電信號計算出心率值;同樣是三年級課程的生物醫學傳感器實驗則要求學生,整合前面自己設計的電路及程序,采集真實的人體心電信號,顯示心電波性和心率值。一個完整的心電采集裝置制造過程歷時2個學期,整個心電采集系統制作、調試完成后,老師給一個成績作為綜合實驗這門課程的成績。為本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最后制作的心電采集系統。總之,通過將心電采集系統設計分散到多門課程中,學生循序漸進的完成心電采集相關電路的搭建,編寫、調試心電信號處理程序,實現人體心電采集實驗的要求,學生在此次心電采集綜合實驗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