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0: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素質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縣是一個瑤族自治縣,地處大石山區,土地貧瘠,農業生產離不開人力耕作,水電路大部分地區還是解放初期的原狀,信息閉塞,文化底蘊欠缺。瑤族學生學習基礎差,接受能力也差,缺乏自信,本族語音濃厚,普通話水平極低,情緒脆弱,性格孤僻、保守,與其他同學不易合群,適應集體能力不強。但突出的表現是民族自尊心強,勤奮努力,吃苦耐勞。提高瑤族學生的語文素質是我縣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通過語文教師自身的人格素質影響語文教學效率
美國教育家林格倫在《課堂教育心理學》中說:“當他的老師對待所教的學科馬虎了事,毫無熱情并且沒有生氣,那么他的學生也很少和很不會積極熱情學習這門學科。”我國古代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之說,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
(1)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技能技巧,構建創造型語文教師的藝術人格和道德境界中的人格,用人格力量影響學生從而影響語文教學效率提高。
(2)教師要提升文化品位,優化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的結構。擺脫“匠人”的呆氣,向學生說心里話,與學生交流思想,當學生發現了教師的實事求是的精神,體會到老師的思想活力,教師的點撥彌補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識的缺陷時,他就會不由自主地迷戀教師的講課,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語文教師不僅是一個專家還應成為一個“雜”家。語文教師在教好課的同時,還必須寫好文,不僅要寫教學論文,同時雜感,或者詩歌、小說等,尤其是下水作文。從國際國內重大新聞到科技最新成就,從流行歌曲到流行服裝,都與語文教學息息相關。只有更多的引入時代的活水,才能激活課文中蘊含的藝術生命力,從而影響語文教學效率提高。
二、創設“多層次”的競爭機制,讓瑤族學生不斷品嘗到成功的體驗
(1)教師要更新教育思想,瑤族學生學習基礎差,接受能力也差,初中階段的知識沒學會,高中知識更不好學,他們與其它學生公平競爭有很大的困難。要解決瑤族學生的學習困難狀況,必須讓他們得到比其他學生更多的課外輔導。因此,利用課外輔導,耐心細致地幫助他們系統的復習前面學過的內容,查漏補缺,幫助他們預習明天上的新課內容,以達到“笨鳥先飛”的效應。這樣,接受新課內容也就容易多了。例如:我在教學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新課時,讓學生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平常所見寫荷花的詩文或濃麗明艷,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或品高質潔,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而本文所寫之景卻素淡朦朧,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結合課文談談自己對文學作品中景物描寫的認識。通過老師課外點撥:“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無不同,而懷抱各異,故筆下之物色都染上了胸中之情意。而后他們可以達到自己對文學作品中景物描寫的認識的目標。
(2)抓住瑤族學生一個小小的閃光點,讓他們揚起自信的風帆。抓住一點小小的突破,讓他們體會到了做人的尊嚴;給他們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誘導他們“跳一跳,能摘到桃”。例如在高中語文《荷塘月色》課外輔導中:讓寫字好的同學抄寫作者所寫的具體景物特征的語句,老師有意幫他們找出一兩個詞語概括景物特點。讓會講瑤話的同學用瑤話描述作者所寫的具體景物特征。讓愛好繪畫的同學用速寫方式畫出作者所寫的具體景物。讓愛好手工的同學做手工并把同學的速寫畫貼上。讓會唱瑤族山歌的同學用瑤族山歌方式將具體景物唱出來。還讓喜歡講故事的同學以故事方式描述朱自清筆下的比喻。只要他們獲得了一點成功都要鼓勵,不再讓他們產生“生來不如人,學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能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學習中的快樂,成功的喜悅,得到同學們的贊揚,促使他們去爭取新的成功。
(3)在布置作業上,凸現進步因素獎勵分,即“不公平”形式。給他們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使它們可以與其他學生一樣按時完成,例如: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題目。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那?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有民?茍無民,何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戰國策·齊策》
1.解釋下面兩句中四個加點“使”字的意義。(B、D組完成)(15分)(A、C組完成附加5分)
(1)齊王使①使②者問趙威后(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使①:__________使②:__________使③:__________使④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B、D組完成)(15分)(A、C組完成附加5分)
(1)使者不說(2)威后曰:“不然”(3)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說:__________然:__________本:__________末:__________
3.“歲亦無恙耶”一句中加點詞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B、D組完成)(15分)(A、C組完成附加5分)
A.歲:年成,收成恙:生病B.歲:年恙:災禍,憂患
C.歲:年成,收成恙:災禍,憂患D.歲:年恙:生病
4.對下列四句中“而”“于”的用法與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B、D組完成)(15分)(A、C組完成附加5分)
①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②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
③趙氏求救于齊④甚于婦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5.下列加點的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B、D組完成)(15分)(A、C組完成附加5分)
A.書未發:發出。B.使者不說:說話。
C.臣奉使使威后:使者。D.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以……為先,意動用法。
6.將這段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B、D組完成)(25分)
(說明:A、C組是瑤族學生或學困學生,B、D組是非瑤族學生、非學困學生。)
(4)隨著他們的不斷進步,學習能力不斷增強,再把他們的作業量逐步恢復到與其它學生同等水平。在評價瑤族學生學習成績時,如果他進步了,除了得到應有的分數外,還可得到額外獎勵的“進步分”——附加分。使他們知道通過努力同樣能獲得好成績,調動瑤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自信心,從而更好學習。當然讓瑤族學生取得這樣的“好成績”并不是最終目的,也不是瑤族學生在傾斜政策下的高分就消滅了瑤族學生的學習困難。不過用這樣的方法對瑤族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5)激活其樂學點,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主要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唯有好學、樂學者,才能不斷上進,才會徹底甩掉落后的“帽子”。總之,要想方設法激起瑤族學生學習的興趣,努力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
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探索》,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版。
一、問題提出
科學素質是現代公民必備的一種基本素質,是人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各種層面對科學的認識組成。在本項研究中,科學素質是在生理素質基礎上,在科學環境和科學教育的作用下,通過個體主動認識和實踐,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與個體的學習、科研和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科學意識、科學精神、科學行為和科學知識幾個方面。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都很強調科學素質對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國特別是許多發達國家對培養人的科學素質都給予高度的重視。中國科協借鑒國際通用的測試公眾科學素養的指標體系和方法,從1992年開始,先后五次對中國公眾科學素養進行調查,盡管公眾的科學素質在逐步增長,但是發展不平衡,且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公民的科學素質整體水平不高。當前,有研究者對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質進行了一定的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師生科學素質水平不容樂觀。
全面的素質教育首先要求教師具有全面的素質。素質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的全面素質轉化為學生的全面素質的過程,教師科學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科學素質。加強和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質非常重要,是提高我國公眾科學素質、趕上發達國家水平的前提。人力資源開發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基礎性、決定性的戰略地位,提高西部公民的科學素質是開發人力資源的前提。因此,提高西部師生科學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要培養和提高西部師生的科學素質,首先要對西部師生的科學素質現狀有一個明確的了解。本研究立足于中國公民人文素質調查,彌補了以往這方面研究的不足,從科學意識、科學精神、科學知識和科學行為四個方面對西部六個省市不同階段的教師和學生群體進行分析和比較,以全面了解西部師生的科學素質現狀,從而有效提高師生的科學素質。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調查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西南地區六個省市(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重慶、)抽取學生和教師共計2440名進行調查,具體抽樣情況見表1。
2.研究工具
本項研究的數據均源于西南地區“公民人文素質”數據庫。采用項目組編制的(中國公民人文素質調查問卷),該問卷共有六個一級維度:道德素質、法律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審美素質、環保素質,每個一級維度下面又有三個二級維度,即意識、知識、行為。題目共分為兩類:一類是正誤題,對每一個選項,答對得1分,答錯得-1分,不答得0分;另一類是趨勢題,對于每一個選項,選擇記1分,不選記0分。每份問卷都統一編號,然后按照統一標準對資料進行審核、編碼并輸入計算機,結果用SPSS11.0進行統計。
三、結果與分析
1.不同階段學生科學素質的發展
圖1和圖2顯示,在科學精神上,所有學生選擇欣賞、追求、捍衛科學真理這三項的比例都比較高,中學生分別為76..0%、59.0%和42.0%,大學生分別為78.096、46.0%和38.0%,研究生分別為79.0%、58.0%和43.0%;而選擇興趣不大、反感和不清楚三項的比例都比較低,中學生分別為12.0%、5.0%和5.0%,大學生分別為18.0%、2.0%和5.0%,研究生分別為15.0%、4.0%和5.0%。在科學行為上,選擇善于發現問題的比例最高,大學生為64.0%,要高于研究生(56.0%)和中學生(59.0%),在善于發現問題原因、提出問題解決辦法和解決問題上,大學生分別為40.0%、40.00,6和32.0%,而中學生分別為46.0%、41.0%和39.0%,研究生分別為44.0%、43.096和34.0%,三者選擇很少遇到問題的比例相對較低,均不高于25.0%,中學生最低,為16.0%。
對不同階段學生科學素質的各個部分進行比較和差異檢驗,結果見表2。大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顯著高于中學生和研究生(P<0.05),科學意識隨著學歷的增高而逐漸增強,不同階段學生差異不顯著。在科學精神上,在對科學缺乏認識一項上,研究生顯著低于中學生和大學生(PC0.05)。在追求科學真理上,研究生顯著高于大學生(PC0.01);大學生更傾向于對科學的興趣不大和有機會才會學習科學知識,且均與中學生差異極顯著(PC0.01)。在有機會學習上,大學生與研究生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C0.01);中學生更傾向于反感科學和追求真理,且與大學生差異顯著(P<0.01)。在科學行為上,大學生更善于發現問題,且與研究生差異顯著(P<0.05);中學生更善于解決問題,且與大學生差異顯著(PC0.05);大學生和研究生很少遇到問題,顯著低于中學生(P<0.05)。
2.不同層次教師科學素質的發展
圖3和圖4表明,在科學精神的各項上,幼兒教師選擇欣賞真理、有機會才學和捍衛真理的比例較高,依次為77.096、70.0%和53.0%,中小學和高校教師選擇欣賞、追求真理和有機會才學的比例較高,小學教師依次為68.0%、48.0%和43.0%,中學教師依次為了3.0%、50.0%和44.0%,高校教師依次為75.0%、55.0%和38.0%;而選擇反感科學和對科學不清楚的教師的比例最低,幼兒教師分別為2.0%和4.0%,小學教師分別為6.0%和4.0%,中學教師依次為3.0%和6.0%,高校教師依次為3.0%和5.0%。
在科學行為上,所有教師選擇很少遇到問題的比例都低于其他幾個項目,均低于30.0%,且在科學行為的不同方面表現出差異性,幼兒教師選擇善于發現問題(54.0%)和問題原因(55.0%)的比例較高,中小學教師選擇善于解決問題的比例較高,分別為49.9%和52.0%,高校教師選擇發現問題和提出解決辦法的比例較高,依次為55.0%和49.0%。
對于從事不同教學階段的教師進行科學素質各個方面的比較和差異的檢驗,結果見表3。幼兒園教師的科學意識顯著高于中小學教師和高校教師(P<0.001),幼兒教師和高校教師的科學知識顯著高于中小學教師(P<0.001)o在科學精神上,幼兒教師在追求科學真理上低于中小學和高校教師,而在有機會才學習上要高于后三者,在缺乏認識上低于中小學教師,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小學教師更傾向于反感科學,且與中學和高校教師差異顯著(P3.教師與學生科學素質的比較
對教師和學生科學素質四個方面的各個項目進行比較和差異的檢驗,結果見表4。可以看出,在科學意識和科學知識上,教師的平均分低于學生的平均分,且在科學知識上,二者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01),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要顯著高于教師。
在科學精神的各個項目上,教師和學生選擇最多的三項是欣賞、追求和捍衛科學真理,選擇反感科學和不清楚的最少。通過差異的檢驗可以看出,學生更傾向于選擇欣賞、追求、捍衛科學真理,且在欣賞科學真理上與教師差異極顯著(P<0.001),教師更傾向于選擇對科學興趣不大、反感科學、對科學缺乏認識、有機會才學等,且在缺乏對科學的學習和認識方面與學生有顯著的差異(P<0.05)。
在科學行為的各個項目上,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選擇很少遇到問題的要低于其他三項。學生更傾向于選擇善于發現問題和問題的原因,且與教師差異極顯著(P<0.01),而在提出解決問題辦法和善于解決問題上,教師顯著高于學生,且在善于解決問題上,二者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01)。這表明,學生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知識要高于教師,除了解決問題方面教師強于學生外,科學精神和科學行為的其他積極方面學生要強于教師。
4.教師和學生科學精神與科學行為各項之間的相關性
對師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行為各項成績求相關,結果見表5。欣賞科學真理的精神與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出解決問題辦法間有極顯著的正相關(P<0.001),追求科學真理與善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間有顯著的正相關(P<0.05),捍衛科學真理與善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間有極顯著的正相關(P<0.001),這三項均與很少遇到問題有極顯著的負相關(P<0.001)。興趣不大、反感科學、有機會才會學習、對科學缺乏認識和學習與很少遇到問題間有顯著的正相關(P<0.05),而與善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之間有顯著的負相關(P<0.05)。
四、討論與對策
1.討論
(1)師生科學素質發展的不均衡性。調查結果表明,不同教師和學生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比較高,但是其發展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均衡性。相比較之下,中學生反感科學的較多,但是善于思
從事不同教學階段教師的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比較高,但是也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幼兒教師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知識要高于中小學教師,欣賞和捍衛真理的精神高于其他三類教師,但是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要低于他們,諸如反感科學、對科學缺乏認識等消極方面要低于其他三類教師,更多的幼兒教師有機會才會學習科學知識,幼兒教師更善于發現問題,卻不善于思考和解決問題。小學教師的科學精神相對較低,更多地反感科學,對科學缺乏認識和興趣,他們不善于發現問題。中學教師的科學精神和興趣要高于小學教師,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高校教師的科學意識、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興趣要高于中小學教師,更善于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低于中小學教師。
這可能主要與當前中小學的新課程改革有關。新課程改革提倡創新、實踐和人文。因此,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中小學教師要高于高校和幼兒教師,中學生要高于大學生和研究生。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誤區,弱化了科學的教育,使得中小學教師的科學意識、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科學興趣都低于高校教師和幼兒園教師,中學生低于大學生和研究生。現在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往往與科學對立起來,認為只學習科學知識就不能實現創新教育的目的。創新是在遵循一定的規范的基礎之上表現出來的新異性,是以一定的科學知識為基礎的。科學不僅使學生的思維更健康,而且使他們更富于理性。科學的教學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使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善于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基本規律,并具備相應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創新。因此,要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質,就要加強科學意識的培養,提高大學生和中小學教師的科學興趣和對科學的認識,豐富他們的科學知識。
(2)師生科學素質的一致性與差異性。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質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他們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知識水平較高,擁有健康的科學精神和良好的科學行為,善于發現問題,反感科學的比例最低。但是在科學素質的多數項目上,教師低于學生。
這種差異性主要是由于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對現實和理想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面對著升學、就業等壓力,需要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其科學意識比較強,了解和接觸的科學知識也比較多,善于發現問題,并具有健康積極的科學精神。而教師是傳授知識的主體,科學素質教育是其工作的內容。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學過程中,其教學技能和閱歷不斷地提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高于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進一步加深,但是對科學知識的記憶卻不夠。教師更具有現實性。與學生相比,他們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精神較低,更傾向于對科學反感、興趣不大,有機會的時候才會學習。因此,學校和社會要通過各種途徑對教師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究精神加以鼓勵和支持,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主動性,把對科學的學習和教學轉變為一種愛好,提高其欣賞、追求真理和學習科學的精神,進而提高師生整體的科學素質。
(3)師生科學精神和科學行為的一致性。教師與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行為各項的相關表明,具有欣賞、追求、捍衛科學真理的教師和學生經常遇到問題,且善于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有良好的科學行為習慣。而對科學興趣不大甚至反感的、對科學缺乏學習和認識的教師和學生則很少遇到問題,不善于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缺乏良好的科學行為。
這表明,科學精神與科學行為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積極的科學精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學行為習慣,反之,良好的科學行為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科學精神。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彼此協同發展。要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質,首先要把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相互促進的作用,使他們和諧發展。
2.對策
(1)拓寬科學素質教育領域,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調查結果表明,師生的科學素質整體比較高,但是發展不平衡,有一部分人對科學缺乏興趣,有機會才會學習和宜傳。科學素質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任務,也是整個社會的任務,應該拓寬科學素質教育領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整個社會應積極行動起來,形成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的立體的科學教育體系。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滲透科學的思想和理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探索性的材料,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還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來影響、教育學生,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動手動腦能力,激發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創新精神。另外,科學環境具有潛在性、非預期性的特點,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校園科學、文化環境,建立良好的校風、學風,培養學生刻苦鉆研、求真務實的精神。同時,還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教育部門和社會要為學校創造必要的條件,形成對科學素質教育有利的輿論導向,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廣播、電視、報刊多開設科學文化專欄,充分利用網絡、電影、圖書等,把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作為科學教育基地。
(2)加強教師的培訓和學習,提高教師的科學素質。教師在科學素質的多數項目上低于學生這一調查結果不容樂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獲取、運用和創造知識的能力。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要實現教育目的,要求學生具備的素質必須要先在教師的身上體現出來。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才能為學生樹立榜樣。科學素質教育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科學精神、全球觀念和民族意識、社會責任感、社會道德感、獻身教育的人生價值觀。
世界在不斷發展,新事物層出不窮,只有具備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能力,才能將所學的統計專業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另外,新世紀經濟和科技發展中出現的情況和問題是前人所未想到的,沒有現成的理論可以利用,我們只能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和研究,這就要求我們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以便發展我們的統計理論和統計方法,為經濟建設服務。
2.具備相應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21世紀不僅是知識經濟世紀,也是信息經濟的世紀,利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統計工作,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提高準確度。同時,由于信息量的擴大,統計預測的準確性在不斷提高,統計決策的準確性也在提高。不僅如此,利用網絡技術還可以進行各方面的交流,從而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3.具有良好的寫作基礎和表達能力。
良好的寫作基礎和表達能力是對外提供信息和進行交流、發揮統計作用不可或缺的條件。
4.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
掌握外語是獲取外來信息的基礎,而較強的外語表達能力是進行對外交流的必備條件。缺乏較強的外語基礎,用外語編寫的應用軟件將無法使用,外文資料將成為一堆廢紙。缺乏較高的外語表達水平,對外交流將成為空想,最起碼不能進行直接交流或者在交流中容易形成差錯,影響信息的準確性。
5.通曉國際統計慣例。
二、營造良好的校園禮儀文化氛圍
校園是對學生實施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整潔、優美、文明的校園環境,對學生道德情操、禮儀習慣的養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禮儀文化氛圍是禮儀養成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外部條件。方法方式如下:
(1)加強教師的禮儀文化修養。實施禮儀文化教育,教師應率先垂范,在學校生活的各方面為學生樹立良好的禮儀行為榜樣,對學生進行無聲的影響與教育。形象好、審美能力強、語言表達風趣、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師就具有示范性。
(2)努力建設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為禮儀教育營造立體化的教育網絡。按照禮儀教育要求進行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營造綠色、人文的校園環境。通過校園廣播、電視臺、報紙雜志、網絡平臺等開展禮儀知識教育,設置禮儀知識專欄,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即可受到禮儀文化的熏陶。
(3)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中滲透禮儀文化教育。學校每年都會舉行各類活動,如藝術節、校運會、技能大賽、文明風采展示、禮儀大賽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可以有效地展示學生風采,對廣大學生起到禮儀示范作課改前沿用。
(4)利用重大典禮深化禮儀教育。重大典禮儀式如技能大賽表彰儀式、畢業典禮、重大節日喜慶典禮等蘊涵著豐富的禮儀教育資源,會對學生的言行養成產生很大的影響。利用這些儀式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實習實訓中加強職業禮儀教育
高職生在實習實訓階段不僅能有效鍛煉提高自己的專業操作技能,還能加深對操作性、技能性的職業崗位的了解和認識,利于學生積累職業閱歷、經驗,為畢業后直接進入技術或管理崗位打下一定的基礎。調查顯示,目前用人單位最看重的畢業生素質是文明素養、敬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人際溝通能力等“軟實力”。特別是就業面向服務行業的高職畢業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職業禮儀、團結守信、愛崗敬業等人文素養要求更高。這就要求高職教育必須重視職業道德特別是職業禮儀教育。高職院校在學生實習實訓中貫穿職業禮儀教育,應堅持以全面發展為導向,立足于學生未來的職業需要,著眼于專業技能、職業道德等職業素質的全面提升。職業禮儀是職業規范和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規范包括在職業活動中應遵守的禮儀規則和準則。禮儀所規定的儀容、儀態、語言的規范和準則,以及誠懇、友好、謙讓適度的要求,同時也是職業的規則和準則。職業規范包括各種具有職業特征的禮儀規則和準則,具有行業特征,是構成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在學生實習實訓中加強職業禮儀訓練,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職生職業素質,使高職生順利步入職場。
在課堂教學的教法改革上,我們主張一法為主,兼用多法。關鍵是教師在教法的選擇和組合上,要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講與練的時間比例及練習的設計上,要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在板書及提問的設計上,要新穎和富于啟發性,有助于活躍學生思維和記憶新知,有助于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
我們教師要善于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每學習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都要力求全面理解抓住本質,掌握要領;通過試驗,取得成效,然后組織推廣。例如低年段語文的支架式直呼音節的新教法就是一個例子,我們用了兩年多時間,先派教師到市教師進修學校學習新教法的要領,然后回校同科組的10位語文教師反復揣摩直呼音節的教學要領、步驟,并采用循序漸進、分步過渡直呼及教順口溜、兒歌、趣味拼讀、看圖擺音節等多種形式強化訓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再其次,是講究科學,堅持精講巧導。沒有藝術的教學是低質乏味的教學,是不成功的教學;而不講科學的教學更是盲目粗劣的教學,是肯定要失敗的。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體現藝術性,又要體現科學性,力求做到科學與藝術性的統一。如六(3)班的葉老師在教學《七律·》中的“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時,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繪畫了“五嶺”和“烏蒙山”的山勢,巧導學生理解“逶迤”、“磅礴”,再通過填比喻句:()的五嶺在的眼里像();()的烏蒙山在的看來像(),加深學生對上述兩詩句的理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總是竭盡一切努力使學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學生愿意學習而不會學習,就應當幫助他,哪怕前進很小的一步,而邁出一步將會成為他們思維的情緒刺激的源泉。”這里的幫助指的是啟發點撥,使學生于疑惑處豁然開朗。例如四(5)的歐陽老師在指導學生寫《有趣的小實驗》一文時,教師先指導學生做實驗:先將紙片放進水杯中粘在杯側,然后將水杯垂直放入盛滿水的器皿中,然后取出,再斜著放入水中,讓學生仔細觀察兩次水杯中的紙片和內壁有什么不同,原因何在。經過學生的討論及教師的啟發點撥,讓學生明白空氣的存在。
二、改革活動課程,培養綜合能力
語文活動課是以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操作為特征,以促進學生認知、情感、個性等全面、和諧、主動發展為目的的課程。從這一理念出發,當前對語文活動課的內容與形式的選擇,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改革。
其一,要克服活動課“非語文化”現象。
自從我國新的課程計劃改變了原來單一的學科課程結構,將“活動”納入課程體系以來,由于對這一新型課程的本質尚未了解,把“語文活動課”上成班隊活動或競賽活動,從計劃、教學設計到活動實施都缺乏語文訓練意識,嚴重偏離了語文活動課的軌道。為此,要通過學習對語文活動課的本質屬性有一個準確的認識,抓住語文中“言語交際性”這一重點,力求活動課具有趣味性、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等基本特征。我們要求各年級的語文科組組織設計符合語文活動課這一本質屬性的活動課例,進行交流觀察,探討語文活動課型的教學設計規律。如一(2)班的《字詞游戲》、四(3)班的《巧用標點符號》、六(2)班的《寫成語,說成語》都深受學生歡迎。隨后,我們還組織人力以五年級的語文教材內容為依據,根據小學五年級學生的特點及知識基礎的實際而設計編寫了人教版九年義務教材的第九、十冊的活動教材。每冊各有活動課設計十六個,每單元兩個,綜合性活動兩個。每個活動課包括:活動目的、活動準備和活動過程幾個部分,并附有部分活動的具體內容,答案供老師們實施時參考、選用。
其二,加大語文活動的課外延伸。
形式有如下四種:一是吸收性語文活動。以聽、讀為主要形式,如聽廣播、看電影、電視,讀書報和摘抄、剪輯等。二是輸出性言語活動。如普通話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書法、日記展覽、演講、語文學法經驗交流、小記者采訪、編抄報、作文比賽。三是綜合性的大型活動──舉辦讀書節。我校每年舉辦一屆,已經持續十年了。內容有:書簽制作、書面設計、小報設計、書法、日記、周記、警句、格言、剪輯以及明信片設計展覽;也有讀書、誦書、演書、講演、復述、講故事、快速作文、鋼筆、毛筆字的即席揮毫。四是鼓勵課外寫作,出版學生習作選。如我校通過“魯迅寫作組”及“小記者站”的課外活動,組織學生開展課外的采訪與寫作活動,學校為了激勵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寫作水平,分別出版了介紹學生學法的《鑰匙集》,學生作文的優秀習作選《小花集》,并將出版學生所寫的各類日記選《童心集》。
三、改革考評方法,激勵創新精神
如何改革語文學科的考評方法,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也是落實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環。為此,我校在原有的口試與筆試并舉,開卷與閉卷結合的考評方法的基礎上,遵循整體性、層次性、等級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進一步加以改革、調整,全面實行“學生素質的綜合評價”,取代傳統單一的“成績+評語”的評價方式。我校語文科的考評有以下三個環節:
一是平時考評。
方法靈活多樣,原則是重評不重考。內容包括堂上練習、課外作業、單元目標測評、閱讀延伸、實際操作展示,加上教師的作業評語、學科評語和即時評語等內容組成。如閱讀延伸,我們以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兩周或一月)內讀多少課外書報,摘抄多少優美詞、句、段;剪輯多少語文或其他的資料;中、高年級還加上能寫多少讀書日記等以展覽、交流形式讓學生互評。又如語文實際能力的考評,我們以同桌或4人小組為單位每月自編一份手抄小報作為平時語文考評內容之一,從小報看學生的選材、寫作、排版、書寫、裝飾、繪畫等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及創新能力。教師除了參與學生的評議外,側重在對學生平時的作業、單元目標測試及課外延伸的習作進行必要的評語加以點撥、鼓勵。
二是階段考評。
原則是考評并重,內容是一學期語文科學習的聽、說、讀、寫知識,加上教師等級評定及階段性評語。
筆試,考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命題一般分三大部分:拼音與課文內容;閱讀與應用;作文練筆。并注意逐步加大閱讀能力的考查比重,可占全卷的40-50%。題型多復合型,以便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采用閉卷考查,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
口試,是口頭語言能力的考查。我們以朗誦、復述、自編自演課本劇、講小故事、高年級設專題講演等,考查學生口頭創造能力,采用開卷形式,在總復習期間考查。
1、角色游戲游戲的天地是孩子們的樂園。課堂是一個靜態的空間,在這靜態的空間中,充分進行動態教學,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
在教學第六冊看圖作文《春游》時播放兒童曲《春天在哪里》,采用扮一扮圖片中的人物,演一演課文中的有關情節的方法,使靜態的圖片,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孩子面前。
讓全班學生邊觀看表演邊思考:1、誰演得像?2、哪些對話是他們自己加進去的,加得合適嗎?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加深了對作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對“捉蝴蝶”、“逮魚”等動詞的運用,理解得更為透徹,學生創造表演的能力得到發展。學生在作文創作興趣的培養過程中,同時還蘊藏著兒童善感的潛能,如何培養挖掘?在教學《春天來了》景物描寫時,可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習作的內容,繪制一幅《春景圖》,在活動課中,邊朗讀自己的佳作,邊欣賞圖畫,學生筆下綠的葉,五色的花,可愛的小鳥,藍藍的天,嫩嫩的柳條,調皮的青蛙,構成了一幅幅美妙、充滿童趣的畫面。在教學描寫——狀物練筆后,可讓學生結合所描寫的電冰箱、郵筒、黃瓜、蘋果等,繪制成美術作品,并附有文字介紹,在活動課中,供大家賞心悅目。
2、拼拼擺擺在教學描寫景物方位時,可設計一些圖塊,讓學生擺擺、拼拼,按順序說出先擺什么,后擺什么,最后再擺什么。有些拼圖,又可構成孩子想象創造作文的材料,如學生們自己設計造型別致,形象生動的《鴨子戲水》、《熊貓打煞、《動物運動會》、《小鳥蓋房》……在口述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練筆,學生的讀寫能力得到培養。
3、交際生活中耳聞目睹離不開交際手段,學生進行書面表達,首先接通思維的線路是言語的交際。如《秋游卜塘》的習作前,我們上了一堂以匯報為內容的活動課,先讓學生在小組自由交際感受最深的印象,再由小組推薦代表,在全班交際,引導學生品析,最后圍繞交際內容,歸納出以下練筆片斷,如:(1)盼秋游;(2)發生在汽車上的事;(3)祭掃烈士墓;(4)我來到了百果樹爺爺身旁;(5)我終于登上了山頂;(6)野炊啦;(7)我遇到了難題;(8)歸途。學生通過活動課的交際,即提高了觀察生活的能力,又拓寬了選材的思路。
二、寓教于操作活動之中
動手是孩子的天性,教學中要順應孩子的“天性”。激發學生以不同的動機參與活動,使全體學生全程參與全方位活動。
1、動動做做在教學有順序描寫一事物時,可要求每位學生帶針、線、鈕扣、布頭,完成整個釘鈕扣過程,再想想,你遇到了什么困難?整個過程的順序如何?然后進行第二次嘗試,比較兩次釘扭扣的速度,效果有何不同。此外,操作小實驗,制作賀卡,課程表,削水果,編抄報,設計讀書角,整理書包、抽屜,都是操作訓練的好材料。
2、玩玩比比葉圣陶先生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兒童更是喜歡做自己所喜歡的活動,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利用學生無意注意,召喚起他們有意注意,促使他們走進情境,從而達到感受情景,創造情景。
如不少學生各具特長——唱歌、跳舞、畫畫、集郵等,應鼓勵他們多參與一些有益活動。活動課中,教師讓他們介紹自己這些方面的親自體驗,一到此時,孩子們真誠的感情自然爭先恐后的表露,并啟迪不少沒嘗試過的學生躍躍欲試。再如讓學生尋找同一類事物的兩件物體進行比較觀察,找出異同點,進行交流,從而感受“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綠葉,人不可能兩次跨入同一條河流”。從小受到邏輯思維訓練以及辯證唯物思維的滲透。
3、組織社會活動作文活動課不能局限于課堂,而要將學生帶進社會大門。如組織各類作文競賽,社會考察,信息調查,參觀訪問,書評影評,讀書讀報,知識競賽,主題征文……使學生在受到高尚情操陶冶的同時,意志的磨煉,毅力的培養,能力的訓練也隨之發展。
三、寓教于學法活動之中一位有成就的教師不單是知識的傳遞者,更重要的是探索真諦的引導者。
1、指導學法小學生作文常用的體裁一般是記敘文,其中包括寫人、寫景、記事、狀物等,每一類文章都有其內在的規律。通過教學,使學生思維過程趨向于寫誰?寫什么事?為何寫?怎樣寫?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尋找出學法,從而用這些學法積極主動地閱讀大量文章,獲得閱讀、思考、鉆研的能力。
一、開展英語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情、開朗的性格,良好的情趣,健康的情感和善于交際的能力。語言是人的心理活動最重要的外部表現。因而,對學徒進行語言訓練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心理活動。小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主要在于初步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交際離不開活動,因此,我在英語教學中經常開展諸如分角色對話,做捉迷藏、“看誰反應快”、“誰是問不倒的小博士”等各種英語游戲,排演英語兒童節目,朗誦詩歌,唱英語歌,邀請外國朋友來校或帶學生到有外國人的公共場所,讓學生學著用英語和外國朋友交談,等等。少年獐有愛看愛聽愛說的特點,他們都能很投入地參加這此有趣的英語活動。去年五月,我邀請了英國的希爾夫婦來校和學生聯歡。同學們有禮貌地用"WelcometoChina!""Welcometoourschool!"等情真意切的語言歡迎他們。聽他們介紹了情況后,同學們熱切地向他們提了許多問題:“DoyoulikeChina?""Howmanypeoplearethereinyourfamily?"......希爾夫婦在回答問題后,也向同學們提了一些問題.同學們爭先恐后舉手,清楚流利地一一作答.同學們還三兩人一組主動地走到客人面前,先自我介紹:"MynameisWangXi.MyEnglishnameisMike."然后介紹自己的同學:"ThisisXingLi...."兩人一起說:"Weareclassmates."然后拉著客人的手:"Nicetomeetyou!"再問:"Couldwebefriends?"......"Good!""Welldone!"希爾夫婦連聲贊嘆道.最后同學們熱情洋溢地獻上自己制作的小手工、小作品,或是小工藝品,還沒忘記再說上幾句英語:"Doyoulikeit?""Welcomeagain!"......同學們驚喜地發現:外國人講話我們大部分能聽懂,我們講的他們也能聽懂,真有趣.學生親身參加活動能幫助他們克服畏難情緒,激發主動積極的學習精神.有些原來性格靦腆、站起來說話就臉紅心跳的學生,通過以上英語活動的鍛煉,已能經常自告奮勇地出來對話、表演了。
二、開展英語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創造意識,充分發展他們的個性。少兒時期是大腦發育逐步完善的時期,他們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正從簡單、片面向著豐富和完整過渡。愛因斯坦說:“喚起獨創性的表現與求知之樂,是為人師者至高無上的秘方。”老師只要對學徒進行激發鼓勵并引導,學生就會情緒激昂,思維活躍,產生創造的欲望。因此,每當學生學完新的一課,我就要求他們聯系新內容和舊知識,設想一個情景,編成對話或小品表演,讓學生充分“玩味”課文。有時,我組織學生出版英語小寫作專欄;有時,組織學生在班會、校慶會或和校外朋友聯歡會上表演自編自演的英語節目。我經常啟發、要求學生把英語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如設計英語賀年卡、生日卡、教師卡、衣物飾品、房間擺設等等。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是主人,他們能自由地展開豐富的想象,創造出符合自己意愿的新東西,并能以產生成就感的喜悅心情更熱情主動地投入新的學習。我組織學生自編自演過:“AHappyBirthdayparty.""It''''syou,littleJean!”“Letmehelpyou,Grandpa!”等節目。在“六一”兒童節慶祝大會上,學生獻演了自編的英語短劇---“OnSunday",受到師生的歡迎和家長、來賓的好評。學生很受鼓舞,也更激起了學好英語、再創更佳成果的決心和信心。
三、開展英語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培養競爭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少兒期是身心蓬勃發展時期,他們精力充沛,好奇心、好勝心都強。教師應精心組織并善于引導學生開展各種競賽、表演活動或做游戲,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表現自己,又在活動中發揚互助合作精神,去爭取集體榮譽。
我每學期都組織一兩次人人參加的英語小品比賽。比賽規定:同桌兩人或前后桌三四人組成一個表演組。每組選定個專題。如到商店買東西,到同學家一起做功課,買了新玩具和同學共玩等等。評優標準為綜合運用所學英語知識多,語音語調句子正確流利,情節合理,情景逼真,富有表情。這既需每個人的努力,又要相互間的配合。每次賽前,學生們都認真構思,翻閱課本,反復操練。賽后同學們余興未盡,感到收獲很大。
西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作育門生素質全面生長,切合當今社會生長潮水的有用之才。有的西席一聽說要“減負增效”,以為這是抵牾之想: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這行嗎?我說:這想法不準確。我們是要讓馬兒吃好草,而不是不吃草。“好草”從那里來?雖然從西席那里來。要教改,首先要在教學頭腦上變化過來。西席的職責不是把課本、教參上的翰墨重復講出來,讓門生聽明確,不墮落誤;不是讓門生死記硬背,搞“題海”,使門天生為缺乏創新的低能者。西席應久有存心地變更門生的積極性,讓門生履歷學習“歷程”,實時適當地建立良好的學習情況,使門生的頭腦活動歷程到達完備。也即是說,西席是要塑造靈魂而不是監禁靈魂。只有教學頭腦變化了,才氣做到計劃出先進的教學思緒,即不只是給出結論,而是更看重讓門生自己得出結論,履歷“題目”管理的“歷程”,才氣確切做到“減負增效”。譬如:西席把課堂物理實驗僅作為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手段看待,這樣的頭腦就影響了教學效果,影響到了物理教學中實驗素質教誨。要是變化一下教學頭腦,把物理實驗作為一種真正的教學目的舉行教學,則議決實驗得到的是一種研究物理題目的要領,視察要領,闡發處理本事,動手實踐本事等等,可以起到聞一知十,減負增效的作用,真正實驗和推進了素質教誨。
以是,面臨教改新形勢,我們應該實時地變化教學頭腦,教學觀念,建立準確的教誨頭腦,不停地探索尋求,讓門生真正吃到“好草”,消化吸取,康健生長!
二、西席給自己加壓是減負增效的條件。
“減負增效”的教改現實上對我們西席提出了更高要求—前進課堂45分鐘屈從,作育門生的種種素質本事。
前進課堂屈從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首先是西席要前進自身素質和業務本事。俗話說得好:西席要給門生一杯水,自己應有一桶水。如今,知識信息正高速生長,教誨體系的新事物也是屢見不鮮,如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多媒體的制作,軟件的開發等等。教學要領更是不停優化和創新,具有其先進性。以是,西席得不停學習充電,羅致先進的教學頭腦和手段,前進自身素質和教學本事,為高屈從的教學創造自身條件。
前進課堂屈從其次是備課上下時光。備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西席在備課上應多研究,多斟酌,多舉行教學探索。有句話說得好“不打無準備的仗。準備充實,對一堂課的教學思緒,教學邏輯清楚可見,教學目的明確無誤,是高屈從完成教學使命的基礎。為此,西席應化幾倍于一堂課的時間和精神去備好一堂課。我以為,備好課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去認真的實驗。
1、備課本。西席要反復地看課本和向導質料,吃透課本的構造結構,重點和難點,對每一章節的體系性和連貫性做到胸有定見,相識課本所需到達的教學目的和素質教誨的目的。要做到這些要求,我們肯定要埋頭地坐下來,去研究,去比力,去熟習。
2、備門生。西席要充實相識每個班的每個門生,可以議決多打仗、多談心、多融洽的手段和要領弄清每個門生的興趣動機,繼承本事,明確水平,個體差異;弄清每個班的團體差異和特點,然后才氣“以學論教”和“因材施教”。比喻針對差異班級應有差異的教學要領,針對差異門生準備差異題目等。
3、備教法。教法應是創建在門生學法的基礎上,是在團結思量課本、門生、配置和西席自身的特點基礎上,再以教學法的體系中優選出上好一堂課的教學要領。教誨界有個說法:教無定法,但教有法。西席確實要全面思量,適當選擇教學模式舉行教學才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前進教學屈從。現實上,不管什么要領,都應駐足于“以西席為主導,門生為主體”的原則,實驗寓教于樂,門生在開心中繼承知識,掌握知識和學法,前進素質的教學田地。西席在思量使用教學手段上也應該是積極的,多種情勢并進的,傳統和今世手段相團結的思緒,目的是使門生直觀、形象、生動地掌握好物理知識,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同時明確怎樣才氣學好物理的學法。如多做實驗,多用投影片、板畫、示教板等。雖然,要準備好這些內容需化肯定量的精神去實驗部署。如要做演示實驗,西席首先要預先做一遍,看看儀器的優劣,征象清楚水平,同時思量到大提要出現的一些題目和意外,做到課堂上演示效果良好,不出分歧錯誤。要是學校里暫時沒有你所要的儀器,西席只管即便得自制,大概時間化費了些,但目的只有一個:引發興趣,直觀教學,輕松學習,減負增效。一位蘇大教授也曾說過:瓶瓶罐罐做實驗乃不行少。要是投影儀來資助教學,投影片的制作要全心準備好,到達最好的效果。
4、備實習。在曩昔,西席搞“題海戰術”的許多。部署的實習沒有選擇性,不管是有用無用,是否重復等擺出了一大堆,門生苦不勝言,窮于應付,事倍功半。如今要減負,就必須精選習題,全心琢磨,自編自擬也必不行少,這樣的習標題的性更強,減負增效更顯著。準備好了的習題可早作準備,或寫在黑板上,或寫在投影片上。一部門可作課堂實習之用,另一部門作課后作業。
三、西席上好每一節課是減負增效的關健。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備好課不等于能上好課。備課中的主角是西席自己,而上好課的主角是師生雙方。上課如演戲,西席是導演,門生是演員,備課本是劇本。有了好的劇本,好的導演,好的演員,這出戲才演得好。若光有好劇本,導演平庸,演員散慢不埋頭,這戲肯定演砸。上好課除了課前的充實準備以外,課堂上要把握好幾點是要害。
第一是課堂教學的原則要體現西席為主導作用,門生為主體作用。在課堂上應師生互動,且動而穩固。西席要增強課堂構造教學,細致雙邊活動來引起門生細致力。上課做到明確、正確、新鮮、生動,啟發門生積極頭腦,使門生處于良好的生理狀態。試想,西席上得很認真,門生不積極參與,不認真聽講,有何屈從可言?
第二是教學手段機動多樣和綜合使用。任何事作都應一分為二地看待,我們一方面要應用電化教學手段,另一方面也不能輕忽傳統教學手段的應用。以是,我們要綜合使用好種種教學手段必須細致到:
1、要從教學現實出發,豈論使用什么教學手段,都必須目的明確,籌劃殷勤。由于一節課的時間有限,運用資助工具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恰到利益,少而精,絕不能搞花架子。運用好教學手段,能啟發門生獨立思考,生長智力,而不能把它們釀成課堂上的娛樂,或疏散了門生對學習知識的細致力。
2、要把今世化教學手段和傳統的教學手段團結起來。通常能議決掛圖、標本、模子、實驗或西席敘述教學明確的內容,就紛歧定要用電化教誨工具。電教工具應會集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上。便如電子盤算機模仿實驗,故然有其直觀、形象、省時間、省用度等利益,但它終究不能取代真正的實驗,特別是對無肯定感性相識的初中生來說,容易以為它和電子游戲機一樣是假的。因此,要把西席的演示實驗,門生的實物實驗和微機實驗有機地團結起來,才氣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是細致門生的學法引導。西席在課堂教學中不光要想法讓門生學會物理,更要讓門生會學物理。“給人于魚,不如授人于漁”,教門生學習物理要領也即是說教門生用物理的要領學習物理(如視察、實驗、形象演示與邏輯推理相團結、西席點撥……),并恒久成為一種教學頭腦,教學思緒貫串于每節課堂教學,讓門生真正地變“學會”為“會學”,變“死學”為“活學”,會理論討論實踐地應用物理,這是減負增效所須要的本事,是素質教誨的體現。
第四是實時掌握課堂教學的反饋信息。門生是否掌握了所學知識,西席不能不知,在教學中實時反饋教學信息很須要的。獲取反饋信息的要領許多,可提問一些中差生,可面向團體門生發問,可讓門生上黑板實習,可以在教學完某一知識點、某一實習后讓門生舉手體現獲取反饋。憑據反饋信息西席可實時調解課堂教學要領和手段,直到門生明確和掌握為止。
第五是適當分配時間,優化課堂結構。有些西席上課時沒偶然間看法,上到那里是那里。若沒有完資本來應一堂課完成的內容,就延伸一節課時間或教學時數,把完備內容支解開完成,這是不行取的,不切合最優化原則,也加重了門生包袱,低落了教學屈從和教學的藝術性。以是,為了前進課堂屈從,確切減負增效,西席應把握好一堂課的時間結構,優化課堂結構。
做到了上面課堂教學的幾點,教學效果可以事半功倍,門生的生理和課務包袱減輕,對學習感興趣,學習屈從顯著前進了,本事顯著增強了。因此,上好每一堂課,前進課堂教學屈從是減負增效的要害。
四、當堂作業是減負增效的緊張步伐。
課后造作業,門生雖然完成了,但有一部門門生是抄抄了事。西席修正后不能所饋到真實信息,門生也沒有起到牢固實習作用,課后作業成了一道虛設的工程,費時費力無效果,且形成惡性循環,逃學、厭學者應運而生。如今為了真正地能反饋到門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水平,同時為了真正地減負增效,西席可以只管即便留一些課堂時間(一樣平常5~10分鐘)給門生用來完成作業。西席同時巡視、視察門生當堂的作業情況,得到準確反饋并可實時糾正門生錯誤的相識,門生也會最大限度的自己開動頭腦思量題目,獨立完成作業,真正做到“做有用果”。課堂上作業后,課外可以少部署或部署一些思考題,作育門生的頭腦本事和創新本事,理論討論實踐的本事,讓門生沒有那種課業包袱的生理,反到有一種意有未盡的覺得,引發他們再學習,再探索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物理、用物理之心永世扎根。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必須大力加強。并強調: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是個根本性問題,廣大勞動者和優秀人才的素質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關系到我國在21世紀激烈國際競爭中的地位。一所學校辦得好壞,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與這所學校校長的素質和教師文化專業水平、理論素養、道德修養、教學技能有關。一個企業發展得好壞,與從業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有關……應試教育是指脫離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以應付升學考試為主要目的的違反教育教學規律的教學模式。它根生于小農經濟和我國封建制度、科舉制度的基礎之上,長達1300余年,根深蒂固,影響極深。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雖有所扭轉,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基本學制仍沒有根本的突破。
要轉變它,需要經歷一個很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問題的。片面追求升學率是應試教育思想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學校的一切工作圍繞升學轉。為了升學,課程可以偏開;對學生可以偏教;五育可以偏抓;評價可以偏項。應試教育是一種痛苦的教育,使學校、學生、老師從小學一年級起就背著沉重的包袱,每年七月各種應試蜂涌而至,給老師和學生壓得沒有“喘氣”的機會。應試教育偏離了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針,背離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嚴重摧殘了兒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人格的萎縮。國家教委三令五申,強調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但屢禁不止,均與應試教育有關,給我國的基礎教育帶來嚴重后果。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按照教育規律進行的教育,是德、智、體、美、勞教育的完整結合。
素質教育立足于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和正確的辦學指導思想,著眼于教育的長期效應,把促進學生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其基本特征是教育活動的整體性和學生發展的多樣性。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素質教育應試教育主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不同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是: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起作用,它特別強調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促使學生全面、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應試教育把學生完全置于被動地位,以過重的課業負擔、無休止的題海戰術、頻繁地考試排隊來提高分數,提高升學率。性質和目的不同素質教育是國民教育的教育基礎,以提高素質為目的的育人,面向全體學生,具有全面性、和諧性、基礎性等特點,重視學生良好個性培養,是對社會的發展負責。應試教育是淘汰選拔的教育,以汰劣來“選才”,面向的是少數尖子學生,它把逐級升入高一級學校當作出發點和唯一的目的。教育的內容不同素質教育是全面的結合的完整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品德素質、智能素質、心理素質和勞動素質。
應試教育在教育內容上具有片面性,怎樣考就怎樣教,怎樣教就怎樣學。是以是否有利于升學為取舍依據,一味地抓智育,不顧其它。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培養的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幾方面都能得到和諧發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應試教育在教育效果上的虛假性,為了應考暗渡陳倉,用教師的能力代替學生能力,以分數為唯一標志的水平,不能反映學生的實際素質水平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整體素質提高,培養社會主義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的,是著眼于社會發展的長期效益的;后者以片面追求升學率為目的,不顧及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是忽視社會發展需要的短期行為。應試教育在一段時間內造成了相當的影響,要真正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軌道,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育環境等,但至關重要的是要轉變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最根本的,要實現這一轉變,必須力求實現“四個轉變”、“四個確立”、“四個統一”和“五個堅持”。要實現思想上的“四個轉變”“四個確立”,即:轉變基礎教育單純為升學服務的目標觀念,確立基礎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提高民族素質服務的目標觀念;轉變唯升學是人才,唯升學能成才的人才觀,確立多渠道成才,多規格育才的人才觀念;轉變分數掛帥,以分數看學生,以升學率論英雄的教育質量觀念,確立德育為首,全面發展,個性特點充分發展的質量觀念;轉變愛有差等,只對少數學生升學負責的施教觀念,確立愛無差等,對每個學生負責,對學生終身負責的施教觀念。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我們教育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到“四個統一”和“五個堅持”,即:一是社會需要與個體發展的統一;二是群體目標和個性發展目標的統一;三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的統一;四是教育結果和教育過程的統一。在開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還必須做到五個堅持:即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必須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觀;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素質,為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人翁作用,必須堅持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有高尚的師德,以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必須堅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態平衡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表現為階段性、連續性和漸進性等特點,必須堅持教育目標的層次要求,以便做好統一要求下的因材施教發展個性;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對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賦予了新的內容,教師在評價學生上,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評價學生,以保證學生有良好的學習心態。改革勢在必行,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這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最根本的問題,是一個社會的系統工程,我們只有用堅持改革的實際行動,才能迎接新的更大的勝利。
我們深深感到認真學習黨和政府關于九年義務教育方針政策是貫徹執行九年義務教育教學的思想保證。《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這是多么有戰略眼光的決策。教育者應當有要求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使命感,讓學生胸有大志,這不是空話、套話,而是教師們的切身感受。
義務教育正是為實現全面提高國民素質這一宏偉戰略目標而制定的國策,它的性質是公民素質教育。為實現義務教育的培養目標制定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各科教學大綱(以下稱義務大綱)”是面向大多數學校和大多數學生的。化學義務大綱一開始就指出:“初級中學的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以化學基礎知識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為學生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進一步學習打好初步基礎,這就要求我們繼續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指導思想,切實從應試教育轉軌到素質教育上來。如上所述,我們體會到:學好政策,更新思想觀念,轉變教育思想是使用好新教材的前提和關鍵。
實踐使我們認識到義務教育不是只為培養少數尖子學生服務,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讓學生全面發展,要注意培養“兩才”(學習人才、普通勞動者型的建設合格人才),這就要求教師要克服偏愛優等生、忽視中差生的弊端。
我們的目標既然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圍繞新教材所進行的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自然就是在努力完成提高國民素質這一艱巨而宏偉任務。立足點正確了,思想基礎建立了,具體的落實過程中,我們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認真學綱,深入領會大綱,使新教材的實施得到保證
新大綱制定得十分切合實際,內容具體而翔實,便于教師實施。每個初三化學老師對新大綱的學習不是讀一遍就可以完成任務的,不僅要通讀、細讀,更要結合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點去學,才能把握每個知識點的教學要求,對于新舊大綱中有所改動的地方,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常常是國家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要認真領會,要充分理解義務大綱對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要求,是義務教育初中化學的最終要求,教師若按照大綱,結合教學過程,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用螺旋上升式的教學思想,制定每章每節的目標,并達到各項目標,最終完成義務教育任務并不難。這里要強調一點,學綱,研究大綱是每個教師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任務,不學綱、不鉆研大綱是不可能用好新教材、把握好教學的尺度的。新大綱對每部分知識點都點明了教學要求,這就是對這個知識點的考試和評估要求,也就是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教學大綱將必然成為今后編寫教材的依據、教學的依據、考試的依據和教學評價的依據,從這點上講,不重視大綱的學習是萬萬不行的。
在這里我們一再強調對大綱的學習,正是由于我們在工作中發現有的老師對此不甚重視而大聲疾呼的。
我們也感到在學綱、鉆研教材的同時,作為教師一定要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完成教學任務。
例如緒言部分,編寫的指導思想是初步概括地告訴學生化學學的是什么,其作用如何,應當怎樣學,介紹了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等最基本的概念,教師一方面要領學生跨進化學的門檻,另一方面要為以后的學習鋪路、搭架子,其結構是從學生常見的物質世界引入門,進而說明物質世界的宏觀存在,物質的多樣性及物質世界永恒的變化,新教材中常用提出問題、啟發思考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這給教師和學生中搭起了一座座互相溝通的橋梁。緒言部分的實驗比統編教材多,現象更明顯,更具有直觀性、代表性,教材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實驗一步引出了物質性質、物質變化等概念后又進一步歸納出有關物質組成等多方面的結論。這一編排非常符合初三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這部分對概念、對知識的論述,大多是宏觀的,給學生留有余地,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將對所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一步步完善、深化,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不要急于求成,而要一步一個臺階,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最終達到教學要求,這方面我們的老師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如提前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正確使用化學用語,聯系實際讓學生盡快掌握化學用語等。
二、研究大綱,鉆研教材,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在使用新教材,落實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尤其應注意以下幾點:
1.以大綱為綱,結合學生實際,以大多數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來定教學進度。
由于各校生源不盡相同,學生的原有基礎不同,在實施新教材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實際選擇恰當的教法,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掌握好教學進度,最終達到大綱對初三學生學習化學的要求,這是從大的方面進行因材施教,具體到每個學生也還有因材施教的問題,這在后面還要論及。
2.把思想素質教育貫穿在初中化學教學始終,重視對學生進行志趣、情感、意志、態度等方面的培養和教育。
這方面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做法和體會,一般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注重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結合國情、省情、市情,大講化學事業在解放后突飛猛進的發展。甘肅有著豐富的有色金屬資源和發達的冶煉工業,蘭州是一座現代化的化學工業城市,自然有不少可講的實例、可參觀的場所,教師在講課中常聯系,合成橡膠、化肥、煉鋁冶鐵等工業生產實際,內容更生動、形象,學生們也愛聽并容易接受。
(2)注重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教育。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環保問題自然要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尤其在蘭州這樣一座發達的化工城市,有著結合實際進行環境意識教學的良好基礎,能較好地讓學生把社會環境、社會需求、社會實踐與所學的化學知識結合起來,同時,讓學生不妨算算國家的人均資源帳,讓學生意識到我國是資源貧乏的國家,有點危機感還是有好處的,他們長大承擔國家建設重任時會更加愛惜資源,愛護環境。
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要注意從化學學科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內容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尋找思想政治教育與化學知識教育的結合點,使其有機地結合起來,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識之中,切忌為思想政治教育而教育,使二者成為兩張皮。
3.正確處理好知識、技能和能力的關系,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能力包括諸多方面,對初中生來說,主要有:學習、掌握、理解、分析、歸納、綜合、演繹大綱所要求的初中化學知識的思維能力(這里也包括了閱讀能力、自學能力,能用所學化學知識理解和處理有關涉及化學信息的問題的能力)。
還應注重培養初三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尤其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基本技能,這就要求學生必須人人動手做實驗,個個動腦想辦法去完成實驗。要大力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與創新精神,鼓勵學生大膽設想,老師及時給予正確引導,這有益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存在的問題1.素質教育的觀念尚未牢固地樹立起來,部分老教師留戀舊教材,還是覺得統編教材更系統,講得更透徹一些,使用了多年的統編教材更順手一些,時不時的、自覺不自覺地又按統編教材的系統上課。
2.受應試教育思想的牽制,擔心考試試卷會出現自己沒有講到的已刪減了的內容或選學內容,因此,該舍的不敢舍,該略的不敢略,把大量的時間擠到總復習中去,影響了對主體教材的講授,也不敢大膽創新使用新教材,課時自然感到緊張。
3.部分實驗還是沒有做到人人動手,個個動腦,對“練習”、“初步學會”的層次把握不準。
四、建議
1.進一步深入學綱(對附錄也應重視),切實領會大綱精神。因義務大綱對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并沒有按知識和技能的系統和順序編排,而是按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等四大塊編排的,因此,建議教師在備課時,在教材和教案中相應章節的位置注明大綱的要求層次,并由此而定教學目標。
2.對照大綱,充分領會編寫者對全書、各章、各節的編寫意圖,掌握初三化學的知識結構,教學中方能高屋建瓴。
3.繼續改善設備,強化實驗,強化對實驗過程的指導,真正做到人人動手,個個動腦,即使學生做錯實驗或做得不成功,也要讓學生實事求是地寫出報告,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出改進的辦法,最好再重做一次,鼓勵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