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5: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油畫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察其色
色彩是油畫形式語言中能夠直接表達對象和作者情感的形式要素之一。色彩本身并不具備表現力,只有當它被藝術家的畫筆組織起來才能顯現它本身的魅力。亨利•馬蒂斯說:“大量的色彩本身是不會有表現力的,只有當它已經被組織好,它的強度符合于畫家的感情強度時,它才能獲得充分的表現力。”臨摹前充分了解藝術作品的用色特點,才能合理地表現藝術作品的色彩表現力。由于色彩組合的個性化特征,致使不同藝術家筆下的畫面所呈現的色彩是不同的。印象派大師莫奈筆下的色彩絢爛多姿。高更創作于1897年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其色彩則借助象征的手法,將觀眾帶向原始土著人的生活,畫面以神秘的黃藍對比,平面化的裝飾色彩語言,渲染出一種深沉而神秘的意境。與高更同時代的藝術大師梵高,他將色彩的情感表達用到極致。梵高筆下的色彩語言是從藝術家內心流淌出來的,所有的形式、韻律、節奏、色彩等形式語言澆鑄著藝術家內心的渴望,充滿著激越、緊張和波瀾壯闊的激情。色彩具有再現性、表現性、裝飾性、象征性和音樂性等特點,一張藝術作品雖不能囊括所有的色彩特點,但總是傾向于其中的某一方面。研究臨摹作品的色彩特點,體會臨本用色特征,是追隨創作者藝術腳步的捷徑。分析研究不同時代,不同藝術家畫面色彩特點是把握臨摹色彩學習的關鍵,只有充分認識臨本色彩語言特點才能重現作品色彩的魅力,同時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臨摹學習的目的。
三、辨其言
油畫語言是藝術家說話的工具,涉及的面比較廣,主要包括點、線、面的不同組合,厚薄肌理處理,色彩形式,筆觸特點,形狀與空間等內容。音樂以旋律、節拍訴說著音樂家的情感世界;舞蹈家以自身的身體動作來傳達思想感情;繪畫藝術則以線條、色彩、筆觸、肌理、形狀等藝術語言建構藝術形象。丁亞平說“:正是語言賦予藝術以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正是語言把藝術帶入流動和開放狀態,正是語言給藝術作品以豐厚蘊藉、幻化無窮的詩性與品質和富于生命自身的神韻與美感。”語言因藝術家的個性和修養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面貌,幻化不同的藝術魅力,反映不同的情感訴求。拉斐爾筆下的圣母形象,以柔和的色彩,細致入微的幾乎不顯露筆觸的藝術手段,譜寫了藝術家對人生、宗教和生活的理解。莫奈用近乎寫意的筆觸,躍動的色彩抓住了“日出”瞬間“印象”。語言既反映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又體現藝術家的性格特點,既折射藝術家所處時代的審美需求,又表現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者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取其法
技法問題是藝術家無法回避的問題。技法通常可以通過時間的堆積不斷積累。油畫技法表現因藝術家性格、學養、價值觀、藝術觀的不同呈現不同的技法特點。油畫技法表現猶如烹飪做菜,煎、炸、燴、燜、炒、焗、煮等手法不一,廚師會根據食材的材料特點以及對材料的理解,采用不同烹飪方法。油畫表現也一樣,技法多樣,藝術家會根據不同的主題選擇不同的表現手段。油畫技法涉及材料技法、色彩表現、厚薄、干濕、直接畫法、罩染等等,藝術家在表現中或選用一種技法貫穿其中,或選擇多種技法交替使用,因此在臨摹過程中要充分分析作品特點,了解藝術作品的技法特點,選擇相應的技法表現才能充分地表現出臨摹范本所呈現的視覺效果。技法學習雖然只是油畫學習的基礎,但對于把握油畫的本體語言十分關鍵。技法的學習對于臨本的選擇非常重要。有的作品技法可學,作畫步驟和處理手法可見,而有的作品卻很難把控,以梵高作品為例。梵高的油畫是充滿感情的,一筆一劃處處體現他個人的內心情緒,用筆和造型獨特,但實際我們在學習中會發現,我們很難領會梵高作品的精神實質,即便我們可以臨摹出梵高作品其形,但根本無法臨摹其神,因為他的所有作品都帶有強烈的情緒。由于情感具有形而上的抽象特點,使得在臨摹學習中很難獲得創作者本人的情感體驗。再以印象派作品為例,如果一開始就選擇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的畫作來臨摹學習,我們很難認識到莫奈筆下色彩是怎樣產生的,因為實際生活中,我們肉眼很難捕捉到莫奈筆下的豐富色彩,而如果我們先研究印象派開創人物馬奈作品,我們可以發現理解印象派作品越來越容易,因為馬奈作品相對莫奈的畫作來說,易讀易懂,操作性很強,而且關鍵是后來的其他印象派大師都是馬奈的徒子徒孫,他們的畫風多少都受到馬奈的影響。因此,技法學了技法語言學習重要,臨本的選擇對于技法的學習也十分重要。
五、用其質
前面我們談到臨摹需要取其法,但技法并不是臨摹的最終目的。技法學習是臨摹學習的基礎,是最表面的內容之一。臨摹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獲得要義和精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精神本質。明代唐志契撰寫的《繪事微言》中說,臨摹:遂為畫家捷徑,蓋臨摹最易,神氣難傳,師其意而不師其跡,乃真臨摹也。苦瓜和尚也說: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宜不能出一頭地也,冤哉!唐志契和苦瓜和尚都強調臨摹學習要師古人之心,實則強調要領悟作品的精神實質,別被表面的技法語言所干擾。臨摹的最終目的是能夠通過學習,將他人的技術技巧轉換成自己的語言,衍生出既不同于臨摹作者作品特點,又具學習者本人藝術個性的作品。正如陳洪綬在兒時學習繪畫一樣,將臨本化為己用。據史料記載:“章侯(陳洪綬)兒時學畫,便不規矩形似,渡江拓得杭州府學李尤眠七十二賢時刻,閉戶摹十日,盡得之。出示人曰:何若?曰:似矣!則喜。又摹十日,出示人曰:何若?曰:勿似也!則更喜。蓋數摹而變其法,易圓以方,易整修散,人勿得辨也。”陳洪綬的這段臨摹經歷除了告訴后人臨摹學習要熟練臨本,反復琢磨,更要不落窠臼,勇于創新,即藝術大家李可染先生所說的對待古人,要用最大的力氣打進去,要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打進去是為了學習,打出來是為了創造屬于自己的藝術作品。
突出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觀念,就是要體現新型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四個因素的轉變:即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地位的轉變;媒體作用的轉變;教學過程的轉變。教學要從原來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及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學生要從原來單純聽講,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轉化為有機會主動參與、發現、探索的教學主體,媒體要由教師的講解工具轉化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教學過程要由傳統的講解、傳授知識的過程轉化為學生通過意義構建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獲得知識、掌握知識的過程。
把握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系,就是要由重視傳統的邏輯分析、邏輯綜合、講解說明的教學過程轉變為重視學生自己通過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個體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創新意識,是所有CAI課件的共性。課堂教學CAI要在這方面應該有更大的突破。良好的CAI課件應是趣味性、科學性融為一體,使學生喜聞樂見,自然接受知識。在教學中使用各種各樣的CAI課件,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和高效。
一、運用CAI課件,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運用CAI課件教學,可利用圖象、動畫、色彩等手段來特別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向目標方向思考,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月光曲》這篇課文,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現他內心的思想感情的聯系是理解這篇課文的難點,如果制作這樣的CAI課件:清幽的月光灑進茅屋,貝多芬看著這對相依為命、相互體貼的窮兄妹倆,心里久久不能平靜,于是他按下琴鍵,訴說自己內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處,月亮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超著岸邊涌來……CAI課件逼真的畫面再配以這種意境的音樂,很快使學生也進入這種情境。在耳聞目睹和心靈感應中學生終于悟到貝多芬此時內心的情感,正是他通過音樂所表現出的意境,從而使學生準確地把握了課文的中心。再如教學《詹天佑》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理解詹天佑根據不同地形設計的兩種鑿井法和“人字形”線路,是這篇課文必須突破的難點,學生就會認識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是從實質上理解了本文中心句的涵義,如果從課文內容的實際出發,采用CAI課件教學,將會獲得最佳教學效果。以“人字形”線路為例,先在屏幕上出現整個地形圖像,伴隨著一陣汽笛長鳴,動態畫面出現:一陣火車下山時前拉后推,上山時后拉前推駛向遠方的情景。這時學生會被有趣的動畫所吸引,非常直觀地認識了“人字形”線路,并能體會到“人字形”線路的設計是多么巧妙。這樣的CAI課件。視聽結合,聲像并茂,新穎有趣,使學生在較長時間里興趣盎然地參與語文學習中去。
二、運用CAI課件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思考問題時不只用語言進行思考,而是以活動的跳躍的形象進行思考。當這種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費很大力氣把它們轉換成語言。”這表明在人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離不開想象和驗證的機會。利用CAI課件創設情境,它是實現啟迪思維、激感、豐富想象的最佳方式。教學《觀潮》一課,恰當地運用CAI課件,將滾動的濤聲,萬馬奔騰似的巨浪,漫天卷地的余波等潮起潮落的畫面形象和自然音響表現地淋漓盡致,把文字作品變成了可視形象,使學生親眼目睹了“錢塘江”的雄偉壯觀,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悟,擴大了生活視野,豐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語言文學,總是最典型地沉淀著一個民族深厚的心理習性、人倫習性和社會習性,于是傳統習性印記著民族淵源的“語文才情”。改革開放并加入WTO的當今中國,經濟、科技日益全球化,中西文化和思想正在比照中劇烈磨合與交融。中國傳統思維重人倫綱常,詩禮傳家,溫良謙恭,但輕自然法則,樂道安分守己;西方思維則重視揭示事物“為什么”的奧秘,“為求知而從事學術”。中國傳統思維經驗多于邏輯推理;西方人則抽象思維發達,假設推理大膽,樂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中國傳統多一元化思維,有利于政令一統,卻常常異己難容;西方則允許多種思想并存,能多角度解剖事物與現象。我們當知:真正的創新要以全人類為范圍,真正的藝術沒有國界,語言文學作為崇尚創新的藝術,當然應該有許多全人類共同認可的藝術水準和審美水準。直面時代,聆聽風雨,將全人類的思想和文化精華優化起來為我所用,在弘揚本民族思想文化傳統優勢的同時,積極學習西方理性的、抽象的、多維的創新思維方式,在中西合璧中謀求超越和新生。這當是今日中學生“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我們既然希望語文教育伴隨著我們的文化思想超前而超前,就要切實把中西思維的優勢運用到我們解析語文現象——包括閱讀鑒賞、審美判斷、語言表達、寫作方法之中去,用它來增加民族智慧的時代能量,煥發民族語言文學的潛在生機。
二、重人文修養情商化,為語文“才情”優化奠精神之基。
作為人類自身制造的反映人類思想、價值、生存意義的思想文化、審美意識之人文精神,從來就是深刻烙印于各民族語言文學之中的,漢語文學尤其如此。語文教育本應就是關注社會、蕩滌靈魂、洗禮人生的人學教育。中學生正處于情商發展的關鍵年齡,突出情商優化就是要培養他們信仰與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緒的處理能力、感物表情的準確力、為人的親和力,以及對人際關系的理解力。筆者作了如下一些努力:
1.教學生用健康的人生觀對待生活,思考文學。愛祖國,愛人類未來,愛生活,愛他人也愛自己。在文學熏陶中偉岸理想,堅強意志,充沛激情,凈化道德。品泰戈爾詩則懂得“藝術即建造真與美的人格”,讀東坡詞則貴賤貧富不改豁達樂觀,學魯迅則剛正不阿負起社會責任。
2.教學生在心態、情態的健康調控中舒展才志。給心靈以自由,多些舒暢愉悅感;給方法以利發現、研究,多些新奇創造感;給成績以彰揚,多些成功自勉感;讓教與學心理互換,多些師生憂樂共鳴感。閱讀中,文之心,師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寫作中,人之情,景之情,事之情,情情相通。
3.教學生多情感萬物,慧眼看世界,詩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蟲鳥能歌,像德國海德格爾夢想的那樣“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上”,讓內心世界與外部生活和諧靈動。在通達事理、明辨是非中提高人際關系理解力,用思想支配眼睛去觀察事物,去發展好奇天性。用多情兼激情去收獲人生感慨,收獲人間真愛。
三、重悟性創新個性化,讓語文智商出類拔萃。
社會越文明,越需要獨立思考,越需要個性,因為個性既繁榮物質又豐富精神。于是市場選擇和熱愛個性,教育越來越強調面向市場,深入個性。高于一般吸收和認識意義上的“悟性”,是一種包括靈感又大于靈感的心靈升華的“內化”境界,是人的認識在某些作用力下產生的新的有序思維結構,或深化有序思維結構而產生的飛躍。它最能激勵人們“自我求成”的高層需要,它是個性優越化的突出表現。多“悟性”的學生最善于學好語文,其境界往往勝人一籌。“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頓悟、再悟、悔悟等多種多樣。“學貴心悟,守舊無功”(宋·張載),“詩道亦在妙悟”(宋·嚴羽)。語文閱讀教學要有“悟性”,就是要通過文學獲得語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隱境,識諷喻,從而準確析文論事。寫作教學更需要“悟性”,悟性越多創新越多,個性越鮮明生動。近幾年中高考“話題作文”,倡導的就是獨立思考意義上的悟性創新,包括立意、文體、取材、結構、語言表達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喚起語文學習與語文教育要崇尚理性的透悟,心靈的舒展,視界的敞亮,在悟徹人間百態、世間萬物中“贊美崇高,鞭笞丑惡”,從而用七彩的個性繁榮七彩的語言文學。
四、重語言素質優化和表達藝術,讓表情達意展示“才情”鋒芒。
(一)研究性學習強調自求自得
古代教育家就特別強調學習的“自求”“自得”。
學習必得從師。孟子說:“孟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深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這段話深刻闡明了“自得”之效。宋代唯物主義思想家張載也說過類似的話:“須是自求,已能尋見義理,則自有旨趣。自得之,則居之安矣。”(《經學理屈·義理》)他從學生求知心理這一角度,闡明了自求自得必致意趣橫溢,成為永久不衰的學習動力。當今的青年學生,其自尊心、自信心已逐步形成,對于自己的認識能力亦漸趨自信。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基礎的前提下,希冀憑借自身的力量來獲取知識,他們既有依賴性,又有獨立性。因此,老師有必要因勢利導,小心誘掖,培養其自求自得的能力。明確了學生的學重在自求自得的道理,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大可革除以教師自我為中心的陳規陋習,開創研究性學習的新天地。
(二)研究性學習強調功在自習
課堂講授,無疑是進行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但教師的講授畢竟只是從外部灌輸信息,學生接受的效果如何,取決于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再則,教師的講授只能起“領路”的作用,而萬里征途必須靠學生自己一步一步地去邁。因此,如果只講不習,知識便無以轉化為能力,正如曾子所言:“傳不習乎?”清代顏元在《總論諸儒講學》中也說:“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既在培養學生掌握語文工具的能力,而能力只能在實踐中形成。功在于習,至少有四大好處:一是鞏固已得知識;二是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四是從看到的學習成果中倍添興趣,激發求知欲。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此類熟能生巧的例子比比皆是,每個教師都有切身體會。當然,功在于習,也不能亂來一氣,亂練一通,應有通盤的謀劃,要能體現出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序列來。正如《學記》所言:“良治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力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懂得了學生的學功在于習的道理,我們在教學中大可革除一講到底、越俎代庖的陳規陋習,開創講練結合,知識能力齊長進的新天地。
(三)研究性學習強調寓知于趣
興趣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極其活躍的催化劑。大凡做教師的常常過于強調學習的艱巨性和恒久性,喜歡用“鐵杵磨針”“聞雞起舞”等故事來啟發學生刻苦攻讀。而不大關心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時甚至還會有意無意的潑點冷水。誠然,學習本身的確是一件苦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終無所成;嬉笑取鬧,高枕以對,亦難進益。然而,倘若學生真的愁眉苦臉,憂心忡忡,恐怕也難學出個名堂。因為心灰意懶,人處厭倦狀態,他的競技力是很差的,思維力受到阻遏,注意力也很難集中,記憶力也會退避三舍。因此,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只有寓認知于趣味之中,則學習的勁頭才會經久不衰,學習的成果才會碩大事盛。明白了學生的學必寓趣味之中的道理,我們在教學中大可革除死氣沉沉、板板六十四的陳規陋習,開創生動活潑的新天地。
(四)研究性學習強調教學相長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早已富含這種主張。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后生可畏,焉知者來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教學相長是建立在師生平等觀的基礎之上的;教學相長要求摒棄師道尊嚴。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絕不可自以為是,固步自封。孔子敢于當學生的面承認自己的無知,認為自己與常人有所不同的只是好學與誨人的精神。《孟子·公孫丑上》載有:“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事實上,“教不倦”實以“學不厭”為前提。因此,教學相長要求教師首先要“以教人者教己”(陶行知語),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
研究性學習要求師生通過教學相互啟發,提高為學的興趣,以期在無涯的學海中并肩有所收獲,這也可視為教學的最高境界。
二、關于研究性學習的擬題的優化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進行一些課題、論文的研究和寫作。我們常說“題好一半文”,同樣,課題擬得好,則會有利于論文的選材和寫作。因此,擬題過程中,同學們一定要在量力性原則下敢于探索,不拘一格,要把題定得集中,縮小覆蓋面,切忌空泛,一般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綜合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某些學科特定的知識,而是著眼于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社會問題,這使得研究性學習內容極具開放性。為了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必須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這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綜合性,研究性學習應具有濃郁的人文精神,尊重每個學生的選擇,重視學生整體的發展。不能把研究性學習等同于科學研究、科技活動,也不能把研究性學習引向狹隘的單科知識問題的探討,變成新的知識點的記憶。如《怎樣提高寫作水平》《怎樣提高閱讀能力》之類的單學科、淺層次、知識強化型的簡單延伸。研究性學習是全方面的綜合性學習,擬定課題應該充分體現其學習內容的綜合性,打破學科限制。如《中式與西式早餐的比較》《電動小船的原理及制作》等課題不僅僅涉及營養學、物理學等知識,還涉及人文、歷史學、社會學的知識、道理以及電工、木工等手工制作等。
(二)實踐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在重視書本學習的同時,更強調書本的學習必須服務于生活的學習,有著鮮明的實踐體驗、探索感悟的求知特點,因此擬定研究性學習課題必須注意實踐性。注重實踐性,不僅要求課題的研究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充分動手、動腦、動口,使學生真正行動起來,在親身體驗中產生積極的情感,激發探索欲望,更重要的是要能使學生走向生活。因此,我們擬定了如《街道廣告的調查研究》《南豐鎮街道文化設施探究》《南豐地區方言狀況研究》等,打破了“死讀書”的老傳統,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去感受生活,學習生活,研究生活,發掘出生活的意蘊。
(三)針對性原則
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學校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擬定課題一定要切合實際,有針對性。首先,課題要切合中學生的知識水準、能力水平和生活經驗。中學生的知識尚未形成系統,分析、綜合、實踐的研究能力和思維水平有限,科學的進取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還比較淡薄,這就要求課題應重視親身體驗而非理論研究,重視由興趣出發的自覺性而非無興趣的強制性,比如《青少年近視狀況的調查與研究》《關于教師可愛度的研究》等。其次,課題要充分考慮學校條件和現有的學習資源,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其有效負載能力。比如,對于普通農村中學來說,《航天測量與數學》《現代兵器研究》等課題只能是“紙上談兵”;而在圖書資料匱乏、信息網絡不健全的學校進行諸如《金庸研究》《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等課題更是無從下手。第三,還要注重學校以外的社區環境、社區資源,從而形成有地區特點的學習內容。如《南豐河道污染調查》《WTO與華夏第一鋼村——永聯的發展》《張家港市金陵體育器材面臨的挑戰》等課題,充分挖掘了農村中學現有的資源,開展具有本地區特點的研究性學習,使學習與實踐真正結合起來。
(四)自主性原則
二、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原因分析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原因,既有教育內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社會因素的原因;既有幼兒園、教師的原因,也有家長的原因。
(一)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1979年,在全國托幼工作會議的《工作紀要》中就明確提出“要防止和克服嬰幼兒教育小學化和成人化”。可見“小學化”傾向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國的幼兒教育中了。應試教育形成了以知識評價為主的考試制度和升學制度,并不斷趨于低齡化,致使幼兒園和家長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幼兒的發展。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幼兒入小學要參加小學入學考試。基于這樣的現實情況,幼兒園教育從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的辦園目標轉移成灌輸統一的知識內容,訓練特定技能技巧,為小學入學考試做準備的機構。現在整個教育系統演變成一種層級式的包圍現狀:入幼兒園是為了入好的小學做準備,入小學是為了能入好的中學……隨之而來的是幼兒園學習小學的內容,為小學入學考試做準備;小學圍繞著小升初考試轉……高中圍繞高考做準備,為了考取一所好的大學,更長遠的是為了拿一個好的文憑找一份好的工作。
(二)家長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眾多家長在錯誤的教育觀念指導下,開始對自己的子女進行超前教育。在知識、技能的學習中,語言、數學的發展可以進行外顯的展示,加上家長的攀比心理,為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提供了環境。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家長在對幼兒教育重視的同時,將全部關注都集中在了僅有的一兩個子女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顧幼兒身心發展實際,強制地學習多種知識和技能,企圖培養出“神童“”數學家“”音樂家”。家長并沒有注意到,社會輿論對于“神童”的宣傳,也只停留在數數和識字量的維度上。由于沒有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和評價觀指導,一位家長說道:“這家幼兒園挺好的,老師天天教孩子認字、算術,不像別的地方只領孩子玩。”山西省的一項調查顯示,90%以上的家長希望孩子到幼兒園“多學些知識”。為迎合家長的這種觀念,很多幼兒園不得不開設多種知識技能性的特色教學課程。可見,家長的傳統教育觀念以及功利心態嚴重束縛了幼兒教育健康良好的發展,遏制了幼兒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
(三)幼兒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低我國幼兒教師待遇差、流動性強,幼兒教師短缺的問題一直存在。《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中小學富余教師經培訓合格后可轉入學前教育。”但很多轉崗教師培訓并沒有達到專業的合格標準,或是其原本的教育教學觀念已根深蒂固,已非培訓所能改變。這些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仍舊采用原來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大大降低了幼兒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據研究者調查顯示,職前幼兒教師的學歷主要是以幼師中專為主,193人中有63.2%是幼師中專學歷。絕大多數教師是通過職后教育實現學歷層次的提升。調查中發現有81.14%教師通過在職學習提升到了專科或本科的學歷。受我國幼兒教師職前學歷的影響,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素質普遍不高,職后培訓的機會和效果微弱,教師專業發展緩慢停滯,整體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低也是導致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改進策略
針對“小學化”傾向的現狀,在剖析其原因的基礎上探尋去“小學化”傾向的有效策略,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結合當前社會發展背景及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共同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一)加強教育行政部門對學前教育的政策監管自2010年以來,針對學前教育在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國家先后于2010年頒布了《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年頒布了《教育部關于規范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2012年頒布了《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對學前教育進行政策宏觀調控和指導。在此基礎上,針對去“小學化”傾向,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嚴把幼兒園準入關口,制定嚴格的幼兒園準入標準,從入口上保證幼兒園的辦園質量。另外,各教育行政部門還應加強幼兒園年檢制度,對幼兒園的硬件設施、安全保障、課程設計、教學方法、保教制度等方面進行嚴格的監督和檢查,不足之處、不規范之處給予及時糾正和整改。教育部門還應該將目光投向小學入學考試,堅決取消小學入學考試,減少應試教育在幼兒園中的影響。
(二)引導家長更新教育觀念,開展家園共建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由于幼兒身心發展尚不成熟,家長作為幼兒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學習科學保教的方法,避免盲目追隨社會商業性輿論的潮流,過早、過多地灌輸幼兒知識內容。家長應與幼兒園密切配合,主動積極參與到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在活動促進親子感情,學習科學育兒方法。幼兒園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與家長的聯系和溝通,如傍晚幼兒離園前開展簡短的家長溝通會、組織家長代表形成家長委員會定期與幼兒園討論教育教學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每學期教師家訪活動、家長QQ群、家長開放日、多種形式的講座及親子游戲等來促進家長和幼兒園形成教育合力。
1.政府層面的“強大的外力”推進
近十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幼兒教育的發展,頒發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來10年幼兒教育發展的宏偉目標和幼兒教育標準化建設的諸多措施。例如,《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等。但是,從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僅僅停留在入園難、入學率等方面,還是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邏輯來平衡幼兒教育的發展。政府總是強調教育要為社會服務,卻忽略了社會如何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務。政府是執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論、信仰、觀念進行實體化建構———貫徹落實。把所謂“頂層設計”向下落實到實踐;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據說、信仰、經驗等等綜合實體擴展至幼兒園微觀環境、幼兒個體、教師個體的自由教育情境時,原有的生態和結果必將遭到破壞。
2.家庭層面的功利需求
現在家長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極其重視幼兒教育,普遍把幼兒教育拔高,把幼兒教育理解為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比如唱歌、演講、跳舞、繪畫、下棋、講故事、認識漢字、認識英語單詞、認識數字并會計算、會彈鋼琴、讀古書經典、習武等等五花八門的內容。林林總總的內容也在各種培訓班、民辦幼兒園中大行其道,成了他們招生的資本和競爭優勢。幼兒所掌握的知識、技能成了家長相互攀比的資本和衡量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潛在標準。此種功利邏輯本質上是忽視幼兒生命成長的存在,忽略幼兒生命和生活體驗的存在,是違背自由生長邏輯的。
3.幼兒園研究與教學的“泛技術性”崇拜
不可否認,幼兒教育科學化大大推進了教育理性化進程,目前幼兒教育科學化已經成為發展共識。但是科學化的前提是把幼兒對象化,即把幼兒作為研究對象,不是主體,所以幼兒研究和整個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遠幼兒的方式。“它在本質上是不關心人的,特別是對處于整體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關心的。”長期以來,我們總認為教育是一種進步運動,歷時性向未來推展,今天的教育現實是教育史長河中的最高階段,并且還會向未來發展,它始終處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變過程中。我們所堅持與固守的教育觀是極端的信奉唯理主義建構論的觀念,認為教育、人的發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長”“專家”設計的結果。有學者指出“一些科學化的教育論文只看見各種推演的公式和符號,貌似深奧復雜,但說的是淺顯道理甚至是常識,論文干癟癟的,沒有液汁;教育論文本就應該是有血有肉的,充滿思想和情感的。”
4.幼兒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設計、成人化的生活構想、競爭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樣態使學生背離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狀態。幼兒道德教育不是從兒童內部品質出發,不是內涵化了的個人品質和人文素養,而是外在的社會交往規約。把道德理解為倫理,是一種外在的一條條約束的規則,毫無生機和活潑性。遵守道德是一個物理過程———按規矩辦,而不是一個心理過程。當遠離了人群和懲罰,道德問題就集中爆發出來了。從兒童的天性中我們可以看到從未見過的善良、純潔、無邪與樸實,就“像一顆散落的種子,遠離人類的塵世。”而理性指的僅僅是使外部原則在人內心內化,并以之來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則”。理性的這種規制功效保證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發揮著理性的這種宰制功效。
二、反詩意化之緣由
教育經歷了混沌的自然發展———理性的現代化建構———后現代的逆襲三個階段。混沌自然發展階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現代化建構階段則頂層設計、強勢推進、目標明確;后現代逆襲階段否定宏大,解構整體,回歸自然進程。中國作為后發國家教育一般跟隨國家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步伐,教育現代化正處于方興未艾的瘋狂階段,幼兒教育,具有顯著的數字刷新、宏遠規劃、頂層設計、技術崇拜、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管理、強力控制等特征。詩意化教育的提出,明顯是不合時宜的,也不可能成為主流觀點。顯然,幼兒教育的反詩意化問題究其本質而言一定是現代性文明方式的結果。幼兒教育詩意缺乏在于幼兒教師的詩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專業的社會壓制
教師的權威性即職業的專業性是否得到社會的承認主要是專業知識、專業自、專業倫理三個因素能否得到有效發揮。然而當下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教師專業知識嚴重被學科知識所貶抑,許多人都認為教師知識足夠豐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緘默知識為主體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技能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國學校基本實行科層管理,行政決定一切,教師普遍無專業自,無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學,領導要求怎么教學就怎么教學,教學規范是外推式的,這嚴重影響教師的專業執教。三是教師倫理不是教師實踐智慧和個人品質的外展,而是社會外在的、輿論式強迫的一道道規則和命令組合系統,從而使教師陷入了倫理困境。教師的專業得不到順利發展就會產生職業不自信,從而對自我生命意義的認識也逐漸脫離健康成長的軌道,甚至對自我生命輕視,致使教師自我潛在的職業憂患意識呈現出現實生命沉淪、疲倦、煩惱狀態。這些問題在幼兒教師中更為突出,幼兒教師地位低、職稱晉升難、待遇低、學歷低、男性少、隊伍不穩定等特點不僅意味著幼兒教師專業資質得不到保證和缺乏專業性權利,專業實踐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會家長等方面的干預。比如行政部門經常要求幼兒教師要承擔大量煩瑣的記載、摘抄、報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對外的招生宣傳和收費任務,有的幼兒教師時常被抽調去參加政府組織的舞蹈、唱歌比賽,甚至被抽調去行政部門搞接待等活動;也有家長建議在幼兒園安裝監控設備以監視教師行動;很多幼兒教師身心俱疲,幼兒教師似乎是誰都可以去做的職業,專業性得不到認可。
2.行業的標準規制
(1)幼兒教師培養目標標準化。
一是著眼國家長遠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兒自身條件為基準的身體發展;三是解決幼兒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引領品德發展;四是引導幼兒思考問題,促進其認知發展。
(2)幼兒教師能力評價標準化。
一是懂得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二是把握幼兒發展的影響因素;三是能夠觀察幼兒行為并作出正確的診斷和評估;四是具有和幼兒互動溝通的知識與能力;五是具有設計幼兒教育環境刺激的社會能力;六是具有與社會尤其是家長、教育主管領導的溝通能力;七是組織和開發教育資源尤其是園本課程、潛在課程的能力。
(3)幼兒教師教學行為標準化。
教學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必須規范實施,如現代性典型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這樣告誡師范教育一樣:“高等師范學校應當用其他方法來培養我們的教師。如怎樣站、怎樣坐、怎樣從桌子旁邊的椅子上站起來、怎樣提高聲調、怎樣笑和怎樣看等等,如果沒有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為一名好教師。”
3.思維的形式化限制
有關幼兒教育的研究,必須深刻認識幼兒,深入研究幼兒,才可能做出專業的判斷,才可能教育好兒童。兒童發展所受的相關刺激的制約因素、必須進行微觀的因子分析、相關分析,做出量和質的結論。這是目前國際幼兒教師教育最為重視也是學術研究最為迫切的需要。認知方法(是什么,內涵與外延)———理解方法(歷史、背景和意義)———應用方法(定義域與技巧)———研究方法(根據與改進),從而形成一條準科學的思維路徑。從研究成果表達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學性與科學性兩種基本的表達方式。當下,由于科學性表達過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實證說明,忽視了人的個體生活體驗,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懷疑,也直接導致教育研究出現了一種以敘事研究為代表的文學性表達,它試圖掙脫教育學的概念框架與理論譜系的束縛,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動的現場與個體的切身體驗。有關幼兒教學方面,幼兒教師需要更加規范工作。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學以致用。建立標準化反思系統,軟件化運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評估、可參閱、可借鑒、可促進。
三、回歸詩意化特質
新世紀以來,受后現代主義哲學影響,整個教育界都意識到了尋求境域性、真實體驗感的重大意義,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人類學、品德教育等學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統計概率論為基礎的追求宏大規律性的教育科學化情結得到了一定的釋放。基礎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課程設計、課堂教學等多個層面也興起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改革運動。一些幼兒教育者嘗試使用敘事、日記、隨筆、版畫、漫畫、微片等情感豐潤的方式來詩意化幼兒教育。以某些幼兒、幼兒教師、幼兒園為個案的情景式問題呈現,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顯了微弱的個體的現實教育境況。從在臺上的宏大理論的宣講到進入幼兒園、進入課堂、進入社區、進入家庭去考察幼兒的生活路徑和聆聽他們的生命述說,分享他們的快樂和分擔他們的痛苦的學術和教育理路不斷清晰。但是這種后現代哲學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學術界的主流,還缺乏自覺性,常被那些宣揚宏大理論的專家斥責為“小兒科”“非主流”。筆者認為要走出現代性教育科學化藩籬,使詩意化幼兒教育成為一種教師自覺。研究專家和一線教師都必須從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認識兒童以及反思與解構當下幼兒教育研究、教學、管理范式。
1.再認識兒童———詩意存在的繼續
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幼兒教育的理論基礎和前提,并且這也是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長期所關注的焦點。我們這里提出的對兒童再認識,顯然不是科學規律、心理發展層面的認識,而是哲學意蘊上的“幼兒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義的再認識。幼兒不是一個抽象的、現成的、給定的實在,而是一個變動的、開放的、發展的、可能性、延展性個體。在各種活動中,體現自己的性格、情緒、認知和意志,表現出獨特的氣質特征。各種心理指數的發展,既面向活動本身,又最終體現一種終極的生命意義。幼兒教師、家長、各種幼兒教育組織和管理部門,對兒童的認識是一種“外在式”的推定、估計。對兒童的認識離開了兒童自身,離開了他們神秘的心靈家園,此種認識不是本真的,是一種“評價”。正如劉鐵芳教授所言:“兒童總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構世界與自我之間的生動聯系,不斷地喚起兒童對周圍事物的想象,以豐盈年少個體生命內涵的基本路徑。兒童與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戲與勞作以及對自然事物的想象,構成一個人與自然之親緣性的原型,開啟個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兒童之間、兒童與成人之間的游戲與交往構成個人與他人交往之原型,兒童時期與人交往的豐富性奠定一個人向他人敞開的生命之維;兒童時期的童謠、故事、閱讀、民俗、儀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體驗,構成一個人向歷史與文化世界開啟的生命原型。”
2.“后常規”———幼兒教育“前范式”解
庫恩與波普對“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對科學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啟蒙與反思。科學、理性、形式邏輯、數學演繹確實是現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裝了人們的頭腦,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認識和社會物質財富的豐盈。科學、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現和推進,依靠的是科學研究者即“學術共同體”緘默的“范式”承認,一旦范式穩定存在便成了“常規”。當然,范式、常規不僅僅表現在科學研究領域,在組織管理、課程教學設計等方面都存在著。就幼兒教育而言,幼兒教育的課程教學體系、教育方法、管理組織、研究設計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著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規”。范式是“學術共同體”“管理共同體”等潛在承認的,即同行默認。但是,常規遭遇了“詩意”的困境,一切常規化,詩意便蕩然無存。庫恩的范式理論使人們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維清晰化,評價標準化,找出了專業與非專業的邊界,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學術大生產、組織大發展、圈內的溝通交流從而有了可能。但是,對非專業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藝術人士、浪漫主義者、創作者、靈魂存在者、原本主義者卻是巨大的桎梏。“后常規”的概念是英國科學與社會聯合會主席拉維茲博士在上個世紀末提出的。他說:“科學共同體不像庫恩描寫的那樣平靜、單調,‘常規’對跨界成員來說缺乏規范性的力量。”“后常規”在于破解前范式的習慣勢力、固定結構和關系。用無序、混沌、模糊、靈感、頓悟、感覺、直覺、創生來獲得科學研究和管理的新思維和新力量。
目前,我國幼兒教育普遍面臨著教育小學化的問題,該問題對幼兒的科學教育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改善這一現象,相關教育部門要強化管理、監督以及指導幼兒教育工作,并通過大力宣傳正確的幼兒教育觀,幫助社會以及幼兒園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兒童觀,通過不斷應用和研究幼兒教育工藝學,使幼師的德育素質以及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以有效的緩解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
1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出現的原因分析
1.1家長需求相對扭曲:絕大多數幼兒家長并不能理解和遵循孩子的教育規律,容易受到社會的一些不良風氣影響,其中,以家長的攀比心態尤為嚴重。這就表現為接幼兒放學,直接詢問其:“今天老師都教給你什么了?學會多少?背誦了幾首唐詩?新學了多少漢字?……”在這種錯誤以及盲目的教育需求下,使得現階段的幼兒教學過早的出現小學化現象。1.2幼兒園被較強的功利性所導向:目前,部分承包性質的公辦幼兒園或民辦幼兒園,基于對家長錯誤、盲目教學需求的迎合,實現提升辦學的經濟效益的目的,而有意識的去將幼兒教育小學化。例如,幼兒園更注重對幼兒教育的外顯行為進行凸顯,把教育經歷全部放在幼兒學習識字、語言、速算以及英語等方面,從表面上看,幼兒是能夠掌握多方面知識,并彰顯了幼兒園教育的高水準和高責任意識,從而使家長放心的將孩子交給幼兒園。但家長們往往忽略了一點,上述外顯行為只需要在短期培訓就可以實現一定的效果,但幼兒智力潛能以及良好習慣形成均需要幼兒園的不斷培養和引導,該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教育過程。由此可見,在幼兒園被這種較強的功利性所導向的背景下,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愈發嚴重。1.3幼兒園師資水平相對薄弱: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幼師是作為直接參與者存在的,其教育素養以及理念都會對幼兒教育效果以及幼兒的未來發展產生直接影響。現階段我國部分幼兒園所聘任的幼師,并沒有受到專業、系統的幼師專業教育資質培訓,導致其并沒有較高水平的理論教育素養。同時,還有部分幼兒園返聘小學退休的老教師,使其擔任園中的幼師或更高的職位。小學退休的老教師往往教育觀念相對傳統,缺乏靈活的教學方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另外,由于教育部門對幼師資質的要求并不是很嚴格,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也導致幼兒教育過早的小學化。
2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出現的負面影響
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對幼兒的身體發展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幼兒的身體正處于發育狀態,倘若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大腦疲勞以及視覺疲勞。另外,幼兒的骨骼處于發育初始階段,在過早的小學化教育下,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幼兒出現身體消瘦情況,同時,也會伴有身姿不端正等問題發生。同時,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也會對幼兒的心理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幼兒教育小學化不符合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與水平,這是由于幼兒尚未形成較為系統的學習能力。倘若幼師執意對其過早的進去小學化教育,將會使幼兒產生畏難心理,對其日后的學習和發展都極為不利。
3改善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重要手段
3.1對正確幼兒園教育觀的宣傳進行不斷強化:相關部門要對幼兒教育的宗旨進行大力宣傳,使整個社會都能夠充分了解幼兒教育。例如,各地區可以通過對幼教專家的定期組織,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對幼兒教育科學知識進行宣傳,面向社會提供幼教指導與咨詢。與此同時,相關部門要協同幼兒園對家長的一系列錯誤幼兒教育認識加以扭轉,使整個家長群體以及幼兒教育群體都能夠意識到幼兒園教育不僅僅局限于提升幼兒的知識層面,更重要的是對幼兒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幫助幼兒具備良好的自利能力以及集體意識,從而使幼兒得到健康的進步與發展。3.2建設一個高素質的幼兒園師資隊伍:幼兒園要對幼師的業務能力以及綜合素養進行提升,主要包括兩種途徑。其一,要嚴格把關聘任的幼師資質,并規范聘任幼師要求,只有達到相應的標準,幼兒園方能對其進行聘任;其二,幼兒園要進一步強化培訓幼師與幼教管理干部,對其進行再教育,從而使其教育觀念得到及時的更新,對其業務能力以及綜合素養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3.3相關部分要對其教育監管智能進行充分發揮: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幼兒園辦園資格的審查與監管,強化指導幼兒園辦園的具體行為,包括幼兒園的教師職稱評定、考核評價標準、教學玩具以及教學用書的管理,杜絕幼兒園對課程進行任意增設現象發生,同時,還要對評估年審機制進行不斷完善,科學的考評幼師資質,以進一步促進幼兒教育的發展。另外,相關部門也要對幼兒教育的管理監督制度進行不斷的健全,并采取針對性的策略,全面實施國家教委的有關政策,對社會力量的多形式、多渠道的對幼教事業進行支持發展的行為進行積極鼓勵,使幼兒入園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并使幼兒教育的供需矛盾問題得以有效的解決,從而使幼兒教育小學化顯現得到有效的改善。
4結語
綜上所述,從幼兒的長遠健康發展角度來看,幼兒教學小學化是極為不利的。為此,教育部分以及相關社會各界力量要對該現象進行嚴格的糾正,遵循幼兒的心理和身體發展規律,開展幼兒教育,從而使幼兒能夠在幼兒園的教育過程中實現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目的。
作者:公維平 單位:新泰市實驗幼兒園
參考文獻
[1]李璐.淺談幼兒教育小學化[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33(2):148-149.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是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對學習來說,“興趣”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林格倫對興趣的調查結果證明,興趣占影響學習成功因素的25%,占影響學習失敗因素的35%,可見興趣對學生學習成敗的重要。所以,教師要想盡辦法,上好每一節課,使單調乏味的反復練習變得活潑生動、妙趣橫生。新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與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相聯系,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喚起情感共鳴,引起學生興趣。如教BookⅡ形容詞和副詞和最高級時,我就問一個學生:“Whoisthemostbeautifulinourclass?這個學生應在班里邊找邊說:”WangXiaomingis,這下全班同學哄堂大笑,因為王小明的外號就是“白馬馬王子”。這一問之后,學生個個爭著舉手,從情緒高昂,爭著回答另外的問題,eg:whoisyoungerthanyou?等等。這樣展開教學活動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當然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續不斷。教師應做到備學生、備教材,設計每一節課,都使其有趣味性。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應盡量多揚少抑,哪怕這個學生僅僅取得一點進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活學生學習動機,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探求知識,使之成為樂之者。
二、完善學生的“自我意識”。
當然應試教育猶如將學生推入知識的海洋,其結果可能導致其學會“游泳”,也可導致“淹死”其中。那些本可以成為“游泳高手”者,由于缺乏指導而“夭折”,我們人為地推毀了他們想建立的“成功自我意象”,讓其次次地體驗“失敗”、“低劣”、“不如人”。為了讓這些學生找回自信,找回能力,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①、幫助學生成功。幫助自卑者找回自信,讓自信者更自信,特別是幫助所謂的“后進生”制訂短期容易達到的目標,幫助他們達到目標并及時給予真誠的鼓勵,促使他們體驗到成功。
②幫助學生創新思維。思維的創造性是指新異情況或困難面前采取對策,并能夠獨特地解決問題。教師有意識地從思維的多向性引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索知識,積極思維,充分發揮他們自己的創見。
③幫助學生結對子,鼓勵互幫互學,改變舊的學習方法。養成新的學習習慣。
三、優化合理的課堂結合是關鍵。
主次分明,科學的課堂結構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關系:
①靈活運用“五步教學法”。
②對好單詞關。培養興趣,激發求知欲;直觀教學,增強感官印象;總結規律,記憶單詞。
③過好導課關。“溫故而知新”,在復習基礎上,巧設情景,引出新語言項目,再啟發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由學生嘗試去總結悟出新語言的規律。并讓學生在練中學,學中練。
例如講到名詞性物主代詞時,我就請學生回憶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再設情景記性:
A:Putonyourcoat?
B:whichoneismycoat?
A:Theblueoneisyour?
B:Oh,yes,it’smine,Thankyou.
先提問your、my,再問yours、mine的意思,學生容易地回答出來。于是引出新語言項目。
四、培養競爭意識,增強學習自覺性。
現代社會充滿了機遇,也充滿了競爭,充滿了走上臺來推銷自己的時機。這種競爭應該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培養起來,成為習慣性意識,隨時準備著抓住機遇,去迎接挑戰。
剛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一方面,他們不免帶有一些嬰兒的“痕跡”;另一方面,由于身心發展迅速,他們又開始具有幼兒期的顯著特點。因此,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十分突出。其中,小班幼兒已形成與生活經驗相關的概念;小班幼兒又以直覺思維為主,眼見為實,認識大多依賴于行動。因此,生活化的教育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2.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
小班大多采用情景化教學;善于注重時機,注重隨即教育;在游戲中學習等教學方法。由此可見,小班幼兒的教育是很需要與生活相結合的,要從生活中找到教育的素材,從而對幼兒進行教育。
二、將“生活化教育”注入小班幼兒教育中
1.引導幼兒走進生活
讓幼兒成為課堂的主體小班幼兒已形成與生活經驗相關的概念,因此,讓幼兒走進生活,成為課堂的主體顯得尤為重要。美國教育學家杜威也曾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應體現生活、生長和發展的價值,建構一種美好生活,應直接參與兒童的生長過程,強調教育源于生活,還要回歸生活。因此,我們更應該讓小班幼兒走進生活,成為課堂的主體。比如在小班語言《水果歌》中,秋天到了,許多水果都成熟了。我利用這一季節特征以及小班幼兒對于大部分水果的認知,將兒歌內容結合生活交予幼兒。我會直接為幼兒設置一個果園的情境,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告訴我蘋果是什么顏色的、梨子是什么顏色的等等。讓幼兒回歸生活,并在教學活動中以主體的身份來參與。讓幼兒主動思考,自己根據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回答問題。在此項教育活動中,采用了情景教學法,使幼兒回歸生活,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突破了教學的難點,讓孩子們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
2.創設生活化的教育環境
使幼兒在社會生活中得到教育陶行知主張把學校的一切延伸到社會中,讓孩子們有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如此可以使孩子們學到的知識更多、更廣、更活。許多教育名人都提倡生活化的教育,特別注重教育、教學內容從生活實踐中選取,使幼兒感到親切、自然,并獲得必要的生活經驗。幼兒園區域游戲是當前幼兒學習的一種途徑,也是推進幼教改革的一種教育活動新形式,更能為幼兒提供一個寬松自由的空間。所以,區域活動也應該生活化,游戲化。教師要還原生活的本質,突出幼兒主體地位。比如娃娃家,就讓幼兒自己商量擔當什么角色,所有準備材料也都應該幼兒自己來準備。此外,生活化的區域活動除了滿足全體幼兒的需求,教師還應該注重個性幼兒需求。在生活中選取有用的素材、資料融入到區域游戲中。比如小班區域活動中,小女孩的玩具壞了,總是請小男孩來幫忙,起初,小男孩也很樂意幫忙,可是時間久了他們也就不樂意了。于是,有一個小朋友提出,我爸爸就是汽車修理工,我也會修理汽車,就讓我來修理吧!根據幼兒生活環境中的爸爸的修理廠,老師在區域中增設了一個汽車修理廠,以后所有玩具壞了都會拿到修理廠來修理。這就是教師為幼兒創設了生活化的教育環境,使得幼兒在社會生活中得到了教育。我們的區域活動內容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這就要求我們營造生活情趣,激發幼兒自己想動手的愿望。總而言之,就是要為幼兒創設社會化的教育環境,讓幼兒在社會生活中得到教育。
3.讓幼兒學會
在“做中學”小班幼兒都是靠行動來進行認知的,所以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學”正好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因此,我們教師在對小班幼兒的教學中應該多創設一些生活實景,讓幼兒能在“動一動”、“做一做”中學到知識。比如小班社區活動《參觀包子店》,我組織幼兒去參觀我們附近的包子店,讓他們感受包子的制作過程,并自己親手來捏一捏面團,在實踐中對“包子”有更深一步的認知。我發現實踐的教學要比你直接灌輸給幼兒知識效果好的多,所以“做中學”還是非常有必要融入于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尤其是像小班幼兒這種靠行動來進行認知的年齡層,“做中學”顯得尤為重要。
一、利用電教媒體轉移注意,穩定幼兒情緒
幼兒年齡小,他們來到陌生的環境里面對陌生的人,唯一的表現方式就是哭鬧不開心,如果此時在教授給他們所謂的課本知識的話,想必結果是不僅不能教給他們知識,反而會適得其反讓他們對新知識的學習感到厭倦。所以此時就需要電教媒體的幫助了,幫助轉移學生的注意力。首先,要為幼兒設計明亮色彩鮮艷的外部環境,再加上優美輕柔的音樂,讓幼兒將焦點轉移到明亮的事物上來。此外,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播放一些動畫片,如《大頭兒子小頭爸爸》,讓幼兒真正進入到動畫片的情境中。教師還應該保持微笑,以親切感來對待每一個幼兒,這樣才能消除幼兒內心真正的恐懼。教師還可以組織游戲活動,讓幼兒明白坐在他們身邊的小伙伴們是他們真正的好朋友。這樣一來,幼兒便放下了心中的難受與陌生,教師以后的教學也變得容易起來。
二、利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可以借助電教媒體播放視頻動畫之類的,為新學的知識制造一個情景。情景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主導。而鑒定情境教學成功的唯一標準是其對學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創設情境需要我們設計情境,首先我們要有計劃、有意識的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情境,即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情境教學應注重科學性,即要適應幼兒的年齡、認知方式、情感特點,以顧及學生的心理需求。最后,情境需要盡量多的學生參與,如此一來,大家才能在情境中娛樂,最重要的是學到了新技能。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就充分說明了興趣在學生的學習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利用電教媒體創設不同的情景恰好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多多使用這種方法。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音樂《小蝌蚪》時,教師可以利用電教媒體將蝌蚪的各種生活習慣,外貌,發育過程等制成一個小視頻供學生觀看,這樣學生在學習歌曲的演唱時也對蝌蚪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想必學生會更喜歡這首音樂的。再例如在教授七星瓢蟲的常識課中,以往教師都是一味的讀課本,學生對于大篇幅的文字實在提不起興趣,如果教師在講課之前,可以多展示幾張七星瓢蟲的圖片,學生對七星瓢蟲有了基本的認識后,學生會更想了解它的其他性質,所以以此為目的的學習,學習的效率肯定會很高。在教唱《小燕子》這首歌曲時,如果教師只是一句句教唱,勢必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此時,教師利用電教媒體設計一個幻燈片,將春天生機勃勃的現象展現給學生,那么學生在美好環境的鼓勵下,肯定會努力學習演唱這首歌曲的。
三、利用電教媒體展示直觀,便于知識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