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5: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化學與醫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采用大班案例討論課考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一個患病的機體來講,同時存在著機能、形態和代謝方面的改變。案例分析是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學生應當具備的學習能力[8]。如女性較為注意自己的形體,關注自己身體各部位的比例正常,有些女性刻意減少飲食量以保持身材苗條,有的女性由于過度減少進食量而出現低血糖的現象。教師授課時首先提出日常生活中可以見到的這個現象,引起學生的強烈好奇心,再分析糖代謝的內容,最后回到案例本身,使學生既學到了糖代謝的相關基礎知識,又能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及臨床實踐中,為將來的臨床課程學習打下基礎[9]。在案例的選擇中我們特別注重案例與生化知識點的相關性及相互聯系。例如:我們選擇糖尿病的病例,講解了糖代謝中血糖的來源及去路,與學生一起分析糖尿病患者為什么會出現“三多一少”的癥狀,糖尿病患者為什么容易出現酮癥酸中毒?通過這個案例的學習,不僅講解了糖代謝,同時還與脂代謝途徑聯系在一起,有利于學生對生化各章節內容從縱向到橫向結合起來。在討論的過程中,請學生先分析,教師參與討論,及時引導,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是一種有效的、主動的學習方式。同時建立起案例討論成績評定方法以考核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大班病例討論成績由病例討論課現場討論各班成績(70%)和個人成績(30%)組成。其中討論課現場討論成績由教師及學委組織的答辯委員會評出;而個人成績則根據每人準備工作多少、答辯參加狀況、任務完成情況等內容,由學委組織學生評分。案例式教學考核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團隊精神[10]。
二、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1.培養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對比,讓學生感受文化存在的差異性。英語教學中,將學生現已掌握的本土文化知識與英美文化進行對比,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有效提高英語交際能力,將英語知識、英語態度及英語技能有效結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關于本土文化與英語文化的對比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以衣食住行進行具體的對比
;(2)以英美社會習俗與中國社會習俗、風土人情進行對比;
(3)英美節假日與中國節假日對比,例如圣誕節與春節的對比;
(4)將中國家庭結構與英美家庭對比。
2.文化意識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滲透。在英語中詞匯最為活躍,也承載著文化。因此,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更應當注重英語詞匯文化背景和意義的講解,這樣將更有助于學生對英語詞語的理解和認識。例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對“colour”的介紹,可以介紹英美外國人與中國人同一個顏色的不同含義,例如在中國人眼里代表“疾病”與“痛苦”的白色,在外國人眼中卻代表著“高貴”和“圣潔”等等。在英語詞匯中,同樣的詞語在中國民族文化中卻有著迥然不同的含義,這也正是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差異。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直接闡述解釋的方法,將其中的意義與區別向學生講解清楚,使學生能夠對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準確的認識和理解。
3.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文化的差異。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訓練應當選擇文化知識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加強英語文化的學習和教育。與英語閱讀能力關系緊密的除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基礎與做題的技巧之外,文化因素因為包含歷史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識,從而對英語閱讀能力也起到一定的干擾作用。由此,在日常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多向學生進行英美歷史、風俗、科技等方面的文化知識,保證學生熟練的掌握語言風格和表達特色,從而徹底掃除英語文化背景知識薄弱為交際帶來的障礙。
4.融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英美國家濃厚的文化知識。近年來,受經濟全球一體化及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的影響,世界各地區、國家之間交流越來越多,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文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諸如百事可樂、咖啡、漢堡等日常生活中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化知識。教師靈活將這些英美文化知識滲透到學習中,讓學生逐漸接受中英文化的異同,培養跨文化意識,并且能夠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對象能夠熟練正確的運用英語進行交際。
當前,醫藥費用居高不下,醫患關系緊張,過度醫療、收受紅包回扣等醫療腐敗和醫療糾紛頻發,因醫務人員自身業務素質低下和職業道德敗壞造成的醫療事故時有發生。這些現象的發生與部分醫務工作者自身廉潔素質不高有著密切的關系。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加強對醫學生的廉潔文化教育,有利于促進醫學生形成良好的醫德醫風,進而從根源上治理和預防醫療腐敗[5]。
1.2醫學生廉潔品格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過醫學生廉潔文化教育,提高其對反腐倡廉的深刻認識,增強其對國家反腐倡廉的決心信心,培育其廉潔自律的良好品德,促使其對救死扶傷、以人為本、仁心仁術、懸壺濟世等醫德規范的認同[6],促使其養成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良好行為習慣,進而提高職業道德修養,主動承擔起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的責任,為中國夢奉獻青春與智慧。
2加強醫學生廉潔文化教育對策及建議
2.1構建醫學生廉潔文化教育的長效機制
醫學生廉潔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建立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齊抓共管、各單位分工協作的長效機制。首先要建立醫學生廉潔文化教育的保障和規范機制[7],為高校廉潔文化建設和教育提供充分的人力、物力、財力,根據黨和國家反腐倡廉的形勢和要求、醫療衛生行業的發展趨勢、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明確醫學生廉潔文化教育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任務和措施。其次要建立醫學生廉潔文化教育考評機制。一方面要加強對大學生廉潔行為的考察和評價,建立誠信檔案,并與其獎學金、入黨、評優相結合[8];另一方面,加強對學校管理人員的廉潔教育,對教師學術道德和廉潔從教等方面進行考評,并與其個人的評優評先結合起來[9]。
2.2優化廉潔文化教育環境
具有榜樣效應的古代醫學家的雕塑及其名言,富含“廉教、廉醫、廉學”思想的文化長廊,以及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能夠“潤物細無聲”地對醫學生進行廉潔文化教育。學校領導干部和教師應當為人師表、廉潔自律,把反腐倡廉內容融入校園文化活動的各個環節,積極營造講道德、講誠信、講民主、守紀律的校園文化環境,學校的各項評比活動等應不斷加大公開、公示和通報的力度,形成“公開是常態,不公開是例外”的意識,為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增強廉潔守法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創造良好的環境[10]。
2.3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
發揮課堂教學尤其需要大力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同時,醫學人文課程是醫學生掌握醫學倫理知識、樹立職業理想、熟悉醫德規范和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習《醫學倫理學》《醫學史》《衛生法學》《醫療保險》《醫學心理學》等人文知識,使其自覺提升職業素養和醫德風尚,進而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規范,自覺抵制不正之風。見習期、實習期是醫學生從學生到醫生轉變的過渡期,是其從學校邁入社會的敏感期,對各類信息吸收快,容易在是非面前搖擺,有時甚至會犯原則性錯誤,臨床帶教老師應將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及職業道德培養結合起來,運用工作中的實例現身說法,提升醫學生關愛生命、治病救人、獻身醫學的思想修養,通過接觸臨床與患者,將所接受的廉潔文化教育在實踐中外化為實際行動,進而養成良好的醫德醫風。
作為教師,我們的話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將來的人生發展著想,在溝通中要態度和藹,給對方以親切感、實在感。如果我們盛氣凌人、高高在上那么學生的心門在談話之初就已經關閉,任我們再怎么感人至深也不會為學生所接受。另外,與學生的談話是雙向的溝通,我們要從學生的嘴里了解其自身的問題,在我們的厲聲呵斥之下,威嚴之中,學生是不會向我們敞開心扉的。那我們所得到的信息就極有可能是虛假的,這次溝通就失敗了。為此,我建議在與學生談話時,首先要給學生一個座位,這樣人的重心降到了同一個水平線上,對等之心易于溝通;其次,談話中不要涉及學生敏感的短處,比如家庭的拮據、父母的平庸等。否則學生會出于自尊的本能對教師的談話產生反感,也就不會起到很好的收效了。
(二)談話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談話的目的要明確
找學生談話不能心血來潮,隨心所欲,毫無準備,要認真做好談話前的調研工作,要對談話對象的思想、心理、問題的原因以及社會、家庭、學習生活環境等要做到心中有數,要有理有據,防止漫無目的地東拉西扯,要做到有的放矢。信馬由韁只會事倍功半,效果甚微。舉個例子吧,比如你要和學生談學習成績,你就得看看他最近各門功課的成績,作業的完成情況,上課的狀態表現,在家里的學習情況,這些都要和科任老師及家長還有他周圍的同學事先了解一下,做到心中有數,在談話時才能幫他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意見,那學生才會覺得教師的分析正確,并認為教師很了解他,是真心地幫助他,這樣他就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見,那么談話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三)不應只做談論者,更要學會傾聽
傾聽是一種品德,在談話中必須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而不只是單單自己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讓學生暢快淋漓地傾訴,不中途打斷學生,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傾聽是一種藝術,在學生的傾訴中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分析出學生真正的訴求,進而讓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傾聽也是一種方法,在傾聽的過程中,使犯錯誤的學生激動的情緒得以宣泄,怨氣得以平息,使不自信的學生能鼓起勇氣向教師坦白心聲,這樣使問題更容易解決。
(四)注意談話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不同的學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同一個學生也會有不同的問題,而不同的問題在合適的場所處理會達到理想的效果。比如學生因矛盾發生了打架事件可選擇在政工處這種嚴肅的場所進行。當學生自信出現了問題時,可選擇在操場、活動室等輕松愉快的地點進行,這樣溝通順暢,輕松易于接受。樓道、教室都可以作為我們與學生談話的地點。但有些談話需要我們精心安排地點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五)談話時要注意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就學習生活中的問題而言教師應是一個指導者、參謀。所以,在與學生交流時要注意不要用“你怎么不給我交作業”“你給我站住”等詞匯,“給我如何”一是體現了教師的霸道、二是把學生放在了客體上,學生會落得被動;另外要多一些對事理的分析,師生共同探討問題解決的方案,少一些指令性的命令;多一些建議,少一些指責,會使談話變得更有效。
二、精心選擇談話的方法
談話的方法要因人而異,“對癥下藥”。對象不同,學知水平不同,需要、愛好不同,談話的內容、方式、語言等也有所不同。
(一)“背后言”的方式
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我們可以采用間接的方式進行。因為這樣的學生缺乏成功的體驗,喪失了信心,各種鼓勵的方式以前可能都用過了,但是對這樣的學生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說明直接對話的方式行不通。那這時我們就可以通過別人的嘴傳達教師的意見,采用間接的方式進行,讓他聽教師的“背后言”,這樣會起到暗示作用。
(二)開門見山的談話方式
對于驕傲自滿,自以為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學生,這種談話方式更為直接有效。例如在班上有幾個學習尖子,成績一向很好,但就是紀律性差,平時在課上愛接教師的話茬,課下又活蹦亂跳。所以,我就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當面指出他們的不足和缺點,要求他們遵守課堂紀律,不許在課上說一些與學習內容無關廢話;并要求他們在課下的時候少打鬧以免影響其他同學。這樣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強,也能明白老師這樣對他們談話,是對他們的一種督促、一種關懷。所以,直接點到痛處對于校正他的錯誤更為有利。
(三)書信的交流方式
1.1檢驗手段落后:先進的醫學檢驗技術是保證計劃生育質量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起步較晚,尤其是縣鄉的技術服務站,在科室設置、功能配置、技術管理、服務內容等方面未完全成熟。馬茹君,丁宏等人指出,我國大多數縣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的醫學檢驗手段相對落后,檢驗項目不夠健全,配套的檢驗設備也相對較少,缺乏科學的質量保障體系[2],這與我國計劃生育工作的深入開展不適應,也與現代化的醫學檢驗技術不協調。1.2人員配備不當:大多數基層縣鄉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在人員編制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通常情況下一個服務站只有3~5位編制人員,在專業醫學檢驗員配備上尤其欠缺,大部分的醫學檢驗人員還兼任其他技術服務工作,部分服務站的檢驗人員是臨時聘請的。許多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的檢驗人員需要承擔許多護士、醫師的工作,工作量多、責任大,所需要承受的工作壓力也比較大。黃玲,毛宗福認為,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人員配備不當的現狀,決定了從業人員專業水平不高、工作責任心不強、流動性大等特點,也造成例醫學檢驗工作的質量得不到保障[3]。此外,從事醫學檢驗工作的工作人員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實際操作能力較低,對檢驗結果的判斷也不夠準確,從而無法準確、系統、完整的為計劃生育工作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這種現狀在縣鄉計劃生育服務站相當普遍,不僅威脅著廣大育齡群眾的生育健康和身心健康,也給計劃生育的臨床服務造成一定困擾。1.3缺乏足夠重視:計劃生育作為控制我國人口增長的一項重要手段,需要為育齡群眾提供有效、安全、方便、及時的節育避孕措施。然而在實際工作實施過程中,大多數縣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加上客觀條件有限,在計劃生育工作中需要完成結扎、上環、引產、人工流產等任務,為了保證“四術”工作的完成,往往忽略了手術前后相關的臨床醫學檢驗工作[4]。而計劃生育服務對象大部分是健康或者亞健康群體,使得部分醫學檢驗人員對檢驗工作不夠重視,常常會憑感覺、靠經驗做事。對于醫學檢驗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嚴重影響了計劃生育工作的質量和實施效果,也引發了某些后遺癥、并發癥,不僅不利于節育避孕工作的落實,而且對育齡群眾配合計劃生育的積極性產生不利影響。
2對策與建議
2.1明確醫學檢驗內容:在計劃生育實施過程中,應嚴格參照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醫學檢驗內容,正確選擇節育措施及術后康復指標。秦玉明建議,在進行宮內節育器的放取、藥物流產、人工流產前,需要對陰道分泌物進行檢驗,并在手術前做血常規檢查,初步判斷受檢者是否存在嚴重貧血、炎癥等病癥,若檢驗結果呈陽性,則需要結合受試者的臨床癥狀進行相應的治療,待其病情好轉以后再進行手術[5]。在放置皮下埋植劑前,需要進行肝腎功能、宮頸刮片、血常規檢查,排除嚴重貧血、惡性腫瘤、肝腎功能異常、凝血障礙者。男性結扎前需進行血常規、尿常規檢查,對于泌尿系統感染者,需要先治療后手術。在妊娠引產、鉗刮術、男性結扎術中,還需要進行乙肝、肝腎功能、凝血、血型等項目的檢查。2.2提高醫學檢驗質量:賈賢杰,鄧睿等人指出,在計劃生育實施過程中,應進行全面的醫學檢驗質量管理,借鑒全科醫學理念和方法,切實提高縣鄉計劃生育技術的服務質量[6]。一是將核對制度落實到底,在收集標本進行檢驗工作時,嚴格核對年齡、性別、姓名、項目、檢驗目的、化驗單、項目等是否與標本相符。二是執行報告制度,一般在送檢當天生成報告,特殊情況不能及時檢驗的標本需要妥善保管;對于未達到要求的標本應重新采集;若檢驗結果可疑或與臨床不符時需主動聯系臨床醫師,必要時重新檢查;對于檢驗項目以外出現的陽性結果需要主動報告。三是預防感染與清潔,采血時嚴格無菌操作,堅持每人一針一管,防止出現交叉感染;檢驗室應定期消毒,保持整齊清潔,擺放好各種儀器,定期校對儀器、檢查試劑,以保證靈敏度和質量。四是做好后續工作,檢驗結束后,妥善處理標本和污物,檢驗中所用的容器、器材等應及時清理,經清洗、殺菌、干燥后放回原處。2.3提高認識:提高對計劃生育工作的認識,從思想上明確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重要地位,破除傳統思想,接受新觀念。醫學檢驗作為實施計劃生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手術者身心健康、預防后遺癥及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提高節育避孕措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相關文獻提出,各縣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應充分認識到醫學檢驗在國家計劃生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加強對醫學檢驗工作的重視,完善檢驗項目的建設和質量管理體系,充分體現和諧計生、人文計生、科技計生的現代化計劃生育理念[7]。
素質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4個方面。
長期以來,以追求升學率為目標的應試教育嚴重地影響著我國初等教育的健康發展。為了提高升學率,片面追求高分,各級學校大搞題海戰術;為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領導壓教師,教師壓學生,各科之間擠搶時間,把學生變成了“考試機器”,而學生的健康卻被嚴重地忽視了。據統計,城市初中畢業生的近視率達50%~70%。
因此,與原大綱相比,新大綱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了許多調整,適當降低了對概念、理論的要求和化學計算的難度,拓寬了元素單質和化合物知識及聯系生活實際、社會實際(工農業生產、材料、能源、環境等)的內容。這無疑是符合我國國情的。
二、突出公民教育的內容
什么是合格公民必備的基本化學知識?新教材作了認真考慮,刪去了原教材中物質的溶解過程;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定義;單質、酸、堿、鹽之間的相互關系等10多個知識點,大量增加了體現公民教育的內容。
增加的知識有煤、石油、天然氣三大礦物燃料和“綠色能源——酒精”;幾種常見的鹽、農藥和黑火藥知識;常見金屬及合金的應用;金屬元素與人體健康。既增大了教材的可讀性、實用性,又增強了彈性及各類學生對它的適應性。
在學生實驗方面,增加了分子運動;從KClO3制取O2的殘渣中回收MnO2;水樣和土樣酸堿性的測定;晶體的制備;幾種常用有機物的鑒別;用廢干電池鋅皮制取ZnSO4晶體等。提高學生將來從事社會生產的能力。
三、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
新教材注重結合化學學科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我國鋼鐵、煤炭、石油等工業取得的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新設的鐵一章,從我國古代鋼鐵生產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談起,并附有我國古代冶鐵圖和近半個世紀來我國鋼產量迅速增長的數值,說明了西漢的“曾青得鐵則化為銅”是現代濕法冶金的先驅,增進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章還增加了鋼和鐵的冶煉、鋼和鐵的區別等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系的內容,突出了時代的需要。
四、增強環保意識
新教材用較大篇幅闡述空氣、水的污染和防治;水與人類的關系等內容,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應該指出,化學為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在化工生產和產品使用過程中又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質。保護生態環境、防止三廢污染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作者簡介:彭愛民(1969-),男,湖南長沙人,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外語系,講師。(廣東廣州51030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6-0141-02
一、文化、跨文化意識與英語教學
文化是聯系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是人們共同擁有的思想和標準。人類生活的每一方面如個人如何表達自己感情及思維方式、如何交往、如何解決問題等都與文化相關并隨之改變。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與無線電波一樣,它承載信息,盡管無形但無處不在。正如大多數常聽收音機的人卻難以描述無線電波是怎樣轉化成聲音的一樣,人們難以描述文化,盡管文化是構成人們行為、態度和生活方式的基礎。文化的無限性很明顯,同時也很微妙、難以理解。人類特定的行為、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是在這無形、難以捉摸的文化中逐步形成的。但如果把收音機調到正確的頻率,它便能傳達強大的信息。因此很有必要構建準確的跨文化意識。
英語學習者對其所習得的以英語為母語的文化要有較好的知識掌握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與交際能力,能像這些母語本族人的思維一樣思考問題并做出正確的反應以及進行各種交往活動。這就要求英語學習者具備跨文化意識。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識,意味著英語學習者能自覺地消除在與以英語為母語的本族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障礙,從而保證整個交際過程的有效性。英語教師講授英語知識時,只教語言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教會學生怎樣正確、得體地使用語言,也就是必須掌握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必須懂得何時何地該用何種語體、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因此英語教師要著力于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構建。R. Lado認為:“在倡導語言結構對比的同時,也要對不同的文化進行對比,以幫助學生克服外語學習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引起的學習上的困難。”
醫學英語的教學更應該進行文化比較,構建跨文化意識,這是由醫學英語的特點決定的。從詞源學來看,醫學英語詞匯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拉丁語和希臘語占極高比率,其語源差不多全部來自希臘語和羅馬語,其次是來自法語、德語和意大利語,其本身所含的文化信息量就多,加之中醫傳統文化本身難以理解和學習,中西醫藥文化差異極大,因此醫學英語的教學更應該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不僅是一種技能,而且是各種技能的集合體。構建學生跨文化意識,有助于他們語用能力的培養,提高交際效率。
二、了解中西醫文化背景,消除跨文化交際誤會
中華文化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世界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中醫是其瑰寶之一,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文化發展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醫不但對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直到今天仍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并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視,對國際醫學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我國政府曾經提出了團結中西醫、中西醫并重、實現中醫藥現代化和促進中西醫結合的政策和措施。中西醫結合的根基源自中西醫文化。不懂得中醫和西醫的文化背景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西醫學。因此,醫學英語教師要比較中西醫學,讓學生在中西醫學對比中體會中醫文化的優良傳統和碩果,在對比和構建中繼承中醫文化,同時也接受西醫文化的精髓。
以美國為例,美國是文化大熔爐,它經歷了從“一元”到“多元”,從以“WASP”為主流的文化到“大熔爐”文化再到“多元大拼盤”文化的演變過程,其醫藥文化也是世界諸多民族醫藥文化的綜合。在美國,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醫治疾病的模式,病人和醫生之間文化的脫離往往會造成少數民族中不成比例的疾病和死亡。美國白人常對少數民族文化持偏見態度,例如,黑人患心臟充血或肺炎時,接受治療的待遇比白人差;黑人或西班牙人很難得到腎透析或腎移植。目前,美國的醫院、醫療機構、政府健康組織,特別是醫藥和護理學校都在招募不同種族的人,以更好地訓練他們治療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病人,擺脫文化偏見。
因此,在吸收西方優秀醫藥文化的同時,也要了解這些醫藥文化的背景,消除與國外醫務人員或病人交際時的跨文化障礙,消除文化偏見和民族歧視,讓不必要的跨文化交際誤會消滅于未然之時。
三、醫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構建
1.詞匯層面跨文化意識的構建
詞匯在語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威爾金斯(Wilkins)曾說:沒有語法不能很好地表達意思,沒有詞匯則什么都無法表達。詞匯的差異本身就體現了文化的不同特點。語言學家萊昂斯(Lyons)曾這樣描述:每種語言在詞語上的差異都會反映這種語言的社會產物、習俗以及各種活動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這主要表現在內涵豐富的成語、諺語和格言、比喻和聯想、典故、委婉語、禁忌語中。
醫學英語詞匯通常有七種構詞方式:詞綴、合成、詞類轉換、混成、逆構法、剪切、首字母縮寫。根據詞源,醫學英語詞匯可以分為兩大類:本土詞匯和外來詞匯。本土詞匯來源于古英語,外來詞匯來源于其他語種。而大部分醫學英語詞匯是來自希臘語、拉丁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外來詞匯。因此教醫學生學習這些醫學英語詞匯時,很有必要讓他們了解這些詞匯不同的文化背景來源,這樣學生既可以加深對詞匯的記憶,又能了解國外文化,避免詞匯記憶時的單調、枯燥、乏味感。
如cold一詞,先說明其癥狀類似于“寒冷”,來源于古英語,有兩種詞形,即盎格魯方言的cald和西撒克遜方言的ceald。1537年引入其“感冒、低溫”之意。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大量古拉丁語和古希臘語詞匯被引入到英語中來,醫學英語詞匯也同樣受到希臘語的沖擊。
又如anorexia一詞,它是1598年引入英語的希臘詞匯,由前綴an-(意為“沒有”)和詞根orexis(意為“口味”、“食欲”)構成,因此原詞意為“缺乏食欲”。1873年,英國著名醫生William Whitney Gull創造了Anorexia nervosa一詞,意為“神經性厭食癥”,是一種多發生在青少年女子中的心理失常,其特征為非正常地害怕身體發胖,體形不佳,連續性厭食和體重銳減,通常伴有自發性嘔吐,經閉和其他生理變化。
再如來自拉丁語的醫學英語詞匯,最早受其影響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隨著羅馬帝國的日益擴大,羅馬人把其語言也帶到整個帝國的其他地區。英格蘭被征服者威廉領導的諾曼人征服以后,受拉丁語影響更大,因為諾曼人的語言就來自拉丁語。如abscess一詞來源于1543年拉丁語abscessus,字面意思為“離開”,由前綴ab-(意為“離開”)和詞根cedere(意為“走”)構成。意為“瘺管,即由于受傷、疾病或先天性變形引起的把膿腫、腔洞或空器官同身體或其他空器官連接起來的病變的通道。”
醫學英語教師通過諸如上述詞匯教學,醫學生便能了解醫學詞匯中不同的詞源,從而熟悉詞源背后不同國家的醫藥文化。
2.文化背景知識層面跨文化意識的構建
文化背景知識指的是與具體某一語言材料有關的政治、歷史、經濟、地理、文教、科技等背景知識。醫學英語教師在處理語言材料前,應適當介紹與材料有關的背景文化知識,這樣既能建構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又能使學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材料內容。
中醫學是一門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醫學,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中醫學中現代科學術語雖不多見,卻有大量的中國文化哲學術語。如果教師不從傳統文化背景上去講解,只從定義出發是不行的,況且,教科書、工具書上的定義都有可斟酌之處。因此,只有從這些術語發生、發展的文化背景著手,才能真正把握中醫術語的內涵和本質。以“陰陽”(yinyang)為例。傳統文化中儒家突出乾陽剛健、自強不息的精神,偏重于“陽”;道家強調陰柔的歸藏、包容功能,以貴柔尊、自然無為、致虛守靜為“道”,偏于“陰”。中醫學則強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注重“陰陽和合”,陰陽并重,兼蓄儒道兩家之精髓。《黃帝內經》開篇說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這不僅是中醫藥整個文化在診治疾病方面的總原則,而且是中醫藥學在養生方面的總原則。
西醫學有很多新的現代科學術語,人們常能通過一些西方地名、人名等了解西方醫藥文化背景。例如,川崎氏病(Kawasaki’s disease)最早在日本發現,現在仍然發病頻率最高。在美國,川崎氏病是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首要原因,每年有4000多名兒童發此病,80%的患者年齡小于5歲;波動熱(Brucellosis)或馬耳他熱是病人患的一種細菌感染疾病,由布魯桿菌引起,通過與受感染的動物接觸而傳染,癥狀是發燒、虛弱、頭痛,也稱布魯氏菌病或地中海熱;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亦稱淋巴肉芽腫(lympho-granulomatosis)或霍奇金肉瘤(Hodgkin’s sarcoma),根據惡性度和宿主的免疫狀態,分類不斷在變動,本病是一種以淋巴結系統的腫脹為特征的重癥疾病。
3.文化價值觀念層面跨文化意識的構建
無論是在醫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醫學英語特定詞語文化內涵的教學,還是醫藥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其最終目標就是要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化價值觀念的構建,這樣才能真正構建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西方文化價值觀念強調個性、金錢、超越、進取精神、上帝、標新立異、效率、守時等,而中國文化價值觀念則強調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奉獻、回報、謙遜、和諧、禮貌、道德、和平、勤勞等。中醫藥文化的價值觀念是中華民族深邃的哲學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醫藥中的集中體現,主導著中醫醫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中醫英語教學要結合西方文化價值觀念,體現中醫藥文化中“醫乃仁術”、“大醫精誠”等價值觀念,認清自身價值需要、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在思想理念、價值取向、培育方針等方面充分弘揚中醫藥文化,實現跨文化的構建。
參考文獻:
[1]Sitaram,K.S,Gogdell R.T.Founding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hio:Charles E.Merl,1976.
[2]Hanvey,Cultural Awareness [A].E.C.Smith and L.F.Luce,Toward Internationalism[C].Newbury House,1979.
[3]Cook 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M].Bristol:Great Britain J.W.Arrowsmith Ltd,1997.
[4]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5]杜學曾.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梁鏞,劉德章.跨文化的外語教學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8]羅傳偉.跨文化意識與外語教學[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3).
[9]彭愛民.論醫學類高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醫學教育探索,2006,(5).
[10]孫慶祥.醫學英語術語學及應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11]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6-0006-02
一、引 言
文化是一個社會全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折射鏡,是形成溝通文化各成分的媒介。只有真正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才能把語言運用的準確無誤。但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教師和學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語言形式上,對跨文化差異方面沒有足夠重視。當語言能力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礙更顯突出。語言失誤很容易得到對方的諒解,而語用失誤、文化的誤解往往會導致摩擦發生,甚至造成交際失敗。
二、跨文化差異在語言上的反映
一種語言的文化知識相當廣泛。從外語教學和學習的觀點出發,文化知識可分為人類文化學中的“正式文化”,即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哲學、思想意識、道德觀念、歷史文明、文學藝術等,這方面的差異不會直接影響對某些詞語的理解和解釋。而另一個方面,即“交際文化”,指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們在交際時,由于對某些詞語的聯想意義、社會意義及運用規則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而發生誤解,從而造成交際失誤。這種文化屬于人類文化學中的“普通文化”,即一個民族的日常語言行為。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反映在語言上,如不了解,極易造成交際失誤。
1.跨文化差異在詞語上的反映
英語中許多詞語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學習者由于對此不了解或了解不夠,對許多詞語往往望詞生義,錯誤理解詞義,從而對和諧交際造成障礙,如senior citizen(老年人)一詞,有些學生往往不假思索地認為是指“有社會地位的公民”。實際上這里的senior與社會地位并無聯系,西方人誰也不愿意說自己老,所以就在“公民”前面冠以senior這一聽起來堂而皇之的字眼。“rest room”并非漢語的“休息室”。在美國英語中,rest room是劇院、大商店或大建筑物中的一間房子,里面設有廁所、盟洗設備,供顧客、雇員等使用,是浴室、廁所的委婉說法。看到“busboy”,可能有人會認為是指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或司機。但實際上busboy與公共汽車沒有任何關系。它是指在餐館里收拾碗碟、擦桌子的雜工。“愛人”是在中國廣泛應用的詞語,翻譯為英語是“lover”。英美人由于不了解它在中國的特定含義,很可能以為是“情人”。而實際上,相當于漢語中“愛人”這個詞的英語詞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如當我們說某件事很容易做時,漢語常說“小菜一碟”,而對應的英語卻是“It’s just a piece of cake”。對這樣的詞語,我們如果忽視其內涵或社會文化意義,就很難真正理解和正確運用。
2.跨文化差異在“交際模式”中的反映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社會習俗和慣例。這些習俗和慣例表現在交際中就被稱為“交際模式”。英漢兩種語言的交際模式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里僅就幾個方面略舉數例。
(1)贊揚和接受贊揚。中國人對別人的容貌或好看衣著常常不去當面贊揚,對異性更是如此。英美人則喜歡稱贊別人的相貌或衣著。如“You look beautiful today!”“What a nice dress you’ve got!”等。接受贊揚時,中國人通常說:“不”、“哪里,哪里”、“我做得還不好”,表示客氣和謙虛。英美聽到別人贊美時,則喜形于色,連聲回答:“Thank you!”。尤其在恭維一位西方女性“You look very young and beautiful”時,她會非常高興。對中國人的謙虛回答,英美人會誤解為對方對自己的判斷力表示懷疑。
(2)贈送和接受禮物。中國人贈送禮物往往比較講究,比較貴重,送禮時一般要反復聲明“薄禮”、“小意思”。英美人送禮物一般不大,但很別致,送禮時通常說:“這是特意為你準備的,希望你能喜歡。”接受禮物后,中國人通常要等送禮人走后才打開禮物,以示禮貌。英美人則當面打開,贊揚一番,感謝一番,表明非常喜歡。等客人走后再打開所送的禮物,在英美人看來是看不起所送禮物,而且是對送禮物的人不禮貌。
(3)邀請。邀請的提出、接受和拒絕常常產生誤會。英語文化中有些邀請只是一些客套用語而已,并不能導致實際上的會面。如“Drop over and see me if you have time”貌似邀請,實則是一個禮貌性的告別習慣語。交際中,不理解其含義,定會引起不快。英美人真實的邀請必須有明確的日期、時間和地點。他們邀請客人一般要提前一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而此后很可能不再提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就會感到納悶,他們的要求是真的還是假的,是算數還是不算數?中國人請客一般是提前一兩天發出邀請即可,到時須再催請一番。英美人時間觀念強,赴約一定須準時,萬一不能按時趕到,一定要打電話通知主人說明什么時間能到。
以上數例足以說明,語言與風俗習慣是密不可分的,這種文化因素對正確理解語言和進行和諧交際非常重要。在英語教學的實際過程中,不斷探索有效途徑來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
三、語言文化與英語教學
外語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語言,但亦應把文化伴隨物作為必要的部分引進外語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語言的應用,教師應使學生把握語言與行為的分寸,并了解人們的社會態度。鼓勵學生觀察不同語言的文化差異,減少他們對另一種文化的反感情緒,而不致產生人們常說的“文化沖擊”。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有意識地將英語文化知識融于語言知識之中。
(1)向學生提供大量的、具體的文化信息。提供的方式很多,除開設有關課程外,還可以通過電影、錄像、圖片、雜志、文學等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文化;或請旅居國外的人給學生講在國外的見聞和經歷;或請外籍教師就外國文化給學生進行專題講座等。
(2)幫助學生提高對英語文化知識的認識。教學中,將語言的文化方面具體化或指導學生進行一些課外活動,如慶祝外國節日、贈送禮物、開展筆友活動(特別是外國筆友)。
(3)勤思好學,持之以恒。文化的習得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兩本書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持久的毅力,學習者應在大量的閱讀中不斷細致觀察、分析和總結,才能達到運用自如、入境問俗、入國問禁的自由境界。
參考文獻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源自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由于個體的認知發展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因此利用建構主義可以比較好地說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即能較好地說明學習如何發生、意義如何建構、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應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因此,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較有效的認知學習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較理想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內容可從“學習的含義”(即關于”什么是學習”)與“學習的方法”(即關于“如何進行學習”)這兩個方面進行說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情境”: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并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協作”: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均有重要作用。“會話”:會話是協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節。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計劃;此外,協作學習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因此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意義建構”: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所要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問的內在聯系。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在大腦中的長期存儲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圖式”,也就是關予當前所學內容的認知結構。由以上所述的“學習”的含義可知,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換句話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
(二)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
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顯然,在這種場合,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等四要素與傳統教學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間有完全不同的關系。但是這些作用與關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確的,因而成為教學活動進程的另外一種穩定結構形式,即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在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下,目前已開發出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主要有:
1.支架式教學“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原本指建筑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在這里用來形象地描述一種教學方式:兒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兒童的“學”是在不斷地、積極地建構著自身的過程;而教師的“教”則是一個必要的腳手架,支持兒童不斷地建構自己,不斷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學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
(1)搭絞手架——圍繞當前學習主題,按“最鄰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進入情境——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
(3)獨立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探索內容包括:確定與給定概念有關的各種屬性,并將各種屬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順序排列。探索開始時要先由教師啟發引導,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協作學習——進行小組協商、討論。討論的結果有可能使原來確定的、與當前所學概念有關的屙I生增加或減少,各種屬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調整,并使原來多種意見相互矛盾、且態度紛呈的復雜局面逐漸變得明朗、一致起來。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概念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即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5)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評價內容包括:①自主學習能力;②對小組協作學習所做出的貢獻;③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2.拋錨式教學這種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耍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問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例如教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由于拋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作為“錨”),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或“情境性教學”。拋錨式教學由這樣幾個環節組成:
(1)創設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2)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
(3)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并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協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5)效果評價——由于拋錨式教學的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不需要進行獨立于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
3.隨機進入教學由于事物的復雜性和問題的多面性,要做到對事物內在性質和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達到對所學知識的全面而深刻的意義建構是很困難的。往往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為克服這方面的弊病,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對同一教學內容,要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為不同的教學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現。換句話說,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這就是所謂“隨機進入教學”。顯然,學習者通過多次“進入”同一教學內容將能達到對該知識內容比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這種多次進入,絕不是像傳統教學中那樣,只是為鞏固一般的知識、技能而實施的簡單重復。這里的每次進人都有不同的學習目的,都有不同的問題側重點。因此多次進入的結果,絕不僅僅是對同一知識內容的簡單重復和鞏固,而是使學習者獲得對事物全貌的理解與認識上的飛躍。
隨機進入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呈現基本情境——向學生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基本內容相關的情境。
(2)隨機進入學習——取決于學生“隨機進入”學習所選擇的內容,而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不同側面特性相關聯的情境。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自己學習。
(3)小組協作學習——圍繞呈現不同側面的情境所獲得的認識展開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每個學生的觀點在和其他學生以及教師一起建立的社會協商環境中受到考察、評論,同時每個學生也對別人的觀點、看法進行思考并做出反映。’
(4)學習效果評價——包括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評價內容包括:①自主學習能力;②對小組協作學習所做出的貢獻;③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化學課堂教學
化學教學具有三大特殊性: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以形成化學概念和掌握知識結構為中心;以化學教學緊密聯系實際為原則。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收集、分析有關信息和資料,主動構建化學概念和化學規律,這正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化學教學提供了理論指導。
(一)化學教學方法變革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采用諸如:圍繞事先確定的學習主題建立一個相關的概念框架去學習(支架式教學法),或根據事先確定的學習主題在相關的實際情境中去選定某個典型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圍繞該問題展開進一步學習(拋錨式教學法),或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學習主題的多種情境,以便供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隨意進入其中任一種情境去學習(隨機進入教學法)等各種教學方法,來促成學生主動建構的發生。例如采用支架式教學進行《強弱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內容的教學,為使學生較好掌握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設計了以電解質水溶液的導電能力作為學習主題,即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首先將有關概念,如電解質、電解質的電離等概念作為預備知識,由學生總結歸納,然后讓學生進行電解質水溶液的導電實驗,探討不同的電解質水溶液的導電情況,記錄各種條件下的實驗數據,教師在其中起引導作用,最后讓學生分組對實驗數據進行整理、分析、討論,抽象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在講述《原電池》的內容時,可采取拋錨式教學法。開始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演示這樣一個實驗:在一瓣橘子上相隔0.5cm分別插入一小段銅片和鋁片,把銅片和鋁片的另一端通過導線接觸耳機的兩極,讓學生聽聲音,然后展示干電池、紐扣電池等,引出課題《原電池》。這就是所謂的“拋錨”。然后直接告訴學生上述裝置能產生電能,并提出問題:電能是怎樣產生的呢?什么是原電池?但不直接給出原電池的裝置,也不告訴學生原電池是由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一種裝置。這就是所謂的“拋錨”。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后,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幾個實驗,學生完成實驗后,教師讓學生復述實驗現象,教師作評價,將學生實驗結果為素材,再創設問題情景,這些現象的出現是為什么呢?解釋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師生共同討論分析,得出原電池原理。
(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
在正式的科學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問題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當問題呈現在他們面前時,往往也可以基于相關或自以為相關的經驗,依靠已具備的認知能力,力圖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這種解釋并不一定合理,但也并不都是胡亂猜測,而是從他們的經驗背景出發推出的合乎邏輯的假設。教師在教學之前應認真考慮學生先前的知識經驗,使要學習的科學知識落在學生可能的建構區范圍之內,并與學生的經驗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經驗聯系起來,引起學生有意義的學習,不斷豐富、發展和改造自己的理解。例如學習“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時,學生都有各自對能量的認識:鉆木取火、水電站、風力發電、火力發電、森林著火、核能等。因此,在教學時首先提出問題: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能源是哪種能源?你身邊接觸到的最為常見的能源是什么樣的能源?接著讓學生親自實驗:點燃酒精、煤油、汽油等液體燃料,感覺火焰的溫度;向盛有鋅粒的試管中加入稀硫酸,感覺反應的熱效應等。再讓學生小組討論,通過學生在生活中經歷的各種能量變化的例子,引導學生對“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這一知識的意義建構,得出“化學反應釋放出的能量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主要集中在熱量問題上”的結論。
(三)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學習情景實質上是一種優化的、特定的學習環境。在實際情境下或通過多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從而使學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知識與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學習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以及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對于化學這門學科,其內容有嚴謹結構,化學的現象和規律源于生活,應從生活實際出發。這就要求創設有豐富資源的學習環境,包含許多不同情境的應用實例和有關的信息資料,以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要創設與既定目標相符合的學習情境,首先要選擇適當的素材,然后設計恰當的呈現方式。教師在化學教學活動中應注意通過生動具體的事實或問題來呈現學習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與所學內容有關的物品、現象、事件和經驗,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工農業生產問題以及能體現化學與社會、經濟、人類文明發展有關的事實和材料,還有重要的化學史實、發明發現的故事等;通過化學實驗可以創設許多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發性的學習情境,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的有機結合獲得全面的發展;同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真實情境,如果再與仿真技術相結合,則能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效果。例如《元素周期表》的教學,為創設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教學環境,首先提出思考題: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判斷元素金屬性與非金屬性的強弱?怎樣通過實驗歸納得出規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從同周期元素和同主族元素兩方向進行研究。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做好記錄。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根據實驗記錄加以分析、歸納和總結,如有條件還可以運用多媒體作動態演示,幫助學生從中得出同周期元素與同主族元素的結構、位置與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關系的結論。:
學習英語是一個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的歷程,當然也是一個可以不斷開闊視野充實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僅要打好語言基礎,而且應該培養優良的文化素質,做到學以致用,用得恰當。因此,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學習以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英語教學與學習中不可忽視的側重點。
一、確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辭海》云:“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具有地區差異,因此具有傳播文化和道德觀念,傳承文化與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社會標記,體現語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而文化也影響語言和語言的使用。不同語言從表面看是形式的不同,即語言規律性、穩定性和脫離語境而單獨進行分析和解釋的不同;就其本質來說,還是語言功能的不同,即其表現的交際意義的不同,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了這種差異。因而學習一種語言,必須掌握這種語言背后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單純學習語言,是不能保證有效、無誤的溝通和理解的。所以大學英語教學應該融語言與文化及人文精神為一體,應該對英語語言所代表和負載的文化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引導學生文化概念的形成,引導學生形成鑒別不同文化的能力。“這種對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就是跨文化意識(Cross—CulturalAwarenessorInterculturalAwareness),也稱文化敏感性,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不同文化背景和因素的了解和敏感程度,是跨文化交際形成的一種認知標準”。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1.注重英美民族文化的導入
眾所周知,英語承載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語學習理應強調英美文化的導入。在大學里,不少學校已經為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有《英美國家概況》、《美國社會與文化》和《英美文學選讀》等課程,對學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積極促進作用,同時能幫助學生更有效的使用語言。而學習者在自學過程中,也應主動發現,逐步積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種不同的文化,用所學語言傳承文化和表達文化,讓文化融解于語言之中。教師在英語課教學中積極的引導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weather''''’這個詞時,英語論文可有意識的舉這樣的例子:“weatherthestorm”(戰勝暴風雨),“whileitisfineweather,mendyoursail”(修帆趁天晴),這些都是英語中的習語,學生會覺得比較有興趣去學習和記憶,這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注意到這些習語都是和海洋及航海有關的,而且英語中存在著大量的與海洋及航海有關的習語,這樣就會啟發學生聯想已有的地理知識,頓悟原來英國是個島國,所以英語才有這個特點。如此一來,學生無論對英國、英語還是“weather”這個詞,都會留下深刻印象,既學到了語言知識,又加深了對英國國家概況的了解,為跨文化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講解翻譯時,遇到“像頭蠢豬”這樣的話語,老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自己試著去做,相信很多同學會翻譯成“asstupidasadonkey”,事實證明也正是如此。從字面看,并沒有什么不對,因為pig在中國人心中是好吃懶做、愚笨的代表,所以有“笨的跟豬一樣”、“豬腦子”等等說法表示對豬的蔑視,然而,事實上很多美國人對pig偏愛有加,甚至以pig做寵物,認為它們聰明、溫順、通人性,所以英語中往往用“asstupidasadonkey”來表達同樣的意思。學生經歷了把donkey和pig搞混的笑話,就避免了在以后的實踐中可能出現的這類尷尬。還有“Heworkslikeadog"這樣的英語句子,如果學生不知道英美人士對狗鐘愛有加,就會把這句話譯成“他像狗一樣工作”,在我們中國人聽起來非常不雅,也不知是褒義還是貶義,其實這句話是對一個人工作的極大肯定。由此可見,正確的運用一門語言必須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識。
在平時上課時,教師可逐步向學生介紹一些日常交際中的習慣,比如在英美國家,每日與熟人見面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寒暄,通常點頭打招呼,做告別等,這被認為是最簡便、禮貌的致意動作。在聽報告時,中國人喜歡低頭傾聽,而英美人士會注視對方鼻子以上的部分,這是在表示禮貌和傾聽。人們常說“出國問禁,入鄉隨俗”,這都是跨文化意識的體現,了解了這些有助于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輕松應對,做到禮貌得體。2.重視英語變體
雖然英語承載了英美民族文化,但隨著英語全球化發展,它都帶有了本土文化特點,出現眾多英語變體,發展成_門體現多民族文化的語言。例如黑人英語(BlackEnglish)墨西哥英語(ChicagoEnglish)和亞洲美國英語(Asian-Americandialects)。還有社會結構引起的語言的層次變體,不同社會階層和集團在語言使用上是有差異的,比如ain’t是居住在美國南部的黑人的方言,如果在紐約等大都市里聽到這種語言,我們就會知道說這種語言的人大都處于社會底層,遭受歧視。
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向學生灌輸這樣一種觀念,留學生論文英語學習是國際通用語的學習,學習者應該具備在漢語文化和漢文化之外的文化現象間進行交際的能力。大學英語教材中所選文章和題材涉獵廣泛,其中不乏有英語變體的出現,尤其是黑人英語(BlackEnglish),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遇到這些變體時要特別提及指出,并向學生簡單介紹英語中存在的各種變體,鼓勵學生去接觸不同變體的英語,開闊眼界,拓寬知識面。比如推薦給學生難度適宜的不同民族的英語原著,建議學生去聽不同英語國家的音樂,看他們的影視作品等等,這樣在以英語為媒介的真實的跨文化交際中,才能使學生從容面對文化差異,順利進行交際。
3.合理處理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的關系
語言學家弗里斯提出,交際化外語教學的各門課程都應該建立在本族語和外族語比較的基礎上,只有強調異域文化才能對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掌握異域文化,也只有將本土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進行深入的對比和探討,才能幫助學生提高文化認知的能力。
所以我們在被滲透異域文化的同時,不能忘了對漢語文化的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工作總結不僅要結合自己所用教材內容及學生興趣特點進行適時適量的異域文化知識擴充,還應進行文化間對比與分析,與漢語文化知識及表述方式進行比較,留給學生辨證思考的空間,不至于盲目全盤接受或否定。通過比較,讓學生意識到“跨文化交際并不是一方完全遵守另一方的文化習俗,相反,不管是在群體間還是個體間,跨文化交際總是兩種文化接觸,沖突,協調的動態過程”。我們沒有必要放棄自身文化去附和另一方文化習俗,而是在相互理解協調的情況下,達成諒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有效吸收外來文明,并努力把中國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