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5: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老年日常生活護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 老年人;失能;生活質量;影響因素
2005年底我國開展的全國人口抽樣調查顯示,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1.3%〔1〕,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0.76個百分點,可見我國的老年人口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老年人口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失能率和殘障率將逐漸增高〔2〕。據統計,老年人中約有21.5%的人生活輕度不能自理〔3〕,5%~8%生活中度不能自理,2%~5%完全不能自理。因此,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本文對石河子市60歲及以上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研究,以便為有關部門制定老年保健策略與措施,改進失能老人生活質量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石河子市529名失能老年人。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的老年人且喪失部分或者全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者(采用WHO推薦的ADL量表篩選);②在石河子市居住3年以上老年人;③對于神志不清、智力障礙、無法配合完成問卷者,均由照顧者代替回答。
1.2 方法
1.2.1 研究對象的收集 第一階段: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考慮經濟狀況及老年人口分布特點,隨機抽取石河子市3個小區(25小區、6小區、29小區)。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應用ADL量表,對所抽取小區內的全部老年人群進行失能篩選。共抽取符合納入標準的失能老年人550名。
1.2.2 調查工具 (1)ADL量表:本次研究中使用WHO推薦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判定老年人的失能程度。該量表由兩部分組成:軀體活動(穿衣、吃飯、洗澡、室內活動、如廁和能否控制大小便)和日常家務活動(打電話、購物、備餐、做家務、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藥和自理經濟)。評定結果可根據總分、分量表分和單項分進行界定。總分為64分。
1.2.3 質量控制 調查員經統一培訓,合格后方可入戶調查。在調查現場,調查員一對一詢問調查。調查完畢,隨機抽取5%的問卷檢查,發現錯誤和遺漏項目及時補充更正。
1.2.4 統計學方法 原始問卷經審核合格后由Epidata 2.0錄入,錄入過程中設計邏輯檢錯,發現問題及時核對,保證錄入質量。使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 結 果
2.1 一般資料 發出問卷550份,收回52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6.2%。529名失能老年人中男246人(46.5%),女283人(53.5%),年齡為60~96歲,平均(74.75±7.69)歲;漢族520人(98.3%),少數民族9人(1.7%);文化程度:文盲223人(42.2%),小學182人(34.3%),中學111人(21%),大專及以上13人(2.5%);婚姻狀況:已婚415人(78.4%),非再婚(離婚、喪偶、分居)114人(21.6%);月經濟收入:無收入者68人(12.9%),
2.2 不同因素對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比較 見表1。
2.3 失能老年與一般老年人群比較 根據SF36的評分標準〔4〕,得出失能老年人生命質量8個維度的得分,與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群研究結果的比較見表2。表1 不同因素對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比較表2 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與一般老年人生活質量比較
3 討 論
3.1 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現狀 中國老年醫學會認為,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指60歲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身體、精神、家庭、社會生活滿意的程度和老年人對生活的全面評價〔6,7〕,目前國內還沒有關于SF36的中國老年人口常模〔8,9〕。本研究結果和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生活質量比較顯示:失能老年人8個維度得分顯著低于一般老年人群,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2 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影響因素分析
3.2.1 性別與年齡 表2示,男性失能老年人的8個維度得分普遍高于女性,在生理職能、總體健康、生命活力維度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3.2.2 民族與婚姻狀況 不同民族失能老年人中,漢族失能老年人在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情感職能得分高于少數民族,其中生理職能方面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3.2.3 文化程度 表2示,文化程度不同的失能老年人在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方面具有顯著差異(P
3.2.4 經濟收入 經濟收入對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具有顯著影響,調查發現:月收入
3.2.5 醫療保障與慢性疾病 享有醫療保障的失能老年人在生理職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得分顯著高于沒有醫療保障者(均P
3.2.6 失能時間、失能原因及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況 表2示 失能時間>3年組得分最低,
綜上所述,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人口學特征、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各級政府、衛生部門應予以高度重視,并通過政府主導、財政支持、家庭參與、社會援助等多方面配合,健全完善服務體系,提高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
致謝 本文承蒙石河子市老齡辦陳明蘭主任和全體成員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2006;3(16).
2 黃成禮.中國老年人口的健康、負擔及家庭照料〔J〕.中國衛生資源,2006;9(5):2089.
3 杜 鵬,武 超.中國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狀況與變化〔J〕.人口研究,2006;30(1):501.
4 韋懿蕓,顏 艷,王多勞,等.中文版SF36在社區老年人生存質量評價中的應用〔J〕.中南大學學報,2006;31(2):2178.
5 Scoring Demonstration for Sf36v2:http//sf36.com/demos/SF36v2. html
6 李楊春.石河子市老年人生活質量和護理需求現狀研究〔D〕.石河子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466.
7 化前珍.老年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8.
8 李 俊,劉朝杰,李寧秀,等.生命質量評價量表SF36中國量化標準研究〔J〕.華西醫科大學報,2001;32(1):368.
9 張 磊,徐德忠,黃久儀,等.SF36量表中文版的應用及分級截斷點選擇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1):6970.
10 王世俊.老年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8.
11 余昌妹,吳永琴,楊樺琴,等.溫州社區空巢老人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8;23(15):578.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01 ― 0094 ― 03
一、研究背景
隨著老年人數的激增和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問題已經凸顯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尤其是占中國50.32%農村人口的養老問題。一方面,農村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嚴重,2000年60歲以上農村老年人口有8557萬人,占老年總人口數的65.83%。截止2010年11月,我國農村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例的10.1%。人口學家根據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的年齡結構分布規律預測,21世紀中葉農村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例將達到46.4%。對于農村老年群體,其養老問題就是老年人的需求與滿足問題,因此有必要研究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滿足情況及其影響因素,探討相應對策。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農村養老問題進行了許多研究。國外將養老需求界定為“3M”,即Money(錢)、Medical(醫療保障)、Mental(精神需要)等。貝弗里奇(2004)指出老人的保障需求包括醫療、喪葬補助金、退休養老金或工傷養老金三種。Dowd、Stewens等國外學者基于社會交換理論,分析了代際照顧、利益回報以及家庭成員的互惠方式,認為子女是通過經濟支持或精神撫慰等形式來回報父母養育之情,解釋了老人照顧和贍養問題。
內學者許多學者將養老的內容界定為經濟、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支持三方面,醫療費用和護理分別被納入經濟和生活照料支持中。周偉文等(2001)將城市老年群體的需求分為物質生活需求、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健康保健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張紅、李會(2008)把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分為基本生活、醫療衛生、社會參與、維權服務以及精神需求等。
既往研究更多地是從某一方面分析養老需求影響。有關經濟供養需求,學者宋健(2006)認為子女對養老的供養包括日常生活開支和醫藥費;老年人收入來源受地域、年齡、性別、婚姻、居住方式等因素影響,存在較明顯的差異性。陳功(2003)認為農村老年人、女性和高齡老年人,特別是高齡喪偶女性老年人更依賴于家庭的經濟支持;而子女支持受到子女數和子女性別的影響。在經濟政策上,宋健(2006)認為應打破依賴代際養老模式,老年人可通過增加養老儲備和收入的方式來提高經濟獨立性,同時發揮社區和社會的支持力度。有關生活照料需求,相關研究主要探討老年人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健康狀況、子女數、經濟收入、居住狀況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對老年人能否獲得非正式照料資源和正式照料資源的影響情況。醫療政策方面,周紹斌(2007)認為應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立農村老年人口醫療救助制度,優化資源配置,還應重視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問題,為他們創造和諧環境,增強其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
縱觀既往研究,學者們從多學科視角對農村養老需求及其影響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為本文提供了可借鑒的基礎。但需要指出的是既往研究主要以定性為主,較缺乏關于農村老年群體養老需求影響因素分析的定量比較研究。鑒于此,論文從養老需求展開研究,通過實地調查的數據進行定量研究,分析其影響因素,驗證相關假設,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二、研究設計
(一)概念界定
“養老需求”,是指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生活環境的變化導致其在老年階段自身資源相對不足或出現困境,從而產生有賴于其他社會成員提供的各種物質和非物質的需求。主要表現為經濟供養需求、醫療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和精神慰藉需求四個層面。其中,經濟供養是基礎,也是重中之重;醫療需求是可靠保障;生活照料需求是普遍需求;精神慰藉是更高追求。
(二)農村老年群體養老需求影響因素的操作化與測量
養老需求的測量包涵四個維度:經濟供養需求,醫療需求,生活照料需求,精神需求。其中,經濟供養需求操作化為家庭年收入收入、平均一個月的現金支出以及看病和住院支出等方面。后三個維度借助李克特量表的形式進行研究,將陳述的答案分為“很符合”、“比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很不符合”五類。將醫療需求操作化為生病治療層面、醫療資源獲得難易程度層面和生病照顧層面;將生活照顧維度操作化為日常生活照料滿意和生活中有困難時容易找到人幫忙兩個指標;將精神需求操作化為心煩時容易找到人聽您傾訴、對心煩時別人聽您傾訴感到滿意、您感到孤獨寂寞、積極參加村集體娛樂活動四個指標。
(三)抽樣方法和樣本特征
為保證樣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首先在湖北四市內,按照簡單隨機抽樣的方式,對每個縣進行編號,然后通過抽簽的形式獲取樣本縣的代碼。然后,在被抽中的樣本縣中,再次通過簡單隨機抽樣的方式獲取樣本鎮的代碼,再依次獲取村的代碼。最后在樣本村中,根據抽樣的便利性和經濟性原則,按照整群抽樣的方式抽取集中居住區域內的農民家庭。
調查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針對湖北四市農村老年群體發放了800份問卷。剔除了缺乏關鍵信息的問卷以及廢卷,有效問卷為760份,有效率為95%。從性別結構來看,男女性別比分別為48.5%和51.5%。從年齡結構上看, 60~70歲占總體樣本的59.3%, 70歲以上占樣本總體的40.7%。從受教育程度看,小學以下的老年群體占樣本總體的77.1%。在與配偶居住狀況的分布中,和配偶同居的老年人占總體的61.2%。從家庭年收入上看,家庭年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老年人占樣本總體的76.9%。總體上看,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四)模型建構與變量說明
三、研究結論與對策
(一)基本結論
研究基本結論如下:第一,主觀需求意愿中,農村老年人對醫療的需求最強烈,其后依次為經濟供養、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需求。因不可預測的疾病風險引發的醫療費用往往集中支付且難以自主控制,以及醫療費用支出占總支出比例最高,農村老年人對醫療的需求最為迫切。可見,解決農村老年人“養”和“醫”的問題仍是當前農村養老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二,農村老年人收支差額基本平衡,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老年人經濟供養需求得到滿足。多數老人受現實條件制約,不得不量入為出,生活水平很低,看病難、看不起病問題仍然突出。第三,醫療需求影響因素相關分析中,生病時能得到很好地照顧、到醫院看病方便、對醫療照顧滿意度與醫療需求滿足程度存在顯著負相關。第四,生活照料需求影響因素方面,日常生活照料滿意度和生活中有困難容易找到人幫助因素呈正相關。第五,精神需求影響因素方面,自評健康好、日常交談對象頻繁、閑暇活動頻繁等變量進入了回歸模型分析。可見交往頻數、家庭特征對農村老年人精神需求滿足程度影響顯著,個人特征和健康狀況影響力較小。
(二)相關對策建議
論文通過對農村老年人的主要需求及需求滿足程度影響因素的研究,發現農村老年人經濟供養需求、醫療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和精神慰藉需求的滿足程度較低,還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具體而言,可從以下三個層面努力:
第一,從宏觀層面統籌考慮,制度安排是關鍵。國家應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將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有機結合起來,特別要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以及醫療保險、社會救助的改革,提高農村老年群體的經濟收入和健康水平。第二,從中觀層面,即區域的集體層次上考慮,村鎮組織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實際,著力建立各式各類組織、協會,通過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來努力增強農民相互依存的強度。第三,從微觀角度,即家庭和個人的層次上來說,應繼續發揮家庭養老和老年人的自我支持作用。增加農民家庭純收入、提高老人的收入水平、鼓勵老年人通過自身努力來促進自我需求的滿足等。
〔參 考 文 獻〕
〔1〕貝弗里奇.貝弗里奇報告.社會保險與相關服務〔M〕.北京:中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
〔2〕Dowd.Aging as exchange:A preface to theory〔J〕.Journal of Gerontology.1973(30).
〔3〕Stevens,E.S..Reciprocity in social support:An advantage for the aging for the family,Family in Society〔J〕.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s Severices.1992(11).
〔4〕周紹斌.關注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J〕.中國人口報,2007,(01).
〔5〕陳功.我國養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張松.中國農村家庭代際關系與養老研究〔D〕.河北大學.2009.
〔7〕宋健.農村養老問題研究綜述〔J〕.人口研究,2001,(11).
〔8〕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治療的80例患者,根據患者來院接受治療的時間順序為兩組。試驗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38~84歲,平均(48.4±1.5)歲。其中,9例患者尿中含蛋白,10例患者夜尿,3例患者多尿,2例患者腎功能減退,10例患者腎小動脈硬化。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0~83歲,平均(47.4±1.5)歲[專業提供寫作論文和論文寫作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其中,6例患者尿中含蛋白,9例患者夜尿,4例患者多尿,1例患者腎功能減退,9例患者腎小動脈硬化,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來院后,為了進一步對患者確診,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細致的檢查,對于不能確診的患者可以進行輔助檢查,如:心肺功能、體溫等。對照組只進行一些簡單的護理,試驗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1)入院后,醫護人員要向患者介紹醫院的情況、患者的病情及需要進行的一些治療和護理措施等,希望能夠在治療過程中得到患者的配合。(2)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可以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減輕患者的疼痛[3]。(3)醫護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高血壓相關疾病知識,讓他們對這些疾病有所了解,并向他們分發卡通小卡片,從而有利于與患者以及家長拉近距離。(4)患者出院后,醫護人員要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日常指導,使的患者出院后也能夠得到比較理想的護理[4]。
1.3 療效評價標準
完全恢復:患者血壓、腎功能減退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患者能夠自理生活;部分恢復:患者血壓、腎功能減退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患者能夠進行簡單運動;未恢復:患者血壓、腎功能減退等臨床癥狀沒有變化甚至有加重跡象。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試驗組30例護理后完全恢復,6例患者部分恢復,護理總有效率為90%,優于對照組(75%);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5%(38/40),優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治療后住院天數為(12.8±6.7)d,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高血壓疾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如:心肌梗死、冠心病等,這些疾病誘因比較多,且臨床上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傳統的方法主要以藥物為主,但是患者治療后往往會引發其他并發癥,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因此,為了患者更好的康復,患者治療時應該加強護理,提高臨床治愈率[5]。
針對高血壓疾病特點,應該加強患者治療中的個性化護理,這種護理模式以人本理論,對患者治療時進行評估、實施、評價,這種護理方法更加科學、更加人性化[6]。具體如下:由于高血壓疾病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很大不便,且這種治療需要長期用藥。此時,患者在進行治療時需要家屬進行協助和配合。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要為患者備有環境較好的住院病房;護理過程中,盡量給患者微笑、熱情、耐心護理,讓患者能夠感受家的溫暖,從而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7]。研究中試驗組30例護理后完全恢復,6例患者部分恢復,護理總有效率為90%,優于對照組(75%);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5%(38/40),優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治療后住院天數為(12.8±6.7)d,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以看出這種護理方法的優勢。
此外,患者治療后,醫護人員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知道患者心里此時最真實的想法,減輕患者痛苦。此外,醫護人員要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幫助患者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醫護人員要根據患者情況,適當的指導患者讓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患者出院前,醫護人員要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指導,要注重患者的保暖、防寒等;在飲食方面,患者手術后要盡量實用一些清淡的食物,這樣更易于消化吸收,有助于康復,縮短患者住院時間[8-9]。
根據筆者經驗:對于心血管患者而言,在實施個性化護理時要密切關注患者的體溫、脈搏等相關指標,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有無異常,如:血壓下降、體溫升高或下降等。同時注意有無其他伴隨癥狀等。此外,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時要具有針對性:(1)呼吸困難者醫護人員應該指導患者休息時坐著或者半坐臥,并保持呼吸道通暢;(2)高熱患者醫護人員應該囑患者臥床休息。若患者出現出汗、食欲缺乏等癥狀,醫護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末梢血液循環情況,對于出現高熱、發紺等癥狀患者應該及時做好急救準備;(3)胸痛患者醫護人員應該幫助患者取舒適臥位,避免誘發其他并發癥。
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在高血壓疾病患者護理中效果較好,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王學會.老年高血壓疾病患者治療后護理滿意度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3):64-65.
[2]吳軍,劉澤.β-受體阻滯劑在老年高血壓疾病的臨床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20):25-32.
[3]張恒波,周蘭.98例老年高血壓疾病患者臨床特點及護理要點[J].當代護士,2008,16(11):60-61.
[4]劉艷.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高血壓疾病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1):347-348.
[5]李曉彤.護理干預對改善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及用藥依從性研究[J].中外醫療,2012,31(20):144.
分級護理是護理工作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確定臨床護理人員編制、合理安排護理人力資源的重要依據[1],也是確定護理服務收費的標準[2],分級護理制度明確各級護理級別的病情依據與臨床護理要求。它能反映護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及護理要求,對臨床護理以及管理工作起著規范性與指導性作用[3]。我國的分級護理始于1956年,由張開秀、黎秀芳[4]所倡導,一直沿用至今。隨著護理工作范圍的擴大,現代護理理論不斷地注入到護理實踐中去,分級護理制度的內容顯得相對陳舊,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護理工作質量,制約了護理學科的發展。因此,我國現行的分級護理制度需要改進與完善。
1國內分級護理制度的現狀
1.1分級護理的質量標準
特級護理:安排專人24h護理,嚴密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制訂護理計劃,嚴格各項診療及護理措施,及時準確逐項填寫特級護理記錄。備好急救所需藥品和用物,做好基礎護理,嚴防并發癥發生,確保患者安全。一級護理:15~30min巡視患者1次,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制訂護理計劃,嚴格執行各項診療護理措施,及時準確填寫特別護理記錄。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嚴防并發癥,滿足患者身心需要。二級護理:每隔1-2h巡視患者1次,觀察病情。按護理常規護理。給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協助,滿足患者身心需要。三級護理:每天巡視患者2次,觀察病情。按護理常規護理,給予衛生保健指導,督促患者遵守院規,滿足患者身心需要[5]。
1.2我國現行分級護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1.2.1醫、護在分級護理制度認知上存在差異
醫生以醫囑形式下達護理級別。護士根據護理等級為患者提供不同的護理服務,但當護理級別與該患者護理需求有差異時,護士也只能機械地去執行醫囑。王淑琴等[6]報道:某軍隊醫院住院醫師對分級護理內容中規定的臨床護理要求,完全了解者僅為12.7%,部分了解者為86.51%,不了解者為1.59%。部分醫生對護理級別的內容及要求不夠清楚,僅從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的角度出發,產生了醫囑護理級別與患者病情所需的護理級別不一致的問題。研究[6-8]報道,醫囑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9]及標準護理分級[10]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見,醫囑分級與患者的實際需求存在差距,分級護理等級存在差異性,這是評估者對分級護理制度內容認知不同所致。
1.2.2分級護理制度部分內容在臨床執行困難
分級護理制度有些內容過于細化,有的過于籠統模糊,執行有一定困難。例如一級護理每15-30min巡視患者1次,部分一級護理患者不需要每30min巡視1次,而危重、病情不穩定的患者又需隨時巡視。又如一級護理中規定認真細致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工作,實際工作中有些一級護理的患者無需提供飲食、排泄、衛生等方面的護理,但如果不做就違背了工作制度。上述問題在臨床一線工作者中普遍存在。
1.2.3醫療收費的尷尬問題
分級護理制度在收費問題上也面臨尷尬境地。有的患者根據一級護理的標準,質疑護士并未做到一級護理中規定的一切而拒絕交費。有時家屬提出患者根本不需要進行一級護理,因而不應按此標準收費。這與醫生理解的一級護理的標準和書面規定有一定的距離有關。此外,目前的分級護理收費標準與護理勞動價值不匹配。周榮慧、劉坤等[11]研究顯示:一級護理患者每日勞動力成本為120.78-210.26元,每日材料消耗成本為36.49元。目前各省市物價局規定一級護理每日收費在6-10元左右[12-13],這與實際成本測算數據有很大差距,連最基本的消耗品支出(36.49元)都難以保證。
1.2.4護理糾紛、醫療訴訟問題
當發生醫療護理糾紛時,患方可能根據分級護理制度的書面資料,質疑護士提供的服務沒有達到標準。例如,1例高血壓患者,需每30min測1次血壓,但并不需要每30min測量呼吸、體溫。如果醫囑為一級護理,而護士沒有按照一級護理的要求每30min測量呼吸、體溫等并記錄,那么在糾紛或法律訴訟中,醫療機構和護理人員將極為被動;而要求護士在平時工作中嚴格按照分級護理制度去做并不現實。李文清等[14]研究顯示:某醫院心內科改進分級護理制度,針對分級護理制度出現的問題采取了相應的對策及措施,患者及家屬質疑護理級別收費的次數明顯減少,2003-2004年每年發生10-15例次,2005年全年僅有1例次。
2國外分級護理現狀
楊潔[4]報道:日本分級護理是根據患者病情輕重的程度分A、B、C 3度,同時根據患者的生活自由度分1-4級。這兩個方面組合為12個類別,分別為:A1-A4,B1-B4,C1-C4。具體劃分標準為如下:A度:必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進行心電監護,隨時觀察生命體征;B度:1-2h觀察1次;C度:不需要經常觀察。1級:禁止自己活動或自己不能活動,基本生活完全需要幫助;2級:允許床上活動,基本生活給予必要的幫助;3級:自己能室內行走,室外的基本生活需要幫助,如相關檢查需護理人員陪送;4級:自己基本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行動。例如,護士評估一名骨折臥床、病情穩定的患者,可能為其下達C1級別的護理,表示此患者需臥床,自己不能活動,生活護理要求很高,但不需要經常觀察。Weitl,Josef[15]報道,德國的分級護理視病情觀察和生活護理為患者需求的兩個不同方面,因此,將兩者分而述之。根據患者的日常生活照護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fe,ADL)分為A1-A3共3級。A1:患者只需要健康指導與教育,自己具有完全補償能力。A2:患者只有部分補償能力,需要部分照護者,如年齡偏大易跌倒的患者。A3:患者自己沒有補償能力,完全需要照護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根據患者對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監測以及導管護理等方面的需求分為S1-S3共3級,類似于日本的A、B、C 3度。日本、德國的分級護理均從病情觀察和生活護理兩方面著手,體現護理工作的兩個不同方面,明確、具體地將兩個方面工作落實到位,全面滿足患者的需求。英國沒有將護理明確分級,醫生根據患者病情定為病危、病重或一般,護士非常細致地落實好護理評估、護理措施、健康教育,真正滿足患者各方面需求[16]。歐洲和亞洲發達國家的分級護理制度及不實行分級護理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3建議
分級護理制度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護理質量管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價值不容否認和低估。但是,任何一種制度都有其歷史的局限性,隨著社會的進步需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或被新的制度所替代。當今,針對我國目前的分級護理制度在臨床實踐中存在的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建議采取以下措施進一步改進與完善,并制定適合我國國情、適宜臨床護理實踐的護理分級制度。 轉貼于
3.1改進我國現行的分級護理制度
保留現有的分級護理制度,由資深護士再將每一等級分A、B、C共3個子級別。即:1A,1B,1C;2A,2B,2C;3A,3B,3C。在醫囑定為一級護理的患者中,將需要注重密切觀察病情的患者分入1A類,將注重提供生活照顧的患者分入1B類,既要密切觀察病情、又要提供生活照顧的患者分入1C類。同樣可將特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各分為3個子級別。
3.2參照和借鑒已有的其他分級護理制度
香港的護理級別分為四級[12],Ⅰ級護理要求最低,Ⅳ級護理要求最高,護理級別由護士確定,護理標準比較客觀、詳盡,涵蓋了患者心理、ADL、治療情況、病情觀察等方面的內容,原則性和操作性均較強,有利于保證護理質量,又避免引起護患糾紛。
日本和德國的分級護理制度,病情觀察級別和護理級別分別開具。由醫生根據患者病情輕、重、緩、急確定病情觀察級別,對護士提出要求,規定如何巡視病房、監測生命體征、護理記錄頻率及導管護理等。由資深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ADL分級,結合病情、心理等綜合因素確定護理級別,規定護理內容,使護理更有針對性,同時體現護理工作的主動性。采用Barthel[17]指數分級法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此評估法是美國康復醫療機構常用的評估方法,在我國也廣泛應用,評定簡單,可信度及靈敏度高,主要用于治療前后患者獨立生活功能的變化,體現護理需要的程度。分為差、中、良3等級。差:Barthel指數計分≤40分者,生活上依賴較明顯或完全依賴;中等:Barthel指數計分41-60分者,生活上部分依賴;良:Barthel指數計分>60分者,僅在醫護人員指導下生活能夠自理。邵愛仙[18]等研究表明,根據ADL,采用Barthel指數分級標準,結論得出不同等級患者的護理時間呈遞進關系,計算護理工作量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可行性,具有正確、客觀、方便等優點。因此,根據Barthel指數分級標準制定護理級別、確定生活護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還可以應用奧瑞姆自理模式(orem self-care model),根據Barthel指數分級法評估得分,制定完全補償、部分補償和支持教育系統的標準護理計劃。
3.3改進護理收費
綜合病情觀察級別和生活護理分級進行收費。以不同等級護理服務工作量為依據,即按實際服務項目及內容收費,綜合病情觀察級別和護理分級調整收費標準,合理收費,減少不必要的醫患、護患糾紛,公平保證患者、醫院、護士的利益。
參考文獻
[1]梅祖懿,林菊英.醫院護理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5-29.
[2]王曉梅.護理收費標準對分級護理質量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02,2(2):l6.
[3]左月燃.護理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55.
[4]楊潔.介紹日本分級護理制度[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9):680.
[5]殷磊.基礎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1.
[6]王淑琴,劉雁梅,湯紅梅,等.軍隊醫院患者分級護理差異性分析[J].護理
[7]盧慧芳,王慧珍,高鈺琳.養老機構老年人分級護理差異性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7,22(1):68-69.
[8]畢慧敏,蔣蘭芬,米桂英.住院患者護理分級的差異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4,18(8A):1394.
[9]南登昆.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32-444.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MZ008-2001)[S].民發[2001]24號,2001.
[11]周榮慧,劉坤,康占菊,等.一級護理費用成本測算的方法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2,2(4):6.
[12]胡斌春,黃麗華.分級護理制度實施中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58.
[13]周榮慧,劉坤,朱麗穎,等.醫院護理收費項目存在的問題及可行性措施的分析[J].當代護士,2003,11(4):31.
[14]李文清,劉筱詠,葉利軍.改進分級護理制度以減少護患糾紛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3):266-267.
[15]Weitl J.Organisationsstandards der Pflegestationen-Allgemeine und spe-zielle Pflege[M].Hannover:Schlütersche,1997.
我院于2005年開始嘗試將健康教育運用于社區服務工作中,經過3a的分析、總結及跟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總結如下。
1準備階段
(1)深入社區建立家庭健康檔案。通過建立家庭健康檔案達到相互了解、融洽關系、增加感情的目的,為以后的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礎,保證計劃及措施正確有效、快速的落實。(2)運用護理程序找出個人、家庭、及社區層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計劃,針對問題制定具體的健康教育處方,并印刷成冊,為下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3)與社區居委會取得聯系,得到他們的認同和支持,并安排專門工作人員配合我們深入社區家庭,做好前期宣傳動員工作,提供固定的宣傳教育園地,為創建健康教育宣傳欄作好準備。(4)與轄區內的學校、廠礦、社會團體(如助老聯合會、老年大學)取得聯系,配合我們開展專題健康教育講座。
2健康教育內容
2. 1社區層面的健康教育社區健康教育的內容要有針對性并符合社區的特點,它是老人、兒童、婦女及康復期患者的聚集地,因此社區健康教育的內容要適合這些人二。健康教育的內容廣,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環境、飲食、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針對目前中國的健康狀況,疾病譜的特征與有關國家政策,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健康教育:傳染病、職業病及慢性病的防治,常見病、多發病及日常生活中易出現的意外事故防治,自我保健、食品與營養衛生、環境與健康、生殖衛生與計劃生育等。
2. 2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單位,也是我們社區服務的重要場所和對象,因此,我們更應注重家庭健康教育的開展。主要內容有:疾病的防護知識、用藥知識、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行為方式、鍛煉保健知識、計劃生育知識、突發事件的處理常識、康復技能等。
2. 3患者的教育主要在社區門診及家庭訪視中進行。教育的內容為:疾病發病的原因、治療方法、存在的護理問題、應采取措施、避免誘發因素及增加家屬健康知識的教育。
3健康教育的實施
3. 1健康教育處方的實施根據每個家庭的人員結構、年齡層次、所患疾病及存在問題的不同,我們選擇預先印制的健康教育處方發放給他們,并逐條進行講解和指導,以保證其正確實施。
3. 2健康教育園地的利用充分發揮健康教育宣傳園地的作用,進行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等預防保健知識的宣傳,并對家庭生活中易出現的突發事件,如:溺水、電擊、煤氣中毒、燙傷、噎食等的急救方法給予詳細講述。對教育園地內的內容每季度更換一次,對重要常見的健康知識采取反復循環宣傳,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認識,真正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3. 3專題健康講座的舉行社區居民應根據其需求(如反應多的問題、普遍存在的問題、突然發生的問題)、根據發病的季節、根據突發流行疾病及公共衛生方面的知識進行專場講座,每季度為老年大學的學員舉辦專題健康講座,每個學期為轄區內的學校舉行一場兒童期及青春期心理衛生知識講座,根據廠礦的工作特點及工作環境進行職業性疾病預防保健知識講座。
3. 4建立健康教育咨詢室設有咨詢電話、電視機、影碟機、各種健康教育雜志等,安排有專職的工作人員隨時接待個體和群體健康咨詢工作。播放健康知識片觀看,以便更形象、更生動地進行預防疾病知識的傳授。
(1)領導的觀念以及與此相關的國家政策和社區各部門的重視、各單位的支持、協調與配合是順利開展社區健康教育和獲得成敗的關鍵。社區健康教育是全社會的責任,單靠社區工作人員是不行的,應依靠社會的力量,共同合作,人人參與,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自1909年美國IgnatzLeoNascher醫生提出老年醫學(Geriatrics)的概念,一個世紀以來,美國老年醫學專家的醫療和教育工作使老年醫學得以不斷完善,迄今已經形成了一門完整的學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醫學會,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學會,1965年設立老年人醫療保險,1966年開始老年醫學專科培訓,1974作者簡介:杜文津,碩士,主治醫師,第四軍醫大學兼職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老年神經病學。豐在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創建老年研究所。20世紀0年代,設立老年醫學研究基金開始資助本科醫學院校的臨床和科研人員探索改進醫學生課程中的老年醫學內容,職業衛生局資助建立老年醫學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軍人醫療系統成立老年醫學科研、教育、臨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國新型老年醫療模式
美國除了傳統的護理院(nursinghome)外,還有各種現代綜合服務的老年醫學診療、保健方法不斷涌現。這些新型醫療模式旨在全面提高醫療質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醫療消費。設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國的老年病房一般設立在大型三級醫院,由老年醫學專科醫生負責,專門收治老年患者,并會同其他專科醫生對老年患者的會診與治療。該醫療模式能有效診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時發現和防治老年病綜合征,縮短住院曰。開設老年髖部骨折專診(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體質虛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質疏松,從而導致髖部骨折發生率高。老年髖部骨折專科診療流程簡捷,由老年科醫生負責患者的術前評估、圍手術期處理和術后亞急性期診療與康復,可使老年患者盡快手術、減少并能及時處理術后并發癥,縮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復,降低治療費用。實施亞急性和過渡性醫療(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緩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復,但其住院過久可能會引起活動能力下降、院內感染等問題,造成其疾病的惡性循環。在亞急性和過渡性醫療模式下,老年醫學團隊負責老年患者的康復理療、壓瘡治療、抗生素治療、腸內外營養、精神行為病癥等診療服務,并負責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連續診療、保健以及指導相關機構改善社會和家庭環境,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連續性診療服務,有利于患者恢復。開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務項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務項目是一種為衰弱老人提供基礎診療、預防、日問鍛煉與娛樂活動、急性病診治及慢病長期管理等全套醫療保健服務模式。老年科醫生定期對患者進行評估,及時調整服務內容和方式,對難以解決的病案邀請專科醫生會診。同時,為保證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使其能夠繼續居住在社區,減少住院次數和入住護理院的幾率,提高和維持生活質量,降低醫療費用,組織召開家庭會議,商議護理、診療方案。建立退休養老社區連續醫療(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國將退休老人聚居,對其提供連續性醫療、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務與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時屬低齡,比較健壯,生活能夠自理,CCRC為其提供基礎醫療保健和預防、及各種生活服務支持。隨著老年人年歲增長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漸增多,老年醫學團隊根據每個老人的具體需求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和長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區可享受連續性的醫療保健服務。
3美國老年醫學教育現況
美國于1988年在全美內科資格認證中加入老年醫學專科資格認證考核,1995年設立老年醫學教育和培訓國家論壇,發表老年醫學和健康保護白皮書,包括老年醫學訓練、分布、應用的建議和獲政府健康體系資格認證人員所必須具備的條件,詳細列舉了醫學生、住院醫師、研究生、老年病專科醫生訓練、繼續醫學教育和資格認證的內容等。1998年美國老年病協會發表老年病專科研究生訓練指南,明確了老年醫學基本教育目標、核心教育內容及專業目標嘲。目前全美125所醫學院校都設置了老年醫學必修課程,旨在醫學生中普及老年醫學基礎知識,不少醫學院校還建立老年醫學臨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個老年醫學專科培訓基地。老年科醫生需要經過系統性專業培訓和資格認證考核,包括取得醫學博士學位、3年住院醫生培訓后取得行醫執照,以及1.3年老年醫學專科培訓并通過資格認證考核。
3.1老年醫學課程相關內容
美國老年醫學課程設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學:基因、生物化學、細胞、衰老進程的理論。②衰老的心理社會問題:正常行為、人口統計學和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和政策問題、醫學倫理學和法律、社會資源和規劃、對老年人的態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關臨床問題:衰老過程中的器官組織解剖和生理學、疾病和衰老相關障礙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學、疾病和衰老相關障礙的流行病學和自然轉歸、評估和管理。常見問題有外科手術的評估、麻醉的選擇、事故和跌倒、住院相關損害、醫源性問題、營養問題、行為問題、社會問題。④老年人的評估和管理:面談和功能記錄、交流和相處技能、老年人體格檢查、特殊臨床試驗、臨床診治的做出、病歷的保存、預防醫學、循證醫學、臨床藥理學、康復、醫護團隊/科間合作、治療的連續和機構間交接、人道主義關懷。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規劃的制定和評估、基本原則和教學方法、教學的技能、研究設計和方法、研究技術、文獻回顧和解讀、規劃的管理。
3.2老年醫學研究生課程
研究生課程包括6類內容腳。第1類用于達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級和高級咨詢專業人員的質量準入標準。第2類培養教員,保證老年病服務領域具有合格和優秀的師資。第3類培養研究生成為老年醫學教育的領導、骨干及學術專家。第4類培養研究生成為熟練的老年科醫師,勝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第5類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綜述、制定科研計劃、科研實踐及撰寫科研論文等必需技能。第6類培養是為研究生獲得成為醫學管理者及從事臨床計劃、目標、評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其課程設置覆蓋了老年醫學所必需的所有元素。臨床訓練包括初級醫療、綜合老年病評估、院內院外患者的咨詢、護理院的醫療、家庭醫療、臨終關懷和姑息治療、康復、衰老的心理精神問題、醫學倫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門診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療。科研訓練包括理論課程和實驗室的實驗、與導師和實驗室成員討論預實驗問題、復習文獻、確定實驗內容、完成實驗內容、撰寫論文。管理訓練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國醫學管理者協會課程、一些高級導師課程。
3.3老年病醫師資質證明
老年醫學是美國醫學專業委員會(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認證的2級專業組織。ABMS是美國醫師資格監督的初級實體。主修ABMS認證的老年病訓練課程的研究生必須完成內科學、家庭醫學、或心理/神經病學住院醫師的課程。經過1—2年的課程后,通過參加美國內科學和家庭醫學或心理學和神經病學委員會組織的考試,可以獲得老年醫學資質證書。
4對我國老年醫學醫療和教育的啟示
4.1發揮現代老年醫學的特點與作用
當今臨床醫學過度的專業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統疾病的老年人,導致他們輾轉于各個專科,得不到及時、正確、有效的治療,增加了患者、家屬和社會的負擔。因此,老年科醫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識基礎上應有側重的發展技術專長。教師在教育學生時,以老年患者整體健康需要為中心,綜合考慮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種急、慢性病的相互影響,權衡各種診療措施的預期效果和不良反應,協調各專科的會診意見,多學科協作。還要系統考慮患者心理、精神和行為等方面的病癥,以及社會和家庭環境因素對患者健康和功能狀態的影響。
4.2騎立連續性健康保障服務的理念
老年醫學在教學中應將醫學實踐從疾病治療延沖割健康管理,使學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時,注重傳授健康管理知識、加強學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訓練。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連續性的健康保障服務至關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種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對其醫療服務需要一個連續的過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復期可以在社區或家中接受繼續治療或功能康復訓練,如病情反復再回到醫院就診。美國的PACE項目即是一個比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們參考和學習。我國應注重老年人養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體制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鼓勵學生積極投身基層健康促進事業。
4.3制定合理的老年醫學教育計劃
一、引言
21世紀作為我國兩個百年目標實現的重要時期,卻也是人口全面老齡化的艱難時代。
何謂老齡化?國際上的觀點是指社會中超過10%的人口年齡超過60歲,或有超過7%的人口年齡超過65歲。隨著世界人口數量的連年增長,人口的組成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轉變。
以我國為例,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我國就已成為較早踏入老齡化階段的發展中國家。
圖1表示我國已經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截止2014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億,在總人口占比15.5%。
而有關部門預測,到2040年老年人口將達4億人,將有更多的老人失去自理能力。
老齡化下發酵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最直接的是養老課題,涉及到養老服務“怎么做”的兩個側面――由誰負擔(支付養老金)和由誰提供(養老服務)兩個問題,其實質是怎樣解決好服務老年群體。
二、研究現狀及評述
1.國內研究現狀分析
國內部分學者對老齡化下的社會問題研究成果如下:
馬楠(2013):傳統養老模式的問題――居家養老:服務不健全、覆蓋面小;機構養老:入住率低、公立養老機構數量少等。馬暉(2012):傳統養老模式問題重重:家庭養老功能日趨弱化、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有待提高等。傳統養老模式已跟不上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養老方式應愈加社會化。關今(2012):現代社會多元化的趨向使老年人群對養老的期望值增高,傳統的機構養老服務模式已不能滿足老人對生活品質的需求。
國內學者研究對現狀描述較多,便于得出一般性的解釋框架。但對一定范圍、角度的問題在整體上把握不夠,對實踐指導較為有限。
本課題在借鑒理論成果和實證分析結論的基礎上,力求做出更全面的理論解釋,提出實施性強的解決方案和對策。
2.國外研究現狀分析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以下是國外養老服務研究現狀:
(1)多功能服務計劃澳大利亞農村居民養老服務實驗中Neumayer Bob總結:農村社區養老院的舒適住宅,能提供超過標準傳統養老服務體系的舒適程度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2)日本老年家庭服務形式化的日益擴展,源于日本的社會和政治力量創造的全面國家計劃――“黃金計劃”以家庭形式服務于老人。黃金計劃立足于制度轉變,將養老服務趨同為家庭服務,以擴大在家庭服務工人的數量為基本目標來切實改變養老服務體系。
(3)歐洲和其他世界國家正面臨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有研究結論:加速的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現象。拉脫維亞引入的新三級養老保險制度,旨在降低人口風險的影響,并展示該國意圖提供可行的公共和私人在養老方面的組合。
國外養老服務業發展大多基于本國較高的經濟水平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夯實基礎,針對養老服務業提出并逐步推行相對完善的政策,刺激和推動居家養老模式發展,同時注重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化、人性化,重視其硬實力保持和軟實力提升,彰顯養老服務的人文關懷。
中國的經濟欠發達,準備尚未充足就提前步入老齡化社會階段。欠缺的經濟發展水平,龐大的老年人口基數,過早步入高程度的人口老齡化進程,決定了我國不能照搬西方的養老服務模式。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養老服務業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三、成都市養老服務供給情況
四川是人口大省,更是老年人口大省。以成都市為例,老年人口逐年遞增,60周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例逐年上升,2013年至2015年,新增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30萬人,其中2015年全市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59.89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21.17%。據預測,到2020年,全市60周歲老年人將占比25.06%。成都正以加速度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形勢十分緊迫,急需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
在養老機構和床位供給方面,據成都市民政局統計,市內社區養老服務設施c位分布零星,截至2014年底,成都市市域范圍內共計886處現狀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含672處已建及在建設施,214處待建設施,全市共有養老機構257所,床位70414張。
在財政投入方面,2014年,一是投入6318余萬元加強養老機構建設,建成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324個;二是投入9600余萬元,率先抓好二圈層6個區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建設,優先為低保及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點優撫對象、失獨老年人、高齡老人等提供服務;三是投入資金1.3億元,啟動三圈層7個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建設。
四、成都市養老服務需求調查――以錦江區與龍泉驛區為例
我們采取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和上門拜訪兩種形式,以錦江區和龍泉驛區的社區及養老服務機構為調查點,針對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調查。問卷發放共300份,有效問卷276份。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1.基本情況
(1)文化程度不一。調查問卷顯示,錦江區和龍泉驛區的老年人文化程度跨度較大。無教育經歷的老人占比8.7%,小學文化程度的老人占比18.2%,初中、高中(中專)文化程度分別為33.6%、19.8%,而大學本科(專科)及以上的為19.7%。
(21“空巢”老人較多。在居住方式方面,獨居和與配偶居住的老人占比分別為15.2%、40.1%,而與子女同住或與未成年孫輩同住的僅占36.3%,其他形式為8.4%。可見,老年人的“空巢”現象日趨嚴峻。
(3)經濟收入及主要來源。在收入方面,僅有5.3%的老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月收入在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3500元階段的老人比例為10.5%、57.9%、10.5%,月收入在3500元及以上的老人占15.8%。在生活來源方面,大部分老年人的主要經濟來源為離退休金和子女贍養,其次為養老保險和勞動所得。
(4)健康狀況和自理能力。從健康狀況和自理能力來看,身體健康的老年人占比56.2%,有慢性疾病或做過重大手術占比43.8%。在自理能力方面,能完全自理,能部分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重分別為38.3%,44.9%和16.8%。
2.需求情況
(1)最重視精神需求。經調查,老年人對精神需求最強烈。隨著社會發展和物質水平的提高,老年生活被基本保障,進而對精神關懷有更強的需求,子女關照和社會關注,都對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有幫助,使其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滿足。
f21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從具體養老服務項目來看,選擇“醫療保健”的受訪者占比最高:51.2%;其次是“鍛煉身體”:41.3%;第三是“生活照料”:34.1%。調查顯示,醫療衛生服務是老年人最直接、迫切的需求,多數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看病難,醫藥費高成為其難題。老年人需要的是有效、安全、方便、平價的醫療服務。
(3)日常生活的需求。家政服務對老年人至關重要。雖然大多數老人能夠全部或部分自理,但對于日常生活的家政服務需求卻日益增加,如打掃房間,洗衣做飯等。此外,送餐上門,家電維修等便利服務需求也逐日增大。
(4)休閑娛樂的需求。調查結果顯示,老年人以看電視,逛公園,打牌,跳廣場舞等為主要娛樂,但被調查者多希望所在社區或機構能經常舉辦集體活動,并著力于社區的娛樂設施建設。
(5)養老模式的選擇。調查了解受訪者對養老模式的選擇,57.7%的受訪者表示,傾向于自行居家養老;34.3%的受訪者傾向于居家式社區,其中年輕人與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對此模式接受度更高,表明養老服務模式的未來趨勢。
五、基于成都市實地調研情況推斷我國養老服務業供給現狀及問題
1.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不足,供給側政策乏力
近年來,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養老服務的政策指向性非常明確,比如優先保障用地供應、稅費優惠、財政補貼供方等,都屬于供給側政策。然而公共政策的有效與否并不僅取決于決策者的良好意愿。現實反映,社會對供給側政策的敏感度無預期高,政策性利好未得到有效回應。
一方面是政策紅利不足以產生強烈的利益刺激共鳴,投資者舉棋不定;另一方面,中國現階段發展進程中人們對養老服務的有效需求匱乏。換言之,中國尚未形成一個具有規模的養老服務市場。
2.養老服務質量差,老年人得不到真正的精神慰藉
養老服務質量差,體現在養老設施硬件及養老服務體系軟件兩個方面。
養老設施硬件方面:以社區養老服務舉例,基礎設施在各社區之間差別較大,尚未形成制度化的統一規劃與建設,硬件建設不完善。因資金、政策等限制,現有養老機構多存在設施簡陋、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少數條件好的養老機構一位難求,大多條件較差的養老機構入住率不高。如我們項目所調研的部分老年公寓管理不嚴,老人和陌生人隨便進出,所承諾的“老有所養”堪憂,老年人身體康健和出行安全等問題亟待保障。
養老服務體系軟件方面:產業服務人員大多文化程度低,護工行業評判標準參差不齊,行業準入門檻不健全,使多數養老服務業人員僅能完成簡單的家政服務和日常護理,對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敷衍應對,基本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高級需求而只是停留在簡單的低級需求層面(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3.產業化結構單一,養老服務種類量少且趨同
對比國外發展較成熟的養老服務機構,我國養老服務產業問題表現為經營發展結構相對單一。國內的養老服務產業目前主要分兩面:
(1)養老服務業是與居家養老合為一體的家政服務,能提供給老年人的服務項目一般水平較低、范較窄、價格自成一派,不規范合理,不能提供特殊性、個性化、專業性的服務;
(2)作為傳統的養老機構,對老年人的服務只停留在衣食住行、簡單醫療構成的統一模式服務,經營多樣性匱乏,距實現個性化定制、專業化人才對口服務、醫養合一等服務目標仍有較大距離。六、推進我國養老服務業供給側改革的具體措施
經實地調研,各方取證,文獻分析等,我們認為我國養老服務業供給側改革需做到以下方面:
1.借鑒丹麥等國先進經驗,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養老服務體系
實行分級管理,即中央政府起引導作用,負責制定養老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標準、計劃和實施轉移支付等宏觀調控;地方政府充分發揮群眾優勢,承擔老年人社會保障的具體工作,推動社區落實養老具體服務。進一步,社區提供養老服務的主要內容有:(1)健全醫療護理和家庭服務制度。事先對老人評估并了解需求,據此配以專業護士和服務人員,按需提供醫療、清潔、護理等服務。(2)對老年病人進行復健護理、訓練和日常評價,致力恢復老年患者的生活功能。(3)因地制宜地提供就餐飲服務,餐廳就餐,或按老人需求送餐。
2.充分有效利用社會公益資金
借助政府資金和社會公益資金,防患個人養老金收入影響養老服務質量,使老人能獲得相同的基礎服務。如阿姆斯特丹GGZ養老機構,興建養老社區,政府批給建筑面積由私人投資,政府據安置人數給予補貼建設。
3.建立專業化服務團隊
對養老服務行業的人力資源要求重量更重質――專業水準、服務愛心。整合社會服務資源,在人才培養、就業資格和機制、薪酬待遇等方面,建立實行更先進、合理的措施制度。可將養老服務產業模式企業化,運用“特色養老服務一企業年金”的激勵效應,該制度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養老服務業去產能,去庫存的后顧之憂,為再就業人員提供保障,幫助養老服務業吸引留住優秀人才,通過投資助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此外養老金管理行業作為金融業重要組成部分,應借助市場化手段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駕護航。
4.推行發展居家養老模式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5月17日
一、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嚴重問題。我國從2000年開始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雖然進入的時間比較晚,但是老齡化的增長速度卻快于經濟發展速度,呈現“未富先老”的特征,這使得我們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養老服務業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隨著家庭養老功能的逐漸弱化以及機構養老的嚴重缺乏,社區養老作為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一種養老模式,它能夠有效彌補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不足,成為重要的且符合農村老人需求的養老模式。
2014年民政部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各類社區服務機構共有31.1萬個,覆蓋率達到45.5%;其中僅社區服務中心就有23,088個,比上年增加了4,074個。而社區志愿服務組織僅有10.9萬個。隨著政府對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視,近幾年學術界也對此進行了許多的研究。
二、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的必要性及現實意義
社區養老已發展成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無論是政府還是學術界都承認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性,如發展社區養老服務不僅可以彌補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不足,還能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王瑩、王雪、曹煜玲)。但是,學者們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強調社區養老服務的優勢上,如果僅僅將社區作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依托”來定位,就固化了家庭、社區和機構養老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的地位,排除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在社區中的地位,使得很多老人在社區中無法享受到機構式的專業化養老服務。因此,魏婭(2012)指出社區養老服務急需創新,需要突破對社區的原有定位,構建社區養老服務的新格局,使老年人在社區中不僅能夠享受到家庭式的養老服務,而且能夠擁有專業化的養老服務資源。
三、關于社區養老服務的性質研究
關于社區養老服務的性質,學術界存在爭議較多無外乎社區養老應該是純福利性的還是應當以福利性和盈利性相結合兩個方面。一種觀點認為,發展社區養老服務主要是為了滿足弱勢群體和一些困難家庭的養老需求,因此在整個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的過程中,應當以福利性作為它的根本出發點,這個過程不應該包括商業;另一種觀點認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社區養老服務的對象要從為特殊困難群體服務的局部養老向為所有老年人服務的養老方向轉變,應當保障廣大居民的基本需要,社區養老服務不是慈善救濟,要想讓社區養老健康持久的發展,那么它的服務就不能僅僅是無償的,而應該是有償至少是低償的。王輔賢認為,社區養老服務不是慈善事業,應當建立一個有償、低償、盈利與非盈利等集合多種形式的服務體系,以實現社區養老服務的產業化發展。
李學斌則認為這是一個本質屬性的問題,社區養老的本質是福利性的,但是供給方式是可以產業化的,即由政府作為第三方從提供者那里購買服務,以此來擴充社會福利供給的規模、提升服務的質量。目前,我國實行的相關政策很多都是基于這樣的定位。2015年2月份,民政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指出,為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將逐漸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到養老服務發展工作中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評估認證等方法,鼓勵民間資本舉辦家政服務企業、居家養老服務專業機構或企業,上門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等定制服務。
由此可見,關于社區養老服務純福利性的觀點越來越站不住腳跟,這不僅違背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而且不利于整個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同時也阻礙了這一服務事業的資金獲取。社區養老服務應該是福利性與盈利性相結合的,這是社區養老服務獲得長久發展的經濟基礎也是市場經濟的要求。
四、社區養老服務與老年人需求研究
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就必須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需求。由于大城市經濟發展較快,人口老齡化嚴重,因此多數學者的研究都集中在這些經濟發達地區。對于老年人的需求,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獲得的結論也不同。
錢雪飛(2009)等運用標準化訪談法,通過1,440份調查問卷和160位老年人訪談,發現解釋變量不同,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就有不同的解釋關系。醫療衛生服務、宣傳情況僅對城市老年人需求有解釋性關系,而領導是否關心老年人、有無活動中心以及志愿者情況則僅對農村老年人需求有解釋性關系。
王曉峰等從經濟收入、健康醫療和休閑文娛等方面分析長春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發現,老年人的性別、居住類型、代際關系和受教育水平是影響其養老服務需求的主要因素,老年人的居住類型決定了他們的經濟需求,獨居老年人對經濟的需求比非獨居的老年人大,依靠外在經濟支撐的水平更大;女性老年人患一種疾病的概率是男性老年人的0.64倍,患多種疾病的概率比男性老年人大,因此女性老年人對醫療健康的需求相對較多;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對休閑文娛的需求也更大。
王靜對北京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采用隨機抽取的方法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日常生活、醫療照顧、精神需求。根據調查,在日常生活方面,鐘點工上門服務和家庭維修服務的需求比例分別為21.8%和20.2%,是老年人需求最為迫切的服務;在醫療照顧服務方面,最需要社區提供的是衛生保健和健康咨詢服務;在精神需求方面,老人最需要老年活動室等活動場所。
2014年程璐對太原市雙東三社區200名60歲以上老人通過實地訪問和問卷調查,共進行了針對生活照料服務需求、健康醫療服務需求、精神文化服務需求、養老服務完善四個方面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自我照料能力也逐漸下降,不能從事過重的家務勞動,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許多的困難和不便,因此對家政服務的需求最為迫切,其次為健康醫療服務需求,對精神文化和養老服務完善等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以上研究表明,不同特點的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類型也存在差別。但總結歷次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老年人大都對醫療方面的需求更加強烈,同時更加注重精神享受,這也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相符合。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齡,身體狀況普遍不好,因此對醫療方面的需求水平較高。同時,也表明老年社會工作已經從過去那種僅注重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轉為提倡老年人參與社會互動,通過強調自身價值達到繼續參與社會建設的目的。但研究者大都把注意力放在對大城市上的研究上,對農村老年人的需求研究較少,筆者認為我國農村消費能力低、基礎設施薄弱、服務組織缺乏、城市輻射較慢,當前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最為迫切的地方應該在農村,這應當是以后更加注重的一個方向。
五、社區養老服務發展方向研究
關于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從政府角度,魏婭認為目前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仍然存在著產業結構單一、專業人員缺乏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在政府的扶持下,通過產業化發展來提高養老服務水平。王桂云則在借鑒外國經驗的基礎上,認為發揮政府作用,促進社區養老服務產業化及專業化的發展是解決養老服務難題較為有效的途徑。
從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的角度,陳友華、吳凱認為今后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應在分類指導的原則下,建立多層次的服務網絡,包括純福利性的社區養老服務,鄰里互助型的社區養老服務以及有償的社區養老服務等。
從社區養老服務內容的角度,項麗萍指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要針對老人的實際需求,多層次、多元化、多形式、有針對性的搞好社區養老服務,不斷豐富養老服務的內容。
從籌資渠道角度,程璐和姜春雪認為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應當建立多樣化的籌資渠道,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豐富資金的來源,力圖建立以社會籌資為主,政府資助為輔的多層次、多途徑、多渠道的籌資機制。
從上述文獻可以看出,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應在政府的政策指導下,向服務的產業化和專業化、服務網絡的多層次化、內容的多元化及多形式、籌資渠道的多樣化方向發展,構建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養老服務模式。
六、社區養老服務發展制約因素
社區養老服務業在我國屬于朝陽產業,雖然前景廣闊但處于萌芽階段,尚存在著許多的制約因素。經對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金匱乏。多數學者認為資金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整個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葉艷認為我國目前社區養老的資金來源主要有政府財政撥款和財政補助、福利彩票、社會慈善捐贈、社區企業稅后利潤及有償服務收入四個方面。社區養老資金缺乏,投入不足,難以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需求,嚴重阻礙了社區養老事業的發展。盡管政府對社會保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資金缺乏的問題仍然很嚴重,資金不足已成為制約社區養老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不解決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續性問題,將難以維持社區養老的服務提供、人員培訓及基礎設施的建設。目前,社區養老服務的籌資方式單一,而且政府并未設置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的專項扶持款。盡管社區養老服務在不斷創新,但是效果不夠理想,相對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所需要的資金來說還是微不足道。
(二)專業人員不足,志愿者缺少。王輔賢、梁馨月、林小希等認為我國社區服務人員普遍缺乏專業水平并且志愿者隊伍不足。目前,我國的養老護理工作薪酬偏低,就業吸引力不夠,因此社區的大部分服務人員多為下崗女職工、初中或中專文化水平的年輕人等,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社區服務培訓,因此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現有服務也只能停留在日間照顧、家政服務等初級水平,難以提供醫療服務、心理疏導、臨終關懷等專業,這不僅影響了養老服務的質量,而且制約了養老事業的發展。從志愿服務的管理上來看,大多數社區缺乏長效的激勵機制,志愿者多是基于道德的視角進行無償服務。
(三)缺少有效評估體系與反饋機制。社區養老服務的效果如何,目前還缺乏相應的評估與反饋系統,這使社區養老系統處于自我檢驗與不斷循環的狀態,建立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評估系統與反饋系統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社區養老服務的性質往往使政府忽視對它的監管,有些社區是由一些廢舊廠房和民房改造而來,基礎設施和衛生條件均不達標,為了避免一些潛在的風險,政府必須強化評估體制。
(四)其他因素。除了上述三個研究比較多的因素外,還有一些學者從基礎設施、宣傳力度、缺乏創新性等方面進行研究。有學者認為有的社區缺少聊天室、心理咨詢室等,老人就沒有疏通情感的地方,有的社區雖然在開始承諾的服務項目有很多,但由于缺少資金,設施也不夠完善,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對于社區養老服務,有些地方的宣傳力度不夠,使社區養老在有些地方還不被完全認可,這也是制約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的一個因素。還有學者提出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互助式社區養老設施網絡,順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和人口老齡化持續發展趨勢,通過與互聯網結合,創新服務模式和產業業態。但對這方面研究的學者并不多見,大多只是從理論上進行研究。
從以上的文獻中可以看出,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研究者們提到的只是上面總結的幾種,對于是否還有其他制約因素還不清楚。而且他們只是提出這些因素,對于各個因素如何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如何卻少有人進一步分析,筆者認為今后的研究可以在這方面繼續深入。
七、總結及展望
從以上的文獻回顧中可以發現,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已經是社會發展的趨勢,社區養老服務業作為一項發展中的產業,在成長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筆者認為,在社區養老服務這個問題上今后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
第一,推動社區養老服務產業化。社區養老服務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慈善服務,發展社區養老必須走產業化道路,使養老服務業逐漸發展成一個強大的服務產業。推動社會力量成為市場主體,如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公辦養老機構建設與管理體制改革,政府向民辦和公建民營養老機構購買服務等,實現社區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的市場化。
第二,要更注重理論與實證相結合。實證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發達地區的案例分析,應把農村老年人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在當前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形勢下,忽視農村的養老發展會使城鄉養老服務的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同時,構建科學的評估體系,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需要,不斷滿足發展中的多元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為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第三,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關于社區養老服務的政策制度設計和保障服務水平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政承受能力相適應,防止部分發達國家過度福利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1]王瑩.廈門市社區養老服務研究[D].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14.
[2]王雪.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模式探析[D].天津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2.
[3]曹煜玲.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體系研究――以大連市為調查分析樣本[D].東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11.
[4]魏婭.論我國社區養老服務的產業化發展[J].中國勞動,2012.8.
[5]王樹新.社區養老是輔助家庭養老的最佳載體[J].南方人口,1999.2.
[6]周德民.論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特征[J].寧夏黨校學報,2002.6.
[7]唐忠新.構建和諧社區[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8]陳友華,吳凱.社區養老服務的規劃與設計――以南京市為例[J].人口學刊,2008.1.
[9]王輔賢.社區養老助老服務的取向、問題與對策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4.6.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統計,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六普”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1.78億,占13.26%,人口老齡化伴隨著家庭結構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家庭數量急劇增加,并呈現年輕化、長期化的趨勢。2010年11月7日,民政部部長李立國說,城鄉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70%。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構建社會化的空巢家庭支持政策,使得老年人在經濟上得到支持、生活上得到照護、精神上得到慰藉,以實現安享晚年,老有所養的目標。
空巢家庭的界定及成因分析
關于空巢家庭,多位學者曾進行過研究,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為,空巢家庭是指無子女或雖有子女,但子女長大成人后離開老人另立門戶,剩下老人獨自居住。筆者認為,空巢家庭界定關鍵是看老人與子女居住的距離,不在同一居住地,客觀上子女不能夠經常與父母相聚,不能履行日常照護責任。
空巢家庭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由于經濟生活條件及住房條件的改善;二是觀念變化,人們接受與老人分開住,為減少矛盾,互相提供自由生活空間;三是城鎮化及就業觀念的變化,離開父母地工作居住成為常態,家庭倫理觀念發生巨大變化。
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及其在空巢家庭養老問題上的應用價值
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是用以考察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交互關系的理論,該理論把人類成長生存與其中的社會環境(如家庭、機構、團體、社區等)看作是一種社會性的生態系統,強調生態環境,注重人與環境間各系統的相互作用及其對人類行為的重大影響,是社會工作的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把空巢家庭的養老問題進行微觀-中觀-宏觀的社會生態系統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指導意義。
查爾斯?扎斯特羅在《理解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中首先闡述了社會生態系統的層次性。他認為,人是在環境中與各種生態系統持續互動的主體。人在生存環境中,既受到各種不同社會系統的影響,也持續和具有活力地與其他系統相互作用。查爾斯?扎斯特羅把人的社會生態系統區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宏觀系統。他指出,微觀系統是指處在社會生態環境中的看似單個的個人。個人既是一種生物的社會系統類型,更是一種社會的、心理的社會系統類型;中觀系統是指小規模的群體,包括家庭、職業群體或其他社會群體;宏觀系統則是指比小規模群體更大一些的社會系統,包括文化、社區、機構和組織。
空巢家庭養老問題現狀
經濟保障城鄉差距大。經濟保障城鄉差距大,成為影響空巢老人的首要因素。在城市,空巢家庭老人大多靠退休金生活,①經濟上相對獨立也是城市老人與子女分居的原因之一,但城市中也存在一部分收入低或因為疾病等原因無收入的空巢家庭老人或孤寡老人,他們得到政府有限的低保救助。農村空巢家庭經濟支持主要靠自我勞作或子女支持,老人在自身無能力參與農活的時候,經濟就會陷入困境,子女的經濟支持是有限的。②
空巢老人家庭服務需求難以滿足。何斯等人組織的調研結果顯示,城市空巢家庭老人日常起居基本沒有困難,但就醫和采購生活用品需要別人幫助。③農村空巢老人的服務基本缺位,鄰居和親屬給予不確定的精神性照顧,無錢看病和病后無人照顧成為農村空巢老人最困難的事情。④
空巢家庭老人精神慰藉欠缺。學者黃潤龍、何斯等人的調查研究顯示,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質量呈下降趨勢,或多或少存在精神孤獨感和懷舊感,尤其是空巢家庭中單身或喪偶老人。研究空巢老人的精神狀況,一般從空巢老人與子女的聯系方式及頻率、老人參與社會活動情況、老人自我孤獨感三方面。此方面城鄉空巢家庭老人存在差別。城市空巢老人由于通信、網絡、交通便利,與子女聯絡方式多樣化、頻率較高,一般會參加社區老年活動,自我精神調節能力較強。農村空巢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較單一,大多數老人聚集一起聊天、拉家常,孤寡老人的孤獨感更加強烈。
構建空巢家庭養老社會支持網絡系統
以社會生態系統理論為依據,空巢家庭養老問題是集空巢老年人、空巢家庭、社區、社會團體、政府或社會于一體,一個從微觀到中觀再到宏觀的網絡系統,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需要整合系統中所有資源,形成整體功能。
空巢家庭養老問題宏觀系統:正式政策支持。第一,政府是空巢家庭老人基本生存保障權益維護的主導責任承擔者。國發[2011]28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通知,提出老齡事業發展目標是“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政府需要加快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實現全民覆蓋,形成制度化的城鄉困難老人的資金補貼制度,對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和特困空巢家庭資金扶持盡快制度化、預算化并進行物價聯動調整機制;加快老年人權益保障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將空巢家庭納入養老保障制度體系框架之內。
第二,社會化養老服務公司提供市場化、專業化的養老服務。NGO組織參與包括空巢家庭老年服務事業,鼓勵社會化養老服務公司提供市場化、專業化的養老服務。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或以稅收優惠予以政策扶持,鼓勵社會力量和資金參與養老服務事業,養老服務公司作為新興市場主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為本社區的空巢家庭老人提供居家上門服務,服務內容包括家政服務、常規健康檢查(如測量血壓等)、緩解心理壓力以及解決老年人特殊的服務需求;建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提供老人日托餐飲服務、老年文化娛樂活動、文化講座、老年特長培訓、老年表演社團等,讓空巢家庭老人居住在家里,又可以方便老人參與社區活動;養老服務公司可以建立社區養老機構,政府以補貼床位或補貼居住老人等政策扶持,讓空巢家庭老人中需要失能照顧者接受專業化的護理,由于機構設立在老人熟悉的環境中,可以隨時回家或接受鄰里親屬的照看,比較符合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是較理想的解決空巢家庭失能老人和較高經濟條件老人滿足服務需求的方式。
空巢家庭養老問題中觀系統:非正式政策支持。空巢家庭養老問題的中觀系統包括家庭、親屬及鄰里、社區醫院、志愿者等。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空巢家庭老人養老的主要支持力量,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家庭可以為老年人提供經濟支持、日常生活起居照料、精神慰藉,對空巢家庭來說,配偶是提供養老照顧的主要依靠,有“少年夫妻老來伴”的俗語,配偶之間的精神支持對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尤其重要。徐亦文對西安市東關南街102位老人進行問卷調查,在老人生病時,由配偶提供照顧的占比達到46%;⑤子女對空巢老人的支持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徐亦文的調查結果還顯示,91.5%的空巢老人表示自己在生病和需要幫助時主要依靠子女。空巢老人的鄰居在農村顯得更加重要,但鄰居和近親屬提供的主要是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
微觀系統:空巢老人的自我支持。空巢老人自我照料是發揮老年人主觀能動性,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活動,提升老年人自身價值和生活幸福感。第一,老年人要樹立正確的養老觀。老年人要理解出現空巢現象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理解子女的艱辛,積極面對因為與子女分住產生的精神孤寂及情感危機。第二,空巢老人要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空巢老人要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要培養興趣愛好,廣交社會朋友,讓自己的老年生活豐富多彩,參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如果身體條件允許,繼續發揮專業領域的余熱,為社會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實現自身價值。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注釋】
①趙芳,許蕓:“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和社會支持體系分析”,《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②黃潤龍:“我國空巢老人家庭狀態”,《人口與經濟》,2005年第2期。
③何斯,王德文:“空巢老年人健康狀況實證研究及政策建議―福州市社區空巢老年人健康狀況調查”,《南方人口》,2006年第4期。
1 發展專業護理養老的必要性
1.1 老年人口絕對數迅速增多,比例增大 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中國≥60歲15 340萬人(11.6%),≥65歲10 536萬人(8.1%)。廣西2007年/>65歲老年人口442萬,占8.84%,比全國平均老化程度更嚴重,城鎮居民200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 200元,比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786元少11.5%。未富先老更突出。老年人口增多加速推動著專業護理養老的市場需求。
1.2 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失能人數多老年人隨年齡增長慢性病患病率增高,《2004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2003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為53.8%,其中農村老年人患病率為39.2%,城市老年人患病率為77.7%。老人需要專業護理的頻率增高、時間延長。老年人隨年齡增長多病纏身現象增多,文獻報道患1種慢性病的占15.20%-55.16%,同時患2種慢性病的占18.20%~23.57%,患3種及以上慢性病的占13.4%~54.9%,平均每位老年人患3.48種慢性病。老年人病情復雜更是需要專業護理。
老年人隨年齡增長日常生活能力呈日益下降的趨勢。老年人均期望壽命延長,60-65歲老年人口的平均余壽為22.09年,使喪失自理能力的老人絕對數逐年增多,需要生活護理照料的時間則相應為11.87年,其中將有4.12年處于完全不能自理的狀態。2008年衛生部公布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主要結果:60歲及以上人群長期失能率(活動受限)為31.1%,其中城市26.0%,農村33.8%。《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研究報告也指出:全國目前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由799萬增加到940萬,其中城市由154萬增加到194萬,農村由645萬增加到746萬;部分失能老年人同期由1461萬增加到1894萬,其中城市由260萬增加到370萬,農村由1201萬增加到1524萬。龐大的失能老人需要大量的家庭、社會的人力、財力支出,機構養老不是最廉價的養老模式卻是最節省下一代精力的養老模式。
1.3 老年人對專業護理養老服務需求上升城鄉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全護理和照料的比例已由6.6%升至9.8%,其中城市由8.0%升至9.3%,農村由6.2%升至9.9%;城鄉愿意到養老機構長期住養的老年人總量增加,按照調查測算,對機構養老床位的潛在需求量從2000年的1821萬張上升到2006年的2261萬張。2008年各地建有各級各類養老服務機構近39546家,床位235.5萬張,僅就床位數來講,剛剛超過老年人總數的1%,較之國際社會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遠,建立包括生活照料、文化娛樂、疾病護理和精神護理在內的全方位的社會化專業護理養老服務體系迫在眉睫。廣西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不到3張,遠遠落后于全國水平,與發達國家的水平更是相差甚遠,專業護理機構亟待發展。
1.4 老年公寓專業護理總體水平不足 長期護理的老年人主要需要集生活護理、疾病專業護理、康復護理、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功能為一體的養老機構,因此由護士為主醫生為輔的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應是他們的最佳選擇。服務過程中各種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專業設備、專業標準必須有充分的應用和體現。可是,截至2005年底,我國取得養老護理員資格的僅有2萬人,與上千萬失能老人的潛在需求相比無異于杯水車薪,即使與上百萬已經住進養老機構的老年人需求相比,也難以應對。而且專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設施嚴重不足,服務的項目和內容不全,建院的水平和管理以及服務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亟待專業化、規范化養老服務行業。
2 廣西重陽老年公寓專業護理養老的優勢
為了適應現代化科學養老市場需求,為了創立發展中國自己的專業老年護理,廣西中醫學院護理學院承辦了有400張床位的廣西重陽老年公寓,全方位為老人提供高品質老年綜合專科護理服務,贏得老人、社會、政府的高度稱贊,2007年6月被民政部確立為首批“全國養老服務社會化示范活動試點單位”,2007年12月又被民政部等授予“全國模范養老機構”。承辦理念是:重陽公寓提供老人醫院式的醫療保健,美麗花園式的環境,滲透文體藝術活動的格調。充滿人文關懷的整體護理。專業護理養老優勢具體如下。
2.1 養老隊伍專業化、綜合服務能力強 護理學院院長兼任廣西重陽老年公寓院長,專職常務副院長是主任醫師(獲廣西名中醫稱號),護理副院長是老年護理兼心理學副教授,均經過國內外學習培訓過,其他工作人員基本為聘任人員,如2008年聘請了非編制人員136人,包括主治醫生1人,11位執業醫生(包括康復醫生),主管護師1人,執業護士70人,培訓合格護工30人,輔助人員23人。專業化醫療護理隊伍有利于提供醫療、護理、保健、康復、文化娛樂等高質量綜合服務,有利于建設標準化服務、標準化管理。
2.2 滿足老人養老養病一體化需求 以2008年3月入住廣西重陽老人公寓423人為例,老人來源于退休工人163人,退休教師97人,退休干部62人,農民9人,個體戶7人,無職業者85人。統計結果,男性171人,女性252人,平均77.6歲,每位老人均有一種以上疾病,平均患病種類2.21種。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程度下降,公寓老人護理級別:3級護理107人(25.3%),2級護理57人(13.5%),1級護理37人(8.7),特級護理222人(52.5%)。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占74.7%,說明這些老人需要養病養老一體化服務,即長期專業護理。
2.3 “養、醫、樂、學、為”整體護理模式
2.3.1 醫療性護理服務 70位護士24 h輪流排班。按醫囑給老人送藥、協助服藥、注射、病情觀察、測量生命體征、抽血檢查、輸氧、預防壓瘡、導尿和鼻飼等疾病護理,還進行營養指導、心理疏導、健康教育服務等。提供公寓最主要的服務。
2.3.2 基礎醫療服務公寓像醫院一樣周一至周六醫生到房間評估每一位老人,問診、體檢,根據需要給予相應輔助檢查、對因和對癥治療、心理指導。公寓24 h有醫生輪
流值班。一旦老年人病情變化,病情重和危及生命,公寓醫生應急處理,必要時轉到條件好、事先與子女商定好的醫院診治。
2.3.3 中醫保健服務老年人亞健康癥狀較多、較重,如腰酸背痛及其他不舒適的感覺,公寓提供特色中醫保健服務,如給老人按需要進行針灸、推拿、按摩、燙療、艾灸等服務。
2.3.4 娛樂服務 公寓支持老人自發開展舞蹈表演、合唱、晨間民族舞、太極劍、個人才藝展示、麻將比賽、書法繪畫、手工藝術展覽等活動,加上員工每天推輪椅讓老人園內散心、每月為老人舉行一次大型集體生日、游園活動,節日自愿者文藝慰問演出等活動,90%的老人都會高高興興地留在公寓,依賴公寓。
2.3.5 生活照料服務 公寓約74.7%的老年人半喪失或完全喪失了自理能力,不同程度需要飲食、大小便、翻身、沐浴、穿衣護理等,工作量很大,技術含量小,公寓聘請了30位護工,經培訓合格后上崗,專門給老人提供生活護理。
2.3.6 臨終關懷服務 公寓在群樓北面設寧養園40張床,為喪失智力并臥床不動、臨終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維持生命護理、心理護理和尊嚴護理。
2.4 促進護理學院產學研共同發展 老年護理教師經常到老年公寓與老人和工作人員有目的交流,開展針對性強的老年護理科研,每年得到科技廳、衛生廳和教育廳的多項課題立項支持,并和加拿大、英國、泰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老年長期護理學術交流,師資能力不斷提高。護理學院培養本科、高職和中職三種層次護理人才,必修《老年護理學》課程。本科老年護理教育以護理理論、老年人疾病護理和心理護理為主,學習為老年人綜合設計各項護理服務,見習突出溝通能力和老年護理調查研究活動,調查報告作為主要的考核內容,一些小組論文得以公開發表。調查數據被應用于循證老年護理教學中,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職和中職老年護理教育以熱愛老人、技能護理為主,包括老年人疾病護理、溝通護理、娛樂護理、生活護理、營養保健護理和安全護理,見習突出實用性、操作性,有些畢業生后來步入了老年公寓工作。
2.4 公寓管理實現民營化、規模化、有效益 廣西重陽公寓除了2位核心管理人員和2位一般管理人員是護理學院在編人員外,其余全部是聘用的醫生、護士、護工和輔助人員,自負盈虧。老人是經濟最弱勢群體,在這樣的環境中競爭生存發展是關鍵,一是公寓實現經營規模化減少管理成本;二是報酬與效益掛鉤提高員工積極性;三是服務品質專業化、服務內容多樣化,增加老人滿意度。人住老人從2004年底的102人到2008年470人超負荷運轉,頭兩年虧本,一年持平,后兩年略盈利。老人滿意護理服務95%以上,兒女放心工作,學校產學研進步,為護理學生開辟了新的就業途徑,廣西民政廳創收不菲,實現了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3 專業護理在老人公寓推廣的可行性
3.1 專業護理是中國老齡事業規劃發展的方向之一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指出:在有條件的普通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在相關專業開設老年學、老年心理學和護理服務等課程。養老機構和社會培訓機構要適應市場需求,培訓養老護理員和服務員,落實持證上崗制度,逐步建立覆蓋全國城鄉的基層養老服務隊伍。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意見》,提出了“9064”養老服務新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4%的老年人人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綜上所述,可見國家和地方均有規劃學校對口專業培養老年護理專業人員,并策劃了專業養老比例。
3.2 按比例專業護理養老可節約社會成本 廣西重陽老年公寓以2008年3月住滿1個月的423位≥60歲老人為例,老人醫療支出每月平均僅170元,護理費是它的1.76倍,所以廣西重陽老年公寓是以提供專業護理服務為主的養老機構。老人自有月收入平均1082元,平均養老支出1243元,其家屬要平均每月支付贍養費161元。2008年廣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146.0元,因此可支配收入在中等及以上的老人,可以承受自費在老年公寓專業護理養老。公寓專業護理養老比住院便宜得多,也比請保姆(每月500―800元,并包吃住)專業、安全、省錢,且公寓能更好滿足老人交際、娛樂和學習等精神需求,兒女安心工作創造更多物質財富。不過專業護理養老畢竟比居家自我照顧養老成本高,所以它是被限制性按比例發展才呈現節約社會成本。發達國家福利長期護理院床位占老年人的5%~7%,提供慢性病和失能老人的護理服務,保障基本疾病照料和生活,既體現社會文明的人性關懷,又在政府支付承受范圍內。
3.3 老年人和家屬支付能力的可行性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逐年提高,特別是近幾年生活有了較大改善。隨著收入的提高,城鄉居民亦開始更多的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過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現象有了較大改變。2007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用于醫療保健支出為210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為699元。家庭收入在人均水平及以上的城鎮老人有自費入住老年公寓的經濟條件,但農村多數老人暫時還不具備自行付費入住老年公寓的條件。如果重陽老年公寓能改用醫療保障和護理保障支付部分醫護費用,專業養老護理就能覆蓋更多需要長期專業護理的老年人。
3.4 老年護理儲備人才豐足 正如周曉紅報道的那樣:護理專業畢業的中職學生就業困難重重,難以順利就業,面臨巨大的壓力。但廣西中職護理每一年都在擴大招生,畢業學生早已習慣了不是從前的以醫院為主要就業渠道,她們一部分進中小醫院和進私企醫院尚可做護士,進大醫院主要做導醫和護工,一部分進美容院、推拿按摩院,更有一些做醫藥銷售、房地產銷售等非專業就業。中職護理儲備人才非常豐富,經老年護理短期培訓后是老年專業護理的較佳可塑人才,提高中職護理教育的利用效率,真正拓寬了護理就業的渠道。
3.5 專業護理養老的硬條件和軟技術的可行性 現在各大中城市均建有高檔老年公寓,符合專業養老建筑及環境、規模超過300張床位的公寓可以推行專業護理養老。現在高職醫療和護理、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部分就業依然很困難,吸納這些人才在養老事業發展,既可拓寬護理就業渠道,又可提升養老水平。在專業養老硬件和養老技術人才儲備上我國條件都初步具備。在每一座城市建立1―2個長期護理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4 專業護理養老面臨的爭議問題及對策
4.1 成立養老評估協會 我國養老服務業采取行政級別劃分,如省級、市級、縣級、村級,這是不合理的,因為同級別機構可能存在巨大的服務質量級別,富裕地區與貧困地區差別很大,在老人和家屬挑選養老機構和付費時存在疑難和爭議。應該成立養老評估協會,根據國情,像賓館評星級
一樣,將養老機構分成五星級服務,設施、環境、規模、人員素質和服務項目設立評估標準,按標準評級,按標準收費。避免同牌子不同性質、不同級別,避免養老機構過度服務和服務不到位,讓老人根據自己需要的服務、經濟實力選擇養老機構和服務項目。政府在給貧困、患病、不能自理的老人購買服務時,也有一個參照。
4.2 福利與盈利兼顧問題 可以說沒有盈利的養老機構就沒有活力。福利養老院用無償的房屋床位、財政的工資去收費養老(福利養老的比例很少),而像廣西重陽老年公寓是護理學院貸款購置一切設備、市場價租賃公寓、自負盈虧的收入發放工資。同時因為廣西民政廳讓自己的二層機構(服務中心)出租各養老機構,競價偏高,例如廣西重陽老年公寓平均租賃和最高租賃價分別是225萬元/年、280萬元/年,按設計400個床位并全年住滿計算,平均每位老人需負擔房租分別是468.75元/月、583.33元/月。在發達國家長期護理是福利待遇,我國應該改變那種越福利單位越補助現象,國家負擔重效益低,應該對在福利事業上耕耘的所有機構一視同仁,要對公辦私營性質企業申請發展服務業引導資金給予平等扶持。對自負盈虧養老企業房屋租賃、床位建設給予一定福利資金,減少競爭起點過分不公平,減少床位費,增加低收入老人需要長期護理的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