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5: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國咖啡文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7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2-0-02
近日,央視的一則關于星巴克在中國暴利營銷的報道將星巴克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報道稱:一杯中杯星巴克(354毫升)拿鐵咖啡在北京的售價為27元,這一價格比美國售價貴三分之一,比印度售價貴一倍。而且據上海咖啡專業委員會會長王振東的解釋,一杯中杯拿鐵的物料成本為:1.6元的咖啡豆、2元的奶精、1元的紙杯等一次性用品,整個物料成本不足5元,由此推算星巴克存在“暴利”。星巴克存在暴利嗎?為此我們來探究一下。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商品的價格不是完全由它的制造成本來決定的,商品的價格更依賴于供求關系。當供給大于需求時,商品的價格就會低,反之,當需求大于供給時,商品價格就會較高。況且商品的成本也不僅僅局限于制造成本,我們還需要考慮店面的租賃費、倉儲費、物流費、管理費用及財務費用等,這樣的大成本計算出來的一杯咖啡的價格要遠遠高于5元。這里我們還沒有考慮品牌的附加值。如果把這些因素全部加總起來,一杯星巴克咖啡的價格也就接近30元了。星巴克咖啡的價格雖高,但它并沒有形成壟斷,消費者有完全的自主消費權,如果嫌價格高可以不消費,畢竟咖啡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且你還可以選擇更為便宜的咖啡店或者是超市的速溶咖啡。消費者之所以愿意選擇高價的星巴克是因為他們來這里消費的不僅僅是一杯咖啡,帶給他們更多的是對星巴克文化的欣賞。為什么星巴克咖啡高價但卻依然有眾多的消費者?這歸功于其成功的營銷策略,本文就帶領大家去了解一下星巴克獨特的文化營銷策略。
一、獨特的品牌定位
星巴克將自己定位于獨立于家庭、工作室以外的“第三空間”,它的目標市場是享受生活、崇尚知識、積極努力工作的時尚城市白領,而不是天天柴米油鹽醬醋的普通消費大眾。星巴克希望給予消費者的是一個輕松、和諧、舒適的場所,在這里人們可以完全放松自己,將辦公室的爾虞我詐,家庭的瑣事都拋之腦后,真正的將自己釋放。人們經常聽到的“我不是在星巴克,就是在去往星巴克的路上”這句頗具小資情調的話足以體現現代白領一族對星巴克的熱愛。星巴克已然代表著身份、地位,代表著有格調的小資生活。星巴克認為他們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們對咖啡的體驗,力圖做到讓每一位來到星巴克的顧客都能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報酬。所以一杯制造成本為5元的咖啡售價為27元,對于城市白領一族來說并不是暴利。來星巴克不單純的是喝咖啡,人們更多是享受這里獨特的格調和氛圍。
二、保證優質的原材料
一般產品在品牌價值的創造上大都是依賴于大規模的廣告宣傳,因此大都企業在產品的廣告費上都是高額投入。比如寶潔公司旗下的 Pampers 品牌,一年要投入 3000 多萬美元的廣告費。而星巴克的廣告費用20年只有2000萬美元,平均一年不到100萬美元。那么星巴克是靠什么手段做大做強自己的品牌的哪?星巴克的副總裁安妮·麥克格尼格爾一語道破天機,她說,星巴克是通過向消費者提供獨一無二的最好的咖啡,通過人們的口碑來讓更多的人認識星巴克,認知星巴克。為了保證咖啡的質量,星巴克對原料的選取,工藝流程的管理都甚為苛刻。星巴克有專門的原料采購系統,每一顆咖啡豆都是采用的極品,對于咖啡豆的顏色、形狀都要由專家進行品評,并在西雅圖進行烘焙。品評專家每年要品評十萬杯以上的咖啡,以保證端給顧客的每一杯星巴克咖啡都是優質的。
三、提供高價值的附加服務
星巴克除了提供高品質的咖啡外,還有很多附加服務也使消費者駐足。星巴克通過與網絡公司合作,為消費者提供了無線網絡服務。在星巴克你可以一邊品評著誘人的咖啡,一邊上網聊天娛樂或者辦公。走進星巴克,你眼中看到的是高雅古樸的原木家具,耳邊縈繞著美國鄉村音樂,鼻尖彌漫著濃郁的咖啡香氣。此外店內還會安裝音樂試聽設備,用來供顧客試聽歌曲。消費者還可以在店里的數據庫中選擇喜歡的歌曲或者根據自己的喜好對音樂進行編輯和收錄,做成有個性的光盤帶回家。
四、堅持直營銷售模式
在渠道的擴張方式上,面對加盟連鎖店分擔費用這一誘人方式下,星巴克依然堅持直營模式。直營是指由公司總部直接經營、投資、管理各個零售點的經營形態。在直營模式下可以保證每個連鎖店都由總公司統一管理,以控制品質標準。每個店的員工都是由總部統一訓練,以確保百分之百的美國星巴克血統。這樣做雖然初期投入的資本較大,但是由總部統一培訓出來的職員的專業素質高,建立了同業中最專業的形象,使得星巴克品牌的擴張也更加有力。星巴克進入中國初期,由于中國對外資零售業的法律限制,使其最初進入中國不得不采取授予國內企業權并占據一定股份的方式,隨著中國法律對外資零售業的全面放開,星巴克已經開始逐漸通過回購股份和獨資的方式來實現在華直營。
加盟店只能復制星巴克的外表,不能復制星巴克獨特的價值觀和相應的管理體制。星巴克特別強調同顧客進行交流, 咖啡生需能夠預感顧客的需求,在耐心解釋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同時,要大膽地與顧客進行眼神接觸。為此每一個咖啡生都要接受24小時培訓,包括客戶服務、基本銷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識、咖啡的制作技巧等。
五、占據有競爭優勢的分銷渠道
在分銷渠道的選擇上,星巴克采取的策略是在最繁華的黃金路段密集發展。星巴克在店面選址上基本是選擇在大城市市中心區、繁華的商業路段或交通樞紐等。好的位置不僅給星巴克帶來了較大的客流量,還帶來的顯著的廣告效應。同時這種繁華地段的店址屬于稀缺資源,可以給新進入者造成了較高的壁壘和障礙。星巴克還打破了方圓多少米不能重復開店的商業常規,在一個地區會集中開設多家門店,這樣不僅給顧客提供更好的便利性,而且密集的占據空間使得競爭對手難以介入,以更好地應對競爭。
六、讓員工成為你的合伙人
星巴克的董事長霍華德·舒爾茨認為,“每個員工都是品牌的形象代言人”, 他認為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企業與員工之間的“伙伴關系”。他說:“如果說有一種令我在星巴克感到最自豪的成就,那就是我們在公司工作的員工中間建立起的這種信任和自信的關系。”在星巴克,員工得到的福利待遇要遠遠高于同行業。1988年,星巴克是第一家為臨時工提供完善醫療保健的私營企業。1991年,星巴克對內部員工實施了“咖啡豆股票”的激勵機制。每個星巴克員工(包括兼職員工)都擁有公司的股票,讓員工成為公司的主人,把每個員工的利益與公司的總體利益聯系起來。從公司的CEO到每一個員工在每個財政年度內,都必須為星巴克工作500個小時,這樣才能保證在派發股票時仍能在星巴克工作。
星巴克知道品牌的擴大和尊重員工同樣重要。星巴克進入市場從不依靠廣告,而是依賴于員工的口碑宣傳。星巴克營業收入的85%是來自與消費者面對面接觸的門市,員工與消費者每一次互動,是品牌印象最大決定因素。為此星巴克把一般公司投入在廣告上的高額費用都用于員工的培訓和福利。董事長舒爾茲堅持員工利益第一位,尊重員工所做出的貢獻,將會帶來一流的顧客服務水平,自然會給公司帶來良好的投資回報。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星巴克的員工跳槽率僅為 60%,遠遠低于快餐行業鐘點工的 140%到 300%的跳槽率。
綜上所述,星巴克正是依靠自己獨特的文化營銷策略來贏得消費者,贏得市場。即使價格略高,依然有眾多的忠實顧客,這正是星巴克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陳思.星巴克的品牌經濟分析.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9.
[2]查星茹.星巴克品牌策略研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2006.
[3]賈燦.星巴克的中國市場營銷策略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
讀書高三議論文800字1不愛喝咖啡的人,說咖啡苦澀;愛喝咖啡的人,說咖啡香濃。同是一杯咖啡,為什么會有兩種體會呢?吾曰:心境不同。
讀書亦如此。不愛讀書的人就如同不會品咖啡的人一樣,只知其苦,不知其樂。愛讀書的人則如同會品咖啡的人一樣,能品出其韻味,進入樂之境。那么,如何才能達到讀書樂之境呢?
首先,要忘記苦境。如果忘不了苦,那么就無法在意義上體會到樂。當今的學生,大多說讀書苦。固然,考試與升學的壓力,扼殺了學生讀書的興趣;但學生不會從讀書中找到樂子,也是不爭的事實。古人讀書,大多搖頭晃腦,樂此不疲;今人讀書,大多愁眉苦臉,見書生厭。古今讀書之心境為何有如此之差異?不可否認的原因之一,就是當今的快節奏生活無法讓人靜下心來好好讀書。久而久之,看到書就心煩氣躁,但我認為,這絕對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們這批新新人類的“心境”出了問題。
心不凈(靜),則難成事。不是讀書苦,而是我們無法抑制那顆動蕩不安的心。當今的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早已俘虜了我們的心。讀書與娛樂相比,讀書當然是苦的。此外,讀書之悲苦,是因為我們的心太向往俗世的功利。林語堂先生曾說:“讀書本旨湮沒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見林語堂《論讀書》)讀書本是無功利的。帶著功利之心讀書,讀書還有趣嗎?還是林老說得好“讀書本是一種心靈的活動”(見林語堂《論讀書》)。因此,快樂讀書的前提就是安頓好那顆動蕩不安的心。
其實,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閱讀。唯有如此,讀書之樂境才會如那“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樣,豁然開朗。我以為,讀書應該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自己的眼睛來讀書,這是低級的閱讀。另一種就是用生命來讀書,這才是真正的讀書。也只有用生命來讀書的人,才算是真正會讀書的人,此時,讀書不是負擔生活,而是享受生活。
其實,暢游書海,我們的生命才會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心游萬仞,精騖八極。在書中,我們可以與自然對話,與社會對話,與大師對話;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我們無所不去。在書中,我們會認識孔子和莊子,認識屈原和文天祥。在書中,我們可以了解荷馬與巴爾扎克,了解雨果與華茲華斯,了解了盧梭與康德。最重要的是,通過讀書,我們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思想得到了提升,甚至可以成為大師——沒有一個大師不是書滋潤出來的。
當然,讀書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半空墜”是常有的事情。如今的我們太怕考試分數低,太怕輸,太怕老師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太怕孤獨。我認為,分數大多與讀書無關,分數低絕不是因為書讀得太多,而是讀得太少。
如果,書是帆,良好的心境是風,那么,讀書之樂便是那探險的遠航之船了。
讀書高三議論文800字2在人生的旅途中,或有歡樂,或有悲傷,但這一切的情感一旦通過閱讀的洗禮,一切情感都已全無,只剩讀書之樂。
或許有人會說:“書是一杯不加糖的咖啡,品起來可真苦啊!”可是不然,你殊不知,口感越苦,越會使人振奮,口感越苦,越能使人體味深刻,正如錢鐘書的那句:“真正的讀書的快樂是不放糖的咖啡,在苦中能品出甜味來,苦才真正是讀書的快樂的引誘。”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在書中,我們可以重返《三國》的激烈戰場,感受《水滸》英雄的英姿颯爽,身臨《西游記》的神人怪鬼之界,垂憐《紅樓夢》中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在書中,從孔子的《論語》魯迅的的《彷徨》《吶喊》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從冰心的《小桔燈》《繁星?春水》到郭敬明的《夢里花落知多少》。在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四季輪回,從“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從“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讀書令我們感受到了從古至今,由國內到國外,從老一輩到新一代的改變與不同,博覽群書,生活是如此充實。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真”,“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有讀書,才能為未來的藍圖染上光輝的色彩。是故有古人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鄰光,更有程門立雪,囊螢映雪,燃糠自照,最終終成一代名人。因此,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更可以造就一個人,何樂而不為呢?
在現在,多數同學只重視讀課本,而不重視課外閱讀,只重視考試成績而不重視身心感悟,只重視表面意思而不重視深層涵意,這并不是真正的閱讀,這樣讀書只會覺得乏味,枯槁,必會感到苦了,而只有用心,用愛去讀書,讀書之樂必會令你樂得合不攏嘴。
讀書會有苦,但苦即為一種樂,讀書會感到快樂,而必須是在經歷苦的條件之后,是亦苦即是樂,樂必經苦,這便是讀書的苦樂之境了。
讀書高三議論文800字3書——是我們每一個人所需要的,就與吃飯睡覺一樣。可是有些人厭惡讀書,認為讀書十分枯燥無味,而我卻認為讀書可以給我帶來樂趣。
書好象是一位懂得許多知識、有許多經驗的智者,可以從她的談吐中學到各種知識,這倒應驗作家歌德的一句名言:“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書不僅可以給我們帶來有用的知識,她在各個方面還是我們有用的向導,如果我在學習上遇到難題,便可以去請教工具書;如果我在生活上遇上麻煩,可以去請有關生活方面的書來幫忙......讀書還可以交流作者與讀者的感情。作者在寫一本書時都會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去,讀者讀到他的書時,便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樂。
讀不同的書給人的感受都不一樣。讀歷史書能讓人回到那遙遠的過去,了解各種各樣古代的事情;讀小說能讓人變成書中的主人公,去親身體驗一下主人公的經歷;讀科幻書能讓人置身于新奇的幻想世界;讀科普書能讓那些復雜而深奧的科學原理通過圖片與文字展現在你面前......
我最喜歡的書是美國作家房龍所寫的《人類的故事》。這本書圖文并茂,里面有367幅世界名畫和60多幅經典照片,介紹了人類歷的各種大事,有羅馬興衰、埃及女王、希臘與波斯之戰、、一次世界大戰......等等。
我們一家人中,不僅我一個人愛讀書,爸爸媽媽也都很愛讀書。有一次,我們一家三口都在家中,我在全神貫注地讀課外讀物,爸爸正在津津有味地讀一本小說,媽媽把切好的肉放在鍋里燒,趁肉沒熟,自己去看看書,不知過了多久,媽媽聞到了一股糊味,大叫一聲:“肉糊了!”,來到廚房,發現肉已經黑糊糊的了,我笑著說:“看來咱們啃書本的味兒比吃肉還香!”大家都笑了。
說到讀書,我想起一個笑話:有一個人到圖書館去還書,圖書管理員發現他的書又破又爛,便問:“為什么你的書破成這樣?”那個人答道:“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管理員又問:“為什么這兩頁不見了?”那個人又答道:“高爾基說過,‘看一本書就象一個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這兩頁我吃了。”——我們讀書可不能象他這樣呀!
讀書高三議論文800字4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如同鳥兒沒有翅膀。高爾基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一種享受。”古今中外,沒有一位詩人不讀書,就可寫出優美的.詩集;沒有一位作家不讀書,就可寫出優美的散文。然而,他們都為書兒癡迷。
期間,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的家屬準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一個鐘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鐘頭過去了,情況依舊。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坐在澡盆里,一手拿著書看,另一只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客輪行至紅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這時,戴著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著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為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后,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贊嘆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有句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好書,確實給我帶來了很多幫助。不僅是我,可能讀好書的人都會感覺到這一點。總而言之,讀好書,會帶來很多益處,同時它也會幫你奠定一個堅固的“地基”。
讀書高三議論文800字5書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她對于這個世界是重要的,對于我也是一樣。我說不清對書的感覺,這種感覺很微妙,似乎是朋友,似乎又是親人,又好像是師生,難以琢磨。對待她,我與孫犁就有些志同道合了,“惟對于書,不能忘情。我之于書,愛護備至:污者凈之,折者平之。閱前凈手,閱后安置……”之一句話;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我和書之間有的是一種師生情。每當我困惑、懵懂了,她填補了我的無知,充實了我的心靈,開拓了我的見識,給予我人生的智慧。她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不幸而有頑強的一生,告訴我,人要堅強;她用十八本《語文》把我引進中華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海洋;她用一本泱泱萬字的《上下五千年》為我講述了中國這只雄師鮮為人知的過去。書,她是我的良師,給我帶來智慧與見識。
我和書之間有的是一種友誼。每當我寂寞、無聊時,是書給我帶來娛樂、輕松、解脫。每當沉浸在福爾摩斯的懸念偵探世界中,我的空洞一時間被滿足,跟隨她揭破一個又一個陰謀;每當我漫游在二月河描寫的宮廷宦海中,看著康熙斗螯拜、清黃河、撤三藩,似乎我也投身在著起伏翻滾的動蕩宮廷,見證一個又一個氣勢輝煌的里程碑……書,她是我的益友,與我分享那一份刺激與喜悅。
在人際交往中禮貌是制約人們選擇語言形式或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Leech看來,交際中人們有效地運用語言屬于一種修辭現象。修辭的范圍十分廣泛,可由交際雙方相互遵循的一系列原則與準則構成。其中之一是制約人際交往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總的來說禮貌原則共包括六條準則,每條準則還包括兩條次則。
一、得體準則(tact maxim):減少表達有損他人的觀點。
a.盡量讓別人少吃虧;
b.盡量讓別人多受益。
例如,甲:一起喝杯咖啡好嗎?
乙:請賞光一起喝杯咖啡好嗎?
在這兩句話中乙使聽話人得到的益處更多些,因此禮貌程度更高。反之,如果某一行為對聽話人所產生的驅使程度越大,即聽話人的選擇余地越少,該話語就顯得越不禮貌。
例如,Diner: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sehot dogs.
Waiter: Well, don’t tell it to me; I’m only a waiter, not a veterinarian.
在這則對話里,飯店的服務員幾乎沒有給顧客留有任何余地,讓顧客沒有受到任何益處,甚至可以說是威脅面子的行為。
二、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減少表達有利于自己的觀點。
a.盡量讓自己少受益;
b.盡量讓自己多吃虧。
例如,A: A cup of coffee.
B: A cup of coffee, please.
C: Could you give me a cup of coffee, please?
在這三句話中禮貌的程度是依次漸進的。A的話語較生硬,有可能遭拒絕,B的語氣和藹了一些,讓聽話人多少有些受益;C讓自己的收益程度做到了最小,吃虧程度做到了最大,讓聽話人就是想拒絕也無法拒絕,并且會非常高興地準備一杯美味的咖啡給說話人。免費論文參考網。
再例如,A: What time is it, please?
B: I am not here to tell you the time.
在這則對話里A吧自己的收益程度將到最低,給對方留有余地,讓對方感到友好,符合慷慨準則,而B卻給對方沒有留余地,直接表示了拒絕,讓對方受損,完全沒有符合禮貌原則,這在我們日常人際交往中應盡量避免。
三、贊譽準則(praise maxim):減少表達對他人的貶損。
a.盡量少貶低別人;
b.盡量多贊譽別人。
此準則以聽話人或他人為出發點,涉及說話人的評價或批評。例如,
甲:你認為我的新發型怎么樣?
乙1:怎么這么難看!
乙2:馬馬虎虎吧。
乙3:真漂亮,正是我喜歡的那種。
在三個人的評價中,乙1違反了贊譽準則,沒有贊譽對方甚至貶低對方,可想而知對方聽了后心情肯定不好,馬上會降低對乙1的好感,如果是兩個好朋友以后都有可能分道揚鑣;乙2雖然沒有直接貶低對方但缺少贊譽,也不會給對方帶來好感;只有乙3符合了贊譽準則,一點也沒有貶低對方而是盡可能給對方多的贊美。這樣的話語在人際交往中才會受歡迎。
四、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減少對自己的表揚
a.盡量少贊譽自己;
b.盡量多貶低自己。
此準則以說話人為出發點,它和“贊譽準則”構成一對姐妹準則。自夸往往是不禮貌的,因此貶低自己會顯得更得體,更禮貌。而這點正好符合了我們中國人一向謙遜的傳統。例如,甲:聽說你孩子學習很好呀!
乙:哪里哪里,一般一般。
在這則對話中,乙的回答雖然是“哪里哪里”,但并不代表著他的孩子學習不好,真的一般,他只是盡量的貶低自己以表達對甲的禮貌。這對中國人來說都很好理解,但 如果一個西方人聽了乙的話,有可能會真的認為他的孩子學習一般,因為西方人對待別人的贊譽一回答的是“Thank you”,所以禮貌準則的符合與否也要和說話人和聽話人的文化背景結合起來。免費論文參考網。再例如,Tom: I used to shoot tigers in Africa.
Jack: Nonsense!There are no tigers in Africa.
Tom: Right youare. I shoot them all!
在這則對話中Tom雖然違反了謙遜準則,盡量的贊譽自己,甚至夸大事實,但卻是典型的西方人的幽默。
五、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減少自己與他人在觀點上的不一致。
a.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
b.盡量增加雙方的一致。
此準則關注的是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觀點、看法是否一致。保持了一致就顯得有禮貌。例如,甲:今天去游泳怎么樣?
乙1:太累了,不能玩點輕松地嗎?
乙2:好吧,如果實在沒有別的活動的話。
乙3:太好了,我最喜歡游泳了。
這則對話中,乙1直接表明了分歧,與一致準則相違背;乙2雖然沒有直接表明分歧,但沒有對說話人表示贊同,保持一致,只有乙3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和說話人的一致,符合一致準則,屬于禮貌的言語。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永遠符合別人,有時有必要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如果不得不和說話人產生分歧時,我們可以采取委婉的語氣或是幽默的說法,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和不愉快,甚至即使是分歧讓對方聽了也樂于接受。例如,Father(angrily): You can get rid of moneyfaster than any man I know!
Son: True,dad, but listen. By getting rid of it quickly I save lots of time, and time ismoney.
這則對話雖然是個笑話,但兒子幽默的應對憤怒的父親,而避免了直接和父親頂撞也不失位聰明之舉。
六、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減少自己與他人在感情上的對立。
a.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
b.盡量增加雙方的同情。
此準則涉及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關系,尤其是雙方的心理感受。例如,甲:我這兩天感冒了。
乙1:我知道,肯定是那天游泳游的。
乙2:怎么自己都不知道注意。免費論文參考網。
乙3:真不幸,這兩天一定要多注意休息。
在這三個人的回答中,甲沒有從乙1和乙2得到期待的同情,甚至得到了責備,容易讓甲產生反感,只有乙3的話語增加了同情,顯得更得體、更禮貌。
結語:
禮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無論哪個語言集團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的社會文化條件下禮貌原則應該是存在區別的,而非一概而論。我們在日常交際的時候也要針對不同的聽話人,比如說東方人和西方人,針對他們不同的文化背景,靈活的運用禮貌原則,真正做到任何場合,任何背景下的禮貌與得體。
參考文獻:
1、冉永平. 語用學:現象與分析.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何自然、冉永平. 語用學概論.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
一、法國咖啡文化以及茶文化的歷史發展
咖啡在1643年被引入法國,然而當時并不被法國民眾所接受。咖啡在二十多年后的1669年才開始盛行起來。當時的太陽王路易十四被咖啡迷住,自此喝咖啡在法國盛行。隨后出現了許多因為咖啡而形成的文藝沙龍。普洛可甫咖啡館是巴黎第一家開張的咖啡館。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都是這家咖啡館的常客。一些著名的咖啡館里長期聚居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家,他們在這里構建了全世界作家和藝術家心目中的圣地和精神家園。正是在這些沙龍和咖啡館中,法國歷史上的一些重要政治、社會、歷史事件被推向整個社會。另外,咖啡的價格非常平民化。這使得咖啡不僅在文人、思想家當中流行,也使咖啡走進了普通民眾,成為一種舉國飲品。咖啡也在法國發展出了多種制作工藝。咖啡種類多、制作方法多樣而精良,使咖啡愈加受到法國人的喜愛,逐漸發展出了法國獨特的咖啡文化。
1636年,荷蘭商人把中國的茶葉轉運至法國巴黎。茶葉傳入法國初期,飲茶是否有利健康使醫藥界人士爭論不休。1685年,菲利普?杜福爾出版了《關于咖啡、茶與巧克力的新奇論文》,這是在法國最早論述有關茶葉的書籍之一。書中稱贊茶葉是醫治頭痛及幫助消化的妙葉,它甚至可以當作處方箋來開。飲茶有利于健康的觀點取得了勝利。在法國,在茶葉剛剛輸入之際,由于價格昂貴,茶葉被視為奢侈品,飲茶只在貴族之間流行。皇室貴族一般也是將茶視為醫治疾病的良藥。據說,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祖父馬薩林樞機主教患有痛風病,他堅信經常喝茶可以減輕他的病痛。進入18世紀,飲茶有利于防病、治病的觀念在法國上層社會中仍盛行不衰。茶葉在巴黎及凡爾賽逐漸贏得了許多熱情的支持者。法國大革命后,隨著貴族階級的消失,茶葉也不再被人們視為貴族飲料,飲茶之風在廣大民眾中逐漸推廣。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之前,普通法國人仍很少飲茶。飲茶者大多是資產階級及英、美、蘇諸國的僑民。在普通法國人的眼中,茶和保健藥劑大致可以劃上等號,它只適宜于感冒或者消化不良時飲用,或是女士們為保持苗條身材而飲用的減肥飲料。
二、法國咖啡文化以及茶文化現狀
如今普通法國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咖啡。咖啡對他們來說不只是一種飲品,它還隱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遍布城市與鄉村的咖啡館是法國生活方式的一種標志。本世紀以來,咖啡館成了社會活動的中心。法國的咖啡館遍布大街小巷,成為法國人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可以在咖啡館里聊天、休息、學習或者與朋友聚會,學者或藝術家也常在一起邊喝咖啡邊探討學問。偉大的藝術靈感往往就是在這種環境中誕生。咖啡文化被法蘭西民族帶到一個近乎脫俗的境界,成了一種精神象征。在法國,咖啡的價格也很低廉。一杯咖啡通常是三歐元左右,這對于平均月薪約一千多歐元的法國人來說實在不算什么。即使到了深夜,星羅棋布的咖啡館里還是燈火通明、高朋滿座,演繹著其獨有的咖啡文化。
20世紀60年代以來,法國的人均茶葉消費實現了快速增長,一股茶文化熱在法國悄然興起。可以說,在法國,茶文化從沒有像現在這樣流行、這樣具有吸引力。法國人認為,茶是一種最富有詩意的飲料。飲茶也是一種文化和一種人人都可以從中受到熏陶的禮儀。法國人飲茶一般習慣飲下午茶,分為清飲和調飲兩種。其中清飲和我國目前飲茶方式相似;調飲則加方糖或新鮮薄荷葉,使茶味甘甜。法國人以飲用紅茶的人口最多,飲法與英國人類似,取茶一小撮或一小包,沖入沸水后,配以糖或牛奶。沱茶因為具有特殊的藥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國注重養生的中老年消費者的青睞。除飲用外,法國人還大力開發茶葉的其他用途。如不少法國廚師制作菜肴或點心時,習慣使用茶葉作為烹飪調料。如今法國人已開發出了各式茶葉餅干、茶糖、茶凍等食品。法國人甚至還把茶葉添加到蠟燭、香水、洗發香波、牙膏、奶油、巧克力甚至酒中。法國人還喜歡洗茶葉澡,認為茶有美容護膚、減肥的功效。
三、兩種文化在法國發展不同的原因分析
咖啡和茶作為17世紀同時傳入法國的飲品,法國咖啡文化成為法國文化的象征,見證了法國文藝的復興,和法國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可或缺。然而相比咖啡,作為同時期傳入到法國的飲品,茶的歷史顯得略為暗淡,茶在初傳到法國的時候,基本上只在貴族等社會上層中流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普通法國人仍很少飲茶,只在最近幾十年,茶文化才悄然在少部分法國人中間興起。而探究起茶文化在法國發展落后于咖啡文化的原因,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一)飲用體驗上不同
咖啡由于含有較高的卡路里,在傳播過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可以用來當“飯”吃的,可以說,咖啡不僅是一種飲料,而且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佐餐飲品。早飯時,吃著香噴噴的羊角面包,配上一杯香甜的牛奶咖啡;中午休息時,工作之余,課間休息,來一杯咖啡提提神兒,填填肚子,才能精神振奮地繼續工作或學習。并且西方人對咖啡的飲用方式多種多樣:加奶,加糖,打碎粉末飲用等等都豐富了咖啡的可飲用性。而喝過茶的人都知道,喝茶后不但感覺沒有能量補充,喝完還很快就會感到饑餓。這跟茶葉有去脂去膩,健胃消食的作用有關。所以在滿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方面,茶落后于咖啡。
(二)文化認同方面
由于茶來自中國,中國的茶文化中包含著一種獨特的精神。茶入口時比較苦澀,品完后會感覺醇香,回味無窮,品一杯茶的過程就蘊含著先苦后甜的生活哲理。法國文化則截然不同。法國是一個會享受的民族,他們哀嘆人生苦短,宣揚及時行樂,而這與茶文化中包含的中國文化中有些忍辱負重終能守得云開見月明是相違背的。
(三)內含成分比例不同。
我們比較每100克咖啡豆和干茶葉的營養成分表,其中茶以鐵觀音為例: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同等重量的干茶葉和咖啡豆相比,干茶葉要含有更多的咖啡因。但一杯普通的咖啡,其咖啡因含量往往是一杯普通茶水的3倍――因為泡制同樣的一杯咖啡需要更多的咖啡豆。咖啡因是一種黃嘌呤生物堿化合物,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能夠暫時的驅走睡意并恢復精力。因此,在提神醒腦方面,喝咖啡要比喝茶更有效果。另外,由于咖啡因含量較高,經常喝咖啡,身體可對其產生輕度依賴,產生類似“上癮”的感覺,一旦停止,可能會有諸如頭疼、疲勞、焦慮、易怒、抑郁和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癥狀的出現,雖然這些癥狀只會持續幾天,但足可以使人養成喝咖啡的習慣了。
四、在法國推廣茶文化的策略
通過上文對于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在法國發展的對比分析,可以使我們今后在法國大力發展茶文化得到一些啟示。
(一)飲用方式豐富化
法國是一個熱愛美食的民族,他們的味蕾更喜歡有豐富味道的飲品,而不是像傳統的茶葉一樣的清淡式飲品,這從法國人更喜歡去掉了大量苦、澀味的紅茶就可見一斑。像法國本土就已經出現了改良過的茶飲法,比如將茶經過烹調改造,添加了大量糖,奶,形成了受更多人歡迎的英式紅茶,以及更后來,更香甜厚重的奶茶的出現給我們指出了一個茶飲方式在法國改良的方向。花茶的前景也頗為看好。餐前、餐后喝杯帶花香的茶,去除油膩、齒頰留香,神清氣爽極了,本來就愛花喜香的法國人,定會對花茶產生濃厚的興趣。總之,就是在我國直接沖飲清茶的方式上稍作變幻,添加些類似方糖、薄荷葉、花瓣、蜂蜜等配料,應會更易被法國人接受。
(二)茶品牌化
世界10大咖啡連鎖都是在二戰后建立的,而茶葉連鎖還在發展中,至少比咖啡要晚了50年。西方立頓公司一年的產值比中國所有的茶廠的總和都要多。這說明茶葉品牌化,規范化發展是以后茶文化發展的方向。我國的茶葉企業應該擴大市場份額、成立聯合營銷、打造知名品牌、實施標準化生產,以品牌化運作,規模化經營來贏得市場。西方已經進入熱量過剩,普遍肥胖的后工業時代,而不含糖、低脂肪低熱量的茶葉會大有作為的。
引言
教育部在對四六級進行改革的方案中明確提出,2007年后的四六級考試不再設及格線,不頒發合格證書,并且再次重申高校不必把考試跟學位和畢業證書掛鉤,甚至其改革還有可能放寬對考研和用人單位招聘的政策。并且2017年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將降低英語的分值。這一系列措施使得許多人在猜測全民學英語的要求和現狀是否要漸漸淡出歷史舞臺,更有一些學生歡呼雀躍:“終于要擺脫學英語的噩夢了。”這樣的反響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高校英語教學的狀態,因為追求超高目標的學生畢竟是少數,而大部分學生學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有一紙證書能繼續學業、得到好工作或提升在工作單位的職位,這兩項改革使得學生學習英語的最重要外因動機有相當程度的弱化。眾所周知,在各個領域的學習行為中,動機都是影響學習成績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英語的學習和教學方面也是如此。語言學家Gardner(1985)把學習外語的動機分為以下四個方面:⑴學習這種語言的目標;⑵學習中做出的努力;⑶實行目標的愿望;⑷對學習的熱愛程度。對于中國學生來說,作為既非本國語又非官方語言的英語,失去了考試的目標,又很難營造“自然習得”的語言環境,樹立和實現學習英語的愿望自然就會大打折扣,更談不上對其的熱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首先采取積極的態度,從別的方面入手來幫助學生重新激發起對英語學習及其知識積累的渴望,從而產生主觀學習的能動性。在此過程中,努力開發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盧姆曾經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很多著名人物也都對興趣在學習行為中的重要性做出過評論,可見興趣是一種多么重要的無形動力。筆者通過多年教學經歷中體會到,通過文化背景知識的引入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個行之有效的切入點。
語言和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因為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生成和發展都是由某種文化決定,并反映這種文化,同時又起到傳播這種文化的作用。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首要的任務就是學習語言,但也只有在了解有關文化背景的基礎之上,才能充分地理解反映這種文化的語言。
以筆者多年來從事教學的經歷對比認為,由鄭樹棠為總主編、每冊均含《讀寫教程》、《聽說教程》、《泛讀教程》、《快速閱讀》和《綜合訓練》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選題廣泛,內容多樣,信息性強,文化內涵豐富,在鞏固和強化專項能力的同時,能夠有效地提升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不僅使其較為熟練地在實際生活中得以運用,而且非常適用于準備相應的考試特別是四級考試的學生。但是在目前追求考試的目標弱化的情況下,該如何使學生激發起學習英語的動機,筆者就將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為例來說明文化背景知識的介入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所起到的作用。
文化背景知識在理解內容過程中的作用
1.寓教于樂
在調查學生學習英語方面最大的困難問題上,大多數學生眾口一詞的是“記單詞”。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礎之基礎,且量之巨大令許多人頭疼。那些之所以學不好英語的人,皆是因為缺乏記憶單詞的巧妙方法,導致從學習開始階段就記憶困難,從而面對更多的詞匯時失去興趣和信心而放棄。然而記憶的規律又確實是一個不斷重復的機械過程,因此,要想改善詞匯方面的記憶,就需要賦予詞匯記憶以趣味性,開發出學生對學習單詞的興趣,使枯燥的重復模式首先變成形象的認知,進而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最終激發學生記單詞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的課后練習中設置有Word Building一項,其目的就是想讓學生在總結、訓練前綴、后綴和合成詞中了解及習得英語構詞法的方法和規律,期望對理解、背誦單詞所有幫助。但是,如果只是把這個練習當作是純粹的記憶掌握行為,那也是很單調的。這時候,教師引入一些文化背景,不僅可以活躍沉悶的課堂氣氛,還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轉被動為主動。比如,第二冊Unit 3的單詞表里出現A-OK一詞,雖然學生已經非常熟悉ok這一表達,但并不了解這一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典型、最成功的美國英語”用法的來源。經講解,他們才會從故事中知道,原來O.K.與美國第八任總統Martin Van Buren有關,是Old Kinderhook的縮寫。而A-OK居然是誤打誤撞造出來的一個詞。
一些學生把聽力課當作是睡覺、放松的時間,因為大家都知道聽力技能的訓練和提高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以量達到質的飛躍,就是強化性地反復主動接收所聽信息,一旦思想神游,就會越走越遠,跟不上內容節奏,進而昏昏欲睡。教師戲稱聽力課上的英語簡直就是催眠曲。而在課堂上的有限時間內,若是為了提醒、迫使每個學生都能始終保持清醒狀態而采用頻繁讓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也是不可行的。因此,教師就需要心細,在每次內容中找出幾點可以引發學生趣味的文化知識來調節下心不在焉、無精打采的氛圍。比如聽說教程的第二冊Unit 3 Homework部分里的文章材料提到“many people believed that getting a divorce was a luxury that only the rich could afford”和“Hollywood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the divorce capital of the world”,教師就可以提供一些有關明星離婚財產分割的花邊新聞給學生,學生肯定會立刻活躍起來,并對這兩句話的理解不再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會留下一定印象。
2.增強理解力
英語學習涉及的是兩種不同語言及文化之間的相互轉換的思維方式,大部分學生,尤其理工科學生對于英語文化背景不熟悉,往往只是能夠翻譯出字面和語法方面的意思,但是對文章里更深層次的含義把握不了,更談不上欣賞英文的優美表達了。筆者在從事大學理工科學生的教學中發現,理工科學生對文化知識了解較少,從而限制了其對篇章內容的習得。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補充相關的文化背景以引導、幫助學生解決這方面的困難。《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中比較典型的一課就是“As His Name Is, So Is He!”。文章表現名字與人物性格之間關系的主題。不過其中列舉太多我們中國學生僅是聽過但對其意義完全沒有概念的西方人名,造成在讀的過程中被漫天的英文名字搞得眼花繚亂,讀完后仍然稀里糊涂的結果。對這篇文章的講解就必須導入與人名相關的文化背景。同時介入學生比較熟悉的中文名字加以比較,讓學生理解得更全面、更清晰。比如,文章開頭就給讀者帶來問題:為什么要把Debbie改成Lynne?為什么Debbie讓人覺得應該是個廚師的名字?原來起源于希伯來語的這個名字往往被描繪為可愛、健康、健談、活潑的人物形象,廚師常給人健壯的印象。Lynne在西班牙中的表現形式是 Linda,英格蘭語中拼寫為 Lynn, 意思是瀑布或水池。因此給人感覺姿態優美,身型高挑、纖細,個性獨立。文章提到改名字的這個人物恰好長相漂亮,姿態優雅,所以為什么Lynne更適合她。整篇文章貫穿了這樣的一一解釋,完全了解了名字背后的故事才能到達卓有成效的結果。
文化背景知識的引入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透徹理解。第三冊的第四單元中Section A的文章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就需要相當多文化背景知識的輔助才能對其五個各自獨立但又相互之間關聯的部分理解更深入。文章分別對這五個象征主要做了歷史發展的講解,但對其被看作美國象征的原因卻沒有明確地表述。其中的自由女神像最為中國學生所熟知,但她到底代表什么可能很多學生根本不明白。至于“美國哥特式”這幅畫和野牛鎳幣,知道的人就更少了。這五樣事物關聯著一些歷史事件和社會背景,只有搞懂了這些,才能完全理解自由女神像反映美國人民爭取民主、崇尚自由的理想;全世界小女孩心中渴求的芭比娃娃是美國人眼中美女的形象,代表美國女性;表現美國農民莊重自豪感的油畫《美國哥特式》象征美國人所看重的頑強逆境的精神;野牛鎳幣應該代表了美國人敢做敢當、承認錯誤的勇氣;身材高大、笑容可掬是美利堅民族和人民的形象。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代表美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些文章,僅從解讀文字也能對內容及其主題理解得比較詳細,但若是增加目的語文化知識,并通過與本民族文化的對比,會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學生既獲得更多他國文化的知識,同時又重溫了本民族的文化。
3.擴充基本常識
有時候對于英語文化知識的介紹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應該具備的英語基礎常識。比如,第一冊里Unit 8中出現的 “black coffee”,許多學生都會翻譯為“黑咖啡”,其實,這個表達涉及到英語中顏色詞匯的用法,不加牛奶時的純的“清咖啡”就是黑色的,由此可以讓學生推導出“white coffee”應該是指加了奶的咖啡,這樣的咖啡還可以叫做“milk coffee”,最近幾年出現的馬來西亞的所謂“白咖啡”其實就是一種加入奶精或煉乳的“white coffee”。接著再給學生補充從口味角度描述咖啡的表達“strong/weak coffee”,進而列出一些他們所熟悉的諸如“mocha”、“cappuccino”等幾種咖啡的英文詞匯。如果發現學生仍然熱情高漲,可以趁熱打鐵再給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含有“black”的事物的表達。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起學生積極思考的情緒,還擴充了必要的知識。
結論
大學之前英語教材基本涵蓋了所有語法知識,因此高校英語教學的目的應當是教授學生在鞏固詞匯量的基礎之上獲取更多信息的能力,以上的論述可以充分說明課堂上注重文化知識的導入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就要從諸如詞語、社會風俗、價值觀念、歷史事件等多方面輸入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和享受。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8。
[2]郭亞莉:《如何積極地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中國英語教學》,2003。
[3]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馬蓉:《合作學習研究評述》,《中國英語教學》,2003。
[5]屈延平:《文化對比語篇分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6]王初明:《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大因素與外語教學》,《外語界》2001。
[7]魏望東:《英語語言教學中學習者自主性的影響因素》,《中國英語教學》2004。
[8]張友平:《對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再認識》,《外語界》2003。
[9]張金霞:《淺談文化背景知識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
[10]趙厚:《論文化教學原則》,《外語教學》2002。
[11]Chan Victoria,“Learning Autonomously: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s”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2001).
[12]Lado, Robert.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一、引語
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同母語的交際雙方往往會根據各自母語文化中的語言禮貌準則對交際的各方面進行詮釋、理解(Gumperz andCook-Gumperz,1982)。論文寫作,文化差異。當非英語母語者用英語和英語母語者交流時,文化差異的語用負遷移可能會引起對非母語者整個品質、形象錯誤的判斷(Kotani,2002)。感謝語使用不當或應該使用時沒有使用,會被視為無禮表現,對人際關系造成負面影響。表達感謝要講究策略。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漢英感謝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有必要對此進行探索,以幫助減少或避免我國學生用英語表達感謝時的語用失誤。
二、英文中感謝的表達方式
1.Thank you的使用范圍
英文化中,thank you/thanks到處適用,特別是服務性行業,如商店、飯店、車站、機場等。因為自動、客套、機械的thank you/thanks(真誠的、發自肺腑的感謝除外),作為一種禮節,多數時候是表示一種認可:對服務的認可,對會話結束的認可等。Thank you的社會作用在于承認或認可從他人(的行為中)得到了好處,即便是很小的好處:如售票員遞票給乘客,銀行職員從柜臺上遞錢給顧客,侍者為顧客端來一杯咖啡等。并把英語中感謝的最基本形式Thank you/thanks的主要作用概括如下:(Thank you/thanks是最基本的詞語,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增補和加強,以顯得更禮貌,如:“Thank you very muchindeed”,“Thanks ever so”)
ⅰ承認得到好處;
ⅱ遞給自己東西,認可得到好處;
ⅲ提前表達感謝(如服務,主動提供,許諾等);
ⅳ不再需要某人或某人的服務;
ⅴ接受會話結束的標志(特別是電話中);
ⅵ會話結束(e.g.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
ⅶ接受主動提供;
ⅷ寒暄(如:作為對“how are you”的回答,“fine,thanks”除了寒暄,幾乎沒有什么實際功能,僅僅是讓問話的人感覺舒服而已。
ⅸ結合不同的音調,可以表示懊惱,譏諷,挖苦和唐突無禮(e.g.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Okamoto & Robinson,1997);
消極請求。如:“Thank you for notsmoking”——請求聽話者不要抽煙。論文寫作,文化差異。
(根據Aijmer(1996)整理)
Thank you/thanks在會話序列中出現的地方不同,作用也不同,如:Thank you 作為會話標志,表示服務的各個階段。在餐館里或售票處,我們可以常常聽見以下的對話(Coulmas,1981):
(情景:售票員遞來車票)
Conductor:Thank you.(遞票時)
Passenger:Thank you.(接過票時)
Conductor:Thank you.(結束對話)
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通過自然觀察、書面/口頭問卷和角色模仿等方式,從英語母語者和母語主要為漢語、朝鮮語、日語、俄語和西班牙語、正在美國學習的學生(他們在美國的平均時間為兩年)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這些英語水平很高的非英語母語者在受惠程度很高的情景下,找不到合適的言語方式來充分、恰當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不僅表現在語用語言方面,也表現在社會語用方面。其研究結果表明,外語學習者通常只認識到表達感謝的普遍性,沒有意識到跨文化中的重大差異。
三、漢英感謝的差異
1.理解差異
漢語的感謝語多用于確實受人之惠時,少了西方文化中的客套,多了發自內心的真誠。因此,在我國的一些行業,特別是服務性行業,按照我們自己的社會文化禮貌準則,對方純屬工作范圍內履行職責,沒有必要說謝謝。我國偏重于集體主義文化,家庭成員、至親好友被視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collon &Scollon,2001:145),“自己人”互相幫助,理所當然,如果道謝,反而見外了。
英語同其他語言進行對比時,差異在于對誰說thank you,何時說thank you,何地說thank you。論文寫作,文化差異。受惠可分為兩類:實體(如禮物,服務)和非實體(如祝福,贊揚,提供,建議等)。影響感謝最重要的因素是受惠的類型,同時雙方的關系,受惠的程度。施惠者在時間、金錢、精力等方面的付出,場所 (work or at home)會相互作用。如施惠方作為朋友借給了受惠方500美元,英語母語者覺得“You’re a lifesaver.Thanks.I’llnever forget it.You really can’t imagine what this means to me” 恰當、充分地表達了內心的感激。但是,如果施惠方和受惠方的社會地位相差大,表達反而簡短。
還有一個很大的差異:收到禮物時,中國人會把禮物放在一邊,不會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以免顯得貪婪,看重禮物而冷落送禮者;而一般西方文化的禮儀是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并致謝。在某些情況下,受惠程度很高時,除了當面感謝,事后再打一個電話或寫封短信,才合乎禮節。
2. 英語感謝表達差異
英語母語者表達感謝的形式在不斷變化和創新。我們處在一個外語環境,同英語母語者接觸的機會相對較少,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些表達方式,也有可能導致交際失誤。
譬如單詞cheers和 ta 。非正式場合,隨處可以聽見 cheers 和 ta。舉杯時常用的cheers可以用來表達感謝,也可以作為對感謝的回答。論文寫作,文化差異。Ta用于感謝和道別,有good-bye的意思。如:
A:I’ll I’ll give her enough.
B:yes.
A:ta ta love.
又如:
A:The grapes please.
B.Seventy P.
A.Thanks very much.Ta verymuch.
B.Four twenty two.
A.Thanks.
B.Thank you.
A.Thanks.Thanks a lot.
從這個例句中,我們知道兩點:a) ta 用來表示感謝或道別;b) thank you/thanks既可以用來感謝,也可以用來作為對感謝語的回答,表示一種認可。
4.感謝的音調
當需要表達真誠的感謝時,發自內心、不虛假的感激,相信英語母語者是能體會的。非母語者在用英語表達真摯謝意時,其音調缺乏母語者表達感激之情時的熱情和真誠。可能因為是非母語表達,他們正忙于搜尋合適的詞語,而忽略了語音語調。感謝表達說話人的一種認可和感謝的心理狀態,少不了恰當的音調。
A:Don’t say anything dumb in your interview.
B:Well,thanksa lot.It’s nice to know you have confidence in me.
這里的thank you,結合音調,言外之意應該是懊惱或氣憤。
四、結束語
會用英語說 thank you/thanks,并不表示我們已掌握英語里感謝的禮貌準則,能恰當、得體地加以運用。論文寫作,文化差異。漢英兩種語言中的感謝從理解、表達都有很大的差異,跨文化中的交際雙方都應對此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當我們用英語表達感謝時,交際對方傾向于用英語文化中的準則對我們的言語行為進行評斷。論文寫作,文化差異。充分利用影視資料,讓學生從中學習、體會和掌握言語行為的正確使用,是減少語用失誤,增強學生語用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Aijmer,K.Conversational Routines inEnglish [M].Longman,London.1996.
[2]Brown,P.& 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7.
[3]Coulmas,F.‘Poison to your soul’:thanks and apologiescontrastively viewed [A].In:Coulmas,F.(Ed.),Conversational Routine.Mouton,The Hague,1981.69-91.
[4]Gumperz,J.J.,& Cook-Gumperz,J.Introduction:language and the communicationof social identity[A].In J.J.Gumperz (Ed.),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1982:1-2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Hinkel,E.Pragmatics of interaction:expressing thanks in a secondlanguage [J].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1994,5(1):73-91.
一、引言
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使得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漸頻繁,近年來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接觸外國電影,領略它們的魅力與風采。電影巧妙地將聲音和影像相結合,成為現實世界的一個縮影。猶如電影的品牌商標,電影片名有極強的“導視”作用,不僅能言簡意賅地反映劇情,而且還會吸引觀眾的眼球,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隨著大量國外電影的涌入,對這些國外電影片名的翻譯成了翻譯工作者們關注的首要問題。要想讓中國觀眾真正地接受一部國外電影,電影片名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覷。一個成功的電影片名的翻譯既要符合語言的規范性,還要展現原語的語言特色。眾所周知,一部好的電影作品將片名與內容完美的結合起來,給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還能讓觀眾享受藝術,陶冶情操。除此以外,成功的電影譯名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對電影本身也起到了積極的宣傳和推廣的作用。本文從歸化和異化的角度探討了中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問題歸化翻譯策略,指出歸化和異化在指導電影片名翻譯方面各自起到的作用,并通過例子分析來具體應用這兩種翻譯策略,以期對往后電影片名的翻譯有所幫助。
二、歸化異化翻譯理論
1813年施萊爾馬赫在《論翻譯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對于具有文化內涵的地方,翻譯的途徑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意者可在這兩種方法間進行選擇[3]。受到施萊爾馬赫的啟發,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提出了“歸化法”(domestication)和“異化法”(foreignization)兩種翻譯策略。
根據韋努蒂的定義,歸化策略(domestication)是指“采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言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進譯入語文化”。以譯入語為中心的歸化翻譯追求譯文符合譯入語語言及文化規范,較好地滿足譯入語讀者較少異味的閱讀需求,易于使讀者在付出最小努力的情況下便可達到最佳語境效果。同時,韋努蒂也明確指出,異化策略(foreignization)是“對這些文化價值觀的一種民族偏離主義的壓力,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5]。這種通過異化處理而保留下來的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有助于增強接受者的文化差異意識,給他們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從而能夠更好的實現原文本的既定功能。在翻譯中,異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中文的“咖啡”(coffee);“ivory tower”譯為“象牙塔”;“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譯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等等。
三、歸化異化理論與電影片名的翻譯
將歸化異化理論具體應用到電影片名的翻譯中,即可以產生歸化翻譯策略和異化翻譯策略。所謂歸化翻譯策略就是指用原汁原味的本土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情調取悅譯語觀眾,其典型特征就是大量使用現成的表達方式;而異化翻譯策略則完全忽略譯語文化中現成的表達方式,采用新穎的,觀眾感到陌生的,甚至是不太流暢的語言表達。
3.1 歸化理論在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應用
漢語和英語隸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體系,東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也有其各自的特點。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東西文化和思維方式上的不同點同樣也體現在語言表達上。由于語言表達的差異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國外電影的語言片名結構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給中國觀眾帶來理解上的障礙,因此在翻譯成漢語時不可能做到完全對等畢業論文格式。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不同于漢語文化的“異質”,然而這些“異質”很難在短時期內被漢語文化接受和吸收歸化翻譯策略,勢必會使中國觀眾產生隔閡,此時若采用歸化翻譯策略進行處理是比較理想的。比如說,觀眾們非常熟悉的美國影片“Forest Gump”是一部關于人物傳記的影片,該片從一個智商低下的人---- Forest Gump的視角來看待美國五六十年代的社會變革,用幽默的手法嘲諷當時的社會變遷。該片進入中國市場后被譯為了“阿甘正傳”,廣受好評。采用歸化法翻譯該電影的片名既能從影片的切入視角忠實的傳達該片的真正意圖,同時也滿足了中國觀眾的審美情趣和接受能力,令觀眾很容易聯想到魯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傳》,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比如說,中國觀眾都很熟悉的美國影片“Ghost”被譯為“人鬼情未了”,漢語中“人”和“鬼”二字給中國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很容易聯想到主人公陰陽相隔、難以相聚的情境,而“情未了”又表達出主人公纏綿悱惻的感情。采用這種譯法既可以深刻地揭示該片的主題是一段生死離別,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又能引起中國觀眾心靈上的震撼和共鳴,激起觀眾觀看電影的強烈欲望。如果將片名直譯為“鬼”,很容易讓觀眾對影片產生誤解,而且也沒能反映出電影的深刻內涵。因此“人鬼情未了”是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情趣和期待的最佳譯法。
讓中國觀眾們耳熟能詳的歸化佳作數不勝數,采用歸化法翻譯片名能夠迎合中國觀眾的接受能力和審美情趣,拉近影片與觀眾間的距離,而且念起來朗朗上口,具有音韻美感。
3.2 異化理論在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應用
作為不同民族之間相互溝通和交流的橋梁,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行為。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觀眾在理解一些文化色彩濃厚的外國電影的片名和情節方面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差,甚至是誤解。面對這種局面,翻譯者為了盡可能的幫助中國觀眾理解電影劇情,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習俗,會在翻譯的過程中采用異化翻譯策略。
有些電影的片名帶有濃厚的異域風采,在翻譯的過程中采用異化翻譯策略是在所難免的,也是必然的。比如說觀眾們非常熟悉的美國影片“A Walk in the Clouds”在引進時被翻譯為“云中漫步”堪稱異化佳作。該片以金黃色的懷舊色調來訴說一段氣氛朦朧的愛情故事,并伴以濃厚的拉丁風味,葡萄園的美感亦相當怡人,令無數看過此片的中國觀眾心馳神往。“A Walk in the Clouds”按照字面意思可以翻譯為“在云中走”,但是采用異化法使其錦上添花歸化翻譯策略,被譯為“云中漫步”。這樣既保持了英文原意,而且讀起來非常有詩情畫意,沁人心脾,讓人浮想聯翩,如同跟著主人公一起進入了如夢境般的葡萄園。
異化的翻譯策略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中是比較常見的,如“Rain Man”----“雨人”、“Sleep Less in Seattle”----“西雅圖不眠夜”、 “The Shaw 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贖”、“Harry Potter and theSorcerer’s Stone”----“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影片給中國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盛宴,讓他們領略了異域風情。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電影片名的翻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觀眾審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的影響和制約。電影是藝術性和商業性的統一,所以電影的片名也要求兼具藝術和廣告雙重功能。這就要求譯名既要反映出影片的主題,還要言簡意賅,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精雕細琢,結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點,發揮兩種語言的文化優勢,合理的采用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展現各自特有的藝術魅力,最終使影片的片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影片本身產生積極的推廣作用。
參考文獻
[1]Venuti, L. Stategies of Translation [A]. Baker, M. & Mlmkj. Routledge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240-244.
[2]孫致禮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J],《中國翻譯》,2002(1):40-41。
[3]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5):24-26。
[4]韓子滿文化失衡與文學翻譯[J],《中國翻譯》,2000(2):39。
李偉平說自己是在二附小成長起來的,他太了解這個校園了,這樣的了解讓他工作起來游刃有余,老師們也了解他,所以有些事情無需用語言溝通,一個眼神也許就可以意會。從語文教師到學校管理者,李偉平可以說是靠教科研起家,當了校長后,他著力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技術支持,跟老師們一起備課、評課,一起搞課題,甚至給他們講怎么寫論文。讓李偉平引以為自豪的是二附小的教師成長很快:“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這些技術稱號,局小前幾年還搞不過二附小。”
李偉平提到的“局小”是頗負盛名的局前街小學,常州市的一所百年老校,以它為參照進行比較所得的結果當然有說服力,這種比較的另一面則多少反映出老校的弱項。大約是看中李偉平的技術專長,2003年市教育局調他接手這所名校的校長職務。
我們不能不承認,老校、名校所承載的既有歷史的輝煌,也有因走的路程太遠而沉積下來的一些痼疾,如何使她步履輕快地登上新的制高點,其實是所有有著悠久歷史的名校面臨的現實課題。李偉平上任后,延續他一貫的做法,盡可能多地給教師專業發展以技術上的支持,搞了一段時間,他發現老師們缺少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引領。他說:“觀念的轉變很重要,如果教師的精神狀態沒有變化,你給他再多的技術支持,他也不會接受。所以我就雙管齊下,在技術支持的同時,重建局小文化,這包括辦公室的文化、教室的文化、課程的文化、學生的文化。”
現在學校文化成了個時髦的概念,許多學校都在提,但如何腳踏實地地構建,如何做真文化而不是表面的文化,其實是需要學校管理者認真去思考和踐行的。李偉平的做法看上去似乎沒什么新意,首先是給教師辦講座,給他們講學習型組織的建立,講要建立共同愿景、個人愿景,要自我超越,講作為教師該具有什么樣的兒童觀、教育觀、價值觀。
然而這些理論使老師們感到新鮮,感到有一扇窗正在他們面前打開。聽李偉平講話就會相信,他是那種能把事情講出味道的人,所以可以想象,他為教師描畫了怎樣一幅學校發展和教師自我發展的美好圖景。“一個人只有當他生活在精神的世界里才是真正自由的。”這么說時,他厚厚鏡片后面的眼睛閃著光。他說:“老師們開始時覺得我太理想主義,時間長了,也認同了我的觀點。”
理想主義的李偉平深知教師這個知識分子群體更看重的是什么,他的策略是用自我價值的實現去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他以構建辦公室文化為例:原來辦公室里如果有兩個老師經常談論吃穿,就很容易在辦公室形成一種談論家長里短的氛圍,我把她們分開,讓另外兩個經常切磋業務的老師引導辦公室文化,目的是樹立一個核心價值,他們談教科研,談論文,總之,談和教育教學有關的事情。我了解老師,他們都是不服輸的,融不到大家的談話中去他們會沒有歸屬感,別人的科研、獲獎而自己毫無進步,他們會感到沒面子。在這種引領下,大家會自然而然地進入職業狀態,形成一種積極的辦公室文化。
在外部環境的跟進上,李偉平也很講策略。他把辦公室外邊的走廊利用起來,隔出一間主題聊天室,在不到4平方米的小空間里搭了臺子,放置教育類的書刊報紙,還配了咖啡具、茶具,這樣,同學科的老師沒課時就可以進去邊喝咖啡邊研討。做了一段時間,李偉平發現,這是相當有效的,比專門開會組織研討效果還要好。于是他又建了3個這樣的聊天室。“當時也有反對意見,說你弄了聊天室誰來管理呀?后來我發現,往往我們習慣于把人往壞處想,我就說,為什么不相信我們的老師呢?”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沒有哪位老師浪費咖啡、茶葉,也沒有哪組老師不隨手清理完聊天室就離開。
對學生也是這樣,相對于制訂硬性的規定,告訴學生“不能”做什么,李偉平似乎更喜歡創設條件和環境來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我在衛生間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大便卻沒帶衛生紙,小孩子也有意思,他們有時候都會叫我幫他們去取。我就決定在衛生間裝上衛生紙,并告訴學生這紙是應急的,要節約。有人說他們只會貪玩哪懂節約?第一個星期果然是一放上很快就用完了,我跟老師們說,不要急,道德的成長是需要過程的。我們剛在衛生間配備洗手液時也擔心小孩子會因好玩而浪費,我就讓負責清潔的老師先把洗手液稀釋,讓孩子們玩個夠,過幾天,他們就沒興趣了。”他頗為得意地說,“你看,現在孩子們的衛生習慣都非常好,誰也不會去糟蹋衛生紙和洗手液。”
“我相信人的道德發展是建立在信任而不是防范的基礎上的。”李偉平在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中處處留心,設法去“懂”老師,“懂”學生。因為“懂得”,所以信任;因為信任,學校里形成了一種健康、向上的和諧生態。這一切,使得局前街小學這所百年老校前進的腳步輕快了許多。
李偉平小檔案
1987年在江蘇省常州師范二附小教語文
1994年擔任該校副校長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077-02
在一種語言發展過程中,為了彌補自己語言表達上空白,不同語言開始相互接觸,在這接觸過程中便產生了借詞。語言學家薩丕爾指出:“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一種語言對另一種語言最簡單的影響是詞的‘借貸’。只要有文化借貸,就可能把相關的詞也借過來”①,在語言諸要素中,詞語和文化關系最密切。漢語文化借詞普遍是經文化交流和翻譯活動被借入其他語言中,同時我國也為了彌補表達特定事物或文化概念時詞匯不足的情況引進了一些外來詞匯,這兩者都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因此,本文在對漢語文化借詞研究的基礎上,較為系統地對這些漢語文化借詞進行分類,并對這些詞語進行對比研究。
語言之間相互借用是語言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漢語也不例外。漢語借鑒外來詞語是歷史悠久,且詞匯中外來詞數量不斷上升。由于語言和文化存密不可分,因此我們能從借詞中窺見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例如漢語輸出和引進的借詞主要涉及哪些方面,這些外來文化借詞對我們民族傳統文化又有何影響。這次論文中漢語引進與輸出的外來詞是以《現代漢語詞典》和《牛津英語詞典簡編》這兩本規范性詞典為語料庫來統計和分析。
一、漢語引進的文化借詞的內容及其分類
《現代漢語詞典》在中國最具權威性的一部詞典,收詞不僅包括本族詞語,而且包括一定數量的外來詞。《現代漢語詞典》這里所說的外來詞主要是音譯詞,不包括意譯詞。《現漢》(第6版)收錄36個文化音借詞中,就詞義而言,可粗略分為如下十大類:
(一)佛教用語
阿鼻地獄、阿蘭若、阿羅漢、比丘、比丘尼、菠蘿蜜、剎那、剎禪、阿彌陀佛、佛陀、彌勒、魔婆、羅門教、菩薩、菩提、伽藍等。
(二)科技、人文及社會名稱
哀的美敦書、愛克斯射線、邏輯、德比、萊塞、來復線、歇斯底里、芭蕾舞、貝斯、蹦極、博客、的士等。
(三)日常生活中具體事物名稱
梯恩梯、阿爾法粒子、安瓿、巴士、酒吧、保齡球、高爾夫球、貝雷帽、貝塔粒子、泵、大巴等。
(四)人、組織、地方名稱
愛斯基摩人、阿訇、阿拉伯人、、安琪瓦斯、雪茄、呼啦圈、卡賓槍等。
(五)食品、酒水、飲料名稱
白蘭地、比薩餅、便當、冰激凌、刺身、伏特加、咖啡、咖啡因、啤酒、熱狗等。
(六)表示有機化合物名稱
吖嗪、吡啶、吡咯、卟吩、卟啉、噠嗪、蒽、菲、氟利昂、福爾馬林、胍、咔唑等。
(七)大小、計量單位名稱
盎司、磅、鎊、打、噸、爾格、加侖、令、托、納米、貝爾、比特、達因等。
(八)動植物名稱
鴯鹋、霍加皮、幾維鳥、康乃馨、可可、奇異果、沙丁魚、三文魚等。
(九)布料、衣服名稱
的確良、法蘭絨、卡其、開司米、尼龍、派力司、喬其紗、紗籠等。
(十)貨幣
比索、法郎、戈比、盧比、馬克、歐元等。
以上是漢語中引進文化借詞詞匯的大致分類。首先,從詞匯上看,在改革開放之前,漢語所吸收的外來詞多出現在宗教領域。因為佛教傳入我國時, 漢語從印度梵語中借入很多佛教用語,對中國佛教思想和宗教意識有很大影響,且流傳至今。中國改革開放后,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大量外來詞匯流入漢語,主要涉及政治、社會、科學、文化以及日常用品等方面,豐富了漢語詞匯,這些外來文化借詞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呈現出多方位、寬領域的特點。其次,我們還能看出漢語外來文化借詞中最多是關于社會科技、人文及社科方面的詞語,這些詞語體現了科技對我國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同時有關西方道德文化價值觀念的人文詞語也不斷涌現,對我國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也有很大沖擊。再次,是有關生活中具體事物詞語,這些詞語對我國新詞語的產生有重要影響。
總之,漢語中外來借詞不僅彌補漢語詞匯空缺,且豐富了漢語詞匯表述能力。同時,這些外來借詞輸入,也豐富了漢語對外來文化表達,加深了國人對外來各個方面文化的認識,一方面使國人更進一步了解外來和生活習慣;另一方面,也使我們更好了解外來民族文化,為各國文化交流提供便利條件。
二、漢語輸出詞語的內容及其分類
《牛津英語詞典簡編》是一部英文權威詞典,其中收錄漢語詞匯265個,足以代表漢語輸出文化借詞類別,大致可分為以下15類:
(一)飲食、酒水
茶點、烏龍、人參、番茄醬、豆腐、鍋貼、油炸春卷、混沌、宮保雞丁等。
(二)歷史、政治、經濟
走狗、紙老虎、衙門、透明度、督軍、、工業合作社、、戰國等。
(三)語言、文化
易經、八卦、風水、拼音、漢字、普通話、草書、拼音、紅學、八股文等。
(四)節氣、民俗
磕頭、春節、端午節、陰歷、元宵、龍舟等。
(五)哲學、宗教
陰陽、禪、道教、佛、神道教、儒教、和尚等。
(六)藝術、娛樂
賭場、二胡、麻將、秧歌、牌九、箏、琵琶等。
(七)體育、健身
武術、圍棋、太極拳、七巧板、乒乓球、功夫等。
(八)具體人名、地名
少林、孫子、孔子、世外桃源、師傅、城管等。
(九)布料、衣服類
絲綢、旗袍、長衫、中山裝等。
(十)古文物類
麒麟、龍眼、白墩子、高嶺、瓷器、白底青花瓷等。
(十一)住宅、建筑類
長城、故宮、天壇等。
(十二)貨幣、度量衡
圓、分、人民幣、角、里、兩、畝等。
(十三)中醫、中藥類
針灸、麻醉、中藥、把脈等。
(十四)其他
小費、哪兒去、不行、要面子、丟臉、不能做、看看、好久不見、熱心等。
首先,借詞中中國有關飲食、酒水類詞語是輸出最多的,主要是因為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其次,是有關中國政治、經濟、歷史等生活中多個方面的詞語,不難看出它們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記載著中華民族同外族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諸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中華民族很早就與外族有著密切的往來,早期的交流僅是物質上的禮物饋贈或者貿易往來, 于是在借詞上也留有物質文化的因素。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逐步增大,不僅僅停留在物質文化的方面,更進一步邁向精神文化。再次,就是一些有關中國歷史傳統的詞語,這些詞語充分體現了中國的人文價值和文化底蘊,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也很大。
三、結語
以上就是漢語引進和輸出文化借詞的內容及分類情況,從兩者對比看,引進和輸出的漢語借詞有很大差異,這都與語言之間詞匯空缺和語言接觸是分不開的。從這些詞匯中,我們不難看出其所蘊含的文化寓意, 它們記載著中華民族同外族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諸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并且隨著全球化的趨勢,現在借詞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文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重要了。總之,漢語文化借詞的引進和輸出是兩種語言接觸的必然產物,也是文化相互融合的必然結果,隨著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頻繁,來自漢語的外來借詞及表達方式必然會越來越多。
注釋:
①陳原.語言與社會文化[M].北京:三聯出版社,1980.
【參考文獻】
繽紛舞臺 演繹人生別樣情懷
“夜五更,天邊已經泛起魚肚白,鳴鳳臉上掛著凄涼的微笑,呼喚著‘三少爺’,一步步地走向湖底……”2013年11月25日晚,伴隨著最后一幕“鳴鳳沉湖”的結束,由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李元華執導的三幕現代民族歌劇《鳴鳳》在成都首場試演成功。
極具張力的舞臺表現、完美的音樂戲劇性、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融,巴老筆下的人物鮮活地展現在舞臺上,加之氣勢宏大的現場演奏,歌劇《鳴鳳》展現出完美的藝術魅力。
自《家》面世以來,鳴鳳這一人物形象以各種藝術形式不斷被搬上舞臺和熒屏,但唯獨沒有歌劇。
為什么將《鳴鳳》改編成歌劇?李元華告訴記者,巴金曾談到了改編的劇本《家》中的一些情節,并指出在鳴鳳投湖前的處理上,用大段臺詞也不足以表現鳴鳳的心聲,唯獨以強烈的音樂形式才能抒發當時的情感。所以,這一出四川本土的精品歌劇應運而生。在接下來的巡演中,我們可以一睹風采。
除了本土的歌劇,話劇《絕不付賬》、音樂劇《貓》等也紛紛搶占蓉城的舞臺,讓人應接不暇。
12月27日,東郊記憶演藝中心,首登話劇舞臺的“中國好舌頭”華少變身普通白領,操著一口地道的四川話,述說著對經濟衰退、腐敗現象的不滿。《絕不付賬》用犀利的諷刺手法和夸張的表現形式直面矛盾,復古夸張的服裝造型、輕松明快的舞臺效果、時尚前沿的熱門話題,讓觀眾在極為輕松的環境中感受了話劇的獨特魅力。
樂聲飄飄 用音符撥動心弦
2013年12月6日,四川交響樂團在錦城藝術宮為觀眾帶來《第一交響序曲》《卡門》《費加羅的婚禮》等中外名曲。交響樂團的專家告訴記者:“《第一交響序曲》既有壯麗輝煌的樂章,又有柔情似水的優美旋律。整個交響樂音響對比度很大,會產生強大的爆棚效應,震撼人心。”
“以前覺得交響樂離我們很遠,沒想到現在如此親民,現場互動特別棒,而且都是耳熟能詳的曲子,大家都有認同感。以后我還會來聽這樣的音樂會。”不少家長也帶著孩子來感受古典樂。劉女士告訴記者,11歲的孩子正在學習小提琴,這次專門帶他來音樂會現場,讓他體驗古典樂的魅力,提升學習小提琴的興趣。
由四川交響樂團舉辦的每月兩次的系列音樂會則是針對專業和資深的交響樂迷。
12月13日,“豐收之季”四川交響樂團系列音樂會第79場在成都嬌子音樂廳上演。本次演出共分為“古諾:浮士德”、“海頓:第99號交響曲”、“門德爾松:第四交響曲”三個章節,表演者們時而激情澎湃,時而抑揚頓挫,精湛的技藝受到了觀眾的熱情贊許。
音樂廳里,璀璨的水晶燈下,不受限制的純粹音色,浮動的氣氛環境,仿佛帶我們走進了神話般的領域,大家像是坐在了維也納的金色大廳里享受迷人的樂章。
當晚最耀眼的明星是指揮大師巴納比·帕爾默,來自舊金山市抒情歌劇院的他,修長的雙手揮灑自如,滿懷激情地勾畫出樂曲輪廓,讓演奏者們將樂曲的精神內涵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讓觀眾們因欣賞到如此高質量的演出而熱血沸騰。
藝術沙龍 品味生活悠揚旋律
老舊的手風琴,粉筆畫的屋頂,20世紀80年代的黑白電視機,木質的地板,輕柔的音樂,closer的氛圍……坐落在新希望路4號曼哈頓里的青蜜咖啡館,不只是喝咖啡的地方,它是一個生活館,是一個分享交流空間,還是一個文化沙龍。坐在里面,我們可以談論文學藝術,可以觀影點評、欣賞爵士樂和小提琴、聊聊心理學、參加讀書會……
“現在成都的年輕人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他們喜歡在安靜的氛圍里讀書、看電影,或者窩在沙發里聊天、上網、發呆。”青蜜咖啡館的主人林小舒告訴記者,通過這個平臺她認識了更多人,與他們聊天、分享,又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了很多的東西。
每周六晚的電影沙龍,是文藝青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12月14日放映的是第8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老無所依》,晚上8點不到,青蜜的客廳就坐滿了人。這是一部斗智斗勇以男性題材為主的西部片,綿綿憂傷和深刻的人文反思又細密地編織在扣人心弦的情節中,剛好和正在熱映的寧浩的《無人區》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前來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