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4: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消費升級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家電下鄉農村消費者品牌意識
我國于2007年12月先后在山東、四川和河南三省對冰箱、彩電和手機三類產品,開展“家電下鄉”試點活動,隨后遼寧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被納入推廣地區范圍。2009年2月,家電下鄉繼續向全國推廣。“家電下鄉”活動對農村消費者品牌意識的培養作用,農村消費者品牌意識的提高將會對我國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通過“家電下鄉”進一步提高農村消費者的品牌意識,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1家電下鄉提高農村消費者品牌意識的原因探析
“家電下鄉”活動之前,農村消費者對家電產品的要求更多的是價格低廉而且實用,即實用性消費和價位性消費,對品牌的高低端之分沒有太多的了解和要求。因此大量的低端品牌的家電充斥農村市場。近年隨著“家電下鄉”活動的逐漸推廣,一方面農村居民對家電的數量需求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對家電的品牌意識也日益提高。品牌家電在農村市場銷量日增,而一些雜牌家電卻逐漸淡出了農村市場。“家電下鄉”提高農村消費者品牌意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國家嚴格的招投標制度保證品牌家電下鄉
對于“家電下鄉”產品的選擇,國家采取的是招投標方式,為保證試點產品的供應、銷售及維修服務,國家對中標的生產和流通企業在生產、配送、銷售、維修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嚴格的招投標制度使入圍家電產品都是國內外知名的品牌。例如,生產企業有海信、海爾、長虹、新飛等,銷售企業有國美、蘇寧等,外資知名品牌有松下、西門子、惠爾浦、三洋等。和一些雜牌的家電產品相比,入圍的品牌產品有政府的擔保,質高價廉,農村消費者對這些品牌越來越認可,并逐漸形成了品牌意識。
(二)入圍企業對產品進行改造升級以適應農村消費者需求
除了高標準的準入門檻外,國家在“家電下鄉”活動中引入的競爭機制還體現在同種產品多個品牌入圍。不同的入圍品牌之間的競爭,激勵入圍企業根據農村居民的需求對產品和服務進行改造升級,以期得到更大的農村市場。如“海信”電視中標的15款產品全部針對農村特定的消費環境,專門設計了防雷、防潮、超寬電源、超強接收、適合高強度運輸、待機功耗小以及說明書簡易化等適應”;康佳的部分產品增加了內置萬年歷、農歷節氣等功能;在液晶平板電視方面,三星取消了省級商;西門子對蘇寧提供專項資金支持,用于西門子系列家電產品在農村市場的推廣。這些知名品牌在更大程度上迎合了農村的實際需求,樹立了品牌形象,使一些不知名的品牌遠離了農村消費者的視線。
(三)示范效應
農村消費者消費心理的另一最大特點是“眼見為實”,這也是廣告等促銷手段在農村效果不太理想的主要原因。下鄉知名品牌家電的優異性價比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真正做到使廣大農村消費者眼見為實。一個農民購買、使用了下鄉知名品牌家電后滿意的笑臉,就是最好的宣傳和引導,很快就會擴散到周邊人群。據有關調查顯示,有大約23.66%的農村消費者是聽熟人介紹或依據口碑而購買家電的。入圍的知名品牌受到追捧,并正在進一步向周圍擴展,農村消費者的品牌意識得到了普遍提高。
2提高農村消費者品牌意識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促進廠商對產品進行升級,提高我國家電業國際競爭力
國際知名的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有一句名言:挑剔的消費者是培育國際知名品牌的搖籃。“家電下鄉”引發的農村消費者(中國最大的消費者群)品牌意識的覺醒和提高,對我國家電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戰略意義怎么說都不過分。農村消費者數以十億雙挑剔的眼睛,是我國家電業走向世界的最好的“磨刀石”,這種效果在家電下鄉過程中正在顯現,它可以直接促進廠商對家電產品在質量、性能等方面進行升級,提高了我國家電業與國際知名品牌相競爭的能力。
(二)加速農村消費結構的升級,從質的方面拉動內需
政府對農民購買下鄉家電產品給予銷售價格13%的補貼,不僅實際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讓農民擁有了購買知名品牌家電欲望和購買能力,而且隨著村消費者品牌意識的增強,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也會產生質的提高。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國家正在大大拉動國內需求。財政部曾會同有關部門測算認為,家電下鄉財政補貼政策實施四年,預計累計實現銷售6億臺(件),拉動國內消費約16000億元,對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有著持久的重要意義。
3進一步提高農村消費者品牌意識的建議
(一)拓展三、四級消費市場
我國經濟的二元結構是比較突出的,許多生產和銷售企業大都把產品投放在一、二級市場,對三、四級市場消費者的投入遠遠不夠,許多農村的消費者沒有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使得很多農民消費者的品牌意識相對較低。下鄉家電及其它行業應投入更多的力量,建立直接面向三、四級市場的銷售渠道、信息渠道。以期引導和培育農村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提升他們的品牌意識。各級地方政府應該進一步規范和拓展農村消費市場,清除假冒偽劣家電產品,讓農村消費者在享受較低價格的同時,享受下鄉品牌家電貨真價實的實惠。
(二)樹立品牌維護意識
入圍“家電下鄉”大多是有影響的知名品牌,產品的質量和售后服務系統比較完善。然而有些企業在產品質量上不夠重視,有的打著家電下鄉的“幌子”,把一些舊的家電進行翻新,欺騙農村消費者,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山寨版”的下鄉家電產品,這種短視行為危害極大,會使下鄉家電企業信譽掃地,最終失去農村市場。企業要樹立品牌的維護意識,時刻不忘提高產品的質量,加強營銷理念和品牌意識。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社會責任感,嚴格監管農村家電市場,控制價格的同時也要加強質量監督,加大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的力度,增加農村消費者對家電產品尤其是名牌家電產品的信賴度,使他們牢固樹立品牌意識。
(三)增加農民的收入
要想從根本上提高農村消費者的品牌意識,最關鍵的還是要增加農民的收入。農村沒有好的經濟基礎,提高品牌意識也只是空中樓閣。國家一直在推行各種惠農政策,發展農業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現在的農村經濟發展還遠遠不夠,需要國家予以更多的政策導向和資金扶持,各地部門要因地制宜,搞活農村市場,切實以農民利益為出發點,提高農民的消費水平,這樣農村消費者的品牌意識就會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4結論
政府和企業要依據農村居民品牌消費意識的變化,準確把握農村市場未來動向,在照顧農民切身利益的基礎上實現家電銷售的持續增加和品牌的不斷延伸。目前,包括“以舊換新”在內的各種“家電下鄉”活動正在積極開展中,這對我國農村居民品牌消費意識無疑有著重要的提升作用,并將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拉動效應。而且農村家電市場出現了國內外品牌競爭日益激烈的局面,相關的家電生產和銷售企業紛紛加大產品的改造升級,以應對農村消費市場的需求。政府的公信和擔保將成為連接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紐帶,農村消費者可以享受到活動帶來的優惠,并加強了品牌消費的觀念,對今后農村家電市場的消費和生產結構產生了一定影響。
參考文獻:
1.袁昭許,楊青普.農村需要這樣的下鄉家電[N].連云港日報,2005
大學生作為社會特殊的消費群體,其消費文化的塑造和培養直接關乎著大學生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進而對他們一生的品德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學會科學合理地消費,讓他們感悟到父母艱難創業的歷程,明確錢財的來之不易,能夠激發他們刻苦學習、積極向上,產生孝敬長輩、奉獻社會的情感,立下創業的志向和決心。所以,關注大學生消費狀況,把握大學生消費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導向,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什么是大學生的消費文化和消費行為
消費文化是指消費者的消費價值判斷、指導思想與行為準則,以及反映在物質產品上的文化層次和文化趨向。大學生消費文化是指大學生在消費活動中所具有的指導思想、價值判斷與行為準則,以及反映在物質產品上的文化層次和文化趨向。它涉及到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消費觀念、消費結構、消費方式及具體的消費行為等。在此基礎上的大學生消費行為是指大學生在有一定消費觀念,為滿足自身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消費行為。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消費群體,他們中絕大多數人不能通過全職生產勞動獲取收入滿足自己的消費。滿足他們消費需要的經濟來源,一是家庭(包括家庭負債供給)和親友們的資助,占消費資金的絕大部分;二是大學生通過各種途徑,開展勤工助學活動,獲取一定的經濟報酬,以彌補學習消費之不足。因此,大學生消費基本上屬于單純依賴性消費,然而他們的消費行為又是復雜多樣的。
首先,從消費過程中的行為導向上看,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符合社會普遍道德規范、符合角色以及獲得社會普遍認同的理性的、科學合理的消費;二是受西方大眾文化影響,以西方后現代消費理念為指導,注重享受,超越自身經濟能力的非角色性消費。這種消費價值判斷表現為:象征性和理想性,其核心內容是消費至上觀念,追求無節制的享樂、時尚潮流、超前消費,追求商品的符號價值。
其次,從消費結構看,目前高校學生的消費結構是不合理的,高消費和浪費嚴重。表現在除正常的食宿費、學習用品和日用品費外,其它開支比較大,所占的比例偏高。如交際活動消費(主要用于同學、朋友之間活動,如旅游、交流、請客和送禮等)、文體活動消費(舞會、影視、體育比賽的門票和體育用品等)。
第三,從產生問題原因看,社會原因(如城鄉差別等)、家庭原因(經濟條件、成員受教育程度等)、學校原因(文化背景、教育力度等)、自身原因(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消費心理問題、透支意識的加強等)等方面。
第四,從突出案例分析看,有以下幾種情形:(1)“我為名牌而瘋狂”。“女孩子得不惜代價打扮自己。”這是小王同學的口頭禪。據其同學小黃透露,有時為了追求名牌和與眾不同的款式,她經常在網上購買衣服。(2)想說愛你不“便宜”。一男生列出了自己每月的“愛情消費”清單:和女朋友每周下館子“改善生活”,一般一頓飯要50元,每周一次每月就要200元。每月通訊費還要200元。周末兩人出去玩,即使看場電影也要20元,要是女友看上什么心儀的衣服或飾物,還要買下來。這樣,一個月僅“愛情消費”至少也要七八百元。(3)“攀龍附鳳”的追求者和受害者。大一張同學說,同學來一次也不容易,自己也去同學那里,人家很夠“意思”,各個方面都照顧得很到位,到我這兒了,如果招待不周,那也太沒有面子了,無論如何也要“硬撐”。
二、當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乖張的原因
當前大學生在消費上出現無計劃消費、消費結構不盡合理,攀比斗富、奢侈浪費、戀愛支出過度等問題,甚至有些大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不允許高消費,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望,不惜做出一些損人利己甚至喪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為。大學生怎樣消費、消費多少,消費什么、與其思想、感情、價值觀念等社會意識密不可分。而社會意識的產生,既與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有關,與家庭環境有關,同時也與學校缺乏正確教育引導有著密切關系。
今天的大學生生活在“沒有圍墻”的校園里,全方位地與社會接觸。當某些大學生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襲時,如果沒有及時得到學校老師和父母、親友的正確引導,非常容易形成人性中心理趨同的傾向,順應所謂的“時髦”、“潮流”,盲目追求高消費。與一些大學生不良的消費觀相對應的是,一些高校沒有開展針對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教育,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具體表現為:其一,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研究不足。大學生的消費文化離不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學校缺少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深入了解,對待大學生的不良消費,不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或者一棒子打死,或者聽之任之,其結果是管與不管一個樣,學生該怎么樣還是怎么樣。其二,“兩課”教學中對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指導不夠。一些高校的“兩課”教學僅僅停留在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上,一方面理論分析較多,聯系實際不夠,不能從大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實際出發,就理論講理論;另一方面,品德教育欠缺,人生觀、勞動觀、金錢觀、國情觀等重要思想觀念的教育沒有充分開展和深入進行,更不用說開展大學生的消費觀教育。其三,校風建設范疇中普遍缺少倡導大學生勤儉節約生活消費觀的內容。目前的校風建設從學生層面來看,主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狀態、政治方向等內容,對學生生活中的具體思想、與行為關注得不夠,甚至存在嚴重忽視的現象,如大學生戀愛觀、消費觀、勞動觀等等。
三、結論與對策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激烈的社會轉型和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過程中,雖然社會經濟與以往比較已經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放眼世界,我們離工業化發達國家的距離還很遙遠。當代大學生在消費意識上不能脫離國情,脫離自身的條件基礎。加強大學生健康消費觀念的培養與塑造,引導其形成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消費品質,反對奢侈浪費、盲目攀比、過高消費等不良消費風氣,在當前國情和世界大趨勢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加強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的調查研究。教師應當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消費狀況的關注,注重研究大學生的消費心理與行為,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大學生養成健康消費心理,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使用調查研究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結合大學生的消費、戀愛、追星、形象塑造等實際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使理論教學擺脫空洞無物的說教,借以解決實際問題。
2.對大學生的財商加強培養。所謂財商,指的是一個人在財務方面的智力,即對錢財的理性認識與運用。財商與智商、情商并列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三大素質,也是現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話題。可以這樣理解,智商反映人作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為社會生物的生存能力,財商反映人作為經濟人在經濟社會里的生存能力。學校可以舉辦以“大學生消費”為話題的專題講座、研討會、辯論會等,讓大學生真正懂得什么樣的消費才是大學生應該具有的。
3.大學生良好消費風氣應該成為良好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校風是師德師風和學生學習、生活作風等的有機組合。其中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是體現學生生活作風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大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得到培養和加強,就會對良好校風的塑造起促進作用,并形成校風助學風的良性循環。在校風建設中,不能滿足于“標語式”、“口號式”教育,應把校風具體化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內容,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引導牌。
大學生的消費文化不僅對其自身的思想、道德、人格和生活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會影響到教師,乃至整個青年群體的消費走向。可以說,大學生的消費行為是觀察社會生活變遷的一面鏡子。面對消費社會對大學生消費的負面影響,無論是家庭、學校、社會都要給予高度關注,引導大學生進行理性的、科學的消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
高中生的不良消費行為的出現,對于高中生正確價值觀的建立和心理健康發展極為不利。為了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構建正確的價值觀念,做好對他們的消費問題分析刻不容緩。
一、高中生錯誤消費行為表現
我通過對本校學生的調查發現,高中生的消費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從眾心理。跟風隨大流的消費,對某類商品或某種風格的商品的追求形成流行的趨勢,比如網購的學生現在占到85%,擁有手機的學生占到98%。
(2)求異心理。喜歡追求與眾不同,展示個性,很多同學希望自己的穿著打扮個性張揚。
(3)攀比心理。從調查發現我校70%的學生來自農村,但是有手機的同學占到98%,而且都是名牌手機,20%的同學支出和家庭收入不成正比。
(4)求實心理。半數以上同學能夠理智消費,講求實惠,根據自己家庭的情況來消費。對自己的家庭狀況較滿意。
二、原因分析
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長的寵愛和嬌慣養成了學生這些不好的消費習慣。很多學生對目前的家庭狀況不是很滿意,收入和支出不成正比。
(2)家長出去打工,留守孩子越來越多,家長長期不在身邊,孩子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得不到正確引導和監督,很多孩子長期以來一些不好的習慣就越來越多。
(3)現在的孩子沒有愛心,能夠發自內心的去幫助別人的不多,一個沒有愛心的人,同樣不會愛自己的父母,不會體諒父母的辛苦。
(4)因為現代化的通訊工具的出現,手機、ipd、電腦和學習機的出現,很多孩子不愿意去讀書,有個名人說過一句話:一個愛讀書的人,一定會很有愛心。但是現在的孩子卻很少讀書。
(5)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有求必應、聽之任之,不根據實際情況而一味遷就孩子。
(6)學校的教育不到位,不少學校只重視對學生“智”的培養,卻忽視了“德、美”方面的教育。
三、高中生的正確消費觀念要求
(1)量入為出,適度消費。根據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量力而行相。消費者要考慮當前和未來收入的情況,做出合理的消費計劃。
(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在消費中要有主見,不盲從,使消費結構合理化。
(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綠色消費的核心問題是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做到可持續消費。從自身做起,樹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生態文明觀念。
(4)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中華名族的偉大傳統,我們應該發揚光大。
四、改進高中生消費觀念的對策
(一)家長引導科學消費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環境,家庭的教育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以及性格的培養具有根深蒂固的作用,家長要在言傳身教中,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家長平時消費要節制,不要和別人攀比,穿衣不一定都是名牌,出門盡可能的少開車,經常帶領孩子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例如爬山,跑步,打球,少逛商場和超市。
給孩子的生活費要有度。對于孩子的消費要了解,不能無節制的滿足他們的要求,可以通過銀行打款,分期地給孩子生活費。
了解家長的工作環境。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了解家長工作的環境,譬如通過照片和視頻,體會家長掙錢的辛苦,特別是那些外地打工的家長更應該讓孩子體會金錢的來之不易,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
鼓勵孩子假期多體驗社會。假期應該去多參加一些社會體驗,讓孩子收獲更多的人生感悟。
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教育孩子既要認識到金錢的作用,還要認識到金錢不是萬能的,有很多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是金錢所換不到的,譬如親情,友情和健康等等。
(二)學校教育正確消費觀
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地方,其不僅要教授學生科學知識,還要教會他們如何做人,正所謂“先做人,后做學問”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校必須要先樹立起學生艱苦樸素的觀念,讓他們懂得如今生活的來之不易,他們明白“粒粒皆辛苦”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聽一些講座,讓他們在講座中學習做人、處事,為他們正確價值觀的構建提供支持。另外,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生活體驗”,讓他們真正體會到錢的來之不易,讓他們明白自己的零花錢,是父母每天的辛苦付出所換來的,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五、結束語
高中生消費問題的出現,與他們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有著最為直接的關系,因此想要解決高中生的消費問題,就必須要從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入手。學校作為高中生主要的學習環境,其必須要發揮出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在此基礎上,家長也必須要做好對學生的引導,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正確的消費觀念,為高中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最為基礎而又堅實的支持。
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結構發生變化,用于生存消費的比重下降,用于教育、休閑方面的消費逐年提高,文化消費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與一般群體的文化消費相比,大學生文化消費必須更突出滿足發展層次的需要,關注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文化消費概述
(一)文化消費研究的內涵
文化消費是指對精神文化類產品及精神文化性勞務的占有、欣賞、享受和使用等。其實質是對社會的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財富(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消耗。簡言之,文化消費是人類享用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活動,是人類一種有特殊意義的消費活動,有著與物質消費不同的特點和規律。文化消費是分層次的,這主要是由于文化消費的主體的素質和文化修養不同,價值趨向、興趣愛好及收入水平不是整齊劃一所決定的,一般有普及型或大眾化的文化消費和提高型或高品位的文化消費。
(二)文化消費在大學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質消費是一個有形的消費過程,它對人的作用只體現在消費的過程,或存留短暫時間,而后其價值便自行終止,一般用來滿足人們生存(或生理)層次的需要。文化消費是一個無形的過程,對人的內心世界發生作用,直接或間接、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人的思想、情感、心靈和行為,甚至左右一個人的價值觀念,一般用來滿足享受、發展(或友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等較高層次的需要。現代社會是文明社會,大學生是文明社會中綜合素質相對較高的特殊群體,文化消費也應成為他們維持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化消費對大學生健康成長和順利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增進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思想道德覺悟,培養高級情感,改善審美情趣和能力,幫助他們逐步形成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從而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但從大學生的特點來看,他們生理發育已趨成熟,思想活躍但容易偏激,情感豐富但不穩定,消費欲望強烈但鑒別能力低,各種消費的觀念、方式等都還尚未定型,因而各種畸形的文化消費方式,不健康的文化消費內容,都有可能給大學生的思想和心靈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對此,我們必須加強引導。
二、大學生文化消費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文化消費內容豐富,但質量不高
大學生文化消費活動都離不開三個基本要素,即:消費主體(大學生)、消費客體(文化消費品和勞務)和消費環境(主要指真實存在的家庭、學校、社會環境和虛擬的網絡環境)。大學生文化消費生活質量就是反映三者結合中所產生的消費的質的規定性。三者質量高,結合的好,消費質量就較高;否則,消費質量就較低。
從大學生文化消費活動的現實情況來看,他們需求強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消費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只追求一時消費的滿足,忽視終極發展即綜合素質的提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從大學生自身來看,理性認知與實際行動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經調查發現,大學生對文化消費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有34.1%是為了提高綜合素質,40%是為了調劑生活,20%兩者兼有,2.2%表示說不清,2.2%表示是憑自己的興趣。可見大部分大學生對文化消費目的的認識是理性的。但從他們的實際消費活動來看,卻絕大多為娛樂消遣、實用技術方面的內容。從消費環境來看,轉型時期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家庭消費注重實用、社會消費崇尚娛樂消遣等,給大學生的文化消費導向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學校從育人的目的出發,供給較多的主導文化、精英文化,努力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創造有利條件,但由于自身結構單一、內容遠離現實,不易引起大學生的關注。
另外,我國社會主義的文化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商家自身的文化素質不高,缺乏高品位文化的辨別和欣賞能力,或者為了謀取暴利而不擇手段,甚至喪失了起碼的社會良知,不利于大學生文化消費市場的凈化。目前各種言情、武俠小說,流行音樂,卡通游戲充斥大學校園文化市場,盡管反映了當前部分大學生的文化消費傾向和消費興趣。但同時也對大學生的文化消費帶來了一些誤導作用,沖淡了他們對主流、精英文化消費品的關注。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文化消費品位的提升。
(二)文化消費品供給不足,又浪費嚴重
當代大學生的文化消費比較豐富,但與他們急劇膨脹的消費欲望相比,還十分缺乏。在他們的個人消費能力受到制約、作為公共文化消費主要供應者的學校經濟能力也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必須盡量發揮己有文化消費品的最大效應。但目前來看,大學生文化消費的浪費十分嚴重,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
1.學校公共文化消費浪費嚴重。據調查,單就上海大學每年組織的各類具有較高水平的國內國際著名藝術團體在校內的免費演出大約在25場左右,學生一方面抱怨學校提供的活動太少,一方面卻是每場演出大約30%的空座率。由此可見,學校公共文化的供給結構與大學生實際需求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休閑、娛樂、實用文化的實際消費占主導地位,而精英、主導類公共文化品供大于求,需求不足,浪費嚴重。
2.個人購買的文化消費品浪費嚴重。這主要表現為大學生購買文化消費品的目的與實際消費行為發生偏離或背離。例如,大學生買CD機、MP3不是用在外語學習上,卻主要用來聽流行音樂。買電腦、上網不是用來輔助學習,而是主要用來玩電游,看光碟,聊天等,這就偏離了其主要用途。
三、大學生文化消費的教育引導
(一)正視客觀存在的大學生文化消費差距
大學生文化消費差距表現為兩個層面:一是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欲望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二是不同經濟條件的大學生之間消費能力存在差距。
1.大學生消費能力與消費欲望之間差距的校正。文化消費能力的大小只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條件之一,而不是直接、更不能當作唯一標準。從文化消費的價值和作用來看,它主要體現在塑造人的心靈、提高人的審美情趣等方面,因而更注重對消費品和消費過程質的要求,不是單純追求消費品數量的多少。
2.滿足大學生文化消費最低消費底限
文化消費最低消費底限,即最低的文化消費水平。近年來,由于高校學費上升幅度比較大,學校貧困學生增加,關于貧困學生的最低生活標準問題的研究也成為了一個熱點,但基本上也是圍繞學生的吃穿展開的,而他們的文化消費支出則得不到保障。迄今為止,人們觀念上首先想到的是他們能否吃飽穿暖,于是在各大高校,大學生的基本生活費用總可千方百計想辦法解決,但文化消費支出則得不到保障。但實際工作告訴我們,貧困生問題最主要的不是物質貧困本身,而是他們很難找到一種戰勝自我的勇氣和精神力量。因此保障大學生最低文化消費水平,可以使他們能從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食糧,增強自謀生路的信心和勇氣。今天的貧困學生,即使家庭經濟條件較差,但一樣缺乏多少獨立生活能力,心理比較脆弱,需要我們創造一個既有動力又有壓力能讓他們健康成長的環境。
(二)加強消費行為引導,促進消費結構合理化
大學生消費受經濟條件、個性心理、文化環境、相關群體、專業特點、性別差異等復雜因素的影響,因而在實際消費過程中并不都表現為理性行為。就當前大學生文化消費而言,過分地突出生存和享受層面,忽視發展層面,與大學生的角色和培養目標很不相符,必須加強引導,要積極倡導并強化為終極發展而消費的文化消費觀念,努力提高他們文化消費的素質,促進文化消費結構的合理化。
(三)加強校園文化市場管理,提升大學生文化消費品位
1.豐富校園文化市場,嚴格準入條件。學校是大學生文化消費的主要場所,為此,學校應該加大公共文化消費品的生產和場地建設的投入。如增加圖書資料的人均擁有量,多修建格調高雅的人文景點,加速校園文化的網絡建設等。近年來,高校擴招力度很大,遠遠超過了公共文化消費品的增長速度,因而學校人均擁有的公共文化消費量有所減少,質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雖然有的文化消費品具有重復消費和共享消費的特性,但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否則,效果就會受到一定影響。作為高校,既要大膽地吸引外資來豐富校園文化市場,又必須嚴格校園文化市場的準入條件,對他們的經營范圍、場所、內容、檔次等都作出嚴格的規定,并隨時不定期的進行抽檢。對校園周邊的文化市場也應比照這個要求加強管理,以保障大學生文化消費生活健康、高雅。
2.切實提高校園文化消費品的品味,引導大學生文明、健康、高雅的消費。校園文化品味是決定大學生文化消費質量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高校辦學的經濟實力主要只影響公共文化消費品載體的數量和質量。文化消費品觀念性質的內容更多地與學校的歷史傳統、指導思想、辦學層次、對外交流、信息開發等有關。因此,在學校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著力提高校園文化消費品的品味。基本要求應做到:內容健康、形式活潑、格調高雅、符合時代要求,體現對人的終極關懷。
3.充分提高校園公共文化的利用率。文化消費品有的可以重復消費,有的可以實現消費共享,有的兼而有之,因此,可以減少一些重復購置,提高其消費使用頻率。
因此,文化消費在大學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養大學生的高級情感,改善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能力,幫助他們逐步形成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導他們形成合理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同時建立、完善校園的文化環境,才能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蘇志平,徐淳厚編著.消費經濟學[M].中國財政出版社,1997
我國增值稅是對在我國境內從事銷售貨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從事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取得的增值額為課稅對象征稅的一種稅。對增值稅可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其中,以扣除項目中對外購固定資產的處理方式不同,可將增值稅劃分為生產型增值稅、收入型增值稅和消費型增值稅。
1.生產型增值稅。是指計算增值稅時,不允許扣除任何外購固定資產的價款,作為課稅基數的法定增值額除包括納稅人新創造價值外,還包括當期計入成本的外購固定資產價款部分,即法定增值額相當于當期工資、獎金、利息、租金,利潤等理論增值額和折舊額之和。從整個國民經濟來看,這一課稅基數大體相當
于國民生產總值的統計口徑,故稱為生產型增值稅。此種類型的增值稅其法定增值額大于理論增值額,對固定資產存在重復征稅,而且越是有機構成高的行業,重復征稅越嚴重。這種類型的增值稅雖然不利于鼓勵投資但可以保證財政收入。
2.收入型增值稅。是指計算增值稅時,對外購固定資產價款只允許扣除當期產品價值的折舊費部分,作為課稅基數的法定增值額相當于當期工資、獎金、利息、租金、利潤等各增值項目之和。從整個國民經濟來看,這一課稅基數大體相當于國民收入部分,故稱為收入型增值稅。此種類型的增值稅其法定增值額與理論增值額一致,從理論來講是一種標準的增值稅,但由于外購固定資產價款是以計提折舊的方式分期轉入產品價值的,且轉入部分沒有合法的外購憑證,故給憑發票扣稅的計算方法帶來困難,從而影響了這種方法的廣泛使用。
3.消費型增值稅。是指計算增值稅時,允許將當期購入的固定資產價款一次全部扣除,作為課稅基數的法定增值額相當于納稅人當期的全部銷售額扣除外購的全部生產資料后的余額。從整個國民經濟來看,這一課稅基數僅限于消費數據價值的部分,因而稱為消費型增值稅。此種類型的增值稅在購進固定資產的當期因扣除額大大增加,會減少財政收入。但這種方法最宜規范憑發票扣稅的計算方法,既便于操作,也便于管理,因而是三種類型中最先進、最能體現增值稅優越性的一種類型。
二、現階段我國選用生產型增值稅的依據
雖然生產型增值稅整體上不如消費型增值稅優越,但由于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形式和經濟運行模式使得我國短時間內尚不具備把生產型增值稅轉換為收入型和消費型增值稅的條件。
1.生產型增值稅有利于保證財政收入,增強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由于外購固定資產已納增值稅不允許抵扣,其課征基數包括了各種耐用的資本貨物和用于消費的貨物,這樣便使生產型增值稅具有抵扣額小、稅基寬的特點,在同樣的稅率條件下可以取得較多的稅收收入。
2.生產型增值稅有利于消除投資惡性膨脹,抑制非理性投資。生產型增值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復課稅,這是它的主要缺陷,但是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下卻成為它的優點。在投資領域,我國歷來存在普遍的軟預算約束,它常常引發投資規模惡性膨脹,并且伴之以嚴重的產業結構失調和重復投資。這種投資膨脹又常常成為通貨膨脹的先導。在這個背景下,1994年稅制改革果斷選擇了生產型增值稅,從而為我國實現經濟“軟著陸”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礎。
3.生產型增值稅有利于擴大就業。時下,生產型增值稅對擴大就業是大有作為。它不允許抵扣固定資產所含稅金,從而限制了資本有機構成高的產業發展,有利于資本有機構成低的產業迅速擴張,從而便于擴大就業。從目前再就業工程看,下崗人員除了從事餐飲、商業、家政服務等第三產業外,大多數進入私營企業和其它中小型企業。而這些企業大都是資本、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
4.選擇生產型增值稅是由我國目前的稅收征管水平決定的。由于我國稅收征管體制改革不徹底,征管模式比較落后,相關配套措施跟不上,征管水平難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改觀,同時中國經濟小模式化運營也是稅務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另外,很多企業會計核算不健全,納稅意識淡薄,也增加了征管難度。選擇收入型或消費型增值稅,稅款抵扣復雜,難免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三、現行增值稅的主要弊端
1.一是未能徹底解決重復征稅問題。只有全額抵扣外購所有貨物的已納增值稅,才能真正避免重復征稅,而現行增值稅暫行條例不允許扣除固定資產已納稅款,使得商品價值中包含的固定資產的轉移價值既計入了新價值,也計入了增值額,最終對未納稅和已納稅的固定資產重復征稅。
Abstract:Historical district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urban culture space, the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which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urban cultural quality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rban culture is becoming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renewal and urban cultural strategies. A large number of existing reform practice is canonized because of the promotion of local vitality, but also disputed because of development damage on historical cultu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ption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and problems of the commercialized rehabilit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to realize the return of cultural values. In this paper, the turn of consumption culture is regarded as the important motivation of commercial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and it also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authenticity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social culture. It needs to re-establish cultural values, choose the direction of renovation, promote the renovation process and design methods to find c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consumption culture ; historical districts ; commercial renovation ; mechanism analysis ; coping strategies
中圖分類號:TU-B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6)-12-94(3)
1 引言
歷史街區是指承載城市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的舊城地帶,其不僅包括由官方認定的歷史文化街區,也包括其他能反映歷史文化特色的規模化區域。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持續推進,“歷史文化”不僅成為城市政府的一項保護責任,更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城市活力的一種戰略資源,對于歷史文化的保護性利用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在大量的歷史街區改造實踐中,歷史街區的商業價值被不斷挖掘,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觸媒。當前學術界,對于歷史街區的商業化改造模式存在較大爭議。部分觀點認為其創新了歷史文化資源利用與再生的新模式,緩解了歷史文化保護和城市文化建設中資金投入的壓力,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統一;另一部分觀點則認為,歷史街區的改造存在商業化破壞的傾向,是歷史文化價值的異化,造成了歷史街區不可逆的文化破壞。與激烈爭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的理論探討和機制分析相對缺乏,且尚未能形成有效的應對策略。
1960 年代后伴隨這經濟、社會的深刻轉型,西方世界相繼呈現出“消費社會”的特征。文化、藝術成為一種可被消費的商品,承載文化、藝術基因的空間亦成為重要的消費對象。在全球化不斷深化、社會經濟全面轉型的浪潮中,近年來中國社會也呈現出新的消費文化的蔓延現象。消費文化的特征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的行為模式和城市建設、發展的各個方面。消費文化的理論探索,起源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卻同樣對于以空間營建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建筑、城鄉規劃學科提供了嶄新而系統的理論視野,形成了一套透過空間現象觀察社會本質的方法論。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試圖引入消費文化的理論視角,解析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的機制和問題,并從消費文化與歷史文化共存互榮的角度探索相關改造規劃應有的策略應對。
2 機制理論:消費文化與文化空間的生產
2.1 城市消費文化的轉向:以空間符號為消費對象
在經歷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和物質財富大量積累之后,西方社會普遍進入了以消費支撐經濟增長、以消費激發城市活力的階段,帶來了產業體系和社會文化氛圍的全面變化,進入了所謂的“消費社會”。法國學者鮑德里亞(J.Baudrillard)從符號學角度對消費社會和商品的符號價值進行了分析,指出現代社會消費開始由物的使用性消費過渡到物的“符號消費”,并斷言符號價值將取代使用價值,成為社會主要的消費對象。符號消費的出現,代表了整個社會消費層次的分異與消費結構的調整――以證明個人購買能力的炫耀性消費和以表現個人品位的風格性消費,將代替純粹物品使用的實用性消費,成為社會消費文化的主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際資本與消費文化的持續影響,以及國內居民財富的不斷增加,加快催生了中國的消費社會。歷史街區的商業化改造,完全契合了中國正在涌現的“符號消費”的需求,因而具有巨大的市場動力。歷史街區是承載歷史文化的空間符號,人們在歷史街區中進行餐飲、購物的同時,也消費著由空間符號傳遞的文化體驗。這種模糊的“穿越感”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形心態,也將會激化人們的消費熱情,誘發炫耀性消費和風格性消費的行為。
2.2 空間生產邏輯的轉向:以迎合空間的消費需求
在消費社會之中,消費的需求將會主動控制生產的邏輯,進而直接影響著城市空間的改造過程。波蘭學者鮑曼(Z. Bauman)提出消費場所將逐漸替代傳統的公共場所,純粹的公共空間將被賦予文化的符號,進入商業運作的領域;借由商業運作空間的生命得以延續和再生,卻不僅局限于真實的文化價值。
當前,中國歷史街區的商業化改造正是迎合消費需求的空間生產過程,植入了消費社會的資本運作邏輯。對歷史建筑加以改造、裝飾,形成迎合現代需求的公共消費空間,將文化資源最大限度地量化為租金、稅收等資金收入,較快平衡改造成本,因此成為政府、開發商甚至是原住民都愿意積極參與的模式。而建筑形式與功能的改造往往以刺激消費需求為導向,通過提煉歷史建筑的元素,將文化符號進行創造性的使用和反復強調,尋找并建立現實空間形象與歷史文化的多重聯系。同時,在空間的改造中植入符合商業潮流的形象、符號、故事等素材,構建出時尚的空間意向,形成更為多元的消費動機。例如,采用將傳統建筑符號與新建筑進行拼貼、基于傳統形式演繹出新的文化小品等。因此,歷史街區的商業化改造,本質上并不是為了形成以傳統商品為消費對象的零售業態,而是要打造出一種以“超現實”的空間符號為消費對象的休閑業態。歷史街區的商業化改造雖然可以實現資本高效回報與社會消費需求的耦合,但卻容易會誘發與歷史文化保護的更大沖突。
3 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的批判性反思
3.1 符號消費導致的文化異化
符號消費的特點以及炫耀性消費和風格性消費的潛在客群,催生了對商業化改造的社會訴求,也導致了歷史街區改造過程對于歷史文化原真性的忽視和“膚淺”加工,大量以刺激消費為重點的改造方案出現,歷史文化的保護被商業利益所裹脅。而在國民文化素質滯后于財富積累的整體社會環境中,看似滑稽、獵奇的設計方式反而容易受到追捧,鮮有人去拷問其對歷史文化的真正貢獻。現代材料和工藝的歷史建筑復制品開始肆無忌憚地出現,歷史文化符號濫用于各種場景和建設之中。大到街區的整體環境、小到建筑的細節,都呈現出再創造的痕跡。改造后的歷史街區不但沒有獲得文化活力的再生,甚至喪失了原有的歷史文化積淀。以符號消費為導向的改造過程,往往是一種新文化的植入過程,其混淆了商品與文化、歷史文化與新興文化,并將于歷史文化的保護形成較強烈的沖突。這一切印證了英國藝術家漢密爾頓(R.Hamilton)的觀點,歷史街區的商業化改造更傾向于后現代的波普藝術(Pop Art),是一種流行、低成本、年輕且有商業效益的藝術。此類再創造手法雖新鮮且易于復制,但也將進一步抹殺文化的特異性,使得本應該各具特色的歷史街區卻呈現似曾相似的感覺。
3.2 經濟利益推動的空間紳士化
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對于原來是居住功能的歷史街區,其改造過程往往傾向于引入商業資本,并對于原居民采取整體搬遷異地安置。這樣的推動方式,忽視了歷史街區現階段生活氛圍的真實性,將徹底破壞原有的社區文化,割裂改造前后歷史街區的文化聯系。改造后的歷史街區純粹地成為中產階級、小資群體的消費空間,是一種僅針對特定群體的“紳士化”的空間。這樣簡單粗暴的改造方式,是基于更容易操作和整體營銷的經濟理性,卻將進一步加劇城市社會的不平等和文化層的斷裂。相對貧困的原住民被強迫遷出舊城地區,重新制造的文化空間橫空出世,“馬賽克”式地鑲嵌在城市原有的社會空間中,形成一套為城市精英服務的新的社會關系。而這一過程,也將導致歷史街區文化的根治性進一步喪失,并可能帶來非消費時段城區的空心化現象。
4 改造策略:文化價值的系統回歸
4.1 改造方向:凸顯商業化改造的文化意義
首先,應該慎重篩選改造對象,盡可能針對具有歷史商業事實的地區進行改造,且充分尊重歷史地段原真的商業特性。其次,應該體現局部商業化改造對于城市整體文化資源整合的觸媒效應,以最小的商業化改造盤整最大的文化活力。再次,可以創造性地整合城市的文化要素,集中形成民俗博物館等公益性文化展示空間,通過商業吸引人氣,通過公益傳遞城市文化精神。以南京的老門東為例,改造之前的老門東以居住功能為主,但其歷史上是重要的商貿和手工業集散地,直至清末才逐漸為居住功能所替代,因此該地區的商業化改造,其實是一種對于歷史商業場景的回應。整合周邊明城墻、秦淮河等歷史文化資源,改造后的老門東開設了金陵刻經、南京白局,以及手制風箏、布畫、竹刻、剪紙、提線木偶等民俗工藝博物館,體現了對南京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彰顯;其商業街區以中低端的餐飲小吃、休閑娛樂、商品零售為主,整體上并沒有脫離城南地區市井生活的文化根基。
4.2 改造方式:創造商業態和生活態的和諧
歷史街區的文化價值不僅體現在歷史時期的特定場景中,也體現在歷史變遷的脈絡中。從這個角度看,歷史街區的原住民同樣也是地方文化的組成部分,歷史街區的商業化改造不應該采取徹底搬遷原住民的方式,粗暴地隔離與此空間緊密相關的社區文化。居民生活形態的消失,容易導致歷史街區整體氛圍的消沉。因此,理想的歷史街區改造模式不僅僅是一項建筑設計工程,更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這個過程中需要廣泛征求原住民的意愿,調動原住民力量,合理引導原住民的職業轉型,適度保留居住空間,在商業化改造的同時提升居住生活品質。在日本,以尊重原住民社區為前提,采用社區營造的方式進行遺產更新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岐阜古川盯、北海道小樽等地區都有令人欣慰的成功案例。除了政府的制度和立法支持以外,真正推動社區營造的是社會團體和普通市民,這與日本市民社會的成長、壯大密不可分。當前中國,居民自治的力量相對薄弱,保護生活態的文化價值、協調資本的商業化沖動和原住民利益則成為政府的主要責任。在巨大的市場利益面前,保持對于歷史文化和社會責任的堅守,選擇一條相對復雜的改造路徑,是對政府地方治理水平的巨大考驗。上海的田子坊改造,在沒有開發商資本注入、沒有大規模動遷的情況下,維系了原有的鄰里關系和社區文化,可算是協調商業態和生活態的一種積極嘗試。
4.3 改造方法:界定保護與創造的設計邊界
首先,在空間的設計與改造過程中,應該確定好“變”與“不變”的關系,明確剛性的保護要求,保留彈性的創造空間。其次,歷史街區改造應該保留甚至恢復街區總體的街巷肌理、建設強度與高度、建筑顏色基調,保護歷史空間總體的文化意向。最后,根據不同建筑的文化價值、區位價值,區分不同的利用和改造方式。
對歷史文化價值相對突出的典型建筑,應該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無論是在材質還是工藝上都應該力求保持歷史文化的特質;對一般性建筑可以適當加入設計師的個人創造,合理演繹歷史符號的現代樣式,但應該盡量避免與總體環境的沖突。同時要注意控制創造性元素、創造性建筑的比例,不宜一味地迎合消費需求,避免將具有現代甚至是后現代的時尚文化作為歷史街區改造的主要基調。
界定保護與創造的設計邊界已經逐漸成為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行動的基本共識,但是邊界設計的合理性尚未形成統一標準。以成都的寬窄巷子為例,在改造設計之初,進行了詳細的實地測繪工作,將寬、窄、井巷子中的每一個院子按照建筑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與建筑價值進行了三級分類,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性設計,但這一商業化改造項目,仍因存在較大規模的新建和改建工程而受到部分學者的質疑。
5 結語
雖然歷史街區的商業化改造已經成為提升城市文化品質、激發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學界對于實踐的效果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因此對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的機制、誤區以及應對策略的研究顯得更為迫切。本文基于消費文化的視角對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的現象進行深入剖析,認為以空間符號為消費對象的消費文化,誘發了迎合消費需求的改造模式,并將導致文化異化和空間紳士化的過程。為了應對商業化改造需求對街區歷史風貌及文化的重大沖擊,需要探索回歸文化價值的改造策略:在改造方向上,應凸顯商業化改造的文化意義;在改造方式上,應創造商業態和生活態的和諧;在改造方法上,應界定保護與創造的設計邊界。在推進商業化改造的全過程,時刻保持對歷史文化的崇敬之心;在瘋狂的消費時代,時刻保持對歷史文化的脈脈溫情。
因本文主要是從理論建構的角度,試圖解析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的機制與應對方法,而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具有廣泛而復雜的現象特征與分析層次,尤其對于合理的改造方式、方法的研究討論更是具有現實意義和挑戰性,有待后續研究的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朱直君. 成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廣義原真性得失[J]. 城市規劃,2010(7):70-75.
[2]王又佳. 談大眾消費文化場景下建筑的價值取向[J]. 華中建筑,2014(11):19-23.
[3]吳曉慶,張京祥. 從新天地到老門東――城市更新中歷史文化價值的異化與回歸[J]. 現代城市研究,2015(3):86-92.
[4]李和平,薛威. 歷史街區商業化動力機制分析及規劃引導[J]. 城市規劃學刊,2012(4):105-112.
一、引言
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來,東莞乘著改革之風走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方。自改革開放,東莞充分利用地理上的優勢,承接了港澳臺的產業轉移,以“三來一補”為突破口發展外向型經濟,以加工貿易為切入點參與國際分工,形成了外源型經濟發展模式,并快速地成為國際性的加工制造業基地,成為省內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之一。東莞的加工貿易產業是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其勞動密集度高、附加值低、資源消耗過大等問題在美國次貸危機、全球消費需求放緩、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國家產業政策調整、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等國內國外經濟環境下顯得尤其突出。因此,面對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趨勢以及國內區域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環境,這種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產出”為特征的資源型經濟發展方式嚴重制約著東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東莞只有不斷進行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在這種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本文著力于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抓住了經濟發展的脈搏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并總結東莞可行的產業轉型升級路徑。
二、東莞市經濟發展歷程分析
東莞靠“三來一補”起家,發展了龐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廣為人知的“東莞模式”(劉斌,2009)。東莞是世界知名的加工貿易城市,有“世界工廠”之稱,即東莞的產業模式主要是加工制造為主。東莞的經濟模式主要是外向型經濟,這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東莞的經濟發展的資金來源主要為外資,尤其是港澳臺的外商投資;二是東莞的加工制造業主要向外出口產品,這使得東莞對外的依存度非常高。東莞加工貿易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三高的加工制造產業在現今資源有限的環境下突顯生存的困難。如今,東莞的制造業總體水平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制造業結構比例發展程度偏低,其表現在制造業的重工業化程度偏低、高加工度化偏低、以及技術集約化偏低。此外,東莞企業的品牌競爭力弱,企業規模小,在以外資為主體的投資結構中,大型國企數量屈指可數,而民營企業又小而散,缺少在生產和研發上能發揮龍頭作用的企業(謝文新,2006)。本文根據東莞的加工貿易發展,將其發展的歷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起步階段(1978-1984)。以東莞虎門第一家加工貿易企業——東莞虎門太平手袋廠的成立顯示東莞加工貿易發展模式的開始。1978年12月東莞成立全國第一個對外來料加工裝配辦公室,實行全面的加工貿易行政審批服務。
第二階段:快速發展階段(1984-1992)論文格式范文。在“三來一補”快速發展的基礎上,1984年東莞提出了“向農村工業化進軍”的發展戰略,開始了從農村社會向工業社會的快速發展。同時,在1985年,東莞的撤縣設市政策大激勵了東莞的經濟發展。為了給加工貿易企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有:一是以中小型香港企業為主,二是產業布局較為分散。
第三階段:提升階段(1992-2002)。90年代后,東莞加工貿易發展模式已經逐漸成熟,港臺資本大量進入,而且內地大量的低價勞動力進入,兩者結合形成了“雙優勢”,使東莞展現了極大的競爭力。在這一階段本科畢業論文格式,眾多的外資企業的民營企業形成了東莞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其中臺商的大量涌入無疑是這一階段的最主要特點。
第四階段:轉型升級階段(2002-至今)。東莞在2002年就開始進行加工貿易的產業轉型,在石碣和清溪兩個鎮各選擇三家企業開展轉內銷試點工作。隨著人民幣升值、生產要素價格上漲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東莞加快了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步伐。在這一階段,東莞加工貿易大量引入世界500強企業,相比前兩個階段分別以港、臺資本為主,這一階段以歐美、日韓等跨國公司資本為主。
三、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因素分析
(一)國際環境的因素分析
2008年以來,美國金融風暴的影響使東莞的外向型經濟受到波及,增速放緩。由于發達國家受金融風暴的影響較大,而本地的消費不旺,導致東莞出口工廠普遍訂單下降,業務量減少。同時,由于兩頭在外的企業境外融資難度加大以及歐美采購商付款期加長,導致東莞很多企業面臨資金緊張的局面,生存空間縮窄(劉斌,2009)。據統計,2009年前三季度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700億元,同比增長15.1%,增幅比2007年回落2.4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401億元,同比增長20.2%,增幅比2007年回落9.6個百分點;全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97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6%,增幅比2007年下降12.3%,全市實際利用外資21.97億美元,同比增長16.5%,增幅比2007年下降0.6%。另外,由于外貿壁壘對中國出口產品限制的日益加大,致使中國的出口貿易形勢略顯緊張,即國外環保壁壘和反傾銷迫使東莞產業升級,同時也為東莞的產業升級帶來了機遇。
(二)國內環境的因素分析
東莞產業轉型的內部原因主要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生產成本的增加。近年來人民幣升值與人工成本也加深企業的成本問題。二是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的進一步加劇,使政府改變了發展戰略。東莞是以加工制造為主的工廠型城市,多年來的經濟增長是以大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惡化為代價的。三是治安環境惡劣,投資商和市民等對此反響大。東莞大部分企業屬地勞動密集型企業,東莞外來人口和戶籍人口的比例高達6:1,給東莞的治安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治安環境惡劣本科畢業論文格式,使各級政府、投資商、市民不堪重負。四是珠三角規劃中的“深莞惠經濟圈”的戰略性發展要求。東莞作為連接深圳和惠州的中間城市,東莞確立了“建設以信息產業為特色的現代制造業名城、適宜創新創業安居樂業的生態城市、珠三角新興物流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以上四個方面的原因導致東莞產業轉型升級顯得必要和迫切。
四、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
(一)產業就地升級和轉移
產業升級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自身的改造和升級,主要的做法是原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員工減少化、工藝流程技術升級和品牌化;二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代替密集型產業。這兩個階段分別表示了產業就地升級和轉移兩個途徑。東莞市經濟發展所遇到的瓶頸是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價格上漲后所帶來的成本上升。解決這一問題較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對于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就地改造和升級。目前,東莞市最大的比較優勢在于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集群和相對完整的產業鏈,通過對這些產業進行改造的辦法來實現產業升級,遠比重新打造一個新的產業容易得多。而第二階段的產業升級是進行產業轉移。所謂的產業轉移就是把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勞動力成本相對更低的地區,以騰出更多的空間來發展更為先進的產業。東莞已經與其他地區合作共同建立產業轉移園區,以把一些產業轉移出去。
(二)銷售渠道由外銷轉向內銷
外銷轉內銷對于東莞加工貿易企業來說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因為東莞企業一直以來都以國外市場為主,當把市場轉向并不熟悉的國內市場時,東莞企業缺少內銷的經驗與渠道,尤其是扎根東莞的臺資企業。盡管這樣,但這一途徑是東莞企業未來所面對的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之一論文格式范文。其中,東莞企業要想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最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形成自己的品牌。現在的市場競爭,講到底是不同品牌的競爭,很多東莞企業之所以不愿意從價值鏈中的代工轉向自己銷售,關鍵的一點就是企業無法容易地建立自己的品牌,從而難以與同行業的產品競爭。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而自己無法走向價值鏈的更高層級。
(三)發展制造業總部經濟
東莞市政府提出加快東莞總部經濟發展,是東莞市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的重要舉措,對于東莞市提高區域知名度、信譽度,進一步優化商務環境,推進多元化融合與互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2005年,東莞東城等鎮區已相繼提出發展總部經濟,重點引進金融、設計、研發、銷售等區域性總部中心。2007年,東莞第十二次黨代會首次提出,“引導金融、保險、證券、貿易、通信、科技、法律等機構的地區性總部進駐東莞大道兩側,大力將東莞大道打造成總部經濟長廊”。另外,全市也針對總部經濟來快速地啟動了總部一號——松山湖,而厚街也會被打造成世界鞋業(亞洲)總部基地。
(四)發展現代服務業
東莞是一個知名的制造業城市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在三種產業的比例中,第二產業占有絕大多數的比例。按照工業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在后工業化階段,第三產業占有較大比重。在一定程度上,第三產業的發展即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現代服務業有別于傳統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是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產生,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傳統產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服務業。東莞市已重點提出要完善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還需要發展物流、商務會展、信息服務、文化創意、服務外包、零售和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
(五)加快創新體系建設
東莞要想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一個關鍵的途徑是通過創新體系的建立來完成。無論是產業就地升級,還是外銷轉內銷的行銷轉變,還是發展總部經濟和服務業,都需要通過創新來達新的轉變。此時,政府需要大力推動創新體系的建立,借助政府的巨大的行政能力,產學研相結合,積極引導國內外企業完成創新。創新的內容包括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從東莞市的現實基礎來看,東莞產業創新以政府推動為主,這是因為東莞原有的科研實力較弱,創新動機不強。
參考文獻
[1]劉斌.對新經濟形勢下的東莞產業升級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18-220
[2]謝文新.東莞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J].國際經貿探索,2007(2):23-27
[3]王保林.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改造、升級與區域經濟發展——對東莞市產業結構升級的新思考[J].管理世界,2008(5):172-173
[4]崔學海.東莞產業升級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25-227
一、經濟新常態的概念
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屬于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增長速度越高越好,屬于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高速增長是經濟新常態的追求目標。把減速和高效劃等號、高速和低效劃等號、GDP高速增長和經濟過熱劃等號,把經濟新常態定義為減速增效、增長速度降溫是錯誤的;人為降低增長速度將導致“滯漲”的嚴重后果。經濟新常態就是在找準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結構對稱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高質量無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續增長,即我們講的“調結構穩增長”。為了實現調結構穩增長的目標,政府實行常態化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國政府積極的財政政策混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經濟”。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投資永遠優先于有直接經濟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設投資,基本建設投資永遠優先于生產資料生產投資,生產資料生產投資永遠優先于消費資料生產投資。由于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投資只能由政府實施,所以政府投資永遠優先于民間投資。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調整,只有新經濟增長點才能優化舊產業結構化解產能過剩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投資永遠主導消費,只有投資主導下的消費才有可持續消費,只有投資主導消費才有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發展。由于節約有利于積累,積累有利于投資,投資有利于生產和經濟發展,所以節約、居民高儲蓄率有利于經濟發展,而鋪張浪費、寅吃卯糧不利于經濟發展,所謂“消費拉動經濟”是個偽命題。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投資驅動和創新驅動是統一的,投資驅動和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不但不矛盾而且內在一致。只有投資驅動,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才有基礎;只有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為主導,投資驅動才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使投資有效。
二、經濟新常態的特征
1.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年均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但仍將保持在7%―8%的中高速。與中國改革開放前32年年均增長9.9%的高速增長階段相比較,年均增長速度大概回落2―3個百分點。但與世界其他國家或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相比,這一增長速度仍處于領跑狀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4年10月的最新預測,2014―2019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將為3.9%,其中發達國家為2.3%,新興經濟體為5%。
2.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吃資源飯、環境飯、子孫飯的舊發展方式正在讓位于以轉型升級、生產率提高、創新驅動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可持續、包容性發展。中國經過前一個階段的高速發展,資源、環境、社會保障問題的制約日趨嚴重,吃資源飯、環境飯、子孫飯的舊發展方式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一是資源消耗大,資源約束日緊。2013年,中國GDP占世界的比重為12.3%,但能源消費總量占20%,粗鋼占44%,水泥占57%。淡水、耕地、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石等重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人均可再生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石油可開采儲量、人均天然氣可開采儲量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原油、鐵礦石等主要能源、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逼近60%。二是環境污染嚴重。中國現有近3億農村人口喝不上安全飲用水,近6000萬城鎮人口飲用水水源水質不合格。土壤污染面積大,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污染較重。據第二次中國土地調查資料顯示,中重度污染耕地已達到5000萬畝左右。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及部分大中城市大氣污染嚴重,霧霾等極端天氣增多,已成百姓的切膚之痛。三是生態系統退化。中國近80%以上的草原出現退化,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37%,生物多樣性銳減,瀕危動物達250多種,瀕危植物達350多種,生態系統緩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四是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增速快,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排放大國。五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雖然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已經普及城鄉,但保障水平偏低且不平衡,保障體系分割較嚴重,距“兜住底、易流動”等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總之,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經被迫展開,告別不顧資源短缺、竭澤而漁、破壞性開采的粗放型發展,忽視環境保護的污染性發展,透支人口紅利、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的透支性發展,正在逐步轉入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發展的主要動力正在逐步轉向依靠轉型升級、生產率提升和開拓創新。
3.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服務業發展及創新驅動
經濟增長結構發生變化。生產結構中的農業和制造業比重明顯下降,服務業比重明顯上升,服務業取代工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前三個季度,這一比例繼續上升到46.7%。需求結構中的投資率明顯下降,消費率明顯上升,消費成為需求增長的主體;內需與外需結構發生變化,內需占比增加。2012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自2006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從2014年前三個季度數據看,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達48.5%,又比上年同期提高2.7個百分點。
參考文獻:
[1]吳振宇.基于省際數據的潛在增長率測算:前瞻至2020年[J].改革.2013(09)
[2]林毅夫、蘇劍.論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J].管理世界.2007(11)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4-0170-05
根據《大學生藍皮書:中國大學生生活形態研究報告(2013)》報告,中國大學生人均月消費支出945.6元,人均全年消費總額達到11 347元,超過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
在大學生強大的消費能力驅動下,各路商家長驅直入,大學城商圈涌現。與大學生強大購買力不相稱的是,目前蚌埠大學城高校周邊的商鋪大多數還是處在分散運營、各自為陣的初始形態,對于商業的布局、人流的聚集以及規模商圈的形成帶來消極的影響。因此,需要對蚌埠大學城商業空間布局的進行研究,研討其商業類型、商業形態、發展優勢劣勢等,提出優化建議,以促進蚌埠大學城商業經濟的發展。
一、蚌埠大學城概況
(一)蚌埠大學城建設
蚌埠大學城位于蚌埠市東郊龍湖東岸即蚌埠市龍子湖區,全境位于龍子湖國家4A級風景區東岸,北依高速鐵路蚌埠南站。大學城共占地10 000畝,共投資2 000億,建筑面積670萬平方米。目前大學城一期工程已經完工,有4所大學進駐,分別為:安徽財經大學、安徽電子信息學院、蚌埠醫學院和蚌埠學院。自2002年建設至今,蚌埠大學城已初具規模,各類校舍、道路、供水等公用配套設施建設已投入資金6.1億元。
(二)大學城商業發展
隨著商家涌現,大學城逐漸形成了一個商業服務街區即現在的龍湖春天商業街。龍湖春天商業區位于蚌埠大學城核心位置――被4所高校圍繞,占地782畝,建筑面積達62萬平米。龍湖春天商業街是蚌埠大學城唯一的商業區,距離每1所城內高校的步行距離都在15分鐘左右,購物便利。其市場以個體經營為主,以零售方式出售商品,經營時間相對集中。但由于現有市場的不成熟,商業等級較低,服務設備不完善,使得龍湖春天商業街的發展受到壓抑,這也說明蚌埠大學城商業空間還沒被合理開發利用,蘊藏著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二、蚌埠大學城商業空間現狀
(一)蚌埠大學城商業類型
本文對蚌埠龍湖春天商業街商業類型的種類和數量進行了實地調研,并把商業服務業、社會服務業以及娛樂業劃分到服務業之中,得到統計結果(見下頁圖)
本文對龍湖春天商業街的商業類型進行了分析:(1)三大行業中,餐飲業占比遙遙領先,高達54%;(2)在服務業當中,美容、美發店占比都是最高的;(3)商業空間主要用于餐飲行業,商業服務主要滿足于物質層次上,在精神服務上的投入較少,也即是精神層次上的消費較少,商業服務結構偏低,商業類型很少。
(二)蚌埠大學城商業形態
各校內部的商業布局規模普遍較小,經營內容以小型超市、報亭、理發店、打印店、書店、照相館、干洗店、水果店、快遞收發處等服務為主,經營狀況相對良好,消費群體相對穩定。校內商業布局主要利用學生宿舍、食堂、活動中心等建筑布局的架空層或內部部分地域,布置商業店鋪和服務類攤點。這種布置的優勢在于可以提高建筑布局利用率,其大部分布置在宿舍下面或內部,使得學生接受服務十分方便;其不足之處在于布局狹小,布置局促,經營環境氛圍欠佳,難以形成較強的商業氣息。
蚌埠大學城商業形態主要為面式棋盤型組織形態和帶狀式商業組織形態兩種。以龍湖春天商業街為例呈現出的這種“面”式商業空間布局不但服務于進入其區域的人員,還對區域外部一定范圍的人群有著較強的吸引力,可以滿足相同空間區位中群體的不同消費需求,或滿足不同空間區位中群體的相同消費需求。帶狀式的的校園商業空間是由多個商業單體組成,并主要沿街道方向順序展開,且服務于進入其內部的人群,也對其展開方向臨近區域的群體有著較強的吸引力。
三、蚌埠大學城商業發展SWOT分析
SWOT是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這四個英文字母組成,意為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
(一)發展優勢
1.潛在消費者不斷增加。蚌埠大學城的師生數量逐年增長,遠期來看,蚌埠機電技師學院、蚌埠經濟技術職業學院等也將陸續駐進,完全建成后,大學城學生規模將超過10萬人。潛在消費者的不斷增加,消費群體的相對穩定,加之大學生的消費面廣、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等,將在長期里對蚌埠大學城商業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2.周邊的商品房不斷增加。隨著蚌埠大學城歷年來的建設,其周邊土地也陸續吸引著房地產開發商。商品房的增多,無疑會帶來一定數量的常住居民,而常住居民的加入,不僅給大學城商業帶來更多的消費者,增加消費服務類型的需求也會增加。
3.旅游業的發展。大學城附近的龍子湖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其面積約為杭州西湖的3倍,據此,市政府可以參考西湖景區的建設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建立環湖商業圈。
(二)發展劣勢
1.目前的大學城商業空間布局不夠合理。蚌埠大學城商業發展發展緩慢,發展不成熟,尚未形成規模的商業空間。龍湖春天商業街雖然是作為蚌埠大學城唯一的商業中心的地位存在,但其規模小、經營范圍狹窄、布局相對雜亂、功能不夠健全,還存在不少阻礙其健康發展的隱患。
2.自發形成的商業布局有待規范治理和改進。由于缺乏合理的功能分區、管理較疏松等,導致流動性商業攤點較多,占道經營嚴重,經營相對混亂,街道衛生狀況欠佳,特別是飲食攤的食品安全衛生狀況不容樂觀。
3.樓盤面積在擴大,給商業圈的合理布局增加了難度。房地產的開發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型商業中心的形成,包括龍湖春天商業街那僅有的土壤也被用來建造住宅樓盤,規劃的不合理使得土地在商業活動方面利用的有效性得不到提高,使商業空間的布局較為分散。
(三)發展機會
1.消費群體規模的擴大。隨著高校歷年的招生人數擴增,蚌埠大學城的消費者數量穩中有升。日后其他院校進駐和非流動居民的增加也會給大學城商業帶來更多的消費者。
2.主要消費對象的消費能力提升。《大學生藍皮書:中國大學生生活形態研究報告(2013)》顯示,較以往相比,大學生的消費能力在逐年提升。在消費能力逐漸增強的情形下,蚌埠大學城商業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3.大學城外的商業配套吸引力較差。蚌埠市區現有的商業網點存在著遠、貴、少的弊端,例如從大學城坐公交到商貿區大概要40分鐘。市內百貨大樓那一片局域設施相對舊、臟,不但商場內商品價格相對大部分大學生而言是昂貴的,而且其商品很多都是適合社會白領群體穿著,故不會使大量消費者流失至市區。
(四)發展威脅
1.消費圈內人流量較小,人氣聚集度不夠。蚌埠大學城位于郊區,人流量小,商業發展不夠完善,消費規模偏小和商業區的分流影響了大學城商圈內人氣的聚集。
2.消費格局不完善,消費檔次偏低。蚌埠大學城內消費結構以餐飲行業為主,而服務業和零售業則很少,且大多數規模較小。
3.經營環境相對較差,管理難度比較大。龍湖春天商業街內店鋪分布隨意性強,各種類型的經營商家交錯分布,沒有形成合理的消費格局。
四、優化蚌埠大學城商業空間布局的對策建議
(一)蚌埠大學城商業發展的定位
1.以中偏低檔商品和中偏高檔服務為主的大型城郊購物中心為發展目標;消費目標主要是大學城的師生,其次是周邊常住居民,最后是大學城外消費者;以綜合性超市、專賣店、娛樂休閑、輔導機構和等級良好的餐飲為發展方向。
2.將龍湖春天商業街內的餐飲業、服務業和零售業有序地分開,有層次地布局,同行業的商鋪設置在一起,并規范好對各所高校外部的攤販的管理,總體上改善衛生街道狀況。
3.打破原有的商業中心建筑結構,建造商業大樓,使不同的商品服務在不同的樓層進行,這樣既可以減少商業空白點,還可以規避目前城內商業面積的限制,有效地利用商業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
4.減少商品房地產在大學城內的投資建設,在周邊的建設最好有一定的距離,保證日后大學城建設用地的擴展。
5.重視商品服務的均衡發展,加大服務業和零售業的比重,加快大學城商業發展升級的步伐。
6.加強飲食、道路衛生和安全的監督管理。高校門口前的小食街由于沿著馬路擺設,過往車輛的煙塵尾氣毫無遮攔地粉刷著道路兩旁的飲食攤。不僅如此,每到學生下課后晚餐宵夜時間,人流增多,道路經常出現擁擠,車輛行駛不便,加之路燈的慘淡,行人的安全令人擔憂。
7.商圈布局的構想。由于蚌埠大學城商業空間尚未被充分開發和利用,故可以對蚌埠大學城商業空間布局的綜合分析:首先,將龍湖春天商業街在原有基礎上擴大商業用地面積;其次,在龍子湖公園東處側建立延湖商業帶;最后,在高鐵站一帶建立一處商業群,擴大大學城商業空間。
(二)蚌埠大學城商業類型優化
1.增設業種、提升商品服務水平。實地調查發現,蚌埠大學城商業服務種類不齊全,比如書店規模偏小,書籍種類不齊全和服飾銷售少,衣服質量偏低以及娛樂場所少,娛樂環境差等。蚌埠大學城商業應該從提供吃、穿、用為主的消費服務擴大到住宿、健身、文化、醫療等方面,保證消費者追求消費個性化,滿足對休閑娛樂、文化、健康等消費的需求。
2.改變消費格局。蚌埠大學城各高校學生的主要消費支出為飲食消費占60%以上,服飾以及日常用品的消費占總支出的 28%左右。所以蚌埠大學城未來幾年的發展規劃應以服務業和零售業為主,把發展重點放在文化、娛樂等商業服務方面,但也應該保持對餐飲業的規模,并在原有餐飲規模上適當升級,進行有機的更新換舊。
(三)蚌埠大學城商業形態優化
1.商業空間層級化。根據下頁表可知,目前蚌埠大學城的層級有區域級和校園級兩種。再根據蚌埠市與蚌埠大學城的情況,本文認為,優化蚌埠大學城商業空間層級結構,總體布局可以采取“軸線發展+組團放射”的結構,分為“城級―區域―校區”三級空間布局模式:大學城級――主要建筑群為大學校園、商業購物中心。根據層級特點,可以利用龍子湖風景區和高鐵南站的優勢,發展旅游產業和環湖商業街以及在高鐵站附近區位建立商業群落和房地產。蚌埠大學城目前還沒有這一層級商業空間。區域級――與大學城級商業區比較,區域級商業區商業設施的經營和服務則顯得內容較為單一,其主要滿足區域內幾所學校的師生日常所需。該層級的商業空間主要表現在被各所大學包圍著的龍湖春天商業街,而這也是蚌埠大學城目前所有的一種商業形態。校區級――該層級的商業空間位于各個校區的教學區或者生活區內,也幾乎是所有大學校園里都有的商業活動。這種的劃分不但便于管理,還提高了大學城商業空間的使用效率與服務覆蓋率,有利于大學城商業活動的管理和發展。
2.從純物質消費空間到物質升級為文化消費復合空間。首先,大學城是文化教育的聚集地,其商業空間更應重視文化特色的塑造。蚌埠大學城商圈在滿足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外,還應考慮到更高層次的交往需求,例如增設文娛類、體育類、培訓類的商業場所。其次,大學城是一個人口相對集中的、年輕化的、高素質的人口結構區域,為了改變蚌埠大學城行業構成以餐飲業絕對占優這種商業形態,建議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增設其他行業的服務,擴大服務業和零售業。完善大學城級商業中心功能,增設區域級商業空間設施和有組織有管理地設置臨時性商業設施。
參考文獻:
[1] 張戰鋒.廣州大學城商業空間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 許振波,劉菊.高校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蚌埠大學城為例[J].經濟學報,2011,(1):85-89.
[3] 郭飛宇,儲勝來,蔣阿慧.論蚌埠大學城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思路[J].中國市場,2011,(10):92-93.
[4] 朱佳佳.閩侯大學城商業空間分布現狀分析與對策[J].地理學報,2009,(4):72-74.
[5] 陳麗敏.新興大學城商業空間規劃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6] 張蕾.岳麓山大學城校園商業空間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7] 大學生藍皮書:中國大學生生活形態研究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8] 謝超.大學新校區商業服務空間體系設計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9] 范宇航,黃蕊.杭州下沙高教園區商業空間布局調查研究[J].青年科學:教師版,2013,(8):221-222.
[10] 趙陽.大學城空間布局模式與優化策略研究――以呼蘭大學城為例[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11] 于晨晨.廣州大學城(建成區)商業空間模式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2] 任云英,牛月,梁卉.散落的拼圖:城郊大學城商業空間調查與反思[C]//城鄉治理與規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
集(11―規劃實施與管理),2014.
[13] 郭立堯,徐曉靜.關于松江大學城商業空間的研究[J].科技咨詢,2012,(35):228-229.
[14] 羅念安.高校校園商業空間的設計與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Bengbu City Commercial Space Layout Optimization Research
ZHOU Yan-feng
目前個人手機終端設備已經邁入了網絡時代,在3G時代,各種移動電子設備也開通了上網的功能。銷售管理系統本身就是作為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的一個重要分支。因此對于移動公司而言,建立智能手機銷售項目管理系統已經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由于現有的移動通信市場已經處于一種高度飽和的狀態,手機終端市場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取決于客戶保有量以及新增用戶之間的拉鋸戰。由于在手機終端銷售的質量管理方面涉及到企業多方面的而工作崗位,市場人員在具體執行銷售目標的過程中經常不能做到顧全大局,所以本文嘗試使用項目管理的方法。來實現企業手機終端銷售質量的控制,為拓展手機終端類的銷售渠道盡可能的提供一種標準化以及可執行的項目管理的方式。
1 手機終端銷售目前存在的問題
該公司在手機終端類銷售渠道質量的控制上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社會銷售渠道的投入與產出的效率偏低。該公司的銷售渠道的數量在經歷了初期的快速增長以后,手機終端的營銷商家基本上穩定在4000家,站到全市行業的70%以上,但是在每年新增市場的份額中卻不到50%,充分說明了該公司銷售質量的管理已經處于市場落后的狀態;(2)對手營銷能力的快速擴張,一方面,電信從2010年開始了3G渠道網點的飛速建設和升級,另外一方面聯通與IPHONE手機等移動終端展開深入的合作,通過明星移動終端來提高自己的市場核心競爭力;(3)手機終端的銷售渠道與用戶的使用要求并不匹配。該公司的仍是以傳統的銷售終端為主,在全球網上使用套餐、銷售質量控制和相關的服務功能嚴重缺失。(4)手機終端銷售渠道掌握較弱,違規現象十分的嚴重。
2 如何使用項目管理的方式來加強產品銷售質量的控制
筆者針對目前該公司手機終端銷售數量的下降,新增市場不斷下滑的問題,該公司的項目管理小組從市場人員管理、市場競爭形勢、銷售渠道管理以及相關銷售人員的薪酬體系等四個方面進行了相關的分析。
2.1 手機終端銷售的項目管理的定義與啟動
本項目小組成立的目標分為總體質量目標和次級銷售質量目標。總體質量目標為確保手機終端銷售總量在新增市場的占有率達到65%以上,并連續穩定至少三個月以上。所謂的次級銷售目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包括渠道酬金優化,其中酬金獲取來源種類不低于20%;其次是對公司的業務產品進行升級換代;最后通過銷售渠道管理來提升網點人員的滿意程度從而防止網點銷量被競爭對手搶走。該項目的周期共計6個月,主要包括銷售渠道資金的優化、產品的業務升級、網點布局優化、渠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對于項目的四個階段采取里程碑的方式來逐一進行。由于手機銷售渠道提升的項目所涉及公司的項目較多,工作量較大,時間跨度較長,所以筆者根據該項目的具體特點,建議采用矩陣組織結構形式。這種矩陣形式的銷售人員的管理模式充分體現了公司的領導層對銷售質量提升的重視。
2.2 制定項目計劃
項目計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項目進度計劃和項目質量控制計劃。在具體的項目進度計劃中,對其中的該公司的業務與產品進行升級、手機銷售渠道的資金優化、銷售網點的布局調整以及手機移動銷售終端的提高四個方面的工作進行具體的細化。只有細致的劃分每個階段的具體工作內容和工作目標,才能夠確定手機終端銷售質量提升的項目總工期。對于該項目的執行質量計劃而言,是通過對該項目具體實施的過程的控制來實現的,在項目具體的執行過程中的每個階段,要針對這個階段所要實現的具體目標編制實際的質量計劃。
2.3 執行該項目所列出的計劃
在執行該項目的開始階段就要建立一支高效的項目團隊。在控制項目進度方面主要做兩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對該項目進行進度檢測,包括關鍵點檢查,所謂的關鍵點就是在項目計劃當中的每個里程碑的時間點;其次撰寫每周進度報告,在本項目的執行周期內,每周都要制作項目狀態的進度報告,從而報告給項目經理,目的是為了更方便的安排下周的具體工作。
2.4 本項目執行的結果進行質量驗收標準
對本項目執行結果的質量驗收,筆者認為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考核。(1)對手機移動終端在新增市場的占有率方面是否有達到項目的預期目標。(2)從手機銷售終端的社會渠道進行產出效能的相關評估,不僅對社會銷售渠道整體銷量進行評估,還要對具體每個銷售網點的實際銷售能力進行考核,從而判斷手機銷售的產出效能是否有所提升。(3)對手機銷售渠道的掌控能力,各個銷售網點要達到銷售目的,就必須加快銷售的流轉速度,很多銷售網點為了提高銷量都采取了降價的措施,從而進一步帶動了其它渠道商的降價,很大程度上可以刺激消費者的消費需求。(4)從銷售網點布局的改善進行考察,主要包括銷售渠道網點空白區的補點,實行一村一點和一廠一點的銷售模式。其次對銷售渠道的扎堆區進行集中清理,銷售網點的扎堆會直接導致消費者的忠誠度降低。
3 結語
隨著手機終端類3G時代的來臨,銷售市場的競爭逐漸激烈。本文通過大量的參考文獻的調研,主要分析了某公司在手機終端銷售市場目前所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從項目管理的角度,闡述了如何使用項目管理措施來實現對手機終端銷售質量的控制,具體項目的實施過程主要包括四個階段,手機終端銷售的項目管理的定義與啟動、制定項目計劃、執行項目計劃、最終對項目的實際效果進行考核。
參考文獻:
[1]趙俐淵.項目管理理論在銷售渠道管理中得實踐與應用.碩士學位論文[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