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4: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esp理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esp的特征
專門用途英語的學習者都有著直接明確的學習目的:掌握特定行業的專業詞匯和專業術語,以達到閱讀和交流的目的;在從事相關職業的時候,通過對專門性英語有的了解和掌握,能更進一步的得到相關指導和最新信息。專門用途英語重在“專門”二字,它是英語基礎教學的擴大和延續,是從英語基礎能力培養向英語應用技能培養的過程。
三、ESP的國內現狀
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高職院校英語教育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和方向,高職英語所開設的課程過于寬泛,沒有專門擬定的教材,也沒有對相關專業進行專業的英語指導和培訓。以計算機專業為例,最新的計算機理論知識和教材都是英文版的,專業術語和用詞都是英語,而學生學習的卻是大學英語,沒有專業英語指導老師,也沒有專門的計算機英語課程。而專業英語課程的任課教師也并非專業教師,基本上是由普通英語老師來擔任,專業知識不夠具體,專業指導存在盲目性,專門用途英語教育與普通英語教育并沒有太大的區別。這直接導致了學生在專業知識上的欠缺和專業理論上與實際的脫軌,在真正步入社會運用于實踐之時,高職院校學生并沒有相較于本科大學學生的優勢。
四、ESP理論對高職院校英語教育的指導作用
(一)ESP理論對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育的指導作用對于非英語專業人才而言,現在在學校里學習的基本都是統一的課程,我們稱之為大學英語。面向的是所有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教材的統一和教師的分工注定了大學英語對于非英語專業學生而言意義只在于這是英語基礎教育的延生,對于這些非英語專業學生而言,大學英語這門課程,并不能帶給他們與專業相關的教育和實踐活動。將ESP理論應用到大學英語這門課程中,能進一步細化非英語專業學生對英語的掌控能力和理解能力,對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有著絕對重要的作用。對于和英語息息相關的計算機專業而言,如果能通過ESP理論,將大學英語細化分類,轉為專業級計算機大學英語,無論是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還是對于他們作為高職高專學生這一定位,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社會實踐中,包括畢業以后的社會競爭中,都能讓這些高職高專學生和大學本科學生的競爭中占到絕對的優勢。當然,除了計算機英語,還可以分類為機械英語,汽修英語等等,在這個與國際化日漸接軌的必然趨勢下,掌握專業技術英語,對于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工作和進修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二)ESP理論對高職院校專業英語教育的指導作用現在一般的高職院校專業英語都有了細化分類,比如英語教育專業,商務英語專業,旅游英語專業等等,這正是ESP理論逐漸應用到高職高專學校的一個體現。但是目前英語專業的分類非常統一,并沒有特色專業,這會導致高職高專學生在畢業之后與本科學院學生產生比較大的競爭,卻往往競爭力弱于本科專業學生。而ESP理論對于高職高專學院的指導作用并不只在于此。細化英語專業,開設特色英語專業才是高職院校學生具備更大競爭力的手段和方法。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知識應該更強調實際應用,在本科大學不涉及的專業方面細化和分類,才能讓高職高專英語專業發展壯大。幼師,護士護理等專業的開展這是適應這一需求的發展結果。
我國建筑節能工作正由北方采暖地區向南方夏熱冬冷和夏熱冬暖地區推進,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遲早會要提上日程,墻體保溫必然是建筑節能改造的一項基本措施,其優越性也越來越被各方面所認識和接受。因此,在最近幾年,墻體保溫工程將會持續不斷地增加 ,日益成為一項最基本的保溫隔熱技術。
墻體保溫是指采用一定的固定方式(粘結、機械錨固、粘貼+機械錨固、噴涂、澆注等),把導熱系數較低(保溫隔熱效果較好)的絕熱材料與建筑物墻體固定一體,增加墻體的平均熱阻值,從而達到保溫或隔熱效果的一種工程做法。根據保溫形式可以分為:外墻內保溫,外墻夾心保溫、外墻外保溫、自保溫等。由于廈門的氣候特征,區域特性,現行的保溫方式主要以膨脹聚苯板EPS保溫系統、無機玻化微珠外墻內保溫系統及砂加氣混凝土砌塊自保溫系統。
外墻外保溫技術就是在建筑物基層墻體的外側設置保溫層,在保溫層外面做裝飾層,被業內形象地稱為“穿棉襖”。外墻保溫技術節能效果明顯,能夠有效地減少室內的熱損失和冷損失;可以減薄墻體厚度和減輕墻體的重量,從而增大房屋的使用面積;能夠增加室內環境的舒適度,并能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不過外墻外保溫技術仍有不成熟的地方,比如施工困難和成本比較高、遇到惡劣天氣容易脫落、滲漏,且不易貼瓷磚和掛大理石等缺陷,因此目前更適合多層、小高層、刷涂料的高層建筑。在本篇中,我主要以某工程為例介紹外墻外保溫中EPS保溫板的施工工藝。
EPS板保溫系統是指保溫隔熱層為聚苯板(EPS),采用專用膠粘劑粘結于基層墻體,必要時輔以錨栓固定于基層,并以專用抗裂抹面砂漿復合耐堿玻纖網格布(貼面磚時用專用鍍鋅電焊網)作增強防護層,飾面為與保溫系統相容的涂料(或匹配的粘結劑、勾縫粉貼面磚)構成的外墻保溫系統。
1、工程概況
某建筑工程,總建筑面積19.8萬平方米,本工程為通過福建建設部高級住宅預審項目。本項目中保溫工程為20厚EPS外保溫,工程量4317.12。
1.1 墻體保溫設計要求
其節能設計總要求為50%,其中墻體保溫結構做法為:
⑴ 墻體
⑵ 水泥砂漿找平層
⑶ 粘結層
⑷ 20厚EPS保溫層
⑸ 3-5 厚抗裂抹面砂漿保護層(壓入耐堿玻纖網格布一層)
⑹ 外墻裝飾涂料
2、節能施工管理和驗收
2.1材料計劃及工具準備
1)材料準備
2.2施工階段管理
施工工序依次為:基面處理粘結層EPS保溫層抗裂抹面層飾面層
1) 基面處理的施工要求
A. 施工環境、基底及使用的材料的溫度不應低于+5℃。
B. 不應在大風環境中或溫度高于25℃時陽光直射的墻面上施工,以避免材料“結皮”而影響施工質量。
C. 應避免尚未硬化的材料受到雨水的沖刷,必要時應對新施工的墻面加以保護。
D. 墻體的濕度不應高于其與環境的平衡濕度,如有必要,應鉆孔測試墻體內部的濕度。
E. 墻體表面不得有污跡、灰塵、油污或脂肪類物質等妨礙粘結的附著物。凸起、空鼓和疏松部位應剔除并找平。找平層應與墻體粘結牢固,不得有脫層、空鼓、裂縫,層面不得有粉化、起皮、爆灰等現象。
F. 墻體應具有足夠的強度,特別是墻體表面應具有足夠的粘貼強度(≥0.40Mpa)。
G. 內墻抹灰、混凝土或水泥漿地坪在外保溫系統施工之前完成,并已干燥硬化。
H. 門窗、室外(門窗的)卷簾,特別是水平設置的蓋板(如窗臺板,女兒墻蓋頂板),必須在外保溫體系施工之前安裝完畢。
I. 外墻面設置的通風口的護欄、固定管道的管卡、空調等用的支架也應預先安裝完畢。
J. 所有水平方向的構件(如挑檐、窗臺板、女兒墻蓋頂板、固定外墻面構件用的支架等)都需預留外保溫體系所需的施工厚度,并做必要的滴水處理(參見細部節點構造圖)或防銹處理。
備注:為確保粘貼質量,墻面平整度應≤4/2m。
如果墻面平整度>±4mm/2m,則必須采用CN700找平砂漿進行基面處理。
2) 施工工藝
A. 彈控制線:根據建筑立面設計和外墻外保溫技術要求,在墻面彈出外門窗水平、垂直控制線及伸縮逢線、裝飾縫線等。
B. 掛基準線:在建筑外墻大角(陰陽角)及其他必要處掛垂直基準鋼線,每個樓層適當位置掛水平線,用以控制聚苯板的垂直度和平整度。
C. 配制專用粘接劑:
a) 根據專用粘接劑的使用說明書提供的摻配比例配制,專人負責,嚴格計量,機械攪拌,確保攪拌均勻。
b) 拌和好的粘接劑在靜停5min后再攪拌方可使用。
c) 粘接劑必須隨拌隨用,拌和好的粘接劑應保證在1h內用完。
D. 預粘翻包網格布:凡在聚苯板側邊外露處(如伸縮縫、門窗洞口處),都應做網格布翻包處理。
E. 粘貼聚苯板:
a) 外保溫用聚苯板標準尺寸為600mm×900mm、600mm×1200mm兩種,非標準尺寸或局部不規則處可現場裁切,但必須注意切口與板面垂直。
b) 陰陽角處必須相互錯茬搭接粘貼。
c) 門窗洞口四角不可出現直縫,必須用整塊聚苯板裁切出刀把狀,且小邊寬度≥200mm。
d) 粘貼方法采用點粘法,且必須保證粘接面積不小于30%。
e) 聚苯板抹完專用粘接劑后必須迅速粘貼到墻面上,避免粘接劑結皮而失去粘接性。
f) 粘貼聚苯板時應輕柔、均勻擠壓聚苯板,并用2m靠尺和拖線板檢查板面平整度和垂直度。粘貼時注意清除板邊溢出的粘接劑,使板與板間不留縫。
F. 安裝固定件:
a) 固定件安裝應至少在粘完板的24h后再進行。
b) 固定件長度為板厚+50mm。
c) 用電錘在聚苯板表面向內打孔,孔徑視固定件直徑而定,進墻深度不小于60mm,擰入固定件,釘頭和壓盤應略低于板面。
G. 板面打磨、找平:對板面接縫高低較大的區域用粗砂紙打磨找平,打磨時動作要輕,并以圓周運動打磨。
H. 配制聚合物砂漿:(方法及要求同配制專用粘接劑)。
I. 抹聚合物砂漿:聚合物砂漿分底層和面層兩次抹灰。
a) 在聚苯板面抹底層砂漿,厚度為2mm―2.5mm。同時將翻包網格布壓入砂漿中。門窗洞口的加強網格布也應隨即壓入砂漿中。
b) 貼網格布:將網格布緊繃后貼于底層抹面砂漿上,用抹子由中間向四周把網格布壓入砂漿的表層,要平整壓實,嚴禁網格布褶皺。網格布不得壓入過深,表面必須暴露在底層砂漿之外。網格布上下搭接寬度不小于80mm,左右搭接寬度不小于100mm。
c) 網格布粘貼完后,在表面抹一層0.5mm―1mm面層聚合物砂漿。
截面示意圖:
2.3 節能驗收
2.3.1主控項目
1) 所用材料和半成品、成品進場后,應做質量驗收,其品種、規格、性能必須符合設計和有關標準的要求。
檢驗方法:檢查產品合格證和檢測報告;檢查現場抽樣復驗報告,其項目按下表。
2) 保溫板與基層面必須粘結牢固,無松動和虛粘現象,粘結面積不小于90%。
檢驗方法:扒開保溫板觀察檢查和用手推拉檢查。
3) 安裝錨固件的墻面,錨固件數量、錨固位置和錨固深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根據錨固件長度推算錨固深度。
4) 保溫層的厚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檢驗方法:插針法和尺量檢查。
5) 抹面抗裂砂漿與保溫板必須粘結牢固,無脫層、空鼓。面層無起砂、裂縫等缺陷。
檢驗方法:觀察檢查和用小錘輕擊檢查。
2.3.2一般項目
1) 基層應干燥、堅實、平整,其平整度、垂直度允許偏差不大于5;界面劑應涂刷均勻。
檢驗方法:觀察;用2m靠尺和塞尺檢查。
2) 保溫板安裝應上下錯縫,各板間應擠緊拼嚴,拼縫平整,碰頭縫不得有膠粘劑。
檢驗方法:觀察;手摸檢查。
3) 外墻保溫板安裝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
4) 玻纖網格布應鋪壓嚴實,不得有空鼓、褶皺、翹曲、外露等現象。搭接長度必須符合要求。加強部位的玻纖網格布做法應符合設計要求。
檢驗方法:觀察檢查。
5) 抹面層和飾面層分項工程施工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裝飾裝修工程質量驗收規范》GB50210規定。
2.3.3工程質量驗收
1) 外墻外保溫工程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規定進行施工質量驗收。
2) 外保溫工程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和分項工程應按下表進行劃分。
3) 分項工程應以每500~1000劃分為一個檢驗批,不足500也應劃分為一個檢驗批;每個檢驗批每100應至少抽查一處,每處不得小于10。
4) 居住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應在施工單位自行檢查評定合格的基礎上,由建設單位(監理單位)組織相關單位按檢驗批、分項工程、子分部工程驗收的順序進行。
5) 檢驗批的抽檢驗收應符合下列規定:
A. 主控項目應全部符合本規程的規定;
B. 一般項目應有80%及以上的抽檢處符合本規程的規定,且偏差值在允許偏差范圍內。
6) 分項工程質量驗收應符合下列規定:
A. 分項工程所含的檢驗批均符合質量合格的規定;
B. 分項工程所含的檢驗批的質量驗收記錄應完整。
7) 子分部工程質量驗收應符合下列規定:
A. 子分部工程所含的分項工程的質量均應驗收合格;
B. 質量控制資料應完整;
C. 觀感質量驗收應符合要求。
8) 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應分別在工程竣工報告、質量評估報告中有節能工程專項內容。
9) 居住建筑節能工程質量專項驗收與單位工程竣工驗收同時進行,驗收時應查驗下列文件和記錄:
A. 節能工程系統的設計文件、圖紙會審、設計變更和洽商記錄;
B. 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藝;
C. 外保溫系統的型式檢驗報告及其主要組成材料的產品合格證、出廠檢驗報告、進場復檢報告和現山場驗收錄。
D. 施工技術交底,施工工藝記錄及施工質量檢驗記錄;
E. 隱蔽工程驗收記錄;
F. 檢驗批質量驗收記錄,分項工程質量驗收記錄,子分部工程質量驗收記錄;
二、獨立學院英語教學現狀及ESP教學可行性分析
(一)學生情況分析
獨立學院從1997年誕生至今,作為承擔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任務的新生力量,專業設置符合社會和市場需求,致力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由于獨立學院的定位和自身的特點,其生源質量與普通高等學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許多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且兩級分化嚴重,學生課堂自我約束能力和管理能力較差,而且普遍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另外,我們看到獨立學院的學生具有接受新生事物快,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強,實踐能力強,可塑性強的特點。據了解,目前福建省大部分獨立學院仍然堅持進行普通英語EGP教學,一些院校ESP教學雖然有了一些發展,但是都沒有什么實質性變化。以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分級教學改革為例,大學新生按高考英語成績或期末考試成績擇優,高考成績達到120分的,或者第一學期英語期末成績達到優秀的,可自愿參加四級強化教學班并提前參加英語四級考試,周末有專門老師負責四級輔導,四級考試通過后可以申請免修大學英語,其余大部分學生在大二上參加四級考試,通過者都可申請英語免修。雖然2012級兩期強化班的四級通過率分別達到84%和92%,但是英語課程免修后學生目前還沒有可以選修的其他后續英語課程,ESP教學完全還未起步。為了更好地了解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和滿意度,從而提高英語學習效果,筆者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3次,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形式對誠毅學院基本可以代表文科、理科英語平均水平的金融專業和航海專業2011級240名學生進行了逐年調查,表1是部分調查結果。從表1明顯看出,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是逐年下降的(英語學習興趣強的大一有35.5%,大二只有23.3%,到了大三降為9.5%);英語學習動力也是逐年減弱(動力強的學生大一有22.8%,大二有17.5%,大三只有6.3%);在大學階段感覺自己英語水平進步大的學生比例不高(大一有32.1%,大二有27.1%),約一半學生認為英語進步一般,不少學生還認為英語水平有所后退(到大三時高達26.4%);許多學生對英語課程設置滿意度一般,感覺滿意的學生也逐年減少;認為有必要開設ESP課程的學生從大一40.0%上升到大二63.8%,到了大三竟然高達85.0%,說明學生對ESP課程從低年級開始的不了解、不在乎到高年級接觸專業英語后產生了迫切的學習需求。如果大學英語學習內容完全是普通英語EGP課程,就會造成學生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英語學習無法有實質性變化,容易產生疲倦感,慢慢失去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而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通過將成為許多學生英語學習的終結。這必然影響獨立學院對培養學生成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定位。因此,獨立學院應該充分考慮到三本學生基礎知識薄弱,但實踐能力強的特點,合理設置英語課程,積極開展一些實用性強的ESP教學,以滿足學生實際工作生活需求。
(二)教師情況調查
目前,福建省獨立學院英語教師大多數畢業于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碩士、博士人才,英語語言文學基本功底扎實,教學經驗豐富,勝任英語基礎教學不成問題;但是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大多數不具備其他學科相關專業的基本知識,也沒有ESP教學的實踐經驗。因此,ESP教師隊伍無論在專業知識的掌握還是教學方法上的研究都需要大力提高,這也是許多高校ESP教學遲遲無法起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欣喜的是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師隊伍比較年輕化,可塑性強,經過培訓大部分教師完全可以從EGP轉化為ESP教師。例如集美大學誠毅學院75%左右的英語教師在35歲以下,職稱結構也大部分是講師,不管是角色的轉變還是教學模式的改革,年輕教師都有很強的適應性。從上述ESP的定義可以看出,ESP課程不需要涉及很深奧、很系統的某學科專業知識,作為大學英語和專業英語之間的一個過渡課程,ESP課程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ESP課程關注的是大多數學習者的普遍需求,要求專業性不強、受眾廣、適用性強,例如科技英語、旅游英語和科普閱讀等。這類課程不涉及太多太復雜的專業知識,大學英語公共課教師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完全可以勝任。狹義的ESP課程指的是為專業性強的學習者設計的,針對人員少,需求細化,學習目標明確單一,例如航海英語的口語課,從學習內容和目標上都不同于商務英語專業的口語課。對于這類ESP課程,關鍵是教材的編寫和選擇要控制難度,如果太難了就幾乎等同于專業英語,不屬于大學英語教學范疇,而大學英語公共課教師經過一段時間培訓,應該也能夠勝任難度在專業入門階段的大學英語ESP教學。根據Hutchinson&Waters的觀點:“ESP可分為職場英語(EOP)和學術英語(EAP),職場英語可是崗前培訓性質的,也可以是高校的ESP課程。”[8]從獨立學院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和需求考慮,職場英語可以成為某些專業ESP教學的首選,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崗位需求,又對教師的專業知識要求不高。
(三)教材使用情況
據了解,目前福建省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材的選擇主要是針對英語四六級考試,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技能,例如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先后使用了好幾套教材,分別是《21世紀大學英語教程》《新視野大學英語教程》和《新視界大學英語教程》。這些教材主要涉及日常生活內容,每單元的生詞和高中英語詞匯重復率高,教材中介紹的語法知識和語言點大都是復習高中英語學過的內容。通過對2011級金融和航海專業24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在經過2年大學英語學習后,許多學生對英語課程滿意度不高。其中,6%的學生認為教材毫無難度,都是高中階段掌握的知識,沒有參加課程活動的興趣,對教學內容非常不滿意;37%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中大部分知識都是曾經學過的,大學教師對語法和知識點的講解還不如高中教師講得仔細全面,認為英語課沒有挑戰性,對教學內容不滿意;38%的學生認為雖然很多內容曾經學過,但是大部分都忘了,現在復習一下很好,學習壓力不大,準備努力通過四六級考試,對教學基本滿意;19%的學生認為很多英語知識自己還沒有掌握,需要加強學習,大學英語內容豐富,對教學內容很滿意。從許多學生對英語教學內容滿意度不高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都渴望改變這種現狀,特別是獨立學院要想發揮自身優勢,勢必要揚長避短,不能照搬一本和二本學生教材,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設計開發獨立學院學生教材。目前市場上通用英語EGP教材五花八門,可選擇范圍廣,而ESP實用教材十分短缺,迫切需要組織教師自行編寫適合獨立學院學生的ESP教材。對于狹義的ESP,Ellis和Johnson認為編寫教材要注意幾個原則:“語言必須包含學習者的學科專業中常見的詞匯、句法結構和語篇功能;內容必須和他們學科有關聯,但選擇的主題和設計任務的目的是促進學科專業所需要的語言能力的訓練。”[9]而對于廣義的ESP,Lewis和Hill對ESP教材的衡量標準是:“教材能否激發學習者的好奇和研究興趣;教材是否和學生的專業以及需求有關;教材是否有趣;教材是否有他們認為值得做的任務和活動。”
三、獨立學院英語教學改革發展方向
(一)英語分級教學是教改的前提
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專業特點,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大學英語》課程計劃分三個層次進行分級教學,各層次教學要求如下:第一層次:(較低要求)術科本科專業學生,修滿14學分,安排218學時,教學內容為大學英語預備級I,II級;大學英語綜合I,II級;第二層次:(一般要求)非英語專業普通本科學生,修滿16學分,學安排272學時,教學內容為大學英語綜合I,II,III,IV級+B.+C+D;第三層次:(較高要求)非英語專業高起點本科學生,修滿16學分,安排272學時,教學內容為大學英語綜合I.II.級+B+C+D+E。根據大學英語教學目標,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包括A類課程綜合英語、B類語言技能類、C類語言文化類、D類行業英語類和E類學術英語類等課程。這些課程的有機結合可以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對于每一類課程學生具體可選的項目如下:A類綜合英語:大學英語(讀寫),大學英語(聽說),大學英語(4,6級訓練);B類語言技能:英語閱讀,英語視聽說,英語口語,英語口譯,英語寫作;C類語言文化:跨文化交際,英美影視欣賞,英語散文欣賞,英美小說選讀;D類行業英語:會計英語,金融英語,IT英語,商貿英語,法律英語,航海英語;E類學術英語:社科,人文,管理,理工。對于所有三個層次的學生來說,A類大學英語綜合I.II.級是必修課,除了通用英語EGP教學,還增加英語四六級專項訓練,旨在幫助學生在四六級考試中取得更好成績。到了大二階段,第二層次學生可以選擇繼續A類課程,目標仍是四六級考試,或者選擇BCD類。而第三層次學生則自愿選擇BCDE類課程,不論是EGP方向還是ESP方向,只要學生選課人數達到開課要求,學院就應該滿足學生需求。
(二)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是教改的重點
就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改革內容來說:A類大學英語綜合課程不論是聽、說、讀、寫訓練還是四六級訓練,大學英語教師早已駕輕就熟,完全能夠勝任;至于B類語言技能類、C類語言文化類課程,大學英語教師大都是語言學或英語和文學相結合的碩士、博士人才,具有扎實的基本功,根據各自研究方向選擇一門課程教學應該能夠勝任;對于D類行業英語類和E類學術英語類課程,若維持當前大多數英語教師教學現狀,能夠勝任此類課程的教師實在鳳毛麟角。因此,筆者認為近期大學英語教改的重點應該放在ESP教學的研究上,根本沒有必要去爭論教改堅持EGP方向好,還是ESP方向更好;只要市場有對ESP人才的需要,學生有對ESP課程的需求,大學就應該有能力開設并開好ESP課程,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至于堅持什么方向,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選課結果告訴我們答案。在教學中ESP教師除了要考慮學生的需求,還要設計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多樣性。ESP課程不可能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新領域的專家,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應用來保證學生語言技能的訓練,最多只能有30%左右的內容用于專業介紹上,這就要求ESP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模式,既不可沿用普通英語教學方法,也不可套用專業英語的翻譯教學法。例如主題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設計交際任務主題,將學生分配成任務承擔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在訓練語言交際能力同時,樹立團隊合作意識。另外,問題教學模式和任務教學模式也適應于ESP課程教學,學生可以有大量語言實踐機會,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合格的ESP教師隊伍是教改成功的保障
大學英語教師對ESP教學的認識和態度是教學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培養合格的ESP教師隊伍是教改成功的保障。由于大部分的ESP教師都是具有英美文學和語言學學歷背景的英語專業碩士、博士畢業生,長期以來進行的是普通英語教學,短時間內學院必須統一組織ESP教師學習,建立ESP教學理念,盡快走進ESP課堂。對于這點,日本和臺灣有很多大學的做法可以參考,例如臺灣成功大學提出:“一開始不給ESP課程新教師安排很多工作量,而是讓他們進修一些ESP相關課程。例如每周安排有相關ESP文獻閱讀和討論,組織學習ESP理論和教學案例。他們還要求新ESP教師到自己敢興趣的專業院系旁聽相關課程,了解相關專業知識,但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在專業學習上的困難和需求,以確定教學重點。”[11]首先,ESP教師要努力自我提高,要爭取早日勝任ESP課程,通過自學、進修或培訓等盡快豐富專業知識結構,借鑒國內外成熟的ESP教學模式。其次,同行之間進行廣泛的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進步途徑,ESP教師們應該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時間進行學術交流或課堂教學觀摩。再次,ESP教師還要主動尋求專業教師合作,特別是在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合作的過程也是完善自身能力的過程。最后,高校的領導層在組建ESP團隊時,應該有意識地吸收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組織開展教學研討活動,鼓勵教師進行交流合作,取長補短,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采用外聘等方式將一些資深的ESP實踐者補充到教師隊伍,負責實踐教學環節。
一、NoteExpress簡介
NoteExpress是世界上第一款多國語言版的通用參考文獻管理軟件。(以下簡稱NE)2005年6月,由北京愛琴海軟件公司研發推出,為眾多研究人員提供了專業的文獻信息管理解決方案,受到中國大陸和臺灣等地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學者及研究人員的歡迎。NE已經成為中國文獻管理軟件市場上的第一品牌,擁有絕對領先的軟件性能和市場優勢。NE圍繞科學研究最核心的文獻信息,為用戶提供了信息導入、過濾、全文下載,以及眾多的管理功能。NE的主要功能有:直接檢索在線數據庫;通過題錄信息直接從在線數據庫下載全文;多種方式導入題錄;建立文件夾對文獻進行歸類;在Word 中直接插入題錄信息,自動生成符合期刊格式要求的文獻列表;豐富的筆記功能;強大的批量編輯功能;對保存的題錄信息進行、去重。NE與傳統相關軟件相比,不僅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兼容力、更高的文獻管理效率,而且具有獨特的創新功能、輔助資源和發展潛能。NE能夠方便地在線檢索CNKI、維普、萬方等數據庫并導入題錄。NE 2.X版可以在Windows 2000\XP\Vista\7(32位和64位),Windows Server 2003\2008\2008R2(32位和64位)等操作系統上運行:NE2.X版的寫作插件支持MS Word 2003\2007\2010(32位)、WPS Office 2010 文字、Open Office寫作工具軟件:NE 對 TeX/LaTeX 也有良好支持。
二、NoteExpress對學術論文撰寫的影響
1.提高研究人員工作效率。傳統處理和管理資料的辦法,是用Word 或其他辦公軟件將資料保存到硬盤里,資料較少這種辦法有效,資料多了容易出現錯誤、低效、繁瑣等問題;科研人員投稿必須面對不同期刊對于參考文獻排列不同要求的問題,傳統方法使得引文整理、標注和排序的工作量大、繁瑣,并極易出錯。NE用批量編輯器在“語言”字段設置漢語語言標識,對數據庫中的參考文獻重排,使所有的中文文章排列一起,不必逐條修改,節省了人力。NE可以方便快捷地生成參考文獻:論文及學術著作等對參考文獻格式有嚴格的要求,如果手工插入引用的文獻,僅字體、引文順序的調整就要耗費很多時間,更不用說不同參考文獻格式的調整和校對了,這個過程相對枯燥且費事。這些都需要有一個好的管理工具管理資料。NE具有強大的批量編輯、強大的檢索功能,而且多分類管理功能可以幫助你迅速定位,某篇文獻。可以方便地建立文件夾對文獻進行歸類,也可以使用軟件中的標識功能對文獻進行進一步的整理。同時,你也可以使用NE方便的為每條文獻條目添加PDF、CAJVIEW、超星、doc等格式的附件。書目,手稿,軟件以及圖片等信息統稱為題錄。建題錄數據庫,一方面是為了寫作時,能實時插入題錄作為文中標引,NE可以將參考文獻題錄作為文中注釋插入文章中,并且在文章末尾按照各個期刊雜志的格式要求自動生成參考文獻列表。對于已經插入到word中的引文題錄,如果在主程序中進行過修改,只要點擊該按鈕,文中引文及參考文獻索引將同步更新。這樣處理既精確又快速。NE安裝后,如果計算機上有MS Word 字處理軟件,則會自動安裝一個MS Word插件。快速定位查找個人數據庫中的題錄,筆記等信息,使管理更加便捷有效。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是一種良好的科研習慣,可以節約科研工作者的寶貴時間。在同類軟件中,目前NE格式化輸出速度最快,并有多處貼近用戶需求的人性化設計,如可以啟動多國語言輸出模版,自動按照中英文參考文獻的不同要求輸出參考文獻。通過NE可以方便快捷地對你關心的文獻信息進行統計分析,這樣你能夠快速了解某一領域的重要專家,研究機構,研究熱點等。分析結果能導出為txt和csv等多種格式,方便做出精準的報告。NE2.0版本可以對所有字段進行統計了,包括作者、關鍵詞、主題詞等等。對于已經下載了大量全文的用戶,導入全文的功能可以快速實現將大量全文用NE管理起來,自動生成題錄并將文獻作為附件,實現文獻管理的基本功能。文獻題錄導入、管理和分析,都能對科研人員的研究和資料管理工作帶來方便。NE具有“綜述”和“筆記”兩項功能。通過“綜述”的閱讀方式,你可以閱讀文獻題錄盡可能多的信息,包括作者、標題、來源和摘要等。通過筆記,你可以隨時記錄下看文獻時的想法和關于研究的設想,這些信息都與你看到的文獻信息關聯在一起,便于日后進一步展開工作。NE具有方便且豐富的筆記功能,將NE主程序中選擇的筆記插入到word光標停留處,該功能將平時閱讀文獻時記錄的思想火花如日記、科研心得、論文草稿等瞬間產生的隱性知識直接插入word,形成論文成果,而且每篇筆記和原始文獻之間可以相互鏈接,方便隨時記錄和查閱。可以通過點擊題錄列表下方的“筆記”按鈕查看當前題錄所鏈接的筆記列表。編輯筆記窗口的工具欄上有“插入到Word”按鈕,可以非常方便的將該段筆記作為論文的一部分。參考文獻數據和筆記的關聯方便查閱;該閱讀方式提供題錄作者,標題,來源,摘要字段內容,大大提高閱讀效率。
2.規范學術引用。學術界與出版界一般都把學術論著中是否詳列注釋與參考文獻看作是反映學術論著和作者水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視其為學術道德和治學態度嚴謹的一個重要標志。由于編輯對注釋和參考文獻著錄的原則把關不嚴和作者對注釋和參考文獻的認識不全面還存在著錯誤引用、用而不引、不用而引,過度他引,不正當自引和模糊著引等現象。參考文獻著錄是科技論文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稿件編輯加工中需要經常面對的問題。正確、規范地著錄參考文獻,重視其時效性、科學性和可讀性,是減少編輯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期刊質量的重要一環。科研人員撰寫論文時,NE可以幫助用戶在正文中的指定位置方便添加文中注釋,并按照不同的期刊格式要求自動生成參考文獻索引。具體方法:先在Word 中點NE 工具條上的“格式化文獻”按鈕,在彈出對話框中點“格式化參考文獻”標簽,選擇輸出樣式為“XX”;之后單擊“布局”標簽,分別設置參考文獻標題、參考文獻列表的字體字號和對齊方式,單擊“確定”,即在論文末尾生成參考文獻。在編排論文的參考文獻時,你可以隨時插入要引用的文獻信息,NE會自動生成你需要的參考文獻格式。而且如果你改投文章需要調整參考文獻格式,你可以非常方便的進行一鍵轉換,這樣既提高了寫作效率,又符合相關投稿規范。NE內置1600種國內外常見學術期刊、學位論文等文獻樣式。并且在不斷增加。NE支持用戶對參考文獻索引輸出樣式的編輯;解決有些期刊要求引用類型的引文和注釋類型的引文在文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格式的問題。如果希望編輯輸出樣式,讓參考文獻的文中標引和文末參考文獻列表按照自己需要的方式生成,可以通過NE的菜單【工具】--->【輸出樣式】--->【編輯當前樣式】來進行;也可以將自己需要的輸出樣式要求提在技術支持論壇,由愛琴海軟件技術支持人員幫您制作完成。
3.保障信息安全。辛辛苦苦地整理和管理了個人數據庫,但天有不測風云,為了盡量減少誤操作或其他原因帶來的麻煩,或者需要對數據庫進行轉移,便于攜帶共享,NE可以對數據庫進行備份。可以進行數據庫的備份。虛擬文件夾為多學科交叉的當代科研提供了解決辦法,同一條文獻可以屬于多個文件夾但數據庫中只保存一條。修改任何文件夾中的該條題錄,在其他文件夾下都會同時修改;刪除其中一個文件夾下的這條題錄,其他文件夾中仍然存在,只有將最后一條題錄刪除掉,這條題錄才會徹底從數據庫中消失。NE還提供筆記回收站功能,點刪除筆記時均將筆記刪除到NE里的回收站中。以后,可直接從NE回收站中恢復筆記,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用戶的數據安全。
一、ESP及ESP教學模式
1、ESP 綜述:
國外對ESP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隨著二戰結束,西方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專業領域的研究交流,促使英語學習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功效性,因此專門用途英語應運而生。到上個世紀70年代,由于傳統語言學從英語用法的描述研究轉向語言的實用交際,韓禮德的功能語法理論中的“語域理論”從社會角度研究語言變體,推動了ESP教學模式的正式開始。隨后,在1987,Hutchinson and Waters將外語教學分類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和GE(GeneralEnglish)兩大類, ESP又可以分出EAP(English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Purposes),即學術英語和行業英語。Jordan(1997)根據EAP特點,又細分為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purposes)和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兩種。專門用途英語(ESP)的發展經歷了下面幾個發展階段:一、語域分析階段。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有PeterStrevens, Halliday 及John Swales。二、修辭或篇章分析階段。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enry Widdowson, John Lackstrom, 和LarrySelinker,三、目標情景分析階段。在這一階段專業英語相對于一般英語的特殊性顯露出來。其代表人物主要有JohnMunby。四、技能與策略分析階段。盡管該階段有了質的飛躍,主要探討的是學習者的思索過程,但是它并沒有指出學生如何才能學會專門用途英語,也許這就是第五階段的核心任務。五、以學習為中心階段。這一階段是一個正在發展的階段,它關注的是語言學習者的語言學習過程,即如何高效率地學習語言(嚴明,2009)。其代表人物有Hutchinson, Waters等。
國內ESP教學大至分成兩個階段,引進階段和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即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為引進階段論文格式范文。1978年楊惠中教授在其《國外科技英語與研究動態》一文中第一次談及專門用途英語教學。80年代初科技英語(EST,English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熱在國內興起教育論文,使得“專門用途英語開始受到廣泛的研究和實踐”。這些研究多是關于ESP理論自身的探討(理論基礎、學科性質、與GE的關系)、國內外發展現狀的介紹以及ESP的元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楊惠中等學者。
第二階段是從90年代中期至今,隨著當時學術界各個領域研究的深入,國內關于ESP的研究也開始出現增長的勢頭,這一階段的研究多集中于ESP教學普遍規律的探討,包括課程設計(教材編寫、教師教育、教學法)、課程內容與課程實施(閱讀、聽力、寫作、翻譯)、課程評價(ESP語言能力測試)以及教學改革與發展、復合型人才培養等問題。同時也對ESP教學特殊規律進行研究:以具體專業的教學為例(商務英語、法律英語、師范英語、醫學英語等)對ESP的教學方法、特點及實踐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探討。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有:管春林、劉法公等;
根據現有的文獻綜述,筆者發現在ESP教學的研究中,理論多于實踐,但將地方院校特色的人才培養與ESP教學相聯系起來的不多,因此,本文將ESP教學理論與本校中的國貿專業相結合進行研究,重點分析目前流行的ESP 教學模式,分析其它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運用交際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在將來的工作與跨文化交際中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實現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為學生今后的就業護航。
2、ESP教學模式概述:
ESP教學模式是指以語域理論為指導,以培養特定專業的學生所需的英語能力為教學目的,將英語教學的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組合成具有相對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框架(馬蓉,2010)。本文中所提及的教學模式俗稱大方法,即課堂教學模式。它不但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且是一種將教學原理、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任務、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組織形式結合起來的整體、是一種系統化、理論化的操作模式。其課堂教學模式又分為:語法翻譯模式,浸沒模式(Immersion)交際模式,任務型教學模式。本文則主要探討交際模式的特點及其在國貿專業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二、當前教學模式分析
大學英語ESP教學能否順利進行,不僅與學生的英語基礎有著很大的關系,而且與教學模式運用得恰當與否有關。恰當的教學模式是保證ESP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因為在進行ESP教學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這說明學生有一定的英語基礎。選擇何種恰當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則成為我院國貿專業ESP教學的焦點。下面的幾種教學模式則是ESP教學中的常用模式,其利弊將會逐一分析。
語法翻譯模式產生于19 世紀中期的歐洲,這種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是,講授語法知識,重視理性。把翻譯當成教學目的和手段,注重閱讀,注重對原文的學習,進而培養學生閱讀外語的能力。ESP教學在國內的發展時間較短,在實際教學中多流于形式。多數教師仍然采取傳統的翻譯教學法,忽略學生的綜合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另外,該教學模式強調死記硬背,教學方式單一枯燥,課堂氣氛也較為沉悶,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
浸沒式模式(Immersion),一種特殊的“語言和內容融合”的教學模式,其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科內容而不是語言技能,即學生是通過掌握符合他們所在年級水平的學科技能和學科知識來習得語言技能。這一教學模式“踐行了‘保護性專業課程’和‘附加性語言課程’教學模式”(袁平,2011),其重點是學習專業知識,第二外語則是附帶品。而大學英語ESP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專業知識來掌握英語這一語言,其重點是學習語言教育論文,附帶品是學習專業知識。這與我院國貿專業學生所開的專業英語是有區別的。大三所開的專業英語重點是學習專業知識,語言是附帶產品,這與浸沒式教學模式是大同小異的。該模式課堂教學沒能給學生提供廣泛交流的機會,學生很少能夠在課堂上進行表達,在語言的實際使用上有所欠缺。且各語言教師為了使學生能比較容易地理解學科內容,在教學中采用的與學生溝通的交際策略是以學生已經具備的語言水平、語言技能為標準,因此,學生在學習學科內容方面,很少遇到來自語言方面的挑戰。毫無疑問,該模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對于語言基礎差的班級,這種教學模式難以實施。
任務型教學是上個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語言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任務型教學模式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使學習者使用目的語參與到理解、處理、輸出和互動之中”(D.Numan, 2000)。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該模式很少提到評價的環節,威爾斯認為應“盡量發掘學生的優點,多給學生正面的反饋而不是指責”(Willis,1996:61),幾乎沒有提及任務完成情況和語言使用情況該如何評價,這樣不利于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因為在中國英語是作為外語來學習,如果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知識點一點都不清楚的話該如何進行任務又如何能完成任務”(婁佳麗,2011)。另外,采用此教學模式時對任務的選擇、任務的組織和任務的難度不容易把握論文格式范文。
三、交際教學模式及其在國貿專業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上個世紀70 年代初期,交際模式產生于歐洲共同體國家之中,威爾金斯,這一教學模式的代表人物,提出“外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不僅能用正確的外語語音和語法結構來表達思想,而且還能在特定的語境中能夠正確地,創造性地使用外語”(DA Wilkins,1972)。交際教學模式強調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使學生學會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達到交際的目的。
交際模式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一、交際教學模式充分考慮“人”的因素,課堂的交際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學習目的,用恰當的方法把語言學習和語言應用結合起來。教師的責任是對教學活動進行選擇、組織以及促進交際活動的開展。教師要意識到ESP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學習者;二、語言是交流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學過程就是交際過程,提倡在交際過程中學習語言,外語學習是逐步提高、完善的過程,因此對待學生在交際過程中所犯的錯誤要采取“寬容”的態度,在活動結束后可進行適當的指正。
ESP 作為在特定語境、特定行業中使用的英語,教學內容要貼近某個專門行業,通過讓學生全面熟悉英語在該行業中的表現來掌握英語的表達規律。而我院的國貿專業大學英語課堂上的ESP教學將商務英語與大學英語融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接觸商務英語等這些他們畢業后最可能從事的行業英語教育論文,這樣可以讓他們盡早建立起專門用途英語的詞匯體系,掌握這些文體的語篇結構、語言特點和表達規律。讓他們在大三時開設的專業英語課中盡快適應。ESP 英語的教學中心依然是某專業的英語,即語言本身,而不是某專業本身,因此它是基礎教學的擴展和延續,是從基礎英語能力的培養向專業英語應用技能培養的過渡,也是實現培養國貿專業人才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后期融入專業英語教學,有利于在大三時專業英語的開設前,為學生對課堂的理解打下基礎。國貿專業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培養目標具有雙重性,即商務專業技能與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兩點使得交際教學法可以在大學英語ESP教學中得以運用。交際模式強調的就是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能夠正確的使用英語,而國貿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面臨的大環境就是與外國人打交道,需要用英語溝通。經過上述分析, ESP交際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高。在國貿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且我院國貿專業的大學英語授課模式都是小班授課,有利于課堂活動的開展,組織,及角色扮演的進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則為交際教學模式的運用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
四、結語:
交際模式雖然適合我院國貿專業大學英語ESP教學,但它并不是一劑萬能藥,適合于所有的專業英語教學。成功的教學在于理論的正確指導,在于教師采用與理論相適應的教學手段,并立足于現狀,對不同的專業英語教學,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應該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并根據特定學生群體具體情況發揮個人的創造性,努力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最大程度地從課堂上受益。
參考文獻:
[1]DA Wilkins Linguistics in languageteach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2]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Communicative Classroom[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管春林,試論需求分析在經貿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的意義和方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3)
[4]劉法公.論專門用途英語的屬性與對應教學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2):25-27.
[5婁佳麗,對威莉斯任務型教學模式的評述[J] Overseas English2011(2)
[6]馬蓉ESP教學模式研究綜述[J] 科教文匯2010.3
[7]嚴明.大學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M]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7)
[8]楊惠中國外科技英語教學與研究動態[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78/03
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國際間商務活動的日趨頻繁,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已經轉向外向型、應用型和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作為復合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需求不斷增加。這種趨勢正在改變高校英語專業的專業定位和發展方向,影響到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其特征之一就是各種形式的專門用途英語(ESP)在高校英語專業課程中出現,其中最熱門、發展最迅速的當屬商務英語。但是,由于各校的教學背景不同、辦學經歷不同,對商務英語及教學觀也有差異。因此,從目前各高校開設的商務英語教學來看,教學模式缺乏規劃性和系統性。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商務英語所涉及的范圍不斷拓寬,課程門類不斷增多,在ESP需求分析理論下探析商務英語教學模式是非常必要而有積極意義的。
一、ESP教學理論依據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ESP教學就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根據學科門類,可分為科技英語(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EST )、商務英語(English for Businessand Economics,簡稱EBE)、社科英語(Englishfor Social Science簡稱 ESS )。ESP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它有一整套教學方案、課程實施的指導原則和方法;同時它又是一種英語教學的途徑。ESP教學主要有四個特征:(1)需求上滿足特定的學習者;(2)內容上與特定專業和職業相關;(3)詞匯句法和語篇上放在與特定專業、 職業相關的活動的語言運用上;(4)與普通英語相對。
ESP教學更注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 學生不是為語言目的而學習語言,而是要通過語言去學習某個特定專業課程,從而培養學生在一定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由于其目的明確,針對性強,實用價值高,備受世界各地學習者的歡迎和語言學家們的垂青。
二、ESP教學需求分析理論及實踐
需求分析是ESP教學的核心,也是ESP區別于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主要特征。需求分析是確保ESP教學效果的先決條件,而需求分析的關鍵就是找出學習者現有的語言能力和知識水平與社會和他們自身所期望達到的程度之間的距離。由于在商務英語領域所需要的語言技能比其它ESP分支所需要的語言技能更難以預測,因此需求分析對于商務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顯得尤為重要。這就對商務英語ESP教學的需求分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需求分析涉及到教學活動前和教學過程中對客觀信息(如外語學習者的個人學習情況、學習目的和目前的外語水平)和主觀信息(如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偏愛、需求與期望)等的數據的收集。目前在需求分析的大框架下,有許多不同的需求分析方法,各種方法的范圍和側重點有所不同。其中包括目標情景分析法(Target-situation Analysis),現狀情景分析法(Present-situation Analysis),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分析法(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es)等等。
雖然學者們對需求分析的含義、內容、方法等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普遍認同的是:教學模式的構建必須調查分析學習者在目標情景下要使用到的語言,而仔細全面的需求分析應該包括“現狀情景分析”和“目標情景分析”。完整的需求分析應該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并盡量把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結合起來,從多種渠道,用多種工具了解和獲取多方面的相關信息,而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即為我們ESP教學所要解決的問題。
在ESP需求分析理論的指導下,筆者在學生中作了調查。對于學生在商務英語學習的聽、說、讀、寫方面設問以及企業需求方面,進行問卷調查。從調查中我們能看出:46%的學生在讀、寫方面表現出對自己在專業術語方面困難很大,19%的學生體現在商務知識方面。在學生的平常寫作中,多采用EGP詞匯,專業性的詞匯運用頻率不高。體現不出商務英語的專業特點。
在了解學生所學的英語知識和專業技能是否能適應目前工作方面的調查顯示,只有23%的學生,能用在校期間的所掌握的英語知識滿足崗位要求。75%左右的學生還不能勝任。而當代很多企業也都把英語能力視為員工的基本素質,員工英語水平的高低不同程度地代表著公司的形象和地位。員工的工資,職位與未來發展,也與英語水平緊密相關。
三、高職院校商務英語ESP教學模式的構建
以上對ESP教學理論和需求分析的認識與實踐,是對高職院校商務英語ESP教學模式構建的一種指導。“模式”是英文model的翻譯,是指被研究對象在理論上的邏輯框架。它是經驗與理論之間的一種可操作性的知識系統,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結構。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是表現教學過程的程序性的策略體系。在具體構建商務英語ESP教學模式時,需要圍繞以下五個方面來展開。
(一)理論依據
ESP教學模式的主要理論是信息加工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ies)與“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這兩個主要的理論依據都側重于學生實際的認知信息,教師應當將有意義的學習資料與學生已經具有的知識結構相結合,使學生產生一種主動將兩種知識結合運用的傾向。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與教學模式具有高度的內在統一性,在教學模式的機構中教學目標處于核心地位,教學模式服務于教學目標。ESP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英語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決定了對外語人才需求類型的不斷變化。在國內外科學技術共同發展、互為補充借鑒的今天,更需要能用應用外語與相應淋浴的專業人士經行專業溝通與交流的復合型人才。ESP教學正契合了不斷創新與科學發展的時代精神。
而商務英語教學的需求目標在于拓展學生的關于商務運行機制的知識術語,讓他們了解各國的習慣做法,尤其是說英語國家的一些商業管理,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商務英語教學應盡可能使學生全面了解商務文化、公司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從事商務活動的技能。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專業術語和商務知識。
(三)操作程序
ESP教學有其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這種程序是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而服務的。在此,可以引入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的操作程序(見下圖)。這個操作程序遵循“資訊、激發動機、組織教學、應用實踐、鞏固、拓展遷移這一完整的行動序列。“資訊”就是獲取有效信息。對于商務英語教學來說,可以通過對學生,企業是社會的調查,獲取與教學相關的信息,用需求信息指導以下的操作程序。然后根據各專業領域發展水平,英語在各領域的應用程度,來建立對學生學習動力的激發機制,從而有效地組織教學。接下來進入新舊知識相結合的具體操作階段,將已掌握的英語技能和專業知識技能應用到所學專業英語中。論文參考網。然后又針對性地強化練習,經過遺忘與記憶的過程后形成習慣性思維,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在此基礎之上,學生會自覺地將英語應用到所需的專業領域,達到知識的進一步拓展與延伸。
同時,為了能保證各環節能滿足各方面需求,要增加一個對所有環節進行反思、實施“控制”的心智操作功能,并使其成為整個思維運行過程監控的核心。
(四)實現條件
根據商務英語教學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和社會對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其教學必須改變傳傳統的孤立地教授語言知識或者商務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必須把商務技能的培養和語言的運用融于一體,把語言技能的訓練設置在范圍廣泛、情景真是的商務情景之中。要實現這樣的教學需求,必須要優化教材,改進教法,改善教學場所。
商務英語的教材應該將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增加學生的商務知識結合起來,以主題單元為主,內容涵蓋面試、公司管理、商標、經貿、商業文化等實際工作中要涉及的各個領域。目前可以采用以主題學習單元為主的商務英語類教材,如《新編商務英語精讀》、《劍橋商務英語》等。
在教法方面,因由歸納、演繹、分析等傳統方法,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教學法、仿真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轉換。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分析入手,設計各種商務情景模擬,布置各項商務仿真任務,組織各類與商務相關的專題討論等。例如“商務談判”單元的教學,可以采用以任務教學法為主的教學過程:“提出談判主題和任務” →“實踐談判任務” →“展示談判活動” →“鞏固拓展主題” →“總結評價”。
教學場所是ESP教學的硬件,包括教室,實驗室和實訓基地等。這些教學場所也要隨著教材、教學方法等軟件的更新而不斷改進。如數字語音室、商務洽談室、模擬秘書辦公室、同聲傳譯室等。這些多功能一體化教室能兼備理論教學、實際操作等功能。同時,還可以拓展范圍,讓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來到企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基地,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真實體現商務英語的運用。論文參考網。
(五) 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包括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和社會評價。評價的內容側重于學習效果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評價。在教師評價方面,我們可以將教學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通過在實踐中的應用效果來進行教學評價。論文參考網。在學生評價方面,則可以通過各種類型的競賽測試,企業實踐等形式,多方面全方位地進行評價。
四、結語
高職院校商務英語ESP教學是英語教學發展的必經階段,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社會需要高素質的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作為英語專業課的商務英語課程,其教學模式也要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商務英語ESP教學模式的研究目前還不夠完善,今后需要將ESP教學理論與實際應用更多地結合,從而更好地推動教學模式的改革,促進商務英語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蓉. ESP教學模式研究綜述[J]. 科技文匯,2010,3.
[2] 譚純艷. ESP商務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 2010,7.
[3] 阮績智. ESP需求分析理論框架下的商務英語課程設置[J].2009,9.
[4] Ellis M .Johnson C.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5-0034-03
學術英語課程(EAP)產生于1974年,與行業英語(EOP)共成為專門用途英語(ESP)的兩大分支。EAP作為一門學科的形成與發展,與語言學尤其是英國應用語言學的發展密切相關,是側重于特定的交際需要語言教學與研究,即“基于學術目標情境認知與語言學需求而開設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而非通識教育(Beseech 2001.xv)”,以研究學生學術交流能力為目的,旨在促進學習者的學術交際能力。Flowerdew & Peacock認為EAP 是“以幫助學習者學習,進行科研,或者從事學術英語教學為特定目的英語教學”。
國內學者曾建彬等(2013)認為EAP教學是指以教授學術英語所需要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為目的的語言教學模式,主要是幫助學習者提高專業課程學習需要的語言綜合能力,包括學術寫作、學術討論、文獻查閱、論文宣讀和陳述等各學科和專業通用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研究表明,在許多非英語國家和地區,如羅馬尼亞的大學根據所設專業有選擇性地開設EAP,新加坡的大學中EAP也是高校英語教學的絕對重點。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的英語教學與專業掛鉤,也開設學術英語。同樣,國內高校如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大學等也都開設了針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學術英語課程,旨在規范學生的學術行為,增強科學精神和學術素養,提高國際學術交流水平。早在1978年,楊惠中就已在國內最先介紹ESP形成與發展,但相較于西方國家ESP課程的繁榮發展,中國的ESP課程研究目前仍處在起步階段,同時目前國際學術領域各學科的主要著作、期刊論文、研究成果等都以英語為媒介公開發表,而中國學者在學術英語交際能力方面還存在欠缺。大連海事大學老師孫文抗以問卷形式調查了147位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學士論文寫作情況,結果發現相當數量的調查對象在領會論文要求、查找資料和英語表達方面存在明顯的問題,半數以上的人并未從寫論文中得到應有的收獲。三峽大學老師劉凌玲指出目前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論文寫作水平普遍較低。英語專業本科論文甚至研究生論文存在學生論文抄襲的情況。因此隸屬于ESP的EAP課程在國內雖然屬新領域,但是毫無疑問,其研究定會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
本研究目的旨在找出中南大學本科生學術英語課程現狀存在的問題,結合EAP的相關理論與實踐,試圖為推動EAP教學與研究提出相關的可行性建議,為以后EAP課程教學面臨或將要面臨的問題提供指引。
一 研究設計
1.研究內容
調查采用五級量表以及開放性問題的形式設置了6個大方面的問題:學生學習動機和態度;教學目標;教材使用;教師和教學方法;課程評估和自測以及學生的課程期望。開放性問題主要涵蓋受試者認為當前中南大學非語言專業EAP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對于教學方式改革的期盼,專業英語教材及專業英語改革方向上的要求,對授課教師的期盼以及改進建議。
2.研究對象
本調查的研究對象為來自中南大學12個不同專業的不同年級,選修學術英語課程的本科生以及該課程授課教師(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教師),共發放問卷35份,回收35份,有效問卷33份。
3.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通過問卷量表收集數據。量表采用Likert五級量表形式(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問卷參考了上海外國語大學谷志忠2010年博士學位論文《專門用途英語課程教學設計研究》以及濟南大學劉紅嬋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同時考慮到學校的具體開設特點不一等實際問題,在正式施測前邀請課程指導教師提出修改意見,在此基礎上經過反復修改,最終確定包含25個題項的量表。為確保所得數據真實性,研究者除了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獲得數據外,還設計了開放式問題對學生進行無記名調查,同時在此過程中,筆者還對老師及學生進行了隨機訪談。
4.數據收集與結果分析
問卷由任課教師在課堂發放,并充分保證學生回答時間,在學生回答完畢后當場回收,以盡量保證問卷的有效性和數據的可靠性。問卷原始數據輸入SPSS20.0進行統計。調查問卷共28道題,其中1~25為客觀選擇題,26~28為主觀題。分6個聚類:(1)學生課程學習動機及目的;(2)課程教學目標;(3)課程教材使用;(4)課程教師與教學語言;(5)學生課程評估與自測;(6)學生的課程期望。另設3道主觀題,一方面為了能夠更為全面地了解中南大學EAP課程的開設情況;另一方面與部分客觀題相呼應,使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多角度的互證。
二 結果與討論
1.信度與效度
根據Likert五級量表的計分方式,每個題項的分值介于1~5分之間,以3分為檢驗值,3分以上表示符合,得分越高說明題設越符合研究對象自身情況。研究者采用單一樣本t檢驗,以3分為檢測值,綜合反映出中南大學EAP課程開設總體情況。
顯著性(p)值介于.000與.05之間表示具有顯著性差異(下同)。
反映出該量表單項總平均分和總分都遠遠超過檢測值,并與檢測值呈顯著差異(P<0.05)。
2.定量數據調查結果與分析
第一,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調查顯示學生“選擇EAP課程主要是為了修學分”題項均值在3分(2.6)以下,而其他幾項均值均高于3分,意為學生選擇該課程動機完全是主動而非被動。
第二,教學目標。調查結果綜合反映出學生們希望通過EAP課程學習提高聽說讀寫綜合技能,尤以提高專業的英語水平為最(mean=4.0)。學生希望通過提高專業的英語水平進而提高從事本行業內科研的能力,這與多數EAP教學目標相符。
第三,教材、授課教師與授課語言。教材考量題項設置希望使用的教材,與當前教材評估,調查結果顯示學習者更多地青睞英文原版教材(mean=3.6)。而當前使用的教材不論是是由EAP教師在課前選定的,或是沿用前任EAP教師所用教材,抑或是教師自行決定使用的改編自文獻或期刊或網絡資源,卻都符合大部分學習者要求,不論是在內容編排(mean=3.5)還是使用者需求(mean=3.5)方面。至于上課語言,學習者更希望是以英文為主(mean=4.0)。學習者不過于要求授課教師為英語專業教師還是課程專業教師(mean=3.7),他們所期望的是:教師本身英語水平要好,尤其口語要好,同時能夠加強個人素養,學識淵博,上課幽默風趣。
第四,課程評估與自測。“ESP教程各異,我們作為外來的評估者并不能為學生設計出高信度和高效度的測試模式,因此對于ESP的學習效果由學生自評,這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他們在ESP課上的收獲。”調查結果反映: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習者普遍反映其各方面能力提高了,總體對學校EAP課程趕到滿意,同時該課程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得到了學習者的肯定,“我對該門課教師教學方法滿意(mean=3.3)”收到了一定的實效,認為該門修課程的實際效果不好均值為2.7。
第五,學生期望。作為實用性強的科目,學習者強調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mean=4.1),同時希望語言類教師能夠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mean=4.0)。由于選課學生英語基礎不一,所使用教材不一定適用于所有學生,因而學習者認為使用的教材難度能夠因人而異(mean=4.0),這也在開放性試題中得到了佐證,有同學提出希望能夠實行分班分級教學。
3.定性數據分析
開放式問題,12各專業不同年級學生各自因專業、需求不同而對EAP課程期望各異。
第一個問題,“你認為我校當前開設的學術英語課程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還存在哪些問題?”33份有效問卷中,18人做了回答,都認為EAP課程開設是成功的。存在的問題則是課堂上學生罕有機會開口說英語,他們希望以后的課程能夠更多注重提高口語技能,在寫作方面,希望能夠熟習整個寫作過程及學術要求。
第二個問題,“你心目中的該課程教師應該具備哪些特點?本門課程教師是否具有這些特點?”有76%的同學認為,該課教師應該具有除流利的口語外,還應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另有31%的同學則認為是個人素質,比如嚴肅認真,幽默風趣。在所有這些答題者中間,有近70%的學生認為該課任課教師基本符合自己的要求。
第三個問題“你對改進學校學術英語課程有哪些建議”問題顯示,有50%的學生認為開設學術英語課程最好能夠聯系學生具體的專業類型。
三 結束語
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EAP課程以及EAP授課老師持肯定態度,并且對EAP課程具有很高的熱情。可以看出中南大學EAP課程總體來說是成功的,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學術英語課程過于理論化,不論是課堂還是課下都缺乏具體實踐,對于學生來說,理論越是深入,信息量就越大,課程也就越難;其次,由于授課老師為語言類教師,本身是文科,不擅長理工科目,并且因選課學生專業不一,眾口難調,因而課程更多地傾向于通識語言教育,專業性不強;第三,開設僅有一個班級的課程,授課對象卻涉及多達12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上課時間安排在周末,4節連上,導致學生因基礎參差不齊而參與度不高,課堂缺乏活力,臨近期末逃課現象嚴重。因此,在之后的學術英語課堂中,擴大宣傳,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學術用途英語課程,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類型,英語層次進行分班分級教學,練習學生專業實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專業性和實踐性。學術英語教師除了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外還應加強和專業素質培養,提高教學效率。
由于為本科生所開設學術英語課程僅有一個班,并且在調查開始前,已近期末,選修該門課的學生忙于備考專業課,學生時有逃課,因而所能納入的樣本數量較少;同時因時間倉促,未能就當前學術英語課程的問題產生的原因做出深究,未來的調查研究可以再擴大樣本,更為全面地了解探討大學學術英語課程,并能針對問題提出更為廣泛的可行性建議。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學術英語”課程需求分析和教學方法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30~35
[2]韓松、王金霞.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教學的多元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8)
[3]羅娜.EAP,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領域[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1):85~88
[4]鞠玉梅.國外EAP教學與研究概覽[J].外語教學,2006(2):1~6
[5]孫文抗.英語專業學士論文寫作現狀分析[J].外語界,2004(3):59~64
[6]王蓓蕾.同濟大學ESP教學情況調查[J].外語界,2004(1):35~42
中圖分類號:C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114-02
當前,為適應和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需求,培養實用型人才成為當務之急。人才的素質高低直接決定了生產工作的效率。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之下,各行各業對工作人員的外語技能也要求越來越嚴格,英語水平也隨之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標。然而在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很難將專業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由此ESP理論英語教學的關鍵與教師隊伍緊密聯系在一起,ESP理論下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
1 ESP的概況
1.1 ESP的概念
ESP指的是專門用途英語,又稱特殊用途英語,翻譯為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最早形成時間是在20世紀60年代。
ESP理論教學指的是以英語教學和學習途徑定的目標作為教學導向,同時,這種教學方式必須以需求分析作為基礎,對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進行分析。
1.2 ESP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
ESP理論教學的產生主要是因為社會發展的需求,語言學中的革命以及教育心理學的不斷發展。同時在ESP理論中有五個重要的角色,它們分別是教師、課程設計者與教材提供者、合作者、研究者以及評估者。
在各行各業的認同中,ESP理論教學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個范圍廣闊、形式豐富多樣的英語教學領域。在高職院校的應用教學中,在不同的階段中開設了不同的ESP理論教學,例如外貿英語、金融英語、化工英語、商務英語以及科技英語等類別。
2 ESP理論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現狀
近年來,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ESP教學僅僅處于起步狀態,不僅在資金、設備硬件上存在不足,而且在課程設置、教學管理、教學模式以及教材教學方面也存在著許多的問題,特別是師資問題。
從當前實際情況分析來看,在ESP理論教學中高職院校英語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教師欠缺專業知識
高職院校中雖然有著雄厚的教師隊伍,但是完全運用外語在專業課程上進行教學的教師卻嚴重不足。教師們往往是會外語的卻不懂專業知識,擅長專業知識的教師又不懂外語。特別是在教學中開設ESP的理論課程,任教的外語教師雖然具備較強的語言基本的聽說讀寫以及翻譯等能力,同時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但是他們在計算機、金融以及外貿行業中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
2.2 教師欠缺外語能力
針對上述問題,在選擇ESP教師的時候,高職院校往往從外語水平較佳的專業課老師中選擇,例如計算機英語將由計算機系的老師來傳授課程。這些老師比較擅長專業知識和專業課程教學,而且具有一定的英語閱讀與翻譯能力,但是在他們的教學中,培養方式也多是啞巴英語。這部分老師的英語水平以及英語能力的發展并不平衡,例如發音不標準、聽說能力的嚴重不足,因此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對自我缺乏信心。
2.3 對培養ESP教師不夠重視
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對ESP外語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建設,不僅僅要求他們要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同時還要求他們必須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以及在相關專業中所具備相應的從業經驗。
教師隊伍的建設,不僅要依賴教師自身的儲備,同樣也離不開學校相關政策的支持。然而當前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高職院校對ESP教師的培養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學校對ESP教師師資的建設和培養缺少足夠的資金與時間。同時,在課程設置、教材設計以及師資配備中尚未做到國際化與規范化,這種人員嚴重不足的ESP師資后備人選,最終也沒有形成梯隊化和專業化的模式。
2.4 教師在向ESP教學轉變過程中意識淡薄
ESP理論下高職院校中的英語教學對于英語教師而言,其指的是跨學科的教學,很多教師在對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在思想以及心理上并沒有做好準備。此外,他們在日常工作中還會缺乏長遠的目標,也缺乏穩定的工作態度,在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3 高職英語教師隊伍的建設及方法
加強和提高高職院校ESP理論英語教學,打造一支專業過硬的ESP教師隊伍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只有建設一支專業的、穩定的ESP教師隊伍才能為ESP教學研究、教材編寫、課程設計以及評估提供相應的人才支持。
3.1 ESP理論下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高職院校中,ESP理論與以往的英語教學存在著差異性,其對英語語言的專業化格外重視,從而對教師的要求以高層次與專業化語言為重。換而言之,ESP教師必須是語言教師,在教學中應具備扎實的外語語言教學基礎和素質。同時,專業的教師也要具備專業的知識素質,語言素質與知識素質的結合造就的ESP教師才能勝任教學工作。
此外,在高職院校中任教的英語教師,還要不斷的提高自己在思想、專業、科研、教學等方面的綜合素質。
3.2 關于ESP教師隊伍的組建
一個ESP教師應具備一定的職業背景、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經歷,但在實際教學中,這種要求又倍顯苛責。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組織一支合格的ESP教師隊伍,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實現和完成。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在工作中目光要放遠,在培養和扶持ESP教師隊伍的時候,還要具有前瞻性與實用性,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
3.3 ESP教師隊伍的培訓方法
3.3.1 合格的ESP教師要不斷的自我發展與完善
由公共英語教師轉變為ESP教師,這種角色的轉換是一種必然,因而在今后的發展中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提高自身能力:
(1)教師要廣泛的閱讀,對ESP專業書籍進行系統學習。并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對該專業理論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以此實現教學經驗的總結和積累,最終實現自我的完善。
(2)要主動與專業老師合作,并在專業老師的幫助下,對學生的需求進行分析,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掌握和學習專業知識。此外,還可以利用高職院校內部的豐富資源,對相關的課程積極的旁聽學習,在學習與合作中不斷的提高自身能力。
(3)通過校本培訓與業務進修向ESP教師的角色轉換,與國際ESP教育或者培訓機構加強合作,是培養ESP教師最有效和最方便的途徑,在這些機構中的培訓學習,將有效的開闊教師的眼界,了解專業發展動向,并能使其很快的適應ESP教學。
(4)通過行業協會或者俱樂部關注行業動態,ESP教師的現代信息素養、教學信息的補充與充實,都可以在這些機構中得以實現,并且有機會與行業中的從業人員結識,通過溝通和交流來獲取ESP行業信息。
(5)學校或者相關教育部門要對ESP教師進行培訓,學校或者相關教育部門也可以聘請優秀的雙語老師,或者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對ESP教師不斷進行培訓和傳授,將國外先進的ESP教學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國,并與中國基本國情相結合,探索一條適合中國ESP英語教學發展的道路。
3.3.2 教學主管部門的相關鼓勵機制
教師自身準備成效的好壞,很多時候受時間、精力以及學校支持等機制的影響,因此在ESP教師培養中,學校可以通過相應的體制來鼓勵老師的學習和發展。此外,這種鼓勵機制的建立可以使ESP教師在企業中借助實踐來提高認識。
3.3.3 對ESP教師實行教師資格證制度
在教育教學中,不管是公共英語教師還是專業課教師,若是要做一個合格的ESP教師,都必須擁有相應的教師資格證。因此設立相應的ESP教師資格證制度成為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所應考慮的事情,以加強對ESP教師隊伍的規范管理。
4 結語
通過本篇論文對ESP理論下英語教師隊伍建設的具體分析,指出了高職院校只有在觀念、知識以及機制上不斷改進和努力,才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最終能讓學生受益,提高其就業率,在ESP理論教學下,學生能盡快適應社會、適應具體的工作并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 張惠.國內近五年高職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實踐研究文獻綜述[J].職業教育研究,2009(1):22.
[2] 胡艷芬.ESP教師素質、現狀及培訓[J].湘潭示范學院學報,2005(2).
一、引言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也稱專門用途英語,是指與某種特定的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特定的目的和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學術交流的增多,社會對掌握專業技能和具有良好英文水平的復合型人才需求也越來越大。劉潤林(1996)指出:“在未來的英語教學中,專業知識和英語學習將結合得越來越緊密,ESP教學將成為21世紀英語教學的主流。”根據新課程要求,大學生在完成基礎階段英語課程學習后,應進入應用提高階段,結合各自專業進行專業英語學習。為滿足高校英語課程的要求,ESP教學在大學高年級以及研究生學習階段推廣,作為英語高級應用階段的必修內容,已成為官方和外語教學界的共識。
目前國內對于農林類院校ESP教學的課程設置研究幾乎空白。隨著中國加入WTO、科技發展,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與國際進行學術交流、農林副產品貿易的機會日益增加,引進國外先進農林技術的需求也進一步加大,故對于農林口ESP的需求也在增加,所以了解目前農林類高校中ESP的課程設置現狀尤為重要。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主要選取全國12所農林類院校的612名學生和77名教師為調查對象,根據課程設置理論,結合問卷和訪談分析他們的ESP課程設置現狀及需求之間的差異。
此次調查的地域范圍較廣,遍布華北、西北、江南及華南地區,且學校的層次較多,涵蓋了高等專科職業院校、一般本科院校、211及985重點院校以及高等研究院(所)。故調查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實且全面地反應全國范圍內這些院校的ESP課程設置的現狀及需求。
三、結果及分析
調查中,師生對ESP課程開設的必要性看法一致,都有超過80%認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開設ESP課程。師生們都認為把ESP課程開設在大二、大三最宜,其次研一。39.13%的學生及32.89%的教師認為51~80個課時為宜,其次是81~100,師生分別占比31.58%及24.92%。所以,就目前農林類高校的師生需求來看,課時量的訴求較多,課時數量需求的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它的重要性。
(一)教學目標
學生卷的調查結果中被選率的一項是“能聽懂國外專家的學術報告”,達到了60.4%;排在第二位的是“能看懂英文文獻”(58.6%)。而教師卷中,“能聽懂國外專家的學術報告”和“能就本行業的話題與他人進行簡單的書面與口頭交流”占了同樣多的比例,為60.5%。所以,師生們對于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求普遍較高,在語言與內容輸入上達到了很高的要求(能聽懂國外專家的學術報告)。但是,他們的教學目標期望也沒有過分的高,對于語言與內容的輸出方面(能與國外專家進行學術交流)要求放得相對較低(學生卷41.6%,教師卷50.0%)。
(二)教師
最受學生青睞的ESP任課教師是專業教師,在學生卷和教師卷的調查中其均有絕對的優勢,約占50%。因為雖然ESP教學的落腳點是英語,但它是將專業知識與英語語言教學相結合的學科,必須要有相關的專業知識才能夠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由于較多的專業課教師英語水平有限,特別是老教師,所以出現了由各教師共同承擔ESP教學任務的選擇,在學生卷中所占的比例為29.1%,在教師卷中所占的比例為23.38%。
(三)教學材料
師生傾向于選擇專門的ESP教材作為教學材料(學生卷71.2%,教師卷65.8%)。由于根據教學大綱編撰、條理清楚、章節豐富,有較固定的教學安排等優勢,且因為課堂教學的特殊性,使得專門的ESP教材尤為最適合的選擇。其次,英文期刊論文成為了僅次于專門ESP教材的第二選擇(學生卷所占比例為47.4%,教師卷所占比例為59.2%)。因為教材的編輯、出版及改版都有一定的時間限制,所以在知識的更新速度上會有一點的弊端,而以英文期刊論文作為教學材料的補充是最好不過的了。因其更新速度快,搜集方便,且在專門用途英語學習之余還可以接觸學科發展前沿,故可作為專業知識的良好補充。
(四)課程類型
調查得知,學生青睞的課程類型依次為:口語課>視聽課>文獻閱讀課>寫作課;而教師青睞的課程類型依次為:文獻閱讀課>視聽課>寫作課>口語課。兩者相比,差異最大的為對口語課的需求。因此次受試的教師79%為專業教師,他們的英語水平普遍有限,能用英語教學的人很少,所以他們對于專門用途英語教學重視內容教學,文獻閱讀課的選擇率最高(59.7%),并且他們難以開展口語課程,也由于教師們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求,在外文文獻閱讀和論文寫作方面的實際需求會比口語要大。然而,學生對此的反應則截然相反,他們對口語課的選擇率最高(72.1%),學生們認識到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說出來很重要,并且在國內高校中,英文交流氛圍有限,使得學生更加缺乏口語運用的機會,從而導致了與其他語言技能相比口語偏弱,他們認為正是缺什么就需要補什么,使得他們與教師的選擇成了恰恰相反的局面。
(五)教學方法
名學生最傾向于(79.7%)采用情景教學法,而教師中有71.1%傾向于選擇內容教學法。語法翻譯法作為傳統的教學法已經失去了它的優勢,僅占1/4。情景教學法一直以來收到學生的青睞,因為它能讓學生在創造的情景當中產生更深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ESP作為專業知識與英語的結合體,故也是種以內容為基礎的教學法,所以在ESP教學中,內容教學法也常被采用。此外,被調查者還提出了諸如視頻教學法(如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動手實踐(如根據英文說明做實驗等)、學生自學為主教師為學生解疑釋惑為輔(如教師傳授技巧與學習方法,學生靠課后自學)等建議。
(六)課程考核
最被接納的課程評價方式為“筆試+口試”,學生卷中的選擇率為63.31%,教師卷中的選擇率為52.00%,均過半。這種考核方式既能考查傳統的閱讀書寫和詞匯能力,又能夠彌補傳統考查方式中對于口語能力缺乏的不足,并且可以通過調整兩者在最終考核結果中所占的比例來輕松有效的控制教學目標的實現,所以這是最被大家接納的考核方式。其次,在高校中,論文作為結課時的考查方式也有時出現,教師比學生更傾向于采取論文的課程考核方式。
(七)應用
專門用途英語的應用,是學習者對于ESP學習的目標需求。調查得知,他們希望將ESP最地應用于學術交流,因為學生卷與教師卷中此項的選中率相當高,分別為78.2%和76.3%。該題各項的被選率很高,最后的累積個案百分比都超過了200%,這說明了學生及教師均認為這三項應用都很重要,都是他們的對于ESP學習的目標需求。
四、發現與結論
本研究基于對農林類高校ESP課程設置的需求分析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目前國內農林類高校的ESP課程開設率及課時數量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2.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缺少既對專業知識熟,又能勝任英語語言教學的教師。
3.目前所開設的ESP課程類型多為文獻閱讀課,學生需求的口語課開設較少。
4.教學方法偏重內容教學法而輕情景教學法。
5.ESP課程考核方式多為筆試或“筆試+口試”。
6.專門用途英語應在學術交流中應用率不高。
5.對農林類高校ESP課程設置的建議
根據此前的現狀及需求調查,發現了目前農林類高校ESP課程設置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以及與學生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現提出如下建議:
1.普及ESP課程并且在原有基礎上增加課時量。學生希望將課程開設在大二、大三和研一,并且以51~80個課時為宜。
2.選擇英語水平好的專業教師或有留學經歷的專業教師授課,此外可對年輕的專業教師進行培訓,以提高其英語水平和語言教學技能。
3.應多開課口語課與寫作課,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滿足學生的需求。
4.在教授語言及知識的同時應注意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調查顯示情景教學法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提升有利。
5.考核方式應脫離傳統,走向多元化。除了筆試、口試、論文等考核方式,學生還建議采取實驗操作、做課題匯報等方式。
6.應在課程中多提供給學生學術交流的機會。
六、結語
課程設置對于ESP學習具有重要影響。本研究調查從學生的需求分析出發,發現目前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學生的主要訴求,為農林類高校ESP課程的開設的改革提供了實證依據,為ESP教學提供可參考的建議。
*此項工作得到中南大學碩士生學位論文創新項目資助,項目批準號:2011ssxt020
[參考文獻]
[1]陳冰冰.國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2).
一、ESP極其含義
專業英語的實質就是ESP。ESP是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的縮略詞,是與普通用途英語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相對而言的。 專門用途英語一般分為學術用途英語和工作用途英語。其中學術用途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是指運用英語進行各種學術交流,例如閱讀英語文獻,撰寫英文論文,進行論文答辯,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 工作用途英語(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或 English for vocational Purposes)是指使用英語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工作用途英語包括學生在求職與應聘,以及行業工作中運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的全過程。
二、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當今,有很多高校用四、六級來衡量大學英語教學,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面積應試教學,制造出大批高分低能的“聾子英語”和“啞巴英語”學習者。大學英語教學受大綱的制約,教學思想相對滯后,教學依然以培養閱讀為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適應時展的變化;基礎階段的英語教學和高校的英語教學各行其道,各自為政,缺乏階段性、層次性和漸進性;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的英語的教育缺乏整體性,造成教學內容重復,從而降低學生的積極性。
三、大學英語ESP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大規模、系統的大學英語教學僅僅局限于大一和大二兩年,且以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為終極目標。大三和大四除了零散的專業英語(主要有專業教師而非英語教師任課)選修課外,學生很少再接觸英語。等到畢業時,不少學生反映基本上英語知識已所剩無幾。筆者認為英語學習作為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應當貫穿大學的始終,并由普通大學英語課程過渡到大學英語ESP課程,將大學英語的重點放在ESP上,因為ESP教學是連接英語學習與專業實踐的橋梁。筆者認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關鍵問題是大學英語教學與學生專業脫節,沒有在四年內進行不間斷的大學英語教學設計,以及沒有在四年內合理規劃通用英語教學到特殊用途英語教學再到雙語教學的漸進式轉換。要從根本上解決大學英語面臨的種種問題,就必須轉變傳統觀念,緊跟時展要求,改革教學模式。
四、大學英語ESP教學改革的模式及方法
1.四年不間斷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目前的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包含兩大分支: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通用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并非相對立的兩個部分,事實上,這兩者都具有詞匯、句法、語篇等層次上的語言共核部分。通用英語是專門用途英語的基礎,專門用途英語則是通用英語教學的擴展和延續。對于四六級考試后的后續英語,有必要通過開設ESP課程來傳授與專業有關的因與語言知識和技能,研究英語實用的行業差異,變現有單一的、與社會和學生需求脫節的EGP教學為EGP與ESP教學的有機融合,完善并優化大學公共英語教學。
2.ESP課程設計新方法:
(1)以語言為中心。這是ESP課程設計中最普遍、最簡單、也是英語教師最熟悉的課程設計方法,以語言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旨在盡可能將目標情景分析結果與課程內容直接結合起來。它以學習者作為出發點,通過對各個階段的分析制定教學大綱,再根據大綱編寫教材,最后設計評估程序以檢驗大綱規定項目的掌握情況。
(2)以技能為中心。以技能為中心的課程設計的理論依據是:任何一種語言行為都蘊含著用來生成和理解語篇的技能和策略。以技能為中心旨在拋開表面的語言行為,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因此以技能為中心的課程的教學目標要做到語言行為和語言能力的培養兩者兼顧。
3.三種課程設計新方法對學習者考慮程度的比較。通過以上三種方法的比較后發現:以語言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忽視了學習者,課程內容的確完全取決于目標情景分析,未對學習者進行深入的了解分析;以技能為中心的課程設計盡管聲稱將重點放在了學習者上,但是由于過度依賴情景分析,并沒有完全將學習者考慮進去,學習者只是被利用確定分析目標情景需求而已;而已學習為中心的方法變課程設計為一個動態協調的過程,在每一個階段都能考慮到學習者。三種課程設計方法高下立見。
五、結語
ESP理論融合了學英語、學專業知識、訓練專門用途英語表達能力“三位一體”的學習模式,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大學英語教學,應該以ESP理論作為指導,貫穿整個課程開設、教學過程及教學評估。用ESP理論分析大學英語教學的基本屬性,使教學具有針對性,滿足目標需求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并在教學中積極探討相應的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最大程度地參與到教學中,切實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使畢業生真正適應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