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4: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冶金職稱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構建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模型。從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的本質出發,提煉城鎮化所需適用技能型人才的基礎性概念體系和能力進化的框架模型。包括職業院校固有的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理論和城鎮化要素的各個概念。各要素的內部結構、功能和相互關系,以及各要素在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過程的相互耦合與功能定位,建立完整的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能力進化模型。
3)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的基本模式。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依靠課堂理論學習、工學結合、社會實踐調查和實訓等方式進行。利用比較教育學的思路和案例研究,探尋城鎮化的適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培養模式。分別論述每種模式的特征、創新流程、對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的要求及其適應性,揭示出城鎮化的適用技能型人才能力形成與決定的規律和內在本質。
4)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內在機制。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特征決定其創新過程和結果受內外環境的影響,該部分研究職業院校為西部城鎮化服務的優勢來源、影響因素、產生機理,進而導出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演化的動力機制。
5)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保障機制。城鎮化所需的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必須有滿足人才培養要求的內外條件。本部分研究課堂理論學習、工學結合、社會實踐調查和實訓等的保障機制。主要包括城鎮化對適用技能型人才不同的要求以及職業院校內外橫向的教學保障,對職業院校內外技術、人才、資金、設備、管理、政策等要求進行研究。
6)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優化途徑。運用實證和案例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比較教育學的視角,論述城鎮化的適用技能型人才能力的優化途徑。具體包括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微觀創新優化(創新資源的配置)、外部宏觀創新環境的完善(政府政策資源的提供模式)和社會外部關系型基礎環境的優化(理論知識、動手操作能力、思想品德、觀念等創新氛圍的引導與培育),針對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提出具體的可操作性建議。
二、職業教育與西部城鎮化進程的契合可以操作的模式,筆者認為有如下六點:
1)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的需求、生成和演化具有特定的本質特征和規律。本研究利用比較教育學理論體系,剖析城鎮化所需適用技能型人才特性,為西部城鎮化所需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這也是一種全新研究范式的嘗試和拓展
2)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是由職業院校教育資源要素與外部城鎮化需求環境因素的動態契合決定。研究城鎮化所需的適用技能型人才的技能提高、熟練和市場選擇是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提高的基本模式。
3)從培養機制、保障機制和推陳出新機制分析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動態演化的規律。技能人才培養水平提高的動力存在于職業院校對城鎮化所需技能人才的應激性反應;職業院校教學能力的保障必須遵循環境適應性,滿足城鎮化創新活力要求;培育西部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優化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結構和職業院校內外創新生態環境。
4)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機制特征與運用比較教育學基本理論研究結合的可行性分析。這是該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該問題決定研究項目的整體可行性。國內外相關理論的研究成果為我們的研究成功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論基礎。
在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一體化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的情況之下,國內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如何進行國際化發展,在全球市場范圍內競爭將成為我國企業今后將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國際化進程階段論
階段理論是企業國際化進程的主要理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批北歐學者在對瑞典4家制造企業進行深入案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企業國際化階段理論。他們將企業的海外經營活動分成4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不規則的出動、通過商進行出口、建立海外銷售子公司和直接在海外進行生產制造。這種發展是連續和漸進的,企業在這一過程中由淺入深地涉足國際市場。
北歐學派用“市場知識”的學習道路來解釋企業國際化的漸進式階段發展。市場知識可以分為企業經營的一般性知識和具體市場運作知識,后者只能通過實際經營活動獲得和積累,是決定企業在本國之外經營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正是這種市場知識的積累導致了企業國際化階段發展的漸進性。同時,這些北歐學者用“心理距離”或“文化距離”的概念來解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的發展道路,他們認為企業的海外市場拓展次序是依據心理距離或文化距離的遠近進行選擇的。選擇的原因在于,相同的文化使企業的市場知識更易獲得,企業的經營活動更易獲得成功。
筆者認為,將階段理論作為對現今企業國際化的一般性解釋是缺乏完整性和客觀性的。這種理論成功地解釋了一部分企業國際化經營活動的規律,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同樣明顯:第一,這種理論是在20世紀70年展起來的,當時的世界經濟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相對落后的信息環境使企業獲取和積累海外運作的知識有很大困難。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學習能力的提升,這種漸進的階段形式可以回避的;第二,國際化進程的階段理論是基于對中小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的調查和研究,以中小企業相對有限的市場知識水平和信息處理能力為前提,它在解釋其他類型企業的國際化活動時,其適用性會明顯下降;第三,這種理論的解釋能力和解釋范圍有限,雖然能夠很好地分析制造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但對于服務業如金融、保險等類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就無法用出口和生產活動的逐步演替進行解釋。因此,需要有一種理論對于企業的國際化過程進行更加全面合理的解釋。
二、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層次
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企業依舊用傳統的階段理論指導國際化運作已難以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激烈競爭。企業能力的競爭正成為國際企業間競爭的下一個主要戰場,這種競爭不再是運用何種戰略來提高國際競爭力,而是如何發展出相應的能力來達成這一目標的競爭,也正是企業的組織能力決定了企業國際化發展的狀態和道路。
國際企業是通過向國外轉移競爭優勢來產生新的價值的,根據國際化水平的高低,可以將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分為5個不同的層次,每一個層次的國際化程度不一,其向國外轉移的競爭優勢的數量和難度也各不相同,對組織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區別。企業的國際化水平越高,對組織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
第一層次:出口。這是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最簡單層次,企業直接向國外轉移包含了本企業競爭優勢的產品。這種產品可以是實物產品,也可以是咨詢、廣告、金融等小規模服務產品。大部分企業還需要對其產品進行某種程度的調整以適應不同地區市場的要求。因此,處在這一層次的企業需要具有國際化產品開發和品牌維護的能力。
第二層次:合資子公司。由于企業對某地區市場或國際市場缺乏了解,國際市場運作經驗不足,而需要通過與當地公司合作的方式來進入該地區市場,學習市場知識。在這一層次發展模式中,企業的資源優勢只有部分能夠有效轉移利用,因而合作者在當地的資源優勢對于該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就具有重要意義。企業在與當地公司的合作中學習到哪些基礎優勢是可以直接轉移,哪些優勢可以通過向合作者學習獲得,哪些優勢則必須調整甚至尋求其他優勢取代。在這一層次的發展模式中,企業除了需要第一層次中的國際產品開發和品牌維護能力之外,更需要有建立、發展與當地合作者關系的能力。
第三層次:全資子公司。在此層次中,企業開始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國外子公司的功能逐步完善。制造企業建立自己銷售隊伍、產品倉庫和銷售渠道,建立和管理自己的供應鏈。服務業公司則在提供簡單的本國延伸服務之外,在當地建立自己的服務渠道,乃至根據當地市場情況創造出新的服務品種。在這一層次上,總公司需要對公司所擁有的競爭優勢進行識別,對無法直接轉移的競爭優勢進行修改與調整,以適應國外子公司發展的需要,甚至尋找和創造全新的資源優勢來保證子公司的發展。因此,在這一發展層次中,以公司本部為基地的資源優勢的轉移和調整就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組織能力。
第四層次:跨國公司。隨著公司在全球建立了多個子公司,并分別獲取了資源優勢,總公司的經營復雜程度大大增加,跨國界的管理活動越來越多,這就進入企業國際化發展的第四個層次,即跨國公司層次。在這一層次,總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繼續尋找和形成某些獨特的資源優勢,并根據全球發展的要求進行適當修改,繼續向新的地區擴展,在全球市場中發展壯大自己。在此發展層次中,子公司、總公司間關系協調成為公司進一步發展的關鍵。這一層次的公司所需要的關鍵組織能力也正是組織協調能力,即如何發展與保持跨邊界、跨職能的管理手段的能力,這種組織能力的強弱決定了該跨國公司的跨邊界協調行動的多少、子公司間的聯系牢固程度、國外經營單位的權力大小等多方面因素,處于這一層次的跨國公司也因而具有高度多樣化的發展形式。
第五層次:全球公司。這是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最高層次,國外子公司在整個公司的戰略制定和優勢
形成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并開始向公司本部及全公司內轉移資源優勢。這種子公司一般位于某些具有獨特地方資源優勢的地區,并充分利用這種資源優勢發展出獨特的競爭優勢。整個公司逐漸演變為一種在全球范圍內按產品、職能分工,甚至是地區總部形式的全球公司。這種全球公司的發展形式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分散在全球各地區的多重戰略中心間的協調活動和多重資源中心間的優勢轉移活動對于公司的組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樣的全球公司的運作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協調能力,需要借助現代化的通訊手段和高效的人力資源體系,對公司進行比跨國公司層次更大規模的整合,在全球公司內部運用統一的標準和價值觀消除這種大規模交流和協調過程中產生的障礙。
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正是其國際化水平依據上述發展層次提高的過程。下表顯示了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層次和其相應組織能力。
三、組織能力直接影響企業的國際化發展進程
一般情況下,初步涉足國際市場的國內企業,特別是那些規模較小的生產企業,都需要經歷一個從對外出口、成立合資公司開始逐步發展的過程。通過這種漸進式的發展,不斷學習海外經營知識,使組織能力逐步提升,從而保證該企業沿著這一國際化進程的方向往更高的層次發展。在這一點上,組織能力觀點與階段論是一致的。但是,現代國際企業發展的現實表明,各國企業由于發展歷史、人力資源狀況、信息技術水平、行業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國際化進程的途徑已日趨多樣化,而不再按照同一種模式發展。事實上,一家公司可以從任何一個層次開始其國際化發展的進程,這種國際化發展可以是向高層次(或低層次)運動,也可以跳過某些層次直接進入較高的水平層次運作。一些國際化水平處于較低層次的公司甚至可以通過兼并、收購等手段獲得高層次運作所需的組織能力而直接進行發展。在如今信息經濟迅猛發展的國際環境中,這種組織能力獲得途徑的多樣性,使企業國際化進程也更趨多樣化。
一家全球公司在世界不同地區也可能處于不同的層次,這同樣取決于該公司是否具備了相應的組織能力。一些具備豐富的國際市場運作經驗、處于較高國際化層次的歐美企業在進入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時,仍然需要通過采取合資企業等形式,培育相應的組織能力。
這種基于組織能力的觀點更加符合現代經濟環境中國際企業發展現狀,對于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也具重要的啟示作用。我國的跨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要逐步提升組織能力,穩扎穩打地開展跨國經營活動;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為我國一些企業迅速提高企業組織能力、實現跨國經營的跨躍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參考文獻:
1.魯明泓.國際企業管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二、高職類院校課程教學方式變遷及實踐
高職類院校對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實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先后經歷了傳統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方式、問題導向式、任務驅動方式、模塊化教學方式等等,并積極向前探索符合時展需要的新型教育教學方式。本文則主要對高職院校辦學過程中所采用的較為典型和常用的幾種教學模式及實踐過程進行概述和評論,以探明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遷過程和存在的不足之處②。
(一)傳統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式的實踐及不足
傳統灌輸式、填鴨式教育教學方式主要是指,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始終以教師主講、學生聆聽為核心,以一種“摸著石頭過河”,“輕”摸索“重”灌輸的方式傳授宏觀基礎理論知識的教育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方面,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對知識的講授要由淺入深、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邏輯性強。從其內涵來看,這種教學方式主要適用于理論型和研究型等“精英化”人才的培養。其不足之處顯而易見,一方面,填鴨式教學模式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主要采用教師唱主角傳輸知識進行“滿堂灌”,而忽視了學生的反應,學生也很少參與其中,學生成了記憶的機器,缺乏積極主動性,學生感到上課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對所學知識也不甚理解,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結果是教師上課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形成教師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學生卻只是“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后忘筆記”,缺少創新思維能力。這一點早已被一些學者,譬如,張雪鳳(2011)[1]就指出,填鴨式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忽視了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內容脫離社會實際,致使學生感覺到課程枯燥乏味、應用性差,學習積極性不佳,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另一方面,由于職業教育有別于“精英化”培養的普通高等教育,加之于起步較晚,缺乏相應的教育教學規律探索,早期的高職類院校教學模式主要是參考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模式進行。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高職類院校培養的人才與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趨同效應。然而,由于大部分高職類院校學生自身素養無法達到普通本科院校學生水平,在以基礎理論知識灌輸為導向的教育模式下,這些高職類院校學生很難深入理解所學內容,甚至會厭惡課堂教學,由此培養出來的人才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毫無疑問缺乏足夠的核心競爭力,顯然也就無法達到用人單位的需求標準。同時,高職類院校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忽略了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其直接后果是,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才職業技能不足,無法適應社會所需,造成用人單位找不到合適的職業技能人才,高職類院校學生就業競爭力低下的局面。
(二)案例教學方式的實踐及不足
案例教學是通過教材內容中關鍵性問題的典型實例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剖析研究,使教學內容更加典型化,使學生能從特殊歸納一般,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景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周元和章啟成,2009)[2]。張中錦(2013)[3]則認為,案例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實際已發生的、與課程密切相關的事件為素材所撰寫的課程案例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促使學生快速掌握和運用理論,提高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不管是哪一種界定,從案例教學的內涵來看,筆者認為,案例教學的本質是,借助形象、具體的案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將多個知識點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培養學生勇于開拓的創造性思維模式。案例教學最大的優點是從歸納的角度而不是從演繹的角度展開學習,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各種類型的案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判斷并做出決策,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張建波和白銳鋒,2011)[4]。顯然,由于案例教學具有客觀真實性、較強的綜合性、深刻的啟發性和學生主體性等特點以及對學生能力培養效果較好的優點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實踐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主要表現在:1.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記憶;2.有利于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理論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有效地調動學生學好理論知識;4.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加以運用,逐步養成靈活運用理論的能力;5.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形成良好的教學秩序,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案例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的實踐應用中依然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方面,案例選擇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經驗,案例的組織過程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對教師的要求較高。同時,案例教學法互動性和開放性的教學方式對老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要有組織和準備案例的能力,同時還應當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學術水平,能夠把理論和實際貫通。課堂組織中,老師還要有較強的應變和判斷能力,能夠及時分析和解決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因此要求老師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另一方面,案例教學需要在學生自主學習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組織,因而對學生的要求也較高,而高職院校學生最大的缺點是缺乏學習主動性,因此,對于高職高專院校而言,案例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
(三)模塊化教學方式的實踐及不足
模塊化教學(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簡稱:“MES”)是國際勞工組織開發出來的一種較為先進的培訓模式,在我國稱之為“模塊化教學法”,亦有人稱之為“項目化教學”。它是在深入分析每個職業(工種)和技能的基礎上,嚴格按照工作標準(崗位規范),將教學大綱和教材開發成不同的教學模塊,形成類似積木組合式的教學方式。教學模塊要以崗位任務為依據進行確定,以從事某種職業的實際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為主線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模塊亦可稱之為“任務模塊”。從模塊化教學內涵來看,其課程教學的定位是從職業具體崗位工作規范出發,側重于職業崗位工作能力培養,以“知識輸入”為導向的教學理念轉變成以“知識輸出”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即以應用能力為出發點進行模塊設計,當學生修完模塊后,就能獲得相應能力。顯然,模塊化教學已是高職院校落實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思想在課程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有益的實踐(周燕和張崇暉,2012)[5],是培養應用型、實用性人才而優化教學過程的成果。據本文對首批進入國家示范性院校建設的28所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方式進行調研發現,目前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模式中,比較成熟并普遍受歡迎的模塊化教學占據主導地位,這也是高職院校有別于本科院校進行的課程教學機制改革,它給高職院校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相關教學帶來了顯著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有利于合理高效配置教學資源,將學習自交給學生;2.有利于培養高技能技術型人才,讓學生在做中學,實現學生零距離就業;3.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使實驗室做到生產、實訓、研發、技能培訓“四位一體”;4.有利于教師教學能力得到充分鍛煉,提高辦學質量,增強社會服務能力。據此,我們可以發現,模塊化教學方式的成效顯著,確確實實給高職院校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尤其是工科類技能型人才培養帶來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遺憾的是其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首先,模塊化教學是以“任務驅動”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著眼于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這對于技能型,尤其是對實際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知識技能較低的相關專業實訓課程教學帶來了顯著成效,與以往傳統授課形式相比,該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學、做”一體化,更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指導”的主導思想,是現代高職教育的一大突破。然而對于基礎課程類教學而言,卻并沒有取得較好的效果,主要是由于基礎類課程側重于“基礎知識”的培養,以適應知識更新所需,確保技能型人才可持續發展③。其次是,課程學習時間安排上的差異性,不利于技能銜接。據我們所調研的高職院校發現,根據教學安排并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往往基礎類課程被設置在低年級階段,而應用型實際操作課程多半是開設在高年級階段以適應畢業即就業的“零過渡”所需,而該類實際操作課程往往需要用到低年級階段開設的模塊化教學內容,但由于間隔時間長,學生往往容易出現生疏、不熟練甚至忘記現象,如此一來,學生需要重新熟悉和熟練,才能滿足后面模塊化學習的需求。
三、基于“微”視域的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方式轉變:以金融專業國家教學資源庫建設為例
隨著現代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課程教學的“微”時代也逐步成熟,對于“微”教學的呼聲也日漸得到重視,主要始于2012年底教育部教培函(2012)7號文件提出的在2012年12月到2013年8月舉辦全國首屆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的文件,但查閱相關文獻,對于“微”教學的文獻仍鮮有所見。“微”教學是有別于傳統宏觀基礎知識教學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不再局限于一本書、一份課件,以教師主講,學生聆聽為主的傳統灌輸式、填鴨式宏觀教學模式,也不是局限于案例教學和以“任務驅動”為目標的“操作工具”(或機器人)培養模式,而是在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基礎上,基于新媒體技術、運用教學資源庫,以教師引導、學生聆聽、師生互動,借助于資源庫平臺進行“微”視域的教師教學資源共享、學生在線自主學習的新型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主要借助于教學資源庫公共平臺的建設,通過更多傾向于“微”視域形式呈現的教育教學素材,讓教師和學生實現對資源的共享和交流,達到教師教育教學技能的提升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跨越式轉變。
(一)基于“微”視域的教學資源庫內容更加豐富
基于“微”視域的金融專業國家教學資源庫不僅涵蓋宏觀教學需求的基本內容,而且更為全面地突出“微”視域的動畫、視頻等要素,內容顯得更為豐富,包括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材(印刷品、電子)、電子教案、教學課件、習題庫、業務平臺、案例庫、資料庫和視頻庫等。在這些課程基本要素基礎上,整合其他相關特色資源進行匯總、打包,建成15個金融專業教學資源庫資源中心,包括7個基本型的資源中心和8個特色型的資源中心。
(二)基于資源庫“微”視域的教師教學資源共享和技能提升
從資源庫的15個資源中心各要素來看,基于資源庫為平臺的教學資源中心,主要側重于“微”視域的內容,以圖表庫、業務憑證與印章庫、動畫與視頻庫、金融票據票證收藏屋、貨幣博覽館、禮儀展示臺、金融產品庫等圖文并茂、聲像并舉的資源平臺,貫穿傳統宏觀層面的資料庫、案例庫、習題庫,結合具有特色的“微”學堂,如職業考證輔導站、財經在線、理財學堂等平臺將基于新媒體技術的新型“微”教學方式通過資源庫平臺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有助于高職院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基礎知識理論授課難易程度的有效把握,而且也有利于規避教師授課過程中過多的探究基礎知識理論而忽視了基礎知識技能應用方面的教學,從而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職業技能,解決學生基礎知識接受能力差的弱點。根據金融專業國家教學資源庫建設的要求,基于“微”視域的資源庫素材更新比例每年不低于10%,將最近、最新的相關金融研究成果、金融教學成果、金融創新成果納入資源庫平臺中,保證了資源庫內容的動態持續性變化,達到了實時更新的效果,既保證了教師對最新成果的實時傳授和共享、也保證了學生對最新成果的實時把握,一方面有利于高職院校教師通過資源庫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教學相長,達到教學技能的提升,更好地服務于教師教學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出適應金融行業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技能型金融人才。
(三)基于資源庫“微”視域的學生在線自主學習
基于“微”視域的資源庫為學生在線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學生可以通過資源庫的專業介紹,了解金融專業概況,明確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方向;通過金融專業課程的分步學習,了解金融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掌握金融的核心專業知識和技能。在圖表庫、業務憑證與印章庫、動畫與視頻庫、金融票據票證收藏屋、貨幣博覽館、禮儀展示臺等資源中心中,學生可以接觸到色彩豐富、生動活潑的“微”課程內容,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資料庫、案例庫、習題庫、金融產品庫、職業考證輔導站中,學生可選擇自己需要的資料進行閱讀思考,選擇適合的案例習題、考試題庫進行練習,提高自主學習的有效性;在財經在線、理財學堂等“微”課堂中,獲取最新的財經信息,得到權威專家的指導,提高網上自主學習的互動性、拓展性。對于熱愛網絡學習的學生來說,資源庫平臺的應用不受時空限制,可以享受全天候24小時的在線服務。
(四)基于資源庫“微”視域的高職院校“航空型”教學方式架構
通過以上金融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實踐的分析,筆者認為,現階段基于“微”視域的新媒體技術、以教學資源庫為平臺的“一庫兩主體”(資源庫、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構成的“一體兩翼”航空型教學方式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方式轉變的必有之路。該模式主要圍繞“微”視域的各類素材和資料構成的資源庫為主體,以資源庫“微視域”的教師教學資源共享和技能提升、學生在線自主學習為兩翼的“航空型”架構模式,形成資源庫共建、資源共享、各方受益的新型教學體系,最終實現教師教育教學技能的提升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跨越式轉變。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以蒸汽動力為標志的工業革命,為不列顛最早叩開了現代化的大門。然而,在工業化的進程中,與經濟:榮和城市發展相伴的還有遭受污染的生態環境,其中,城IIJ河流污染尤為嚴重。英國,在摘取了一個工業化先行者JPG該摘取的最優惠成果的同時,也嘗到了工業化及城了化造成的水污染苦果。對尚未實現工業化及正處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后發國家規避和整治“邁達斯的災禍”有所裨益2=16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故本文不揣淺陋,愿就工業化時期英國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防治及其特點等問題予以探討,以就教于方家。
一、英國城市河流污染的狀況
城市水污染自古有之。人類早期活動產生的廢棄物大都被排人大氣或棄置于水中,古時的城市居民已有用法令和規章控制污染的嘗試。在古希臘,只有獲得特殊允許才能設立制革廠;古羅馬也有規章規定,制革、榨油和洗衣作坊只能設立在沒有居民點的臺伯河對岸。但是,早期的污染僅限于十分狹窄的范圍。
上百年來,英國的毛紡業等傳統工業無疑也降低了河流水質,但是,嚴重的水污染直到19世紀工業化時期才真正發生。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工業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劇增,不斷排放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使英國的許多河流受到了污染,在19世紀,城市河流污染成為十分普遍的現象。
恩格斯對當時河流污染的描述頗為詳盡。例如,流經利茲的艾爾河,“這條河像一切流經工業城市的河流一樣,流人城市的時候是清澈見底的,而在城市另一端流出的時候卻又黑又臭,被各色各樣的臟東西弄得污濁不堪了”;流經曼徹斯特的兩條小河—艾爾克河與梅德洛克河的污染狀況亦十分嚴重,“停滯的艾爾克河,這是一條狹窄的、黝黑的、發臭的小河”,梅德洛克河的“河水也是漆黑的,停滯的,而且發出臭味。
此外,流經西賴丁約克的卡爾德河,在1852年以前始終是魚類喜愛的棲息地,至1867年,皇家委員會已不得不沮喪地承認:“流經西賴丁約克的,與其說是河水,不如說是墨汁。艾爾克河的支流布拉德福河,曾是男孩們捕魚的樂園,也被工業化的浪潮熏染得通體黝黑,以致“只需一根火柴,就可以將它點燃”,儼然是一條隨時噴發的黑龍。
泰晤士河曾是一條美麗的河流,英國人習慣地稱之為“老父親泰晤士”。19世紀以前,泰晤士河河水碧波蕩漾,魚蝦成群,是舉世聞名的魷魚產地,詩人蒲柏在1728年將其描繪為“銀色的洪流”。工業革命以來,隨著沿途城市居民的劇增以及大量工廠的建立,各種污染物源源不斷地進人泰晤士河,牛津以下河段的水質急劇惡化,泰晤士河成為一條污濁不堪的“臭河”。1855年,化學家法拉第致信《泰晤士報》:“整條河變成了一種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體……氣味很臭……整條河實際上就是一道陰溝。可見,英國城市的水污染在19世紀中期已經相當嚴重。
二、英國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
那么,究竟為何諸多河流在一個世紀里都變了色、變了味,這么嚴重的污染是怎樣產生的呢?無疑,工業廢水和公共廢水是城市水污染的主要來源,其中,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工廠布局和工業類型又是產生大量工業污水的直接原因。
工業化初期,主要的機械動力是水力,“由于使用水力機,工廠不得不設在大流量的急流旁邊”。因此,英國的第一批近代工廠自然傍河而建,在英國工業的發源地和中心—曼徹斯特,“幾乎所有的廠房都是沿著貫穿全城的三條河流和各種運河建立起來的。這既解決了動力問題,又方便了廢水處理,河流也成了廢水排放的理想場所。蒸汽機發明后,以前依靠水力機械、依河而建的工廠逐漸轉移到城市中,但工廠對那些流經城市的河流的依賴并沒有減輕。因為蒸汽機的第一需要和大多數工業生產部門的主要需求,都是比較潔凈的水。水作為冷卻劑是蒸汽機不可或缺的,一些工業部門如毛紡業、印染業、造紙業的生產過程也離不開水,還有釀酒、洗煤,沒有水更寸步難行。同時,水路為工業主提供了廉價的運輸途徑。因此,一條河流附近往往分布多家工廠,例如艾爾克河,“橋以上是制革廠;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廠和瓦斯廠,這些工廠的臟水和廢棄物統統匯集在艾爾克河里”。這些廢水中往往含有鉛、堿、硫等污染物,而且大多是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使水質大大降低,造成嚴重的河流污染。
造成城市水污染的另一主要來源是公共廢水。公共廢水主要包括人畜的排泄物、生活垃圾和洗滌劑。公共廢水的存在本不可避免,但在英國工業化時期,因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增長過速,加上市政建設滯后,遂使水污染加劇。
一方面,與工業化相伴的是,英國城市化發展迅速,城鎮人口增長急劇。勢如潮涌的人口,被壓縮到很小的擁擠不堪的中心點上。從增長數量上看,大約在1800年,英國只有一個大城市—倫敦,人口約100萬,遠遠超過其他城市如利物浦、曼徹斯特、伯明翰和布里斯托爾等(這些城市的人口大多只在5到10萬之間)。1850年倫敦人口增至2,360,000人,另有9個城市在10萬人以上,18個城市在5萬到10萬之間。1910年英國有46個城市超過10萬,倫敦人口更是猛增至450萬。從增長率看,蘭開夏在1700年至1801年間人口差不多增加兩倍,曼徹斯特的人口在1773年至1801年間也增加了兩倍。到1851年,英國的城市人口已首次超過農村。城市的擴展和人口的集中大大增加了水資源的消耗,也使城市的公共衛生日益惡化,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構成了那時英國許多城市的基本外貌。
另一方面,英國城市化雖快,但城市化水平較低,市政建設滯后。“所有的市鎮,不論是新的還是老的,都面臨著公共衛生的嚴峻問題,工業化早期,英國的城市尚未建立清掃垃圾的制度,垃圾糞便隨意堆放,人們甚至因廁所太少不得不隨地大小便。特別是貧民窟,成了疾病流行的孽生地,被人們稱為“霍亂國王的巢穴”。在利茲,最不衛生的地區是工人住的狹窄的房屋區,這類建筑物里不具備任何一種排水設施,廁所少且前后無遮無蓋。到1831年,即使是已擁有14萬以上居民的曼徹斯特市區仍沒有鋪砌街道和修建下水道的條例。非但如此在曼徹斯特新城(又叫愛爾蘭城,theIrishtown),“街道沒有鋪砌,也沒有污水溝,可是這里卻有無數的豬群”。大量垃圾、糞便、洗滌用水還有從街道屠宰場排出的水染上深紅色的獸血,經過公用陰溝和露天排水溝通往小河、水塢,加重了城市河流的污染。
綜上所述,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副產品”是造成城市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工業化時期英國的社會思想是污染得以加劇的促因。
首先,英國人將“自由放任”思想奉為圭泉,對工業革命造成的工業中心人口膨脹、城市污染和公共衛生等問題盡量不干預;其次,社會以追逐財富為價值取向,對“污染”則漠不關心。英國貴族通過經營追求財富早已成為慣例,社會中下層又有著一股“向上看”的風氣,于是上行下效,社會形成了以謀求利潤為榮的風氣。
難怪連外國觀光者都不禁要驚呼:“英國的城市純粹是工作和掙錢的地方,而絕非休息和享受的樂園,那種具有更高尚品格的人還沒有出現。超級秘書網
三、英國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及其特點
從上面就可以看出申請在職博士人員本身就已經較為成功,由于目前高校對博士的學術要求相對嚴格,據在職研究生網相關老師表示在職博士由于要兼顧工作,根本無心從事研究,導致了大量學生無法畢業,給學校的管理帶來負面影響;也因為幾乎同樣的原因,在職博士的“含金量”不高,加之管理松懈,成為很多官員和商人 “鍍金”的手段,大大影響了學校的聲譽。>>推薦閱讀《博士生應當如何看待自己的畢業論文》
自1999年大規模擴招后,我國的高等教育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大部分地區的高考錄取率超過了80%,一些地區的本科錄取率超過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跟不上高校擴招的步伐,存在生師比過高、缺乏大師、教師來源單一且結構不盡合理等問題,這在一些省屬本科院校的新辦專業上表現的尤為突出。比如南華大學的安全工程專業,2004年開始正式招生,到目前為止全職專業教師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畢業生120人左右,因此畢業設計(論文)的工作任務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師都承擔了一定的科研任務或者在職攻讀學位,造成指導教師相對投入時間和精力不足,指導深度不夠,這在客觀上也影響了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
2.學生認識不足
當前大學校園學生的學習風氣普遍下滑,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態度不端正;加之受社會上急功近利、投機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識的不良風氣的影響,意志不堅定的大學生學習熱情下降,這在畢業班的學生身上表現的尤為明顯。如有的學生已經簽了就業協議,認為所做畢業設計(論文)的內容與將來從事的職業關系不大;有的學生忙于升學的事情(如碩士研究生復試)或者準備各級公務員考試或者利用畢業設計(論文)期間考取駕照等等,心思根本沒有放在畢業設計(論文)上;也有的學生認為畢業設計(論文)很簡單,答辯前幾周通過東拼西湊就能完成,對于指導教師的要求和進度安排不以為然。
3.教學資源不足
從嚴格意義上講,指導教師也是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重要教學資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師資單獨列出來進行討論。除此之外,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還需要專用教室、良好的圖書資源和網絡數據庫、本校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數據庫、實驗室條件(包括學生計算機機房)等教學資源。目前,除了藝術設計類等少數幾個專業以外,其他專業的畢業生基本上沒有專用教室,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電腦完成。學校的中文文獻和數字資源相對比較豐富,但是數字資源的下載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獻資源相對比較缺乏。安全工程專業實驗室經過幾年時間的建設,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但是大多數只能做一些驗證性實驗或者簡單的測試,具有培養創新人才功能的綜合性實驗開展得很少。
4.過程監控不嚴
雖然學校和學院針對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規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對畢業設計(論文)進行中期檢查,按照比例抽出學生參加校級公開答辯,對上一屆的畢業設計(論文)進行抽查等。但是學校畢業生眾多,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期間主要由指導教師負責,而指導教師的水平良莠不齊,對學生的要求嚴格程度也相差甚遠,使得在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開題、答辯等諸多環節存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
5.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學生綜合素質較差、自學能力較低,對學校現行的教育管理體制難以適應,創新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和寫作能力均較薄弱,導致很難做出好的畢業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不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少部分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格式不符合南華大學的要求,排版問題比較突出。
(2)選題不合理,抄襲現象比較普遍。畢業設計(論文)從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題,但是內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評價方面的;而根據歷年的資料進行統計,設計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論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結合工程實際和教師課題的較少,自選課題占的比例過大。
(3)畢業設計(論文)答辯情況不理想。大部分畢業生的答辯PPT制作質量比較低劣,答辯過程敘述不清楚,回答問題情況不理想。
二、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對策及措施
針對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問題,結合南華大學安全工程專業近年來的畢業設計(論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擴大指導教師隊伍
要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指導教師是關鍵。針對安全工程系師資力量不足的現實情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積極調動學校、環境保護與安全工程學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將部分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任務通過友好協商的方式安排給其他學院和本學院其他系的教師,一方面體現了安全工程的學科交叉屬性,另一方面也減輕了安全工程系教師的壓力和工作量,效果較好。
(2)積極引進教師。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開始積極從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進青年教師。2011年引進2名碩士,2012年引進1名碩士,2013年引進2名博士,計劃2014年繼續引進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帶新的方式積極培養年輕教師。按照學校的規定,只有講師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才能獨立指導畢業設計(論文),而新進的碩士要2~3年才能獲得講師職稱。安全工程系通過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職稱或者博士學位的教師作為青年教師的指導教師,青年教師每年協助其指導教師負責一定的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指導,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學生對畢業設計(論文)重要性的認識
(1)進行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動員。在每一屆的畢業設計(論文)開始之前,召集畢業生進行動員,系主任強調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關的紀律和要求。
(2)召集指導教師開會,明確指導教師的責任,指導教師在日常的指導工作中要反復和學生強調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性。
(3)對極少數不認真的學生給予延期答辯,延期答辯不通過的,和下一屆畢業生一起答辯。
(4)對畢業生請假進行嚴格審批和控制。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階段請假的,必須經指導教師、學工室輔導員教師和主管院領導的審批,而且對請假的時間跨度進行嚴格控制。總之,采取正面教育為主,反面懲戒為輔的手段,引導畢業班學生重視畢業設計(論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補充教學資源
(1)不斷改善專業實驗室的條件。利用財政部的專項資金,積極購買了部分先進的大型儀器,比如從美國原裝進口的空氣動力學粒徑譜儀等。
(2)積極建設本科生的計算機房。通過學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時容納30人上機的計算機房,本科畢業生在進行畢業設計(論文)時可以申請使用。
(3)學生在做畢業設計(論文)的過程中,如果需要下載外文電子文獻,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獻的名稱,然后通過指導教師收集和下載全文,再返回給學生。
(4)充分利用校外資源。一方面鼓勵保研到外校的學生在將來的碩士階段指導教師處開展畢業論文工作,學校先后有保研的學生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完成畢業論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在實習單位和就業單位開展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提高了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
4.加強過程監控
(1)建立指導教師QQ群,系主任事先將學校、學院的通知、畢業設計(論文)的標準格式等相關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師可以自由下載和學習。
(2)加強對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工作的指導。下達任務書之后的四周之內,要求學生在查閱相關文獻和調研的基礎上,完成開題報告和英文文獻的翻譯,并且要制作開題報告PPT,然后參加安全工程系組織的答辯,只有答辯通過后才能開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則要求重新選題或者重寫開題報告。
(3)要求每一位指導教師建立自己的畢業設計(論文)QQ群,并且開通飛信,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掌握學生的動態。
(4)認真組織中期檢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學校和學院的指導下進行畢業設計(論文)的中期檢查,包括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記錄本、指導教師的工作記錄本、學生已完成部分的電子稿、畢業設計(論文)原始資料(含電子稿)等。
(5)答辯前對畢業設計(論文)進行復制比檢測,要求所有參加答辯的學生都要進行檢測,對復制比過高的畢業設計(論文)要求學生進行認真修改,修改后進行二次檢測,直到合格才能參加答辯。
(6)嚴格答辯過程管理。在正式答辯前組織學生參加預答辯,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學生最后的成績由指導教師的評價、評閱教師的評價和答辯表現綜合確定。
(7)對相關材料及時進行歸檔。包括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紙質稿、電子稿、復制比檢測證明、畢業設計(論文)記錄本和原始資料,指導教師的工作記錄本,評閱和答辯相關材料等。
三、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適合安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規范。從2011屆和2012屆的畢業設計(論文)來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見。
第二,選題更加多樣化。根據學科特點,提出了“大安全”的選題思想,這就使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形式更加多樣化,放寬選題范圍,題目只要是結合本專業知識和具體的工程實踐均可進行,對不同學生采取了不同的題目。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畢業設計(論文)任務。
第三,由于在答辯前,要求學生進行復制比檢測,抄襲的現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師參與指導畢業設計(論文),他們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認真負責,對提高設計和論文質量有一定的幫助。
第五,在正式答辯前進行預答辯,預答辯中指導教師提出了較多的修改意見,因此正式答辯的PPT的質量、畢業設計(論文)紙質稿質量、學生的介紹和回答問題情況都有較大提高。
第六,指導教師的責任心有所加強,指導方式更加多樣化。師生之間利用現代通訊工具,如手機、飛信、E-mail、QQ群等聯系方式進行隨時溝通。根據大部分畢業生是利用電腦在宿舍完成畢業設計(論文)這一實際情況,有的指導教師直接到學生宿舍進行集中輔導,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隨著安全工程系承擔的科研課題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學生跟隨指導教師參與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畢業論文,客觀上實現了科研實踐支持教學的目的;部分學生在畢業前參與了省級或者校級的學生創新課題,在畢業論文階段時適當進行加深,這些學生的論文質量往往比較好,提高了畢業設計(論文)的整體質量。
第八,隨著安全工程系實驗儀器設備的增加和實驗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借助于實驗設備完成畢業設計(論文),或者是采用商業軟件進行數值模擬實驗研究,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第九,畢業設計(論文)的歸檔資料越來越規范。安全工程系設立了教學秘書,由青年教師擔任,專門負責畢業設計(論文)資料的歸檔,并收集畢業設計(論文)及其原始資料等的電子版刻錄成光盤永久保存。
建筑業企業的項目管理是建筑業行業管理的一個窗口,更是生產和管理的基點,經濟效益的源泉。項目管理的主體是建筑業企業,項目管理是建筑業企業經營管理的最基層、最基本的管理。項目施工水平的高低、施工質量的優劣、文明施工的好差,與項目管理有直接的關系。所以,建筑施工企業把工程項目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首要任務和重要內容來抓。
施工項目:投標—中標—施工—竣工—保修期滿。
1選好項目經理
⑴要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公開選拔,競聘上崗,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舉,量德而用。
⑵要實行項目經理職業化管理。項目經理應從受過正規培訓、具有項目經理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選拔。要制定項目經理任用制度,健全項目經理管理制度,明確項目經理的責、權、利、險,遏制不良現象。同時要加強項目經理后備人選的培養和作風建設,讓他們有機會在項目經理、項目副經理、項目經理助理或見習項目經理崗位上鍛煉,并不斷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提高業務素質。
⑶要堅持精干高效,結構合理、“一崗多責、一專多能”的原則,做到對項目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編制彈性化,對項目部管理層人員要根據項目的不同特點和不同階段的要求,在各項目之間合理組合和有效流動,實行派遣與聘用相結合的機制,根據項目大小和管理人員性格、特長、管理技能等因素合理組合。防止項目經理自由組閣,形成獨立“王國”,保證項目部管理層整體合力的有效發揮。
2對項目詳細評估、簽好合同
實行項目評估、項目經理負責制是堵塞項目效益流失的第一道關口。首先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工程項目成本管理是根據工程項目特點,在施工過程中對項目成本組織預測、規劃、考核、實施分析控制等一系列價格管理活動。工程項目成本控制是整個施工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關系到施工項目是否盈利。在工程總價承包的情況下,成本越低,盈利越高。因此要切實把項目評估、測算作為加強項目管理的基礎,自覺地搞好評估和測算。另外,要加強評估、測算的組織領導,要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有專人負責,有科學的評估、測算指標體系。三要依法簽訂承包經營合同,上繳風險保證金、委派主辦會計。四要認真進行項目運行中的監督、檢查、指導和考核。幫助項目經理及時糾正經營管理偏差,確保項目目標實現。
3對人力資源優化配置
施工企業要根據工程項目對勞動力的需求情況,在各項目之間,對現實的和潛在的勞動力進行周密計劃,有效流動,合理調配,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勞動效率。項目經理要按照動態平衡、統籌優化的原則,建立勞動力整體優化、實現勞動力供給與項目需求最佳組合的人力資源管理運行機制,對勞動力的分配和流向做出總體安排,保證勞動力與項目需求的總體平衡,并定期跟蹤檢查,進行有效監控和及時調整,使勞動力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特別是要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和不同特點,在用工高峰期適當補充外部勞務工,做到養在社會、用在企業。施工企業應積極主動地同企業周邊地區的社會勞動力市場接上軌,同勞務公司或相關企業保持經常的聯系,使之成為勞動力資源的“蓄水池”和供應基地。不使用一些無資質、低資質、低素質的勞務隊伍,避免一旦出了問題,責任和損失全由企業承擔,造成項目虧損。
4深化責任成本管理
不少施工企業一直未能擺脫效益低、積累少、資金緊張的困擾,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
⑴切實轉變觀念,強化成本意識。一是樹立“企業管理以項目管理為中心,項目管理以成本管理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二是樹立集約經營,精耕細作和挖潛增效的觀念;三是樹立責任、成本、效益意識,營造企業整體重視,項目部全員參與,施工生產全過程控制成本費用的良好氛圍。
⑵建立健全項目責任成本集約化管理體系。體系應包括責任、策劃、控制、核算和分析評價五方面內容。一要明確成本費用發生的項目部門、分隊(班組)和崗位應負的成本效益責任,使成本與經濟活動緊密掛鉤;二要分時段對成本發生進行預測、決策、計劃、預算等方面的策劃,制定成本費用管理標準;三要綜合運用強制或彈性糾偏手段,圍繞增效及時發現和解決偏離管理標準的問題;四要認真加工和處理成本會計信息,以期改善管理、降本增效;五要按期進行成本偏差和效益責任的分析評價,嚴格業績考核和獎懲兌現。
⑶堵住“四個漏洞”,實行“六項制度”。即:堵住工程分包、材料采供、設備購管和非生產性開支等效益流失渠道。實行工程二次預算分割制、材料采供質價對比招標制、購置設備開支計劃審批制、管理費用開支定額制、主辦會計委派制和項目經理對資金回收清欠終身負責制,杜絕項目資金沉淀和挪用。
5激勵約束機制
施工企業要想保證項目生產經營的良性運轉和健康發展,必須發揮好企業管理層調控和服務的兩大職能,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約束、調控機制。為此,應著重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⑴實行嚴格的審計監督制度。要在管理辦法可行、組織制度健全、任務責任明確的基礎上,重點抓好在建、竣工、分包項目的審計,對規模大、工期長的項目實行年度和終結審計,以及項目經理調離和項目部解
體審計,重點是做好經營責任與效果、經營活動合法性和財經紀律等重大問題的審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