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4: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發展農村經濟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2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生產生活條件差,發展受制約。雖然近幾年國家花了不少資金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但由于農村幅員遼闊,歷史欠帳太多,國家投資相對有限,農村的基礎設施總的來說還比較薄弱,目前還有相當一部份農村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比如沒有排灌設施、防洪設施、水土保護設施、田間道路設施等,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自然氣候條件,抗御干旱、洪澇、冰雹、大風等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脆弱;部份山區農村,至今還存在著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畜飲水困難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制約著農村的發展。
1.3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由于各種原因,農村的農業生產方式還不算先進,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率不高,農業機械化、自動化普及程度較低,不少地方的農民至今仍然依靠傳統的耕作方式進行農業生產,使用的農業生產工具仍然以傳統的鋤頭、鐮刀、犁、耙、籮筐為主,較少使用農業機械化。還有部分農民至今沒有掌握已經推廣多年的常規農業生產技術,比如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術,水稻規范化栽培技術等。農村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造成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農民增長受限制。
1.4農村產業結構需要調整。由于受傳統產業結構慣性思維的影響等。現階段農村的產業結構仍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三產業所占比例較小。第一產業以農業種植業為主,林業、漁業等產業所占比例較小。農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所占比例較小。如果不對農村經濟結構作出必要的調整,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資源的全面、合理開發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1.5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農民由于受小農經濟思想影響等因素,對市場經濟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缺乏市場觀念、競爭觀念、價值觀念,在生產安排上,一般都是以傳統的方式進行生產,較少考慮市場的需求以及市場的變化,進入市場流通領域的農產品無論在數量上和種類上都相對有限,且市場競爭力不強。另外,市場體系不健全,發育滯后,不能適應農產品流通的要求。目前,有不少地方農村鄉鎮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級農貿市場,農副產品流通仍然以提籃小賣、小推、小販式的分散營銷為主。市場經濟發展緩慢,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個因素。
2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新時期,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堅持改革開放的原則,結合我國綜合國力的實際發展情況,做好新時期農村經濟的和諧有效發展。對于新時期農村經濟的有效發展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2.1對農村經濟結構及時的調整
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就是要因地制宜,農林牧副漁多措并舉,多種經營,通過集約化、專業化的生產經營,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以“多村一品”“一鄉(鎮)一品”等方式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形成各具特色,各有市場需求層次的農產品,豐富農業的產品線,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增加農民的綜合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2.2將農業生產水平全面提高
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中,積極推行當前國家施行的土地流轉制度,通過合理的土地流轉方式和租賃經營方式,逐步將部分土地集中在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手中,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既有利于土地的大規模連片開發種植,又有利于農業基礎設施的規范化建設,提高農業的機械化生產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2.3加大對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的扶持力度
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中,加大對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的扶持力度,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種養業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形成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的產業鏈,有效地與市場對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通過對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的項目扶持和政策扶持,增強其經濟實力和發展后勁,增強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從而帶動農民發展高效優質高產的農產品,提高經濟效益,實現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以此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提高。
2.4幫助和鼓勵農民實現科技致富
新時期,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以科技推廣項目對農民的扶持和培訓,調動農民科技致富的熱情。新時期,農業科技推廣部門更要不斷的加強對農民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訓,以科技知識為主,幫助農民掌握和使用農村實用技術,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的概述以及互動式發展關系
其一,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的相關概念。所謂的農村金融,就是指農村貨幣資金的融通,它是以資金為實體、信用為手段、貨幣為表現形式的主要資金運動方法,是三方面內容有機統一的整體。我們在一般意義上所說的農村金融是指其組織與結構,是金融行業的內部系統。它最顯著的特點表現在金融機構多樣性、市場發展漸進性和企業經營具有較高風險的性質上,并且帶有一定的季節性,資金周轉相對緩慢。農村經濟所涵蓋的內容則表現出不確定性,它會隨著國家發展階段的不同政策有所差異。在市場化運行的今天,農村經濟在結構上更趨向于三合一模式,即農業經濟、農村工業和農村第三產業的有機結合。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所需的成本不斷上升,邊際效益卻有所降低,資本的有機構成逐年遞增,與農業相關聯的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其二,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的互動式發展關系。順應科學發展觀的新背景,我國經濟建設要朝著更快、更好的方向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狀況是基礎內容,金融水平歸根到底要取決于經濟的整體實力。經濟的全面發展會帶動金融的進步,金融行業的復蘇又會給農村經濟提供新鮮的血液,創造更多的社會資金。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地區一定要制定科學完善的經濟發展制度,從本質上而言,農村金融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也就是生產與分配之間的關系,兩者既對立又統一,并且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我國農村一定要把握好兩者的互動式發展關系,通過農村經濟的振興促進金融改革,再以金融改革帶動農村經濟,實現兩者的良性循環互動。
三、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互動式發展的有效對策
在以上內容中,我們已經清晰直觀地看到了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之間具有的互動式發展關系。為了將兩者的互動關系發揮到最大化,我們一定要找到科學的對策加以完善,促進農村經濟的騰飛發展。
(一)堅持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的互動式發展關系,我國農村在經濟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發展的基礎。首先,要確立一個經濟發展的共同目標,堅持以解決“三農”問題為前提,建立健全經濟制度,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其次,樹立正確的經濟經營理念,加快金融改革的速度,國家要大力扶植農村經濟,合理定位農業產業,給予優惠政策,完善金融服務。
(二)堅持結合農村經濟微觀效益和宏觀效益
隨著社會經濟的多元化發展,農村經濟形勢也得到了更新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得到了轉變,經濟格局也日漸多元。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農村金融機構必須要堅持創新,積極進行融資,正確處理農村的短期經濟效益與長期盈利之間的關系,擴大現有銀行的服務范圍和業務水平,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完善的對策來增加農民的收入,降低資金風險和收入差距。另外,農村地區還應該擴展業務范圍,積極引進投資,利用商業合作的方法收集資金,擴大農業產業化生產的規模,并強化內部經營管理理念,做好職業道德培訓,選取素質能力過硬的員工進入金融機構,向農民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三)堅持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的創新發展
創新是進步的動力和源泉,也是發展的基礎。我國農村金融機構要緊密結合市場的變動情況,在金融業務、經營戰略、業務范圍以及相關技術上推陳出新,更新服務理念和相關制度,注重農村面臨的潛在風險,堅持科學發展觀,對農村經濟問題實施更好的預測和防范。在此基礎上,還要積極創新,注意把控農村經濟與金融發展的大環境,實行信息共享和溝通,建立相關的監管部門,提高監督的有效性,做好資金管控工作,結合農民群眾的需要更新金融政策,將創新發展貫徹到底。
(四)堅持農村金融的規范性經營
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極為緊密,兩者互為表里,相互促進。農村在經濟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嚴格遵守經濟運行的規律,按照國家有關經濟政策制定經營理念,實施規范性經營。例如,科學制定農民貸款細則、地區經濟建設準則等等,并成立監督小組,對金融機構的行為進行把關。在經營過程中還應該及時掌握市場動態,規劃地區發展方案,積極探索動產抵押、權益質押等多種擔保形式,維護農民的金融安全,以規范的制度發展農村金融。
2盡管中央政策近年來對農民負擔問題一直重視,采取了許多措施來減輕農民的負擔,從實施的效果來看,這些措施對農民負擔上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沒有從根本上達到制止農民負擔增加。據農業部統計,2000年來稅費改革以前全國農民直接負擔的稅費共1778.9億元,平均每個農民負擔199元,其中,各種稅92元,“三提五統”66元,“兩工”和以資代勞6元,集資等各種社會負擔30多元,與以前年度相比增長了3.3%。自中央政府2000年提出了稅費改革以后,在減輕農民負擔方面效果是明顯的,人均負擔下降了30%。稅費改革雖然達到了使農民減負的目的,但同時使鄉鎮政府和村一級組織收入減少,使縣、鄉、村機構正常行政能力受到影響,而稅費改革農民減負與縣、鄉、村財政情況緊密相連,沒有地方經濟發展和財政狀況的改善,農民減負就難以完全實現,稅費改革就缺乏推進的基礎。中國戶口在縣和縣以下的人口10億多,其中農業人口9.2億,在縣城和建制鎮的人口有1.7億,中國現有2109個縣級財政,4.6萬多個鄉鎮財政,2000年全國財政收入1.34萬億元,其中中央占51%,省級10%,地方17%,縣鄉兩級共計20%多,而全國財政負擔70%人員費用的狀況,不僅農民負擔無法得以完全減輕,同時基層政策的行政能力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直接面對農民、行政最為繁雜,作為政權基礎的縣級兩級政府,可支配的財政收入是最少的。
3政策缺陷對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影響。在中國城市公益事業的建設全部是由財政撥款進行的,國家每年花大量的財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礎設施,重點工程、重點項目,大河的治理,而各級財政計劃用于公益事業的資金不僅數量少。而且資金在流向農村的過程中經過層層截留和克扣,到農村已經沒了,真正落到實處的是少之又少,農村村級公益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就基本落在農民頭上,用一句不負責任的“誰投資誰收益”的空頭支票應付了。
4政府對農村公共物品的投入不足,長期以來,致使農村公益事業投入嚴重不足,加之統籌城鄉發展的公共財政體制尚未建立,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到村一級數額有限,無法顧及所有鄉村的公益事業項目。
5村民一向公益意識淡薄和經濟承受力有限的影響。一般是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規定來辦,由于“一事一議”標準低,數額少,與解決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問題的實際需要相關甚遠,普遍存在著“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的問題。
6現行的農村多渠道投資機制實施過程中難以配套的影響。由于現行的國家投資、地方配套,農民集資相結合的農村公益事業多渠道投資機制存在著實施過程中的實際困難,不是地方財政緊缺、配套跟不上,就是現行的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規定(受上限控制),不是以籌夠集資的部分而耽擱,影響了農村公益事業的正常發展。
7村級債務沉重,影響了農民興辦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發展鄉鎮企業,超能力地集資貸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組債務。一方面,使集體經濟經濟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財政管理混亂,一些農民認為基層干部在工程建設和公益事業建設中撈取了私利,因而干群關系緊張,工作難開展,嚴重影響了農村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
8在目前鄉鎮財政既要保吃飯,又要還債務,發展農村公益事業成了吃力不討好的事,因而鄉村基層政府和組織缺乏積極性,這就必然導致一些鄉村特別是貧困鄉村難以興辦公益事業,而只有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得到更快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才會縮小,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會順利。搞好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和發展,也是建設社會新農村的一個重要內容。
9眾多鄉村人口與農產品供求及農民收入問題。從中長期看,繼續依靠政府提高大宗農產品收購價格來增加農民農業經營的收入,已經難以適應目前的體制環境和市場環境,而大規模的農產品生產由于土地規模限制,也不能對所有農民的收入帶來決定性的影響,人多地少構成了農戶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的基本約束,在此約束之下,非農業人口城鎮居民及整個國民經濟所能承受的農產品價格水平與農民農業經營收入的增長是一對很大的矛盾。
二、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1須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市地區對現行三農問題的相關政策,尤其是在基層組織的考察、選拔,使用中能夠推陳出新,著重培養和任命一批具有高素質、高文化的干部隊伍來發動和帶領群眾開展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第二、三產業收入,家庭經營農業收入,轉移和財產性收入等。
2一是要建立規范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把用于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的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優先安排,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縣(區)級投入,不斷改善廣大農民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二是建立農村公益事業多元投入機制,在堅持標準、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政策資助的激勵機制和獎勵辦法,鼓勵農民及社會力量興辦農村公益事業,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導、部門幫扶、農民自愿、社會捐贈、民主管理”的方式,建立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基金。基金的來源除了各級財政劃撥外,還可建立社會團體捐助、企業贊助、個人捐助等多渠道的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基金。三是建議地方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以黨委、政府的名義出臺《關于認真解決免征農業稅后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問題的意見》,明確新形勢下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的指導思想、原則、政策措施等,以加強對這項工作的指導。
3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教育、衛生和社會事業經費保障機制,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進一步加大對縣(區)特別是財政困難縣(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對于較早實現“普九”達標驗收的縣(區)給予資金和政策傾斜。對因農村“普九”教育達標建設等所形成的政策性債務,可按照“誰的孩子誰抱走”的辦法,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形式逐步消化解決。切實開展農村困難學生助學活動和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提高農村人口素質,鞏固“兩基”成果,按照危房改造同農村中小學布局相結合的思路,合理規劃和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逐步建立農村醫療衛生保障和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建立健全農村醫療救助制度,著力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返貧問題,逐步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
4相對集中捆綁使用各個海外關系的財政支農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一是借鑒扶貧工作“整村推進”的做法。指定相關部門牽頭制定農村公益事業發展規劃,按照“海外關系不亂、用途不變”的辦法,把分散在各部門的支農項目資金集中起來,設立農村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對農民興修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給予適當補助,力爭在解決一批鄉村重點公益事業項目。二是改變支農項目資金的投入方向,減少對生產經營環節的支持,支農資金應主要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例,即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公益事業。減少中間環節,盡量采取項目資金直達的辦法,防止層層截留和克扣。同時。建立項目資金跟蹤檢查審計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保證資金有效使用。三是農村公益事業項目建設中,從實際出發,減少縣(區)政府項目匹配比例,取消鄉鎮匹配,以確保農村公益事業工程質量和效益。四是對于稅改前村組在建設公益事業時,免征農業稅屬村集體興辦的公益事業,按“一事一議”制度辦理。根據原合同和具體情況,由村采取措施逐步解決。
5充分尊重群眾意愿,規范和完善“一事一議”籌資制度。一是積極探索解決農村免征農業稅后公益事業發展問題的辦法和途徑,鄉(鎮)村干部要加大“一事一議”宣傳力度,嚴格區分加重農民負擔與農藝自愿投工投勞改善自己生產生活條例的政策界限,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和村務公開制度,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發展公益事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二是嚴格按“一事一議”制度辦事,規范操作,以鞏固減負的成果。考慮到農村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在遵循公開、透明、自愿、協商原則和經村民會議討論同意基礎上,對一些直接由農田受益的基礎上,如水利項目等,可按田畝籌資(但總額不得超過按人頭的籌資額)。三是允許采取適當提前或延遲的辦法,將兩至三年的“一事一議”籌資集中起來,以興辦村內一些重要公益事業,涉及幾個村的公益項目,也可以跨村聯合使用“一事一議”資金,所籌集的資金使用情況必須全部公開。四是可以考慮把糧食直補資金改為農村公益事業建設資金集中統一使用。
循環經濟,即生態經濟。它是從改變傳統經濟“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式的單向流動,實現了“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良性循環生產模式,使上一個產品的廢棄物成為下一個產品的原料,整個生產過程沒有廢物排出,從源頭上減少了污染物的產生和原材料的損失。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工業、農業和消費等各類社會活動。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是循環經濟的重點區域。循環經濟某種程度上就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經濟,它是解決中國“農村、農民、農業”問題的重要途徑。
1把握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4R原則
現行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對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間,必然導致經濟停滯、下降,破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和平衡。循環經濟以資源循環利用為途徑,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能源為重點,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實現經濟的循環發展。德國1998年修訂的《循環經濟和廢物清除法》第4條規定,首先要避免產生廢物,特別重要的是減少廢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來獲取能源。這些原則在國際上被簡化為4R原則,即Reduce(減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環)。
國內著名循環經濟研究專家季昆森提出:減量化原則的運用,可概括為“九節一減”,包括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電、節油、節柴(煤)、節糧和減人。再利用原則的運用表現為做強加工業,主要體現在對各類農產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產品及有機廢棄物,進行系列開發、反復加工、深度加工,不斷增值。農產品加工后的廢棄物多屬于原來農產品的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機質,相對開發價值高,開發成本低,且開發技術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過主產業。進一步探索農業節本增效新途徑,逐步實現粗放農業向精準農業的轉變,如:實施“藏糧于土”、“藏糧于科技”戰略,保持和提高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產力,處理好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的矛盾;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優勢產業帶建設,發揮集約種植優勢,提高規模效益;推廣立體種植和間作套種技術,不斷提高復種指數,提高耕地的綜合產出效率;做好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配合滴灌技術,逐步實現粗放農業向精準農業的轉變。“白色農業”是再循環原則運用的具體體現,“白色農業”目前在農村運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氣,將人與畜禽糞便、農業廢棄物通過微生物發酵產生沼氣,可以生產出無公害綠色食品、無污染飼料、肥料、農藥以及取之不盡的能源。近幾十年來,中國在發展農業微生物能源——沼氣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績,在利用農業廢棄纖維質資源用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酒精來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資源方面也取得進展。運用再循環原則,就是要在經營生態環境上做文章,開發安全優質農產品。
2關注農村循環經濟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
就整個社會來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進行資源審視,密切關注資源循環中的開采、消耗、廢棄物產生、農業產業鏈延伸、資源再生等各個環節的基本途徑和重點領域,農村循環經濟也不例外。
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在農業資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利用效率為重點,尤其是對生物質能和微生物資源進行循環利用方面探索新的發展思路;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時時處處考慮節能降耗;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在農業“廢棄物”處理方面,實行資源化利用,實現種植業生產所積累的生物資源全程化利用,畜禽養殖業低排放與糞便利用的資源化;在農業產業鏈延伸方面,實行清潔生產,使上一環節的廢棄物作為下一環節的資源,增加價值鏈,拓展農業產業化空間;重點關注農業產業循環鏈的內生延伸與產業聯動,加強農業產業循環鏈整合思路、途徑與模式,拓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域;在再生資源環節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
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不合理地農藥用藥及化肥施用、畜禽糞便排放、農田廢棄物處置等,造成農業系統中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立體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國每年因過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萬噸的氮流失到農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淺海水域生態系統富營養化,導致水藻生長過盛,水體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時,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溫室氣體氧化亞氮形式逸失到空氣里。
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在農村社區建設方面,著力建設循環型社區,開發沼氣、太陽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減少外部能量輸入,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實現農村社會生活的“干凈化”消費,改善生活環境。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實際上是一種技術范式的革命。近期,應重點在農業清潔化生產的技術鏈接、綠色生產技術和農業資源多級轉化、高效利用與廢棄物再生技術、循環農業技術標準規范、農村生態小城鎮建設技術等層面,開展整合與集成研究,建立相對完善的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綠色技術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環境工程技術,進行廢棄物再利用的資源化技術和生產過程的無廢、少廢及生產綠色產品的清潔生產技術等。建立綠色技術體系的關鍵是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盡可能把環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
3探索農村循環經濟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態農業是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下,根據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規律建立起來的綜合農業生態系統,是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融為一體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是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積極探索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就是要根據生態循環再利用、再生產的循環鏈的原理來抓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統一,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探索和推廣農村循環經濟的產業發展模式。只有從資源、環境、產業與消費以及綜合循環經濟的角度,探索以“無害化、低排放、零破壞、高效益、可持續”統籌規劃農業與農村產業、農村生產與生活、農村社區建設與城鎮化發展,深入研究我國循環型農業的發展與重點領域,才能合理構建循環型農村經濟體系。
農業是栽培農作物和飼養牲畜的生產事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農業還包括林業、漁業和農村副業等項生產在內。因此,農業循環經濟框架可以從“四個方面”為主線來形成,即以糧食及其他農副產品龍頭加工企業為依托的加工企業循環經濟鏈條;以畜牧、水產生產加工企業為依托的畜牧、水產加工循環經濟鏈條,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原料,加工企業要采取先進節能、無污染技術改造傳統工藝,提高企業的比較效益;以林業及其加工業為依托的林業循環經濟鏈條;以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的秸稈循環經濟鏈條。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領導干部循環經濟知識讀本》一書,總結了我國農村循環經濟的主要產業發展模式以及障礙與對策,認為目前農村循環經濟主要呈現四大產業發展模式: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循環生產模式、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生產模式、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的循環模式、區域一體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例如,珠三角地區的“基塘”符合系統模式,江南地區的“鴨稻共生”系統模式,北方的“四位一體”系統模式、南方的“豬——沼——果——豬”系統模式等,都是我國農民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的比較具體而典型的農村循環經濟模式,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可貴的理論和實踐的借鑒。
4構建合理的生態村鎮體系
農業是百業之基,而“三農問題”是中國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問題。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生態型村鎮建設,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形式,并要求從四個子系統來著力構建:一是循環經濟產業體系。主要涵蓋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三大產業,它要求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工藝和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辦好生態旅游、綠色飯店和各種綠色服務業。加快傳統農業向工業型大農業發展的步伐,培植農業循環經濟載體。一方面,搞好循環型農業工業園區建設,制訂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聚集的工業園區發展規劃,以生產要素為紐帶,將具有上下游共生關系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園區內,實現有害污染物在園區內的閉路循環。另一方面,做好農副產品出口基地園區建設,大力推進出口農產品的清潔生產,使農副產品達到質量、環保等方面的國際標準。二是村鎮基礎設施體系。重點是水系統、能源系統、交通系統和建筑系統。要解決水量不均、水質不高的問題,積極治理和預防水、旱災害,做好做足“水文章”;要大力開展節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發展沼氣、太陽能、小水電、地熱能、潮汐能、風能等;要完善農村道路布局工作;大力推行建筑節能省地治污技術,使用新型環保建材,體現地方特色建筑風格。三是生態環保體系。要精心挑選搭配綠化樹種,有效治污和分類回收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垃圾等。四是社會事業體系。要樹立全面的發展觀,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統籌規劃,整體推進。
構建合理的生態村鎮體系,關鍵在于先行設計,也就是說要從規劃設計、環境設計、住區設計、產業設計、景觀設計等五個方面進行整體策劃和設計。
5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農村循環經濟更被專家稱為化解“三農”問題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在我國被提出并重視后,大都把視角放在城市工業上,其正確性是毫無懷疑的。因為循環經濟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西方發達國家正是因為工業不循環發展造成了嚴重工業污染而逼出循環經濟的。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70%以上的農業大國,跟工業化程度很高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情有很大的區別,加上我國存在嚴重的“三農”問題。我國的農業生業生態、農村污染、農民人均資源貧乏,都有待循環經濟解決。因此,我國發展循環經濟要突出農村,要以發展農村循環經濟,來解決“三農”問題。建立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保障體系,制定相應的政策保障體系與扶持措施。近期考慮開展循環農業促進法的前期工作,盡可能出臺“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從稅收、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促進循環型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十一五”期間以國家投入為引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體系,在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農作物秸稈與畜禽的糞便資源化與無害化處理、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清潔生產與產業鏈整合、農村社區“凈化”等方面在全國開展若干個示范工程建設,以帶動農業循環經濟的廣泛應用。
國家應立即著手制定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開辟資金渠道,建設若干領域的農業循環經濟的示范工程,加強制度創新,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發展現代化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解振華.領導干部循環經濟知識讀本[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1.2農村經濟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我們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生產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并且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波助瀾之下,一些由于短視造成的問題日趨嚴重。其一,農村建設缺少規劃,隨意性很強,發展方向模糊,造成了土地利用率比較低,浪費比較嚴重,土管所以及當地黨政領導嚴重失職。其二,農業種植環境日趨惡劣,工業化的無序發展,造成了地下水開采比較嚴重,水位不斷下降,農業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生活用水也出現了困難。其三,毀林現象比較嚴重,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很多樹木被砍伐一空,種植短期高利作物,造成了農村環境不斷惡化,風沙進一步加大。其四,農村成為了高污染企業的轉移陣地,一些企業廢水直接排入低下深井,農村地下水遭到嚴重污染。一些企業的廢氣排放沒有任何處理措施,一些養殖性產業造成的地標污染也日趨嚴重。
1.3農民收入進入一個遲滯期,小康奮斗目標任務艱巨“十二五”時期,我們的任務很繁重,困難比較大。在當前,由于農村發展進入了瓶頸,相對于工業發展的成就來說,農業的發展我國大多還是小農經濟,農民收入比較低,城鄉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可以說當前依賴農業的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低迷,糧食作物價格受大環境的影響,價格偏低,而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以及農業機械所使用的燃油價格不低,農民的實際收入下滑。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放緩,工資性收入增速降低,就業的機構性矛盾突出,轉移難度較大。另外政策性的補貼增速下降,對農業收入提高的作用降低。
1.4城市的帶動作用不強,城鎮化質量不高農村的城鎮化是農村發展我國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速度雖然比較快,但是缺少含金量,城市沒有起到應有的帶動作用,反而對農村人口形成了很強的遷徙式掠奪,農民進入大城市打工的人數隨著季節在流動,農村在城市的發展中獲益不多,城市的公共服務向鄉村的拓展不夠,城鎮化的成果沒能夠更多地惠及村民。農村的學校建設和合作醫療以及一些公共設施還不是很健全。影響了城鎮化的廣度和深度。
2農村經濟發展的舉措
2.1進行科學規劃,做好協調發展我國農村地區廣闊而復雜,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實際,因此經濟的發展就不能搞一刀切。我們要因地制宜,對地區發展做出科學的符合客觀實際的發展我國規劃,從而達到地區資源的合理利用。在發展的過程中還要發揮城市的帶動作用,將農村經濟的發展放到大的區域經濟發展中,通過城市服務和配套設施的延伸,讓農村分享城市發展的成果。通過區域內資源的配置,讓城鎮找到自己發展的道路。通過城市的技術支持,讓農村獲得發展的技術支持。讓農村小城鎮成為城市發展的配套工廠,給城市提供糧棉、蔬菜及相關加工產品,讓農村成為城市產業鏈的延伸。這樣做到城鄉一體化,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我國的良好局面。
2.2轉變生產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解決的途徑就是轉變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轉變。比如通過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手段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來實現由粗放向集約的轉變。為了加快這種轉變,我們的農村在發展我國思路上,應該求新求變,加大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實現農民收入的多元化,加快農村合作組織的建設,探索土地流轉的有效方式和途徑,探索農業機械化的增長方法,加大補貼的力度。對于土地流轉,要通過農業機械化來進行,可以組建農業合作社,將分散的農戶入股,將入股的土地連成片,實現規模化種植;將農業機械擴大,實現統一作業,統一經營。政府也要加大對合作農業的扶持力度,提供政策、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做好分流農民的就業工作,保障農民的收入,鞏固土地流轉的成果。
2.農產品深加工能力不強。深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促進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作用得不到應有發揮。
3.農民收入來源過于單一。農村收入來源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比例低,城鄉二元結構制約農民增收。
4.農業規模產業發展較慢。農業規模企業發展慢、規模小、特色不突出,產業化、信息化、集約化程度偏低,帶動能力有限,抵御風險能力弱。
5.農村人才留不住引不進。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壯年農民往往選擇外出創業或打工,高技能創新型人才又不愿意到農村就業,致使農村人才匱乏。
6.農民自主創業能力偏低。受運營資金、實用技能、信息獲取、文化素養、管理經驗、營銷能力、市場開拓等因素影響,農民的自主創業能力較弱。
7.農業服務體系不夠優化。農業結構調整帶來了服務需求的市場化、多樣化和動態化,傳統服務體系顯現出方式落后、領域狹窄、實效差等問題。
8.農業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財力支持是剛性需要,雖然投入絕對值不斷增加,但遠遠滿足不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等的需求。
二、以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1.政府必須切實發揮好主導作用。政府要充分發揮好政策扶持引導作用,完善機制體制建設,創新土地流轉模式,鼓勵和保護農民自愿參加農村專業合作社。倡導民間資本參與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各級政府要增強節約能源、保護生態和推動農村經濟增長發展方式轉變的責任意識,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分步推進。
2.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堅持市場導向,走農業產業化經營道路是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途徑。大力提高農業技術裝備水平,鼓勵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降級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加快經營方式轉變,鼓勵經營體制創新,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手段。發揮農業龍頭企業作用,組織剩余勞動力就地流轉,增加農民家庭收入。
3.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在滿足糧食基本供應的前提下,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步伐。鼓勵發展區位優勢明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農產品生產和精深加工,重點生產無公害食品和綠色食品。鼓勵企業園區建設,形成具有本地資源優勢的產業集群。鼓勵發展新型高端服務業、觀光農業、循環農業、現代流通業、特色文化等產業。
4.加快完善涉農的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扶持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創辦多領域、多形式的農業服務組織,豐富完善涉農服務體系。重點健全完善農技推廣、動植物病情防治、農產品質量監測等公共服務機構,保障生產過程安全和產品安全。加強科技創新的服務支持力度,重點攻克基本生產、產品深加工的關鍵技術,促進科技成果向農村轉化。
前言
近些年來,農村的改革事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農村的經濟發展對于農村勞動力的應用以及農村勞動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雖然農村的經濟已經實現了長足性進步,但仍然沒能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速度。加強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村經濟發展與城市發展水平相匹配,是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實踐。面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加強解決對策的分析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指導人士的重要研究課題。因此,筆者選擇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作為研究對象是有一定的社會經濟意義的。
1 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分析
農村的經濟發展對于農村與城市來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農村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影響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下面,我們就來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的闡述:
1.1 農民的經濟收入不高
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其生產與經營的農產品,雖然我國的農產品總量在不斷增加,但其增長的趨勢并沒有達到農民所理想的狀態。更有一些農產品的產量具有波動性,時而高時面低,這就使得農民的經濟收入得不到保證。加之自然環境變化對于農業的影響,農產品的產量經常出現變化,直接影響著農民的經濟收入。加之近幾年來,一些地區受到天災的影響,農田大面積受到洪澇災害與干旱的影響,使得農產品的產量達不到標準產量,使農民的從事農業的經濟效益低下。而在農產品產量增多之時,以會出現價格較低的問題,使得增產年份不增收。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影響之下,農產品沒有最低的收購價格保護,更使得農產品價格走低。這樣的現狀表明我國的農產品整體發展情況已經不能夠滿足市場經濟對其的要求,深入分析,這主要受到農業生產技術的影響。農業生產科學技術的落后使得農產品的質量不足且產量不盡穩定。農產品在進行市場之后,為了各自的銷量而進行惡意競爭,使農產品經營陷入至一個怪圈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農產品相關的生產資料價格并沒有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的居高不下,使得農民的經濟收益低下。
1.2 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
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較多,已經成為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的國土面積較為豐富,但受到人口的影響,特別是在農村,經常存在人多地少的現象。農村人口與土地資源數量之間的矛盾極為深遠。加之從我國的生產技術水平要求與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來講,通到農業勞動力水平的人較少,使得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農村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力。這樣的發展趨勢會使得農業資源問題大幅度下降,農業發展對于勞動力的需求程度降低,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會不斷增多。這樣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會降低農業生產的效率與經營規模,對于農民收入的提高不利,影響農村經濟發展。
1.3 農民的貧富差距較大
農村致富的口號已經提出很多年,也確實有一部分農民從農業發展與農村經濟當中獲利,成為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農民間貧富差距的增大成為了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農村貧富差距的存在,使得農村的發展不平衡,極不利于農村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就同一個農村地區來講,也會有明顯的貧富差距,并且貧富差距還在不斷加劇。農村貧富差距的極端化就是農村的經濟成果在向一小部分人集聚。而大部分人卻在為了溫飽問題而為難,甚至難以維持生計。農村中的貧富差距直接導致社會主義社會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2 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分析
面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要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加強社會大眾的向心力,就要將農村經濟發展作為一項重要事件開展。下面,我們就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進行闡述:
2.1 重視農村經濟發展三要素的作用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需要三要素的支持。所謂的農村發展三要素,就是指資金、技術與信息。只有這三個要素得到有效的結合與利用,農村的經濟才能實現飛躍性發展。
首先,從資金說起。要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就需要資金的投入。缺少充分的資金,農村就不能進行高效的運轉。足夠的資金是支持農村經濟活動正常與高效運行的必要基礎。其次,技術的使用,對于農村的物質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隨著農用生產資料價格的不斷增加,要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就要利用可靠的技術進行農產品的增收,利用因地制宜的農作物,實現土地的合理利用。要在豐富農產品種類的基礎上實現高產優產,就要加強技術投入。人才,作為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自然需要被積極地引進。人才是技術的掌握者與使用者,對于技術積極作用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關于信息,是聯系農村經濟發展與市場經濟的重要紐帶,只有市場信息得到有效的捕捉,才以使三個要素進行有效的結合,共同作用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2.2 加強農村的城市化力度
在農村進行城市化度的加強,主要就是為了從更為深入的層次上解決其經濟發展問題,從而使新農村得到有效的建設。加強農村的城鎮化,可以使生態難民得到轉移。在統一的規劃與合理布置之下,形成一個以城鎮為主體,以農村(小城鎮)為輻射區的新農村形式。首先,要將農村的城鎮化列于到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當中,從農村發展的實際現狀出發,抓住自身的優勢。其次,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農村城市化觀念,規劃一個農村城市化的方向與特色,吸引更多的農民走出農村,面對更為廣闊的天地。另外,要準確抓住發展的重點。將合理規劃的城鎮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以其經濟發展來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促進二者的互利共贏是。
2.3 加強農業科技發展
農村要加強對于農業科技技術的重視。首先,要加強農業科技技術的投入,加強財政支出支于農業技術研究的支持,吸引有效的社會資本服務于農業科研機構的建立。農業企業也可以利用投入的增加來提高其自主創新能力。其次,要進行農業科技體制的改革,使農業科技體制的存在形式與發展符合農村發展的需求與市場經濟規律的需求。除此之外,更要加強農業科技的服務體系建立。使更多的設備與技術被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對農民進行實踐引導,提高農業生產質量。
3 小結
綜上所述,農村經濟的發展對于和諧社會的打造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只有農村經濟發展了,社會的貧富差距才能得以大幅度減小,才能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筆者從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入手進行分析,希望以此來引起社會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的重視,采取切實可行的策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恒,馮克偉,蔣秀芳,張勝利. 西吉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 2009(03)
[2] 熊尚鵬. 關于農業信息化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 農業經濟. 2008(10)
二、目前金融發展滯后的影響因素
(一)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
滯后農村金融發展的首要原因在于,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的不完善。目前,商業性的農村金融組織在其職能上存在缺失,從而導致了金融體系扶持農村經濟建設的穩定性嚴重缺失。舉例來說,中國農行原本是政府特定的支持與扶持農村建設的商業銀行,然而,由于農業當前在經濟發展中存在落后性與弱質性,從而導致了農業銀行自身運營的機制產生問題,迫使其不得戰略調整,最終減小了對農村經濟建設的扶持力度。當然,與商業性金融機構相比,政策性的農村金融機構則偏向了邊緣化。這種邊緣化表現突出的是農村發展銀行其建設初衷并未與現行狀態達成一致,只進行農副產品放貸服務的發展銀行,已經大大滯后了農村金融發展。當然,金融工具的缺失與服務手法的單調也大大影響了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完善性,從而造成了金融發展的滯后現象。
(二)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不契合
與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相對比的,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無法契合,則是目前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另一詬病。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無法契合的主要緣由有兩點:其一時農村金融機構在整體的布局上無法達到合理化。當前農村金融機構,東部發達地區分布較為密集,相對的,中西部比較落后地區的密度反而較小,這樣與經濟結構需求完全不符合的金融機構密度,大大降低了金融機構協助農業經濟發展的進程。其二農村貸款的發放結構不合理也造成了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之間契合度不夠的現象產生。在普遍經濟學上來說,經濟發展水平將決定金融發展的水平,而對于農村經濟這種封閉式的經濟形勢而言,其所建設的農村經濟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封閉性。而正是這種封閉性,導致了農村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上不得不考慮農業經濟的滯后性現象與弱質性特征,而將貸款形勢發放到一些鄉鎮企業中,從而造成了農村經濟發展受阻現象的產生。
(三)農村金融機構效率不高
農村金融機構效益不高,也是滯后農村金融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目前農村金融運營環境而言,其環境的特殊性導致了其在運營過程中的效率普遍不高。目前,越是落后貧困地區,貸款需求主體的居住環境就越為擴散,這種擴散性在中國地大物博的廣大農村而言,為金融機構的工作效率帶來了非常巨大的挑戰,從而使農村金融機構貸款發放與監管上存在著一定難度,影響了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與地域性廣帶來的麻煩相比,管理體制的落后是金融機構自身內部的缺憾,正是這種管理體制的落后,造成了部分農村信貸業務技能的失靈,從而使農村金融機構的存在價值大打折扣,機構的工作效率也無法提升。當然,農村機構從業人員的素質水平過差,是影響其工作效率的又一大隱私。由于從業人員水平不高,從而使很多相關政策無法有效落實與開展,從而造成金融機構的低工作效率。
(四)政府干預方法不科學
政府干預方法的不科學,是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政策因素。傳統意義上來將,政府的有效促進與引導對于經濟發展、金融機構建設將擁有有益作用。然而目前我國政府在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管控上尚屬于國家嚴格管控范圍內。者不但失去了利率自身調節的杠桿作用,同時也是農村金融資本變得調動不靈活,使整個金融資源形如死水,不利于其與社會資本合流,共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另外,政府對農村內部非正規性的金融資本管控的嚴格,也是造成了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又一干預不科學政策。目前,政府之所以排斥非正規性金融資本,其主要原因在于該資本存在一定風險,而另一原因則是非正規性金融資本干擾了政府對農村金融的管控工作。然而就目前看來,非正規性資本的頑強生命力已經使其資源走入了“灰色”的誤區,從而變成了更加危險,滯后農村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金融發展滯后影響因素疏導辦法
(一)構建現代化金融體系
面對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現象,合理有效的疏導辦法將可行之有效的改善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并且推動整個農村金融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在改善農村金融滯后的眾多因素之中,構建現代化金融體系應為重中之重。之所以如此強調金融體系的重要性,因為其是整個農村金融的建設基礎,只有農村金融體系得以完善,整個農村金融環境才可以得到改觀。所以,在構架金融體系之時,首先要完善農村金融機制,有效應用政策、商業金融機構,規劃發展非正規金融機構,從而形成國有資本與民有資本互相扶持,共同促進,從而達到金融機制的合理化與現代化,保證了其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其次,創建全新形式的農村金融產品,豐富化農村金融工具,將信貸、信息等與網絡系統結合,并退出小額貸款的多種新形勢的農村金融產品,從而達到構建現代化金融體系的結果。
(二)合理化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關系
確保了構建現代化金融體系的基礎上,調節當前金融機構現狀,使其與經濟結構達到合理化契合,是目前調節金融機構組成的重要出發點。因此在農村金融機構建設過程中,應該大力扶持與推動中西部地區金融機構的合理建設與運營操作,從而使其可以推動我國中西部經濟結構整體轉型,確保經濟發展腳步。另外要重視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的影響力與生命力,肯定與理解其發展的必然性與推進性,通過正視與積極引導,最終達到其與國有金融資源主體的共同作用,保證其安全性、穩定性與規范性,從而促進其金融結構合理,并與經濟結構構建成良好關系,推動整個金融機構與經濟結構彼此促進的結果。
(三)提升農村金融機構效率
在提升農村金融機構效率的過程中,首先要重視地域性廣這一物理性難題,如何有效的架設合理的監管、扶持網絡,從而確保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扶持政策有效落實到農業經濟之上,是提升農村金融機構效率的首要問題。合理應用網絡化建設,走訪調查各地區形式,建立統一的農村金融信息網絡,將可以高效的了解到目前農業經濟實際狀況與農業需求,從而更快速高效的反應,提升金融機構效率。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內部的管理加強也是確保機構效率提升到重要手段。充實當前農村從業人員素質,提升其內部管理與金融管理手法技巧,對于整個金融機構效率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關系
(一)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二者之間所存在的關系
在深入研究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二者之間關系前,有必要明確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從而才能夠從整體上掌握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作用。基于此,本文采用線型回歸分析法,從農副業、種植業以及農民收入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當前,金融機構在進行農業貸款時,除農副影響值為正以外,對農業以及農民收入總量的影響都為負值,而農村鄉鎮企業貸款對農村經濟的增長影響很大,因此,金融機構所進行的農業貸款在農業經濟中的影響作用并不大。這就充分說明當前農村金融的發展滯后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因而無法發揮自身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的關系,是當前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也只有正確的把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將農村金融的發展推上嶄新的高度。
(二)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的關系
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的關系集中表現在前者對后者增長機制的影響上。農村金融的創新與發展,有效的提升了金融系統的效率,從而優化了金融資源的配置,這樣就使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得到了提升,進而推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在農村金融發展的過程中,農村的金融市場在競爭的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金融行業的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得到完善,金融的功能逐漸豐富化,在此過程中,就會增加自身的吸儲能力。而儲蓄率的提升就會使儲蓄份額不斷加大,這就帶動了農村投資的發展,進而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但是,農村金融的發展也會導致儲蓄率的下降,農村金融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使資本的流動性變強,進而金融風險得到分散,而儲戶能夠根據自己所需隨著在金融機構取得現金,這就使儲蓄率下降。利率是影響儲蓄率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利率是根據金融市場的發展而變化的,所以,儲蓄率的升降是非固定性的,但是無論儲蓄率升降,都能夠充分的證明農村金融的發展影響到了儲蓄率,從而影響到了農業經濟的增長。農村金融的發展還通過“轉化率”的方式影響到了農業經濟的增長。金融儲蓄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向金融投資轉化,當金融發展水平得到提升時,其投資的轉化率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這是金融體系自身所具備的功能。具體轉化過程為:金融體系首先通過吸儲的方式,實現成本積累,通過支付信息成本來實現對所吸儲蓄的控制,這樣實現投資的過程中,金融機構就獲得了利潤。而在所獲得資源中,存在著一部分無法控制的資源,這部分資源無法通過投資的方式進行利潤的轉化,因而便以存貸差的方式轉入金融機構以及證券商。在整個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中,金融的運作率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從而通過成本的降低,在實現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使農村金融走向了市場化的道路,這就為提高農業經濟水平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