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4:1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學術期刊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0 引言
轉述是學術寫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運用轉述可以體現作者對轉述命題或被引作者所持的態度,為作者的評論開啟評價空間[1]。轉述動詞是轉述的重要信號之一,作者可以通過轉述動詞實現言語功能,導入被引用者的聲音,實現作者、被引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對話。恰當使用轉述動詞是作者尋求其交際目的與學科規范之間平衡的一種重要手段[2]。因此,對轉述動詞進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圖與學科規范之間關系的起點,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正確使用轉述動詞有助于提高英語學術寫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實現寫作目的。
1 國內外研究綜述
語言轉述現象一直以來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國外學者從傳統語法、文體學、功能語言學等角度對語言轉述現象進行了研究。傳統語法重點從直接引語、間接引語的轉換關系上關注對他人話語的轉述策略[3]。在文體學領域,Leech和Short把對言語和思想的表征區分成五類:直接引語、間接引語、自由直接引語、自由間接引語和人物話語的敘事性報道,這種分類方法擴大了語言轉述研究的范圍[4]。功能語法學家Thompson則關注轉述動詞的人際意義,指出轉述者對轉述內容的態度主要體現在轉述動詞上[5]。對批評話語分析學家而言,轉述動詞體現了語篇互文性和語篇中的多聲特征[6]。專門用途學者也注重對轉述動詞的研究,他們對轉述動詞進行分類,關注轉述動詞在學術論文中的功能,同時通過引用分析(Citation analysis)關注轉述動詞的使用[7]-[10]。其中,Thompson和Ye將轉述動詞分為三類:研究轉述動詞(Research verb)、語篇轉述動詞(Textual verb)和心理轉述動詞(Mental verb),并分析了各類轉述動詞的人際意義。此后,Thomas和Hawes[8]以及Hyland[10]等人在其基礎上做了類似分類。
國內部分學者從認知語用角度研究引用現象中與認知有關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語在語篇中所完成的修辭功能[12]。有的學者對學習者學術英語語料中使用的轉述動詞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學者分析了引用的結構形式及其與時態、語態的關系,探討了轉述動詞的類別及功能[18]。
以Hyland為代表的國外學者的研究以英語本族語研究者的學術論文為語料,未涉及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對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而中國學者的研究中,對學習者學術英語語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選擇的語料大多來自應用語言學;以期刊論文為語料的種類及數量有限,從對比分析的角度探討中國作者和英語本族語作者在學術論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將在這些方面做一些嘗試。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Springer電子期刊中選取近十年(2004-
2013)文學類論文共20篇,其中中國作者和英語本族語作者論文各10篇。選擇語料時,研究者還考慮到論文期刊的多樣性及代表性。然后,研究者根據學術論文撰寫的規范要求,運用人工識別的方法記錄論文全文中所有標注了引用信息(作者,時間,頁碼)的地方,對所得語料進行分類統計。首先統計了兩類作者零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其次,分別對轉述動詞總次數、使用頻率較高的轉述動詞做了統計。最后,重點統計了兩類作者表示評價傾向的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并對以上各類型語料進行對比分析。
3 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對轉述動詞的分類,運用過程法和評價法對轉述動詞加以分類[10]。按照過程法,轉述動詞可以分為三大行為類型,即研究行為(指研究者在研究結論或研究過程中對真實世界行為的陳述)、認知行為(指心理過程)、話語行為(指語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評價法,轉述動詞又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表明現作者對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態度;第二類表明現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類轉述動詞不直接表明現作者的觀點,而是現作者通過轉述動詞傳遞被引作者的態度、觀點和評價,具體又可以分為四個小類,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觀點;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態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者客觀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謹慎的態度提出自己的觀點;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態度評價別人的研究或研究結果。
Hyland沒有說明過程法和評價法各自的優缺點,也沒有說明兩者的相互關系。本研究認為,過程法基于研究行為的本質特征,從行為、心理和話語三個方面對轉述動詞進行分類,有利于提高人們對轉述動詞本質的認知,具有理論上的指導意義。而評價法立足于現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讀者之間的對話性,旨在區分現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場和態度,從而幫助讀者明確現作者的觀點。同時,評價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語學習者學術寫作中對轉述動詞的運用能力,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本研究在對比分析中國作者和英語本族語作者轉述動詞時基于Hyland的評價法,首先將轉述動詞分為兩個大類,第一類是現作者通過轉述動詞進入語篇,向讀者闡明自己的立場、觀點和論斷;第二類是現作者通過轉述動詞表達被引作者的態度、觀點和評價,從而間接幫助讀者了解現作者自己的觀點。之所以采用這樣的分類方法,是因為轉述是作者借助語言表述心理的過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構建的過程,反映了現作者對轉述內容的認知評判,并通過轉述動詞進入語篇,向讀者闡明自己的科學論斷。
[2]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3]Yule,G.et a1.“On reporting what was said”,ELT 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 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8]Thomas,S.& T.Hawes.“Reporting verbs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ESP 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flow:Peaon 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語言轉述現象的認知語用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語研究的語用修辭視角[J].外語學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蔣岳春.沖外英語碩士論文轉述動詞對比研究[J].語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潤英.社會科學論文中轉述動詞的學術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孫迎暉.中國學生英語碩士論文引言部分轉述語使用情況的語類分析[J].外語教學,2009(1):53-57,69.
[16]婁寶翠.學習者英語碩士論文中的轉述動詞[J].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5):64-68.
[17]張軍民.基于語料庫的英語學術語篇轉述動詞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246-249.
擠出效應是經濟學的術語,意指一部分資金的投入對另一部分資金形成壓力,從而將后者擠出市場。借鑒這一術語來考查學術期刊的來稿及采用情況,會發現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簡單地說,就是一些稿件的增加對另一些稿件形成壓力,從而減少后者采用率的一種現象。
一、稿件“擠出效應”的表現
1.功利性稿件對正常來稿的排擠
所謂功利性稿件是指有明確功利性目的的來稿,如職稱論文、研究生畢業或學年論文、科研任務指標性論文等等。毋庸諱言,有相當大一部分功利性稿件是應付之作,缺乏新見,甚至陳舊過時、模仿抄襲。這些稿件對正常來稿已經造成了負面影響:其一,影響審稿。審稿人精力和時間有限,功利性稿件量多質次,審稿量卻多于正常來稿,造成了審稿資源的浪費。其二,影響采用。兩篇水平相當的稿件,如果只能選用其一,在知情的情況下,編輯部大多會選擇功利性稿件,顯然,這對正常來稿有失公平。
2.內稿對外稿的排擠
在高校學報中,內外稿有很大的分別。早些年,學報主要刊發的是本校人員的稿件,校外來稿錄用很少。內稿對外稿的排擠,充分體現在內稿的優先權上。不僅是同等水平的稿件內稿優先,即使是內稿稍遜一籌,如能修改后發表,也會是內稿優先,這當然是因為學報作為學校資源,“是為本學校老師辦的”。這個觀念,在作者中有,在編者中有,在學校(報)管理者那里也有。不難想象,外稿的投稿量大于內稿而刊發量少于內稿,加上人情關系的影響,最后能夠被采用的正常來稿是少而又少的。而內稿作者心理上存在著投外比投內更好的傾向,結果學報接受的內稿大多是不便外投或外投退回的稿件。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質量相對較高的外稿還是要讓位于內稿。
二、稿件“擠出效應”的影響
學術期刊對功利性稿件與內稿的寬容或許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觀事實是,期刊的容量是有限的。對功利性稿件和內稿的寬容,是將稿件的學術水平向后退了一步,“擠出效應”對稿件流向和刊物本身都造成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1.對稿件流向上的影響
這里有兩個方向的流動。從正向說,優秀稿件、專業研究的稿件流向權威刊物及核心期刊。為了文章能被權威期刊、核心期刊刊載,研究者總是將其最好的稿件投向這些期刊。與此相對應的,從負向上說,就是由于政策的導向,加上學報內稿的優先權,自然地造成低水平的稿件大量流向本校學報和一般學術期刊。
2.對刊物的影響
首先是對核心刊物(和一些國家級刊物)的影響。優秀稿件向優秀刊物集中,這本應是值得慶幸的事,其實不然。與稿件水平的提高相比,功利性目的可能提得更高。為了能被有特別意義的核心期刊所刊載,作者們早已展開“公關”了,核心期刊面臨龐大的關系稿、人情稿難以招架。其畸形發展已為人詬病。
其次是對為數眾多的高校學報和其他一般學術期刊的影響。當低水平稿件大量流向這些期刊之時,它們面臨著一種奇怪的“稿源充足而可用稿枯竭”的矛盾。沒有好的稿源,刊物難以進一步提高質量,其發展空間無形中受到扼制,從長遠看難免有生存之憂。學術期刊的優勝劣汰并不難理解,但可悲的是,目前的這種“擠出”,不是市場和學術的作用,而是體制的作用,是人為的結果。
3.對學術研究本身的影響
顧名思義,學術期刊應當是為深化學術研究、促進學術交流、推廣學術成果而創辦的期刊。在明確的定位下,學術期刊應當選用能反映自身特色、表達欄目內容、有一定學術價值或應用價值及新意的稿件。所以,學術期刊對其來稿的審理和采用,除去政治上的把關外,應該只考慮學術因素。而如今,受稿件擠出效應的影響,一些稍有名氣的刊物,副教授以下職稱作者的稿件根本就不送審,職稱、學歷這些非學術因素成了稿件初審的標準之一,研究者在學術期刊的門口就被擋住了。這對那些真正潛心于學術研究的人、對那些新生的學術研究的力量、對學術研究本身都是一種傷害。不難想象,受功利左右的“學術”,回避公正的“學術”,對學術研究本身有著怎樣深遠的消解、破壞意義;在“學術繁榮”的表面下,學術的貧乏、創新的缺席,對學術期刊來說又會有多么深刻的消極影響。
三、解決稿件“擠出效應”的對策
顯然,出現稿件擠出效應的原因有多個方面:一是政策(體制)方面的,如職稱政策、學位政策、科研政策等等;二是認識方面的,如作者對一般學術期刊的低估,普通高校對本校學報的把持;三是期刊本身的,如期刊定位不當,無特色欄目,編輯方針不鮮明、意圖不突出等等。
學術期刊本身是應該存在一個擠出效應,但它應當是高水平、高質量稿件對低水平、低質量稿件的擠壓與淘汰,是那種正常的自然的擠壓與淘汰。解決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擠出效應”,筆者認為應當主要通過以下一些途徑:
1.學術期刊逐步市場化
只有進入市場競爭,用質量說話,期刊才可以完全走出惡性循環的“擠出效應”。雖然目前學術期刊市場化條件的確還很不成熟,但走向市場是大勢所趨。出版單位應當對市場進行預測與分析,明確期刊定位、作者群、讀者群;盡快建立自己的讀者數據庫,建立自己的發行隊伍,建立方便、快捷的訂閱市場。[1]
2.走專業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學術期刊品牌
一些綜合性學術期刊目前基本上還停留在相互交流的地步,發行量都少得可憐。因為性價比太低,無法滿足個性化的需要,因而對個人根本沒有吸引力。要改變局面,必須先從“綜合”上動刀子,切下贅肉,丟下包袱,固定欄目,明確特色。學術期刊一定要有學術個性,要以“唯一”求“第一”,“與其開百貨公司,不如開專賣店”,寧做“焦點訪談”,不做“新聞聯播”。[1]這才是學術期刊的生存之道。而且,專業化本身就可以抵擋大部分的功利性稿件,在同一學科來稿的對比中,自然淘汰低水平稿件。
3.高校學報需要轉變觀念
在學報辦刊宗旨中,有兩點是導致其處于非學術的學術期刊境地的原因,一是“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到實處這就是內稿為主、內稿優先;二是綜合性,不論社科版、自科版還是綜合版,都是多學科的大拼盤,其結果就是千刊一面。學報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這個旗幟實質上是對低水平重復的鼓勵。學校是否需要這樣一個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平臺,它是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在網絡時代,有沒有更好的反映本校主要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等等一系列問題令人深思。筆者認為,大學需要學報,應當是將它作為促進學校學術文化(科技)發展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展示本校成果的窗口;學報應該是學校文化的一個品牌,一種文化(科技)影響力,它可以從學校本身的優勢、校內知名學者的影響、本地經濟文化歷史的特點等等眾多方面尋找適合它發展的方向,但不管它的內容是什么,重要的是它能夠代表學校的活力、反映學校的文化信念,影響受眾,并為受眾所喜愛。它的作者群、讀者群都應該以外為主,而不是自己辦給自己看,竭澤而漁。
至于政策方面,如改變政策上對核心期刊評價角色的曲解、改變職稱評聘中對科研成果的不合理要求等等,就不是學術期刊本身力所能及的事了,不書。
學術期刊編輯對擬刊用論文的修改應該有個“度”。“修”者,校正也,如果失“度”,修改就變成了一定程度的“改寫”,而改寫是作者的權力,而非編輯的義務。況且,編輯并非百分之百地比作者高明。
筆者供職于一家公開發行的高職學報,通過自己的編輯實踐,以及與同行的交流、切磋,通過對相當數量編輯校對稿的審視,通過一些作者的意見反饋,發現在編輯過程中的稿件修改環節,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感到有探討、交流的必要。
由于有些編輯充分尊重作者原作的意識不強,或者唯恐自己的編輯工作不夠周全,以及受自己編輯水平所限(專業知識方面、文字修養方面)和顧慮影響刊物的質量等原因,一些責任編輯在對擬刊用稿的處理,存在過度修改的情況。其中有的情況筆者也曾有過。現選擇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具體表現形式羅列于后,并加以分析,以資共同探討。
一、修改強迫癥
有些期刊編輯習慣性地喜歡無度地修改作者的論文,好像不動一下“刀子”就無從體現自己的水平;好像不在稿件上留下點點“朱批”,稿子就不曾經過校改。于是就喜歡以自己的口味為標準,能不改的也要改,特別是對一些年輕作者的論文,隨意“劃拉”或填充,缺乏應有的尊重和包容之心,連一些可以通融的小地方也不肯放過,看似認真負責,實則呈現出一種“修改強迫癥”的傾向。具體表現由下列例子可見一斑。
比如,有的編輯在編校文稿的過程中,喜歡對一些近義詞作不必要的替換:比如,“調查對象(為)休寧縣農村小學及初中的部分教師……”,有編輯用“是”替代“為”,似多此一舉。再比如,在“要全心全意地(搞)好服務……”句子中,有編輯用“做”替代“搞”;在“經過醫學研究生教育方法、管理制度、導師(等)層面的革新……”句子中,有編輯用“多”替代“等”,這些修改意義其實都不大。
實在沒有改的了,有些編輯甚至在結構助詞“的”的使用上也喜歡作無謂的修改。在具體行文的過程中,很多時候“的”的使用呈現出一種可以有,也可以無的情況,常常因作者的行文習慣所決定。有些編輯面對稿件時,喜歡刻意糾結:作者論文中有“的”的時候,他就將其去掉;作者論文中沒有“的”的時候,他卻將其添上,這就實在是有些不可理喻了。
請看下列句子:
“隨著大學生就業(的)壓力日益增加……”“傳統(的)公文寫作……”“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共青團工作不被獨立學院(的)高層領導重視……”“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等。筆者認為,這些句子中的“的”字,無論有與無,都無傷大雅,不必斤斤計較。
二、將自己的行文習慣強加給作者
誠然,“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但修改不可無度。比如,“獨立學院共青團近些年來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不少經驗……”,如果你非要按照自己的行文習慣將其改成:“近些年來,獨立學院共青團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不少經驗……”這有多大意義?既不能提升論文的學術性,也未能令文句更通暢。何苦來?
再比如,有這樣一段話:“隨著高等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結合得日益緊密,學生在工學過程中的針對性寫作較多……”有編輯將其修改為:“隨著高等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日益緊密結合,學生在工學過程中寫作的針對性較多……”僅僅是將“結合得日益緊密”修改為“日益緊密結合”。這僅僅是一個行文習慣的問題,編輯不應該將自己的習慣強加給作者。
我們應該意識到,不同的作者具有不同的行文習慣。不能因為是編輯,有修改權,就將自己的行文習慣強加給作者。同樣,我們還應該認識到,有不少時候,對作者論文能做出某種“修改”,并不一定能表明編輯就一定高明;反過來,能理解作者,具有一種包容的心態,能對作者提出具體修改的意見,而不是越俎代庖,對編輯的能力要求更高。
三、“無事生非”
如果變動幾個詞,換一下表述方式,對論文相關內容的表達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提升,語句的流暢度也無明顯的改善,卻偏要去刪改,其修改的動作,或多或少就呈現出一種“無事生非”的態勢。
比如,“所推薦的書目要易于搜尋,是普及本,而不能是孤本、珍本等。特別是在地方院校里,要注意在所在學校已有的圖書中推薦”。有編輯將“要注意在所”刪去,改為“盡量”,看似語氣通達了,但對內容的表達并無實質上的提升,反而抹去了其中強調的意味。
比如,“應用文寫作課程的開設主要依據專業要求……”有編輯將其修改為:“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主要依據專業要求……”僅僅是將什么的“開設”前置。完全多此一舉。
比如,“學校雖然開設了藝術實踐課程,但課時基本被語、數課程占用,外語和綜合實踐課則從未開設過”。有編輯的修改就是換了兩個詞序,修改為:“雖然學校開設了藝術實踐課程,但課時基本被語、數課程占用,從未開設過外語和綜合實踐課”。將“學校雖然”改為“雖然學校”;將“外語和綜合實踐課則從未開設過”改為“從未開設過外語和綜合實踐課”。這種修改,其實并無多少實際意義。
比如,“這里所說的人文環境,……也包含導師對學習者生活、科研、臨床方方面面的人文關懷與人文引導”。有的編輯非要用“等方面”去替代“方方面面”,在筆者看來,確實有點兒“無事生非”了。
四、代替作者作文
對一些年輕作者的論文,編輯常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為了扶持年輕作者,既然決定刊用,有些編輯不是明確地給作者提出建議,請作者自己修改,而是為了省去稿件來來往往的麻煩,隨意地將自己的一些泛泛之論填進去充數,或者隨意刪節,這樣做不僅不利于年輕作者的成長,也會給編輯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給期刊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
比如,“學歷雖然不是衡量教師能力的唯一標準,但是制約教師能力發展的重要條件。教師的學歷較低、素質不高,在新課程實施中就會出現觀念和行動的落后,成為課程改革的‘抵觸者’或者‘被動執行者’”。經過一位編輯之手,竟然改成“教師的學歷較低、素質不高,教育教學觀念和行動的落后,成為課程改革的‘抵觸者’或者‘被動執行者’”。經編輯如此替作者行文,編輯可能認為行文簡潔了,但原文論述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卻完全失去。
再比如,“針對上述存在問題的原因,筆者在走訪和調研的過程中,與多名獨立學院共青團干部進行過探討”。這段話被一位編輯修改為:“針對上述存在問題,筆者在走訪和調研的過程中,與很多獨立學院共青團干部進行過探討。”抹去了“原因”,估計是這位編輯認為,只能針對問題,不能針對問題的原因。可原文探尋的正是原因,問題已經在前文作了羅列。另外,將原文中的“多位”改為“很多”,估計編輯是認為,“很多”才足以說明問題,但事實是否真的“很多”呢?
再如,“調研發現,獨立學院共青團工作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準入門檻低,選拔機制不合理;力量薄弱,素質參差不齊;出路模糊,流動性大等。有的團干部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團情團史,缺乏扎實的團的理論基礎和業務能力……”
平心而論,這段論述,邏輯是成立的,表達是清楚的,但有的編輯卻大動干戈,修改成:“調研發現,獨立學院共青團工作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準入門檻低,選拔機制不合理;力量薄弱,素質參差不齊;缺乏發展平臺,流動性大等。有的團干部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團情團史,缺乏扎實共青團的組織管理知識和管理能力……”如此修改,改得好與不好我們姑且不論,但其中表現出來的代替作者作文的傾向十分明顯。代作者作文,自己辛苦不說,抹殺了作者的行文風格和學術個性,且并不能確保一定正確,作者也未必領情。
五、有違作者意圖的誤改
一個期刊編輯文字水平需要不斷提高,專業知識也不可能做到全覆蓋。如果動輒下“刀子”,草草修改之,難免會出現誤改,重則對原作造成破壞,輕則貽笑大方。
比如,“這與用人單位以能力為核心的人才需求產生了極大的落差,也違背了工學結合的初衷”。有編輯將“初衷”修改為“要求”。“初衷”在這里有“原始要求”的含義,以“要求”替換之,顯然有失偏頗。
比如,“學生自小學到高中的學習中對應用文接觸較多,從而形成一種認識,覺得不用系統學習也能使用和規范操作”。有編輯將原句修改成“學生自小學到高中的學習中對應用文接觸較多,從而形成一種認識,覺得不用系統學習也能寫作應用文”,將“使用和規范操作”,用“寫作應用文”替代,將原文的兩層意思縮減為一層意思;將原文較嚴密的表達修改成較籠統的表達。
再如,“教育實習是一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實踐課程,是師范專業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在具體真實的教育情景中感受由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逐漸培養教師的職業意識、職業情感、職業技能的過程,是高等師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段話中,編輯將“感受”修改為“實現”是一個錯誤。因為實習生只能是感受,并不能實現。
另外,“高師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就業主要是在特殊教育學校和康復機構等,為不同障礙類型的特殊兒童進行教育或康復訓練”。編輯將“康復機構”修改為“康復醫院”也有誤,因為“康復機構”的內涵大于“康復醫院”。
六、小結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尊重作者、保持原作的原創性和行文風格,以及學術氣質方面,還是從有利于作者和編者的水平共同提高方面,或者避免編輯失誤等多方面看,編輯動筆修改論文都是一件應該慎重對待的事。編輯的“筆鋒”所向,當有規矩,有原則。
筆者認為,對處于擬刊用階段的論文稿件,應盡量尊重作者,能不改的盡量不改。這樣才能在不影響內容表述的同時,保持作者原有的行文風格,論述方式和論述思路。修改是以“修”為主,而不是以“改”為主。編輯對擬刊用論文的修改,主要是糾正字詞句的筆誤,并把不合理的、不合常規的東西轉變為讀者可以理解的東西,而不應該是代作者作文。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形式方面,編輯的義務和權力是根據相關編輯要求對論文進行一種在一定范圍內的“修正”,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好惡,隨意增添或刪除內容,呈現出一種“越權”的態勢。這樣不僅不尊重作者,也不利于作者的提高,且并不能保證編輯增刪的內容就一定正確。為此,對問題較多的稿件,編輯有權否定稿件,有權力指出稿件存在的問題,要求自己作者修改,但無權力、也無義務根據自己的難免存在偏見的判斷和認識,以及某種需要作過多的修改與增刪。
【參考文獻】
[1]王亞.撰寫科技論文的一般規則[J].焊接學報,2007(10).
[2]吳曉紅.學術論文題名的語法規范性[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040.
[3]張國范,王萍;科技論文中參考文獻的編輯加工[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3).
[4]胡昌軍,胡昌標.科技學術論文題名應言簡意賅[J].編輯學報,2005(02).
主辦: 中國醫師協會
周期: 半月
出版地:天津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大16開
ISSN: 1006-2084
CN: 11-3553/R
郵發代號: 6-106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醫學綜述
大多數學術期刊更多考慮如何經營版面為作者服務,使之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較少考慮讀者的需求。雖建起了自已的網站,貼上了網絡化、信息化的標簽,但大部分期刊社網站信息簡單、陳舊,幾乎由紙質的“千刊一面”轉變成“千網一面”,無重點、無特色、個性理念、讀者定位等宣傳不到位。多數已建網站、網頁的征訂設計形同虛設,支持在線訂閱、在線支付的網站鳳毛麟角。如王景周、黃建軍對廣東省36種科技核心期刊網站互動性現狀進行調查發現,36種具有稿件遠程處理系統的廣東省科技核心期刊只有《護理學報》設有“期刊論壇”版塊,但是點擊其論壇后無法鏈接,其他期刊網站中沒有發現論壇或BBS模塊。李若溪等以CNKI收錄我國學術期刊8169種進行抽樣調查,抽出205種期刊樣本,通過樣本調查發現,自建網站的比例2012年為59.5%,大多數網頁內容貧乏、頁面空置,更談不上服務功能了。劉錦宏等2013年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收錄的1982種核心期刊進行調查發現,建有獨立網站的核心期刊約占核心期刊總數的64.5%,占61%的核心期刊采用了在線編審系統,64%的核心期刊提供免費摘要;自科類期刊有25%提供免費全文閱讀下載,社科類只有3%;其中社科類期刊均沒有在相關網站在線銷售數字版,自科類期刊數字版在線銷售也較少,價格相對便宜。大部分期刊出版的周期過長也嚴重制約了科研成果的及時傳播,同時又嚴重影響了期刊出版發行的良性發展,最終使期刊的受眾極不穩定。與大型數據庫合作紙質翻版型仍是大多數,還處于“媒體搬家”形式。
1.2互動功能弱,傳播功能缺失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數字技術使生產方式和傳播技術發生了重大變化,各種傳播渠道向受眾傳遞著海量信息資源,學術成果的渠道日益多樣化,學術期刊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戰。目前學術期刊分散經營、單打獨斗、無序競爭、產業發展環境混亂等都阻礙著期刊產業的發展,部分學術期刊內容支離破碎,對于學科前沿和概貌呈現方面還非常欠缺,學術傳播功能缺失。學術期刊的網站點擊率低、資源整合能力差;各種信息反饋不及時;缺乏作者、讀者、出版者之間直接溝通的窗口;缺乏個性化服務信息平臺和窗口;缺少與其他媒體對接與互動的能力。
1.3出版盈利模式老套,觀念落后
學術期刊大多數通過郵局發行,多至不過千冊或者更少,如此少的發行量,廣告收入也很少量;部分學術期刊向作者收取一定數量的版面費為彌補辦刊經費的不足;有些刊物有一定的贊助,但也很微薄;與大型數據庫合作,收入甚微,甚至是白送。網絡技術的變革,網上支付手段逐漸走向成熟,這是網絡營銷具有的優勢和發展機遇。對于學術期刊而言,無疑提供了新的盈利和發展空間,如點擊付費、下載付費、網絡廣告和網上訂購、信息檢索等,而且范圍廣泛,受眾面寬。
2學術期刊網絡營銷與4R整合營銷理論的契合
2.1網絡營銷與4R營銷理論
期刊網絡營銷是把互聯網作為基礎手段營造網上經營活動的方式,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精神文化產品。傳統學術期刊往往注重“內容為王”,而忽視傳播渠道,根據“短板理論”,數字變革時代,學術期刊內容的板塊和營銷渠道的板塊應該完美結合,才能產生最大的競爭力,“內容”和“渠道”兩者缺一不可,哪一板塊短了都不行。網絡營銷不但具有成本優勢、價格優勢,而且覆蓋面廣、便捷、即時、交互和多樣化,期刊網絡營銷的優勢和巨大潛力需要發揮出來。唐•舒爾茨(DonE.Schuhz)在4C整合營銷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4R營銷理論,4R理論的營銷四要素:關系(Relationship)、反應(Reaction)、關聯(Relevancy)、報酬(Reward),該理論的最大特點是以競爭為導向,以消費者為核心重組企業行為和市場行為,綜合協調地使用各種形式的傳播方式,以統一的目標和統一的傳播形象,傳遞一致的產品信息,實現與消費者的雙向溝通。4R營銷提出了如何建立關系、以關系營銷為核心,注重企業和客戶關系的長期互動,重在建立顧客忠誠,長期擁有客戶、保證長期利益的具體操作方式,這是關系營銷史上的一個很大的進步。根據4R營銷理論,學術期刊為了獲得和消費者雙贏和互動,運用優化和系統的思想去整合網絡營銷,通過關聯、關系、反應等形式與消費者形成獨特的關系,與消費者的溝通中,統一運用和協調各種不同的傳播手段,使不同的傳播工具在每一階段發揮出最佳的、統一的、集中的作業,目的是協助品牌建立起與消費者之間的長期關系。以成本的最小化,為消費者提供便利和回報,以快速地樹立自身的產品品牌形象,達到營銷目的。
2.2與4R營銷理論的契合
網絡傳播環境下,學術期刊營銷的產業環境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讀者的需求已趨向多元,營銷技術特別是數字化技術的更新層出不窮,如何滿足不同類型讀者的需求并與之進行有效溝通及與其它媒體互動以更有效地傳播,是學術期刊面對的重要課題。如果不能持續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便很難生存與發展,解決學術期刊面臨的這一難題,整合營銷理論十分適用。首先,整合營銷理論為彌合學術期刊與讀者需求之間的間隙提供了可能。我國學術期刊長期以來依托于高校和一些科研機構,著重于其社會效益,不參與市場競爭,不以營利為目的,為我國學術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然而,目前,由于計劃思維的原因,編輯在充當組織者角色時,市場的色彩淡化了,許多學術期刊仍然封閉式辦刊,致使“同質化”嚴重。讀者意識、市場意識、服務意識淡薄,重要的原因是沒有隨著學術期刊環境的不斷變化,進行讀者定位創新。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整合營銷理論為彌合它們之間的間隙提供了可能。期刊可以通過顧客市場調研,獲得數據統計,并關注期刊與顧客的關聯度,與讀者及時互動,注重關系營銷,運用網絡營銷戰略和手段。隨著網絡傳播的發展,期刊需要開展分眾化經營,這就要求期刊通過網絡技術,有意識地運用選題策劃等手段,隨時隨地挖掘創新性的選題,發現并選擇營銷服務信息,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優質產品,并對內容進行優化和組合,最大限度地吸引讀者和保持有效溝通,滿足讀者需求。其次,期刊的發行模式契合整合營銷理論。現代市場中的學術期刊營銷不單單是將期刊銷售出去、獲取利潤的過程,還要將讀者置于中心地位,考慮是否能通過延長產品價值鏈降低讀者的付出成本及其是否給讀者提供了最大便利、提供最好的服務。互聯網的發展為實施網絡營銷提供了技術支持,期刊存在的意義在于傳播科技成果,期刊具有知識特征,這種產品更易于電子化。通過網絡,客戶可以方便、快捷的閱讀,并下載相關材料。網絡的手段有助于提供個性化的營銷服務,能有效降低運營成本,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傳播與轉化,總之,這些特點適宜于實施網絡營銷。
3學術期刊的整合網路營銷策略
從整合4R營銷理論的四個基本要素來看,學術期刊首先應把滿足顧客放在首位;通過關聯、關系、反應、回報等形式建立與客戶獨特的關系,與顧客保持互動,長期擁有客戶。學術期刊編輯應以學術為根本,通過網絡技術,進行資源整合,開拓營銷途徑,使編輯從信息整合者向用戶整合者轉變,使信息資源深度開發。
3.1以讀者為中心,通過關系營銷
首先,加強關系營銷,明確讀者定位。學術期刊的內外部環境由多重要素構成,營銷是通過這些要素關系相互作用而產生,其中“消費者市場”是廣大的讀者;“供應商市場”是廣大的作者;“分銷商市場”是一些檢索機構和收錄機構等;“內部市場”是編輯部內部和編委會等;“影響者市場”是上級管理部門和各學術協會和團體;“競爭者市場”是其他期刊。這6個“市場”當中,讀者、作者、編輯和審稿專家之間的關系是學術期刊的主要關系,其中讀者關系即消費者市場是核心關系,應加強關系營銷,努力滿足各方需求。明確讀者定位,讀者的需求是營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讀者的需求來決定期刊的選題、組稿和策劃等一系列工作,生產出適應讀者有用“精神食糧”,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學術品牌,并發展與讀者之間的長期關系。其次,利用網絡加強期刊網站數據庫建設,細分期刊讀者市場,從讀者被動適應期刊的單一的生產和營銷模式,轉向使讀者主動參與到生產和營銷過程中來。注重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利用微博、微信、讀者郵箱、讀者論壇等了解讀者對產品的評價及意見,建立讀者數據庫。完善服務數據庫等相關期刊信息數據庫,如科研信息、審稿人、作者、讀者及他們的反饋意見等信息,這是實施生產和網絡營銷的第一手資料。
3.2降低讀者成本,為讀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首先,完善網絡出版,開發數字集群產品,提升多媒體信息整合能力。完善紙質期刊網絡版的,通過期刊網站免費或者點擊付費,擴大期刊的影響力。發展電子期刊,對傳統期刊的內容進行分析、加工和整合,開發數字集群產品。并尋求合作平臺,拓展傳播渠道,打破傳統的信息加工模式。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海量的信息洶涌而至,讀者更需要簡約精要的信息產品,以使更加經濟節省,更加富有效率去了解信息。因此,根據多種媒體的特征,加強內容的深度開發,不但為有顯性需求的讀者服務,而且也能夠激活更多潛在讀者的需求,注重用戶體驗式需求,根據受眾的信息需要和信息接受特點制定相應的網絡營銷形式,變“編輯體驗”為“用戶體驗”。如根據用戶閱讀時間、習慣、方式,以及其對信息內容與媒介形式訴求,有目標地對信息進行篩選與定向投放。對于淺閱讀的讀者可以通過手機等簡短的信息推送,有深閱讀需求的讀者群則可以通過微博、郵件、按需出版等方式服務。其次,延長產業價值鏈以降低成本。信息資源日益豐富的媒體環境中,對多媒體資源進行整合,系統化地整理零散碎片化的信息,增強學術期刊的網絡報道和信息推送功能,確保學術期刊創新信息能及時搭載傳播媒介推向社會,降低讀者的付出成本及給讀者提供最大便利。在網絡淺閱讀或者深閱讀背后提供一系列的解析和導讀,從多個角度展示新的理論思維,展現新產品。學術不應該是少數文化精英的專利,應該把學術研究與公眾的關注和參與之間架設起一座橋,傳承、溝通、弘揚、普及,讓學術更好地走向社會,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對于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可以利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多方位開發,充分利用不同終端的優勢,實現內容增值,延伸傳統出版的價值鏈。期刊延長產業價值鏈應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模式。一是系列化延伸模式。這是指在同一媒介層次上延伸。這種延伸模式以有效利用原有的優勢資源為基礎,可以迅速擴張規模,滿足細分市場需求。二是跨媒體延伸模式。這是指向其它媒體進行延伸與整合。跨媒體延伸是媒體融合趨勢下迅速擴大媒介經營范圍和規模、多渠道銷售媒介產品的主要路徑。三是跨行業延伸模式。這是指媒介企業資源聯結已經超出了行業本身,在更大的范圍內尋找有助于做大做強的機會與資源。從而找到降低讀者成本的途徑。如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主張不但要發表最好的學術論文和報道最新科學信息,還要幫助青年科技人員了解今后10年的科學發展動向,通過與其他媒體互補來增加內容附加值。
3.3提供多元的服務,實現雙贏
首先,對網站的功能進一步完善,為讀者提供多樣化服務,如開通引文鏈接、文獻檢索、各種查詢等功能。設置期刊導航,鞏固期刊與客戶的關系。如“互助”式鏈接,也應創造條件與關注度較高的商業網站建立“扶貧”式鏈接。通過網站之間的鏈接,實現資源互補、相互宣傳,共同贏得消費者的信賴。關注其他媒介的新聞,鏈接各個重要研究領域的網站和行業技術網站等,及時鏈接、摘抄、轉載相關的專業科研信息,定期通過網站或其他傳播路徑與期刊相關信息。4R理論從著眼于短期利益轉向重視長期利益,從管理營銷組合轉向管理企業與顧客的互動關系,學術期刊通過導航來展示期刊的內容、傳遞最新的行業資訊,讓客戶借助網絡新媒體這個免費平臺積極主動參與進來,以吸引客戶關注。再次,提供專業信息資訊。傳統的學術期刊,以“專業學術”為核心內容,其內容的新聞性、學術性、知識性、實用性和資料性都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而且單打獨斗的“作坊式”很難開發出其價值鏈,國際上大的出版機構如斯普林格等都是通過不斷地提高內容的附加值而取得發展空間。所以編輯要善于憑借自身的信息分析,將具有前瞻性、探索性和先導性的學術信息進行整理,及時通過網絡等媒體為讀者導向性的學術信息,提供深層次的專業信息資訊。通過網絡平臺找準內容定位,加強資訊功能建設,資訊平臺建設應力求符合科研工作和實踐領域對科技信息的需求,力推科研信息的微傳播,引領學術研究向縱深發展。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284-02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如今的學術載體、學術交流方式越來越多,國際上對于學術期刊的開放存取呼聲也越來越高,但是在中國,承擔學術交流的主要載體仍然是傳統紙質期刊。因此,本文所指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即紙質的教育類學術期刊,主要針對其面臨的問題和困境進行分析,并結合數字化發展趨勢,進一步思考其如何提升自身的優勢和競爭力。
一、教育類學術期刊存在的問題
1.品位參差,定位模糊
目前,中國的教育類學術期刊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主管主辦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教育報刊社;二是由高校主辦的期刊;三是從屬于各出版社的期刊。通過對這些教育期刊進行觀察研究,不難發現,這其中魚龍混雜,當然有一些高端的期刊,但也有不少期刊品位低下,有些幾乎就是靠高額的版面費來維持經營。
由于教育類學術期刊涉及的領域廣泛,學科門類龐雜,如從學段上就有學前、小學、中學、高等、成人等,從學科上則有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心理、技術等。這樣導致了不少教育期刊存在名稱相似、風格雷同、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即使是一些核心期刊,也存在欄目學科優勢不明顯、學科讀者定位不準的現象。僅以中學歷史學科為例,就有《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研究》、《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等期刊,從名稱上看,這些期刊極其相似,欄目設置上也大同小異。
2.影響力低,好稿匱乏
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功能本應在于傳播最新的教育信息動態和成功的教育經驗,研究熱點、焦點問題,為教師開展教學提供專業支持。但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蔓延教育界和學術界,不少教育期刊的功能只剩下發表評職稱論文了。即使在已經發表的論文中,也存在著選題炒冷飯、內容不知所云的狀況。有人這么打趣,“學術期刊上的文章只有兩個人會看,一個人是編輯,一個是作者。”雖然這樣的話有點言過其實,但是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偏低。
目前,有不少期刊設立了理事單位。應該說,理事單位對于支持期刊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期刊被理事單位“綁架”的狀況。比如,理事單位往往要求期刊為其發表一定數目的論文,這些“關系稿”良莠不齊(以差稿居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期刊的品質。
3.發行量少,渠道單一
教育類學術期刊由于受眾的特殊性,不像教輔期刊那樣市場需求大,因此發行的問題比較突出,具體表現為兩點:一是發行量少,往往一本期刊的期均發行量達到2萬就相當可觀了(因此,一號多刊的現象目前也成了行內公開的秘密,許多期刊頻頻推出新品種,以此增加總發行量);二是渠道單一,以郵局發行和自辦發行為主。為何出現這些問題,筆者認為,首先由于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受眾群體較小,主要由教育行政機構下屬的教研室研究人員、中小學教師、高等院校教育學院學者、研究生等構成,與教輔期刊面向廣大的學生群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其次,由于數字化出版的潮流,廣大教師進行科研創作時習慣于利用知網、維普等網絡文獻數據庫檢索文獻,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期刊發行量的萎縮。再次,期刊本身對于市場開發的重視不夠,在發行上習慣于依賴于上級主管部門以及舊有的渠道,很少主動去開發新渠道。最后,編輯的營銷意識不夠,學術期刊的編輯一般文化程度較高,性格也比較清高,往往不太愿意主動地“走”出去和市場進行直接接觸。
二、教育類學術期刊發展的對策
既然存在這么多的問題,那么,許多教育類學術期刊為什么依然能夠生存,而且似乎還生存得不錯?筆者認為,由于教育行業的從業人員眾多,且在評定職稱、晉升等方面都需要有論文作為支撐,因此,業內人士亟需大量的教育期刊來滿足其成果發表和出版需求,而現實中學術期刊數量并不是很多,因此造成了資源的稀缺,不少教師愿意(雖然也許并不情愿)繳納版面費來達到的需求。一些期刊正是鉆了這個空子,懶于開拓進取,在選題和發行上不愿意動腦筋,僅僅滿足于收取版面費來維持生存。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發展也是如此。目前,一個嚴峻的事實是,國際上對于學術論文開放存取的呼聲越來越高,雖然現在看來,對中國紙質類的學術期刊的沖擊還不夠明顯,但是正如數字出版是出版業的大勢所趨,開放存取也將是學術出版的大勢所趨。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植根于互聯網的開放存取運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正在改變傳統的學術出版格局,甚至打破了行業限制。因此,不管是從近期還是從長遠來看,都必須加強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競爭力。具體有如下幾點建議:
1.以內容占據高地
目前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市場正處于群雄紛爭的時代,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內容是前提。眾所周知,“內容為王”,但目前走下坡路的教育類學術期刊無一不是內容出了問題。教育類學術期刊與經濟類、科技類等學術期刊的一個不同點是,時效性相對較弱。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教育類學術期刊不講究時效性。要想抓住受眾的眼球,內容必須做深做透,做到期期有亮點。具體做法有:抓住教育界當下的熱點,策劃專題稿件;針對有爭議的學術觀點,組織發起學術討論;介紹教育領域的新成果、新動向和新問題,并預測未來發展方向等等。以筆者所在的《教育研究與評論》期刊為例,其開辟了“熱點透視”欄目,對教育界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度剖析。比如小學語文界曾有一位特級教師提出了“高文低教”的教學理念,認為對于一些課文的主旨不該拔到特定的高度,而是要“接地氣”,以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教學。該刊的主編敏感地意識到這個話題值得進行討論,于是分別約請中學、小學的一線教師圍繞“高文低教”的主題,從“到底該不該高文低教”、“高文如何低教”等多個角度展開了討論,在業內反響較為熱烈。
2.以活動拉升人氣
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版流程中的發行、反饋環節將越來越得到關注。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編輯部不僅要出版教育學專業的雜志,還要把雜志的品牌優勢和良好聲譽滲透到各個相關領域,并從中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比如,通過不定期的主辦出版與學術講座、編輯出版與學術會議有關的專題刊物、召開作者和讀者等受眾群體的專題座談會等等。
仍以《教育研究與評論》為例,該刊成立于2009年,短短的五年內,積聚了大量的人氣,目前在江蘇省內的影響力頗高。除了堅持內容為王、保持品質外,舉辦活動也是該刊吸引人氣的一個重要法寶。比如,該雜志曾主辦了兩屆“蘇派語文教育論壇”,圍繞蘇派語文的特點,請名師開示范課,請名家做專題報告;論壇結束后,雜志特辟“本刊特稿”欄目,約請開示范課的教師撰文談談他們的教學設計和思路,同時也邀請聽課教師對于示范課進行解讀、點評。主辦這樣的活動,不僅使該編輯部獲得了社會效益,而且也贏得了經濟效益――每屆論壇都吸引了1 000多名的與會者,人員涵蓋了江蘇地區的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每次論壇舉辦過后,期刊的發行量和自由來稿量都有了一個明顯的上升。
除了舉辦論壇外,還可以通過開展論文寫作培訓課程來增加人氣,提高經濟效益。前文已經闡述過,目前有很多教師有的需求,但是不少人對于怎么撰寫論文并不了解,往往在沒有歸納目前研究現狀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閉門造車,東拼西湊,這樣的文章經不起推敲,對他們的教學也毫無幫助和啟發。編輯部可以通過開展論文寫作培訓課程,將學術規范、論文的寫作方式告知他們,以幫助其提高學術水平。
3.以新媒體推動發行
隨著微博、微信、社交網絡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方式不斷豐富,借助新媒體平臺的營銷開始嶄露頭角,不少期刊,特別是財經類和娛樂休閑類的期刊走在了前列,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發行營銷。比如,《三聯生活周刊》的官方微博在2014年1月22日,了一條關于年貨特刊的信息:“年貨真就是慢慢、細細地注入的一份心情。它是記憶的載體,故鄉的召喚,是各家各戶‘外婆的味道’、‘媽媽的味道’、‘故鄉的味道’,記憶中的味蕾總是情感的閘門,時時牽動著我們最敏感的那根心弦。”該條微博被轉發了1 599次,被評論332次(截至2014年2月1日)。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很少學術期刊擁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賬號,其實教育類學術期刊也可以通過新媒體進行發行營銷。在這過程中,編輯由于擁有作者資源(即微博“粉絲”)和熟悉刊物內容(即微博信息來源)的優勢,理應發揮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本新刊即將推出之前,編輯可以在官方微博上發表新刊推薦、活動預告等信息,感興趣的“粉絲”看到后,就會做出轉發、回復、評論等各種反饋。由于微博的信息傳播是呈爆炸式的幾何級傳播,這樣就能夠以較低的營銷成本實現了較好的發行目的。
綜上所述,教育類學術期刊只要勇于迎接競爭,內容上求“新”求“深”,發行上搞“活”辦“廣”,就能辦出特色,創出品牌,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參考文獻:
2作者對專家審稿公開具名致謝的目的和意義
由于科技論文稿件專業性強,所涉及的研究領域多且復雜,要對稿件的前沿性、科學性、創新性和應用性方面做出全面、客觀、準確的權威性評價,必須依靠發揮同行專家的學識和專長,在評價稿件質量、決定稿件取舍或完善稿件質量方面提出權威性的意見和建議;因此可以說,審稿能力是科研人員學識水平和科研道德、工作作風的綜合體現。審稿工作應納入高級科研人員的績效評價[9];只有這樣,才能從機制上和具體措施上促使廣大科技人員尤其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重視并積極參與審稿工作。而在期刊上對審稿專家的審稿意見和建議具名公開致謝,則是學術界對審稿工作認可和褒揚的具體方式和措施。所謂對審稿專家的審稿意見和建議具名致謝,是指論文作者認為某位審稿專家提出的審稿意見和建議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并通過采納提高了論文質量,在所發表的論文上以適當方式對某審稿專家具名致謝,并概括說明其審稿意見和建議的要點。
3公開具名致謝的內容學術期刊論文作者對審
稿專家審稿意見和建議公開具名“致謝”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審稿專家對論文的立意、思路、觀點等方面給予指導和啟發,使作者的研究思路或視野更為開闊,觀點更鮮明,重點更突出,內容更為全面、充實。2)審稿專家對論文提出的新概念的內涵、外延界定及其定義提出重要或關鍵的修改、補充意見,使之更加明確、合理。3)審稿專家對論文的理論分析、實(試)驗設計、計算方法提出建設性、指導性意見或建議。4)審稿專家指出實驗觀測、數據統計或計算結果中存在的失誤、缺陷或不當之處,或予以修正,從而保證原作的科學性、可靠性,或提高其可信度。5)審稿專家對論文實(試)驗、觀測或調查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對比分析的建議,從而使論文得出更有價值的結論。6)審稿專家對原作內容組成和結構布局提出調整、修改和補充意見,使論文內容和組織結構整體上更加合理與完善。7)審稿專家對論文結論的歸納、推導、提煉提出明確的修改、補充意見,使論文的創新性更加凸顯,結論更加可信。8)審稿專家為論文提供重要或關鍵的參考文獻或文獻查閱線索,或直接提供有參考價值的數據、圖表資料,使論文的觀點、見解或理論依據更為充分。
4公開具名致謝的目的和意義
為了解其它學校的網絡學習狀況和是否遇到相似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從而找到解決問題或改善狀況的辦法,筆者對國內公開發表的相關研究做出梳理,試圖在文獻中尋找規律。
2 影響網絡自主學習的因素
美國語言學家齊默曼(Zimmerman) 認為,自主學習是自我、行為和環境三者互為因果、互相影響的結果。自主學了受自我過程影響,環境和行為也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影響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由內在的自主、行為的自主和環境的自主三方面組成。因此,探討影響自主學習的因素應從個人內部、行為和環境三個方面著手。[2]
齊默曼在1990年提出了“影響自主學習的因素”理論,即影響自主學習有三方面因素——內部因素、行為因素和環境因素。其中內部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已有知識、元認知過程、目標、情感等等;行為因素包括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環境因素包括社會環境因素和物質環境因素。在社會環境中,可供模仿的榜樣以及同伴、教師、家庭成員的幫助對自主學習有重要影響;在物質環境中,信息資源的可利用性以及學習場所對自主學習具有一定影響。[3]
在齊默曼的“影響自主學習的因素”理論基礎上,綜合其它研究的結果可以得出影響網絡自主學習的三方面因素,即內部因素、行為因素和環境因素。其中內部因素包括學習者個體差異的一些方面,如動機、觀念、學習策略、自我效能感、目標、適應性、學習方式、認知方式、已有知識等;行為因素包括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環境因素包括社會環境因素和物質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因素指可供模仿的榜樣以及同伴、教師、家庭成員等,物質環境因素指網絡環境、網絡資源、網絡學習方式、評價等。由此可見,網絡自主學習的成功進行需要學習者在具備內在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下,在合適的網絡環境中實施有效的自主學習行為,才能夠成功地實現網絡自主學習。[4]
作者對于期刊論文的分類分析將依據上述影響網絡自主學習的三方面因素進行。
3研究設計和研究過程
筆者對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間公開發表的60篇以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為內容的期刊論文進行了總結,它們分別選自九種國內有影響力的外語類期刊:《外語與外語教學》(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外語界》(Foreign Language World)、《外語學刊》(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外語電化教學》(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外語研究》(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中國英語教學》(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外語教學》(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中國外語》(F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和《山東外語教學》(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使用的數據庫為中國知網(CNKI),檢索范圍的為“期刊”,采用高級搜索模式,檢索條件為篇名“網絡”并含“自主學習”。
本文將針對60篇論文進行關鍵詞和內容兩方面進行分析,從關鍵詞的排序可以看出這些網絡自主學習研究最受關注的話題是什么,而依據影響網絡自主學習的三方面因素對期刊論文內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這些研究側重哪些影響因素,又忽視了哪些影響因素。
3.1關鍵詞排序
除去與主題相關的關鍵詞,如:“網絡”、“網絡環境”、“網絡技術”、“多媒體”、“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英語”、“英語學習”、“英語教學”等,數量最多的前三個關鍵詞分別是關于學習者個體差異、網絡自主學習模式和網絡自主學習資源的。
關鍵詞統計和排序
[關鍵詞分類\&關鍵詞數量\&例子\&學習者個體差異\&25\&態度、適應性、動機、自我效能感、場認知風格\&網絡自主學習模式\&16\&學習模式、教學模式、自主學習模式、交互式學習\&網絡自主學習資源\&8\&網絡學習資源、網絡數據庫、 工具性網站、主題學習網站\&]
從關鍵詞統計可以看出,這些期刊論文的關鍵詞集中在影響自主學習的內部和環境因素。其中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屬于內部因素,而學習模式和學習資源屬于環境因素。
3.2內容分析
3.2.1內部因素
期刊論文對影響網絡自主學習的內部因素研究最多的是學習策略,尤其是元認知策略、態度、動機、場認知風格、自我效能感和適應性。但有一些內部因素沒有被討論,包括觀念、目標、學習風格、已有知識,等。在被討論的內部因素中,學習策略被討論的最多。這些研究都證實了運用恰當的學習策略,尤其是元認知策略,對網絡自主學習能力具有明顯的提高作用,但研究沒有提出如何正確選擇學習策略的方法。研究還證實了培養學習者動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性,認為教師應該根據學習者不同的認知風格調整教學方法。研究還給出了解決學習者在網絡自主學習中的不適應和“石化”現象等問題的方法,例如改善網絡自主學習環境、豐富網絡自主學習資源、培養學習者的學習策略、改變教師角色、改革評價方式、加強對網絡自主學習的監控和管理、提高學習者的電腦和網絡使用技能等。這些措施全面且深入,在幫助解決學習者網絡自主學習障礙的同時又有助于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3.2.2行為因素
齊默曼把影響自主學習的行為反應分為三類:自我觀察、自我判斷、自我反應。自我觀察是指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系統的監控。自我觀察監控學習過程并提供目標進展情況的信息。兩種常用的自我觀察方法是言語的或書面的報告和對行為和反應的量化記錄。自我判斷指的是學生把自己的學習結果與標準或目標進行系統的比較后作出的反應。常用的兩種行為自我判斷的方法是檢查和評價。自我反應指的是對自己的學習結果所作的反應。自我反應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行為的自我反應,如學生達到學習目標后給自己安排休息時間或物質獎勵。第二類反應是內在的自我反應,如取得學習成功后作出積極的自我評價。第三類反應是環境的自我反應,通過這種反映學生改善自己的學習條件,如營造學習環境,尋求他人的幫助等。[2]
在期刊論文中,僅有兩篇論文涉及了影響自主學習能力的行為因素。它們都通過實證研究討論了學習者對待網絡自主學習的態度和他們網絡自主學習行為之間的關系。它們都發現了學習者對網絡自主學習持積極的態度,但沒有做出積極的網絡自主學習行為。而兩篇論文沒有進一步討論這種現象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3.2.3環境因素
影響網絡自主學習能力的環境因素中探討最多的是網絡自主學習的模式。目前流行的網絡自主學習模式有三種:E-Learning模式、WebQuest模式、Blending模式。E-Learning模式主要通過因特網或其他數字化方式進行教與學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學習風格特點,通過訪問龐大的網絡數據庫、共享資源庫和參與網絡討論組等方式,自主安排學習方式和學習進度,實現學習的高度自治;WebQuest模式更加依賴網絡資源與互動,是一種基于網絡資源的主題學習,包括導言、任務、資源、過程、評價和結論。由于探究的任務是圍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展開的,對培養創新能力非常有利;Blending模式是一種把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混合的教學模式,此模式的特點是將傳統學習方式與E-Learning模式的優勢相結合,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2在期刊論文中,E-Learning 和Blending這兩種方式被討論的最多,而基于任務的WebQuest并沒有受到關注。
教師角色在網絡自主學習中的作用被充分討論,研究都表明,教師在網絡自主學習中起到關鍵的作用,綜合它們的觀點,教師在網絡自主學習中的角色為網絡自主學習的輔助者、組織者、激勵者、促進者、指導者、診斷者、監控者、評價者、合作者和協調者,教師的作用貫穿網絡自主學習的始終,既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提供恰當的學習資源,也要做好監控和評價,糾正自主學習中的偏差、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同時,論文提到網絡自主學習中還應當注意教師幫助的漸減,以逐步實現從后攝自主(Reactive Autonomy)到前攝自主(Proactive Autonomy)的過渡。但榜樣、學習者的同伴和家庭成員的在網絡自主學習的作用并沒有提及。
期刊論文重視本地英語學習網站和語料庫建設在網絡自主學習中的作用。許多研究也提到了建設理想的網絡環境的重要性。網絡環境提供網絡自主學習發生的環境,使學習者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同時網絡環境也提供網絡自主學習所需的交流方式。無論是即時交流工具(如QQ、Skype等)還是非即時交流工具(如電子郵件、微博、虛擬社區等)都能起到練習聽說讀寫、促進輸出和培養合作學習的作用。關于評價的研究很少。這些研究提出了在網絡自主學習中采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如為學生建立電子檔案袋等,但對于目前多數高校中每個班學生數多,并且每個教師往往要教幾個班的情況,這種方式并不是非常實際。
4 總結
通過對關鍵詞的歸類和排序得出了在這些研究中最受關注的方面,即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對網絡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
這些期刊論文都通過量化或質化研究證實了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對于英語學習的積極作用。它們對于網絡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習者個體差異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2)網絡環境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3)網絡資源對于自主學習的影響;(4)教師角色對于網絡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而對于如何提高網絡自主學習能力,則針對以上幾方面提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的網絡學習策略,尤其是元認知策略、豐富網絡資源、改善網絡環境、改變網絡自主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和加強教師自主等提高網絡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此外,這些研究也證實,學生對待網絡自主學習持有積極的態度,但卻表現出消極的網絡自主學習行為。這些研究結果印證了項目申請人在學生網絡自主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學生并不缺乏網絡自主學習的意愿,而是缺乏自主學習的行為。但相關期刊論文只是發現了現象,并沒有就這個現象挖掘其背后的理論依據和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
通過研究發現,期刊論文都通過量化或質化研究證實了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對于英語學習的積極作用。其中對于影響網絡自主學習能力的內部和外部因素研究較多,而對行為因素研究很少;對于影響網絡自主學習能力的外部因素中教師角色和網絡環境、網絡資源的研究較多,而對可行的評價方式研究較少。這些研究結果揭示了當前網絡自主學習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行為,另一方面缺少可行的評價方式。
5 對教學的啟示
首先,教師應當重視自主學習行為的重要性并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期刊論文的研究已證實了學習者對待網絡自主學習具有積極的態度和相對消極的行為。網絡自主學習的教學任務之一就是指導學習者由教師充分指導的后攝自主發展到學生高度自主的前攝自主,其過程也就是在教師的幫助下逐步加強自主行為的過程。因此,學習者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的提高在網絡自主學習實踐中十分重要。
訓練學習者的行為自主有很多方法,例如可以通過訓練學習者對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記錄,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自我記錄的方法有多種,包括頻數記錄、持續性測量、時間抽樣測量、行為評價等技術。自我記錄要做到經常性、接近性和準確性。在網絡自主學習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習者對自己網絡自主學習的頻數、起止和持續時間、對學習的評價和反思進行記錄,這樣的訓練能夠加強學習者的自我監控,從而達到提高自主行為能力的效果。
此外,網絡自主學習應建立起適用和有效的評價方式而不是僅僅依賴系統提供的大數據。網絡自主學習的評價應貫穿于學習始終,采用系統記錄與課上檢查相結合的方式。
教師在培養學習者的網絡自主學習能力中應重視WebQuest這種網絡自主學習模式,它是基于網絡資源的主題學習,包括導言、任務、資源、過程、評價和結論。這種模式中的任務是圍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展開的,對培養學習者的創新能力非常有利。
總之,教師在課堂上應重視和體現自主學習行為的培養,建立起適應需求的網絡自主學習評價方式,并注意采用探究式的網絡自主學習模式,以充分利用高速發展的網絡技術給英語學習帶來的越來越多的資源和越來越先進的網絡環境,并使之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 高等教育部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
[2] 龐維國.自主學習理論的新進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3).
[3]Zimmerman, B.J.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Overview.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90(25).
盡管目前國內高等院校科研產出力與影響力評價多以SCI、EI收錄論文為標志,但由于SCI、EI收錄文獻數量及類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譬如SCI、EI收錄文獻集中于自然科學及工程技術領域,SCI、EI側重于對母語為英語的國家和地區的刊物及英文科技期刊的收錄,使得這種評價并不能全面反映國內高校及科研機構科研產出的全貌[1]。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NKI)又稱中國知網,建有期刊、學位論文、報紙等一系列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是CNKI旗下、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本研究數據來自《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采用“高級檢索”方式,檢索條件為:從“2011年”到“2015年”,來源類別分別選擇“全部期刊”,作者單位為“陜西師范大學”模糊匹配方式,進行檢索。
2統計結果與分析
2.1年度發文量統計與分析
表1為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至2015年發文量統計,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間陜西師范大學的數量基本穩定,共發表《中國學術期刊》收錄期刊論文20424篇。
2.2學科分布統計與分析
“十二五”期間,陜西師范大學發文量超過600篇的學科共有9個,如表2所示。陜西師范大學以建設教師教育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為辦學目標。從發文量最多的學科即可看出,陜西師范大學在高等教育、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中等教育等學科研究較為集中。除此之外,發文量較多還有中國文學、數學、體育、中國語言文字、中國古代史、生物學等基礎學科,也顯示出陜西師范大學的師范特色。
2.3基金資助統計與分析
檢索結果顯示,陜西師范大學作者論文標注的主要基金項目見表3。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間,陜西師范大學作者標注的主要基金多為國家層面的基金項目,其中有3553篇論文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占同期總數的17.39%。作為“211工程”建設高校,陜西師范大學的科研實力雄厚,申報科研項目的能力強勁[2]。
2.4發文期刊統計與分析
“十二五”期間,陜西師范大學作者量超過200篇的期刊有7種,如表4所示。這7種期刊中,有3種期刊“十二五”期間連續入選2011年、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錄,說明陜西師范大學作者的主要期刊影響力較高。
如何選擇核心期刊論文的發表,到哪里選擇核心期刊發表,怎么選擇核心期刊發表?
我們都知道,論文想發表在核心期刊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核心期刊,需要達到一定級別后,如博士或教授的水平。還需要注意的是,核心期刊的水平通常一年或一年以上出版,在核心期刊,必須注意時間,如果你不把握好時間,那么可能當你需要用核心期刊的錄用通知時你的論文還沒有發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