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3: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國內投資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基本概念
投資指的是經濟主體為獲得經濟效益而墊付的貨幣或其他資源的一種經濟活動。在一項投資活動中,至少包括主體和客體,意即實施投資活動的主體和貨幣或其他經濟資源等投資客體。文中的所說的內外資即是根據投資主體的不同來劃分的,國內投資是指一國內部經濟主體的投資行為,國外投資是一國以外的其他經濟主體的投資行為。
在投資地區差距對經濟增長差異的影響中,不能籠統的將國外投資與國內投資的綜合差距作為投資地區差距。因為國外投資與國內投資對經濟增長穩態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必須將兩者區分開來,作為兩個獨立的變量分別進行分析研究。
國外投資又分為國外直接投資與國外間接投資,在本文中,由于國外間接投資在投資總額中所占份額較小,而且對一國的消費、儲蓄、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升級等方面影響較弱,進而對一國的經濟穩態增長問題影響不大,為簡化模型起見,本文的內外資地區投資差距中的外資僅指FDI地區分布差距,忽略國外間接投資部分。
由于投資需求是一定時期內全社會形成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增加額之和,因此在國內投資中重點分析一下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是指投資主體為獲得生產經營性或服務性的固定資產來墊付貨幣或物資的過程,是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經濟活動,即固定資產再生產活動。其過程包括固定資產的局部甚至全部更新以及改建、擴建、新建固定資產的活動等等,是改造原有固定資產以及構建新增固定資產的投資。固定資產投資的結果是物質資本包括機器設備、廠房以及其他基礎設施的形成。
2.我國內資、外資地區差距的現狀
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前,地區之間的資本流動完全是一種計劃行為,中央政策集中規劃來分配資本。自改革開放以后實施市場經濟的這20多年,資本在地區之間的流動在政府分配財政資金和國家銀行政策性資金分配的制約之下,主要會受到市場的引導。
我國FDI的區域性差異非常明顯,國外直接投資并沒有均衡地進入到我國各地區。從區域分布的東、中、西三大地區看,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仍集中在我國的東部地區,占據著絕對優勢,外資西進的態勢并不明顯,明顯呈“東高西低”的基本格局,但外資對我國中部地區的投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FDI的區域分布差異異常懸殊。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地區差距就表現得十分突出。90年代初期東部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占比高達93.9%,而中、西部地區比重分別為3.87%和2.26%。在整個90年代,跨國公司在我國東部地區的直接投資比例一直保持在85%以上,我國的西部地區的直接投資基本保持在3%以下,而在我國中部地區的直接投資則呈現出逐步增長的態勢。但2000年以后,東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占地區GDP的比重卻顯著下降。2000年、2004年分別為5.3%和4.4%。將2004年與1995年的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相對規模相比較,比重分別下降了0.15、1.0和0.06個百分點,這顯示出2000年以后東部地區相對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優勢有所下降,從而減緩了地區差距的擴展。
改革開放以后,1992至2000年東部、西部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逐年上升,在10年內增長了3到4倍。東部地區的固定資產總額從4689.55億元增長到15883.5億元,相比西部則從1095.55億元增長到4704.3億元,東西部地區差距懸殊。從人均投資額來看,東部地區各年人均投資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區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與東部差距更大。從1992—2001年平均數來看,西部不及東部地區的一半。從資本化比率看,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額與GDP的比率即投資率也在逐年上升,特別到20世紀90年代末實行西部大開發之后,西部地區的投資率超過了東部地區的平均水平,也超過了東部經濟發達的江蘇、浙江、山東等省,在2002年更是達到了42%的高點,由此可見,投資在改革期間直到西部大開發之前是向東部傾斜的。
二.內資、外資地區差距的形成因素
上文中在我國地域分布上國外直接投資和國內投資的巨大差異的現實,反映的是我國對外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無法避免的發展軌跡。導致這種差異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種,各種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共同作用造成我國大部分外資集中在東部地區,國內投資的重要資源也向東部地區集中。本文將影響投資地區差異的形成因素概括為以下三種。
1.天然的區位優勢差距引致投資地區差距
對我國投資的地區分布差距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宏觀意義上的區位因素。我國對國內經濟區域的傳統劃分為東、中、西部的做法,不僅是由于三大地帶明顯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來劃分,而且隱含著一種天然的區位優劣勢差異。這種天然的區位差異是特定的、客觀存在的,是由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位置導致的地緣差異、要素稟賦差異以及成長發展和變動差異等各種復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通常由成本驅動的投資會選擇自然區位優勢較好的地區。
首先,自然地理位置的差異與我國國內外投資的地區分布差異具有很高的關聯性。東部地區所具有的自然地理優勢,主要表現在東部省市基本上都是位于沿海一帶,接近港口,便利的海上交通使得這些地區對外聯系具有無可比擬的便捷性。占優的運輸條件形成天然的貿易優勢,無論是機器設備的引入、產品的進出還是人員流動,通暢的物流循環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大大減少,成本也隨之降低,這成為國內投資者以及外商的首要考慮因素。特別對于外商直接投資而言,投資者最優的選擇便是在有利于對外經濟貿易的地區投資生產,這是由我國改革開放所制定的外向型政策引導的。
其次,那些具有更為突出的地緣優勢的地區更是對投資者特別是外商投資者具有更為強大的吸引力。比如我國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海南等省,它們吸收了全國44%的外資,而70%以上來自港澳臺地區6,毫無疑問這與這些地區毗鄰港、澳、臺地區有利的地理位置是密不可分的。外商投資者首先會由于這種地理上的鄰近對相鄰地區的經濟環境、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布局、市場發展的信息完美程度、產業競爭力的激烈程度、技術人員和配套軟硬件的完備程度等等一系列會影響到投資效率的因素有比較清楚的了解,或者至少擁有可以交流的更為便捷準確的通道。如此一來,外商直接投資就容易呈現出地區集聚的特點,并由此引致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
再次,要素稟賦的差異對于資本的流向也有一定的影響力。要素稟賦的差異主要是指一個地區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固有的資本和技術資源等方面在總量和質量上的差異。但是我國自然資源很明顯地呈現由東至西優勢度遞增的梯度,為什么在吸引資本流入的時候卻反而表現出相反的狀況呢?筆者認為,要素稟賦尤其是自然資源要對經濟表現出明顯作用,是需要長期的持久性作用的。比如能源、礦產資源、耕地和氣候資源等自然資源在短期內是不會對企業的運營有很大的影響的。但是投資者對于所投入資本期望獲得的收益是有時限性的,他們希望在越短的時間內獲取越大的回報收益,因此自然資源的優勢對于短期投資商來說是沒有吸引力的。我國目前投資區域也反映出自然資源稟賦的影響作用不是很明顯。但是要素稟賦的另一個指標,即勞動力資源和固有的資本和技術資源與資本流向有直接相關的關系。由于我國的比較優勢是勞動力豐裕,外商在中國的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獲取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而在勞動力密集的地區則更是如此,當然這其中與勞動力的技術層次和技術含量也是相關的,較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者不僅為投資商節省勞動成本,而且節省教育培訓成本。技術優勢明顯的地區容易形成產業積聚和聚集,有助于規模優勢的形成,是國內以及國外投資者為節省信息成本、交通通信成本時會考慮的因素。
另外,文化習俗等人文社會背景的差異也會對資本尤其是外資的地區選擇有影響。文化習俗涉及到一個地區對外來資本的社會關系認同感,這方面會存在著非市場風險。資本在選擇地區投入時,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會優先考慮與資本原本的所在地的文化背景相同或者相似的地區,這樣能夠比較快地融入資本的正常運營。或者選擇一個文化容忍度和接受度比較高的地區,降低由于文化沖突而造成的風險或損失。而這些都對我國中西部地區而言處于一個相對不利的地位,造成資本集中于東部地區,而中西部地區資本積累比較匱乏。
2.外部的經濟環境差異引致投資地區差距
外部經濟環境的不同也是導致我國各個地區間國內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分布不均衡的原因之一。經濟水平較高的區域通常具有區位的綜合優勢。這里的外部經濟環境主要包括地區間市場容量的差異、市場開放程度的不同、資本產出效率的不同等等,通常由市場機制驅動的投資為了順利投入生產會比較傾向于外部經濟環境有優勢的地區。地區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通常是市場體系較為完善的地區,投資者不僅對這些地區的市場較為熟悉,而且對外商投資的產業限制相對較少,因此投資者認為投資風險較小。投資者如果身處于我國改革開放前沿的地區(尤其是4個經濟特區和沿海14個開放城市),就可以將自身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與這些區域的競爭優勢相結合,降低大量的市場索尋成本和信息成本以及交易成本,提高資本邊際效益,創造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得以引進外資的地區必然要求有一定的開放程度,而且地區市場與國際市場聯系越密切,其對外依存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吸引外資的進入。因為投資者在選擇投資區域時,不僅要考慮到資本的收益回報率,而且還要考慮到較低的風險性。顯而易見,市場開放程度較高的區域比不開放的區域風險要低,透明度較高,取得信息的成本就低,政策比較穩定。從具體數據也可見一斑。四個經濟特區和14個沿海開放城市從改革開放伊始,所吸引的FDI占全國的比重基本上都在40%以上,最高的年份超過45%。
任何一個投資者都是希望伴隨著較低的風險而獲取較高的投資回報率,那么在資本產出率較高的地區就會吸引更多的投資商,無論是國內投資者還是外資企業,因此資源配置效率的不同也會引起投資的地區差異。也就是說,不同地區要素投入產出效率的差異與地區的投資分布差異也有著某種關聯性。我國東部地區市場較為完善,產業積聚和產業集群極容易形成規模優勢,生產要素、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的供求信息較為完備,使得企業投資信息成本低,便于做出正確的決策和決定,投資的產業或產品方向正確,承受的風險和損失較低,有利于企業從事生產和擴大生產規模。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結構相對高級,而且資源配置效率較高,因此對資本的吸引力大,而西部地區則相對較弱,資本的回報率也較低,因而投資的風險大,不利于吸引資本流入。
3.政府的政策性傾向引致投資地區差距
我國對外開放政策呈現明顯的空間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我國利用國內資本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差異。我國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最早在東部沿海地區開始的,因此在早期國外直接投資的資本積累大部分集中于東部地區,導致了各地區之間的不平衡情況。我國政府實行的這種優先發展東部地區的政策,目的是為了吸引投資,進而由投資中心向邊緣地區發展,利用資本的外溢效果來發展內陸地區,但是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資本的流動是要受到很多因素影響的,只有政策性的引導并不能很好地達到預期的效果。后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戰略的實行,才次第地向中部和西部進發,但是政府的政策和管理手段的作用在目前還比不上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當然,隨著中西部地區市場的進一步的發展,低廉勞動力的比較優勢(相對于東部地區來說),交通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政策引導的作用就會越來越明顯了。可見我國政府所采取的這種漸進性開放政策深刻地影響了國內資本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差異格局。并且這種影響不是短期的、靜止的,在得到政策性鼓勵的地區獲得這種先發優勢以后,會形成一種持久的長期的優勢,因此制度上的優勢對其潛在的區位優勢的發揮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我國政府的優惠政策和先行優勢創造的有利條件,使得我國東部地區的收益率普遍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國內資本和國外直接投資會比較傾向于東部地區。另外,由于東部地區的制度環境較為完善,其相關制度較為透明和清晰,會給予投資者減少不確定風險的信心。尤其是一些在自己的國內已經失去競爭優勢的中小資本為了繼續生存,會進行產業的國際轉移,而他們在選擇投資國家以及投資區域時,比較注重的是政策上的優惠,會選擇我國政策傾斜較多的地區作為生產基地進行直接投資。
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高素質技術人員的比較優勢、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巨大市場容量、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以及政府的政策引導等因素都對投資者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至今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在以上要素條件上的差距仍然較大,所以國內投資和國外直接投資的空間分布仍無法避免“東重西輕”的格局。但是,將中部和西部地區對對比的話,中部地區吸引國內資本和國外直接投資的比重增長相對較快,也是由于上文中所提到的這幾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中部地區無論在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和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市場體系成長階段、還是在人員的技術構成等方面都比較接近于東部地區,其區位優勢較為明顯,成為投資者次于東部地區的選擇區域。
小結
總之,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在不斷擴大,地區經濟不平衡增長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導致我國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的主要原因來自投資差距。東部地區由于自身的天然地區優勢、外部經濟環境和政策傾斜的優勢,其引資能力高于西部地區,進而經濟增長率和收入都高于西部地區,引起了我國經濟增長的不平衡發展,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通過地區差距的成因分析可以為我國在發展地區經濟的資源配置上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為尋求最優解決方案創造有利條件。
論文關鍵詞:FDI地區差距國內投資差距區位優勢
論文摘要: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卻在不斷擴大,地區經濟不平衡增長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導致我國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的主要原因來自投資差距。本文根據我國內資、外資地區差距的現狀,分析造成投資地區差距的形成因素:天然區位因素,外部經濟環境和政策傾向因素。從而給政府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賀燦飛、梁進社,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分異及其變化[N].地理學報,1999(3)
[2]曹邦英,西部地區外商投資現狀及對策分析[J].天府新論,2006(1)
[3]李旭鵬、崔瑩,外商直接投資(FDI)與中國東西部經濟增長的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05(3)
[4]許晶華,外國直接投資與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研究[N].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5]韓科智,縮小區域投資差距,協調地區經濟發展[J].開發研究,1996(4)
[6]劉平兵,外商在我國直接投資區域差異的實證分析:1992-2002[N].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
[7]武劍,外國直接投資與區域經濟差距[J].中國改革,2001(3)
[8]薄文廣,FDI、國內投資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數據的分析和檢驗[J].世界經濟研究,2005(9)
[9]Solow,RobertM.Acontributiontothetheoryofeconomicgrowth.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56
1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內部治理結構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內部治理結構都是采用契約型,李建國、何孝星深刻的談到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內部治理結構的現狀。
1.1基金持有人利益代表主體的缺位
(1)在契約型基金中,基金管理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中,無論是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還是經營層內部,都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體來代表持有人的利益履行監督職責。個人持股監督成本太高,不免形成“搭便車”的心理,和“用腳投票”的方式,造成基金持有人幾乎不能形成對基金管理人的有效監督。
(2)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法》中雖然規定了基金持有人大會可以修改基金合同以及更換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但卻將召集召開基金持有人大會的權利首先授予了基金管理人,其次是托管人,并對基金持有人自行召集基金持有人大會規定了百分之十以上的基金份額持有人門檻,所以基金合同的修改以及管理人和托管人的更換事宜實際上均掌握在基金管理公司手中。
1.2基金托管人地位缺乏獨立性
我國現行法規中規定基金托管人有監督基金管理人的投資運作之職責,但這種監督卻難以實現。這是因為:第一,基金的發起人一般就是基金管理人,他有權決定基金托管人的選聘。第二,由于基金托管人是按基金資產凈值0.25%的費率逐日計提托管費的,托管銀行基本上唯基金管理人的意志是從。另外,托管銀行市場競爭不充分,在12家托管銀行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占有了整個托管市場份額的82.85%。
1.3對基金管理人的約束與激勵機制弱化
由于基金持有人利益代表主體的缺位與基金托管人缺乏獨立性,導致基金管理人損害基金持有人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加大了基金持有人風險。這些損害行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基金管理人對市場進行操縱,謀求自己的不當得利。其二,基金管理人直接損害持有人利益,為其大股東輸送利益。對基金管理人激勵機制弱化還表現在對基金管理人的激勵機制單一、聲譽機制傳導受阻。一方面,以管理費用為核心的有形資產激勵。另一方面,以聲譽為主的無形資產激勵。由政府審核代替市場競爭,結果必然導致基金管理人用賄賂機制代替聲譽機制,因為它更經濟更有效,從而使聲譽機制傳導受阻。
2我國基金的內部結構的優化
2.1加強持有人對基金管理人的約束
(1)引入授權組織(持有人大會、托管人、基金董事會、獨立董事等),由于投資者的高度分散性,引進“大股東”,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以形成對基金管理人的制約。比如引進保險公司、社保基金發揮大股東對基金管理人的監督,在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并存的基金市場上,機構投資者比個人投資者更具有實力和能力對基金管理者進行監督。
(2)實行基金持有人代表訴訟制度,強化對基金持有人的事后補救措施。目前,我國《公司法》雖對股東的訴訟權做出了規定,但尚未引入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由于目前我國基金治理結構中存在著“內部人控制”,投資基金中關聯交易現象十分普遍,基金托管人對基金管理人的監管職能根本就得不到保證,大大增加了基金運作的風險,因此在基金治理結構中導入基金持有人代表訴訟尤為必要。
2.2加強托管人對管理人的監管
作為基金發起人的基金管理公司有權選擇托管人,是造成托管人缺乏獨立性、導致其監督軟弱性的根源。要從根本上強化基金托管人對基金管理人的監管,必須改變基金托管人的選擇辦法。具體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由基金持有人直接選擇基金托管人,從經濟上切斷管理人與托管人的聯系。另一種辦法是借鑒德國的經驗,把對基金托管人的監督和選擇權交由監管機構。
另外,加強托管人對管理人的監管,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套基金托管人的收益--風險機制,即基金托管人既然獲取了基金投資者給予的基金托管費,就要盡心盡力對基金的運作進行監管。如果是因監督不力甚至與基金經理人“串謀”損害投資者的利益,那么就要承擔相應責任。這需要在有關法律方面建立相應的賠償制度。另外,就是引入外資銀行作為托管人,加大托管人之間的競爭,從而提高托管人的監管效率。
2.3完善對基金管理人的激勵機制
(1)使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持有人的目標函數保持一致。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兩個:第一,減少以凈資產值為基數按固定比率提取的固定報酬,增加業績報酬所占的比例,使基金管理人收取的管理費更好的與基金業績掛鉤;第二,讓基金管理人持有基金份額,分享基金剩余索取權并承擔經營風險。為了提高激勵相容程度,應該提高基金管理人持有基金的比例,并嚴格限制其轉讓,盡可能使基金管理人與基金持有人風雨同舟。
(2)引入聲譽機制。聲譽機制是基金管理人出于長期利益的考慮以約束短期利益的沖動,它是維持基金管理人與基金投資者之間不可缺少的機制。例如,基金管理人出于增加管理費和計提業績報酬所做的凈值操縱不會存在,因為這是一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辦法,與基金管人的長期職業生涯相比,一次性的業績報酬是不足道的。
2.4嘗試發展公司型證券投資基金內部治理結構
在我國,證券投資基金主要采用契約型內部治理結構,而在其他基金業發展已相當成熟的國家,比如美國則主要采用公司型。公司型基金首先是一個法人組織機構,它通常沒有自己的日常雇員,只設立一個基金董事會來代表基金持有人利益。基金的董事會由關聯董事和獨立董事組成,對股東負責,負責決定公司的營業目標,制定投資的政策和戰略,并控制管理目標的實施、監督基金各項運作。基金的各項具體運作事務主要是委托其他公司完成。公司型基金的明顯優點就是基金持有人可以有更大的監督和投票的權力,可以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3結束語
公司型基金與契約型基金的比較、選擇問題,雖然單純從契約的角度來看,公司型基金在治理效率上要優于契約型基金。對于兩種模式的選擇,最好的辦法或許是尊重投資者的簽約權,讓投資者去自由選擇,讓兩種模式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
參考文獻
我叫**,是**級**班的學生,我的論文題目是《PE投后企業財務風險管控研究》。論文是在***導師的悉心指點下完成的,在這里我向我的導師表示深深的謝意,向各位老師不辭辛苦參加我的論文答辯表示衷心的感謝,并對三年來我有機會聆聽教誨的各位老師表示由衷的敬意。
下面我將本論文設計的目的和主要內容向各位老師作一匯報,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首先,我想談談這個畢業論文設計的目的及意義。
在個人的工作實踐中發現,部分被投資企業未能獲得預期財務收益的主要原因是PE投資機構普遍存在著“重投資而輕管理”的現象。PE作為投資常見的形式之一,雖然其投資的對象多為相對成熟的企業,但其投后管理中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管理及管控機制的不完善往往是造成投資不能達到預期收益目標的原因之一。PE作為投資機構,在投資企業的同時也預期在一定周期內獲得相應的財務回報,因而財務風險的管控就顯得格外重要。
普華永道的研究指出:“全民PE的時代已迅速過去,PE投資將變得越來越專業化,垂直行業將越來越細分化”。因此,如何借用現有的投后管理理論或方法論來指導PE的投后管理,尤其是進行相應的財務風險管控就顯得格外有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
本論文將根據對國內外相關理論的研究,對PE如何在中國市場進行投后財務風險管控進行研究及探討。
其次,我想談談這篇論文的結構和主要內容。
本論文的研究方案是回顧、總結和運用W內外相關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結果,基于個人在PE投后管理項目中的實際經驗,并結合深圳創業板上市公司PE所投資企業的公開信息調研,定性分析國內市場PE投后管理財務風險管控現狀、需改進的領域及方向,進而探討可行的解決方案及方法論框架。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系統分析法及實證分析法。
本研究先通過回顧、總結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確定了本論文的研究重點和方向。
隨后,對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或工具進行了研究及歸納總結,主要包括:公司治理、企業內部控制、企業財務風險及管理、企業財務分析及風險預警、私募股權投后風險管理。通過文獻調研形式,基于深證創業板PE投資企業的上市公司的相關信息,具體研究目前國內的PE投后管理尤其是財務風險管控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問題的主要類型及成因。并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探討在現有理論體系下解決方案的不足及潛在改進領域。最后結合上述三者,提出并探討提高PE投后管理財務風險管控的新方法論框架,并結典型案例分析其在指導PE投后管理實踐中的具體步驟及指導意義。
BT是英文buildtransfer的縮寫,中文的狹義解釋是建設移交,廣義解釋代表一個完整的投資過程,即項目融資、建設、移交的全過程。通俗地說,BT投資是一種“交鑰匙工程”,政府通過特許協議,社會投資人投資、建設,建設完成以后“交鑰匙”,政府再回購,回購時考慮投資人的合理收益。google_protectAndRun("render_ads.js::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目前采用 BT模式籌集建設資金成了項目融資的一種新模式。 1、BT模式產生的背景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及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基礎設施投資尤其是公路工程建設資金的銀根壓縮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如何籌集建設資金成了制約公路建設的關鍵。原有的投資融資格局存在重大的缺陷,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建設企業及其關聯市場在很大程度上被人為阻隔,資金缺乏有效的封閉管理,風險和收益分擔不對稱,金融機構、開發商、建設企業不能形成以項目為核心的有機循環閉合體項目管理論文,優勢不能相補,資源沒有得到合理流動與運用。2、BT模式的運作政府根據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對項目進行立項,完成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籌劃報批等前期工作,將項目融資和建設的特許權轉讓給投資方(依法注冊成立的國有或私有建筑企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根據項目未來的收益情況對投資方的經濟等實力情況為項目提供融資貸款,政府與投資方簽訂BT投資合同,投資方組建BT項目公司,投資方在建設期間行使業主職能,對項目進行融資、建設、并承擔建設期間的風險。項目竣工后,按BT合同,投資方將完工驗收合格的項目移交給政府,政府按約定總價(或計量總價加上合理回報)按比例分期償還投資方的融資和建設費用。政府在BT投資全過程中行使監管,保證BT投資項目的順利融資、建設、移交。投資方是否具有與項目規模相適應的實力,是BT項目能否順利建設和移交的關鍵論文提綱怎么寫。
3、實施BT模式的依據3.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第二條“政府采購是指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購目錄以內的或者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3.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路法》第一章第四條“國家鼓勵引導國內外經濟組織依法投資建設,經營公路。”3.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2003]30號《關于關于培育發展工程總承包和工程項目管理企業的指導意見》第四章第七條“鼓勵有投融資能力的工程總承包企業,對具備條件的工程項目,根據業主的要求按照建設―轉讓(BT) 、建設――經營――轉讓(BOT) 、建設―擁有――經營(BOO) 、建設――擁有 ――經營――轉讓(BOOT)等方式組織實施。”4、廣東順德公路BT工程案例中國中鐵順德公路BT工程項目――廣東省佛山市一環南拓暨順德區快速干線項目,是佛山市順德區政府與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適應改革發展要求,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采用BT工程總承包模式建設的廣東省2010年亞運會重點配套工程。該項目2007年開工建設,2008年超額完成了施工產值保4(億元)爭5(億元)的投資目標。盡管工期緊、壓力大、施工環境復雜,但項目開工至今,整個項目施工管段沒有發生一起大的安全責任事故,也沒有出現任何擾民事件。
5、BT模式的特點根據BT的概念可知:5.1 BT模式僅適用于政府基礎設施非經營性項目建設;5.2政府利用的資金是非政府資金,是通過投資方融資的資金,融資的資金可以是銀行的,也可以是其他金融機構或私有的,可以是外資的也可以是國
主要欄目
主要刊登內容:規劃與優化、投資分析與決策、生產與經營管理、供應鏈管理、項目與風險管理、應急管理、知識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等方面具有創造性的學術論文,反映我國管理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
投稿要求
一、《中國管理科學》是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和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每期為雙月中旬出版,由各地郵局征訂發行。刊登內容主要包括:規劃與優化,投資分析與決策,生產與經營管理,供應鏈管理,項目與風險管理,應急管理,知識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等方面具有創造性的學術論文,反映我國管理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封面刊名為研究會創始人華羅庚先生手筆。
二、來稿要求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文字簡潔,數據可靠。每篇論文一般不超八千字。來稿須按標題,作者,單位(單位名稱,省市,郵編),論文摘要,關鍵詞,中圖分類號,論文正文,參考文獻的順序書寫;并須附英文標題,作者姓名(漢語拼音),單位,英文摘要及關鍵詞,以及第一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別,民族,籍貫,單位,職務,職稱,研究方向),詳細注明通訊作者的聯系電話和E-mail地址及通訊地址。獲得各種基金資助的論文請注明基金名稱及資助編號。
2.來稿必須做到清稿定稿。稿中外文字母,符號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上、下角的字母、數碼,其位置高低應區別明顯。來稿符號、公式須用公式編譯器排印。
3.正文須采用本刊規范編號格式,文中首段為“1 引言”(左對齊)。在“1引言”中應簡要陳述本文所研究的具體科學問題及其重要性;應簡要系統評述該問題的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評述內容中必須指出參考文獻編號;應簡要說明本文與已有研究的主要區別和特色之處。在“1 引言”中不要加入小標題和圖表,也不作分節內容的介紹。
4.參考文獻只擇最主要的列入,并用單字母方式標識參考文獻中所引用論文的類型(專著M,論文集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研究報告R,標準S,專利P,其它Z),未公開發表的資料請勿引用。
5.文中圖表只附最必要的,圖中文字符號要與正文一致。
6. 文稿各部分書寫格式請參考本刊近期已發表的論文。
三、來稿刊登與否由編委會審定。對選用的稿件本刊有權做出適當的文字刪改(或退請作者刪改)。來稿在六個月逾期 未收到錄用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本刊對來稿不退還,請作者自留底稿。
二、研究領域
張偉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綠色經濟理論與政策。該領域著重從經濟學角度研究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污染或預防污染的措施。他的研究專長是綠色投融資,主要研究環境保護的投融資設計、路徑優化及相關政策支持。先后被聘為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特邀理事、山東生態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省生態文明研究會常務理事、山東省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濟南綠色經濟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等。曾被授予山東省理論人才“百人工程”成員、濟南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濟南市理論人才工程成員、濟南大學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三、研究成果
張偉教授近5年內在高水平期刊發表了13篇論文。目前已在Energy Policy(SCI與SSCI雙檢索刊物)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相關SCI(SSCI)論文5篇,在《管理世界》、《中國軟科學》等國內權威刊物發表相關CSSCI論文8篇。有3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經濟研究參考》等轉載。并主持國家級及省部級研究項目7項,分別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低碳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研究”;國家軟科學計劃項目“金融促進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的理論、實務與案例研究”;國家環保“十二五”規劃項目“非環保系統資金投入、項目運作的經驗與借鑒”;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基于科學發展觀的山東省產業集群升級優化戰略與融資對策研究”;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創新發展半島城市群循環經濟園區,建設生態強省與有效利用跨國公司投資研究”;山東省軟科學計劃項目“利用外資增強山東省城市綠色創新能力的路徑與對策研究”;全國統計科研規劃項目“城市環境設施產業投資績效的經濟統計評價與改進對策研究”。以上項目除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外均已按時完成,并得到專家好評,所提對策建議有些被國家環境保護部采納,進入“十二五”規劃;有些被山東省領導批示,并被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發改委、山東省環保廳等采納應用,取得了可觀的社會(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近5年內獲得8項科研成果獎勵。主持完成的成果或撰寫的論文,先后獲得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項;獲得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三等獎共計3項;獲得國家統計局全國統計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共計2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共計2項。
四、主要論著
1、經濟體制轉軌績效與城市環境設施投資體制個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區域競爭力研究叢書,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2011年。
3、橋隧交通建設與城市發展探討,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
4、外商投資與綠色經濟發展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年。
5、金融業綠色轉型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年。
6、發展藍色經濟應當繼續加強節能降耗,統計研究,2010年第7期。
7、利用FDI增強我國綠色創新能力的理論模型與思路探討,管理世界,2011年第12期。
8、外商投資環境規制與東道國綠色創新,經濟學動態,2012年第11期。
荷蘭是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權國家,構建了第一個現代意義的金融體系,加快了其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本文以荷蘭金融與產業成長歷史為線索,分析荷蘭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和根本原因所在,從而揭示金融成長如何保證和加快產業成長,為我國發展提供借鑒。
一、農業商品化、工場手工業規模化與商人資本
(一)農業商品化與“商品農”
荷蘭獨立后農業生產率迅速提高,導致農業的分工和專業化以及商品化,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專業化農業生產,農產品的商品率相當高國際貿易論文,成為歐洲國家糧食的重要供給國。荷蘭弗里斯蘭的哈姆馬農產品的商品率甚至達到92.3%,1572年由于弗里斯蘭經歷戰爭商品率下降。
在沿海地帶漁業成為重要產業,與當時其他國家不同,荷蘭的三大漁業(鯡魚、鯨魚和鱈魚業)不僅僅限于捕撈,而且還進行加工、包裝或提煉,漁業成了一種工業。荷蘭省北部島嶼以及荷恩與阿姆斯特丹之間地帶17世紀上半葉從事海上漁業加工的鄉村男勞力占其總數的50%[1]。1562—1657年出口到波羅的海的鯡魚中75%是荷蘭運輸,1661—1720仍占60%,此后比重大幅度下降,1730—1740,荷蘭一國要占歐洲全部鯡魚年產量的1/2以上。
農產品、畜產品和漁業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已形成大規模商品生產,高產量、高商品率和眾多的從業人員說明荷蘭的農業已突破傳統生產方式,農業已形成一種產業,支撐著荷蘭經濟強國的基礎。德·弗雷斯(1971)[2]總結認為,荷蘭鄉村經濟轉變的主要特征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商品農”的形成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作為前向聯系,農產品的商品化維系著為之服務的運輸和市場網絡。憑借繁密順暢的流通渠道,鄉村農產品貿易不僅遍及國內,而且擴大到國際,成為荷蘭龐大商業帝國機器運轉的“基本劑”。作為后向聯系國際貿易論文,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刺激了人們對于土地開發的投資興趣,推動了作為農業生產資料的肥料和飼料的貿易擴大,促進了鄉村手工業的興起和教育的興辦。直至整個18世紀,荷蘭農業始終在歐洲保持了最先進的生產水平。
(二)工業與金融業的形成
紡織業特別是呢絨工業是荷蘭的第一支柱產業,已形成生產的大眾化,而且紡織業的結構調整(如新呢絨生產取代舊呢絨生產)使荷蘭保持著持續的優勢。至17世紀,來登成為歐洲最大的毛紡織中心。
國內工業中居突出地位的是造船業。在17世紀初期造船業已成為荷蘭居第二位的支柱產業。政府興建的國內四通八達的運河和造船業的大型化、機械化使荷蘭水上運輸趨向經濟化——運輸成本低廉化。造船業既為荷蘭的海外貿易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又為荷蘭國內經濟飛躍提供了基礎,促進了荷蘭銀行業和保險業的形成和發展,同時推動了海上貿易在全球范圍的興起。
(三)商人資本與農業、工業成長
在農業、工業和工場手工業成長過程中,商人資本起著重要作用。在經濟發展起始階段,由于經濟規模較小,商人資本和產業資本采用正式或非正式合作方式,通常融為一體。當荷蘭農業商品化、工場手工業規模化迅速擴大時,產業成長的預期收益吸引更多商人資本流向農業和工業,由于商人資本具有雄厚的資金、專業的商業技能,從而逐漸控制了生產和銷售的全部過程;同時,與商人資本早期實行合伙制的原有生產者逐漸喪失生產資料國際貿易論文,淪為工資勞動者。產業資本的增加進一步加強了農業產業化和工業的發展,即產業成長。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專門從事農業、制造業的產業部門和專門為產業融資服務的金融部門。
二、現代金融制度的建立與國際貿易中心的確立
(一)現代銀行制度與對外貿易
農業商品化和工場手工業規模擴大以及造船業的經濟化促進了荷蘭的對外貿易,對外貿易的迅速擴大內在地要求金融機構為之提供便利的國際貿易支付體系。在威尼斯銀行業模式基礎上建立的金融機構框架已不能使支付體系順暢、有效。此時,1609年建立的阿姆斯特丹銀行進行了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銀行券代替硬幣,同時要求進出口商在該行開立賬戶,600弗羅林以上的支付必須使用匯票。“銀行券的發行與流通是金融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金融對經濟推動作用產生一個飛躍的轉折點,最初發行是為了節約金屬鑄幣和在支付體系內提高效率,但卻為后來信用貨幣制度的建立做了重要嘗試,開辟了通過創造廉價貨幣以促進經濟發展的道路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1]阿姆斯特丹銀行的業務創新對荷蘭經濟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提高了支付效率,這是其最初的目的,而且事實也達到了預期目標。更為重要的是支付的便利吸引了更多的其他國家的商人在阿姆斯特丹銀行結算,既帶來了資金,也使阿姆斯特丹由一般的商品集散地演變為國際貿易中心。第二,信用工具的產生大大滿足了產業成長所需資金。農業商品化和工場手工業規模的擴大,使得僅依靠內源融資不能滿足產業成長的需要國際貿易論文,傳統的銀行借貸既受資金來源約束,也有籌資成本過高的影響。信用工具的產生使得貨幣乘數作用出現,從而為產業成長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對外貿易迅速成長為荷蘭的支柱產業。第三,降低了籌資成本。銀行業務的創新大大便利了資金的借貸,也促進了銀行業的競爭,大量銀行聚集在阿姆斯特丹,使得銀行的借貸利率比歐洲其他國家要低幾倍,低利率貸款為產業擴大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力支持。正如馬克思所言:“在荷蘭,商業信用和貨幣經營已隨著商業和工場手工業的發展而發展,而且在發展過程中,生息資本已從屬于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這一點已經表現在利息率的低微上”[2]。
(二)證券市場與貿易壟斷
海外貿易的迅速成長激發荷蘭人紛紛組織貿易公司,同時帶動了銀行業和保險業的擴大,產業成長(海外貿易)大于金融成長,資金需求成為瓶頸;同時荷蘭在早期實行的合伙制貿易方式問題凸顯:這種具有短期行為特征的貿易方式與荷蘭迅速壯大的海外貿易不相匹配。為解決長期資金問題,1606年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立之時即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張股票,這張股票讓荷蘭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輝煌。該公司采用股份制向全社會募集資金,有的股東只有幾十個荷蘭盾,表明股份制在荷蘭已成為普及的籌資和投資方式。1608年國際貿易論文,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建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股票交易所。盡管只有聯合西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股票在此交易,另外還有政府發行的各種類型的債券(更多股票和證券交易在非正式市場交易),這個市場卻擁有成熟的交易技術,包括期權和期貨合約的使用。阿姆斯特丹是當時歐洲的商業中心,與此相匹配,該交易市場成為國際股票市場的中心。——17世紀荷蘭資本積累比歐洲各國的資本總和還要多,對外投資比英國多15倍。投資于歐洲、東印度和美洲的外國債券的資金超過3.4億荷蘭盾。英國國債的很大一部分由荷蘭人持有,每年有上千萬荷蘭盾的利息收入[3]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更為重要的是17世紀中葉的“金融革命”——各省從向商人—銀行家借款轉為直接向富人出售國庫券。阿姆斯特丹成為當時歐洲最著名的短期和長期信貸供應者,成為一個規模空前的國際金融市場。
證券市場的迅速發展為對外貿易提供了豐富的資金,也解決了企業所需的長期資金問題;同時,證券市場的大眾化使得金融成長快于產業成長,從而保證和加快了現代商業(海外貿易)的成長。.
股份制幫助荷屬東印度公司打敗英屬東印度公司,奠定了其貿易壟斷地位;證券交易所和阿姆斯特丹銀行的建立為對外貿易提供了雄厚的資本和便利的支付體系;資金的自由流動使阿姆斯特丹成為資金的集散地:一方面,現代金融制度的建立和金融工具的創新使國際資金大量流向阿姆斯特丹,另一方面,發達的金融體系又為荷蘭和其他國家提供了廉價而便利的資金來源。金融成長把廣大居民購買力的利益和產業成長(海外貿易)直接結合起來,促進了荷蘭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荷蘭成為國際貿易中心的同時國際貿易論文,也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至此,現代金融制度已成功幫助荷蘭確立了國際貿易中心,金融成長和產業成長進入成熟期。
三、資本自由流動與產業衰落
海外貿易匯集的大量財富和諸多物產,源源不斷流入荷蘭,進而轉化為巨額商業利潤和資本,至17世紀中期,荷蘭已成為世界商業霸主。然而,曾促使阿姆斯特丹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資金自由流動,出現國內資本脫離產業轉向借貸資本,貸款回收的困難和泡沫經濟的破滅,動搖著其金融體系的穩定。
首先,轉口貿易的興盛改變了商人資本的性質。商人資本原為獲取商業利潤而參與并逐漸控制國內產業生產,當轉口貿易變得更為有利時,商人資本便傾向于進口而非制造,資本則由產業資本轉向商業資本,顯然阻礙了國內產業進一步成長。由于轉口貿易的特殊作用,以阿姆斯特丹為首的商業城市,期望靠轉口貿易擴大財富國際貿易論文,無視國內工業成長的根本利益,激勵政府實行低關稅,對國內工業放棄保護,也就意味著對國內產業成長的阻礙:海外貿易脫離國內產業成長,失去交換的基礎;放棄國內工業保護,也就意味著商品生產國商品競爭力的提升和直接貿易的興起,荷蘭的轉口貿易失去依托。商業資本在荷蘭商品經濟發展中不是逐步讓位于工業資本,而是使工業資本越來越屈從于自己,這一演變趨勢與西方近代資本結構演變的總趨勢恰好相反[4]。
其次,金融成長脫離國內產業成長,失去基礎和載體。金融業在促進海外貿易迅速成長的同時,荷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然而至17世紀后期,荷蘭資本更多用于對外借貸而非國內產業投資。荷蘭金融業的高度發達具體表現在利息率的低微上,而同期其他國家的利息率則是荷蘭的幾倍。由此不僅導致商人資本從產業資本轉向借貸資本,而且促使商人(尤其是大商人)在國內低息借貸,國外高息放貸,進一步加劇國內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減少。
第三,銀行壞賬形成金融危機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到18世紀末期國際貿易論文,荷蘭資本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商業資本主義演變為借貸資本主義。對外大量放款為荷蘭贏得了金融資本家的美譽,然而對外放款的對象:一是外國政府、君主,一方面增強了外國的軍事和工業實力,另一方面戰爭使得大量貸款成為壞帳,嚴重影響著荷蘭的金融業;二是對外金融投機,到17世紀下半葉,其影響超過對外貿易。1758年,荷蘭商人購買的英格蘭銀行、英國東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股票占這些股票總額的1/3[5]。南海“泡沫事件”導致投資者損失慘重。壞賬的形成和商人資本的損失大大降低了荷蘭的金融競爭力。各種投機活動導致一系列銀行破產倒閉,引發1763年的金融危機。
四、啟示
1.產業成長是現代金融體系形成與成長的基礎
農業、工場手工業、海外貿易等產業的興起增加了融資需求,銀行券、匯票、期權、期貨、國庫券等金融工具創新蓬勃發展,證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銀行、非正式交易市場等現代金融體系產生,產業成長引致金融成長;另一方面,金融成長又為農業、工場手工業、海外貿易等產業提供充足的資金,進一步促進產業成長,在這一過程中金融業本身得以成長。
2.現代金融體系保證和加快了海外貿易的成長
阿姆斯特丹銀行建立的支付制度第一次顯示了現代金融制度的威力,促使阿姆斯特丹迅速成為國際貿易中心;荷屬東印度公司發行的股票既保證了企業長期生存,又促使荷蘭海外貿易迅速獲得壟斷地位;資金的自由流動促使阿姆斯特丹成為國際資金的集散地。因此,銀行券、國庫券、股票等金融工具的創新、銀行制度和證券市場等金融制度創新既保證和加快了國際貿易中心的確立國際貿易論文,又促進了金融業自身的成長,使荷蘭保持了一個多世紀的世界霸權。根據馬克思的說法,荷蘭是“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3],或如亨利?塞所言荷蘭是“商業和金融資本主義的象征” [4]。
3.金融成長與產業成長必須保持合理關系
金融成長以產業成長為基礎。“郁金香事件”顯示了泡沫經濟的危害,此后歷史上多次的泡沫經濟與此都有相似之處——金融成長脫離產業成長必然帶來泡沫的破滅;“南海事件”表明資本自由流動的負面效應,美國歷史上也多次發生外國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的金融危機。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成長超過產業成長所需以及資本自由流動帶來的危害已引起各國關注,尤其是擁有外國巨額證券資產時更應引起重視,國家金融安全成為政府的職能之一。
作者:史恩義 男,1967年8月生,山西襄汾縣人 工作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
職稱:副教授
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投資
學位:經濟學博士
參考文獻
[1].范?德?沃德.鄉村史系學報與荷蘭鄉村史的研究[J].歐洲經濟史雜志,1971,31(1):236.
[2].德?弗雷斯.黃金時代荷蘭的鄉村經濟1500—1700[J].經濟史雜志,1971,31(1):266-267.
一、畢業設計(論文)課題來源、類型
課題來源:經過老師推薦,自己慎重選擇后確定的方向與題目
課題類型:本課題屬于宏觀角度下的研究,通過對中國股市成長性的認識和對投資機會的定性研究,來分析和總結其兩者之間的關系。
二、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秩序發展,中國資本市場也日益完善,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執法力度的強化,使得股票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則得以充分體現,中國股市經歷了2007年至2012年底長達5年的大熊市。股票價格已大幅度的下跌,相當一部分藍籌股具有投資價值,股票市場投資機會凸顯沒產業升級時新興產業在經濟中比重日益提升,政策扶持的行業未來增長的潛力相當大,對這些增長型行業在股票市場進行長期投資必將獲取豐厚的回報。但是中國股市仍然是一個相對不承受的新興市場,投資風險相對較高,因而研究中國股市的成長性與投資機會對引導投資者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本課題的研究狀況及發展趨勢
首先由于我們現在研究的是中國股市的成長性與投資機會,中國股市已經走過二十幾年,我們還是可以從他的成長性和其對應的投資機會來分析他們之間的關系。在我們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過同樣的課題我們可以從中取得一些十分有意義的借鑒。
《中國股市成長與宏觀經濟》作者周垂日;2000年出版,本文分析了中國股票市場發展近十年來,股市規模與國民生產總值及居民儲蓄的關系,并與處于迅速發展階段的美國、韓國股市的同類數據比較,中國股市發展速度較快,論述發展股市對中國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意義。由于其主要研究的是中國股市與宏觀經濟的聯系,所以對投資者的價值并不是很大,而且它的出版時間較早。對現在的意義也不是很大。
《代價最小的股市路徑之爭——中國股市十八年的回憶與思考》作者劉紀鵬;劉妍;2007年出版,本文主要說的是從1990年深交所試運行和上交所正式運行起步至今,中國股市歷經十八個年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十八年來,中國股市的成長史到底是一部不規范的成長史,還是一部國情和西方規范成功結合的發展史?到底是一個充滿了投機、泡沫和賭徒的賭場,還是和平崛起的中國不可或缺的主戰場?在中國二十九年的改革中,沒有一個領域像股市這樣,爭論如此之多、如此之激烈。"強調國情為主的實事求是派"和"強調海外規范為主的照搬照抄派"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息。以股權分置改革為例,"市價減持"變"對價改革"導致天壤之別。因此,敢于正視這十八年發展史,客觀科學地總結我們在股市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至關重要。本文試圖從中國股市發展中爭論過的幾個焦點問題入手,對過往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以尋求中國資本市場未來發展的最優路徑。他給我們講述了中國股市的成長歷史,但沒有對未來的中國股市走勢進行展開分析。
《見證成長》作者周宏波;2011年刊登于《股市動態分析》<正>2010年,中國證券市場20歲生日,《股市動態分析》作為中國最刊創刊的專業性證券類期刊也見證了中國股市的成長歷程。而中國機構投資者初具規模也就是三五年內的事,每年的"最佳機構投資者"春節特刊也正在見證中國投資人成長的步伐。自2008年首次推出"最佳機構投資者"特刊以來,每年上榜機構風云變幻,新機構名字層出不窮,今年也不例外。這一方面表明中國投資者隊伍的不成熟。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欣喜地發現,開始有些機構連續兩年上榜,比如公募基金界的華商基金、華夏基金,私募機構的尚雅投資。《中國股市成長質量及其對策研究》作者牟長利;龍子泉;2003年出版。本文主要給我們講述了我國的滬深股市自九十年代初成立以來,經過短短十余年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以及對現在中國上市公司的總體質量分析。并給投資者以建議。
《中國股市暴漲暴跌背后的制度建設缺失》作者:王一靜,文獻來源:[J].現代商業,2008股市18年的成長,也是中國股市制度完善的過程。中國股市經過了兩年的股改,終于解決了積壓已久非流通股問題。本文就中國股市最近出現的一漲暴跌的行情,分析了中國股市制度存在的缺陷。說明我們國家的股市發展存在著制度的缺陷,需要更近一步的改進。
《從A股市盈率變化看股市投資機會》作者:金開安,文獻來源:[J].投資北京,2011<正>股市的低估,對于長期投資的價值投資者來說,是一個買入持有的好時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股票市場經歷了2009年觸底反彈,2010年到2011年長期盤整、交易低迷的弱勢階段。本文主要說了我們怎么利用市盈率來把握投資機會。
《危機下的中國投資機會》作者:馬晨文獻來源:[J].中國金融家,2009文獻主要講了大中華區是如何從一個地理概念轉變為一個充滿投資機會而且經濟結構互通的地域?中國的股市表現領先全球,哪些行業將出現最佳的投資機會?A股市場的短期和中長期走勢如何?流動性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中國老齡社會養老產業的投資機會研究》作者:劉紅,唐繼碧,文獻來源:[J].會計師,2012,摘要: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四二一"為主的家庭結構模式導致了養老方式從以家庭養老為主轉變為以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并重的養老模式過渡,同時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人口不斷增加,老年人收入也不斷增加,政府對養老產業大力支持,但是與此相對應的卻是養老產業的落后和養老產品、服務的嚴重缺失,因此,我國養老產業將迎來發展的春天,帶來巨大的投資機會。
《中國股市投資組合規模的進一步研究》作者:方少含,文獻來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摘要:采用"滬深300"成分股中的280只股票,通過隨機抽樣的方法建立等權投資組合模型,實證分析了中國股市投資組合規模的非系統風險分散效應,計算了滬深A股系統風險總量,并從馬可維茨投資組合理論出發探討了合適的規避風險的投資組合。
《股市投資機會在哪里?》作者:劉浩,文獻來源:[J].卓越理財,2008,摘要:<正>2008年上半年,根據各種理論推算出的"鐵底"——5000、4800、4000、3500……,都沒能阻止股市大盤的下跌、再下跌,股指在所謂"鐵底"中一路暢行。大跌之后,下半年股市能否絕地反擊?《中國股市投資策略探討》作者:劉光彥文獻來源:[J].商業研究,2005,摘要:14年來中國股市大幅波動,暴漲暴跌的次數不計其數,許多參與群體損失慘重。然而,中國股市在讓投資者面臨巨大風險的同時,也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機會,認真研究中國股市的運行情況及漲跌機理,探討其投資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爭奪資源:故事遠未結束》作者:彭波,文獻來源:[J].證券導刊,2006,摘要:一年來,一邊是股改轟轟烈烈地進行,一邊是牛市如火如荼地展開,中國股市隨著最大的制度障礙的消除,被壓抑的上升動能開始逐步釋放,除了制度的原因,資源與能源、人民幣升值、消費升級被視為這輪牛市的開始。
《中國股市投資價值分析:基于行業角度》作者:錢競,文獻來源:[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2,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又經歷了歐債危機,中國股市持續低迷,大盤指數不斷跌破低點,中國股市仿佛在一夜之間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眾多股民被套,財富大幅縮水,基金公司普遍虧損。中國股市到底具不具被長線投資機會還有待考驗。
《中國股市投資風險結構性失衡分析》作者:李瑋,陳衛平,文獻來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摘要:從介紹股市投資風險特征著手,通過對中外股市風險結構的實證分析比較,指出了當前中國股市系統性風險比例過高,系統性風險與非系統性風險結構性失衡,并圍繞這一失衡現象對其成因、危害進行了分析。
《運用投資機會集方法研究公司成長性》作者:潘立生,任國宏,趙惠芳,文獻來源:[J].財會月刊,2010,摘要:本文使用投資機會集方法并選用我國滬深兩市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來度量公司的成長性,并對投資機會集方法和傳統的托賓Q值方法和市凈率方法進行有效性檢驗,結果表明:投資機會集方法比托賓Q值方法。
《時變性投資機會條件下的戰略資產配置決策:理論與中國實證》作者:范利民,陳浩武,文獻來源:[J].管理工程學報,2010,摘要:本文分析了投資機會的時變性特征對長期投資者戰略資產配置決策的影響并實證,表明時變性特征降低風險資產長期收益率條件方差的增長速度,降低其在長期投資視角的風險。
從上我們得到:中國股市成長性與其他的一些因素之間的關系,或者是投資機會與其他的因素之間的關系。可以借鑒他們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有利于我們選擇正確的研究方向。
四、本課題主要研究內容
論文在廣泛閱讀相關資料和研究成果、理論,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我國股市的成長性與投資機會進行研究。論文通過對中國股市的成長性,投資機會各自分析和實證研究后得出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分析,最后綜合理論與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并提出相關建議。以下為提綱:
第一章,緒論部分主要是說明本文的研究意義和背景、概述本文的研究內容。
第二章,詳細說明中國股市的成長性,對中國的成長性展開分析
第三章,詳細說明中國股市的投資機會,并研究不同時期的投資機會是怎樣變化的
第四章,通過選取樣本和萃取數據對中國股市的成長性與投資機會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第五章,對本出總結,同時通過本文的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五、完成論文的條件和擬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徑)
首先,通過研讀國內學者對于這一問題的各類研究成果,并以此為思路來尋找出我所需要進行的宏觀方面的研究。
其次,借鑒國內學者的理論成果及實證檢驗成果找出我的研究所需要的數據與實證方法,并找出各類實證檢驗結果的相同于不同之處,提出我所要研究的問題的理論依據及實證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據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找到能夠驗證我問題的方法。
再次,對我所研究的問題進行分析,此部分相對于前面較理論化,但是會更加具體到細節。
六、本課題進度安排、各階段預期達到的目標:
1.2.28-3.6:確定論文題目,明確論文目的、內容及進度安排,開始查閱資料。
2.3.7-3.20:收集資料,撰寫任務書和文獻綜述。
3.3.21-3.27:收集資料,完成開題報告。
4.3.28-4.3:整理資料,擬定論文大綱。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風險投資對策建議
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是資本的缺乏,因此,外部融資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對高新技術進行投資的一種金融行為,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孵化器,從投資行為的角度來講,風險投資是把資本投向蘊藏著失敗風險的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領域,從運作方式看,是指由專業人才管理下的投資中介向特別具有潛能的高新技術企業投入風險資本的過程,也是協調風險投資家,技術專家,投資者的關系,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一種投資機制從本質上講,風險投資是高新技術產業在投入資本并進行有效使用過程中的一個支持系統,它加速了高新技術成果的化壯大了高新技術產業,催化了知識經濟的蓬勃發展,這是它最主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風險投資還可以促進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促進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完善企業融資體系和優化資本配置、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并增加國民財富。風險投資的重要作用,已經被人們所普遍認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投資的發展主要依靠市場主體和市場力量的推動,但是,僅僅如此是不夠的。由于風險投資本身的特性以及,市場失靈,等現象的存在,需要政府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同時,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給風險投資提供一定的待遇和發展環境。中國要認真學習和研究國外經驗,但需要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道路。
一、風險投資的內涵
風險投資(VentureCapital)也常被稱為風險資本、創業投資,關于風險投資基本定義的界定,目前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而研究風險投資之前對其內涵須有一個正確認識,這樣才有利于引導風險投資業在我國的發展。美國全美風險投資協會(NVCA,NationalVentureCapitalAssociation)2000年指出,風險投資企業是由專業投資者提供資金投資并參與管理的一種投資形式,該投資的投資對象為高速發展并蘊藏著有望成為某行業重要公司的潛力新興公司。經合組織(OECD)1996年定義風險投資為對常被大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忽略,具有高風險和規模較小的高科技公司的投資,并提出風險投資亦可指那些對未上市的初創公司投資并參與管理的資本。我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則指出,風險投資是指資金投向蘊藏著失敗風險的高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領域,旨在促進新技術成果盡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資本收益的一種投資行為。以上幾個概念區別在于:投資領域是否僅限于高科技領域及是否采用參與管理的投資方式。我們認為風險投資是將資金投入高風險、高潛力的行業或中小企業的并參與其管理的對企業而言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融資行為的股權投資。這樣的定義突出了風險投資的股權投資性質及參與管理,并且將其投資領域擴大至高科技領域之外。
二、風險投資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所起的作用
1.風險投資的介入可以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
風險投資可以股權投資形式,比如發行可轉換優先股或可轉換債券的方式投資中小企業。投資的目的并不在于獲取短期的財務利潤,而為了企業進入成熟期股本增值之后的股權轉讓獲取一次性的中長期高額回報。
2.風險投資有利提高中小企業的管理水平
一般來說,風險投資家在投資一個企業時,首先考慮投入高增長的行業,同時企業的業務發展必須有一定的可持續性。企業要在本行業里發展,必須要能夠不斷挖掘新的機會,這就需要在管理人員方面也要有很好的配置。可能企業剛開始的時候有一個很好的產品,但是當這個企業發展壯大的時候就要考慮找好的管理者。風險投資家注資中小企業之后,出于把握企業發展的需要,必須參與管理。因為專業投資公司、多數風險投資機構在企業的發展戰略及管理方面必然有著獨到見解,對經理人員的聘任、內部激勵機制的建議、財務體制的架構等將提供各種有效措施及策略。風險資本在提供資金和增值服務的同時,將自己的技術、管理、營銷等理念注入到企業當中,為企業提供一種完善治理的機制,還有后續服務的機制。風險投資機構的管理介入可以有效推動企業發展。
三、中小企業發展風險投資所面臨的問題
1.資金來源渠道窄,投資主體單一
目前我國風險投資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撥款和銀行科技開發貸款等,主角主要是政府,沒有充分利用個人、企業、金融和非金融機構等具有投資潛力的力量來共同建立一個有機的風險投資網絡。
2.資本有效供給不足,風險投資規模偏小
風險投資是創業投資,是一種市場行為。在我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中,由于風險資本的有效供給不足,出現了諸多弊端。一是由于規模較小,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形成規模經濟,取得規模效應;二是力量有限,無法形成投資組合,從而達不到分散風險的目的;三是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投資于涉及高金額、高風險的項目,因而也就無法在高科技產業化方面起到主導作用。
3.融資難度大,而且所能籌到的資金總量也很小
在我國,銀行和非銀行等金融機構經常會對一些大企業爭貸,而對中小企業卻不愿借貸,并且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期限也很短,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這樣,由于經營規模較小,資金不足,風險投資業一開始就會面臨融資難度大、壁壘多、融資量小等問題。
四、加快中小企業利用風險投資的對策
1.建立良好的風險投資市場體系
建立良好的風險投資市場體系,關鍵在于建立多元化的風險投資主體和建立相應的風險投資市場機制,美國風險投資的主要來源是個人資本,養老基金,保險基金,大公司資金,國外資金等,形成了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社會化的風險投資網絡,我國發展風險投資業的當務之急是要建立一批有實力高水準的風險投資管理公司,其資金來源除了加大政府投資力度以外,還應該設法鼓勵投資銀行,大型企業集團,上市公司等參與風險投資,允許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社會保障基金等機構投資參與組建風險投資管理公司,鼓勵外資成立風險投資管理公司,并積極鼓勵居民從事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投資,努力培育私人風險投資家,在退出機制方面,可建立高技術產權交易所,以提高交易水平,切實起到支持風險投資股權轉讓的作用
2.建立有效和便捷的中小企業風險投資退出機制
建立一套適合市場經濟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特點的風險資本市場體系,提供風險資本融通渠道的,入口與出口,無疑是近期我國資本市場與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為此,應盡快采取如下措施:
盡快推出創業板市場,確保創業板在風險資本市場體系中的龍頭地位。已有專家指出,我國推出創業板市場的主要障礙不在技術面、不在基本面,而在認識層面。當前一種流行的觀點是決策層之所以不及時推出創業板市場,是因為擔心我國創業板受NASDAQ、香港創業板市場低迷的影響,擔心出師不利。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首先,我國近幾年的經濟發展前景將是創業板市場發展的堅實基礎;其次,國內外投資者對我國創業板市場的強烈需求將為其發展提供有力的市場支撐;第三,一個由眾多中小企業構成的科技板塊市場是不乏炒作基礎的。鑒于此,決策層不必過多考慮推出創業板的時機,一旦制度建設與技術準備到位,應在年內最遲在明年初推出創業板市場,充分發揮其在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助中小企業風險投資與發展對策研究是小柯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中小企業風險投資與發展對策研究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中小企業風險投資與發展對策研究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推器作用。
3.加快風險投資專業人才的培養
風險投資的融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風險投資家的個人魅力。風險投資天生就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要求投資主體具有很強的風險意識和抗風險意識,所以風險投資不僅要求從業人員是懂技術、管理、金融、財務等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而且還得具備敢于冒險,敢于創新的精神。所以在以后的風險投資發展中,要注重對風險投資人才的培養。
4.加大政府對風險投資的支持力度,改善投資環境,降低投資風險
政府通過財政資金投資:政府財政資金的投入要明確投資方式、管理辦法并做好投資評估。其中,在投資方式上可采取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提供R&D資金。在這方面國家財政還應保持并加強。這種資金主要投放在基礎性、關鍵性的科學研究方面。它可以以政策為導向。事實上我國1986年開始實施的,863計劃,和1988年開始實施的火炬計劃,也可以看作是兩個由政府投資于種子期的風險投資計劃。第二種方法是提供投資擔保。如美國、英國、日本、臺灣均設有各種,投資擔保計劃。根據國外的經驗教訓,政府在操作中應控制投資方向。第三種方法是直接投資。如英國、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均有過政府直接投資風險投資資本的方式。這種投資與第一種方法不同,它應按市場型為導向。從比較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政府的直接投資一方面應限定投資領域、投資階段。政府不要直接操作風險投資基金而應委托投資管理公司操作。另一方面,政府對其直接投資部分應加強監管、評估。對管理政府投資的操作人員必須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類似于美國審慎人的評判規范。
5.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
結合中國國情,中國在解決風險投資資金短缺難題時,必須廣開投資渠道,做到:爭取政府投資。即政府有計劃地將用于技術創新的資助金轉變為風險投資主體的股本,然后由風險投資主體利用這筆資金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進行實際投資;爭取商業銀行的風險性貸款;發行股票、債券以籌集社會游資;在技術創新活動開始前,向保險公司擔保,借助保險機制,分散投資風險等。其中我國政策性投資主體的大部分資金應由政府通過財政撥款、發行特種債券以及向國外金融機構借款等方式來解決,其余部分可以運用股票市場向社會公眾籌集。商業性投資主體的資本金則毋需國有資本占主體,大可由社會公眾廣泛持股,國有資本進入其中不過是為了尋覓一處更為有利的投資場所;維持銀行貸款。原有的銀行科技貸款仍要繼續發放,使之成為風險資本一個相對穩定的來源;吸引民間資金。要創造條件,吸引總量超過8萬億元的民間資本流向風險投資業,使民間資本成為中國風險投資的主要來源;引進國外資本。注意引進外資和國內信貸之間的時間、風險和權益的權衡。我國目前風險投資所引進的外資,大多數都是屬于擴張期的投資,即屬于后期投資。這個時候風險投資所經歷的高風險差不多都已經過去,只是等待秋收果實了,若這時國內的一些銀行能夠準確地瞄準時機,那么這顆碩果就不會與外國分享了。如深圳,金蝶,到了成熟期,外國人來投資了,也就是采摘熟果實了,如果當時國內的銀行能給,金蝶,提供貸款,分享果實的就是國內銀行了。所以,一方面,國內金融機構應提高自身的專業判斷能力,使之能夠在適當的時間對風險投資企業進行投資,以便也能分享風險投資的成果;另一方面,應努力改善我國的風險投資環境,積極爭取外資在創業期的投資,使之收益與風險相均衡。
參考文獻:
[1]田超:利用風險投資發展中小企業[J].中國民營科技與經濟,1999,(10)
[2]姚長輝沙重九:對我國風險投資現在問題與相關策略分析[J].經濟科學,1998,(4)
[3]張軍謝冰:企業改革中小企業·風險投資·資本市場[J].企業改革,1999,(4)
【關鍵詞】余額寶,證券投資,法律,網絡化
2013 年 6 月 13 日,余額寶正式推出“余額寶”這一業務,余額寶用戶將資金轉入余額寶內,既可以隨時用于余額寶消費、付款等支出,同時也能夠購買貨幣貸款投資收益,獲得增值。余額寶的操作流程并不復雜。用戶將自己余額寶中的資金轉入余額寶用戶,后者中的資金平時用于投資金融產品,而當用戶需要用錢時,可直接從余額寶用戶提取。
余額寶實際上是將貸款機構的貸款直銷系統內置到網站中,用戶將資金轉入余額寶的過程中,余額寶和貸款機構通過系統的對接將一站式為用戶完成貸款開戶、貸款購買等過程。而目前僅有天弘貸款“增利寶”一家貸款機構作為余額寶的對接貸款機構。
用戶存在余額寶的投資所獲取的利益并非是銀行利息,而是投資貨幣貸款的收益,銀行利息至少在國內是無風險的,而投資貨幣貸款盡管投資風險極小,但并不屬于無風險投資。貸款機構抵御流動性風險的能力較弱,一旦貸款出現大幅縮水或投資者集中贖回投資的情況,而貸款手中所持流動性資產又不敷支出時,曾在 2006 年就出現過這種現象,這將是對貨幣市場貸款重要一擊。貨幣市場貸款必將面臨嚴重的被動局面,這種情況在 2006 年就曾出現過。
T + 0 交易適用于用戶的不固定性,同時余額寶可以給用戶貸款,使用戶可以用此筆錢投資、消費,更多的消費者會選擇使用余額寶。以前對于現金的管理一直以傳統貨幣獨占鰲頭,但是因為傳統貨幣不夠方便,在 2012 年,貸款機構就要用投資者擁有或借用的資金來替客戶先墊付資金,此時是最早的 T +0 產品的贖回過程。
雖然省略了傳統貨幣帶來的不便捷,但如果銷售量增加,對于中小型的貸款機構的資金流動量是重大壓力,此時需要貸款機構提出高效的營銷方式來度過難關,不論是哪里信用體系沒有 100%完善的,雖然淘寶推出天貓利用成交數建立信任度,但是對于信用體系依然不是完全靠譜的,信用體系需要國家政策的制定和支持。
如此看來,消費者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購買小額價值、數量較少的商品后由作為第三方的直接余額寶墊付,操作流程簡單、方便,快捷。而增利寶則是作為一種貨幣貸款在電子商務平臺上直接被消費者購買。
相對于用余額寶購買商品只能在網絡上進行的局限性,用戶將資金存放于銀行零風險,以及購買商品的平臺不受約束。由此而來,更多的人信賴有實力的貸款機構名而非排名 50 名左右中小型貸款機構,大型貸款機構介紹的產品也更受歡迎。
證券投資貸款是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投資方式,即通過發行貸款單位,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貸款托管人托管,由貸款管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炒股、債券等金融手段投資。人們平常所說的貸款主要就是指證券投資貸款,它是一種間接的證券投資方式,投資者通過購買貸款的方式來間接投資于證券市場。
證券投資貸款的設立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是通過發行貸款股份成立投資貸款機構的形式設立,通常稱為機構型貸款; 二是由貸款管理人、貸款托管人和投資人三方通過貸款契約設立,我們通常將其稱為契約型貸款。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證券投資貸款基本都是契約型貸款。
隨著網絡在社會應用中的普及,網絡已經成為大眾化的工具,網絡也逐漸深入到金融行業中,銀行銷售的產品也將目光轉移到互聯網上,其中也包含貸款。銀行以往的收入來源主要依賴于儲戶的存入銀行的錢來獲得利息差額,像余額寶這樣的新式業務漸漸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影響老百姓傳統的投資、理財理念,雖然現在這種新的網絡貸款形式沒有像銀行的存蓄業務一樣被大眾完全接受,但是作為網絡的金融界勢必會對傳統的商業銀行造成嚴重沖突,同時網路上的金融行業一定有更加開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必將成為金融 IT 及大數據挖掘機構的新寵兒。
雖然我國在證券方面法律不斷加強如《證券法》、《證券投資貸款法》《信托法》等法律法規,但是依然不及貸款業法律。liuxue86.com
證券投資貸款的法律依然不夠完善,沒有以此為主導的相關法律法規,甚至連較為相配套完善的規范性文件都沒有,沒有一套完善的證券投資貸款法案,對于在貸款中產生的問題,政府即使參與進去監管,但是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作保障,政府也很難有效擔任起監管的重任,監管的操作性差,監管力度便跟不上去,國外的證券投資貸款具有延續性,法律法規相對健全,而我國到現在為止,監管貸款行業的機構如中國證券業協會主要要求大家以自律為主,沒有行政處罰的權利,一次監管的力度一定會受影響。
目前,我國網絡證券投資貸款的法律制度還處于空白狀態。我國2012 年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貸款法》,及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相關部門規章均未出現與證券投資網絡化相關的條文,這也讓目前的網絡證券投資者的利益存在著一定的風險,缺乏相關保障難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投資現狀。
這要求有關國家權力機構盡快完善相關法律規章的制訂,彌補我國法律在這方面存在的空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盡量規避法律的滯后性。從而,為調控證券投資網絡化中出現的各種法律關系提供法律上的支撐。同時,我們也應當完備相關執行、監督體系,確保相關法律得以準確適用、實施。
余額寶的一經投入市場,便以驚人的迅猛速度發展,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未來網絡證券投資貸款將會為我國金融界注入一股新的力量,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我國金融界發展創新的同時,法律應當與時俱進,跟進時代的發展步伐,適應社會的廣泛需求。
參考文獻:
[1] 歐麗君,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成長性評價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
[2] 王怡,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成長性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