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3: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二維碼技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1用戶表,主要存儲提交訂單的用戶或注冊用戶的基本信息。
1.2訂單表,主要存儲訂單相關信息,管理員根據此訂單生成相應運單。
1.3運單表,存儲生成的運單相關信息,根據物品交運情況,改變運單的狀態。
1.4貨物信息表,存儲交運物品的信息。
2二維碼的生成和解析
2.1服務器端二維碼的生成
二維碼生成在服務器上實現,當管理員點擊生成運單的時候,根據運單信息生成二維碼。信息數據包括:訂單號、訂單人、貨物名稱、下單時間、收單人、收單人地址,還包括生成時的運單號,運送人等。二維碼在生成的時候會先將數據轉換為二進制,并根據其大小來安排每行的小方格的個數。然后通過特有的QR編碼方式將二進制數據進行編碼,并且安排好黑色、白色小白塊的位置。在它的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都會有一個固定定位區域,其他位置為數據區。
2.2Android端二維碼的解析
移動終端基于Android系統設計開發,客戶程序的使用涉及到用戶和派送員等多個角色。用戶登錄后可以選擇二維碼查詢運單情況,界面如圖4所示,再選擇拍照或從相冊提取照片,如選擇拍照,則進入照相及獲取解析二維碼過程。二維碼的解析涉及到圖像圖形識別分析技術,筆者使用了二維碼開發者提供的開源代碼庫來進行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在掃描的時候程序會用攝像頭首先尋找固定的定位區域,判斷出哪里是二維碼區域并取出數據區域,再利用其編碼原理進行解碼,首先轉換為二進制數據再轉換為所需要的數據,并顯示給用戶。
中圖分類號:TN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4-0104-01
1.引言
1.1 二維碼技術簡介
國外對二維碼技術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在二維碼符號表示技術研究方面已研制出多種碼制,常見的有PDF417、QR Code、Code 49、Code 16K、Code One等。這些二維碼的信息密度都比傳統的一維碼有了較大提高,如PDF417的信息密度是一維碼CodeC39的20多倍。在二維碼設備開發研制、生產方面,美國、日本等國的設備制造商生產的識讀設備、符號生成設備,已廣泛應用于各類二維碼應用系統。二維碼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存儲、傳遞和識別技術,自誕生之日起就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關注。
1.2 xml技術簡介
Xml是一種可擴展標記語言,Xml是Internet環境中跨平臺的,依賴于內容的技術,是當前處理結構化文檔信息的有力工具。其具有較好的通用性,是一種目前已被公認的數據交換的格式文檔。
1.3 項目背景
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存在OA網和工作網,OA網用于辦公公文流程流轉,工作網用于處理實際工作事項,根據保密要求,兩網之間實現物理隔絕。但是兩網間有不少數據是需要從OA網傳到工作網的,長久以來都是利用人工錄入的方法,講OA網中的信息錄入到工作網上,不僅效率低,而且由于是人工錄入,還容易出現出錯的現象。
1.4 論文架構簡介
論文的后續部分組織如下:第2節第一部分給出需要用到的數據的xml格式定義,第二部分給出xml文檔的,第三部分則完成開發環境的搭建;第3節第一部分對系統進行了架構設計,第二部分對系統進行模塊劃分,第三部分對系統進行了詳細設計,第四部分通過實驗驗證系統;第4節對本了相關總結。
2. 應用系統的概要分析
2.1 xml格式的定義
Xml文檔要被支持認讀到數據庫中,首先就要定義一種數據交換標準,這就好像是一種“暗語”。例如,我們要將需要傳輸的數據放在xml文檔中,它在xml文檔中就需要按照我們既定的標準,這就是xml格式的定義,包括xml文檔中的元素、節點、屬性等。只有經過了定義,并按照這種定義,兩網之間的數據才符合規范地傳輸。
2.2 數據組合的定義
兩網之間由于沒有物理相連,所以我們不能直接進行xml文檔的生成和傳輸,傳輸還是要通過二維碼的方式進行。所以xml文檔的生成應該是在工作網接收到來自OA網的數據,并解析之后才生成xml文檔,而這些接收的數據,就是二維碼。OA網應該有一個數據提取和整合的功能,將我們需要的數據提取出來,并按照一種約定的格式進行組合。例如,我們可以規定“@@”為開始符,規定“@#”為結束符,“//”為數據分隔符。這樣,所有在“@@”和“@#”之間的字符串就是我們的數據,再以“//”將數據字段從字符串中提取出來就得到我們的數據了。
2.3 應用環境的搭建
所需設備包括:OA網PC機一臺;工作網PC機一臺;二維碼掃描槍一個;
其中二維碼掃描槍通過usb線連接到工作網PC機,掃描槍口對準OA網PC機的二維碼出圖區,用于接收OA網生成的二維碼圖片并將數據通過usb傳輸到工作網PC機的程序焦點。
3. 應用系統的詳細設計與實現
由于該系統只是在一個OA網做數據提取,數據組合,二維碼編碼,在工作網做二維碼解碼,xml生成,數據導入工作,所以其流程是很顯然的,基本上是基于應用,所以我們也無需對軟件作分層。
3.1 數據提取和組合
我們可以通過程序的接口或者訪問數據庫的方式對數據進行訪問提取,并且按照既定的數據組合定義進行數據組合,得到字符串。
3.2 AES加密
由于不少二維碼編碼庫文件都對于全角字符的認讀存在遺漏,所以我們在此利用AES加密對提取組合的數據字符串進行加密,得到全英文組合的字符串,這樣可以解決部分不再編碼庫中的數據的編碼,并同時提高的數據的安全性,這一功能可在將來擴展到其他網絡中去。
3.3 數據分段編碼
為了避免字符串長度過大,生成的二維碼圖片信息量過大超越掃描槍的認讀范圍,我們有必要對數據信息進行分段編碼。這樣,我們就可以解決這個因信息量過大而無法認讀的問題。
數據分段編碼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分段的數據隸屬于哪個原數據,在分段后排在第幾段,工作網接收程序在接收到所有原數據的數據后才進行整合、解密,以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正確性。
數據編碼是很簡單的事情,我們只要利用編碼庫提供的借口就可以實現編碼了。
3.4 分段數據的接收
分段數據編碼后,在OA端顯示器顯示出來,掃描槍掃描后將分段信息傳到接收程序的接收焦點,接收程序將數據緩存起來,在該組信息所有數據都掃描接收之后,將緩存的分段信息按編好的序號重新整合,并通過AES解密,還原出原來的數據組合。
3.5 組合數據的還原和xml生成
在得到還原之后的組合數據后,我們要講數據提取出來,這個我們根據之前的數據組合定義split逆向得到。在得到這些數據后,根據xml格式定義,利用開發工具引用xml,生成滿足我們需要的xml文檔即可。
3.6 xml文檔的導入
Xml文檔的數據導入,這是最后一步工作,可以在xml文檔生成的同時由程序自動導入,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行導入,例如利用其它導入工具手工導入。只要我們生成的xml文檔滿足我們之前定義的xml規范就可以了。
4.結論
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利用二維碼技術和xml技術實現了物理隔絕的兩個網絡之間的數據傳輸,解決了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大幅度地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 二維碼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情況
1.1 二維碼技術研究情況
國外對二維碼技術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目前二維碼技術在英美等發達國家中應用已很廣泛,涉及到電子商務、電子名片、信息識別、電子票務、娛樂應用等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國對二維條碼技術的研究開始于1993年。正式應用始于2006年9月,中國移動推出的手機二維碼業務,其主要用于手機上網,銷售對象是廣告商、SP服務商等企業客戶,業務范圍相對狹窄。近年來,隨著國內網絡建設的完善以及智能設備的普及,二維碼應用呈現出井噴的狀態。
1.2 國內企業二維碼技術應用情況
2011年初,騰訊公司推出了手機聊天軟件微信,同年年底,微信引入了二維碼身份識別這一新功能,通過掃描對方的二維碼信息,可快速添加好友,免除了以往查找好友時,需要輸入昵稱或賬號等步驟,改善了用戶的使用體驗,同時也培養了用戶的使用習慣。2013年,淘寶公司推出了支付寶錢包,同年年底,推出條碼支付,用戶可選擇采用一維碼或者二維碼支付,后續版本中,支付寶錢包中修訂為同時顯示一維碼與二維碼。目前,支付寶錢包的活躍用戶數已經達到1.9億,日常移動支付日交易筆數超過4500萬筆,2014年12月12日,支付寶錢包推出針對線下掃描支付的大規模5折推廣活動,受到優惠活動的刺激和新鮮支付方式的吸引,各大超市、便利店在活動當天天迎來了大量支付寶錢包用戶,二維碼的使用者也由“80后”、“90后”擴展到了“50后”和“60”后,二維碼技術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
1.3 國內高校圖書館二維碼技術應用情況
據統計,截止2014年1月全國115所211高校中有77所使用了二維碼技術應用到圖書館服務推廣活動中,推廣比例占到了67%。應用方面主要集中在書目檢索系統、移動圖書館、微博、微信四個方面,例如中央財經大學圖書館在書目信息中加入了二維碼,讀者在使用過程中只需要用手機掃描頁面上的二維碼就可以將所檢索到的書刊的出版及館藏等信息存儲到隨身攜帶的手機中。北京大學圖書館在門戶網中放置了包含了其圖書館標識的二維碼,用戶只要通過手機、ipad等設備掃描即可直接登錄北京大學移動圖書館,進行信息查找、獲取、瀏覽等相應操作。蘭州大學圖書館推出了“蘭州大學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并提供二維碼供讀者掃描,關注后可以使用“館藏續借”、“館藏查詢”、“座位預約”、“雜志精選”、“新書推薦”、“資訊速遞”等功能。南京大學圖書館在其門戶網站的左側提供了4個二維碼,分別對應“南京大學圖書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CASHL文獻傳遞服務”以及“移動圖書館”,掃描后即可進入相應系統,同時讀者可通過關閉按鈕選擇是否在首頁上顯示二維碼。另外也有部分高校通過二維碼推廣主頁、館內動態等信息。由此可見,二維碼技術已經被圖書館界所接受,并涉及到了圖書館內多方面的業務。
高校圖書館面對的服務群體主要為本校師生,年齡集中在20歲至30歲,知識文化層次較高,對新生事物接受程度與認可度高,圖書館可以針對其特點在結合傳統圖書館推廣范式的基礎上進行新方式的推廣應用,以更好的貼切目標群體的應用需求,達到更好的推廣效果。
據新華網報道,截止2014年12月,國內智能機普及率突破七成,奠定了圖書館利用二維碼技術開展推廣活動的硬件基礎,同時網絡資費也逐年下調,2006年10M流量需10元,2014年,10元可獲取100M流量包,已達到大眾日常生活可承受的范圍。在此環境下,圖書館可以利用新生的二維碼技術進行移動圖書館推廣宣傳活動。
目前移動圖書館建設思想已經被大部分高校接受,據中國社會科學網報道,截止2013年5月,全國34所“985”院校中有30所圖書館開通了移動圖書館服務,占總數的88.24%;33家省級圖書館(不包括臺灣、香港、澳門圖書館)有20所開通了移動圖書館服務,占總數的60.6%。移動圖書館通過智能設備為讀者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服務,但是對于移動圖書館的推廣各高校方式并不一致。筆者通過網絡調查了部分高校的移動圖書館推廣情況,有些高校在圖書館門戶上給出了移動圖書館二維碼供讀者登陸,有些高校則是在圖書館新聞動態中做了通告,還有部分高校在本校論壇、微博中做了相應通知。移動圖書館作為實體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的延升拓展,功能上除了可以實現圖書續借、圖書預約、館藏查詢、借閱查詢等基本模塊的處理,還可以利用移動設備進行資料查找,論文瀏覽,電子書,電子刊的瀏覽,撰寫論文,參考咨詢等擴展模塊的處理,基于此,移動圖書館應該成為圖書館服務推廣的重中之重。受硬件限制,移動設備訪問互聯網應用時存在符號字母輸入繁瑣的現象,二維碼的出現恰好改進了這一點,移動設備只需要掃描特定的二維碼就可以訪問制作者指定的互聯網地址,極大的方便了使用者,圖書館需要做的是將二維碼推送至讀者,并引導讀者進行掃描。筆者認為利用二維碼圖書館可以在線上線下同時推廣宣傳移動圖書館服務。
2 線上推廣移動圖書館二維碼
2.1 利用門戶網站推廣
可以在校園門戶網站首頁與圖書館門戶網站首頁等師生訪問較大的網站首頁直接掛載二維碼供讀者掃描登陸,圖書館讀者數量眾多,個人耐性不一,這種方式比較直接,免去讀者需要去查找翻看圖書館新聞,登陸論壇,訪問微博等才能找到移動圖書館入口的弊端,只要打開門戶首頁即可登陸。
2.2 利用微博,微信網絡社交平臺
微博,微信服務是近年出現的依托網絡社交關系進行信息交流溝通的新媒體平臺,微博側重于簡短文字信息與圖片分享,通過帳號關注,信息推送等機制能實現信息快速共享。微信服務側重于實時性,互動性,通過朋友圈分享,微信平臺推送等方式傳播信息。一條微博或者微信信息經過轉發可以在短時間內被千余人瀏覽,信息傳播速度遠高于傳統媒體渠道。圖書館可將移動圖書館對應的二維碼發送至校內宣傳部門,院系,學工系統,學生社團等部門的微博,微信,通過關注,轉發,朋友圈共享等方式將移動圖書館二維碼推送至廣大讀者,實現移動圖書館快速登錄。
3 線下推廣移動圖書館二維碼
3.1 被動式固定區域推廣
二維碼的組織特性賦予了其良好的附著性,二維碼可以印制在各類材料表面,如橫幅、塑料甚至于陶瓷。2013年十一期間,沈陽市區一棟建筑樓體上,高掛一幅巨型二維碼,掃描之后,進入一本手機雜志,僅十一長假期間就有近萬用戶通過掃描二維碼進行關注,利用較低的推廣成本下取得了較好的推廣效果。
圖書館可以將移動圖書館二維碼制作成個性化標志物,大幅海報,易拉寶,橫幅等實體擺放于教學樓,食堂,學生宿舍入口,圖書館各樓層,教學樓入口等位置,利用個性化于互動性吸引有興趣的讀者在經過時使用手機掃描并使用移動圖書館服務。
中圖分類號: P441 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都能見到二維碼的存在,二維碼是用特定的幾何圖形按一定規律在平面(二維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間的矩形方陣記錄數據符號信息的新一代條碼技術,由一個二維碼矩陣圖形和一個二維碼號,以及下方的說明文字組成,具有信息量大,糾錯能力強,識讀速度快,全方位識讀等特點。將手機需要訪問、使用的信息通過編碼到二維碼中,利用目前智能手機的眾多功能(如攝像頭)識讀,這就是手機二維碼。而手機二維碼可以實現對眾多載體實現編碼,用戶只需要通過手機攝像頭掃描二維碼或輸入二維碼下面的號碼、關鍵字即可實現快速手機上網,快速便捷地瀏覽網頁、下載圖文、音樂、視頻、獲取優惠券、參與抽獎、了解企業產品信息,而省去了在手機上通過各式瀏覽器輸入URL(網址)的繁瑣過程,實現一鍵上網。同時,還可以方便地用手機識別和存儲各類信息、自動輸入保存信息,獲取公共服務(如新聞、視頻、生活服務等),實現電子地圖查詢定位、手機閱讀等多種功能。隨著4G無線網絡的到來,二維碼可以為網絡瀏覽、下載、在線視頻、網上購物、網上支付等提供方便的鏈接,人們的生活方式將變得更迅捷、靈活、高效。
物聯網在移動式系統中的應用
1、有利于構造創新、開放的信息資源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誕生及應用,物物相聯的密度更緊湊,同時還具有更加開放和創新的特征。可以依托物聯網強大的物質和信息資源優勢來建立基于物聯網的資源共享模式。在該模式中,人們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物聯網資源,并在發掘物聯網信息的同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例如:在商家利用物聯網技術對某產品進行研發時,可以及時有效收集該產品的信息變更,及時制定有效解決方案,為商家的利益提供相對穩定的保幛,也能讓商家去發掘一些潛在的利益。
2、物聯網與二維碼技術應用的區域
目前二維碼一般存在于可印刷的平面媒體上或具可顯示圖像的物理終端上。目前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對二維碼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比如在物流、交通、旅游等一些流通性的行業上,目前消費是一項人們日常必不可少,涉及的物體非常廣泛,因此,能夠在各個消費領域中將二維碼技術融入其中,將給人們的日常消費帶來便利,同時更能驅動各項消費。
3、4G網絡對物聯網的影響
移動用戶最大的特點就是位置不確定性,因此對于物體的位置隨意移動,讀取及傳送的速度將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問題,而隨著目前4G網絡的到來,相比于原有的2G/3G網絡,速度已經有了質的改變,直接從原來的3G速度提升了10~20倍不止。4G時代,無處不在的高速網絡將會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物聯網技術廣泛使用下的今天,4G網絡對其將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正面影響,綜合利用計算機、網絡通訊、電子控制等技術,將實現智能控制、信息交流及消費服務等有效地結合起來,這就是物聯網的未來應用發展趨勢。
物聯網與二維碼技術在移動式系統中應用發展的思考
1、如何解決兩者互聯互通
物聯網雖然被提出已經好幾年了,但其技術還不算真正得到廣泛的應用,因為要對舊式的使用方式完全顛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二維碼技術也是近幾年被火熱相傳的一門新興技術,要將兩者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在移動式系統中的應用,需要非常多的技術與設備更新轉換,還要考慮這其中所需要花費的成本問題。
2、如何管理及信息安全的保護
物聯網的應用非常廣泛,需要通過感知層、傳輸層和應用層三層進行部署,在感知層中,節點的類型多種多樣,很多安裝部署都在沒有監控的環境中。黑客可以很容易地獲得這些設備,因此,在物聯網世界中,想要保護數據不被不法份子采用各種手段進行破壞,需要在眾多層面上采取措施,而身份識別則是一項重要的保護手段。可以通過密碼驗證、指紋、臉部掃描等方面進行較為安全的幾層防護,隨著4G手機網絡的推廣,所帶來的隱患也隨之而來,如何確保在移動網絡中嵌入物聯網與二維碼安全技術,則是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解決了這一重大難題,其它的只是就是應用研究的工作了。
結束語
本論文主要研究物聯網及二維網技術在移動式系統(如手機、平板電腦)中的應用,期望通過這兩個較新技術能夠將世界上所有的物體以二維碼的形式進行數據的讀取與識別,不僅能夠做到快捷高效、準確無誤,還能節省大量的物理設備去存儲海量的數據。手機二維碼的發展,關鍵點已經不在于技術上如何實現,而在于各技術方共同合力,抓住物聯網、電子商務、4G 這幾個大領域的發展機遇,不斷探索出新的業務模式,共同構建多方合作共贏的利益。
參考文獻
[1] 崔鼎.物聯網在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下的應用[J] 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12,07
目前與BIM技術相關的畢業設計聚焦于基礎應用、技術融合和軟件研發等三個主要方向,如圖1所示。1.1BIM基礎應用方向。BIM基礎應用多數是基于BIM軟件開展相關應用研究,是目前畢業設計的主流課題方向。如采用Revit軟件建立三維信息模型,在此基礎上進行施工圖深化、碰撞監測、進度模擬、工程量統計、造價分析和三維動畫展示等工作。早期的研究對象以房屋建筑為主,目前已拓展至橋梁、隧道、地鐵等公共基礎設施。在BIM應用軟件方面,建模軟件以Revit最為常用,碰撞檢查和動畫模擬多數采用Revisworks軟件,工程算量和造價分析則常采用廣聯達和魯班等國內軟件。總體來看,該方向的畢業設計課題以應用為主,課題的完成情況與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研究內容的豐富性、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密切相關。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新知識接受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早期以多高層房屋為對象的“建模+動畫+算量”的畢業設計課題已難以滿足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該類課題的研究對象正逐步拓展至超高層建筑、大跨空間建筑、鋼木結構建筑、地鐵隧道等公共基礎設施和市政工程項目;研究內容也延伸至進度控制、成本管理乃至運營維護等多個方面;同時,研究課題也越來越多地來源于實際工程,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已成為畢業設計成績評定的重要依據之一。1.2BIM與前沿技術融合方向。隨著BIM技術的逐步普及,其應用和研究正在從傳統的輔助設計施工向多技術融合的方向發展。如BIM與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識別)、BIM與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統)、BIM與VR(VirtualReality,虛擬現實)、BIM與AR(AugmentedReality,增強現實)、BIM與三維激光掃描、BIM與結構健康監測等前沿技術融合方向。以BIM與RFID技術融合為例,在傳統的施工現場,大批量地進行構件驗收、安裝時,主要通過人工方式填寫報告、錄入數據,信息延誤的現象時有發生,工作人員常常無法判斷構件的真實狀況,很容易發生錯誤,導致各類問題頻發。利用RFID技術可以實時追蹤、監控構件的生產、運輸、安裝和運維狀態,并以無線網絡即時傳遞信息到BIM數據處理平臺,可以實現對構件的實時追蹤,解決信息錯誤和丟失等問題,能有效地提高工程項目的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該類畢業設計課題通常要求指導教師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礎,有時采用校企聯合指導方式,由企業導師制定課題的研究內容,畢業設計開展過程中由校內和校外導師共同指導。1.3BIM軟件研發方向。BIM的核心思想是信息的集成、交互與共享,模型是載體,軟件是工具。在BIM軟件平臺研發方面,國內外各大軟件開發商已經開發了各類適用于建筑不同階段、提供不同功能的商業BIM軟件。如,美國Autodesk公司推出的Revit、Navisworks、Civil3D等BIM軟件;美國Bentley公司推出的ABD(AECOsimBuildingDesigner)軟件;此外還有Tekla公司開發的專用于鋼結構設計的Xsteel軟件,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軟件等。國內也有廣聯達、魯班、PKPM、3D3S等公司開發的相關BIM軟件。雖然商用BIM軟件已較為成熟,但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功能、不同企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定制研發。相比于BIM應用方向,軟件研發類課題一方面要求指導教師有前期研究基礎,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編程基礎,更重要的是對軟件編程有興趣。此外,也有部分研發類課題不需要編寫代碼,只需要設計軟件功能和操作界面等,具體編程工作由他人或企業來完成。
2基于BIM技術的畢業設計案例
2.1BIM基礎應用方向畢業設計案例。以同濟大學本科畢業論文“超高層建筑模架裝備模塊化仿真設計與建造技術研究”為案例。該論文以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A5地塊項目1號辦公樓為實際工程背景,借助BIM工具對鋼柱筒架交替支撐式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開展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對鋼柱筒架交替支撐式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系統組成和工藝原理進行歸納總結,對超高層結構核心筒使用鋼平臺模架裝備關鍵技術進行分析,包括模架的現場安裝、標準層施工、桁架層施工和墻體收分層施工等技術;(2)分析鋼柱筒架交替支撐式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的模塊化設計方法,初步確定模架標準構件庫,根據模架裝備標準構件創建Revit參數化族庫,對標準構件和非標準構件進行組合,并進行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的虛擬預拼裝;(3)根據二維設計圖紙建立該超高層建筑的核心筒模型,采用Navisworks進行整體鋼平臺模架模型和核心筒模型的合模,對鋼平臺模架施工關鍵技術進行可視化施工模擬。畢業設計成果提出了一種鋼柱筒架交替支撐式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的模塊化方案,借助BIM軟件建立了模架標準模塊構件族以及核心筒模型,完成了模架模塊的組合與拼裝,實現了模架裝備和核心筒的合模,并對鋼平臺安裝、標準層施工、收分層施工等進行了三維可視化分析。該畢業設計的研究成果已應用于實際工程項目中,對模架裝備的模塊化和BIM技術的推廣具有積極作用。2.2BIM與前沿技術融合方向畢業設計案例。目前,BIM與GIS、VR、RFID、三維激光掃描等技術的融合交叉應用已成為工程界和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以三維激光掃描為例,該技術是測繪領域繼GPS之后的又一次技術革命,通過高速激光掃描測量方法,大面積、高分辨率地快速獲取物體表面各點的坐標、反射率、顏色等信息,基于這些大量、密集的點信息可快速復建出真彩色三維點云模型,為后續的數據分析等工作提供準確依據。該技術具有快速性、非接觸性、穿透性、高密度、高精度、實時性強等特點,很好地解決了目前空間信息技術發展實時性與準確性的頸瓶。以同濟大學本科畢業論文“基于BIM技術對既有建筑快速建模方法的研究”為案例,該論文針對目前既有建筑建模時面臨的竣工圖紙無跡可尋、空間幾何信息難以采集、建筑物細部特征難以捕捉、測量所需時間及金錢成本過高等問題,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上海某演藝場所進行掃描,利用JRC3DReconstruction軟件對點云數據進行降噪與配準,再采用ICP算法進行平滑操作,最后對該建筑進行整體建模,生成的三維模型見圖3所示。該模型已用于其改造工程的后期設計與研究工作中。2.3BIM軟件研發方向畢業設計案例。以同濟大學本科畢業論文“基于二維碼的鋼結構構件追蹤管理軟件研發”為案例,該論文從研究國內外鋼結構BIM建造管理平臺入手,分析了構件信息追蹤管理平臺的研發和應用現狀,將BIM技術與二維碼技術相結合,設計了基于二維碼的鋼結構構件追蹤管理軟件主要功能和界面,基于B/S架構,采用Html、JavaScript和Neo4j等語言初步實現了構件追蹤和進度管理等基本功能。構件追蹤界面見圖4所示,軟件對每一根構件生成唯一的二維碼,支持單獨或批量下載功能。二維碼存儲構件的編號、安裝位置、尺寸、長度和質量等基礎信息。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構件的報驗和質量檢驗等詳細信息。通過二維碼功能,可追蹤構件的生產、制作、運輸和安裝等全過程信息,實現對構件加工和安裝中的質量監控信息以及構件安裝進度信息的實時掌控,而這些信息直接反映到構件的位置管理、質量管理和安裝進度管理中,為這些管理活動的進行提供了幫助和支持,追溯到最上層則實現了加工制作計劃的實時調整,而加工制作的調整又決定了現場施工情況。此外,通過二維碼信息能夠直觀快速地發現現場質量問題,解決現場管理人員攜帶圖紙及查詢資料不方便等問題,提高了現場工作效率。本軟件的開發涉及BIM模型的解析、上傳和顯示等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需要大量的編程工作,很難由一位本科生在畢業論文周期內完成所有工作,因此,軟件的前期開發工作已由指導教師團隊完成,本論文主要是實現了基于二維碼的鋼結構構件追蹤管理功能模塊的設計和研發工作。
3提升基于BIM技術的畢業設計效果建議
3.1增加前沿課題數量。目前,BIM方向的畢業設計仍然以“建模+動畫+算量”的軟件應用型課題為主導,雖然該類課題的實用性強,但往往工作量大而難度不大,特別是對一些研究型高校的學生,該類課題的畢業設計主要是提高了學生的BIM軟件使用能力,對學生的創新性培養不足。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建議增加BIM與物聯網、大數據、VR、AR等新型技術相結合的畢業設計課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此外,現有的主流BIM平臺均被國外壟斷,亟須發現和培養一批專注于軟件研發的學科交叉類學生,可以通過增加平臺研發類課題,鍛煉學生的研發能力,為其將來的工作和繼續深造打下基礎。3.2加強校企合作。BIM技術無論是軟件使用、平臺研發,還是與新技術的創新應用,均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目前,很多土木建筑類大型企業均配備了BIM技術中心,具有較強的BIM應用、產品和新技術研發能力,而在國內高校中專職從事BIM教學和科研的教師非常欠缺。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彌補校內指導教師BIM實踐能力的不足,促進產、學、研全面合作,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在BIM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職能作用,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6]。針對于此,同濟大學與上海建工、華東建筑設計院等單位已建立了長期的校企合作關系,與BIM技術有關的畢業設計課題多數來自于企業,部分畢業設計成果已直接應用于實際工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3.3重構現有課程體系。近十年來,雖然BIM技術和軟件已有長足的進步,正向設計已開始應用,但逆向建模仍是主流,在畢業設計中也最為常見,即學生根據二維CAD圖紙創建其建筑、結構及機電等三維BIM模型。從已有的畢業設計效果看,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許多學生的識圖能力較弱,特別是機電圖紙的識圖能力非常欠缺,需占用大量的畢業設計時間來提高識圖能力;二是學生的BIM軟件操作能力不足,很多時間被用于軟件學習中,實際的畢業設計工作時間被大量擠占。目前,很多高校沒有單獨設置BIM課程,或者雖然單獨設置但將其作為選修課,普及面不廣,這就需要我們對現有的課程設置體系進行完善和重構。考慮到BIM技術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筆者建議將BIM技術的教學融入專業培養體系中,如:將BIM技術引入工程制圖、房屋建筑學、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設計、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項目管理等多門課程中,特別在課程設計中,將其作為一項必修內容。通過BIM技術的三維可視化、虛擬仿真、信息共享等功能實現課程體系的有機整合。
BIM技術已被廣泛視為改造建筑業這一傳統產業的戰略手段,正在導致建筑業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徹底變革。從高校的實踐課程教學來看,BIM技術相關課題已成為建筑學、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專業畢業設計的一個重要方向。本文歸納總結了與BIM技術相關的三大畢業設計課題方向:基礎應用、前沿技術融合和軟件研發,以同濟大學為例展示了各方向的畢業設計案例,最后提出了增加前沿課題數量、加強校企合作、重構現有課程體系等用于提升畢業設計效果的建議,可以為BIM相關專業的畢業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李東鋒.基于BIM技術的建筑學課程設計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343):51-52.
[2]許娟,魯子良,侯超平,等.基于BIM平臺的傳統民居建筑保護與更新教學實踐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9,186:42-43.
[3]白泉,邊晶梅,于賀.土木工程專業BIM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2017,9(5):90-93.
[4]王婉,李懷健,劉勻.BIM技術在校企聯合畢業設計中的應用和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6):161-166.
2內文版面自我宣傳設計的原則及要素
內文版面自我宣傳設計的原則如下。1)一目了然,容易獲取。頁眉在版心外,比較醒目,還不影響論文部分,并且設計得好還能使版面美觀[7]。因此,對期刊自我宣傳信息多采用頁眉設計:有的放在版心上邊的天頭位置,如《編輯學報》;有的放在版心下邊的地腳位置,如《中國科技期刊研究》;有的豎排在版心左右的切口處,如《編輯學刊》;放在訂口位置的較為少見。考慮讀者需求首要是論文信息,其次才是備其查找使用的期刊信息,以及讀者的閱讀習慣,期刊自我宣傳信息宜放在版心下邊的地腳位置。2)與論文信息簡單易分,不相混淆。期刊自我宣傳信息和作為論文主要信息的正文部分的字號和字體要有所區別。頁眉用字的字號必須小于論文正文字號,字體可酌選。為了與論文信息更易區分,其間多用頁眉線隔開。3)擇錄要點,信息簡潔。單篇文章的PDF文檔需要補充展示、宣傳的期刊信息很多,但版面空間畢竟有限;因此,要根據讀者需要和期刊宣傳意圖選擇精要信息設計,如刊名,年、卷、期,頁碼,欄目名稱,體現刊物定位、辦刊宗旨和方針的宣傳語等,展現期刊的“精髓”信息。此外,可利用現代技術,制作、刊載能包括較多信息的二維碼[8],可鏈接期刊網址、博客、微博等,給讀者提供找尋期刊更多信息的路徑。4)版面整體美觀、明朗、和諧。期刊自我宣傳信息的設計還要體現美化版面、調節視角、平衡感官的功能,既引導、方便讀者閱讀,又要努力營造愉快、輕松的閱讀氛圍。成熟的計算機排版設計技術已被廣泛應用,調用點、線、塊、框、字體、符號、圖片,以及利用黑白灰或多色系、冷暖調等裝飾功能給版面設計提供了極大便利;但不能過度使用而喧賓奪主,使版面混亂,影響讀者閱讀論文。內文版面自我宣傳設計的要素如下。1)必需要素。對于文章編排,GB/T3179—2009《期刊編排格式》規定:“正文部分應根據需要在頁眉或其他適當位置標志便于迅速識別的下列項目:a)刊名(外文并列刊名可縮寫);b)出版年、卷號、期號;c)第一著者或全部著者和文章題名。”[9]科技期刊,尤其是學術類和技術類期刊,肩負弘揚、傳播科學技術的神圣使命,要帶頭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標準。按照國家標準在期刊內文版面設計中放置這些必需要素,既是對期刊的自我宣傳,又是為讀者和檢索機構提供方便,更有益于我國期刊出版與國際接軌[10]。2)必要要素。國家標準沒有明確規定,但讀者深入認識、了解刊物,作者撰寫論文引用、投稿和期刊為適應數字化、網絡化辦刊形勢而進行自我宣傳、營銷需要一些很有必要的期刊信息要素,如期刊網址,投稿在線平臺網址或投稿信箱,體現刊物定位、辦刊宗旨和方針的宣傳語,代表期刊學術質量的主要榮譽,被檢索收錄情況,中、英文引文格式,期刊博客、微博、論壇網址等。數字技術和新媒體已深刻地改變了科技期刊的生態環境,期刊根據自身情況在版面編排上加上部分必要要素,使信息傳播方式、傳播渠道多樣化、大眾化,使界面更人性化、更友好,能明顯增強期刊的傳播效能,提升刊物的影響力。
二、自助回單打印銀行等憑證項目的科學技術要點
(一)金融銀行憑證防偽安全研究目的
建林自助回單打印系統是一款由浙江建林電子電氣有限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的,面向各金融機構的自助式打印服務產品。浙江建林電子電氣有限公司擁有該系統多項專利成果。建林自助回單打印系統突破傳統回單業務處理方式,將被動的單據索取轉變成主動的自助式服務,有效提高了回單業務的處理效率,并減少了柜面回單業務的處理壓力。該系統采用一次成像打印技術,將單據信息、防偽二維條碼與印鑒加密信息整合為整體打印任務,無需外接設備即可完成印鑒加蓋工序,所打印印鑒中隱藏有相應的防偽信息,可有效防止印鑒被復印仿制。
(二)防偽自助回單打印系統設備研究內容和結果
建林自助回單打印系統主要由硬件設備與業務處理軟件構成。
建林自助回單打印系統硬件設備主要由:機柜,計算機,激光彩色或黑白打印機,讀卡器,二維碼讀取器以及金屬鍵盤。該系統機柜內配備計算機并設有與計算機連接的讀卡器、金屬鍵盤、打印機。計算機網卡與銀行內部網絡連接。其中,計算機設備用于加載自助回單打印系統軟件,并處理各外接設備輸入輸出數據;打印機設備用于打印輸出相應單據;讀卡器設備用于讀取客戶相關磁卡中的數據信息并傳遞給計算機內的自助回單打印系統軟件;二維碼讀取設備用于識別打印在單據上的二位條碼信息;所配備的金屬鍵盤用于用戶與計算機進行數據交互。
建林自助回單打印系統業務處理軟件模塊主要包括:數據傳輸模塊,數據存儲模塊,數據查詢模塊,數據加密模塊,數據打印模塊,數據更新模塊與硬件監控模塊。其中,數據傳輸模塊主要負責賬戶相關信息與單據相關信息的傳輸;數據存儲模塊主要負責存儲相應的單據數據;數據查詢模塊負責查詢過濾指定單據數據;數據加密模塊負責壓縮加密防偽信息;硬件監控模塊負責實時檢測打印機當前的運行狀態。
建林自助回單打印系統主要采用C/S模式進行軟件架構,該系統與柜臺業務處理終端同屬于銀行前置終端,由前置服務器負責管理。前置服務器則通過中間件與后臺業務數據連接,完成業務數據交換。利用套接字技術完成遠程服務器連接訪問并負責完成客戶端各項回單業務處理需求。
三、創新點與創新重點要求
建林自助回單打印系統的創新點主要包括如下三項:
1、單據防偽打印:通過采用雙重光學防偽手段對單據進行加密,隱藏驗證碼信息,防止單據被復印仿制。
2、前臺電子表單技術:電子表單用于賬單格式設計及數據轉換,動態調整相應表單信息。
3、硬件實時監控技術:實時監控該系統關鍵設備-打印機的工作狀態,并向計算機反饋監控信息,將打印機相關的錯誤信息顯示到計算機屏幕上。
4、二維碼物理隔離信息交互式外部入錄。
根據對教育行業需求的理解,筆者將數字教育平臺設計成數字校園、題庫系統、在線課堂、資源下載、考試服務、在線答疑、教育資訊、個人中心等模塊,每個模塊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為學校、教師、學生甚至教育主管部門提供必要的資源。
1.數字校園
數字校園以高度發達的計算機網絡為核心技術,以信息和知識資源的共享為手段,強調合作、分享以及傳承的精神,是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有機結合的新型教育環境。這種新型的、開放式教育模式提供了適應學習者個性化成長和發展需求的學習環境,學習者可以通過數字校園自主選擇多種媒體相組合的學習資源,并能夠創新地運用和創造自己需要的資源。數字校園是對現實校園的一種抽象化處理,實現了校園和班級組織關系搭建,云圖書館的建設,以及教師、學生、家長三者的互動教學。
2.題庫系統
題庫是教育平臺的一個重要內容資源庫。在系統題庫的基礎上,可以開展針對學校的B2B業務。學校內部可以利用平臺題庫進行智能組卷,以對學生或特定班級學生進行測評,并可以由智能題庫系統得出測評分析結果。題庫系統的功能可以設計為自定義目錄、試題錄入、試題批量導入、試題編輯、試卷構造和字典維護等功能。
3.在線課堂
在線課堂是利用互聯網的便捷特性與教育學習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是一種利用網絡在兩個或多個地點的用戶之間實時傳送視頻、聲音、圖像等的通信工具。進行課堂交流的用戶可通過系統發表文字、語音會話,同時觀察對方視頻圖像,并能將PPT、Word等文檔顯示在白板上,模擬真實的課堂環境。與傳統的學習模式相比較,在線課堂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的自由性。
4.資源下載
針對接受教育的目標用戶不同,系統需能夠提供高中、初中、小學等各個教育階段各個學科的教學資源下載。教學資源的種類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常見的包括課件、視頻、教案、試卷、論文等資源。教育平臺內的會員可以上傳以上各種資源,并制定價格,以供其他會員付費瀏覽或者下載。
5.考試服務
在線考試是指通過操作計算機在網絡上進行測評的一種特殊的考試形式。教育平臺的考試服務可以分為高考志愿填報分析、中考應試、高考應試、同步測試等,其中同步測試分為高中、初中、小學三個學段的在線同步測試。
6.在線答疑
在線答疑模塊,是為了提高網站用戶活躍度而設置的。平臺會員可以針對學習或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線提出疑問,并可設置給予問題解答者的獎勵(網站積分或者虛擬貨幣等),其他會員可以針對這些疑問進行解答,然后由提問者選出最佳解答方案,此時問題獎勵將歸集到所采納的解答者。
7.教育資訊
為了豐富平臺的內容資源,平臺可以提供教育類的各種最新資訊。資訊可按照類別進行匯集,包括教育要聞、家庭教育、家長課堂、升學備考等專題。每個專題下又可繼續進行更細粒度的劃分,例如升學備考可分為小升初備考、中高考備考等子欄目。
8.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是用戶可在此平臺上執行各種操作的統一匯總,根據用戶類型的不同,平臺提供不同的個人中心模板用戶。通過個人中心,用戶可以看到與自己相關的訊息。
事實上,很多傳統的教育類出版社也都或早或遲、或深或淺地涉足了數字教育平臺的建設。目前,數字教育的贏利模式還處在摸索階段,絕大多數出版社從提出建設到平臺建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但是收入微乎其微。對此,出版者們也深感困擾。
如何擺脫數字教育平臺目前的困境
那么,到底怎樣做才能擺脫數字教育平臺的困境呢?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嘗試,或許能夠緩解目前出版人的猶豫、觀望的焦灼心情。
1.搶占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增強品牌的吸引力
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智能移動客戶端的普及,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每天打開電腦或手機,新鮮多樣的信息充斥在消費者面前,分散著他們的注意力,快餐式的瀏覽已成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信息的方式。不難看出,在如今廣泛的媒體碎片化時代,無論什么行業,無論什么產品,要想讓品牌深入消費者的內心,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了。網絡時代新技術下的數字出版產物同樣面臨著品牌吸引力的問題。在學生的時間被分割成碎片時,出版社的數字教育平臺的品牌應該以何種方式吸引學生,并且做到持續地吸引呢?目前也沒有一個很好的方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誰能夠更多地搶占學生的時間,誰就更能贏得學生的心。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在有限的碎片化時間內吸引學生,更多地搶占他們的碎片化時間呢?筆者認為,出版者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面做出努力。
(1)生動化形象,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眼球。
目前已有不少有實力的出版社和技術公司建設了數字教育平臺,在這種情況下,出版者就需要考慮自己的產品該以何種方式出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在眾多的信息中第一時間就看到你、關注你。一套好的平臺名稱、一句打動學生內心的口號、一則吸引眼球的廣告都可以成為學生的興趣點,得到他們的關注。
(2)互動式體驗,增加學生了解品牌的時間。
上面提到出版社要做到吸引學生眼球,得到他們關注,這是打動學生關鍵的一步,但也僅僅是第一步。讓學生有興趣、愿意再花時間深入了解品牌,是出版社要做的第二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如今,任何產品的營銷,都必須注重消費者的體驗,注重與消費者互動。作為數字產品的教育平臺也一樣,應加強與學生互動,以新穎的形式讓他們參與其中,以便有效增加學生了解品牌的時間,這樣就有助于提升品牌的好感度。比如增加二維碼、品牌App等,通過這些形式增加學生的停留時間,讓他們更充分了解品牌。
2.有針對性地組建電子教輔,以B2B的模式推送給學校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樣,每個學校的教育水平不一樣。出版社可以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教學情況和需求,利用題庫系統,有針對性地為它們組建個性化的、貼合它們需求的優質電子教輔,再以B2B的模式推送給學校,讓學校一看就知道是自己最需要的教輔。
3.用二維碼構建數字出版商業模式
隨著4G時代的到來以及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普及,二維碼這種新的信息傳遞方式迅速發展,目前已被大量應用于商業領域,但其在出版領域,尤其在教育圖書出版領域,應用還沒有得到普及。絕大多數傳統教育類出版社邊按老套路出版傳統的紙質教材教輔,邊或多或少地嘗試著開發數字出版產品,既將未來寄望于數字出版,又幾乎沒有改變傳統出版的贏利模式,陷入了“明知數字出版是未來發展方向,卻不知道路該如何走”的尷尬境地。但是,從紙質傳統出版到數字出版畢竟是需要過程的,甚至也許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二維碼,應該可以是這個過程中的橋梁。就教育類出版產品來說,二維碼的使用可以使傳統的紙質教材或教輔的內容得到延伸,可以滿足讀者對視頻、音頻、導讀等深度閱讀的需求。可以說,二維碼在目前及未來會成為傳統紙質圖書和數字出版技術結合的橋梁和紐帶,它既能夠使傳統圖書搭上數字出版的高速列車,又能夠使出版社借傳統圖書來推銷自己的數字出版產品乃至整個平臺。對于傳統的教育類出版社來說,就具體的用二維碼構建的數字出版模式,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方案。
(1)把傳統教材、教輔圖書當作數字出版產品的銷售載體。
大家都知道,傳統的教育類出版社有一大優勢,就是紙質教材、教輔圖書的發行量很大。基于這一點,出版社完全可以在圖書封面、封底或者內文上印數字出版產品的二維碼,實現數字出版產品的推廣與銷售。二維碼容易制作,持久耐用,尺寸不受印刷像素的影響,從制作到印刷,整個過程幾乎都可以是免費的。這種方式,等于是免費為數字出版產品開了一家又一家的書店,何樂而不為呢?
(2)通過二維碼,把微課程當作傳統教輔圖書的增值服務。
從2012年開始,微課程就受到教師和學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并在全國各地迅速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所以在種類繁多的教輔類數字出版產品中,這里只選擇通過介紹微課程的應用,就教育類出版社何以通過二維碼將微課程作為傳統教輔圖書的增值服務,從而實現贏利,來簡短地說兩點看法。其一,對于傳統的教育類出版社來說,通過這種方式,等于是多做了一套講解類的電子圖書,而且這套書的推廣幾乎不需要另做投入,只需一個小小的二維碼便可送達到學生的手中。其二,微課程可以使用免費和收費兩種模式。免費模式下,紙質圖書的銷售可以大大得到促進;收費模式下,數字出版產品可以實現銷售,從而達到贏利的目的。無論采用何種模式,出版社都能把自己的產品更多地銷售出去。
二十世紀末以來,現代科技就已經開始逐漸融入并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信息化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無法逆轉的趨勢。隨著移動客戶端在全球的迅速普及,其更新換代的速度更是令人吃驚。人們在知識的獲取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選擇,同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圖書館資源信息化的轉變也有了更高的挑戰[1]。
圖書管理系統[2]在軟件開發和使用上的規模已經相當龐大,國外圖書館管理系統[3]的發展總趨勢是向開放式發展,但圖書館的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仍然處于一個各自獨立的狀態,并沒有一個居中的媒介將二者結合在一起。近年,國內的圖書館管理系統也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但在這其間也并沒有運用任何中間載體對二者架起聯系。
最近,一個名為“掃一掃”的功能逐漸風靡,這一功能可以與數字對象識別符[4](包括二維碼、條形碼等)結合起來,使用攝像頭對數字對象識別符進行掃描,就可以在手機或其他移動客戶端上出現多種信息,受到了非常廣泛的歡迎。如果能夠利用數字對象識別符來對圖書館文獻資源進行處理,建立圖書館紙質資源與電子資源的聯系,相信能夠讓圖書館的信息化進一步發展。
本文便是以東南大學圖書館為例,介紹了圖書館電子資源與紙質資源二位一體的系統,旨在通過數字對象識別符號搭建紙質資源與電子資源連接的橋梁,以期改善圖書館紙質資源龐雜、使用不便利,而高度集成的信息化電子資源使用率又較低的現狀。與此同時,面向高校學生,本文還介紹了一個針對不同專業所對應課程的電子資源庫,力求方便高校學生日常學習,希望改善現在高校學習中電子資源不夠完善,不夠系統,尋找資源麻煩的狀況。
2圖書館電子資源與紙質資源的配置優化
2.1資源優化配置
以東南大學圖書館為試驗點,我們主要從以下幾點實現資源優化配置:(1)首先對于學生的閱讀習慣,對于圖書館資源的使用習慣等進行調查分析,確定項目的整體走向及是否具有研究價值。(2)完成前期準備后進行技術調研,選擇項目技術路線。(3)然后進行資料收集,資源庫的建立,以及網站設計工作(4)建立網站,并且試運行一段時間后進行用戶的反饋信息收集工作并對于項目成果進行評估。(5)通過試運行結果分析項目的發展意義及推廣價值。
2.2前期調研分析
2.2.1資源優化配置的必要性
針對紙質及電子資源的現狀制作相關調查問卷,將調查數據收集整理,最終得到結論:對于同一個學生來說,在學校的時間越長,他的電子資源的使用率會增長的越來越快,而增長率與其使用方便度具有正相關的關系。使用方便度正是指圖書館紙質與電子資源的匹配程度,因此十分有必要將此項目深入進行下去。
接下來,基于調查報告的數據分析,對以下三個措施,入館培訓(P1)專人咨詢(P2)二維碼技術(P3),在經費,人力,資源,復雜度以及效果等五個方面使用層次分析法[5]作了分析,以此來確定二維碼技術可能對于圖書館建設帶來的影響。
分析結果如下:
層次總排序結果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合理利用資源所考慮的三種方案相對優先排序為:P3優于P1,P1優于P2,P1,P2,P3的資源分配比例為:34.45%,20.63%,44.92%。即在只考慮上述三種措施的情況下,圖書館資源在三種措施投入方面的最佳比例。可以看出二維碼技術相較于入館培訓及專人咨詢上分別有著30.39%及117.91%的優勢,因此利用二維碼技術來進行研究是具有可預期的效果與益處的。
2.2.2 圖書整理分類及二維碼制作
將書籍分為專業類、科學科普類、小說類、課外讀物類、雜志和期刊。并根據不同書籍類型不同的特點提供不同的資料、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示,如視頻、音頻等。
選擇了東南大學圖書館期刊閱覽室中的部分計算機類期刊,使用堆疊式二維碼。二維碼中所包括的信息有:主編、定價、國內郵發代號、國外發行代號、電話、投稿郵箱、出版日期、期號、刊號等重要信息。同時,針對于各院系專業整理了其參考教材,輔導資料,往年真題的電子資源以及相關信息,并且借助于二維碼來將資源分享給高校學生。在圖書館相關紙質書籍的背后,也附上了實體二維碼,以達到連接紙質書籍以及相關電子資源的目的。[6-7]
2.3 項目分析及搭建
2.3.1 基于用戶調研的需求分析報告
根據前期的用戶調研,設定了以下一些網站的功能模塊。
論壇、學習資源模塊及其用戶上傳制度。在書籍詳情下設置討論區,對書籍進行評論,實現讀者的閱讀經驗分享和知識互動。將課堂課件、相關課程論文等學習資料整合成一個獨立的模塊,通過用戶上傳機制來豐富的資源內容,且設置相應的審核機制來嚴格保證學習資源的質量,在增加圖書資源豐富性的同時充分調動用戶的積極性。
智能搜索與智能推薦。設置多種搜索方式,設置在不同的查詢條件下搜索及不同程度的搜索來縮小查詢范圍及其快速定位搜索目標,大大提高了查詢的效率和速度。充分應用大數據等計算機領域相關技術,獲取用戶的閱讀偏好,在網頁的智能推介欄中呈現相應的書籍推介。
建立反饋機制并提供App接口。提供App接口實現更多擴展功能,如支持懶人聽書App的接入,實現多種途徑多樣化的書籍閱讀方式,達到文字、聲音、移動資源相結合的書籍視聽效果。并在網站上設置了反饋欄,用戶可以隨時給留言進行反饋和評論。
2.3.2 網站技術及架構
(1)網站的技術框架:從構件化與集成化的角度出發,采用 J2EE 四層架構的技術方案、構件化的開發模式,應用功能的實現在支撐構件的基礎上完成。通過 J2EE 標準體系將所有的 App 構件在 JVM 上,實現和OS的無關性,保證系統的跨平臺、擴展性和安全性。采用oracle數據庫,建立后臺技術框架Spring-MVC,Spring,Mybatis。同時在圖書館老師的支持下,我們將網站數據庫與學校學生信息系統的數據庫相連接。
2.3.3網站設計
(1)數據訪問層類圖設計;
(2)類圖的詳細設計:LoginDao及BookDao接口設計;
(3)網站的用戶界面設計:結合網站的定位人群與主題,將網站定位為簡約大氣的風格,色調以清新且給人予舒適安靜感覺的暖色調為基調。采用了bootstrap、css、Html、JavaScript等相關的技術實現。
3網站實現及運行
3.1網站試運行測評
本網站現階段面向人群主要是東南大學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因此網站初步完成時將具有以下功能:
(1)登陸界面以及身份識別系統:由于網站資源版權屬于東南大學,且目前所做工作主要是針對東南大學學生。因此使用東南大學的一卡通賬號來登陸網站,確保現階段的使用人群只有東南大學師生。
(2)網站主體設置:包括連接的圖書館書籍電子資源庫,構建的院系專業以及公共課各類課程的電子資源庫。以及用戶交互以及上傳系統。
設置上傳積分系統以及獎賞機制,鼓勵學生參與的資源共享與互動中來,使得的網站可以早日成為東南大學學習資源共享交流的廣泛普及的平臺。
在東南大學進行了試運行后針對于網站在東大試運行的效果進行了分析,并制作調查問卷調查用戶體驗并分析整理。根據后期測試的調查結果和數據分析,撰寫了用戶體驗反饋文檔。這次的測試用戶參與人數為492個,主要來源為東南大學不同院系、不同年級的同學。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將用戶登錄網站、搜索書籍、分類查找、閱覽書籍等一個流程中所涉及到的體驗分為五個維度進行分析,其中包括感官體驗、交互體驗、情感體驗、瀏覽體驗與信任體驗。
報告顯示,目前搭建的網站不僅可以較好地滿足東南大學師生的學習需求,并且很好的避免了目前圖書館資源龐雜而利用率低下的弊端,用戶體驗十分良好。
3.2試運行結果分析
通過對用戶報告分析,得到了以下結論:
Open Your World網站從人性化角度出發,努力提升用戶的舒適度,滿足用戶的需求,且界面操作簡單,各方面的設計簡約。同時設計了用戶反饋系統,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隨時對網站進行改進,形成了以實現用戶需求為目標驅動,后臺更新維護為實現方式,用戶反饋系統為連接紐帶的一體化服務模式,更好的面向全校師生提供貼實的服務。
目前,網站的建設初具雛形,內容尚需填充,風格也需要逐漸完善豐滿,但是這些不足都會隨著后續工作的持續開展,逐漸由一體化服務模式指導解決,確保網站有著充分的發展潛力。
4項目展望及意義
[中圖分類號] G2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0037(2017)2-85-2
The Innovative Service of Library under the New Media
Lv Hongguang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have changed. As the gathering place of information knowledge, the service mode of library will 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he library should make innovative service strategy fro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consortia, establishing a diversified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strengthening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librarians and users, establishing shared virtual learning space, popularizing mobile phone two-dimensional code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new media;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大衛?克羅圖和威廉?霍伊尼指出“媒體無處不在,它對我們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有著深遠影響”[1]。數字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信息通過媒體的傳播方式。圖書館是知識的聚集場所,是社會的一個組織單元,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勢必也隨著媒體媒介的發展而變化著。新媒體時代新興媒體與社會已經出現新的融合,呈現出一體化趨勢。各種社會組織關系的變化首先成為學者的研究對象,比如傳播學、經濟學、社會學、媒體技術學、情報學、心理學等,探索新媒體視角下圖書館的服務創新很有必要。
1 新媒體
1.1 新媒體的概念
傳統的舊媒體是指報刊、電視、廣播,是典型的信息傳播媒介,是單向的信息傳播者,其所的信息內容,受眾只能選擇接受或者不接受。新媒體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最初指資訊與傳播技術,帕克是最早使用該詞的傳播學家,也是最早發表新媒體研究論文的研究者。通俗的說法是指以電腦、數字化技術為核心,具有互動性和多媒體功能的資訊與傳播技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倫納德?克蘭羅克(Leonard Kleinrock)給出的概念是: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進行大眾傳播和人際溝通的媒體形態。當然新媒體還是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在發展,以后可能還會出現更新的媒體,進入新媒體時代[2]。
1.2 新媒體的特征
新媒w的“新”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新”,一個是“不斷更新”。今天的新媒體是對已有媒體的補充,具備以下特征:一是交互性,用戶可以直接參與評論或通過媒體與他人進行交流;二是綜合性,新媒體將影像、文字、聲音、動畫等藝術形式與數字技術結合成多種表現形式;三是開放性,任何人都可參與并通過多種渠道(比如電腦、智能手機)向公眾發表自己的思考、意見;四是個性化,受開放性影響使得網上有數以萬計的模板可供使用,信息內容的傳播形式不再一成不變;五是流動性,傳統媒體是空間永恒,時間是流動的,而以新媒體為特征的網絡社會帶來了流動的空間和時間的永恒,比如電視節目,新媒體使得能夠隨時觀看過去時間的任何視頻或通過網絡超越現時節目。
2 新媒體與圖書館
圖書館作為信息知識的收集存儲地,在提供各類資源和服務的過程中始終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但也是圖書館發展的機遇。比如杭州圖書館因路人隨手拍,允許拾荒者進入,館長頗具人情味回復被“圍觀”,極大地提升了圖書館的人氣和地位,被譽為“史上最溫暖的圖書館”。圖書館利用新媒體網絡和手機的傳播與服務為廣大讀者提供優質知識信息服務也已經成為當下用戶對圖書館的迫切需求。圖書館服務也需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而轉變服務模式,構建圖書館的新媒體服務網絡,將圖書館服務通過多種網絡(固定網絡、移動網絡、衛星電視、有線電視、IPTV)到多種用戶終端上(包括PC、機頂盒、智能手機、上網本、移動互聯網設備),保證用戶可以在任何地方、通過任何終端獲得圖書館服務,圖書館服務開始進入全新媒體服務時代[3]。許多圖書館都依托新媒體技術開展了“移動圖書館”服務,如國家圖書館的掌上國圖、上海圖書館的手機圖書館、清華大學的移動圖書館系統等。新媒體的環境下,各級各類圖書館在服務方面雖有創新,但還有待完善,創新服務不僅僅要借助于互聯網絡和智能手機,更應該根據辦館特色,推進個性化和多元化服務。
3 新媒體環境下圖書館創新服務的策略
3.1 加強圖書館聯盟建設
圖書館聯盟的建設已經經歷了許多年,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資源重復建設,利用率不高的情況。每個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側重點不盡相同,為節約資源,可以通過圖書館聯盟的文獻傳遞或館際互借來實現,這樣既能使圖書館資源建設經費使用最大化,又加強聯盟內機構之間的合作交流。所以圖書館聯盟建設尤其是在新媒體環境中,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文本、視頻、影像資料都可快速便捷地得到。新媒體環境的發展使得圖書館聯盟更加有效,對于統籌利用圖書館資源,實現規模化、專業化、一體化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3.2 建立多元化文獻傳播平臺
文獻信息的傳播平臺隨著媒體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傳統時代通過報紙、期刊或者張貼公告來信息。進入互聯網時代后,網絡的發展深深改變和影響了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包括網上圖書查詢、預約、讀者通過E-mail、論壇、文獻傳遞等實現參考咨詢;即時性、個性化、微內容成為圖書館的主流,各圖書館都在加重電子資源的建設,圖書館抓住新媒體機遇,快速地走進平民,使越來越多的人來利用圖書館。圖書館應該設置專人負責微博、微信平臺,利用網絡和手機媒介推進圖書館信息服務,加快“三網合一”和“三屏合一”的知識服務模式,產生新的媒體資源,實現跨網絡、跨終端、跨媒體的無縫服務。
3.3 強化館員和用戶媒介素養教育
新媒體環境下,數字圖書館的建設與管理都離不開人,對圖書館員的培訓是圖書館開展創新服務的基本條件,也是推動圖書館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圖書館建設需要多層次的人才需求,可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交流與研討,有步驟分批次地開展理論培訓、業務培訓、應用培訓、科技培訓、語言培訓和服務培訓。此外,圖書館還要加強對用戶的宣傳和教育,通過專題培訓、數據庫講座、新服務推介等方式,讓用戶提高信息素質,更好地利用圖書館資源與服務,針對當今新媒體環境中資源推薦方式的改變或者資源需求的改變,圖書館要積極應對,引導讀者,發揮圖書館的教育作用。
3.4 建立虛擬共享學習空間
虛擬學習社區是一種新型的學習組織,由各種不同類型的個體組成,以交互學習、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使學習者獲取知識、增進理解和提高技能,形成以學習為目的的一個交互的自治區域。網絡學習社區的范圍可以大到國際性的網絡學習社區,其成員來自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小到一個學校的一個班級甚至一個學習小組。其規模也因參與者的人數多少可大可小,少t幾個人,多則成百上千甚至上萬人。新媒體的發展可以建立無數個虛擬學習共享空間,圖書館可以無限釋放自己,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知識,供用戶學習享用。
3.5 普及手機二維碼
目前二維碼的市場逐漸成熟。國內采用的二維碼標準有QR碼、DM碼、紫光碼、龍貝碼、GM―U碼等。二維碼信息量大、編碼范圍廣、可保密防偽、具有糾錯能力強、制作成本低等特點。將某本書刊或者電子資源的信息編制到二維碼中,通過圖書館提供的免費WIFI服務,用戶通過手機攝像頭掃描二維碼即可實現快速上網,實現手機閱讀等功能。手機二維碼在日本、韓國、美國等圖書館已經廣泛應用,我國在2006年推出二維碼業務,目前與圖書館的結合也日益成熟,借助于新媒體的環境,將二維碼應用于圖書館,可以加快數字圖書館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