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3: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藥化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農田化學除草作為一項簡化栽培措施,在農業生產中被廣泛應用。隨著使用面積的不斷擴大,除草劑藥害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現就除草劑產生藥害的癥狀、原因、預防措施以及產生藥害后解除藥害的途徑展開分析,以供參考。
1除草劑藥害的癥狀與危害
藥害是指在農田化學除草過程中,由于除草劑的作用,導致作物受害。從整株來看,主要表現為植株矮縮、畸形、叢生;從根系上看,主要是根系生長受抑制,根尖膨大,根短而粗,無次生根或很少,無根毛;從莖上看,主要是莖縮短、變粗、彎曲、脆弱易折斷;從葉片上看,皺縮、卷曲、失綠、變黃、干枯;從芽上看,生長點壞死或畸形,導致生長停滯;從花上看,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數增多或減少,形狀異常,花而不實,由此造成減產,甚至死苗絕產。其種類有以下4種:一是對當茬作物產生藥害;二是對敏感作物產生藥害;三是對下茬作物產生藥害;四是“二次藥害”。
2除草劑藥害產生的主要原因
2.1用藥不對路
除草劑具有很強的專一性和選擇性,其防除對象有一定的范圍,一旦用錯就會產主藥害。如2,4-D丁酯主要是在麥田使用防除闊葉雜草的除草劑,如果錯用于棉花、瓜菜等,就會產生藥害。如果把滅生性除草劑草甘膦或克蕪蹤錯誤地當成選擇性除草劑使用,噴到作物上,也會產生藥害。
2.2用藥時間不當
除草劑的適用期是很嚴格的,有些除草劑只能是播種前或播后苗前使用,苗后使用就會產生藥害。有的除草劑需在苗期使用,在苗較大時用就會產生藥害。如麥田除草劑用在春天防除雜草,必須在小麥苗期至拔節前使用,小麥拔節后再用就會發生藥害;玉米田使用的2,4-D丁酯,用晚了就會產生藥害。
2.3隨意加大用藥量
除草劑的使用量是有規定的,任意加大用藥量也會造成藥害。當前農民在購買和使用除草劑時,為了保證除草效果,隨意加大用藥量,這勢必造成一定的藥害。
2.4環境不適
除草劑的使用是有一定環境條件要求的。如果把除草劑用于砂性土地,則很容易產生藥害,特別是水溶性大、移動性強的除草劑。在溫度過高或低溫時作物抗逆性差,此時使用除草劑也易造成藥害。不同作物品種對除草劑敏感性也有差異,敏感性強的品種也容易產生藥害。在大豆田應用甲草胺、異丙甲草胺以及乙草胺時,噴藥后如遇低溫、多雨、寡照、土壤過濕等,會使大豆幼苗受害,嚴重時還會出現死苗現象。
2.5土壤殘留
在土壤中持效期長、殘留時間久的除草劑易對輪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傷害。如玉米田施用西馬津或阿特拉津,對后茬大豆、甜菜、小麥等作物有藥害;大豆田施用廣滅靈、普施特、氟樂靈、氟磺胺草醚,對后茬小麥、玉米有藥害;小麥田施用綠黃隆,對后茬甜菜有藥害。此種現象在農業生產中易于發生而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2.6藥械性能或清洗不徹底
如多噴頭噴霧器流量不一致、噴霧不均、噴幅連接帶重疊、噴嘴后滴等,造成局部噴液量過多,使作物受害。用過除草劑的噴霧器,沒經徹底清洗,又噴殺蟲劑或其他藥劑,往往致使敏感作物發生“二次藥害”。
2.7霧滴揮發與漂移
高揮發性除草劑,如短側鏈苯氧羧酸類、二硝基苯胺類、硫代氨基甲酸酯類、苯甲酸類等除草劑,在噴灑過程中,<100μm的藥液霧滴極易揮發與漂移,致使鄰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及樹木受害。而且,噴霧器壓力愈大,霧滴愈細,愈容易漂移。在這幾類除草劑中,特別是短側鏈苯氧羧酸酯類的2,4-D丁酯表現得最為突出,在地面噴灑時,其霧滴可漂移1000~2000m。禾大壯在地面噴灑時,霧滴可漂移500m以上。
2.8混用不當
不同除草劑品種間以及除草劑與殺蟲劑、殺菌劑等其他農藥混用不當,也易造成藥害。如酯類除草劑與磷酸酯類殺蟲劑混用,會嚴重傷害棉花幼苗,敵稗與2,4-D丁酯、有機磷、氨基甲酸酯及硫代氨基甲酸酯農藥混用,能使水稻受害等。此類藥害,往往是由于混用后產生的加成效應或干擾與抑制作物體內對除草劑的解毒系統所造成的。
2.9除草劑質量差
除草劑質量差,含有一些對作物有害的物質或雜質,也會發生藥害。
2.10除草劑降解產生有毒物質
在通氣不良的稻田土壤中,過量或多次施用殺草丹會形成脫氯殺草丹,嚴重抑制水稻生育,造成水稻矮化。
3避免產生藥害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噴藥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根據作物種類和防除對象,購買對路除草劑,依據標鑒上的說明,弄清藥劑名稱、劑型、有效成分含量和使用量;其次,搞好藥械檢修,做好試運轉,進行清水模擬試噴,計算好噴幅,行走速度和1噴霧器(1桶)水應噴的面積;再次,準確丈量土地面積,按實測面積計算藥量,防止藥量過大或不足。
3.2嚴格掌握用藥適期
根據除草劑的性能,播前土壤處理,播后苗前、苗期莖葉處理都必須掌握好用藥適期,如播前施藥要在播種前7d左右噴灑混土,播后苗前應在播種后3d內噴藥,莖葉處理要在苗期進行。
3.3嚴格掌握用藥量
用藥量要根據雜草密度、大小以及氣候條件等確定用藥量,特別是一些高效除草劑,必須嚴格控制用藥量,防止發生藥害。
3.4農田化除作業區要遠離敏感作物田
要根據除草劑的性能、對某種作物的敏感度確定間隔距離(至少500m以上),避免除草劑飄移到敏感作物上發生藥害。
3.5選擇適宜環境條件用藥
要根據土壤溫度、濕度、土壤質地、整地狀況等正確選擇施藥,在大風天和炎熱中午禁止用藥。砂性土壤應適當減少用量或不用。
3.6搞好藥劑稀釋
使用除草劑最好采用二次稀釋法,即先把原藥用少量水稀釋攪拌均勻,然后再按稀釋倍數加足水量,噴藥時做到均勻周到。
3.7用藥器械要徹底清洗干凈
噴過除草劑的噴霧器械要認真徹底清洗干凈,改噴殺蟲劑或殺菌劑前要用清水試噴,確定無藥害時再用。除草劑和殺蟲劑不宜混噴。
3.8注意除草劑的合理輪用
因為連年使用同一種長效除草劑有累積作用,容易造成雜草產主抗藥性或產生藥害,影響下茬作物,要合理輪用不同的除草劑。
3.9要熟悉除草劑的藥性
使用滅生性除草劑時,要在噴霧器噴頭上加戴防護罩,定向噴霧,避免將藥液噴到作物上,發生藥害。
3.10搞好藥劑試驗
在推廣使用新的除草劑之前,要搞好田間試驗,檢驗除草劑的除草效果和對農作物的安全性,防止發生藥害。
4除草劑藥害補救方法
一些農民由于缺乏除草劑使用知識和經驗,有的甚至用1個噴霧器噴用多種除草劑,因此導致除草劑藥害農作物的嚴重后果。一旦農作物受害,應及時采取相應補救措施,減輕或避免損失。
4.1迅速用清水反復沖洗
噴除草劑過量或鄰近作物的敏感葉片遭受藥害時,要立即用干凈的噴霧器裝入清水,對準受藥害植株噴灑3~5次,可清除或減少作物上除草劑的殘留量。對于一些遇堿性物質易分解失效的除草劑,可用0.2%的生石灰或0.2%的碳酸鈉清水稀釋液噴洗作物,效果較好。對藥害連片的田塊,除進行葉面噴水沖洗外,還應足量灌水,促使根系大量吸水,以降低作物體內藥物濃度,緩解藥害。對于施藥過量的田塊,應及早灌排洗田,將大量藥物隨水排出田外,能有效減輕藥害。
4.2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
用1500倍液云大-120用量為375~450mL/hm2,或用225mL/hm2的1000倍植物動力2003;500倍或綠風95,在上午露水干后或傍晚用噴霧器噴在作物葉片的正反面上,可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針對藥害性質,應用與其性質相反的藥物中和緩解。如小麥、水稻噴施2,4-D丁酯過量時,可噴施20mg/kg的赤霉素稀釋液,用量為600~750kg/hm2,噴后7d,莖葉生長即恢復正常,比未噴施赤霉素的增產10%以上。
4.3追施速效肥料
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三十年來一直沿用農業、林業的方針“治早、治小、治了”、“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由于“治了”和“消滅”,使人們認為“治蟲就必需打藥““無蟲也得打預防藥”等,因此,濫用農藥的現象十分嚴重,以致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建議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應采取適合于城市特點的有效方法,互相協調,以達到控制病蟲危害,保護和利用天敵,合理使用和逐步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從生態角度出發,科學種植、養護、管理,選栽抗病品種,恢復生態平衡,加強植物檢疫,開展人工防治,使病蟲害防治工作進一步走向科學。
一、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1、傳統的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是以治為主,不注重預防,在園林規劃時只考慮綠化效果,不考慮植物品種的搭配,加之栽培管理粗放,只注重栽植不注重管理,往往在病蟲害發生嚴重時進行防治。
2、采用單一化學防治,不注重綜合防治,采用化學防治方法盡管能快速高效的控制病蟲害的發生甚至能扼制病蟲害的流行。但化學防治能引起病蟲害的抗藥性,破壞生態平衡,污染環境以及影響人類健康。論文寫作,病蟲害。
二、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措施
城市園林植物常見的病蟲害防治的主要途徑措施有植物選擇、綠地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藥劑防治。論文寫作,病蟲害。其中高效低毒的化學藥劑防治是城市園林植物應用最普遍的方法。論文寫作,病蟲害。
1、把好植物檢疫關
在調入苗木和花卉時,實行嚴格的植物檢疫,發現有害生物則要進行除害處理,嚴重者予以銷毀,防止新的病蟲害傳入,以免給園林綠化帶來更大的損失。
2、搞好城市園林植物的種植規劃
在考慮城市美化的基礎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種,要注意長遠解決病蟲害問題。針對本地區發生嚴重的害蟲種類,減少其喜食植物的種植,多規劃和栽植抗病蟲的或耐性強的植物,減少有害生物的適生寄主。
3、加強養護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蟲的發生和危害在相當程度上與植物的生長勢相關。對生長勢差的應及時施肥、澆水、松土鋤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蟲能力,并結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蟲枝條。這樣不但可以調節植物養分,還可以減少病蟲來源,通風透光增強樹勢,營造不利于病蟲害越冬、繁衍、為害的環境條件。
4、推廣應用無公害防治技術
(1)保護利用天敵,開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顯著的。一旦天敵在田間建立了自己的種群,它就可以長期持續地對害蟲發揮控制作用,這是化學農藥所無法達到的。城市具備開展生物防治的條件,一是城市園林植物種類豐富,適合天敵的生存和繁衍,我們應該加強對天敵的利用和保護,盡量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創造利于天敵群落發展的條件。二是城市建筑對園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島生態”有利于釋放天敵。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加強了對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護工作新的管理標準,特別是作為可持續植物保護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術,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和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產和銷售害蟲天敵產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2)選擇使用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能有效地保護天敵,消滅害蟲,對人畜危害小,對環境污染小,相對于化學農藥來講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劑防治國槐尺蠖,每年噴兩遍藥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學農藥每代害蟲都必須防治兩遍以上。論文寫作,病蟲害。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滅了害蟲又保護了天敵。論文寫作,病蟲害。生物農藥除了Bt乳劑、滅幼脲外,最近幾年生產的花保、煙滲堿等,這些都是防治園林病蟲害的首選農藥。論文寫作,病蟲害。
5、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化學防治只在必需應急時進行,實施靶標防治,盡可能地選用具有選擇性、低毒、對環境污染小的藥劑,少用或不用廣譜性的化學農藥,經常變化用藥品種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蟲產生抗藥性。施藥方式也應采取涂莖、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6、改進農藥施用技術
目前,城市病蟲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規噴霧方法。據測算,常規噴霧從施藥器械噴灑出去的農藥只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能沉積在植物葉片上,不足百分之一的農藥能沉積在靶標害蟲上,而僅有千分之三的藥劑能起到殺蟲作用。這種施藥方法不僅效率低,造成農藥浪費,還使大量農藥流失到非靶標環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環境。因此必須改進化學農藥的施用(特別是噴霧)技術,提高農藥的利用率,降低農藥在非靶標環境中的投放量,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6)04-0127-03
農藥在防治農業病蟲草害、保證農業豐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培養具有現代思想的農藥科技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當前大部分農業院校都設置了農藥學相關專業,用來培育“三農”急需的農藥學科技工作者。青島農業大學自2005年創辦我國第一個農藥方向藥學專業以來,在深入研究創新“3+1”人才培養模式[1]的基礎上,對農藥學課程體系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創新與實踐探索。
一、課程設置與時代要求對接
(一)根據學生發展設置課程體系
農藥學專業骨干課程體系由農藥化學、農藥合成、農藥分析、農藥生物測定及農藥應用等課程構成,是一門理論、實驗、實踐緊密結合的“三位一體”的應用型學科。對人才培養來說,專業課課程體系設置尤為重要。因此,我們的改革首先從課程體系的設置開始:改變實驗實踐附屬于理論教學的傳統方式,將實驗課、實踐課獨立設置,加強培養學生實驗技能、科研興趣、實踐能力,做到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高度匹配。另外,傳統的課程體系設置,往往忽視選修課教學,造成畢業生“千人一面”的格局,非常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鑒于此,我們加大了選修課教改力度:提高選修課程數量和要求,拓展、放大學生自我拓展的空間,為其更好地適應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經過數年的探索與改革,我們對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表1)。
(二)“四加一減”,重在技能培養
1.增加選修課:設置農藥方向選修課26門,共848學時,要求最低選修216學時。大量的選修課程設置,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發展空間,有利于其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強項進行選擇,有效應對社會多元化要求。
2.增加實驗課:必修課程實驗與理論比例為1.3∶1.5,二者接近,總的農藥學專業課程體系實驗與理論比例為2.16∶5.02,比例合理。實驗學時有所增加,學生動手能力得到訓練,同時也培養了嚴謹的科學精神。
3.增加實踐課:在校期間農藥學專業實踐課達到6.5周,折合195學時,超過必修理論課學時數,有效解決了當前大學畢業生實踐能力差的問題,增強了學生干事創業的信心。
4.增加畢業實習學時:畢業實習為19.5周,加上第五學期、第六學期開始的科研訓練與課程論文2周,合計21.5周,折合645學時。充足的實踐時間,保證了學生科學思維得到系統訓練,為以后工作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5.減少必修理論課:必修課只開設農藥化學、農藥合成、農藥制劑、農藥分析、農藥生物測定等農藥學體系核心課程,總學時150學時。有利于學生自我設計,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
(三)平臺的建設與使用
嚴格地說,農藥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整個課程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必須緊密結合、有效運轉,才能培養出社會適應能力強的農藥學人才。為此,我們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建立了教學實驗室、科研平臺、研究室、實習基地等四個開放式平臺(圖1),并將其有機結合、高效利用,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二、教材體系的選擇與完善
相對于醫藥學等傳統學科來說,農藥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相關教材、教學參考書很不完善。例如,目前尚未有農藥學方面的國家規劃教材,而已有的教材也存在內容滯后等缺陷。為了適應新的時代要求,我們盡一切可能采用農藥學權威著作作為教材,同時有針對性地編寫完善了農藥學課程體系必須的配套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目前,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或即將出版、由孫家隆編著或主編的農藥學教材與教參有:《農藥化學合成基礎》(第一版)《農藥學實驗技術與指導》《現代農藥合成技術》《農藥化學合成基礎》(第二版)《農藥科學使用》《現代農藥應用技術――殺蟲劑卷》《現代農藥應用技術――殺菌劑卷》《現代農藥應用技術――除草劑卷》《現代農藥應用技術――植物生長調節劑與殺鼠劑卷》《新編農藥品種手冊》《農藥學實驗技術與指導》(第二版)等。其中《農藥化學合成基礎》《農藥學實驗技術與指導》等已經被多所農藥學相關院校采用為教材,《現代農藥合成技術》獲2012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出版物獎一等獎。教材、教參的完善,使學生視野開闊,學習時有一種得心應手的感覺。
三、課堂理論教學多元化,加強思維訓練
“多元化教學”指的是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案例教學、研究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并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互動式教學方法。
以多媒體教學為主導:全部核心課程(農藥化學、農藥合成、農藥制劑、農藥分析等)及部分重要選修課的教學,都已采用多媒體教學。我們對多媒體課件的基本要求是:條理清晰、圖表豐富、圖文并茂、動漫結合,講授知識必須和生產實踐、科學研究、學科前沿及學生未來發展相結合,擯棄“填鴨式”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
以研究式教學為核心:這是我們近年來嘗試的一種教學方法。將課堂教授的內容作為一個課題,以課題研究的方式向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為以后從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礎。例如,在講授《農藥化學》課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時,我們將天然的毒扁豆堿作為一個課題,進行先導優化、創制經緯研究;同時將先導優化、生物等排、藥效基團拼接等農藥化學專業科研方法傳授給學生,訓練其發散性思維。以案例教學為依托:這是近年來我們大力推廣的教學手段,即課堂教學以案例的形式進行。通過對案例的剖析與講解,學生較深入地掌握知識要點,并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農藥合成》課中丙溴磷的合成與生產教學中,我們將“丙溴磷的合成與生產”作為一個案例,通過“抽絲剝繭”式的分析,歸納得出如下合成路線圖。[3]
根據合成路線,結合實例解析各種路線的優劣,從而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合成與生產方案的能力。
以網絡教學為輔助:即充分利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及青島農業大學農藥學QQ群,與學生全方位互動。在每學期開始前將該學期課堂教學的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進度、教學難點疑點分析等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及農藥學QQ群,讓學生提前對該課程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數地進行預習、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除課堂、課外答疑外,還在網絡平臺和農藥學QQ群上進行答疑教學、作業講解等,做到關鍵知識點課外答辯共用化、公開化,使全體學生受益。
四、重視實驗教學,養成探索精神
(一)精選實驗內容,實用與創新結合。實驗教學應具有連貫性與梯度性,所以我們在設計農藥方向藥學專業培養方案時,學生實驗以操作性和驗證性實驗為主。在此基礎上,我們以提高實驗技能作為《農藥學實驗技術與指導》的選題原則:和實際生產相關聯的綜合性實驗占40%,設計性實驗占40%,與科研相關的研究創新性實驗占20%。力爭每個實驗都有與之對應的工業產品或科研課題,使學生實驗過程中創造力得到有效激發,并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二)獨立實驗,突出能力培養。學生遲早要走出校門,進入社會,成為獨立的社會工作者,自身的動手能力、工作的主動性、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要求學生實驗必須一人一組獨立完成。實驗前,在學習與研讀教材、查閱文獻的基礎上,形成各自的經教師點評與改進的實驗方案;實驗中,規范操作、記錄詳細,力爭做到和科研緊密結合;實驗后,認真歸納總結,形成一份包含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操作、實驗記錄、數據處理、結果與討論、問題與思考等內容的規范性實驗報告文本。
(三)單獨考核,提高重視程度。實驗課程全部與相關理論課教學分離,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獨立計算學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實驗課程的重視程度。考核由實驗部分和期末考核兩部分構成,比重為60%和40%。實驗部分主要考察實驗準確度和實驗報告的規范性,期末考試則主要考核實驗技術與實驗操作。
五、實踐教學,深入社會
實踐教學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在第六學期進行的農藥學綜合生產實習和假期進行的社會實踐。其中第一階段共4周,進行方式與內容如表2所示,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走出校門,深入企業,親身參加生產,獲取企業新工藝、新技術等知識信息,解決就業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
實踐教學的第二階段在第六學期后的暑假進行。暑假前,學生自由組成實習小組,在教師指導下進入社會,完成至少4周“真刀真槍”的崗位“職工式”的實踐。時間和內容根據學生自我定位的就業方向確定,成績由實習基地專家、學校指導教師共同確定。
經過兩個階段的實踐活動,學校加強了與企業的溝通,學生對農藥工業企業有了整體的認識,對自己的科研訓練、畢業論文方向的選擇及畢業后的發展方向有了清晰的定位,減少了盲目性;同時,也為產學研協同創新[5]打下基礎。
六、提升科研訓練與畢業論文的質量
科研訓練、畢業論文采用導師負責制:學生、教師雙向選擇,每位教師指導的學生人數不超過6人。為了保持課題研究的連續性,相同的科研訓練、畢業論文為同一位導師。科研訓練在第七學期進行,主要內容為導師指導下的立題、文獻檢索、科研內容的基本素質培養,為第八學期畢業論文的撰寫打基礎。
畢業論文在第八學期進行,學生按照導師下達的任務書首先進行文獻檢索、立題研究,完成立題報告。報告經審查合格后,在導師指導下進行一項農藥學方面的課題研究。課題分為理論型與應用型,以密切聯系農藥學科為要旨。為了保證畢業論文質量,我們加強了檢查力度:三月中旬進行中期檢查,主要查看畢業論文進展狀況及存在問題,六月中旬進行全面的“盲評”與20%的重復率檢索檢查。經數年的堅持,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七、建設師資隊伍,“高、精、尖”全面發展
人才培養,離不開過硬的師資隊伍。應學校要求,從2009年開始加大了在校教師培養和學科專家引進力度。目前,專職農藥學教師17人,結構如表3所示:無論是職稱、學歷及年齡結構,還是訪學與社會實踐經歷,都趨于合理狀態。
近年來隨著保護地蔬菜種植面積的增大,蔬菜品種的增多,保護地蔬菜病蟲種類越來越多,發生面積越來越大,為害損失日趨嚴重,防治難度加大,已成為保護地蔬菜生產的重要障礙。在防治工作中,要搞好預防,綜合運用農業、生態、物理、生物及化學等防治手段,才能切實控制好保護地蔬菜病蟲害。
一、農業防治
1、及時清園、曬土及土壤消毒。冬季種植蔬菜之前清潔保護地前茬植物殘體及雜草,消滅枯枝落葉及雜草上的病菌和蟲卵,通過日光暴曬消滅在土壤中越冬的蟲卵。搞好保護地土壤消毒措施,可以殺死土壤中的病原物、害蟲等有害生物,能很好地控制病蟲為害。土壤消毒重點是苗床,可用電熱消毒,即用電熱線溫床育苗時,播種前升溫到55 ℃,處理2小時。也可用甲醛、棉隆、福美雙、多菌靈等藥劑處理。大面積土壤消毒最好是在高溫季節,棚室拉秧后利用太陽能進行日光消毒農業論文,對各種土傳的真菌、線蟲等病害有很好的防效。
2、盡量選用抗病蟲品種。雖然目前的抗病蟲品種遠不能完全滿足保護地蔬菜生產的需要,但黃瓜、番茄等蔬菜已有相當數量的抗病品種供選用,應根據當地的生態條件,針對性的選用抗病蟲品種,發揮抗病蟲品種的作用。
3、搞好種子處理。多種病害可通過種子傳播,種子處理可消除種子上附帶的病菌,減少初侵染源。種子處理的方法有干熱處理、溫湯浸種、藥劑浸種、藥劑拌種等。如防治番茄早疫病,茄子褐紋病可用0.3%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0~30分鐘或用退菌特600倍液浸種20~30分鐘,撈出后用溫水沖洗5~6次。
4、科學合理的耕作制度。如實行用地與養地的綜合體系,合理輪作、間作、套作。長期連作會導致作物產生自毒作用,如黃瓜、豌豆、大豆、番茄自毒作用較強,一般連作易引起土傳病害加重。輪作時禁止相同科、屬的作物輪作,協調用地與養地的關系。大蒜、小蔥根系分泌物質具有殺菌作用,可在休閑期種植小蔥、大蒜。
4、培育壯苗,減輕病蟲危害。采取的措施有:①異地或客地育苗。②護根育苗,可采用營養缽、穴盤、營養土育苗等。加強苗期管理,提高幼苗的抗病抗蟲能力,移栽時淘汰弱病苗,保證壯苗定植。
5、推廣嫁接防病技術。對于冬春季保護地難以防治的瓜類枯萎病、茄子黃萎病等可采用嫁接的方法控制病害。嫁接育苗主要是預防土傳病害,增強植株的長勢,提高抗寒、抗旱能力。如用黑子南瓜等做砧木嫁接,防治黃瓜枯萎病;用葫蘆、超豐F1等做砧木嫁接西瓜,防治枯萎病;用云南野茄、山西野茄等做砧木嫁接,防治茄子黃萎病。
二、生態防治
合理調控設施環境,使之不利于病害的生長,有利于蔬菜的生長從而達到防病高產的目的。
1、保護地土壤溫濕度和空氣濕度調控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利用保護地的特殊環境,采用放風、閉棚等措施來調控溫濕度。覆蓋地膜,加強通風可提高土壤濕度,降低空氣濕度。加上充足的光照、利學的通風透氣等措施,不打藥或少打藥就可控制多種病害發生為害。如高溫殺菌抑菌,黃瓜棚變溫管理,可控制霜霉病蔓延等。
2、保護地內氣體調控。保護地蔬菜有機肥不足時,可施二氧化碳肥,作物生長需二氧化碳濃度在800×10-6~1000×10-6。因此,在中午氣溫較高時應打開通風口使空氣流通,把保護地內的有毒氣體如氨氣、乙烯、二氧化硫等放出去,以免蔬菜受氣害。
3、光照的調控。根據作物生長的不同時期,適時揭棚進行光照調控。
三、物理防治
1、利用溫度如溫湯浸種、高溫土壤消毒等措施。如用50~55℃溫水進行溫燙浸種10~20分種,可殺死粘附在種子表面的病菌。
2、根據害蟲具有特殊的趨性誘殺害蟲。如用黃板誘殺粉虱、斑潛蠅和蚜蟲等。
3、人工捕殺。在田間農事操作時發現蔬菜上害蟲所產的卵及剛孵化的幼蟲應及時摘除。
四、生物防治
包括保護利用自然天敵農業論文,人工養殖釋放天敵,從外地引種利用及施用生物制劑等。目前比較成功的生防技術較多,如釋放麗蚜小蜂防治溫室白粉虱,廣眼蜂防治棉鈴蟲、菜青蟲等害蟲;用Bt乳劑、青蟲菌等防治各類鱗翅目幼蟲;用瀏陽霉素防治各種害螨;阿維菌素防治各種害螨、斑潛蠅、小菜蛾、菜青蟲等害蟲;用農抗120防治各種蔬菜白粉病、炭疽病、西瓜枯萎病;用83增抗劑防治茄果類蔬菜病毒等。
五、化學防治
由于在保護地蔬菜上病蟲害種類多、為害重,化學農藥使用量大,如果用藥不合理,不僅影響防治效果,而且增加蔬菜上的農藥殘留,危及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冬春季保護地使用化學農藥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品種,嚴禁在蔬菜上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 如甲胺磷、甲基對硫磷、對硫磷、久效磷、磷胺等。
2、根據保護地蔬菜病蟲害發生情況盡量少用藥或不用藥。即使用藥也選用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或用生物農藥,以達到減少污染或無污染的目的。而且要控制用藥次數和掌握用藥時間,如常用于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的托布津和防治銹病、霜霉病和葉斑病的百菌清,整個生育期最多用藥次數不超過3次,最后1次用藥時間距采收應不少于15天。用于防治害蟲的敵百蟲、辛硫磷和溴氰菊酯等農藥,全生育期最多用藥次數也不能超過3次,最后1次用藥時間距采收應不少于7天。
3、掌握科學的施藥技術。加強保護地病蟲情況調查,掌握病蟲發生動態,適時防治,切忌盲目打藥。正確掌握農藥使用劑量和濃度,注意輪換、交替用藥,防止單一使用一種農藥,避免病蟲產生抗藥性。大力推廣應用煙劑、粉塵劑等高效劑型。
植物源農藥是指利用植物根、莖、葉、種子等部分粗加工或提取其活性成分加工成的制劑,用于防治植物的病、蟲、草害等。由于該類農藥具有在環境中生物降解快、對人畜及非靶標生物毒性低、害蟲不易產生抗性等優點,所以該類農藥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已經成為當前農藥和植保界研究的熱點。
1 植物源農藥的特點
與傳統農藥相比,植物源農藥具有以下優點:有效成分為天然物質,對環境無污染;組分多元化,使害蟲較難產生抗藥性;對有益生物安全;可以大量種植,而且開發費用也較低。植物源農藥是新型高效、無殘留、無公害的“綠色農藥”,按照化學成分主要分為生物堿、萜烯類、黃酮類、精油類等。植物源農藥可以分別直接利用和間接利用。其中間接利用是當前國外植物源農藥研究開發的重點,也是我國植物源農藥研究開發的方向。
2 植物源農藥在煙草害蟲上的研究應用
煙草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據調查我國煙草害蟲有200多種,主要是煙蚜、煙青蟲、地老虎、斜紋夜蛾等。論文大全。目前化學防治仍是煙草病蟲害防治中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由于長期不合理地使用化學農藥,使得許多害蟲已經產生了抗性;同時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植物源農藥由于有許多優點,在煙草害蟲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對植物源殺蟲劑防治煙草害蟲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楝科、菊科、豆科等植物。
2.1 楝科
楝科植物殺蟲劑應用較早,其中印楝、川楝和苦楝是該科中的主要殺蟲植物。苦楝和川楝是我國主要的楝科植物,兩者的有效成分均為四環三萜類化合物-川楝素。論文大全。研究發現,川楝素對昆蟲活性主要有拒食、胃毒及一定的生長發育抑制作用,可有效防治菜青蟲、小菜蛾、柑橘螨類等多種害蟲。印楝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殺蟲植物,Morgan等于1968年分離得到其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印楝素,是檸檬素類化合物,屬四環三萜類物質,對昆蟲具有強烈的拒食、胃毒、觸殺以及抑制生長發育作用。在印楝素劑量達到0.1mg/L時就表現出比較好的活性,且對人畜無害。鑒于其對環境和人畜的安全性,美國、印度及其他一些國家都在進行印楝制劑開發。在我國戴建青等報道,印楝素乳油對斜紋夜蛾具有多種生物活性,主要表現在對幼蟲的拒食作用、生長發育的抑制作用和一定的毒殺活性,以及對成蟲產卵的忌避作用,田間防治試驗表明,印楝素乳油對斜紋夜蛾種群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2.2 菊科
菊科中的除蟲菊是眾所周知的殺蟲植物,早在19世紀中葉即由西亞引入歐洲、美洲及日本。論文大全。我國云南省等地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從國外引種栽培。該類植物的有效殺蟲成分是除蟲菊酯I、Ⅱ,瓜菊酯I、Ⅱ、Ⅱ和茉莉菊酯I、lI等6個成分組成。雖然應用多年,但昆蟲產生抗性較小,因而除蟲菊的開發又成為天然農藥開發的一個熱點。而且有效殺蟲成分除蟲菊素具有在哺乳動物體內不會蓄積殘留、在環境中易降解、殺蟲譜廣、不易產生抗藥性等特點,因此被公認為最理想的殺蟲劑。王永等報道,2.5%除蟲菊素乳油對煙蚜的田問防治率為96.4%~99.2%,適宜稀釋倍數為l000-1200倍,持效期在7d左右。
2.3 豆科
豆科植物中主要是苦參,苦參堿是苦參中提取的一種生物堿,是一種天然植物殺蟲劑,它能引起害蟲神經中樞麻痹,進而致蟲體蛋白質凝固,堵死蟲體氣孔,使害蟲窒息而死,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李錫宏等報道,苦參堿對煙草煙青蟲和煙蚜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對煙葉進行正反兩面噴施0.3% 苦參堿水劑2000倍液1d后,煙青蟲平均蟲口減退率為53%~67%,煙蚜平均蟲口減退率為75%~99%,藥后5d,煙青蟲平均蟲口減退率為80%以上,煙蚜平均蟲口減退率則在90%以上。
3 存在問題及發展前景
近年來,我國在植物源農藥的研究與應用方面已取得了較好成果,但是在煙草上的應用還存在許多問題,和國外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為活性物質的毒理學方面的研究甚少、開發的植物資源和產品比較單一以及推廣和適用的范圍較小等。目前,國內已開發出數十種農藥品種,涉及植物源活性物質近40種復配成分,隨著植物源農藥的優越性逐漸被人們認識,一些學者和單位把研究重點轉向這一方面,加之生物、信息、分離鑒定和儀器分析等技術的發展應用,只要可以仔細地設計并周密地考慮到植物的篩選過程,今后植物源農藥研究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植物源農藥的開發前景是樂觀的。今后在藥物的研究開發上應加強對植物源農藥的作用機理研究與活性成分結構分析,盡快開發出低毒、低殘留、藥物穩定、防效顯著的復合型植物源農藥,同時進一步完善植物源農藥的劑型加工工藝與使用技術。
主要參考文獻
[1]戴建青,黃志偉,杜家緯.印楝素乳油對斜紋夜蛾的生物活性及田間防效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5,16(6):1095-1098.
[2]史衛國,除之明,黃清臻等。植物源農藥的進展[J].農藥科學與管理,1997(3):33-35.
[3]張雁冰,艾國民,劉宏民等。植物源農藥的研制及其開發現狀[J].河南農業科學,2005(5):30-32.
[4]邱明華.植物源農藥的研究開發現狀和產業化發展[J].世界農藥,2002,24(6):22-24.
有機磷農藥是一類高效、廣譜的化學殺蟲劑,因其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對地表水和生活飲用水具有極大的危險[1]。而我國水體環境優先控制有機污染物“黑名單”中[2,3]有敵敵畏、樂果、對硫磷、甲基對硫磷、敵百蟲。并且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項目中規定了對硫磷、甲基對硫磷、馬拉硫磷、樂果、敵敵畏、敵百蟲、內吸磷、百菌清、阿特拉津的標準限值。
固相萃取技術能更有效、更簡便、更環保地分離富集有機污染物,其在水中痕量的有機磷農藥測定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4]。目前測定有機磷農藥主要采用氣相色譜技術進行分析[5-7],為避免干擾和準確定量,采用氣相色譜/質譜法檢測水中有機磷農藥,內標物進行定量分析。本文利用C18 固相萃取柱富集水樣中有機磷農藥,采用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水中敵敵畏、樂果、甲基對硫磷、對硫磷、馬拉硫磷、內吸磷、阿特拉津等7種有機磷農藥的分析方法。1 實驗部分
1.1 儀器和試劑
Agilent6890/5975B氣相色譜/質譜儀;HP-5MS色譜柱:30m×0.25mm×0.25μm;ReekoAutoSPE-06 全自動固相萃取儀(睿科儀器有限公司);固相萃取柱:AgilientODS-C18(500mg),Waters Oasis HLB(500mg),Thermo scientific C18(500mg),Agela C18- SPE(500mg) 。
樣品瓶:1L棕色具塞磨口玻璃瓶;二氯甲烷、甲醇、丙酮:Fisher公司的農殘級溶劑。
有機磷類標準物質:敵敵畏(100mg)、樂果(100mg)、內吸磷(100mg)、阿特拉津(100mg)、馬拉硫磷(100mg)、甲基對硫磷(100mg)、對硫磷(100mg) (均來自Chemservice公司)
有機磷類貯備溶液:取有機磷類標準物質化學論文,放人1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作為有機磷類貯備溶液(約10 mg/mL)。
有機磷類標準中間液(1000mg/L):取有機磷類貯備溶液于10mL容量瓶中,配制成混合標準中間液。內標標準溶液: 菲-D10(濃度為1000mg/L)。
1.2 實驗方法
1.2.1 儀器檢測條件
GC柱溫:100℃(0min),6℃/min升溫到120℃ (1min),30℃/min升溫到180℃ (4min),6℃/min升溫到210℃ ;進樣口溫度:250℃;分流進樣,分流比:1:5,流速:1.5 mL/min;進樣量:1.0 mL。電子轟擊電離源(EI),離子源溫度250 ℃,接口(傳輸線)溫度280 ℃,四極桿質量分析器溫度150 ℃,選擇離子監測模式(SIM),溶劑延遲4.0 min。
1.2.2 水樣制備及固相萃取
條件實驗中:取一定體積有機磷標準溶液中間液加入到500mL水樣中,配置成所需濃度的水樣。
設定自動固相萃取儀的程序,固相萃取C18柱使用前使用甲醇6mL和水10mL活化,活化速度為10mL/min; 進樣500mL水樣,進樣速度為5mL/min;取10mL二氯甲烷洗脫,洗脫速度為3mL/min;洗脫液用高純氮氣吹干,濃縮至1mL,向其中加入10μL內標標準溶液,混勻進氣相色譜/質譜儀分析.
1.3 化合物的定性定量方法
以選擇離子方式采集數據,以保留時間和目標化合物的主要離子的荷質比以及其2~3個主要碎片離子峰的絕對豐度與分子離子峰的(或定量目標離子峰)絕對豐度的百分比與標準品吻合度(如不超過±15%)來定性,用標準溶液的內標標準曲線定量計算樣品種待測化合物的濃度。
表1 氣相色譜/質譜儀分析有機磷農藥的定性依據
序號
英文名稱
中文名稱
保留時間(min)
特征離子(m/z)
1
Dichlorvos
敵敵畏
5.006
109、185、79
2
Demeton-S
內吸磷-S
9.686
88、170、115
3
Dimethoate
樂果
9.751
87、125、143
4
Atrazine
阿特拉津
10.042
200、215、173
5
Methyl Parathion_
甲基對硫磷
12.497
109、125、263
6
Malathion
馬拉硫磷
13.845
125、173、93
7
Parathion
對硫磷
14.192
291、109、97
8
Phenanthrene-D10
生產無公害農產品并非禁用農藥和化學肥料,關鍵是要科學合理施用。在使用農藥時要防控結合,力求既能防治病蟲害,又能控制農藥留量不超標,即采用綜合技術措施,預防為主,創造有利于作物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生態條件,科學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使作物中的農藥殘留量低于國家的標準。
在無公害栽培過程中要采取下列幾項措施:
一、種子選用優良抗病品種。優質種子應是品種純正、發芽率高、生活力強、成熟飽滿、不染病蟲、無雜質。抗耐病蟲害的良種。并且在播種前,應該進行種子浸種、低溫、變溫、催芽處理,以便幼苗出土迅速,生長茁壯。
二、選擇適宜栽培地點。選擇一個無公害生產所需的良好生態環境至關重要。種植地點應遠離工廠,礦山等污染源,并且光照充足,水質要好,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有機肥料來源充足。
三、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安排品種布局。輪作倒茬可以利用不同作物對養分需求的互補性,得到充足的養分,減少肥料用量,同時還可以更換病蟲寄主,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用量,提高作物的質量。避免同種作物連作,合理搞好間作套種,根據不同作物品種對光照、水分、肥料的不同要求,采取立體種植;提倡深溝高廂栽培,避免田間積水,及時清除病、蟲、殘株,保持田園清潔。
四、科學安排種植茬口。應根據作物特點及病蟲害發生規律,將作物主要生長期安排在病蟲危害較輕的季節,躲避病蟲的危害。
五、合理施肥。無公害生產的肥料施用,應掌握土壤中養分的輸入輸出相平衡的原則。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并且要充分腐熟,以減少致病菌和蟲卵的帶入,追肥要以腐熟糞尿為主,多元復合肥為輔,防止過多追施氮肥;掌握適當的施肥時間,在采收前,不能施用各種肥料。尤其是直接食用的葉類作物,更要防止化肥和微生物的污染。最后一次追肥必須在收獲前30天進行。
農藥作為重要而又極其特殊的農業生產投入產品,在保障農業豐產、豐收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如果使用不當,管理不善,都有可能對農作物的生產帶來嚴重的藥害,對環境造成造成污染,對人體和牲畜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為了了解農戶在種植生產中對農藥的使用情況,我們采用了隨機調查的辦法,深入農村,入戶走訪了358戶。從購置農藥的情況,到小麥、玉米生長過程中使用農藥的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了解。
1.農藥的購買情況
通過調查,一般農戶的耕種土地面積在10畝以下,購買農藥量相對較少,相對而言對那些藥效質量較好的老品牌購買力較強。論文格式。農戶購買之前,對產品知情;對癥下藥的有355戶,占調查戶的99%;關注生產日期的占347戶,占調查戶的97%,關注外包裝標注的有效證件批號的210戶,占調查戶的58%,對關注農藥的使用范圍的農戶有243戶,占調查戶的68%,對關注是否是假冒偽劣產品農藥鑒別的有273戶,占調查戶的76%,購買農藥后索取發票的有45戶,占調查戶的13%。
1.1玉米生長期使用農藥的情況
玉米的生長周期中,用藥階段主要是在幼苗期和發育期,玉米苗期的主要任務是除草,使用除草劑的農戶是285戶,占調查戶的80%,人工除草56戶,占調查戶的15%,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農民使用除草劑的比較多。據調查,玉米生長發育期時,大多數種植戶使用的殺蟲劑有敵殺死,氯氰聚酯,甲銨磷等,使用效果好,前噴后死,防止率達100%。
1.2小麥生長期使用農藥的情況
小麥在生長周期中,主要是在年前的苗期和年后的反青期及孕穗期使用農藥,苗期主要是使用除草劑和防止蚜蟲的農藥,使用除草劑的農戶有282戶,占調查戶的79%,人工除草的農戶有84戶,占調查戶的23%,但除草劑的品種繁多,小麥種植戶還是依賴老品牌的除草劑,對新研制的品牌不敢去嘗試。使用殺蟲劑的農戶是104戶,占調查戶的29%,所使用的殺蟲劑主要有氧化樂果;氯氫聚酯等。小麥生長中后期是蚜蟲;粘蟲和白粉病的高發期,殺蟲農藥主要是氧化樂果,使用此類農藥的種植戶是253戶,占調查戶的70%,其次是氯氰菊酯,清蟲凈等,使用這類農藥的種植戶是93戶,占調查戶的25%。殺蟲劑和殺菌劑混合使用的種植戶是275戶,占調查戶的77%,
2.農業種植戶對農藥的特性缺乏了解
由于農村缺少科普宣傳,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看不懂農藥的成分含量,對假冒偽劣農藥不能辯解,再加上農藥經營單位規模小,攤點多,農藥經營人員素質不高,市場上的農藥品牌繁多,名稱五花八門,農業種植戶很難辨別每種農藥的特征特性的,更不用說是科學用藥了。論文格式。出于利益的驅使,農藥經營者往往擴大其農藥的性能,來蒙騙農藥使用戶,以致于有些購買的農藥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時農業種植戶自身有時不能把握好用藥量,比如,濃度比,以及噴灑農藥的時間等種種因素造成了農業種植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很大的損失。論文格式。
2.1農業種植散戶法律意識淡薄
農業種植戶因經營耕地少,購買農藥量小,加之農藥經營戶少用發票違法經營的意識所致,農藥經營小商販一般都沒有開處方單,農民也缺乏所要發票、收據的意識,一旦出現藥害事件,因缺乏字據對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很難進行正確的分析,增加了農業生產中事故處理的難度,有些事故根本無法去處理,農業種植戶只能自認倒霉。
3.加強農藥管理,保護農業種植戶生產者的利益
加強使用農藥法規宣傳,提高全民法規意識,使農藥生產、經營者的守法意識和農業種植戶維權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增強,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推廣站的作用,加大宣傳力度,配合農藥監管部門,要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和群眾喜聞樂見的、豐富多彩的宣傳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農藥管理法規和用藥知識,宣傳工作力爭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要從全局出發,加強農藥監督管理體系建設,提高執法力度,嚴打農藥市場的假冒偽劣產品,保護使用者的正當權益。
4.農業技術部門要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高農業種植戶科學用藥
自上世紀30 年代初, 化肥、農藥的相繼出現并應用于農業生產, 標志著現代農業時代的到來。在現代農業時代,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積的不斷擴大、土壤機械化作業強度的不斷提高、作物耐肥品種的推陳出新以及栽培技術的不斷創新, 共同推動了農產品產量的快速增加( 主要是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 。與此同時,現代農業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 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
1 現代農業的負面影響
1.1 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長期以來, 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導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農業及環境科學家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化學肥料, 尤其是水溶性極強的氮素化肥, 不僅可以通過地表徑流沖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 而且可以通過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農業生產活動被認為是硝酸鹽污染水環境的最重要原因。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 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鹽的含量, 從而導致了水環境的富營養化。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 在糧田面積減少的同時, 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面積迅速擴大。農民在經濟作物上的投入遠大于糧食作物, 由此帶來的農業化學污染也更為嚴重。
1.2 作物的抗逆性下降, 農產品的品質降低
化肥、農藥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 可以顯著提高植物組織中硝酸鹽和氨基酸的含量, 并使植物的細胞壁機械強度減弱, 從而誘發植物病蟲害的發生。不僅如此, 農業化學品的超量施用還可以導致植物收獲物中維生素C、有機酸及可溶性糖等營養成分的降低, 從而導致農產品品質的下降。更為嚴重的是, 植物吸收了殺蟲劑、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后, 會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
現代農業對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病、蟲、草害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為了盡量減少病、蟲、草害帶來的損失, 不斷增加用藥量和不斷使用農藥新品種成為農民的普遍選擇。殺蟲劑的大量施用給害蟲的天敵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使依靠化學藥劑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努力陷入了一個“農藥施用量不斷增加, 害蟲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的惡性循環。
1.3 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現代農業的另一特點是土壤的機械化作業強度不斷加大, 由此導致的土壤水蝕和風蝕及環境污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生態問題。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農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而導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則是頻繁的土壤作業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徑流加劇等。
化學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養分失調外,更為重要的是導致土壤酸化、板結、土壤的滲透能力降低等, 致使土壤的生產能力下降。
2 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2.1 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術及作物殘茬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增加土壤水穩性團粒結構的數量, 提高土壤的滲水性, 減少雨季的地表徑流, 提高土壤抗水蝕及風蝕的能力, 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提高水分利用率, 全方位培肥地力, 從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產能力。免耕技術是一項高效低耗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 它不僅適合于水澆地, 更適合于旱地。該技術的推廣有利于農業的節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水土流失問題, 而且使土壤不斷培肥, 土地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轉貼于
2.2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時期兩方面的內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規律合理進行肥料運籌, 不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而且可以減少因施肥不當而造成的環境污染。許多農民群眾為方便起見, 將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種前或播種時做基肥一次施入, 造成肥料的浪費和地下水的污染。這種傳統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 降低生產成本, 也不利于環境保護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2.3.1 革新地面灌水技術, 改大水漫灌為溝內滲灌傳統的大田作物灌溉技術多為大水漫灌。這種灌溉方式不僅浪費水資源, 破壞土壤結構, 而且也是造成農業化學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不僅可節水30%以上, 而且可以降低田間濕度, 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 從而減少殺菌劑及殺蟲劑的使用量, 有利于環境保護。此外, 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 不僅便于澆水管理, 而且使灌溉水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減少了60%, 從而減少了水蝕, 保護了土壤。
2.3.2 推廣非充分灌溉技術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脅迫時會產生化學信號并輸送到葉片, 葉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脅迫的信號后會降低氣孔開度或關閉氣孔, 從而減少水分消耗。根據這一原理建立起來的非充分灌溉技術是農業節水領域的一項新興技術。
于振文等專家( 2001) 對高產小麥高效灌溉技術及其生理基礎進行研究后認為, 在底墑充足的情況下, 小麥生育前、中期適度灌溉, 在保證適宜畝穗數和幼穗正常發育的前提下, 適當抑制營養生長; 后期補充灌溉, 延緩根系及功能葉片的衰老, 保證穗粒數和粒重。這樣, 就可以將傳統的3~5水減少為1~2 水, 從而使灌水效益顯著提高。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們開始關注蔬菜的質量問題。溫室、大棚等保護地蔬菜種植面積迅速增加、重茬、導致蔬菜病蟲害加重,造成每年蔬菜總產量損失20%以上。各地在防治病蟲害中,大量使用化學農藥。由于大量持續的使用化學農藥,使得蔬菜病蟲對化學農藥產生抗藥性,菜農只能加大農藥的使用量,農藥使用和依賴程度呈現出惡性循環。農藥的大量使用,使得蔬菜中農藥殘留量超標問題突出。本人就蔬菜農藥殘留的危害和消費者減少蔬菜農藥殘留危害的方法加以介紹,并提出相應的對應對策。
一、蔬菜農藥殘留的概念
農藥殘留(Pesticide residues),是在農業生產中施用農藥后一部分農藥直接或間接殘存于谷物、蔬菜、果品、畜產品、水產品中以及土壤和水體中的現象。農藥殘留問題是隨著農藥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而產生的。目前使用的農藥,有些在較短時間內可以通過生物降解成為無害物質,而一些有機氯類農藥卻難以降解,是殘留性強的農藥。蔬菜農藥殘留超標,會直接危及人體的神經系統和肝、腎等重要器官。同時殘留農藥在人體內蓄積,超過一定量度后會導致一些慢性疾病。由于農藥殘留對人類和生物危害很大,各國對農藥的施用都進行嚴格的管理,并對食品中農藥殘留容許量作了規定。
二、蔬菜農藥殘留標準
目前,我國與蔬菜有關的強制性國家標準35項,涉及農藥殘留指標58項,農藥52種,名稱如下:對硫磷、馬拉硫磷、甲胺磷、甲拌磷、久效磷、氧化樂果、克百威、涕滅威、六六六、敵敵畏、DDT、樂果、殺螟硫磷、倍硫磷、辛硫磷、乙酰甲胺磷、二嗪磷、喹硫磷、敵百蟲、亞胺硫磷、毒死蜱、抗蚜威、甲萘威、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氟氰戊菊酯、順式氰戊菊酯、聯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順式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氟胺氰菊酯、三唑酮、多菌靈、百菌清、睡嗓酮、五氯硝基苯、除蟲脲、滅幼脲、雙甲脒、敵菌靈、異菌脲、代森錳鋅、滅多威、克螨特、腐霉利、乙烯菌核利、甲霜靈、伏殺硫磷、2、4D。
三、蔬菜農藥殘留的危害
目前我國農藥年用量為80-100萬噸,居世界首位。其中劇毒的有機磷類農藥年使用量約占70%,毫克級的有機磷類農藥即可致人畜于死地。當農藥殘留在人體中達到一定的數量,不為人體所分解時,將無法避免地發生各種病變。急性中毒,導致死亡、終身殘疾。亞急性中毒:致癌、致畸(畸胎和畸形兒)和致基因突變(損傷生物的遺傳物質,導致不可逆誘變的作用),損害人體的重要臟器。慢性中毒,農藥殘留更為可怕的是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慢性中毒。慢性中毒作用包括神經、生理、生化、血液、免疫和病理等方面。危及青少年、兒童成長發育,影響胎兒正常發育。導致神經系統失調,破壞人體器官生理功能,內分泌紊亂,引起婦女經血失調及面部生出各種斑痕。引發中老年人各種疾病。
四、減輕蔬菜農藥殘留危害的方法
農藥殘留有兩種形式,一是附著在蔬菜、水果的表面;一種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農藥直接進入蔬菜、水果的根莖葉中。以下幾種方法能有效去除蔬菜農藥殘留:
1、浸泡水洗法
蔬菜污染的農藥品種主要為有機磷類殺蟲劑,有機磷殺蟲劑難溶于水,此種方法僅能除去部分污染的農藥。但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它污物和去除殘留農藥基礎方法。一般先用水沖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鐘。果蔬清洗劑可增加農藥的溶出,所以浸泡時可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劑。浸泡后要用流水沖洗2-3遍。
2、臭氧降解法
臭氧處理是現在應用較多的一種降解農藥的手段。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在水中有極強的氧化分解能力,臭氧在水中發生還原反應,產生氧化能力極強的單原子氧(O)和羥基(OH?),瞬問可分解水中的有機物質。它可選擇性的與化合物中雜原子發生反應,主要使農藥分子化學鍵斷裂,生成小分子產物揮發或溶于水中。由于大部分農藥本身含有雜原子,所以容易被臭氧降解。它不僅能夠破壞馬拉硫磷、樂果等有機物分子結構中的烯炔、炔烴等碳鏈,而且對其基團有著強烈的氧化作用。這種打斷連接鍵和基團氧化的雙重作用使得上述物質的分子結構發生徹底改變,從而起到解毒、降解農藥殘留的作用。
3、堿水浸泡法
有機磷殺蟲劑在堿性環境下分解迅速,所以次方法是有效的去除農藥污染的措施。可用于各類蔬菜瓜果。方法是先將表面物污沖洗干凈,浸泡到堿水中(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堿面5-10克)5-15分鐘,然后用清水沖洗3-5遍。
4、有機磷降解酶
有機磷降解酶可與蔬菜、水果等農產品表面殘留的農藥發生化學反應,能破壞劇毒成分的結構,使劇毒農藥瞬間變為無毒、可溶于水的小分子,以達到果蔬的迅速脫毒,這種降解酶做成的洗滌液對環境不會有二次污染。使用發酵液和不同的酶制劑能有效去除農作物表面的農藥殘留污染,而且酶促反應速度快,專一性高,酶與底物作用不需要攝入機制。
上述幾種化學方法都可以有效去除果蔬農藥殘留,每種方法都有其適用的對象和范圍,我們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以達到去除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偉,高曉娟.蔬菜農藥殘留污染及預防控制對策.食品與藥品,2005年。
[2]謝惠波,李仕護.蔬菜中農藥殘留量的測定及去除方法研究.現代預防醫學,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