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2 15:41: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集中學習材料,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翻開教材——《比較柔韌性》,這是物質世界材料單元關于研究物質特性中的一課。教材一開始就要求對木頭、紙、金屬和塑料四種材料比較柔韌性,而后的活動中卻只要求比較木頭、金屬和塑料的柔韌性。為什么會舍棄紙呢,這樣前后不是出現矛盾了嗎?于是我決定找齊上述四種材料試試。但是不管怎樣控制變量,彎曲程度許多時候都是紙最大,找來質地最硬朗的卡紙,也不過與塑料相持不下。靜下心來仔細思考,鐵、木、塑料、紙四種材料比較韌性,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別扭感。
大家都知道,紙是由植物(如木)材料被細碎后重新組合的“合成物”,所以紙和木都屬于纖維材料,一個是合成的,一個是自然而成的。塑料為高分子化合物,并不是一種純物質,它是由許多材料配制而成的。把紙放入四種材料中進行韌性比較,是不合適的,很難與其它三種材料相提并論。照此說來,布也可以比,那么教材開頭的表述明顯不科學。于是,我果斷劃去了教材中的紙字。筆者認為適當地對教材做出如此處理,學生成功幾率提高,是只會有利而無害的。
二、概念建立期待嚴密,實驗結果實事求是
何為“柔韌性”?材料抵抗沖擊載荷的能力稱為柔韌性,即材料承受沖擊載荷時迅速產生塑性變形的性能。在材料一定的情況下,強度與柔韌性總是一對矛盾體:強度上升,柔韌性下降,反之,強度下降,柔韌性上升。所以,我們常說到的強韌性,就是強度和柔韌性的統一。離開強度,單談柔韌性,任何材料放在一起比,答案只能是“沒有答案”。首先,材料柔韌性有多種表征方法,不同方法間并不一定有嚴格的定量關系;其次,不同材料的柔韌性根本無法比較,因不同應用領域對柔韌性的理解也不同;第三,材料的不同使用場合對柔韌性好壞的敏感性有很大差別,此處“最好”,換個地方就可能很差。那么,這樣看來,教材似乎是有值得商榷之處。
教材中柔韌性的概念是通過彎曲程度來建立的,其實對于小學生要不要一定給出“柔韌性”這個科學概念,是值得思考的。因為實驗中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也就是彎曲程度大小,能給孩子們的結論也就是彎曲程度的大小。“彎曲程度=柔韌性”,這不科學吧!筆者在教學時,發現在實驗記錄單的結論“這說明了什么”一欄中,許多小組都寫上了“這說明了塑料彎曲程度最大”。于是,“將錯就錯”,順水推舟,就把課題改為了——《比較材料彎曲程度》,因為這是學生通過自己操作所能觀察到的真實結果,不忍心強制灌入“目前還不屬于他們”的東西。
三、操作遭遇大概大致,實驗器材“老店新開”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10—0154—02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要求人們學習方法的高效和高速性。自主學習是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指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獨立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等方面進行自我管理、自我評價和自我轉化的主動學習過程。自主學習問題被國家教育科學“九五”規劃課題確立為重要研究內容,許多高校進行了各種各樣的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改革,獲得了很多自主學習教學模型改革方面的寶貴經驗。呂良環等研究了外語教學中開展合作和自主學習活動的辯證關系[1]。魏琪等研究了認知策略對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影響[2]。姚小平等采用實驗和調查法研究了生物教學中的自主學習策略和優化課堂教學方式[3]。
由以上教學研究可見,自主學習理論研究已是較廣泛和深入了,但在大學專業課教學中采用自主學習方式的教學實踐操作經驗較少。現代科技發展要求學生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還要求學生知識結構和知識更新速度適應時展,與時俱進,所以在專業方向的學習應該根據專業需要有所側重,增設一些自主學習專業課可以使拓寬大學生專業知識面,在就業后的生產實踐中快速成為團隊中專業方向的領跑者。現在知識更新頻率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校中學習的知識遠遠不夠,每個人都需終身學習,自主學習能力成為每個人成功必備的素質。因此大學中多增加一些專業方向的自主學習課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學生作為自主學習的主體,是自主學習模式的主要實施者,因此要取得良好的自主學習效果,必須對自主學習主體—學生的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而心理因素是最主要的主導因素。本研究以機電專業《工程材料》課程為例,通過問卷和大量訪談的方法,研究了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分析了自主學習過程中心理狀態,提出了提高自主學習效果的心理引導和教育的方法,為以后的自主學習教學提供了有用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一、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分析
響應學校實施教學改革的政策,2012年第一學期機械10級成為工程材料自主學習的第一批實施對象。《工程材料》課程是高等院校級類專業必修基礎課,通過本課程學習,可獲得有關金屬學、熱處理的最基本的理論以及常用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識,具備正確選定材料和工藝方法的能力。該課程識記知識點較多,從微觀結晶理論到宏觀熱處理現象,涵蓋理論知識面較廣。但基于能恰當選擇工程材料的教學目標,對理論學習要求深度并不高,所以較適用于自主學習。采用自己設計的“工程材料自主學習情況問卷”,針對3個班級114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用EXCEL數據處理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數據統計處理。并分別按好中差三個層次上選擇若干同學進行座談。綜合分析表明,當前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被動應對的學習方式為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動學習的意識淡薄
在現有的教學環境中,學生適應并習慣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已形成了穩固的心理定勢—“教師是主導,學生的任務是服從”。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受到了壓抑,甚至到了麻木的地步。而現在實施的自主學習沒有了教師的指導中心,學生便手足無措,不知道怎樣制定自學計劃和方案,不知道怎樣處理學習中遇到的困境,遇到困難就選擇放棄。更有不低于10%的同學更把自主學習解讀為沒有了教師管束的絕對自由,根本不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調查結果表明:僅11.1%的學生學習“有計劃,嚴格執行”,10.4%的學生“堅持預習”,20.1%的學生“堅持做筆記”。更多的學生課余投入最多精力的是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二)學習動機復雜,學習動力不足
自主學習對象學生因其生活環境、個人經歷、思想、興趣需要有明確差異,而造成了學生學習動機復雜。有的學生則是迫于就業壓力而學習;有的學生是出于對某專業的興趣而學習;有的純粹是為了混張文憑;有的是處于從眾心理來讀書,而對讀書的目的一無所知。
調查結果表明:43.3%的學生反映學習的最大困惑是目標模糊、動力不足。調查中,自我感覺動力重組者僅占34.4%,完全沒有動力者占1.9%,62.1%的學生處于“動力缺乏”狀態。在學習目標上,17.3%的學生甘居中游,7.9%的學生覺得及格就行,2.1%的學生得過且過。
學習動力不足,在思想上就表現為求知欲不強,缺乏毅力,對知識淺嘗輒止。平時心思都花在武俠小說或者電影游戲上,考試前臨時抱佛腳,考試中能抄則抄。自主學習過程中常表現出情緒不穩定,容易煩躁,集中不了精神,稍遇困難則輕易放棄。
(三)孤獨感較強
自主學習是一種分散的個體化行為,是在沒有第二者的環境下的學習。學生經常面對的是一個沒有情感、沒有個性的機器或者書本,而與教師和同學是分離的,這種分離雖然給學生提供了相對寬松、開放的學習環境,但卻減少了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使學生經常處于孤獨狀態,學生遇到問題首先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久而久之,這種孤獨感在家庭壓力、學習壓力等的作用下,容易造成學生對自主學習的焦慮、迷茫、厭倦等負面情緒。
(四)學習焦慮
由于大學生無法達到自己預定的目標或者沒有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產生過多的失敗感,形成這樣一種心理問題——焦慮。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部分學生沒有結合自身的情況,定下過高的目標,但是卻沒有能力去實現,在失敗后產生自卑感。或者是過多地和周圍同學進行比較,沒有認識到人是不同的,對東西的興趣也是不同的,當然學的好壞也是不一樣的,然后他們只看到自己弱于別人的方面,同樣會產生失敗感和自卑感。在之后的學習就會更容易產生焦慮。
(五)學習疲勞
大學生的學習疲勞表現為:學習效率低下,注意力無法高度集中,難以深入理解知識的深層含義。造成大學生學習疲勞的原因在于學習方法不當,大學生不能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同時沒有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這就可能會造成在疲勞狀態下學習,變得效率很低。或者長時間針對一本書,形成神經疲勞,提不起興趣,同樣會造成效率低下這樣的不良后果。
二、工程材料課程自主學習實踐及經驗
針對以上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分析,得出自主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體驗中獲得知識,讓學生體驗到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快樂,而不是為完成任務的負重感。根據對工程材料自主學習情況分析來看,同學們所呈現出來的自主學習心理呈現較復雜,負面心理占比重較大。心理是同學們內在的本質的主導因素,要想提高自主學習效果,需要合理的心理引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主學習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建立對此課程的興趣,并逐漸強化目標實現的愉悅感。針對以上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分析,主要進行了以下工作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性。
(一)編制詳細的自主學習指南
針對學生不善于規劃和被動的心理,編制了自主課程學習指南。自主學習指南包括時間安排、課程內容安排和水平測試等主要內容。包含章節的具體學習時間安排和輔導及章節測試的具體時間安排。課程內容包括每章的學習目標、重點難點、水平自測、及學習方法指導等。水平測試包括自測時間、每一章考試時間和期中期末的考試時間等。它更像一本詳細的產品說明書。對照指南,只需接步就班完成每一步小任務,總體目標就基本達成。
(二)巧妙設計各種作業
引導學生參與自主學習課外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作為教學流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精心地設計,突出趣味性、多樣性和自主性,喚起學生的參與意識,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
1、網站建設。網站建設是學校規定的重要任務之一。網站最大的特點即成就感快且強。教師專門開辟了學海泛舟欄目,讓大家收集及整理學習內容相關的資料并屬名上傳且計入考核分數。把自己的勞動發表是很讓人高興的一件事情,這得到了全部同學的積極參與,有的同學上傳的資料甚至達幾十篇。此實踐內容指導學生運用圖書館資源和網絡資源進行相關知識的搜尋和閱讀,提高了學生的文獻查找能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在參與中體會獲得的樂趣。
2、參與制造生動的教學動畫和視頻。針對課程知識枯燥造成的學習疲勞和焦慮,網站上共享了經典的生產實例和很多有趣的教學動畫的視頻。并鼓勵學生用flash等編輯工具做出自己的動畫上傳。并把教學內容中涉及的實驗拍攝、進行編輯和上傳,讓學生體會了一把電視制作過程,提高了學生們的興趣。
(三)注重自主學習的過程測試
測試的目的不在于成績的好壞,而是對自己這段時間的自主學習情況的檢測,如學習目標哪些已經完成?哪些內容還沒掌握?自學內容的是否完全正確?通過階段性的測試,可以分階段地對自己自主學習的知識查漏補缺。
(四)合理的考核方法
自主學習和傳統教授課程不同,自主學習更應注重過程的考核,且過程評分的透明和公正直接影響大家的體驗感覺。而且分數相關也是最初引導同學們入門的動力。所以設定了每一項內容的具體分值,總分按各項的加權累加。編制了考核具體實施辦法,在廣泛征求建議的基礎上,修改實施。
三、總結及展望
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自主學習能力比如開源,擁有了它就打開了面向成功的門。如何使學生從被動的應試型學習轉向自主學習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的重點。高等教育學科眾多,專業課各有其特點,以后應更深入得進行高等自主學習的理論研究,更廣泛開展專業課的自主學習實踐,以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和指導自主學習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專家系統是一種計算機程序系統,這種系統的原理是模擬人類專家解決領域問題的方法來解決領域問題,這種系統特別善于處理非線性關系,由于這種系統模擬專家的方法,因此專家系統特別善于處理需要大量專業知識和經驗解決的專業問題。專家系統包括五個部分,包括接口、知識庫、推理機以及數據庫等,專家系統的工作方式就是運用系統中存儲的知識進行推理,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處理專業問題。專家系統已經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包括材料科學領域,材料科學領域傳統依靠實驗進行研究的方法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將專家系統應用到材料科學研究中,能夠通過較少的實驗得出研究結果,節約了大量資源。
一、材料科學中的專家系統發展概述
1.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早期,科學家們開始研究應用于材料科學的專家系統,隨后科學家們相繼進行了許多研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80年代晚期,我國開始研究應用于材料科學領域的專家系統,在合金設計和無機材料設計方面做了許多研究。
縱觀國內外的研究歷史,雖然材料領域的專家系統的研究時間并不長,但是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取得許多研究成果。20世紀90年代,材料科學領域的專家系統成為研究熱點,近年來,專家系統已經應用到了材料科學的各個領域,為材料科學的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2.應用領域
根據材料自身的性質對材料進行分類,可以將材料分為高分子材料、金屬材料、復合材料等。根據材料的作用分類,可以將材料分為功能材料和結構材料。近10年來,材料科學領域的專家系統主要應用于金屬材料中,而且大部分應用于作為結構材料用的金屬材料中。這是因為金屬材料具有易加工性和優良的機械性能,在各個行業中都得到了廣泛了應用,這種需求促使應用于金屬材料領域中的專家系統的快速發展;其次,由于資金的限制,許多組織在應用新技術時,一般希望通過最少的資源取得最多的研究成果,而人類對于金屬材料的應用和研究使用時間比較長,對于金屬材料的特點積累了許多的理論和經驗,因此,在金屬材料領域更可能開發出成功的專家系統。
3.應用類型
可以按照多種不同的方法對專家系統進行分類,根據構建方法進行分類,可以分為人工神經網絡專家系統、基于Web的專家系統、基于框架的專家系統等;根據解決的問題,可以將專家系統分為監視、仿真以及診斷等11中。應用于材料領用的專家系統的主要功能是設計和優選,這是因為材料科學發展的需求。當前研究先進材料不能像過去一樣一味地追加在實驗上的投入,急需設計制造該材料的制造工藝以及選擇制備該材料的設備,通過設備和工藝指導材料的制備,研制出先進的材料;其次,由于在設計和優選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理論和經驗,因此比較容易開發出設計和優選類的專家系統。
二、材料設計專家系統
材料設計專家系統是指應用積累的經驗、知識、科學原理以及實驗規律進行推理,得出滿足要求的制造工藝的計算機程序系統。近年來,材料設計專家系統在合金材料設計、復合材料設計以及成型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應用材料設計專家系統對材料的制造工藝進行設計,能夠讓科技人員學習到更多的材料設計的知識,同時還能減少研制、開發消耗的時間和經費,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材料設計專家系統研究的時間最長,取得的數據最多,是研究的主流,但是材料設計專家系統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1.對材料的工藝、組分以及性能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夠明確,缺乏有助于建模的定量規則。
2.材料科學的一大發展方向是開發新材料,但是人們對于新材料不夠了解,新材料的信息十分模糊和復雜,使得新材料的開發變得更加艱難。
三、人工神經網絡材料專家系統
人工神經網絡不需要任何先驗函數的假設,也不需要預先給定公式的形式,直接從已有的實驗數據出發,經過有限次迭代計算而得到一個反映實驗數據內在規律的數學模型,而且還可利用經過訓練的網絡模型進行推理預測,特別適合于研究復雜非線性系統。在材料領域中,人工神經網絡已用于材料選擇、成分設計、智能加工與控制、工藝優化、相變規律的研究,特別是在材料性能、缺陷以及相變點等預測方面,應用更為突出。
四、材料科學中的專家系統發展趨勢
目前,專家系統的開發和研究已進人穩步上升的階段。展望未來,材料科學中的專家系統將會朝著實用化、商品化的方向發展。
功能強大是材料專家系統實用化和商品化的基礎。伴隨專家系統理論和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在有效解決知識表示和獲取、提高系統推理能力的前提下,集成多智能技術的混合系統,將克服單一技術不足的缺點,成為材料類專家系統的發展趨勢。
信息技術的集成是材料專家系統實用化和商品化的保障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遠程通訊、數據庫、過程控制、并行計算等技術都會逐漸應用到材料各類專家系統中。
參考文獻
[1] 黃國興,李琳,李冰,陳玲,李堅斌. 人工神經網絡在材料制備工業中的應用[J]. 材料導報. 2006(11) .
材料化學主要介紹金屬、陶瓷、高分子及復合材料的結構、性能、加工、設計及用途,其專業英語與日常英語截然不同[1],句子以長難句為主,這對學生閱讀專業文獻造成很大困擾。本文舉例解析長難句的句型結構,并結合材料化學專業知識進行句子翻譯技巧的歸納總結,為材料化學專業英語的教和學提供幫助。
1.翻譯技巧
為了專業問題表述的嚴密性和準確性,材料化學專業英語中的句子多為帶有修飾成分的長句,即句中多有定語、狀語、補語等從句;再者,為了專業問題表述的客觀性和專業性,句子多用被動語態,又有若干特定句型,這些就導致專業英語句子翻譯困難[2-4]。專業英語的翻譯要求“信、達、雅”:信—準確,即譯文要不偏離、不遺漏、不隨意增減意思,符合學科的發展規律;達—通順明白,指句子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雅—專業得體,指譯文選詞要專業得體,簡明優雅。實際翻譯科技英語句子時,首先要斷句準確,即找到句子的主干(主、謂、賓)和枝葉(定、狀、補),再根據句型(如It-that句型、被動句型、省略句型等)和特定詞匯,結合上下文和專業知識才能準確翻譯句子。因此,專業英語的翻譯是對語法、特殊句型、特定詞匯和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
2.長難句解析
2.1帶有特征詞匯的句子
周麗云[4,5]歸納了表達無機、有機化學經典反應的句子中常帶有的一些特征詞匯,通過這些詞匯可以辨識反應類型并準確翻譯句義。表明特定反應類型的詞有:decompose或decomposition (分解),disproportionate或disproportionation (歧化),neutralize或neutralization (中和),oxidize或oxidation (氧化),reduce或reduction (還原),ionize或dissociate (電離),hydrolyze或hydrolysis (水解),electrolyze或electrolysis (電解),substitution或substitute或replacement或displacement (取代),addition (加成),elimination (消除),polymerize或polymerization (聚合),catalysis (催化)等反應,未表明反應類型的詞有:react (反應),form (形成)。例如:In addition polymerization,the starting material is a monomer in a solution,emulsion,vapor,or even in bulk,and the polymer resulting from the polymerization has the same repeating unit as the starting monomer.[2]畫線部分為句子主干,表明該句講單體和聚合物;in addition polymerization為狀語,表明反應類型為加聚;in a solution,emulsion,vapor,or even in bulk也為狀語,表明單體反應的場所;resulting from polymerization作為polymer的定語,表明聚合物由聚合得到;the same repeating unit as the starting monomer作為賓語,重點是the same ... as短語的辨識。結合專業知識,該句可譯為:在加聚反應中,原料是在溶液、乳液、氣相或本體中的單體,而聚合所得聚合物具有與單體組成相同的重復單元。
描述材料性能及性能變化的句子一般也帶有特征詞匯。描述力學性能相關的詞匯有:strong (強),weak (弱),stiff (硬),soft (軟),brittle (脆),tough (韌),ductile(易延展的)或ductility(延展性),strengthen(強化),fracture(斷裂),plastic deformation (塑性形變),elastic deformation (彈性形變),creep (蠕變),failure (失效),recovery (回復),fatigue (疲勞),yield strength(屈服強度)等,描述材料其他性能的特征詞匯有:corrosion(腐蝕),degradation(退化),electrical(電的,電學的),thermal(熱的,熱學的),magnetic(磁性的,磁學的),optical(光學的)等。例如:Polymers are less stiff,less strong and less tough than most metals,so the new component requires careful redesign.[2](與大部分金屬相比,高分子的硬度、強度和韌性都要差一些,因此,新的組分需要仔細地再設計。) 又如:This method(Powder metallurgy)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metals having low ductility,since only small p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powder particles need occur.[2]畫線部分為句子主干,having low ductility為metals的修飾定語,since引導原因狀語從句,全句可譯為:這種方法(粉末冶金術)特別適合延展性小的金屬,因為粉末顆粒只需發生小的塑性變形。又如:Corrosion in simple terms occurs in metals because most metals are not in natural state until they return to the ore form in which we found them.[2]畫線部分為主句,句中in simple terms(簡單地說)是副詞短語,翻譯時作為插入語前置,because引導原因狀語從句,整句可譯為:簡言之,金屬腐蝕的發生是因為大部分金屬的存在形式都不是天然狀態,直到它們發生腐蝕回到它們被發現時的礦石形式。
2.2特殊句型
(1)It-that句型
It-that句型的形式為“It is/was ... that ...”,句子可能為強調句,也可能it為形式主語,that后面的部分為真正的主語。若去掉It is/was...that句子仍然成立,則為強調句;若it為形式主語的句子,則一般真正的主語都很長,將that后面的句子成分提前作為主語可使句子成立。例如:It is not until relatively recent times that scientists cam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materials and their properties.[2]該句型實為it is not until...that句型,主要用于強調時間狀語,譯為“直到……才……”,全句譯為:直到近代,科學家才開始理解材料的結構元素與性質之間的關系。又如: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properties of a material could be altered by heat treatments and by the addition of other substances.[2]此句中it為形式主語,真正的主語是that引導的主語從句,該句可譯為:人們發現,材料的性質可以通過熱處理和添加其他物質而改變。It is said (reported,learned ...) that ...皆為此結構,常譯為“據說(據報道,據悉……)”。
(2)被動句
由于科技英語中經常需要描述客觀事實,在行為或結果的施事者不明確或不能給出時,可用被動句表達,此外,有時為了強調也用被動句。例如:All the elements have been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electron configuration in the periodic table.[2]此句用被動語態是為了強調客觀規律性,可譯為: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按照電子構型分類。又如:Many an applied scientist or engineer,whether mechanical,civil,chemical,or electrical,will at one time or another be exposed to a design problem involving materials.[2]畫線部分為句子主句,whether ... or部分為scientist or engineer的定語,at one time or another為時間狀語,involving materials為problem的定語,全句譯為:許多應用型科學家或工程師,無論是機械方面的、民用方面的、化學方面的還是電學方面的,他們都曾經面臨材料的設計問題。雖然是被動句,但考慮漢語表達通順的要求,譯成漢語并不一定用被動句。
(3)省略句
近年來,國內外對包裝材料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二惡英、溶劑殘留、有害生物、菌落數及裝潢設計等的研究上,對于有害元素,特別是關于鉛、汞、砷、鎘、鉻、硒、銻和鋇等8種元素的研究。對有毒有害微量元素測定的方法主要有極譜法、光度法、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法(ICP-OES)、原子吸收光譜法(AAS)、原子熒光光譜法(AFS)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等[1]。原子吸收光譜法由其自身具有寬的動態線性范圍、低的檢出限、高的靈敏度、譜線簡單、分析速度快、低檢出限、多種元素同時測定、選擇性好等優勢,是目前公認測定痕量元素與同位素最強有力的分析技術。研究包裝材料中的有害元素是當代包裝行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包裝材料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人的健康,因此測定其中的有害元素是必要的。本實驗以河北省張家口市所產瓦楞紙為研究對象,對瓦楞紙中微量元素Pb、Hg、Cd、Cr、Se、Ba的含量進行了測定及SPSS 18.0統計學分析,為包裝制品的研發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試劑。瓦楞紙(河北張家口)、硝酸、高氯酸、六微量元素標準液、三重蒸餾水等,其余試劑均為國產或進口分析純。
(2)儀器。日立180-80塞曼偏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儀、pHS-25型酸度計、凱氏燒瓶等。
(3)試驗方法。采用日立180-80塞曼偏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儀測定Pb、Hg、Cd、Cr、Se、Ba的標準工作曲線。準確量取瓦楞紙2.0ml于250ml凱氏燒瓶中,緩慢加入硝酸15ml、高氯酸3ml,于電爐上600℃加熱硝化1h,直至溶液變得澄清透明后冷卻,分別移入10ml容量瓶定容,在10ml容量瓶中吸取1ml溶液移到25ml容量瓶定容。其中,Pb、Hg、Cd、Cr用250倍比稀釋測定,Se、Ba用10倍比稀釋測定[2]。
2 結果與分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儀對瓦楞紙中微量元素Pb、Hg、Cd、Cr、Se、Ba進行分析,其儀器條件及SPSS 18.0統計學分析測定結果見表1、表2所示。
3 討論
SPSS 18.0統計學數據處理表明:瓦楞紙中Pb、Ba、Cd、Se元素含量最高,Hg含量次之,Cr含量最低,這與文獻報道的包裝材料中微量元素成分基本接近[3]。歐盟在94/62/EC明確規定塑料包裝和包裝材料中的鎘、鉻、鉛和汞的量不超過100μg/g。歐洲玩具安全EN-71-3標準和美國玩具安全標準ASTM F963-2003規定了可觸及玩具材料中鉛、汞、砷、鎘、鉻、硒、銻、鋇可溶有害元素的限量。
瓦楞紙作為一種常見包裝材料具有成本低、質量輕、加工易、強度大、印刷適應性樣優良、儲存搬運方便等優點,80%以上的瓦楞紙均可通過回收再生,瓦楞紙可用作食品或者數碼產品的包裝,相對環保,使用較為廣泛。通過本實驗研究,為河北省包裝工業的發展及瓦楞紙產品的綜合開發提供了一定借鑒。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9-0217-02
自主學習不僅是一種初中生應該具備的學習能力,同時也是新課標不斷提倡的教學方式。自主學習主要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自己積極確定學習任務和目標,通過一些學習策略,獲得自我成就感,并且能及時對自己進行評價和監督。初中地理作為一門概念性比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學生自己能夠在課堂上組織材料實現自學。在課堂上自主學習材料可以是教材,也可以是相關的參考資料,教師要設計出自主學習材料供學生進行學習,而自主材料的設計要從地理教學的基本概念出發,結合重點難點地理知識,從宏觀到微觀提供自主學習材料。在對自主學習材料進行設計的時候,應該遵循自主學習材料的設計原則,注重自主學習材料的設計策略以及自主學習材料案例的展開。
1.初中地理課堂自主學習材料的設計原則
1.1以初中地理教材知識為主:初中地理課堂自主學習材料的設計要以地理教學為重點,不能脫離教材。同時還要符合地理課程的教學理念,通過整合初中地理相關章節的重點內容進行自主學習材料的設計。
1.2以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為主:既然是自學材料,那么在設計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的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學生的接受知識能力為主線。讓學生盡可能的接受自主學習材料,自主學習是學習的開始和過渡,在具體材料設計方面不要太過于苛刻,針對比較難的地理知識,應該讓教師進行引導學習。
2.初中地理課堂自主學習材料的設計形式
初中地理課堂自主學習突破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形式,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出發,秉承給學生提高全面知識框架和理論指導為主要目的,開展自主學習材料設計。自主學習材料的設計培養了學生處理地理問題的能力和獲取新知識的自學能力,通過自主學習材料的設計和應用,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自主探究,自我總結,從而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針對自主學習材料的設計形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和說明。
2.1通過提問的形式,進行自主學習材料的設計。在地理課堂上,教師的一味的灌輸會讓學生覺得是被動的接受學習,并且枯燥乏味。所以教師在進行自主學習材料設計的時候應該注重提問。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地理章節的重點所在,教師要從基本的概念和規律為主,給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自學完以后進行思考和回答。提問形式的自主學習材料的設計主要針對那些概念性比較強的章節內容,能夠通過提問讓學生盡快的鎖定該章節的重點。
例如在學習《世界人口》的時候,首先教師應該明確該部分內容的重點主要是,"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其次教師就可以通過填空和簡答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提問。
填空式:問題1:人口自然增長率=()-()
問題2: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區主要有,歐洲的西部、()、()、南美洲東部。
問題3:世界人口分布的稀疏區主要有,()、()、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
簡答式:人口過快增長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有哪些?
學生就可以通過對該節內容進行閱讀和學習,來完成以上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該節內容的核心所在。
2.2通過歸納和總結的形式,進行自主學習材料的設計。在初中地理的教學課堂上,歸納和總結不僅能夠學生對地理知識一目了然,同時也是自主學習材料設計的關鍵。因為學生自學往往把握不住學習內容的重點,有時候他們根據自己的判斷來進行自學,往往偏離了主題和重點。所以教師應該對重點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可以通過表格和網絡的形式進行總結歸納。
例如在學習《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和《中國地形》的時候,可以通過表格式和網絡式的設計進行對比學習,同時可以把地理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能讓學生清晰明了的看到所要學習和掌握的內容。同時通過表格式和網絡式,可以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地圖作為地理教學的第二語言,教師還可以結合相關的地圖幫助學生的理解和學習,將地圖進行圖文轉換,讓學生根據地圖去學習理論知識,或者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地圖中,充分挖掘地理課堂的教學資源。
表格式:
氣候類型氣候特征分布地區
熱帶氣熱帶雨林高溫多雨剛果盆地、馬來群島
候類型熱帶沙漠高溫少雨撒哈拉沙漠
溫帶氣溫帶季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中國東北部、俄羅斯南部
候類型溫帶海洋溫和濕潤大陸西岸
3.結束語
通過自主學習材料設計,學生不僅可以根據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形式和知識結構框架進行地理的學習,同時在課堂上也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氣氛。通過各種形式啟發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作為教師應該運用多元化和多角度的方式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指導學生努力配合教師,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新課程理念落到實處,讓新課程改革在地理課堂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總局局長在這次改革之初就提出了“事合人合力合心合”的“四合”要求,這是確保改革穩定取得實效的關鍵,也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條件。通過這“四合”,突出政治領先、黨建引航、思想引領,促進全系統思想大聚合、人心大融合、力量大聯合,為機構改革和事業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人合,不能簡單地理解把人合到一起就是人合了,“四合”是緊密相連、互為融通、相互作用的統一體,只有各項政策、各項工作都落實到位了,思想多元的問題、體制機制碰撞的問題等等都解決了才能真正實現“四合”。從這個意義上講實現“四合”還有一段路要走,還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來完成。
我們前階段的改革任務完成的較為順利,后續改革任務更加艱巨,人員崗位的調整、機構職能的優化、部門職責的拓展等等,這些工作時間之緊、難度之大、要求之嚴、標準之高前所未有。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做大量的艱苦細致的工作才能完成任務。
為達此目的,一方面我們要學懂弄通改革的精髓要義,改革的目標要求和任務時限,另一方面通過加強黨建和文化建設和績效管理等工作載體,切實做到思想、政治、情感的認同,堅定信念把握方向,真正實現人合。只有實現了人合,才能真正團結在一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凝心聚力推進改革。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618-02
腫瘤生物治療技術(又稱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是指從機體自身外周血中分離的單核細胞,在經過體外激活和擴張后回輸患者體內,可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或病毒感染細胞,起到調節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防治腫瘤轉移復發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等。運用血細胞分離機進行外周血采集時常會遇上一些報警故障。為探討各常見報警發生的原因,尋求其預防、處理的方法,本文對我院自2009年至今進行的2103例腫瘤生物治療患者外周血采集進行研究。現將在采集過程中常見的報警原因分析及處理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103例腫瘤生物治療患者中:肺癌491例,肝癌432例,乳腺癌228例,黑色素瘤437例,腸道惡性腫瘤313例,其他惡性腫瘤202例。處理血量(1600~2500)ml;采集時間(50~90)min;每例采集次數1次。
1.2 外周血采集方法 應用COM.TEC血細胞分離機,選擇程序8-干細胞采集程序進行采集。穿刺兩條血管(一般為兩條普通大靜脈)作血管通路;血流量30ml/分~50 ml/分,總共處理3個~5個循環血量(成人一般為1600ml~25 00ml)。全程采用ACD-A抗凝劑抗凝,全血與抗凝劑的比例為8∶1~10∶1。采集過程常規口服或靜脈推注10%葡萄糖酸鈣3支~5支預防低鈣血癥,采集全程心電監護。
1.3 研究方法 觀察每次血細胞采集出現的報警,并對其發生可能原因進行分析,作出預防、處理的方法。
2 結果
血細胞分離機在采集腫瘤生物治療患者外周血中經常會出現報警,但絕大多數可由有經驗的操作人員自行排除,不影響采集的效果。
3 討論
血細胞分離機在采集中常見的報警有:進血管路壓力太低、回輸管路壓力過高、抗凝劑太低、無置換液、空氣探測器報警、離心機內滲液、溶血等,其中前5類報警最常見,與文獻報道的相似[1]。各常見的報警發生的可能原因及預防處理措施簡述如下。
3.1 進血管路壓力過低(Alarm Inlet Pressure too low)
3.1.1 可能原因 患者本身的血管細小,尤其是長期化療、血管破壞嚴重者;穿刺針刺破血管,引起穿刺部位血腫形成;患者情緒緊張、寒冷、疼痛的刺激或枸櫞酸鹽中毒引起血管痙攣;分離管道扭曲、折疊;靜脈插管血栓形成造成管腔堵塞,或靜脈插管位置改變致出血孔緊貼血管壁;鹽水管路連接錯誤或夾子處關閉狀態。
3.1.2 預防及處理 檢查并去除原因。選擇粗大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采集前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恐懼心理;注意保暖,蓋好被子,寒冷季節可開放暖氣等措施預防血管痙攣;采集中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腫脹,管道有無扭曲、折疊等;采集前及采集過程定期予口服或靜脈推注10%葡萄糖酸鈣可預防及糾正枸櫞酸鹽中毒[2];讓患者反復握緊松開壓力球,并在上臂綁上彈力帶。必要時可將出入路進行交換。
3.2 回輸管路壓力過高 (Alarm Reture Pressure too high)
3.2.1 可能原因 返血管路折疊、扭曲;返血管路側穿刺針頭堵塞;返血管路側靜脈滲漏引起局部血腫;回路閥關閉;管道安裝不正確。
3.2.2 預防及處理 檢查并去除原因。調整穿刺針位置或重新穿刺;檢查管路和回路閥的位置,及時發現和糾正回血線路管道扭曲和回路閥關閉等原因造成的回血壓力高報警。
3.3 抗凝劑太低(Alarm ACD too low)
3.3.1 可能原因 抗凝劑袋已空、抗凝泵管線從泵中脫出或未將滴壺放入滴數感應器中、抗凝泵管線在抗凝劑泵之前發生漏液、抗凝劑管路上的夾子關閉、抗凝劑液面過高、滴數感應器被遮住或太臟。
3.3.2 預防及處理 更換抗凝劑、檢查抗凝劑針接頭、裝好滴壺、打開抗凝劑管路夾子及降低抗凝劑液面(1cm以下)。
3.4 無置換液(Alarm No-replacement-fluid)
3.4.1 可能原因 置換液探測器中是空管;探測器中有氣泡或泡沫阻斷信號。
3.4.2 預防及處理 更換置換液,先將管路從探測器中取出,按開始(START)鍵,待該管路重新充滿后再放回探測器中;排除氣泡,再將置換液管路重新裝入到探測器中。
3.5 空氣探測器報警(Alarm Air Detector)
3.5.1 可能原因 回流滴量腔中的液面水平下降過多,滴量腔管壁上有氣泡或滴量腔與感應器的接觸不良;空氣探測儀功能不良。
3.5.2 預防及處理 檢查并去除原因。按下排氣鍵(Deaerate)將滴量腔徹底充滿;敲打滴量腔除掉氣泡;清潔感應器。重新安裝進口空氣探測室,確認它與傳感器接觸良好。
3.6 離心機內滲漏(Alarm Leakage in Centrifuge)
3.6.1 可能原因 離心機離心腔內的耗材發生泄漏;外面的液體流進離心室。
3.6.2 預防及處理 必須更換新的耗材,并將離心腔和分離盤充分擦干;確保沒有液體從外面流進離心室中。
3.7 溶血(Alarm Hemolysis)
3.7.1 可能原因 血漿相對透明,不過其顏色已經變成橙色或紅色(可能發生溶血);血漿管路中有較多的紅細胞、氣泡、泡沫。
3.7.2 預防及處理 再不能除外溶血的情況下應停止分離,更換耗材;將血漿管路從溶血監測器上移開,重新開始分離,待血漿中無氣泡或清亮后立即重新安裝血漿管路。
參考文獻:
[1] 李愛萍;趙曉芳;白潔 血細胞分離機在機采血小板采集中常見報警故障[J];中國輸血雜志;2011年11期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7-0145-02
一、引言
《無機材料分析與測試》課程是材料、化學等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是使學生具備應用無機材料表征技術的基本能力,為學生能夠獨立地進行無機材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及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基礎和保障的課程。因此,本課程作為材料、化學等專業一門必修的重要基礎課,已在理工科院校越來越受到重視。其講授內容主要包括無機材料形貌、結構、物相和微區成分分析的理論基礎,是融合了化學、物理學、量子力學等的多學科知識,原理抽象,學生較難理解,且課時少,教學內容多,分析表征方法的原理又各不相同,知識點散,不易抓住重點。而教材內容的安排大多偏重于介紹儀器的工作原理,具體應用實例所占的篇幅較少,這不但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困難,感性認識也相對匱乏,所以學生普遍感覺本課程內容抽象,理解掌握困難,是材料、化學類學科中難度較大的一門課程。
《無機材料分析與測試》課程所講授的內容和涉及的儀器設備屬于大型精密儀器,不僅價格昂貴,平時維護費用也較高。同時需要操作人員經過專門培訓才能使用,且承擔大量的科研測試任務。這些因素決定了這門課涉及的實驗教學內容只能以演示為主,而這只能讓學生對測試方法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并不能達到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在畢業設計環節,往往會出現學生不僅對如何正確選用各種分析方法感到困惑,也很難正確地分析測試數據,這不僅延緩了畢業設計的進度,也影響了論文的質量。實際上,不管是考慮到本科學生的畢業設計還是他們今后的工作需求,只要掌握如何利用分析測試設備為自己的學習和研究服務即可,也就是說這些設備的具體操作和使用方法并不是他們必須掌握的重點。因此本課程的實驗教學的內容側重點應該由對大型儀器的參觀改為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更為合理,而選擇合適的案例則變得尤為關鍵。結合我校專業和學科特點及師生的實際需求,我們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實例系統化”。
二、“實例系統化”的應用
(一)應用模式
所謂“實例系統化”,就是我們在講解某一方法時,以當前研究最熱門的先進無機材料為實例,而我們在講解后續的各種方法時,也以相同的材料為實例。比如,無機材料TiO2、石墨烯等在當前熱門的太陽能電池、光催化、鋰電池等領域中有廣泛的應用和研究,我們在講解各種分析方法時,都以TiO2、石墨烯等的表征數據為實例進行介紹。特別是對含有相同元素的某類材料的表征數據可以進行對比講解(如C元素在石墨烯與C3N4中XPS數據的對比分析),以此加深學生對測試方法原理的理解。
在我們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或者絕大部分的教材中,案例分析一般都不會選用同一種物質。我們采用“實例系統化”這樣一種模式,可以說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出發點就是讓學生通過用同一種物質將不同的分析測試方法聯系起來。這樣做,首先會使學生在接觸一種新的測試方法時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因為他們在前面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對這種物質的某種表征數據比較熟悉了,再接觸一種全新的方法不會很抵觸。而且,很多分析測試方法有著必然的聯系,比如我們在講解銳鈦礦TiO2的XRD數據時,會指出各個衍射峰所對應的晶面間距,而我們在講解銳鈦礦TiO2的高分辨透射數據或者對其衍射花樣進行標定時,也會涉及晶面間距,這樣我們就能通過同一種物質將這兩種分析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消化所學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及時溫習已學知識的習慣,避免“學后面忘前面”的情況發生。更為重要的是,各種分析表征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鍛煉。
(二)建立表征數據庫
要做到“實例系統化”,首先需要對先進無機材料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縱觀無機材料當前研究熱點,結合我校教師的研究背景,初步確定出幾大熱門研究方向,如太陽能電池、光催化、燃料電池、鋰電池、量子點LED等。進而歸納整理出研究熱門的無機材料,如TiO2、石墨烯、CdSe、Fe2O3、ZnO、C3N4等。然后就這些材料的表征數據按照表征技術(XRD、SEM、TEM、XPS等)進行分類總結,建立無機材料實例表征數據庫。這不僅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也為學生今后繼續深造和從事材料研究、生產等提供了翔實的參考資料。但需要注意的是,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必然會導致新材料的層出不窮,各種分析檢測技術的革新也是日新月異,這意味著實例表征數據庫需要及時更新,緊跟科技發展步伐。現在網絡信息發達,各大儀器廠家新儀器、新技術的推陳出新都能在網上及時獲知,各大高校也都有TOP期刊的電子資源,這給我們及時更新數據庫提供了便利條件。
應用這樣的實例不僅可以將研究前沿與表征技術緊密結合,突顯前沿性和實用性,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易于接受,而且可以讓學生對無機材料當前的研究動態有全面的了解。經過調研,我校教師在這幾個領域均有深入研究,將專業教師的研究內容納入實例中,不僅可以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來選擇合適的畢業設計任務,還能激發他們踴躍參與大學生創新項目。筆者在教學中采用“實例系統化”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學生做畢業論文上手很快,對很多數據信手拈來,不需要再花費大量的時間查閱文獻,而且對數據的分析、實驗條件的優化能力也得到顯著提高。
(三)引入專題討論課
本課程內容多課時少,如果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大量的案例是不現實的,而先進無機材料的種類又豐富多樣。基于這種情況,我們引入了專題討論課。討論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探尋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很多課程的教學中都有成功案例。通過探索,我們總結出一種在《無機材料分析與測試》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專題討論課的方法。其具體實施過程為:首先由教師擬定5~6個先進無機材料專題,該材料是教師在以往授課中未涉及到的。然后由學生依據自身興趣自主選擇或教師指定,就某一材料專題形成興趣小組。學生需要在國際權威科學雜志如《先進材料》、《美國化學會志》及《材料化學》上就所選“材料”查閱近年來發表的文獻,并精選出能夠體現該“材料”里程碑式的科學發現及涵蓋講授過的所有分析測試技術的文獻。文獻選定后,經過整理、分析和討論,最終由每個小組推選一名報告人,就本專題以科研論文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課堂匯報,匯報重點為多種測試方法的綜合運用分析。匯報課由教師主持,學生代表依次上臺,以多媒體為輔助進行匯報陳述。在每一位學生的匯報結束后,教師給予點評,在肯定其優點的同時指出不足。
雖然討論課會占據一部分課時,但是它的課程內容遠遠比相應課時教師講授課內容多。而且它的實施不僅開拓了學生視野,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查閱文獻能力、表達能力,還進一步豐富了實例表征數據庫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學生通過文獻精讀,培養了科研思維,即如何通過嚴謹的數據分析得出科學研究的結論,而小組討論的方式還能有助于學生之間溝通和協作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能力也能得到進一步的鍛煉,因為在討論課上可能會出現突發狀況,比如學生不愿意發言,情緒失控以及專題的討論要點與教師之前的設想大相徑庭等,這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所以要想上好討論課,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進行準備,做好應對各種突況的備用方案。
三、結束語
《無機材料分析與測試》是一門應用性強的綜合性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實例系統化”,突出前沿性和實用性的同時,還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他們的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國內各大高校及研究所均有材料類眾多專業期刊的電子資源,如此豐富的參考資料不僅能夠讓老師及學生及時了解無機材料前沿方向研究動態,也能提供翔實系統的表征數據。“實例系統化”不僅可以在《無機材料分析與測試》課程中加以應用,而且在凡是涉及到材料表征技術的相關課程中都可以實施,所以它的應用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參考文獻:
[1]張霞,徐欣欣.無機材料結構表征技術課程的開設[J].大學化學,2011,(26):26-28.
[2]宋浩杰.“材料近代分析測試方法”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J].河南化工,2014,(31):62-64.
[3]李軍,王慧萍,劉延輝,何亮,李忠文.提升“材料現代分析技術”課程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實踐探索[J].大學教育,2014,(6):105-108.
[4]王平,王斌,羅玉梅.“材料分析方法”精品課程建設實踐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1):135-136.
課題資料是指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全部資料,是科研課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如實地記載了一個課題從策劃、立項、研究到最后結題的全過程。它不僅是課題成果的佐證材料,課題驗收的重要依據,更是開展科研工作的保證。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資料的占有量及資料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決定了課題研究成果的質量。因此,全面地搜集、整理和保存課題研究資料,是課題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我校于2014年5月成功申報了自治州級課題《綠色的化石》,歷經一年的研究,現已進入結題階段,現將在課題研究中如何搜集、整理材料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指導教師對程序性材料的搜集整理
程序性材料也就是計劃性材料,是課題研究起始階段所形成的各類計劃方案、過程性資料。過程性資料是課題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各類資料,這些資料重在隨時隨地地搜集、積累與整理,特別要注意研究過程中的原始數據與資料的收集整理。
我們在課題《綠色的化石》準備階段時,通過實地勘察,要求課題負責人制定出翔實、可行的課題實施方案、計劃、課題申報表,要求進一步修改、完善,并以紙質版和電子版的形式保存。因為在以往的材料收集中,課題組教師往往將材料上報過之后就隨處堆放,沒有保存的意識,在課題結題時,出現材料缺失,到處找材料的現象。因此,本人在課題立項時,就要求課題組教師,將所有的計劃性材料以紙質版和電子版兩種形式保存,以便于后期修改、補充、完善,保證課題資料的完整性。
二、指導教師對專題性材料的搜集整理
專題性資料是指課題研究過程中,圍繞一些事關整個課題運作的專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所形成的資料。
1.在我們學校課題實施時,我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分別進行了課題專題性研究,根據四個季節特點,材料分別命名為“春之華”“夏之茵”“秋之韻”“冬之戀”專題材料集,要求課題組教師對四個階段學生的原始作好收集、積累、整理,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批改后將學生作品進行打印,和學生原始作品一起收集、歸檔。這樣,既保證了學生作品的真實性,又保證了學生作品資料的完整性。
2.指導教師對課題的所有圖片資料按照課題的四個階段進行分類、歸檔、編輯。因為,在四個專題性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活動圖片比較多,如果不進行分類、編輯,混合起來使用非常麻煩,且如果以后再想使用,無疑于是在大海撈針。所以,將圖片資料分類、歸檔、編輯,做好電子存檔,既是對課題研究活動的佐證,也是課題研究活動的一項重要表現形式。同時,要求課題組負責人將具有代表性的圖片洗印出來,合理進行使用。
3.對學生在課題活動中創作的各類手抄報、美術作品等,要求課題組負責教師及時用掃描儀進行掃描,做好電子存檔后,再在展板上展出,保證了資料使用的延續性。
4.對于一些實物性的材料,如彩繪的石頭、雕刻的樹根等一些難以保存的資料,這些實物能夠很好地體現學生創作的過程,能夠反映學生的思想情感,如果不能夠把它們歸類到課題材料中,難免有缺失和遺憾。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及時地分類,用相機拍照,以照片的形式保存下來。這樣就很好地將實物性的材料轉化為文字圖片等材料,便于課題的研究分析、總結歸納。
三、指導教師對成果性材料的搜集整理
成果性資料是指課題實施的各個階段與課題研究結束時,課題組與課題組成員個人的專題性或綜合性的總結,這些總結對課題終端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意義。將這些具有指導性的意義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并上升為經驗性的可供同行借鑒的材料,最為典型的就是課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