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7 23:07: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研討式教學法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啟發教學法,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講解營銷策略時,我會先讓學生們說說他們喜歡的品牌,然后,再讓他們去談談為什么喜歡這個品牌,對這個品牌了解多少,是否知道這個品牌是如何推廣的。最后,自然而然的引出要講解的營銷策略相關知識。
講解完以后,再讓學生們運用所學習的知識,為自己喜歡的品牌設計一套營銷策略。這樣一來,學生們一入題就會處于一個高度興奮的狀態,并會不斷地進行分析和思考,直到最終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實際運用。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了思維,也鍛煉了其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
現場教學法
現場教學法,是指根據教學內容,將學生們帶到與之相關的場所,結合現場實際情況進行教學,以便于學生在現實場所中更深刻、更直觀地學習和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例如:在講解產品組合時,我會將學生們帶到校園內的一家超市中,結合該超市的實際情況,現場為他們講解什么是產品組合,該超市的產品組合情況、寬度、深度和關聯性等,讓學生們擺脫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學習,使他們在現實場所中輕松、愉快、直觀的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
實戰教學法
中國有句俗語,“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創新和改革市場營銷教學方式,其終極目標無非都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綜合性、應用性的市場營銷人才。所以,采用實戰教學法,讓學生一邊學習,一邊實戰,是最為理想的一種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中醫學;研討式教學;教學法;數據收集
1 對象與方法
在2007級臨床醫學本科專業隨機抽取2個班,即實驗班A班36人,和對照班B班35人。A班以研討式教學法教學,B班采取傳統教學法教學,A、B班采用同樣的授課教師,統一的教材。
研討式教學法具體分為以下5步:(1)老師簡要概述基本理論和解釋重點難點,學生分組;(2)老師指導選題,學生查找資料;(3)同學間或師生間分析、討論;(4)小組完成論文或綜述,學生介紹組內討論、研究成果;(5)組間交流學習,老師補充相關知識并總結提升。
2 結果
2.1 師生對研討式教學法評價的調查
在教學中,我們對實驗班學生進行了無記名方式問卷調查,發出問卷71份,收回有效問卷71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同時邀請了我校部分教學管理人員和中醫教研室的老師參與研討式教學法教學的聽課,課后發出教師調查問卷7份,收回有效問卷7份,有效回收率為100%,結果詳見表1。表1 實驗班學生、老師對研討式教學法的評價(略)
通過對表1結果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初探研討式教學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臨床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自學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喜歡初探研討式教學法的學生達到70.4%,其中非常用喜歡的為53.5%,一般喜歡的為16.9%;老師達到71.4%,其中非常喜歡的為42.8%,一般喜歡的為28.6%。對于不喜歡此教學法的11.2%學生也經過分析,這些學生主要是基礎較差,自學能力差的學生。從結果可以看出初探研討式教學法并不適應所有的學生,尤其對于大一新生還需要采用傳統教學法。
2.2 考試成績分析
我們對實驗班和對照班期末統一考核并進行成績分析。考卷由教務處統一命題,實驗班為(77.28±12.12)分,對照班為(72.84±11.13)分;實驗班與對照班中醫學成績比較,實驗班明顯高于對照班(P<0.01)。
3 討論
3.1 運用在中醫學教學中的優點
3.1.1 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
舊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淹沒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相反,研討式教育法實現了教學的三大轉變,教學方式從“講授式”到“研討式”,課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教學目標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學生不在是知識的簡單“存儲器”而是“發現者”,師生關系從“主客關系”到“都是參與者”,堂上堂下師生可以充分的交流和研究,學生成為整個中醫學學習過程的主體。
3.1.2 有利于學生知識積累和綜合能力提升
研討式教學法在每個階段都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1]。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知識并經過自己處理后運用知識來完成論文或綜述,并逐步形成科學的知識體系。
3.2 在實踐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研討式教學法在中醫學教學的具體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基礎較差,自學能力較差的學生難以適應。此外學生數量多,很多都采用大班上課,教師數量相對不足,使教學效果難以為繼。
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針對性強的社會活動,研討式教學法當然也不可能完美無缺或在任何情況下都完全適用,至少不是對所有類型和基礎的學生都適用[2]。如何結合學科特點和學校、師生的實際情況,適當運用教育理論,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對象與方法
在2007級臨床醫學本科專業隨機抽取2個班,即實驗班A班36人,和對照班B班35人。A班以研討式教學法教學,B班采取傳統教學法教學,A、B班采用同樣的授課教師,統一的教材。
研討式教學法具體分為以下5步:(1)老師簡要概述基本理論和解釋重點難點,學生分組;(2)老師指導選題,學生查找資料;(3)同學間或師生間分析、討論;(4)小組完成論文或綜述,學生介紹組內討論、研究成果;(5)組間交流學習,老師補充相關知識并總結提升。
2 結果
2.1 師生對研討式教學法評價的調查
在教學中,我們對實驗班學生進行了無記名方式問卷調查,發出問卷71份,收回有效問卷71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同時邀請了我校部分教學管理人員和中醫教研室的老師參與研討式教學法教學的聽課,課后發出教師調查問卷7份,收回有效問卷7份,有效回收率為100%,結果詳見表1。表1 實驗班學生、老師對研討式教學法的評價(略)
通過對表1結果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初探研討式教學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臨床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自學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喜歡初探研討式教學法的學生達到70.4%,其中非常用喜歡的為53.5%,一般喜歡的為16.9%;老師達到71.4%,其中非常喜歡的為42.8%,一般喜歡的為28.6%。對于不喜歡此教學法的11.2%學生也經過分析,這些學生主要是基礎較差,自學能力差的學生。從結果可以看出初探研討式教學法并不適應所有的學生,尤其對于大一新生還需要采用傳統教學法。
2.2 考試成績分析
我們對實驗班和對照班期末統一考核并進行成績分析。考卷由教務處統一命題,實驗班為(77.28±12.12)分,對照班為(72.84±11.13)分;實驗班與對照班中醫學成績比較,實驗班明顯高于對照班(P
3 討論
3.1 運用在中醫學教學中的優點
3.1.1 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
舊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淹沒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相反,研討式教育法實現了教學的三大轉變,教學方式從“講授式”到“研討式”,課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教學目標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學生不在是知識的簡單“存儲器”而是“發現者”,師生關系從“主客關系”到“都是參與者”,堂上堂下師生可以充分的交流和研究,學生成為整個中醫學學習過程的主體。
3.1.2 有利于學生知識積累和綜合能力提升
研討式教學法在每個階段都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1]。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知識并經過自己處理后運用知識來完成論文或綜述,并逐步形成科學的知識體系。
3.2 在實踐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研討式教學法在中醫學教學的具體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基礎較差,自學能力較差的學生難以適應。此外學生數量多,很多都采用大班上課,教師數量相對不足,使教學效果難以為繼。
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針對性強的社會活動,研討式教學法當然也不可能完美無缺或在任何情況下都完全適用,至少不是對所有類型和基礎的學生都適用[2]。如何結合學科特點和學校、師生的實際情況,適當運用教育理論,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探索。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經濟理論的基礎上,能運用所學理論對現實經濟問題和現象進行分析解釋,并能指導相關經濟行為的決策。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基本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難以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基于此,能調動學習主動性的研討式教學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應運而生。本文在簡單介紹研討式教學內涵要求的基礎上,介紹自己在《微觀經濟學》教學實踐中應用研討式教學的步驟,并分析其效果和不足。
1研討式教學的內涵及要求
研討式教學法起源于德國教育家弗蘭克創辦的師范學校,這種教學模式在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中被廣泛運用。1997年研討式教學法開始被引入國內,隨后受到極大關注。研討式教學是從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通過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研討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圍繞某一主題主動地搜索、選擇、加工處理信息,并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它不僅能使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還有助于師生共同探索,進而密切師生關系,促進教學相長。它包括討論式、啟發式、專題式、案例和講授式等多種具體教學方式。研討式教學體現的主要教學原則是學生主體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它要求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研討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分工協作自行探究,學生始終占據教學的主體地位;它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創新性,要有探究的價值;它要求教師在課程設計時,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和量力而行的教學規律。
2研討式教學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實踐
筆者自2013年始,踐行研討式教學改革。實踐表明,研討式教學改革需貫穿整個課程教學環節。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編制體現研討式教學要求的課程教學大綱。研討式教學區別于傳統講授為主的教學,在教學大綱上也要有體現。比如教學時間的重新分配,教學內容的整合安排,哪些內容需重點掌握,哪些內容需重點設計研討環節等。(2)教學設計體現研討式教學特點。研討式教學的特點是以問題為中心,教師設計問題,學生圍繞問題搜集資料分析解決問題。因此教師的教案和課件設計都應體現問題導向。小到每個知識點,都可以從問題切入,讓學生帶著問題主動學習,大到每一個完整的理論,可以設計覆蓋完整內容的大主題大案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研討。(3)科學設計研討主題。可以說研討主題的設計是研討式教學最關鍵的環節。好的主題設計,應該既覆蓋教材理論重點內容,又兼顧學生的基礎和興趣。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在參透教材內容并充分考慮學生實際的基礎上,科學設計與課程內容相關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比如講授價格理論時,可將研討主題設定為當前最熱的房價問題;講授生產理論時,可選擇規模經濟問題作為研討主題;講授市場理論時,可選擇壟斷行業和競爭行業的收入差距為研討主題;講授分配論時可討論我國的收入分配問題等。這些研討主題的確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留給學生自主研究的空間。(4)合理安排研討小組。確定研討小組是研討式教學過程的準備階段,教師上第一次課,需先介紹微觀經濟學的性質、內容、學習意義及能力要求,并介紹微觀經濟學的學習方法,特別是研討式教學法的內涵、教學過程,對學生的要求等,使學生對研討式教學有一個基本認識。學生根據自愿組合、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原則組成每組3-5名成員的學習小組,在教師指導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研討式學習。分工協作完成資料搜集、數據分析整理、研究報告撰寫和PPT制作講解等工作。(5)組織課堂討論。在課堂討論過程中,每個小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學介紹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介紹過程需要有觀點、數據、材料支撐。在小組代表介紹完畢后,同小組同學可以對該問題進行補充。接下來是教師和其他同學的互動環節。師生可以對該問題進行提問,由小組成員回答,還可以進行辯論。教師要把握課堂研討時間,既要讓學生參與討論,又不能影響教學進度。最后是教師點評,從形式到內容,指出優點和不足,同時對學生疑惑的問題進行集中解答、補充說明。(6)研討的課后延伸。研討課程結束后,教師和學生都應進行總結。教師的總結包括研討主題的設計是否恰當,學生在各個階段的表現、有無改進空間等。學生可以從學到的知識、發現的問題或差距等進行總結。同時,經過研討階段,學生可以對研討主題撰寫研討心得或直接撰寫小論文,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包括論文的規范性要求、論證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
3研討式教學的教學效果分析
筆者自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踐行研討式教學以來,總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得到增強。這種問題驅動型教學方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由于研討式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從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到觀點的提煉,再到具體解決問題方法的確定,從報告論文的撰寫到主要觀點結論的陳述都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在此過程中,認真參與的學生,能力得到全方位鍛煉和提高。絕大部分學生反饋“研討式教學法優于以往的講授型教學方法”。(2)學生開始關注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做到學以致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培養出的學生對身邊無處不在的經濟現象熟視無睹,原因在于缺乏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的訓練。研討式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動提出生活中的經濟問題和現象,讓學生運用所學理論進行深入分析。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不僅能培養他們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關注生活中的經濟現象,真正做到學以致用。(3)學生的科研興趣和科研意識得到培養。微觀經濟學是經濟學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討式教學法要求學生最后撰寫報告或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論文撰寫的規范要求,無形中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并有不少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開始動手撰寫科研論文。(4)教學效果得到改善。研討式教學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對現實經濟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學生在研討過程中的表現能及時反映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根據這些反饋結果,教師可以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做相應的調整。這個教學反饋的速度較快,反饋周期短,因此學生的正確認識能及時得到強化,錯誤的認識則可以及時得到糾正。
4研討式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研討型教學方法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然而,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注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1)討論主題要準,質量要高。主題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質量的高低,合適的主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增強教師繼續進行研討型教學的信心,故設計好的主題是討論成功的首要步驟。因此,選題既要有理論深度,又要有實踐基礎,要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和針對性的專題。筆者的原則是,選題應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可以根據教師自身的了解,選擇性地選擇有爭議的知識點;其次,選題對學生的思維有啟發作用,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選題要有一定的廣度,需要涵蓋課程內容中比較多的知識點,讓學生在探索時有較大發揮空間。(2)教師真正發揮主導作用,同時注意學生的參與度。教師的駕馭能力直接影響著課堂的討論氣氛。在課堂討論中,教師需要通過傾聽學生的意見,關注學生的表現、觀點和發言,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時間和指導方式做出決策。此外,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難以進入狀態,部分是由于性格內向,不敢發言;部分是由于偷懶,準備不足而不愿意發言;還有部分學生表達能力差而不愿發言。為了提高這些學生的參與度,筆者嘗試了多種方法:一是誠懇邀請性格內向和表達能力差的學生談談自己的觀點,并多加鼓勵,提高他們的自信心;二是將發言納入平時成績的考核體系中,激勵學生發言;三是討論組長由組內成員輪流擔任,保證一學期下來,每個同學都有鍛煉機會。(3)制定并嚴格執行考核標準。在討論過程中,難免有部分學生存在僥幸心理,想“搭便車”,往往出現“一人代勞,全組過關”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課前制定并公布了詳細的考核標準,要求明確每次研討工作中小組成員的分工,并納入平時成績考核體系。這不僅是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公正評判的基本要求,也是督促學生學習和提高的一種方法。
參考文獻:
摘 要:黨的十八屆三種全會強調深化國防教育改革,大學生軍事理論課作為高校進行國防理論教育的重要途徑,改革勢在必行。筆者通過研究和實踐,將研討式教學法引入大學生軍事理論課課堂,設計了研討實施步驟,提出了研討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總結了應用研討式教學法實施教改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 :軍事理論課;教學改革;研討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8-0222-0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強調要“深化國防教育改革”,這對提升全民國防教育工作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作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國防后備力量的戰略高地,更加要在國防教育改革浪潮中首當其沖,大膽創新,推進高校國防教育乃至全民國防教育的不斷發展。《大學生軍事理論課》是高校國防教育課程中重要的理論組成部分,但是,通過綜合各種調查及文獻資料來看,大部分高校的《大學生軍事理論課》均面臨著教師授課形式單一,課堂沉悶,授課效果不佳的問題。《大學生軍事理論課》亟待改革,該課程的的課程改革路徑與授課質量,將直接影響高校國防教育的實效。筆者認為,要改變高校軍事理論課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研討式教學法是值得嘗試的教學改革方法之一。
1 研討式教學法概述
研討式教學法源起于早期的德國大學,到我國之后由湖南師范大學的郭漢民教授對其進行大膽的教改實踐,最后歸納改進為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研討式五步式教學法,本文采用郭漢民教授的定義及方法。郭漢民教授認為,研討式教學法就是將“‘討論’與‘研究’組合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具體開展五個程序即教師示范與布置任務-學生查找資料、撰寫講稿-學生參與講課、師生共同討論-教學總結、評價的教學方法,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課的方法,而是貫穿于一門課程始終的方法”。研討式五步教學法是一種以生為本,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新的教學模式,它將指導學生研究與討論交流置于中心環節,將課堂教學,學術研究,討論交流有機結合起來,成功地改變了傳統的注入式教學,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重視治學方法的傳授,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重視師生互動,重視教學效果的多元評價,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2 研討式教學法在《大學生軍事理論課》中的運用
運用研討式教學法的核心是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能動性,引導他們參與到課堂之中,讓學生在研究問題的科研實踐中學會學習,收獲知識,提高能力。根據郭漢民教授提出的研討式五步教學法,結合授課實踐,筆者在《大學生軍事理論課》課堂上運用研討式教學法時,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第一步:理論導論,小組分配
運用研討式教學法的第一步是要對學生進行理論導論。大學生軍事理論課的授課對象為每年的大一新生,絕大部分新生在上課之前對該課程了解甚少,并且他們在高中階段極少接觸到研討式教學法。因此,在授課的前2-3周,教師應該進行理論導論,主要是介紹開設該課程的意義,課程的主要內容,授課安排以及研討式教學法的實施辦法等。有些學生剛開始對陌生的,聽起來高大上的研討式教學法有點排斥或者覺得摸不著頭腦,通過這個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課程內容有個基本了解,給予學生一個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期。同時,教師還需對班級學生作一個前期調查,可以通過調查問卷、個別訪談、座談會等渠道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對課程的重視程度、是否有與課程相關的興趣愛好等基本情況。教師在掌握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之后再進行班級分組。鑒于作為公共選修課的軍事理論課無法實行小班授課制、課程內容較多,課時安排不充足等原因,小組人數控制在8-12人較為合理。分組太細,教師無法一一指導,可能還會導致課程內容講不完的問題;分組太粗,學生的參與度不高,研討效果不佳。除了人數控制之外,分組時應采取學生自愿拼組,教師合理調配的原則,主要是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行結合成小組,教師再根據人數、學生素質、性格等因素對各組進行微調。班級各組較均衡合理的搭配、小組內部分工明確,氣氛和諧融洽是保證研討式教學法順利進行的前提。
第二步:指導選題、獨立探索
在分組準備之后,教師需要對各組進行指導選題,指導選題的依據來源有三方面:第一是2007年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第二是教學所采用的軍事理論課教材;第三是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學生的興趣點,學生認為的難點、重點等。教師依據以上三點設置不同備選選題,選題應盡量做到既緊密聯系教學內容,又能結合學生的興趣點,以提問、論點、關鍵性主題等多種形式展現出來,以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生選擇之后可以在研究過程中對選題略加修改補充。
各組學生圍繞選定的題目獨立探索,這個過程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讓學生通過圖書文獻、電子文獻、報刊雜志、網絡資源等多渠道收集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有效的分析整理、歸納提煉,為論證主題準備相關材料。
第三步:小組交流、教師指導
在這個過程中各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大量收集相關信息資料,再通過定期舉行小組研討、頭腦風暴法等方式交流溝通,最終凝聚所有成員的智慧,以論文、演講提綱、PPT等形式呈現各組的研討成果。小組研討能夠拓展課堂之外的知識獲取通道,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鍛煉學生運用所學新知識重新分析、思考生成解決問題辦法的能力,研討過程的質量直接決定了小組成果的質量。教師在這個階段扮演指導者或者良師益友的角色,要適時地給予學生指導,比如學生在制作課件或撰寫演講稿時教師可以給予指導或提供修改意見,一方面可以為學生解決一些研討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他們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建立更深厚的師生情誼。
第四步:小組展示,大班講評
部分學者認為小組展示與大班講評是兩個環節,但是筆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是將兩者放在同一個時間段進行的,因此在步驟設計時也對兩者進行了合并。每個小組推選一位組員上臺展示各組的研討成果,每人講述的時間約12-15分鐘,講完可由師生對主題進行提問,師生一起評議,最后由教師做講評綜述。講評綜述需指出學生研討課題的核心要素,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問題進行反思;對于學生的偏頗觀點及時予以糾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認識和觀點;提出相應優化建議,便于學生在下一次研討課程中改進;最后還要對研討主題進行升華,強化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提高他們的國防意識。
第五步:反思總結、評價反饋
這一過程既針對學生,又針對教師,各小組學生要在大班講評之后整理綜合師生們的意見,對各組的研討成果進行最后修改定稿,再次提交修改后的成果。同時學生還應對研討式教學效果予以評價,對研討過程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向教師匯報。教師首先要對所有學生在研討式教學過程各階段的表現予以客觀評價,并將評價成績記入學生該課程的總成績中;其次要對研討教學法的實施過程進行反思,發現不足之處,撰寫教學筆記,總結經驗,以期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
3 運用研討式教學法時應注意的問題
運用研討式教學法有效提升了大學生軍事理論課的教學效果,但是也呈現了一些問題,例如教師課前準備工作不充分,研討主題制定不完備,主題不夠有吸引力,研討過程開展不順暢;學生出于對軍事理論課不太重視,或者對研討活動缺乏經驗等原因,研討總體參與度不高等。
因此在運用研討式教學法時應著重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3.1 教師應充分做好課前準備,確保研討過程順利開展
郭漢民教授曾說過在研討式教學法中“教師從臺上走到了臺下,從獨唱演員變成了導演;學生從消極的聽眾變成了積極的演員,從臺下走到臺上。教師在研討式教學過程中變身為“導演”的角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及前期準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討前期,教師必須要從課程內容和相關知識體系中抽絲剝繭,提煉出兼顧廣度與深度,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需求,有研討價值又有吸引力的研討主題供學生選擇。與此同時,教師還需對研討主題的子課題,即與主題相關的知識點和問題提前了解熟悉,這是一個需要在課外花費相當時間和精力的準備工作。教師只有將這個準備工作做充分,才能在研討過程中順利扮演指導者的角色,給予學生正確引導,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
3.2 學生應提高重視程度,做到全員參與研討
研討式教學法實施過程中一個較普遍的問題是,研討小組分工不明確,真正參與研討過程的學生并不多,有很多同學在各小組掛名,但沒做什么實質性工作,能力也沒有得到提升。因此,作為學生首先應該提高對軍事理論課及研討式教學方法的重視,積極參與到研討式教學過程中來。在小組研討中明確組員分工,避免出現能者多勞,甚至組長一人包干的情況。各小組也須在成果展示中將小組分工及分工完成情展示出來,既是對各小組成員工作情況實施監督,又能為教師對學生做出公正的評價提供客觀依據。
4 研討式教學法在軍事理論課中運用的積極意義
通過實踐經驗總結,研討式教學法對《大學生軍事理論課》授課效果產生的正向影響,大部分老師和學生都對該方法表示支持,其積極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4.1 改善師生關系,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
研討式教學法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張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索,研討合作,解決問題,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由“主主”變為“主客”的合作關系。研討式教學成果展示階段,師生之間的角色互換,學生站上講臺積極表達,教師走下講臺變身聽眾,建立了師生之間和諧融洽的新型關系,進一步促進了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4.2 活躍課堂氣氛,提升了授課效果
研討式教學法使得向來沉悶的軍事理論課“一言堂”變成了“眾言堂”,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通過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師生融合為一體共同討論、研究、評議研討主題,營造了能夠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之中加深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發揮出學生的創造性,豐富了教學形式,拓寬了國防教育的渠道,還能夠激發出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提升了軍事理論課的授課效果。
4.3 摒棄知識灌輸,全面培養學生能力
研討式教學法能夠摒棄了傳統課堂里知識灌輸的模式,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第一,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面對選定的小組研討主題,學生必須從相關的理論知識出發,帶著問題去查找資料,對資料進行分析思考,討論和研究,最終找到解決問題或者論證主題的思路和方法,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活學活用能力。第二,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溝通協作能力。研討活動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的,研討過程中不僅是組員與組員之間要溝通,組員與老師之間,各小組之間都需要溝通協調,這些都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溝通協調能力。第三,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研討式教學法采取的是點撥式的教育方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尋,鼓勵學生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無形之中就提高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4.4 促進教學相長,創造師生“雙贏”效果
對于教師而言,一方面,研討式教學法對教師備課質量的要求和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要高于一般的教學法。為了研討過程的順利開展,教師需要對課程相關領域的知識做相當扎實的準備工作,這有利于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研討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各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對于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靈活應變能力等等都是全方位的鍛煉。對于學生而言,通過研討,他們可以從教師那里獲取相關的理論知識,了解和掌握學術研究辦法,教師也可以從學生們的身上汲取到新鮮的血液,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促進課程內容的更新完善,課程方法的改進等等,最終創造師生“雙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郭漢民。探討研討式教學的若干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2)。
(2)曾憲皆。試析郭漢民教授的研討式五步教學法[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5):121.
(3)朱承,劉聆,王新峰,黃金才,劉忠。研討式課程改進型“五步”教學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1(9):61.
“課題研討實踐”式教學法的出發點是文本的審美元素,歸結點是學生的個性發展,實際應用知識的能力。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將文本看作一個特定的充滿感彩的審美對象,深入把握教材的美學意義,按學生認知需要和認知能力設定一個課題,然后進行充分論證,與學生一起去感知那個特有的情境并進行研討,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的目的,并最終指導學生將這些能力應用到生活中去。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能把所學知識和研討實踐能力有機有效地統一起來,在知識教育中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通過課題研討的形式,使學生的思考探究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鍛煉。
例如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利用“課題研討實踐”式教學法的思想,用科學性的寫作基礎教學來指導寫作這一創造性活動,進行作文分步訓練,安排了“材料作文如何審題”、“作文擬題方法探究”、“怎樣選材”、“作文結尾妙法研究”等二十幾個子課題,然后由語文學科室的成員進行專人專項研究,得出結論后,將之應用到指導學生的實際寫作訓練當中,并不斷完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很多學生的作品在《花季》等報刊上發表,還有部分學生獲得了國家級、省級作文競賽的獎項。
“課題研討實踐”式教學法的優點在于使教師形成了教學的個性化,也使教學更深入透徹。語文學科富有極強的藝術性和創造性,藝術創造的生命在于個性化,“課題研討實踐”式教學針對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課題目標,這在同類文體、同題材文本、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等具有共性觀點的文本中找到了個性化的意義點,更具有認識論、方法論的指導意義。而且,要做好一個課題,需要進行全面的資料搜集整理,需要深入細致的思考探索,在整理、思考的過程中,對文本的研究也就更深入了。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讀出林沖殺人“情有可原,法理難容”,讀出劉蘭芝“自強自立,有思想有個性,所以為封建禮教所不容”,讀出李白的“自以為是”,讀出琵琶女“并不可悲”等。寫出創新閱讀小論文上千篇,
語文研討實踐活動,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習效率提高。語文課的實踐性開放性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氣氛異常活躍。比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時,學生主動查閱了大量資料,對《紅樓夢》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進行了分析探究,形成了自己的觀點,還在班上掀起了一股“讀紅”的熱潮,繼而能主動閱讀其他中外文學名著并展開熱烈的討論,并寫下數量可觀的讀書筆記。兩年來,奧賽班學生人均讀書十五余部,人均寫讀書筆記達20余萬字,無論是閱讀量還是練筆數量都遠遠大于平行班班;考試成績也明顯提高,以高三上學期全市聯考為例,奧賽班平均107分。
“課題研討實踐”式教學法使教材有特色,使語文課有特色。教學李密的《陳情表》時,為了在熟讀文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拓展文本,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老師讓學生查找課外資料,設計開放性話題,引導學生進行研討,比如:蘇軾曾說:“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本文所著重強調的不只是“孝”,還有“忠”的問題。“忠”“孝”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可以請同學就當今社會里如何理解“忠”和“孝”進行研論。再比如:李密反復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愿奉詔仕晉找借口,你是怎樣認為的?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以此訓練學生的論辯才能。通過這樣特色專題式拓展延伸性的研究性教學示范,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視野開闊了,課堂教學有了特色,教師的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課題研討實踐”式教學法這種個性化的教學改變了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師生觀,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對教師素養的提高,都有積極促進作用,確實令我們感受至深。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01-0048-03
計算機算法的應用已經普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計算機軟硬件設計、電信和互聯網、一般生產制造業以及經濟與金融業等。算法技術不僅僅是應用在計算機領域,在其他理工類及社會科學領域里都有極其廣泛的應用。任何問題的求解,都離不開一般性的算法設計原則,因此,開設“算法基礎”的課程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算法基礎”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不僅要講授計算領域中不同問題的標準算法,更重要的是分析其算法復雜度,且在諸多可行性算法中選擇一種時間或空間效率最高的方法。所以,作為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課,它需要“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和“數據結構”兩門課作為基礎。這門課程不僅要學習較復雜的算法設計思想及數據結構的選擇,還要掌握程序設計語言本身的語法。如何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中,既能掌握算法思想又能對高級算法的編程有一定的認識,是這門課程教學的難點。
無論是從當前教育當局的政策導向來看,還是從算法課程教學實踐的需要來看,科研和教學都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并且,十分有必要在算法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因為我們發現,在原來的大部分教學時間里,學生只是被動地從教師那里接受現成的知識,而少有主動性的參與,缺乏必要的科研訓練,因此很多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的短時間內很難寫出有創新性的論文。所以,如何將教學與科研真正結合起來,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是進行教學改革,實施3R科研式教學,從而轉換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水平。
一、3R科研式教學的定義及特點
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通過加入研討最新的算法研究成果和國內外的研究前沿,將教師科研項目中的一些研究問題作為課堂或課后練習布置給學生實驗等做法,不僅有助于開闊學生視野,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有效地培養其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筆者在算法教學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了“3R科研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是我們在“算法基礎”的課程教學中嘗試性采用的一種教學和科研并重的教學方法,3R即豐富性(Richness)、循環性(Recursion)、關聯性(Relation)。豐富性體現為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研討環節,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循環性表現為利用ACM平臺,為學生提供課上與課下互補性的學習環路;關聯性主要在于利用任務驅動法,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與科研的積極性。
結果表明:3R科研式教學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向學生單向性傳授知識的灌輸式,而代之以教師指導學生在一定的任務驅動下進行主動探索和交流的研討式,在教學目標上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在教學形式上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在師生關系上變“主─客”關系為“主─主”合作關系。
二、3R科研式教學法的主要內容
1.通過3R優化課程教學
由于3R科研式課程教學涉及師生雙方教學觀念、思想的轉變,以及選題內容、查閱文獻、開展研究、撰寫論文、討論交流等一系列問題,投入的精力和時間都比較多,也因此可以不斷優化我們的教學內容。此外,基于工科學生進行研討式教學成熟的經驗還不是很多,我們也在逐步探索和嘗試,及時地對每一次研討環節進行總結和反思,希望有利于下一次運用適宜的教學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課程教學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科學素養的培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僅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想象力,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任務”的提出最重要,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融合教學內容于開放平等的教學環境中,引導學生去探求知識,獲取知識并運用知識;同時,還要鼓勵他們去“改造”和“創新”任務,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使之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能自己提出問題,探索解決,并很快地開始進行創作,教師則要及時指出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原因,以啟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同時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改革教學模式,實現教學相長
3R科研式教學中要盡力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和模式。在教學過程中, 師生雖處于不同的位置, 履行不同的職責, 但雙方是平等的, 因而有人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稱為教育活動的雙主體”, 互相認同對方的地位, 相互配合, 相互作用, 實現教學相長。一個有創造性的優秀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在自學的道路上前進, 教會學生怎樣處理大量的信息, 更多地應是一名向導和顧問, 而非簡單機械的傳授知識的工具。在這樣的教學中, 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教育的主體。教師只有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才能取得好的實際教學效果。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并重, 互教互學。
4.編撰課程學習指導書,明確教學目標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被看作是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學習材料來實現。但本科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畢竟不如研究生,所以,教師在學生學習之前, 要制訂明確可行的教學計劃, 學生則可以在教師的計劃之內活動。這就客觀上要求我們編撰一本學習指導書,學生通過指導手冊的使用,能夠更加明確學習的目標和任務,從而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
三、3R科研式教學法的應用效果
通過幾年的嘗試性教學,我們發現,3R科研式教學法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主要表現在:
1.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學生檢索文獻、閱讀資料、撰寫文稿、宣講等全過程就是讓其在學習如何做學問,也可以說是按照做學問的路徑對學生進行培訓。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突出科研地位,以科研活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2.增進了師生交流,密切了師生關系。在以往的注入式教學中,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關系比較淡薄。增加了研討環節的教學后,教師從獨唱演員變成了“導演”,學生從消極的聽眾變成了積極的“演員”。“演員”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時常請教“導演”,“導演”為了“演員”表演到位,也時常加以指導。這樣一來,師生之間的交流加強了,距離變近了,有助于真正建立起尊師愛生的良好關系。
3.在實踐中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其中包括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教學能力、研究與創新能力。這是實行3R科研式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和主要歸宿,也是這種教學改革最突出、最根本的特點。在大學高年級中實行3R科研式教學,突出的特點就是“做”,教師在做學問中教,學生在做學問中學。
科學研究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它不僅需要掌握某個專門領域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具有本專業領域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要完成預定的科研任務,至少需要如下5種能力:(1)檢索文獻、收集資料的能力;(2)閱讀文獻、鑒別資料的能力;(3)歸納綜述和提出問題的能力;(4)邏輯思維和分析綜合創新的能力;(5)文字、口頭表述能力。上述5種能力對于全面完成科研任務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也都是形成科研能力的必要成分。毋庸置疑的是,科研能力既不是人人都能具有的,也不是一下子從整體上可以培養起來的。它需要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培養過程,更需要從各個方面加強訓練以促進整體能力的提高。將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起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科研的地位,以科研活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這既是3R科研式教學的特色所在,也是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基本原因。這對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大學生樹立科研意識和創新意識是一個有益的探索。
在我國教育的百花園中,“討論法”和“研究法”作為兩種單獨的教學方法其實早已在課堂教學中加以運用。討論法,是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在集體中相互交流個人看法,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以自己的活動為中心,參加活動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自由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每個學生都要聽取他人發言,都要準備個人的發言;學生在活動中處于主動地位,這樣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研究法的結構和順序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學生相互討論研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總結提高。這種教學方法的特點是: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主動探究問題,提出見解,開發思維能力。3R科研式教學方法吸收了這兩種教學方式的精華,將研究討論有機地結合起來,結合我們在教學中的實踐經驗,形成的一種創新性的教學模式。但是,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畢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3R科研式教學對大學生所進行的僅僅是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訓練,并且我們的教學研究工作還需進一步深入和系統化。盡管如此,3R科研式教學對于大學生學習和科研能力的培養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蒙應杰.算法與數據結構――課程教學的研究與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2]史國川,謝寶陵等.“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及其實施[A].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陳述論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一、Seminar科研教學法
在科研的過程中,往往進行定期總結匯報,定期舉辦Seminar。Seminar,即小型研討會,主要用于科研實驗室的定期研究總結匯報。在國外比較流行,在國內也有許多重點院校的實驗室采用。Seminar的特點是靈活、實用、高效、系統。
首先,Seminar教學法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教師往往現場對學生進行指導,小組內每個學生都要進行總結式匯報,匯報時間和地點較為隨意。教師和學生可以面對面地進行交流、探討,學生也可以就自己的心得體會以幻燈片、口述等形式呈現給組內的各成員,靈活掌握內容和討論時間。
其次,Seminar教學法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它不需要像傳統教學模式將學生固定于教室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人數分散在自己的實驗室或研究室內,根據理論和實踐的經驗,實地進行教授。教師一般每周或每兩周開一次Seminar,鼓勵學生思考并積極提出建設性的問題,因此具有很高的效率。
最后,Seminar教學法具有系統性。由于在Seminar的過程中,每位學生都要進行發言及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思維得到碰撞,往往印象更為深刻。再結合理論教學的學習,往往會有事半功倍、思路豁然開朗的效果,更能系統性地學習理論和實踐知識。
二、綜述式教學法
科研的訓練往往離不開撰寫綜述(Review)論文。通過綜述論文的撰寫,可以廣泛地搜集此領域資料,發現最新研究動態,及時找出該領域的成果及局限性,對某一領域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將這種思路用于理論教學將可能產生積極的效果和反響。如在學習藥劑學第三篇藥物制劑的新技術與新劑型中的第二節聚合物膠束時,學生往往難以在有限的學時內,完全理解聚合物膠束諸多的知識。教師可以擬定綜述題目為“聚合物膠束在抗腫瘤藥物領域的應用進展”,并要求字數在八千字以上。針對該題目,學生需要首先在教科書上全面了解聚合物膠束的定義、分類、載體材料、形成原理、形態、載藥方法、釋藥機制、質量評價等基礎知識。但這些知識不足以回答它在抗腫瘤藥物領域的應用的問題。因此,學生還要調研大量文獻,搜集在抗腫瘤藥物領域的聚合物膠束文獻,并進行仔細閱讀分析,最后分類總結,形成綜述類的研究報告。教師可以將比較優秀的綜述與其他學生分享,要求該綜述作者進行發言,闡述自己的學術觀點。通過搜集、分析、整理、推斷等過程,綜述式教學可以有效地增加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三、學術沙龍式教學法
學術沙龍是更加系統的學術討論,研究者需要閱讀該領域大量文獻,并進行總結,以幻燈片的形式,向與會者進行演講、陳述。講述結束后,與會者可以提出質疑和挑戰性的問題。在國外大學中,學術沙龍是集思廣益的最佳形式,一般每人會就不同領域的問題進行系統總結。學術沙龍的匯報時間也會更長。將學術沙龍的思想引入實際的理論教學中,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首先,學術沙龍是基于學術,都是對前沿知識的探索和了解。藥劑學中出現了很多前沿性的知識,如藥物傳遞系統(DDS)、靶向制劑系統、緩控釋制劑系統等。這些知識更新速度快、新穎性強、內容龐雜等特點,比較抽象、晦澀難以理解。鼓勵全班同學分成若干組,每組分配一個領域的題目。組內成員集體查閱資料、進行總結。最后,全班統一集中進行學術沙龍式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使學生對各類知識有了全面系統的認識。本著學生講授、學生吸收、教師點評的方式,合力完成藥劑學的理論學習。
四、開放實驗式教學法
藥劑學的理論知識是建立在大量實驗或實踐基礎上的,可能在課堂上教學講授十分鐘的知識,而實際只需一分鐘就可領悟。很多書本上的知識(如藥劑器械)難以理解,而如果將學生引入實際操作中時,可能使學生更易產生興趣,身臨其境地接受知識。開放實驗式教學法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科研情況擬定小型實驗題目,指導學生親自動手完成該實驗,并形成實驗報告。這種實驗具有很強的自主性,不同于本科理論課的驗證性實驗內容,而是根據教師的科研經驗所擬定的題目。學生通過查閱研究論文、文章,進行獨立設計、操作及最后完成實驗。再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將有著更為切身的體驗的感受,有助于理論教學效果的提高。
總之,Seminar科研教學法、綜述式教學法、學術沙龍式教學法和開放實驗式教學法,都是較為新穎的教學方法,為藥劑學的教學效果提高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段。盡管這些教學方法還未大規模展開,但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些新穎的教學方法將可能極好地補充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產生積極而富有成效的教學變革。
國際貿易原理課程屬于國貿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主要包括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貿易政策兩部分內容,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為后續實務操作性課程做好理論和政策上的鋪墊。由于該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開展合作式教學,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及合作學習的能力,實現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合作教學法概述
(一)合作教學法的含義
合作教學法主要利用各小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資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學習;并利用小組本位的評核及各組間的比賽,營造團隊比賽的氣氛,以增進學習效果,使學習機會更為平等,學習動機更為強烈。
(二)合作教學法的策略
1.小組成績分工法
簡稱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學,其原理是將學生分成4―5人一組,盡量使每一組的學生結構具有最大的差異,其差異結構類似于整個班級的結構。采用演講法或討論法學習,以學生過去的成績為基準,每人進步成績均可為團體加分。各組練習中的表現,最優的與最優的比,差的與差的比,構成不同的分陣。
2.小組游戲比賽法
簡稱TGT,與STAD類似。學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組,每組均為異質性小組,并有每周一次的競賽。教學的程序,先由教師講述第一節課,然后分給工作單。同一組的成員共同進行學習,并隨時舉行評量,以確定各組員以學習精熟。在小組練習之后,有學末競賽。采用能力分級法;各組同程度的成員互為比賽對手。不論哪一級的選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贏得相同的分數。TGT的教學策略與STAD主要差異是以學藝競賽代替考試。
3.團體研究
薛倫(Sharan,1976)所提出,將教學分為幾個主題,并將全班分為多個小組分別負責這些主題,而每一小組成員再針對該組主題進行分工。每一小組準備其所負責的主主題并向全班同學報告。學生成績以小組報告質量和其他相關的團體表現為依據。本法所強調的是分工合作與共同分享團體努力的成果。
4.拼圖式教學
由阿倫遜(Aronson,1978)設計。將教材分成若干小題,負責相同小題的各組代表先成立專家組,共同研討該小題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組,負責將研討的內容教給同組其他同學。
(三)合作式教學法的優缺點
1.優點
通過合作式教學有利于增進同學間的感情,加強合作,發揮個人的專長,提高工作效率。
2.缺點
有時候大家的意見分歧太多,爭論不休,小組無法統一意見。另外小組討論時,有時會有不愿分擔責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責任,造成團體目標無法完成,影響團隊的成績。
二、國際貿易原理課程教學現狀
國際貿易原理課程作為國貿專業學生的一門基礎必修課,主要講授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基礎知識,由于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多需要進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滯后性
國際貿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貿易理論部分所占的篇幅較大,對現實意義更強的當代國際貿易理論只作了簡單的論述,一些新的理論沒有及時補充進去;教學重點不能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而改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不夠,不利于培養學生對理論的應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專業基礎薄弱
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作為國際貿易原理課程的先修課程,這些課程盡管在教學計劃都有安排,但是學生的掌握情況并不理想,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勢必會影響到國際貿易原理課程的教學效果。
3.教學方式以教師滿堂灌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國際貿易原理過程中主要采用傳統的滿堂灌的方式,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無法實現教學一體化,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創新思維、鍛煉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理論與實際脫節較為嚴重
國際貿易原理課程長期以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過分依賴教材,偏重理論教學,缺乏實踐教學環節,忽視了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不利于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學在國際貿易原理課程中的運用
(一)深化教學方法改革
不斷開展教學研究,系統總結教學成果,突出能力培養核心,深化教學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課堂設計,加強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方法的運用,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1.開設研討課與自主學習課
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大班講授,小班討論的授課方式,研討課采用課外準備、課堂討論、師生互動的方式。大班課學生人數控制在100―120人之間,小班討論課學生人數控制在30人左右,每個小班分成5個小組,每組6名左右學生。小組長的選舉需要由學生民主推選,這樣既可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發言的機會,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如在講授比較優勢理論時,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談談對比較優勢陷阱的認識,對我國應如何發揮現有的比較優勢,如何創造新的比較優勢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在講授產業內貿易理論和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學習,就哪個理論更適合目前的中國展開討論。
2.結合案例進行合作式教學 國際貿易原理課程是國貿專業學生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為了避免討論變成紙上談兵,在開展合作式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現實案例教學,通過指導學生針對案例討論,提高學生的專業敏感度。
3.增加課程小論文
在開課初期,教師對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部分留若干題目,學生選題開題,并撰寫課程小論文。這樣做,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鍛煉了學生的學習借鑒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專業知識評判能力、論文寫作能力、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增設課前外經貿新聞環節
每節課課前留出5分鐘由各小組輪流播報外經貿新聞,不僅可以拓展學社國內的專業視野、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還可以鍛煉他們的口達表達能力,調動學生關心國際經貿大事的熱情。
(二)加強教材建設
幾年來,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研室教師堅持以教育觀念的變革為先導,遵循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發展路向,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為核心,有組織、有計劃地推進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本課程的特色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新教學理念,把握課程功能定位
基于多年的教學實踐,已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教學理念:突出了師生共同探索、教材和課外讀物并用、課堂與課外并行、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并重的理念。《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目標的定位,是讓學生成為“基礎厚、知識寬、能力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和創新精神”的高端技術人才。
二、創新教學模式,調整理論實踐比例
本課程教師貫徹“三貼近”(貼近社會發展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貼近學生思想實際)原則,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做到知與行的統一,將教學內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識性、創造性、學術性、趣味性融為一體,創立“知行教學模式”,即總體上用一半時間簡明講授課程理論知識,用一半時間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
這種用一半教學時間進行課堂教學,用一半教學時間進行多樣化教學的教學模式,在具體實施中,又采用“三大模塊”(即理論教學模塊、能力訓練模塊和實踐能力模塊)組織教學。
1、在理論教學模塊上,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教學”方式、注重教學效果;
2、在能力訓練模塊上,加強課堂討論和交流環節,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采取“課題項目研究”形式,鼓勵學生進行專題調查研究,鍛煉并提高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通過開放式教學,不斷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3、在社會實踐模塊上,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觀看影像資料、進行論文寫作等形式,不斷提升學生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在社會調查方面,鼓勵學生按照個性發展,倡導學生自主設計,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大的自我發展、自我創造空間。
三、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互動
這些年來,本課程教師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大膽采用專題式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課題項目研究方法等,明顯增強了教學效果。
1、專題式教學法。
所謂“專題式”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講授某一基本理論時,結合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熱點問題,進行專題性講解。這種教學法的特點在于:一是問題集中,重點突出,分析透徹,具有深刻性;二是圍繞一個主題在理論與實際兩個方面擴展,知識信息量大,對學生感染力強;三是改變了照本宣科地講解,促進了教師的教學研究,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只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問題抓得準,研究比較深入、分析比較透徹,就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專題式教學法,既有深刻的理論分析又有具體生動的材料說明,學生聽后滿意,感到既不是空洞的說教,又不是就事論事、單純的材料堆積,能較好地解決學生思想中的深層次問題。
2、案例式教學法。
鑒于學生基礎理論知識薄弱,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的特點,教師采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學法”。所謂案例教學是指把案例引入課堂環節,以實例的形式向學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將部分真實生活引入課堂,使學生在一段相對短的時間內就親臨般地經歷一系列的真實事件和問題,接觸各式各樣的具體情境,實際、生動,富有吸引力和啟發性,從而能有效地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和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研討式教學法。
研討型課程宗旨在于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研討型課程以激發興趣、促進思辨、拓展知識為教學目的,以發現問題、尋求思路為教學方法,以啟發、閱讀與交流為主要方式,強調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關系,強調學習的過程。可以說,研討型課程的最大的優勢就是“培養學術興趣、拓展學識學養”。
本課程重視課堂討論。每次討論時,需要精心策劃,認真設計主題,確定代表不同意見的發言小組,使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學生討論時,教師要會傾聽、善引導,不要輕易否定學生意見。對正確的認識和獨到見解要充分肯定,對模糊的錯誤認識要加以引導和糾正。課堂討論的主旨不是要拿出一個唯一正確的結論,而是要激發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培養其審時度勢、明辨是非、積極進取、勇于探索的能力和精神。
4、“課題項目研究”教學法。
“課題項目研究法”集“聽、說、讀、寫、行”于一體。一般在開學初,要求學生以志愿方式組成課題研究小組(人數以2至5人為宜),擬定并遞交課題項目計劃書,內容包括項目名稱、課題內容、研究大綱、研究方式和途徑以及最終成果形式。老師在對研究計劃初審后,通知學生正式開展課題研究活動,并自始至終指導、幫助學生研究。
在這里,“聽”——是指學生聆聽老師的悉心指導,聽取老師的合理性建議。“說”——是指教師講清基本理論,講求研究方法和技巧,同時調動學生積極性,加強課堂討論,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就難點、疑點、熱點問題積極發言、上臺演說、“答記者問”等。“讀”——是指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閱讀教材、閱讀參考資料,尋找和發現問題等。“寫”——是指讓學生動手撰寫心得體會、讀書筆記、命題文章、調查報告、建議提案、學術論文等。“行”——是指鼓勵學生參加社會調查、考察社會狀況,在更深層次上思考問題。通過加強課后實踐活動,促使學生“知行合一”。有利于深化課堂教學,積累實踐經驗,提高學業水平,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開闊知識視野,增強動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改革。
對學生學習成績評定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做法是將平時考核成績與學生理論、實踐成績相結合。平時考核包括學生上課出勤、日常行為表現、課上討論交流發言、參加活動情況等方面,并對那些在課題項目研究、社會調查實踐中成績優秀、成果突出的學生給予充分考慮。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可以是通過參加期末筆試的方式取得,或可以通過遞交調查報告或研究論文的方式充當,或者將考試和調研成績迭加優選。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用平時作業、實踐調查等多種元素進行考核,尤其是結合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養造就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N].中國教育報,2005-1-9,(1).
[2]牟德剛.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課程設置的思考[J].思想研究,2006,(5).
[3]黎光明:要重視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J]. 當代教育論壇, 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