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2: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作業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通過“三讀”預習,既能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又能體現閱讀教學“讀”的特點。久而久之,就能逐步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和預習習慣。一讀,圈出生字新詞,感知課文內容;二讀,正音和利用工具書解詞,理清文章的思路;三讀,根據課后思考題或教師的提示,劃分段落,初步了解課文的梗概。
二、遵循“三結合”原則設置課后作業
根據課后作業在語文教學中所擔當的任務,結合教材特點和小學生年齡特征,設置課后作業歸納起來可按“三結合”原則來設置。
(一)鞏固性和發展性相結合的原則
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延伸”不等于機械的抄寫,應以鞏固課堂成果為基礎,以發展為目的。
例如:教學完看圖學文《盧溝橋的獅子》一課后,設置了這樣幾個爬坡似的作業題:
1.(鞏固題)抄寫課文第二自然段描寫獅子形狀的一段話,讀一讀這段話共寫了獅子的幾種形狀,每種形狀各像什么。
2.(提高題)想一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3.(發展題)仿照這段話的寫法以“課間活動真熱鬧氨為總起句寫一段話。其中有個同學這樣寫道:課間活動真熱鬧啊!同學們活動的內容各不相同,有的在飛機模型的滑樣上至天而降,像個跳傘員;有的在操場上做有趣的游戲,像個小精靈;有的在沙池里跳來滾去,像個小獅子;還有的在教室里殺起了象棋,那副認真樣,像個久經沙場的棋圣。通過這種抄、讀、想、寫的作業練習,不僅能鞏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對語文教材的教學(理解語言),掌握讀寫的方法,運用到實踐當中去(運用語言)。如果光靠課堂教學,學生只能停留在理解語言的水平上。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后作業訓練這一手段,達到學生運用語言的目的。
例如在設置《我家的貓》課后作業時,我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1.作者為什么能把貓的特點寫得這樣生動?2.怎樣才能寫好小動物?3.觀察一種小動物抓住特點寫下來。這組作業題是連鎖題,它體現了“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規律。
一、內部審計是企業加強管理、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
公司內部審計制度,是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國家審計署對內部審計的定義,內部審計是對部門、單位實施內部監督,依法檢查會計賬目及其相關資產,監督財政收支和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效益的活動。公司內部審計的核心是對公司經營活動及其反映經營活動成果的財務活動的合法性、合規性、效益性進行的審核。2004年8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8號令的形式頒布了《中央企業內部審計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要求國有控股公司和國有獨資公司應當依據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完備內部控制機制的要求,在董事會下設立獨立的審計委員會。企業審計委員會成員應當由熟悉企業財務、會計和審計等方面專業知識并具備相應業務能力的董事組成,其中主任委員應當由外部董事擔任。《辦法》規定了企業審計委員會應當履行的主要職責,規定了內部審計機構職責、工作程序和要求等。國資委8號令的頒布,為國有控股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提供了新的法律保障。
現代內部審計的職能已從查錯防弊發展成為價值增值型的服務,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賦予內部審計的新定義是“內部審計是一項獨立、客觀的保證和咨詢活動,其目的在于增加價值和改進組織的運作,它通過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方法,評價和改進風險管理、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幫助組織實現目標”。由于內審人員熟悉企業經營環境和了解企業經濟活動及其進程,有效的內部審計工作可以充分發揮強有力的監督功能,檢查集團對改制后子公司的管理控制效果,驗證改制后子公司經營層和財務負責人是否有效履行受托經濟責任職能,評價各子公司經營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評價集團內部控制系統設計及運行是否良好。有效的內部審計可以大大增強集團對改制后子公司的約束力,保證集團整體利益的實現,可以通過事前預測把關、階段監督檢查和事后審計查處,為企業經營者提供必要的決策信息。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雖然內部審計并非專為檢查舞弊進行、內審人員也不能保證發現所有的舞弊行為,但內部審計由于身處企業內部較容易發現舞弊跡象,在舞弊的預防檢查與報告方面,要比社會審計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內部審計組織的存在,能使企業各部門增強隨時可能接受審計監督的約束意識。正如國家審計署李金華審計長在《論國家審計與內部審計》一文中明確指出的:“內部審計就其性質來看,它是一種管理權的延伸,是一種組織內部的管理活動,是代表管理權的審計,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部審計機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你所在的部門、單位加強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發揮作用,這就是內部審計的主要目標。”
近年來,隨著電信主業實業分離、員工參股改制、多經公司清理等進程,實業集團上下都經歷激烈的變化,新型的控制鏈還正在建立與完善之中。母公司需要對各子公司管理和使用資產情況進行有效監督,各子公司也需要向母公司證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資源的情況。在存在“管理真空”風險的情況下,集團內部審計控制是母公司對子公司進行財務控制的有效防線,是促進子公司加強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風險的重要手段。在企業改制時,內部審計應源頭介入,監督企業清產核資過程,審核社會中介機構資產評估報告,全面核實國有權益。在日常企業經營管理中,內部審計應特別注意發現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存在的難點、熱點和領導關注的問題,對重要環節和流程進行審計調查評價,及時發現存在的普遍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提出合理化建議,為增加企業價值提供服務。實業集團內部審計兩年來的工作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
1、對子公司改制情況和關停并轉企業整合期間管理情況的內部審計監督
集團內部審計設崗后,對2001年下屬子公司的改制情況組織了專項審計調查。我們審核中介機構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審查被改制企業實物資產帳卡實是否相符,審查不良資產項目數額和待處理財產損失數額是否正確;核實債權債務的真實性,對往來賬戶中實質性的收入、費用掛帳進行損益調整,并特別重點關注或有事項問題如有無收入延期入賬、成本費用提前列支、虛列成本支出壓低企業凈資產數額的問題,有無虛列負債抵減凈資產的問題。在全面核準企業資產、負債的基礎上,確認改制企業在改制時點的凈資產數額及其構成,查清潛盈、潛虧及其他經濟遺留問題。通過審計收回資金3200多萬元,其它相關的成本費用也正委托中介機構做最終審計確認。在多經公司清理和國有收購工作中,集團領導安排內部審計源頭介入,認真審核中介機構的資產評估報告,提出審計意見并做好與中介機構、被評估單位的溝通工作,注意在清理過程中及時維護國有、員工等各投資方的權益。
關停并轉企業由于人員分流等原因,在待整合期間,不相容崗位往往由一人負責,較容易出現工作差錯,甚至出現舞弊行為。我們在審計中發現個別公司停止經營期間,往來賬項結轉混亂,余額詳情表錯漏多,一些收入沒有正確入賬,個別財產去向不明等等問題。在另一子公司由于嚴重虧損面臨轉型整合時,集團領導及時安排內部審計人員參加轉型整合工作小組,配合企業做好資產、負債、損益的清理清查工作,幫助企業摸清真實家底,把好資產保全關,事前防堵資產損失的漏洞,維護企業和職工合法權益。2、改制后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內部審計服務
針對實業集團部份子公司所得稅成本高,個別單位的實際所得率高達52%、甚至稅前盈利、稅后虧損的現狀,內部審計組織了對集團總部和下屬子(分)公司18家單位的納稅情況的專項審計調查。在認真審計的基礎上,指出集團總部和子公司在稅務工作方面存在的問題,如:所得稅申報不準確、應享稅收優惠政策沒有充分應用、工效掛鉤未報批造成應納稅所得額調增等,并提出解決辦法,建議各子公司做好稅務籌劃提高企業稅后財務收益。通過總機構管理費申報、申請工資支出稅前列支等方式合法節稅近千萬元,審計服務的增值效益明顯。我們還對某子公司報表利潤指標不正常異動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存在的收入成本的確認情況與企業實際經濟狀況存在差異,財務賬面利潤數字與公司經營活動形成的損益情況不符等問題,要求企業正確處理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差異,正確劃分施工成本與期間費用的界限。并針對該公司成本管理模式相對粗放的現狀,提出對企業成本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意見,幫助企業挖掘潛力,精細管理。
3、嘗試開展內控制度評審
今年,我們針對下屬酒店賓館的盈利狀況普遍不佳的現狀,結合全面預算管理和績效考核等管理制度的推進,嘗試在下屬酒店賓館進行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執行情況的審計評價。針對幾家酒店賓館收入控制未形成閉環管理,不相容崗位如收入稽核與出納崗位未做適當分離、客房用品和入廚原料采購成本偏高等問題,嘗試通過內部控制評審,指導企業建立內部控制系統,設置控制點,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這項工作正在進行中,我們將通過有效的內部審計工作,在促進酒店賓館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降低運營成本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企業內部審計與社會審計全面配合,共同構筑企業風險控制的防線
作業成本管理(ABCM)是基于作業成本法(ABC)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過作業成本計量,開展成本鏈分析,指導企業有效執行作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作業成本法是個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推行科學和流程管理的企業,一定要以客戶和作業流程為中心來對工作任務進行管理,即開展作業成本管理。
作業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CostingManagement,ABCM)是以提高客戶價值、增加企業利潤為目的,基于作業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計算產品成本,同時將成本計算深入到作業層次,對企業所有作業活動追蹤并動態反映,進行成本鏈分析,包括動因分析、作業分析等,為企業決策提供準確信息;指導企業有效地執行必要的作業,消除和精簡不能創造價值的作業,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許多國際性的大型制造和IT企業如惠普公司都已實施了作業成本管理,中國的一些領先型制造企業如許繼電氣集團等也在嘗試開展作業成本管理,作業精簡和效能提高的作用十分明顯。
實施作業成本管理的基礎是建立作業成本核算模型。而作業成本要素是構成作業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本期講座就重點介紹作業成本管理中的核算要素及實施的主要方法。
二、ABCM的核算要素體系
作業成本管理涉及的四大核算要素是:資源、作業、成本對象、成本動因(見圖1)。其中前三個要素是成本的承擔者,成本動因則是導致生產中成本發生變化的因素,只要能導致成本發生變化,就是成本動因。
資源
作業成本管理中的資源,實質上是指為了產出作業或產品而進行的費用支出,換言之,資源就是指各項費用總體。作為分配對象的資源就是消耗的費用,或可以理解為每一筆費用。資源如果直接面向作業和成本對象分配,就是傳統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作業
作業是指在一個組織內為了某一目的而進行的耗費資源的工作。它是作業成本管理的核心要素。根據企業業務的層次和范圍,可將作業分為以下四類:單位作業、批別作業、產品作業和支持作業:
(1)單位作業:使單位產品或服務受益的作業,它對資源的消耗量往往與產品的產量或銷量成正比。常見的作業如加工零件、每件產品進行的檢驗等;
(2)批別作業:使一批產品受益的作業,作業的成本與產品的批次數量成正比。常見的如設備調試、生產準備等;
(3)產品作業:使某種產品的每個單位都受益的作業。例如零件數控代碼編制、產品工藝設計作業等;
(4)支持作業:為維持企業正常生產,而使所有產品都受益的作業,作業的成本與產品數量無相關關系。例如廠房維修、管理作業等。通常認為前三個類別以外的所有作業均是支持作業。
成本對象
成本對象是企業需要計量成本的對象。根據企業的需要,可以把每一個生產批次作為成本對象,也可以把一個品種作為成本對象。在顧客組合管理等新的管理工具中,需要計算出每個顧客的利潤,以此確定目標顧客群體,這里的每個顧客就是成本對象。
成本對象可以分為市場類成本對象和生產類成本對象。市場類成本對象的確定主要是按照不同的市場渠道不同的顧客確定的成本對象,它主要衡量不同渠道和顧客帶來的實際收益,核算結果主要用于市場決策,并支持企業的產品決策。生產類成本對象是在企業內部的成本對象,包括各種產品和半成品,用于計量企業內部的生產成果。
成本動因
成本動因,指的是解釋發生成本的作業的特性的計量指標,反映作業所好用的成本或其他作業所耗用的作業量。成本動因可分為三類:交易性成本動因、延續性成本動因和精確性成本動因。
(1)交易性成本動因計量作業發生的頻率,例如設備調整次數、定單數目等。當所有的產出物對作業的要求基本一致時,可選擇交易性成本動因,以家電制造企業為例,安排一次某型號冰箱生產或處理同一型號產品訂貨,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與生產了多少產品或訂貨的數量無關。
(2)延續性成本動因反映完成某一作業所需要的時間。如果不同數量的產品所要求的作業消耗的資源顯著不同時,則應采用更為準確的計量標準。例如,工藝流程簡單的產品每次所進行的設備調整時間較短,而工藝流程復雜的產品所需要的設備調整時間較長,如果以設備調整次數為成本動因的話,則可能導致作業成本計算的不實,此時以設備調整所需要的時間為成本動因更為合適。(3)精確性成本動因直接計算每次執行每項作業所消耗資源的成本。在每單位時間里進行設備調整消耗的人力、技術、資源等存在顯著差異的情況下,則可能需要采用精確性成本動因,直接計算作業所消耗資源的成本。
三、實施步驟:助ABCM成功
企業在開展作業成本管理的過程中,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分步驟實施。但不同企業的應用也有相當多的共性因素,我們將之歸納為作業成本管理的實施步驟,參見圖2.
在實施生產作業成本管理的過程中,注重在這八個步驟的基礎上創新和靈活應用,是實現ABCM成功的關鍵。
作業調研:
了解企業運作過程、收集作業信息
作業調研目標是詳細了解企業的經營和作業過程,理清企業的成本流動次序和導致成本發生的因素,了解各個部門對成本的責任,便于設計作業以及責任控制體系。
作業認定:
掌握作業流程并分解歸并
作業往往分散在企業的組織結構中,隨著企業的規模、工藝和組織形式的不同而不同,認定作業可采用幾種方法:一是繪制企業的生產流程圖,將企業的各種經營過程以網絡的形式表現出來,每一個流程都分解出幾項作業,最后將相關或同類作業歸并起來;另一種辦法是從企業現有的職能部門出發,通過調查分析,確定各個部門的作業,再加以匯總;最后一個辦法是召集全體員工開會,由員工或工作組描述其所完成的工作,再進行匯總,這種辦法有助于提高全體員工的參與意識,加速作業成本管理的實施。前兩種辦法可以較快取得資料,準確性高,不會對員工造成干擾。
成本歸集:
匯集和分析相關成本和成本動因
各類的資源成本在發生時,已由傳統會計進行了記錄,反映在應付工資、應付賬款、存貨等日記賬中,在本步驟要找出與各項作業相關的資源成本,可以通過現有的計量指標直接進行分配,例如將材料成本歸集到消耗材料的加工作業中,也可以通過分析某一職能或某一員工的工作時間在不同作業上的分配來估計該職能部門的成本或該員工的工資如何分配到不同的作業上。而后,根據作業的類型和資源成本的性質來確定成本動因。
建立成本庫:
按照同質的成本動因將相關的成本入庫
一旦選定作業成本動因后,就可按照同質的成本動因將相關的成本歸集起來。每個成本庫可以歸集然人工、直接材料、機器設備折舊、管理性費用等。如設備調整人員的工資、福利,調整所用的物料、工具的損耗等。有幾個成本動因,就建立幾個成本庫。建立不同的成本庫按多個分配標準分配制造費用是作業成本計算優于傳統成本計算之處。
設計模型:
建立作業成本核算模型
在對企業的運作進行充分了解與分析的基礎上,設計企業的作業成本核算模型,主要確定以下內容:企業資源、作業和成本對象的確定,包括他們的分類,與各個組織層次的關系,各個計算對象的責任主體,資源作業分配的成本動因,資源到作業的分配關系,作業到產品的分配關系建立。
應用軟件:
選擇/開發作業成本實施工具系統
作業成本管理中需要比傳統會計更豐富的信息,它是建立在大量的計算上的。因此作業成本的實施離不開應用軟件工具的支持,軟件工具有助于完成復雜的核算任務,有助于對信息進行分析。作業成本軟件系統提供了作業成本核算體系構造工具,可以幫助建立和管理作業成本核算體系,并完成作業成本核算。
運行分析:
作業成本運行和結果分析
在建立作業成本核算體系的基礎上,輸入具體的數據,運行作業成本法。對作業成本的計算結果進行分析與解釋,如成本偏高的原因,成本構成的變化等。
持續改進:
二、加強會計管理工作的措施
第一,企業自身不斷加強會計工作的管理,建立科學的、符合現代企業運營管理原則的財務機制。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要想對會計工作的管理取得成效,必須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首先,應建立科學的組織機制。按照市場的運行規則,企業自身單獨設立一個獨立的財務管理部門,負責對于本企業內部財務活動的組織、協調、規劃和落實;同時,建立財務總監制度。在大中型企業,尤其是集團、股份公司等,設立專職財務總監,主管企業的所有財務工作,并努力培養一批專業的財務管理人才,做好財務工作,為企業的良好發展服務。其次,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對于企業配置和籌集的資金,企業的發展與平衡,資金風險上的防患與處理,生產商的約束和業務上的開拓等重大的財務活動,應及時建立一套預測、分析、研究比較、決策等的工作機制,并廣泛的應用計算機進行財務的管理和信息的核定,按照比價科學、便利、及時的原則,為企業自身的發展提供科學的系統的技術上的支持。同時還要建立一套科學的監督和評估機制,來確保企業正常的市場運營方向。第二,加強對于資金的管理,確保利益的實現。資金管理的核心是集中管理,并用活用好運轉資金。財務部門應當將企業下屬有關的基層單位的主營業務收入全部納入企業本身的資金賬戶之中,通過企業自身的調度來使用,以保證滿足企業的生產、建設和投資的需要。將全部資金按輕重緩急進行分類,形成比較穩定的資金供給。同時,對于會計實行包干責任制,有效的對于舊賬壞賬進行定期處理,以避免因壞賬舊賬過多而帶來的賬目混亂的狀況。第三,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企業的會計從業人員要根據企業發展的要求以及自身工作的實際需求來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首先,會計從業人員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企業應當要定期進行會計專業素養的培訓,在培訓過程中讓他們熟悉會計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職業道德,以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現亂改公司賬目、違法亂紀的現象。其次,要加強企業會計從業人員的而專業素養。要定期進行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工作評定,并且根據評定的結果對相關的會計工作人員進行表彰和懲罰,設立會計職業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獎懲機制。與此同時,要建立嚴格的會計從業人員資格準入制度,從源頭來提高企業會計隊伍的整體素質,防止不合格人員混進公司,對公司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第四,加強對會計工作的監督。企業對于會計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的監管不應只停留在口頭上或書面上。企業因為沒有將監督規章徹底的施行,所以對于會計管理工作的進程遲遲停滯不前,從而導致監督工作難以開展。對于會計工作人員的監督不到位,使得許多企業連年遭受著經濟效益上的損失。因此,針對這一問題,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并且核心在于監管企業工作核算中的會計核算,來確保會計核算信息的客觀性、可靠性和真實性。再者,要進行明確的分工。冗雜的組織體系也給會計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很多會計從業人員對于分配的工作相互推諉,推卸責任,使得會計工作進展緩慢。因此,要對會計工作人員進行明確的分工,將工作細化到個人,使得每個工作都有人做,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責任意識,從而提高工作效率。第五,提高會計管理工作的水平。近幾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企業會計工作的網上辦公成為可能。會計網上辦公,使得會計工作的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時又使得會計工作的透明度得以提高。為適應會計網絡辦公的需要,企業也應順應時代帶發展及時發現網絡辦公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制定相關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企業的物流現狀
現代物流在中國是一個新興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從宏觀和外部環境來看,中國企業發展一體化物流存在著各種瓶頸,如:長期以來受“重商流”、“輕物流”理論和思想的影響,對物流在經濟發展和企業中的作用和地位缺乏足夠認識和重視;物流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學科建設嚴重滯后;缺乏物流的法律、法規建設;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對于支撐物流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網絡建設等缺乏統籌規劃,各部門、各地區各自為政,閉門造車,缺乏協作,尚沒有形成統一、開放的物流市場;就業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第三方物流市場薄弱等。從微觀環境來說,企業物流管理與運做也不容樂觀:
物流職能分散,運做效率低
由于受宏觀環境的影響,企業沒有將物流看成為優化生產過程、強化市場經營的關鍵,而將物流活動置于附屬地位,被動的接受生產、銷售服務。大多數企業將倉儲、運輸、裝卸搬運、采購、包裝、配送等物流活動分散在不同部門,沒有納入一個部門對物流活動進行系統規劃和統一運作與管理。從管理機構設置上,中國的多數企業沒有專門的物流管理組織就是例證。由于物流活動跨職、跨部門設置,各部門各自為政,且缺乏對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物流財務分析,致使整個系統的運作效率非常低下。以物流總成本為例,根據1997年IMF的資料,美國的占GDP的10.5%;日本的占11.4%,而中國的卻占16.9%,中國業內人士估計可能在20%或以上。
粗放性經營突出
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的經營依然是“大而全”、“小而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多數企業都有自己的運輸、倉儲等部門或有自己專門的運輸公司、倉儲公司等,奉行肥水不流外人田,進行物流自營。根據1999年中國倉儲協會委托某咨詢機構對450家大中型企業的調查,工業企業的物流全部自理的占被調查企業中的26%,全部委托第三方的占5.2%,自理與委托比例相結合的占69.8%,其中,委托比例在30%以下的占42.3%,在30-60%之間的占36.5%,60%以上的占21.2%。而中小企業委托第三方物流的比例更小且物流能力相對更低。與美國近70%的物流外包存在巨大差異。由于企業所下設的部門或專業公司大都圍繞著母體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去市場找生意,資源閑置和浪費現象嚴重。隨著中國加入WTO,對外各種貿易堡壘的逐步取消,應該說,企業更是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時下還有一些在國內具有一定競爭力的企業,則不顧企業物流管理能力是否具備,寧愿不惜斥巨資在國內建立自己的物流子公司,也不把物流交由具有比較優勢的第三方經營或與外部企業締結戰略聯盟。
缺乏協同競爭的觀念
面臨“經濟全球化”、“物流無國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顧客需求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下,美國的企業在與日本企業競爭時,尚感覺到了壓力,他們紛紛實施歸核戰略—企業集中資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發展核心主業,把主業做大、做強、做精,走集約化道路,并在全球范圍謀求物流外包或與全球的外部企業締結戰略聯盟,以整個供應鏈的整體優勢參與國內、國際競爭。因為任何企業所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業務領域都獲得競爭優勢。有的企業具有核心技術能力、核心制造能力,卻不具備核心營銷能力、核心企業組織協調管理能力和企業戰略管理的核心能力。在快速多變的市場競爭中,單個企業依靠自己的資源進行自我調整的速度很難跟上市場變化的速度,因而企業必須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核心業務上、強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將自身不具備核心能力的業務以合同的形式外包或非合同的形似(戰略聯盟或合作)交由外部組織承擔。通過與外部組織共享信息、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將上述五種核心能力加以整合集成,從而以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贏得競爭優勢。中國企業經營的“大而全”、“小而全”,印證了中國企業尚未實現由孤立經營、各自為戰的競爭思維向合作競爭、尋求雙贏的新思維轉變,缺乏與外部供應鏈企業相互信任、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發展的價值觀。
缺乏協同競爭的觀念
在物流管理上,很多企業還停留在紙筆時代,有些企業雖然配備了電腦,但還沒有形成系統,更沒有形成網絡,同時在物流運作中也缺乏對EDI、個人電腦、人工智能/專家系統、通信、條碼和掃描等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由于信息收集、處理、跟蹤的底效性以及企業缺乏對各方物流信息全面、準確、動態的把握,切不說企業無法實現內、外部物流一體化以尋求物流系統的最優化和合理化、參與供應鏈管理,就連基本的物暢其流也難以做到,更不用說去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快速研發出高性能、高可靠性、價格合理的新產品并準確及時交付給客顧客,滿足消費者快速變化、日趨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進而強化企業的競爭能力。
缺乏現代物流是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源泉理念
20世紀60-70年代,發達國家的企業大都把競爭焦點放在生產領域,千方百計地降低物質資源消耗,獲取企業的“第一利潤源泉”,千方百計提高勞動成產率獲取企業的“第二利潤源泉”。然而生產領域的這兩個利潤源泉,都受到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在生產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和生產工藝日趨程序化、規范化的情況下,技術趨同性的增強使這兩個利潤源泉基本無泉可挖。進入80年代,對于一個生產企業來說,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力人們開始把競爭的焦點從生產領域轉向非生產領域,包括采購、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分銷、售后服務等物資流通活動以及有關的信息活動,即物流管理。Dell既不生產硬件也不生產軟件,所有的零部件和軟件都是外購的,Dell一手抓住客戶,一手抓住供應商,高效率地組織零部件的采購、轉運、裝配和發送,贏得了顧客的忠誠。Dell的物流管理成為了支撐企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然而在中國由于受宏觀環境的影響,企業沒有將物流看成為優化生產過程、強化市場經營的關鍵,而將物流活動至于附屬地位,被動地接受生產、銷售服務。許多企業的物流不但沒有形成利潤源泉,反而成為虧損源,是無底洞,是企業的負擔。
企業缺乏物流理論支撐和物流人才
長期以來,我國物流研究缺乏綜合性。物流理論研究的兩個領域——物資流通和交通系統,無論是物流戰略規劃還是物流經營管理理論的研究,都從研究者固有的立場和視角出發,片面地強調某個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綜合性,導致了人們對物流認識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我國物流的第一個基礎性國家標準《物流術語》才正式。雖然“物流學”或類似名稱的教材以不斷問世,但過多地是對國外概念的引進,對于適合我國國慶的物流理論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時部分理論研究與實踐嚴重脫節,理論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強。
學科建設和教育落后
根據歐盟的調查結果,在歐洲工友87所大學開展了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學培養物流或供應鏈管理碩士(約占三分之二)和學士(約占三分之一),另有33所大學在其他專業培養中設有物流或供應鏈管理課程。歐洲一些大學還建有全球領先的物流研究中心等。中國從1993年開始將物流管理專業列入本科專業目錄,到1998年全國共有15所高校開設過物流管理專業,成為中國歷史上物流專業培養最鼎盛的時期。但在1998年新修訂的本科專業目錄中卻又被莫名其妙地取消了。目前在國內高校開設物流專業課程的僅有10所左右,進占全國高等院校總出的1%,研究生教育也剛剛起步。每年的畢業生才幾百名,不僅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異,也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物流研究機構也比較少,且還存在著與實際結合不緊密的問題。致使中國現代物流的發展缺乏物流專業人才和完善的學科體系的支撐。
傳統的會計核算法掩蓋了物流成本的真面目
一般情況下,企業會計科目中,只把支付給外部運輸、倉儲企業的費用列入成本,實際上這些費用僅如冰山的一角。因為,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費和企業利用自己的車輛運輸、利用自己的庫房保管貨物、由自己的工人進行包裝、裝卸等費用都沒有列入物流費用科目內。尤其是花費在保存貨物的庫存費用也沒有單獨的科目。在美國,庫存費用除了倉儲、殘損、人力費用及保險和稅收外,還包括庫存占壓資金的利息。其中利息是當年美國商業利率乘以庫存總金額。只有把庫存占壓的資金利息加入物流成本才能將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資金周轉從根本利益上統一起來。中國現有的會計項目對物流費用的核算和管理,不能揭示物流費用的分布,掩蓋了物流費用的真面目,無法喚起企業對物流的重視。
物流運行的宏觀環境和外部環境差
受“重商流”、“輕物流”理論和思想的影響,物流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嚴重滯后;缺乏物流的法律、法規建設;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對于支撐物流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網絡建設等缺乏統籌規劃,各部門、各地區各自為戰,缺乏協作,尚沒有形成統一、開放的物流市場;就業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第三方物流市場薄弱等。
政府要為發展現代物流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中國企業要按市場規律構筑適合自己的一體化物流戰略,離不開完善的宏觀環境和外部環境。中國政府要加強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規建設;要加大與加快物流人才的培養;應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鼓勵和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要為物流企業、物流服務企業在跨地區經營的工商登記、辦理證照、統一納稅、交通管制、進出口貨物查檢通關等方面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要扶持、引導物流企業、物流服務企業引進先進裝備、改善物流設施,進而提高物流績效和物流服務水平;要積極鼓勵和扶持有一定基礎的大型貨運企業或儲運企業完善服務功能,實現向物流服務企業的轉變,推動第三方物流服務市場的形成;要健全社會保障和就業機制,促進生產性和流通性等企業更多地使用社會化物流,既提高經濟效益又提高社會效益。
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為實現一體化物流奠定基礎
中國企業應加快建立起集成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統,以提高需求預測程度、促進信息共享,同時要積極引入和使用網絡技術、EDI、人工智能、條形碼與POS等各種先進信息技術,從而真正實現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和數據庫化和代碼化、物流信息處理的電子化和計算機化,為一體化物流的實現提供信息與技術支撐。
消除部門間利益沖突,構筑一體化物流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國企業必須將物流活動納入系統化、統一管理,以一體化物流既提高顧客服務水平又降低物流總成本,進而提高市場競爭力。企業內部實現不了一體化,就談不上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合作形成一體化供應鏈。但是否每個企業都成立物流服務部甚或物流子公司,本人認為,只有那些物流活動具有相當規模的企業,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務部或物流子公司。但對于新成立的企業,就應該將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主業中,將物流交給第三方經營。當然,對于那些大規模的制造企業來說,如:TCL、美的、科龍等號稱要拿出幾個億來自己做物流,依據國際的經驗,仍值得認真思考,整合內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要廣泛運用第三方物流
為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生產性企業應從繁雜的物流活動中解放出來,將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自己的核心義務上以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將物流服務交由第三方物流服務公司,從而以整合的核心競爭力在競爭中取勝。
締結戰略聯盟,以供應鏈的整體優勢參與競爭
中國的大型制造企業、商業企業要迅速從“大而全”的經營誤區中解脫出來,不失時機地與合適的供應商、儲運商等結成戰略聯盟,通過合作以供應鏈的整體優勢參與競爭,同時又實現互惠互利。作為小型生產性企業更應走出“小而全”的誤區,要積極尋求與核心企業的戰略合作,成為核心企業長期的、穩定的戰略伙伴。結成戰略聯盟,實行供應鏈管理,以供應鏈參與國內、國際競爭,提高中國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和市場份額已大勢所趨。
開拓全球性物流,尋求全球性市場空間
1.2電流對人體的影響在帶電作業的過程中,由于穩態和暫態的電擊所產生的電流都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當人體與強電場中的導體產生接觸時,導體本身的帶電負荷便會在瞬間內增大,并對人體形成暫態電擊,這種電擊的大小與人體的導電能力有著一定的關系。也可以說,對導體的電容和電位的掌握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穩態電擊則是由于強電場中的導體遇到耦合電流所形成的一種人體工頻電流,通常情況下,這種穩態電壓對人體產生的電流強度都超過人體所能感知的電流強度,人體遇到穩態電擊時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1.3靜電對人體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由于工頻電流本身的電場變化十分緩慢,可以將其視為一個靜電場,在這種電場中就會遇到靜電感應。對于人體所產生的影響,大多是人體處在強電場中接觸接地體而產生的。另外,當人體處在強電場中接觸對地絕緣的導體也會產生靜電反應。這種靜電反應的產生,與放電量有著較大的關系,當電量達到一定程度時,人體就會產生刺痛感。
2帶電作業的安全管理措施
2.1加強防護用具的穿戴和管理在帶電作業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必須要按照規定穿戴相應的防護用具,常見的有屏蔽服和靜電防護服。屏蔽服主要由金屬纖維和棉纖維按照一定的經緯線規律編織而成。當人員處在強電場中時,電場線中的一部分會通過編織的縫隙進入到屏蔽服內。因此,屏蔽服的密度越大,說明其屏蔽效果越好。工作人員在進行帶電作業時,尤其是進入到強電場中,必須要穿戴屏蔽服,才能有效地阻隔強電場中的電流對人體產生的影響。靜電防護服的原理和功能與屏蔽服較為類似,但是在相關的技術指標方面比屏蔽服要略低,靜電防護服通常是為地面工作人員和塔上的電位工作人員準備的。
2.2加強帶電作業管理制度的構建完善在電力企業生產和運行的過程中,安全因素是影響其效益的關鍵因素。在電力作業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對各項管理制度的構建與完善,制定詳細的工作規范并且嚴格執行。當前,電力企業的制度建設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而且也在不斷的完善,但是在帶電作業的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比如對帶電作業的技術管理、防護工具的性能測試等。這些都是需要在實際的工作中不斷加強的問題。只有具備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確保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
2.3提高帶電作業的技術水平帶電作業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同時也是一項十分精密的技術,因此對于帶電作業的技術水平管理,是提高帶電作業安全性的一個主要措施。由于對不同的輸配電線路有著不同的管理制度,因此在針對帶電作業的技術管理時,重點在于針對不同的帶電作業施工方案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當電力企業的工作人員接到帶電作業的任務之后,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共同到達作業現場,對任務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確定應當采用的作業形式,編制相應的施工方案,并且確保工作人員在操作的過程中嚴格執行各項制度和措施,不得擅自更改施工方案。日常對于帶電作業的技術也要進行定期的研究和分析,促進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也能通過技術的更新加強對工作人員的保護。
2.4配備相應的高性能設備機械化操作是帶電作業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步驟,為帶電作業的工作人員配備先進的工具,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還能保證帶電作業工作人員的安全。因此,在配電線路的帶電作業工作過程中,需要根據具體的作業配備先進的操作工具。例如UC-6免換模壓接鉗、REC-S424充電式切斷工具、SH-70角鋼沖孔機、1-006間接帶電絕緣棘輪切刀等,都是高性能的操作工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加強對帶電作業工作人員的培訓帶電作業雖然帶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操作人員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并且嚴格執行操作規范中的規定,則能夠避免事故的發生,因此,對帶電作業人員的技能培訓也是影響帶電作業安全性的一個主要因素。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必須要對帶電作業操作人員進行定期的技能培訓和素質培養。一方面,在人員的選拔方面要嚴格把關。選擇技能和綜合素養都比較高的人員,對這部分人員的資質進行嚴格審查。在選擇帶電作業的工作人員必須要經過考試合格之后取得相應的崗位證書,持證上崗,才能進入到相應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選拔出合格的帶電作業工作人員之后,在日常的工作中持續對他們進行技能的提升訓練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如果員工不能根據帶電作業的特點進行自身技能的提升,就可能在日常工作中產生懈怠的心理,容易造成事故的發生。必須定期或不定期經過對帶電作業基本理論、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訓,能夠使工作人員掌握基本的理論,用以指導實踐工作不斷進步,提升帶電作業的工作效率,同時也能夠掌握更多自我保護的技能,降低事故的發生率。
2.柔性管理的作用。作為一個企業來講,需要充分考慮的是怎樣更換的滿足并適應市場的需要。與此同時,高效的管理也對產品的創新和管理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開展經濟管理時,為更好的將經濟管理工作和市場的變化相結合,可以根據企業的訂單生產與經濟運行的情況來開展工作,為了讓企業根號的適應市場的需求,在企業管理當中采用柔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并使管理效能的到改善。另外,企業員工為追求實現自我而自發的積極工作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采用柔性管理的迅速的發現和適應成員的發展需求,在人性解放,全力平等及民主管理的基礎上,激發企業員工的工作動機,柔性管理當中的激勵機制的實施可以是多種多樣,并為企業員工的個人價值和成長提供了開發智力成本的學習機會,在激發企業員工的工作熱情和責任感方面得到了很大的促進。此外,柔性管理的激勵管理的以人力資本作為目標對象,柔性管理有別于傳統的剛性管理,并不是傳統意義上說只需要遵循規章制度及紀律監督等手段達到管理的效果,而是從人性和心理的行為角度作為出發點,利用柔性管理激勵手段當中的感召、啟發、以及誘導。根據企業的價值觀和文化,精神氛圍進行人格化管理,在實踐當中不斷的完善柔性管理的各個方面,以此滿足員工的各個需求,對一線的企業員工的努力和貢獻都起到了很好的激勵,并以高度的視野兼顧全局,把一線企業員工的創新理念融入到企業發展的總規劃上,使企業管理在柔性管理的帶領下得到更長遠的發展。
二、柔性經濟管理的對策和意見
1.經濟管理重心轉移,資金轉向以人為主。一直以來,傳統的經濟管理都以資金作為企業的重心,經濟管理設及到兩個方面,包括了資金和人的管理,其中人作為企業的主體,如果人管理的不好,資金就更不好管理了。所以在實際的管理當中,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人在經濟管理當中的重要性。所以,企業在管理當中應該讓每一位企業員工參與進來,讓企業的管理踏上新的平臺,因此員工價值的實現和尊嚴將成為實施企業柔性管理的前提條件。
2.組織結構要從縱向轉變為橫向。企業對市場要求反應的靈敏度是柔性經濟管理的新要求,它的要求是在內部信息高效率流動的前提下,使各部門更加協調合作,在我國,由于縱向的組織結構因為缺乏網絡的靈活性,所以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時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縱向的組織結構已經很難適應柔性經濟管理的要求,為彌補這一缺陷,企業建立橫向的網絡組織結構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有利于企業內部各部門的溝通合作及減少成本。
3.思想觀念發生轉變,生產導向變為市場導向。傳統剛性經濟管理在市場競爭中的主要手段是價格和質量,它以生產導向密切相關,側重于關系產品的生產和經濟生產的批量。而柔性管理則以市場為導向,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并把爭取消費者作為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結合這兩種管理上的優點,既要重視生產管理也要重視顧客關系的管理。
4.企業員工,成為企業權益的分配。企業的競爭力和發展前景受企業員工的影響,企業員工正在逐步成為風險的承擔者之一,失業或遭受勞動成果損失以及其他的機會損失都是企業員工需要承擔的風險。企業員工在企業的運營當中讓企業的資本不斷的增值,所以企業員工應參與企業權益的分配。
在現實的企業經營運行中,談到企業管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企業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組織形式、運行機制等,而統計的重要性往往被企業管理者所忽視。的確,企業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組織形式、運行機制的有效與否,對企業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但假如沒有科學的統計依據,從企業本身而言,各項管理就如空中樓閣,虛而不實,管理過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點。從政府宏觀調控來說,也難很好地找到著力點。因此,強化企業統計,無論是對企業的經營,還是對政府的宏觀調控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企業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正規的統計制度和指標體系。在生產企業,以產值產量統計為核心;在流通企業,以商品購銷調存統計為核心。從班組起,就建立了規范的登統制度,嚴格地按統一規定的口徑、范圍、計算方法進行核算。但近年來,我們在調查研究和統計執法檢查工作中發現,企業統計基礎工作明顯減弱。一是統計工作得不到企業領導重視,認為統計只不過是數據的加加減減或匯總,填幾張報表完事,把統計工作簡單化。企業重會計而輕統計的現象普遍存在,認為會計核算、收支把關重要,是為"我"所用,統計工作主要是為上級統計部門所用。因此,統計員兼職多,專職的少,且變動頻繁,在企業改革、重組、調整中,統計機構和統計崗位也被首當其沖地撤銷或合并,統計人員精簡、下崗的較多;二是企業統計臺帳和原始記錄越來越不健全,填報統計指標的隨意性加大,統計數據質量下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的所有制形式由單一的國有、集體發展到包括私營、個體、股份制、外商投資等多種形式并存,經營方式與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樣化,許多新企業應運而生。在這些新成立的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像老企業那樣建立規范的企業統計制度,甚至沒有明確設立統計職能部門和統計工作崗位,國家統計報表由財會人員或其他部門的人員代填代報,一些統計指標也難以準確按照統計制度的具體要求來計算填報。三是統計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如射洪縣現有企業統計人員除幾個大中企業配置專職人員外,多數企業統計人員為兼職,以會計或其它工作為主,統計工作為輔。這些人員或學歷較低,素質較差,或因事業心不足責任感不強,因此對統計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就遠不及專職人員,也沒有多少自覺性擠出時間去學習統計理論,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有的只懂會計知識而不懂統計知識和統計業務,有的既不懂會計又不懂統計,只是被動應付填幾張報表而已。實際工作中,往往憑經驗或運用不正確、不恰當的統計方法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匯總和加工,造成統計數據的差錯、失誤,很少甚至不向企業領導及有關部門適時提供針對本企業經營管理所需要的簡單有效的內部統計資料,更談不上進行統計調查、分析與預測,提供統計咨詢,實行統計監督。
由于企業統計工作存在諸多問題,所以統計對企業經營管理者決策的參考作用就有所減弱,或者說就沒有發揮過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視,越得不到重視就越難以有效發揮作用。之所以陷入這樣一個怪圈,筆者認為主要在于企業管理者和部分統計人員或是對統計工作的內容了解不夠,或是對統計工作的性質認識不清。這些“不夠”與“不清”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一是認為統計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是反映計劃完成情況、為計劃而服務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統計的地位和作用應該弱化;二是認為統計是為政府統計部門和上級主管部門服務的,只是為了完成上報任務,工作越多企業負擔越重;三是認為統計對企業而言,主要是在總結工作時充實一下工作報告,對經營決策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四是認為統計僅反映生產經營的規模,而當前企業經營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盈利為目的,這只有依賴于財務與會計的工作,統計無能為力。
二、統計工作的意義與作用
針對以上這些問題與認識,我們有必要明確,對企業來說,統計工作是通過搜集、匯總、計算統計數據來反映事物的面貌與發展規律。統計信息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數量性。即通過數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時間特定方面的數量特征,幫助我們對事物進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正因為如此,統計信息正越來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結合在一起,如情報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諸如此類信息,尚能以統計數字顯示或以統計數字為依據,則可利用程度也大為提高。二是綜合性。世間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聯系。統計信息從整體上看,涉及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社會、文化、科技各個領域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也涉及宏觀與微觀的各個領域和環節。利用統計信息,不僅可以對事物本身進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對不同事物進行有聯系的綜合性分析,既可橫向對比,也可總結歷史預測未來。由統計的特性所決定,如果一個企業建立或完善了統計工作制度,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統計管理模式,提高了統計人員的素質,強化了統計管理,對企業而言,將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業在某一時點上的現狀,也可以反映企業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的動態。從現狀看,它可以反映企業目前的各種社會與自然屬性,反映企業的機構、人員、資產、負債等各方面情況。從動態看,它可以反映企業的生產發展情況,產品質量狀況,以及科技開發、經營銷售(或稱市場營銷)財務盈虧等方面的情況;還可預測未來趨勢。
既可以反映企業的規模,也可以反映企業的結構。從規模上,它可以反映企業的資產規模、人員規模、生產規模、營銷規模和盈虧規模,等等。從結構上,它可以反映企業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人員結構、技術結構和質量結構,等等。既可以反映企業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業的效益與效率。在速度方面,對物質生產部門而言,主要反映生產(包括產值產量等)的發展和增長情況;對非物質生產部門而言,主要反映勞務服務投入的發展與增長情況;不論任何企業,都還可以反映人、財、物的投入及盈虧增長或下降的情況。在效益與效率方面,不論何種類型的企業,都可以以人、財、物、時間諸方面的投入與生產和勞務方面的產出成果進行比較。
既可以反映企業的諸多數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業的一些質量特性。在數量方面,包括了企業產供銷、人財物投入與產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質量方面,則主要是反映企業的產品質量、維修質量、設施質量和服務質量。既可以反映本企業的情況,又可以反映與本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方方面面。本企業的情況,前面已經明確。與本企業有關的情況,則范圍很廣、內容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內外范圍內,與本企業有聯營、合資或者協作、配套關系的企業的情況;二是國內外范圍內,與本企業生產同類產品或提供同類服務的競爭對手的情況;三是國內外范圍內,本企業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消費者的基本情況及信息反饋;四是國內外范圍內,本企業產品或服務已經占領或將要開拓的市場的各種信息;五是國內外范圍內,對本企業經營將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有關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信息。
三、加強企業統計工作的幾點思考
企業統計工作是對企業實行科學管理,監督整個企業活動的重要手段,是企業制定政策和計劃的主要依據。當前,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現代化管理的發展,我們必須加強統計隊伍建設,提高統計人員素質,進一步改進工作方法,健全統計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統計管理模式,真正體現統計的“信息”、“咨詢”、“監督”三大職能。
(一)、建立健全企業統計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方式
長期以來,在不同類型的企業中,各種統計業務分別由不同的部門負責,分別向主管領導呈送并對外報出。這種管理體制及運行方式存在著諸多弊端。如沒有一個專門的部門從企業適應市場競爭的多側面多角度、從經營管理的全方位來綜合考慮企業需要的各種統計信息,更談不上對企業目前搜集匯總的各種統計信息進行更高層次的配套綜合分析,即使企業各部門之間也難以實現有效的信息交換與共享。至于部分近年來新成立的企業,根本就沒有考慮建立統計制度,僅是由財會或業務人員代報統計報表,當然更難以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發揮統計工作的作用。針對這些問題,加強企業統計工作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設立綜合統計部門并明確其職責。筆者認為,不論何種行業的大中型企業,都應設立綜合統計機構。如果企業從精簡機構提高效率的目的出發,不設獨立的統計機構,那么也應在其他機構中設立綜合統計崗位,明確其職能,并使其保持相對獨立性。綜合統計機構或綜合統計崗位應具有以下職能:
設計并制定本企業的統計指標體系及統計信息的報送要求。要充分考慮企業經營與管理的需要,考慮企業面向市場、參與競爭的需要,把政府統計部門、企業主管部門的要求同本企業的實際相結合,提出完整的指標體系并分解到各個部門、單位,明確其報送或提供的時間、內容及方式。明確各部門的統計責任。
收集、審核、匯總、提供各種統計信息。一是要對應由綜合統計部門負責且由各級單位層層上報的信息進行審核,而后加以匯總;二是要收集審核本企業其他職能部門負責匯總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業以外但對企業生產經營有參考價值的各種統計信息。在此基礎上,該部門一方面應完成各種統計報表的對外報送任務,另一方面應負責向本企業領導和各有關部門提供其所需的統計信息。
利用各種統計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種信息進行簡單分析,如分析生產進度情況;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如利用生產、盈虧、質量、銷售、市場行情等多方面的統計信息分析產銷增減原因;三是利用各種統計信息對企業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發展前景進行預測。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內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結果應以分析研究報告的形式體現。企業綜合統計人員應具有較高素質,不僅掌握統計理論與分析方法,還應熟知本企業業務工作流程和各部門職能,掌握一定的經濟理論和計算機知識、現代管理知識。在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可考慮設立總統計師崗位,以領導綜合統計部門并使其有效發揮其職能,協調各個部門的工作。
第二,明確各個職能部門的統計職能及責任。在現代企業中,無論是直線職能制還是事業部制,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的統計信息都決不僅限于計劃統計部門內部。如勞資部門掌握機構人員數字,基建部門掌握投資數字,技術部門掌握技改數字,營銷部門掌握銷售數字等。因此,為確保企業統計資料的系統性完整性,應該在各部門的工作職責中明確相應的統計責任,要求其按統一確定的口徑、范圍及時間提供相應的統計資料及分析報告,要特別重視一些被忽視的部門的信息。
第三,將統計信息自下而上的單向運行變為上下左右之間的多向運行。這種信息運行方式應該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各種基礎信息由各基層單位(如班組、柜臺)向各職能部門運行,滿足各職能部門的匯總需要;二是各職能部門的專項信息向綜合統計部門橫向運行,滿足其綜合對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經過加工、分析的各種綜合信息由綜合統計部門向企業領導、各職能部門及基層單位多向運行,分別滿足其管理決策、研究問題和了解情況的需要。
(二)、科學設置和完善指標體系,規范企業統計工作,使統計資料實現為企業經營管理所用與為統計部門所用的有機結合。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的所有制形式不斷豐富,原有的統計指標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適應企業自身的發展要求。科學設置和完善指標體系,已成為企業統計工作的當務之急。我們必須根據企業管理需要設計企業統計報表和指標體系,要克服貪大求全的作法,處理好宏觀與微觀、需求與可行的關系,刪繁就簡,講究高效務實。如大中型科技統計中,科技人員按職稱學歷分組中再按性別分組,科技項目按項目統計人力、物力、財力等這類指標企業微觀管理都不需要、宏觀管理又無多大作用的要堅決刪除。企業增加值核算,從生產法角度核算,核算很完備的大型企業都很難滿足其核算要求,改成分配法核算于企業核算有利,于統計數字質量有利。
在具體設置和完善指標體系時,應當遵循以下原則,既滿足國家宏觀的要求,也要滿足企業微觀的要求。一是全面性原則。指標體系的內容應包括企業業務發展狀況,企業運營收入、效益和投資情況,企業人力資源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等方面的信息,并且盡量使指標按市場要求細化;二是規范性原則。指標體系應從指標名稱、指標概念、統計口徑、審核關系、取數來源等方面進行統一規范和要求,力求指標設置更加科學化;三是及時性原則。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新型業務的不斷出現,市場競爭格局不斷變化,要對指標體系及時進行調整。統計指標的設置,應以滿足整個企業特別是業務發展部門的需求為主,堅持適度超前,并不斷擴大統計指標規模,力爭以規模效應為企業決策提供服務支撐;四是客觀性的原則。指標體系要能客觀有效地反映本企業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效益、市場競爭能力、主要業務的發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三)、以科技為手段,加快統計信息網絡建設,強化企業統計信息決策功能。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網絡時代已經進入到各行各業,并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統計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的優勢,建立健全統計信息網絡,實現主要統計數據的及時更新,加快企業統計信息網絡與部門統計網絡的連接,實行企業聯網直報,使統計信息既可及時地為政府和行業統計部門提供必要的統計資料,滿足國家和行業的統計需要,又可立足本企業,建立適合本企業特點和市場需要的數據庫與內部報表,及時反映本企業的業務發展和經濟效益情況。這就要求企業統計信息系統必須做到規范、統一。總之,企業應充分運用現代科技管理水平和計算機技術,廣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處理、傳遞和反饋速度,進一步提高統計數據質量,加快統計信息的傳遞與應用,強化企業統計信息決策功能。目前,政府統計部門的信息網絡和企業的信息網絡建設都很快,但現在還是兩條互不交叉的平行線,即使有交叉也只停留在報報表的單向交流上,政府統計網站為宏觀決策考慮的多,為企業服務的少,如何利用政府統計網站為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信息、信息查詢是統計部門應高度重視的問題,如果企業與政府之間真正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網絡,企業所需的大量信息,能從統計渠道取得,政府統計服務于社會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企業統計的功能也會增強,地位也會提高。
(四)、加強統計隊伍建設,提高統計人員素質
一.前言
工業是我國經濟的主體.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扎實做好工業統計工作。時準確反映工業經濟發展態勢對于企業經濟管理來說至關重要。工業統計是行業統計,它是運用一整套指標體系,采用科學的調查、整理和分析方法,研究工業經濟的水平、結構、效益和速度.用以反映工業經濟的特點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企業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需要準確地獲得各種經濟信息。不斷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和決策水平。而企業的統計活動遍布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人、財、物、產、供、銷等各個環節。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統計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企業是否能夠按期穩定地搜集到各種經營信息.從而滿足企業各級管理的需要。由此可見.工業統計在工業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已經由政府的附屬物成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企業生產經營的最終目的是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企業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變化。作為企業的三大經濟核算之一,統計的作用自然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二.工業統計在企業經濟管理中的作用
(1)通過對產品銷售各項指標的統計、分析,挖掘市場潛力,開辟銷售市場。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只有將生產的產品銷售出去.收回墊支的資金,生產才能順刺進行,企業的盈利才會實現。所以說,銷售決定生產。在產品銷售的統計中,市場占有率和市場覆蓋率兩個指標.能很好地反映工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強弱市場占有率是指生產的某種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量占市場同類產品銷售量的比重。市場占有率就越高,產品的競爭能力也就越強在社會需求既定的前提下,影響市場占有率的主要因素是本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在市場同類產品質量相同的情況下,價格上的競爭往往占主導地位。因此,企業要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必須在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成本上下工夫市場覆蓋率是指某種產品的實際行銷地區數占該產品全部行銷地區散的比重。它是從市場占有的廣度方面反映某種產品的競爭能力、輻射能力的。企業通過對市場覆蓋率指標的分折。可以考察本企業產品行銷的地區范圍。研究產品擴大銷售的可能性。通過分析產品市場覆蓋率的高低及變動的原因,可找出銷售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營銷策略和措施,開辟產品銷售的新市場,擴大企業產品競爭的地域和范圍。
(2)通過對產品質量各項指標的統計、分析。改進生產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工業產品必須適應市場的需要,“以質量求生存”,生產出優質低價的產品。工業產品的質量狀況,決定于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環節,而工業產品質量統計指標既包括反映產品本身質量的產品技術性能(如含量品級)指標,也包括反映企業生產工作質量的f如合格率返修率)指標。企業通過對這些質量指標的統計.反映和調節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對產品的好壞進行分析。進而對產品生產過程進行質量監控和管理,找出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不斷改進生產管理,提高產品質景。企業產品質量的提高,就意味著各種資源浪費的減少.而且可以使本企業的產品取信于消費者.增強本企業產品在同類產品中的競爭能力。這樣。既增加了企業有形資產的價值.也增加了企業無形資金的價值,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3)通過對企業各項勞動指標的統計分析,不斷加強勞動管理、挖掘勞動潛力、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
工業生產是通過工業企業中職工的有效勞動進行的。企業可以根據對職工人數及其構成的統計,掌握勞動力的數量構成和增減變動情況,研究和分析各類人員的配置是否合理;考察勞動力使用的節約與浪費情況,以便合理地調整勞動組織,挖掘勞動力的潛力。企業通過對勞動時間利用情況的統計,反映勞動時間利用的程度,分析勞動時間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措施.消除勞動時間利用上的不合理現象。在企業的全部職工中,生產工人是工業企業進行產品生產的直接勞動者。他們勞動時問是否能充分合理的利用,直接影響到企業產品產量、產品成本和企業盈利。企業中能反映出工人勞動時間使用情況的指標體現在出勤率和制度工時利用率上。出勤率受缺勤1一日的影響。也就是受工人由于各種原因如病假、事假、產假、傷假、探親假、曠工等未能出勤參加生產的工人的影響:而制度工時利用率除受缺勤工時影響外,還受停工工時、非生產工時的影響。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勞動時間,企業可以制定相應的措施.使職工的出勤情況和其每個人的經濟利益掛鉤。企業使工人充分利用勞動時間的最終目的就是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對于企業的基本生產單位——車間來說。工作人員的范圍主要有基本工人、生產工人和全部職工。按照不同人員范圍統計計算出的勞動生產率具有不同的意義。在正常的生產組織條件下。通過對基本工人勞動生產率的統計、分析,能反映出工人的勞動熟練程度、技術操作水平和勞動積極性,同時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的技術準備水平。工人勞動生產率除了決定于基本工人勞動生產率水平外.還受基本工人占全部工人人數比重大小的影響。輔助工人過多就會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全員勞動生產率不僅取決于工人勞動生產率.還受工人占全部職工比重大小的影響。由此可見,避免不適當地增加輔助工人,壓縮非生產工人,充實生產第一線是提高工人勞動生產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的一項重要措施。
(4)監督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參與企業的管理和決策。
為加強企業管理提供依據企業管理是對企業的人、財、物、產、供、銷各個方面進行的全面管理,而企業的統計活動遍布上述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各個環節,能夠長期穩定地搜集并提供各種統計經營管理信息,這些統計信息資料可以從各個方面反映生產經營活動的進度和運行狀況。可以考核計劃、任務的執行情況,指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醒、敦促有關部門和人員及時調整部署,采取措施解決問題等等。
計在這里就起到了檢查和監督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作用.
三.工業統計工作幾點建議
(1)提高數據質量,真實反映工業經濟運行態勢
數據質量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特別是在當前異常復雜的經濟形勢面前,統計數據質量倍受各界關注,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憂患意識,切實采取得力措施,加強數據質量的邏輯審核和協調性分析.強化對主要經濟指標的審核評估,準確把握宏觀指標問的邏輯關系,做到指標協調一致,努力提高數據質量,準確反映工業經濟運行態勢。一是要加強工業數據與相關數據的審核。要從宏觀上正確把握工業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工業用電量、主要產品產量和主要行業的增長情況、工業增值稅等情況,加強工業增加值及其增長速度的評估。同時,還要把握好工業生產增長與主營業務收入、產品銷售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庫存變動的銜接關系,確保工業統計數據客觀真實。在審核中,當前要重點關注幾個指標。比如工業用電量。
(2)是要加強統計能力建設。
一是要加強企業統計規范化建設繼續完整的原始記錄、規范的統計臺賬是提高規模工業統計數據質量的前提和保證。強化企業統計基礎工作、把好人口關,是提高規模工業統計數據質量的關鍵所在。二是要強化統計業務知識培訓。要利用一切平臺開展統計業務知識培訓。要對規模企業尤其是新增規模企業統計人員進行統計業務知識培訓,促其掌握必要的統計知識。了解指標含義,提高基層統計人員業務素質。三是要強化統計法制宣傳。要針對當前規模工業統計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大《統計法》的宣傳力度,廣泛開展統計法律法規宣傳。
四.小結
總之,工業統計是企業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它貫穿于企業管理的始終.涉及到企業經濟管理的方方面面,在企業經濟管理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宮春子.關于構建X-業企業統計指標體系的思考叨.上海統計,2008,(o6)
[2]張志權.關于對當前X-業企業統計工作若干問題的思考[J].上海統計,2001,(05)
步驟/方法
一、論文格式要求
1、論文組成(結構):
專科畢業論文包括標題、摘要、關鍵詞、引論、論文主體、結論、參考資料
本科畢業論文應包括:封面、寫作提綱、摘要與關鍵詞、正文、參考資料
2、字數:
專科4000-6000字;本科5000-8000字。
3、論文格式要求(本科)
封面:采用統一的封面格式。
第二頁:畢業論文提綱。打成一頁。
第三頁:摘要與關鍵詞:摘要,字數在200----350之間。關鍵詞,選5--8個詞語,使用規范漢字。
正文結構:分為標題、引論、論文主體(本論)、結論、參考資料(注釋、參考文獻)
正文:其層次編號由大到小一律采用“一”、“(一)”、“1”形式的標題;若有必要進一步細分,可采用“(1)”、“第一”的標題形式。標題“一”、“(一)”與標題“1”前面應空兩個字符。
字體:統一使用宋體,正文中標題:論文題目,用小二號,居中;一級序號用三號并加粗,空兩格居左;二級序號用小四號,空兩格居左;三級序號用小四號,空兩格居左;正文內容為小四號宋體。
參考資料:
一為注釋,不得少于8個;在正文之后按“序號、作者姓名、資料出處、發表的刊號、年、卷(期)、頁碼”。編號采用[1]、[2]……;間隔統一使用“,”,左對齊,內容用五號宋體;
二為參考文獻:不得少于5篇,其格式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即“序號、作者姓名、文獻題目、發表的刊號、年、卷(期)、頁碼”。編號采用[1]、[2]……;間隔統一使用“,”。左對齊,內容用五號宋體。
4.論文格式要求(專科):
內含標題、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資料
正文層次編號由大到小一律采用“一”、“(一)”、“1”形式的標題;若有必要進一步細分,可采用“(1)”、“第一”的標題形式。標題“一”、“(一)”與標題“1”前面應空兩個字符。
論文題目:用三號黑體(居中)(下空一行);
摘要與關鍵詞:[摘要](字體加粗),左對齊,內容用小四號宋體,字數在200-350之間。[關鍵詞](字體加粗), 排在中文摘要的下方,左對齊,內容用小四號宋體,選3--5個詞語,使用規范漢字,間隔用“,”。
正文字體:一級序號用三號黑體,空兩格居左;二級序號用小三號黑體,空兩格居左;三級序號用四號黑體,空兩格居左;正文內容為小四號宋體。
參考資料:不得少于5個;按“序號、作者姓名、資料出處、發表的刊號、年、卷(期)、頁碼”。編號采用[1]、[2]……;間隔統一使用“,”,左對齊,內容用五號宋體
二、畢業論文電子文檔和頁面設置要求
1電子文檔設置:
電子文檔頁面設置與書面作業一致,采用WORD格式,按A4(210×297mm)縱向排版;專科為一個,以 “學生姓名”為文件名;本科內含五個:1)、封面;2)、論文提綱;3)、摘要與關鍵詞; 4)、論文正文,以“正文”為文件名;5)參考資料。
2、畢業論文的頁面設置:
1)頁邊距:上邊距為30 mm;下邊距25mm;左邊距和右邊距為:25mm;裝訂線;10mm;頁眉:16mm;頁腳:15mm。
2)頁眉:頁眉從摘要頁開始到論文最后一頁,均需設置。居中,打印字號為5號宋體,頁眉之下有一條下劃線。
3)頁腳:從論文主體部分開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頁,頁碼編寫方法為:第x頁共x頁,居中,打印字號為小5號宋體。
4)間距:字間距為標準字間距,行間距設置為固定值20磅。
3、畢業論文的打印:
A4白紙,一律采用單面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