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2: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美感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鼓勵學生交流與分享,深化對音樂美的感知
在現實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嘗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借助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學生在彼此的思維碰撞中,深化對音樂的感知與領悟,進而升華自身對音樂美感的體會,提高對音樂的鑒別與欣賞能力。教師在此過程中要積極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分享自己的想法。例如《春天舉行音樂會》講授時,在播放完這首散發著春天的歡樂氣息的歌曲后,讓學生靜下心來去感知音樂中每個音節傳達的訊息,并根據自己對春天的理解,去揣摩春天的聲音,例如“轟隆隆、轟隆隆”的春雷聲,“沙沙沙、沙沙沙”的春雨聲等。然后,教師也可以準備一些音樂道具,如模仿春水聲的串鈴、模仿春雷聲的鈴鼓以及模仿春風聲的沙錘等,啟發學生找尋出這些樂器在曲中代表的每種聲音,并讓學生說說理由。最后,讓學生說出其在《春天舉行音樂會》中收到的訊息,并與大家分享其感受,教師對學生的感知予以積極有效的評價,使學生在分享中感受快樂,增進對音樂美的理解,形成對音樂美的共鳴與美妙體驗。
1.2學前美術教育促進兒童具有獨特的審美感
(1)引導兒童欣賞藝術作品,培養兒童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美是一種藝術,生活中美無處不在,但是人的審美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后天的學習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兒童時期是培養審美能力的關鍵時期,學前美術活動的目標就是培養兒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能力。在學前美術教育實踐活動中,兒童通過做創意手工、畫圖、藝術欣賞等活動,來感受美的力量。例如,在繪畫《幸福的一家人》時,每個兒童的想象不同,繪畫重點也不同,有的兒童突出一家人服裝上的各種各樣圖案,有的兒童更強調一家人幸福的笑臉。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千姿百態、各有不同。作為一次美術活動,我想教師應該注意美的形式對激發兒童審美體驗的重要作用。在情感目標上,我想讓兒童感受情感的美,體會到一家人在一起幸福的氛圍。
(2)引導兒童接觸生活中美好事物,豐富兒童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引導下,感受繁花茂盛的花叢,體會夕陽西下的感動,聆聽滴答的雨點聲,觀看波濤洶涌的大海,這些都可以使兒童感受到大自然中、社會生活中、藝術作品中的美好。無論是街上形形人的衣著打扮,還是大自然的鳥語花香都能引起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審美情感,讓他們感受到美的陶冶。
1.3學前美術教育促進兒童思想品德的發展學前美術活動能豐富兒童的文化生活,啟發兒童對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的認識。其實對兒童道德品格的培養可以從兒童自己的作品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動物,扶著老奶奶過馬路,把拾到的錢交給警察叔叔等等,這些都是兒童常畫的內容,雖然他們畫得稚拙,但是能從畫面中看出兒童的美好,他們用身心感悟著我們的美好世界。
1.4學前美術教育促進兒童手、眼、腦的發展大家一提到學前美術,眼前就會浮現這樣的情景,很多孩子在拿著畫筆在紙上認真的畫畫,其實美術不只是單純地畫畫,它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用手指畫畫,把豆子組合成一幅畫,在廢棄的瓶子上畫等,所以學前美術不只是用筆在畫,只要發散思維,就能創造出不同表現形式的畫,兒童在操作中親身體會到美術活動的樂趣,在這期間充分發揮了兒童的手、眼、腦的發展。他們用大腦去思考和理解,用語言交流自己的感受,用手操作美術工具和材料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用眼睛觀察其他人的做法,激發自己的創造力。
2學前美術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2.1學前美術教育要求學生畫的像,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在學前美術的課堂上老師認真地教兒童畫畫,以畫葡萄為例,老師就用幾個幾何圖形畫出了,然后讓兒童照著畫,還要求要的像,兒童很容易就學會了這種簡筆的畫葡萄,但是在學之前,他們卻能用很多方法去表現,雖然充滿稚氣,卻體現了兒童創造的活力。模仿是一種固定的扼殺孩子創造性的方式,這會嚴重阻礙了兒童藝術感受和非凡才能的發展。
2.2學前美術教育缺乏兒童情感的培養每次當兒童完成畫后,老師和家長在下課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看誰畫的最好看,每次看到涂顏色沒有涂到外面且畫面干凈的孩子,還有看到你和老師畫的一模一樣的畫家長就大加贊揚,其實這些都是不對的,我們不應該去注重這些,而應該更多地去發現兒童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感受以及情緒,這樣做還能發現孩子心智的發展是否健康。
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需要美化
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地理教學活動的每一環節,創設美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其智力活動過程中,感受到智力活動本身的美,進而激發、提高學生對智力的愛好,使其產生濃厚的求知欲望,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就事半功倍了。要做到這些,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必須符合以下標準:a、明確教學目的,按照大綱要求進行教學。教學活動的過程本身就是教書育人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意志教育和審美教育寓于知識傳授之中。b、依照教材的內容和教材科學體系特點,確定教學內容。既要加強“雙基”教學,又要注意能力培養和智力開發,當然要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量”(知識容量)、“度”(知識深度難度)、“序”(知識結構與認知結構的序)等。c、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體現獨特風格和創造性。要求教師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排除疑點;使得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思維活躍、興趣濃厚。師生關系和諧,配合默契,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總之,優化教學內容組合,美化教學方法,使教學具有系統性、完整性、有序性、節奏性的和諧過程結構,其活動達到真、善、美的境界,美育就自然寓于其中。
教師需要從教材中尋找美育素材
因為地理學科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空間無限遼闊,時間極其漫長,包羅萬象:上至宇宙太空,下到巖層海底,有世界各洲各國,也有祖國山南海北。廣袤世界,千姿百態。各種地理事物蘊含著自然美、藝術美等,即具有形象性與情感性。例如:宇宙中日月星辰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各行其道、互不干擾、有規律的運動,從而產生了周而復始的晝夜、四季交替的自然現象變化。這種有規律的和諧的現象,就是一種自然美。又如,高中地理教材中熱帶雨林的各種植物以自身的生態特性————喜光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了明顯的層次結構。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形象的語言和景觀圖片,可以把這絢麗多彩、錯落分明的景象展示在學生眼前,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再如,地理環境的各個組成要素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形成的統一有機整體,才使自然環境按其內在聯系和諧發展,保持生態環境的平衡。當然,即使地理環境存在地域分異,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地域分異具有的規律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氣候帶、自然帶等地理事物和現象呈有序排列,使地理環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有些地理要素不但分布有序,如氣壓帶風帶、非洲氣候類型、低中緯海區洋流系統等要素,還以赤道為對稱軸、南北對稱分布。這些平衡、統一、有序、對稱等等都是自然美的形式。我們必須不斷在教材中尋找,才可以發現并用于教學中。
教師的教學語言需要美化
教材是教師語言的基礎,教師要有優美的語言,首先是教材語言要美,教師才有教學語言美的基礎。如果能在地理教材中用生動、活潑的文字、圖文并茂,課本語言用接近學生實際的、趣味性強的語言文字來表述,就為實施美育打好了基礎。其次是教師,地理教師教學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水平的高低。凝練、生動、優美的語言在地理教學中能幫助學生記憶,提高學習效率。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既要求語言科學準確、精煉通俗,更要講究語言優美、生動形象。充滿魅力的語言,給學生展現出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這樣不僅使地理課堂妙趣橫生,生氣勃勃,而且還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另外,教師的板書設計要巧妙,內容要簡明精練,字體要工整美觀。教師的肢體語言也要優美,儀態端莊,和顏悅色,以情感人,使學生得到技能培養、智力開發的同時,情操也得到陶冶。這就是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然,我們在運用這些優美語言的時候必須要適時、適度,切不可濫用、更不能為顯示學問而亂用,否則就會“喧賓奪主”,達不到地理教學目的。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直觀手段,美化地理表象,效果也極佳
一、心靈溝通交流情感
小學生的基礎文化科學習是非常緊張的,部分學生已經形成較獨立的個性,有自己的主張。既然藝術課不是考核項目,學生對藝術課的學習態度大部分決定于教師。“親其師,信其道”。所以作為教師,上課先要做到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課。情感,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所以,教師要善于采取靈活有效的策略,積極創設生動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撥動學生內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換,拉近距離
努力改變“傳道、授業”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不要讓學生產生“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欣賞理解作品是一項任務”這樣的錯覺。教師可以把課堂自己坐到學生中間去,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參與討論。從形式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一個愉快教學的氣氛,讓學生放松心情,帶著輕松愉快的情緒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體驗。當然這需要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提前預習。
如:一身廚師打扮的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今日的菜譜”(人教版小學美術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以下簡稱人教版二上),面對色彩繽紛、形狀奇特、構思巧妙的各種菜肴、點心和水果拼盤,學生仿佛一下子走進了神奇美妙的菜譜世界,目不暇接,贊不絕口……教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暢談菜譜之美,交流欣賞感受,有效激發了學生對各式菜譜的濃厚興趣,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作了成功啟動和必要鋪墊。
2、合理評價,獲得信賴
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針對實際情況,積極引導學生在賞析美術作品(包括大師作品、老師作品和學生作品等)過程中,或針對自己與他人的創作情況、參與美術活動的態度、與人合作的精神以及社會上出現的某種美術文化現象等,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點評等多種形式互動交流,鼓勵學生講出并不斷更正自己的感受,加深學生對美術活動過程、結果的反思和內心體驗,及時梳理自己的情感,建構起新的開放性的健康情感體系,時時增強學生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和自信心,并長久促進學生的健康情感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
學生不管是完成作品還是回答問題,總是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作為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積極參與的態度表示贊賞,然后對具體的作品要做具體的分析,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幫助他們提高分析與鑒賞的能力。合理的評價可以建立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同時也傳遞給學生一種信息——公正、公平的評價方法。
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多種的,可以采用學生自評或互評,再結合教師的點評,最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確立正確的審美理念。
比如在手工制作課中,大部分學生剛開始作出來的作品看起來實在不怎樣,但我首先對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加鼓勵,然后對不同的作品分別給予分析與有選擇性的建議,而避免具體教他們怎么做,因為藝術是無規則的,教師用意見或建議的方式更善于發掘學生的潛力,這樣使學生總能保持著自信的學習態度。
3、傾聽心聲,教學相長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即相互之間交流、溝通及共同發展。
通常在上課結束時,我會抽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來暢所欲言。學生可以談自己在這堂課上的收獲;提出自己不滿意的地方;也可以討論下一堂課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準備工作。給學生介入教學設計的機會。師生間交流對教學的想法,學生會覺得老師的備課中有自己的思路,帶著“這是我的課”的想法,更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還因為得到教師的尊重而增強自信心和對教師的親近感。作為教師則從中得到了課堂的反饋信息,得以改進自己的教學。
二、巧用資源積蓄情感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這給師生的美術教學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同時,也要求廣大小學美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使用好原有的課程資源,還必須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并加以有效整合、靈活運用。
如,筆者在《紙風鈴》(人教版一上)和《會搖的玩具》(人教版一下)教學中,啟發學生思考解決“如何將線穿過紙杯底、不讓杯子上下移動”和“怎樣讓紙圈搖起來”的問題時,請那些通過自主探索、獲得成功的學生做“小老師”,讓他們拿著自己的“杰作”上臺,為大家示范、講解。由于教師巧妙利用了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生成資源,在使學生體驗到了大膽探索、相互學習而取得成功的快樂和自豪的同時,難題也迎刃而解。
如,課前教師發動學生收集有關中國古代青銅器(江蘇版第11冊)考古發現、介紹欣賞方法的短文等,在指導學生欣賞青銅的過程中,巧妙引用,幫助學生由表及里地體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引導學生真切體驗從青銅器作品中表露出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和拼搏抗爭等積極情感,使之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如,在教學《淅瀝的小雨》(人教版一上)時,恰巧外面下起了小雨。教師就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到教室外面去看雨、玩雨。由于教師能根據活動目標和學生需求,采取了靈活務實的教學策略,充分利用了天氣資源。在真實鮮活的活動情景中,學生與雨點們零距離親密接觸、真誠“對話”,所獲得的情感體驗真實、豐富、細膩。這是任何人為的高超手段創設的情境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我們還要正確對待學生在美術教學活動中不經意犯下的一些錯誤。只要我們多動腦子,這些“美麗”的錯誤就會變成更具影響力、更有利于學生情感發展的生動鮮活的可貴資源。這里面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三、精心創作表達情感
創作出一件美術作品并不是美術創作活動、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終極目標,而美術創作活動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模式。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個人獨立創作、小組合作或師生合作等多種形式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質帶來的新奇與樂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如,在師生合作“大閘蟹”(《今天的菜譜》人教版二上)的過程中,師生分工明確,愉快合作。教師以飽含積極求美情感的言行作紐帶,隨時保持與其他學生的“熱線聯系”,多方引導學生大膽思辨,精心創作,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與眾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樣,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得到了大力培養,藝術情感之花也得到了茁壯成長。
筆者就某一中學某一次美術課作為實例進行研究,探討教師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對學生美術鑒賞能力提升的影響,將20名學生分成兩組進行不同方式的美術教學,受到情感教化的學生對藝術畫作的分析和鑒賞更為深入;接受技能教學的另一組學生可熟悉地掌握繪畫技巧。然后給兩組學生布置獨立創作的作業時,接受感情教化的學生創作的作品的藝術價值與創新性遠遠強于只接受技能培訓的學生。
(二)中學美術情感教學模式受傳統觀念的制約
美術教學在初中教學中地位不高,美術師資力量薄弱,美術教師接受的講學與培訓機會少,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陳舊,使得原本活躍靈動的美術課堂變得枯燥乏味。部分教師對教授的美術畫作認識不足,對畫作的藝術價值評價不準確。對美術的價值沒有從“人的情感”中探求真知,被利益化的市場價值導向誤導。美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渠道,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教學手段沒有真正引導學生發現藝術的美,美術課堂中的藝術氛圍沒有真正營造出來,更挫傷缺乏美術興趣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解決初中美術教學情感教學問題策略
隨著初中美術情感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在發現其發展過程中已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以下改進建議,為促進初中美術情感教學提供發展策略。
(一)開發多樣性美術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發揚傳統美術教學的優良之處,如對我國傳統藝術畫作的畫風分析、虛實相生的傳統畫技的特點及山水人物特殊畫風的傳承,在此基礎上注入對中國傳統美術的情感。對一幅巨大的山水畫作,作業時懷抱何種情懷進行創作,分析畫中的人物表情、動作和行為特點,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畫作的偉大力量。同一幅畫作還可從不同鑒賞角度進行分析,激發學生思考畫作的不同特點,除作者的愛國情感之外,還要有對祖國美好河山的贊美之情,感嘆大自然的偉大奇妙。山河自然組合的意境、山環水繞的美妙都具有一種神奇力量,通過畫筆展現在眾人面前又是另一番滋味。教師可根據此類方法開發學生的情感世界,引領學生發現心靈的美,升華學生的情感世界,促進學生感性與理性思維綜合平穩發展。
(二)發掘美術情感教育“人文性”
中學美術教學是多數學生學習美術的啟蒙階段,中學生在身心成長變化中情感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中學美術教育注重培養多數學生的審美情趣,而不是培養專業藝術家極其高端的美術技能和技法。提高中學生的美術情操需從學生心理情感變化特點著手,在課堂上適當培養學生的獨立創作精神、空間感知能力和思維靈動能力。靈感來源于現實中的各類客觀事物,更高于現實,需要學生自主發動思維,在學生進行創造性思考的過程中,需要對其情感認知能力進行升華。
二、創新師生關系
所謂的情感教育必然涉及到了學生與老師的情感,所以在情感教育之中必須建立比較恰當的情感教育方式———師生互動。學生在初中美術課堂之中,對其有著比較深的影響的必然是與教師的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影響著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審美觀念的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給學生傳遞正能量,使得學生在美術教學之中占到主體地位,使得學生能夠由自身的主體地位出發,更加去接受美術的情感教學。所以在初中美術教學之中,更加注重建立較為和諧而適當的師生關系,使得學生與教師的關系能夠作為情感教育的助推器。為了能夠使得師生關系比較和諧,需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以及保護學生的差異性,使得學生能夠各抒己見,使得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無障礙,最終建立起彼此信任的關系。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情感教育的最基本以及最主要的方式必然是交流,只有教師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交流,才能夠使得學生通過互動提升情感,形成比較合適的美術思想,使得學生在情感上得到品質的提升。
二、多媒體技術與情感教學的相輔相成
大學英語多媒體情感教學要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創造、強化和鞏固課堂教學的情感氛圍。概括而言,多媒體包括:文字和旁白;圖案和插畫;靜態的照片;圖表和圖形;視頻和動畫;音樂和音響等幾種媒體。多媒體技術具有信息載體的多樣化特征、交互性特征和集成性特征。多媒體的交互性將計算機與表演藝術結合起來,從而使得信息的獲取與傳遞因戲劇效果的加入而更具感染力和藝術性。集成性把數據、文字、聲音、圖形、動態圖像有機地集成在一起,并把結果綜合地表現出來,可以模擬仿真,實現虛擬的世界。多媒體的這些特性適合情感教學的技術要求,可以有效地配合大學英語情感教學。多媒體圖文并茂、視聽兼備的優勢適宜創造聲情并茂的教學效果。但是,選擇和運用何種媒體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試舉一例,有的時候,去掉視頻、音頻的干擾,教師運用具有表現力的手勢、聲音進行描述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因為學生在老師的感染之下,比隔著屏幕更易投入其中,經教師親口描述更容易產生切身經歷的真實效果,另一方面,沒有了圖像、聲音的先入為主的限制,學生可根據老師的語言和表情進行無限的聯想和想象,在腦中創造出更為真實感人的畫面,更加直接地融入敘述之中,自己創造出身臨其境的情感氛圍。另外,教師可根據具體材料留視頻、去音頻,或留音頻、去視頻,以創造預期的課堂效果。留視頻、去音頻,以教師的解說取而代之,可減少學生對材料的距離感和旁觀意識,亦可針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調整,避免過難過易的語言輸入影響學生的理解和共鳴。但這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教師要善于運用語氣、語調、措辭、句式淋漓盡致地進行表述。留音頻、去視頻,在一定條件下,也不失為良策,可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集中精力于語言信息的獲得。另一種形式就是用文本的形式在多媒體課件中為同學展示,雖然此種方法既沒有聲音效果,也沒有視覺刺激,但它在一定情形下,是最佳方案,因為在沉默的集體氛圍中,個人情感更易生長,并在想象力的發揮中向整個集體擴散。上訴方法如何選用要視教學目的、材料特點、學生喜好等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教學目的是以訓練學生聽力為主,就宜去視頻、留音頻,或是教師講述;若教學目的是以訓練閱讀為主,文本展示就是較好途徑,還可以通過確定一致的閱讀步調,來增強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多種方式穿插使用,會使課堂更靈活多變、生動活潑。將情感教學和多媒體的關系對應為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的另一面,就是以情感教學指導多媒體的設計和處理,多媒體效果和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均以情感教學為目的,服務于情感教學。這樣,就克服了多媒體課件只圖“花哨”、“好玩”,造成畫蛇添足甚是喧賓奪主的結果。多媒體只是一種手段,能否達到好的教學效果還要看教師如何應用。用得好了可使課堂大大擴展和延伸;而處理不當,則會降低教學效果。有些課件制作片面強調多媒體和動畫的優勢,教授內容缺乏內在聯系和統一的主題思想,又混淆了不同媒體的特性,漠視和曲解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心理,使得整個教學活動表現得單調、呆板。如若賦予多媒體的形式以情感內容,使二者相輔相成,大學英語多媒體課定能取得“聲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學效果。
三、大學英語多媒體情感教學對教師的建議和要求
(一)在情感教學中注意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教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大學英語情感教學時,要注意內容要健康,不可為求刺激、驚人的效果而駭人聽聞、甚至選用不健康、不道德題材的內容。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習做人的過程。大學生處在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面對種種人生和社會問題,他們有很多困惑和迷茫,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大學英語多媒體情感教學,常常以感人至深的故事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從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社會價值取向。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遵循語言的教學規律,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品質。很多外語教師常常忽視后者,認為那是政治老師或是輔導員的任務,不是自己的職責。其實,如果學生沒有正確的學習目的、健康的心理,英語學得再好,對于教育總體而言也是殘缺甚至是失敗的;如果英語課只講英語語言本身,再好的英語課對學生的學習都不會產生很大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利用大學英語多媒體課上創造的情感效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道德素質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內在自我,發展健全人格,在促進語言學習的同時,為學生帶來另一更重要的收獲——促進其人格的發展。在以多媒體課堂上富于情感的教學內容感染學生、教育學生的同時,教師還要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情感和言行對學生施加影響,即不僅要言傳,而且要身教。教師要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教學水平、人格魅力及語言表達來感染學生。這樣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終身不忘。
(二)教師應具備有效地控制課堂情緒的能力。有的感人的教學內容會使學生潸然淚下,甚至痛苦流涕。在課堂上,受從眾心理或集體情緒的感染的作用,易發生學生感情失控的現象。所以教師要適時地調整課堂情緒,引導英語課堂在一種感性和理性相互協調和合理融合的氣氛中進行。指導學生在感性體驗之后,運用理性思維,客觀理智地分析。在課堂討論的環節中,教師也要做到不偏不倚、客觀公正地引導學生在感性情緒之外進行理性思考和討論。由于學生的個體因素各不相同,對同一材料,他們的觀點和反應也會各異,再加上在情緒化的狀態之下,會有各種各樣的立場和觀點迸發出來,老師要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正確引導、合理操控,避免學生間發生激烈言辭。
美育可促進學生專業的發展和知識面的拓展
現在社會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要求較高,尤其是需要那些精通專業、博識多才的人才。要想做到既精通專業又博識多才,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是一個重要條件。美術教育在培養人的綜合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當前,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的很多專業都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藝術審美能力。如,各種設計類專業需要學生具備素描、色彩、空間想象等基本的繪畫能力,因為審美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設計作品的優劣。美術教育是超越單純的美術技法的,提高學生的美術知識、美術素質、美術修養的教育,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建立美術知識結構,提高審美修養,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美育可加強學生的具象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學生階段是人生中最寶貴的時期,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系列美育活動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發揮,情感得以激發,能夠在美育的過程中打開思路,發揮想象,從而做到融會貫通,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觀察力一般較弱,不能深入觀察事物,而且興趣容易轉移,而藝術審美活動從內容、形式到過程、結果都能夠提升學生的觀察力。同時,美育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激起他們種種美妙的聯想,這種聯想是比較自由的,能使人超越時間和空間、有生命與無生命、現實和幻想的種種限制。學生在美術教學中發展起來的具象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與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形成互補,有助于思維的全面發展。
美育可提升學生的情商
傳統的職高語文教材缺乏趣味性,大多涉及政治性、理論性的知識,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長久以來會使學生衍生對語文學習的消極情緒。針對這種現狀。教育部頒布了《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旨在將傳統的教育重心引導向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這一理念的提出改變了語文閱讀中單一的讀寫模式,使教材內容在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的前提下兼顧美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產生共鳴,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職高學生的年齡段剛還處在情感渴求量較大的使其,其情感健康與否直接決定學習效率和心理品質。另外職高的學生每學期還需進入社會開展實習活動,更容易受到社會的影響,情緒變化較快,所以必須利用教學中的情感牽引使其保持身心健康。關于情感培養的具體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利用朗讀加深學生對閱讀情感的理解
長期以來職高語文教學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無法分辨“讀”與“朗讀”之間的差別,將兩者混淆會使朗讀的價值得不到體現,對于語境也缺少了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外部環境印象以及學生自身的影響,外部影響指學生受到高中招生的篩選,職高學生的語言能力相對薄弱,學生自身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視度不夠,把學習重心放在專業課上。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之后再朗讀的基礎上挖掘朗讀對象的趣味性或者情感因素。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保證學生對課文反復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使學生自主分析文章的情感因素。
二、利用語感練習增強學生對文章的審美情感
閱讀教學的特點在于使原本紙張上的文字以口述的形式表現出來,同時賦予其語氣、語境,能夠更為直觀的反映出文章包含的情感,教師應將課本中的內容用閱讀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從而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樣一來學生的感受比單純課本閱讀要多的多。從未來從業方向來看,職高學生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眾多的交際,而交際能力必須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培養學生情感與語言相互之間的轉化能力的。文字語言訓練的核心是語感的訓練,因為語感承載了學生對于文章的情感表達,而高職教材中涉及許多的情感,例如施耐庵寫的“那雪正下的得緊”,從課本中看起來只是簡單幾個詞,但是當中包含了作者的種種復雜情緒,這就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情感分析能力,分析語句的隱藏含義,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另外必須改變傳統教學中簡單正確、錯誤的評判標準,而是要學生結合自身閱歷嘗試分析文中的情感因素,同時加強對語感的練習,使學生在閱讀中不斷獲取到對美的享受。總的來說語感與審美情感是相互作用的關系,利用語感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而把握準確的審美情感之后又以語感的形式表達出來,彼此相互促進最終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三、利用思維創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隨著新時代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目標更為多元化,體現在學生除了了解相關專業知識以為還要具備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專業知識可以通過教師的教學快速掌握,而思維創新則需要學生利用情感審美能力不斷提高,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師在此過程中更多的是扮演引導的角色。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作為教學重點是很有必要的。思維創新能力是學生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和拓展能力,學生經過大腦的分析延伸得出新的形象。而情感是依附于思維運作的,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也能培養學生的情感分析能力。學生將自身的情感賦予思維感知的對象當中,能夠加強對事物的理解能力。而當前學生由于受到人生閱歷、知識體系的限制,思維想象能力也難以發揮出實際效果,所以加強學生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能力,首先要從增加學生的閱歷為切入點,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生活的積極性,逐漸培養出喜愛想象的習慣,而教師應該構建情景課堂,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對語言信息進行處理,為學生建立一個得以發揮想象的平臺。
結束語:
總的來說,職高語文教材具有很強的美感,包含了豐富的人性化內容,除了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外,還能夠起到培養學生情感審美能力的作用,要想發揮出教材的價值,就需要教師增強自身的情感審美能力,對文章內容加以處理,同時利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審美、思維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紅艷.教育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彰顯獨特魅力[J].學周刊:上旬,2014(2).
談美育,必須從德育談起,當下教育者的共識是:學校德育工作難度大。原因有很多,有社會、家庭、教師、學校等方方面面的影響,如果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是我們對德智體美這四者的關系沒有理清。我國的教育方針是以德育為先,實質上應該是以育人為本,以德育為核心,德育是方向,德育既是獨立的教育,同時應貫穿于教育的各個面向,智、體、美三育均應貫穿德育的主線,這才是四者正確的關系,所以真正的教育者講美育必先講德育。但教育的現實卻把德育孤立,德育成了班主任的工作和《思品》學科的任務,既然有人負責,又是一門獨立學科,好像就分工明確、任務清晰了,于是智、體、美三育好像就與德育沒有太大關系,所以學校中的怪現象就是:除了班主任和思品課教師,一些教師只教書不育人,只傳授知識,不教學生做人,拿成績衡量品格的行為比比皆是,最終班主任壓力大且精力有限,思品教師教育空間有限,如此一來,德育成了孤家寡人,如何不難!
另一方面,很多教育者把美育異化為“術”,功利化傾向嚴重,忽視了其道德教育的本質。美育的提出,源于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張,他提出“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的觀點,希望通過美育獨特的精神性、超脫性、創造性、社會性代替對道德教育的作用。至20世紀80年代美育和德、智、體三育正式成為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從美育觀點提出至今,就一直糾纏在“術”和“育”之間,特別是基礎教育改革以來,全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很長一段時間里,音、體、美等就成了素質教育的代名詞,美育被狹隘化為藝術教育,更糟糕的是異化為“術”――升學捷徑和課外輔導的實用之術,于是,美育成為應試教育和市場經濟的傀儡,浩浩蕩蕩的藝術生和人潮涌動的藝術班也掩蓋不住美育的虛假繁榮。于是藝術教師覺得教授繪畫、手工、聲樂、器樂等技藝就是在進行美育,“技術審美”的教育觀占主導地位,培養出不少“技法純熟情感空虛”的學生。在剛剛結束的全國第四屆中小學藝術教育論文報告會上,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蔭昌先生指出:藝術教育要歸位到“育人”的本質上來,正是對當下不良教育現象的警示和提醒。中國人民大學美學研究教授王旭曉撰文呼吁:藝術教育不能完全取代美育,她只是實施美育的一種途徑。這更是對美育“異化”的審視和批判。
所以,教育者必須對美育進行再認識:美育是采取美感的教育形式,以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的教育目的,其本質是審美情感的教育,更是“立德樹人”的教育。
在基礎教育中,美感的教育形式是什么?絕不僅僅是美術、音樂、戲劇、建筑、文學等形態,這些僅僅是“美之物化”的形式,而美感的教育形式應該是“美的文化”――以“審美”為核心的三個維度的和諧建構:審視作品創作表現之美,感悟作品人文背景之美,感受教育者人文情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