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1: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導技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學校教育技術環境建設狀況教育技術環境建設是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基礎,是教師應用教育技術的前提保障。在我們進行調查之前,首先對被調查學校的相關領導和管理工作人員進行了專訪,對學校的基本教學硬件和軟件資源作了詳細了解。總體來看,西部高校的硬件環境建設已具備了一定的水準,都相繼建成了比較完善的校園網、一定規模的語音教室和多媒體教室,網絡接口已經通到教室、學生宿舍、教師住宅區,很多院系建成了教師專用的電子備課間等。因此從環境建設來看,民族高校已完全具備了師生應用教育技術進行專業教學和學習的硬件條件。但從軟件來看,我們也了解到各校差異較大,普遍現狀就是都沒有專業的教學資源庫,有些學校雖然購買了大量成套的教學軟件,但應用推廣力度不夠,教師在教學中還僅僅是有限地使用,而教學課件的主要來源是自己開發、網上搜索和個人購買。顯而易見,教學資源庫的缺乏成為民族高校信息化教學的發展瓶頸。(二)教學媒體的應用狀況1.師生對媒體作用的認識從調查中教師使用多媒體主要目的是輔助課堂講解,幾乎所有的教師對多媒體應用于教學持樂觀態度。其中42.6%的教師認為使用多媒體非常有必要,55.4%的教師認為有必要,只有2.1%的教師認為效果一般。在教學效果方面:33.8%教師認為使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果,23.3%的教師認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37.2%的教師認為使用多媒體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重點和難點,只有1.2%的教師認為沒多大效果。學生對多媒體作用的評價:43.9%的學生認為很有幫助、信息量大、節省時間、提高了上課的效率,43.3%的學生認為不太有幫助,8.6%的學生認為沒有作用,有1.1%的學生認為起到了反作用。學生對多媒體教學過程評價:34%的學生認為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活動時,師生的互動與交流減少,24.5%的學生認為使用之后提高了聽課的興趣,21.2%的學生認為對他們沒什么影響,還有14%的學生認為使用之后聽課的精神狀態不好。由此可見,隨著硬件環境的建設,教師已經開始廣泛使用多媒體教學,越來越多的學生也樂于接受。但在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持非常樂觀(98%)的同時卻有56%學生認為對自己沒有幫助,有75.5%的學生對多媒體教學過程持否定態度,甚至有14%的學生認為使用之后聽課的精神狀態不好。師生之間這種巨大的認識差距說明教師在媒體的選擇和應用上還存在較大的問題,教師不能盲目樂觀。多媒體教室使用投影,需要拉窗簾,光線較暗,多媒體設備散熱不良,教室內沒有換氣設備,空氣不流通,使學生感到精神狀態不好也是學生對教學評價不好的原因之一。2.教師在教學中經常使用媒體狀況在使用媒體類型方面:教師使用最多的還是黑板、粉筆或白板水筆(35.4%),其次是多媒體計算機(27%),傳統的的電視錄像機、錄音機、實物投影等媒體占不到10%的比例。主要原因是傳統媒體的許多功能都被多媒體計算機所取代,在多媒體教學中已經幾乎沒人使用。教師上課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教學的頻率是:每次上課都使用的占12.7%,大部分時間使用的占44.7%,偶爾使用的占40.6%,從來不使用的只占2%。超過半數的教師已經開始習慣性地使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對各種教學媒體利用率分別是:多媒體教室(35.6%)、幻燈投影(31%)、電視錄像(11.3%)、錄音機(10.2%)、微機機房(8.8%)、校園網(7%),其中也有一部分學生反映很少使用或根本沒使用過這些多媒體資源。校園網的利用率最低,主要是由于學校校園網上的教學資源匱乏。3.使用媒體的教師專業特點和課程特點狀況哪些課程較多地使用多媒體?調查顯示:專業課(25.4%)和計算機課(24.9%)排在首位,其次是外語課(17.3%)、選修課(18.1%)、公共課(13.2%)教師較多地使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個別學生也反映出有部分課程從來沒有使用過多媒體進行教學活動,主要集中在體育、美術、蒙、藏等專業。(二)教育技術理論知識的使用狀況教師經常使用的教學模式是講授、學生自學、討論的“混合”模式(43%),其次是“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40%),再次是“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17%)。這反映了教師教學風格的多樣化,新的教學觀念在逐漸深入課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進行教學設計的占60%,偶爾進行教學設計的占37.8%,不進行教學設計的占2.2%。(三)教學資源的獲取運用狀況在教學資源的獲取和使用方面:91.7%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課件,只有不到9%的教師不使用。其中一半教師自己制作課件,網上下載占28.4%,購買的占21.6%。需要說明的是,50%的自制課件中包括對網上下載的或已購買的課件進行修改和再創作。校園網給教師提供的資源中,新聞占48.1%,科研占9%,輔助專業教學占12%,辦公管理占21.9%,娛樂占9%。瀏覽校內新聞成為校園網主要的功能,而科研和專業教學卻只占到21%。主要是由于校園網上教學科研資源太少,沒有足夠的教學資源供師生利用,側面反映民族高校的校園網資源建設還有待加強。44%的教師認為校園網信息化資源建設應該以教學資源為主、以管理信息資源為輔,33%的教師認為僅建設教學過程的教學信息資源庫,23%的教師認為教學資源和管理資源信息建設并重。學生獲取資源的渠道:從課外資料書籍(21.8%)、課本(22%)、教師講課的內容(17.8%)、網上搜索(13.4%)、專業網站(7.5%)、學生之間的交流(12.2%)、電子閱覽室(1.2%)、與教師交流(4.1%)。除了大量課外閱讀之外,網絡已經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師生的交流過少,學生的情感教育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學生上網的目的:學生平時上網主動學習的僅占18%,通訊和娛樂的占32%,瀏覽新聞信息和檢索資料的占到50%。(四)師生借助信息化平臺交互狀況教師進行輔助教學常用的網絡工具分別是:E-mail占28.56%,使用搜索引擎的占28.6%,講義放在FTP上的占10%,BBS發帖討論的占4.3%,利用通訊軟件的占2.9%,使用博客的占1.4%,都沒用過的占24.3%。E-mail和搜索引擎首當其沖成為師生學習交流的最好工具。而FTP、BBS、博客(Blog)、通訊軟件(QQ/MSN)常用的交互工具教師較少使用。都沒有使用的24.3%的教師中,中老年教師占絕大部分,青年教師應用網絡明顯高于他們。在網絡通訊和交互方面:E-mail(12.4%)成為師生交流的最主要的網絡方式,其次是BBS發帖討論(3.1%)、通過FTP傳送文件(1.2%)、博客日志討論(1.2%),81.4%的學生與教師交流都沒用過任何一種網絡方式,這反映了民族高校師生信息素養的薄弱。(五)信息化教學(學習)環境的建設和管理狀況被調查的教師普遍表現出對學校目前的教學媒體管理不太滿意。數據顯示:非常滿意的占0%、滿意的占19.1%、一般的占48.9%、不太滿意的占25.5%、非常不滿意的占6.4%。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學校注重教育技術的一次性投入,而忽視后續投入和可持續發展,后期維護不夠(17.7%),學校在教育技術上投入少,設施難以滿足使用(17.7%);其次是因為學校在教育技術投入上軟硬件不協調,配套綜合利用率低(12.8%),學校沒有對教育技術的開發和使用出臺激勵政策或政策效力不夠(12.8%)。另外,學校管理者的效益觀不強(9.1%);教師教育技術水平低,培訓不夠(11%),教師不愿主動使用教育技術(7.9%);學術上注重教育技術的宣傳效果,而忽視或懷疑其實際效果(4.9%)。從這些現狀可以看出,教師對于多媒體教學現狀的滿意度還是很低的。學生對學校信息化環境的評價:認為設施齊全、利用充分的占2%,設備齊全、僅作為觀賞用的占13%,投入少、設施難以滿足教學使用的占30%,后期維護不夠的占20%,軟硬件設施不協調、配套綜合利用率低的占35%。(六)教育技術知識的需求狀況教師參加教育技術培訓的情況:參加過培訓的占總數的68.1%,不愿意參加培訓的占21.5%,正準備參加培訓的占總數的10.4%。按年齡段劃分,小于30歲的年輕教師對參加教育技術培訓有較高的熱情,30~40歲之間的教師對于教育技術培訓熱情次之,50歲以上教師對教育技術的培訓不感興趣。參加過教育技術培訓的教師認為培訓的內容中對自己教學較有幫助的是教學軟件的使用和課件的開發(45.5%),其次是硬件設備的使用和教學設計(35%),幫助作用一般的是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19.5%)。
思考與建議
作者:胡小英 曹新寨 單位:西安工業大學光電工程學院講師 西安工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講師
先用英語給學生復習了與雙語課相關的基礎課程(如“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等)中重要的定理和結論,由于“模擬信號(Analogsignal)”和“數字信號(Digitalsignal)”中的內容為學生所熟悉,而且大部分學生都具備了英語讀寫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學的初始過程中學生不會感到吃力。通過這個初始階段的教學,學生很快掌握了《現代通信技術基礎》課程中要使用的相關基礎課中的名詞術語和定理的英文表達法。為了使學生盡快適應雙語教學的模式,在授課方式上,作者采用了如下三種階段逐步進行。在起始階段,應采用英文板書,以漢語為主以英語為輔來進行講述(以6個學時為宜);漢語講述側重于該課程的推理和邏輯關系,而對其中的重要概念、原理、術語等則用英語講述(語速較慢)。學生會在耳濡目染中熟悉本門課程基本內容的英文表達習慣。第二階段采用以英語為主,以漢語為輔的教學方式(以10個學時為宜)。這個階段漢語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對本門課程的難點進行詮釋,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生經過前兩階段的學習熏陶之后,基本上掌握了《現代通信技術基礎》雙語教學的基本詞匯和本門課程基本的專業詞匯,第三階段便嘗試著全英文授課,實現雙語教學的理想階段。上述授課方式中三個階段時間的長短可以根據學生的英文水平、接受能力等實際情況靈活安排。
用英語向學生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閱讀完后能用英語回答,以達到提高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采用這種提問作答的方法,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對專業內容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也能夠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不斷地調整教學方法。對于課后作業題,作者是以用英文的形式給出,同時要求學生用英文作答。可能一開始學生會感到跟不上教學步伐。但是,隨著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的增加,則會逐步適應雙語教學模式。建議進行專業知識講授的同時,讓學生用心去欣賞和體會教材在論述問題時所使用的優美詞語;必要時對其中典型段落的表達方法進行剖析,讓學生逐步學會國外的表達方式以準確理解內容,提高閱讀速度和表達能力。在教學的中后期,教師可以適當增加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加快教學速度。根據課程的內容,指定教材中內容由學生嘗試著去講授以提高英文表達能力;或者指定一些英文文獻讓學生課后自己去閱讀,寫讀書報告以提高寫作能力,訓練學生用英語對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和綜合的能力;或者布置一些專題探討,讓學生課后閱讀、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要求他們在討論課上用英語發言,教師給予適當的點評和指導。通過這一方式,讓學生逐漸熟悉常用專業技術文獻的讀寫方法,拓展專業知識的視野,為將來從事科學研究打下基礎。當然,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做與其所學專業相關的國際學術會議的志愿者以熟悉國際會議的組織程序,通過與國際會議專家進行交流,了解各專家的研究方向,了解與會議相關主題的發展動態,熟悉國際會議文章的一些寫作特點,感受應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的氛圍和快樂。實踐證明,通過以上形式多樣的訓練方式,學生的專業英語閱讀能力、專業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和專業知識水平在實踐中不斷地提高。
雙語教學中還涉及到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對原版英文教材的詮釋,詮釋這一過程涉及兩個重要方面,第一,要掌握好原語和譯文這兩種語言;第二,必須注意文化上的差異和比較。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雙語教師作為跨文化意識的載體在信息傳遞中起著橋梁的作用,而且雙語教師之所以不同于翻譯機器,在于其能從字面意思之外領悟到編者言語中的用語意義,因此在英語授課中,務必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力求雙語教師做到符合語言社會功能的特征,即準確性、得體性、文化性。靈活多樣的雙語教學考核方法。對于雙語教學的考核方式,作者做出了大膽的嘗試,并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效果,實現了鼓勵和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及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舉兩得。具體方案如下:期末考試分成筆試(占最終成績的50%,僅供參考)和口語(占最終成績的20%,僅供參考)兩部分,而且要求筆試的題目及答案必須是英文,而口語部分的考核則由學生自摸選題的方法,然后用英文當場向教師作答;學生的課堂表現諸如出勤情況和積極發言的情況等等,平時的大小作業等都可以納為考核方法,記錄為平時成績,占最終成績的30%(僅供參考)。考核內容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要注重英語表達能力,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習過程的考評,并結合學生的自身情況,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質。顯而易見,合理的考核方式能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教師的教學過程形成為一個穩定的性能良好的閉環系統。在《現代通信技術基礎》雙語教學實踐中,以下幾個值得探討與思考。第一,正確引導學生對雙語課學習樹立正確的態度,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是任課教師面對的首要問題,作者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如何鞏固和保證雙語教學的成果,作者認為,應該對某一個學科或者某一個專業的相關的課程開展雙語教學。例如,對于光電類專業的學生,如果《模擬電路》《數學電路》和《信號與系統》等基礎課都采用雙語教學,那么隨后的《現代通信技術基礎》的雙語教學就會水到渠成。進一步,如果有了前面這些雙語教學基礎,《光電信號檢測》的雙語教學就會顯得得心應手了,而且還能夠鞏固前面課程雙語教學成果。如何切實有效地進行雙語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英文表達能力是一個值得教育者去探索和研究的問題。只有不斷地改革探索,才可能獲得雙語教學的豐收。
作者:賈曉華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IITE信息與通信技術教育評價
指標體系的比較與分析截止2011年10月,IITE共開展了兩個旨在建構中等教育信息與通信技術應用指標體系的項目:波羅的海和獨聯體國家中等教育信息與通信技術應用指標項目[2](以下簡稱“波獨指標”)和東南歐國家中等教育信息與通信技術應用指標項目[3](以下簡稱“東南歐指標”)。以下是從國家信息技術教育政策、硬件、軟件程序和工作人員四個方面對兩個指標體系及其具體內容的比較與分析:(一)國家信息技術教育政策“波獨指標”中的官方相關文件,主要是關于在中等教育階段使用信息與通信技術的全國性的官方政策文件,包括官方政策、文件和信息技術課程相關信息;“東南歐指標”主要關注現狀、實施方式、財政支持、課程、教育軟件以及信息技術教育起始年級。相似指標有:一是在中等教育階段使用信息技術或者信息與通信技術的有關全國性官方政策和文件;二是信息或者信息技術作為一個獨立學科;三是信息技術作為獨立科目;四是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不同之處是“東南歐指標”涉及有關信息或者信息技術的國家課程,而“波獨指標”涉及的是有關信息或者信息技術的地方課程。(二)硬件硬件包括教育機構中計算機裝備情況,其中相似指標有:第一,教育機構中可用的計算機教室,即擁有計算機教室的教育機構的數量與教育機構總數的比值;第二,擁有計算機教室的教育機構的平均生機比,即擁有計算機教室的教育機構的學生數與這些教育機構中計算機總數的比值;第三,連接局域網的教育機構在擁有計算機教室的教育機構中所占的比例,即連接局域網的教育機構數與擁有計算機教室的教育機構總數的比值。不同的指標有:“波獨指標”涉及:一是教育機構所有計算機中可以與IBM和Apple制式兼容的計算機所占百分比,即教育機構所有計算機中可以與IBM和Apple制式兼容的計算機數與計算機總數的比值;二是裝備一個或多個多媒體系統的教育機構在擁有計算機教室的教育機構中所占的百分比,即裝備至少一個多媒體計算機的教育機構數與擁有計算機教室的教育機構總數的比值;而“東南歐指標”涉及擁有計算機教室的教育機構中計算機新舊情況,即擁有計算機教室的教育機構中的1995年以后出產的計算機數與這些教育機構中計算機總數的比值。(三)軟件程序“波獨指標”中包括軟件程序相關指標,而“東南歐指標”中沒有相關的指標。“波獨指標”中的軟件程序包括操作系統和教育軟件程序。其中操作系統包括:第一,計算機教室中安裝DOSTM操作系統的計算機所占百分比,即計算機教室中安裝DOSTM操作系統的計算機數與計算機總數的比值;第二,計算機教室中安裝WindowsTM或者AppleMacintosh操作系統的計算機所占百分比,即計算機教室中安裝WindowsTM或者AppleMacintosh操作系統的計算機數與計算機總數的比值;第三,計算機教室中安裝其他操作系統的計算機所占百分比,即計算操作機教室中安裝其他操作系統的計算機數與計算機總數的比值。而教育軟件程序包括:計算機教室中安裝任何與科目(小學,科學科目、人文科目和信息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教育軟件的計算機所占的比例;教育機構使用的與科目(小學,科學科目、人文科目和信息與信息技術)有關的教育軟件程序中由本國專家設計的教育軟件程序所占的比例;教育機構使用的與科目(小學,科學科目、人文科目和信息與信息技術)有關的教育軟件程序中由外國專家設計的教育軟件程序所占的比例。(四)通信通信主要指互聯網接入情況,相似指標有:限制連接互聯網(只能使用電子郵件)的教育機構所占百分比,即計算機被限制連接互聯網(只能使用電子郵件)的教育機構數與擁有計算機教室的教育機構數的比值;撥號連接互聯網的教育機構所占百分比,即計算機可以撥號連接互聯網的教育機構數與擁有計算機教室的教育機構數的比值;專線連接互聯網的教育機構所占百分比,即計算機通過專線連接互聯網的教育機構數與擁有計算機教室的教育機構數的比值;擁有自己網站的教育機構所占百分比,即擁有自己網站的教育機構數與擁有計算機教室的教育機構數的比值。不同之處有“波獨指標”涉及沒有連接互聯網的教育機構所占百分比,即計算機沒有連接互聯網的教育機構數與擁有計算機教室的教育機構數的比值;而“東南歐指標”涉及連接局域網的教育機構在擁有計算機教室的教育機構中所占的比例,即連接局域網的教育機構數與擁有計算機教室的教育機構總數的比值。(五)工作人員“波獨指標”和“東南歐指標”在工作人員指標方面幾乎相同,都包括教育機構工作人員在計算機能力方面的發展情況和小學教師、其他科目教師、信息教師和管理人員的計算機技能掌握情況,主要有:一是教育機構工作人員包括參加計算機能力培訓的課時數,其中“波獨指標”規定的指標是少于50小時、多于50小時而少于100小時、超過100小時三個層次,而“東南歐指標”規定的指標是少于30小時、多于30小時而少于70小時、超過70小時三個層次;二是小學教師、其他科目教師、信息教師和管理人員的計算機技能掌握情況,即分別達到基本計算機技能水平和熟練計算機技能水平的小學教師,其他科目教師、信息教師和教育機構管理人員數分別與小學教師、其他科目教師(除了信息與信息技術教師)、信息教師或機構管理人員總數的比值。
啟示
IITE信息與通信技術教育評價指標體系是建立在科學、嚴格的篩選、分類和系統化指標的基礎之上的。首先,IITE將已有相關項目中的指標進行分類,主要是將所有的指標系統化并排序,尋找可能存在的空白之處,在此過程中系統化一個最適合該研究項目的指標體系。其次,充分考慮研究過程需要注意的問題,盡早提出解決方案,例如,組織性問題包括法律方面和必要的數據以及統計信息的保存與處理過程;教育性問題包括如何描述和評價現象;信息性問題包括所有信息保持和提供的必要程序。第三,考慮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教育機構的特點,構建適合研究目的和對象的評價體系,例如,因為波黑和獨聯體地區與東南歐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不同,所以“波獨指標”中包含的有關軟件程序的指標就沒有設計到“東南歐指標”中。開展合作研究,培養我國信息技術教育評價專家團隊雖然IITE在國際信息與通信技術教育評價項目中經驗豐富,尤其是通過數據收集和分析了解各國信息技術教育現狀,提供解決方案等方面。其開發的評價指標體系很值得我們借鑒。但由于各國社會政治、文化、歷史背景的不同,我國在建構信息技術教育評價體系方面不能照搬他國的經驗,而是給我們專家創造參與IITE和其他國際相關機構的研究項目的機會,在合作研究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信息技術教育評價專家團隊,為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提供專業支持。開發地方課程,促進信息技術課程跨學科整合IITE認為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既可以理解為開設獨立設立的信息技術課程,主要內容包括文字處理、電子表格應用、信息檢索信息等,也可以把信息技術看做是一種工具,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和其他科目整合,提高教學有效性。在我國,一般理解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國家課程就是應該單獨設立,而將信息技術看做一種工具可以給地方教育機構和學校開發信息技術地方課程提供新的思路,在促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的目標下,開發地方課程在提高教師教學創新的積極性、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的興趣方面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1.1客流特征
根調查,年輕人與中年人在地鐵乘客中占很大比例。18歲到4歲之間的乘客占到地鐵乘客的65%,40歲到65歲的乘客占29%。由于性別、年齡、運動能力的差異,疏散人員對緊急情況有不同的響應時間和疏散速度。
1.2疏散設施
地鐵車站主要由平臺層、站廳層、走廊連接平臺與車站大廳組成。關鍵疏散設施主要指樓梯、通道、自動扶梯以及可以用于緊急疏散的出口,這些設施的設計如果不合理,將會成為疏散的瓶頸。對軌道交通車站緊急疏散造成影響的關鍵疏散設施分析如下。
1.2.1疏散通道
疏散通道包括通道、樓梯和自動扶梯。在緊急情況下,大量乘客涌入疏散通道,將會造成擁堵和隊列。因此通道的處理客流能力將決定地鐵車站的疏散能力。疏散通道的寬度和數量必須滿足緊急疏散的需求,一方面,疏散通道的疏散能力是由通道的物理屬性決定的,如寬度、長度;另一方面,它也受到恐慌程度、平均疏散速度和疏散密度的影響。
1.2.2轉門
在正常操作情況下,自動查票十字轉門可以提高地鐵車站對客流進行處理的能力。然而,由于旋轉柵門的數量和寬度的限制,在緊急疏散過程中其通過的客流大大降低,很容易形成隊列擁堵。因此旋轉門很可能成為疏散瓶頸。
1.2.3出口地鐵站的應急疏散能力
由疏散出口的數量和寬度決定。出口指示燈應該明顯地設置在地鐵的疏散路徑上,從而避免疏散時出現人員擁堵狀況。此外,城市軌道交通的應急疏散能力還受到疏散設施以及疏散路徑的匹配程度等因素的影響。
2地鐵站的應急疏散模型
地鐵站的緊急疏散能力被定義為規定時間內疏散瓶頸部分通過的最大客流,下面對疏散通道、樓梯、旋轉門、出口三方面進行應急疏散模型討論。
2.1通道的疏散能力
通道疏散能力的定義是在給定時間內能通過的最大客流,其受通道的物理特性和緊急情況下客流特征影響。為了簡化計算,通道的疏散能力的計算公式中只給出通道的寬度、疏散速度和人流密度。Clp=vk(Blp-blp)(1)公式(1)中,Clp為通道的疏散能力,人/秒;v為緊急情況下行人的疏散速度,m/s;k為緊急情況下通道的行人密度,p/m2;Blp為疏散通道的總寬度,m;blp為疏散通道中墻與障礙物的寬度,m。
2.2旋轉門的疏散能力
地鐵站廳被轉門分為等候區和非等候區兩個部分。正常情況下,行人在刷卡之后才能通過轉門,但在緊急情況下乘客在沒有刷卡的情況下也可以進入。轉門的疏散能力計算公式如下。Cts=50%nF(2)公式(2)中,Cts為轉門的疏散能力,人/秒;N為旋轉門的數量;F-每秒通過旋轉門行人的數量,人/秒。根據現有的研究,在正常情況下行人通過轉門的比率為0.58人/秒。但在緊急情況下,由于進出不需要刷卡,這一數據為1.38人/秒。
2.3出口的疏散能力地
鐵站的出口緊急疏散能力被定義為規定時間內疏散瓶頸部分通過的最大客流,本文根據出口寬度、疏散速度、客流密度來建立出口的疏散模型。Cex=vk(Bex-bex)(3)公式(3)中,Cex為出口的疏散能力,人/秒;v為緊急情況下人員的疏散速度,m/s;k為緊急情況下出口的客流密度,人/平方米;Bex為出口寬度,m;bex為出口的邊界寬度,0.15m。
該聲明達成四個方面共識:一是大家一致認同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是培養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二是大家旗幟鮮明地確定計算思維能力培養是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核心任務;三是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和教學機制建設,真正確立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基礎地位;四是開展以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理論、體系和內容的學術研究。近年來,全國高等學校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圍繞這些共識,從計算思維研究方面積極推動有關計算思維理論、體系和方法論研究,并逐步波及理工農醫學科、工程領域和社會經濟等多個研究領域。,2013年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有關專家齊聚深圳,就進一步推動以計算思維為切入點的“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項目”研究,并在此會議后發表計算機教學改革宣言。旨在運用計算思維的概念、方法和理念,產生新理論、成果和技術,提升創新型國家經濟、科學和文化的等國家軟實力。因此,高等學校必須正確認識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在大學教育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養大學生計算思維能力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并以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為核心,提升大學生計算機技術素養教育水平。在重大教育理念轉型期,高等學校通過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構建適應信息化時代的新型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體系。
二、計算思維對大學生計算機技術素養的基本要求
一般認為,大學生計算機技術素養是大學生通過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及其實踐,在計算思維和計算機理論、技術方面獲得穩定的技術理論、計算思維、操作能力、技術方法、技術評價和技術反思的綜合素養,能夠解決信息時代各種計算機科學與專業應用方面的諸多問題,這些技術能力和素質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了大學生理解現代信息技術世界的必備素質。
(一)大學生必須掌握計算思維方法隨著大數據分析平臺、高速移動通訊、普適云計算和全球化物聯網等新事物不斷涌現,世界許多領域正在發生一系列顛覆性的技術突破,以計算思維驅動的計算機技術正在參與和改變當今世界的商業盈利模式、經濟增長形態和文化傳播方式,在許多領域中人們對于計算思維及其計算機技術參與變革諸多事物的重新認知,可謂日新月異的世界、瞠目結舌的結果。龐大的網上購物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消費方式,傳統的商業盈利模式和經濟增長方式面臨最嚴重的挑戰與轉型。人們開始摒棄了依賴經驗和直覺的傳統決策習慣,將日益依賴于大數據及其分析而做出的極其縝密的優化方案。匯集龐大數據資源的互聯網正在數字化改造科學界、經濟界和各國政府管理、運營和協作。隨著世界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計算思維及其計算機技術應用將無處不在、無事不及和無人不用,計算思維能力和計算機技術素養成為人們認識、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計算機基礎課程不僅要教給大學生科學知識,更要教給他們科學思維方法,掌握解決社會、政治和經濟等問題的有效武器,并因此而受益終身。一個國家及其國民沒經過計算思維的系統培養,將在信息化世界激烈競爭中敗下陣來,導致國家處于落后地位、國民個人無競爭力而言。在一定意義上,高等學校計算思維教育已經不僅是大學生個人能力、素質提升的簡單問題,而要上升到影響國家戰略安全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國事。因為信息時代只有善于計算思維的青年才是在未來世界占有優勢地位,他們才能勝任國家繁榮富強、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中國大學生才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堅定的理想信仰、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充實的知識能力,才能兌現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所以,以計算思維為導向的通識教育,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國大學生的思想境界、思維水平和認知高度。生長在21世紀的大學生若不具備計算思維和計算機技術素養,將在數字化環境下失去從業競爭優勢。計算機逐步成為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必需工具,數字化逐步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手段,計算思維必成為一個現代公民必須掌握的基本思維模式。
(二)大學生必須學會計算思維方式通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系統學習,教師使計算思維成為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礎思維能力,成為所有大學生處理許多數字化問題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在當前社會活動已經越來越多地依賴計算思維和計算機技術的背景下,大學生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究竟怎樣獲得計算思維、學習那些知識和怎么學習這些知識,成為大學生接受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尤其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與學過程中,大學生最重要是運用計算思維把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能夠用計算機教師解決的可行形式,并形成解決這些問題的計算機具體技術技巧,這也是大學強化計算思維培養所強調的重點內容。計算思維的科學價值和深刻內涵,正在被當今社會的計算機技術發展進一步發現、驗證和確立。大學生學會使用計算思維方法解決問題比起學會具體解決實際問題的某個技術,難度要大得很多,相對具體解決實際問題的某個技術而言,顯然運用計算思維方法解決問題更加重要和根本,大學生接受計算機課程的計算思維培養已經不僅是學會應用計算機,而是掌握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對于學生從事任何專業、任何工作都是終身受有益的。
計算思維的培養可以造就大學生具有良好思維習慣、扎實知識修養和銳意創新的專業人才。因此,大學生在必須跟上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需要,必須跟上時展的步伐,與時俱進,創新進取,這是信息時代賦予我國大學生接受建設思維培養、完成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學習重任。但在傳統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中大學生如何建立計算思維的習得方式、教師如何構建計算思維教學模式都是沒有先例可效仿,也是相當困難的。這是因為,比起技能學習和能力學習,計算思維的教學、能力的獲得更需要探索、創新。因此,大學生需要具有學習新知的勇氣、自我挑戰精神來探索和習得計算思維能力。目前,許多大學生不能深刻理解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對課程的一般認識還基本停留在計算機理論學習、操作技能培養的淺顯層面。狹義的計算機技能培養觀念深深地根植于他們的基本認知中,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否未能深刻反映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的性質,不能理解計算思維已經廣泛滲透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嚴酷現實。這要求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師需要抓住教育部實施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的大好機遇,開展以計算思維培養為切入點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這項改革將會更好地實現專業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未來社會大學生對于計算思維、計算機及其技術的理解和應用的整體水平。大學生通過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使得從理論層面理解計算思維的意義、理念、內涵、功能和表達形式,從系統層面科學規劃大學計算機課程的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從操作層面認識計算思維是多元化思維能力之一,從實踐層面獲得不同層次思維能力的創新思考、研究與探索。
三、大學生計算機技術素養教育對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
縱觀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在人才培養方面,盡管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作為高等學校公共基礎課程,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許多院校課程的人才培養、教學目標定位不準,不能結合大學生所學專業定位計算機基礎教學目標,課程內容不能結合專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往往教學內容陳舊、學時數量太多或教學質量太差,無法滿足社會對專業學學生的基本需要。尤其專業針對性不強、定位不夠明確,導致教學內容、知識體系嚴重偏離專業應用的實際,導致畢業生雖然計算機理論基礎比較扎實,但計算機應用工具和方法不熟、實踐經驗不足、動手能力差,缺乏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扎實能力。在教學方法方面,存在教師課堂傳授理論知識,課后學生上機練習,雖然也反復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但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特別是在實踐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過多強調理論知識的了解和掌握,而忽視了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因此,計算思維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尤其對教師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深刻認識計算思維教育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盡管大家有目共睹高等學校大學的計算機課程教學及其成果,計算思維培養已經成為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但目前依舊需要解決一些深層次的理論性、制度性和技術性難題,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仍面臨嚴峻的挑戰。調查發現,我國大學生計算思維素質很低,表現為大學生能夠很好掌握計算機技術,但運用計算思維解決具體問題水平很低,他們不擅長用科學思維而擅長用傳統技術來解決現實問題,缺乏創新動力不足、原創成果不多,缺乏引領技術發展潮流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認識到以培養計算思維意識、理念和方法為目標的大學計算機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大勢所趨,加快大學生的建設思維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從而在根本上提高大學生計算思維意識和計算機應用的素養與水平。
二、小組拼圖法
對于涉及專業知識比較多的工作任務,在專業知識學習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負責學習研究一項專業知識,專業知識難易程度根據小組學習基礎程度分配,通過查找資料,研究討論,每個小組成員掌握了分配的專業知識,也就是說每個小組成員都是這部分專業知識的專家,然后由小組成員重新組合,成立新的小組,新小組的每位成員分別來自原來的各個小組,新小組任務是掌握工作任務中的所有專業知識,新小組每位成員在原來小組中已經掌握了一項專業知識,是這部分知識的專家,所以新小組每位成員都分別掌握了工作任務中各項知識點,每位成員負責把自己掌握的知識教會小組其他成員,小組成員通過互相教授,咨詢討論,最后所有成員都能掌握各項專業知識。例如,數控技術專業“電工技術”課程的工作任務“電路分析方法”教學中,一個典型電路問題可以用支路電流法,結點電壓法,疊加原理等三種分析方法解決,為了掌握這三個分析方法可以將十五位學生分三個小組,每小組五名學生,每個小組負責學習掌握一個電路分析方法,經過學習研究,小組每位成員掌握了相應的一種電路分析方法,然后重新組合形成五個新小組,每個小組三名成員,每名成員分別來自原來的各個小組,新小組的任務是掌握所有分析方法,新小組每位成員掌握一種電路分析方法,并負責教會小組其他成員,通過互相教授,研究討論后每名同學都能掌握三種分析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靈活有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率高。
三、模擬演習法
數控技術專業課程教學中,學生根據任務計劃進行模擬操作,以檢驗計劃實施的可行性,以便于進行及時修正,如“機床電氣控制”課程教學中,在“機床電氣控制線路組裝和調試”任務完成中,學生設計的控制線路通過模擬軟件進行模擬控制,檢驗控制功能后進行修正,驗證成功后,再進行實物組裝調試,如“數控加工”課程教學中,在“套類零件的數控加工”任務完成中,將制定的數控加工工藝和加工程序通過數控加工仿真軟件進行模擬仿真加工,根據仿真加工情況對工藝和程序進行修正,待仿真加工成功后再進行實際數控加工操作,保證了實際操作的安全和效率。
四、角色扮演法
在數控技術專業“數控加工”課程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可以模擬企業接受訂單到完成訂單后與客戶交流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扮演工作過程中的各個角色,如其中一個小組扮演客戶,另一個小組扮演廠方負責人,針對接受訂單或完成訂單后怎樣跟顧客交流進行計劃模擬,扮演接受訂單后負責人進行生產計劃安排,編程及工藝員安排工藝和編程,車間組長分配工作,工人進行加工等各個角色,各個角色可以進行互換,角色扮演法需要準備很多角色卡片,把各個角色的特點和任務描述出來,學生按角色扮演,不扮演角色的學生拿觀察卡,根據觀察卡中提的問題進行觀察,對扮演角色學生提問題,進而找出不足,完善角色任務。通過角色扮演法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企業一線工作情況,學生興趣濃厚,職業技能得到綜合提高,有利于學生就業后更快適應工作環境。
五、工作站學習法
根據數控技術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工作任務特點設置若干工作站,每個工作站安排不同工作任務,各站工作任務之間最好沒有關聯,學生分小組在各個工作站輪流完成該站的工作任務。每個站有很多具體工作任務,各個小組輪流到各個工作站工作學習一段時間后完成工作報告,相互交流學習成果,各組成員通過交流學習中的困惑,彌補漏洞,共同提高。這種教學方法對于工科課程教學比較實用,如“數控加工”課程“軸類零件數控加工”任務教學中設置工藝分析,工藝編制,數控編程,數控加工,質量檢測等工作站,各小組輪流對每個站工作進行學習實踐,然后進行集體匯報交流,某小組對某工作站有深入研究,會幫助其他小組解決對該站技術掌握的困難,促進全體學生對整個工作任務的熟練掌握。
水稻直播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現代稻作輕型栽培技術,在棠樹鄉呈迅速擴大趨勢。筆者從2004年開始示范和推廣,到2006年全鄉直播稻面積達450hm2,占水稻面積的20%,平均產量7800kg/hm2,高產田塊超過9600kg/hm2。示范證明,一般每公頃省工75個左右、省水20%、節本1200~1600元,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1直播水稻的特點
直播水稻簡化了栽培過程,改變了生產栽培方式,因此水稻生長發育也有了相應的變化,與常規栽培方法相比具有以下明顯特點。
1.1前期分蘗早而快,有效分蘗節位低
直播稻沒有秧田郁蔽和移栽返青過程,分蘗發生節位低而且分蘗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比移栽稻低位分蘗多3個以上,利用這一優勢利于爭取大穗和足穗。但是,由于分蘗期延長要注意控制過多的無效分蘗。
1.2中期生長時間長,有利于壯稈大穗
直播水稻分蘗生長期拉長,中期生長期增加,為中期調控創造了條件,利于壯稈大穗,但也極易造成稻苗生長旺盛,群體質量惡化,成穗率低。
1.3后期上層根量大,有利于活熟增重
直播水稻沒有移栽造成的根傷,各節位所發生的次生根能較好地保存下來,其單株根量多于移栽水稻,且白根多,根質好,具有較強的生理活性,有利于后期增粒重。但由于種子入土不深,根系分布淺,加上群體較大,稻株基部陽光不足,易產生倒伏。
1.4全生育期縮短
直播水稻沒有秧田期和移栽返青過程,大田生長季節增長,比移栽水稻總葉片數少1~2片,全生育期縮短7~10d,但大田生長期增長近20d,要注意安排好茬口。
1.5整田播種要求高
直播水稻田的平整度和肥力水平不如秧田好,單位面積落籽率小,不易勻播,影響全苗的因素多于秧田,一播全苗的要求較高。
1.6前期雜草發生早,群體密度高
直播稻田前期秧苗覆蓋度小,對雜草不能形成郁蔽、田間少水等因素給雜草萌發創造了有利條件,易形成草害。
2直播稻栽培技術
2.1精選良種,適時早播
我地一季稻前茬為綠肥田、冬閑田和部分油—稻二熟茬田,茬口較松,在品種上可選用中晚熟高產抗倒性強的雜交組合,一般選用Ⅱ優明86、Ⅱ優航1號、D優527等組合。適時播種是直播稻全苗、確保高產的關鍵。我地直播稻前茬為冬閑田和綠肥田的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前茬為油菜田的在5月20日前播種為佳。超級秘書網
2.2精細整田,定量播種
冬閑田可提早翻耕,待老草根腐爛后再進行2次耕耙,綠肥田要二耕一耙,油菜茬口要搶騰茬整田,可采用以旋代耕干整水平,總之要力求整田細平、草凈、面糊、下實。為防止畦面積水燜種,四周開好圍溝,每隔4~5m開好操作溝,溝寬25cm,圍溝要深,操作溝要淺,便于田間管理。適宜的播量和勻播是關鍵,一般播種12~15kg/hm2為宜。播前曬種選種后,每6kg種子用2mL10%浸種靈對水20kg浸種,催芽至露白后播種。力求帶秤下田,分畦定量播種,播后塌谷,待秧苗3~4葉時帶泥拔密補稀移栽。
2.3科學肥水管理,確保穩健生長
直播稻施肥規律與移栽稻有很大區別,前期需適當多施肥,中期應適當控制肥,后期需補施肥,即掌握前促、中穩、后補的原則。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三葉期施好苗肥,少施分蘗肥,中期視苗情適當施用接力肥,后期施好促花保花肥。基肥施過磷酸鈣375~420kg/hm2、尿素135kg/hm2,于播種前1d施下;斷奶肥于三葉期施復合肥225kg/hm2;中期攻穗增粒肥,根據葉色,如葉色較淡,在主穗幼穗分化二至三葉期時施尿素、氯化鉀、復合肥各45kg/hm2。
稻田移栽油菜。在貴州省開展以來,推廣面積不大,甚至在氣候不好的年份育好苗后無法移栽。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筆者經過多次示范試驗,總結出了適宜稻田油菜免耕移栽的方法,應用這一方法。可以省工、省時、不受氣候變化和墑情的限制,能適時移栽、保水防漬、抗災性好、方便管理、提高單產等。為此。筆者現將多年來推廣雜交油菜稻田免耕育苗移栽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選擇優良品種
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和栽培管理水平,主要選擇甘藍型新品種最為理想,如黔油10號、黔油11號、黔油14號等品種。
2播種及苗床管理
2.1苗床的選擇及播種選擇2年未種植過十字花科作物、土壤肥沃、背風向陽、排灌較好沙壤土作苗床,播種量7.5kg/hm2,苗床地與移栽本田比為1:5,9月上中旬播種。
2.2苗床的管理播前7d按30000kg/hm2標準施足腐熟有機肥后翻耕,播種時按30g/m2的施肥量將三元復合肥與適量硼肥混合后均勻撒施。碎土整地做到上粗下細、疏松平整后做廂,廂寬1.5m、廂溝0.6m。播種時應分廂定量均勻撤播.播后可用廄肥或細土蓋籽,再蓋稻草保溫。出苗后及時檢查苗床的水分及疏通擁擠苗,1葉1心時間苗及3片真葉時定苗(定苗時應去弱留強、去小留大、去密留稀、去雜留純),定苗后用尿素120kg/hm2對水追肥并噴施多效唑促苗矮壯。同時加強苗期蚜蟲、菜青蟲等的防治,用樂果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25g對水50kg噴霧。移栽前1d用水澆透苗床,防止取苗時傷根。
3大田管理及施肥技術
3.1大田準備水稻“勾頭”后立即開溝排水,特別是容易積水的田塊,要注意開好田間圍溝、腰溝,做到溝溝相通,排除積水,以保移栽大田干爽透氣,為油菜正常生長發育提供有利的環境。防止油菜移栽因漬水造成僵苗、死苗等現象。
3.2移栽①移栽時間:當苗齡30~40d。幼苗5葉1心時選壯苗移栽。②移栽密度:移栽按12萬~13.5萬株/hm2的密度進行。③移栽方法:做到移栽不傷葉,少斷根、多帶土。邊起苗邊移栽,不栽隔夜苗;采用寬窄行移栽,便于田間通風透光及施肥管理;株行距要均勻,大小苗分級移栽;移栽后要澆足定根水,用7500kg/hm2清糞水淋施。以促進油菜根、土壤和肥料三者緊密結合及時供給植株養分,促進油菜苗早發根、早活棵。
3.3大田施肥①施肥量:根據多年對雜交油菜示范,施肥量為尿素300~450kg/hm2為宜。②施肥時間及施肥管理:過磷酸鈣及氯化鉀作底肥,在油菜移栽時一次性混合施用;根據雜交油菜對氮素的需肥規律,將尿素的施用分4個時期施用,其中20%作底肥,30%作苗肥。40%作蕾薹肥,10%作初花肥。苗期施肥結合中耕除草,促進油菜冬前的根系生長和營養體生長,達到“冬壯春發”的高產苗勢。1月中旬追施蕾薹肥,并培肥壟根,將油菜根頸和肥料埋入土中,讓油菜安全越冬,防止后期植株倒伏,確保高產。初花期,根據田間長勢施肥,在花角期可結合噴施速效葉面肥,用0.3%磷酸二氫鉀液與硼肥一起噴施。
4病蟲害防治
4.1病毒病雜交油菜抗病毒病及菌核病的能力較強,一般不容易感病。若出現該病狀,一般自盛花期葉病株率達10%、莖病株率達1%左右時開始用藥,隨后每隔7~10d用1次,用藥1~3次,每次噴藥量1050~1800kg/hm2,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粉劑500~800倍液噴霧防治。4.2霜霉病雜交油菜不易感霜霉病,當苗床濕度大及油菜進入初花期時可能會感染霜霉病。可選用90%三乙磷酸鋁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乙錳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于發病初期噴霧防治,每隔7~10d噴1次,連續防治2~3次。
1.實驗項目和實驗任務的設計。這主要是強調在教學的準備階段,教師要認真設計實驗,實驗項目的開展必須依據公安實踐中刑事科學技術員所必須的技能進行,實驗內容和任務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實驗要具有一定的難度,適合學生開展研究,但也不能讓學生無法完成實驗,應讓大部分學生通過努力,可以完成規定的所有實驗項目。實驗的設計還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如果學生對所開展的實驗有濃厚的興趣,則可以保證實驗的順利開展,還可以為后續的實驗教學帶來便利。
2.注意在實驗過程中的組織和引導。刑事科學技術的大部分實驗是以小組形式進行的,小組合作是任務導向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的基礎上,本著互補、協調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整合,組織學生合理分工,明確各自的任務。其次,在解決問題的心理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勇于探索,敢于面對挫折、迎接挑戰;在學習方法的指導方面,教師要負責引導學生與時俱進的對學習方案進行調整,隨時根據計劃實施過程中發生的狀況進行微調;在學習價值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悟學習過程中的科學探究精神、社會責任感。
3.及時進行學習評價。學習評價可以及時幫助學生進行反思,發現學習過程中的不足,無論是對知識本身的學習、專業能力的培養,還是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都具有巨大的作用。學習評價形式的多樣化,內容的可選性,也可使同學能夠真正從評價中獲得收獲。
二、任務導向教學法的基本教學模式
應該說,任務導向教學法的教學模式是多種多樣的,沒有完全固定的,但從一般的教學規律出發,根據刑事科學技術實驗課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按以下的步驟實施:課前準備—下達任務—完成任務—作品展示—總結回顧和學生提問。
1.課前設計和準備。教師首先要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充分的準備,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若干任務,并要對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紀律情況、學生特點進行全面地了解。從已經設計好的眾多任務中挑出適合教學對象的學習任務,根據任務準備教學課件、學生分組設計、教學設備、教學材料等;學生在任務導向教學法中,也需要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包括相關知識的準備、協助教師分組、協助教師準備教學器材和材料等,學生參與準備工作,可以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優化學習過程。
2.布置實驗任務。學生進行正式實驗前,教師要把設計好的任務布置給學生,并講解實驗的內容、原理、具體任務。對于一些難度較大,學生不容易掌握的實驗,教師要先演示實驗的步驟和實驗的方法,演示過程中,教師可以穿插提問,引起學生思考;也可以教師演示后,讓個別學生再次演示實驗過程,其他同學進行點評,學生通過觀察,產生研究欲望。
3.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在引導學生基本掌握了完成實驗任務的思路與方法后,根據學生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指導學生完成教師下達的實驗任務。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巡回指導,無論是取得好的實驗結果的同學,還是實驗有一定問題的,教師都要引導學生通過知識與實驗的聯系,對原理、方法融會貫通,使學生真正從實驗中受益。
兩優培九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用培矮64a與9311組配選育而成的中晚秈兩系雜交水稻組合,表現出產量高、米質優的特點。2001年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同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國審稻2001001),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價值。晉江市2001年引進該組合,進行多點試驗、示范,表現出豐產性、穩產性好,增產潛力大的優點。2005~2006年在晉江市推廣種植2030hm2。
1種植表現
1.1產量2005年在晉江市西濱鎮73311部隊農副業基地陳成立承包田中示范種植兩優培九33.33hm2,平均單產9150kg/hm2,比對照特優63增產1200kg/hm2,增長15.1%。同年在晉江市陳埭鎮中和種植場示范種植26.67hm2,平均單產8700kg/hm2,比對照特優63增產1400kg/hm2,增長19.01%。2006年在晉江市西濱鎮73311部隊農副業基地示范種植53.33hm2,平均單產9000kg/hm2,比對照特優63增產825kg/hm2,增長10%。2006年在晉江市西濱鎮東升農場種植40hm2,平均單產8300kg/hm2,比對照特優63增長10.6%。該組合在近2年試驗示范中,表現高產穩產,具有超高產潛力。
1.2農藝性狀兩優培九屬中稈型,株高107~112cm,莖稈堅韌,株型緊湊,劍直,耐肥抗倒,后期轉色好。平均穗粒數約160粒,結實率81%~84%,千粒重25~27g。
1.3品質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糙米率81.6%,精米率75.1%,整精米率56.2%,粒長6.8cm,長寬比2.9,堊白米率50%,堊白度10.8%,透明度2級,堿消值5.5級,膠稠度72mm,直鏈淀粉含量21.6%,蛋白質含量10.2%。其中有6項符合部頒優質米一級標準,3項符合部頒優質米二級標準。米飯適口性好,品質優于汕優63。
2栽培技術要點
2.1適時播種,培育多蘗壯秧該組合在晉江市作晚稻栽培,生育期130~135d。應注意提早播種,宜安排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種,7月下旬移栽,且務必要在立秋前插完。采用半旱式育秧,稀播勻播。秧田播種量以120kg/hm2為宜。浸種時要加入強氯精浸種消毒,以防種子帶菌。播種時,用復合肥300kg/hm2做秧田基肥。當秧苗1葉1心期時,用15%多效唑200g對水100kg噴施秧苗,培育多蘗壯秧。2葉1心期,施尿素45~60kg/hm2。移栽前4~5d,施尿素75~90kg/hm2作“送嫁肥”,并噴施1次三環唑和銳勁特防治病蟲害。秧齡控制在25~30d。
2.2合理密植兩優培九株型緊湊,穗大粒多,生長勢強,增產潛力大,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確定合理株行距與基本苗數,是保證高產的重要基礎。采用寬行窄株,株行距以13cm×30cm為宜。每叢插2株秧苗,插足24萬~27萬叢/hm2,基本苗105萬~120萬/hm2。
2.3科學施肥兩優培九耐肥抗倒,應保證前期早生快發,后期不缺肥,以利于形成大穗,增加籽粒充實度,提高結實率,不早衰。栽培上應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施純氮195kg/hm2,N、P2O5、K2O用量比為1.0∶0.5∶0.8。基肥施碳酸氫銨225kg/hm2、復合肥(N、P、K比例為1∶1∶1)375kg/hm2。插后5~7d再結合淺水灌溉,追施分蘗肥,施入復合肥225kg/hm2、尿素75kg/hm2、氯化鉀75kg/hm2。巧施穗肥,在幼穗分化始期,施尿素30~45kg/hm2、氯化鉀75kg/hm2作穗粒肥,促進穗大粒多。在抽穗期,適施尿素45~60kg/hm2,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以促進灌漿結實,保持后期轉色,增強光合作用,防止葉面早衰,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
2.4水分管理采取淺水插秧,深水返青,薄水促蘗,適時擱田,足水養胎,淺水抽穗,濕潤灌漿,適時斷水的辦法。要求在插后25d左右發足莖蘗數。夠苗曬田(田間總苗數達到計劃最高苗數的80%,即總莖蘗數255萬~270萬/hm2時),放水曬田,曬至田邊見小裂縫,田中腳踩不粘泥,達標后復水。保持有效穗255萬~270萬/hm2,幼穗分化至抽穗揚花期保持3cm的水層,灌漿結實期干濕交替,保持濕潤,養根保濕壯粒。后期防止斷水過早,以免引起早衰而影響灌漿結實。收割前7d斷水,完熟率達95%時進行收割。
2.5病蟲害防治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根據當地植保部門的預測預報,及時做好稻瘟病、百葉枯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選用對口農藥,適時防治,以確保豐收。
參考文獻
[1]葉立海,魯仕法,白應國.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引種試驗[J].農技服務,2007,24(7):3.
[2]王合勤,陳金節,高勝從.超級雜交稻新兩優6號高產優質制種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4):4137-4138.
[3]況浩池,曾正明,劉國民.雜交稻新組合K優8602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4):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