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1: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美術教育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近年來,高師美術教育在“藝考熱”、擴招熱及火爆的藝術品市場推動下,其辦學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多數高師院校打破了單一培養教師的傳統,面向市場設置應用型藝術設計專業,形成一種辦學模式多元化的強勁態勢。同時,在基礎教育新課改和以數字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教師教育專業化、教學過程數字化兩種趨勢也十分明顯給高師美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培養目標趨于多元化
(一)設計藝術成為高師美術教育新的生長點
傳統上,我國美術教育大體延續著美術學院工藝美院和高師美術教育三大類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術學院設置國、油、版、雕、史論等傳統專業,培養專業美術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工藝美院以實用設計門類劃分專業,培養應用型專業設計人才;高師美術教育大體沿襲了美術學院的專業設置,以培養各級各類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為專業培養目標。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社會對純藝術類人才需求量不斷縮小,中小學美術教師在大中城市也漸趨飽和,而設計類實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遞增。至90年代,設計類專業成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熱點。全國各大美術院校都爭相開辦設計類專業,而高師美術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繼增設了“平面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以教育部屬六所師范大學為例,華東師范大學設有綜合繪畫、美術教育和環境藝術設計三大學科,并按“綜合繪畫和美術教育”、“環境藝術設計”兩個方向招生;東北師范大學設有美術教育、油畫、水彩畫、中國畫、雕塑、環境藝術與服裝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與電腦美術設計等7個系,其中只有美術教育系為師范類專業;陜西師范大學設油畫、國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四個系,并按照美術教育、繪畫、裝潢設計三個專業培養人才;北京師范大學下設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專業,專門培養從事美術、書法、藝術設計教學、創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級人才;西南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繪畫及雕塑四個本科專業,只有美術學為師范類專業;華中師范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本科專業,其中藝術設計為非師范類專業;華南師范大學現有美術學、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三個本科專業,設有美術教育、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新媒體藝術等系,多數為近年來新興的非師范類應用型專業。
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席卷全國的大學綜合化總趨勢的一部分。從高師美術教育的角度看,這種綜合化趨勢是從兩個層面展開的:一是美術教育的綜合化。在以往,美術學專業有師范類與非師范類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中,“師范類”被“教師教育”所代替。這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而是為培養主體多元化開辟了道路。當前,不少藝術學院都開設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其在師資、科研、教學基礎等方面的優勢立刻顯現出來,并對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形成了強勁的挑戰。二是教師教育綜合化。近年來,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趨勢。1991年,在歐洲教師聯合會上,由歐共體12個成員國60位專家共同提出了“教師教育大學化”的口號,認為“大學應該在教師培養和培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國,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工作,在有條件的綜合高等學校中試辦教育學院。2003年11月,全國一百多所非師范類院校召開會議,共同《非師范院校積極參與教師教育的行動宣言》,明確指出:“中國教師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從數量滿足向質量提高轉變的歷史新時期。實現這種轉變,鼓勵師范院校綜合化和綜合大學參與教師教育,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實踐證明,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其辦學經費充足、硬件設施先進、學校認同感較好等優勢,他們的畢業生后勁足、適應性強,更加受到中小學校和同行的好評,這也成為高師院校實現培養目標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養目標多元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專業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科專業的綜合化。但在現有的高師本科教學模式下,學科專業化和教師專業化二者間存在著不可協調的矛盾,因而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也是大勢所趨。主要途徑有:一是形成“大美術”的理念。今天,美術在人們的觀念中除了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外,還有建筑設計、工業造型、服裝設計、家具設計、環境設計、廣告設計、染織設計、裝潢藝術、多媒體網頁設計等等,在這些專業中還可以分出多個分支,它們都是美術的范疇。二是實行按院招生制度。當前,多數高等師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實行按院招生制度。學生入學后不分專業,統一進行基礎教學,在充分了解各專業的具體情況及就業形勢之后,再由學生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少高師院校,已經開始試行彈性學制和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學師資、“3+1”的中學師資培養模式。小學師資前兩年學習基礎公共課和主修專業,后兩年進行輔修專業和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教學實踐;中學師資前三年進行基礎公共課、主修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學習,最后一年學習教育理論并進行教學實踐。(2)輔修及雙專業、雙學位模式。許多高校都允許學有余力、并對教師工作感興趣的學生選擇輔修教育類課程,修讀雙專業并獲得雙學位,為其以后取得教師資格證打基礎。(3)“4+X”的教師教育模式。其中,實行“4+0”模式者,學生畢業即就業;實行“4+2”模式者,學生本科畢業后再讀兩年碩士學位,培養目標是重點中學的骨干美術教師;實行“4+3”教師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碩連讀的辦法獲取碩士學位,學生畢業后可以到美術類高校擔任專業課教師。
二、教師教育趨于專業化
(一)“教師專業化”已經從理論走向現實
我國傳統的美術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其職業意識更傾向于是一個畫家而非美術教師。這種狀況隨著教師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隨著“教師專業化”理論的提出而有所改變。教師專業化理論最早是由社會學家卡爾·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來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組相繼發表的《國家為21世紀準備教師》兩份報告,指出公共教育質量只有當學校教育發展為一門成熟的“專業”時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國,1993年頒布的《教師法》明確提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2000年,《職業分類大典》也將教師歸人“專業技術人員”。從2001年4月1日起,國家首次全面開展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這些都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奠定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教師專業化是針對其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性不突出,以至于產生較大的職業可替代性提出來的,意在提高教師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和專業地位。盡管與“畫家”的名頭相比,美術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仍比較低。但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術教育必將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職業而獲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進專業發展是高師美術教育的義務
在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本質上看仍屬于職業教育,其課體系基本上是參照美術學院繪畫專業設置的,教師專業化程度很低。為此,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三個層面來提高未來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一是加強專業課教學。教育部于2005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明確指出,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具備初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根據這一目標,《課程方案》從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專業基礎、專業技能以及身心素質等方面提出了五條規格要求并從課程體系中辟出一個專門領域——“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其中“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與“美術教育實習”為必修課,“中國美術教育史”、“教學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外國美術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為選修課,其目的就在于體現課程的師范性。二是增強人文內涵。多年來,我國的高師美術專業一直以培養畫家、雕塑家和設計師為取向,注重專業技能課訓練,忽視美術史論課學習,這種知識結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也指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這在美術課程觀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在新課程方案中,美術欣賞課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僅需要教師對美術實踐有親身體會,更需要教師具備全面的文化素養,因而需要在美學、美術理論、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乃至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有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還應在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有一定的修養,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人。三是要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一般說來,教師的知識可分成兩類,即“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其中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在教師的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師美術《課程方案》中的實踐性課程達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會實踐(軍訓、社會調查、就業指導、勞動等)、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答辯、藝術實踐、藝術考察等,這些都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專業發展。
三、教學過程趨于數字化
(一)數字化改變了人們關于美術的感知方式
二、教師要培養豐富情感和高尚情操
在傳統的美術課堂中,教師總是一味地灌輸學生枯燥乏味的專業美術知識,而不重視學生情感學習的培養。教師的單一情感致使自身的“教”與學生的“學”嚴重脫節,教學效果不如人意。因此,情感教學鼓勵教師要培養自身豐富的教學情感,使美術課堂活力四射,營造溫馨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情感教學高效實施。另外,教師高尚道德情操的培養,有利于促進學生正確人生價值觀和審美觀的形成,所謂“為人師表”,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這種影響是廣泛、巨大和直接的。情感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能超之過急。教師潤物無聲、和風細雨的感染有利于培養他們美好的品德和正確的審美觀,擁有高尚道德的教師,總能夠正確處理學生的各類問題,并及時糾正他們人生中的錯誤,指引他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同樣也有效促進情感教學的發展和前進。例如,同樣的兩個學生因對一幅山水畫的主題有不同意見而發生口角,一般老師只會將雙方全都痛斥一番,說句“無聊”然后置之不理,而有心的教師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針對每位學生的個人發展特點進行施教,并追根溯源,耐心講解這幅山水畫的主題,使兩位學生均可從中受到知識和教育。美術教學中,教師豐富情感和高尚情操的培養對情感教學的實施至關重要。
三、教師要善于加強師生情感交流
2.美術教師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不高。高校美術教師多數畢業于師范院校,大多是從校門到校門,雖然美術理論知識豐富,但是實踐教學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一是大多數高校由于基本建設任務繁重、建設資金緊張,對美術教師社會實踐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培養重視不夠,在教學硬件建設、教師隊伍培訓資金上投入不多,導致學生實踐教學分組率不高,實踐教學效果不好。二是美術教師隊伍知識結構老化。社會在進步、知識在更新,美術教學改革必須緊跟形勢。但是部分教師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很少主動學習專業知識和實踐技法,只是在教學和工作中被動地學習。久而久之,美術教師專業知識老化,教學形式和手段單一,甚至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效果。三是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創新意識。美術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這就需要教師首先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需要廣泛涉獵與美術專業相關的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美術教學效果。
3.忽視文化課程學習和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目前我國教育考試制度還是“嚴進寬出”,這就造成了高考就如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形勢,家長和考生面臨高考的激烈競爭和巨大壓力,有些文化課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就選擇美術或者音樂,但是自己并不喜歡美術或音樂這類專業。另外,我國現行教育制度是對藝術考生放寬上線分數,藝術生相對于普通考生更容易考上理想的大學。在這種制度和觀念的影響下,相當一部分高校在美術教育教學中忽視了文化課的重要性,學生自己不重視文化課的學習,認為只要把美術專業課學好了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事實上,美術的內涵和精神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才能理解,美術的創造力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做支撐,只有繪畫技巧而沒有文化內涵和底蘊的人不是新形勢下需要的人才,這樣的學生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美術教育需要大量的實踐教學和訓練,但是有些高校缺乏美術實踐教學基地和設備,培養出來的學生實際應用能力不強。
4.學生綜合素質下降,美術學習興趣不濃。當前,大多數高校把辦學效益放在首位,單純追求辦學規模的擴大,不斷擴大招生數量,忽視生源的綜合素質和美術教育教學質量,導致學生綜合素質下降。而且,受到社會功利性和浮夸之風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90后”學生的非主流思想的廣泛存在,導致很多美術專業學生只追求另類和獨特,忽略培養扎實的繪畫功底,不能體會真正的藝術精神和藝術內涵。高校美術教師很多時候只注重培養學生的繪畫技巧,對學生的個人內涵、品德和思想養成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高校學生學風不好,學習興趣不濃,如課堂上使用手機玩游戲、沉迷網絡等現象目前已經成為共性問題,高校和教師也沒有很好的辦法解決這一問題。應該不斷提高美術教學效果,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增加實踐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和創造力。
二、新形勢下高校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對策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美術教育以獨特的方式在完善人格、提升素質、陶冶情操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家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美術教育同樣需要在教育發展理念、教學模式、人才培養定位、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1.順應社會和市場需求,確定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是保證課堂教學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根本。因此,高校美術教育應該是以培養高素質的、符合社會需要和市場需求的高技術、高技能人才為目標。一是教學思想的改革。藝術創作是人類一種高級的、特殊的、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教學思想的改革要求師生首先要共同具有創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美術教學要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創造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美術家,而不是只會照葫蘆畫瓢的“美術匠”。如在進行色彩的靜物寫生訓練時,教師要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先讓學生對靜物進行臨摹,學生能熟練搭配色彩后再進行全新的色彩搭配,培養學生創造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二是高校在確定美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時要緊跟市場需求和企業需要開展調查研究,邀請行業、企業的技師和工程師共同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同時,邀請行業企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為學生授課或者做學術講座,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業后實踐能力強,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
2.提高教師隊伍實踐能力,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高水平、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高校要想提高美術學生培養質量,必須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首要位置,著力提高美術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一是通過國內外研修和項目支撐,培養國內知名的美術專業領軍人物;二是通過選送美術專業骨干教師到相關企業輪訓、實訓和頂崗,提高教師美術教學實踐能力;三是實施校外美術行業企業高技能人才和校內專任美術教師“結對子”,兼職教師全程參與美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建立了一支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通過以上三點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可以使美術教師成為具備深厚藝術知識底蘊和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傳授者,并使教師可以在對學生的傳道授業中滲透人文精神,使教師可以借助美術教育幫助學生凈化心靈,從而使學生的自我人格得以升華。
3.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構建符合社會需求和學生培養實際的美術專業教學體系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一是高校要遵循教育基本規律和美術專業基本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開設美術相關理論和實踐課,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提高學生整體美術理論素質。二是在教學內容上由于學生課程較多、學校設計的課時量是有限的,教師的授課內容一定要針對學生實際和就業需求,決不能泛泛而講,要學有所用;在教學方法上,要堅持深入淺出、觸類旁通和舉一反三,因為美術專業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三是在教學手段上要不斷創新,要舍得投入時間和精力。要結合專業發展和學生實際,運用多媒體、視頻、圖片等種媒介,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教師要廣泛涉獵相關專業知識和課外知識,充分備課,擴大課堂的知識面和內容含量,授課內容既豐富多彩又重點突出,切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
4.提升學生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藝術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美術專業學生由于從小就側重藝術理論和專業課學習,忽視文化基礎課學習,導致學生文化課底子薄、基礎不好。但是,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對美術學習和美術創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藝術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涵蓋歷史、文化、哲學、文學等多個學科,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才能感受領會高雅藝術作品所具有的深刻內涵和寓意,才能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匯到自己的藝術創作當中。因此,高校在做好美術學生專業課教學的同時,要有重點加強學生文化國學等課程教學,切實提升學生文學素養和文化內涵。而且,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啟迪、引導學生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開放思維和想象力,這是教師美術教學的核心任務。
小學生仍然處于少年或兒童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大部分學生在美術課程的學習之后,容易自然或不自然地對身邊的事物感興趣,進而仔細認真地關注身邊的一切。學生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才能得到新結論,才可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性地進行教學,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和創造時間。
(二)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間
學生完成一件作品后,很容易對表現對象產生有意或無意的注意,并且自發地進行記憶。學生觀察的事物多了,自然記憶能力也得到提高,還會對本來毫無聯系的事物重新隨意地組合,進行增添或刪改。一段時日后,學生的想象力就會不由得豐富起來,逐漸在自己腦中形成創作素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介紹教材中出現的事物,比如講到自然界時,教師不僅應該跟學生提到花草樹木,還應給學生講解一些森林中的動物,勾起學生興趣,通過對動物外形特征的描繪,讓學生想象出一幅自然界的景象,并激勵學生將頭腦中形成的世界以畫筆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能夠培養學生敏捷的表現力和豐富的想象力,通過教師描繪的自然界的景象到為學生營造出一幅和諧、多彩、豐富的場景,給學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也為學生日后將要學習的“自然”這一課題的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
多媒體的使用在教學過程中已經十分頻繁,傳統的美術教學使得課堂氛圍死氣沉沉,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單一的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對美術的熱愛。利用多媒體來活躍課堂氛圍,讓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教學方式多元化,也促進學生形成活潑、向往自由的性格,進而調動學生對美術的學習熱情。當遇到學生難以想象的情況時,學生很難與教師互動,只能保持沉默,學生不理解教師所述內容,自然不能跟上教師教學的步伐。這時,教師就不該急切地直入主題,可以先跟學生講解這個概念,讓學生對抽象事物有一定理解,在腦中形成自己的想象產物,然后教師再讓學生動手畫出腦中所想的事物,教師再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教師在課堂前先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效果,“這樣上課學生是否能理解”“應該怎樣與學生互動”“怎樣吸引學生注意”等幾個方面讓學生與教師之間良性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在學生畫好自己的作品后,再由教師播放幻燈片,以圖片和視頻等途徑讓學生直觀觀察抽象事物的外形、顏色和特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通過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內容中,很快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率。而且,也證明通過多媒體可以使得課堂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利于學生接受,能使學生很快融入到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
重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教師必須充分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由于每一位學生對美術的敏感程度、天賦和興趣、實際繪畫能力以及美術基礎知識等的不同,教師有必要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比如,在課堂剛開始時,教師就可以在黑板上板書出不同的教學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階梯式地一項一項完成,鼓勵學生細心完成教學任務。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應該充分發掘他們在美術方面的潛力,引導學生向更高層次學習;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教師應該注重基礎的培養,引起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在美術學習的不同時期,教師應該對學生做出合理、客觀的評價,教師應該多從學生的閃光點出發,給學生更多的鼓勵與支持,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教師科學的學習評價,可以讓學生自主地熱愛美術學習,消除學生的心理恐懼,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
二、實施美術課堂有效教學模式的意義
美術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兒童了解美、感知美、創造美。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針對兒童的心理特征、年齡特征可建構有效的教學模式,進而逐漸培養他們對自然、社會中的美好事物的審美能力以及對藝術的熱愛,使得他們在追尋美的活動中能夠潛移默化地獲得美的感染,陶冶情操,從而逐步提升了自身的藝術素養水平。
1.建構有效的教學模式
有利于培養兒童的創造力美術教育是培養兒童創造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美術教育的本質就是創造性的教育,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美術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兒童全面而個性化的發展,建構有效的教學模式,引導和挖掘出兒童的個性潛能,發現、保護、發展并強化他們的藝術個性。如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寫生、記憶、欣賞等方式來激發學生們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鼓勵他們要發揮自己的藝術個性,創造出真正屬于自己的作品。同時,教師建構有效的教學模式,也能夠鍛煉兒童的觀察力、感知力、想象力,培養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建構有效的教學模式
有利于培養兒童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之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意志、求知欲、自信、獨立、自我意識等。傳統學科教學主要注重兒童智力因素的培養,而美術課堂教學,主要依據的是兒童的心理特征來建構有效的教學模式,進而可引導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能夠培養其求知欲和對藝術的興趣;在進行作品創作時,可通過讓學生完成一幅作品來培養其堅定的意志、耐心。建構有效的美術教學模式也有利于逐漸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點評,來讓兒童樹立起良好的自信。
3.建構有效的教學模式
有利于培養兒童展現自我的能力美術教育主要是通過培養兒童一些美術技能,來讓他們學會欣賞美、發掘美,并將其以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來。建構有效的美術教學模式,教師可將自己的教學思想、課堂教學內容與兒童的認知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生們創造一個活潑、輕松的課堂氛圍;通過各種鼓勵方式,讓學生們在美術學習和創作作品過程中,學會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展現自我。
三、建構美術課堂有效教學模式的策略
美術教育主要有兩個層次的教學任務,一是形式層面,即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們掌握各種美術技能和知識;二是內容層面,即通過學生們的自我創作來讓他們準確地表現出自我情感以及對美的認知。建構有效的美術教學模式恰恰就是依據美術新課程的標準巧妙地連接了兩者,喚醒了兒童的審美意識,來讓兒童主動建構自我的創造能力。
1.建構以訓練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主的有效模式
美術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與實現兒童創造力和創作能力的提升。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們自我喚起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真正地發揮美術教育的價值,逐步培養學生們從不自覺創作轉變為自覺創作、熱愛創造的過程。首先,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據學生們所要表達的情感來進行大小畫交替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讓學生畫較大物體時用小張紙來畫,而畫較小物體時用大張紙來畫,以幫助兒童提高其構圖能力。比如,在靜物的描繪課程中,教師可以將紙裁剪為不同形狀和不同尺寸的大小,來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構圖方法來畫同一事物,即先將畫紙尺寸逐漸縮減,之后再將畫紙尺寸逐漸放大,注意畫面主題要一致,以培養兒童對畫面的駕馭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對兒童創造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其次,在美術課堂中,教師應采取讓學生畫想象畫與現實畫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要以現實畫為基礎向他們講授繪畫的基本技能,然后積極鼓勵孩子們“異想天開”地創造作品,這樣的教學模式,既可以讓兒童打牢基礎技能,又能夠鍛煉他們的思維想象力。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美術教師要積極引導兒童體驗美、認識美,還要結合學前兒童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表現能力等實際情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靈活調控教材,并運用各學科知識,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兒童進行想象訓練,給學生搭建一個豐富的想象平臺。再次,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繪畫故事的教學模式,可選取一些詩歌、故事的情節或學生自己編寫故事,然后讓他們描繪連續的圖畫,以提升兒童思維的連貫有序,豐富兒童的表現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但采用繪畫故事的教學模式相對來說要比描繪單幅繪畫有難度的多,然而學生對自己所熟悉的詩歌、故事等內容興趣較大,在美術教師的引導下能夠很好地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情感,進而提升兒童的創造能力。
2.建構以激發兒童興趣為主的有效模式
興趣是開啟美術教育的大門,因此,美術課堂教學應實施以激發興趣為主的教學模式,利用學前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來安排和設置一些感興趣的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時創設一些小游戲,讓學生參與到游戲活動之中,以游戲為題材進行繪畫,以加強兒童的集體感和情感交流能力。比如,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畫自己”的繪畫課程,繪畫完成之后,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評價。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來優化教學模式,以提高兒童的繪畫水平和欣賞水平。比如在課堂上可讓學生觀看一些優秀的故事片、美術片,其屏幕上美好的形象、絢麗的色彩可潛移默化地促進兒童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審美情感的形成,培養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再次,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教學實際條件將教學課堂搬出教室。比如教師可以帶學生去參觀美術展覽,以開闊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在觀賞的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想象和感悟,引發他們對美術創作的沖動和激情。同時,教師還可以帶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自然帶給我們的美,讓他們對不同季節的樹木、人物等進行描繪,使他們能熟悉美術的造型和色彩旋律。
3.建構以培養兒童造型感和色彩感為主的有效模式
美術教育對兒童造型和色彩的訓練主要以形象感覺為主。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了直觀圖模式對兒童的造型感和色彩感進行培養。比如,教師可以準備一組靜物,先讓學生對這組靜物進行觀察,然后迅速打亂靜物的擺放位置,之后讓他們對這些靜物進行重新擺放,這樣便可以培養兒童對事物的造型感。同時,教師還可以采用填色訓練的模式,用以測試和訓練兒童在色彩表現上的個性、情感,以強化兒童對色彩的了解,進而提升學生的色彩表現力水平以及對色彩的敏感度。比如,教師讓學生對一幅冬日的圖畫進行填色,有的學生會用偏冷的色彩,而有的學生則會選用較暖的色彩,之后教師要予以適當的點評,以便讓學生自己能夠感知不同色彩下的冬日主題,并有針對性的講解一些色彩知識。
在美術教育中,應該讓學生自由地創作繪畫以表現自己的主觀世界,不能一味強調專業技術的提高而忽視學生的自我表現能力。畢加索曾說過:“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于你長大成人之后是否能夠繼續保持藝術家的靈性。”這也更進一步說明,興趣的保持是多么重要。如果課堂教學是在一種單一、枯燥的氛圍中進行,其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我表現。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只有美術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豐富課程內容,才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并使其保持對美術的興趣。
2.美術教育應貫穿人的一生
人類的誕生,是以創造和使用工具為標志的。從古至今,勞動既能創造物質產品,又能創造精神產品,人在一生的學習、工作中都能受到美育的影響。第一,美術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和提高人們對美的感知力、鑒賞力和創造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們的生活情趣,使人們變得更加高尚,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長。美術教育培養人體驗人生的意義、價值的能力。第二,學生想象力的培養也是美術教育中的一個重點。在實際運用中可以通過音樂中的韻律、文學中的空間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音樂與繪畫都是表達人類心靈感悟的產物,兩者用不同的感官感受世界帶來的愉悅。無論是抽象性的音樂作品,還是具象性的美術作品,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都能產生相應的聯想。所以,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音樂的播放,讓學生同時感受音樂作品和美術作品的韻律和節奏,激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文學名著,都能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卷。如,元代馬致遠所作的《天凈沙•秋思》中就描繪了深秋的黃昏,枯藤、老樹、古道、瘦馬等凄涼的場景,如此蕭瑟的景色讓人惆悵;小橋、流水是那么安詳,那么靜謐溫馨,而自己的家鄉、親人卻又離得那么遙遠……其勾畫的景象,由遠及近的畫面,都淋漓極致地展現在我們的腦海中。第三,美術教育可以使人了解美好事物的獨特性和對生活的意義。作者觀察事物、理解事物的角度不同,創作出的藝術作品也千差萬別;觀賞者的個性不同,觀看時的心境不同,對作品的理解也會不同。這也是藝術不同于科學探究的原因所在。第四,美育培養人對美的鑒賞能力。審美活動能調節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們生活環境的不同造就了審美觀的不同,有人積極健康,有人腐化墮落,而通過美育,可以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標準。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適應新時代的審美需求,滿懷激情地追求美好的事物,從而創造美好的生活。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可以通過美育體現的。
3.重視美術教育
一些學校在教學過程中,通常只重視主要科目的教學,而忽略了美術教學。美術教育能順應學生的發展規律,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審美情趣、認知能力、意志品質等,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是很有好處的。因此,學校應該加大對美術教育的關注力度。
4.美術教師應關注知識的滲透
今天的教育已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朝著多元化和立體化方向發展。從美術教學的特點來看,其知識內容具有廣泛性、全面性。要想成為一名與時俱進的美術教師,只有不斷汲取各學科的知識給自己充電,充實自己的“數據庫”,才能順應新時代的發展。同時,應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如美術與音樂、美術與語文、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等,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模式。
5.加強互動
互動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反映問題的紐帶。因此,教師在平常的美術教學中,應當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運用精心設計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與學生交流,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二、在初中美術實施愉快教學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部分都在做應試教育,片面的追求學校的升學率,對美術教育和教學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初中的美術課程是義務教育的必修藝術類課程,起到的是開發學生智力和優化學生品德的作用,通過美術教育,學生學習到了美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審美能力,陶冶了情操,增強了愛國主義的情感,對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方式和創造力都有積極的作用。美術教育也起到了凈化人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的作用。初中階段的學習是一個人個性發展的重要的轉折階段,這個時期學生們的身體和心理都在迅速的發展,并且處于一個不穩定、不平衡的階段。學生在這個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教師的愉快教學,提高自己的專注力和學習興趣,日漸積累變成了一種持久的興趣。興趣的濃厚,就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努力程度,可以徹底消除學生學習的疲倦感和緊張感。初中生在愉快中充滿學習欲望,全神貫注的主動參與到學習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覺得學習是快樂的。美術的教學活動越具有趣味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越高。所以在初中美術的教學中實施愉快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三、初中美術的愉快教學
1.想象在愉快中創造升華
在美術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的內心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約束,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多給學生一些想象的空間,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任何的美術活動其實都離不開想象的推動作用。對于美術而言,沒有想象,就沒有任何的藝術創造。根據想象自由發揮,多鼓勵學生自由的縱橫馳騁,遨游飛翔,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為故事、詩詞、歌曲插圖配畫。悠揚的歌聲、動人的故事,都會把學生帶入到一個童話般的世界,讓學生對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2.情感在愉快中體驗彰顯
美術是內心活動的一種表現。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情感的彰顯在愉悅教學中很重要。學生被生動的感情所打動,是一種高層次的心理狀態,所以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善用情感的力量去啟動和牽引學生,撥動學生的感情,讓學生在美術的情況中進入一種“樂學”的狀態,深刻理解美術愉快教學。
3.享受在愉快中興趣濃厚
鼓勵學生提高自己的審美享受,引導學生多去生活中觀察、體驗、從自然到社會之中多汲取靈感,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寫生,參觀美術展覽、欣賞世界名畫,做出自己的審美判斷。讓學生學會美的享受,美的刺激,鼓勵學生在欣賞美的過程中去想、去看、去投入、去體驗、鼓勵每個學生說出自己的審美感觀,并享受整個過程。在愉快的美術體驗中增強了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范圖”使用的方法
(一)課前使用小學生初次接觸美術缺乏對其正確的理解,因此課前使用的“范圖”是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對繪畫的理解而選擇的,其中包括素描、色彩,繪畫內容包括人物、風景,通過“范圖”的使用讓學生通過實物了解到美術教育的意義,而且能夠提高學生對于美術繪畫的興趣。課前使用的“范圖”提前讓學生了解即將要學的美術繪畫內容,讓學生提前為學習美術打下基礎。
(二)課中使用在課中使用的“范圖”是在學生理解美術的基礎上學習繪畫的技巧,在美術繪畫中技巧種類繁多,每一種繪畫的技巧也不盡相同,因此,需要通過不同類型的“范圖”幫助學生真正了解到每一種不同繪畫的特點。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教師應當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通過“范圖”來展示繪畫整體構圖、色彩的搭配、意境的營造,突出繪畫所要表現的重點,掌握繪畫的技巧。因此,教師必須很好地展現出“范圖”的繪畫過程。(三)課后使用在課后使用的“范圖”主要是提供給學生進行課后的練習,以及臨摹與欣賞,并且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建議,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的問題。課后使用的“范圖”類型的選擇應該從多方面考慮,通過讓學生欣賞多種美術繪畫“范圖”來提高對美術藝術的理解,從美術繪畫的實踐中提高繪畫技巧和審美能力。
三、“范圖”使用的作用
(一)培養想象力在小學美術教育中“范圖”的使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通過對畫作的構思、框架結構的安排、繪畫的技巧運用以及細節的處理都能夠提高學生的處理能力,使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想象力是通過學生腦海不斷思考而不斷擴展,而美術繪畫的過程正是需要不斷思考。教師可以通過確立一個主題,展示相關的“范圖”一段時間給學生觀看,之后就隱藏“范圖”,要求學生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創造畫作,這將能大大的提高小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拓展思維方式。培養想象力有利于學生在繪畫創作時樹立獨特的風格,有利于自由的發揮。
二、培養分析和評價兒童作品的能力
學前幼兒美術作品主要是再現性的,情緒、情感更多起到動力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會對美產生追求,作品中體現出簡單的形式美規律,如畫面的完整、均衡、重復和色彩的明快、鮮艷等。學前教育階段屬于幼兒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如果不能及時對他們的作品進行鼓勵和引導,將會打擊他們的繪畫熱情,影響其自信心的形成。教師要認真觀察幼兒情緒,認真聽取他們的想法。正確引導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護幼兒的天賦。由于幼兒的好奇心很強,對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充滿了興趣和熱情,所以教師在開展美術教育活動時不妨從教育環境入手,為幼兒創造優美的美術教育環境,以此幫助其學習美術。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抓住不同的黃金期輔導幼兒的繪畫,但是要注意不能拔苗助長。教師要以培養幼兒各方面的能力為主,不要過分強調繪畫形象的真實性。在指導幼兒繪畫時,教師既要給予關心和指導,又要少加干涉,在尊重幼兒和保護幼兒天賦的基礎上,讓幼兒無拘無束地創造,發揮幼兒的內在潛力,在幼兒創作感到困難時適時進行啟發建議。
1.改變觀念,提高對農村中學美術教育的認識
首先開好課、開足課,讓學生對美術感興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成立美術小組來帶動其他的同學一起參與美術創作,像一起出黑板報,海報,宣傳畫等。這無形之中在改變著校園文化生活。美術可以提高整體觀察力,讓你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學校對面有一個生意不錯的老板,專門做廣告門市牌,海報等,鎮里的多數設計都是他在做。他跟我說“我學過美術,就在第十一初級中學,那時我學了一年的素描,它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我學會了整體觀察,這對我的工作終生受用。”
2.營造氛圍,感化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2010年以來,我們學校把美術設置為特色課程,2011年我們學校的美術課成為第一個校本課,學校在教學樓二樓特設教師作品展,學生作品展。每年十月份藝術節之季,我們為剪紙愛好者舉辦個人作品展,書法作品展、繪畫作品展。大家欣賞作品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提高著自己的審美能力,慢慢地從內心去接受并喜歡它,自然就會動起手去創作了。還有更好的事是,自從有了特色班,學生輟學率明顯減少了。因為我在上初中的時候也曾經“誤入歧途”,所以我倍加珍惜這些中下等的學生,我甚至試圖改變他們對學習的態度。我告訴他們“只要你想來,我就愿意教,美術畫室一直招兵買馬,無期限。”這是我在畫室門口的標語。看著初一的同學踴躍報名,初二的同學積極加入,初三的孩子欣喜到來的時候,我感到欣慰極了,因為每個學生都有繪畫的經歷,并為之一直堅持,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
3.調整心態,迎接挑戰
作為一名農村中學美術教師,只要美術教育對農村學生有所幫助就行,也許他們誰都成不了藝術家,但有一天回憶起初中的美術課起碼是快樂的事就好。當沒有創作材料的時候,我們一起從生活中尋找創作材料,如草編、泥土、葫蘆、廢紙殼、塑料瓶等。只要能利用上的材料,就是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