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1: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歷史學博士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3-0076-02
一、新聞傳播理論教學目標
新聞是一種媒介,這個媒介是黨和國家的輿論陣地,是政府與人民溝通的橋梁。因此,新聞不僅要有必要的親民心態,還要有其遠見的卓識和寬大的氣度胸懷。在大學新聞理論教學中,教師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和使命,不僅要全面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還要培養學生的個性思維,讓學生成為深度理論知識和創新見解的新聞人才,這也是新聞理論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讓學生成為有思想的人,這是我們教師應該重點關注的。筆者以為,新聞傳播理論教學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學會發現:問題意識培養。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首先就要具備豐富的生活實際經驗,要廣見聞,善思考。在觀察生活中,擅于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就是發現,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渴望和對新聞工作的追求。在大學新聞傳播理論教學中,教師不再只是一個知識的“灌輸者”,而是一個引導者,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并且逐漸地形成一種自主分析能力。基于此,我們可以將新聞傳播理論課程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實習前的教學,主要講解基本原理,教導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注重觀察和分析,發現問題,然后在實習過程中自我解決,如果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在實習結束后將問題帶回到課堂上,由全體師生共同討論探究,通過歸納和提煉,總結出這一學期的主要教學內容。
2.學會思考:邏輯能力培養。作為一名未來的“新聞人”,還必須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們的學生不一定非要成為專業的社會學家,但是一定得具備豐富的社會經驗,成為一名真正的社會工作者。目前的大學教育中,教師仍然將教學重點放在理論知識傳授上,嚴重忽視了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思想力,使得學生缺乏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缺乏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眾所周知,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必須要有對生活的渴望,對社會時事思考的熱情,因此,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要針對這方面教學的缺失,予以重視和彌補,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充分利用近期發生的社會新聞事件,讓學生參與到思考中來,提高學生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3.學會創造:行動能力培養。在新聞傳播理論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創造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去創作,去思考,去研究。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和發揮,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這種自由、輕松、和諧的環境下,學生才能夠做到大膽創新、暢所欲言。我們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充分發揮創新精神。教師不能再堅持“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了,要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地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她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她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充分地開動腦筋、發散思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做到理論才非空談,行動才有靈魂。
二、新聞傳播理論教學模式探索
大學新聞傳播理論教學模式的探索,可以圍繞如何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來進行,可以利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比如,研究型教學、討論式教學、案例教學等等,非常適合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學需要。
1.研究型教學模式。提高大學新聞傳播理論教學質量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營造出一個有濃郁學術研究的學習氛圍,如果理論沒有生機,沒有生命力了,那么其學術發展也就終止了,所以我們要挖掘出理論的靈魂,采用研究型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的具體步驟是問題―研究―交流―互動―結論,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做到與時俱進,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研究內容要與時俱進,我們要引入國內外最新的新聞動態和教學課題,以供學生進行創新性研究;第二,教學理念要與時俱進,增加新媒體和新聞傳播業界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機制等相關內容;第三,教材改變要與時俱進,教材編寫要充分地結合新媒體產業的發展和要求。
互動研究是一種高效的教學和學習模式,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互動,可以幫助他們互相整合信息與資源,增進他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加深他們的友誼。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又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難題,讓學生和學生共同交流,做到教學相長。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大學生并不是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膚淺和懈怠,他們對很多事情都有獨到的看法,也有自己的思維,他們渴望自己的想法得到他人的肯定,他們急切地希望和教師之間進行精神層面的交流,而教師若只把他們當成還沒長大的孩子,沒有為他們提供想象和研究的空間,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研究能力的提高。
2.案例教學模式。新聞傳播理論課程是一門比較枯燥生澀的課程,就其課程本身而言,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們需要運用案例教學模式,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教學模式的步驟是典型案例―課堂研究―互相交流―歸納總結,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講解,引發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并且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現實問題的解釋中。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以教材為藍本,節選出每章節中的重點和難點,利用案例教學法針對這些重難點進行重點講解,比如說在本體理論中,教師就可以選取一些重大的新聞事件的相關視頻,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會了解到其中的理論知識。又如,在傳播主體理論―新聞記者研究中,可以找出那些涉及到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相關案例,再比如,在教學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一章中,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虛假新聞”作為案例。學生通過案例聯想學習內容,大致可以總結出新聞工作的基本特點和傳播規律。
在進行案例教學時,我們應注意幾點,案例的選擇必須是和教學內容緊密相連的,而且還要貼近于生活實際,這樣的案例才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發揮其強大的教學效果。怎樣才能使理論教學課堂走進生活化呢?一方面我們要讓學生去媒介鍛煉,在實習的過程中,注意發現新聞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帶回課堂進行研討,這也為后面的新聞學原理和新聞法規等課程打下基礎,充分發揮本課程對其他課程的延伸影響力;另一方面專業教師也定期到新聞單位一線學習、調研,這樣教師的教學也實現了理論聯系實際,教師的教授不再是空談理論,而是結合真實的案例,進行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此外,我們還邀請新聞單位記者、編輯定期為學生授課,講解新聞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啟發學生分析與討論。
新聞傳播理論教學與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學科息息相關,在教學中,我們還要注重實現多學科的融合和滲透,讓新聞傳播理論教學走向多元化,進一步推動新聞傳播理論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天際.從新聞學教學談高校實踐教學方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0,(09).
[2]金石.新聞理論教材解析與規范的思考――以新聞學概論與新聞理論為例[J].東南傳播,2010,(03).
公共管理論文選題需要參考下面三點:第一、選題與本身工作符合.還有熟悉自己的工作寫出的管理論文才有事實根據,在進行論文的時候才能應對老師的提問,進行更好的論文答辯的回答。第二、上學吧論文建議大家不要盲目抄襲他人論文題目。很多公共管理的學生,一拿到公共管理論文選題的通知,因為第一次接觸公共管理論文,所以還是沿用以前大學本科時候學生時代的那套做事風格,就直接上網百度、知網等網站去搜索現成與自己專業工作相符合的題目。這種現象的形成,造成了一個情況,就是大部分的公共管理學生選題后,且準備好開題報告了,進一步交付導師進行選題與開題。
第一,明確研究對象。案例研究以企業或行業的事件為依據和研究對象,了解案例的價值,內容具有代表性和現實性。
第二,資料真實可靠。案例研究管理論文應具有所收集的第一手資料、訪談內容和統計資料,反映較為全面的信息。
第三,理論結合實踐,從問題分析出發,提出解決措施。
企業診斷研究是運用管理理論及方法,可以是企業綜合診斷或專題診斷,在企業或行業分析的基礎上,找出所診斷的企業在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或改進方案。診斷研究的基本要求為:
第一,確定診斷對象。診斷研究對象應為某個企業(不得虛擬),診斷內容應是企業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第二,掌握企業診斷理論和方法,對所診斷的企業進行準確描述。
第三,根據診斷內容設計診斷方法,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科學分析,并在理論運用和與企業進行必要溝通的基礎上,提出可行性的改進方案。
調查研究是運用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和統計方法,企業或行業值得總結的經驗或教訓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提出有意義的見解,寫成調查研究論文。調查研究的基本要求為:
第一,確定調研對象和目的。調研對象以企業或行業為主,調研目的具有現實意義。
1.1學術博客的信息組織研究
目前,學者主要針對學術博客的信息組織模式、信息組織技術的應用等展開研究。郎潔華針對搜索引擎、學科信息門戶、數字圖書館信息組織模式進行對比分析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學術博客的信息組織現狀進行調研,發現學術博客信息組織模式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信息資源質量普遍不高、已有功能與服務存在操作不便等問題、功能與服務體系不夠豐富和完善等;胡娟等指出目前學術博客存在分類類目設置不全、標簽使用不規范、知識組織脫離語義環境等不足,將主題圖技術應用于學術博客知識組織模型的構建,為學術博客知識組織提供有力的支持;吳丹等剖析了學術博客標注的作用,以圖情領域為例,對中英文學術博客的社會標簽與主題詞表進行對比實驗,顯示社會標簽與受控主題詞的重合率不高,為實現學術博客標注的規范化需要編制規范詞匯列表、建立標簽推薦系統;湯亞芬等選擇圖情領域學術博客為研究對象,構建了圖情博客領域本體,實現了對博客資源的語義描述和系統檢索。學術博客是一種網絡學術資源,其信息組織所要實現的規范標簽、語義檢索等尚沒有實現,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1.2學術博客知識交流研究
在網絡環境下,知識交流是學術博客的首要目的,其具有相對開放性、“多對多”交互方式,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知識交流方式的缺陷,甚至和傳統知識交流方式相結合,共同為學術交流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在學術博客知識交流研究中,學者主要針對知識交流過程與動機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學術博客用戶間的交流是一種自發性的交流,是借助于網絡時代新生的信息傳遞技術與其他博主進行的信息互動。謝佳琳、覃鶴以學術博客知識交流作為研究對象,闡述了學術博客知識交流的整體過程及其主要步驟,包括知識轉移、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王學東等通過關系維和結構維兩個維度構建了學術博客知識交流網絡,應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分析了學術博客的知識交流網絡,并且通過收集科學網24位博主委員會成員的相關數據對此進行了驗證。一直以來,用戶知識交流的動機是學者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甘春梅等以社會資本理論、社會交換理論和公共物品理論為理論基礎,探討了學術博客知識交流與共享行為的心理誘因;王偉軍等以科學網博客社區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私欲、人際信任等顯著影響用戶的知識共享,這里的知識共享行為包括撰寫、瀏覽、評論;而黃原原則主要分析了影響學者發文的動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動力因素包括交流的需要、自我能力展現、個人知識管理和開放存取意識,阻力因素包括知識產權問題、科研考評因素和網絡不穩定。用戶參與學術博客主要是為了學術交流,除了和評論兩種交流途徑外,學術博客中的鏈接也不容忽視。鏈接類似于學術論文中的引文,Thelwall對此進行了類比,發現了4類鏈接動機:所有權、社會性、一般導航、無理由。學術博客促進了知識轉移的實現。Zhao分析了博客中的知識分享網絡和知識轉移,討論了學術博客中知識轉移的實現,發現知識在學術博客中轉移的可能性更大,學術博客的知識轉移也存在一定的障礙,內容不規范、語言障礙等;胡昌平等認為學術博客的博主與知識接收者應該在雙向溝通基礎上實現知識的傳遞過程,有關部門應該加強對學術博客內容的規范;張玥等則以圖書館學、情報學領域博客為例,通過核心-邊緣分析方法界定虛擬群落,描述群落結構,分析此群落中成員的彼此關系,認為基于話題的聯系在節點的聯系中是一種相對較弱的聯系。雖然學者們逐漸趨于利用博客進行專業方面信息的交流,但國內外學者之間很少通過博客進行交流,國內與國外交流網絡的密度也存在明顯的差距。知識共享是知識管理的核心環節。劉楓探討了學術博客知識共享的模式,從網絡用戶行為的角度分析了網絡用戶對知識共享的影響,得出網絡用戶的知識共享障礙,為以后構建基于學術博客的知識共享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但還沒有對知識共享模式進行實證研究。從現有研究可以看出,學者對學術博客知識交流、知識轉移、知識共享關注較多,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目前還沒有針對學術博客知識創新的研究,這為未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2個人知識管理在學術博客中的體現
2.1科學網博客
科學網博客社區是實施實名制的虛擬社會網絡社區,博主身份主要是科研人員、高校教師、技術人員等高級知識分子,定期地在博客首頁推薦關注較多的話題,是典型的跨學科學術共同體。
2.2學術博客中的個人知識模塊
在學術博客中,用戶個人知識管理是對博客平臺的知識進行獲取、存儲、吸收、分享等處理過程,包括自身外化的知識和從博客平臺獲取的知識。在大眾創造內容并彼此交互的學術博客中,用戶處在一個多維的信息空間中,信息資源得到極大的豐富和補充,文字、圖片、鏈接等信息繁冗復雜,信息迷航很容易發生。在科學網博客中,網民在注冊為科學網用戶時,需填寫本人研究領域并進行實名制注冊,博客服務提供商根據用戶的學術名片對其進行聚類。
2.3學術博客用戶的個人知識管理過程
學術博客用戶的個人知識管理是指對自身所關注的知識在獲取、吸收等方面進行管理。信息源的選擇是個人知識管理的出發點,博客用戶通常根據個人的研究領域、興趣等進行信息源的選擇和過濾。博客服務商為用戶提供網站搜索,方便用戶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結構、學習工作需求、興趣愛好等自主地選擇所需信息源。在科學網博客中,用戶采用實名認證的方式注冊,注冊時需要寫明自己的研究領域,形成自己的學術名片,博主之間可以相互建立好友關系,形成個人所選取的信息源。用戶通過學術博客獲取信息。博客屬于用戶交互式應用,學術博客是學術用戶借助于博客平臺生成的內容,網絡用戶可通過博文搜索、加為好友、學術名片等獲取自身所需信息。學科分類、群組等功能為學術博客用戶提供了更加廣泛的搜索與獲取信息的渠道。學術博客具有開放存取的特點,這恰好能滿足網絡用戶的需求,對促進學術交流、資源共享和科學研究等具有重要意義。用戶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組織。信息組織是為了使隱性知識顯性化、顯性知識隱性化而對知識客體進行收集、整理、分類、加工、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組織化過程及其方法。在科學網博客中,有個人博客和機構博客兩種類型,主要的信息組織方式是分組,用戶通過對好友分組,使具有同一興趣的好友或某領域的學習共同體聚合在一起,以劃分信息動態。博主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相應的群組。博客好友之間的信息交流。博客是一種社交類平臺,交流互動是網絡用戶參與博客社區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博客社區賴于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在學術博客中,博主可用多種方式參與交流、分享知識,例如評論某條博文、發送消息給好友等,在交流溝通中強化與好友的聯系,保持知識的傳播效率。通過學術博客實現知識創新。網絡用戶個人知識管理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自身的知識創新。知識創新可能來自于知識擁有者之間的交流互動、知識共享以及自身對所獲取知識的內化、外化的循環過程。博客社區的多重功能為知識的循環提供強大的支持,知識擁有者可通過發文、分享等自愿、無償貢獻自己的知識,比如用戶將所獲取的知識分享到QQ空間、微博、微信等其他社交平臺實現知識的再次分享,從而加快知識的流通;通過對同一博文展開評論而實現知識的交流互動,通過個人知識管理,基于自身的知識結構,對所獲取的知識進行內化、加工,進而轉化為個人所擁有的知識;最后,借助于博客平臺,用戶通過發文、討論等形式將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外化為新的知識而被傳播、共享。在這個循環過程中,知識貫穿于個人知識管理的始終,用戶最終是為了實現知識的創新。在學術博客平臺中,用戶利用信息的過程正是個人知識管理的過程,包括信息源選擇、信息獲取、信息組織、信息交流、知識創新。反映了網絡用戶在科學網博客中的信息行為。
2.4學術博客用戶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社交關系分析
學術博客為博客用戶提供了全新的互動平臺,用戶間的知識共享是用戶在知識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的知識互動。邱均平采用了鏈接分析法和社會網絡分析法,通過博主-好友互鏈的二模網絡結構分析,發現基于好友鏈接的互動關系廣泛存在,通過共鏈分析,發現好友群體中最具影響力的博主。在學術博客中,因博客知識是以用戶為載體進行傳播的,故對社交群體的管理是對其個人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科學網博客中,用戶與信息是一個共同體,用戶間的互動是一種信息機制,借助于學術博客平臺得以有效運轉。在個人知識管理過程中,用戶要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管理,首先是對博客中的社交關系進行合理的管理。科學網博客用戶知識互動主要通過加為好友、加入群組等功能來實現。加為好友是博客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發的行為,需要得到對方的審核通過才能發送消息。群組將具有共同研究領域或共同興趣的博客用戶聚集起來。博客注冊用戶之間通過成為好友實時地獲取信息。科學網博客中,網民要想成為博客用戶,需實名制注冊,每個用戶都擁有學術名片,一般來說,注冊用戶會根據其他用戶的學術名片選擇好友,比如情報學研究領域內的用戶更傾向于關注本學科研究領域內的用戶,即學術名片便于用戶定位個人所需信息。加為好友是科學網博客中最直接、最便捷的社交方式,也是知識獲取與傳遞最快速的手段,故有選擇性地加好友、加群組是在網絡社交過程中進行知識管理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科學網博客平臺中,注冊用戶均可信息,內容更新速度迅速,信息繁榮復雜,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因此,博客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選擇最值得學習、最需要了解、最值得借鑒的博客用戶加為好友,對博客信息進行有意識地篩選和過濾,節約獲取最有價值信息的成本。
在一般情況下,可選用市售的合成洗滌劑,對玻璃儀器進行清洗。當儀器內壁附有難溶物質,用合成洗滌劑無法清洗干凈時,應根據附著物的性質,選用合適的洗滌劑。如附著物為堿性物質,可選用稀鹽酸或稀硫酸,使附著物發生反應而溶解;如附著物為酸性物質,可選用氫氧化鈉溶液,使附著物發生反應而溶解;若附著物為不易溶于酸或堿的物質,但易溶于某些有機溶劑,則選用這類有機溶劑作洗滌劑,使附著物溶解。
試舉幾例:久盛石灰水的容器內壁有白色附著物,選用稀鹽酸作洗滌劑;做碘升華實驗,盛放碘的容器底部附結了紫黑色的碘,用碘化鉀溶液或酒精浸洗;久盛高錳酸鉀溶液的容器壁上有黑褐色附著物,可選用濃鹽酸作洗滌劑;儀器的內壁附有銀鏡,選用硝酸作洗滌劑;儀器的內壁沾有油垢,選用熱的純堿溶液進行清洗。
在實驗室,還有專門配制的洗滌液,可供重復使用多次。
二、掌握洗滌玻璃儀器的操作方法
對附有易去除物質的簡單儀器,如試管。燒杯等,用試管刷蘸取合成洗滌劑刷洗。在轉動或。上下移動試管刷時,須用力適當,避免損壞儀器及劃傷皮膚。
然后用自來水沖洗。當倒置儀器,器壁形成一層均勻的水膜,無成滴水珠,也不成股流下時,即已洗凈。
對附有難去除附著物的玻璃儀器,在使用合適的洗滌劑使附著物溶解后,去掉洗滌殘液,再用試管刷刷洗,最后用自來水沖洗干凈。
一些構造比較精細、復雜的玻璃儀器,無法用毛刷刷洗,如容量瓶、移液管等,可以用洗滌液浸洗。
限于篇幅,現以酸式滴定管為例,介紹其洗滌操作如下:洗滌開始,先檢查活塞上的橡皮盤是否扣牢,防止洗滌時滑落破損;注意有無漏水成堵塞現象,若有則予以調整。關閉活塞,向滴定管中注入洗滌液2~3毫升,慢慢傾斜滴定管至水平,緩慢轉動滴定管,使內壁全部為洗滌液所浸到。豎起滴定管,再旋開活塞,放出洗滌液,這樣使活塞的人段也能洗到。最后用自來水沖洗,同樣從活塞下部的尖嘴放出,不可為節省時間將液體從上端管口倒出。
洗凈標準如前所述。
三、及時洗滌玻璃儀器
及時洗滌玻璃儀器有利于選擇合適的洗滌劑,因為在當時容易判斷殘留物的性質。有些化學實驗,及時倒去反應后的殘液,儀器內壁不留有難去除的附著物,但擱置一段時間后,揮發性溶劑逸去,就有殘留物附著到儀器內壁,使洗滌變得困難。還有一些物質,能與儀器的本身部分發生反應,若不及時洗滌將使儀器受損,甚至報廢。
學生實驗“中和滴定”所有的堿式滴定管,使用后擱置時間一般較長,如不及時洗滌干凈,殘存的堿液與玻璃管及乳膠管作用,使乳膠管變質開裂,不能使用,而且乳膠管粘附到玻璃管和玻璃尖嘴根部,很難剝離更換。筆者曾試用百分之三十七的鹽酸配成1:1的溶液,將玻璃管及玻璃尖嘴上粘附著乳膠管殘余物的部分浸入其中,經過一段時間,取出用自來水沖洗掉酸液,然后較易剝離干凈,重新裝配。雖然如此,卻耗費試劑、材料和時間。
四、其它注意事項
一、引語
雖然《哈利波特》系列叢書受眾廣泛,但這套圖書還屬于兒童文學。兒童文
學是文學的類別之一,它是指切合兒童年齡特點、適合兒童閱讀欣賞、有利于兒
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陳子典,2003)。被譽為"東方安徒生"
的兒童文學家陳伯吹就指出:"一個有成就的作家,和兒童站在一起,善于從兒
童的角度出發,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是以兒童的心靈去
體會,就必然會寫出兒童能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來"(陳伯吹,1959)。
筆者試圖從譯者的讀者意識出發,探索翻譯策略,并以此為基礎評議馬愛新
女士翻譯的《哈利波特與密室》的中譯本第一章的內容。
二、譯者的讀者意識
"古今中外的譯家們在翻譯時都不自覺地是在為他們心目中的讀者群服務"
(辜正坤,2003)。也就是說在做翻譯工作之前,要知道譯本究竟是為誰服務(譚
載喜,2004)。概括的來說,譯者的讀者意識,就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目標
讀者的關注。讀者意識可以分為三層:"讀者是誰,讀者有何需求以及讀者需求
如何滿足"(郭一天,2005)。
就兒童文學翻譯作品來說,其主要讀者群是教育程度不高的少年和兒童,他
們喜歡幻想,對一切充滿好奇,容易接受簡單、有趣和奇妙的新事物,而對于乏
味、抽象和復雜的事物則沒有多少興趣。因此,兒童文學的譯者們不僅要保持語
言的童趣,同時還需要把原文中的異域特色傳遞給譯入語的小讀者們。在翻譯過
程中,靈活運用異化和歸化這兩種翻譯策略。
總體而言,在遵循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兒童文學譯作的語言應該遵循譯入
語的語言習慣,要符合兒童讀者的閱讀能力和興趣傾向等,要選擇兒童讀者能接
受的語言來表達。另一方面,在處理譯入語文化中沒有的意象時要盡量保留原文
中的特色,這樣可以幫助兒童開拓眼界,更多的了解外國文化。
三、案例分析
(一)遣詞造句層面
要保證兒童準確理解作品,首先要保證譯文的忠實性亦或是準確性。因此,
譯文的語言應該遵循譯入語的表達習慣,并且盡量做到譯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
少用生僻詞匯或復雜句式。
1、譯文的準確性
例句一:
Ever since Harry had come home for the summer holidays, Uncle Vernon had
been treating him like a bomb that might go off at any moment, because Harry Potter
wasn't a normal boy.
譯文:自從哈利放暑假回家,弗農姨父一直把他當作一顆定時炸彈看待,因
為哈利不是個正常的孩子(馬愛新譯)。
細讀譯文,如果哈利果真如"定時炸彈"一般"定時"惹麻煩的話,那么德
思禮一家反而不必時刻警惕著哈利了。因此筆者試譯如下:
自從哈利回到德思禮家過暑假,弗農姨父就視他如一顆炸彈,好像隨時都會
爆炸,因為哈利波特并不是個正常的孩子。
2、譯文的簡潔性
由于英漢語言的差異,當翻譯一些長句時,通常需將長句進行拆譯。那么在
面對小讀者時,我們更應該為他們掃平理解作品內容的障礙,保障譯文的簡潔性。
例句二:
He missed the castle, with its secret passageways and ghosts, his classes (though
perhaps not Snape, the Potions master), the mail arriving by owl, eating banquets in
the Great Hall, sleeping in his four-poster bed in the tower dormitory, visiting the
gamekeeper, Hagrid, in his cabin next to the Forbidden Forest in the grounds, and,
especially, Quidditch, the most popular sport in the wizarding world (six tall goal
posts, four flying balls, and fourteen players on the broomsticks).
譯文:他想念那個城堡,那些秘密通道和幽靈鬼怪,想念他的課程(也許除
了魔藥老師斯內普的課),還有貓頭鷹捎來的信件、大禮堂的宴會,想念他宿舍
樓里的四柱床,想念禁林邊上那件小木屋和狩獵場看守海格,更想念魁地奇球-
-魔法世界里最流行的體育運動(六根高高的門柱、四只會飛的球、十四名騎著
掃帚的球員)(馬愛新譯)。
這句話是一個典型的長句,同時還要注意哈利所想念的一系列事物: 前半
句castle、classes、mail等等都是名詞,而之后又是一些含有動詞含義的事情諸
如 eating banquets、sleeping in his four-poster bed、visiting the gamekeeper。但是
譯文中并沒有做任何處理,直接將長句原封不動譯地為一句話,還將eating、
sleeping以及visiting直接省略不譯。筆者認為在翻譯時應該對這一長句進行拆
譯,并試譯如下:
他想念有秘道和幽靈的學院城堡,想念那些魔法課程(這也許除了斯內普老
師的魔藥課),還有貓頭鷹送來的信件。他真想在大廳里吃大餐,睡在塔樓宿舍
有四根帷柱的床上,去禁林旁空地的小屋拜訪獵場守護員海格。當然哈利最想念
的還要數魁地奇--魔法世界最流行的運動(6根高聳的門柱,4只不停飛舞的
球還有14名騎著掃帚的球員)。
3、譯文的童趣性
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我們要盡可能保持原文中的童趣,這樣更能引起兒童
的共鳴。
例句三:
He missed Hogwarts so much it was like having a constant stomachache.
譯文:他真想念霍格華茲,想得五臟六腑都發痛(馬愛新譯)。
原意為哈利太想念霍格華茲學校了,這種感覺就像是得了持續胃痛一樣。可
如果要這樣翻譯的話,讀者可能會覺得哈利的胃不好。因此譯者馬愛新女士對這
句話進行了改譯,改譯后可以幫助目標讀者獲得更具體生動的感覺,更能理解原
文的含義。同時這種說法也更符合兒童的語言特色,保留了作品的童趣性。
(二)文化特色層面
《哈利波特》系列叢書與凱爾特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關系,很多目標讀者對
其中的文化概念更是相當不熟悉。因此在做翻譯時,譯者要盡量保留原文的文化
特色。
例句四:
All Harry's spellbooks, his wand, robes, cauldron, and top-of-the- line Nimbus
Two Thousand broomstick had been locked in a cupboard under the stairs by Uncle
Vernon the instant Harry had come home.
譯文:哈利剛一到家,弗農姨父就把他的咒語書、魔杖、長袍、坩堝和最高
級的光輪2000鎖進了樓梯下那個又小又暗的柜子里(馬愛新譯)。
根據Kernerman English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cauldron的含義為a large
deep pot (used especially by withes) for boiling things in。因此它是指巫師世界巫師
們用來制作魔藥的工具,通常為深底的圓形鍋。而譯文中則譯為"坩堝",這對
兒童讀者們來說可以說是一個生僻詞。首先小讀者們知道這兩字的發音,這個物
品的功能或形狀嗎?如果解決不了這幾個問題,那么顯然坩堝這個譯法是不合適
的。另外其他版本還有將其譯作釜或大釜的,但是這樣的譯法也不能解決上面提
出的幾個問題。為了讓更易理解這個"新鮮詞",筆者試譯:
哈利剛一到家,弗農姨父就把他的魔法書,魔杖,校袍,制藥圓鍋還有最頂
級的光輪2000掃帚都鎖在樓梯下的櫥柜里了。
四、結語
兒童文學作品讀者的特殊性決定了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與其他的文學作品
翻譯的不同。因此在做翻譯時,譯者的讀者意識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提出在兒
童文學翻譯中,譯作的語言應該遵循譯入語的語言習慣,而文化元素則應保留原
文中的特色這一翻譯策略。并就此從詞句層面和文化元素兩個層面評議了《哈利
波特與密室》第一章的譯文,討論了讀者意識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中的重要性。
只有在翻譯過程中始終貫穿這一點理念,才能保證譯文的質量,譯出一部深受兒
童喜愛的作品。
參考文獻:
J. K. Rowling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New York: Scholastic
Inc., 1998
陳伯吹《兒童文學簡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59
陳子典《新編兒童文學教程》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鄧紅順《兒童文學翻譯策略討論》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
郭一天《讀者意識芻議》軍事記者,2005
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據了解,鞠川陽子已聘請了律師,并向復旦大學和銷售論文的“中國知網”提出巨額賠償要求。復旦發言人在電話中向記者表示,“這是她的權利”,學校將積極應對。
■ 焦點
1 復旦是否向網站出售論文?
復旦大學承認,鞠川陽子的論文確實提供給了“中國知網”,但“完全出于學術公益服務的目的”。論文稿酬由作者直接向雜志社領取。
復旦在聲明中介紹說,2007年復旦與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簽訂協議,加入《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建設。該電子雜志社由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成立、教育部主管。而《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由該社“中國知網”實施網絡出版。
鞠川陽子提供了一份交涉錄音,其中一男子說,“中國知網提供的費用,研究生院也是拿不到的,而是交給了學校,不再給到學生個人”。鞠川陽子據此認為,這在事實上構成了學校出售論文。
復旦發言人說,有關人員不了解實際情況。學校與中國知網只有一筆論文采集費,“除此之外沒有金錢往來”。這實際上就是中國知網給學校的成本補貼,每本論文10元錢”。
2 雙方是否簽訂“保密協議”?
鞠川陽子介紹說,她在2009年10月完成復旦碩士學位論文,并同復旦簽訂了10年保密期限的保密協議。
她說,“現在復旦極力否認保密協定有效性,如果今天不承認,那就應該在入學時候就告訴我”。
但復旦發言人表示,如果學生要申請論文保密,必須是在論文開題時便同導師一起向學校提出。而鞠川陽子是在論文完成后向圖書館遞交論文時才提出申請。“對于涉嫌要保密的內容,是有嚴格規定的。從申請單上看,鞠川陽子只是簡單地填寫了保密緣由為‘公司機密’,并勾選了‘絕密十年’,圖書館在看到該申請后,沒有看到學校的涉密認證,認為不符合規范,便沒有批準她的‘保密’申請。”鞠川陽子實際上并沒有與復旦簽署過保密協議。
3 誰有資格認定論文“絕密”?
復旦發言人表示,學校在鞠川陽子論文是否涉密的問題上有過調查結論,不能認為其論文涉密,校內也沒有發現涉密管理違規。如果說有問題,那是校內行政管理服務有不到位之處。
鞠川陽子對“只有學校才能認定保密”的做法提出質疑。她說,“我公司的商業機密為什么需要你認定,我自己為什么不能保護自己的商業機密?”而復旦發言人表示,復旦是根據國家的保密體系走的,這不是學校是否尊重其公司商業秘密的問題,“這涉及現有保密體系銜接的問題,不是復旦所能解決的。”
■ 連線北京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
“論文是否涉密由學校定”
昨晚,北大研究生院有關負責人在電話中向記者解釋說,北大也有保密論文,但是否屬保密論文須由學校來定而并不是由學生來定。“在學生確定選題后,就會確定論文選題是否屬于保密論文”。
依照北大《涉密研究生學位論文和博士后出站報告及學位申請的保密管理規定》,研究生學位論文和博士后出站報告劃分為:絕密、機密、秘密、內部、公開,定密申請一般應在論文開題時提出,涉密論文答辯不公開舉行。
另外,在學位論文的保存和使用問題上,北大規定,在無密級的學位論文上,印刷本保存在圖書館學位論文閱覽室,不提供外借但提供室內閱覽服務;為存在館際合作關系的兄弟高校用戶提供文獻傳遞服務和交換服務,并保存交流檔案。
文物博物館是開放的場所,所以如何進行文物的保護與管理,對于博物館來說是重要的課題。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只有在整理的過程中,供人們賞鑒的過程中,更加仔細的進行管理,才能避免文物遭受損失。在博物館的管理中,不僅要注意避免文物的蟲蛀、破損等損失,更要注意加強人們對于文物的保護意識,盡可能的保護文物完整性,也讓其實現自我價值。
1 文物保護重要性
文化博物館里陳列的文物都是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進步,這些文物也更加的具有意義,可以讓人們對于國家的文化歷程更加了解。隨著科技手段的發展,人們社會經濟在不斷進步,相對的,當人們了解了文物的重要性,盜竊手段也在不斷跟隨著科技在進步,人們在與盜竊者的斗智斗勇中,需要不斷跟隨科技腳步,加強博物館管理的技術,并且要提高人們的管理意識,加強政府對于文物保護的注重性,也要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只有這樣才能讓人們了解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也能讓文物博物館的管理技術更加先進。
2 文物博物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管理意識薄弱
在很多的文物博物館中,管理人員對于博物館管理并不具有積極性,在工作過程中,更多的是按部就班的管理行為,并不會主動提出改進辦法,對于文物重要性也并不了解。政府在文物博物館的管理上,法律法規并不多,相對政策也并不完,對于文物保護方式或有提及,但是對于博物館管理人員卻并未有什么要求,政府對于管理人員的管理意識薄弱,所以就會造成,博物館管理人員對于文物管理管理的意識也薄弱。
2.2 管理手段比較落后
社會在不斷進步,經濟在不斷前行,科學技術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但是在文物博物館的管理上,管理手段并未做到與時俱進、實時更新。很多博物館的管理設備依舊是舊設備,導致文物安放的環境并不適合儲存文物。落后的管理設施,不能滿足文物適應存放的濕度、溫度,這樣就會對文物造成傷害,損害文物的使用年限。
2.3 管理水平比較低
管理人員自身水平較低,管理設施的落后,都造成博物館管理水平的地下。在沒有專業人員進行管理的情況下,博物館并不能指定適合文物存放的條件。在很多大城市,博物館的管理水平尚不能達到很高水平,中小城市的博物館在管理上水平就更加落后。博物館作為不盈利的公益性單位,并不能為管理人員提供更高工資,就造成了專業人才并不滿足薪資待遇,能接受薪資待遇的管理人員卻不具有專業的管理知識,也就造成了博物館的管理水平普遍較低,對于文物保護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3 提高博物館文物管理水平的措施
隨著人們文物保護意識的提高,對博物館的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關管理人員一定要針對當前博物館文物保護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要提高工作人員的管理意識,還要使工作人員認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對管理機制進行優化與完善,還要引進先進的設備,這樣才能保證文物展覽環境的優質性,才能避免文物受到破壞或者出現破損。
3.1 規范博物館的基本操作流程,加強管理意識
《文物保護法》對館藏文物的規定有十一條,但如何來管理這些文物卻也只有總體的規定,如“必須區分文物等級,設置藏品檔案,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并報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門備案”,而沒有具體的操作流程。對于每個博物館,都應有一套規范的基本操作流程,并根據各館的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文物的保護管理是博物館工作的基礎,也是博物館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有:藏品來源、移交入館、館內清理、入庫、庫內整理。在館內,通過規范這一基本操作流程,使得館內工作人員充分認識到文物管理保護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還應對工作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建立獎懲機制,雙管齊下,加強其管理意識。
3.2 引入先進計算機設備,使管理工作數字化
科學技術的進步,給博物館管理也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如果可以更好的利用計算機管理技術,引進計算機進行文物管理,可以使文物的整理更加具有規范化,對于文物的管理也能更加具有實時性以及有序性。計算機形成的大的文物資料數據庫,可以容納更多的文物信息,對于文物資料查找也更加便捷,也能增加文物的信息傳播性,提高文物資源利用率。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計算機的應用日益廣泛。因此引入先進計算機設備,使管理工作數字化,充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是改善文物管理的重要途徑。文物的數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文物信息的數據化管理體系。利用計算機的各種多媒體技術,把館藏文物的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資料信息,準確、系統、多角度地進行存儲備份,提供準確高效的查詢、修改、統計、復制、輸出等功能。
3.3 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和聘用相關專家相結合
管理人員作為博物館的重要管理人員,承擔著文物保護的重要職責,也要負責日常的文物整理、借閱、收集等許多工作,如果管理人員能更好的進行文物的歸檔整理,借閱傳播,就可以讓文物的利用率更高,保護程度也會更好。在管理過程中如果可以更好的不斷提升自己能力,增強文物鑒賞能力,加強文物保護知識,對于博物館管理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文物保護也有重要價值。
文物保護對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的歷史遺留物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防止其受到損害的過程,是一項具有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在目前人才匱乏的條件下,政府和文物市場開發部門應加強合作,通過政府出政策,市場出資金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來從事文物保護工作。不僅如此,還應做到既能夠吸引人才又能夠留住人才,并積極對原有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使其盡快達到文物保護工作的要求。此外,還可以采用聘用方式,聘用經驗豐富、知識淵博、能力強的人才擔任文物保護的重要工作。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合聘用相關專家相結合,不僅能夠緩解文物保護人才匱乏的現狀,保證博物館的正常運作,還為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提高博物館的管理水平。
4 結論
文物博物館的管理相對圖書館管理需要更加謹慎、嚴格,只有管理人員具有更高的管理意識,管理技術緊隨潮流、與時俱進才能讓文物博物館的管理更加規范化、合理化,才更加能保證文物的安全,也能讓文物存留時間更長,更加能發揮價值,傳播文化歷史,也更加有利于建設現代文明。
在臺灣地區,各類讀書會異彩紛呈,活躍在臺灣的各個角落。在眾多形式的讀書會中,發源于臺灣大學的“唐律研讀會”尤其引人注目。筆者利用在臺研修期間,曾對它作了一點調查和考察,現呈奉于大家面前,以求有所裨益。
一、“唐律研讀會”的歷史概況
“唐律研讀會”是從日本引進的一種讀書方式。據召集人高明士教授介紹,這種讀書方式本來是我們中國的傳統讀書方式,但我們后人逐漸淡忘了這種讀書方式。該研讀會開始于1994年,1994至1996年是基礎研究階段,主要依個人興趣與專長,先逐條逐字解讀唐律部分條文,并以史學的觀點,探討中華法系的沿革演進,也析論既有的學術著作。1997年度研讀工作暫停,各會員根據自己的研習心得,撰寫可發表之研究報告,以展現并反省三年來的研討成果。自1998學年度開始,該研讀會改變過去只依個人興趣條文解讀方式,而由具有總則性質的《唐律疏議?名例律》開始,依序解讀,持續至今。十余年來,唐律研讀會已經陸續解讀完畢唐律277條,超過唐律全部條文(502條)的二分之一。
二、“唐律研讀會”的組織和成員
“唐律研讀會”由臺灣大學歷史學系高明士教授擔任召集人,聯合臺大、政大、師大、文大等校歷史系與法律系師生進行研讀,成員包含史學界、法學界教授、研究生以及大學部學生。我們從下表主要成員簡介一覽中可以看出這種學科的結合,從而為我們的跨學科聯合研究提供有益啟示。
凡欲參加“唐律研讀會”的專家學者或者學生,均采取自愿方式,不用交付任何會費。在每次研讀會舉行時,與會者需要在簽到表上填寫自己的名字。所以,“唐律研讀會”是一個開放型讀書會,允許外界自由地參加。
三、“唐律研讀會”性質與目標
“唐律研讀會”實質上是一種個人自由閱讀與集體交流閱讀體驗相結合的讀書形式。每次大家選擇《唐律疏議》中相同的條文,自行閱讀和查閱相關資料,然后在定期舉行的研讀會上彼此交流閱讀體會,并鼓勵和允許不同觀點相互爭論。其目標是:提振法制史研究風氣;發揚基礎研究精神;探討以唐律為中心之歷史問題,尤重唐律對其后歷史的影響;歷史學者與法律學者就法制史課題進行科際整合;建立以唐律為中心的中國法制史網絡討論群。
四、“唐律研讀會”的活動形式
“唐律研讀會”有多種活動形式,概括起來,主要有:
(1)自行閱讀。會員自行讀完選定的《唐律疏議》中的有關條文,并以書面形式準備好閱讀心得或報告。
(2)研讀會。這是“唐律研讀會”活動的主要形式,每兩個月舉行一次,一般在”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會議室”進行。座談由召集人主持,記錄員記錄研讀內容。會員在會上暢談各自的心得體會或對所閱的條文發表評論。
(3)學術研討會。迄今為止,該研讀會共舉辦過五次學術研討會,會議時間和內容分別是:第一次在1998年3月至5月間,該會成員借論文研討會,報告各自研究成果;第二次是2001年7月19日―20日,舉行“唐律研讀會第一次成果發表會”,除了研讀會的成員外,還邀請多位海內外專研唐律與法制史的學人共同參與研討;第三次是2004年5月22-23日,舉辦“東亞教育與法制研究的新視野”研討會;第四次和第五次是2005年度,于4月29日舉辦“東亞傳統家庭教育與家內秩序國際研討會──教育與法制的探討之一”,于6月2―3日舉辦“傳統東亞的家禮與國法國際研討會──教育與法制的探討之二”。
(4)固化有關成果。自1994至2006學年度為止,“唐律研讀會”已經召開逾105次研讀會,其中申報”教育部顧問室”的研讀成果報告書計有九本,申報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的研讀成果報告書有一本,向“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申報者有三本;公開出版《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一)教育與政治社會》、《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二)唐律諸問題》、《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家族、教育與國法》、《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二)家內秩序與國法》等六部專書;有6位博士研究生以唐律研究作為博士學位論文,這六篇博士論文均陸續由五南書局出版,作為《中國法制史叢書》(據介紹,北京大學出版社亦已同意將《中國法制史叢書》出版簡體版)。
五、“唐律研讀會”的經費來源
“唐律研讀會”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撥款和有關單位或個人資助。1994年研讀會在“教育部顧問室”資助下創立,后來由“國科會”資助繼續讀書活動。有關單位或個人的資助主要限于學術研討會和出版成果,比如《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系由“洪瑞先生學術著作獎助出版委員會”獎助出版;第三次學術研討會系由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及玄奘大學資助下舉辦;而第四、五次學術研討會均由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資助舉辦。
六、結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21
信息化是當今時展的大趨勢,信息必將成為第一生產要素,也將構成信息化社會的重要技術物質基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加速了社會對于信息的需求與擴展,同時對于信息時代下大學文化傳播也是新的挑戰和機遇。而大學文化傳播是大學文化建設的精神基礎,應該適時地利用高效的傳播操作模式開展大學文化的傳播。所以,探析信息時代構建大學文化傳播模式的理論支撐,能夠為大學文化的傳播提供豐富的實踐意義和指導理論。
1 信息時代的大學文化建設
信息時代改變著世界,也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而教育作為人類社會一種特有的知識繼承傳播活動也在經歷技術變革的洗禮。信息技術在被時代灌注以新的活力同時,也促進了大學文化教育與傳播的革新,并逐步衍生出教育現實的各種新現象與新問題,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大學文化的建設是全方位的文化建設,是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離不開物質的投入,也離不開對大學文化的傳播,兩者相輔相成。而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是群體精神意識的傳遞,即大學文化的傳播。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需要繼承和借鑒中外經典文化傳播模式的理論,構建新模式來提升文化建設的傳播效果。
2 文化傳播的經典理論模式及借鑒
傳播模式是指研究傳播過程、性質和效果的公式。卡爾?多伊奇1966年在《政府的神經》一書中曾論述過在社會科學中模式的有構造和解釋兩大主要功能。具有代表性的傳播模式有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論”、馬萊茨克“大眾傳播場”理論、“韋斯特利――麥克萊恩式”理論和“波紋中心”傳播模式理論。在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模式研究中,將其經典傳播理論應用其中,吸取精髓,創新探索,構建符合時代氣息文化傳播的理論和執行模式,凝聚成一種無形的合力與整體趨向,以培育高素質人才的建設,推動大學發展的不竭動力。
2.1 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論”及其借鑒
2.1.1 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交往觀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活動過程,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在人們滿足了物質層面上的需求后,便產生了精神層面上的需求,“交往的需求”就是其一。
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模式不再是直接產生物質產品,而是通過大學文化的傳播者的精神意識影響接收者的精神思維,使接收者產生與傳播者相近的精神意識,大學文化傳播者的目的是促成大學文化接收者的精神生產。
2.1.2 理論創新及時代意義的借鑒
擴展“精神交往”視域下“課堂教學”的延伸。由于信息是時代的快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日益進步,對文化知識的獲取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教育的傳統方式應由必須實行由知識型課堂教育傳播到思想型課堂教育傳播的轉型,即實現由傳播知識的傳統理念到塑造人的價值取向的現念的轉向。因此,就學校課堂教育的傳播而言,課堂上所傳播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播者和受眾通過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即人類的精神交往關系。
實現“精神交往”視域下“QQ工具”的利用。大學師生間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和接收者的關系,還是彼此間精神交往的對象。利用QQ工具,教育者可以在課堂甚至通過網絡在學習生活、職業規劃和就業導向上給予學生加以指導,并能夠對學生的生活、工作和情感上的精神困擾和思想迷茫給予疏導和引路。
運用“精神交往”視域下“校園微博”的發展。當前,網絡傳播具有的巨大能量,正影響著文化導向。“微博”正是當前社會精神交往活動的一個重要表現,而學校選擇“微博”作為文化教育工具,恰恰迎合了當前國家建設發展和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的現狀。同時,“校園微博”的迅猛發展也證明了學校的這一選擇順應了時代和學生的普遍要求,有巨大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
2.2 馬萊茨克“大眾傳播場”理論及其借鑒
2.2.1 馬萊茨克“大眾傳播場”理論
1963年,德國學者馬萊茨克在其《大眾傳播心理學》一書中,根據場論思想提出了一個大眾傳播場模式,運用系統的方法分析了影響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諸多因素。這一模式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切入,將社會系統與傳播系統中各因素及其間的關系進一步細化,對那些可能對傳播各環節構成影響的因素進行了考察。
2.2.2 理論創新及時代意義的借鑒
把大學教育過程看作是一個由教育者向大學生傳達相關道德信息的傳播過程,利用多媒體技術的手段,將教育內容蘊含于各種信息之中,使道德教育從平面化向立體化、現代化和多元化的方向邁進,并逐步構建網絡道德教育傳播模式,以促進大學文化教育在網絡領域中的有效開展,探索解決大學生教育體系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在借助網絡媒介開展教育時,首先應與學生在網上進行互動交流。通過校內人人、社區、論壇、Email和MSN、QQ等多種形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并針對某一現實或熱點問題進行網絡探討。同時,可以通過網絡模式的交流溝通方式,使教育者在平等和信任的氛圍中,真實地掌握了解學生綜合狀況,開展針對性的引導,使學生的文化知識和道德素質向著主流方向發展;其次可以開展網上討論和虛擬課堂等形式,利用大學生教育網站,或者利用電視教育專題片、經典視頻教育課來開展網絡“虛擬課堂”,進一步增強網絡教育傳播模式的實效性。
2.3 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理論及其借鑒
2.3.1 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理論
1948年,傳播學先驅哈羅德?拉斯韋爾對社會傳播的過程、結構及其功能,做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論述,明確提出了傳播過程及其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即:誰(Who) 、說了什么(Says What) 、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對誰(to Whom)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此模式簡明而清晰,成為早期傳播學研究的經典成果之一。
2.3.2 理論創新及時代意義的借鑒
以5W模式分析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效果因素,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媒介、受眾和效果等五個層面找出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效果路徑。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傳播方式應以網絡傳播方式為主,其組成要素為:傳播者―教育工作者、信息(傳播內容)―以聲音、文字或圖像為形式的網絡形式(QQ、博文、微博等);媒介―教育者的網絡媒介(微博、博客、QQ空間);受眾―在校大學生;效果―大學生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它的傳播模式就是教育工作者創作撰寫的日志、博文、心得和轉載優秀經典網貼,之后通過網絡傳播這個媒介傳播給學生并取得教育效果的過程。
作為大學生文化教育領域中的信息能否被學生接受并喜歡,能否可以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能否指導和引領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就業,能否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直接決定了信息時代大學生文化傳播的實現,這也是對教育工作者文字和思維能力提升的考驗。
2.4 “韋斯特利-麥克萊恩式”理論及其借鑒
2.4.1 “韋斯特利-麥克萊恩式”理論
1957年,美國傳播學者韋斯特利和麥克萊恩整理當時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個適合于大眾傳播研究的有系統的模式。模式中提出了A、B、C的概念,并分析了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指出了傳播過程的交互性,注重了反饋的重要性。
2.4.2 理論創新及時代意義的借鑒
用這一模式解釋信息時代的大學文化的傳播過程時,可視為:A為網絡文化的知識載體,B為大學生,C為思想政治工作者,如圖1。
圖1 “韋斯特利-麥克萊恩式”――大學文化傳播模式
信息時代的大學文化的傳播是對傳統校園文化的創新,更是對傳統課堂教育的超越與延伸。在大學文化傳播設計中引入模式來指導大學文化的傳播既理清了教育層次的思路又確保了校園文化的時代創新的實用性。同時,隨著信息時代的大學文化傳播模式的設計不斷完善與技術的日趨成熟,其功能日益豐富、邏輯日益復雜,這樣運用現代傳播學的視角來傳播大學生文化必將成為一條化繁為簡的捷徑。
2.5 “波紋中心”傳播模式理論及其借鑒
2.5.1 “波紋中心”傳播模式理論
由美國傳播學者R.E.希伯特等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大眾傳播過程猶如投石于水池中產生的現象――石子擊起波紋,波紋向外擴展到池邊時又朝中心反向波動;在擴展和回彈的過程中,波紋(即信息)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此模式強調大眾傳播同社會、文化等的關系,顯示了傳播過程的復雜性和動態性。
2.5.2 理論創新及時代意義的借鑒
在信息時代環境下,可以提出一個新的文化傳播理念――波紋教育,它的核心是波紋的傳播模式所帶來的強大聚眾效應和受眾主動參與學習的多極傳播行為。波紋式傳播能有助于實現傳統教育、網絡教育、虛擬課堂三大平臺的價值遞增。
從圖2來看,傳播的中心是文化,傳播的第一層是將一個明晰的文化知識傳遞到三大平臺上。在信息時代的大學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為了有效地利用資源,發揮三大平合開展教育的優勢,在一個融會中外精髓文化的基礎上,突顯三個平臺的模式傳播文化的優勢,配合校園各類教育活動的開展,達到同時抓取三大平臺所覆蓋的有效目標受眾的目的。
圖2 “波紋教育”圖
第二、第三層可理解為,文化知識經過三大平臺的傳播給各自所覆蓋的受眾后,吸引和深入影響了接受過文化教育的受眾群體,由此在每一個平臺下面,都培養出一批對各類文化教育產生濃厚興趣的“受眾學生圈”。“波紋教育”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通過教育傳播定向及其他技術模式,以每個“受眾學生群體”為原點,通過其個人現實行為或虛擬的網絡活動模式,可進一步將文化知識擴散出去,實現多個原點的多極化傳播的后續行為,形成多個高效覆蓋的圈子文化,即形成波紋教育傳播過程中的最后一站――“受眾學生圈”的概念。
3 結束語
伴隨著快速發展的信息化進程,教育信息的傳播途徑與作用機制發生重大變化,也使文化傳播研究的各方面呈現出新的范式,將不斷為大學文化傳播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和契機。在這種環境下,若要發揚和傳播大學文化,必須著眼于其載體,結合中外經典傳播理論,構建大學文化傳播的理論支撐模式,為新時期大學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李大舉.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模式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2012,(6).
[2]羅文涵.信息時代背景下大學文化的傳播模式探析[J].時代教育,2013,(1).
[3]胡欽太.論信息時代的教育傳播研究范式[J].理論探討,2010,(12).
[4]蘇婧.解讀“精神交往”視域下政務微博發展[J].科技傳播,2012,(9).
[5]吳果中.從“知識”到“生命”――課堂教學的精神交往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3).
[6]劉春花.QQ訪問:師生閑話中的精神交往[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7]徐婷婷.和諧社會背景下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
[8]史迎霞.基于5W傳播理論的思政博客教育功能的實現[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6).
[9]徐鵬.大視頻整合傳播的波紋營銷模型[J].市場觀察,2010,(11).
作者簡介:吳建利(196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遼寧大學學生工作處,遼寧沈陽 110136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國國有企業經過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的主導力量,關系著整個國民經濟的命脈。國有企業要改進自身的管理,特別是提升財務管理水平,這也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發展模式
國有企業是國家政府或地方政府投資或參與控制的企業集團,它與一般的企業集團具有相似性,但它也不同于一般的企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它對企業戰略目標能否實現起著決定作用,而國有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有獨特的模式。
1、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
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是指子公司的一切財務決策權都集中到母公司,而子公司卻不享有任何決策權,它只是母公司擴大業務的需要。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子公司是母公司的分支機構,整個公司都被母公司絕對地控制,母公司享有高度的決策權,并對子公司進行嚴格統一的控制和管理。實際中,子公司通常只享有一小部分決策權。
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有利于企業在短時間內迅速做出高質量的融資決策,降低成本;可以讓企業的戰略目標最終得到實現,合理籌劃納稅,減少管理費用。但它不方便母公司進行財務管理,缺乏靈活性,更不利于調動子公司的積極性。
2、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
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是與集權式管理模式相反的管理模式,它是將決策權分配給各個子公司,允許子公司享有相當的管理權,母公司則通過間接管理的方式對子公司進行財務管理的體制。在分權式的財務管理模式中,子公司與母公司是與被的關系,子公司擁有高度的財務權,鼓勵子公司自主經營。
這種模式有益于企業制定經營戰略,而且財務決策周期短、針對性強,可以充分調動子公司的積極性。但這種分權模式導致子公司擁有過高的自主經營權,不利于母公司行使財務管理權利。
3、相融式財務管理模式
相融式財務管理模式是對分權式管理模式和集權式管理模式的結合而形成的綜合性財務管理模式。由于上述兩個模式各有利弊,相融式財務管理模式是對二者的整合,吸取它們的優點,彌補兩者的缺點。相融式財務管理模式是在分權的基礎上對財務管理權進行適度的集權,分權與集權兩方面并存的管理模式,與企業的組織結構比較符合。一方面,賦予子公司相應的自主經營權,自主決策,自負盈虧;另一方面,母公司對子公司又保留著最終的決策權和管理權。
雖然相融式財務管理模式集中了上述兩種管理模式的優點,但它也難免存在缺點和不足,特別是在如何限制集權和分權的程度上,模糊不清,不容易判定。
二、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突破對策
我國國有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特別是在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筆者認為,國有企業應該重點在財務管理模式上進行新的突破和發展。
(一)國有企業財務管理模式設計原則
1、成本效益原則
成本效益原則是指企業在進行經營決策時必須注重成本低于效益的原則,如果成本高于效益,就應該放棄這種經營決策。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命脈,在制定經營戰略時,必須考慮成本與效益之間的關系,進行充分的考察,為國有企業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
2、符合現代企業制度
時代的發展是瞬息萬變的,企業制定也是如此,與時俱進。現代企業制度是順應時展潮流而出現的新興企業制度,國有企業在制定企業制度時也應該借鑒現代企業制度的精髓,符合時代特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
3、現實與長遠相結合原則
企業要獲得持續長期的發展就必須從長遠角度進行規劃。國有企業在優化財務管理模式時,應該放眼全球,長遠規劃企業的發展目標和經營戰略,制定長期戰略目標,了解國有企業的現狀,現實與長遠相結合,使國有企業在各個階段的任務和目標都能夠實現。
(二)國有企業集中式財務管理模式的實現
集中式財務管理模式是指將國有企業的所有財務信息集中起來,包括信息的集中、資源的集中和權力的集中,實行財務核算、決策和監督控制的統一。
1、一體化的財務戰略
國有企業可以將企業氛圍兩個層次,首先是企業總部,特別是高層管理機關,股東會、監事會、董事會等等的設立和完善。第二層次是各個自主經營的企業,在遵循母公司總體戰略的情況下,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身的經營目標。
在建設管控體系時也應該制定中期、年度和長期企業計劃,并一一落實到各個子公司,進行全面預算,綜合生產管理報告,綜合業績評價,實行內部審計體系,實現高校管理。
2、完善業績評價管理
國有企業首先要建立全面預算體系,對企業內部的所有部門和單位進行全面的資源分配,實施預算管理,實現企業的最大價值。對企業以及子公司進行考核和業績評價時,進行適當的約束和必要的激勵機制,選定評價指標,確定標準分值、權重,設定指標的標準值,計算指標實際值等,經過一系列的詳細步驟,準確地對企業進行業績評價。
3、建立財務管理信息系統
現代社會是高度信息化的社會,國有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時也應該實現財務的信息化。重視財務信息化建設,完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在各個企業之間實現財務資源共享。利用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快速處理各種財務數據,高效整合信息資源,聯合所有的財務技術人員,搭建財務信息網絡平臺,實現財務信息集中管理。
4、加強財務團隊建設
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基礎是財務人員隊伍,財務人員需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政治識別能力和業務技能,加強財務團隊建設,全面提高財務人員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馬志彤.加強成本控制,提升國有企業財務管理水平[J].財會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