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1: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創客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課堂教學創新教育重在實踐
有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師除了借鑒課改成功學校的先進經驗,還要勇于實踐,探索出屬于自己的教學新路子。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很豐富,但是任何一種教學理念都不可能貫穿教學始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學生的學習習慣、課堂學習反饋、學習成績情況等多種因素,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改變學習方向,保證學生學習在目標的牽引下、在教師的指導下高效進行。因此,教學實踐是實現教學創新教育的途徑。教師應從以下幾點進行教學實踐探索。
2.1創設教學情境
創設教學情境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也是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練習的重要途徑,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教學情境的創設目的有多種:引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進行難點突破、實現拓展連接等,但是能貫穿教學始終的教學情境少之又少。因此,教師要正確理解“創設教學情境”的含義,恰當運用這一教學策略,防止出現以偏概全,一點創新教育而大部分回到老方式上去的不良傾向。比如,在學習《生命寶貴》時,教師除了播放幾個安全事故、交通事故視頻,讓學生從視覺上產生震撼外,還應該播放一組因失去親人而痛不欲生的人們的照片,讓學生理解生活不僅僅屬于自己,還屬于和你生命相關的親人,讓學生從更廣泛意義上理解生命的寶貴。還有設計數個問題將課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感受聯系起來,以促進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進而讓情境教學貫穿課堂始終。
1..1.1配備專職科技教師學校應選擇熱愛科學、年富力強、奉獻精神強、責任心強的教師來擔任科技教師。
1..1.2培訓學科教師可通過面向全體教師的知識培訓、專家講座、制度建設、激勵機制等手段與措施,使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科學素養,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教育教學活動的探索和指導工作。
1..1.3提高科技教師綜合素質定期召開科技教師座談會,及時溝通、相互了解教學實施中的問題和經驗;實行青藍工程的管理激勵制度,培養發掘有科技創新教育教學潛力的科技教師。
1.2開展科普推廣宣傳活動
(1)舉辦校科技周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全國、省、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圍繞科技活動主題,開展形式多樣、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健康向上的系列科普活動。
(2)組織學生觀看科技片。可收看中央電視臺《科技博覽》、《人與自然》、《科技之光》、《走進科學》等科技節目;組織學生征訂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如《科學大眾》、《少年科學》、《少年智力開發報》等;介紹科學家故事,如牛頓、愛迪生、富蘭克林、貝爾等眾多科學家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故事。
(3)定期組織學生精心策劃,張貼科普墻報、辦科普專刊,展示科技創新優秀活動項目,展示學生自制的標本、教具、學具;開設科普講座;舉辦“科技在騰飛”的手抄報等形式新穎、富有特色的比賽;組織部分學生寫心得體會,利用校園廣播選播優秀作品。
(4)大力宣傳熱愛科學、具有創新思想的青少年先進事跡,不斷激勵學生熱愛科學、勇于創新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科技創新潛能。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廣泛參與,才能真正在校園內營造一個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氛圍,讓科技意識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科技宣傳和普及效果。
2整合基礎學科課程和科技活動
開發科技創新教育資源把學校科技創新教育與教育整體改革相結合,并入教育主渠道,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和主渠道。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道德情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也只有將以往青少年科技活動的“課外”身份轉變為“課內”身份,才能突破科技活動就是建課外小組、搞小發明的狹小天地,讓課堂中處處有科技,處處有創新,真正落實學校科技創新教育。
2.1將科技創新教育融入到基礎學科課程中
2.1.1高考學科學生學習時間主要用在高考學科中,因此,如果在教學中滲透科技創新教育理念,并對相關的科技知識進行一些系統梳理,必將對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和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1)語文學科。現在的語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有關科技內容的文章,語文教師可利用此契機,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收集整理相關的科技資料和研究背景,拓寬科技知識領域。
(2)英語學科。有英語教師曾留意到一個現象:理科生英語成績普遍高于文科生。按常理文科生應更占優勢,但通過試卷分析才知,原來英語試卷中的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等題目有五分之三以上的內容涉及到自然科學知識,而這正是理科生的優勢。因此,英語教師非常有必要在教學中融入科技知識,尤其對文科生的教學,這既有利于提高學生英語成績,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3)理化生學科。在實驗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觀察、對比、實驗、歸納、類比等方式,引導學生“做中學”和“探究性學習”,提出種種假設和猜想,能很好地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在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
(4)數學、政史地等學科。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各自學科特點,將科技創新理念滲透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精神以及發現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2.1.2非高考學科如《綜合實踐活動》、《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創新靈感的產生,讓學生親歷實踐活動的過程,經歷成功與失敗,這對于直接經驗的獲取和創新人才的培養非常有幫助。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實踐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收集處理分析應用的能力、學會與他人合作與分享、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增強社會責任感。從而更好地促進青少年個性發展和情商修養,轉變學習方式,完善學生素質結構,提高綜合能力,實現學生科技創新素質的全面提升。
2.2開發校本課程
2.2.1明確校本課程開設目的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科學興趣為目標,為學生建立廣闊的知識背景,降低教學內容的理論難度和對學科體系的嚴格追求,避免科技教學課堂死板生硬,加強觀察、采集、實驗、動手操作和實踐的環節,注重閱讀、思考、探究、分析和直接發現。
2.2.2注重校本課程開發針對學生興趣需求、心理特點、個性發展等,合理開發校本課程,避免科技創新教育的隨意性和片面性,認真規范科技創新教育內容,建立學校科技創新教育課程目標和內容體系。可開發科學史話(愛迪生發明故事、歷代科學家史等)、電子技術、機器人制作、建筑設計、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軍事科學等校本教材,涵蓋科學前沿與高新技術、實用技術、科學技術史等相關內容的校本課程。
2.2.3合理控制校本課程人數只要報名參加某校本課程的學生超過10人,學校就應想辦法開設此課程。另外,每門校本課程人數應盡量控制在30人以內,以有助于教學的開展和提高課堂效率。
2.3開展科技活動
2.3.1比賽競技類如航模、空模、魔方、七巧板、電子制作、物理技能、機器人、天文知識、環保知識等競賽;科技發明作品展、生物標本展、化學晚會等;組織以科技為主題的班會活動,由學生代表講述科學故事,提出論點,大家相互討論,得出結論;規定學生每學期讀一本科學書籍;利用寒、暑假參加科技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能強化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鼓勵學生自立、實踐、創造;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科學素質、科學方法;認識自我,展示和發展自我,從中享受成功的快樂。
2.3.2興趣小組和社團活動組織學生成立科技興趣小組,或由學生自發組織科技社團活動。這些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都是由對某學科研究領域感興趣的學生組成的,其科技活動開展的針對性更強、目的更明確,內容更有深度和廣度,并能及早發現和培養具有科技創新潛質的優秀人才。
2.4緊密結合高校自主招生政策
將科技創新教育作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載體之一,與全國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緊密結合起來。高校自主招生是一門大學問,不同高校選拔優秀生源的標準和方式雖各有千秋,但萬變不離其宗,所需人才一定是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拔尖優秀的創新人才。通過檢索高校自主招生報名條件,發現一個共同條件,即“具有突出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在科技創新發明有優異成績者”。那么高校如何評價學生是否具有創新潛質呢?清華大學招生辦介紹:“綜合性面試容易評判出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對于創新性的評估則有局限性……不是靠一張卷子就能把學生的創新能力評判出來的”。那么,針對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中提到的關鍵詞“科技、創新、實踐、發明、優異”,應如何理解和定位,從而給學生更多的選拔機會呢?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組織動員學生參加科技創新類比賽活動。如組織學生參加全國省市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科普作文大賽、微創新大賽、中小學電腦制作大賽、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創新實踐活動等。
(2)輔導學生科技發明申報國家專利并獲得國家專利。
(3)積極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5~15人)參加科技類社會實踐活動。參賽獲獎、申報專利、社會實踐,是最能體現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和途徑,能直接將其作為高校評價學生創新潛質的重要指標,從而讓學生具有高校自主招生的選拔資格,爭取更多機會選擇心中理想的高校。
二、運用辯論,培養創新思維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舉手發言,要讓他們喜歡搶著說、爭著說,對于學生新、奇的想法給予表揚,對不正確的想法要用事實證明為什么是不對的。這個驗證的過程可以交給學生來討論、交流完成。如在教學“杠桿”一課時,我為學生準備了羊角錘、剪刀、老虎鉗、搟面棍四種工具,讓學生說一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對于搟面棍是不是杠桿發生了爭論。教師要善于抓住機會,不能簡單地判評,而要引導辯論的雙方通過事實來解釋。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羊角錘、剪刀、老虎鉗這三種杠桿,學生都能很容易地找出三個重要的位置: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接著讓認為搟面棍不是杠桿的學生來說明想法。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發現搟面棍沒有支點,所以它不是杠桿。這時,爭論的雙方都平靜下來,持錯誤觀點的學生也不再堅持。課堂上爭辯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科學思維,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培養自立探究,巧設創新探索機會
我們未來教育的方向是素質教育,一成不變的記憶現有的知識以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能掌握繼續學習的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適合學生自己的良好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潛力。學生應該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給他們更多地自主學習時間,給他們以更多的獨立思維的空間。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師生的共同參與,相互交流。想要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必須建立一個自由民主,富有情景的高效課堂,師生間的關系更加融洽,課堂上的氛圍更加和諧。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教師如何組織課堂和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設計對于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樣才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可以嘗試各種途徑,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和激勵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全面創新。在熟悉和鞏固了新單詞之后,教師可以著手組織新課了,教師可以用形象的圖片附加必要的解釋,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加以輔導,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聽錄音的方式,把課文需要講解的部分以聽力問題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在聽錄音的同時思考問題。問題的設置盡量源于課文的內容,在訓練學生聽力的同時也可以鞏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此外,我們還可以大量利用多媒體資源。我們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磁盤和軟件,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制作成各種鏈接,這樣我們就可以靈活自如的處理各種習題和各類知識點,無論是從題型設計花樣上,還是從題型設計的效果顯示方面,都可以達到教師提前設計的教學目的。此外,各種教學軟件的使用也可以增添它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能將學習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網絡資源是廣闊的領域,我們可以將現代教學技術與整個互聯網鏈接起來,這樣我們就能夠做到隨時上網查閱和下載我們想要的信息,用于教學和研究,從而更大范圍地開拓了我們的視野,這是以往的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我曾經利用網絡為學生準備過一節優質課,網絡在課堂結構的設置,問題的提出,重難點問題的圈定以及各種輔助圖片的查找,網絡都起到了至關最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的設計和安排的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想方設法培養其獨立獲得知識,創造性運用知識的能力。
3開拓思維,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學生的課堂學習既是一種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一種探究學習的過程。課堂教學的本身是一種探究創造的過程,在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很好地發揮自己的的主導作用,不斷研究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師可以組織創設真實或半真實的情景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這樣就可以使英語課堂充滿活躍的氣氛。學生自主學習的重點是由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重點轉變成以學生的“學”為重點,在“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掌握學生的學習基礎,對學生的學習習慣有一個很好地了解,同時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習慣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才可以更好地推行自主學習。烏申斯基說:“教師,在教學中,不是教而是幫助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和保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合作創新。中學英語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讓學生對英語感興趣,喜歡英語。美國心理學家魯迪認為:“最好的學習動力是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學生才會積極開動腦筋,認真思考,以最簡捷有效的方法獲得最有用的知識。在現代語言學及英語言文學的指引下,在中學英語教師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教學方法上的不同流派,如認知法、聽說法、視聽法等。但無論哪種教學方法,都源于實踐,為一定的教學目的服務,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我們首先應該研究這些方法,豐富并發展我們的理論知識,為我們的英語教學的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英語教法沒有固定的模式,在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等實際情況,認真研究,不斷探索,通過創新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英語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首先,以學生為中心。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克服學生學習英語畏難情緒,逐步養成學習英語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方法的應用上,力求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性、富有創意。同時要擺脫時間加汗水的模式,徹底拋棄教師滿堂灌的傳統觀念,精講多練,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引導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其次,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課堂環境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責任在于在課堂上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飽滿的精神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態度要和藹,語言要純正、書法要規范、漂亮,版書設計要合理醒目,多媒體應用要恰到好處等。再次,超越教材,中學英語教材中有著豐富的語言知識點,通過發散思維,我們可以使教材聯系社會實際,發掘出教材中的創新點。教師不應拘泥于教材內容,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備課時,我們不僅要備好教材中的知識點,同時也要善于應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使創新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豐富英語的課堂創新能力。
二、準確把握學生的創新時機
據有關教育專家考查,中國學生與西方學生相比,基礎知識較好,但由于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大,使得中國學生自信心弱,動手能力差,應用意識缺乏,創造精神不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探索和采取靈活多樣的現代化教學方法,把教學過程真正變成啟發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創造的過程,特別是在即將得出規律性結論之前,教師應有計劃地及時組織學生討論,要盡量創造機會讓學生發問,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提出新穎、獨特的思考或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教學“鐵”時,為了揭示鐵生銹的原因,教師可首先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實驗思考鐵生銹的各種情況,如在通常情況下,鐵制品放在空氣中就會生銹,可涂了油漆后就不會生銹;放在潮濕處的鐵制品會生銹,而干燥的鐵制品則不會生銹。然后經過學生的討論,引導學生提出各種假設和實驗方案。通過實例我們看到,運用假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時,對假設進行驗證是十分必要的,在化學課堂教學中一般都是通過實驗來驗證假設的。學生在運用假設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過程中,經過收集材料、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這種方法為多數學生主動參與討論提供了寬松的環境,為進一步的學習活動營造了積極主動的氣氛。
一、要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在以往的科學教學中,教師往往以向學生傳授知識為教學重點,而忽視能力的培養。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樹力“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教育觀念,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素質教育。當然,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它們是在正常的科學教學中必然獲取的兩方面的結果。所以,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通過適當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使學生獲得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知識,逐步培養它們各方面的能力與素養,使之全面發展。
二、要激發興趣,給學生以創新的動力。學生的學習知識、實踐與創新,都要源于興趣的產生,學生只有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才會樂于學習、樂于探究,才會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會有所創新。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學生的創新與實踐將會成為無源之水,學生的創新意識將枯竭。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多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以創新的源泉和不竭的動力。
三、要積極創造環境,給學生個性與能力的發展提供空間。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創造寬松、自主的學習環境,營造自由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有時間、有機會自由地思索、想象、探究,從而自主地獲取知識、培養能力。例如我在教《紙風車》一課時,為了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在學生做紙風車時,不但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和時間,而且要求他們動手、動腦,展開合理的想象,自己做紙風車。這樣,學生的設計、創造積極性很高,他們積極探索、努力創新、氣氛活躍、效果頗佳。又如在《水的用途》一課的教學中,我在講水的用途時,先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水的作用,答案不局限于課本之內。這樣,學生的回答涉及各個方面,使本節課的教學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因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僅要求教師有相應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具備相關的其他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故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加強學習,學習心理學、教育學,學習有關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學習教法、教改等業務知識等。總之,我們要不斷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的教育教學改革,才能更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作者:張方永單位:新鄉市第一鐵路小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3)01-0130-02
當前世界各國都把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高教改革的一個重點,特別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已成為大學教育的首要任務[1]。但是,在我國的一些工科院校中,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占有絕對的優勢,忽略了綜合素質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陶冶,導致了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嚴重分離[2]。我們所培養大學生既有專業知識不足的缺點,又缺乏較高的思想文化素質。因此,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應并重發展,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
人的創新意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可以通過教育培養和主觀努力鍛煉進行開發。工科課堂中蘊藏著豐富的可開發的人文因素,科學與人文可以有機融合,既使學生學好專業知識,又能使學生及時了解人文社會的新進展和科學技術的新成就,使高校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但是,許多高校在人文教育的內容設計上追求豐富多樣而忽視協調統一,很難將人文素質教育與理論教學有機地結合[3]。人文教育處在即興發揮、隨意點綴的狀態,缺乏有目的、有計劃的充分挖掘[4]。綜上所述,如何在工科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以流體力學課堂教學為教學改革實踐基地,探索一條將科學創新和人文教育相結合的道路,消除工科理論課堂上彌漫的繁冗氣息,將科學的、新穎的教學理念引入課堂,通過深入挖掘創新素質教育中的人文因素,建立科學創新與人文教育協調統一的融合理念,最后根據課程自身的特點,以不同的傳授方式改革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注意營造一個寬松、自由、活躍、富有吸引力的人文環境,十分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一、科學與人文的融合理念
一般來說,現代工程師素質結構的精神層面應體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科學是一種動態活動,把科學活動的結果(知識)和探究科學活動的過程(研究)有機地統一起來,把科學真理和求真過程有機地統一起來,能使學生更深切地認識科學真諦,從更廣泛的人類活動背景上把握科學本質,培養科學的品格和社會責任感。
隨著人才市場對畢業生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在校本科學生也漸漸認識到具備上述能力的必要性,越來越多的學生對課外科技創新等實踐性活動表現出很高的參與積極性和熱情,校方也提供不同形式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到科技創新活動中來。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很多畢業后的學生認為,除了傳授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教師都能通過專業課的教學和訓練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持續終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在專業教學中就開始培養,自主學習對于自主確立目標、自主搜尋資料、自主選擇方法、自主解決問題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自主學習或曰自主地獲取知識,是一種眾多要素綜合發生作用的能力,而人文要素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上述理念,在流體力學的課堂教學中增加人文因素,以不同的傳授視角與傳授方式進行人文課堂的教學改革。
二、人文課堂的改革措施
(一)古代哲學思想與現代科學的碰撞
哲學思想與科學研究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先進的哲學思想可以引領創新思維。在流體力學的課堂上,作者嘗試了將古典哲學與現代科學進行對比,引導學生理解哲學思想與經典理論的互相呼應和協調統一,使他們通過人文素質的提升積蓄能量將來攀登更高的科學高峰。
例如,在講授能量方程物理意義時,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論證和推導得到流體在流動過程中的機械能守恒的結論之后提問:在中國古代就有人提出了這樣論斷,請問此人是誰?等待學生討論之后,教師給出答案—《老子》中寫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觸摸)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此時教師給予解釋。
接著又提問:還有三個中國人在2000年后提出了與之驚人相似的論點,此人是誰?回答:華裔美國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在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獎的CPT對稱原則。他們的一位同事吳健雄證明了他們的預言是正確的。古今的哲學與科學在此時碰撞了,教師可以繼續解釋:視之不見相當于空間屬性,因此夷就是P;聽之不聞與聲波有關,也就是與速度有關,是時間屬性,因此希就是T;搏之不得說的是本身的特質,因此微就是C。這三個參數分別不符合對稱的原則,必須和在一起,也就是“混而為一”。通過這樣的教學安排,將科學創新與經典理論和哲學人文統一起來,不但擴大了本科教學的知識面和學生的視野,同時將專業教育中素質教育的目標與教育總目標相一致化了。
(二)課堂設疑和討論
通過課堂設疑引導學生形成“質疑”、“解惑”、“去偽”、“求真”的思維,訓練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這既是一種科學精神也是一種人文精神。此時,專業教育通過嚴格的科學訓練方式——提出問題、大膽假設、反復驗證,完成科學知識學習、科學能力訓練和科學精神培養的過程,在過程中讓學生了解、思考、實踐科學探索,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
例如,在講解能量方程之前,教師進行了課堂演示:兩張平行的紙片吹氣后是分開還是合攏?請一名同學來做演示,請大家來討論并揭示原因,然后引出能量方程的推導和意義,同時再重新用該理論解釋現象。在講解靜力學的相對平衡方程時,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了課堂設疑:在鍋里撈面條,開始容易后面難,如何快速撈起最后的幾根面條呢?然后讓學生討論,最后總結學生提出的辦法:筷子在鍋里做圓周運動,面條就會集中在鍋底,自然容易快速撈起,并揭示相對平衡狀態和運動流體的根本區別是粘滯力,由此引出歐拉方程的推導。
對于課堂討論,教師一定要分別歸納不同的觀點,糾正各自的錯誤觀點,而不是給出正確的答案。如果給出的“標準答案”太過死板教條,一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二會束縛活躍的思維。當然,這個平衡點是很難掌握的,需要教師積累更多的經驗,這對教師自身知識水平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能夠促進教師的自我增值意識提高。
從上述課堂教學方法的案例來看,將人文精神貫穿于工科理論教學中,通過實證經驗和邏輯論證進行科學探索,使得科學專業教育在培養和訓練方式上與以前的教學方式大不相同,不但有靈活的外在形式,還具有人文教育的深刻意義。
(三)人文歷史講解
一些教師認為工科課堂以理論教學為主,沒有必要告知學生相關的歷史。但是,經典理論都有其發展的的歷史脈絡,有很多故事和文化蘊涵在這些看似平淡的定理和公式中,它們不但使煩悶的課堂變得有趣,還可以把偉大科學家的精神意志凝固在經典理論中傳遞給聆聽者。
以前,教師在講授流體動力學的基本概念時總覺得即使借助圖片、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手段也無法讓大多數學生喜愛和關注,于是對2010級學生的教案意增加了有關科學家的一些生平事件和主要代表理論。例如,教師提到拉格朗日法和歐拉法的區別時,會主動提到拉格朗日是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提出了運用于靜力學和動力學的普遍方程,建立了拉格朗日方程,把力學體系的運動方程從以力為基本概念的牛頓形式,改變為以能量為基本概念的分析力學形式,奠定了分析力學的基礎。歐拉是瑞士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是第一個使用“函數”一詞來描述包含各種參數表達式的人,也是把微積分應用于物理學的先驅者之一。學生們都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回憶在高等數學時兩位科學家在數學方面的成就。很多學生表示,在聽到這樣的人文講解后會消除對科學知識的陌生感和距離感,產生對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有部分同學會主動邀請老師帶領他們參與各類科學研究活動。
三、教學改革實踐的效果
本次教學改革的實踐對象為建筑設備專業2010級的學生,分別比較了2009級和2010級兩次教學過程考試成績、參與科技競賽情況作為評價這次教學效果的標準。分別如表1-表2。
從表1可以看出,2010級學生的優秀率達到10.3%,比2009級學生高出6.1%,80-89分的比例提高了25%,說明一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已經充分挖掘了其學習潛能,有利于帶動整個專業的學習氛圍。表1中不及格率下降了13.2%,說明大多數同學能夠從這種教學改革方法中受益。從表2中可喜地看到,2010級同學踴躍參加各類科技創新活動的熱情高漲,實現了實驗創新和科技發明項目零的突破,并且全專業有2/3的同學參與了省級“挑戰杯”科技創新項目,表明2010級建筑設備的學生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已經初步對科學研究產生了巨大的興趣,有利于開展今后的專業課程學習。
四、結論
工程教育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技術教育,工科教育中的專業教育所培養的應當是具有人文精神且能綜合運用專業技術知識為社會服務的技術人才,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才是完整的工程教育。科學素質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應成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兩翼,通過直面嚴峻的社會現實和巨大的社會需求來培養社會責任感。科學的求證、求真、求實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一種發現的樂趣,發現問題、驗證結果就是最大的回報。所以,通過將人文教育融合科技創新培養來激發和引導學生探索的意識,這種理念比學習科學知識本身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張曉明.素質教育的基本渠道:人文教育融入專業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33-36.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知識與情感傳遞最直接的途徑,是發展素質教育的最純粹的場所。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是對學生人文素養及傳統素養的一種傳承,是對學生思維、意識、行為、情感的一種調劑。傳統的課堂教學,在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目標上均呈現出單一趨勢,此種形勢使學生陷于被動,嚴重阻礙了學生主體的發展與教學效果的強化。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理論與實踐的創新探究,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解放,是對新課程標準的一種延續,是對學生發展的一種重視。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維系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
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師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學生如何學,還取決于一定的教學環境,以及一定的教學氛圍。課堂教學氛圍,是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綜合心理狀態的一種現實反映,是課堂教學活動中情感、認知、態度、行為的一種體現特征,是維系師生和諧關系的重要條件。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遠近距離,可以激進低落的情緒,可以煥發師生精神,可以激發師生的內在潛能,可以端正師生的教、學態度,可以使教學活動井然有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清語文教學的本質并非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以教師的人格、性情等的傳遞塑造高素質人才。教師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課堂教學中的直接影響力量,抑制課堂教學中的本我沖動行為,自行監控本體情緒,要以現實原則調節課堂教學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質調控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還要注重課堂教學中語言、行為的修飾,要以幽默的語言和趣味的肢體行為活躍課堂氣氛,以此營造輕松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增添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
二、創設自主探究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主體主動求知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主體性的挖掘與培養。所以課堂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主體,必須著眼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就要充分創設自主探究活動,以自主探究方式帶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協同發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挖掘學生的積極本性。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知識內容創設自主探究活動,鼓勵學生主動發問質疑,鼓勵學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勵學生在主體意識的支配下個性化地挖掘語文知識,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主動探究中了解語文真實的深厚內涵,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達到情感的遞增。教師要在學生自主探究的行為基礎上給予適當的引導與點評,要以激勵性的點評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與能動性,以此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學語文《小石潭記》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這樣的自主探究活動:同學們,請你們先自行讀一遍《小石潭記》這篇課文,然后請你們告訴我你們喜歡作者描述的這個小石潭么?請你們告訴我你們最喜歡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話,并告訴我何故喜歡?等等。通過這樣活動的創設,激發學生認真讀取文章,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自主學習狀態,以此實現學生主體潛能的有效激發。
三、創設貼切生活的課堂情境,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
生活是煉就知識的重要場所,是強化知識掌握的主要陣地,是檢驗與融合語文知識的力量源泉。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貼切生活的教學情境,就要以適宜教學內容與學生發展的生活素材為依據,以學生主體的情感升華為根本,以情境的強化效果為最終目的。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找取素材,將語文知識的教學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將靜態的語文知識以動態的現實生活形式展現出來,以生動的生活情境轉化枯燥單一的文本內容。例如,在小學語文《失物招領》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同學們,請問大家有沒有撿到過他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撿到過什么呢?對于撿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處理的呢?請同學們踴躍地談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快速回想,引發學生思維快速運轉,激起學生情感與語文知識的共鳴。
眾所周知,語文課程與教學是一個因素眾多、關系復雜的綜合體。這啟示我們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必須用綜合的方法解決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問題;二是必須從復雜的表面現象中把握其內在的本質。后者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
現在有相當多的語文教學把課文情節內容等同于教學內容,使語文課堂成為故事情節演繹的展示臺。更有甚者,語文課堂中出現了繁雜、臃腫而且是非語文現象。例如,一位二年級的教師執教《畫風》,設計了“聽風”“說風”“試風”“看風”“畫風”五個環節,課堂熱鬧而富有情趣,但是這“試風”“看風”“畫風”都不是語文現象。這種設計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了,而且在這五個環節中,連起碼的讀、寫基本訓練也忽視了。這就是語文教學中的“現象主義”“形式主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追求語文課堂上的熱鬧現象,這是由于缺乏對語文課程與教學本質認識造成的。
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為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論啟示:任何事物都是由現象和本質組成的。現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變的、多彩的;本質是事物的內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對穩定的、單純的、深刻的。因而現象可以直接被認識,而本質則只能間接地被認識。現象是本質的表象,本質是現象的根本。也就是說,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本質只能通過現象表現出來,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現象也只能是本質的顯現,它們之間是表現和被表現的關系。
(一)認識語文課程與教學現象
語文課程與教學現象,是指語文課程與教學在其形成、發展、變化中所表現的外部顯性形態,它有三個層次:一是物質性的,如教室、教學設備、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材、語文教學資源;二是活動性的,如語文課程的研制、課堂教學、教學評價、教學研討活動;三是關系性的,如語文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的關系、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關系、教學與學生發展的關系、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關系。語文課程與教學中的林林總總現象涉及三個基本問題: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這使得語文課程與教學現象紛繁復雜而多變,我們應感知現象、分析現象、研究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
以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關系為例加以說明。語言內容和語言形式是語言的兩個不同屬性,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離,語言內容必須通過語言形式去反映,而語言形式又必然反映著語言內容。語言形式的不同排列和組合,就會直接影響語言內容的含義。在語文課文里,語言是以詞、句、段、篇按線型排列的,詞語、語句、句段、段篇的不同排列組合,構成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和特點,這在句式、句型、段式、篇式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語言表達中,由于形式上的位移而改變了內容的表達效果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例如,(1)他關心同學。(2)同學關心他。在這兩個句子中使用的詞是一樣的,但詞排序的順序不同,句子的意思也就各異。這種形式上的表達特點就是語言學習的精髓。語文課程與教學不能拋開語言形式而孤立地去分析語言內容,應當引導學生在語言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中著重理解語言表達形式的特點和規律。
(二)把握語文課程與教學的規律
在認識語文課程與教學現象后,要深入到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在聯系和內在結構中去,揭示其基本規律,并對語文課程與教學行為產生規范作用。對語文課程與教學諸多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其根本任務就是揭示語文課程與教學規律并指導語文課程建設與語文教學改革。
從語文現象入手去找尋與把握語文特點,進而揭示語文教學的規律,這是有本質意義的。例如,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規律,叫做“形象大于思想”。學語文,不要簡單地抽象思想,重要的是學習語言所表達的形象。這種“形象”就是: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現在許多的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終極目標往往是一個抽象概念。《蘇武牧羊》要形成什么思想?愛國。其實,解讀《蘇武牧羊》不要空講愛國,要多解讀典型的畫面:北國邊塞,大雪紛飛,荒草遍野,有一個人穿著破爛的衣服在放羊,但這個人手里舉的不是羊鞭,而是漢朝的旌節。我們的教學就是要讓這樣一幅形象的畫面永遠留在學生頭腦里,鼓勵他們愛國愛家鄉。《負荊請罪》也是一樣,不要光講知錯就改,而是要讓學生把“負荊請罪”的畫面刻在心里。語文課程與教學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學的區別也就在這里。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學是一種“慢”藝術,只有對課文反復研讀,才能透徹理解和把握課文的內在本質。讀《阿Q正傳》不同遍數讀的效果是不同的:第一遍,我們會笑阿Q的可笑樣子;第二遍可品出一點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視阿Q的為人;第四遍,鄙視化為深思的眼淚;第五遍,阿Q還是阿Q;第六遍,阿Q向自己走來。這是從現象到本質的逐步理解和內化過程,符合閱讀教學的規律。
二、特點與性質:提高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根本目的
關于語文課程與教學特點的表述主要是通過語文課程與自然類課程、理論性課程比較后提出的,并從語文課程的特點、學生認識的特點、語文學習的特點以及語言文字的特點揭示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特點。
1.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要密切關注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特點,并把它作為語文課程的顯著特點加以闡述。這既反映了世界各國母語教學發展的共同趨勢,又反映了當前中國語文教學的改革重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應該注重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充分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的人文感染作用。語言不僅有其“語形”,而且.還有“語意”。“言”源于“意”,取決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語形”和“語意”統一起來。
2.學生認識的多元性
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歷、情感體驗、思維水平、認識風格等存在差異,他們對語文課程、語文教學內容、語文教學方法以及語文教學評價等的反應必然是獨特而有差異的。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在認識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積極倡導語文教學的多元化。
3.語文學習的實踐性
語文是一種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徑是實踐。語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語文課程的文本為中介,自主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正如丹麥語言學家葉斯帕森說的那樣:“把孩子們投入到語言的海洋”。所以,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語文“踐行”的海洋。語文學習的實踐活動是開放而豐富的,主要有三種類型:語文課堂上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語文課堂內的其他實踐活動;課外實踐活動。第一種“言語”實踐活動是最本質的。
4.語言文字的獨特性
漢語言文字在世界語言系統中屬漢藏語系的漢泰語族,它的總體特點是以形表義,音、形、義結合。一般有以下特點:(1)漢字的字音有400多個音節,如果采用“同音歸類”的方法,就能簡化識字過程;(2)漢字的字形千變萬化,如果采用“據形明義”的方法,可以提高識字效率;(3)漢語的詞義復雜,有同義詞、多義詞、反義詞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確地理解詞義;(4)漢語言文字還具有形象性、意會性、信息冗余性等特點,因而語文教學不僅要進行理性分析,而且也要重視整體感悟。
比“特點”更為重要的是對語文課程和教學的“性質”的理解。《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首次從“素養”這一角度對語文課程和教學進行新的規定,“語文素養”一詞前后在課標中出現了十多次;在中國語文教學發展史上,首次把語文課程和教學確定為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語文素養”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它不是一種純粹的知識或能力,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涵養,是個體發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養之一。筆者認為,語文素養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基本點。
(1)熱愛祖國語文。這是愛國主義情感在語文課程與教學上的具體體現。熱愛祖國語文包括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祖國的語言文化。
(2)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正確態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國語文的態度;關心當代文化、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的態度;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度;主動學習語文的態度;敢于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的態度等。
(3)豐富的語文知識。在對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中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應背誦240篇詩文;在對課外讀物的建議中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課外閱讀量達到400萬字以上;在語法修辭知識要點中指出,學生應掌握詞的基本分類、短語的結構、單句的成分、復句(限于二重復句)的類型以及常見的修辭格等。還要求把社會常識、科普常識作為教學內容安排在各年級的課程、教材之中。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c)-0000-00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更新,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和源泉。教育作為知識傳播、創新、應用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是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搖籃[1],學習的本質就是積累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2]。近年來,創新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的一個關鍵話題,所謂創新教育就是指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為重點,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模式[3]。小學語文課堂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不僅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是人們之間交流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對于正在不斷成長的小學生更為重要[4]。因此,語文課堂除了讓學生學會現有的知識外,還更應該讓學生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的技巧,重視其創新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重視教學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以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重視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和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1 國內小學語文課堂教育現狀
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我國語文課堂的基本特點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漢語文字具有靈活性、象形性、表意性等獨特之處,幾千年漢語文化的深厚積淀,這就要求語文教育要全面提高人們的語文涵養[5]。然而,目前我國的語文教學卻不能盡如人意,總體表現為,教學內容繁雜,師生負擔重;效率比較低下,很多學生小學畢業,學了五六年的語文,卻不知如何寫文章;老師費心、學生也比較費力。因此,創新教育的提出,對于長期受到“多慢差費”困擾的語文教學是一種挑戰,由于語文學科的基礎性特點,語文課堂在小學階段也是一門比重比較大的重要課程,同時肩負著知識教學、創新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首先就要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觀念更新和方法改革。
2 創新教育策略探討
2.1 激發學生求知欲,鼓勵學生創造精神
小學教育對于剛入學的小學生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他們對于什么都感到非常的新鮮與好奇,課堂上往往喜歡吵鬧,兒童時期的學習作為人們終身學習的起始階段,這也是兒童學習習慣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的關鍵時期[6]。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格外珍惜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導他們成為一個有思想、感情和創造能力的孩子,讓學習成為孩子們感興趣又富有意義的事情。平時教學過程中,積極對教學方法及策略進行研究,不斷激發孩子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小學生進行爭辯,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促進學生們之間親密關系,同時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是在激烈爭辯中得以提高與鍛煉。在進行漢語拼音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每一個字母都編成兒歌的形式,以助于學生記住其音形,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漢語拼音的學習興趣,并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7]。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摒棄一味知識灌輸的方式,而應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發現自己在課堂上的收獲,尤其對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還應采用合適的方法指引其上進,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認真給予表揚;主動對學生表現出關懷之情,讓學生從細微之處體會到老師的用心良苦[8]。這樣將有助于師生之間感情交流,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產生和諧的共鳴。課堂上要引導學生用于發表見解,教會學生思考,對于比較好的見解,可以通過讓其展示思維過程來理清思維,鼓勵學生自辟蹊徑,不斷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和激發身上創造的火花。此外,學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豐富的,教師應讓學生大膽的展開想象的翅膀,不斷發揮其想象能力,如可以通過續編故事的方式來引導其不斷聯想,同時還能感受和體悟文中人物的命運。
2.2 重視授之以漁
古人有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9]。創新教育中課堂教育仍是其重要的核心部分,創新教育的最重要一點就是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不在是傳統課堂上的核心人物,應該作為平等的關系與同學共同參與班級教學活動[10]。在課堂上,與同學真正做到關系平等、互相尊重,引導學生如何學習和不斷培養其自學能力,小學的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如何識字、閱讀和寫作,還應該引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以及感悟、運用語言。因此,教師在創新教育的教學活動中,應該起到“授之以漁”的作用,學生們只有學會“會學”,才能夠更好的適應未來的社會。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偉大的創造發明多是緣于質疑,因此教學活動中要指導學生學習質疑的方法,敢于質疑,在質疑和解疑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思維創造能力。
2.3努力營造愉快、輕松的課堂氣氛
由于小學生剛走進校門,面對有紀律、有組織的嚴肅課堂常常表現出無所適從,更別談能夠激發出創造的火花了[11]。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上積極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能夠減少內心的恐懼,自由的發揮和表現自己,而不必擔心自己表現不好遭到大家嘲笑,能夠積極勇敢的說出自己的觀點和認識。新教學改革認為,學生只有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下,才能夠更好的展開思維創新和有效的想象。課堂上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造展示自己的機會,不要擔心學生們犯錯誤,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在錯誤中才能清晰認識自我和提升自我,從而才能積極地參與到語文課堂的探索中來。
2.4 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已有科學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智力發展以及形成要領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其語言能力的,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將語言交際訓練、說話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環節中。教師積極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不斷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和語言交際訓練的興趣,指導學生扎實打好說話的基礎和內功。語言交際也是較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范圍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更是語文教學目的中的重要任務。所以語文課堂上語言交際中,在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在一些精彩的語文課文教學中,努力挖掘口語交際的源泉,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細節。在語文創新教育中,老師不拘泥于課本上已有的表現形式、結構語言,深入挖掘新問題,可以通過變化課題訓練、變換句式、調整結果、人稱轉換等方式率先打破課本上的局限,使學生的思維跳出束縛,積極培養其創新思維。
2.5 積極開展語文活動課,努力豐富學生們的學習生活
一味的課堂教學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助長厭學情緒的生成,不利于小學生們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積極采取不同于課堂教學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語文活動課教學應該包括學科、活動兩個部分,教師們應該格外重視語文活動課教學,讓其成為幫助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實現個性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和途徑。可以根據季節特點以及學校所處的地域特點,引導學生們積極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探索和發現,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學會主動思索,在小實驗中通過自己動手去感悟生活的奇妙。
3結語
語文創新教育的關鍵還是通過一定有意識的訓練和培養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語文思維功能,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且創新性思維具有求異性、發散性以及非邏輯性等特點[12]。教師作為現代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其也要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教師的創新性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力量源泉,學生創新思維如何與教師的創新性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作為教師還要不斷地探索創新教育的方法與策略,為提高教學效率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努力。在本研究中筆者認為,作為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各個教學活動的細節,激發學生求知欲、鼓勵學生創造精神,重視授之以漁,通過努力營造愉快、輕松的課堂氣氛,積極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進而積極開展語文活動課,努力豐富學生們的學習生活;此外,還需指出,各個語文課堂上創新教育策略的運用并不是簡單的技能訓練問題,更是為了激發學生個體的內在創新潛能,形成創新性思維,進而培養成可以為社會做貢獻的創新型人才。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中,作為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積極探索,勇于創新,不斷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教育策略探索,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興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雷靜,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J],湖南有色金屬2009,5(4):152-154
[2]陳慧娟,實施素質教育 更新教育觀念――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現代化創新教育的藝術手段[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11,6(11):143-144
[3]鄒連發,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理念的創新嘗試[J],吉林教育2011,7(3):56-58
[4]張培.建構主義理論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堂設計――《說不盡的橋》教學設計理念[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8,21(2):207-208.
[5]周富.加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1,(1):135-136.
[6]周艷苓,楊文琴,房曉敏,利用綜合實踐活動,激發中職生的語文學習興趣[J],課外閱讀(中旬),2010,(12):129-130.
[7]孫麗霞.中職生語文學習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26(4):172-173.
[8]朱荔潮.淺談高中生物學綜合表述能力的培養[J],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8(2):205-206.
[9]程科.以賞識召喚興趣--樹立中職生語文學習信心的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6):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