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22:5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國畫鑒賞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所謂商業文化,是指在長期的商業經營管理實踐活動中,經過商業部門主動倡導和精心培育并為全體商業員工所認同和遵守,具有商業行業特色的價值觀念、商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傳統習俗,以及蘊含于商業形象、商業制度、商業環境之中的某些文化現象的總和。面對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和激烈的商場競爭,中國商業必須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借鑒西方商業文化模式并結合我國商業實情,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文化。為此,必須把握以下基本架構和操作要義:
一、構筑商業文化的靈魂――精神文化
商業精神文化是在商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受一定社會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影響而形成的一種精神成果和文化觀念,它包括商業哲學、商業價值觀、商業精神和商業倫理等內容,是商業意識形態的總和。其中,商業哲學是商業經營成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商業全部行為的指導思想,其根本問題涉及商業中人與物、人與經濟規律的關系問題;商業價值觀是商業成員所擁有的共同信念與判斷是非標準,以及調節行為和人際關系的導向系統;商業精神是在長期經營發展過程中通過商業全體員工積極倡導和自覺實踐而形成的理想信念與目標追求的一種團體精神;商業倫理則是商業中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持,以善惡評價為標準的商業倫理原則、商業道德規范和商業活動的總和。商業精神文化既是商業文化的內核和靈魂,也是中國商業文化建設的基石。
培育商業精神文化,構筑商業文化的靈魂。首先,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商業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中國商業文化建設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據商業固有的性質和要求,來塑造符合中國實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文化。因而,商業精神文化要堅持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樹立忠于職守、誠實守信、艱苦奮斗、勇于奉獻、團結協作、講求商業道德、為消費者服務等商業理念和商業道德。其次,要積極培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所具備的新觀念,即公平的競爭觀、優化的經營觀、全心的服務觀、拓展的市場觀、開發的人才觀、嚴明的法紀觀、創新的管理觀等。再次,要以商業發展目標和商業經營根本點為契機,不斷提煉商業經營宗旨、經營戰略、經營理念、經營信條、經營方針等商業精神文化。此外,通過內化商業價值觀,提高商業員工的思想境界。當前要特別加強商業行業的思想工作,對全體員工進行商業文化教育,自覺地將個人的目標納入商業目標的軌道,實現個體價值觀向商業價值觀的內化,引導員工調整視角,轉換觀念,振奮精神,迎接新挑戰,開拓新局面。
二、強健商業文化的骨骼――制度文化
商業制度文化是在長期的商業經營管理實踐中產生的一種制度特征和文化現象,它既是為了保證實現商業目標而形成的一種管理形式和方法的載體,又是在商業精神文化指導下而形成的一種制度和規則。商業制度文化不同于一般商業制度,商業制度是一種為了維持商業秩序而人為強制制定的程序化、標準化的行為模式和運行方式;而商業制度文化則強調在商業經營活動中應建立一種全體員工能夠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制度機制。商業制度文化是商業精神文化與商業物質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其中主要包括商業財產制度文化、商業組織制度文化、商業人事制度文化、商業財會制度文化等,它是商業文化在商業經營活動中秩序方面的具體體現。商業制度文化既是商業文化的骨骼與標志,也是中國商業文化建設的組織制度保證。
制定商業制度文化,強健商業文化的骨骼。首先,要樹立科學的商業制度理念。樹立科學的商業制度理念必須遵循“以人為本”,充分貫徹商業精神文化價值,辯證處理商業制度文化建設中激勵性因素與管束性因素的原則。其次,從全面修訂現行的商業管理制度入手,采用民主程序來制定商業制度,制度要體現員工權利與義務、企業利益與社會責任相統一,并具有系統性、統一性和可操作性。再次,要注重制度執行中文化因素的引導與教育。制度一旦制定后,必須在商業精神文化價值觀指導下進行自覺意識教育,注重獎懲過程中的文化引導和商業制度執行中的各種輔助因素的作用。此外,要認真進行商業制度的文化評價。一方面要分析商業制度是否保證了商業經營活動的有效進行和商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還要分析商業制度產生的文化效果,即是否達到了商業精神文化價值的導向功能、對全體員工的激勵與約束作用,以及對廣大消費者的輻射作用。
三、充實商業文化的血肉――營銷文化
商業營銷文化是指在執行一系列商業營銷活動及策略基礎上而形成的具有商業自身獨特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一種高起點、智力型的競爭手段,服務服從于商業文化的價值目標,并滲透于供、產、銷整個營銷過程的各個環節。當前,CS(Customer Satisfaction的縮寫)戰略作為全球工商界流行的一種新型的商業營銷文化,正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CS戰略,即“使顧客滿意的戰略”,是指商場為了使顧客能滿意其產品或服務,綜合、客觀地測定顧客的滿意程度,并根據調查分析的結果,使商場系統、全面地改善商品、服務及商業文化的一種商業營銷文化。商業營銷文化既是商業文化的血肉與實體,也是中國商業文化建設的關鍵。
完善商業營銷文化,充實商業文化的血肉。首先,要確立“使顧客滿意”商業營銷文化的指導理念。商業整個營銷活動要以“使顧客滿意”為指針,要從顧客的角度,用顧客的觀點來分析消費者的需求,通過提高顧客滿意度來建立顧客的信任和忠誠度,并將其視為商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以此來增強商業組織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其次,要將商業營銷文化理念外化為商業營銷行為。也就是說,“使顧客滿意”的商業營銷文化理念,只有外化為“使顧客滿意”的商業營銷行為時,其商業營銷文化價值及其對商業成功的作用才能充分顯示出來。此外,“使顧客滿意”的商業營銷行為還必須從個別倡導者的商業營銷行為變為整個商業行業全體員工的共同行為,從一時一事的具體行為升華為一種持久、非情景的行為方式和整個商業行業的行為規范與行為模式,這樣才符合商業營銷文化的內涵與實質。在全球商業文化建設不斷深入發展的21世紀,中國不少優秀商業企業家已經把目光投向CS這張現代商業營銷文化戰略的新王牌,可以預料,一場前所未有的CS管理革命將可能在中國爆發。
四、塑造商業文化的表層――形象文化
商業形象文化是指社會公眾對商業的風貌、行為和各種活動文化所給予的整體評價與一般認定。商業形象文化主要包括商品形象、服務形象、員工形象、營銷形象、公關形象、信譽形象等要素。塑造商業形象文化,就是運用各種有效方法將商業形象的要素傳達給關系者,使其對商業主體產生認同與好感。當今世界,商場間的競爭已從局部的商品競爭、價格競爭、營銷競爭等發展到整體性的商業形象的競爭。現代中國商業必須在商業標識、名稱、品牌等方面,按照商業形象文化傳播等規劃,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識別系統。這不僅符合國際市場發展的趨勢,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作為塑造現代商業形象最流行的技法―― CIS(CorporateIdentity的縮寫)戰略,它強調通過企業識別系統的運作,把商業各種信息傳達給商業周圍的關系者,從全方位來完善商業形象。商業形象文化既是商業文化的表層和風貌,也是中國商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
塑造商業形象文化,美化商業形象的表層。首先,整合商業理念識別系統。商業理念識別系統是指商業價值觀、商業精神、商業使命、商業信條、商業品格、商業行為準則、座右銘、商業發展目標等精神方面的認知和識別。要通過確立商業品牌目標,設計商業共同愿景,開發商業價值理念,以整合商業理念識別系統。其次,完善商業行為識別系統。商業行為識別系統是指在商業理念識別系統指導下商業全體員工的行為準則與狀態表現,其中包括內部員工的行為活動和外部的行為活動。要通過規范商業制度行為的目標,制定商業行為規范的基本構件,遵循制度行為規范的基本原則,以完善商業行為識別系統。最后,運用視覺識別系統,創設商業形象文化。視覺識別系統是指為了實現商業形象視覺而設計的統一性和標準化的符號,它是商業形象的靜態表現,也是具體化視覺化的傳達形式。商業視覺識別系統的內容一般包括兩大部分,即基本要素和應用要素。基本要素包括商業企業名稱、標準字、標準色和商業造型等;應用要素即將基本要素應用于商業日常用具之中。在商業視覺識別系統中,要根據人對客體直觀形象符號的刺激感應規律,對商業自身形象進行個性化塑造,以突出自己的特色,從而展現世界一流商業的品牌形象。
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在經過連續六屆的成功舉辦后,今天又以分論壇的形式移師杭州,并且得到了在座各位專家、學者、領導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向前來參加論壇的仲呈祥先生、董長俠先生、陳汗青先生,以及各位院校長和各位朋友們、同志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去年,我和在座的各位一同參加了第六屆“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而難忘的印象。作為當代有作為的藝術家,應該有一種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應該敢于擔當、善于擔當。我們的藝術家要用眼睛去觀察,用筆去書寫、記錄,給歷史、給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和文化財富。我們的作品,無論水平高低,應是對生動的社會現實的記錄,它的價值就在這里。百年以后,我們在研究這些作品時,就能夠從中得到一些啟示,能夠對當時所處歷史的政治、經濟、文化有所體悟。這是我們對歷史的貢獻。歷史上有影響的文學作品,同樣都是對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深刻記錄,這是文學作品的價值所在。我們的藝術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為什么要“三貼近”?為什么要進行“走轉改”?就是要讓我們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深入的體驗生活,反映鮮活的內容,這些鮮活的內容正是人民群眾平凡的生活的凝練和積累。我們可以從中吸收營養,成為我們創作的源泉。所以,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就要善于觀察,善于總結,善于提煉,用我們的筆,用我們的眼進行剖析、提升,來反映社會。我們這個論壇、包括杭州發展基地,就是要給各位藝術家搭建一個平臺,給大家營造一個寬松的、和諧的、融洽的、開放的氛圍,讓大家的思想和意識無限奔馳,給大家一個廣闊的空間,激發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為社會、為人類留下寶貴的財富。正常的文藝批評是允許的,正常的文藝批評是激發我們改進和創作的基礎,激發著我們如何深入生活,反映最鮮活的生活當中的精華,是幫助我們提高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們提供這樣一個環境,就是要吸引大家的參與,大家的參與就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支持。對我們藝術工作者來說,責任感和擔當非常重要,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基地,能夠有一大批傳世佳作,若干年以后,我們這里創作出的作品應該是對國家、對杭州當今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希望我們的藝術家能夠利用好這個基地,成就藝術創作生涯中輝煌的一段。
黨的十六大特別是十七大以來,文化建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斷凸顯。從國家層面來看,文化建設逐漸成為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的基本國策,有利于文化蓬勃發展的宏觀環境不斷得到優化和提升,文化建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提高。從大眾層面來看,文化建設所取得的豐富而巨大的成就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眾所周知,被歷代文人譽為“人間天堂”的杭州,原本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圈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一座全球聞名的旅游城市,近幾年來,因為擁有了“天堂硅谷”“動漫之都”等文化名片而享譽全國。杭州在文化建設上出奇制勝,成為國內眾多城市學習效仿的對象。一踏進這座城市,你就會發現,這里的老百姓對文化有著一種深厚的感情,衣食住行,無處不在。我想,這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魅力所在。如果用我們藝術家的眼光去觀察,可能會更加深刻。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繪畫藝術,以人物、山水、花鳥為表現內容,高度概括、洗練為特征,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獨特的審美規律及特殊的筆墨語言和表現技法。學習中國畫要“師古人”與“師造化”,即向古人學習,拜大自然為師,中國畫的教學從臨摹開始,寫生、創作循序漸進,在中國畫的教學中要與時俱進,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臨摹是學習傳統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中國畫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技論文,臨摹。通過分析研究前人的繪畫作品,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鑒賞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要分清精華與糟粕,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用筆、用墨、設色及構圖的各種技法與表現方法。精心選擇好的畫本,認真“讀畫”,研讀作品的意境情趣,分析表現內容、造型語言與形態結構;進而研究用筆用墨、著色技法以及場景的氣氛渲染,在仔細分析畫面的意境、構圖、造型、色彩、技法等因素后,方可動筆。中國畫的臨摹實踐,是認識上由“心讀”到筆臨的過程,這個過程學生主要掌握造型、筆法、敷色、章法四個方面,同時領悟作品的內含與精髓,而不是表面地模仿其面貌。
臨摹是中國畫學習的初級階段,在此基礎上要逐漸地學習對物寫生,拜大自然為師,即要“師古人”,更要“師造化”,寫生的過程是一個認識與研究表現對象的過程,也是提高造型能力和表現能力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歷代的中國畫家,十分注重對表現對象的觀察與研究。隋唐五代時期的人物畫、宋代的花鳥畫,元明清的山水畫以及現代的繪畫作品,都是畫家對生活的觀察、體驗之后的提煉與升華。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畫家,他們都把真切具體的形態描寫與意境表現放在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真選擇表現對象,同時認識、分析研究所要表現的對象,由表及里,由外到內,多角度地選擇,做到胸有成竹,有感而發。
對表現物象進行深入地觀察,是深刻認識客觀對象的第一步。任何對象,要表現它,首先要認識它,了解它,弄清它的特性。畫人物,不僅要研究人的基本比例結構、外貌特征,還要研究其精神氣質與個性特點等等;畫山水和花鳥,就要到大自然之中去領略,要認真地觀察與研究,了解其外部特征與內在精神以及文化內涵和寓意。這個過程的觀察首先要從整體到局部,研究其共性、個性等特征,認清其本質面貌,然后對各個細節進行分析研究,做到真正認識它。自然的形態生動豐富,但同時又顯原始、粗糙,因此,寫生的過程是一個高度概括和提煉與加工的過程,寫生時既要忠實客觀對象,又不能是簡單的直觀描繪,要表達對生活、對表現對象的整體美的感受,既要遵循自然形態的基本規律,又要調動主觀能動性,要用提煉取舍等手法,創造性地進行藝術加工,變自然形象為藝術形象,這個過程中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學生可以創造性地構成畫面,既要抓住客觀對象的本質規律,又要運用藝術手法來表現大自然中美的形態,這種靈活的畫面組織方式不僅可以使所表現的對象變得更完整,同時也培養與鍛煉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了畫面的組織能力和創造能力。
中國繪畫精于形象而意味橫生,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意識和美學傳統,在長期的繪畫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表現風格與特點。中國的繪畫藝術,在表現客觀世界時不是簡單地再現,也不是可視物象的真實復制,而是畫者對客觀世界“物象”的“意象”表現,意象造型使畫家能夠根據需要,選擇和利用形象的各種因素,自由地組織畫面。表現對象時,適度地概括,夸張和變形,同時移入畫家個人的情感、意趣、個性,使中國繪畫的寫意性、抒情性、表現性和藝術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繪畫大師齊白石先生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科技論文,臨摹。科技論文,臨摹。①中國畫的審美特征是在表現物象時,既不輕視造型,也不拘泥于“形似”,而要求畫出能“傳神”的,體現審美理想“傳其真”的藝術形象,從而使得中國繪畫作品“象”有盡而“意”無窮。“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②唐代畫家張躁的這一不朽名言,概括了中國畫藝術形象創作的全過程,是中國畫家特有的感受生活的方法和創作情態。
優秀的中國畫作品,都是經歷了由外至內,因物動情,進而由內向外、寄情于物的思考醞釀過程。科技論文,臨摹。所呈現的是天趣與人的精神,是在不知不覺中把自然納入自我,而自己又消融在景物之中,創造的是無我之境。在我們看到的宋人花鳥畫作品中,那些親切可愛的花與鳥的姿態以及魅力均是畫家觀察生活后的創造所得。無論是格法嚴謹的黃家體,還是徐熙的野逸曠達,以及崔白的蕭散風骨,雖風格各異,但呈現出大千世界中生生不息的生命,都能使我們在這些畫中感受到理想的欲望和對生命的愛戀之情。畫面中那一筆一墨和色彩的節奏正是畫家飽滿的情緒與理想的追求,既是大自然生命的律動,也是詩情的蕩漾。畫家感情的流露、精神的物化,在山川與花卉禽鳥中,潛流著無窮的意趣與情思。
繪畫是一種創造,要透過物象的外貌觀察研究它的內在本質,畫家一方面要研究具體形象,另一方面又要集中概括,表現其內在的神韻。唐代張彥遠曰:“古之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可與俗人道也,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③中國繪畫氣韻生動,以形寫神,不是簡單地對物象作純客觀的描摹,而是要賦予物象感情,滲入作者氣質與品格,達到“形神兼備”的最高藝術境界。
借鑒運用傳統技法,目的還是在于表現自己對現實的感受,反映時代精神,創作出有自我個性的繪畫作品。宋代郭熙飽游飫覽,“胸貯五岳”;元代趙孟頫“久知圖畫非兒戲,到處云山是吾師”;明代董其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方可作畫;清代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近代畫家齊白石案頭養螃蟹,日夜觀察,畫出了栩栩如生、姿態多變的螃蟹。學習中國畫離不開傳統文化,脫離不了自然造化,美學思想與審美要求的與時俱進,方可以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的繪畫精品。
宗白華先生說,中國畫家是以即高且遠的心靈眼睛,以小觀大俯仰宇宙。中國畫家對美的觀照是全方位的,“胸有成竹”,“胸中自有丘壑”,“一氣呵成”等都是這種審美整體性思想的描述。科技論文,臨摹。中國畫的審美基礎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臨摹不僅僅是學習中國畫的表現技法,更重要的是學習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審美要求;寫生及對自然的研究是創造“天人合一”理想世界的前提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畫的內容和形式不斷創新,表現力也更為豐富,中國畫的教學,臨摹是手段,創新才是目的。科技論文,臨摹。在學習與繼承傳統的同時注入新的美學因素,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從而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的中國畫作品。
參考文獻:
①汪流等編《藝術特征論》第20頁,文化藝術出版社1884年6月
②王伯敏《中國繪畫史》第211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883年
1中國畫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革現狀
1.1班級授課制不能完全滿足中國畫教學的需要
由于受到西方美術教育模式的影響,近現代學院的中國畫教學主要采用班級授課制來代替傳統的師徒傳授制,以班級為單位的授課模式有效地彌補了長期以來傳統的師徒傳授制教學的不足,讓更多的學生可以接受到規范、系統、科學的中國畫教育,使中國畫教育教學能夠更加普及。但是,隨著近年來我國高校美術專業的不斷擴招,出現了本容量過大、師生比例失調、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偏弱、課堂理論內容缺乏深度和廣度、實踐向示范和指導缺乏專業深度、老師與學生的交流不夠等問題,束縛了高校中國畫教學體系的發展。
1.2課程安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從美術學專業的課程安排來看,大一、大二都是基礎課程和普修課程,課程涵蓋面廣,但是缺少針對性,到大三才開始分為國畫和油畫兩個方向,而大四的教育實習又要占去一個學期,剩下的一個學期既要找工作又要完成畢業論文和畢業創作。中國畫方向的專業課程會集中安排在大三這一學年,課程的內容又涉及到花鳥、山水、人物,短短的一學年能夠學到的中國畫專業知識是極為有限的。這使學生對于中國畫的學習只能是走馬觀花,無論是鑒賞能力還是繪畫技巧都遠遠不夠,很難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與創新。
1.3對于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不夠
關于中國畫的學習和研究,重點是體會作品博大精深的藝術內涵,中國畫的藝術表現語言絕非表面上的技術技巧。然而,近些年很多高校的中國畫教學僅僅是以繪畫技法的教授為主,并不重視學生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積累,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很欠缺,這充分反映出高校美術學專業中國畫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2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傳統中國畫教學的影響
2.1新媒體技術對傳統中國畫教學的有利補充
第一,將新媒體以及新媒體技術引入中國畫教學體系中,從根本上解決了教學中信息資源匱乏的問題,消除了一些地方院校發展相對滯后、信息閉塞的問題,能夠滿足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新媒體能夠真正實現信息的全面化、傳播的大眾化以及資源的共享化,不受任何時空的限制。高校的中國畫教學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以及新媒體技術的優勢,用好其豐富的信息資源,并利用新媒體媒介高效率地把有效知識教授給該專業的學生,全面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其信息儲備,實現中國畫教學的目標。第二,新媒體所具有的共享性使高校中國畫教學的授課內容得到了極大豐富。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對于專業知識與技法的獲取主要是通過老師示范講授、閱讀報刊和書籍,這種獲取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然而,新媒體帶來的海量信息和其共享性大大改善了這一弊端,可以有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一些枯燥乏味的繪畫理論知識可以通過一些網絡上的音頻、視頻資料來進行學習,使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一些實踐性的技法可以通過觀看“網絡公開課”等視頻資料來進行反復學習;還可以通過百度文庫、網絡學術報告、微博、微信等進行閱讀,豐富學生的知識信息,提供全新的鑒賞環境。第三,新媒體技術的互動性和互交性大大拓寬了中國畫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傳統的中國畫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主要是單純的垂直關系,學生通過老師授課和自學來獲取知識和技能,以老師的講授為主導。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使傳統的學習模式發生了質的改變,老師已不再是簡單地教授知識,而是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生也變成了自主、主動地獲取知識。在中國畫的教學與學習中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的互動性,如一些互動聊天、博客、論壇等,使傳統的中國畫教學變得豐富多樣,為師生提供豐富多樣的交流平臺,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2新媒體技術給中國畫教學帶來的弊端
首先,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給中國畫教學帶來一定的負面作用。學生的學習無形中進入了數字化時代,過度地依賴網絡信息和新媒體,從原來的“毛筆不離手”演變成了“手機不離手”,對于傳統筆墨的積累實踐嚴重缺失。新媒體網絡中的信息,如果不加以篩選,極易影響學生對中國傳統繪畫的正確認知和理解,更容易使學生變得浮躁。其次,教師在授課中過度運用新媒體技術,利用網絡和數字技術會嚴重影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把握中國畫的藝術真諦和精髓。教學方式是可以多樣化的,每種教學方式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教學內容。中國畫有其專業特殊性,要想學成并非一朝一夕紙上談兵的事情,傳統的師徒制教學能夠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指導和示范,發展到目前的班級授課制,也照樣需要老師的示范講解和平時的言傳身教。
3構建新媒體中國畫教學體系的具體措施
新媒體技術在中國畫教學體系中的應用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新媒體技術不可能完全取代中國畫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體系。要使新媒體技術更好地與中國畫傳統教學體系相結合,提升中國畫教學的質量,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3.1充分利用新媒體的設備優勢
新媒體在設備的配置上和我們傳統的教學工具、教學手段相比有明顯的優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設備創建更為立體、直觀、豐富的教學場景,大大提高課堂的感染力,激發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一方面,課堂中可以有效利用音頻、視頻、圖像等新媒體資源,營造出豐富多彩、直觀生動的中國畫教學情境,使教學過程變得更加愉悅輕松;另一方面,運用新媒體技術可以更加直觀地示范中國畫的技法,使每一位學生都可以直觀地看到教師的示范,有效解決了班級授課制的弊端,明顯提高了中國畫教學活動的豐富性和課堂感染力。
3.2充分發揮新媒體的資源優勢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是凈化學生心靈、升華學生藝術境界的重要手段和必要載體。中國畫是美術課程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其趣味性在于作畫的專業性和墨色的滲透性。這就要求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要以童心與愛心洞察周圍事物的發展變化,努力學好中國畫,以便為未來職業發展鋪平道路。
一、推動教學內容靈活化、生活化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旨在為社會培養和輸送高素質、高水平、高情商的幼兒教師。眾所周知,學前教育階段的美術教學對于幼兒早期思維啟蒙至關重要。一直以來,學前教育階段的美術教學以手工制作和簡筆畫為主。這些內容均適用于幼兒從早期涂鴉到習練繪畫的過渡,若幼兒學習時間過長,容易使幼兒逐漸熱衷于把記憶的符號同周圍事物區別開來,長此以往,不利于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感性思維。中國畫是我國傳統美術的瑰寶,通過學習中國畫,幼兒可以從小培養發現生活之美的能力,進而感悟藝術神韻、體會美術精髓,這會在客觀上推動我國傳統美術的傳承和創新。從這個角度看,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要樹立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培養人才培養的戰略眼光,加快綜合型、全面發展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和錘煉,在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中高度重視中國畫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并同日常生活銜接,使中國畫教學更接地氣、更有生命力。要學好中國畫,首先要從臨摹上苦練“內功”。中國畫講求臨摹的功底,中國畫教師在傳授國畫技巧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練好章法、筆法和墨法,善于汲取臨摹的精神要義,以半創作的方式完成臨摹教學;高度關注戶外考察,給學生更多寫生的機會;廣泛搜集各類生活素材,實際創作時嚴格要求學生遵循中國畫課堂教學中所講的臨摹筆墨、色彩、布局等美術語言,并要融入自身情感,善于發現國畫之美。中職美術教師要結合學生未來的職業需求,以學前幼兒喜聞樂見的生活化素材為教學案例,引發學生強烈的共鳴。如,在中國畫課堂上,教師可嘗試讓學生創作一幅《猴子祝壽》,并提醒學生不但要追求外在形似,還要考慮神似和內涵。學生運用學過的臨摹技巧和章法,結合生活中觀察的猴子形象,通過對生活的領悟、理解和提煉激發創造潛能,使作品更富有生活趣味,更能體現中國畫的基本筆法和主旨。
二、拓展教學手段
中國畫教學講求高度的悟性和審美水平,鑒于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發展狀況,教師不妨在教室、門廳、走廊等學生日常必經場所布置中國畫環境,以張貼學生的優秀作品為主,充分發揮藝術環境對人的潛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增強中國畫學習氛圍。學生經由仔細觀察和思考,會進一步加深對中國畫藝術內涵的理解,萌生更強烈的探究和鑒賞欲望。除了校內引導外,教師還要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前往本地的大型美術展覽館、博物館等參觀學習,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和感知中國畫優秀畫作的創作者生平、創作背景以及風格、手法等。回到課堂以后,教師可不失時機地給學生講解作品的色彩設置、線條章法、下筆節奏等事關畫面整體美感的技巧,讓學生對已欣賞并接觸的著名國畫作品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立體的印象。再者,教師可向中職院校有關部門申請,力求每學期至少開設一次國畫學術講座,邀請本地乃至全國中國畫大家現場親授,給學生解讀國畫奧秘,進而為學生開辟一個同著名中國畫畫家近距離交流的渠道。在日常授課時,教師可積極引導、熱心鼓勵學生學會自我講評并適度表現,以更加飽滿的藝術熱情詮釋水墨的內涵和韻味。當然,為充分鞏固學生學習中國畫的效果,中職院校內部可舉辦不同主題的中國畫繪畫比賽,設立豐厚的獎品,激發更多學生踴躍報名參賽,讓學生的中國畫功底得到充分展現,力求獲得更高水平和層次的提升。
三、積極選用新型原材料和工具
在中國畫創作過程中要積極運用新型原材料,必要時可用其他畫種的顏料充當傳統的中國畫顏料。當然,亦可別出心裁,用特制的棉布替代宣紙作畫。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待自身中國畫基本功達到一定程度后,大膽選用新材料完成繪畫,以充分發揮學生國畫創作的想象力和興趣,使作品產生更強烈的視覺觀感。結語在新一輪美術教改浪潮下,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要高度注重中國畫教學的地位,加大中國畫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力度,注入更多正能量,激發學生自主創作的內生動力,從而培養更多優秀的幼師人才。
參考文獻:
[1]邱化賓,林家望.關于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中國畫教學的思考.兒童發展研究,2014(4).
文化館擔負著提升青少年藝術素質的重要責任,而利用藝術培訓等手段開展美術鑒賞活動,是提高青少年藝術素質的重要手段。美術鑒賞活動是一種藝術審美活動,也是一種富有內涵的審美教育。從目前文化宮開展的青少年藝術培訓的內容而言,我認為現行的藝術培訓功利性太強,^分強調藝術培訓的考級功能,忽視藝術培訓的審美教育。主要表現在美術鑒賞活動中淺嘗輒止,不能深入揭示美術作品的精神內涵,不能把形式、內容和意義進行有效整合,不能很好地發揮美術鑒賞活動的人文教育作用。從文化宮藝術培訓的美術鑒賞活動的方式方法來講,大多數指導者依然采用傳統的師徒傳授法,缺少指導方法的多樣化。這一切,都使得美術鑒賞活動的審美教育價值大打折扣。本文從文化館對青少年藝術教育的視野入手,談談青少年美術鑒賞活動的基本問題。
一、融入現實生活,體驗藝術真味
任何一件富有生命力的美術作品,都源于現實生活。因此,以青少年的“學”為中心的美術鑒賞活動,就要以青少年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把他們的鑒賞目光從書本引向現實生活,讓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和體驗藝術的真味。一是要引領青少年從現實生活中追尋經典。要讓青少年明白,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蘊含經典之美的藝術作品。如具有蘭溪精神之韻味的蘭花女雕塑,就蘊含著美國自由女神的神韻。美術鑒賞活動中我們可以帶領青少年到中洲公園去鑒賞蘭花女雕塑。把蘭花女與自由女神聯系起來,進行對比鑒賞。把美術鑒賞活動與野外寫生,詩歌創作結合在一起,從多個層面來鑒賞這座體現蘭溪風格的雕塑。又如當今廣告牌隨處可見。盡管很多廣告牌涂畫的亂七八糟的,但也有不少很有審美價值的藝術性不錯的廣告,從這些廣告中我們可以發現經典。如世界經典名畫《蒙娜麗莎》、《向日葵》、《記憶的永恒》等被不同形式地融入廣告畫中,產生了非常好的廣告效應。因此,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身邊并不缺少經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美術經典的神韻和靈魂,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同樣可以近距離地審視經典藝術之美。二是引領青少年體驗生活中的大眾藝術。不同與經典藝術,大眾藝術追隨的是時尚和通俗,雖然它往往魚目混珠,常常會混雜一些不健康的東西。但大眾藝術表現形式滿足大眾審美心理需求,迎合大眾口味。因而大眾藝術的生活味更濃,更容易為青少年所接受。當然,利用大眾藝術進行美術鑒賞活動時,美術鑒賞活動的指導者要積極引導,幫助青少年明辨美丑,把健康的大眾藝術推薦給他們。如出現在街道墻體上的一些宣傳畫、公益廣告畫,圍繞環境保護,美化蘭城,交通安全,遵紀守法,和諧家園、計劃生育,運動健康等主題,積極宣揚社會主義的主流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具有很好的審美價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此類藝術作品就十分值得我們推崇。
二、尋找背景故事,助讀作品內涵
美術鑒賞活動的主要對象是古今中外的經典畫作、雕塑和建筑藝術。在青少年的藝術培訓中,我們可以提供更多的名家作品讓他們觀賞。但要真正解讀這些作品的藝術內涵,僅僅靠觀賞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走進這些作品的背后,去深入了解作品背景的故事。一般情況下,我們在在介紹作品時,大多會作一些簡短的關于作品的歷史背景、創作者的生平,還有作品本身的主題和內涵的介紹,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更深入地解讀作品的內涵。但美術鑒賞活動僅僅停留在簡單地提供歷史背景、人物生平等的了解層面上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引領青少年進一步探尋與作品相關的背景故事。從故事切入,深挖作品的內涵,直至真正觸摸到藝術家的心靈搏動,讓青少年感同身受地體驗到藝術家創作的原初體驗。
首先是通過故事走進藝術家的情感世界,讓青少年感同身受。在《外國美術作品巡禮》的美術鑒賞活動中,我們可以讓青少年鑒賞蒙克的《吶喊》。這一作品是蒙克采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所創作的生命組畫中表現最為強烈和最富有刺激性的一幅。對于今天的青少年來說,很難理解藝術家在作品中所表現的那種極端孤獨和苦悶甚至恐懼的情感的。這時我們不妨用蒙克的身世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蒙克一生境遇十分悲慘,五歲死了母親,二十五歲時父親也駕鶴仙去。兩個姐姐一個早逝,另一個在精神病院度日。蒙克自己也一生飽受納粹的欺凌,歷盡坎坷。讓青少年了解了蒙克的身世后,醞釀了相應的情緒,再來鑒賞《吶喊》,就容易體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了,從而也就能夠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作品的主題。
其次是通過故事加深對藝術作品的內涵的理解。如教學《奧運精神》一課,我們在引領青少年欣賞《擲鐵餅者》時,如果直接讓青少年思考《擲鐵餅者》表現了一種怎樣的美,反映了一種什么樣的精神?他們也許能夠依據課本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確的回答。但他們的內心感受并不深,不會有對作品主題的深刻理解,只能是空對空地就問題回答問題。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術鑒賞活動。在這里如果我們能夠穿插關于古希臘奧運故事,介紹古希臘奧運精神孕育和發展的時代背景。讓青少年明白,古希臘時代,征戰不斷,在冷兵器時代,征戰靠得是健壯的體格和勇敢無畏的精神。因此,男子的健壯美就成了當時追求的時尚美,為了迎合征戰需要,體育競技也凸顯了這種“力”與健美的較量。這樣他們就能進一步理解古代奧運精神的實質。
三、注重由外及里,探究美術意蘊
一件美術作品的美是由內容美、形式美和意蘊美組成的。美術作品的內容美是通過獨特的美術語言來詮釋的;美術作品的形式美是通過藝術形象來表現的;而美術作品的意蘊美是深藏在作品中的詩情畫意、人生哲理和精神內涵。因此我們在美術鑒賞課中引領青少年審美,就要從內容、形式入手,由外及里,深入探究美術意蘊。
第一,理解美術作品的內容美。我們在青少年藝術培訓中開展美術鑒賞活動,所選的美術作品要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也就是說在內容上能夠直接反映社會生活。而內容美就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美。因此,要讓青少年理解美術作品的內容美就要讓青少年熟悉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如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就突出地表現了內容之美。對于大部分青少年來說,畫面中的莊嚴和喜慶并不一定能夠理解。我們可以通過相關視頻介紹祖國獨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莊嚴時刻。這一時刻是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是中國人民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的時刻。油畫《開國大典》抓住了這一中國人民永世難忘的時刻,盡顯了內容之美,這樣他們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關注美術作品形式美。美術作品種類繁多,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有著不同的形式美。依據工具和材料的不同,美術作品可分為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藝術等,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形式美的表現很不相同。要讓青少年鑒賞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就要讓青少年熟悉不同類型美術作品形式美的特點。就以繪畫作品來說,又可分為國畫、油畫、水粉畫、素描,不同的繪畫形式所追求的形式美也各有特點,如國畫追求的是筆端的變化,用墨的韻味。而油畫強調的是渾厚而豐富的色彩,氣氛濃烈的質感。不管何種形式的美術作品,點、線、面、構材、色彩、肌理、明暗是表現美術形式美的基本語言。鑒賞美術作品的形式美,要從最基本的美術形式語言入手去解讀。
第三,深入美術作品的意蘊美。美術作品與文學作品一樣,它總是要表現一定的主題思想,而所表達的主題思想越豐富,越深刻,就越能顯示其意蘊美。美術作品的意蘊美是內在的,只有用心體會才能把握。許多經典作品,之所以盛傳不衰,就是因為意蘊深厚。不同歷史時期的美術作品所追求的意蘊是不同的。因此我們在鑒賞美術作品意蘊的時候,一定要抓住其時代特征。如鑒賞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作品,我們就要用心品味融入作品的那種強烈的人文主義追求,欣賞作品對人性的贊美,對自由的向往,對博愛的倡導等。而對中國畫的鑒賞,要重點體會蘊含在作品中的詩情畫意,要像鑒賞詩歌一樣去品味中國畫的意境。
【參考文獻】
在中國畫藝術長河里,色與墨始終是中國山水畫的兩大繪畫元素。特別是色與墨的關系研究。但是長期以來,在學術范圍內人們很少系統地研究過色與墨的關系。大約在上個世紀之初,人們對山水畫中的墨色關系剛剛開始重視,人們發現墨色對于山水畫的表現非常真實,特別是在山水畫中加入墨與色的混合,使山水畫在紙上的呈現更加形象、逼真。在宗炳的《畫山水序》和謝赫的《隨類賦彩》以及惲壽平《歐香館畫跋》中可以非常客觀地證明以上的論證。前輩們用經驗向我們講述了如何用筆、墨和設色,對色墨的關系進行研究。當我們真正投入熱情去專注于墨與色的關系時,我們會驚訝山水畫中色與墨的關系是多么的復雜和廣闊,它們當中的很多關系都會激發起人們的興趣,進而進行不斷的思索和創作,甚至在創作的過程中也不斷會有驚喜出現。作為后代,我們應該在掌握好基礎的時候,不斷地進行探索,不斷地挖掘內在的表現力,善于發現一切可以運用到其中的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中國畫藝術。
一、墨與色的協調統一性
在中國畫的表現中,出現了鮮艷的色彩就會使整個畫風看起來不沉穩,色彩運用過度會使畫面顯得浮躁,凌亂的色彩應用會使畫作看起來比較浮夸。在中國畫創作中,人們對于色彩的運用通常采用兩種方式:一是當人們需要在畫作上添加色彩的時候,他們通常采用以墨帶色的方式。例如粉花黃蕊,花蕊就要有力地突出,要是花蕊不突出就會使整個畫顯得死板不立體,這時就可以運用墨色對花蕊進行重點勾勒,加強明暗對比,這樣的話花就會立馬精神起來。同樣,在對綠葉進行創作的時候,要用墨色對綠葉進行描邊,這樣就會突出綠葉的位置,使整個創作變得有神。第二,當整幅畫的色彩風格偏暗的時候,可以用色彩與墨色相互調和的方式,對畫作的色彩進行調和,使作品的色彩看起來更加柔和穩重。
二、寫意山水畫中墨與色的虛實
“計白當黑”“虛實結合”,在畫中,黑色與白色、虛景與實景是兩對對立色。特別是黑色與白色在色彩學的角度來講,他們是色彩中的兩個極點,二者的色彩差異非常強烈。在中國傳統的畫作中,一般畫家會將畫的大部分面積留為白色,不運用任何的顏色,以白色作為底,使畫面清晰明了。畫的地方為實,空白處設置為虛處,這樣會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實的地方更立體、突出,使虛的地方更加有想象的空間。這種處理方式,巧妙地增強了作品的對比度,使作品更加有意境。在為山水畫進行構圖的時候,畫家往往留出大面積的空白,這是為了給畫作更大的表現余地,空白處并不是意味著什么都沒有,只是為欣賞者預留出更廣闊的想象空間,達到一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這樣就會使白色的地方比墨色的地方更加有想象空間。中國的畫家認為白色會給人留有想象的空白,使觀賞者進行二度創作,空白在觀賞者心里可以被想象成任何事物,可以是觀賞者根據個人喜好加上去的,也可以是觀賞者覺得合適的任何物體,這樣的畫作可以為創作者和觀賞者留下相互溝通的空間。
三、寫意山水畫中色與墨相鄰、覆蓋
相鄰一般指得是色彩與色彩之間,色彩與墨色之間的臨近。色彩與色彩的臨近會形成鮮明的對比。當色彩與墨臨近的時候,墨會作為分割點出現,也可以是起到輔助的作用,是整體的色彩趨于平和的作用。色與墨的關系一般呈現出兩種狀態:一種是色與墨相鄰的關系。比如,在淺色為基調的畫作中,水墨的勾勒就要相對來說淡一些,色彩以淡雅為主,這是以淡色調為主的繪畫方式,對于這種以淡色調為主的畫作,一般用作山水畫當中,這種淡色調的呈現方式是最適合山水畫的,可以展現出山水風景的朦朧質感。相對來說,明清時代的畫作很排斥色彩,在他們的作品中很少能看見色彩的運用,如果運用色彩也使用一些比較淡雅的色彩,這樣可以達到一種色與墨相映襯的效果,色彩的覆蓋非常自然,不會顯得生硬或像是強加上去的。它既保持了墨色的效果,又發揮了色彩的作用。淺絳山水在色墨的處理上就是著重于此。青綠山水中的墨線與色彩從平面的位置看似相鄰的,黑色的勾線與青綠色塊形成對比、呼應等。
四、寫意山水畫中墨與色互補
當墨與色彩相互融合的時候,有時會給人一種墨中帶色的感覺。這是因為墨與色彩融合使色彩的明度減弱,同時使墨色更加豐富。在畫作中用色彩來滋潤墨色的方式有多種,多罩色是其中一種。可以在畫作的背面進行染色,既可以使色彩滲透到畫里,還可以不傷及到墨色的存在。還有一種是“墨分五色”。墨色五色再融合墨的干濕程度,在宣紙上多遍的皴擦點染,豐富墨色層次。讓墨和色達到豐富變化。還有干染濕染多種方式去體現色彩和墨色的融合互補。
【參考文獻】
[1]羅穎.意象與色彩――山水畫設色問題研究.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1 年版.
[2]王志.從丹青到水墨.南京師范大學,2005 年.
[3]孫利波.論中國工筆人物畫的色墨關系.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 年 6 月.
二、高師美術教育的“產品”供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教育活動的“產品”是學生,高師美術教育的“產品”就是高師畢業生,而“產品”質量的好壞要由需求方即用人單位評價。在筆者對中小學美術課程開展情況的了解中,有部分畢業生的教學能力存在不足,最常見的就是“懂而不會教”。部分畢業生專業水準不錯,但不懂得如何組織課堂教學,一肚子知識倒不出來,這是教學方法和技巧存在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師美術教育目標定位模糊,片面效仿專業美術學院,課程設置上過于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了教法和人文素養的培養。不同院校的辦學特色和重點應該有所區別。專業美術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藝術家,而高師院校的培養目標則是為基礎美術教育輸送合格教師,二者辦學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如在中國畫的教學中,以中國美術學院為例,其課程設置注重學科知識的精湛,并以專業方向教學為特色。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設有中國人物畫、中國山水畫、中國花鳥畫、中國畫綜合四個專業方向。一年級主要是中國畫基礎課程階段,包含書畫常識、書法、素描、線描、寫生、古畫臨摹、理論基礎等。第二至第四學期結束后,學生自由選擇深研的專業方向,不同的專業學科方向教學內容各不相同。如中國畫花鳥方向課程為白描花鳥、古畫臨摹、工筆花鳥、沒骨花鳥、寫意花鳥、下鄉寫生、論文創作、畫論、詩詞題跋等。我們可以看出,專業院校課程設置詳細具體,學生對中國畫的學習由淺(基礎)入深(方向課程),以著重培養學生的中國畫創作能力,其教學目標是培養藝術家。應該說,在中國畫學習方面,專業院校側重于知識技能的精研,高師美術教育則側重于中國畫的基礎學習。但目前部分高師院校美術教學的“師范性”立場不堅定,從培養方式到評價體系都片面效仿專業美術學院,忽視一般高師院校在師資和專業建設力量上與專業美院的差距,輕視美術理論、教育教法等課程的開展,甚至急于培養出藝術家為學校打響知名度,這種功利的取向模糊了教育目標。如,在高師美術教學實踐中,一般設有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學科專業課以及教育實踐類課程。在一些高師院校中,通識教育課是大學語文、英語、體育、計算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課程,這類課程大概占總課時數的20%,專業課程占50%左右,而突出師范特色的教育理論、實踐類課程僅占10%左右,專業課程的受重視程度不言而喻,而教育理論、實踐類課程被輕視,課程設置存在偏頗,反映到畢業生的質量上,其教學能力不高也是可以想見的。
三、高師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現實路徑
1.明晰定位、回歸“師范性”價值取向
上已述及,由于部分高師院校片面追趕專業院校,在教育目標上偏離“師范性”的價值取向,課程設置上偏重專業課,弱化了教育理論及實踐類課程,導致畢業生在教學能力上存在欠缺。因此,高師美術教育課程改革首要的就是明確辦學目標,回歸“師范性”,回歸為中小學培養合格美術教師的目標。師范美術教育與一般的專業美術教育不同,如果在教育教學方面按照專業美術院校的標準進行教學,過于強調美術專業訓練而忽視師范性,便失去了美術師范教育課程改革的意義。
2.增加教法訓練內容和人文基礎課程
現在部分高師美術教學中,教法訓練的內容受重視程度不夠,而“師范性”的要求正是要培養“會教”的教師,因此,增加教法訓練課程的比重是必然的趨勢。目前,高師美術師范技能課程一般將中小學美術教材作為素材進行講授,高師美術教育教法訓練應緊貼基礎美術教育教學內容。以中國畫教學為例,基礎美術教育在教學內容上包括山水花鳥的造型、表現技法及欣賞和評述,那么在高師課程教學中,美術教育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山水畫、花鳥畫臨摹及創作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模擬中小學課堂教學實例,選取適合中小學教學的山水畫、花鳥畫的教學范例,為學生做示范課。如,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講解山水畫這一內容時,我們可以分為2個階段進行教學:第一,欣賞山水畫,分清近、中、遠景在山水畫中的不同表現方法,講解樹和石頭的畫法(1課時);第二,教師指導學生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邊講解邊讓學生跟著畫,體會用筆、用墨的關系和對工具性能的掌握(1課時)。示范課后,應該讓高師學生準備試講,組織學生聽課、評課、討論,以取長補短,探討適合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另外,在教法訓練課程中應增加計算機輔助美術教學這一內容。計算機是現在中小學生熟悉的工具,在美術教學中,運用計算機輔助美術欣賞課,使其呈現方式更加生動有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不論繪畫、書法藝術,戲劇、表演藝術,服裝、攝影藝術,音樂、文學藝術,雕塑、建筑藝術等作品,創作作品都需要有欣賞能力之人。落筆文題時,鄙人首先腦海里映現出來的是“高山流水”這個成語故事,因為這個例子恰好適合兩者的關系的論述。
俞伯牙在春秋時期任晉國的上大夫時,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他乘船來到了武漢漢陽江口。遇風浪太大只能停泊在岸邊避風。進入傍晚風停月明恰逢中秋,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命童子拿出隨身攜帶之琴,趁著月兒專心致志彈了起來。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俞伯牙突然心頭一驚手下用力不穩,“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憑感覺他知道有高人在聽他彈琴。猛然看到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一個人。俞伯牙正在猜來人,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之人,回家較晚,走到這里聽到先生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望去,在那人身旁果然放著一擔柴,俞伯牙心里琢磨:一個打柴之樵夫,怎么會聽懂我的琴音呢?于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我剛才彈的是什么曲子?”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過望,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俞伯牙心中不禁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后面的琴音,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于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鐘子期,便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次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怎么也不見鐘子期來赴約,伯牙四處打聽子期的下落,有人告訴他,鐘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鐘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流著眼淚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也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后人在他們相遇的武漢漢陽江口,筑起了一座古琴臺,現在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看來欣賞能力的高低,取決于欣賞知識領域的掌握程度。欣賞繪畫藝術你必須知其中國畫、西洋畫的區別,它的發展歷史和繪畫特點,中國畫是以線存形的“形神兼備”藝術,西洋畫是用光為主要造型手段。;了解西洋畫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抽象派等,以及中國畫的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歷史風俗畫的繪畫技巧和繪畫代表。
欣賞書法藝術你必須知其漢字的發展歷史,掌握篆、隸、楷、草的字體特點和代表人物,欣賞者應具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啟功先生曾經說過:“一個書法家必須是一個文學家,一個文學家未必是一個書法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的名言。意思是你對眾多的劍器有鑒賞的經歷,自然就能辨識其優劣;你會彈奏多種曲調也就懂得了音律。書法也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規律以及發展也就無從給以準確的評價和欣賞,不然的話你就難以欣賞到書法作品中精、氣、神之美。
欣賞戲劇、舞蹈表演藝術術你必須知其種類,比較流行的劇種有京劇、梆子、晉劇、二人臺、二人轉、秦腔、昆曲、黃梅戲、滬劇、豫劇、川劇、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書等等劇種的藝術特點,“生旦凈末丑”分別指京劇的什么行當,以及唱腔結構、旋律模式和調性特征。扮演者在抒情、敘事唱腔時吐字清晰為佳,一招一式表演到位為上。舞蹈分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民間舞、現代舞、踢踏舞等,舞蹈是一種肢體語言,多用來直接抒發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觀人物復雜、細膩的思想感情和廣泛的生活內容,欣賞者可以充分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去體驗舞蹈的美感和其中的豐富情感,為舞蹈所表達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陶醉,引起內心震顫,進而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情感共鳴。
欣賞攝影藝術你必須知其構成攝影畫面形象的條件,了解光學原理,線條,形狀,影調,色彩等視覺元素,掌握攝影藝術的特點。優秀的攝影作品,不僅僅是給觀賞者一種藝術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個時代的人類進步的特征。不論是人像攝影、風光攝影、新聞攝影或各種專題攝影,都離不開攝影者和欣賞攝影作品者思想認同的差異性和統一性。
欣賞音樂藝術你必須知其樂理知識。一類人聽音樂只求悅耳,只是知覺的欣賞;一類人聽了之后,則能喚起自己的喜怒哀樂,算是情感的欣賞;一類人探求樂曲的結構主題變化,以及作者技巧的運用,那就是高尚者的理智欣賞。
1.靈活多變的入
首先,導課是關鍵,好的導課是課堂成功的一半。新課程美術鑒賞模塊內容打破了傳統美術欣賞課程以美術類別或美術史為線索的編排方式,每一課都按照一個主題來進行概括,整合了更多的美術現象,更加貼近了生活,擴大了視野。作品類型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以及建筑、雕塑、工藝、民間美術、電腦美術等。教材內容的這種變化,使美術教學的課堂容量變的更加龐大,我們不可能在每一節課中都對教材的內容以及相關的知識一一羅列,這就要求我們對導入的點有所選擇。正如德國教育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學論所描述:在現代知識量無限膨脹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學",應該注意學生的心智特點,選擇一種具有共性,而且能激發學生興趣,能起到"以點帶面"作用的一種個案作為范例,使學生從典型范例中發現所屬知識的規律,獲得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么,導入哪一點?如何選擇?我們認為:只要選擇一個最具典型意義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并對此展開深入的挖掘和理解。這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問題可以是一件美術作品,也可以是一位畫家,可以是一句美術評論,可以是一種美術現象等等都可以作為導入的素材。當然,我們要讓學生掌握的不僅是該"點"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該"點"的背后隱藏著的規律與本質。而這個規律與本質恰是我們教學要達成的目標,要突破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所以,我們選擇導入的不僅是切入點,也要是教學的重難點的外在形式,對這個"點"的挖掘能直指教學目標并是突出重點和解決難點的關鍵。
2.追求課堂教學藝術化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堂課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這是新課改所追求的課堂,是呈現教學藝術化的課堂,也是可以讓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的課堂。
學生由于生活閱歷、知識修養、審美經驗的不足,難以積極主動地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因此教師要深刻理解有效教學理念的內涵,避免偏面地追求形式的"高效"卻無實質效果的教學行為,真正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課程目標。教育學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講過:"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僅僅在于傳授的本領,而更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怎么喚醒沉睡的人?"這句話應該能給我們以啟迪,在美術鑒賞教學中需要教師對學生作適當的引導和激發。
3.美術鑒賞教學方法有哪些
針對上面的狀況,我們美術教師有必要讓美術鑒賞方法進入美術課堂中,讓美術教學順利有序的進行。具體的方法有:
3.1比較欣賞法。這一鑒賞方法要求學生在美術課上從時空的維度去欣賞、比較美術作品,所謂"時空"指的是時間和空間,即古今和中外。此方法要求每一個學生對不同的美術作品進行分析,通過相互間的對比,總結出不一樣的特點和感受。它可以指導學生從作品的創作背景出發,分析作品的創作特點和風格,從而讓學生之間交換彼此的意見和感受。同時,比較欣賞法體現了一個重要的哲學觀點,那就是分析與綜合的思想。
3.2四階段分析法。這一教學方法最先由美國的費德門提出,對中學美術教學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四階段分析法顧名思義,有四個鑒賞階段,包括理解、分析、描述、評價四個環節。對于學生學習美術課而言,很容易把握其中的內容,對學習美術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理解,先讓學生欣賞作品,再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提高了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分析,是指美術教師指導學生分析美術作品的造型、制作工藝等特色,讓學生善于發現美,對美提出自己的見解;描述,是指美術教師要讓學生描述自己看到美術作品后的第一感受,從而深入到總體感受中去,激發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評價,指的是綜合前三個階段,進行不斷的練習和思考,得出最終的結論。我認為,這一方法是比較全面系統的,也容易在具體的美術教學中進行。它比較注重基礎,通過一點一滴,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情趣,教會他們基本的鑒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