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2 11:46: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教育歧視的概念
1、教育歧視的概念
教育歧視是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后天努力無關的個人特征的評價。根據這個定義,對一個學生的評價要看他后天的努力程度,而不是他的天賦,家庭出身,民族,性別,身體上的先天特征,國籍或所在地區等因素。如果這些與后天努力無關的因素在教育過程中得到了正的或負的價值,就可以說發生了教育歧視。
2、教育歧視的表現形式
(1)學校歧視
從小學開始,便按成績的好壞,被分成優等生,中等生,差生,而“優等生”則理所當然地加入少先隊,當學生干部,“差生”則幾乎與這些“榮譽”無緣。到了中學,一些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將學生按考試成績分成快班和慢班,考試分數高地學生進入快班,考試分數低的學生進入慢班。學校對快慢班的教育,教學管理側重點不同,對快班是抓學習成績,培養優等生;對慢班是抓紀律保證學生在校不出事,學習成績好壞無所謂。學校安排任課老師優先考慮的是快班,快班的任課老師往往教學水平和整體素質相對較高,而慢班任課老師的教學水平和整體素質相對較低。
(2)教師歧視
有的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常常有失公平,對“差生”有歧視現象。一是座位安排上的歧視。有些教師不是根據學生的身高,視力等因素,而是依據學生的考試名次。第一名首先挑選座位,第二名次之,依次下去直至最后一名。二是課堂提問上歧視,由于“差生”往往對老師的課堂提問不能較好地回答,甚至連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上來,有些教師認為提問“差生”是浪費時間,索性就不提問或少提問“差生”。三是在作業批改上地歧視,有些教師在批改他們的作業時往往不像批改其他學生的作業那樣認真,有時為了節省時間,干脆就不批改。四是教師在對犯錯誤學生的處理上的歧視,老師對“優等生”往往“手下留情”,而對“差生”卻嚴格“依法辦事”,甚至“從重處理”
(3)同學歧視
由于“優等生”倍受老師青睞,常常受到表揚,有很強的優越感,覺得比別人高出一等;“差生”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感到抬不起頭。目前大中小學教育仍是競爭式和淘汰式的,所以“優等生”往往很不情愿將知識講給別人,不愿和“差生”做朋友,怕耽誤時間。另外值得關注的就是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看不起家庭條件差的學生。
二、教育歧視產生的原因
造成歧視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現行的教育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以及部分教師的素質不高。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評價辦法簡單是造成歧視的主要原因。一所學校的辦學成績好壞,只看學校的學生升學率。一些教師缺乏教學工作研究的積極性,特別是當前農村教師待遇低下,工作量大,以及下崗的壓力,使教師缺乏忠于職守的動力,少數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明顯減少。
1、應試教育的教育體制
在應試教育的管理體制下,有的學校實行快慢班制度,大多是無奈的選擇;在應試教育的管理體制下,因為老師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學生的考試分數上,才出現對“差生”的種種歧視;也正是學校,老師及家長對“學生成績就是一切”,因此才會出現“優等生”瞧不起“差生”的現象。
2、經濟地位差異以及城鄉文化差異
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影響著人們的觀念。一個人的經濟實力,成為其能力的標志,也一定程度的影響著他在社會中的地位。同時也因為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的不同,城鄉孩子在生活習慣,知識結構,思想觀念上都會存在極大的差異。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低收入的家庭,他們在貧困中掙扎,這些家庭的孩子因生活貧困,自尊心常常會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傷害。另外,來自農村的學生經常會受到城市同學的排斥和老師,學校的不公正的待遇。
3、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良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的工作受到更多人的關注,職業壓力更大,這就造成了中小學教師成為心理障礙的高發人群。不久前,中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采用國際公認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這一工具,由心理學專業人士對教師實行的檢測表明,69%的被檢測教師自卑心態嚴重,另外,焦慮水平偏高等也是較突出問題。過大的壓力和教師心理健康方面的疾病很容易使教師的言行過激,做出傷害學生身心健康的不理智的行為。
三、防治教育歧視的措施
1、完善教育制度,實現教學民主
(1)樹立正確的教育民主思想:
現階段的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德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德,對人才層次德要求也是多層次的。這需要多層次,多類型的學校教育來適應。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的教育目的觀應抓住時代需要和可能去培養多層次的,適應力強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這些思想將有助于教師正確認識教育,認識學生,做好教學中的針對性。
教學民主思想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諧地師生關系,做到教學相長。教師在對待學生方面,要以樂觀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更要把學生當成發展的主體來對待。在教學中堅持發展性,啟發性原則,采用誘導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潛力,要相信個體的可發展性。
(2)明確教師的權利和義務,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
素質教育是規范,這是法治社會提出的必然要求。教育法,教師法對教師的權利和義務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這一規定實質上是要求教師轉變觀念,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教師和學生作為公民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不能因為是師生關系就能改變這種關系。
教學過程中師生應該是平等,自由地參與,只有這樣教學才有高地效率。主要體現在教學互動上,不僅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更要求師生圍繞教學內容、方法的互動,另外教師的引發誘導行為,然后由學生反應,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應予以評價。互動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營造良好的班風學風,促進學生發展。
(3)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心理素質
新時代的人民教師必須不斷追求輕松愉快的心境,昂揚振奮的精神,平靜幽默的情緒,豁達的心胸,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更良好的心理素質,使自身的人格豐滿。政府,社會和學校也應當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實加大提高教師職業道德,增長教師知識和提高教師能力的力度,為教師職業素質和各方面綜合能力的提高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2、適應時代的發展,探索新時期教育教學規律
今天的時代被稱為知識經濟時代,實際上也是學習的時代,任何一個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在開放的時代中,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教育已經不再是唯一途徑,教師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已有的書本知識上,但在其他領域,教師的優勢則不是很突出,在某些方面,學生可能具有超越教師的優勢。學生向教師學習,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應提倡教師向學生學習。
另外,素質教育在我國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沒有固定的模式,因而必須認真研究和探索。無論教師采取何種教育教學方法,都應該以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前提,以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基礎,以激勵和自主為動力,以培養不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質為目標,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歧視性教育的發生。
3、采用法律手段
一、教育理論與方法體系都是以生活教育為基礎的
以生活為中心的全面素質教育價值觀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如果想要實現這一教育目標,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法和系統進行輔助。他所認為的生活教育,就是在教育中不斷地融入生活,達到教育和實踐相統一的目的。傳統的教育往往都是為了升學,它沒有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脫離了生活和社會的需要,真正的素質教育也沒有體現,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最終成為只會念死書的機器。心靈無法得到釋放,不利于個體在未來社會健康地生存,也阻礙了社會的發展。生活教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生活教育批判了傳統教育脫離個體和生活發展的實際需求和教學規律,實踐要和教育內容緊密地聯系到一起,有效運用教育內容在日常社會生活中,拋棄應試教育帶給個體存在的危害。首先,陶行知先生所主張的教育都是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改造社會現存的弊端。如果在現行的教育中沒有將改造社會這種精神有效地融合進去,那么學生所接受到的知識還是傳統的應試教育,局限了自身在社會的發展。用傳統教育去談素質教育,是不現實的,因為學生受教育期間他的個性發展、心理健康都沒有得到體現,是沒有意義的教育。其次,學校是實施教育的主體,如果學校在實現素質教育中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那么教育的目的就無法實現。因此,學校和社會應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消除掉以往那種對社會有芥蒂的心理,如果教育不懂得社會的需求那就是無效的教育。為社會真正的服務教育才是素質教育的唯一目標。第三,傳統的教育總是讓學生去死記硬背書中的內容,沒有系統的教育方法。素質教育所傳授給學生的教育方法是具有獨立掌握知識的能力,教與學,學與做像一個完整的系統缺一不可,三者也是統一的關系。生活中的教育才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讓學生能獨立面對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才是唯一檢驗素質教育成功的標準,不能只靠一紙文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活教育既注意素質教育的全面性,同時也十分注重全民性、終身性。
二、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評價標準以及以生活教育為基礎的教育方法體系,極大地促進了現代教育思想的發展。通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我體會到陶行知先生對教育事業孜孜追求的良苦用心。我從事小學教育多年,多年的實踐經驗讓我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小學生正處在培養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也是其性格養成的重要時期。但是,由于目前獨生子女越來越多,有的父母以及其他親人對孩子過度溺愛,使孩子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這對其今后融入社會、改造社會均會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陶行知先生提到,成功的素質教育需具備藝術的興趣,要懂得學會愛,愛身邊的人,愛社會,才能讓整個社會充滿真善美。在推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陶行知提出的“愛滿天下”的思想是我十分欣賞的。身為教育一線的我們,應該大力踐行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關心學生,在細節中去關心學生的成長,這是奉行素質教育的前提。因此,我認為,在培養學生素質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對學生建立發自內心的愛,因為只有從內心去愛每一位學生,學生才能在被愛的同時,學會愛別人,學會與人分享,并逐漸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教學過程中,我與學生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這對我踐行素質教育提供了基礎。我總是鼓勵學生回家后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遞遞拖鞋、洗洗腳、刷刷碗等。盡管這些都是小事情,但是我認為,教育就是這樣,生活中每個不起眼的小事都是學生素質提升的基石。愛別人,才懂得被愛的幸福。只有真正體會到別人的愛,才能釋放出更多的愛。課間,我喜歡與學生做老鷹抓小雞的游戲,并要求學生輪流做母雞,同時,鼓勵做母雞的學生盡量減少小雞的傷亡。“母雞”需要學會愛。生活中,愛和被愛不可能一直固定不變。因此,輪流做母雞就是讓學生懂得學會愛別人。隨著我對陶行知“愛滿天下”等教育理念理解的不斷深入,我將“愛滿天下”教育理念引入我的音樂課堂。每次上課時,都會幫助學生做一個簡短的發聲練習,打開口腔,幫助學生更好地唱歌。素質教育不僅是學生能力的提高,而且更需要學生去愛整個社會,接納社會,培養學生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因此,在發聲練習時,我要求學生面帶微笑,學生們稱這個為愛的發聲練習。學生的歌聲就像大片綠油油的草原,而他們的微笑就恰似隱藏在草間的小紅花,既讓人新奇,也更讓人在心底深處平添了許多暖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一直激勵著我們。獻身于教育的教師們,肩上責任很重,我們不敢消極怠工,也不能忘乎所以,可以做的只能是不斷提升自身的內涵,給予學生更多,教會學生更多,從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素質。總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為當代素質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基礎。他提出的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評價標準以及以生活教育為基礎的教育理論體系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左佳妮
一、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
1.元理論含義
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元教育理論”(Meta-theory of education)一詞正式出現是20世紀70年代初。“元教育理論”、“元教育學”、“元教理學(Meta-educoeogy)”概念最早是由德國教育家爾夫岡布雷津卡(W. Brezinka)在其論著《從教育學到教育科學:元教育理論導論》(1971年)中提出。元(Meta),意即“位于……之后”、“超越”,它與某一學科的名稱相連所構成的名詞,意味著更好記的邏輯形式。這種新的更高一級的邏輯形式,講義一種批判的態度來審視原來學科的性質、結構及其他種種表現。也就是說,元研究就是對原有學科所作的邏輯——語言層面的分析,它不宜對原有學科現象領域即內容作為研究對象,而是對原有學科的陳述體系進行形式分析,對某類研究活動存在的問題(元問題)進行的研究。
2.教育學元理論(元教育學)
教育學元研究的結果是形成教育學的元理論,系統化的教育學元理論就形成了元教育學,她是對教育學進行元研究的學科,是以教育學及其研究狀態為研究對象和研究框架的元理論。它從邏輯和方法論的角度審視教育學理論,對概念和范疇進行嚴格的規定并力求取得一定的表述,為教育學的反思提供了理性的武器,為檢驗與整合教育知識提供了標準、規范與規則,促使教育學的完善。而且,對于教育研究來說,元教育學有助于為其提供一種元教育觀,即給研究者提供一個適合的視界,進而調整安久的方向與思路,提高研究的質量。
3.大學教學中出現的一般問題
許多大學生在步入大學時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從“讓我學”到“我要學”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往往由于自控力較差而學業成績下滑;課程設置缺乏自由度,條條框框較多,很難形成以求知與滿足興趣為先導的學習風氣;大學教育很大程度上還是應試教育,考試作弊,作業下載的現象屢見不鮮,長此以往易形成投機取巧的不良習慣,不利于職業生涯的發展;大學里師生關系淡漠,高校教師責任心普遍較差,除了教學任務外還肩負一定量的科研任務,缺少與學生溝通的時間與精力等。
二、教育元理論三元素在教育實踐中的處方性研究
教育元理論是:“相對于教育理論并不是更高一級的知識形式,它本身只是參照而不是判定某一理論存在合理性與有效性的‘元’知識。”因此,本人依據對于教育理論和教育心理學的理解之上,給出了以下三個參照物,并將其作為教育元理論中的三個基本元素:
1.教育之愛
從古至今的大教育家們的傳世箴言中都閃耀著教育之愛的光芒,如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之,能勿誨乎?”,陶行知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德國精神科學教育學的代表人物諾爾指出,“教育的基礎是成熟之人與成長中之人之間的情感型的關系。而且這種關系是為了兒童的自身的目的,即走向他的生活和形式。”對于諾爾來說,這種以愛、信任和尊重為特征的教育關系,是教育工作的自身基礎,因為不是所教,而是這種關系本身才是教育最為深沉的內容和最終的條件。他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終秘密就是正確的教育關系,就是把教育者和兒童聯系起來的創造性地關系。”而來自經驗教育學的代表布雷欽卡的批判指出,“教育關系實際上就是一種職業關系。”職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不只屬于同一生活共同體的關系,而是基于一種契約關系:教育(特別是教學)是為了獲得工資。而在批判教育學者看來,精神科學教育學過于重視教育者的意向,而忽視了受教育者的意向,這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控制關系。所以莫倫豪爾指出,教育科學的認識興趣是對解放的興趣,也就是“主體從限制其理性以及與理性相關的社會行動的條件中解放出來”。在高等教育中,教育的科學化和教育關系的過度職業化導致了一種建立在對象化基礎上的認識論的過度膨脹,導致了教育過多的技術傾向和因果傾向,把對待人的“我——你”關系轉變為對待物的“我——它”關系。在高等教育神圣的知識殿堂內,教師要“捧”的是理解的心靈,為此做出任何高度的評價都不為過。在“我——你”關系的建立過程中,為了盡可能地實現最優的教育效果,教師要糾正過多的技術傾向,打破建立在對象化基礎上的認識論的因果模式,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善于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教學環境;要積極評價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學生;尊重學生的權利;欣賞學生個性中的亮點。
2.教育之真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之一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其中體現的是一種求真務實的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教書以育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所謂教育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在不斷變化的教育情境中所進行的雙向互動,其根本矛盾是學生個體發展的應然目的與實然狀況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的解決就是在教育活動中把一個實然的人按一個應然目的來改變,改變的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到教師身上,教師在改變過程中進行著知識傳遞和價值引導。所謂“價值引導”,即指教育是投射、蘊涵著教育者主觀意志與價值觀念的引導活動。教師作為知識與文化的傳承者,具有暫時的文化優勢,對學生的成長負有道義上的責任,引導學生進行價值上的選擇。在價值引導過程中,因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工具理性,價值引導必然體現階級的意志、教育的性質和教育者的人生追求。而在教育活動的實踐過程中,應然目的應遵從實然的人的真實需求和水平來設定,而脫離了真實的教育,應然目的指向的教育活動必定是受到批判且失敗的。人文主義心理學是對人性、對心理學及對教育的一些觀念、態度和主張。在教育上人文主義者,不主張客觀地判定教師應教授學生什么知識,而是主張從學生的主觀需求著眼,幫助學生學習他喜歡而且認為有意義的知識。其代表人物羅杰斯的學習理論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Learner-centered education),且以自由為基礎的學習原則。他在《學習的自由》一書中提到:“人皆有其天賦的學習潛力;教材有意義且符合學生目的者才會產生學習;在較少威脅的教育情境下才會有效學習;主動自發全心投入的學習才會產生良好效果;自評學習結果可養成學生獨立思維與創造力;知識外重視生活能力學習以適應變動的社會。”所以,尊重客觀事實,崇尚科學真理是教育之真的核心價值所在。
3.教育之美
教育之美其本質即揭示了教育藝術的本質。也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和諧的關系。“度與和諧”是人們在社會生產活動和精神生活中所追尋的一種境界,是在社會活動中人們掌握和運用客觀規律創造出與人的目的相一致的、凝結著人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的引起主體愉悅感的感性形式。“度與和諧”作為人們的一種主觀的體驗和感受,是客體的某些方面達到了與主體的高度統一與和諧,使主體感受到滿足與愉悅。因而,人們總要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來追求和創造美的境界,即運用內在的尺度,改造客體,使之達到和諧之美的過程。教育活動的整個過程是教育者的主動精神作用教育對象的協調控制活動,不可避免地要體現和諧,體現教育活動的美的價值,使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達到高度的和諧與統一。
首先,師生之間應構建和諧美好的人際關系。人的交往的內在美表現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外在表現是言語行為之美。教師的人格是高品位人際關系的重要基礎。和諧的師生關系,可滿足學生的由單純的認知需求上升為情感需求。只有具備人格魅力的教師才能真正實施愛的教育,“愛中有嚴,嚴中有度”構建互相尊重信任、互相合作、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其次,教師應探究和諧美好的教學過程。教學是一種藝術化的教育,是一種創造性的教學活動,融入了施教者的人生歷練、情感創造,是機械技巧的超越和升華。高等教學活動作為青年人生活中重要的實踐活動之一,必然有著豐富的審美因素,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和諧的美,融入和諧的美的意念。其核心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完整人格。教育過程中要鼓勵受教育者自主創新學習,拓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自由選擇的能力。總之,在教學活動中,由和諧效應帶來愉悅性,使學生成為教學世界中的發現者、創造者,使學習過程轉化為一種豐富的精神享受,達到真正的和諧之美。
再次,創造和諧優美的活動環境。要按和諧的規律來建立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優美的活動環境會給人們帶來審美的享受,激發出創造的熱情,提高活動的效率,環境美能夠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適合于社會活動的需要。教育活動中應堅持“環境育人”原則。學校力求改善辦學條件建設,優美的校園風景,布局合理的校園設施,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設備,能使校園融傳統文化和現代技術于一身,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健康發展。
三、小 結
人們是根據需要來選擇區別、聯系還是區別加聯系的,包括二元、三元、多元,都是根據需要去選擇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具體任務或技術方面的訓練,而是喚醒對人類生活的可能前景的認識,引發或者培養青年人的人性意識。有的人生來就具有這種意識,他們的潛力就自然得到發揮。但是大多數人需要喚醒他們這種意識。心理問題的根源是沖突,需要包容和不沖突或減少沖突時,我們選擇愛、真和美,即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出發,結合人的感性和理性,選擇和諧和統一的方法加以解決。因此,大學教學的任務不僅要對教育寄予中心地位的重視,而且也在總體上打下全面教育的基礎,目的是全面發展個性和充分發揮個人才能。
參考文獻
1 柳海民.現代教育學原理[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 吳式穎、任鐘印.外國教育思想同史(第十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3 彭正梅.重回教育之愛:德國精神科學教育學視野中教育關系論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5)
4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地點:邁阿密,福羅里達州,美國
福羅里達州是一個老少皆宜的天堂圣地,也是迪士尼樂園的老家,并擁有美國大陸首屈一指的豪華養老社區,成為最適合一家人居住的美國陽光之州。
對于聰明的投資人來講,這間位于邁阿密中心地帶的七臥室地產絕對是理想的選擇,距離機場和鬧市區都很近,方便各個方面的聯絡與溝通。Toni和Techrin兩人加在一起,在南福羅里達地產界從業經驗時間已經超過25年,對發展中的地產市場頗具自己獨到的見解。Toni和Techrin擁有美國地產界最好的銷售團隊,他們推薦了一處極適宜家庭生活的產品——21大溪地海岸島。此處的電路系統全部是自動集成的,包含照明,加熱和安全防衛系統,極好保護了家人與孩子,讓他們可以輕松享受恬靜生活。一個有保護裝置的碼頭和120尺私人濱海水域,讓一家人可以隨時體驗垂釣及游艇的休閑時光。經典的地中海及福羅里達州風情和奢侈的空間讓整個物業都沉浸在休閑,開放和溫馨的氣氛中。
關于世界級的學校,福羅里達州最好的私立及公立學院都在附近,可以不必讓孩子離家太遠。格里夫學院,Ramsom Everglades,和Pinecrest小學等名牌學校可以提供給孩子最好的人生起點,也就是贏在起跑線上。Palmetto高中更可以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增磚添瓦,所有的教育資源全部可以輕松地在大溪地海島區域內駕車到達。
老式奢華學校
地點:蒙彼利埃大廳,武士橋,英國倫敦
倫敦的私立學校和科研機構,已經領先世界數個世紀,選擇對的學校在這里非常容易實現。可以預見,您位于倫敦中心的家周圍被高等學院環繞,不管經濟衰退或其他問題,都不影響其歐洲最值得榮耀的地產地位。
倫敦的設計奇才巧妙將以前的武士橋的護士之家改造成為搶眼的豪華公寓,裝潢則由倫敦的老牌設計師打造。以前的宿舍,鍋爐房和洗衣間全部臺棄或是煥然一新,成為層次感極強的復式結構。三層平層公寓加上四、五層的復式官邸面積達到4680平方英尺,售價為1900萬英鎊。經紀公司的Philip Woolf每天忙于應付來自美國,德國和俄羅斯熱情高漲的眾多買家。除了大放異彩的設計,更為重要的是這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教育地產極適合家庭投資及居住。
不但與歐洲最好的餐飲,百貨和休閑街區近在咫尺,選擇在武士橋居住的父母們還可以有眾多的選擇,將他們的小孩打扮得出眾而得體。當地的Hill House學校是查爾斯王子就讀的英國頂級私人名校的預科學校。學生大多升入伊頓,哈羅,威斯敏斯特和查特豪斯等高等名校深造。對于那些想要自己的孩子在當地就近入學的父母,武士橋學校也可以提供全天的從幼兒園至13歲兒童的全方位教育服務。
恰到好處的教育
每一位望子成龍的父母,都希望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一所綜合實力上乘的學校。我們選出了幾個全球通行的教育關鍵詞加以探討,來審視一下當今的教育。
公立學校
作為曾在1868年的國會議案中被指定的公立學校,Eton學院相比其他學校無疑有著更高的知名度,這里被譽為英國首相的搖籃,明年即將上任的David Cameron已經是Eton學院培育出的第16位首相了。溫徹斯特大學則以它多樣性的學科而聞名,吸引了諸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莘莘學子。
現代新貴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私立貴族學校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牛津郡的Radley學院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之一。還有英國現任首相布萊爾曾就讀過的Fettes中學,也是口碑上佳的私立學校。
女子學校
曾經的光環在人們的唏噓聲里銷聲匿跡。但,且慢下定論。
多年以后,一家廣告公司風生水起,它的創辦人正是這位女孩。從沖破壓力到抱定決心,從自修環境藝術設計課程到小試牛刀的廣告語設計……盡管它的到來遲緩又艱辛。
記憶深處的女孩始終架著高度眼鏡,微微駝背,疲倦的模樣著實叫人心疼。她其實鐘愛繪畫,是父母的拳拳期望與現實交錯重疊,左右了理想的初衷;她本該靈動活潑,是匆匆忙忙的“教育”,讓她錯過了年少的鳥聲蟲鳴,錯過了青春的心花暗生……
也許,錯過真的不是過錯;但是錯過以后,如何揮散心底絲絲淡淡的惆悵?別急,慢慢找,慢慢來,因為教育,不正是慢慢的藝術?
慢如琴曲
虎媽狼爸都愛自家娃,不容置疑,“愛”固然存在,只是一不留神,這愛的方式跑過了調子。
老話說得好,“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孩子的身心發展總有一個過程。比如思維,通常首先憑借形象思維主導,繼而依靠抽象思維定位;比如記憶,一般開始賴于機械識記,然后逐漸關乎意義記憶……至于繪畫,有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學習繪畫的最好年齡應該是2-3歲。可惜那時的鄰家女孩,偏偏被摁進“神童夢”里日夜兼程,繃緊了弦橫沖直撞,哪得空閑去考慮自己真正的喜好。未來不能預訂,但如果連眼前的興趣都辨識不清,倒真是一件可怕的事兒。
德國福祿培爾的教育觀點告訴我們,兒童是一根葡萄藤,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的不是園丁,而是葡萄本身。孩子的成長好比植物的孕育,落地生根,青翠成畦,壩里行間充盈著思維的碰撞、心靈的交匯與習慣的生成。
教育的規律就在這里。
慢如清盞
分析鄰家女孩的成長經歷,父母無非想把女兒培養成有氣質、有文化、有內涵的“乖乖女”,所以安排她彈古箏,念唐詩,考高分,奔著這個目標學這練那,至于孩子自己真實的想法,恐怕根本無人問津。
考考考,師長的法寶;分分分,孩子的命根。如今的邊邊框框,惹得父輩人恨不得懸梁刺股,招數用盡。其實,孩子在4-5歲時就有了相對獨立的主張,并逐步豐富著好勝、競爭、創造等主人翁的品質,“我要奮斗,因為生活需要我”,你希望孩子對社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就應該時刻匹配什么樣的教育,這才是與時俱進。根據孩子的個體思維展開富有情趣和角度的個性教育,將能力、方法、情感等智慧的表達,芬芳的引領,你就成了“教育人”。
扯一朵夏日的云,沏一杯意念的茶,澆一簾精神的花。清盞里綠茶翻涌,飄起來暗香,沉淀下滋味,有魅力的教育,越品越濃。
慢如溪澗
想想看,鄰家女孩的身份多么特殊!小小年紀的她不僅是父母、老師的“手心寶”,還是同齡人的“指航燈”。而沒有方向,沒有閱歷,沒有經驗的她,稚嫩的肩膀豈能扛起如此分量?
教育從來不囿在當下。一件久遠的事情,應該還原出樸樸素素、干干凈凈的面貌,譬如“面子”“顏如玉”“黃金屋”“光宗耀祖”之類的功利性目的都來個靠邊兒站。咱們的教育可是個美人坯子,只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界定準確的人文標準,不施脂粉,足以秀外慧中。
“人家考上了大學,明年看你怎樣”“你是全家的希望,祖國的小白楊”……不要隨便拿自家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作比較。你喋喋不休,“晴轉多云”;孩子可能憂心忡忡,“多云見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告訴我們:“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由于遺傳、環境、自身認知能力等種種的不均衡,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也存在著個別差異,“天賦”固然可喜,“大器晚成”亦能架起彩虹。另外,“小天才”極易飄飄然,“傷仲永”的悲劇便是教訓;“小愛迪生”其實渴盼更多的耐心和鼓勵。
任爾東西南北,等待蔥蔥郁郁。一場秋雨背后,溪澗探著山路唱歌,轉彎,打趣,終能匯成汩汩的泉流。
慢如暖陽
偶爾一次考試失利給鄰家女孩帶來窮追猛打式的魔鬼訓練,潛意識里“笨孩子”的定義如影隨形,懷疑、自卑、不知所措……久而久之,這孩子看自己都會換成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
中國有句古話,強扭的瓜不甜。教育又何嘗不是呢?
記得剛工作那會兒,我帶著滿腔熱忱,躊躇滿志,準備在教育崗位上發光發熱。正是這樣一種急功近利思想,讓我的教育方式也帶著些許“斯巴達式教育”的殘酷。我眼里只有兩類學生:成績好的和成績壞的。我有一張特殊的花名冊,那上是每個班10多個所謂的成績壞的學生。這10多個中,又有一兩個在名字前被我打上了五角星。不言而喻,這一兩個就是成績差,行為習慣差的“困難戶”。強強就是其中之一。
我常常把強強叫到辦公室,先是當著其他任課老師的面數落一通他的不是――回家作業不做,上課畫畫講話等等。甚至還拿他的名字說笑:我看你就別叫“強強”了,還是叫“弱弱”比較好。當強強垂下頭,不吭一聲時,我便覺得這孩子已經服我了。此時再讓他讀書背書,抄寫默寫,補習。當孩子離開辦公室的時候,我滿懷信心,心想:期末考試他肯定不會差!期末考試說到就到,拿到試卷,我迫不及待地翻出強強的試卷。“及格”二字印入眼簾,我的心也一下子涼了。再看看花名冊上其他幾個孩子的成績,大多是良好。為什么,難道真是我沒這能力教育好孩子?這問題整整困擾了我一個寒假。寒假里,我開始尋找“教育之道”。我決心新學期給自己一個新的開始。
新的開始,是“心”的開始。
有一句話這樣說:教育的真諦是走進孩子的心靈。在拉?封丹的寓言作品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北風要和南風比試誰更有力量。有人穿著大衣走過,北風便施展威力,使勁地吹,結果那人的大衣越裹越緊。北風累了,停止了。南風微微吹起,帶來陣陣暖意,那人敞開了胸懷,不一會,出汗了,他便脫去了大衣。這故事只告訴我一個道理:溫暖和友善會比暴力和冷酷更有征服力。因為暴力和冷酷只會使人對你敬而遠之;而溫暖和友善卻能讓人卸去心靈的盔甲,讓你的力量直抵對方的內心。
新學期我卸下嚴厲的外衣,拉起強強的手,和他漫步在操場上。陽光灑在綠油油的足球場上,我看著強強有些怯懦的眼神,蹲下身來,問到:你喜歡歸老師嗎?他久久沒有回答,最后用微弱的聲音答道:喜歡。其實我知道,這答案真假有幾分。我又問道:你喜歡什么樣的老師?他小眼睛看著地上,似乎就快要流淚了。這一剎那,我帶著些許愧疚,半年的教育,我給了這孩子什么?是畏懼吧。我摸摸他的頭,把他摟在懷里,柔聲說到:你喜歡溫柔的老師嗎?他點點頭。你喜歡歸老師這樣對你嗎?他點點頭,用似乎閃著光的眼神看著我。我伸出小拇指和他拉鉤:以后歸老師就這樣對你。“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第一次,我從他的臉上看到了笑容。下午的課,他聽得特別認真,還有幾次想舉手不敢舉。我抓住一次機會,讓他回答,還當場表揚了他。第二次,我從他臉上看到了笑容。在這節課后的光榮榜環節,我告訴同學們:這節課,歸老師要特別表揚一個人,他就是強強,一整節課他都沒開小差,還積極舉手,這是很大的進步,歸老師最欣賞有進步的孩子。第三次,他笑了。我從不知道,一個孩子的笑能這樣觸動我的心。
新的開始,是“欣”的開始。
這個欣是“歡欣”的欣,也是“欣賞”的欣。新學期,我在辦公桌前貼了“快樂教育”四字。所以在英語課上,我拋棄嚴肅的外表,帶著孩子們唱英語歌,做英語游戲,課上孩子們的笑聲多了,課后讀英語的聲音多了,找我說說趣事的孩子也多了。他們告訴我,誰誰誰可是鋼琴高手,誰誰誰寫的字最好看了,誰誰誰最會唱什么歌了。我突然發現:那些在我花名冊上的孩子有好多我不知道的優點。強強就特別喜歡看課外書,畫畫也特別好。有一次碰上美術課學生在教室外排隊,我隨口對強強說了一句:聽說你畫的畫不錯,老師相信你可以成為一個畫家。幾天后,語文老師告訴我:強強的日記里寫道:我喜歡畫畫,雖然我成績不好,但歸老師說她相信我可以成為一個畫家。所以我希望長大后成為一個畫家。我從不知道隨口說的一句話可以讓孩子放飛一顆夢想的種子。我突然發現:帶著欣賞的目光看孩子,每個孩子都閃著光哩。
新的開始,是“信”的開始。
強強的笑容漸漸多了,也越來越愿意和我說話了。有一次,他甚至拉著我的衣角,要給我看他畫的畫:那是一個扎著馬尾穿著裙子的女孩在澆灌一棵小樹。他說:老師,這幅畫我想送給你。我輕聲問道:那你能告訴老師你畫的是什么嗎?他抬頭看了我一眼,又把目光移到了畫上,慢悠悠地說道:媽媽說,老師是園丁,我們是小樹苗。我心里一暖,他畫的這個女孩也許是我吧?我再問道:那這個女孩是誰呀?他指著畫里的女孩,說道:是歸老師,歸老師喜歡扎辮子,穿裙子。那一刻一股暖流涌上心頭,第一次,我感到教育的力量不僅僅是給孩子,更是給我自己力量。我不僅僅是那個教育者,也是那個被教育者。信任孩子吧,他們會給你無限的可能。之后,我又讓強強專門負責幫我在黑板上記回家作業。一天天的,他記的速度越來越快,寫的字也越來越好,他偷偷地告訴我,為了寫得又快又好,他一直在家練習呢。
一學期下來,我和強強保持著朋友般的交流。我沒有再把他叫到辦公室去過,沒有再嚴厲地批評過,沒有再給他補習過英語,沒有再叫過他“弱弱”,也沒有期待過他的考試成績。一年期末又來臨了,詫異的是,這次強強竟然拿了優秀,只錯了3道題。真是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大概就是強扭的瓜不甜,強給的教育不結果吧。
眾所周知,通識教育是近十多年來國內外高等教育針對許多高校教育長期存在的過細的學科分類、過窄的專業設置、學生知識面窄、文化素養不高以及教育質量難以提高等問題而進行的教育改革。雖然,這種改革始于20世紀90年代,但幾十年來,在各大高校都在強調將人才培養理念從重視人才的專業知識向重視人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方向轉型的過程中,一個問題凸現出來,那就是課程多而雜,讓學生身心疲憊的同時不但沒有較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而且還扼殺了學生自由發展的天性,封閉了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因此,在開展通識教育的同時我們應該不忘過去自由教育的精神實質,畢竟它倡導的是個人身心的自由發展和最純、最善良品質的養成,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鑄就。
一、通識教育的實質
何為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美國的一教授在19世紀首先提出來的。起初,它曾被譯成“通才教育”或“普通教育”。最初的通識教育誕生于美國大眾化階段的高等教育領域,其主要其目的是培養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學子,在培養他們具有較扎實且全面的專業基礎上,努力將他們培養成在各方面全面發展的人。近幾十年來,全世界各個高等學府的學者和精英都將通識教育作為一個重要課題來反復探究并且已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國內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在大學階段,我們必須堅持通識教育,因為,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職業性和專業性教育之外,通識教育提供了一種人人都應該接受的另外一部分有必要接受的教育。因為該教育的理念和通識教育實踐是非常統一的,其特色是,通識教育強調文化的廣度、知識的深度、人格的獨立,而其課程規劃以共同必修課程達到文化廣度目標。簡單說來,通識教育是培養知識廣博、高素質、人格追求完滿并且全面發展的通才。通識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它能夠將原本過度專業化和非常狹窄的教育進行合理有效的拓寬,使得學生在學好本專業的知識之外還可以學到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從而能夠使學生掌握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所需的特殊本領。
二、自由教育的現實意義
主席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曾時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途徑,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工程。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更大的決心、更多的財力支持教育事業。要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統籌城鄉、區域教育,統籌各級各類教育,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
一、教育政策的基本價值取向――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無論是教育的機會公平,還是教育資源的配置公平,對每一個家庭、個人來說,往往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當前我國教育發展中比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體現為地區差異和發展不平衡導致的教育機會不均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公、教育政策和規則不公等政府公共政策偏差,加劇了現實中的教育不公。”教育券制度的實質是對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為學生及家長提供自由選擇教育資源的權利憑證。
二、我國的“教育券”政策
1.我國“教育券”政策的設計理念凸顯公平
長興縣的教育券制度是我國地方政府政策設計改革的重大創新,改變了過去由政府撥款給公立學校,由公立學校辦教育的模式。分析其起源、動力、運作機制以及理念創新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教育券制度設計中主要考慮兩大基本理念:
一是教育公平。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之間的公平;另一方面,是學校之間的公平。
二是教育選擇。教育券制度加強了學生選擇學校的權利。不同學校之間的辦學目標差異,使學生有權利選擇符合自己個性特點的學校就讀成為可能。這種學校教學質量的改善和辦學效益的提高,是政府資金使用效率得到提高的外在表現。
2.我國“教育券”政策制定的原則強調公平
“教育券”政策的制定既要依靠市場機制激活教育,強化競爭,提高效率,又要注意體現教育的價值,保證教育質量。事實上,政策是競爭環境中的理性選擇。在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參與者彼此存在利害關系時,其中每個人的選擇都會對他人的決定產生影響,最終的結果依賴于所有參與者的選擇,孤立的選擇是不存在的。“教育券”政策需要綜合處理市場、教育和政府之間的關系,這正是制定它的基礎。
3.我國“教育券”政策的施行現狀
在目前我國的教育券實踐中,浙江省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這不但是因為最早開展“教育券”實驗的長興縣就在浙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更重要的是,浙江省是目前唯一一個在全省推廣“教育券”的省份,同時也是“教育券”實驗時間最長、類型最豐富、制度最規范、受惠學生最多的省份。浙江省實施的“教育券”按設立動機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救助型教育券”,目的在于減輕或消除貧困家庭學生入學時的經濟壓力;第二種是“誘導型教育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入讀民辦學校和職業學校,扶持民辦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第三種是“效率型教育券”,如杭州市上城區用于社區終身教育的“教育券”和衢州用于農民工培訓的“教育券”等,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
以上這些不同類型的“教育券”政策設計的出發點表面上看起來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征都是為了實現某個具體的短期政策目標,這說明在我們目前的教育管理體制中,基層教育行政部門更多地是把“教育券”作為一種實用的政策工具,對于“教育券”制度所依據的價值基礎并沒有做過多的考慮。2003年到2004年的兩年間,湖北省監利縣、山東省臨淄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等地區也先后推行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的設計和實驗。但是都因各種原因沒有實施下去。
三、掃清“教育券”制度難點推進教育公平
1.我國“教育券”政策推行受阻原因分析
首先,政府尚未完全轉化教育投資角色。長期來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經費都是由政府直接撥給學校,政府在教育經費運作中處于絕對主導的地位,掌握著教育經費的分配權。政府是否愿意讓出這個權力,是否愿意接受監督,能否與時俱進,調整心態,正確進行角色定位,做改革的促進派是關鍵所在。”試想,如果政府不能盡快轉變角色,對教育券制度陰奉陽違,那么,在我國大規模實施教育券制度,必然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其次,經費無法到位制約著教育券的推廣。要實行教育券制度,政府必須擁有足夠的經費,才能為教育券的實施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
同時,教育券制度的操作與實施尚存許多不明之處。目前,在我國推行實施教育券制度,尚有許多疑惑之處。如教育券到底該發放多大面值,既沒有權威的機構認證,也沒有科學的測定方法;教育券以何種方式發放,是全同統一還是地區統一,也沒有相應的政策出臺;怎樣在市場機制和非市場機制間尋求合理的平衡,如何才能引導學校良性競爭已兼顧效率和公平等,尚未得到科學地解決,所有的這一切,已成為在我國推行教育制度不可回避的前沿問題。
2.掃清障礙實現公平
教育券制度的實質是對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為學生及家長提供自由選擇教育資源的權利憑證。筆者不才,只是希望作為推進教育公平方式之一的教育券制度能夠更好地推行。因為有選擇才有競爭,薄弱學校才有機會發展起來,也才能最終實現教育資源的基本公平。
我國的“教育券”探索已經歷經了六年的風風雨雨,前期的興奮、期待和理想主義色彩已經讓位于冷靜的、現實主義利益權衡和穩妥的政策設計。學校只有在產權明晰、有利可盈的情況下,才能去融資、去吸引投資、吸納基金,才可以自由發展。只有成熟的市場競爭,才可以使教育事業迸發出更大的活力。我們必須認識到,“教育券”政策的普遍推行需要建立在學生權力平等的觀念基礎上,它的實施也需要政府的職能轉變。然而,這樣的制度和文化環境的實現還有相當一段路程要走。
可喜的是,“教育券”政策面臨的問題并不是不可以逾越的障礙,隨著社會、經濟和公共教育事業的發展,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解決。我們相信,這項體現公平的政策終將成為公共教育財政體制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嚴強,王強.公共政策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劉斌,王春福等.政策科學研究:政策科學理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余麗生等.教育券:一個教育財政的新思路[J].財經論叢,2005,06.
隨著我國國際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溝通語言,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自主地進行學習。將情感教育策略引入英語教育中,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對英語的記憶能力以及英語語境思維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一、情感教育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情感是人類的一種對于客觀事物的基本內心變化,并隨之帶來相應的外部表現。在課堂中通過對學生情感的溝通與引導,有助于對英語教學效果的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學習能力的影響
情感對于人類的語言學習有一定的影響,那些處于活潑互換環境內的學生,更加樂于交流與分享,因此語言學習能力也就越強;相反,若是學生的情感是消極被動的,則會影響學生正常學習能力的發揮。若是長期處于一種消極的情緒中,而不愿意與老師和其他的同學進行溝通,得不到相應的鍛煉機會,則會使其語言表述能力受到影響。
(二)思維能力的影響
情緒的好壞往往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有一定的影響,而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情緒較為積極和活躍的時候往往思維也就越活躍,學習的效率也就越高;而當情緒低落時,往往思維能力較弱,且學習的持續性也較短,導致在進行學習時無法充分發揮思維的活躍性,而降低學習效果。
二、在英語教育中引入情感教育的意義
情感教育能夠通過情感的帶動,引起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熱愛,并有助于他們對于英語的理解和各類知識點的學習。將情感教育引入到英語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個作用。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情感教育,能夠更好地關注到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及對于知識學習的接收程度。從而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他們創造出一個更適合學習的心境,從他們的興趣點出發,通過情感教育的融入,能夠更好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有趣的,情感上的溝通交流代替傳統的機械化、填鴨式的教學,從而能夠帶動學生更加愿意融入到英語教學的環境中進行自主學習。
(二)提高教學效率
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僅僅采用單一的課本傳授,聽說讀寫等機械化的方式,學生學習起來并沒有真正融入到英語環境中,也并非發自內心的喜歡英語,從而導致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十分低下。而將情感教育引入英語教學中,能夠使老師在進行知識點的教學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以及對于英語的接收程度,采用多媒體和情景化的教學方式,更好地促進學生對于英語的喜好以及對教學環境的融入,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三)促進師生之間的關系
情感教學能夠幫助老師從學生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他們的英語學習感受以及興趣所在,通過合理的溝通與交流,從情感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地加強英語的學習。由于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多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將會變得更加融洽。在英語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方法,能夠使師生之間建立一種相互信任和幫助的狀態,通過情感的交流與融合,打破以往老師高高在上的形象,與學生多加互動和交流,幫助他們解決英語學習中的困難并對興趣加以引導,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
三、情感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將情感教學融入到英語教學的環境中,必須注重對于情感交流的重視,同時通過采用相關的多媒體等技術收單,更好地營造出一種歡樂的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從情感上更好地接受所學的英語知識點。具體而言,將情感教學引入到英語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要點。
(一)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情景與人物情感
要想充分將情感教學法應用到英語教學中,就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教材中所設定的各類場景的基本特點,以及相關人物應有的情感特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情景設置和多媒體教學的方式,更好地將學生引入到教材描述的情景中。在教學的情境中,通過對情景人物心理的描述,以及情感的共鳴,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并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學習。
(二)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為了將情感教育更好地引入到英語教學中,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須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師生以及友誼關系,這樣在真正的課堂教學時,學生才更容易理解老師所設定的情感教育場景,加強對語言知識的學習,不容易產生抗拒和逆反的心理。在平時的教學中,對于不同的學生要注重采用不同的方式,發掘學生的優點因勢利導。在課堂教學中也應因材施教,對于比較靦腆的學生,應該多加強與他們的溝通,在英語教學中也可以多采用小組合作等方式,為他們創造課堂上練習的機會。對于較為活潑的學生,在獨立性的問題上,可以對他們多加引導,從而在課堂上兼顧到不同學生的情感需求與特點。
(三)通過語言和表情來傳遞教材中的內容
通過語言和表情,能夠更好地帶動起學生的情感,融入教學的情境中,從而更好地完成知識點的學習。老師在進行語言表達時,首先需要做到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同時能夠清晰而形象地表達出教學中的情感。教師還可以通過不同的語音、語調、語速、節奏、停頓等語言表達的變化來表達感情,這樣也能夠使得課堂更加活躍,更容易將英語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在面部表情上,老師應該保持微笑,從而給學生一種更加親和的印象,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必要時也可根據教學的需求變化表情,將學生帶入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感受人物人生的酸、甜、苦、辣,通過相互情感的交流,更好地引導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學習。當學生注意力分散時,教師可以用目光表示提醒;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可以用目光表示鼓勵,使他們有被重視、被期待的感覺。
(四)利用多媒體等技術,創造情景帶入情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將多媒體等圖像、音頻等技術引入到英語的課堂教學中,能夠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氛圍和活躍性,使得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通過這些技術的采用,能夠更好地為學生營造出書本學習中的一系列場景,從而更加有針對性,有情感帶入性的進行學習。如通過圖像、音樂的演繹,讓學生更加明確人物的內心情感,或是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利用教學道具等,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之感并獲得聲情并茂的知識,從而能夠加深他們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五)加強教學效果的評價
在將情感教育方法引入到英語教學中之后,并不是就此結束了。而是需要進一步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從而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學生對于情感教育的接收程度。教學效果的評價需要定期進行,通過老師對于學生情感的定性評價,以及考試的成績定量評價兩者結合,來分析情感教育學方法的作用效果。同時分析學生對于情感教學的接受程度,以及對于英語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根據不同的評價結果,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情感教學方式。通過鼓勵和互動的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有效的鞭策和教導,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六)提高教師自身的情感素質培養
教師自身的情感素養對于情感教育方式的使用與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簡單的情感變化將會對課堂教學的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對于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帶來影響。當教師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進行教學時,將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從而能夠提高教學的效果。而如果教師的情感狀態處理不得當,一些負面和消極的情緒將會影響到學生對于知識點學習與理解。因此教師必須不斷加強對于自身情感素質的培養,不斷總結情感教學中的經驗和教訓,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狀態。一方面加強情感教育的熟練程度,一方面加強自身的情感素質管理,積極通過積極的情緒來帶動學生的英語學習和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應用。
四、結語
將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入到英語的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促進師生之間的關系。英語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情景與人物情感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通過語言和表情來傳遞教材中的內容。同時利用多媒體等技術,創造情景帶入情感,加強教學效果的評價,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質培養。從而更好地發揮情感教學的優勢,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積極性,加強日常的應用于鍛煉。
參考文獻:
[1]王友紅.情感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學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6).
[2]周紅菊.英語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3(20).
重智育,輕德育。在如何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其實絕大多數家長都知道“教之道,德為先”的道理,明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向。但是他們在實際中并沒有真得這樣做,而是陷入了“重智育,輕德育”的泥潭不可自拔。為了提高子女的學習成績,開發子女的智力水平,他們不惜成本地為子女報各類特長班與輔導班。在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家庭占有很大的比重。這些家庭的子女習慣于以個人為中心,喜歡亂發脾氣。而家長卻往往縱容這些不良品行。在他們眼里,孩子學習好是最重要的,放松了對孩子人格的培養,最終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失敗。
重言傳,輕身教。“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的共同心愿。愿望是好的,但如果沒有好的教育方法做支撐,這種美好的愿望就很難實現。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有些家長喜歡訓斥孩子,也有些家長喜歡拿別的孩子進行攀比,還有些家長喜歡放任自流的方式。這些教育方法不僅收不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而且容易造成孩子的孤僻的性格,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此外,大部分家長習慣用言傳的方式教育子女。而與身教方式相比,言傳方式不容易被子女接受或信服。而且,有些家長自身的素質和修養比價差,很難起到一個榜樣示范作用。總之,在“重言傳、輕身教”的情況下,家庭教育很難有所成效。
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健康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不僅指身體上的健康,而且指心理上的健康。然而,許多家長對此缺乏正確認識,產生了“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的錯誤傾向。受此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長怕累著孩子而不讓他們參加正常的勞動,在吃穿上更是各盡所能,孩子想吃什么就買什么,想穿什么就買什么。長此以往,孩子們就養成了“錢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而且,這種培養方式下出現了許多“小胖子”,身體健康很難保證。與此相反,大部分家長缺乏與孩子的正常溝通與交流,沒有密切注意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使的許多心理問題積少成多,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后果,而這也家庭教育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家庭教育中的公民教育路徑
重視品德教育,實現德才兼備。培養德才兼備的子女,是家庭教育的培養目標。而在實現這項目標的過程中,首先要教會子女學會做人,這也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問題。為此,在家庭教育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對子女的品德教育。具體而言,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幫助以外,家長要善于與子女進行各種形式的溝通與交流,關心子女的思想與品德狀況,并引導子女追求上進,教會子女基本的生活技能與生存本領。當子女遇到困難或挫折時,要引導他們用道德與法律的準繩來解決實際問題,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這樣,通過長期的品德教育,全面提升子女的思想道德水平與科學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