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22: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舞蹈鑒賞芭蕾舞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形體訓練;作用;方法
形體是一項比較優美、高雅的健身項目,主要通過舒展優美的舞蹈基礎練習(以芭蕾為基礎),結合經典、身韻、民間和各個民族的舞蹈進行綜合訓練,可塑造人們優美的體態,培養高雅的氣質,糾正生活中不正確的姿態。可以說它是所有運動項目的基礎,它起源于芭蕾、舞蹈、體操的基本功訓練。適合的人群比較廣泛,尤其適合女性。目前在許多高校,形體訓練逐漸地成為了體育課的黃金搭檔,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尤為重要。通常認為形體訓練的作用為:
一、體能訓練、身體的外部環境刺激。刺激的連續的特點,協調,速度,力量,使身體處于運動的狀態。
這種狀態的中樞神經將準備動員各種器官和系統的協調和配合。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使神經活動得到了相應的改善。此外,培訓形式還需要行動迅速和準確;和快速和準確的行動可以通過大腦的命令下來。先進的大腦中樞神經的一部分。
形體訓練,大腦和脊髓和周圍神經建立一個快速、準確響應類型反應,和大腦隨時糾正行動,精細運動信息的存儲。后經常反復刺激,改善人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從而使大腦更聰明。因此,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增強人體的神經系統和大腦工作能力的功能,使其更健康和聰明。
二、形體訓練對于矯正體型有很大的作用。
當代大學生有很多人雖然畢業成績優異但由于形象氣質不佳而被聘用單位拒之門外,因此有了前車之鑒后,他們,她們也都開始瘋狂的開始尋找打造自己完美形象的大門。故而,瑜伽和健美操便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
三、形體訓練對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
形體訓練得當了,她們完美的身形塑造出來了,使得大學生對自己的信心也提高了,面對外界的挑戰也不會因為不自信而out了。這樣對于很多畢業求職者無不是一種鼓勵,這樣她們也才可以發揮出更好的實力,同時從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造福社會的舉動。
四、對于國體教育,有很多大學生的健康已經受到了隱患。
十多年的寒窗苦讀,無論是精神還是身體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傷,大學之后一個與之不同的生活開始了,形體訓練便成了很多人的寄托,在這里他們可以放開身心,尋找屬于自己的,這里何不是她們的加油站?同時,這既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內生活,也是增強體魄的好方法之一。
分類的依據是標準,標準的基點是原則,原則的核心是理念,理念的結構是邏輯。我們之所以不能用一把尺子來劃分五花八門的舞蹈事物,原因就在以上四者本身與之間的混亂。譬如:有按舞種分的,有按時間分的,有按民族分的,有按地域分的,有按形式分的,有按題材分的,有按年齡分的,有按載體分的,有按審美分的,有按功能分的,等等。以上十種分法,并不是每一種都能分得清。譬如:某舞種里有了他舞種的元素,某民族里有了他民族的成分,某題材會與他題材并行,某載體常同他載體聯姻,等等。要言之,在執行某一標準時很難和其他標準截然斷開。這是老大難問題。
公元前6年,漢代劉氏父子提出了以“七略”為名的分類法。其選擇一級類目的標準是學科,這一點很超前,但問題在“六藝”與“諸子”之間存在交叉關系,而“歷史”又不在一級類目之列。公元600年后,唐代魏征等提出了以“經、史、子、集”為名的分類法。在一級類目的標準上放棄了“學科”,這一點不理想,其問題在“經部”與“子部”之間存在交叉關系,而科技方面則沒有空間。
1980年,中國舞壇首部工具書《舞蹈小辭典》由呂藝生推出,該書僅按漢拼音序排列,與分類無關。1989年,《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出版,其正文也按漢拼排列,并附分類索引,其一級類目是:舞蹈理論、中國舞蹈、外國舞蹈、著名舞蹈家。其問題在:相對于“理論”的“實踐”缺席,“理論”的基礎“歷史”不在一級類目之列,舞蹈被分為中外但舞蹈家們卻不分中外。另外,在“舞蹈形式”的下位里出現了“雙人舞”與“古典舞蹈”,我以為“雙人舞”是形式,“古典舞蹈”是性質。其又將“舞蹈表演”與“舞蹈形象”、“舞蹈表情”并列,我以為“形象”和“表情”應該包含于“表演”之中。1994年,王克芬等編著的《中國舞蹈詞典》問世,其正文仍按漢拼排列,亦附分類索引。其一級類目將古代舞蹈,戲曲舞蹈,各民族舞蹈,近現代、當代舞蹈并列。我以為在這四者身上采用了“時間/種類/民族”三種標準。而在這四者之內均存“名詞術語”與“人物”的子目,我以為這些相同的類目可以歸到一處。
總結上引之兩種古代分類法與三本當代工具書的不足,起碼有五個問題值得商榷。
第一、“歷史”有沒有作為一級類目出現?換言之,“歷史”為什么一定要作為一級類目出現?答案有三:A、以史帶論。無史便無理論。B、以古證今。不明史無以創新。C、舞蹈史同人類學息息相關,人類身體的本質訴求與文化屬性的異化軌跡盡在“史”中。無史則無舞。據此我以為“經史子集分類法”之所以能在我國沿用千年之久,好就好在突出了一個“史”字。而王克芬等的《中國舞蹈詞典》之所以比較權威,其壓身之處也在保住了一個“史”字。
參考西方分類法的沿革:自公元前250年的亞力山大圖書館,經1545年瑞士學者蓋爾納的《世界書目》,至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的“記憶/想象/哲學”三大門類的劃分,至1876年從美國波及全世界的《杜威十進分類法》。其間無一不將“歷史”作為一級類目置于顯要地位。若聯系當代《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之“舞蹈類”中將“舞蹈史”放在“舞蹈理論”之內的處理就著實費解。而在舞蹈宗師吳曉邦1988年提出的“舞蹈學科圖表”上,第一級第一位就是“中國舞蹈史研究”,足見我們的大師是真才實學。
第二,在同一層次上是否采用一個分類標準?反問:這個原則是誰定的?如果違背這一原則會有什么麻煩?回答:這是邏輯法則:A是A,B是B,A類與B類不能有交叉關系,否則一切都會“爛在鍋里”無法找尋。何況古代時段載體單一、文本有限、翻檢不便,所以必須嚴格限定,才能防止在這找不著,在那也找不著的現象發生。而我們之所以刻意地在各種分類法/表中挑毛病,用意也在于此。
第三,按漢拼音序排列到底有什么好處?我以為好處不多,弊端不少。A、對不懂漢拼的中國人和外國人沒有用。B、對沒想查什么,只想學習學習的人很沒用。如是,放在《中國舞蹈詞典》前面的35頁漢拼音序目錄就是浪費紙。可是大家為什么都喜歡用這種方式呢?我以為原因有三:A、可以躲避在分類過程中所無法避免的種種邏輯錯誤。保持正確。B、電腦時于漢拼音序具有“自動生成”的功能。這樣省事。C、按漢拼音序排列全書正文比較“洋”!符合時尚。但是,我猜這種按漢拼音序排列的風氣僅僅是對于西文按字母順序排列之慣例的模仿。遺憾的是人家乃表音文字,在一個地方就能看到某詞的原型及多種洐生義項;我們是形聲兼半,按音序排只能是魚龍混雜、驢唇馬嘴。
第四、分類的層級以多少為宜?這個問題稍許專業,因為“分類”畢竟是以一門“學問”或“技術”而著稱。可是其體系的使用者卻是蕓蕓眾生,如果他們在經過兩三種途徑、三四道門坎之后仍然未能找到東西,大多就會自動放棄。據此,如果讓使用者在一級類目中就能發現自己的目標,在二級類目中就可以確認自己的對象,在三級類目中就可以把握住自己需要的全部細節,那就是當代檢索性程序的理想化標準。
第五、怎樣防止交叉關系的出現?用舊方法達不到新目的,用老原則干不成新鮮事。因為在“同一律”與“交叉性”之間存在著無法解決的原發性悖論。所以,盡管做《史記》的司馬遷早在《七略》之前就發明了“互見法”,但是在手工與紙樣的時段中,太多的“互見”等于太多的“麻煩”。幸虧有了電腦,有了電腦這種可以在超速狀態下實現“界面化”呈現的高新技術手段,人們才可以把那種“理性主義”所遺留下來的“絕癥”置之度外。現在,讓那些束縛人們頭腦的邏輯見鬼去吧,讓老派分類學家痛心疾首的“交叉性”名正言順、堂而皇之地走到“屏幕”上來吧!因為,當代人所需要的正是一目了然,一網打盡的海選,正是層出不窮、多多益善的鏈接,正是一套精裝文本、N條檢索途徑的服務方式。而我們應該提供給大家的,恰恰應當是一般人均可信馬由韁、長驅直入、各取所需的----界面式----主題詞名錄。
譬如:舞蹈概念、術語/舞蹈史、論/舞蹈創編/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人物/舞蹈機構、團體/舞蹈院校/舞蹈組合/舞蹈書、刊、報、譜/舞蹈學術論文/舞蹈學位論文/舞蹈學理論/舞蹈音像作品/舞蹈演出/舞蹈進修、培訓/舞蹈音樂/舞蹈美術/舞蹈服裝、道具/漢族舞蹈/各民族舞蹈/古典舞蹈/芭蕾舞/現代舞/當代舞/老年舞蹈/少兒舞蹈/健身舞/流行舞/軍隊舞蹈/殘疾人舞蹈/街舞/校園舞蹈/國標舞/舞蹈藝術節/舞蹈比賽/舞蹈評論/舞臺技術/舞劇音像作品/音樂劇音像作品/大歌舞音像作品/舞蹈愛好者沙龍/等等。
顯然,在上列40多個“舞蹈主題詞”之間存在大量的交叉關系,但是無所謂。因為我們有了新的理念、原則、標準和方式。這就是:實踐中有什么,我們就收什么;社會上有幾種稱謂,我們就保留幾種稱謂。這樣就可以讓不同的使用者從自己熟悉的主題詞進入整個系統。而其間的諸多牽連之處,均由我們和電腦從內部打通。這樣,就和往日那種務求一清二楚的分類理念、原則及其方法實現了徹底的決裂。如是,就既與五花八門的活的舞蹈狀況同了步,又可施加某種引導性影響于其間。而這才是符合于IT時代社會需求的舞蹈多元化/網絡化/便捷化的全景式服務體系。
雖然,前文所談,均非重點。因為舞蹈界亟待解決的所謂“分類問題”不在圖書、資訊與學術建設,而在日常教學和例行的比賽。
那就先說教學。我認為歷來的以舞種為分類標準的教學格局有百害而無一利!理由:多年多屆多批舞院本/碩畢業生就業后都要擔負各舞種的鑒賞課與技術課,甚至是音樂、戲劇、體育、形體諸課。但在校期間于民間/古典/芭蕾/現代四大舞種之間的交互性教學的課時微不足道,非舞蹈類藝術教學更是少得可憐。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大一大二通學,大三分專業”的思路久已有之,但是大家伙兒就是按兵不動!
再說比賽。我以為當下按舞種進行比賽的慣例,正是按舞種教學與按舞種寫書的罪魁禍首。理由:出不出人才看獲沒獲獎牌。而那一塊獎牌又同教績、政績雙雙掛鉤。于是,為了符合那個舞種的獲獎標準,只能按那個舞種的比賽規則來教學與寫作。講句狠話:那評委和那教師都是那一個人,她就懂那一點,你跟她談別的行嗎?時至今日,舞種已經成為舞者綜合素質的木馬病毒,成為舞蹈藝術事業全面發展的桎梏!因為分類不當而遭受重創的行業性案例不少,幽默的是我們至今并無意識。
為什么我們的舞蹈教育風光不再?一無生活積累,二缺舞臺歷練,三乏學術研究。整天價就在屋里摳搜本門那點動作,焉能不敗?
五分鐘焦點惹火視頻
有關舞劇《金瓶梅》的議論主要圍繞互聯網上的5分鐘官方宣傳片。在這5分鐘的舞蹈視頻中,盡管畫面上并無“脫衣”或“”,但演員身穿緊身紗衣,舞蹈動作和舞臺場面被許多網友稱為“橫陳”、“活色生香”、“火辣露骨”,甚至還出現了搖床等古代性道具。
此類創作在國內舞蹈界實屬罕見,這段視頻很快流傳,并受到了相當多媒體的報道和關注。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團長王媛媛則成了這股議論熱潮中風口浪尖的人物,作為舞劇《金瓶梅》的編導,她不僅被眾多網友質疑,更遭到了來自舞蹈界內部的非議―王媛媛面對的最大問題,是舞劇是否以“性”作為噱頭。
“我們希望透過性,來探視人性。”王媛媛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首先強調了自己的創作初衷,這已經成了她近來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似乎收效甚微,那些王媛媛說屬于藝術的性感元素、網上流露出的劇照和視頻顯然更奪人眼球。
甚至,連專業研究《金瓶梅》的學者也開始對此產生質疑。出版過多部《金瓶梅》研究專著的國內金學專家、復旦大學教授黃霖對時代周報記者說,他認為將《金瓶梅》改編成舞劇很難。“因為人性比較抽象,我談論《金瓶梅》的時候也提到過人性,但舞蹈怎么表現人性?表現了人性的什么?人性怎么理解?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僅僅從5分鐘的視頻來看,我覺得性的意味更多一些。”黃霖教授從獲知《金瓶梅》要改編成舞劇后一直十分關注,但觀看了舞蹈視頻后他顯然持懷疑態度,而且在他眼里,《金瓶梅》的價值更多在于其反映的“反貪、反腐敗”。
這種質疑在王媛媛看來有些“不公平”。“網上5分鐘的視頻是我們剪出來的片花,并不能代表實際一個半小時的舞劇,我們現在不可能把整部舞劇放上網,這樣就沒有觀眾進劇場了。”王媛媛介紹,舞劇《金瓶梅》是以潘金蓮作為人物主線,通過她的人生來看她周圍有關系的人。“從中我們去看人性本真的東西,這里面當然有好、有不好,但我們會用一種跳出來的眼光看待這些,我并不想給它一個評判。從人性本真中的兩性關系,延伸到整個社會關系。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給出自己的藝術表現和觀點。”
據了解,舞劇《金瓶梅》是王媛媛所在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受第39屆香港藝術節邀約而編排的作品,由澳門蓮花衛視投資,最初并沒有大規模演出的計劃。北京當代芭蕾舞團成立不到三年,團長王媛媛曾與張藝謀合作編排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也曾為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編舞,同時還是馮小剛電影《夜宴》舞蹈總監,舞團多在國外演出。此前,《金瓶梅》在香港的演出獲得不少好評。
“上海的拒絕”
正當人們為“性與人性”爭論不休時,舞劇《金瓶梅》在“上海主要劇院”吃了閉門羹一事徹底將這場論戰推向。
據上海《新民晚報》報道,上海大劇院副總經理張笑丁認為“該劇題材應該有票房效應,但劇院運營并非單純為了追求票房利益,我們的演出季舞蹈已經排滿,所以暫不考慮”,而東方藝術中心管理公司總經理林宏鳴則說:“《金瓶梅》與我們劇院為觀眾提供美的享受這樣的定位存在差異,所以暫不考慮承接該劇。”除了上述劇院相關負責人表態,該報道中還引用不署名舞蹈界業內人士的話,認為該劇動作過于露骨,表示無法接受。
這篇題為《上海主要劇院婉拒舞劇來滬演出》的報道引發了舞劇《金瓶梅》遭“禁演”的說辭,但當時代周報記者致電《金瓶梅》巡演中心負責人、成都演藝集團項目經理曹江洪時,他卻表示無奈。“這根本不算拒絕了演出,這條消息是上海的媒體看到了《金瓶梅》在成都、重慶的宣傳,就以上海媒體人的身份采訪了上海的劇院,詢問《金瓶梅》是否會在這幾家劇院演出。”
曹江洪向記者透露,他所在的成都演藝集團為舞劇《金瓶梅》在內地巡演的商業機構,上海市場方面成都演藝集團確曾與上海大劇院接觸。“大劇院的確算婉言謝絕,但東方藝術中心我們根本沒去接觸過,就不存在拒絕之說。上海大劇院方面是口頭回復,說審批、申報方面恐怕會比較麻煩,也根本沒具體上報被文化部門砍掉這樣一個過程,他們自己先認為會有麻煩,我們也沒聽說上海市文化局、文廣局拒絕《金瓶梅》進入上海。”
“上海這個城市,我估計包容性還不夠。這么高雅的藝術作品,他們居然不接受。連天天唱紅歌的山城重慶都能容納《金瓶梅》,這本來就是一個好劇。”曹江洪說,“不過也無所謂,反正春節之前也已經沒有檔期了。我們不管這些,到時候上海其他劇院可能會主動來接觸我們吧。上海大劇院估計是政治形象上有所考慮。”
不過,據熟悉上海演出市場的業內人士分析,上海方面的“婉拒”也可能出于現代舞在上海票房市場蕭條的考慮。“國內的金星在東方藝術中心的演出可謂慘敗而歸,最終不得不演變成圈內人的交流演出,而去年西班牙舞蹈團來上海大劇院跳巴赫,票房也一樣糟糕。現代舞在上海沒有市場,上海經常去劇院的最大消費群是古典音樂發燒友。而且票房的另外一大途徑是渠道,也就是大批量出票,一般都是企業大批量訂票送客戶。你能指望企業明目張膽地訂《金瓶梅》的票送給VIP客戶嗎?”
“《金瓶梅》該開禁了吧!”
“凡人謂《金瓶梅》是者想必伊止知看其處也。”清代文人張竹坡在反駁視《金瓶梅》為的觀點時曾這樣調侃。但對于大部分聽過卻未看過《金瓶梅》原著的大眾而言,其“”的標簽早已根深蒂固。于是,舞蹈界業內人士開始更多探討這出舞劇是否應該大規模巡演的問題―這也回到了田曉菲對《金瓶梅》為“文人小說”而非“通俗讀物”的觀點。
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副主任張莉經過深思熟慮后表達了她的“個人觀點”。張莉本人是上海市舞蹈家協會成員,曾著《當代中國十大舞劇賞析》一書。她在寫給時代周報記者的書面回復中認為,藝術創作是個體行為,帶有很強的主觀性,藝術本身也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將文學作品《金瓶梅》改編為舞劇并無不可。但她堅持,舞劇的核心意義應該在人性、社會的深度揭示,對兩性關系的展示不能過于直白露骨,公開演出應該更為慎重。對《金瓶梅》這樣一部涉及“文化禁忌”的舞劇,文化演出及管理部門應該慎重。
與這種觀點不同,美籍現代舞編導、北京現代舞團藝術顧問王曉藍卻對北京當代芭蕾舞團的藝術創作和創新表示了鼓勵。王曉藍是1978年“”后首位海外歸來訪問中國的現代舞者,當時同行的還有她的母親、著名小說家聶華苓和她的父親、美國詩人保羅?英格爾。1980年中美邦交正常化之后,王曉藍在愛荷華大學創立了首個中美舞蹈交流項目,并為后來的中國現代舞事業作出巨大貢獻。身在美國的王曉藍同樣寄來了對舞劇《金瓶梅》的看法,這顯然可以部分代表給予掌聲的香港觀眾和輿論的評價,或者說也可以部分代表體制外的看法:
我還沒有看《金瓶梅》,先不評論編舞和藝術性吧!《金瓶梅》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多年的禁書,搬上舞臺,自然會有反應。這本書,不容易讀。我在多年前讀過一次,不深入。在我的印象中,這書在題材、人物、敘述結構上充滿了曲折的變化。許許多多文學界的學者分析、研究了多年。舞劇如何呈現文學?從何角度?是否捕捉到文學中的內涵、要點和精華?這是我對王媛媛編的《金瓶梅》的好奇。我敬佩王媛媛接受香港藝術節的委托編這文學巨作的膽量,也欣慰國內多地安排上演。從一個現實的立場來看,《金瓶梅》該開禁了吧!我想,舞蹈涉及文學,我們也要看舞蹈的文學性。
目前有些評論對中國的觀眾的判斷力和鑒賞能力缺乏信心。明朝的小說今天還不能出現在中國舞臺上,實在是太過狹隘。我看過北京芭蕾舞團的排練,在錄像上看過一些王媛媛編的舞。第一次現場看她的舞會是下個月,在紐約,看她編的《霾》。她是位有才、有魄力的編導。對她的認識,我可說:她是位求知、求真、求美、有創造力的藝術家。
或許,舞劇《金瓶梅》注定將繼承原著永遠被爭議的命運,不過,復旦大學教授黃霖的另一種評判標準,或許可能給這場論戰畫上句號― “等成都、武漢的群眾們看完這部舞劇,聽聽他們的意見。”
專訪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團長王媛媛
從《大紅燈籠高高掛》爭議到《金瓶梅》
讀過《金瓶梅》的人更容易懂此劇
時代周報:能否談談你最初創作舞劇《金瓶梅》的想法?
王媛媛:最先考慮為何要做《金瓶梅》,是因為我們感受到現在社會,部分人的精神狀態開始因為物質發達而墮落。在《金瓶梅》的時代,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非常快,但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包括道德水準已經到了無法控制的情況。把它在舞臺上呈現出來,或許會有一些參考價值。這是最初做舞劇《金瓶梅》的大體想法。
為什么說覺得現在社會部分人的精神狀態亂,可以看看各種社會新聞。那時一個潘金蓮就已經成為道德敗壞的焦點,但現在的社會有多少潘金蓮?有多少西門慶?他們可能就是那些為了錢、為了女人拋棄道德、職責的人。這些人的存在。這些是我希望通過舞劇《金瓶梅》拿出來讓大家反思的。開始我挺不愿意談這個話題,這種反思或許會給作品帶來外界的壓力,這些都是我考慮過的。我只是希望大家來看一看。
時代周報:整個舞蹈涉及了哪些情節?
王媛媛:整個舞蹈涉及到的人物有潘金蓮、武大郎、武松、西門慶、李瓶兒等。舞蹈和電影不一樣,電影可以一下子切換到孝哥兒出嫁,或者西門慶死的時候孝哥兒出生等,但舞蹈不可能做到。不過整個原著的情節安排卻讓我們思考,一個人一生的行為和態度可能導致最終生命的結束,而他兒子的出生可能是一種輪回。西門慶一生經歷上百個女人,而他兒子去當了和尚,這可能是一種因果循環。所以我們設計舞蹈的結尾時修改了很多次,最終呈現的是一個開放的結尾,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時代周報:那么是否意味著看過原著《金瓶梅》的觀眾能更好地 理解這部舞劇?其實《金瓶梅》是國人最熟悉的“禁書”,但大部人都只聽過,卻未真正看過。
王媛媛:我認為對《金瓶梅》本身有了解的人,看到我們的舞劇會有一個更完整的認識,并對藝術家的創作思考有更多的了解和體驗。如果是沒有看過《金瓶梅》原著的觀眾,我覺得因為我們傳統文化上對“性”的避諱,以及原本的保守態度,可能真的只看到性了。這真的取決于觀眾的背景,我沒有辦法把握。
這不是第一次遭爭議
時代周報:你應該已經了解到各界對這部舞劇的爭議,尤其是表現“性”的問題上。
王媛媛:我覺得我并不反對其它的爭議和質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去探討,而我當然是以舞蹈為出發點來做這件事。現在的爭議主要還是短短5分鐘剪出來的鏡頭,觀眾并沒有看到我一個半小時的舞劇會呈現什么樣的效果。我也愿意跟持不同意見的人探討,我覺得每一個提出來的問題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性和人性的關系,性感的表現放多少,放在什么樣的題材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可能因為這個主題,舞蹈動作設計上會有不同,但去看其他的舞劇,難道他們不跳雙人舞嗎?我認為本質上是一樣的。而且性是人性本真的一種,不可能不說,如果我們都藏起來,那么人物是不完整的,而且舞劇里我并不是僅僅說“性”。單純拿出來說,性本身也是美好的,只有將它放置在道德標準之下來衡量,性才出現了區分。所以現在大家在討論的性,都是放在了道德標準下的了。
時代周報:那你怎么看上海大劇院拒演這件事?
王媛媛:這沒關系啊,上海拒絕了,那我在別的地方演唄。世事都是人為,劇院本身肯定是受到總監或者管理者影響,以他的決定為決定,這是個體的事情。所以他的態度決定了劇院的態度,就像有些人喜歡《金瓶梅》,有些人不喜歡一樣,這個我淡然。如果有一天它接受了,我也愿意去演。湖北武漢劇院的總監,我覺得就是有一種《金瓶梅》的情結,他說他大學畢業的論文寫的就是關于《金瓶梅》的研究,所以他聽說我們在做這個戲,無論如何也要請過去演。事情可能都會有這種兩面性,我覺得現在中國更需要的是個性的發展,不要大家回答同一個問題都是同樣的思想,現在已經不是那樣一個世界了。我們需要表現每個人自己的認知。
時代周報:舞劇《金瓶梅》不是你第一部遭受爭議的作品,十年前你和張藝謀合作的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也是引起了很大爭議,能否談談當時的情況?
王媛媛:我認為《大紅燈籠高高掛》(以下簡稱《大紅》)出現的時候,是整個中國開始做原創舞劇的開始。那是十年前,2000年的時候,制作、修改,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都撲在這個舞劇上。也是從《大紅》開始,各個地方才出現原創舞劇。跟張藝謀合作,我覺得如果不是中央芭蕾舞團的合作可能也不會那么的成功,因為那是國家團體,從整個地位、政府的支持,沒有人會說什么。但是最開始《大紅》出現的時候,也的確有人提出質疑,你們怎么就去演這些二奶、三奶的事?那時候不正是社會上剛剛開始出現包二奶的潮流嘛,那是十年前了。所以就有人提出,你們為何做這樣的作品,不做宣揚好的作品?但我覺得整個社會就是這樣,除了去宣揚好的,更好的中國狀況啊,也要知道社會壞的一面,這是存在的。
所以《大紅》的爭議也是它社會性的爭議,與《金瓶梅》的爭議是有相關性的。
一般舞劇全靠“送票”
時代周報:一再地受到爭議,跟你本身的藝術理念,或者性格有關嗎?你是舞蹈藝術中的先鋒人物嗎?
王媛媛:我不知道,我覺得自己都是很自然地出現想法、自然地去創作。我自己先鋒嗎?我覺得我是一直在思考的藝術家,但不能規定我是先鋒的。先鋒這個詞可能讓人感覺是自己要出頭,站出來與眾不同,我倒沒這么想。其實我本人很害羞,不喜歡參與到過多的人際關系中去。我也不愿意出去,就愿意待在排練廳里。但我一直在思考,我和我所有的合作者都認為,我們7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對社會的責任感是很強的。我們能感受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社會狀況,現在變化的速度,都是在我們青春的時間社會在發生改變。這個變化相當之大。所以7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都會有社會責任感并作出反應和思考。
時代周報:從整個大環境來講,國內當下現代舞的狀況如何?上海演出市場現代舞的票房一直不怎么好,比如金星的演出也淪為了業內的交流。
王媛媛:現代舞在北京略為好一點。我們這一代人是第一屆從學校畢業學現代舞的,現在還在堅持做的都已經做了將近二十年。堅持一個事情,總會有成功的。但現代舞真的需要踏踏實實去思考,能堅持下來的現代舞者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北京可能比上海好一些,因為上海那種談論和思考的方向的味道更濃,更加經濟一點,北京可能有這個環境,我所能見到的堅持的人都在北京。
1 前 言
體育舞蹈由民間舞、交誼舞發展為競技性舞蹈文化,它在音樂的伴奏下,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通過規范的舞步,表現特定舞蹈技術特征的體育娛樂和競技項目。體育舞蹈既是國際流行的融體育、藝術于一身的舞蹈運動,同時也是一項融舞蹈、音樂、服飾、形體美于一體,并在運動中呈現出各種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完美統一的優美的肢體語言,這是其它運動項目所無法比擬的。它綜合了舞蹈中的形體藝術,美術中的造型藝術,音樂中的音韻藝術,并將這些藝術與高超技巧巧妙地組合起來,形成千姿百舞和行云流水般變幻萬千的美妙畫面,給人以優美、高雅、清新、新穎的視覺享受;并且遵循均衡、連貫、富于節奏多樣統一等一般美學原則,運用柔韌、協調靈敏、健美等體育專用的法則來顯示其獨特的美。所以體育舞蹈具有觀賞價值及參與可能,被稱為是一種“ 真正的藝術”。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體育舞蹈運動員的美感;培養途徑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大量查閱關于健美操、藝術體操、體育舞蹈的等方面的相關書籍和文獻資料,獲取本論文相關資料
2.2.2 觀察法
通過對學生的訓練、表演和比賽等情況進行觀察研究得到一些相關信息。
2.2.3 分析法
通過對所搜集的文獻資料進行邏輯、分析、總結。
3 分析與討論
3.1 影響體育舞蹈運動員舞蹈美感的因素
3.1.1 舞蹈中身體姿態的影響
體育舞蹈對舞者的儀態相當注重,它要求舞者在運動或者比賽中必須眼 平視、直頸、展肩、立腰、收腹、松膝、收臂等,自始至終都保持良好的姿態美,做到 一邁步、一舉腿、一抬頭、一挺胸都能給人以美感,舒展挺拔、優雅大方的姿態不僅使舞者精神百倍,更使欣賞者賞心悅目。而很多體育舞蹈愛好者在學習舞蹈的時候往往在身體姿態上把握不好,而導致在進行練習的時候控制不好身體的姿態而導致動作變形。
3.1.2 柔韌性對舞蹈動作美觀的影響
形體美是形成體育舞蹈美的先決條件,以其勻稱的體態和柔和的線條打動人。其美感通過運動員的手、臂、肩、胸、頸、頭發、五官、腿、足、臀等的軀體所展示的形象表現出來。在舞蹈中有很多動作的展現幅度比較大,這個時候對運動員的柔韌性也有了很高的要求。柔韌性好的選手動作的拉伸幅度都比較大展現出了一種發散的美感,而柔韌性不好的選手往往因為柔韌性的限制動作伸展不開,往往拉伸到一半就無法繼續做拉伸的感覺,這個時候的動作就卡在哪無法進行更好的美感展現。
3.1.3 動作與音樂結合的影響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旋律優美、風格鮮明、節奏感強的音樂有助于運動員牢固記憶和掌握動作,可以激發運動員的激情; 宣染、烘托整套動作的表現氣氛,同時也增強動作的表現力,給觀眾和裁判留下深刻的印象。體育舞蹈的音樂以其優美的旋律,鮮明的節奏,多彩的風格豐富了運動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運動員在動作的編排上、身體動作的表現上以及對音樂的理解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還可以激起情感方面的感受。只有將音樂與動作和諧的融為一體,才能達到增加美感的效果。體育舞蹈運動員的美感表現能力與音樂感受能力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動作與音樂的結合是決定運動員表現力的重要條件。
3.2 體育舞蹈的美學特征
體育舞蹈是集形體美、動作造型美、音樂美與服飾美于一體,體育舞蹈是國際流行的融體育與藝術于一身的舞蹈運動。它運用動作造型全面展示人體舞種的藝術風格,把自己看到的形體美、動作美、服飾美和聽到的音樂美結合起來,通過自身表現力,給舞蹈者與觀賞者以美的享受,令人身心歡愉、賞心悅目,進而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
3.2.1 體育舞蹈中的形體美
形體美是體育舞蹈美的本質。作為健與美有機結合的體育舞蹈,體育舞蹈的美是通過男女選手身體形態差異而展現出不同的美學特征。勻稱、協調的體型,富有彈性的肌肉,細膩、光澤的皮膚,優美的姿態給人們帶來朝氣勃勃的青春之美感。體育舞蹈中男子健壯有力、修長穩健的體態和女子勻稱有致、曲線優美的形體,突出了性別美的和諧與統一,給人以嶄新強烈的審美體驗。
3.2.2 體育舞蹈的動作造型美
動作造型美是體育舞蹈豐富的表現形式。縱觀豐富多樣的舞蹈動作造型,基本上可分為動態造型和靜態造型兩大類,動態造型包括男女選手的運步、跳躍、轉秤、擺蕩升降、傾斜等舞蹈動作,其美感特征是瞬間的造型美;靜態造型則主要指時間保持在數秒或動作停頓通過音樂節奏兩小節以上的各種起始與結束舞姿和平衡靜止動作,這種定格的舞姿造型可以強化觀眾的視覺印象,通過它們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美妙組合給人以美的感受,男女選手“動”、“靜” 造型的交相輝映,運用動作造型全面展示各舞種的藝術風格,以人體為媒介,通過面頭、頸、肩、胸、腰、胯、臀、膝、臂、手、腿、足及軀干和四肢的動作配合,按照多變的節奏和豐富的韻律造成點與線的移動以及“靜”與“動”的各種造型,它具有爆發性、對比性、轉折性、整體性,從而使“動”、“靜”相間,剛柔并濟,虛實變化,健美結合的動態造型與靜態造型交互襯托,相得益彰,進而給人特有的瞬間美、過程美、變化美和立體美的享受,使之成為人們體育舞蹈最基本的審美點。
3.2.3 體育舞蹈的音樂美
音樂是體育舞蹈的靈魂。音樂與體育舞蹈有著天然的姻緣關系。體育舞蹈的音樂不同于其它體育項目配樂,它不僅要求合著音樂的旋律節奏,而且更重要的是用選手的動作去展現音樂之美。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是旋律和節奏。音樂通過自身優美的旋律來增強了體育舞蹈情感的表達能力,并且和體育舞蹈鮮明的節奏融合在一起,增強了體育舞蹈的美感和藝術表現力。也就是說,選手的內在情感需要通過肢體動作表現出來,而音樂則是影響其表現力的重要因素。在體育舞蹈運動中,只有音樂(舞曲)與舞蹈真正的珠聯璧合,才能呈現出她應有的美感。
體育舞蹈的音樂也發揮著控制舞蹈動作的重要作用。節奏同步和諧、動作輕快流暢、旋轉優美飄逸,這不僅需要選手具有嫻熟高超的舞技,而且 依賴于音樂節奏的引導和指揮,使舞伴之間及舞蹈動作與音樂韻律協調統一起來,從而給人美的享受。
3.3 體育舞蹈美感培養方法
體育舞蹈集形體美、動作型美、音樂美和服飾美等多方面的于一體,通過運動表現出自然、流暢、均衡、對比、和諧、優雅等美的特征,表現出蘊藏在機體中的力量、速度、靈活等素質美,同時也能給觀眾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美的感受,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提高藝術素質。
3.3.1 美感訓練的主要途徑
規范的教學是美感訓練的主要途徑。教師首先通過規范的語言向學生說明動作的名稱、要領、練習方法、技術關鍵以及規范的口令。如講述每一步的步位、步伐、轉度、升降、反身、傾斜、節拍、節奏,拉丁舞還要講述胯部技術動作。對復雜舞步可按動作結構或按身體部位分別講解,正確、優美、輕松的示范動作可使學生正確掌握動作要領。課堂上,教師往往只注意那些大的舞姿、造型、技能技巧的完成,而忽視了舞蹈動作的流暢和協調性。因為各類舞蹈很多動作組合是靠動作間流暢的過度產生美。在完成許多技能技巧動作時也需要過度動作的配合,以烘托出技能技巧的高難度,從而產生出美感。把舞蹈意識貫穿到身體的各個部位。這樣的舞蹈動作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
體育舞蹈在教學過程中,體育舞蹈的練習,能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教師在體育舞蹈的訓練實施過程中起著主導的作用,是學生的榜樣和模仿的對象。在對學生進行體育舞蹈的訓練時,教師具有堅實的專業知識、全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美學素養,并把美學的內容和原則運用到體育中來。教師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用準確形象的語言以及正確優美的動作示范來啟發學生。
3.3.2 通過標準舞姿的訓練培養體育舞蹈的美感
舞姿標準是跳好體育舞蹈的基本前提,而要想體現體育舞蹈的形體美與動作造型美,也離不開標準舞姿的訓練。舞姿講究 “手、眼、身、法”,是配合身體軀干、腿部、手臂、頭和眼睛的協調性而完成。基本位置和常見動作的練習也是是十分重要的。在練習中要求學生隨時注意自身身體的姿態,男生的身體姿態要表現出挺拔、偉岸的感覺;女生則要表現出婀娜挺拔。在標準舞姿的訓練中,教師要通過良好的動作示范、通俗易懂得語言和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中經過反復的練習,用心去感受,去領會舞蹈的感覺。只有加強學生標準舞姿的訓練,才能跳出不同舞種的風格和韻味,才能把舞蹈的美表現出來,產生美的效果。
3.3.3 運用體育舞蹈的美來培養學生體育舞蹈的美感
體育舞蹈是一項集體育、舞蹈、音樂、藝術于一體的運動,具有形體美、動作造型美、音樂美、服飾美等美學特征。體育舞蹈的美感產生,是源于人對動作技術的心理感受,它不但存在于對美的欣賞過程中,也存在于對美的創作過程中。只有充分認識到美,才能喚起心中的美感,使學生不自覺的被吸引,誘導學生在一種神圣的審美氛圍中感到體育舞蹈美的內涵,并從心底觸發對體育舞蹈美的崇敬和愛慕。因此,學生積極參加體育舞蹈的實踐活動中,持之以恒地把美感的培養貫穿于整個練習活動中,運用體育舞蹈的美來培養的美感,從而提高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4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在體育舞蹈教學中,運用體育舞蹈的美學特征、形體訓練、規范動作、標準舞姿以及樂感來培養美感,不僅可以提高審美能力,獲得美的享受,還可以提高表現力和自信心以及對學習體育舞蹈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體育舞蹈帶給觀眾的是一種美的感受,它全方位的提高和培養審美素質。有助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提高藝術素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提高體育舞蹈的美感,是體育舞蹈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體育舞蹈訓練者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是提高全面素質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必須加強體育舞蹈美感的感受以及培養。
建議體育舞蹈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僅要加強學員們舞蹈動作的熟練度,更應該著重強調舞蹈動作的基本細節要求、柔韌性訓練以及加強學員們在舞動時很好保持身體姿態的能力。在學員們舞蹈動作熟練并且掌握動作要領之后,引導學員在能踩準音樂節奏的情況下去體會音樂的旋律,配合的音樂的旋律來完成舞蹈的動作。
參考文獻
熊萍,張惠琴,刁在箴.我國藝術體操基礎訓練大綱框架的研究.中國體育科2005,(5).
刁翠翠,龐正一,張英姬,刁在箴.我國藝術體操基礎訓練初探.體育科技,2004,(2).
吳祖強.中國舞蹈武功技巧.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9).
盂廣城.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訓練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
楊威,袁永海.當代國際標準交際舞教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高等師范院校舞蹈教育因其在社會舞蹈領域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師舞蹈教育不僅僅是一門在校教育課程,其對于學生一生都有著重要影響。由于師資水平、生源素質等因素,高師舞蹈教育呈現出差異性。高師院校不等同于專業藝術院校,我們在吸收學習教學經驗的同時,也應該遵循自身規律,開展具有普高特色的舞蹈教學。因此,在探討如何促進我國高師院校舞蹈教育時,應立足于我國社會的國情、地區區情、學生實際,才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提升我國當代高師院校的舞蹈知識與技能,使我們的高師舞蹈教育目標得以實現。
一、高師舞蹈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在各大高等師范學校中,舞蹈教育存在差異,如人才培養類型不同,專業課程設置也有差異,學生的特點也各有不同,不能運用單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進行舞蹈人才的培養,因材施教在舞蹈教育中的作用就顯得尤為突出。
1、高師舞蹈專業現狀
從目前高師舞蹈專業的培養目標看,高師舞蹈教育對學生的培養方向大致分為兩類:表演型人才和教育型人才。根據教育部提出的要求,舞蹈學專業要更加偏重于舞蹈理論的普及與教育,培養方向也更側重于培養復合型人才。實際上,由于國內舞蹈理論發展相對滯后,專業理論師資相對缺乏,真正科學設置課程的師范院校并不多,所開設的舞蹈專業大多都偏向表演方向。另外,大部分高師舞蹈專業的老師都是來自于專業舞蹈院校,教學中帶有重實踐能力、輕理論學習的教育思想,造成理論和實踐不能有效結合,使得學生對于理論課不夠重視,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從專業課程設置上看,高師院校開設的舞蹈專業課程有:中國古典舞基訓、芭蕾舞基訓、現代舞基訓、現代舞編創、中國古典舞身韻、劇目排練、中國民族民間舞、舞蹈欣賞、舞蹈美學、中外舞蹈史、基礎樂理等等,從上述課程設置可以看出,高師院校大多采用的也是專業類院校的開課模式,理論課的比重明顯低于實踐課,實際課時的分配更是嚴重失衡。由于專業課程缺乏理論支撐,對于培養學生成為專業舞蹈人才不利,高師院校的舞蹈學生相對專業院校的學生舞蹈基礎相對薄弱一些,且年齡偏大,這類學生的身體發育已基本成熟,身體各方面的機能可塑性會相對較低,在舞蹈的基本功訓練中,也許長時間訓練也無法達到好的效果。顯然,這種重實踐輕理論的教學模式并不太適合高師院校的學生,相對于專業院校學生,高師院校學生文化素質方面占有一定的優勢,而大量的基本功訓練卻恰恰忽視了高師學生的長處,對他們基礎能力進行大量填鴨式訓練,容易讓學生喪失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從而出現學生“混日子”的現象,影響學生的發展,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許多困難。
2.高師舞蹈專業的教學中西化差異
美國紐約大學舞蹈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為:第一,舞蹈理論課程包括:美國舞蹈史、舞蹈記法、舞蹈的歷史發展、舞蹈伴奏法、老年人舞蹈、高等教育舞蹈、創造性節奏動作教學、運動/形態動作分析1、運動/形態動作分析2、意識運動學、舞蹈治療技術、舞蹈人類學介紹等;第二,舞蹈技能技巧課程學習:民族舞蹈、非洲舞蹈、舞蹈組合、舞蹈作品、鄧肯教學法入門、音樂劇舞蹈動作設計;第三,創作實踐課程:音樂劇舞蹈設計、舞臺實踐、舞蹈表演、劇目排練、特殊兒童舞蹈、舞蹈室工作、舞蹈研究班等。從美國紐約大學課程設置可以看出,美國的課程設置更有針對性、實用性,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相對平衡。據調查,我國只有少許高師院校開設了民間舞蹈文化、芭蕾舞教學法、古典舞教學法之類的課程,幾乎沒有學校開設舞蹈生態學、舞蹈形態學、舞蹈文獻學等專業課程,專業教學只能沉溺于繁重的技藝訓練中。這種教學不僅抑制了學生的多向天資,也助長了學生一味追求單一知識的片面性,導致了人才的單一化和片面化。同時,舞蹈教學忽視了舞蹈藝術與文化的緊密關系,把許多學生束縛在了身體方位、基本手位、腳位、把上把下等基本動作訓練中,甚至在編創舞蹈時,并不懂得舞蹈與本土文化的關系。
創作出好的舞蹈作品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實踐與生活、文化閱歷的積累沉淀,但是高師舞蹈課程設置中大多都存在著創作與實踐課時少的問題。紐約大學的創作課共有1260學時,占總課時的46.89%,而以我國某師范學院為例,在該校舞蹈相關課程里,編創記法、舞蹈實踐與劇目課只占總課時的13.68%。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具特色的民間舞蹈是全國乃至全世界舞蹈百花園中流光溢彩、不可多得的奇葩。如我們湖南湘西土家族的擺手舞、苗族的銅鼓舞;廣東地區的嶺南舞;福建的梨園戲、東北地區的秧歌等等,都是我國寶貴的舞蹈特色資源,但地方高師院校并沒進行地區特色舞蹈文化的建設。
3. 高師舞蹈教育中學生個體的差異性
據了解,每年普通高校招收舞蹈專業學生的水平都參差不齊,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由各地藝術學校選拔上來的舞蹈專業學生,這類學生學習舞蹈的時間比較長,受到過多年的系統化訓練和學習,在技能技巧、肌肉能力、軟開度能力和身體感受韻律等方面的都有一定的基礎,能完成比較多的技能技巧,有比較豐富的舞臺演出經驗;第二類是通過普通高考的藝術類學生,每年占舞蹈專業學生總數的85%以上,大多都只是在考試前期接受過短期的針對性訓練或是突擊訓練,這類學生一般文化課學習成績較好,對于舞蹈專業知識僅有初步的了解,所掌握的知識一般都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的一個舞蹈劇目或組合。學生素質的差異性也是導致普通高校舞蹈教師面臨和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從學生的基礎和身體條件看,學生舞蹈基礎、身體條件與文化程度的差異,導致了學生的專業素養參差不齊,對實際教學造成了許多困難。在專業實踐課程教學方面,同一個班的學生個體條件差異太大,常常會導致同樣的教學內容在學生中產生差異較大的教學效果。教師的教學只能照顧到大部分學生,因此班里基礎好的同學感覺“吃不飽”而基礎較差的同學感覺“學不會”。在理論課程教學方面,學生的文化程度差異對舞蹈理論和公共基礎課程產生的影響尤為突出,如在公共課程中文史類的課程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去掌握和領悟,而相當一部分舞蹈專業的學生高中課程基礎薄弱,大學的文史課程對他們來說如同空中閣樓,根本無從下手。舞蹈理論課程一大部分要與實踐相結合,而接觸舞蹈較晚的學生就會顯得力不從心。如果老師沒有給予基礎較差的同學足夠關注,久而久之使學生對于公共課程與舞蹈理論課程失去興趣,甚至會出現學生長期逃課的現象。
從學生的興趣特點看,有的學生是為了興趣而學習舞蹈,自身條件非常不錯,對舞蹈的熱情非常主動;而另一些學生主要是為了獲得學歷而學習舞蹈,這類學生因為學習舞蹈興趣比較少,自身條件不佳,半路出家,沒有基礎。第一類學生通常,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強,能夠主動的解決問題、提出問題和安排學習計劃,長此以往能夠成為出類拔萃的專業人才。第二類學生往往為普高畢業生,由于自身學習舞蹈興趣不濃和主觀學習意愿不強,這類學生雖然比較聽話,但是主動性差,他們不能夠自己計劃學習內容和時間,需要教師時常進行幫助和督促。
二、高師舞蹈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實踐途徑
1. 針對高師院校的專業現狀
針對目前高師院校的專業現狀,學校的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應有別于專業院校“高、精、尖”的專業舞蹈藝術人才職業教育模式,應更加注重對舞蹈教育能力的培養,培養目標應明確定位于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舞蹈教育類人才,提高受教育者的藝術教育能力、鑒賞能力和參與能力,從而很好的滿足我國素質教育對舞蹈人才的需求。各個院校要從自身的實際條件出發,因材施教,真正把人才培養目標落到實處。
如今社會更需要應用型人才,在面臨就業選擇時,不是每個舞蹈專業的學生都會成為演員。因此,舞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進行單一化的人才培養,而是針對社會需要和學生自身優勢有目的地、多方面地對學生進行培養。首先,在教授學生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需鍛煉學生的舞蹈教學能力,培養學生實際的應用能力。同時,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多多提供實踐的機會。最后,要根據如今社會的需求培養學生舞蹈編創的能力。教師可組織學生參加各大小型的舞蹈匯演和比賽,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和豐富學生演出經驗,又使得學生更多的參與舞蹈排練,提高他們編創舞蹈的能力。現如今社會對于文藝娛樂活動更加重視,對于舞蹈編導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教師在舞蹈教學中應該結合實際情況,盡早使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操作學習,開拓學生藝術思維,挖掘學生藝術潛力。
2. 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
對于舞蹈專業較好、文化學習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應在舞蹈方面的學習予以適當鼓勵,調控學生心態,防止出現驕傲自滿的情況。在理論知識學習方面要多鼓勵他們,增強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使他們在舞蹈的訓練中有更快的進步和突破。對于專業較弱的學生,教師要從基礎的教學入手,著重對學生舞蹈基本能力方面進行訓練。舞蹈教師應當循序漸進的培養他們學習舞蹈的興趣,充分利用表揚和鼓勵的教學方法糾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看到自己成績的不斷提高,從而引導他們主動學習。
針對學生的基礎和身體條件的差異,舞蹈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個人情況選擇訓練的內容,適度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我們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中發現,學生因訓練課難度過大容易出現難以掌握甚至受傷的現象,學生容易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嚴重的甚至產生訓練抵制情緒等,導致訓練課效率低或停訓。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要針對學生不同的身體條件的差別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要遵循先易后難、由淺及深和循序漸進的訓練原則,讓學生更容易的掌握和接受訓練內容。倘若學生在訓練中強拉硬搬、急于求成,出現傷病的幾率會大大增加,嚴重的還會出現終身創傷。
任何學生都有其自身優勢智能領域。因此,教師應當善于去發現其特長,他們的特點就都會更好的展現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有目的、有計劃的選擇和發展學生的強項。有的學生有很強的表現力,有的學生基本功扎實,有的學生善于技巧,等等,教師就要根據學生自身特點有目的的對學生進行訓練。例如著名的舞蹈家楊麗萍,她并非擅長所有形式的舞蹈,但她卻憑借一支《雀之靈》譽滿中華,她用身體將靈動、柔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在詮釋整個舞蹈的過程中讓自己享受其中,游刃有余,達到了一個極高的藝術境界。在楊麗萍轉戰幕后工作中,也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舞蹈藝術人才,其中就有為大家所熟知的小彩旗。她抓住了小彩旗的優勢――具有出色的旋轉能力,著重培養她的靈動性,將其天賦發揮到極致,于是有了春晚“4小時不停旋轉”的奇跡。楊麗萍曾說過,她想挖掘的舞者不一定是全面的人才,而是必須要有自己特色的人,即使舞者本身沒有發現自己的優勢,我也希望能將其某種潛能充分激發出來。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要學會充分借鑒成功舞者的經驗,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及時給與學生鼓勵,不要讓他們糾結痛苦于自身的不足,要引導他們積極樂觀的看待自身特點,尋找自己獨特的舞蹈風格。如此,在舞蹈的教學過程中才能及時的發現人才,更好的培養人才。
舞蹈教學中的因材施教不只是要根據學生的表面特點,更要深入到學生的內心領域。在舞蹈實踐教學過程中,心理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也成為舞蹈教學中教師容易非常容易的方面。普通高校學習舞蹈的學生來自于全國各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態度和思想水平都不一樣,這些學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質和社會經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心理活動有一個非常準確的了解,才能夠更好的進行因材施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像琴師彈琴一樣,撥動學生心靈、興奮、安慰、鼓勵、刺激,激發學生的共鳴,觸動學生的心靈,通過各種有效的心理摸索,使他們內心受到啟迪,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著藝術的感染力,才能使學生的舞蹈水平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目前的舞蹈教學中,因材施教這一教學方法停留在受教育對象表面的較多,深入到心靈不夠,舞蹈教師往往只注意了學生外在形體的動作教學,而忽略了學生內在的情感走向。因此,教師在舞蹈教學過程中要不僅要根據學生的表面特點進行因材施教,而且要深入到學生的心里領域,通過各種心理摸索,激發學生共鳴使他們感受啟迪,這樣才能達到一個更高質量的教學。
3.針對舞蹈教育體制缺陷
據了解,大多數的高師院校舞蹈教學中,基本上沒有適合本校學生現有水平的舞蹈教材。很多舞蹈教學中,都是教授各類師范中的舞蹈教師到諸如北京舞蹈學院等舞蹈名校進修時所學知識。一方面,優秀的舞蹈知識得到了極好的普及,但我們也要看到,地方高校在吸收消化過程中的差異。高等師范舞蹈專業很難找出適合學生水平的有權威的能在全國各高校推廣的舞蹈教材。教材的缺失使得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學局面略顯混亂,更有甚者,所有教學內容只能憑老師的喜好。針對這一情況,師范院校應加強理論課建設。首先,師范院校普通高中畢業生是生源的主流,他們舞蹈基礎知識不扎實,因此師范院校應該制訂相對基礎并權威的舞蹈專業教材;其次,在基礎教材之外,還應拓展地編修一些具有地域性特色和學校自身特色的舞蹈文化教材,以湖南師范大學為例,除了開設基礎舞蹈課程外,還增設了湖南地域性少數民族舞蹈課,其中便有湘西著名的“擺手舞”。同時,實踐課程環節改革也非常重要,師范院校可以安排學生輪流教授自己擅長的舞種互相交流舞蹈學習和教學經驗,例如來自少數民族的學生可以教授自己本民族的舞蹈,以此達到合作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總結
伴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知識結構發展改變,人們在智能、審美以及精神上有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學生在普通舞蹈高校的四年學習深造才能夠真正掌握舞蹈的一系列的專業應用知識,學生在畢業之后才能夠更好的學以致用和順利的走向就業道路。所以,普通高校舞蹈教學應當在前人的基礎和經驗上不斷的建設和探索,逐步去完善新型高校舞蹈教育學科體系,完善舞蹈專業教育的課程機制建設。為培養出高水平、高智慧、多元化發展型和專業應用型的舞蹈人才做出科學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李婷婷.淺談舞蹈教學中的因材施教[J].甘肅教育,2007(3).
[2]毛榮.高校舞蹈編導專業實踐教學探究[J].教育探索,2009(3).
[3]胡明,俞學明.當代高校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問題探析[M].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4]包曉瓊.簡論舞蹈教學中的因材施教
21世紀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時代,而從屬于美育范疇的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音樂課程的功能、價值做了明確界定,《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學校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并提出了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課程的目標強調提高學生感受美、創造美、應用美的能力,音樂課程應通過熏陶、影響等途徑,使音樂成為人的終生
朋友。
一、音樂教師應具有較強的音樂審美能力,以實現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樂教師是音樂教育發展之本,音樂教育的實施始終離不開音樂教師,決定音樂教育發展水平的關鍵在于音樂教師的音樂審美能力和專業素質。可見,音樂教師只具備唱歌、跳舞、器樂演奏等專業技能還遠遠不夠,對教師的要求不僅僅體現在專業技巧上,更應體現在豐富的專業素質內涵方面。他們既應傳授音樂知識與技能,更應通過自身的藝術感染力、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對音樂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音樂藝術表現力、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感染和熏陶學生,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音樂美育功能。
音樂是情感體驗藝術,音樂教育是聲音、情感體驗的藝術教育,音樂教師首先要具備良好的音樂體驗能力,具備較高的音樂鑒賞水平,這是勝任新的音樂課程教學的首要前提。從一定意義上說,音樂教學是師生共同交流音樂信息和分享音樂美感的過程。教師音樂審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音樂教學的水平和質量。
然而,現實情況是,目前有些教師,即未來的音樂教師,其音樂審美能力比較薄弱,他們對音樂缺乏充分的情感,進而阻礙了教師的發展和教學效果的實現。筆者在“音樂教學法”課上經常看到:很多音樂教育專業學生進行中小學模擬授課時,盲目依賴多媒體課件,即便是自己站在講臺上范唱(奏)歌曲,也缺乏情感,毫無音樂表現力。
另外,高師音樂專業學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創造性。創造性的缺乏與上文提到的音樂審美感受和表現能力的缺乏有一定聯系。擁有高技能卻沒有感受能力的演奏和演唱是機械的,沒有感染性和生命力,而沒有思想的、機械的身體動作更不能引起思想的新的火花迸發。
上述不足及缺陷將明顯影響到整個音樂教育學專業學生,即未來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后備軍隊伍,對于其今后的音樂教學來說,教學水平的單一和呆板也很難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不能實現理想的音樂教學效果,進而影響音樂審美功能的良好實現。
二、“院團結合”藝術人才培養模式能有效促進和提高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一)“院團結合”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和內容
所謂“院團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高等藝術學院和芭蕾舞團、歌舞團、藝術學校相結合,通過優勢互補,達到和諧共榮,在“產、學、研”一體的基本框架下,采取多學科、緊密型、全方位合作的方式,共同培養藝術人才的培養模式。
如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將選派實習學生參加院團演出季的排練、演出、管理,提高其合作能力和舞臺實踐經驗;團校也將派出資深演奏家、演員和管理人員帶領實習生,為他們提供良好的藝術實踐空間。
此舉說明,對于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來說,將“兩團一校”建設為學院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基地和平臺,可為在校的音樂、舞蹈專業學生的專業實踐創造更多的機會,提供更好的條件。另外,在組織專業學生到兩團一校進行觀摩、實習、實踐的同時,還鼓勵他們參加選拔、競聘兩團的簽約演員,讓他們在良好的實踐環境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
藝術實踐是藝術人才培養的出路,藝術作品是人才培養的載體。緊抓舞臺實踐,是由藝術教育的特殊性決定的。因此,院團結合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能大大增強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素質能力,尤其突出表現在有效促進和提高音樂教育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音樂審美表現力、觀察力、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
(二)充分發揮團校資源優勢,促進、提高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1.團校教師具有豐富的舞臺經驗,可提高學生對舞臺的感受力、表現力以及藝術鑒賞力
院團結合中,演藝團校委派的教師具有一般高校教師無可比擬的豐富的舞臺經驗。音樂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不斷吸取別人的教學經驗,借鑒和學習別人的成果。這些舞臺經驗豐富的教師的奉獻精神、敬業精神、職業精神在教學中令人欽佩。在專業音樂教學活動中,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特別注重并強調其社會屬性、行業屬性及就業屬性,這是很值得借鑒和補充的。
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師歷來走從課堂到課堂的教學套路,是一種較封閉的培養方式,教師對音樂美育功能的感受較為薄弱,學生也體會不到相應的音樂感受。團校教師的人才引進可以大大彌補這方面的缺陷。
這些團校委派過來的教師大多為藝術專業院校畢業,幾十年從事舞臺表演藝術事業,均為省級乃至國家級的知名演員,積累了豐富的舞臺與教學經驗,因此,他們在教學活動中除技法性教學外,十分注重表現性與應用性教學。可以想象,擁有豐富舞臺經驗的教師是十分了解和重視舞臺的表現和感受的,也是深刻體會到音樂表現的美妙和魅力的人,他們在作為教師教授學生時,會把對藝術的感受和表現作為教育的重點,甚至在教授的過程中不經意間讓學生感受到舞臺表現力的美妙,豐富學生的音樂感受性。他們有大量的親身經歷可以講授,在理論課程的講授中可以拿自己的舞臺演出作為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感受、鑒賞,甚至將學生帶到真實的舞臺學習,感受舞臺表現的魅力。這樣的教學方式彌補了院校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可大大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加強對舞臺表現能力的重視,并加深了對呆板的技能表演背后的更多情感性的領悟,進而促進自身音樂表現力、感受力和鑒賞力的提高。
2.團校內存在著大量優秀的原創音樂人才、作曲家,活躍的創造氛圍有助于啟發和提升學生的音樂創造力
團校內存在著大量優秀的原創音樂人才、作曲家,這與他們的團校性質和實際需要是分不開的,因為大量的舞臺表演不可能總是舊東西翻來覆去地表演,而針對不同的表演場所、觀眾需求、情感表達,需要有適當的改變甚至創造。同一種舞蹈或戲劇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方式,進而達到不同的舞臺效果,這些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表演者對這種舞臺表現的差異是最清楚的;為追求自身的進一步提高和創新,團校音樂人才創作產生許多原創性作品也很有可能和必要。
筆者認為,多數高校總是缺乏創造性,大多是在重復別人的東西;最開始的模仿當然不可或缺,但長期處在低層次的模仿階段得不到提高,只用熟練的技能應付,難免思想僵化和單一,更談不上創造性的感受和表現。院團結合模式也可以促進院校創造性的迸發。目前,院校原創型人才極度缺乏,與藝術表演團體的院團合作將可能進一步擴展到院團共同打造藝術作品的新領域,構建原創平臺,產生一大批優秀的藝術作品。這種活躍的、新穎可喜的創造氛圍對學生的音樂創造力無疑具有很好的引導和啟發作用。
3.團校提供充分的藝術實踐機會,可促進學生專業技能和表現、感知能力的提高
團校結合模式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機會,而學生親身實踐不僅鍛煉了專業的技能,更體驗到整個音樂過程的快樂和意義,加深了對音樂的感受性,對于自身音樂素養的提高和以后音樂教育教學的開展將有極大的幫助。院團結合模式也是院校教學方法理念的更新和改進,新穎的教學方式可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促進自身技能和音樂藝術表現能力的提高。
學生親身參與到舞臺表演的實踐過程,不僅是技能的表演,可能還參與到舞臺的設計安排、表演流程的熟悉等過程,使學生在舞臺上,在面對有廣大觀眾的情況下,學習到更多的舞臺表現的東西。有明確觀眾對象的舞臺表演,如果只用機械的專業技能,明顯是不能達到好的舞臺效果的,只有學生自己擁有對音樂的充分感受,才能表演出充滿感情的東西,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觀眾。可以說,院團結合提供的實踐表演機會,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專業技能、音樂感知能力和表現力的培養。
4.學生對舞臺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和反思,有助于提高其審美觀察力和音樂感受力
隨著在團校中的舞臺實踐,學生也擁有了一定的舞臺表演經驗,其中有成功和有待改進的問題,對演出成敗進行事后的總結和反思,就可以獲得比一場演出更多的東西。可以看到,音樂感受性的差異極大地影響到舞臺效果的呈現,不同的音樂感受帶來不同的舞臺表現,同一種舞臺演出因為感受性的差異也會導致有很大差異的舞臺表現效果,這些區別只有親身參與實踐演出才有可能深切體會到。
學生通過對比較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反思,重點分析對音樂感受能力的差異性,進而能得到有針對性的提高,把這些通過實踐體會到、觀察到的東西總結出來,能促進學生對音樂的觀察力和音樂藝術感受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發揮院校理論優勢,有助于促進音樂教育專業學生高層次的音樂審美教學實踐
院校師生相對團校來說擁有理論上的相對優勢,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發揮理論對實踐的重要指導作用,促進音樂教育專業學生高層次的音樂審美教學實踐。
1.以院校教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催生音樂審美相關教科研成果
傳統的院校音樂教育教學有教學研究和教學反思的習慣,那么在與團校結合的實踐表演之后,院校師生可觀察、總結和反思舞臺表演的實踐過程中自身情感的感悟、舞臺的表現力以及各種創造性的火花,將之上升到教學理論的高度。這樣的思維方式能促進對經驗的總結,對問題的分析、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可催生一批音樂審美理論教科研成果,起到在教育教學中借鑒之作用,以更好地指導音樂審美教學實踐。
2.以院團結合的實踐模式,改革音樂審美實踐教學方法
院校相對團校來說,教學是不可忽視的重點,因此特別關注音樂教學方式、方法上的研究。根據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音樂課程的功能、價值做的重新界定,院團結合的實踐模式,正是一種實踐性、感受性、體驗性、參與性的音樂教學方法及授課形式,通過這樣的熏陶、影響的途徑,能極大提高學生感受美、創造美、應用美的能力。
聯系我們的音樂教學實踐,只有讓接受普通音樂教育的學生參與、體驗、感受音樂課堂的美,才能真正培養對音樂的熱愛。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和感受,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模擬課堂有望不再完全依賴多媒體,能實現師生對話,創造出有感情、有生命、有魅力的音樂審美實踐課堂。
三、讓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成為“院團結合”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最大的受益者
理想的音樂教師應該是音樂表演藝術與教育藝術相結合的專家,既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又具有良好的音樂基本技能、豐富的音樂知識、較強的音樂藝術表現力和對音樂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以及良好的音樂專業素質,在教學品格、教學技能、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心理等諸多方面具有獨特的素質。
多年來,大連大學在先進大學文化的引領下,秉承“讓每個人都成功、讓每個人都快樂”的核心理念,倡導“崇尚學術、崇尚科學”的優良校風,堅持“面向未來,發展是硬道理”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貢獻求支持、求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現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哲學、法學、經濟、教育、文學、藝術、歷史、理學、工學、醫學、管理11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學校現有25個學院,61個本科專業,20個一級碩士學位授予點,120多個二級碩士學位授予點,全日制在校學生15000余人,外國留學生、成人教育學院學生5000余人,設有附屬中山醫院、附屬新華醫院2所三甲醫院。
大連大學始終把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放在首位,努力積聚豐厚的人才資本。學校現有教職工4500余人,專任教師102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51人(含2所附屬醫院),其占專任教師比例數列遼寧省80余所高校中的前列。專任教師中有長期在校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16人,正高職人員393人;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2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7人;有全國優秀教師、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遼寧省優秀專家、遼寧省高校教學名師、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等30余人。學校被市政府確定為大連市“人才儲備基地”。
大連大學不斷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利用多學科的綜合優勢,注重專業內涵建設,優化與整合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了“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學習環境,構建了以學科競賽為核心的大學生課外創新實踐體系,為學生的自主實踐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機會,學生培養質量明顯提高,考取研究生比率和一次性就業率逐年上升,在大學生學科競賽中取得了獲節能減排競賽連續兩屆全國特等獎、“挑戰杯”科技作品和創業計劃大賽全國二等獎等標志性成績,還在數學建模、機械設計、電子設計、力學競賽、ERP競賽等、以及外語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藝術類賽事中獲得多項獎,以學生為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文章與作品數量逐年上升,以學生為第一發明人而被授權的專利達數十項。學校建有國家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大學基礎物理實驗示范中心、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等7個基地;建有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及培養基地7個,省級示范性專業、特色專業、品牌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重點支持專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13個,省級精品類課程20門,是省微電子通信與IT產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2005年以來,學校共獲得省級教學成果50項,啟動校級教改課題425項,建有270個穩定的教學實踐基地。
學校注重塑造先進的大學精神,積極樹立現代文化模式,大力倡導求實的文化理念,建設了一批以素質教育博物館和紀念園為標志的文化載體。
大連大學有7個遼寧省省級重點學科、重點培育學科,3個省高水平重點學科,5個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有8個學科獲省提升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特色學科建設工程“一流學科計劃”和“特色突出計劃”;已建成先進設計與智能計算機重點實驗室、遼寧省通信網絡與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等22個部、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及人文社科基地。近年來,學校承擔一批國家863和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其中國家863、973項目和國家支撐計劃項目5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0余項;學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國防、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7項,省部級自然科學、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5項,列遼寧省80余所高校的前列。
學校總占地面積12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5.3萬平方米,圖書館面積2.16萬平方米,館藏圖書160萬余冊。由綜合體育館、中心體育館、網球館、游泳館等組成的體育場館面積達2.07萬平方米,體育設施達到國際比賽標準,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美國田徑隊的訓練基地。
大連大學注重吸引國外智力,積極開展國際間交流與合作。先后與日本筑波大學、中央大學、名古屋外國語大學、北陸先端科技大學院大學、金澤大學,美國特洛伊州立大學,韓國中南大學院、群山大學、昌原大學校、鮮文大學等6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關系,聘請外國專家與知名學者來校任教、講學、訪問,學校也組團或派教師出國進修、考察及學術交流。
目前,大連大學已經進入了“調結構、建特色、上層次”、努力創建全國一流教學研究型地方大學的新的發展階段。學校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文化興校、依法治校”的辦學方略。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提高教育質量和服務地方能力為重點,以人才隊伍建設和大學文化建設為支撐,以特色建設和內涵發展為主題,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凝練學科方向,轉變發展模式,立足大連,服務遼寧,面向全國,培養“會做人、能做事,會學習、能創新”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到2015年,力爭實現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的突破,初步建成規模適度、質量優異、結構合理、特色明顯,優勢突出,部分學科居于省內地位、綜合實力處于國內地方高校一流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地方大學。
音樂學院
音樂學院的前身是1987年的大連大學師范學院藝術系,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學院的辦學水平逐年提高,專業結構日益合理,學科建設發展迅速。學院現設音樂教育、舞蹈、管弦、鋼琴、聲樂、文藝編導、音樂理論7個系,共有40余個專業方向,擁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的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學院現有在校生805人,教職工79人,專任教師6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9人,外聘教師20余人。近年來涌現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學院在研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1項,省級科研項目21項,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在、省級大賽中獲獎項40余次,大連大學青年交響樂團連續兩年在法國、美國、加拿大交響樂比賽中獲金獎;聲樂專業在第一、第二屆、第四屆全國高等院校聲樂展演賽中榮獲金獎5項;合唱團應澳門政府,澳門文化局邀請參加第25屆澳門國際音樂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舞蹈團在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校園舞蹈大賽獲表演銅獎;青年教師在國際鋼琴、聲樂比賽中獲獎7人次,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由中國音樂家協會普通高校音樂聯盟主辦的“神州唱響”全國高校聲樂展演連續四屆在我校舉行,中國音協黨組書記徐沛東、歌唱家、聲樂教育家金鐵霖、馬秋華等親臨比賽現場并給予了高度評價,我校師生獲得教師組、學生組多項金獎。
學院有著廣泛的學術交流活動,幾年來先后邀請了國內外數十位專家、學者到校講學、任教和舉辦音樂會。多位教師應邀出訪美國、韓國、日本、加拿大、德國、奧地利、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參加國際性學術活動和舉辦音樂會。學院與德國福特旺根藝術大學、美國加州斯坦尼勞斯音樂學院、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日本作陽大學等十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音樂學專業(師范類)
培養目標:培養擁有現代教育觀念,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既有扎實的音樂實踐技能,又具有適應中小學教學能力的音樂教育專門人才,以及能夠勝任在專業文藝團體、藝術院校、文化機關及廣播影視部門從事表演、教學、研究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教育學、藝術學、藝術概論、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樂理與視唱練耳、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民族民間音樂、合唱重唱、合唱指揮、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聲樂、鋼琴、即興伴奏、心理學、當代教育學、現代教育技術等。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音樂表演專業
西洋管弦、民族器樂、鍵盤演奏、聲樂種類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系統的音樂表演方面的專業基本知識、音樂實踐技能和教學能力,能在專業文藝團體、藝術院校、藝術研究單位和文化機關、出版及廣播影視部門從事表演、教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藝術學、藝術概論、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學基礎、民族民間音樂、音樂作品分析基礎、音樂欣賞、表演主科、樂隊合奏、合唱等。
文藝編導種類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理論修養和藝術鑒賞能力,具有廣播電視節目編導、策劃、創作、制作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技能,能在全國廣播電影電視系統、文化部門、傳媒公司及群眾藝術團體等部門從事節目策劃、編導、節目制作、文字撰稿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藝術學、藝術概論、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廣播電視學概論、傳播學、導演基礎、表演、新聞學、采訪學、色彩學與構圖、電視攝影藝術、電視畫面編輯、照明藝術、編導創作實踐等。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舞蹈編導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現代舞蹈意識和理念、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礎和專業理論基礎、具備一定的編導能力和教學能力,能適應社會多種藝術工作崗位、能教學、能表演、能編導的高素質應用型舞蹈編導人才。
主要課程:藝術學、舞蹈編導、樂理視唱、舞蹈作品賞析、藝術概論、中外舞蹈史、芭蕾舞基訓、中國古典舞基訓、現代舞及編舞技法、民族民間舞、教學劇目、中國民間舞蹈文化、舞蹈教學法及舞蹈編導理論等。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大連大學2014年音樂類專業招生計劃一覽表(擬定)
文藝編導類別招生地域為黑龍江、江西、湖南。
以上擬招人數根據實際報考情況進行調整,專業設置與招生計劃等相關細節請在填報高考志愿時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門公布為準。 美術學院
美術學院是1996年由大連大學師范學院藝術系和大連大學工學院工藝美術系合并而成,經過多年的建設,學院的辦學水平逐年提高,學科建設發展迅速。學院現設美術學、環境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本科專業,擁有美術學、設計學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包括民族民間美術、美術史論、油畫實踐與教育、中國畫實踐與教育、藝術設計理論與實踐、服裝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造型設計八個研究方向。
學院現有在校生800人,教職員工72人,其中專業教師57人,教授5人,副教授18人,講師29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3人、碩士學位的12人,其中院長石峰為大連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現有教學面積6500平方米,是一個集專業教學、創作設計、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于一體的綜合性、多學科、高層次的學院。學院設有基礎部、理論教研室、服裝藝術設計教研室、環境藝術設計教研室、裝潢藝術設計教研室、新媒體設計教研室、辦公室七個教學與行政部門;設有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指導日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共建立了18個美術寫生、教育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基地,為鍛煉學生實踐技能提供了條件。學院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重技能、拓方向”的辦學理念,在本科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凝練出鮮明的辦學特色。
在教學中,學院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課題、工程、項目等社會實踐活動,并通過模擬課題形式,確定課題的市場定位、技術的可行性與藝術設計的需求點,讓學生在大學階段就能親身投入藝術設計的全過程,為其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學院重視實習基地的建設,旨在加強實踐訓練,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學院依托各類工作室進行拓展教學,先后建立了中國畫工作室、繪畫語言實踐工作室、版畫工作室、壁光陶藝工作室、雕龍工作室、服裝CAD工作室、裝飾藝術工作室、“方式”藝術設計工作室、新視覺藝術工作室等,專業老師結合美術創作和藝術設計的大賽進行專業拓展教育,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學院啟動了“學術沙龍”和名師講壇活動,聘請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來講學,帶來了學術領域的前瞻思想和兄弟院校的成功經驗。學院組建多個學生社團活動進行專業拓展教育,現有DV協會、攝影協會、服飾協會、漫畫協會、吉他協會、書法協會、模特協會等學生社團,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提高了綜合素質。
近三年來,學生創新立項達到68項,共有300余人次參加,占學生總數的30%。學生共參加了74項市級以上大賽,獲得354項獎項,其中107項、省級60項、市級187項。93%的在校生參加各類設計大賽,獲獎或入選的學生比例達47%。如在中國建筑協會室內設計分會主辦的“新人杯”青年學生室內設計大賽、中國美術院校在校學生作品年鑒、臺灣金犢獎廣告大賽、靳埭強平面設計獎、中華杯國際服裝設計大賽、遼寧省大學生藝術展演大賽、大連市高校學生藝術設計大賽等重大賽事中均獲得優異成績。學院與日本東京服飾專門學校、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爾大學、韓國東首爾大學等多個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美術學專業(師范類)
培養目標:掌握美術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相關的綜合知識,培養能夠在中小學從事美術繪畫教育或在美術館、群眾藝術館、藝術研究所、企業單位、街道辦事處、社會團體、畫廊等行業中進行美術創作的應用型人才。美術學專業能夠適應不同行業對美術類人才的需求,在社會中傳播文化藝術。
培養模式:突出專業方向,通過學分制和導師制等教學管理的新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目的性和靈活性,以培養和提高其專業素質和綜合運用能力。
主要課程:中國畫、油畫、版畫、陶藝、美術史論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中外美術史、藝術美學、技法理論、構圖學、繪畫、攝影、計算機應用、美術教育心理學、美術教育學、書法與篆刻等。
專業特色:注重專業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培養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服裝與服飾設計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強的服裝綜合設計能力、創造能力和工藝制作能力及產品營銷能力,能夠跟蹤或領導服裝設計新潮流的服裝設計和經營管理方面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在思維方式上,突出現實與抽象的辯證統一;在內容上,立足民族服飾,了解并掌握國際服飾的特點與發展趨勢,突出古典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在能力上,強化操作技能,充分利用大連國際服裝節和各類服裝設計大賽的契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主要課程:中外服裝史、服裝概論、服裝設計、服裝畫技法、服飾材料、服裝工藝學、服裝制作、服裝市場營銷、服裝CAD、服裝造型設計、立體剪裁、現代藝術設計史、服裝企業管理等。
專業特色:注重專業實踐技能與綜合設計能力培養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環境設計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環境藝術設計創意、工程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室內設計、環境設計兩方面具有相應專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突出思維能力的培養,強化技術技法訓練,注重實踐機會,提高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課程結構的優化組合、教學模式的更新和個性化專業方向的設置,拓寬學生擇業方向,提高專業技能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
主要課程:藝術概論、美學概論、素描、色彩、透視學、建筑制圖、室內外效果圖、環境設計與規劃、造型設計、展示設計、園林設計、建筑裝飾材料分析、民間藝術、計算機應用等。
專業特色:注重專業項目實踐能力與綜合設計能力培養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視覺傳達設計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裝潢設計創作、教學、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裝飾設計與平面視覺傳達兩方面從事具體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突出思維能力的培養,強化技法訓練,增加實踐機會,提高創新能力,通過課程結構的優化、教學模式的更新和柔性化專業方向的設置,拓寬學生的擇業面,提高其業務技能和競爭能力。
主要課程:藝術概論、美學概論、素描、色彩、圖形設計基礎、廣告設計、字體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網頁設計、廣告攝影、室內設計、企業形象設計、計算機藝術設計基礎、影視媒體藝術設計、世界現代設計史、書籍裝幀設計等。
專業特色:注重專業實踐技能與商務溝通能力培養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數字與媒體藝術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現代藝術設計觀念和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具備現代新媒體藝術知識的應用和創新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專門設計單位、科學研究單位、高等院校等從事視覺傳達設計、影視編輯、動畫設計和多媒體制作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學習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使學生具備能將技術、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的基本能力。學生通過思維模式、技術手段以及藝術表現方法的訓練達到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最終實現人與環境、人與市場和諧相處,并將這種關系轉化為商業藝術設計上的能力,從而拓寬學生擇業方向,提高職業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能力。
主要課程:角色設計素描、中外藝術設計史、影視美學、計算機圖形設計基礎、計算機影視設計基礎、腳本采編、影像攝制、影視編輯、影視廣告、多媒體制作、計算機動畫設計基礎、視頻動畫等。
專業特色:注重數字媒體實踐技能與綜合設計能力培養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