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22:0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小學健康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的有關理論,根據小學教育的特點和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通過課堂教育教學、游戲、活動、輔導等各種教育途徑,幫助小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認知,喚起小學生自我認識、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識,并對已經出現心理偏異或形成障礙的學生提供一些簡易有效的心理服務,以促進小學生身心正常發展,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動。它主要包括認知與學習心理、心理品質、人際關系三個方面內容。
(一)認知與學習心理
一般而言認知與學習心理主要包括觀察、記憶、思維、創造、學習環節和方法、思維方法、社會認知。研究表明,加強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導,可以使小學生按學習規律去學習,講究學習方法和用腦衛生,注意勞逸結合,消除學習中的被動狀態,從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記憶、觀察、思維規律,學會學習。
(二)心理品質
一般而言心理品質主要包括認識自我、自信、興趣、動機、能力、性格、氣質、情緒、意志、戰勝挫折等。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助于讓學生學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與自我監督,從而學會做人。因為任何教育都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內化為自己的認知、情意結構,而內化的程度將取決于他們自身的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因此,心理品質教育是小學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重頭戲。
(三)人際關系
一般而言人際關系主要包括社會交往,善待他人,正確處理與同學、家長、教師與集體的關系。通過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學生提高交往能力,學會調整人際關系無論現在和將來都能在和諧、安逸、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工作和生活。
二、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
當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整體來說是好的,但確有少數同學存在心理障礙。從類別上講,心理障礙有認識障礙、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第一,厭學。小學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對當時所學知識內容不能及時理解進而失去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敷衍了事,學習效率低下,對學習失去信心,對學校班級集體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不愿接受老師的教育,甚至與任課老師頂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離異、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響,而使少數學生心理畸形發展,與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態度,對老師的教育感到厭煩,對家長的勸導進行頂撞,同學之間因常發生矛盾導致關系緊張。在受到一般或輕微的刺激時,情緒易產生較大的波動,如,生氣、急躁、發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學生不愛與人交往,在情緒上通常表現為悲傷孤獨、消極頹廢,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如別的同學,對學習缺乏信心,小小年齡就對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極態度,他們喜歡用不信任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稍有不順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對同學的善意幫助持懷疑態度,對老師的教育懷戒備心理,在人際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尷尬、笨拙等異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成績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別人就心懷怨恨,不但不學習他人的長處,反而進行挖苦諷刺,甚至對其他同學懷有敵意。少數學生私欲強烈,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就想占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為發生。早退甚至曠課,打架斗狠現象在小學校園中時有發生。
(二)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誘因
現代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發生變化,小學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劇地變化,他們在社會中不斷成長,周圍世界發生的變化都對他們產生了重要影響,總體而言造成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會,學校和學生自己心理等四個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長的經濟地位、政治態度、思想傾向、文化教養、人際關系乃至家庭氛圍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生活節奏的加快,面對生活壓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養孩子的責任轉移給祖父母輩,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責任。祖輩疼愛第三代,往往比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顧,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顧太多,這些小學生的能力得不到發展,在自主、自立、受壓能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明顯不足。
第二,社會因素。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獨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在孩子們中也開始流行起來,孩子生日講排場,對孩子物質要求有求必應,孩子們之間相互攀比,將艱苦樸素等優良作風拋之腦后。
第三,學生心理因素。新時期的學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受新思想影響較大,這些學生能力普遍較強,自我表現欲過強,希望得到周圍人群的肯定,往往會采取一些極端的形式表現自己。如有些學生希望老師注意他,讓老師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課堂上講話、吵鬧。
第四,教育因素。小學階段是人一生發展的奠基時期,他們在學校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將影響他們一輩子。小學教育中過分強調對小學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學生作為人的成長教育。有些老師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質不高、教育方法不當,給小學生造成了超負荷的心理壓力,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三、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關注和努力。一個真正的老師不應只是傳授知識的教書匠,而且應該成為學生的保健醫生,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為育人的藝術家。
(一)加強交流,了解學生
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一些學生難得向老師白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就要求每一個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經常深人班級,利用適當的機會和場所,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表達思想情感,從中了解學生的心理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學中布置《寫給老師的話》等題目,使一些較內向的學生或有“難言之隱”的學生通過書面形式與老師交流思想。老師則應該對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區分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個別幫助。另外,與學生談心,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個別談心,可以發現、掌握某些同學的不健康心理,再“對癥下藥”,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調節,幫助他們克服缺點,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要使個別談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學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才能將自己的煩悶向老師傾訴。當一些學生在學習上遇有困難,家庭生活受挫折時,他們心情苦悶,情緒失衡時,老師要及時幫助他們,安慰他們,開展談心活動,老師應以誠懇的態度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讓他們把心里的積郁情緒渲泄出來,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
(二)尊重學生,關愛學生
作為教師,應時刻牢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盡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在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該生是否尊重師長”是班主任評定一個學生品行的首要條件,而作為班主任是否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他們常常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這些學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師不尊重他,他也感覺不到自尊,對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要堅持正面教育引導,盡量不要當眾批評。實踐表明,只有從尊重出發,學生才能打開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創造環境,多樣教育
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規教育外,還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這主要有賴于學生所處班級心理環境的狀況。老師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平和開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積極開展班級文體活動,使學生們的過激情緒在文體活動中得到釋放,幫助一些學生克服自卑、焦慮情緒。對于他們在各種活動中取得成績,那怕是一點點進步,老師都要大力鼓勵,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小學生以鼓勵為主,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營造一個充滿信心積極向上的氛圍,激發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長處,繼續努力,更加勤奮,力爭全面發展的上進心。經常開展集體主義的教育,讓學生樹立愛學校班級的集體榮譽感,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良好的班級集體融洽師生、同學關系,對學生個體能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使離群獨處的學生感到集體的溫暖,幫助其矯正不健康的異常心理。開展立大志創大業主題班會,消除一些人的虛榮驕傲狂妄心理等情緒,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增進人際交往,提高心理素質,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年8月頒布。
[2]肖漢仕著:《學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華主編:《小學生心理教育原理與教程》,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學嶺:《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調查》,《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新探》,《課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關系之審視》,《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初探》,《廣西教育》2005年第1期
中學生生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對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劇變化而產生的豐富而深刻的感受和體驗,有諸多成長的煩惱;另一方面面對沉重的學習、升學壓力和開放的環境帶來的各種刺激和誘惑,難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這一成長階段的特殊性,使得個體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顯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此時,他們對于自我、對于他人、對于人際關系、對于社會生活表現出極其強烈的認知需求,這種自覺、主動的求知狀態,也構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機。因此學校,教師應適時適宜地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宣傳與教育,化被動防范為積極預防,達到促進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目標,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一、認清中學生的心理特征
中學生正是處在由兒童期向少年期過渡的一個階段,他們正處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時期,因此他們具有半兒童半成人的特點。這個時期是兒童心理發展大變化的轉折期,在整個心理發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作為這特殊階段的反應,他們的心理活動表現出既豐富又矛盾的特征,主要有如下三點:
1.1心理品質發展不平衡
中學生自尊心很強,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對較弱,在生活中一帆風順和得意時,常有明顯的優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又易轉向反面,產生自卑感甚至悲觀失望等消極心理反應。
1.2情緒和情感不平衡
中學生情感豐富而復雜,情緒變化急劇而強烈,常常動蕩不定,為一點小事可顯得非常激動,熱情,卻有時又會轉向反面陷入極端的苦惱悲觀的情感狀態而泄氣、絕望。故有人把青少年這個階段說成是“疾風怒濤”時期。
1.3自我意識、自我實現的觀念與認識能力的差異
中學生自我意識增強、思維活躍,尤其處在信息,大量的信息以多種途徑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中學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惡丑的,但由于中學生認識能力跟不上,對各種信息不能過濾,就可能成為一種因素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有害的。如果注意加以引導培養,就能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鍛煉他們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的是非觀念。
二、創設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2.1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
正如教師是學生的第二父母,學校就成了中學生的第二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因此,優雅、潔凈、舒適、文明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學校可以開展一系列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的活動。例如:全校師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經典名著,寫讀書筆記,制作精美書簽,辦讀書海報等一系列活動。校園里書畫長廊、名人警句、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園里鮮花綠葉的點綴,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不會給學生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使學生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2.2創設育人情景,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
目前,中學生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口頭上的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情境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例如,學校可以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環保型的果皮箱,花壇內豎起木板并且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這樣學生看了,就不再忍心亂扔果皮紙屑、隨意踐踏草坪了。
2.3將心理健康教育課滲透于教學的全過程
將心理健康的內容融如學科教學之中,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管什么學科的教學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來看,都是對學生心理的發展施加影響的過程,在教學中注意挖掘和組織好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的學習內容,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這就會使學科教學過程中受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你面對的是兒童的及易受到傷害的、及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裝進另一個腦袋,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可見,學科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成功與否,關鍵還在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教師應和諧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另外,教師還要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程的教學,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使他們的心理素質通過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得到訓練與提高。
三、總結語
總之,中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讓我們教師共同運用心理健康教育這把科學的鑰匙去開啟青少年的天賦之門,教給他們修身養性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最后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二、建立學校心理健康問題干預機制
首先,明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傳統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把已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納入干預機制,還有另外一個常見的認識誤區,把“差生”作為重點對象,忽視了優秀學生的心理困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中學生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針對全體學生。其次,采取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途徑。
第一,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休閑輔導,投入專項經費,增加學校休閑娛樂的硬件設施,為學生放松身體提供客觀條件。另外,為學生進行休閑意識和休閑能力的指導,提高學生的休閑品位。
第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選擇適合學生身體發展特點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全面系統地普及青春期心理衛生知識。第三,創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強家校合作,使家庭、學校和社會形成合力,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另外,還有凈化校園風氣、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策略。再次,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根據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確立以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1)學習心理教育。通過歸因訓練、利用獎懲手段等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了解基本的學習策略,提高中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2)社交心理教育。建立和諧的同伴關系,培養學生的親社會行為,推進中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進程;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尊老愛幼,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中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
(3)行為心理教育。通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學生能夠正確處理早戀問題,應對逆反心理、網絡成癮等心理困惑。最后,區別應對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中學生群體。當學生出現神經癥性心理問題或精神障礙類心理問題時,應積極進行醫學治療,另外需注意一種情況,即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心理危機的概念最早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普蘭提出,他認為:“每個個體都在努力維持內心的一種穩定狀態。在這種狀態中,自身與環境能夠平衡及協調,但是一旦重大問題或變化發生,使個體感到難以解決、難以把握時,平衡就會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擾,內心的緊張不斷積蓄,繼而出現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的紊亂,進入一種失衡狀態,這就是危機狀態。”針對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應明確問題的根源,制訂問題解決的計劃,逐步消除學生的心理問題。
三、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機制
一方面,加強行政組織隊伍建設。成立由教育管理部門、校級領導和班主任為主體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組織,加強責任意識,明確職能,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在學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最高領導是主管校長。主管校長直接領導心理咨詢中心或心理咨詢室的工作。心理咨詢室指導班主任、學科教師以及團隊組織開展心理教育工作。”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促進各項工作的規范化和專業化,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體系中。另一方面,制定相關規章管理制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提高學校專職教師、科任教師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各地區、各學校的具體情況,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問責制度,真正把各項規章制度落到實處;建立學校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考核制度,嚴格執行持證上崗,制定晉升和評職稱的實施細則,并進行全面系統的業務知識和技能操作的培訓,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四、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機制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具有導向功能、規范功能和激勵功能。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評估。通過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中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等專業的心理量表的檢測結果,客觀公正地評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為下一階段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根據需要調整方法和手段,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中等職業學校以服務為宗旨,以職業為導向,其辦學特點為注重學生職業化和專業技能訓練,以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因此,部分學校突出專業課師資隊伍建設,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認識不足,忽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出現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數量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的現象。
2.新任不適,崗前培訓不足
有關資料表明,中等職業學校66.6%的教師是應屆畢業生上崗后直接走上講臺,有的學校甚至高達96%,這些教師大多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和必要的專業技能。有些新任教師出現從學生到教師身份轉化不適,而部分中等職業學校由于人、財、物等條件有限,對新任教師的入職培訓不足。新任教師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刻認識,難以勝任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初探階段,在職培訓欠缺
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較晚,發展相對緩慢,相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則更為落后。許多中等職業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處于初探階段,對在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不足,教師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校心理健康教師因對工作認識不足,出現忽視中職生心理特點、盲目照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現象。
4.權責不明,出現角色混亂
隨著國家對于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關文件的陸續出臺,各中等職業學校也在不同程度上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在實施過程中部分心理教師身兼數職,甚至出現由非心理專業教師擔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現象。例如由主管學生科的領導、班主任等擔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由其他專業的德育教師承擔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這樣就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使這部分教師無法進行準確定位,出現角色混亂,甚至角色沖突的現象。
5.方式單一,顯現幫扶不足
當前,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以理論教學和心理咨詢兩種方式進行。但是,課程教學并非所有專業都開設心理學課程,缺乏類似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僅針對部分專業(如護理專業)開設心理學基礎課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受眾較窄。其次,部分中職學校開設心理咨詢室,主要以學生主動求助為主,而許多真正需要心理幫助的學生因各種原因可能不愿主動求助,出現幫扶不足或錯位的現象。
二、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方法及途徑
1.提高重視,創造良好條件
良好的外部條件是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的前提和基本保障,這是實現轉變的外因。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離不開學校在時間、資源等方面的有效支持。中等職業學校行政管理部門應提高認識,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養納入學校專業教師的培養計劃中,實現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師的專業化。同時,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眾化,對全體教師尤其是德育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科課程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中。
2.廣納賢才,落實崗前培訓
中等職業學校可通過給予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適當的編制、提高福利待遇等方式,吸引高校、企事業單位的優秀心理學專業人才,招納對應比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同時,對新任教師進行相應的崗前培訓,增強新任教師的心育意識,提高心育能力,進而穩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
3.內外交流,加強在職培訓
在職培訓包括校本培訓和外出學習兩種。校本培訓突出交流、發現以及解決問題的作用,給予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足夠的表達空間。通過交流,及時發現問題,以便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促進工作的有效開展。外出學習強調學有所用、傳幫帶的作用。此外,中職生心理狀況具有復雜性、多變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對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學校還應創造條件讓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到企事業單位參加臨床實踐,提高教師的實踐操作技能水平。
4.權責分明,健全考核機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業化要求學校需配備專職心理教師,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一身多職、角色定位不準,進而實現專業助人。同時,鼓勵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教師擔任兼職心理教師,并健全考核機制,權責分明,量化工作成果,實現全方位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1、教學中滲透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
作為思想與知識傳播的重要場所之一,課堂教學中應以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出發點展開。在小學課堂上,教師一方面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與人格塑造。教師應善于對教材內容進行挖掘[2],發現其中蘊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知識。并將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更具針對性。例如,在“我和規則交朋友”單元教學中,教師可由以下幾方面對遵守規則的重要性進行說明,如游戲規則、學習規則、交通規則等。同時應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列舉并總結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規則,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的規則。教師由學生的討論結果引出保護公共設施、遵守交通規則、尊敬師長、尊老愛幼等德育知識。下一步,教師可從課堂規則與《學生守則》出發,與學生共同分析常見的違反規則的現象,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規則所具有的規范作用及約束力。例如學生在課堂上高聲喧嘩會對教學秩序產生不利影響,導致教學活動無法順利進行等事例,進而得出課堂規則對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具有保障作用這一結論。通過課堂教學,將生活常見事例引入教學中,使學生更易理解規則的重要性,并幫助其形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達到心理教育與德育的目的。
2、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德育實踐中
檢驗德育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即為德育實踐。自素質教育理念提出以來,教育界對教學實踐的關注度也隨著上升,從而使人們在重視品德教育的前提下,對教學實踐工作的投入性也日益增強。通常而言,開展德育主題班會、共青團活動是小學德育實踐的主要手酸。通過德育活動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德育工作中使用較為廣泛。教師可以把握校園活動的契機在班級開展相應的活動,從而使學生在校園文化與班級文化的共同影響下,提升道德水平與心理素質。如學校開展了“你我共建文明校園”教育活動,教師則可以借此機會在班級開展“禮儀伴我左右”的實踐活動,并鼓勵、動員學生參與到活動中,提高學生對活動的熱情。此外,教師可以采用歌曲創編的形式,讓學生將文明禮儀以歌唱的形式進行演繹,另外也可以宣傳手冊的形式向學生宣傳文明禮儀知識,對學生進行相應的禮儀指導。強化情感、人格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其更加注重禮儀,并樹立積極陽光的心態。
3、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作為社會文化之一,校園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同樣承載著精神文化。良好的校風有助于德育教學效果的優化。校園文化涵蓋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建設能夠使全體師生形成奮發向上的內驅力;精神文化建設能夠增強師生的凝聚力;物質文化建設可使校園人文氣息更為濃厚[3]。先進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綜合素質、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能夠起到促進學生人格健全、陶冶學生情操的效果,對學校、師生的和諧發展起到積極地推進作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可從升旗儀式、校歌、校訓、辦學理念、先進代表評選等方面入手,從而強化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弘揚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目標與遠大的理想。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實施德育教學,方式較為豐富,如在小學生目光所及之處,如道路、花圃、餐廳、校門等位置設置有教育功能的物質設施(警示語、宣傳畫等),將德育知識滲透到校園的每個角落,從而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校園環境的熏陶下,學生的思想品德與心理素質將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校園基礎設施的完善與物質設施布局的優化,使校園環境更和諧宜人,從而增強師生開拓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
4、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
所謂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功能狀態,即能夠使人們所具備的全部心理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的理想狀態。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小學生正處在少年時期,他們思想單純、活潑好動、自理能力較差,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加之他們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備受父母家人的溺愛,心理素質比較脆弱,這樣的環境不利于其成長。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承擔對他們進行心理素質培養的職責,進行愛國主義、愛社會、愛家人的教育,使他們逐步成長起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集體主義思想,克服個人主義,文明禮貌,遵紀守法,養成學習和生活的良好習慣。
二、教師加強學習,把握健康標準
作為語文教師,要加強學習,充分認識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堅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進取精神、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的重要性;要教會學生學會與人相處,把自身融于集體之中,有充分心理準備去適應環境改變和所遇到的各種困難,老師就應該充分學習心理健康標準的知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包含:智能發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際關系教育、環境適應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幾種標準:一是要有正常的認識能力,能客觀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視現實,接受現實,并能進行正常的判斷和推理;二是要有樂觀的情緒和積極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為反應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與周圍人友好相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五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觀念,了解自我,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自我評價,保持適度的自尊與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老師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了解智力發展規律,挖掘智力潛能,優化智力結構,培養創新能力。
三、營造和諧氛圍,培養積極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觸及人的精神、自信,讓學生成功、成長、成人,讓每個孩子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讓每個孩子都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他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學生心靈的保健師、學生靈魂的塑造者、學生成長的引路人、育人的藝術家。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能寬容、熱愛、尊重、理解每一位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小學生的世界里,和諧愉悅的氣氛,鼓舞人心的表揚,耐心真誠的傾聽,接受學生的表達,合理親切的建議,與他們一起活動、談心、寫“悄悄話”、“QQ聊天”等都能觸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的共鳴,想說就說,各抒己見,個性得到充分發展。課堂上,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便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學生,讓他們昂起頭來充滿自信。比如進行低年級識字教學時,可以在學生隨文識字后,拿出準備好的生字卡片,并且童趣地說:“同學們,你們看這些生字寶寶們太寂寞了,它們不愿意安靜地呆在書本里,想和你們交個朋友,愿意嗎?如果你們能準確地喊出它們的名字,那么這些字寶寶就都成為你的朋友了。你可以把你認識的新朋友介紹給你的同學,讀一讀、認一認。”這樣的環節注重了學生自我觀察、發現、創造、展示,學生與學生之間成功地進行了情感與思維的對話。當然學習中免不了會有批評,只要我們平等地、充滿愛心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就能使我們的批評變得溫和又有善意,猶如春風化甘露,變得委婉而智慧,猶如青橄欖,苦過之后格外甜。
四、塑造優秀形象,陶冶學生情操
健康的心理不但要能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幸福地生活,還應當主動地生活,學會享受生活,有高尚的品格。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篇章,同時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為人類進步做出貢獻的科學家;有保衛祖國、忠貞不屈,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鋼鐵戰士;有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勤勤懇懇的農民;有熱愛學習、人小志大的紅領巾;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民總理;有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英雄;也有家貧早熟、不放棄學習的農家孩子等,古今中外,無所不包。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把這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樹立在心中,逐漸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和心理品質。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們的心靈得到了凈化,情操得到了陶冶,胸懷更加寬廣,形成了健全大氣的人格。例如,在學習《三克鐳》時,我介紹了有關鐳和居里夫人的相關資料,讓學生通過資料,初步了解感知到居里夫人的偉大人格。在學習課文中,我又引導學生體會居里夫人三次對鐳的使用,感悟居里夫人的大公無私和偉大獻身精神,并引發學生理解。為什么居里夫人那么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她的諾貝爾獎的獲得是當之無愧的嗎?課后,我安排學生繼續收集有關居里夫人在科學研究時的一些感人事跡,并以手抄報的形式進行匯報,在讓學生討論自己應該如何學習居里夫人一心為科學,為全世界人民奉獻自己一切的高尚品質,讓學生把這一形象當作榜樣牢牢地樹立在心中,在自己遇到困難時如何用堅強的心面對一切。
在教學《我的戰友》一文時,不是讓學生情感停留在目睹在烈火中燃燒、內心極度痛苦階段,而是引導學生體會為了集體、為了戰斗勝利而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在課文的結尾處,我是這樣處理的:被烈火燒死了嗎?不。他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在那松柏蒼翠、巨石林立的391高地上,在那巍峨高聳堅硬的石壁上,出現了一行金光閃閃的大字――“為集體為勝利而自我犧牲的偉大戰士同志永垂不朽!” 這是戰友們懷著最崇敬的感情用同志生前打坑道使用的鐵鍬、大錘刻寫的碑文,它將千秋萬代永不磨滅,它將永遠屹立在天地間,閃耀著無產階級主義的光輝。
五、開展豐富活動,促進心理發展
1. 定期開展活動,釋放消極情緒。
老師要定期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培養承受挫折能力,讓學生把自己的挫折或苦惱寫在紙上,收集后讓每位學生扮演心理,隨機抽取一張,幫助解決,排憂解難。積極開展文體活動,可以使學生的過激情緒在活動中得到釋放,幫助一些學生克服自卑、焦慮情緒。積極開展講故事比賽,培養學生樂觀豁達的性格,遇到不如意不順心的事仍然能樂觀面對,充滿希望。
2. 重視家、校共育,突出感恩教育。
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高尚的人格給子女樹立良好榜樣;學校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良好的校風、班風、學風,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有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感恩是一種品德,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起碼的修養,絕不是簡單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
3. 常用賞識教育,做好人格表率。
有句話說得好“贊賞猶如春風暖,謾罵好比嚴冬寒。”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老師要營造一個充滿信心積極向上的氛圍,善用表揚,激發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長處,繼續努力,更加勤奮,力爭全面發展的上進心。
如果老師始終有笑臉,學生的心靈又怎會受傷?老師要不斷提高自己,保持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心境,用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動都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的,教師的人格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與個性品質的發展;語文教學中教師注重利用人格張力感染和教育學生,去消除學生的心理、情緒和學習障礙,以逐步增強學生對人、對社會、對自然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力求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4. 培養民族情感,重視表達訓練。
教師要善于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表現對祖國的愛,對民族的自豪感和尊嚴感,對社會勞動的榮譽感,對公共事務的義務感,對社會集體的友誼感及國際主義情感等,而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內容。如教材中《萬里長城》《趙州橋》等課文介紹的都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讓學生為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而驕傲,為祖國之強盛而讀書!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小學生因學習壓力等因素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愈發受到學界的關注。據國家教育部的調查,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小學生約為13%,初中生約為15%,高中生約為19%,其中4。5%的人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為此,政府陸續出臺了諸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等一系列規范和指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政策。從心理治療的角度看,情緒改善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礙的重要條件。因在情緒調節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音樂教育作為一味“處方”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試圖以音樂教育為主線,探討音樂教育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諸多問題。
一、中小學生常見的幾種心理障礙
因中小學生處于脆弱敏感的生長發育期,在生活中極易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成長中,中小學生的心靈如一張白紙,又處于發育的黃金時期,往往心理對外界影響“免疫力”不高,同時他們敏感脆弱但又叛逆,因此容易受傷害。一般而言,中小學生常見的幾種心理障礙包括焦慮癥、恐怖癥與強迫癥三種。其具體特征如下:
1、焦慮癥
焦慮性是神經癥中一種較多見的臨床類型,以發作性或慢性情緒焦慮、緊張為其主要特征。在情緒障礙方面,往往因一點小事而苦惱、自責、夸大困難、煩燥、敏感、對自己的健康憂慮重重等表現。
2、恐怖癥
恐怖癥是指對特定的事物或境遇具有一種強烈驚恐為特征的一組神經官能癥。最早由卡特·F·韋斯特法爾提出,當時為“廣場恐怖癥”,意指有人害怕在公共場所集會。對中小學生而言,主要為一些特殊類型的恐怖癥,如學校恐怖癥,他們往往害怕上學,勉強上學就會出現一些諸如惡心、嘔吐、頭痛等睡眠和飲食上的障礙。[1]
3、強迫癥
又稱強迫性神經癥,是以重復出現患者并不愿意出現的某些觀念、意向和行為作為特征的一種神經官能癥。患者為這些重復出現的強迫現象所苦惱,雖努力克制,但無法擺脫。
二、中小學生心理障礙形成機理及音樂教育的攝入
心理學上,兒童心理發展過程是一個連續、漸進的過程,既受遺傳素質和生理發展的影響,又受環境和教育的制約。其中,遺傳素質是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前提,生理發展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而環境和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通常,兒童心理發育表現出一定的階段差異性。少年時期,生理急速發育,但心理發展遲于生理發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整個少年期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的矛盾。青年時期,是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向成人接近的時期,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能客觀地看待和表現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識。同時,該時期對未來充滿理想,但又往往出現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導致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常發生沖突。可見,青少年時期,心理矛盾的突出、行為的多元化和復雜化是其重要的特征,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多頻發生。
在心理學的啟示下,德國科學家赫爾姆霍茨等將音樂學與心理學結合的基礎上,開創了音樂心理學。其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同時汲取生理學、遺傳學、美學等眾多理論,研究人由原始到高級的音樂經驗和音樂行為。研究中,較多側重于知覺、音樂記憶和音樂想象等方面。在他們看來,人對聲音的知覺包括音高、強弱、音色和時值四個要素。這些要素基于人對聲音的頻率、波形和時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決定某種知覺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單一的,它往往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此外,人對四個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有些人某種能力發展有所偏長而成為某種類型。
由此,針對心理健康問題的中小學生,可以通過分析他們在音樂知覺上的不同類型,給予側重點不同的施教。如針對音調型,可以側重于旋律優美、富于變化的音樂。通過有針對的選擇給聽者最大的知覺共鳴,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樂曲之中。同時,通過對聽者音樂記憶的研究,可以在音樂知覺的基礎上輔以情感濃郁、鮮明的音樂,讓聽者的情緒隨著音樂的起伏而融入其中,漸漸調整心理問題帶來的不良情緒。此外,也可以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誘導,把他們帶入音樂想象的世界,給他們以豐富的音樂體驗,從而培養他們高雅的審美情趣,使他們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
三、音樂教育對治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音樂在調節情緒方面的作用與優勢,這一點古人早就認識到,無論是孔子還是貝多芬,都對音樂陶冶人們心性的功能表示出巨大的贊賞。音樂教育通過美的內容、美的形式使受教者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審美修養,并通過作品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思想內容和生活態度陶冶受教者的情操,啟發他們的心智,從而可以促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由此,音樂療法被視為是有效的心理治療手段,越來越受到重視。
就功能而言,因為“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2],同時,“兒童的發展不是單向的,…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成展也是兒童發展的重要方面”[3]。因此,作為教育方式的一種,首先,音樂教育的審美教育功能促進中小學生心智協調發展有重要作用。通過音樂教育,可以陶冶學生精神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有重要價值,在感官和心理的美的教育基礎上,實現心智協調發展。
音樂的治療作用主要是通過心理、生理兩條途徑實現的。心理學的作用機理是通過特別選輯的音樂、語言,最大限度的調動病人的積極性,調整病人的情緒,引導患者將內心的幽怨寄情于樂曲中,以起到移情和疏散的作用。
生理學的作用機理是基于不同的音樂可以對人的生理產生不同的反應,通過利用音樂的節奏達到影響人的行為節奏和生理節奏的目的。例如,音樂可以通過刺激網狀結構,提高或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水平,對特殊、非特殊投射系統、警覺和注意力等發生影響,實現消除干擾網狀結構的不良因素影響。
四、對中小學生實踐音樂治療的意義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對中小學生實行音樂教育治療不僅在理論上可行,在實踐中亦是一種必然。當前,對中小學生實施音樂教育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1、有助于緩解學習壓力,減輕心理焦慮
目前,中小學生學習壓力普遍較重。音樂教育的實施,可以放松大腦,調整情緒,達到有效地緩解學生學習壓力,減輕心理焦慮的目的。
2、有助于情操的陶冶與心靈的凈化
因中小學生正處于心理結構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的教育對他們的影響是深遠的。音樂教育通過選用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助于精神情操的陶冶與心靈的凈化。
3、有助于健康心態的形成
因多數音樂取材現實生活,因此音樂教育有助于在聽的過程中達到體驗生活冷暖的目的。同時,音樂教育的一些合唱等集體行為有利于中小學生養成合作與群體意識。此外,優秀音樂的積極、向上的主題對于中小學生正確人生價值觀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貝內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
[2]張凱.《音樂心理》.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礎,對做好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具有重大促進作用,在德育工作中運用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達到德育目標,完成德育任務。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者要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研究探索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徑,開創德育工作新局面,培養社會和時代需要的人才。
一、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對德育工作的促進作用
當前,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心理學知識,不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性特點,更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對德育工作的促進作用,德育方法失之武斷、簡單、粗暴,導致德育失效。為做好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需要深入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從學生主體出發,樹立新的教育觀念。
1、1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掌握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普遍特點和規律
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者除了積極參加進修學習,接受有關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外,還要在繁忙工作之余,主動溫習教育心理學,掌握心理學的基礎知識,了解兒童成長發展特點和規律。同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觀察、談話、座談及走訪等形式,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分析其個性特點,采取恰當的措施方法進行教育。
1、2心理健康教育是開展德育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施加積極影響,使其形成健康思維、情感和性格的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緩解或消除對教育的抵觸情緒。目前,農村中小學德育由于單方面強調社會要求,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德育工作者純粹說教,強制命令,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德育工作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緩和師生關系,縮短師生心理距離。德育工作者能夠掌握學生心理需要和思想動向,把外在要求與內在需要有效結合起來,立足于學生主體,真正實現德育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1、3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道德發展的需要
德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積極的道德情感、堅強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確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把道德認識內化為自己道德素質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道德發展的程度密不可分,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越大,學生道德發展程度越高,心理素質優秀的學生,其道德素質往往很好。很難說,一個認知能力差、意志薄弱的人,其道德水平會很高。德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通過學生主體自我意識、情感及性格等心理素質的有機調節,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內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滿足學生道德發展的需要。
1、4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有效手段
德育過程中,由于心理原因會產生一些德育問題。如:有些學生對集體漠不關心、對同學冷漠、對老師不尊敬、不遵守紀律及不愛勞動等現象,通過深入了解分析,就會發現很多是由于諸如家庭教育失當、青春期困惑、人際關系緊張等心理原因形成的,這些問題僅僅用德育工作的方法很難解決。運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和疏導,可以營造輕松愉快的教育氛圍,使學生自覺接受教育指導,能有效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徑
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者要在具體教育實踐中,有意識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機結合起來,探索有效的方法途徑,以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目標為中心,使兩者形成合力,共同對學生施加積極的教育影響,幫助學生形成優良的個人品德。
2、1從學生主體出發,樹立新的德育觀
在德育過程中,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者習慣于灌輸、說教、批評,疏于溝通、說服、指導,學生無條件接受,完全處于被動地位。這種被動的教育方式,激發不起學生積極的道德情感體驗,容易造成學生的反感情緒,教育效果適得其反。因此,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過程中要學會換位思考,從學生自身出發,關注學生內在心理需求,樹立以人為本德育觀。運用心理健康教育,做學生的朋友和貼心人,指導學生健康發展。以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心態對待學生,使學生減少思想顧慮,能夠敞開心扉,樂于接受教導,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2、2注意在各學科課堂教學中貫穿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工作不僅僅是德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學校全體教師都應肩負的職責。任課教師在德育課和其他學科課堂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而且要貫穿心理健康教育,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關心每一位學生,愛護每一位學生,善于運用心理學知識解決課堂上出現的問題,營造和諧課堂心理氣氛,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2、3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內容方法結合起來
目前學校德育的內容,注重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等道德認知及行為規范,忽視了學生內在的道德體驗和道德發展的需要;德育內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可以通過塑造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形成優良品德。德育的方法一般以說服教育、品德評價等為主,強調的是理論灌輸和外在強化,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心理健康教育則是運用談話、心理咨詢、溝通分析、行為矯正等方法,通過開展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教育情境中得到體驗,激發學生要求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德育工作者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需要為基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激發學生接受教育的興趣和要求發展的主動性。
從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倡導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其實應該是一門與其他人文、科學教育等同等重要的基礎性教育。一個心理不健康、甚至心理變態的人,掌握科學技術比無知更可怕。從現實來講,在中小學校中鼓勵、支持大力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師資是一種明智、務實的舉措,大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開展工作,是真正對國家、對民族、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
黨和國家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現在十分重視,而是從很早就開始重視。不僅在有關文件中提出開展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還專門制定了相關的指導綱要和目標計劃。一些先進省市,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地在這方面工作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從全國范圍來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分析,并盡快給予合理解決。
一、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干宏觀問題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區尚未受到足夠的重視
在一些地區,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被視為學校教育工作中可有可無的內容。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夠,經濟條件以及師資條件的限制等,但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的教育指導思想存在偏差。盡管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已經開展了多年,但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政府對中小學校的評價標準仍然是以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為主。事實證明,這種評價體系已經成為制約和阻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就是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這與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得好不僅不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一定會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意義繼續被學科教育、應試教育以及對升學的片面追求所掩埋,這對于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將是非常悲哀和危險的。
(二)國家新課程標準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
在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設置方案中,有三門課程的標準或指導綱要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其范圍之中。如初中《思想品德》的課程目標中明確將“形成自我調適、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夠理智地調控自己的情緒”和“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征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途徑,認識個體發展與社會環境的關系”等作為能力和知識目標;在《體育與健康》的課程標準中,關于課程價值的論述中第2條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在經歷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在不斷體驗進步或成功的過程中,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第3條是“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理解個人健康與群體健康的密切關系,建立起對自我、群體和社會的責任感;形成現代社會所必需的合作與競爭意識,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培養良好的體育道德和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學會獲取現代社會中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法”;在《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中,明確將“學生個人或群體的心理健康活動”納入到綜合實踐活動的非指定領域內容之中。
顯然,上述三個學科課程標準存在著相互重疊現象,不知道這種重疊是否有意為之。"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試圖僅僅通過在《思想品德》、《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或其他學科課程教學活動中的滲透式教育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不科學和不可取的。
首先,課程改革實踐幾年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仍然出現不斷。甚至由于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復雜原因,因心理健康缺陷而造成的自殺、犯罪等極端行為大幅增加。這說明僅僅通過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其他課程之中來解決需要專業技術和知識來支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達不到目的的。
其次,這種課程設置及其標準的建立說明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重要性、緊迫性還沒有被充分認識。其實,很多極端的行為在發生之前都是可以通過干預來進行阻止和緩解的。當然,這需要有專業知識和技術的人來完成,如果能夠成功干預一次,就能挽救一個甚至幾個生命。當代心理科學的發展非常迅速,心理科學已經和教育學并列為一級學科。在高校有心理學系,甚至心理學院,在民間有心理學會、心理衛生學會等。這些都說明了心理科學正在迅速發展,而且人們普遍都更加重視心理問題。我們已經有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綱要,還需要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課程設置。
(三)現有師資隊伍缺乏專業培訓和指導,專業師資在職稱評定上存在困難
應該說近幾年我國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配備和建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學校的重視和學生的認可。但總體而言,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還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師資隊伍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和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和重要性不用贅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配備自然應該得到重視和加強。但是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稱評定系列認定還是空白。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列為思想品德學科職稱系列,有的則將其列為體育與健康系列。筆者認為這些處理辦法欠妥,因為這種處理方式仿佛是無奈之舉,也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沒有給予足夠的尊重,而且使這些教師在職稱評定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
其次,師資隊伍的培訓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專業師資隊伍沒有相應的職稱評定系列,師資隊伍的流動性較大等原因,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培訓和管理工作存在較大難度。我國大陸地區浙江、天津等省市在這方面工作做得較好,對學校心理健康教師實行“先培訓后上崗”,并要通過相應考核“持證上崗”的制度,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提供了保證。此外,由于缺乏相應的管理和指導機構,有些地方的教師經常會有“孤獨感”和“找不到組織”等感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不能形成規模和實現正規化。而成立由專家和領導組成的各級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委員會,應該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常態化和正規化的有效途徑。
二、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議
(一)貫徹新課改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到學校的評估體系中去
在當前正在深入開展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我們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而且,新課程中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就,還要關注學 生作為人的全面成長。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同這些教育理念和目標不謀而合,也是實現上述教育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在2002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到對學校督導評估之中,加強對教師和咨詢人員的管理,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為此,教育行政部門應新重新制定或完善學校的評價指標體系,把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狀況作為一項重要評價指標納入到新的學校評價體系中去。
(二)加強師資培訓,建設專業隊伍,建立全員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鑒于我國當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以及教師編制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各地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工作。建議各地在加強教師全員培訓的同時,努力建設一支專業師資隊伍。對于條件較差的地區,應該安排兼職老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培訓,經過培訓后的兼職老師才能上崗。對于條件較好的地區,應在建設專業師資隊伍的同時,加強對解決專業師資職稱評定等相關問題的研究,并力爭有所突破,為全國其他省市作示范,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體推進作出貢獻。"
各地學校可以逐步建立起以專家和校長為領導,以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教師、班主任和團隊(專職共青團、少先隊)干部為主體、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對班主任及科任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將是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的重要工作。培訓內容包括心理健康的知識、指導思想和方法等方面,同時可與師德教育結合起來。重要的是,學校對每個教師都應提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師具有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創設和構建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使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成為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
(三)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多渠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而不是拘泥于某種特定的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多渠道、多方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實效。
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開設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游戲和活動為主,初中可以活動和體驗為主,高中可以體驗和調適兼顧,但要始終貫穿一條活動主線,突出實踐性和活動性;同時強調對不同年齡特征的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容應有所側重。當然,可以采取多種途徑和方法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還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學校、班級或團隊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有意識地開展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活動。除此之外,還要與學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相結合,做到學校、家庭和社會齊抓共管。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體,家長也是主體。積極開通學校與家庭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在學校開展的家長學校課堂中,要把對孩子的心理和發展教育作為一項主要內容來抓。學校要指導家長了解和掌握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改進教育方法,并促進家長自身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營造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另外,從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的多少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為面向全體學生和面向個別學生兩種。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開設心理健康講座、建立心理檔案、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即利用學科知識點、涉及點、接觸點、聯系點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種集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滲透等形式;面向個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個別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網絡指導、行為矯正等方式。
(四)統籌管理,科學規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只要我們在工作中統籌規劃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一定能夠成為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助推劑”,成為連接學校、家長和學生的“紐帶”,為基礎教育作出應有的貢獻。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應統籌管理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體系。筆者認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體系主要包含“一個基礎”和“三個面向”。
“一個基礎”即以行政管理和專業指導為基礎,通過政策支持和教研活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評價水平,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營造良好的運作和發展環境。
“三個面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師資的功能應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面向學生。主要是指針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包括心理咨詢、輔導和治療等,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2結果
2.1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整體狀況:所抽樣的26所中小學中,100%都建立了組織領導,58%建立了功能場室機構,42%有專業和開展教學工作,50%開展心理咨詢輔導服務,81%開展宣傳及普及工作,58%組織開展教研工作,31%總體工作開展較好。2.2僑鄉中小學師生對心理咨詢輔導的行為與態度:中小學生抽樣中,84.6%認為進行心理咨詢是有意義和必要的;26.9%接受過心理咨詢輔導;43.5%認為有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28.8%不敢去心理咨詢;23.1%怕別人嘲笑;8.3%擔心患有神經病。教師抽樣中,90.4%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有意義有必要;43.6%兼職心理咨詢輔導;46.2%認為自己不會咨詢輔導;75.0%認為忙,沒有功夫;12.8%認為不是自己分內的事;5.1%認為自己都需要咨詢輔導。2.3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狀況差異比較:在抽樣的26所學校中,城區82%建立了功能場室,9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社團活動,91%定期開放功能室,100%有咨詢記錄,82%安排教師值班,82%建立了心理檔案,91%開展了課題研究和相關論文撰寫,有73%有專業教師。而鄉村地區以上指標分別是40%、33%、20%、53%、33%、47%、53%和20%,兩區域χ2值分別是4.547、13.095、13.595、8.474、9.758、6.205、5.488和7.867(P<0.05),城區學校功能室、社團活動、咨詢工作、研究工作和專業教師5個方面顯著高于鄉村學校。其他指標,城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各學段學校在功能室建設、計劃與總結、開展講座、定期開放功能室、咨詢記錄、教師值班、心理測試與檔案、課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和專業教師配備等方面的百分比,小學分別是28.5%、42.9%、28.6%、14.3%、42.9%、14.3%、14.3%、14.3%、42.9%和0,初中分別是55.6%、66.7%、44.4%、44.4%、44.4%、55.6%、44.4%、55.6%、66.7%和44.4%,高中分別是80.0%、90.0%、100.0%、80.0%、100.0%、80.0%、90.0%、90.0%、90.0%和70.0%。以上指標χ2值分別是4.487、5.338、10.575、7.283、8.607、7.171、9.988、9.697、6.872和11.250(P<0.05)。功能室建設、計劃與總結、開展講座、定期開放功能室、咨詢記錄、教師值班、心理測試與檔案、課題研究、教育論文和專業教師等方面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所抽樣學生中認為心理咨詢輔導有意義有必要、去心理咨詢怕自己真的有神經病態度上城區87.9%和4.8%,鄉村82.2%和12.1%,χ2值分別為0.935和2.149,城鄉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敢去咨詢、怕別人笑和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這3點行為和態度上,城區15.2%、10.7%和27.2%,鄉村39.2%、32.2%和53.3%,χ2值分別是10.453、10.023、8.213(P<0.05),鄉村顯著高于城區。接受過心理咨詢輔導的城區48.5%,鄉村11.1%,χ2值為27.033,P<0.05,城區高于鄉村。在不同學段上,認為心理咨詢有意義有必要、接受過心理咨詢輔導和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的行為態度上,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學;不敢去咨詢,初中高于小學,小學高于高中;怕自己有神經病,小學、初中和高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怕別人嘲笑的態度,初中高于高中,高中高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