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21: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多功能廁所建設方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為全面完成2020年9個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目標任務,團成立領導小組,黨委書記政委親自任組長,其他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單位為成員,同時成立了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專班,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具體工作。政委、團長多次到連隊統籌協調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各項工作,連隊“兩委”做為主體單位,通過多種形式,多方位向職工群眾宣傳此項工作的重要性,使廣大職工群眾充分認識到連隊人居環境整治事關連隊發展,事關每位職工生活環境的改善。為確保工作落實落細到位,團機關掛鉤部門多次進連督戰與連隊“兩委”共同努力,動員廣大干部職工群眾,積極參與到“五清四化一改”等各項工作中。
二、組織落實連隊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情況
團場制定下發了連隊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明確了責任部門,工作措施及完成時限。團場對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行了不定期檢查、評比,并對檢查、督察情況及時進行通報。連隊人居環境整治評比結果與連隊績效工作掛鉤。針對重點工作,對連隊人居環境整治進行了廁所革命,2019-2020年計劃新建戶廁282座,實際完成303座,完成計劃的107.45%,新建公廁5座,目前已完成4座,下在施工1座,計劃2020年11月15前完工,建立了生活垃圾治理措施有“戶收集、連集中、團轉運”方式,定點收集、及時清運垃圾,運到168團垃圾填埋廠,對連隊風貌進行整治,拆除危房及殘垣斷壁、清除畜禽糞污、清理了連隊多年垃圾,團連制定了公共區域保潔制度、門前三包制度、公廁管理制度、連隊文明公約,使連隊環境面貌得到很大提升,人人都想到連隊發展,擴寬職工增收信心和決心,達到栓心留人,壯大團場職工隊伍。
三、連隊規劃編制
團黨委堅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先易后難、系統治理原則,切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2018年團編制了連隊的居住區人居環境整治規劃方案,依據連隊不同特色,從環境整治、文明建設、管理機制構建等方面科學分類、優化布局。2020年8月編制申報了9個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建設項目可研,為改善連隊人居環境申請國家投資提供依據,2020年10月九師自然自源和規劃局對全團9個連隊做了空間規劃,明確各項指標及近期發展規劃和遠期規劃,為連隊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幫助。
四、工作具體做法
(一)生活垃圾治理
1.各連隊合理設置垃圾點,按照垃圾“戶收集、連集中、團轉運”方式,定點收集、及時清運垃圾。所有連隊沒有非正規垃圾填埋場,不存在垃圾亂堆亂放,露天焚燒現象。
2. 共配置垃圾船19個。團場配備壓縮式連隊垃圾轉運車1輛,保證每三天對連隊垃圾進行清理。
3.為全團連隊配置干濕分離垃圾桶共320多個,保證在連隊住戶有一個,并改造現有垃圾船18個,確保干濕環保封閉到位,同時為每個連隊配備垃圾分類收集桶19組,全部已到位并投入使用,做好垃圾宣傳工作,為職工群眾講清楚垃圾分類標準和重要性。
4.每個連隊團都購置了一臺電動三輪車進行垃圾收集,有專人負責對垃圾的清理工作,嚴格遵守保潔員制度。
5.團場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與一六七團塑豐物業公司對團場及連隊生活垃圾統一轉運至168團垃圾填埋場進行處理。
(二)連隊“廁所革命”
一是各連隊按《農村戶廁衛生規范》(GB 19379-2012)標準結合本連隊實際情況,經過“四議兩公開”、“一事一議”、等方式通過連隊改廁工作方案,補貼3000元。2019-2020年計劃建設戶廁改造282戶,完成戶廁改造303戶,完成計劃任務107.45%。所建廁所干凈整潔、基本無臭、蹲便口有蓋板、不滲漏不暴露、有通風管道、使用方便。戶廁改造的“一戶一檔”檔案資料全部整理完畢,并開展了戶廁滿意度調查,發放調查表120份,滿意度96%。
二是全團9個連隊已建設水沖式廁所5座,公廁均配備了1個保潔員,制定保潔員職責。
三是戶廁改造完成后,連隊定期對戶廁和公廁進行檢查,確保廁所干凈整潔,基本無臭、無雜物保證環境衛生。
(三)生活污水治理
一是各連隊根據區域位置、人口密度、現有條件等實際情況做了167團連隊污水處理可研,已申報兵團生態環境局,在現有情況下連隊污水主要是連隊小家挖滲坑的形式來滿足生活的需要,建立健全連隊生活污水管理機制。
二是按照《開展連隊黑臭水體的排查整治的通知》做到連隊無黑臭水體排出。
三是結合河長制工作要求,嚴格落實巡河制度、巡河責任。按照河湖“清四亂”要求,制定下發了《167團河湖“清四亂”規范化方案》。
(四)連容連貌提升
依據連隊基礎條件差的原因,按照不同特色,科學分類、優化連隊布局,制定了“五清四化一改”重點任務的工作方案,在戶廁改造、垃圾清運、清理塘溝、清理畜禽養殖糞污、清理無功能建筑、殘垣斷壁、廢棄圈舍、清理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及文明連隊工作中存在的短板,有序推進了人居環境整治的工作,更好發揮維穩戍邊戰略支點和安全島作用。
一是三年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共投入資金3025.04萬元投入民生保障資金為1353萬元,其中:一是主要是解決連隊飲水問題投入資金1353萬元;戶廁改造投入資金104.4萬元。公廁投資資金48萬元;人居條件建設美麗新時代建設項目新建住房100戶,投資1200萬元;
二是按照“五清四化一改”要求,投入資金320萬元,清理垃圾25380噸,清理溝塘72.5公里,清理畜禽糞污5860噸,拆除危舊住房137處 、牛羊圈172處。清理綠化帶27公里,清理道路38萬平方米。連隊公共區域、庭院、道路基本干凈整潔,溝渠內無垃圾、沉淀淤泥,無功能建筑全部拆遷完畢,劃分了生活區、養殖區,連隊內部無畜禽糞便。
三是基本實現了連隊道路硬化全覆蓋,連隊道路大都是在2000年左右修建的散鋪瀝青道路。完成連隊沿路植樹造林綠化面積590畝,栽植苗木43000株。對林木進行修剪、涂白,并每個連隊部分道路及公共區域均安裝路燈照明設施。
(五)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重點做好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廢舊農膜回收工作等工作。
1.利用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對畜禽養殖廢棄物進行處理,2020年全團畜禽養殖廢棄物以還田、農家肥、生產生物肥的形式共計使用180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
2. 對農作物秸稈,主要采取肥料化、飼料化等方式提升綜合利用水平, 2020年全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1200萬噸,利用率達到90%以上。
3.通過嚴禁使用厚度在0.01mm以下的農膜、開展廢舊農膜和廢棄農藥包裝物回收利用,2020年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顯著提高,農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六)人畜分離
團利用師畜牧業4+2項政策機遇,全面落實567計劃目標,按照連隊養殖戶發展生產畜牧養殖必須遵循人畜分離原則,劃定4個養殖小區,國有圈舍25棟進行租賃,私建公助32幢16834平方米,養殖廠年牛存欄4423頭只,出欄4800頭只,羊存欄54300只,出欄60000只。
(七)建立管護制度
按照網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了連隊環境衛生門前三包制度,將連隊劃分為不同的網格,網格長負責各網格的環境衛生,網格內每戶居民為網格員,負責每戶庭院、院前、附近道路的衛生清理。生活用水和污水處理由連隊采用民主自治管理方式,建立了《連隊收繳水費管理細則》。每個連隊配備2名保潔員,建立了《連隊保潔員工作職責》。連隊垃圾處理采用“戶收集、連集中、團轉運”方式,連隊職工將垃圾收集,集中到連隊,物業公司將連隊垃圾轉運到168團垃圾處理場進行處理。建立了《連隊垃圾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連隊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實施方案》。
(八)修訂連規民約
為改變連隊職工不良習慣,加強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提倡文明新風尚,各連隊根據實際從維護連隊秩序、社會公共道德、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建立了連規民約,通過連隊職工大會討論通過。
(九)宣傳工作
團場積極利用懸掛橫幅37幅、張貼標語52張,發放宣傳單800多份、倡議書結合廣播、微信群、電視等廣泛宣傳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倡導職工開展清潔行動,建設美好家園,愛護公共設施,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形成文明新風尚。積極向媒體供稿、上報信息,推薦典型示范案例堅持常態化宣傳,做到隨時開展工作隨時檢查。
五、取得的成績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關系廣大職工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新時代連隊建設工作的重要方面,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進廣大職工群眾根本福祉,通過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解決了連隊長期存在的臟亂差問題,多年的垃圾和糞便進行清理,連隊原有的舊房及危房進行拆除,連隊的垃圾存在亂扔亂放得到治理,經連隊對照《師對三類團場人居環境整治考核驗收評分表》,通過自查評分,得分最高分為94.7分,最低分為90分,平均分92.64分。對照三類團場人居環境整治核查任務細化表》,連隊通過自查評分,得分最高分為94分,最低分為90分,平均分92.44分,通過整治使連隊環境面貌得到改善,臟亂差得到治理,人畜分離逐漸分開,職工對連隊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得到明顯提升。
9個連隊職工群眾參與了問卷調查,通過分析,99%的職工群眾對連隊人居環境滿意。對照《師對三類團場人居環境整治考核驗收評分表》,通過自查評分,團得分92.9分,對照三類團場人居環境整治核查任務細化表》,通過自查評分,團得分94分。
六、存在的問題
1.資金投入不足。2018年之前團場9個連隊基本沒有投入,2018年至2020年9個連隊投入建設了人飲、連隊周轉宿舍、戶廁、5個連隊公廁、4個連隊多功能活動室等項目。
2.基礎設施欠帳太多。2018年之前9個連隊基礎基本沒有投入,只解決連隊飲水問題,在連隊道路、連隊辦公室、職工住房、公廁等基礎設施基本上都是2000年之前修建的,每個連隊的路燈不足,有些連隊已不能正常使用,不能滿足職工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要求。
3.產業發展的優勢不突出。連隊現有產業發展定位不明確,職工群眾庭院經濟收入底,為了使團場職工群眾收入增加,確定對連隊的產業進行規劃定位,按照宜農則農、宜牧則牧,農牧結合的發展思路,推動連隊新型經營主體建設。
4.連隊水沖式廁所未使用。
5.有此連隊人畜分離沒有實施。
5.農機停放還不規范。
6.五清一拆工作清理不徹底。
6.連隊宣傳報道力量薄弱。
七、對在的問題整改情況
1.利用“十四五”規劃機遇加大對連隊項目的謀劃,爭取更多的項目投入。
2.邀請有經驗的規劃人才到團場對連隊產業進行布局,確定一連一產的發展布局,使用更多的留在連隊發展產業,使職工收入增加達到小康。
3.完善連隊水沖式廁所的配套設施,爭取到11月15日前完成。
4.人畜分離問題,爭取在冬季與連隊、各部門協商,制定方案,爭取2021年6月30日前完成。
5.將連隊D級房拆除和無功能建筑進行清理工作加大力度,爭取到2020年11月30前全部完成。
6.對五清一拆不徹底問題進行回頭看,能拆除必須全部拆除,力爭到2020年11月30前全部完成。
7.宣傳報道能力弱的問題,黨建工作辦公室加大培訓力度,改變連隊報道的問題。
八、下一步打算
這是京杭大運河的最北端,歷史的脈絡在這里緩緩呈現,流淌著中華千年的文化血脈,貫穿南北。矗立河畔,依稀能聽到艄公起錨的號子聲,在吆喝聲中喚醒了現今的車水馬龍。
2、城市新貴
提及北京,通州是繞不開的話題,她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歷史變遷。這里曾是盛極一時的皇家碼頭,四通八達。今天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在2009年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下,通州經濟發展實現了逆市飄紅:全區經濟生產總值實現234億元,增長10%,稅收總額實現83.6億元,增長12.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26億元,增長2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實現321億元,增長10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2257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1234元,分別增長9%和10%。數據往往是枯燥的,卻是最能說明真實情況的,這些數字,在低迷的經濟時期顯得格外耀眼。
古老的通州在新時代的召喚下大放異彩,以城市新貴的姿態引得世人矚目。在通州,撲面而來的,是悠悠歷史歲月帶來的厚重之感。而繁忙的地鐵、林立的高樓、川流不息的汽車,節奏緊湊的生活方式讓人有一種時光交錯之感,朝氣蓬勃的城市新貴的氣息,卻又是如此真實地環繞周身。
3、通州印象
我們不妨通過以下的陳述來仔細品味通州。在北京城市規劃確立的“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中,通州是首都東部發展帶的重要節點,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示范區,參與環渤海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重要基地。主要承擔行政辦公、商務金融、文化會展等功能,是中心城行政辦公、金融貿易等職能的補充配套區。
通州擁有地緣優勢:它是距離中心城最近的新城,處于長安街和中軸路組成的十字軸的東端,新城集聚區距天安門24公里,到達CBD、首都機場只需15分鐘。擁有京通快速、京沈高速、京津塘高速路等交通要道的通州新城縱貫南北、四通八達。通州東距天津塘沽港100公里,處于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樞紐位置。通州新城區建設緊緊依靠北京和“環渤海經濟圈”,是北京參與環渤海區域發展的重要基地。
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通州還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通州始建于西漢初年,至今已有2200余年歷史,是聲名遠揚的水陸都會,素有“一京二衛三通州”之美稱。運河文化源遠流長,有三教廟、燃燈佛塔、大光樓等眾多名勝古跡。提到通州,宋莊更是繞不開的話題。現在的宋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藝術朝圣者來到這里。目前總共聚集了3000多名原創藝術家,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家群落基地,包括黃永玉、馮其庸、韓美林等一批文化名人。藝術和商業的博弈一直是個悖論,但在這里卻呈現出水融般的和諧。
談發展,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正是憑借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2009年北京市委十屆七次全會明確提出要“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國際國內資源,盡快形成與首都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化國際新城”。
通州速度
走在通州的街道上,讓人感受到的是通州的巨大變化。一位出租車司機告訴《經濟》記者,通州他并不常來,可是每次來,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近幾年,通州跨越式的發展有目共睹:2005年初,國務院批復《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通州被定位為“北京未來發展的新城區和東部發展帶城市綜合服務中心”,是北京重點建設的三個新城之一。2007年北京市政府批復了《通州新城規劃(2005年~2020年)》,此后通州區政府致力于新城的改造建設,在市容、市貌和各項公共事業方面都有較大改善。新城交通設施的完善,鄰近CBD的區位優勢及其房價低廉的特點吸引了較多CBD白領到此置業,使得通州新城房地產市場有較好的表現。2009年北京市委十屆七次全會明確提出要“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國際國內資源,盡快形成與首都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化國際新城”。據記者了解,通州將以“區域服務中心、文化產業基地、濱水宜居新城”為建設目標,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圍繞大型、重點企業的商務需求,大力支持現代流通、總部經濟、金融后臺服務、信息服務、專業中介咨詢服務和商務會展等高端商務業態的發展。
通州區區長岳鵬向記者描述了通州發展的遠景藍圖:一是新城定位上是北京市世界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州新城建設要承擔拓展和補充北京中心城功能,建設成為最具人文關懷、最具文明風采、最具文化魅力、最為和諧宜居的精品城市。二是建設標準將瞄準世界一流水平,在硬件建設和軟件管理上都要利用國際頂級資源,引進一流合作伙伴,高水平打造現代化國際新城。三是建設理念要成為踐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典范,采用一系列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以生態、綠色、低碳為鮮明特征,建成踐行人文、科技、綠色北京理念的典型示范區。四是建設內容要以文化為魂,以綠水環繞為獨特景觀,突出運河文化和濱水生態特色,建成白天因商務而繁榮、夜晚因休閑娛樂而繁華的“不夜水城”。五是發展模式要走出新路,充分吸收國際國內新城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在城市功能上要體現開放性和國際性,在城市布局上要體現協調性和合理性,在產業發展上要體現可持續性,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通州新城城區規劃面積155平方公里,未來人口承載能力將達到百萬左右。新城核心區(即運河中心區)面積48平方公里,位于運河兩岸,京哈高速、六環路、朝陽北路等交通干線在此交會。核心區將依托優美的水系景觀和豐富的運河文化元素,建成以總部形態為特征的“運河-北京文化商務中心區”。
據悉,通州新城運河核心區將包含文化商務休閑區、高端商住區、會展綜合服務區共3大區域、14個項目的地塊。其中核心區占地約16平方公里,建筑面積為1500萬平方米,沿河重點區域約為9平方公里,已于10月13日正式破土動工。文化商務休閑區將位于運河源頭五河交匯處,占地面積170公頃,地面將建有高起點、高標準的星級酒店、企業總部和區域地標、14.7公頃的特色博物館,以及以主題水景酒店等為一體的運河水鄉區。高端商住區位于百里長安街的東延線上,占地面積約為37.6公頃,建設用地為17.1公頃,規劃建筑規模68萬平方米。該區域將主要建成高端水景公寓、時尚餐飲、影院等,還將設置完善的醫療、教育以及公共服務設施場所。會展綜合服務區位于運河、六環路、京秦鐵路的夾角區域,東至六環路、西南至濱河東路,北至京秦鐵路,占地面積約154公頃。區域內將建設集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城市博物館、藝術展覽館、商務會館、酒店為一體的會展綜合體,該區域內將
主要建設生態型居住社區。逐步建成體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理念的典型示范區。
2015年,這里將成為首都北京新地標,承載能力將達到100萬人,會極大地緩解北京城區的人口壓力。
小城鎮建設――國際新城的一抹亮色
走在通州的道路上,不同于北京市內的擁擠和繁忙,會有一種置身世外桃源的超脫之感。在“大城市病”日趨嚴重的今天,來到通州,成為生活中的一種享受。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目光投向小城鎮。
目前,中國的城鎮化前景似乎已毫無疑問,但農村的城市化之路怎么走、政府在其中又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始終是各界探討的重點。而通州的小城鎮建設,能帶給我們不少的啟發。
過上城市生活的“農村人”
梨園鎮位于城鄉結合部,依托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為通州較早進入城市化的鄉鎮之一。記者乘坐八通線來到這里時發現,這里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林立的高樓,全然沒有了雞犬相聞的村落痕跡。梨園鎮西總屯村黨支部書記方起華介紹說,該村擁有完善的社區服務中心等軟硬件配套設施,擁有足有1000多平方米的幼兒園和數千冊圖書的圖書館,擁有籃球場、乒乓球臺、健身器材等樣樣俱全的健身場所。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以來,村民都已搬遷上樓,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安居樂業。
占地400多畝的北京國際圖書城給合湖帶來了商機。許多住在村口的農民,占據著地理的優勢,改造自己的住房作為門臉房,將其出租,不少村民僅靠收租,年收入就能達萬余元。
時值深秋,記者在北京國際圖書城看到,農民李大爺正在書架上找自己喜歡的書看。李大爺告訴記者,雖然很多書他看不明白,但是,他依然喜歡到圖書城來遛遛,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這個書城帶給村民的巨大變化,讓他感慨萬千:“哪里見過那么多書啊,要不是圖書城就開在村門口,怎么會知道書里寫的那么多文化知識啊!”對于臺湖的發展思路,當地政府部門有著清晰的定位:建設節能生態型特色小鎮,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低碳經濟,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產業發展。圖書城的建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來的。為了形成聚集效應,圖書城周邊還配套了物流配送中心、酒店等,村里還建設了新華聯工業園。人們來到這里除了可以看書、買書、做生意,還可以到農村的園子里采摘水果和蔬菜,感受鄉村特有的田園風光。
“城鄉一體化不單單是經濟上的一體化,還是社會、文化上的一體化。”區農委主任李柏松告訴記者,通州共有478個行政村,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通州區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打造農村宜居新環境。
“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要把惠民變成一種習慣,讓農民享受城市化的生活。比如教育、醫療,我們現在有的鄉鎮衛生院、學校正在改造升級,比市里的一些條件還要好。比如農村改水、改廁,建設圖書館、數字影院,這樣,農民在村里就能享受現代化的生活。”通州區新農辦負責同志說。2010年,除了堅持把十二項全覆蓋工程作為建設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抓手,“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村莊街坊路硬化和兩側綠化、供水老化管網改造和一戶一表、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廁所改造五項內容)和“三起來”工程(即“讓農村亮起來、讓農民暖起來、讓農業資源循環起來”)也將推向深入。
記者在通州看到,區農委主任李柏松說的這些新農村建設工程正在成為現實:整潔的村街坊路已經開始鋪設水泥路,兩旁是修剪好的綠化帶,自來水,衛生廁、節能燈齊全。目前,通州區農村垃圾密閉化管理、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村級主干路建設、農村體育健身場所建設、農村信息服務站、農村“亮起來”工程、農村便民連鎖超市、農村文化活動中心等九項工程全區覆蓋率已達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達到98%、農村有線電視人戶達到80%、農村村域林木綠化達標率72.3%。今年年底,這三項工程全區覆蓋率將全部達到100%。
為了確保農民權益得到長久保護,通州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后管理,修訂完善了《通州區新農村公共設施管理辦法》,對公益性設施,確定產權,明確管護責任,落實區、鎮、村三級專項管護資金,建立農村基礎設施長效管護和運行機制,走上了“日常有人管、壞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軌道。
在曲折中前行
從2006年開始,通州的小城鎮建設一直被人關注。正如所有的新生事物都要歷經痛苦的成長過程一樣,通州的小城鎮建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土地無疑是最為敏感的話題。“涉及到占地問題,加上村里情況的復雜性,很多村民由于不了解情況,產生了抵觸心理。”通州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陳立軍(時任臺湖鎮黨委副書記)說,“當時我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為了能夠讓農民過上好日子,我們想盡辦法。尤其是讓涉及兩個村400畝地的圖書城起到帶動當地村民就地就業、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的作用。”圖書城建成后,村里沒有技能又需要照顧家庭的4050人員被安排到了保潔、綠化等崗位,過上了每月拿工資的日子。村支部書記劉文德告訴我們,現在村里90%以上的人都在附近打工。
專家指出,統籌城鄉發展,經常會涉及到土地問題。通過給農民補償費來征回農民土地,把農民扔向市場,一時還看不出什么,但是幾年以后問題就會顯現。城市化的根本目的是惠民,這就必須讓老百姓手里持續有錢,有活錢,也就必須解決老百姓的就業問題,必須有產業的發展作為根本支撐。農民有了穩定的工作,對以后的生活有了好的預期和保障,生活來源不再主要依靠土地,農民“上樓”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讓農民手里有活錢”,臺湖的發展只是通州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一個個案。為了加快農民增收步伐,通州區在搞活經營權分配,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上下功夫。截至目前,全區土地流轉農戶達5萬戶,每戶獲得土地流轉“租金”收入達2400元,農民到企業打工就業獲“薪金”收入近萬元,以土地人股的形式實現“股金”收益達8000元以上。同時加大培訓農民力度,提高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截至目前,全區培訓農民2.4萬人,培養了一批致富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等實用人才。
梨園鎮面對近些年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集體資產不斷增加的狀況,探索出了另一條發家致富之路。
集體經濟是通州農村發展的一大特色,改革開放初期,通州因此名噪一時。但是由于集體資產所有主體的抽象性,往往出現村民共有卻人人沒有的狀況,容易滋生腐敗,也不利村級經濟發展。近年來,隨著北京城市發展空間向農村擴展,產業項目下鄉,緊鄰市區的通州城鄉結合部集體資產如何盤活、土地流轉如何進行、農民權益如何保護等問題就顯得更加突出,農村集體經濟如何發展的問題
便很自然地被推向了改革的前沿。
為了解決快速發展中的難題,充分發揮集體經濟帶動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通州區以確定所有權、明確使用權、搞活經營權、保障分配權、實現民為原則,不斷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保障農民權益的長效機制。為了消除農民的顧慮,通州還在農民中開展了農村要不要堅持鞏固和發展集體經濟、集體經濟要不要進行產權制度改革的大討論。2009年,通州區59個村完成了產權改革。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完成產權制度改革的村達到121個,集體經濟收益分配制度不斷完善,土地征用款管理使用和分配中的矛盾和問題逐步得到解決。這些改革措施使農民向股民身份的轉變速度加快,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不斷增加。
區農委主任李柏松介紹說:“通州的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采取‘撤村不撤社’的模式,保證轉居后的農民必須帶有產業,確保股民長期穩定的分紅收益,促進農民充分就業,確保農民上樓后有穩定的收入,解決農民上樓后的長遠發展問題。另外,區里還同步推進了這些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讓老百姓能夠真正過上好日子。”
2005年初,西總屯村開始啟動村級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歷時半年時間圓滿完成改革工作,在產權界定、股權設置,資產量化中充分考慮到各個群體的利益。量化資產1.28億元,設置為12%的集體股和88%的個人股。個人基本股占個人股本額的98%,勞齡股和貢獻股占2%。基本股按年齡結構設定股權系數,15周歲以下系數為1,每5周歲系數增加0.3,年齡越大,股權系數越高,56周歲以上系數為3.7。細致明確的方案使各個群體利益均得到有效保障,贏得全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可。改革使農民成了集體經濟“股東”,真正實現了當家做利。
隨后,西總屯村實施舊村改造工程,一次性高標準建成村民自住樓6棟。村民搬上了新樓,人均居住面積達到50平方米以上,而且搬遷后戶戶有余款,真正實現了“富住樓”。為妥善安置富余勞動力就業,西總屯村成立“就業指導站”,加大對富余勞動力就業培訓力度,集體出資對不同年齡的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推薦就業。并通過開發社區服務崗位,成立物業管理公司,安置村內100余名富余勞動力,實現了勞動力“全就業”。
新農村建設的過程是通州農民增收的過程。通州區積極鼓勵和安排農村富余勞動力和低收入農戶通過參與新農村工程建設增加收入,凡是農民能參與的建設項目,都要求各施工隊和中標公司讓農民參與進來。截至目前,使用本地農戶勞動力共計11041人,預計總收入達6258萬元。
“城鄉一體化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城市和農村分別發展到了什么階段,面臨的問題就會不同,就要采取符合這個階段的相應的措施,不能落后,也不能太超前。”區農委同志如是說。
未來的美好家園
現今的通州利用自身的優勢,借著建設國際新城的東風,開始了一二三產業的大跨步地融合發展。
近年來,通州切實落實惠農政策,保障農業穩步發展。并且集中力量重點建設了三條設施農業產業帶,新建和改建各類農業設施1萬畝,目前全區設施農業面積達到5萬畝。
據了解,發展優勢高效產業,提升產業水平是通州今年重要的工作內容。通州區繼續壯大觀賞魚產業,重點落實了觀賞魚產業化提升體系建設項目。加快櫻桃產業發展,種植總面積達20000畝,規模位居北京首位。繼續扶持食用菌產業,目前,全區形成了工廠化生產、溫室設施生產、林地生產三種食用菌生產方式,年產白靈菇、金針菇等各類食用菌16500噸。區農委相關領導介紹:目前,于家務鄉西馬坊村藍莓園、永樂店鎮東何各莊村的食用菌主題公園、馬駒橋鎮小杜社村的“金果冠”、臺灣果蔬種植采摘園等產業發展典型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同時,通州還在建立農產品銷售網絡、發展訂單農業生產基地上下功夫。以開展農超對接、參加農交會提升企業知名度等形式促進農產品流通。截至目前,全區有70家基地133個產品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78家基地獲有機食品認證,注冊農產品商標近百個。
為了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團隊,為“三農”發展儲備力量,通州還別出心裁地開辦了農民田間學校。截至目前,已開辦蔬菜、食用菌、生豬、觀賞魚、花卉,果樹等田間學校68所,培訓學員2040人。與此同時,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都市農業經營主體。2010年初至今,新建合作社15家,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99家。其中達到區級規范化建設標準的有50家,北京市示范性合作社10家,農業部示范性合作社2家。目前,通州農民專業合作社遍布種植、養殖、農產品等多個產業。現有核心成員9287戶,帶動涉外農戶18000余戶,占全區14萬農戶的19.3%,占全區一產6.5萬農戶的42%。
“我們爭取到了市區兩級財政扶持合作組織資金,為合作社配備了運輸車輛和小型農機具,支持合作社注冊商標、統一包裝、有機認證和開設專賣店。”區農委主任李柏松說。
要統籌城鄉發展,就必須承認農村和城市間的聯系。北京的快速發展不僅影響到通州工商業的發展,同時也為通州的農業以及鄉村旅游業提供了契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近年來,通州著力開發農業多功能性,加快了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步伐。
深秋的通州,顯得格外動人。綠色尚未褪去,大片的瓜果、糧食等待豐收。這里新鮮的空氣沁人心脾。這些昔日再普通不過的農作物,今天既扮演了城市“綠肺”的角色,也成為農民們吸引城里人前來消費的一種天然資本。
1.1各項改革有序推進
1.1.1切實加強了領導,為醫改有序推進提供組織保障2009年5月,我省成立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并于同年11月明確了發改委、財政廳、衛生廳等16個成員單位職責,省政府加強了對醫改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各市、州、縣、市、區也相繼成立了醫改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形成了上下聯動、部門協調配合的醫改工作新格局。根據中央精神,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先后制定出臺了醫改實施方案、醫改重點工作安排以及18個配套文件,大部分市、州出臺了醫改實施方案,有力地推進了醫改工作。
1.1.2加大了醫改投入,為醫改有序推進提供財力支持2009年撥付醫改五項重點資金144.1億元(含基數和新增數,下同),2010年撥付165.6億元,2011年1至4月省級財政已撥付69.6億元。按中央和地方已明確的投入政策和預算安排看,年底肯定將超額完成三年新增425億元的投入任務。落實公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建設發展經費、人員經費、運行經費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經費,創新經常性收支和建設發展支出管理方式,進一步規范了補助方式和補助標準,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推進村衛生室建設,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保障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運行經費。
1.1.3堅持試點先行,為醫改有序推進提供制度基礎重點抓了國家公立醫院改革聯系試點城市株洲市的改革試點工作。株洲市推行資產重組、整體轉制、公私混合經營、功能轉換、聯合體、托管與合作、成立醫院集團等多種改革模式;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實行領導年薪制、全員聘用合同制、職稱評聘分離制、會計委派制、后勤服務社會化等改革舉措;初步建立董事會和院務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為自主經營和科學決策奠定了較好的制度基礎和運行環境。在全省公立醫療機構逐步開展了網上掛號、預約診療、“一卡通”、無假日彈性工作制等服務,積極推行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推廣臨床路徑管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電子病歷等多項試點。1.2四大體系基本建成
1.2.1全民醫保的目標基本實現據統計,2010年全省新農合平均參合率達95.37%,與2005年相比較參合人口增長8.25倍;共籌集資金172.70億元,累計補助7168.06萬人次,補助支出162.11億元;次均住院補助由2006年的685.25元增加到2010年的1294.48元,實際住院費用補償率也由29.16%提升到了49.81%。同時,2010年湖南農村五保對象在縣、鄉級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基本醫療費用全額減免。2011年我省城鎮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參保人數達到1822萬人,新農合參合率穩定在90%以上,基本解決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參保問題。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80%的統籌地區實現醫療費用即時結算(結報),新農合在100%的統籌地區、80%的省、市級定點醫療機構實現醫療費用即時結算(結報)。并且做好農民工等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保關系跨制度、跨地區轉移接續工作,推行以異地安置退休人員為重點的異地就醫結算服務。在補助城鄉所有低保對象、五保戶參保的基礎上,對其經醫保報銷后仍難以負擔的醫療費用給予補助。對農村五保戶在縣、鄉醫療機構住院實行基本醫療費用全免政策。另外,開展了兒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等重大疾病醫療保障試點,取得明顯成效。
1.2.2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趨完善進一步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使老百姓就醫看病更為方便。2009年總投資22.76億元,在實施1195個基層醫療衛生項目建設的基礎上,2010年啟動1100個建設項目,其中縣級人民醫院4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4個、鄉鎮中心衛生院65所、村衛生室920所、精神衛生服務機構8所,極大地改善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硬件條件。在加大硬件建設的同時,積極加強軟件建設,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重點為鄉鎮衛生院招收400名定向免費醫學生、招聘70名執業醫師、安排870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崗人員進行全科醫生轉崗培訓,鞏固完善40個三級醫院與120個縣級醫院對口協作關系,安排264名縣級醫院骨干人員到三級醫院進修學習,在崗培訓鄉鎮衛生人員9276人次,村衛生室衛生人員4.439萬人次、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員3892人次。全省2010年為鄉鎮衛生院人員培訓3.14萬人次,村衛生室衛生培訓5.25萬人次,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培訓5545人次。同時,為提高基層衛生人才的待遇,省里投資3000萬元在150所鄉鎮衛生院建設公轉房1500套。通過強化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進一步明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和服務模式,全面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逐步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成為群眾就醫的首選之處。
1.2.3基本公共衛生體系趨于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朝著均等化的目標邁進在2009年人均15元的基礎上,2010年按人均17.5元的標準安排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2011年的標準進一步提高到24.5元;在城鄉組織實施了9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6個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并免費向城鄉居民提供,惠及上千萬居民。全省兒童一類疫苗免費接種由6種擴大到14種,完成了1056萬個兒童的麻疹強化免疫和300萬個15歲以下補種人群的首針接種。在76個農村縣市區開展了常見婦科疾病免費檢查,啟動了國家下達的20個縣區宮頸癌、乳腺癌檢查項目和123個縣區農村育齡婦女孕前和孕早期免費補服葉酸項目。從2009年4月1日開始,全省農村婦女在縣鄉醫療機構平產分娩實行免費。為1.1萬例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開展了復明手術,完成2.2萬戶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以及13萬戶地氟病區改灶,并在全省率先啟動了新農合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救助試點。開展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建檔工作,實行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截至2010年11月底,全省城鎮居民健康檔案平均建檔率達到44%,農村居民平均建檔率達到21%,超額完成了國家規定的目標任務。
1.2.4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設穩步推進,基本藥物體系全面實行建立了基本藥物集中采購、統一配送、優先配備、合理使用制度。成立了藥品采購交易中心,建成了全省統一的藥品采購網絡交易平臺,實行網上采購交易。除國家確定的307種基本藥物外,還將省內增補的198種非基本藥物經專家遴選后也納入集中采購程序。組建編制為30人的省藥品集中采購服務中心,明確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負責全省基本藥物的集中采購和配送工作。1.3衛生服務公平性基本實現從衛生資源配置的角度,實現了村村有衛生室,鄉鎮有衛生院,社區有衛生服務站,各地、州、市城鄉居民每千人口醫生數、每千人口病床數等指標的區域差別不斷縮小。從衛生資源利用的角度來看,改變了應就診未就診率、應住院未住院率較高的狀況,基本實現城鄉居民“病有所醫”。據統計,2005年年末,長沙、衡陽、懷化三市每千人擁有醫生數分別為2.11、1.38、1.22;而截止2010年年末分別為2.8、1.31、1.34;2005年年末每千人口病床數分別為4.41、1.93、2.31,2010年年末分別為6.53、2.77、3.47。除長沙市外,其他地市的資源配置水平差異明顯縮小,其中,2010年末的每千人口醫生數接近全省平均值1.56,每千人口病床數接近全省平均值3.29。1.4居民醫療費用負擔明顯減輕居民醫療費用負擔明顯減輕,這得益于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基本藥物實行以省為單位的網上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其價格比省基層醫療機構原零售價平均下降了47.12%,比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平均下降了53.21%。據統計,2010年上半年,36個試點縣(市、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次均門診費用為50.33元,同比下降39.42%,次均住院費用為780.92元,同比下降16.9%。各級政府對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從2009年人均80元提高到2010年人均120元,2011年已提高到人均200元。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統籌區域內門診統籌率達到100%;2010年全省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82.8%、60%、65.1%,2011年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將不低于70%。所有統籌地區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的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新農合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6倍以上。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基本醫療保障運行效率有待提高
2.1.1“四分問題”導致醫保運行成本過高“四分”指制度分設、城鄉分割、管理分離、資源分散。全省城鎮職工及居民醫保系統歸屬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新農合系統歸屬于衛生廳,各自擁有一套獨立的管理和經辦服務機構。據統計,全省城鎮職工醫保系統共有在崗職工3502人,新農合系統在崗職工2800余人(2009年數據),按人均5萬元/年的標準計算人頭經費和辦公經費,每年分別需要1.5億元左右。在調研過程中,兩個系統均表示編制不足,經費緊張;各自需要一套費用不菲的信息系統,尤其是新農合急需投巨資建設自己的信息系統,如此高昂的管理和建設、運行成本,極大地影響了基金運行效率。此外現有城鎮與農村兩個醫保體系,政策差異較大,信息平臺不同,不僅造成病人之間的誤會和不平衡,而且大大增加了醫院與醫師的工作量,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苦不堪言!隨著參保人數增多,基金規模擴大,人口流動速度快,加上新醫改提出了醫保跨地區轉移接續、制度之間有效銜接、異地就醫及時結算、統籌層次提高等一系列新問題,建立城鄉統籌、平臺統一、一體化管理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勢在必行。
2.1.2醫保支付范圍及方式單一、結算明顯滯后、引發連鎖反應(1)醫保支付重住院輕門診,造成“住院難”。現行醫保制度在統籌資金極其有限的情況下,一方面醫保支付范圍太寬,只有住院基本上可以報銷;另一方面門診控制太嚴,除特殊病種之外,門診費用不能報銷,使得參保病人舍門診擠住院的現象十分嚴重,縣以上醫院人滿為患,病床使用率多數超過100%;(2)醫保支付按項目不按病情,誘導“過度醫療”。現行的按項目付費方式易誘導過度服務及“過度醫療”,造成醫療總費用的不斷上升,成為“看病貴”的原因之一;(3)醫保結算明顯滯后,引發“三角債”。醫保管理機構與醫保定點醫院就經費結算事宜本有協議約束,實際操作中由于費用審查費時、經辦人員不足、服務意識不強等多方面原因,一般要3個月才能結算,有的還更長。由于結算周期長,支付不及時,造成醫院資金周轉困難,影響醫院正常運轉,醫院只好延后支付藥品及材料、設備供應商的資金,一般延后半年以上,造成企業資金運轉困難,引發新的“三角債”。
2.1.3醫保基金籌措困難,個人帳戶沉淀積壓一是醫保基金征繳沒有建立合理的動態機制,基金征繳不能足額到位,影響了醫保的支付能力。醫保基金支付的原則是“以收定支,收支結余,略有盈余”。據了解,我省醫保基金繳付比例是1998年確定的,至今已十多年,這期間物價指數、城鎮居民收入也上漲,由于醫保基金來源不足、籌措困難,醫保基金支付范圍卻越來越廣、支付標準越來越高,造成醫保基金明顯不足,長此以往將難以為繼!據統計,2010年全省醫保基金年收入增長21.2%,年支付卻增長31.8%,收支相抵,虧損8個億。二是職工個人帳戶資金沉淀,不能發揮應有的效益。據統計,目前全省醫保基金規模為133億,其中個人賬戶上的資金就有70多億,占52.6%,所以實際醫保基金可用資金是嚴重不足的。由于對醫保個人資金缺乏有效的使用、監督措施,有的被用于在零售藥店購買生活用品,不能發揮其醫療保障的功能。
2.2基本藥物難以滿足用藥需求
2.2.1基本藥物品種不足在我省已確定的505個藥物品種中,約有30%的品種由于毒副作用較大或耐藥性等原因在大醫院已基本淘汰。抗生素類藥品由于長期以來濫用普遍,相當部分病人對目錄中的主要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在農村,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已經成為影響農民健康的重大威脅,屬于慢性病防治的重點病種,緩釋劑需求量大且療效持續穩定,但目錄內該類藥品很少。
2.2.2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形成“鄉鎮孤島”目前,基本藥物制度僅在鄉鎮衛生院一級實行,上至縣及縣以上醫院,下至村衛生室都沒有實施,對于轉診病人形成明顯的用藥差別。鄉鎮衛生院難以執行上級醫院回轉病人的醫囑,不能滿足轉出機構的處方要求,或者不能保證病人治療的連續性,或者因為病人自購藥物帶來嚴重的醫療安全隱患。
2.2.3基本藥物制度受到了社會藥店的沖擊社會藥店普遍采用價格競爭的辦法來爭奪藥品市場,以低于鄉鎮衛生院招標采購價向農民出售基本藥物,給鄉鎮衛生院帶來了一定的沖擊。
2.3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運行機制不健全
2.3.1村衛生室條件差,功能不健全所調查鄉鎮的村衛生室從業人員素質差,60%以上沒有經過系統培訓;衛生人員服務過程中存在嚴重陋習,特別是無菌觀念差,醫用材料、藥品、醫用廢棄物等隨意堆放,甚至有一次性注射器重復使用的現象;實行鄉村一體化后,村衛生室沒有編制,衛生人員沒有“五險一金”,鄉鎮衛生醫療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措施。
2.3.2鄉鎮衛生院補償機制不健全我省各地財政狀況差別很大,對鄉鎮衛生院的縣財政補償受到當地財政狀況的制約,在補償標準、補償資金到位的及時性等方面差異明顯。
2.3.3鄉鎮衛生院用人制度不完善,激勵機制不健全(1)鄉鎮衛生院人員編制標準滯后,影響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開展和相關醫改任務的落實。目前我省鄉鎮衛生院的編制仍沿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編制標準,但目前鄉鎮衛生院承擔的任務與當時有較大區別,現在的鄉鎮衛生院除承擔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外,還提供了大量的公共衛生服務、衛生監督、對村衛生室的管理和業務指導等工作,其編制標準應適時調整。2009年省編委出臺文件規定:鄉鎮衛生院人員編制按每1000人服務人口配備0.8~1.2人的標準核定,但如何根據各地實際,將鄉鎮衛生院的編制落實到位、落實到人則還有很多工作要做;(2)專業衛生技術人員聘用制度不完善。在許多鄉鎮衛生院的在崗人員中,自籌經費的聘用制人員占較大比重。這些自籌經費的聘用制人員,都是近年來新招的工作人員,往往呈現學歷較高、技術能力較強等特點,是目前各個鄉鎮衛生院開展業務工作的生力軍。但由于政策限制,難以入編,影響了這部分人的積極性。此外如果只對在編人員實施績效工資,將會引起新的矛盾,一方面導致非在編人員工資無法解決,另一方面導致那些停薪留職人員重新回鄉鎮衛生院領取績效工資,從而造成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的不穩定;(3)醫改后,一方面由于藥品提成等隱形收入受到了約束,較之沒有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和績效工資制度的其他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待遇下降明顯。
2.4公立醫院改革進展緩慢
2.4.1公立醫院“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依然突出樣本醫院調查顯示,縣級以上公立醫院門診“三長”(掛號候診時間長、檢查排隊時間長、劃價取藥時間長)現象依然嚴重,病人住院等候時間長,醫療費用水平并無明顯下降。
2.4.2公立醫院體制機制改革無突破從試點的情況來看,目前改革大多圍繞較易推動的項目來進行,如住院醫師培訓、醫療服務質量管理、醫療服務信息化、集團化等,對深層次的關鍵問題,如管辦分離、法人治理結構和人事制度改革等卻并未從根本上予以觸及,以藥養醫的模式沒有打破。
2.4.3公立醫院規模擴張迅速,債務負擔沉重且繼續增加2008~2010年,我省累計批準醫院基建項目24505個,實際完成投資額2181838萬元。3年內累計房屋竣工面積1197818平方米,新增固定資產606722萬元,因新擴建增加床位13169張。公立醫院規模擴張反映出政府和醫院的投資需求膨脹,也反映出區域衛生規劃對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缺乏應有的指導作用和約束力,同時醫院的規模擴張帶來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2.4.4公立醫院管理惰性嚴重,改革動力不足在現行的體系中,由于缺乏有效激勵,再加上供給誘導需求所帶來的持續回報,使醫院產生了管理惰性,突出表現在對成本控制的不力和對知識資源的開發不夠。由于藥品和物化技術手段給醫院帶來了豐厚的盈余,使醫院獲得了“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經驗,從而產生了對藥品和物化技術手段的依賴與迷信。所以,盡管醫療機構與醫務人員作為遭受公眾輿論批評最為強烈的一個利益集團,他們缺少改革動力,另外,在醫改過程中,醫院和醫務人員被作為改革對象而使其對醫改缺乏熱情,表現“兩頭熱、中間冷”的狀態。
2.5醫藥定價機制急需改革
目前我國的藥品價格采取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市場調節價三種管理形式,分別占已上市藥品數量的0.8%、22%、77%。現有醫藥定價機制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2.5.1藥品價格管理政府不占主導地位70%的藥品品種由企業自行定價,不在政府價格管理部門管控范圍,為藥價“虛高”開了方便之門。醫院用量極大的醫用材料及耗材也由企業定價,為商業賄賂及回扣留下較大空間。
2.5.2管控品種價格審定缺少客觀依據我國目前實行分級管理,國家及省價格主管部門任務重,人手嚴重不足,同時,缺乏醫療服務和藥品生產流通的成本信息,因而也難以制訂出科學合理的醫藥價格,基本上以企業報價為基礎,或以此備案。此外還允許處方藥品在進價基礎上收取差價,導致多開藥、開貴藥很自然就成了醫院的“常規行為”。
2.5.3醫療服務價格不符合市場規律(1)最基本的常規服務項目收不抵支。改革開放以來,醫療服務收費價格指數變化不大,大約只是消費價格指數變化的1/4,湖南省醫療服務價格自2002年制定后,一直未調整。導致最基本的常規服務項目收不抵支,如診查費、護理費、注射費、針灸推拿費、手術費等;(2)定主項目不定細目引發分解收費。尤其是一些新項目,初期物價部門提供的收費標準缺乏明確的界線,僅規定了主項目,但沒有對服務項目包括的醫療用品和輔助服務作出明確規定,而醫院的反應是分解收費,將更大的注意力和熱情轉向藥品和能夠增收的項目等;(3)高新服務項目收費收大于支。物價部門容許“新設項目新定價”,這些項目所定的價格基本上收大于支,如早期CT、MRI等的過高收費,后期則起到了鼓勵醫院想方設法增加新的服務項目的作用,即使是過去的一些常規項目也以更新的儀器設備重新定價。所以,我國CT、MRI等高新尖設備按人口配置密度,不亞于西方發達國家。
2.5.4缺乏合理的價格浮動機制藥品價格只降不升,而且一降再降,有的已接近或低于成本,其結果是降一次價格,死一批藥品,老百姓很難享受到藥品降價帶來的實惠。藥品作為一種商品,它的原材料是受市場價格波動而變化的,尤其是中成藥,原材料屬農產品,價格波動非常大,以常用的幾種中藥材為例,2011年與去年同期比較:太子參漲價600%,黨
參漲價400%,漲幅之大出人意料!如果不管原材料價格,一味強調降價或采用行政干預不準漲價,其結果是藥廠停止生產,市場無藥可賣,最終受影響的還是消費者和患者。2.6中醫藥在醫改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
2.6.1中醫藥在醫改中具有明顯優勢,但遇到了發展難題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在降低群眾疾病的經濟負擔、促使健康觀念的轉變,在治療、調理慢性病,健康飲食,營養搭配等預防保健領域有著不容置疑的優勢和前景。中醫藥在緩解“看病難、看病貴”方面應當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對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滌教授一周(2011.8.7~2011.8.14)的全部門診病歷計1078例小兒常見病例的分析,結果顯示,次均費用95.98元,其中掛號費50元,中草藥費43.26元,西藥費0.29元,中成藥費0.04元,檢查費1.84元,治療費0.50元,去掉掛號費,實際次均費用僅45.98元。可見,發展中醫藥有利于節約降低醫療費用,有利于醫療收費價格的合理化,也必將有利于節約醫療保險基金的支付水平。但是,中醫發展面臨巨大困難,過去中醫藥在基層,尤其在農村廣受歡迎,現在的情況卻不容樂觀,以寧鄉某衛生院為例,年藥品銷售收入600多萬元,其中飲片收入僅10萬元,而且全靠一個兼通中西醫的老醫生在門診使用。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中醫藥診療服務收費標準低,補償機制不健全;二是中醫特色發揮不夠,“簡、便、驗、廉”的實用技術和方藥推廣不力;三是中藥材大幅度漲價所帶來的中藥生產成本提高,使中藥企業的生產面臨諸多難題。
2.6.2缺乏過硬的、實質性的扶持政策對于中醫如何在醫改中發揮積極作用,如何制定既能鼓勵醫療機構提供,又能引導患者選擇中醫藥服務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醫療機構補償機制,如何完善鄉村、社區中醫藥服務網絡,探索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優勢的途徑和方法等方面,并沒有明確的意見和具體的措施。
3對策與建議
3.1加強領導、堅定信心、當好保障者
3.1.1增強全局意識善于從全局的高度,宏觀的角度,準確地分析當前衛生事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善于捕捉各種有利于醫改發展的良機,緊密結合工作實際,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統籌謀劃整體工作。各級領導干部努力提高思想境界和理論素養。勤于實踐,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3.1.2增強責任意識,樹立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醫改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各級政府要強化對深化醫改的組織領導,細化分解工作指標,層層落實責任。完善組織領導體系,構建分工明確、上下暢通、運轉高效、執行有力的工作機制,使各項醫改任務和政策措施能夠及時有效地落實到基層。充分調動每一位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做到在其位謀其政、行其權盡其責,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殫精竭慮、真抓實干求實效。
3.1.3增強效率意識要統籌兼顧,注重效率,突出重點,狠抓不放。高度重視抓好落實,落實重于一切。堅持把督查考核作為推動醫改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逐級督查、定期督查、隨機抽查等制度,加強對改革進展和效果的考核評價,對各項任務進行動態監督管理,及時查找不足,落實整改措施。結合醫改目標任務的落實,查找并解決管理不嚴、執行不力、效率不高等問題,通過治庸治懶,改進作風,優化服務,提能增效,創優爭先,使管理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辦事效率和服務效能明顯提高。
3.1.4加強輿論宣傳醫改是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最終要看老百姓是不是滿意,看病難、看病貴的困難有沒有實質性的改觀。應該做到“人人知曉,個個參與”,各級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要堅持正面引導,廣泛宣傳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成績,及時解答群眾關心的問題,科學引導社會預期,讓老百姓知道惠從何來、惠在何處,增強群眾的改革信心,消除群眾疑慮,增強群眾信心,使社會各方面和廣大民眾理解、支持并積極參與改革。充分發揮企業,慈善機構,社團團體,非政府組織,民間自助組織,宗教組織的作用,匯聚民力。重要制度設計應該充分論證,多方征求意見,匯聚民智。
3.2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當好改革者
3.2.1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考核制度在考核導向上,要突出公益性,堅持社會效益優先,促進服務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在考核內容上,要突出服務效率,合理量化,綜合評價,實現多勞多得、優勞優得;在考核方式上,要突出群眾參與,將行政部門考核與群眾滿意度調查結合起來,將專業評估與群眾感受結合起來;在考核結果運用上,不僅要把考核結果作為財政核撥補助經費和績效工資的依據,而且要作為基層醫療衛生單位負責人評價、任用的依據。同時,指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做好內部績效考核工作,形成以崗位責任和績效為基礎的獎懲機制。
3.2.2建立健全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通過技術支持、專家定期坐診、人員培訓等方式,帶動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發展;通過合作、托管等方式促進醫療資源合理配置,逐步實現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加快建立社區首診制度和雙向轉診制度,努力形成公立醫院與基層機構之間長期穩定的、制度性的分工協作機制,建立上下聯動、城鄉一體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探索建立家庭醫生制度,以家庭醫生式服務模式起步,逐步形成家庭醫生首診制和醫保預付制,使家庭醫生真正成為居民健康的守護人。
3.2.3高起點規劃和推動衛生信息化建設一是要認真研究制定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方案,根據醫改的目標和方向,按照整體設計、系統集成、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實用高效的原則,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設目標和任務;二是要加快建設以居民健康檔案為基礎的區域衛生信息化平臺,逐步將疾病控制、醫療服務、醫療保障等業務系統整合、聯通起來;三是要同步推動醫療衛生系統的縱向和橫向合作,對醫療管理與服務等進行整合規范,促進分工協作、雙向轉診等機制的建立,有效降低醫療成本,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效率和公平程度;四是統一各醫院就診卡,建立病人唯一號,實現醫院間就診卡通用。將醫保卡、身份證等與就診卡捆綁,多種形式并存,實現城鎮居民一卡通。“一卡通”工程要以湖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發放的醫保卡為基本卡,以湖南省衛生信息中心為平臺,以各醫療機構自行研發的多功能自助服務機為載體,以整合醫院、預防保健機構、社區、社保、銀行信息資源為突破口,實現區域內居民在不同醫療機構與預防保健機構個人健康信息的實時共享。
3.2.4加快培養使用農村衛生人才一是加強培訓工作。組織鄉鎮衛生院醫生到縣醫院、縣醫院醫生到三級醫院層層進修,提高在職人員技術水平;二是大力培養一批人才。做好農村定向免費培養大專生工作,并積極為農村基層免費培養本科層次醫學人才;三是構建人才培養使用長效機制。建立和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制定完善基層衛生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辦法,努力用好的制度和機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3.2.5扎實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1)著力解決衛生行政部門與公立醫療機構管辦不分的問題。這是因為:第一、由于管辦不分,盡管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名義上是法人,但其法人治理結構根本沒有建立起來,其法人代表根本不能自主決策,更難以獨立承擔民事和刑事責任;第二、由于管辦不分,衛生行政部門必然要保護公立醫療機構的利益,在其履行醫療衛生行業監管職能時,必然會不公平地對待非其下屬的或民間資本舉辦的各類醫療機構;第三、還是由于管辦不分,醫療衛生事業行政管理體系支離破碎。目前醫療衛生事業可謂九龍之治水,而相當一部分政府部門實際上缺乏對醫療衛生事業進行公共管理的專業知識、專業信息和專業技能。在管辦分離得到落實的前提下,醫藥衛生行政部門應該也必須成為醫療衛生事業全行業的監管者,因此,醫療衛生監管體系的整合必須提上議事日程。這一整合的必然選擇就是“大衛生制”,而“大衛生制”的可行組織形式可能是“湖南省健康委員會”之類;(2)建立協調統一的公立醫院管理體制。界定公立醫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明確政府對公立醫院的發展建設、投資補償、資源調配和衛生行政部門對公立醫院的宏觀調控、依法監督職能;落實公立醫院法人地位,建立以醫院管理委員會為核心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制定公立醫院院長任職資格、選拔任用和以公益性為核心的績效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公立醫院院長激勵約束機制,推進公立醫院院長職業化、專業化建設。成立隸屬于衛生行政部門的公立醫院管理中心,履行對公立醫院的績效考核、重大事項審批和相關事務管理職能。建立公立醫院所有權和經營權相互分離,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的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形式;(3)建立高效規范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建立公立醫院內部決策議事機制和規范化管理運行體系,推進醫院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制度,切斷醫院與醫藥銷售之間的利益聯系,促進醫院合理用藥,減輕群眾用藥負擔。科學合理地核定公立醫院人員編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以聘用和崗位規范化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合同用人機制;完善醫護人員以專業技術能力、醫療服務質量、業績成果和醫德醫風為主要標準的考核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充分調動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嚴格醫院預算和收支管理,加強成本核算與控制,落實醫院內部審計制度和引入現代會計管理制度。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優化服務流程,規范用藥、檢查和醫療行為,實行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制度,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嚴格醫院內部準入制度,健全診療規范標準和常見疾病檢查路徑,逐步實行統一的醫院電子病歷。強化醫療安全管理,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全面實施醫院信息公開制度,加強醫德醫風建設,不斷提高群眾的滿意度。鼓勵醫院參加醫療意外、醫療責任等多種醫療執業保險,減少公立醫院的醫療事故責任風險。
3.2.6建立保障有力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政府主要承擔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虧損補償等,對公立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任務給予專項全額補助,對政府指定的緊急救治、救災、援外、支農、支邊和支援社區等公共服務經費給予保障,對急救中心、中醫院(民族醫院)、傳染病院、精神病院的人員經費和工作經費予以全額補助。逐步將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財政補助三個渠道改為財政補助和服務收費兩個渠道。逐步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后,醫院由此減少的收入或形成的虧損通過增設藥事服務費、調整部分醫療服務收費標準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徑解決。藥事服務費納入基本醫療保障報銷范圍。但政府補貼必須要把握:第一,政府的財政補助不能過多地干預醫療服務市場;第二,財政補助必須要透明、公開,不能是一筆糊涂賬。如由于醫院管理經營不善而導致的虧損不應屬于財政補貼的范圍,否則醫院依然沒有脫離原有的靠政府吃飯的行政管理體制。
3.3政府為主、市場為輔、當好監管者
3.3.1切實保障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強化各級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強化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職責,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促進公平公正。轉變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職能,實行衛生全行業管理。按照“行業管理、統一規則、培育主體、市場監管、維護公平”的職責要求,實行管辦分離,通過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高效、透明、廉潔、公正的醫療衛生市場監管體制。堅持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相結合。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需求。研究制定公立醫院設置規劃,合理確定公立醫院數量和規模,優化結構和布局。實行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配置資源有機結合,推進我省國有醫療衛生資源戰略調整。各級政府不再新辦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的公立醫療機構,重點資助一定數量的能確保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及體現區域水平的綜合性醫院。引導多元投資主體在新區、遠郊新建多元化多層次的醫療機構。推進城區社區衛生機構的規范化建設。各級政府在新建小區的公共建設配套設施中,應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用房,確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工作需要。各區、縣(市)要加大鄉村醫院建設的力度,加快鄉鎮衛生院逐步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變。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完善各項配套政策。著重研究“管辦分離”、“寬進嚴管”、“醫藥分家”、營利性醫院和非營利性醫院“兩條腿”走路等重點、難點問題。針對“產權”和“人”等改革癥結,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膽探索,突破不利于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條條框框,以改革創新的理念,制定符合湖南省實際的醫院改制、醫藥分離、公共衛生、藥品流通、醫療補助、醫療救助、農村合作醫療、企業退休人員門診醫療費社會統籌等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方案。
3.3.2著力構建新型醫療服務體系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醫療機構并存的新型醫療服務體系,建立以高水平的綜合性醫院為龍頭、以特色專科醫院為骨干、以提供“六位一體”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的醫療服務網絡;建立科學、協調、靈敏的公共衛生管理體制,保障有力的公共衛生專業機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機制;形成具有多元組織形式、規模結構、所有制成分,符合群眾防病治病健康要求,適應市場機制運行的藥品消費格局;構建城鄉一體化、覆蓋全社會的醫療保險救助制度。以小病不出社區、大病確有保障為目標,構筑滿足人民健康需求的較為完善的現代醫藥衛生和醫療保險救助體系,讓群眾享有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醫療服務,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設立慈善醫院。按照“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兩項任務”的運行模式,依托現有非營利性醫院興辦慈善醫院,由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實施行業管理,對全省城鄉低保戶、特困戶和困難戶等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慈善醫院在掛號、診療、護理、住院等方面為基本醫療救助對象實行優惠減免措施。取消市場準入限制,制定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對慈善醫院進行投入,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人通過各級慈善機構向慈善醫院捐資贈物的,在年應納稅所得額3%以內(個人30%以內)的部分給予稅前扣除。
3.3.3充分發揮民營資本在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中的作用(1)開放醫療市場,構筑多元化投資興辦醫療機構的新格局。一是鼓勵湖南省以外的境內醫療機構或民資、外資在湖南興建中外合資、合作醫院;二是鼓勵境外資本、民資投資收購或興建護理院、老年病院、康復醫院、精神病院、傳染病院等公益性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三是鼓勵境外資本建立專門為來湘商人提供醫療服務并連接境外醫療保險體系的營利性醫療機構;四是設立公開、公正的游戲規則,一方面允許甚至鼓勵醫療服務領域的多元競爭,另一方面通過指導或引導(例如提供配套資金或補貼等)來防止有害的過度競爭。(2)鼓勵興辦營利性醫療機構。堅持“政府不舉辦營利性醫療機構”的基本原則,制定相應政策引導、鼓勵境外資本、民營資本興辦營利性醫療機構。一是營利性醫療機構不受區域和數量限制均可申辦,并且享受工業企業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二是凡新辦的醫院,前3年取得的醫療收入直接用于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對財務制度健全、核算準確的,可考慮給予特殊優惠政策,如申請免征營業稅及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和自產自用制劑的增值稅等;按照前3年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的額度(含計稅工資的納稅調整),通過單位申請,由財政給予專項資金補助。后3年參照企業有關政策所繳納的各種稅收(地方留成部分),通過單位申請,由財政給予減半補助;三是符合條件的營利性醫療機構經申請核準可為醫保定點單位。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的準入標準和考核辦法,加強監督管理,強化并完善考核機制,實行動態管理;四是新辦營利性醫療機構用地采取出讓和租賃兩種方式供地。采用出讓(租賃)方式供地的,按市政府批準的醫療衛生設施用地價格受讓(租賃)土地,并按“收支兩條線”返還一定比例土地出讓金(租金)。(3)加快公立醫療機構產權制度改革。鼓勵民資、境外資本以收購、兼并、重組等方式,參與公立醫療機構產權制度改革,改革后設置為營利性醫療機構的,3年內不減少原有經常性財政撥款。制定公立醫療機構改革的總體方案。需轉制的公立醫療機構,按照國有資產管理的有關規定,認真清產核資,嚴格資產評估,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可以通過投標掛牌拍賣等形式公開整體出讓。出讓過程中,要注重投資者的信譽與資質,不以簡單的出價高低為選擇標準,注重醫療機構的無形資產,避免國有資產流失;對規模較大的公立醫療機構,可吸收境外資本、民資投資參股,進行股權多元化改造。原則上國有資本退出控股地位,鼓勵經營者持大股,不提倡租賃承包、委托管理、分立改制等做法。現有公立醫療機構轉制過程中,可享受改制企業的土地出讓政策,土地出讓金允許在3~5年內分期付清。公立醫療機構改制后,國有醫療衛生資產管理,組建一個獨立的國有醫療衛生資產管理委員會,承擔法人化后的公立醫療機構所有者職能,代表出資者參與其法人治理。這個機構最好隸屬于財政部門或國資委,以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3.3.4建立嚴格有效的醫院監管機制管辦分開是當前公立醫院改革的最大難點,也是改革的主要瓶頸之一。目前改革試點中所出現的許多嘗試大多囿于形式,并未真正突破管辦合一的局面,一些法人治理結構也大多是議事性組織而非決策性機構,其人事制度改革也與所有事業單位改革一樣面臨著諸多障礙。必須徹底轉變傳統管理理念和政府的行為方式,實現辦醫機構的真正“獨立”———相對于政府的獨立,而對“獨立”后的醫療機構的管理也必將從傳統的行政化管理向專業化管理過渡。對衛生部門來說,管辦分開意味著轉型上的困難,必須要從原有上級主管部門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向現代意義上的依法監管轉變。實踐中許多衛生部門對此并未有充分的準備和認識,因此始終無法突破。衛生部門的行業監管需要依法而行,因此要求相關法律規則的建立、細化與可操作性。全省所有醫療衛生機構不論所有制、投資主體、隸屬關系和經營性質,按照屬地化原則,均由衛生行政部門統一規劃、統一設置、統一準入,依法實行全行業監管。建立對醫療機構、人員、技術、設備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建設規模、標準、大型醫用設備配置和信貸行為;控制公立醫院特需服務范圍,明確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服務的10%;控制公立醫院非國家基本藥物使用比例。完善公立醫院管理評價制度和醫療質量安全評價體系,加大公立醫院財務和資產監管,建立健全公立醫院財務決算審計和醫院院長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實行財務公開,接受有關部門監督。發揮商業保險等社會多方和醫療行業協會對公立醫院的評價監督作用。
3.3.5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在醫改中的積極作用在我國醫療保障體系中,商業健康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障、多種補充醫療保險共同構成了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其中,商業健康保健的作用主要是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醫療保險需求。市場銷售的健康保險產品達到上千種,包括疾病保險、醫療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此外,保險業還以委托管理等方式開展了新農合、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等經辦管理業務。保險業提供經辦管理服務,建立了“征、管、監”互相分離、互相制約的運行機制,提高了服務水平和保障質量,節約了政府成本,拓展了保險業服務領域,取得了政府、群眾、醫療機構和保險業多方共贏的局面。本次醫改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鼓勵企業和個人通過參加商業健康保險解決基本醫療保障之外的健康保障需求。建議從3個方面來推動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一是要開發個性化的健康保險產品,提供優質的健康管理服務。滿足廣大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保障需求;二是開發補充醫療保險市場。根據基本醫療保障對象和保障范圍的變化,及時開發與其互為補充的健康保健產品,與基本醫療保障形成良性互補,滿足人民群眾更高的健康保障需求;三是積極穩妥地參與基本醫療保障經辦管理業務,提高經辦管理服務質量,確保基金安全,服務國家醫療保障體系建設。
3.4轉變觀念、創新機制、量入為出不冒進,當好購買者
3.4.1加大衛生投入,建立投入機制設立醫藥衛生發展資金,加大政府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各級財政對衛生事業的投入不低于同期財政支出增長比率,強化政府對公共衛生資源的配置。公共衛生事業投入主要用于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設備添置、業務項目開展、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機構人員經費及經常性經費。婦幼保健、精神衛生等其他公共衛生機構按其工作性質、承擔的任務,財政予以一定比例的補助;新增衛生投入重點用于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和城鄉困難群眾基本醫療保障。按分級包干的原則合理劃分市、區、鄉鎮各級政府的投入責任及機制。對境外資本、民資興辦的醫療機構從事公益性醫療活動,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助和優惠政策;對興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將采用與公立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同樣的稅收、價格政策和財務制度。慈善醫院的資金除通過各種渠道募集捐贈外,不足部分由政府用醫藥衛生發展資金資助。
3.4.2更新管理理念,健全多渠道籌資機制創新公共財政機制樹立公共財政理念,探索公共衛生“政府出資,企業化運作”的市場機制,破除國家單一投資的觀念,建立穩定政府主導的多元投入機制,明確政府、社會和個人投入分擔責任和比例。力爭用2~3年的時間,建立合理的政府、社會和個人投入分擔機制,確保政府籌資在衛生總費用中的比重達到40%,穩定社會和人民群眾個人投入,使得社會和人民群眾個人投入在衛生總費用中的比重各保持在30%左右,并按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速率同步增長。采取國際上通行的“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建立“養事不養人”機制,制定政策鼓勵多元化產權的衛生機構參與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節約資源,提高效率。
3.4.3擴充醫保基金,完善基金管理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一個重要基礎條件是要增強醫保基金的共濟和保障能力,以讓更多百姓獲得醫療保障的機會,并通過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減輕百姓看病負擔。加大基本醫療保險擴面和基金征繳力度,切實妥善解決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問題。實行“投資少回報多;特殊困難人員不需繳費,無門檻參保;擴大門診特殊病種范圍;實行直報,方便就醫”等惠民利民措施。保障的范圍也要從保大病為主,逐步向門診的多發病、常見病擴展,逐步解決保障水平從低到高的問題,并且均衡城鄉和地區之間的待遇。完善相關醫保的管理辦法、提高基金統籌層次、最大限度地發揮基金使用效率。加強制度銜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與衛生部門都有各自的醫保基金管理隊伍,兩個部門應合作建立統籌城鄉醫療機構保險基金的專業管理機構,有效降低行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