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9: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而教學模式作為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是教師有效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參照和程式,必須深入了解、系統總結和提煉。
自教學活動誕生之日起,教育實踐者和教育研究者就在“追求教學成效,降低教學所耗、增大教學所得”這一功利性動機的驅使下研究和探索它,不斷孕育、萌生和形成了豐富的有效教學模式思想。
國外的有效教學思想較為系統,表現為重視教學效率和尋求有效教學方法(模式)與途徑。由夸美紐斯引領,經過赫爾巴特的充分發揮,加上凱洛夫教育學的加工改造,以追求“教學規模”的有效教學傳統基本發展成熟。后來,人們將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概括為“三中心”:“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這“三中心”的教學模式是否能促進有效教學產生了質疑。基于此,以杜威為代表的“進步教育派”應運而生,提出了以“學生”、
“經驗”、“活動”為中心的“指導一發現”教學模式。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步改變過去傳統的“二維對立”――非好即壞的思維方式,開始重新審視教育史上對立的兩派教育主張,在看到它們觀點對立的一面的同時,更多地研究和發現它們相通、交融的一面。所以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教改理論和實踐,都是摒棄極端,博采眾長。反映在有效教學的研究上,表現為有效教學模式的研究出現了多樣化、綜合化的發展態勢。現在影響較大的有效教學模式主要有: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模式、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實驗模式、布魯姆的掌握學習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學模式,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模式、奧蘇貝爾的
“認知一同化”模式、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阿莫納什維利的“合作教學”模式,等等。我國教學論研究都合理地引進了這些教學模式,并作了本土化的改造。
我國教育教學工作者一直在尋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聯系的通道與橋梁。由于教學模式既是教學理論的濃縮化和理性化的提升,即它既具有理論的品格,又具有實踐的品格,成為80年代以來教學論界研究的熱點。21世紀,對教學模式的研究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教育工作者在借鑒國外教學模式和總結自己經驗的基礎上,對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吸取外國教學模式之所長又具有我國特色的教學模式,可謂雨后春筍。其中影響較大的教學模式有:“指導―自學”教學模式、“引導―發現”教學模式、
“目標―導控”教學模式、“情境―陶冶”教學模式,等等。此時的有效教學開始朝著建構多元化、情境化、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方向發展。人們更加關注教學實踐的豐富性和教學模式的靈活應用。
目前國內影響較大的、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山東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模式、江蘇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模式、江廬中學基于“講學稿”的教學合―模式、山東昌樂二中27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山東兗州―中“循環大課堂教學模式”、河南睢縣育才學校“六步教學模式”、江蘇文津中學的“四導四學”教學模式,等等。
研究的內容主要關注以下四個方面:關注學生需求和興趣的教學模式,如“成功教育”教學模式、主體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模式、合作學習模式等;關注教師成長的教學模式,如反思性教學模式、微格教學模式等;關注知識結構的教學模式,如分層(分組)教學模式、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等和關注師生關系的教學模式,如“導學型”教學模式、“雙主”教學模式,等等。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有效教學”和“中職體育有效性課堂教學策略”內涵的理解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以學生發展為主旨,強調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提供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同時有效教學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必須以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為前提,以合乎教學目標為實質,以實現教與學的統一為關鍵。有效教學包含三重意蘊:教學要有效(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有效率(教學的投入與產出符合一定的比率)和有效益(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價值的實現)。中職體育有效性課堂教學策略,是為了達到中職體育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在對教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中職體育有效教學應當是按照國家教育方針和課程計劃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依據中職體育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結合中職體育教學設施和最佳的教學方式,使全體學生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基本標準,同時又體現個體差異的不同發展的師生共同活動。
二、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教學技術層面問題
體育課程標準與教材之間的關系。課程標準是實施教學、實施評價的依據,是教材編寫的依據,也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依據。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于具體教學內容,應看這節內容對應的體育課程標準是如何表述的,注意分析課程標準與教材之間的適切度。標準中的“點”一般對應教材中“面”,并且內容的順序和教材中的表達順序往往不一致,課標和教材表達之間存在著一致性和差異性,其中差異性體現了教材編寫專家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對實際教學的考慮。體育課程標準與教材之間的“空間”,為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可能。例如,教師可以結合當地實際,在教學中對教材的具體教學內容,在使用的順序等方面進行調整,從而引發體育教師的教學探索。
師生關系的構建與有效的體育課堂交流。在新課改下,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教育家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期望達到的目標。學生開始時就知道教師期望他們做什么,那么他們便能更好地組織學習。”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要追求教學方式、交流模式的多樣化,避免教學過程形式化、程序化;避免把“對話交流”變成“問答”,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師生交流活動中,要關注教學過程的流暢和完整;注意改進課堂交流模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參與質量;綜合運用紀律控制、目標控制和評價控制等方法,培養學生自我控制能力。通過調整教學雙方的活動,促進體育有效教學的實現。
開發和使用體育課程資源,促進有效教學。要努力探索體育課程資源的優化,明確體育教科書作為核心課程資源的地位;要注意研究課程資源的多樣化、系列化與教學有效性之間的關系;鼓勵建立符合當地教學需要的課程資源庫,實現課程資源區域內的充分利用。(1)開發課程資源,要研究課程標準、依據課程標準,避免脫離實際教學要求、脫離課程標準要求的現象。(2)注意課程資源的使用策略,把握恰當的時機,努力使課程資源的使用效率做到最優。要有符合教學需要的科學標準,繁簡得當,難易適度。(3)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師,應擁有自己的課程資源視角,體現教師的教學個性和創造力。(4)要注意體育課程資源的科學性、健身性,注意防止和避免忽視教科書,把聯系實際變成一種“裝飾”的教學傾向。
完善體育教學活動的評價,實現教育增值。實施有效教學,需要評價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評價的核心內容包括: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學生參與度和師生合作三個方面。課堂教學評價的對象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及效果。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評價,涉及教師對學科知識、技術技能的掌握、對學生的了解,以及教師的教學技巧等。例如,提問、啟發和組織討論技巧,師生交流與合作的狀態,還包括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教學時間和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等。評價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在于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被調動起來,學生是否積極地學練思考;教師是否采用了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是否強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把教學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讓教師和學生共同成為課堂的主角,并實現教學內容的預設和生成。發揮評價作用的關鍵在教師,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活動,如體育作業問題、測試結果,判斷學生學習狀況,反思教學,分析教學問題,反饋調整教學,及時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三、中職體育有效性課堂教學策略
1.達成目標的多元性策略。體育教學目標是指導體育教學和體育學習的依據。中職體育每堂課教學目標的確立,都要以體育課程的“課程目標”、“水平目標”和“學習領域目標”為標準,從3個維度來表述。三維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達成課堂教學多元性目標策略的具體內容。
2.探究興趣的持久性策略。新課標重視對體育問題的探究。現代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要把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視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過程不僅有手段價值,過程本身也具有目的性價值。這種探究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所以,對探究體育問題的提出――課堂教學的開始,教師要重視創設問題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體育問題得以展開――課堂教學的深入,要“保持”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體育問題得以解決――課堂教學的收尾,要“再現”學生的探究興趣。
引發探究過程中興趣持久性的策略要求:讓學生聯系鮮活的生活情境、聯系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聯系發展的體育科技;只有親自經歷和體驗了趣味的學習過程,才能喚起學生探索和創新的火花,才能培養學生尊重科學、不迷信權威的科學精神,才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
3.師生關系的融洽性策略。融洽的師生關系,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必要手段之一,是師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價值和生命意義的具體體現之一。為此,師生關系融洽性策略要求:(1)尊師愛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諧親密;(3)互動共享、教學雙贏;(4)轉變角色、健全人格。其中第四點是師生融洽關系的核心因素。它要求教師轉變4種角色:①由知識的傳承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②由課程的接受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研究者、開發者和設計者;③由教學的實踐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指導者;④由單一的管理者成為全面發展的啟發者、點撥者和激勵者。這些角色相互滲透和聯系,統一于課堂的活動中。從教師角色看,上課是為追求生命的增值而工作;從學生角色看,上課是創造潛能得以發揮和三維目標全面生成的過程。所以,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目的是影響和吸引學生,使師生關系更平等、融洽,給學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從而創設生命論的課堂氛圍。
4.方式方法的多樣化策略。(1)課堂教學培養個體學生的自主性。自主性學習策略是學生在學練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充分體現預期性、參與性、自控性、創新性和有效性為主要特點的學習方式。該策略程序是:質疑,提出學習目標――釋疑,自主學練――討論,群體參與總結,教師歸納提升――拓展,應用鞏固。可見,自主學練突出體現了對學生元認知和自我調節能力的要求。(2)調動課堂教學合作學習的互動性。合作學習針對學習內容較多,個人難以解決的學習任務,經個體發散地收集“資料”,最后交流、完善,得出正確結論。合作中的教與學多維互動,形成學習“共同體”,通過引導,設置情境,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對知識自主建構,培養了合作能力、交往意識、相互協調意識和團隊精神。該策略的基本程序為:確定主題――小組設計――安排課堂形式――呈現學習內容――實踐活動――總結評價學習結果。(3)注重課堂教學探究性學習的體驗性。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使學習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得到發展。其程序是: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選擇問題解決方式――方式的執行評價結果。探究性學習的實質是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目的是發展探究能力,“培養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一般來說,人文體育內容和人們的生活聯系密切,可有選擇地進行探究性學習。(4)注重學法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加強學法指導是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落實體育新課程標準的重要保障。教師不但要注意引領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問題解決式、案例學習等學習方法,通過“感知――理解――應用”的思練過程得出結論,而且要對多種方式優化組合。
5.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策略。(1)注重課堂教學必須注入時代氣息。中職體育課堂教學要體現體育學科的發展趨勢,關注學生的經驗,課堂教學內容要與社會生活相聯系,并根據時展需要及時更新、補充,使課程具有動態性和生長性。(2)注重課堂開放性課程資源的篩選。資源必須科學處理、精心篩選,尤其是要精選那些對學生的生活和終身體育鍛煉、發展有用的體育課程資源。其目的是儲備未來公民必備的體育知識、運動技術技能,從而加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體育課程的理解、體驗和生成。(3)注重課堂教學多科整合的和諧性。中職體育新教材強調以整合的視野認識、解決體育問題,對突出體育學科特色,把運動參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的有關目標有機地整合起來,強化學生系統思維及多學科解決體育問題的能力,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促進體育學科綜合化改革等,均有重要意義。所以,新課標下中職體育課堂教學要注重縱橫聯系、互相滲透,注重多學科整合的和諧性。(4)信息技術的融合性策略。“融合”的要求是突出作為整合主動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實現人與物化的信息之間、網絡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整合。“融合”的重點是利用信息網絡資源搭建探究平臺,力爭使互聯網基礎知識與教學內容融合、與教學過程融合、與教學其他因素――教師、學生、教材的融合;融合的目的是用于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究,提高新課堂教學的實效性。(5)反饋評價的綜合性策略。教師要針對重點和難點等目標,設計出不同層次的知識、技術技能要求及達標標準;通過自評和他評等具有客觀性、全面性和科學性的評價方式,將學生主動學練的興趣和情感內化為主動學練的動力,從而提升學練體育的能力和促進學生體育科學素養習慣的形成。評價的功能由選拔性向診斷性、激勵性和發展性轉變,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師的提高和改進課堂教學實踐。(6)整體反思的修正性策略。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后,要及時進行教學策略實施后的評價反思,目的在于總結策略的得失。評價反思內容有:從上述七大策略方面的反思;從教學效果中的反思;對個人經驗的反思;對教學理論的反思;從同仁的交流中反思等。只有通過整體反思的修正性策略,才能使教學策略更具有開放性、有效性、靈活性和先進性的特點。
四、關注體育教育理念,反思體育教育的價值追求
愛因斯坦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瞬即逝,但只有事物背后的本質――理念是完美的永恒存在。”體育教師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應當關注和追求理念的轉變和升華。體育有效教學的終極目標取向是實現體育教育理想,發展學生體能素質、增進學生身體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的體育素養的現代公民,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體育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體育,促進學生整體發展。體育教育應該“有思想、有技能、有情感、有視角、有生活,幫助學生認識世界,發展自己,從而實現教師的人生價值。
應當明確指出,沒有哪一種教學方式是“最好的”。企圖在教學中只運用某一種方式的認識和做法是絕對錯誤的。面對課程改革的“高原現象”,面對不同層面的問題,應樹立信心,轉變觀念,創造性地實施教學,使體育課堂向著課程改革的目標邁進,實現師生共同成長,實現體育課堂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宋盡賢,賴天德,胡濱.第三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綜述[J].中國學校體育,2008,(10).
[2]劉立明.再論國外有效教學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3.
[3]劉立明.國外有效教學研究述評[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2,(12).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7-0045-02
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強調了對學生“音樂實踐及音樂創造”的能力培養,而學生實踐能力及創造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學生親身投入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去,從實際音樂活動中提升自身實踐能力及創造能力,而這種實踐活動的實現,完全可以通過音舞結合的方式來實現。下面我們先來簡單分析下音舞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一、音舞結合教學方式的應用價值分析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隨著時代的進步,音樂教育的目的已不僅僅是傳統地教授一些基礎音樂文化、音樂技巧了,已發展為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培養學生音樂審美等。而舞蹈的發展也是順應了時代潮流的,它已由原來單純的美化肢體動作、完善情緒表達擴充到協調形體氣質、體現情感表達、愉悅身心健康體魄。其繼續活躍在人們視線里的根本原因而在于它滿足了人體需要,達到深層次緩解壓力、調節情緒、健康體魄的作用。
2.豐富學生情感表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主要是通過語言形式,較少部分是非語言形式。在一些場合,非語言形式的表達效果甚至要高于語言表達。現如今的音樂課程教學目標中就明確提出要通過音樂來提高學生社會交往的能力和表現力。在語言產生以前,人們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肢體表現,而舞蹈則是這種肢體表現的藝術升華。具有與音樂一樣的性質――體現某種情感。古人云:“言之不足詠之、詠歌不足舞蹈之”,即是說當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受到限制時,就通過朗誦的方式補充表達,當朗誦也不能很好表達時就借助舞蹈動作來體現想表達的內容。舞蹈動作有自身的情感表現和文化內涵,若是培養學生掌握一定量的舞蹈動作,便能豐富學生的情感表現方式。此外,學生要想掌握好舞蹈動作就必須增加自己對舞蹈的體悟和創新。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若是能結合舞蹈,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發展潛力。當學生具有很好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時,就能獲得自信,并且逐漸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就為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提供了簡單便捷的方法。
3.提升學生綜合氣質。舞蹈,是人類動作的藝術化。舞蹈教學即是教導、訓練人的身體動作,此外還需要投入自身情感和精神,以達到協調一致的舞臺效果。所以,在教學中不僅要消耗體力,還要消耗腦力,在無形中就刺激了舞者中樞神經,訓練了其支配意識。動作的訓練還鍛煉了韌帶的柔軟程度和肌肉對骨骼的牽引密度,能夠改善骨質、穩固關節、提升身體各部分的配合度。此外,好的舞蹈要以準確的舞蹈動作(如收腹、挺胸、提臀、低頭、回眸等)為基礎,所以舞者需要長時間、高頻率地做這些動作,于是就逐漸改正了那些不雅的形體姿勢,培養了優雅的氣質。
二、音舞結合教學形式在小學課堂開展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考慮小學生這一群體的身心素質、年齡層段、實際需求,采用相符的舞蹈動作,將其盡可能地趣味化、兒童化、游戲化。降低動作變化的頻率,同時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對音舞的興趣。如此才能達到音舞結合的最大益處,帶領學生欣賞音樂舞蹈、學習音樂舞蹈、編創音樂舞蹈。具體策略如下:
1.舞蹈編創趣味化。興趣是一切活動的不竭動力,使學生主動進行某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新課標較之于過去進步的地方則在于它將主動學習的權利賦予學生,由被動學習過渡到主動學習,由吸納式學習變為探索式學習。在音樂教學中,強調引起學生對音樂的關注、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雖然音舞結合有眾多的優點,但若是脫離學習主體這一客觀實際,所有的優點都將轉化為不可忽視的缺點。那么,如何讓所有的學生對參與音舞結合教學實踐活動產生興趣是教師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增加舞蹈動作編創的童趣性,把舞蹈動作教學的簡單化、趣味化、兒童化、游戲化,讓音舞結合教學適應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鼓勵全體學生參與,特別是讓部分動作平衡能力、協調能力較差的同學以及大多數男同學積極的參與舞蹈動作即興創編。那么,在音舞結合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怎樣才能增加其童趣性呢?如:舞蹈動作中強調眼神與手勢配合的,在音舞結合教學過程中就可以讓學生模擬“摘成熟的果子”這一生活實例來訓練。這是因為摘果子是一連串的動作,而摘成熟的果子就是一連串動作和眼神的結合,需要通過眼神去尋找,在差不多找好的時候伸手去摘。在這一模擬過程中將舞蹈動作與生活實例相結合,既避免了舞蹈動作教學的枯燥性,還降低了教學難度,調動了學生表演的欲望,創造了主動學習的機會。另外,還可模擬創設某種生活場景,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既能展現天真活潑的本性,又能增添趣味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民族舞蹈兒童化。縱觀整個音樂教育的歷史,雖不斷改革創造出眾多新體系,但達爾克羅茲、奧爾夫、柯達伊仍是殿堂級人物,他們創造的音樂教育體系對世界的音樂教育都具有引領作用。他們都發源于其民族優秀文化,且符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對整個世界的音樂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同理論之,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其56個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是世界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不同風格的民族舞蹈,既可以激發學生對優秀民俗文化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豐富學生的感受力和表達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我國的民族舞蹈大多都保留著原始風貌,樸實豪邁、熱情自然。教材中有很多各少數民族的音樂作品表演與聆聽。比如:蒙古族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傣族歌曲《金孔雀輕輕跳》、土家族歌曲《乃喲乃》;朝鮮族歌曲《桔梗謠》、彝族樂曲《快樂的嗦》、新疆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等,雖然小學生受其年齡局限并不是很了解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點,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科學合理地選擇相應的舞蹈成品賞析內容,這樣才能夠最大化地幫助學生積累舞蹈編創過程中所需要的舞蹈元素。通過欣賞優秀舞蹈,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舞蹈動作的即興編創打下基礎。考慮到小學生的特性,其舞蹈動作應盡可能的兒童化、典型化。
3.國標舞蹈游戲化。舞蹈種類眾多,國標舞、芭蕾舞、民族舞均是其重要構成部分。其中國標舞還具有大眾性特點,在社會生活中較為普遍。在小學音舞教學中加入簡化的國標舞動作,能夠在學生間提供合作的機會,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學生的日常儀態。但國標舞較小學生而言相對成熟化,不大容易接受。所以,可以在國標舞的中融入游戲教學,來激發學習興趣。比如,愛爾蘭民族的踢踏舞,既有弗拉戈舞的熱情火辣,也有古典芭蕾的優雅和現代舞蹈的精致,動感十足。教師就可以抓住其典型動作:踏步、踏點步、抬跳步等,將其組合成一個小朋友們熟悉的帶有游戲性質的集體舞,比如:集體舞《找朋友》、《校園多美好》之類的,規則根據具體舞步而定,讓學生在游戲中記憶舞步并記憶歌詞,完成音樂舞蹈的完美結合。再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獨特的國標舞情景游戲,通過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學習一段國標舞的形式,學好后跳給其他學生看,并讓學生選出自己認為跳得最好的一個小組,給予表揚和鼓勵,進一步刺激學生對國標舞的興趣。當然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讓家長參與,比如在班級期末音樂會中,讓孩子與家長一起參與到活動中來,一起感受音樂與舞蹈結合的魅力。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加強專業理論學習,將理論學習常態化,涉獵更多的音樂舞蹈領域的知識。在音舞結合的教學中,教師針對音樂課堂中音舞結合教學進行多方面系統的查閱,了解新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我們的音樂課堂突破原有的教學模式從音樂的本體出發,研究音樂的多種表現形式。我們知道音樂是聽覺藝術,而舞蹈是視覺藝術,只有兩者完好的結合在一起,才能夠得到最好的效果。聲與形具有怎樣的關系,只要搞清楚這些,音樂課堂中的音舞結合教學就可以進行下去了。只有大量的閱讀借鑒,多利用各種學習的平臺,讓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拓寬自己的視野,才能將音樂課堂中音舞結合教學研究的有深度,有底蘊。將音樂課堂中音舞結合教學的具體課程圓滿地呈現出來。
參考文獻:
長期以來,中小學體育教學工作在教學研究方面的力度不大,尤其是在促進學生體能發展方面存在著薄弱環節,習慣于沿用運動訓練學的理念安排學生訓練模式,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受限,體能與體育技能發展方面未能與時俱進。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補償性體能”素質有效課堂教學研究,能夠針對性地解決存在的不足。
一、“補償性體能”素質有效課堂教學的理念與模式
1.研究理念:“補償性體能”素質有效課堂教學的主要出發點,是為了彌補學生在體育訓練中體能的薄弱環節,通過對訓練方式、內容等方面進行科學設計,對學生的體能進行合理彌補,一方面有效激發學生的體育練習興趣,讓學生樂于練習,另一方面要通過這樣的練習活動,對學生有效掌握運動技能發揮促進作用。開展的“補償性體能”能夠為學生體育學習目標的完成,以及自身的發展提供直接或者間接的作用。
2.實施模式:按照“事先準備—組織活動—補充處理”三個步驟進行:
事先準備環節:側重于做好教學準備工作,一方面要對教學對象的身體狀況及技能水平進行全面了解,另一方面要進行準備操的訓練,這個環節的準備操是專門針對教學內容所設計的,同時要確定彌補學生體能“短板”以及提高教學訓練成效的練習方式、途徑以及有效激發學生訓練興趣的方法。
組織活動環節:通過教師示范、講解的方式,讓學生熟悉和了解基本技能練習內容,掌握其要點。可以在室外課教學中直接進行動作的示范與練習,也可以在事先的室內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模擬演示,或者慢動作演示的直觀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所學的動作有初步了解。在對學生進行動作教學的過程中,既要強調教師的講解與示范,又要注重學生的感悟、對比、觀摩、借鑒以及合作研究等,要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共同分析研究問題。在師生進行教學互動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動作技能進行全面、深入的感悟,和學生進行分析,尋找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全面分析,研究如何采取相應的體能補償以及技能拓展,進行針對性的彌補活動,以實現促進學習訓練目標達成和體能“短板”的彌補。同時,師生要共同探討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并要求學生回顧自己的練習,尋找自己存在的個性問題,準確尋找到相應的環節之后,還要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進行“補償性體能”以及技能拓展方面的方案確定,實施有效的練習活動。
補充處理環節:這一環節屬于學生“補償性體能”教學的結束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其中補償性訓練的動作與技能進行整合與處置,在可能的情況下,建立起組合式練習體系,幫助學生提高練習成效。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針對技能練習中的薄弱環節,進行相應的強化訓練鞏固。此后,學生還要進行身心放松的游戲活動,讓學生的機體狀態保持最佳。最后,學生還要分組討論開展補償性學習與鍛煉的感受,包括成果與不足以及建議等方面,每一個小組由組長進行相應的總結與回報,教師進行點評,提煉成功之處,指點不足之處。
二、“補償性體能”素質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環節與要點
在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活動中,運用“補償性體能”素質有效課堂進行教學,能夠針對傳統模式體育教學中技能與動作練習的不足進行優化,能夠在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動力的同時,增強學生學習訓練成效,使學生學會思考與整改,提高教學成效。下面主要選取這一模式不同階段、環節的教學片段進行分析,以發揮拋磚引玉之功效。
較之于其他的學科,數學更顯枯燥,尤其是計算時的不斷練習更顯乏味,學生多有反感。趣味教學法,主要是以講故事、做實驗以及多媒體等趣味性較強的方法為依托來完成教學目的,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
一、增加課堂教學中的趣味性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地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這不但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科目的正確認識,而且可以使其算法和計算的準確率明顯提高。事實上,課堂教學的過程,不僅是學生認知的過程,而且是其不斷發展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的任務在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提供全面而準確的各種學習信息,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思考,最終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創設適合本校學生教學的內容,這有利于引導學生通過主動的學習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這種主動性和興趣,才是課堂教學的根本所在。
二、提高教學練習中的趣味性
課堂教學中的練習課,主要是通過練習來鞏固學生的知識。并培養他們的技能。據調查顯示,目前很多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尤其是計算練習部分最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即題海戰術。教師“自言自語”,學生則埋頭苦算,雖然可能使學生練就了一定的計算速度和技能,但更多的可能是學生產生厭惡之感。鑒于此,筆者認為,教師不可一味地簡單敷衍課堂練習,而是應當努力挖掘其中的趣味性。在此以以下兩種方法為例:
1.智力游戲。在小學數學教材之中,有很多可以擴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題目,借此可帶領學生進入到智力游戲中。實踐證明,就連平時最不愛學習的學生也很愿意一同參與進來,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鞏固了他們的基礎知識,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題目的形式要多種多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定要保證練習題目的形式多種多樣,絕不能一味地進行口算、遞等式或者豎式計算,這樣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之感。要適當地加入形式各異的練習題,讓學生在不同的口味試題中,一直保持著新鮮感。比如。可采用分組輪流接,看一看哪組最快;加上拯救大熊貓,比一比誰能干。通過人為地加入這些趣味性的例子或者活動,可以大大增加練習題的趣味性,并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趣味性教學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創設質疑平臺,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為此,只有使學生充滿疑問,才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使學生有所發現和創造。一般來講,學生也非常愿意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非常關鍵的。在傳統意義上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中,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往往是被動地學習知識,他們缺少探究的意識,常常是依賴于教師,學生被束縛在教學課堂、教材和教師的圈子中,這大大地扼制與壓抑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倡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的主人,教師的教學是服務于學生的,應當激勵學生提問,敢于質疑,創設質疑的平臺,以有效地實施互動教學,使學生從以往的被動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學習熱情,進而也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創建和諧平等的對話機制,以激發學生參與互動
在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事實上就是教師有計劃、有目的性和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學習的一個過程。這是一種合作、交流和溝通的過程,這種活動過程是以生生和師生之間進行互動作為體現形式的,而相反的,教師那種獨白式的講解和權威式的教授就難以實現理想的互動效果,良好的心理環境與和諧、寬松的外部條件有利于課堂教學的互動。為此,創建和諧平等的對話機制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互動的前提條件。和諧平等的對話指的是所有學生的參與,應當包括生生與師生之間的對話,這種對話是彼此之間心靈的溝通,只有如此,才可以實現彼此思想的融合。教師應當及時地反饋學生的回答,以使學生學習新知,也只有如此,才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接受,相反的,倘若這種對話機制是不平等的和不夠和諧的,那么學生就感受不到寬松的環境,不能夠毫無顧忌地敞開自己的心扉,表達自身的感情,這種互動教學是不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師需要堅持以學生作為核心的教學思想,多多地激勵學生、肯定學生和尊重學生,以使和諧平等的氛圍充滿整個教學課堂,從而實現理想的互動效果,大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要求所有的學生集體參與,強化互動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有效的互動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一些學生在集體活動中表現得比較懶散,為此,教師需要使這部分學生都參與進來,以防止學習熱情不均衡情況的出現。因此,教師在實施互動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盡可能地使層次不一樣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互動教學
中,以使這一部分學生呈現自身層次的思維能力,從而激發不一樣層次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應當體現出學生手中學習工具的作用來,以使學生通過借助學習工具探究新知,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從而有效地體現出層次不一樣的學生的思維水平。比如,教師在指導學生認識平行四邊形的時候,先將一個長方形的框架呈現給學生,再順勢一拉,就變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再引導學生考慮: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有哪些呢?學生就能夠通過自身所認知的長方形對平行四邊形的特點進行推導,像是對邊相等和平行等。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對平行四邊形進行認知,教師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互動中,倘若有的學生遇到難題了,那么教師就應當指點學生,與此同時,教師也應當有效地推動與調控學生的學習。在實施互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傾聽和觀察,在恰當的時機提示學生,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少做提示和不做提示,而對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可以提示得多一些。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指導學生一些探究的方法和策略,以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有所發現,從而獲得進步和發展。當然,有些學生在動手操作學具的過程中,會比較盲目,像是有的學生在使用拼圖形的時候,僅僅是感覺好玩,卻不明確自己拼圖形的目的。這時,教師不可以直接批評學生,而是需要進行有效地引導和啟發,以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但能夠得出數學結論,而且還能夠深入地體會到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借助生活經驗,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要想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常常需要借助生活實際中的一些例子對數學問題進行說
明。這就要求教師借助一些生活經驗,實施課本知識實踐化和生活經驗課本化的教學方法。教師應當懂得善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比如,教師在指導學生認識人民幣的時候,不實施傳統意義上僅僅是寫出價格與兌換的教學模式,而是要事先備好一些教學工具,并且組織學生加入,在班級中模擬現實場景中進行購物交易的情境,扮演買賣的角色。這樣,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當學生碰到難題時,教師將一些有意義和共性的問題加以提煉,再有效地指導學生,就會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加輕松,同時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實施互動教學,學生會比較樂意地參與,從而真正地實現數學課堂的高效互動教學,
大大地提高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只有實施互動式的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思想,將互動教學的理念深入地貫徹下去,以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海萍.讓交流彰顯教學活力: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交流[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1(03).
[2]賴春梅.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的若干探索[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02).
引言
隨著教學法研究的逐步深入和發展,新的教學法在繼承舊的教學法優點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和成熟。教學法的選擇和使用并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它受到教學對象、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等因素的影響,常常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TPR教學法作為一種較新的教學方法,在低年齡段的外語教學中教學效果顯著。
美國漢語教學近年來在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數量的不斷擴大下,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除了大學教育和成人教育外,中小學,甚至幼兒園的漢語教育也逐步得到發展,這就要求漢語教師在具體的漢語國際教育中選擇和使用適當的教學方法,達到不同的教學目的。將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法運用到各級漢語國際教育中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的。
美國學生以獨立、自由、創新能力強而著稱,尤其是美國小學生,他們活潑好動,長期受到家庭和學校“自由”管理模式的熏陶,課堂上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樂于提問和回答問題。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漢語教學模式在美國小學課堂里是行不通的,因此TPR教學法在美國小學初級漢語課堂中的運用值得漢語教師思考和研究。
1.TPR教學法概述
TPR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簡稱,漢語翻譯為全身反應法或直接溝通教學法,該教學法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士·艾士耳(James Asher)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
1.1理論基礎
TPR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很廣泛。首先是生理基礎,TPR教學法重視發掘右腦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倡導主管言語性的左腦和非言語性的右腦相結合,促進對語言的學習和理解。通過聽指令,做出動作進行表達,使得右腦參與進來,同時將左右腦獲得的信息相互轉化,加深語言的理解和記憶。其次是心理學基礎,根據心理學中的“記憶痕跡”理論,記憶聯系越廣泛,記憶聯想越容易,則記憶效果就越好。TPR教學法通過做動作、玩游戲等方式,擴充外語單詞本身意義的聯系,使學生容易記住所學內容。最后是語言學基礎,TPR教學法受到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和克拉申的輸入假說理論的影響,強調采用多種方式增加學習者的信息輸入,當學習者通過可理解性的輸入達到一定語言能力時,話語能力就會自然而然地增強。
1.2教學模式
TPR教學法的基本教學模式以“聽,做動作”為主。教師首先用目的語發出指令,并且自己做出動作,學生觀察。然后教師再次發出指令,讓學生完成動作。最后學生自己發出指令,并做出相應的動作。在基本教學模式上,可以演變出其他模式,例如學生分組進行練習,由一學生發出指令,其他學生根據指令做出動作,熟練后互換角色進行練習。在高級階段的學習中,也可將簡單的動作指令換成較為復雜的幾個連續的動作指令進行練習。在TPR教學模式中,教師使用的語言以祈使句為主,同時對待學生的錯誤采取較為寬容的態度,盡量營造輕松無壓力的學習氛圍。
1.3教學方法
TPR教學法多種多樣,常見的有直接教學法、游戲教學法、演示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直接教學法指教師通過使用實物和教具,直接把目的語信息輸入給學生,如教師可以使用卡片、圖畫、照片和實物的方式展示給學生,重復單詞的發音,等學生掌握后,可以采取教師或學生說單詞,其他學生舉起卡片或指出照片和實物的方式進行練習與鞏固。游戲教學法沒有特定的規定,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游戲,目標是通過玩游戲的手段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教師要提前將游戲組織和實施計劃好,并明確游戲規則,確保游戲的順利進行。演示教學法也叫表演教學,教師通過表演和動作示范闡釋語言信息,再要求學生模仿教師的表演和動作。在進行表演和做動作的同時,重復目的語,建立語言和動作之間的聯系。情境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在課堂上模擬建立真實的語言交際情境,通過在真實情境下,利用目的語言完成交際任務,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
2.TPR教學法在美國小學初級漢語課堂中的運用
美國小學外語教學要求使用沉浸式教學法,即教師必須盡可能地使用目的語進行教學,對于零起點的初級漢語學習者來說,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做到使用目的語教學,學生還能很容易明白教學內容。TPR教學法被選用作為美國小學初級漢語課堂的主要教學方法。
2.1教學實例
在以上教學實例中,教師用了四個教學過程進行教學,首先是復習熱身,教師使用了TPR教學方法中的直接法進行數字復習,學生通過回答和做動作,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并活躍課堂氣氛。其次是新課導入,教師使用了TPR教學法中的演示法,借助多媒體工具和制作的教具,以歌曲的形式唱出時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便于學生記憶和參與課堂活動。再次是練習鞏固階段,教師使用了TPR教學法中的游戲法,讓學生用雙臂展示鐘表指針位置,加深記憶,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最后是作業布置,教師使用了TPR教學法中的情境法,讓學生回家后在真實的生活語境中,使用漢語告訴父母時間,完成詢問和回答時間的交際任務。
2.2調查反饋
教學結束后,通過訪談和調查問卷的形式,對TPR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及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整理。87%的學生認為展示和表演的方式對自己學習語言很有幫助;94%的學生喜歡以做游戲的方式進行語言學習;73%的學生認為邊說邊做的方式對目的語單詞的記憶非常有幫助。較之其他傳統的外語教學方法,教師使用的TPR教學法在低年齡段的初級漢語教學中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受到絕大部分學生的歡迎和認可。
3.TPR教學法的優點和不足
TPR教學法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學生參加課堂教學活動;能夠較為直觀地向學生展示目的語單詞的意義,便于學生理解和學習;能夠促使學生協調左右腦進行語言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學習氣氛,學生學習興趣更高,壓力更小;注重先理解、后運用,多感官參與,語言學習效果較好。
TPR教學法適合理解力較弱的低年齡段學生,對高年級學生不適用;該教學法適合教授較為具體和簡單的教學內容,不適用于教授抽象復雜的教學內容;適用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對讀寫能力的培養作用較少;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對教師有著較高的課堂管理能力的要求。
結語
TPR教學法在美國小學初級漢語課堂中的運用效果是不錯的,但是它在其他國家、其他年級,以及和其他教學法共同使用的情況,還需要漢語教師的不斷實踐和教學研究者的理論支持。教師在選擇使用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時,都應該對其特點有所了解,盡量揚長避短,盡其所用。
在具體的外語教學實踐中,我們常說:“教學有法,法無定法”,也就是說,教學方法只是教師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任務的手段而已,不應該作為教學水平高低或教學效果優劣的唯一評價手段。在當今的外語教學中,使用單一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情況已經非常少見,而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共同幫助教師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任務的情況成為將來外語教學的新趨勢。
參考文獻:
[1]James J.Asher,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s[M].Los.Gatos,CA:Sky Oaks Productions,1996.
[2]Michael J.Wallace,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Stephen D.Krashen,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The Easy Way[M].Culver City,CA:Language Education Associates,1997.
[4]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7.
一、教師引導,趣味學習
天性使然,小學生大部分對游戲抱有一定的興趣。在對小學生進行科學知識教授的過程中,教師能做到合理的引入融入了一定課本知識的科學游戲,往往能夠事半功倍。而對于課堂游戲的應用,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本文認為有以下幾點:基于興趣,合理安排是基礎;實踐操作,小組模式是前提;全面參與,師生配合是關鍵。
1.基于興趣,合理安排
教師在運用教育游戲,要充分了解小學生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力求將科學教材中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并將這些淺顯易懂的知識合理的融入教育游戲中去。這就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師所安排的科學游戲,要能夠成功引起同學們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另外,教師還要注意游戲任務要明確,操作步驟也不能太過復雜,一定要從生活中的小發現、小知識人手,讓小學生在相對輕松和自由的課堂氛圍中完成知識的學習,并且加深他們的印象。
2.實踐操作,小組模式
在利用教育游戲進行課堂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實踐開展游戲,學生自己進行實踐操作,不但能夠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且可以有效開拓他們的視野,讓學生自己發現生活中的科學現象,遠遠比填鴨式的課堂教育有用得多。比如,講植物分類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草坪或者學校的樹林里進行觀察,同時進行游戲比分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要注意提醒他們愛護花草,不要隨意采摘。
另外,劃分小組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監督,共同進步。游戲結束后,小組的成員之間討論這節課給他們的啟發,然后,輪流選擇小組代表發言,并采用那個積分制,將他們自己的實驗成果以獎品的形式分發給他們。
3.全面參與,師生配合
要想真正提高課堂質量,就得做到全面參與,師生配合。首先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備課,將知識轉換成小學生能夠接受得了的游戲方式,然后再教授給他們。學生也要適當預習,當教師針對某個實驗現象提問時,預習過的同學能夠準確回答出來,無形中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二、寓教于樂,意義重大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激發出學生科學課程的興趣,調動小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進而獲得良好的教育結果,最終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1.激發興趣,提高效率
將教學游戲應用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提高小學課堂學習的熱情。畢竟,傳統的課堂缺少教師與小學生的互動,導致很大一部分小學生在課堂上走神,不能靜下心來學習。而寓教于樂的新型模式,迎合了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提高了小學生的學習效率。
2.提高質量,豐富內容
一、新課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意義
高中數學學科本身理論性較強且知識面較廣,在實際落實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在高考中能夠取得好成績,教師通常都是以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來實現知識的傳授,再通過題海戰術這一教學方法來確保學生實現對知識的鞏固吸收。但從當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看,整體教學效率過低,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手段單一且教學氛圍壓抑,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主觀積極性無法被激發,進而嚴重阻礙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升。而在新課改全面深入的背景下,要求高中數學教學要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與學生的學習效率,以確保學生在全面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在全面落實新課改要求的過程中,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新課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1.更新教學理念,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長期束縛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依舊是以教師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重點知識的講解上,通過板書的方式來實現固定解題思路的傳授,在此過程中,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生無法實現有效的理解與吸收,久而久之,對數學學科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被動消極的學習態度使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降低。因此,要想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就要求教師要實現教學理念的更新,以落實新課改的全面要求為出發點,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積極性,打破傳統“灌輸填鴨式”教學模式的束縛,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2.創新教學方法,以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積極性
要想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實現數學知識的有效傳授,就要求教師在更新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探索求知欲,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進而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來提高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效率,并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具體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探究式教學法。采用這一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模式下,逐漸具備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具備較強團隊合作意識,并實現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確保學生逐漸具備數學學習的能力。
3.豐富教學手段,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將多媒體等教學設備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能夠在吸引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主觀積極性的基礎上,通過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將其應用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實現對相應教學軟件的完善設計,確保能夠將課堂教學的重難點進行清晰的講述,以解決在傳統課堂教學手段下教師重復講解知識點時通過“粉筆+黑板”的方式所存在的弊端。同時,將教學的重難點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能夠使學生通過拷貝電子資料來實現課后的鞏固復習。綜上所述,在新課程背景下,為了進一步提高高中數學學科教學的效率,就要求教師在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豐富教學手段,并實現多樣化教學情境的創設,進而明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興趣與主觀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索求知欲,并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簡單化、生活化,以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與基礎上,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落實新課改的全面要求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當今的教育領域,令很多家長和老師困惑的問題就是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問題,一些家長和老師普遍地反映,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極其低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展課后輔導工作,通過給學生補課的方式欲求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但是事實證明,學生在繁重課外輔導的作用下,學習成績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學生由于缺乏適度的課外自由活動時間,大腦得不到休息,產生了疲憊厭學的傾向,所以,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就必須從課堂教學入手,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談談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首先,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課堂的學習氣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學生只有在積極、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的促動下,才能熱情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一定要為學生營造親切、自然的學習氛圍,公平對待每一名學生,讓他們擁有平等的發言機會,并及時提問,通過這種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的心思完全放在課堂學習上,并鼓勵他們展開合理的想象來自由發揮,尊重學生有創意的想法,對他們的發言無論正確與否,教師都要以鼓勵為主,進行積極的評價。教師可以通過展開對話,朗讀課文比賽或者播放英文電影的形式來提高課堂的活潑與活躍的氣氛,用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引入實物,形象教學。中小學英語的學習還處于一個基礎學習階段,教師可以把實物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直觀又形象的感覺下,加深對語言的理解。
把意思相近的單詞的放在一起區分,例如: cup茶杯, glass玻璃杯, bottle瓶子, can罐子——這些都是生活中常用的液體容器。為了加深對它們的理解,教師可以把具體的實物拿到課堂上來,指著每一個容器讓學生說出相對應的英語名詞,學生在這樣的形象思維的作用下會加深對這些詞的理解和記憶。
再比如,區別in和on兩個介詞,教師可以把一個透明的盛滿水的容器放在桌面上,在水里面放入一個蘋果和一個氣球,這時,蘋果一定沉入杯底,然而氣球卻在水上飄著,這樣就能形象地區分這兩個介詞的用法。
教師也可以通過借助肢體語言來幫助學生學習,例如:在學習人體器官的單詞時,教師可以通過指著自己的身體器官來引導學生學習eye, nose, arm, leg和tongue等名詞,可以做個小游戲,將一名學生叫到臺前,讓學生隨機展示身體的各個部位,由慢到快,逐漸加快速度,讓學生對應說出這些器官的名稱,這樣學生就會在最快的時間內,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濃厚的興趣學會這些單詞。
再次,純粹的英語課堂,培養語言感覺。英語是一門講求交流和溝通的語言科目,因為真正的語言習得都是先從聽力開始的,學習一門外語也要先從聽說開始,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使用英語,要求學生也盡量使用英語展開對話,如果學生出現理解困難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簡單的詞匯對其進行解釋。為了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可以摘取教材內容中的話題,例如: 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sport/animal? 針對同一問題,學生分兩人一組,展開討論,要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觀點,但是前提是用英語去表達,為了確保學生的討論不偏離學習的主題,教師可以把這一單元的相關詞組羅列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利用這些單詞和詞組,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單詞,而且也達到了靈活應用的效果。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聽力水平,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有意義的、語言比較基礎的英文電影,例如《獅子王》,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給出對應的字幕,要讓學生通過畫面與人物的對話自己來理解其中的意思,在看完電影后,要針對不同的情節設置相關問題,讓學生回答,最后再讓學生通過對電影的觀賞用英文說出自己的感想,如果學生不能及時回答問題,教師要將視頻反復播放,引導學生仔細聽,如果仍未見成效,教師可就要深入探究原因,如果是發音的問題就要從音標上重新完善對單詞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