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9:3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藥學研究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Abstract:ObjectiveToreviewthegeneralsitu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elletsfromvariousaspectssuchasitsresearchdirection,types,conventionalexcipientsandtechnicalprocess.MethodsConsult,reviewandanalyzetherecentliteratur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elletsinformulaoptimization,technicalprocess,invitroreleasecharacteristicsandsoon.Result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elletisakindofdosageformwhoseexcipientsarefacile,technicalprocessesarevariousandimprovementisconvenient.ConclusionAsagooddosageform,traditioralChinesemedicinepelletshavemuchvalueforexploitationandapplication.
Keywords:Pellet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dvanceinstudy;Review;Technicalprocess
微丸劑(pellets)又稱小丸劑,是指直徑約為1mm,一般不超過2.5mm的小球狀口服劑型。我國古代就有中藥微丸制劑,如“六神丸”“喉炎丸”“牛黃消炎丸”等,但這些微丸劑型多限于處方劑量小、治療喉部炎癥藥物的應用,且制備工藝落后,存在工作強度大、效率低等缺點。隨著近現代藥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微丸制劑與其他口服制劑相比,自身有許多優點,如一個劑量由多個分散單元組成,口服后可大面積、均勻地分散在胃腸道,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胃腸道的轉運不受胃排空的影響,吸收重現性好;不同釋藥速率小丸的組合,容易實現預期的釋藥速率,達到理想的血藥濃度;緩、控釋微丸比單元的緩、控釋給藥系統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避免藥物突釋帶來的危害;具有改良的靈活性,可進一步裝囊、壓制成片劑或包裹特定的衣膜等。因此,目前,微丸劑型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已經得到了廣泛研究,對提升中藥制劑水平,實現中藥制劑現代化也有重要意義。本文就近年來中藥微丸在研究方向、類型、常用輔料和制備工藝等方面的研究概況進行綜述。
1中藥微丸研究的方向
目前,中藥微丸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中藥微丸原料的研究
制備中藥微丸的原料多數是中藥材的浸提物。由于中藥浸提物粉體大都性質不良,存在黏性大、易吸濕結塊、流動性差等問題,而微丸原料的性質又關系到中藥微丸的成型和質量,因此,對中藥微丸原料性質的研究非常重要。陳志杰等[1]對傳統中藥加工粉末和中藥噴霧干燥粉末微丸成型進行了比較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中藥材粉末制備微丸的成型性能良好,在分別以水、蜂蜜、蔗糖、PVP水或醇溶液等多種黏度差異較大黏合劑下,均能成型良好;而中藥提取液的噴霧干燥粉末吸濕性較大,可塑性差,成型難度比中藥材粉末大,僅以PVP乙醇溶液為黏合劑時才可避免微丸成型工藝中易吸濕、或黏附于鍋壁、或易成團的難題。王魯敏等[2]通過對葛根、柴胡等中藥浸膏混合粉體為原料用擠出滾圓法制備中藥微丸的研究,指出以中藥浸膏粉體為原料用擠出滾圓法制備微丸的技術關鍵是降低浸膏軟材的黏度。目前,對中藥微丸原料的研究僅限于通過制備成品的好壞和收率等來間接認識原料的性質,而對原料的性質如黏性、可塑性、流動性、吸濕性等的直接研究以及這些性質與中藥微丸的成型性之間的定性或定量關系未見報道,可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1.2提高中藥微丸載藥量的研究
由于中藥浸膏粉體的不良性質,采用一般工藝制備微丸時常需加入大量輔料來幫助微丸成型,因此通常中藥微丸載藥率偏低。在中藥微丸處方篩選時,輔料和藥物有一個合理配比的問題,輔料的運用不能因降低浸膏的黏性而無限加大比例,需要兼顧微丸中有效藥物含量的要求。目前,提高中藥微丸載藥量的方法有選用性能好的輔料、改進制備方法、精制中藥浸提物以減少投膏量等。王魯敏等[3]以中藥石蓮花與燕子掌的納米浸膏粉體為模型藥物,研究了擠出滾圓制粒法制備高含藥量、高產率納米中藥微丸的工藝方法,通過采用適當的輔料(MCC和殼聚糖)和控制擠出機的擠出力(選擇雙螺桿擠出機、控制擠出孔板厚度)和滾圓機的滾圓速度(不同的滾圓階段采用變滾圓速度的方法),首次成功地制備了高載藥量的中藥純浸膏微丸,可使微丸中中藥浸膏的含量由通常的20%提高到50%。李青坡等[4]以中藥復方葛根芩連湯為模型藥物,對采用擠出-滾圓法制備高載藥量微丸進行了研究,通過控制水分比例、擠出速度、滾圓轉速和滾圓時間4個關鍵參數,可得到粒徑分布窄、圓整度好、密度大、表面光滑的70%載藥量的葛根芩連微丸,指出制備高載藥量的中藥復方微丸的要素之一是要解決復方提取物量大的問題,解決辦法是在兼顧藥效的前提下,對復方進行精制以減少復方提取物量。
1.3已有中藥制劑品種改制微丸劑型的研究
1.3.1提高藥物制劑的穩定性劉旭海等[5]將已上市的二類新藥博洛克膠囊(蚓激酶腸溶膠囊)改制成微丸劑。改劑的原因在于已有品種博洛克膠囊內的藥粉吸濕性強,存放時易導致膠囊變脆而破損,并使內容物黏到其他完好膠囊的表面,從而影響成品的外觀,造成藥粉的大量浪費和增加藥品的污染機會,延長生產周期。將其改制成腸溶微丸胃溶膠囊以后,膠囊內容物從粉末態改變成微丸,減少了藥物的表面積和吸濕性,制劑的質量穩定性增加。微丸灌裝不存在藥粉浪費問題,不需要挑揀和拋光,減少了生產工序,降低了生產成本。
1.3.2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程嵐等[6]基于微丸劑比表面積大、溶出速度快、釋藥均勻穩定、可靠等優點,將愈風寧心片改制成愈風寧心微丸。兩者的溶出度比較實驗結果是,Td由改劑前的61min減為改劑后的4.8min,T50由45min減為4.3min,表明愈風寧心微丸較愈風寧心片溶出快。何蘭茜等[7]將元胡止痛糖衣片改制成元胡止痛微丸膠囊劑后,改劑前片劑的Td和T50分別為微丸膠囊的5.64倍和4.22倍,表明元胡止痛微丸膠囊比元胡止痛片溶出快,具有顯效快的特點。
1.3.3提高藥物的安全性,減少服藥次數
方芳等[8]針對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和脈管炎等的毛冬青普通制劑存在服藥次數多,有明顯“峰谷”現象,不良反應較多的缺點,將毛冬青普通制劑改制成毛冬青的緩釋微丸膠囊,以提高藥物療效、減少不良反應和服藥次數,使傳統中藥制劑現代化。將毛冬青總皂苷提取物與淀粉、糊精等輔料混合均勻,以黏合劑制濕顆粒后,包衣鍋中滾圓,烘干,收取24~18目的微丸,再用乙基纖維素為包衣材料,PEG1000為致孔劑,用滾轉包衣法將含藥微丸包覆緩釋衣膜后,裝入1號胃溶性硬膠囊,制成毛冬青緩釋微丸膠囊,經體外釋放度試驗,得出其體外12h的釋藥曲線方程為Q=18.415t1/2+29.649(r=0.9874),符合Higuchi方程,表明毛冬青緩釋微丸膠囊具有較好的緩釋性能。
陳大為等[9]以乙基纖維素、硬脂酸鎂等疏水性物質為骨架材料,以擠出滾圓法制備了燈盞花素緩釋骨架微丸,以減少燈盞花素普通制劑的用藥次數。經體外釋放度實驗,其體外12h的釋藥曲線方程為Q=33.09t1/2-0.67(r=0.9891),符合Higuchi方程,表明燈盞花素緩釋骨架微丸具有較好的緩釋性能。
1.3.4減少服用劑量
何蘭茜等[7]將元胡止痛糖衣片改為元胡止痛微丸膠囊劑后,減少了服用量。每粒元胡止痛微丸膠囊(內裝微丸0.5g/粒)含原生藥約1.03g,而元胡止痛糖衣片每片含原生藥約0.67g,即每粒膠囊所含原生藥量相當于1.5片糖衣片所含原生藥量,服用量上,元胡止痛微丸膠囊服3粒~4粒/次,而片劑服用量為4~6片/次。元胡止痛微丸膠囊前處理工藝和片劑一致,其服用量減少在于改劑后成型的輔料用量比片劑的輔料用量少,提示微丸劑的載藥量高于片劑。
1.3.5增加臨床適用的新劑型
王征等[10]針對臨床用于治療各種血栓疾病的重組水蛭素在劑型上僅有注射劑,不能滿足臨床用藥多樣化要求的不足,將重組水蛭素研制成腸溶包衣微丸,使患者用藥方便,可自行給藥。
1.4中藥復方微丸的制備
研究中醫臨床用藥主要是中藥復方的應用,講究中藥的配伍使用,發揮的是多種中藥的綜合效能。而中藥復方微丸比中藥單體有效成分微丸的制備研究更復雜,主要由于中藥復方成分復雜,成分間性質各不相同,導致性質差異較大的成分從同一制劑中釋放的行為存在差異,從而可能影響中藥復方的整體療效。目前,對中藥復方微丸的研究除了進行單純的微丸制備成型工藝方面研究以外,也有人開始研究探討中藥微丸制劑如何制備才能發揮復方中藥君臣佐使的用藥特點,使之更符合中醫藥的基本理論。戚秋鵬等[11]對中藥復方制劑萬氏牛黃清心丸改制成萬氏牛黃清心微丸進行了研究。采用在不同pH條件下溶解的丙烯酸樹脂EudragitL30D-55和EudragitL100/S100的混合物為包衣材料,制備梯度釋放的緩釋微丸,再裝膠囊,制備pH依賴型緩釋膠囊。再選擇復方中的難溶于水的鹽酸小檗堿和易溶于水的黃芩苷為指標成分,采用模擬人體胃腸道pH變化的溶出介質進行復方微丸的體外釋放度實驗。結果表明,pH依賴型萬氏牛黃清心微丸,可使復方中理化性質差異較大的化學成分在體內不同部位隨著“膜溶”而基本達到同步釋放,符合中醫藥的基本理論,對于中醫藥復方緩、控釋制劑的研究具有啟示意義。
2中藥微丸的類型
按照中藥微丸原料的特性可分為以下幾類:
2.1中藥有效成分的微丸制劑是以中藥材中提取分離得到的單體成分為原料,加適宜賦形劑而制成的微丸劑。目前,多見以單種有效成分為原料的中藥微丸,而混合單體的中藥微丸未見報道。宋磊等[12]以中藥苦參中的有效成分苦參堿為原料,采用溶液上藥法,以空白丸芯為載體,將苦參堿以溶液形式,采用流化床底噴裝置包裹至空白丸芯表面,干燥后,在含藥微丸外包以乙基纖維素水分散體(Surelease),制備了苦參堿緩釋包衣微丸。張俐偉[13]以特種紅蚯蚓中提取的蚓激酶為原料,采用沸騰制粒裝置頂噴制藥丸,底噴懸浮包衣技術將其制成蚓激酶腸溶微丸。經體外釋放度試驗考察,該品在《中國藥典》規定的酸性介質中幾乎不釋放,而在仿人工腸液中則釋放80%以上,達到了腸溶目的,保證了蛋白質類藥物藥效的發揮。
2.2中藥有效部位的微丸制劑是以處方中藥材經提取分離得到的有效部位為原料,加適宜賦形劑而制成的微丸劑。這類微丸劑的原料有的是某一類有效部位,如人參總皂苷、毛冬青總皂苷;有的是多類有效部位組成的復方,如葛根芩連微丸的原料[4]、萬氏牛黃清心微丸的原料[11]。陳修毅等[14]制備了人參總皂苷磷脂復合物包衣微丸,以人參總皂苷與磷脂的復合率為指標,采用正交實驗優化了人參總皂苷磷脂復合物的制備工藝。根據微丸質量的綜合評價方法,以正交實驗優化了微丸素丸的制備工藝。采用微型流化床包衣設備,將微丸包上HPMC薄膜衣,并測定了溶出度。結果人參總皂苷與磷脂的復合率可達100%,微丸的綜合質量評價指標達到優秀,包衣微丸的溶出度比較理想,表明采用適當的制備方法和包衣工藝,可制得人參總皂苷磷脂復合物及其包衣微丸。
2.3中藥浸膏的微丸制劑是以處方中藥材經提取制得的浸膏為原料,加適宜賦形劑而制成的微丸劑。陳紅霞等[15]以當歸補血復方提取浸膏粉末為原料,采用擠出-滾圓法制備了當歸補血微丸,并對所制微丸的粉體學性質和溶散時限進行考察。結果表明,所制微丸圓整度、流動性好,溶散時限合格。
3中藥微丸的常用輔料
3.1賦形劑由于制備中藥微丸的原料常為不良性質的中藥提取物,因此,通常需加入適當的賦形劑改變之,如降低中藥浸膏的黏度而幫助成型。
目前,國內制備中藥微丸最常用和最主要的賦形劑是微晶纖維素(MCC),國內無論用擠出滾圓制丸、離心造粒制丸還是流化床噴霧制丸,多將MCC作為中藥微丸制備的主要輔料。MCC是一種成球促進劑,它能控制水在濕料中的分布和運動,能將水保留在球粒內部空隙處,使物料較易變形。MCC對不同性質和用量的藥物均有良好的促進成球作用,所制微丸均有較好的圓整度[16],并具有較高的強度和硬度,不會出現塌崩現象[17],故是中藥微丸中較理想的輔料,也有少數研究者[8,18]選用糊精或淀粉為主要賦形劑。中藥微丸除以MCC為主要賦形劑外,還常加入乳糖、殼聚糖或微粉硅膠等輔助MCC調節中藥浸膏的黏性和吸濕性。若制備緩釋骨架微丸,則常加入乙基纖維素(EC)、硬脂酸(SA)等疏水性物質為骨架材料。
中藥微丸由于其大部分原料是黏性較大的中藥浸膏,故制備時常用的潤濕劑為水或一定濃度的乙醇溶液,即能使之黏結成顆粒,且乙醇溶液的使用可降低中藥浸膏的黏性;一些黏性小或成球性差的中藥浸膏原料,則常用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水或乙醇溶液為黏合劑,常用濃度為3%。
3.2衣膜材料中藥微丸丸心制備好以后,為提高制劑的穩定性或按規定要求釋放藥物,常在其外包裹特定的衣膜。所包衣膜主要有:胃溶性薄膜衣、腸溶性薄膜衣和緩釋薄膜衣。胃溶性薄膜衣材料常用HPMC;腸溶性薄膜衣材料常用丙烯酸樹脂類,如EudragitL30D-55,EudragitL100,EudragitS100等;緩釋薄膜衣材料常用乙基纖維素。衣膜處方中的增塑劑常用PEG類、檸檬酸三乙酯、精餾椰子油、油酸等,有的還在包衣處方中加入滑石粉或微粉硅膠作抗黏劑。
4中藥微丸制備工藝的研究
4.1中藥微丸的制備方法中藥制劑中很早就有微丸制劑,早期的制備工藝主要是手工泛丸,存在工作強度大、效率低等缺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制劑設備、工藝及輔料得到迅猛發展,目前國內制備中藥微丸的方法主要有泛制法、擠出滾圓法和流化床法。
4.1.1泛制法
4.1.1.1傳統泛丸法傳統泛丸法主要依賴荸薺式糖衣鍋。此法設備簡單,投資成本低,但對操作者的經驗要求高,并且其干燥能力低,間斷噴霧,特別是水相噴霧生產效率極低,工藝重復性極差[19]。何蘭茜等[7]采用傳統包衣鍋制丸法制備元胡止痛微丸。先取過30目篩的空白糊精丸芯于包衣鍋中滾轉,不斷噴入復方提取藥液潤濕,并少量多次加入白芷細粉,滾至圓形小丸,干燥,篩取過20目篩的小丸,即得。
4.1.1.2離心造粒法離心造粒法是近年來中藥微丸制備研究的熱點之一,是利用改進的包衣設備進行微丸生產的一種方法。經過改進的包衣設備制備微丸具有干燥速度快,操作時間短,密閉操作、無粉塵飛揚、交叉污染小,連續噴霧、可采用程控操作,所制微丸真球度高等優點[19]。該法制備微丸時多以大小在600~400μm的空白丸核或含藥母丸為底物,將底物輸入到旋轉的轉子上使成底物的粒子流,再將藥物與輔料的混合物及黏合劑分別噴入其中,增大,滾圓,制得微丸。宋洪濤[20]、戚秋鵬等[21]分別對離心造粒法制備麝香保心微丸和萬氏牛黃清心微丸的工藝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影響離心造粒法制備微丸的工藝因素主要有:主機轉盤轉速、噴漿泵轉速、噴氣流量和供粉機轉速。主機轉盤轉速直接影響粉末和黏合劑的混合均勻程度,其轉速小時(100r/min),大部分粉末依附于底盤而達不到均勻潤濕,大的聚集塊與粉末并存,微丸收率低;噴漿泵轉速影響黏合劑加入速度,噴漿泵速度增加,顆粒粒徑迅速增加,噴漿泵速度過小,顆粒粒徑偏小,噴漿泵速度過快,大顆粒顯著增加,顆粒表面粗糙不均勻;噴氣流量影響黏合劑的霧化效果,噴氣流量偏小時,黏合劑霧化效果不好,顆粒粒徑差異較大,當霧化條件改善后,顆粒粒徑趨于一致,但噴氣流量過大時,會引起大部分藥物粉末濺起而不能依附于底盤而達不到均勻潤濕,微丸收率低;供粉機轉速關系供粉的速度,直接影響微丸的收率。而滾圓時間對微丸的粒度分布、休止角、松密度無明顯影響。
4.1.2擠出-滾圓法擠出-滾圓法是近年來中藥微丸制備研究的另一熱點,是目前國際上較為廣泛應用的制丸方法之一,具有制粒效率高、顆粒分布帶窄、圓整度高、顆粒表面光滑、生產效率高、勞動強度小、能適合工業生產需要等優點[7]。擠出-滾圓法制備微丸是將藥物和輔料細粉混合均勻后,加入黏和劑制軟材,置于擠出機中,制得細條狀軟材,再倒入滾圓機中,在高速旋轉的齒板上切斷,滾圓,成圓球,干燥,整丸,即得。李青坡等[4]用擠出滾圓法制備葛根芩連微丸,采用單因素考察法,對影響成球的4個關鍵參數水分比例、擠出速度、滾圓速度和滾圓時間逐一進行篩選優化,結果制得載藥量達70%、圓整度好、粒徑分布窄、收率在90%以上的葛根芩連微丸。任謙[22]對擠出-滾圓法制備羚翹解毒微丸的工藝進行了研究,采用單因素考察法研究了影響微丸制備的處方因素(MCC用量、潤濕劑水的用量)和工藝參數(篩板孔徑、擠出速度、滾圓速度和滾圓時間),結果潤濕劑用量、滾圓速度和滾圓時間是影響該品制備的關鍵因素,而篩板孔徑和擠出速度對微丸粉體學性質無顯著影響。根據目前文獻研究表明,采用該方法制備中藥微丸的關鍵是控制軟材適宜的黏度,主要是通過控制潤濕劑或黏合劑的用量以及控制賦形劑的用量。在軟材黏度控制適當的前提下,再通過控制關鍵工藝參數可制備理想的中藥微丸。
4.1.3流化床法流化床法制備中藥微丸是集制粒、干燥、包衣一步完成的制備方法,目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將藥物與輔料置于流化床中,鼓入氣流,使之混勻,再噴入黏合劑,粉末間不斷發生凝結形成顆粒直至需要的粒度大小停止噴霧,即可制得微丸,所得微丸可直接在流化床內干燥并包衣。另一種方式是以空白丸芯為載體母核,將其置于流化床中,鼓入氣流,使成懸浮流化狀態,將藥物以溶液或混懸液的形式和黏合劑混合后噴入,包裹在空白丸芯表面,干燥,即得。后一種方式文獻報道較多。張俐偉[13]以粒度直徑0.7~0.9mm的市售空白丸芯為載體置于流化床造粒機中,將HPMC溶液與蚓激酶溶液混合后以頂噴方式噴入,制備蚓激酶腸溶包衣微丸的含藥素丸。宋磊等[12]采用市售空白丸芯為載體,將苦參堿以溶液形式,采用流化床底噴裝置包裹在空白丸芯表面制備苦參堿微丸。流化床法制備中藥微丸需要控制的工藝參數有:流化風量、進風溫度、出風溫度、物料溫度、霧化壓力、噴嘴直徑、噴霧速度。
以上常用中藥微丸的制備方法除傳統泛丸法外,均是借鑒化學藥微丸的制備方法,在化學藥微丸制備方法中還有液相中制備微丸、振動噴嘴裝置法制備微丸(滴制法)、熔融法制備微丸等,這些方法未見運用到中藥微丸的制備中,還有待于探索其使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2中藥微丸制備工藝研究中的評價指標中藥微丸制備工藝研究中常用的評價指標有:圓整度、粒度分布、載藥量、收率,如需進一步制成其他劑型,還需考察:堆密度、休止角、脆碎度和崩解度或體外釋放度等。其中圓整度是評價微丸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反映微丸成球性的好壞,直接影響微丸的釋藥特性與質量。反映微丸的圓整度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測定微丸的平面臨界角來間接反映微丸圓整度情況,平面臨界角越小,則微丸的圓整度越好[4];另一種是直接在光學顯微鏡下測定微丸的最大徑和最小徑,以最大徑和最小徑的比值來評價小丸的圓整度。二者比值越小,圓整度越好[22]。粒度分布和載藥量反映微丸的均勻性好壞,載藥量與微丸的服用劑量有密切關系;休止角反映微丸的流動性;脆碎度反映微丸剝落趨勢。以上中藥微丸的評價指標能夠全面反映微丸劑型本身的質量,但對于中藥復方微丸含藥量的評價,依然存在如何評價才能代表中藥復方特點的問題。
5結語和展望
中藥微丸劑型適用范圍廣泛,不僅適用于植物和礦物類中藥,還適用于有效成分性質特殊的動物類中藥;制劑原料形式上既可以是中藥的提純物,即有效成分或有效組分,又可以是中藥材或中藥復方經提取的浸膏,也可以是中藥材粉末。中藥微丸的改良性能靈活,可以進一步制成膠囊劑、片劑,也可以在微丸外包裹特定的衣膜材料如腸溶衣膜、緩釋衣膜等得到特殊性能的微丸。中藥微丸制備工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國外微丸生產的先進工藝大膽創新,制備方法多樣,其評價指標也亦趨向客觀和標準化。中藥微丸自身具有許多優勢。因此,它是一個研究開發中藥新藥的良好劑型,對于提高中藥療效、促進新藥開發和推動中藥的現代化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陳志杰,郭紅英.中藥噴霧干燥粉末微丸成型工藝中粘合劑的選擇[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3,17(2):33.
[2]王魯敏.中藥浸膏微丸的制備研究[J].制劑技術,2005,14(8):47.
[3]王魯敏,潘家禎.擠出滾圓法制備納米中藥微丸的工藝研究[J].機械工程師,2005,5:68.
[4]李青坡,游劍,楊蕾,等.擠出滾圓法制備葛根芩連微丸[J].中草藥,2005,36(10):1473.
[5]劉旭海,張俐偉,李立新.蚓激酶腸溶微丸的制備[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4,11(9):804.
[6]程嵐,袁子民,趙琳,等.愈風寧心微丸與愈風寧心片溶出度的比較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1):76.
[7]何蘭茜,潘琦,劉佩華.用微丸技術制備元胡止痛膠囊與元胡止痛片溶出度的比較[J].中成藥,2001,23(4):240.
[8]方芳,張應輝,袁海龍,等.毛冬青緩釋膠囊的制備[J].藥學學報,2004,20(6):470.
[9]陳大為,張彥青,鄒艷霜,等.燈盞花素緩釋微丸制備工藝與處方優化的研究[J].中草藥,2003,34(11):990.
[10]王征,楊麗,唐星,等.重組水蛭素腸溶包衣微丸的制備及體外釋放行為考察[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5,22(6):413.
[11]戚秋鵬,王中彥,莫鳳奎.pH依賴型萬氏牛黃清心緩釋膠囊的制備與體外釋放[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04,35(4):219.
[12]宋磊,張亞瓊,郭圣榮,等.苦參堿緩釋包衣微丸的研制[J].中國藥學雜志,2005,40(16):1238.
[13]張俐偉.蚓激酶腸溶微丸的制備及其膠囊劑釋放度研究[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4,16(2):75.
[14]陳修毅,王東凱,顧艷麗,等.人參總皂苷磷脂復合物包衣微丸的制備[J].中國藥學雜志,2003,38(6):438.
[15]陳紅霞,賈曉斌,陳彥,等.當歸補血微丸的制備及其質量控制[J].中國藥房,2006,17(19):1476.
1我國臨床藥學工作的現狀
1.1缺乏人才在我國高等院校,藥學專業一般為4年制(藥理5年制),課程主要以化學為主,培訓方向也是實驗室藥學研究,如藥品的穩定性和配伍穩定性、處方篩選、制劑工藝、藥品檢驗方法、藥品的體內外質量評價等,沒有與臨床用藥直接相關的內容,如對藥物體內外處置的影響等。即使是華西醫科大學曾經設置的5年制制藥學專業的學生,其臨床實習時間與國外相比也明顯偏少,畢業后不可能給予臨床很大的幫助,也無法與醫師交流。
1.2臨床藥學工作沒有得到重視長期以來,人們心目中的藥師,總是與抓草藥、配藥水聯系在一起,與藥房、藥店、藥庫聯系在一起。藥學本科教育出現后才逐步有所改觀,但其焦點仍然是圍繞藥學自身的實際問題,如藥品的穩定性和配伍穩定性、處方篩選、制劑工藝、藥品檢驗方法、藥品的體外/體內質量評價等,而對藥物與機體間的相互作用、病理、生理狀態對藥物體內處置的影響等研究則相對匱乏。我國醫院藥房的工作重心在“藥品供應”上。有些醫院雖然早在十幾年前就成立了臨床藥學研究室,但其工作僅限于對臨床治療藥物的濃度進行監測,絕大多數的藥師都要承擔或者偏重于制劑及相關的研究工作,臨床藥學工作未真正開展。在現有的醫療體制下,藥品收入長期以來一直是醫院主要收入來源和補償渠道之一。生產廠商最大限度地利用其產品的讓利空間,使用不規范競爭行為進行促銷。這無疑與臨床藥學所強調的安全、有效、經濟的合理藥物使用原則相違背。有的醫院領導“重醫輕藥”,對臨床藥學服務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不夠。醫療機構內部,目前臨床用藥是醫師一統天下,藥師的數量、質量在醫院的總體上呈下降趨勢,這些因素都從相當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臨床藥學的發展。此外,醫院臨床科室沒有藥師編制,臨床藥師進入臨床科室的角色無法定位。醫院藥學工作的模式、藥師的職能沒有發生根本的轉變。
1.3缺乏硬件開展藥學服務,需要一定的檢測儀器和設備,資料收集、整理需要辦公設備支持。在我國,不談高、精、尖的設施,即使是低檔次的儀器設備一般醫院也不具備或者說很難備齊。
1.4法規不健全我國的《藥品管理法》、《執業醫師法》對藥師、醫師的職權范圍、責任都有明確的規定,藥師只能在法規許可的范圍內開展工作,無權改變處方,而藥學服務的實施將與其相悖。2幾點建議
(1)根據我國教育滯后的國情,筆者認為醫院對在職藥師的培養是目前醫院藥學工作的當務之急。先培養臨床藥師,有了人才,才可能有臨床藥學學科。第一步應是“臨床培訓”,用1年左右的時間,選擇年輕、專科以上學歷、性格開朗、愿意學習、立志當臨床藥師的藥師來培養。目的是建立與醫師、護士和病人的交流平臺。要學習的內容是:第一要勤練內功,擁有更多的臨床知識和臨床實踐技能。第二要提高技巧,增強與醫護人員合作溝通的能力。第三要強化意識,在實際工作中真正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藥學服務理念和意識,時刻關注患者。第四要密切關系,避免行業間的誤解和摩擦。第五要擺正位置,做醫生的助手,切忌夜郎自大。第六要敬業進取,保持刻苦敬業、不斷進取的精神。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健全人格、對職業的熱愛和投入。第七要增強自信,獲得更多的尊重和地位。臨床藥師工作不是簡純的下臨床查房、整理藥歷,而應該參與臨床疾病治療的全過程,作為藥學專業人員應提供服務,幫助實現安全、有效、經濟用藥,為臨床藥學打基礎。創造有益的培養環境不僅可以加速了解臨床,更可促進藥師復習和應用藥學知識。完成第一步的培養后,再將重點定位在藥物和藥物治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與補充上,并堅持臨床應用,達到能結合病案鑒別用藥水平,一位臨床藥物治療專家就可能產生
(2)目前國家政策、臨床藥學的教育都不是很完善,在這種大環境下,醫院管理層和醫院藥劑科主任對發展臨床藥學的正確認識與重視,就成為十分關鍵的因素。因為其實外部因素很難控制,但“內部環境”則可以改善。如果得到了醫院領導和藥劑科主任的重視,臨床藥學工作也一樣可以開展得很出色,國內已經有很多醫院的藥劑科主任在這方面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他們在醫院內參與臨床藥物治療開展用藥咨詢、患者用藥教育、結合臨床需要開展實驗研究工作和常規監測工作。除此之外,他們非常注重人才的培養,要求藥師下臨床,參與查房、用藥,與醫師一起進行病例分析和討論;評估患者用藥方案,及時發現、解決和預防藥物治療相關的問題,使現有在職藥師在實踐中完成工作職能和知識轉型等等。
(3)認真記錄藥歷。藥歷具有法律意義,是藥師臨床工作的書面證明文件。藥歷應從藥師首次接觸病人時就開始建立。建立藥歷時,藥師要注意詢問并記錄患者的疾病狀況、以往病史、用藥史和藥物過敏史,盡可能了解病人長期的身體、家庭和經濟狀況。藥歷內容應力求詳實、完備,藥師所參與的查房、會診、搶救、藥物血藥濃度監測、合理用藥指導以及制訂個體化給藥方案等工作,均應依實際情況按規范格式做出描述、總結和抄錄,同時簽字并永久保留。
(4)臨床藥師一般是在早查房之前到辦公室,從醫院的計算機網絡上調閱本病區患者近期的病歷、臨床檢驗結果、血藥濃度監測結果,然后結合患者病情的發展,思考患者下一步的治療方案。查房時,臨床藥師與醫師一起巡視患者,對每個患者的臨時醫囑和長期醫囑進行調整,對患者可能出現的ADR以及患者用藥的相互作用進行逐個討論。查房結束后,臨床藥師返回辦公室,就查房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查閱有關資料、編寫藥訊材料、接受院內外醫師或患者的電話咨詢等。藥師每個星期都會同醫生一起進行病例討論,每個月由藥師組織信息交流會,向醫生提供最新的藥物信息。
(5)注意臨床服務中的言行,藥師在對病人進行囑托、提供保健知識教育、接受病人咨詢以及與病人交流其他信息時,態度一定要誠懇、真摯,語言表達要明確、簡潔,內容要完整,前后觀點一致,謹慎而言。既不能任意夸大藥物療效,也不能隨意淡化由藥物治療所引起的問題;避免絕對化的描述和主觀臆斷的保證;在未準確分析各種情況前不過早下結論;和醫護人員積極交流意見和建議;不貶低或詆毀醫療團體中的任何成員;不越職隨意更改治療方案。
研究生在讀研期間要認真研究導師和所在院所相關導師的科研論文、科研方法和成果等,在導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到導師的研究課題中去,及時關注現有的研究新進展、研究中遇到的科研問題,通過科學研究培養研究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在導師的指導下,研究生通過對文獻資料整理、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操作、實驗數據的分析統計及科研論文的撰寫,主動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以此熟悉科學研究步驟,學到相關的研究方法,提高科研能力[4]。在科研過程中,要加強對研究生科研學術態度的培養,嚴格及時書寫每天的實驗記錄,同時認真思考實驗過程中遇到問題,分析哪些問題是實驗過程中人為疏忽造成的,哪些問題是實驗本身造成的。對于實驗中遇到的問題要及時與導師、課題組成員商量,找出問題的真正原因,定期向課題組匯報實驗的進展情況,撰寫研究工作總結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歸納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創新思維。
營造學術創新氛圍
導師可以帶領學生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會、學術論壇、學術講座、課題評審會、課題答辯會等,積極創造機會和平臺使研究生有機會聆聽國內外學者的學術歷程、學術經驗、學術成果,了解國內外最新學術研究動態、擴展學術視野、開闊學術思路、增長學術見識[6],能夠有效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發掘獨特地研究視角,這些都使得研究生的創新性思維更加活躍;多鼓勵學生參加畢業研究生的畢業論文答辯,汲取別人的成功的經驗和教訓,不僅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啟發,同時也會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促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全面的綜合能力的培養。
搭建科研合作平臺
本文作者:莫曉鄉周家福工作單位:廣西防城港市中醫醫院藥學部
臨床藥學只在大型醫院和教學醫院中被重視,但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是比較落后。臨床藥學服務的核心未能真正開展,而存在的問題主要有:⑴基本教育不足,藥師專業水平不足;⑵重醫輕藥的傳統觀念影響了藥學服務的發展;⑶醫院的輔助設施不足,由于文獻、書籍、網上查詢等設施不足,這對藥學服務、用藥咨詢和醫務人員再教育不利[3];⑷法規不健全[4];⑸臨床藥師缺乏臨床經驗[5];⑹缺乏必要的投入[6]。我院臨床藥學開展之初,并不為所有醫生所認同。絕大多數醫生認為藥師參與臨床查房是例行公事,形同虛設。對于臨床藥師的用藥建議將信將疑,這是臨床藥師走入臨床遇到的最大困難。臨床醫生用藥知識的良莠不齊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有些醫生不熟悉抗菌藥物的抗菌譜,對于抗菌藥物的治療規范不明確,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仍時有發生。另外,臨床藥師仍缺乏臨床經驗,專業技術水平仍有待提高。
因此加強醫院臨床藥學發展,首先必須要從用藥咨詢工作開始[7]。我院2005年已開展用藥咨詢工作,分西藥、中藥、中西成藥類別,其中包括面向患者、面向醫護人員的用藥咨詢。形式多種,有窗口坐臺咨詢,有醫護人員直接電話咨詢,臨床藥師一律耐心細致回答,達到解決用藥問題的目的。減少專業藥學人員藥房工作時間,增加臨床學習機會;增加外部專業培訓機會,提高臨床藥師綜合素質[8]。建立臨床藥師隊伍培訓機制,開展臨床藥師培訓工作,努力提高藥師的基本素質,使藥師真正能參與臨床工作并能在具體臨床實踐中提出建設性合理用藥意見。加強與臨床醫護人員的溝通,這是走入臨床的關鍵一步臨床藥師開展工作之初,會遇到臨床的重重阻力。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并不十分了解并接受臨床藥師的工作。筆者認為,提供合理化的用藥建議,給予臨床實實在在地幫助,是化解一切疑慮最好的方法。臨床遇到用藥上的困難,首先認真聽取醫生的想法及意見,充分尊重臨床醫師,針對療效不佳的用藥方案跟醫生溝通之后給出臨床藥師的建議。經過臨床藥師參與制定治療方案,收到良好的臨床療效后,醫生對藥師的信賴感倍增,對于開展臨床藥學工作打開良好局面。進行藥物經濟學研究,指導合理用藥醫院是藥品流通的終端,而且通過藥物的費用-效果分析,可以為藥物在使用上達到高效、安全、經濟、適當以及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和毒副反應最小等提供科學和客觀的依據;在相同療效的情況下,選擇最經濟的給藥方案,為衛生決策者和社會醫療保險提供參考,促進合理經濟用藥[9]。配備優質的藥學信息軟件通過配備優質的藥學信息軟件,可以使基層醫院的藥師們方便地查詢醫藥信息,通過及時了解國內外最新出版的文獻資料、以及最新藥物的涌現和藥物新不良反應的發現,及時把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向醫師和患者提供咨詢服務,提高醫院的臨床藥學工作成效[10]。加強人才的培養培養一批優秀的藥學人才充實到臨床醫療中。藥學專業分科不細,培養的人才不精,導致臨床藥學人才的匱乏,發展藥學就要改革藥學人才的培養,以能夠參與臨床醫療為育人目的,培養一批合格的醫院藥師和具備一定診療和用藥水平的臨床藥師[11]。我院開展臨床藥學工作至今,得到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臨床醫師的普遍認可,醫院肯定臨床藥師參與臨床治療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為提高臨床藥師的整體水平,今年繼續派藥學人員外出進修學習,并引進臨床藥學專業的畢業生,為進一步開展臨床藥學工作提供技術力量。明確規定開展臨床藥學工作的藥師具體職責和權限必須明確規定藥師的參與臨床工作的具體職責和權限,才能使藥師在指導臨床合理用藥過程中有章可循。具體規定應當包括進行臨床合理用藥指導的藥師職稱、用藥專長及工作經驗、工作權利等[12]。我院制定了臨床藥師的工作制度,每周參與外科與骨科的查房,參加全院及其他科室的會診,為臨床制定個體化用藥方案。對于臨床藥師參與治療的特殊疑難的病例,還需要書寫藥歷記錄用藥監護過程。臨床藥師負責向臨床提供合理的用藥方案,但是不具備用藥的處方權,所有的用藥建議僅供臨床醫生參考,這是在臨床實踐中必須遵循的原則。
臨床藥學是在藥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以患者利益為中心,以合理用藥為核心,以提高臨床用藥質量為目的,重點研究藥物臨床合理應用方法的綜合性應用技術學科。臨床藥師參與臨床藥物治療對提高醫療質量、減少和防止藥源性疾病及藥療事故的發生是不可缺少的。醫院藥學工作模式的轉變是醫院藥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醫院一定要立足長遠,切實認識開展臨床藥學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大投入,協調好醫師、護士、藥師之間的關系,充分調動臨床藥師的工作積極性,使臨床藥學工作能夠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使得臨床藥學工作更好地服務臨床、服務患者,全力提升醫院藥學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為醫院藥學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和空間。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 drome, IBS)是一種常見的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是一包括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異常,而缺乏特異性形態學、生物化學和感染性原因的癥候群。發病率極高,歐美地區報道占人群的10%~20%[1],其中14%~50%需要就診,占消化門診患者的25%~50%[2]。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的改變等,IBS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我國IBS患病率約為15%[3]。多見于青少年,女多于男。到目前為止,尚無一種藥物對治療IBS有確切療效。臨床主要將其分為腹瀉型和便秘型。以腹瀉型(diarrhea-predom-inantir 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最為常見[4]。極大地影響人們生活質量;一些臨床研究[5]和系統評價[6]表明中醫藥治療IBS-D具有特色和優勢,顯了良好的前景。近年來對IBS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有新的進展,現總結報告如下:
1 病因病機
1.1 IBS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患者癥狀遷延難愈,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目前西醫還沒有理想的特異性治療手段,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西醫對本病的病因研究藥學論文,精神因素的影響仍占主導。目前已知胃動力異常、內臟感覺異常,精神因素、感染及其他因素均可以作為形成IBS的原因[7]。由于其病因和發病機制不完全清楚,診斷主要依靠癥狀和排除器質性疾病、腸道動力異常、腦-腸軸的異常、腸道局部神經免疫功能紊 亂等參與其發病,大量研究證實腸易激綜合征與精神心理異常密切相關[8]。人體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反應形成,情緒改變使得某些受累臟器正常功能不能較快恢復,從而發生心身病癥論文格式模板。譚慧珍等[9]認為5-羥色胺(5-HT)是腦-腸軸聯系的關鍵遞質,在IBS的發病中有重要意義,5-HT轉運體(SERT)蛋白。可將效應部位5-HT迅速攝取。有研究發現SERT基因的多態性與IBS的易發性有關。5-HT是腦-腸軸聯系的關鍵遞質,人體中能占5%存在于腦中,95%的5-HT分布于胃腸道,它在中樞內水平的改變,可導致失眠、焦慮等精神行為異常,在胃腸道可導致腹痛、腹瀉等表現。國外有學者也認為,5-HT再攝取的降低并不限于只影響腸神經,這種過強、持久的外源性刺激也會導致外周、脊髓,以致更高級的中樞神經的超敏感性,反過來再引起腸道感覺敏感升高,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這種神經系統的超敏性可能是產生IBS臨床癥狀的關鍵因素[10]。
1.2 IBS屬中醫學“泄瀉”、“腹痛”“便秘”、“抑郁”等范疇。《醫方考》曰:“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瀉。”《證治要決》曰:“氣秘者,因氣滯后重迫痛,煩悶、脹滿,大便結燥而不通。”腸易激綜合征與肝、脾、腎、胃與大腸等關系密切,其病機主要為脾虛、肝郁、腎虛、或兼濕熱蘊結。往往初期表現為脾虛,運化失調,水濕內停,寒濕蘊久化熱,濕熱下注于大腸;脾虛易為肝木所侮克、肝旺乘脾,氣機壅滯藥學論文,失降失調;郁熱傷陰,腸道失潤則致肝郁腸澀;久病及腎,腎陽不足,脾失溫煦,終致脾腎陽虛[11]。中醫按照臨床經驗將患者不同的證候特點分型(脾虛濕盛型、肝郁脾虛型、肝脾不和和寒熱夾雜型、肝郁腸澀型、脾腎陽虛型)。肝郁脾虛型是IBS的主要證型[12]占70%。肝氣郁滯,疏泄失常,木不疏土,脾失健運,脾胃功能紊亂。則大腸傳導失司,出現腹脹,泄瀉、便秘等癥。名醫葉桂曰:“肝病必犯土,克脾則腹脹,便或溏或不爽。”故其病證候變化雖以脾胃為主,但其本責在肝。治療多從肝論治,調肝為主,健脾為輔。《慢性泄瀉治療諸法》[13]中提及:“慢性泄瀉多由脾、肝、腎五臟功能失調所致,而尤以脾胃功能失調為主。故治療慢性泄瀉,應從健脾為主,輔以抑肝、溫陽之品。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特征和精髓,其強調對機體整體狀況的認識和對全身陰陽平衡的調節,因此更適于IBS等慢性疾病的治療[14]。
2 腹瀉型IBS中醫藥療法
高文艷等[15]應用健脾調肝溫腎方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40例,治療組40例口服健脾調肝溫腎方(由黨參10g,白術10 g,白扁豆15g,茯苓10 g,白芍10 g,陳皮6 g,防風10 g,山藥10g,炮干姜6 g,肉桂3 g組成)。隨證加減:少腹拘急,腹痛明顯,肝郁乘脾重者,白芍改為15 g,加甘草10 g;粘液便、脾虛濕重者藥學論文,加蒼術10 g,薏苡仁15 g;舌質黯,瘀血阻滯者,加川芎6 g;舌苔黃,脾虛夾熱者,加黃連5 g,形寒肢冷,陽虛明顯者,加制附片5 g。對照組40例口服匹維溴銨片。結果:綜合療效:符合方案集(PPS):治療組痊愈率為24.3%(9/37),總有效率為81.1%(30/37);對照組分別為19.4%(7/36),80.6%(29/36);金分析集(FAS):治療組的痊愈率為22.5%(9/40),總有效率為80.0%(32/40);對照組分別為17.5%(7/40)、77.5%(31/4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結果:對兩組痊愈和顯效的病例隨訪,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有4例和12例復發或加重,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直腸敏感性:治療后兩組直腸感知閾值、排便閾值和疼痛閾值均有改善,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論文格式模板。張聲生等[16]將36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分別用辨證論治(中藥組)和匹維溴胺(西藥組)治療,療程4周。中藥組辨證分為4型:(1)肝郁脾虛證:方用痛瀉要方加減(黨參20g、白術15g、白芍15g、陳皮10g、防風10g、白扁豆10g、芡實10g、綠萼梅10g、甘草6g等);(2)脾虛濕阻證: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20g、白術15g、茯苓15g、砂仁6g(后下)、桔梗6g、白扁豆20g、蓮子肉15g、生薏苡仁30g、草豆蔻10g、佩蘭10g等);(3)脾胃濕熱證:方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10g、黃芩10g、黃連6g、甘草6g、苦參9g、秦皮10g、炒萊菔子10g、生薏苡仁30g、白花蛇舌草30g等);(4)脾腎陽虛證:方用四神丸合理中丸(吳茱萸4g、肉豆蔻10g、)補骨脂10g、五味子10g、生黃芪20g、白術15g、干姜10g、甘草6g、黃連3g等)。結果:癥狀療效評價:治療后中藥組在腹痛程度積分、排便滿意度積分、生活干擾積分以及BSS(IBS病情變化積分表)總積分4個方面優于西藥組(P<0.01,P<0.05);總體療效上,中、西藥治療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3.8%(165/173)和81.3%(143/17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單項癥狀腹痛的評價:中、西藥治療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6.1%(149/173)和70.3%(121/17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大便性狀療效評價:治療后中藥組在每天排便的最多次數、10天中排便急迫感的天數和Bristol大便性狀分型3方面均優于西藥組(P<0.01,P<0.05)。丁惠娟[17]采用護理干預配合愈腸煎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100例,愈腸煎基本方:補骨脂、炒白芍、炒白術各15g、肉豆蔻20g、五味子12g、煨訶子8g、炙米殼、陳皮各6g、炒石榴皮、炒防風各10g、茯苓、苡仁各30g。證屬肝郁脾虛者,加延胡索15g、青皮6g;脾胃虛弱者加炙黃芪15g、黨參20g;寒熱夾雜者加黃連3g、黃柏5g;脾腎陽虛者加附片10g,杜仲15g。4周為1療程。結果:痊愈16例(16%),顯效35例(35%),有效38例(38%),無效11例(11%)藥學論文,總有效率為89%。李永等[8]應用參苓白術散合痛瀉要方辨證加減,針灸和復合行為療法(生物反饋加松馳法)治療IBS100例。藥用:蓮子肉9g,薏苡仁9g,砂仁6g、桔梗6g、白扁豆12g、茯苓15g、人參15g、甘草9g、白術20g、山藥15g、白芍20g、陳皮15g、防風20g。辨證加減:腹痛甚白芍加倍,加延胡索12g;滑瀉加煨訶子18g,炒升麻9g;瀉不止,單用生山藥(碾細)60g,生車前子30g,同煮作稠粥服,每日3次;便秘去山藥、加郁李仁18g、火麻仁18g、肉叢蓉18g;腹脹納差加厚樸9g、神曲12g。療程6~8周。結果:臨床治愈62例(62%),顯效18例(18%),有效11例(11%),無效9例(9%),總有效率91%。尹玉蘭等[18]將107例IBS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53例)采用常規心理調節:飲食指導及對癥治療,治療組(54例)按不同的中醫證候分成不同的證型,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對應的中藥湯劑,2組為療程均為4周。脾虛濕盛型予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20g、白術15g、茯苓15g、扁豆12g、薏苡仁12g、厚樸10g、蓮子肉9g、砂仁6g、桔梗6g、淮山藥15g、炙甘草10g;肝郁脾虛型予痛瀉要方加減:白芍30g、炒白術12g、防風10g、陳皮10g、香附10g、柴胡6g、黨參12g、廣木香10g、元胡15g、川楝子10g、生甘草5g;肝脾不和寒熱夾雜型予半夏瀉心湯加減:黨參20g、制半夏12g、干姜9g、黃芩6g、藿香10g、大腹皮10g、黃連3g、大棗15g、炙甘草9g;肝郁腸澀型用滋水清肝飲合增液湯加減:生地30g、當歸15g、麥冬15g、玄參15g、白芍12g、丹皮10g、火麻仁30g、郁李仁15g、大黃10g、甘草10g、柴胡10g、太子參20g;脾腎陽虛型予附子理中湯加減:熟附子6g(先煎),黨參20g、干姜9g、炙甘草9g、白術15g、厚樸10g、香附10g。結果: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0.4%,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6%。彭宏順[19]從肝郁辨治腸易激綜合征48例,藥用柴胡10g、防風10g、陳皮10g、白術10g、白芍10g、川芎10g、桂枝6g、白蔻仁10g、木香6g、甘草6g;2周為1療程。結果:痊愈75.0%(36/48),有效18.8%(9/48),無效6.2%(3/48),總有效率93.8%。
3 便秘型IBS中醫藥療法
丁泳等[20]應用脾胃逍遙散治療便秘型IBS64例,兩組患者均在心理開導、飲食調整的基礎上,對照組60例口服曲美布汀片,治療組64例予自擬脾胃逍遙散:藥物為柴胡10g、郁金10g、山梔子12g、白芍12g、白術12g、川楝子12g、延胡索12g、清半夏10g、厚樸15g、瓜萎仁12g、枳殼15g、甘草10g等。加減:兼腸胃積熱者,加大黃(后下);兼氣虛者,加黃芪、黨參;兼陰虛腸燥者,加生地黃、玄參、麥冬;兼陽虛者,加肉蓯蓉、干姜。療程4周。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0.63%、76.63%(P<0.05);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變化情況比較,臨床主要癥狀(腹痛、腹脹、便秘、焦慮、抑制)的改變明顯優于對照組。姚景濂[7]等應用活血化瘀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105例,對照組101例予口服西沙必利片治療藥學論文,治療組105例予血府逐瘀口服液(吉林敖東延邊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產,由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生地、赤芍、牛膝、柴胡、枳殼、桔梗、甘草等藥物組成),療程4周。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7.14%、95.05%(P<0.05);兩組平均醫療費用比較,治療組105例與對照組101例分別為875.34元、1341.27元(P<0.05);2組隨訪期平均癥狀發生天數比較,治療組105例與對照組101例隨訪期平均發生天數分別為16.44天、37.84天(P<0.05)。劉文華[21]應用六味安消膠囊合逍遙丸治療便秘型IBS32例,對照組32例予口服西沙必利片,治療組32例予六味安消膠囊(貴州信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產),每次5粒,每日3次;逍遙丸(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產),每次20粒,每日3次。7天為1療程,3個療程評價療效。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7.50%、68.75%(P<0.05),兩組治療前后主癥積分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論文格式模板。曹曙光等[22]應用四磨湯治療便秘型IBS;治療組35例予四磨湯口服液(10ml/支,湖南益陽漢森制藥有限公司產,批號:Z200225044),每次2支,每日3次。對照組30例予口服莫沙比利片,療程4周。結果:治療組腹痛、腹脹總有效率分別為65.7%、74.4%;對照組腹痛、腹脹總有效率分別為73.3%、70.0%(P>0.05);兩組治療前后IBS-C患者GVS(立位腹部平片腸道氣體容積積分),相關癥狀比較;GVS兩組治療后較治療前均明顯減少(P<0.05);治療后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痛癥狀積分腹脹頻率積分,治療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 小結
中醫學將IBS歸屬于“腹痛”、“泄瀉”、“便秘”、“抑郁”等范疇,發病多因外感時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導致肝郁有氣結,肝脾不和,從而導致腸道氣化不利,傳導失司。其病位雖在腸,但與肝脾諸臟關系密切,其中肝脾不和、肝郁脾虛是主要病機,也是臨床最常見的證型。是中醫藥治療的優勢病種之一,但尚缺乏有力的循證醫學依據。IBS發病機制錯綜復雜藥學論文,很難用一種理論或學說以合理解釋,胃腸平滑肌及控制其運動的有關神經激素,可能影響結腸功能和促發癥狀,文獻中較重視精神因素及應激事件在該病發病中作用[23]。IBS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及飲食、心理調節等,其中藥物治療安全且有效的證據不多[24]。中醫藥在治療疾病時,不是從單純對抗的角度來解決問題,而是可能從整體上多靶點、多層次來發揮效應,因此在調整機體達成穩態的狀況相對要慢[15]。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特征和精髓,其強調對機體整體狀況的認識和對全身陰陽平衡的調節,因此更適于IBS慢性疾病的治療[14]。近年來對IBS等功能性胃腸疾病的治療目標不僅是著眼于單純“治愈”疾病本身,而是更注重緩解臨床癥狀,減少其發作的頻率,同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故按照常規進行療效評定的同時,建立包括生活質量在內的多維療效評定體系,提供中醫對疾病生活質量影響的的證據[25]。由于IBS復發的因素較多,因此如何利用中西醫結合的手段防止其發生,以期達到最佳效果,將復發率降到最低,將是今后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許國銘,李石.現代消化病學[M].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860~861.
[2]潘國宗,魯素彩,韓少梅.腸易激綜合征癥狀學診斷標準的研究[J].中華內科學雜志,1999,38(2):81~84.
[3]詹麗杏,李兆申.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1,9:1177~1179.
[4]姚欣,楊云生,趙卡冰,等.羅馬III標準研究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特點及亞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16(5):563~566.
[5]楊靜,張聲生.疏肝健脾化濕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9,17(1):29~31.
[6]蘇冬梅,張聲生,劉建平.中醫藥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系統評價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24(4):468~471.
[7]姚景濂,葛秀群,張建中.活血化瘀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105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7,15(4):266~267.
[8]李永,王金錄.綜合治療腸易激綜合征[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8):1087~1088.
[9]譚慧珍,謝軍,馮崇廉等.肝郁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與5-羥色胺轉運體基因多態性的關系[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6,14(3):147~149.
[10]YEO A, BOY DP, LUMSDENS, etal. Asslciation betweena functional polymorphism in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and diarhoea predominant irritablebowel synd rome in women[J]. Gut,2004,53:1452~1458.
[11]白立峰,孟雅哲.中醫辨證治療腸易激綜合征125例臨床體會[J].中國醫藥報,2002,12(17):11~12.
[12]周福生,吳文江,張慶宏.胃腸功能性疾病證型分布的統計分析[J].中華國際醫學雜志,2002,2(5):438~442.
[13]王永炎,杜懷棠,田德祿.董建華醫學文集(醫論)[M].第1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77.
[14]Yuan R, Lin V.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anap-proach to scientific proofand clinical validation[J].Phar-macol Ther, 2000,86(2):191~198.
[15]高文艷,王長洪,林一帆,等.健脾調肝溫腎方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0(1):13~17.
[16]張聲生,汪紅兵,李振華,等.中醫藥辨證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0(1):9~12.
[17]丁惠娟.護理干預配合愈腸煎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100例[J].四川中醫,2007,25(6):109~110.
[18]尹玉蘭,董明國.中西醫結合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0,18(1):37~38.
[19]彭宏順.從肝郁辨治腸易激綜合征48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7,15(14):275.
[20]丁泳,毛水泉.脾胃逍遙散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64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0,17(1):73~74.
[21]劉文華,六味安消膠囊合逍遙丸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32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4,12(5):306~207.
[22]曹曙光,王建嶂,蔡振寨,等.四磨湯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腸道氣體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0(1):94~96.
[23]危北海,張萬岱,陳治水,等.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90~791.
[24]Hussain Z, Quigley EM.Systematic review: compleme mentaryand aleernative medicinc in the irritablebowel syndrome [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6,23(4):465~471.
CX-41OLYMPUS顯微鏡(日本)、游標卡尺(上海量具刃具廠),水合氯醛、稀甘油等均為分析純化學試劑。
1.2材料
毛秀才藥材及原植物均采集于通道侗族自治縣縣溪鎮趕子溪村,經梅樹模副教授鑒定為菊科植物顯脈旋覆花InulanervosaWall.。
2方法與結果
2.1原植物形態
毛秀才為多年生宿根草本,高20~110cm。根莖粗短,密生多數根;根肉質,暗褐色,粗2~5mm。根莖部有白色毛茸。莖直立,單生或少數簇生;全部被開展的上部被極密的具疣狀基部的黃褐色長硬毛;上部或從中部起有細長分枝。葉互生;葉片橢圓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基部葉較小;下部和中部葉長5~10cm,寬2~3.5cm,下部漸狹成長柄。邊緣從中部以上有淺或明顯的鋸齒,上部急狹,先端稍尖,兩面有基部疣狀的糙毛,但葉脈在下面具有開展的長密毛,側脈4對,幾乎與下部葉緣平行;上部葉小,無柄。頭狀花序在枝端單生或少數排列成傘房狀,徑1.5~2.5cm,花序梗細長;總苞半球形,長6~8mm,總苞片4~5層,總苞片下端2/3綠色,上端1/3紫色;外周舌狀花較總苞長2倍,舌片白色,長8~9mm,線狀橢圓形;中央管狀花花冠黃色,有尖卵圓三角形裂片;冠毛白色,后稍帶黃色,長4~6mm;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柱頭2深裂。瘦果圓柱形;有細溝,被絹毛。花期7~10月,果期9~12月[1]。
2.2藥材性狀
2.2.1根
根狀莖短,不規則形,上有多個莖痕,大多著生許多灰白色毛茸;下有10數條須根,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長10~20cm,直徑1~3mm,常扭曲,具皺紋。易折斷,斷面有淡黃色的心(木質部),常從形成層處與皮部分離。味苦、辛、辣[1]。
2.2.2莖
莖圓柱形,直徑可達0.5cm,枯綠色或褐色,密被銹色柔毛,具有少量腺毛。質脆,易折斷,斷面可見明顯的髓部,類白色,疏松,有的成空洞狀。味辛辣。
2.2.3葉
單葉互生,無柄或幾無柄,廣披針形至倒長卵形,干燥葉葉緣向葉背卷縮,長5~9cm,寬2.5~3cm,邊緣淺鋸齒,兩面均被黃色毛,葉上表面綠色、有少量腺毛,下表面綠白色、偶見腺毛。味苦辛。
2.2.4花和果實
干燥花序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徑0.5~1cm,多松散。總苞片下端2/3綠色,上端1/3紫色,外周舌狀花白色,雌性,頂端3齒裂;中央管狀花黃色,兩性,頂端5齒裂;花冠外具有冠毛,灰白色,長0.4~0.6cm;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柱頭2深裂。瘦果棕褐色,圓柱形,很小,長約為0.5mm;有細溝,被絹毛。
2.3顯微特征
2.3.1根根的橫切面呈類圓形,表皮細胞木栓化,常脫落;木栓層由7~20余層扁平細胞組成,木栓組織外緣有的破裂;皮層寬廣約占總面積的3/5,皮層薄壁細胞大,內皮層明顯;皮層、近內皮層處散在石細胞群,石細胞長56~105μm,寬35~81μm,皮層油室由4~9個細胞組成,油室直徑18~122μm,細胞中含有淡黃色或棕色的油滴;次生維管束外韌型,不發達,韌皮部與木質部較窄;髓部小,射線明顯(見圖1)。
2.3.2莖莖表皮: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或不規則多邊形,排列緊密,細胞內有黃色內含物;非腺毛多由3~16個細胞組成,長465~4745μm,寬32~70μm,壁厚3~5μm,有的細胞中部狹小;具有少數腺毛,長116~350μm,腺頭淡黃色,由1~2個細胞構成,腺柄有10~20個細胞。
莖橫切面:呈類圓形,表皮細胞1列,略呈長方柱形,外被角質層,偶可見非腺毛,具腺毛,腺頭1~2個細胞,腺柄有10~16個細胞;皮層較寬,由10~15列薄壁細胞組成;維管束外韌型,韌皮部窄,導管3~7列,徑向排列;射線寬窄不一;髓部較寬,細胞較大,約占莖的2/5(見圖2)。
2.3.3葉葉上表皮:表皮細胞為類長方形、不規則形的扁平細胞,非腺毛由7~13個細胞組成,長1070~2253μm,直徑25~35μm,壁厚3~4μm,少數細胞中部狹小;具有少量腺毛,長105~210μm,腺頭淡黃色,1~2個細胞,腺柄8~13個細胞;氣孔不定式,保衛細胞腎型(見圖3)。
葉下表皮:表皮為類長方形、不規則的扁平細胞,較上表皮細胞薄;非腺毛多由3-11個細胞組成,長238~2214μm,直徑24.5~37μm,寬3~4μm,有的細胞中部狹長,有的呈竹節狀節間膨大。腺毛少見,腺頭1~2個細胞,淡黃色,腺柄9~17個細胞,長63~203μm;氣孔為不定式(見圖4)。
葉橫切面:表皮由1列細胞構成,上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較大,下表皮細胞排列不甚整齊,可見氣孔、多細胞非腺毛、腺毛;柵欄組織1列細胞,排列緊密;海綿組織細胞類圓形,7~9列,排列較疏松;中脈維管束雙韌型,位于中脈中下部(見圖5)。
2.4花粉末特征
粉末淡黃白色。具有非腺毛碎片,子房壁含有大量的單細胞非腺毛,少數為多細胞非腺毛,兩個并生或單生;長352~1070μm,寬14~16μm,壁厚4~7μm;花粉粒黃色類球形,直徑25~35μm,外壁較厚,有錐狀尖刺,壁厚2~4μm,具3個萌發孔,向內凹陷;冠毛灰白色;草酸鈣柱晶主要存在于花冠與子房壁,長14~51μm,寬3~9μm(圖6)。
3討論
毛秀才主要的生藥學特征有:莖、葉、總苞片密被黃色毛茸,根莖部有白色毛茸,單葉互生,葉片橢圓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基部葉較小,邊緣中部以上有淺或明顯的鋸齒。顯微特征為葉、莖的表皮具有多細胞非腺毛和腺毛;葉的橫切面可見維管束雙韌型;根的橫切面在皮層可見石細胞群間斷連續成環和分散的油室,內皮層明顯;花的粉末中可見非腺毛細胞碎片、花粉粒和草酸鈣柱晶。
同是顯脈旋覆花,作為侗藥毛秀才的功能與作為中草藥威靈的功能相差比較大,主要體現在作為侗藥能用于跌打損傷,可縮短骨折愈合的病程,而作為中藥主要用于治風濕,其藥效有待藥理學實驗研究。
【參考文獻】
[1]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下冊,第2版[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139.
一、臨床藥學是醫藥結合、探討藥物臨床應用規律、實施合理用藥的一門藥學分支學科。
它主要通過藥師進人臨床,運用藥學專業知識,協助醫師提出個體化給藥方案,并監測患者的整個用藥過程,從而提高藥物治療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藥物的臨床療效。傳統的醫院工作模式使藥學專業人員的職能停留在藥品采購、供應等技術含量較低的事務性工作上,忽略了藥學工作的技術內涵,“以藥養醫”、“重醫輕藥”的陳舊觀念使醫院領導對醫院藥學重視不夠,藥師獲得繼續教育機會不多,在知識結構和層次上尚有欠缺,不能適應開展臨床藥學工作的要求,這為臨床藥學在醫院的發展造成了一定困難。
二、隨著我國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發展和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廣大群眾對藥品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的呼聲將日益高漲,如何讓患者享有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醫療服務,是醫療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
藥師要積極參與藥物經濟學研究,利用醫院豐富的臨床數據,運用最低費用分析、效益分析、效果分析、生命質量分析等多種方法,分析藥物治療模式對整個醫療系統及社會成本和效益的影響,在相同療效的情況下,選擇最經濟的給藥方案,優化衛生資源的利用,積極制定和推薦各種疾病藥物治療的最佳方案,扭轉醫師處方無法監督的局面,促進合理經濟用藥。
三、世紀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醫院藥學實踐已開始由“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轉變為“以保證患者藥物治療的安全、有效、經濟、合理為核心”的即“以患者為中心’的模式,此模式在國內被廣泛稱為藥學監護。
美國的大部分醫院都有一批各專業的臨床藥師,直接參與臨床用藥,參加查房會診及疑難患者藥物治療方案的討論。但他們并不直接從事常規血藥濃度的監測,由檢驗科來承擔。這樣,臨床藥師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藥物的選擇、合理使用和監測結果的分析上。美國臨床藥學經過多年的發展,藥學服務深人人心,工作水平也達到很高水準,臨床藥師在臨床用藥中的決策指導地位,已得到了充分肯定,據一份調查顯示,臨床藥師在住院病房參與治療工作中,藥師提出的用藥方案和建議以上被采納或經過修改后被采納,藥師面向患者參與治療,發揮了良好的醫療效果。由于臨床藥師全天候面向患者進行監護,不但發揮了良好的醫療效果,也使患者在病房的花費大大降低。
我國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要求三級以上醫院必須開展臨床藥學,且許多省、市有關部門所定的《綜合醫院分級評審標準》也都對此做出相應的規定,然而無論是治療藥物監測、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或藥學情報功的開展還都十分不完全。目前,我國的藥物治療監測品種與美國幾乎沒有差異,凡是治療窗狹窄,血藥濃度與臨床反應關系明確的藥物國內都可以做。然而的品種,各醫院實際監測還十分有限。
一、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一)語類分析
語類分析是篇章語言學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Thompson,1999;Hyland,1999,2004a,2005a,2005b;Paltridge,Starfield,2007)。語類是為實現某一交際目標,得到特定交際社團公認的語言交際類型(葛冬梅、楊瑞英,2005;龐繼賢、葉寧,2009)。語類分析主要在語篇層面結合功能進行,目的是闡釋學術文體的語篇推進結構和語言特征,體現了學術文體寫作的規范要求。
語類分析學說認為,每個學科的語類都有自己的特點,都遵循該學科的寫作要求,都采用相似的范式和步驟安排結構和語言形式,學術論文作者通過適當的語步構建學術空間,發出自己的聲音,并得到所在交際社團的承認(Swales,1990)。當前有許多論文對期刊論文摘要的語類分析(如劉勝蓮、魏萬德,2009;余莉、梁永剛,2006等),但學位論文摘要和期刊論文摘要在語篇結構和語言特征上不盡相同(Hyland,2005b),需要認真研究。
(二)摘要研究述評
學位論文摘要是位于學位論文正文之前對論文整體內容進行概述的獨立學術語類。《MLA格式指南與學術出版準則》(1998)對論文摘要的要求是長度不超過350字,內容包括該論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結論。英語摘要,在中醫藥研究生學位論文中,除標題外,是唯一用英語寫作的部分,其質量直接影響著論文的整體質量,是評判研究生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
目前對學術論文體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論文引言的研究。普遍認為引言的組織結構與整個論文的結構基本一致,即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包括導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四個語步,即I-M-R-D模式(Swales,1990)。在導言部分,Swales(1990)有詳盡的語步分析,如下表1(改動自黃婷婷、許明武,2003)。目前對于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三個語步的語步分析較少。
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已經成為學術論文體裁研究的通用分析模式,為學術界所公認。而國內大多數對學術論文體裁的研究,也沿襲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對論文的引言部分進行體裁分析,而鮮有用此模式對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進行分析。實際上,摘要和引言屬于不同的體裁,Graetz(1985)認為論文摘要由四語步構成,即問題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結果(result)―結論(conclusion)。Bhatia(1993)認為,摘要由以下語步構成:(1)介紹研究目的;(2)描述研究方法;(3)總結研究結果;(4)討論研究結論。因此,學術論文英語摘要區別于引言,一則在于摘要由于字數限制,較少涉及研究領域的前期研究成果,側重點在于提出問題和介紹研究目的;而引言部分必須從文獻綜述入手,否則很難建立自己的研究領域,無法開展下一步的討論(徐有志等,2007)。二則摘要語篇較之于引言語篇,更需要有效提供研究結論,而不宜占用過多篇幅展開討論。因此,一方面,鑒于國內對于學術論文摘要部分研究較少,而另一方面,學術論文摘要區別于引言,在第一語步和第四語步有其獨特特點,所以,有必要借鑒Swales(1990),Graetz(1985),Bhatia(1993)等前人研究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國際上對學位論文摘要的研究,包括對機械工程、西醫外科學、應用語言學文、社會學的研究,當前對中醫藥英語摘要的研究,關注的焦點是偏誤分析(如段平、顧維萍,2002;戈玲玲,2002;王高生,2005),沒有對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研究,也沒有在更高層次上對中醫藥期刊論文摘要的語類特點進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項研究的語料是中醫藥碩士學位論文英語摘要(500字左右)、中醫藥博士論文英語摘要(500―1000字)、中醫藥期刊論文英語摘要(50―100字)各20篇。以上論文從中國知網期刊論文庫和碩博士論文庫中隨機抽樣。論文上傳的時間在2009年、2010年及2011年。為了保證本項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結合中醫藥類學術論文實際,在對論文進行編號后我對語料進行預分類,分類標準如下。
(一)理論研究類
就某一時間內,作者針對中醫藥類某一專題,對中醫理論進行分析梳理,或者對大量前人經驗、數據、資料和主要觀點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而寫成的論文,如文獻綜述、醫案研究、名家經驗總結。
(二)實驗研究類
在實驗室中,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進行較為嚴格的變量控制,觀察假設中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從中探索中醫藥作用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受試往往為實驗動物。如觀察某經典方對受試的治療效果。
(三)臨床研究類
在臨床研究中,或在臨床實際運用中,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進行較為嚴格的變量控制,觀察假設中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從中探索中醫藥作用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受試往往為患者。如觀察某經典方對受試的治療效果。
同時,根據Swales的CARS模式,并借鑒黃婷婷、許明武(2003)的研究方法。我對論文摘要進行四大語步的分類:導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判斷摘要的文字的語步范圍,來自于該文字使用的關鍵詞和關鍵句型。
三、研究結果和討論
(一)語步及體裁分類
通過對語料進行初步分類。分類結果如下:
如表2所示,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并不完全遵循傳統的論文英語摘要寫作模式。首先,理論研究類是區別于其他學科領域論文的特有類型。由于中醫藥研究重視對傳統醫學知識的集成和積累,因此文獻綜述、醫案研究、名家經驗總結是不可或缺的論文體裁,而其他學科領域中,尤其在理工科和西醫學術論文中,除期刊論文可以有文獻綜述的體裁,一般不允許碩士學位論文和博士論文以純理論研究的形式出現,因而在摘要中也不會出現理論研究的類型。
其次,通過實際分類發現,在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中普遍存在混合研究的情況,即介紹和討論理論背景后,通過實驗室或者臨床應用證明理論指導下對受試進行實驗,或者對患者進行施治的情況。而期刊論文摘要由于篇幅所限,往往選擇省略對理論背景的討論,使用直接描述實驗或者臨床應用的寫作策略。同時,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也存在省略背景討論的情況,只對實驗過程或者臨床作用進行討論。
最后,可以發現,在類型分布上,碩士學位論文學位摘要的種類數量比較平均,以理論研究稍多;而博士學位論文明顯以理論研究加實驗室研究的混合研究類較多,可以推斷,博士論文在理論深度上要求更高,博士生也更多參與實驗室研究工作,故而此類較多。同樣,因為大多數博士論文的摘要中會包含理論背景,臨床研究類的論文數量較少。期刊論文除不存在混合研究外,在其他三種類型中分布平均。這可能和期刊論文的篇幅有限有關,側重點往往只在一方面。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二)語步分析
1.理論研究語步分析。
通過對理論研究的基本語步進行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理論研究類并不遵循Swales的CARS模型,往往只有導言部分(introduction)。另外,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雖然長度不同,均涵蓋導言部分的三大語步,即M1:建立研究領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M2:建立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M3:占據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以碩士學位論文A7每段開頭為例:
The virus pneumonia is a commonly significant disease in clinic (M1 S1) .
That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s virus pneumonia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Xuanchangfeiqi Tang on virus pneumonia and its clinical utilization rule of ventilating lung (M3 S1).
在期刊論文全文中有相似語步,以C2為例:
Di dang Decoction, a classic prescription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was used to treat stagnated blood syndrome in ancient times (M1 S1).
Recently,physicians have found that interior stagnant-heat syndrome is manifested in many kinds of internal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so the prescription can treat diseases of different systems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recent clinical reports of Didang Decoction (M3 S1).
2.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語步分析。
在具體語步分析中,我們發現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語步極為相似。碩博士學位論文均采用IMRC的結構,即introduction(objective)―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結構。有兩點值得注意:(1)與表1進行對照,論文作者在摘要的導言(introduction)部分只闡明研究目的(Outlining purposes),達到占據研究地位的效果(Occupying the niche)。但很少有作者提及Swales的導言部分的其他語步。(2)IMRC結構與Swales(1990)的IMRD結構略有不同,討論部分(discussion)為結論部分(conclusion)所替代,實際上印證了Graetz(1985),Bhatia(1993)的觀點,可見摘要語篇篇幅所限,作者往往選擇突出研究方法、步驟和結果的策略,而省略導言語步和討論語步。
3.混合研究語步分析。
首先,在三種英語論文摘要中,在期刊論文摘要中混合研究數量為零。我認為,并非期刊論文的實驗過程和臨床應用沒有結合理論,而是在語步中理論并沒有體現。
同時,博士學位論文英語摘要的語步特點最完整,使用IMRD或IMRC的語步推進模式,對理論研究部分的描述最全面。以博士論文B9為例,有清晰的元語篇標記(meta-discourse)完成語步轉換: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article holds that ...(第二段第一句)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we reproduce the mouse model of ...(第三段第一句)
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語篇標記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都十分明顯。在博士論文B19中文摘要中,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語篇標記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都十分明顯。在博士論文B19中文摘要中,原作者在首段介紹感染性肺炎的定義和分類,提到此病“一般屬于中醫風溫、咳嗽等范疇”。第二段的元語篇結構為:
“本文分為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兩個部分。理論研究方面,運用溫病學理論、認識感染性肺炎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重點探討中醫與現代現代醫學之感染性肺炎在病因、病理認識上的契合點。”
第四段出現對應的元語篇結構:
“臨床研究方面,根據癥狀表現,對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收治的105例感染性肺炎住院患者進行辨證分型,總結臨床用藥,結果顯示,感染性肺炎臨床常見證型為痰熱壅肺與風熱犯肺型;最常用具有宣降肺氣以透邪的中藥屬解表、清熱、怯濕、止咳、化痰等類。”
在英文摘要中,相對應的原作者的表述為:
Pneumonia is classified under Feng-wen,or Ke-sou (cough) categ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Literature study showed that both conventional and TCM shared similar views on causes and pathology of pneumonia.However,in terms of treatment,TCM has its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currently still being recognized as clinically effective.
對比后可發現,原作者的中文摘要中用第一段中對感染性肺炎的分類代替了對本文結構的闡述。而臨床研究部分合并縮短至理論研究之后。我檢查全文,此后的段落中,只有對研究意義的闡述,而沒有對臨床研究中更詳細的闡述,如中文摘要中涉及的患者人數、所在醫院情況,都沒有再提及。由此可以判定,原作者雖然對中文摘要的語步和元語篇功能具有有效應用,然而該意識沒有順利轉移到英文摘要中,導致英文摘要內容空泛,語步不清晰。
最后,我們發現,和實驗研究、臨床研類的語步不同的是,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混合研究的語步更多出現討論部分,或者討論和結論并存,更符合Swales(1990)的IMRD的語步推進模式。主要原因是篇幅容量足夠進行討論,以及論文評審的要求。
四、結論與意義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中醫藥學術論文英語摘要的語類分析從兩個方面體現復雜性。首先,在前人研究中(Swales,1990;黃婷婷、許明武,2003),也發現類似的語步分析。但前人研究并沒有對論文進行分類,中醫藥論文類型復雜,除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長度不同造成內容取舍外,中醫藥論文本身也有理論研究、實驗研究、臨床研究和混合研究分類,劉勝蓮、魏萬德(2010)指出,國外論文摘要的IMRD語步出現頻率很高,而國內論文作者常省略方法語步,或者將方法語步和引言或結果語步并合,而我們發現,在中醫藥論文摘要中,理論研究甚至會省略方法、結果、討論等多語步,實驗研究部分有獨立式的結論語步。此外,在論文抽樣中沒有出現混合研究的期刊論文摘要,原因可能是篇幅所限無法展開導言(introduction)部分,只能完成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的語步推進。因此,中醫藥學術論文英語摘要除IMRD語步推進模式,還有I及IMRC語步推進模式。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本文對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的語類進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歸類,對中醫藥研究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學和研究具有借鑒意義,在教學中應當注意規范學生對論文寫作語篇規范和論文分類的意識。同時,由于選取的語料數量有限,抽樣樣本較小,而不能和摘要作者進行交流,不能了解論文摘要建構過程。最后,論文作者可能的中醫藥文化背景和教育經歷可能對語篇建構產生的影響。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研究思路。
參考文獻: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London: Longman,1993.
[2]Graetz,N.Teaching EFL Students to Extrac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bstracts[M].In J. M. Ulijn and A. K. Pugh. Reading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Leuven: ACCO.1985:123-135.
[3]Paltridge,B.& Starfield,S.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A Handbook for Supervisors[M].London: Routledge,2007.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UP. 1990.
[5]Thompson,P.Exploring the Contexts for Writing:Interviews within PhD supervisors[M].1999. in P. Thompson (ed.) Issues in EAP Writ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Reading:Centre for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
[6]Hyland,K.Talking to students: Metadisourse in introductory coursebook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18:3-26.
[7]Hyland,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Metadiscourse in L2 postgraduate writing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a, 13:133-151.
[8]Hyland,K.Metadis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s in Writing[M].London: Continuum.2005a.
[9]Hyland,K.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J].Discourse Studies, 2005b, 7:173-192.
[10]劉勝蓮,魏萬德.英文摘要方法語步中體裁結構及語言特點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32,(14):197-200.
[11]段平,顧維萍.醫學論文標題與摘要漢譯英常見錯誤分析[J].中國翻譯,2002,23,(4):47-55.
[12]葛冬梅,楊瑞英.學術論文摘要的體裁分析[J].現代外語,2005,28,(2):138-146.
[13]戈玲玲.科技論文摘要英譯的語用失誤――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一項調查[J].中國科翻譯,2002,15,(2):44-46.
[14]黃婷婷,許明武.中外經濟類期刊英文摘要語步結構分析[J].外語教育,2003:34-38.
[15]龐繼賢,葉寧.語類意識與英語研究論文寫作.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3):34-36.
[16]王高生.論文摘要的撰寫及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18,(2):9-12.
[17]徐有志,郭麗輝,徐濤.學術論文體裁教學不可或缺――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引言寫作情況調查[J].中國外語,2007,4,(4):47-51.
為社會所強烈關注的浙江大學“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最后以藥學院原副教授賀海波被開除出教師隊伍,其所在的中藥藥理研究室主任吳理茂被解聘,現任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任期屆滿,不再續聘而告一段落。①針對此事,教育部部長周濟痛心疾首地說:“對學術不端行為要像體育界反興奮劑一樣,像對待假冒偽劣產品一樣‘零容忍’,實行‘一票否決’。”②為此,教育部還首次專門就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發出通知。
“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雖然發生在醫藥學研究領域,但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卻顯露出普遍存在于各個學科研究領域的學術規范問題的嚴重性。換句話說,對任何學科研究領域來說,學術規范問題都是一個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問題。
就新聞學研究領域而言,關于學術規范的討論就從未停止過,但迄今卻一直沒有成熟的解決辦法,致使其成為愈演愈烈的棘手難題。
目前,新聞界對涉及新聞學學術規范的一些基本的問題,如新聞學研究是否需要學術規范、新聞傳播學應該建立什么樣的學術規范體系等尚存在爭論,本文擬對這些問題闡述看法,希望能夠對我國的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新聞學學術規范存在的理論和現實依據
對于新聞學研究是否需要學術規范這一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其實,這一爭論的焦點根源于對學術研究是否有規范的爭論。一種觀點認為,學術規范“是通過專業認可的‘入場券’”,即“一套‘做活’的規矩,而且必須與學術界當下的認可結合”。另一種觀點認為,“‘規范’雖則對建立學術秩序、發展常規研究有意義;但畢竟是一種束縛(盡管是必要的束縛),故成熟的學者往往部分逾越‘規范’。”③
面臨整個學界的質疑和爭論,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對于規范是否有存在必要的爭論。古語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對“規范”的最樸素的表達。盡管在學術規范研究中存在許多問題,但是這不足以成為使學術研究拋棄規范的理由,新聞學學術規范的存在是有其理論和現實依據的。
首先,新聞學學術規范存在的理論依據是規范論。
關于規范與自由的關系,歷史上有過很多論述。托克維爾在探討法律與自由的關系時,曾說過“既要自由也要法律”。他認為得到前者的最好方法是借助于后者,“自由和順從并不互相抵觸;正相反,自由包括對自己所立法律的服從。”?④這里托克維爾所指的“法律”更多地是具有與“自由”相對的“規范”的含義。涂爾干也說過,“正因為規范可以教會我們約束和控制我們自己,所以規范也是解放和自由的工具。”⑤這些論述都認為“規范”是“自由”的基礎,二者不是絕然對立的。
正在此基礎之上,規范論得以發展起來,學者們從各種角度對規范、規則以及制度等相關概念進行界定。有人提出規范“是調控人們行為的、由某種精神力量或物質力量來支持的、具有不同程度之普適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統。”⑥也有人提出:“規范是集體共有的行為準則。”⑦這些定義其實都設定了一個前提,即規范是社會正常運行所必需的。
對于新聞學研究來說,學術規范同樣是必需的,不管采取何種形式出現,它都是通過合理的框架設定和制度體系來保證新聞學研究在“軌道”內進行的規范,看似是具有限制性的規范,但卻是學術對話得以實現的基礎,也是新聞學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
其次,新聞學學術規范存在的現實依據是學術失范現象的客觀存在。
目前我國的新聞學研究同其他一些人文社會科學學科一樣,也還存在不少失范現象,如重復發表、抄襲剽竊、忽視學術積累、缺乏學術批評、引文及注釋失范、學術評價標準不一,以及低水平重復和“泡沫化”傾向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但嚴重制約了新聞學研究的深化,同時也大大損害了新聞學的學術聲譽,影響了新聞學的學科地位。
例如,“新聞無學論”的產生和影響的擴大與新聞學研究中的學術失范現象屢有發生就有很大關系。由于新聞學研究的規范性不強,導致新聞學論文的獨創性較低、書籍內容重復較多,所以盡管近些年新聞傳播學科已被列為一級學科,曾經甚囂塵上的“新聞無學論”的影響也已大幅減弱,但是“新聞無學論”的影響并沒有完全消除,不但許多新聞從業者不大認可新聞有學,就連一些新聞領域的研究者也對新聞學的學術性產生懷疑,更不用說其他研究領域的學者對新聞傳播學科的科學性表示質疑了。
正因為如此,闡釋新聞學研究應當遵循的學術規范,以及探求新聞學實現學術規范化和管理科學化的路徑與策略,應當是當前的一個急需破題的工作。
二、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實事求是地說,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其中包括一些認識上的障礙。筆者認為,當前我國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以新聞學學術失范研究取代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這一問題普遍存在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統觀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成果,有相當部分是對學術失范現象的評價,并以此為依據提出要繼續嚴格遵守學術規范。但是,究竟何為學術規范?新聞學學術規范的內容是什么?學術規范的保障機制何在?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反而沒有得到回答。或者說,新聞學學術失范首先要有“范”可“失”,然而,目前的研究卻避開這個較難回答的問題,直接進入對學術失范的研究,這在研究邏輯上是有問題的。
第二,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缺乏宏觀視野,陷入細節研究。新聞學學術規范并非只是那些簡單的“規定”、“規則”、“條例”,而是一個結構嚴密的體系。但是對這一點,現有的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并未體現出來。其實,新聞學學術失范中的一些問題的確可以通過操作層面的規范進行約束,例如“抄襲剽竊”、“注釋規范”、“一稿多投”等,然而,有更多的問題不僅僅是通過某個環節的細節研究就可以解決的,因為新聞學學術規范不僅有技術層面的問題,還有理念、道德、結構、保障等各層面的問題,以及各環節之間的聯系,這些都需要進行系統研究,而不僅僅是對技術操作細節的研究。同時,也需要看到,由于長期以來對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研究缺乏宏觀視野,使得研究者的思維產生了某種慣性,即將學術規范研究局囿于表面的技術研究,甚至僅僅將學術規范看作是對學術論文的格式規定。
第三,缺乏將英美學術規范研究經驗與我國現實狀況的有機結合。英美的學術活動被加以規范的歷史比較長,其所積累的經驗可以給我國的學術規范研究提供借鑒,但是有的研究一味地以英美學術規范為標準,卻不考慮我國政治、經濟現實以及學術活動的現狀,因此,基于此探討我國學術規范的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實用性,難以實際應用。所以,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需要以西方為參照,同時也要以我國學術界的現實為基礎。
第四,缺少對新聞學學術規范特有問題的針對性。美國哲學科學家庫恩說過,如果你得出的東西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門科學就不能發展了,因此就不能叫做科學了。⑧同理,新聞學研究有其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色之處,這也決定了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研究不能僅僅取得與人文社會其他學科的共通點,而且需要著眼于新聞學研究的實際需要,這樣得出的研究成果才能對改善學術規范現狀有所作用。
上述四個問題是當前我國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中不得不正視的,需要我們調整研究思路,能夠從固有的慣性思維中解脫出來。
三、建立結構嚴密的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是促進學科發展的重要路徑
開展學術規范研究,是人文社會科學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聞學取得科學發展的內在需要。在這其中,建立結構嚴密的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是破題之道,也是促進新聞學學科發展的重要路徑。
一方面,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建立要以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為基礎,建立新聞學學術規范結構嚴密的體系。新聞學科只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個分支,在學術規范上具有與其他學科相同的問題,許多學術失范的現象也并非新聞學所獨有的,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講,借鑒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的研究成果可以對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提供捷徑。
同時,目前,我國關于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研究還比較零散和膚淺,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尤其是對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內部的運行機制和外部保障機制的研究非常欠缺,而這些恰是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化研究的重要內容。
另一方面,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建立需要體現學科特點。新聞學學科具有不同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特點,相應地,在學術規范研究上也具有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點,因此在研究中的針對性應該更強一些。例如,“一稿多投”的問題在新聞學研究領域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雖然“一稿多投”毫無疑問屬于“學術不端行為”的一種,但是,由于新聞學是與實踐聯系緊密的研究領域,而不少論文都是用新聞理論來分析即時發生的新聞報道事件的,這些論文從某種角度看也是具有時效性的,而現在期刊普遍的審稿期都在兩個月以上,所以,一些作者不得已采取一稿多投的方式來保證論文可以更快地刊出。這種做法雖然是有違學術道德的,但是就新聞學領域而言,這種現象的發生卻是充滿無奈的,因此,在“一稿多投”問題的討論上,新聞學學術規范應當體現出自身學科的特點,尋找更能兼顧各方利益的解決方法。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建立需要體現學科特點,建立適合新聞學研究現實的學術規范體系。
總之,我國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現狀迫切要求在理論研究上能夠有所突破,不斷深入,能夠透徹地研究學術規范體系的內容與機制,建立一套嚴格的學術規范體系,并且通過完善的學術規范管理和保障制度,提高新聞學研究的規范性,提升新聞學研究的質量和水平,以促進新聞學學科的整體建設與發展。
為了對新聞學學術規范問題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專門將“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作為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的一個重大課題立項,本文就是該課題項目研究最初的成果之一。今后,課題組將就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相關問題展開深入、系統和規范的研究,也期望新聞界的朋友們能夠予以關注和積極投入,共同為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出力獻策。
[注釋]
1/2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3月16日。
3兩種代表性的觀點提煉自學術界對學術規范的討論。參見鄧正來主編:《中國學術規范化討論文選》,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69-279頁。
4[美]托克維爾著:《舊制度與大革命》,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82頁。
1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意義
中藥及其復方的藥物動力學研究,是近十多年興起的中藥藥理學分支,主要是研究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用數學模型來定量描述藥物在體內的動態過程。它對中藥藥理學及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中藥藥動力學研究是闡明中藥作用機理必不可少的環節。藥代動力學參數可以為毒性試驗設計和毒理效應分析提供依據。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毒性試驗觀察到的毒性反映往往不與劑量相關而與血藥濃度相關,如果高濃度的藥物劑型不利于藥物吸收,進入體內的藥量與劑量不成正比,就有可能造成毒性劑量評估上的偏差。眾所周知,進行中藥及其復方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研究會有不小的困難,因此,更需要廣大的醫藥學工作者集中力量,找出中藥作用中有代表性,有規律性的機理或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系統研究方法學,使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更科學、更系統,更能滿足現代臨床治療的要求。
2中藥復方的自身特點及中醫對藥代動力學的認識
中藥復方是中醫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中醫理論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強調“人”的整體觀,發揮藥物的整體調節作用,并用辯證施治的思維方法來處方用藥。現代藥理學研究已初步證明復方藥效的發揮并非是簡單的單味藥相加或毒性的相減,而是方中藥物之間所發生的協同、制藥或改性等作用,使復方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目前,國內對復方的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在藥理效應及臨床療效的觀察階段,雖然也引用了一些西藥藥理學手段,但僅表現在對幾個特異性指標的觀測上,且重復研究居多,所研究的中藥復方組成不穩定,藥效重現性差,難以全面而準確地反映出復方藥物的作用機制,這使得國內復方制劑穩定性差,質量標準不高,較難與國際醫藥市場接軌。中藥成分十分復雜,即使是單味藥物,其所含的有效成分也達數種之多;而且在多數情況下又是以復方制劑給藥。許多中藥到目前為止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機制還不是很清楚,加之中藥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含量很少,并且還有不少結構相似的類似物。來源產地不同,不同季節采收,不同方式加工等特點,使得常規的化學分析以及數據的解析產生困難,實驗結果不易重復,給藥代動力學的研究帶來了許多困難。
3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的現狀
中藥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與西藥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決定了其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一般按有效成分明確的中藥及其制劑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和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藥及其制劑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兩種情況來進行評述。
3.1有效成分明確的中藥及其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現狀
有效成分明確的中藥及其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研究方法與西藥類似。隨著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和檢測技術的改進和完善,目前許多中藥特別是單味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已相當明確,據統計在九十年代前就已對120多種中藥的有效成分進行過研究[1]。并已對相當一部分進行了體內外代謝的研究,且得出了明確的代謝產物,并對其體外藥代動力學參數進行了研究。如畢惠嫦[2]研究了丹參酮Ⅱ_A在大鼠肝微粒體酶中的代謝動力學,指出了參與丹參酮Ⅱ_A體內代謝的肝微粒體酶。艾路等[3]對復方中藥中烏頭生物堿在人體內的代謝產物進行了研究,采用液相色譜-電噴霧離子阱多級質譜(LC-ESI-MSn)法檢測出5種烏頭生物堿代謝產物。陳勇[4]等對葫蘆巴堿在大鼠體內的代謝產物進行了推測,從大鼠尿中檢測出原藥及其三種代謝產物。3.2中藥復方及其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研究現狀
到目前為止還有許多中藥及其復方制劑或因化學結構不明,或由于是混合物而非單體,無法用化學分析方法測定有效成分含量,因而給其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帶來困難。大部分人用復方或其制劑中的某一單體來代替整方的藥物代謝過程。如李再新[5]等將補陽還五湯水提醇沉液給予家兔靜脈注射后,以川芎嗪為指標來測定其在體內的代謝過程;但此法只能說明此單體在體內的過程而不能說明全部成分的代謝過程。中藥制劑化學成分往往十分復雜,相當于一個天然的化學成分組合庫,用其中的一具或數個化學成分作為檢測指標,得出的藥動參數與藥的實際藥動學相比可能有一定的偏差。也有人采用生物效應法進行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但此法不夠精確,只能粗略看出體內藥物濃度變化的過程。生物效應法認為,在一定條件下,體內藥量與藥物的效應有一定對應關系,從藥效的變化可以推知不同時間內體內藥量變化。常用的生物效應法有以下幾類:
(1)Smolen。此法是目前我國醫藥研究者最為廣泛采用的一種進行中藥單味藥及復方藥藥動學研究的方法。其要義是將量效關系曲線作為用藥后各時間作用強度與藥物濃度的換算曲線,從而推算出藥動學參數。盧賀起[6]等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為藥理效應指標,對家兔進行了四物湯的藥動學研究,結果表明四物湯屬靜脈外給藥一級動力學消除,開放的一室模型,并計算出藥動學參數。
(2)藥物累積法。其基本原理是將藥物代謝動力學中的血藥濃度多點測定原理與用動物急性死亡率測定藥物蓄積性的方法結合起來;是用多組動物按不同時間間隔給藥,求出不同時間體內藥物的存留百分率的動態變化,據此計算藥物的表觀半衰期;又稱為毒理效應法。黃衍民[7]等對烏頭注射液對小鼠的毒效動力學研究,得出藥物的消除級動力學過程,并符合一室模型,其表觀半衰期為59.23min。從而指出目前臨床一日2次給藥間隔時間太長,如果每8小時給藥1次且首次倍量,可能會進一步提高療效降低毒副作用。陳長勛[8]等應用LD50補量法測定小鼠的附子表觀參數,結果認為符合二室開放模型并得出了主要的藥動學參數。利用此種方法進行藥代動力學研究的中藥還有陸英煎劑[9]、小活絡丸[10]、九分散[11]、桑菊飲[12]等。但此法實際上反映的是藥物的毒性效應動力學過程,當毒性成分與藥效成分不一時,所得動力學參數將難以用作臨床用藥指導,在致死劑量作用下,機體已受到損害,可能對藥物在體內的動力學過程產生較大影響,使得所得結果不能表征生理藥動學過程。
(3)藥理效應法。該法以給藥后藥效強度的變化為依據,通過適當劑量的時間-效應曲線,進行藥效動力學參數計算,其消除半衰期稱為藥效半衰期或藥效清除半衰期。本法先選擇適當的藥理效應作為觀測指標,得出劑量-效應曲線、時間-效應曲線和時間-體存藥量曲線,并據此得出藥代參數。富杭育[13]等按足趾汗腺分泌的觀察方法,應用本法觀測大鼠麻黃湯的藥代動力學。通過量效、時效和曲線的轉換,得體存量-時間曲線,從曲線分析屬二室模型。另外趙智強[14]等也報道了天麻鉤藤飲用此法所得藥動學參數。此法要求復方及其制劑藥效強且可逆重現、反應靈敏、可定量檢測,因而限制了其應用。
(4)微生物法。此法僅適用于具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的復方,通常用瓊脂擴散法測得相關藥動學參數。它具有方法簡便、操作容易、樣品用量少等優點,但機體內外抗菌效應作用機制的差異,細菌選擇的得當與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藥代參數的準確性。王西發[15]等用此法測定了鹿蹄草素在兔體內的藥動學參數,其選取用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實驗菌株,研究表明鹿蹄草素屬于二室分布模型。4小結及展望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中藥藥動學研究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內容涉及中藥生物利用度[16]、中藥毒代動力學[17]、中藥透皮吸收藥動學[18]、中藥時辰藥動學[19]、中藥證治藥動學[20]、中藥活性成分在腸道的代謝處置[21]、中藥活性成分的體液濃度測定等。但因為中藥成分的復雜性、有效成分的不確定性、類似物的多樣性,導致實驗結果不易重復。加之中藥配伍和中西藥結合后藥物的互相影響等使得中藥藥代動力學發展較為困難。今后尚需加強以下幾個方面:4.1建立中藥的指紋圖譜庫
建立中藥指紋圖譜庫,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藥物吸收入血后相應指紋圖譜峰的變化,以此為目標,進行藥代研究。
4.2將中藥的藥代研究與中醫理論研究相結合
中藥研究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藥物進行的研究。可采用“證治藥動學”的方法進行,即研究中藥在不同證候時的藥動學是否具有不同特征。再者還應開展中藥配伍后及與西藥同用時的藥動學變化研究。
4.3加強代謝物動力學研究
許多中藥藥效成分是在體內產生的,或是代謝而來,或是在腸道菌群激活下產生的,因此中藥代謝物動力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應進行中藥復方代謝物的種類代謝途徑及代謝場所的研究,以闡明代謝物與方劑藥效的關系及代謝物的動力學規律。
4.4加強新技術的應用
現代新技術將在中藥藥代研究中發揮重大作用。許多新技術如:超臨界流體萃取、在體微透析、核磁共振、生物電阻抗、細胞培養研究體外吸收模型等,將會為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提供新的技術平臺。
參考文獻:
[1]陸麗珠,李冀湘.中藥的臨床藥學研究概況[J].中國醫院藥學,1994,14(10):458-460.
[2]畢惠嫦,和凡,溫瑩瑩,等.丹參酮Ⅱ_A在大鼠肝微粒體酶中的代謝動力學[J].中草藥,2007,38(6):551-554.
[3]艾路,孫瑩,張宏桂.復方中藥中烏頭生物堿在人體內的代謝產物[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0(6):955-958.
[4]陳勇,沈少林,陳懷俠.HPLC-MS-n法鑒定葫蘆巴堿及其在大鼠體內的主要代謝產物[J].藥學學報,2006(3):216-220.
[5]李再新,吳小紅,賀福元.補陽還五湯中川芎嗪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中國藥業,2007,6(18):21-23.
[6]盧賀起.以藥效法測定四物湯藥動學參數的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5(1):11-14.
[7]黃衍民,潘留華,吳曉放,等.烏頭注射液對小鼠的毒效動力學研究[J].中國藥學,1998,33(7):421-423.
[8]陳長勛,金若敏、李儀奎,等.附子、川烏、四逆湯表觀藥動學的測定[J].中國醫院藥學,1990,10:(11)487-489.
[9]周莉玲,李銳,周華,等.青藤堿制劑藥動學試驗中藥物累積法與血藥濃度法的相關性研究[J].中成藥,1996,18(9):1-4.
[10]郭立瑋.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進展[J].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2,8(2):126-129.
[11]任天池,王玉蓉,曾立品,等.用藥物累積法考察九分散和疏風定痛丸的藥物動力學實驗[J].中成藥,1991,13(7)2-4.
[12]周愛香,富杭育,賀石琢,等.用藥物累積法再探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桑菊飲的藥物動力學[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3,9(2):1-2.
[13]富杭育.以發汗的藥效法再探麻黃湯桂枝湯桑菊飲的藥物動力學[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2,8(5):1-5.
[14]趙智強,俞晶華,陸躍鳴,等.天麻鉤藤飲等3方對小鼠鎮壓痛作用的藥物動力學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9,15(3):13-15.
[15]王西發,秦駿,楊彩民.微生物法測定家兔體內鹿蹄草素藥動學參數[J].西北藥學,1997,12(2):70-71.
[16]劉漢清.瀉下通保劑生物利用度的研究[J].中草藥,1990,21(4):7-9.
[17]李耐三,于東暉.中藥雷公藤的毒代動力學研究[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92,23(1):25-26.
[18]沈子龍,易七賢,周斌.抗癌止痛膏透皮吸收示蹤研究[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93,24(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