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9: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學前教育保育實習工作,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71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3-0148-03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是對三周歲以上學齡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由此可見,保育工作是幼兒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保教結合”是幼兒園工作的基本原則與靈魂。為使保教更好地融合,許多發達國家在幼兒園未設保育員崗位,而是讓教師輪流負責保育工作。目前我國有一些地區的一些幼兒園大膽創新,積極嘗試“三教制”保育模式,即各班不設保育員,由所配備的三名教師共同承擔本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也稱“三教共育”或“三教共保”。這對作為未來幼兒教師的學前教育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除了必須具備相應的學前教育專業理論知識外,還需要掌握相關的對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進行保育實踐的能力。這些技能的學習光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它更需要結合幼兒園保育見習和實習,讓學生深入幼兒園班級,在觀察、實踐中反思、提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保教結合的意識,掌握保育和教育的技能技巧,以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地發展。
二、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保育實習現狀
自2005年起,我校創新性地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一見二實三頂崗”實踐教學模式。把“一見二實三頂崗”的實踐教學模式具化到學前教育專業,即學前教育專業一年級在幼兒園見習,二年級第二學期進行為期八周的中期實習,三年級第二學期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頂崗實習。所謂一年級開始進行為期一年的見習即每周安排每個班級有四節課在幼兒園進行授課,這四節課一般由任課教師上兩節課,留下兩節課給學生觀察,完成見習手冊相關內容。學生見習主要安排在我校附屬的兩所幼兒園進行。但是,自2009年開始,我校學前教育專業招生規模擴大,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導致班級數增加,附屬的兩所幼兒園無法安排學生正常見習。雖然筆者和其他老師努力提出建議希望能在一年級下學期安排學生進行為期一個星期的保育見習,但是由于學生人數較多,合作的幼兒園無法安排。二年級第二學期會進行為期八周的中期實習,實質主要是進行教學實習,對學生的保育能力不進行考核。到了三年級下學期為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頂崗實習,很多學生到了幼兒園沒有進行相關的培訓,直接承擔了配班教師的角色,甚至承擔主班教師的角色,文章中稱呼她們為新手教師。
三、當前學前教育大專生保育見習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規范的保育見習參考資料。縱觀目前我國大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的辦學實踐,還沒有比較規范的保育見習計劃和內容可供我們參考。我校學前專業學生一年級見習計劃主要是完成教研室印制的見習手冊,見習手冊內容涉及對教師和保育員一日工作流程的記錄、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觀察記錄、對特殊兒童的觀察記錄、家訪記錄等等。這個見習手冊并不是專門的保育見習手冊,內容繁雜。筆者作為學前衛生學任課教師,也會根據自己教學的需要安排學生到幼兒園進行見習,見習內容主要是根據其他院校保育見習的計劃,再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修訂而成的。
2.見習內容和要求不夠全面具體。目前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見習內容往往只涉及觀察見習幼兒園的保育工作及各項教育活動,并做相應的記錄,但是對于比如“來園”、“離園”、“盥洗”、“飲食”、“睡眠”“戶外活動”、“教學活動”等環節的保育工作要求不全面具體。
3.見習時間安排不合理。我校施行“一見二實三頂崗”實踐教學模式,安排學生第一學年進行見習,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但是這樣的安排也直接導致無法安排專門的學前教育保育見習時間。作為任課教師,如果安排學生觀察了解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學習情況,了解保育員和教師的一日工作情況要見縫插針,時間過于散亂,學生很難觀察到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學習狀況,對保育員全天的工作也很難有機會實踐。近年來由于學前專業招生人數激增,幼兒園不愿接納大批學生見習,這也導致學生見習難以安排,實踐學習時間減少。多年以來,我院《學前衛生學》的課程教學都是由筆者一人承擔。由于教學班級數多,無論是在校對學生實訓的指導還是下幼兒園對學生見習情況的了解,僅靠學科教師一人難以做到全面、深入、細致,這也使很多學生的保育實踐浮于表面。
4.學生能力有限。一年級的學生首次下幼兒園見習,由于學生還沒有開始其他專業課的學習,自身專業知識素養缺乏,各方面的實踐能力有限。在保育見習中無法做到融會貫通,只是更多地停留在觀察、分析的層面上,真正動手操作的機會太少;結合衛生學課程到幼兒園實踐的機會有限,并且實踐操作的面太窄、內容不夠全面。比如在見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發現幼兒流鼻血嚇得手足無措;有的學生幫忙喂藥,因為對幼兒不熟悉,錯把另外一個幼兒當成要吃藥的幼兒,所幸藥物沒有給幼兒造成什么影響。
5.幼兒園指導老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負責保育工作。因為學生的各方面實踐能力有限,也導致了有些指導老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負責保育工作。在幼兒園的保育見習過程中,很多指導老師只是讓學生做去食堂領飯菜、幫幼兒穿衣服梳頭發等工作,不敢放手讓學生負責幼兒的一日生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學生的實踐能力弱導致幼兒園不敢放手讓學生完成保育工作,而幼兒園不敢讓學生負責保育工作又削弱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師生比例嚴重失調,導致老師沒有辦法具體指導學生見習實踐。因此,保教結合的意識和能力薄弱一直是我們畢業生的軟肋。
四、當前學前教育大專生保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當前,學前教育大專生在教育實習或新上崗時,保育實踐中主要存在下面幾個問題:
1.保育意識淡薄。教育觀念決定教育行為。保教并重原則能否在幼兒園工作中得到切實貫徹落實的前提是教師是否真正樹立起保教并重觀念。通過實習觀察,筆者發現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保育意識淡薄,認為教育實習的主要任務就是教學,至于保育工作,也只是幫忙領飯、給幼兒盛飯、給幼兒梳頭發等。很多學生錯誤地認為,幼兒園老師只要把幼兒教育好就行了,而保育則是保育員的任務。所以在校期間他們比較重視對幼兒園各領域教育知識的學習,而輕視了對衛生保育方面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
2.保教分離。學前教育大專生在教育實習時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不明確保育和教育的結合點在哪兒,保育和教育嚴重脫節,重教輕保,保中無教。學前期是幼兒各種習慣、獨立生活能力和良好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一日生活皆課程”,“幼兒園時時、處處是教育”,凡是接觸幼兒的所有成員尤其是保教人員對幼兒的健康成長產生重要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學生認為保育工作主要由保育員阿姨來完成,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完成教學工作。其實《幼兒園工作規程》在工作職責劃分中明確提出了保教結合的原則,教師要“嚴格執行幼兒園安全、衛生保健制度,指導并配合保育員管理本班幼兒生活和做好衛生保健工作”;而保育員要“在教師指導下,管理幼兒生活,并配合本班教師組織教育活動”。其中保育員的角色和工作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側重“衛生消毒”變為側重“配班參數”;由側重“保”到注重“育”。這些變化都需要我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保育員的角色要有重新認識,樹立保教合一的觀念。
3.保育技能欠缺。在學生或新教師進行保育時一個突出問題是保育技能不足,如很多新老師只在乎“上課”,而忽略了許多生活環節的保育工作;欠缺諸如食具消毒、被褥拆洗、內務整理等基本的保育工作技巧。不夠關注孩子一天身體的變化,對孩子的一些疾病跡象沒有預見性;遇到意外傷害,不能進行簡單的處理;對孩子的心理問題沒有進行及時的調節,有的甚至還在有意無意中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等等。
五、提高學生保育能力的途徑
為了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差,對幼兒園不熟悉,實習過程中上手不快,思想上存在“重教輕保”等弊端,我們需要在本課程學習過程中增加保育見實習的時間,并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保育能力。
1.轉變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1)在課堂上通過情景模擬教學法,將本課程的教學過程安置在一個特定的、模擬的情景場合中,讓學生去模仿提煉,學會綜合分析和處理突發事件能力,提高臨場應變能力,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2)在課堂上通過采用錄像教學法,增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教師可到幼兒園中將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拍攝下來,并穿插一些幼兒常出現的保育問題,讓學生一邊看錄像,一邊分析討論。通過研討,學生能增強對保育工作的感性認識,并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現場教學法。為了增強理論講授的實效性,我們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組織學生到幼兒園進行見習和考察,驗證課堂上所學習的內容,并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于實際的保育工作中去。如,“幼兒健康檢查”一節的內容,在講解了基本知識和操作要領以后,組織學生到幼兒園協助保健教師進行晨間檢查;“托幼機構的設備衛生”一節,我們組織學生到幼兒園考察、參觀,實際感受托幼機構設備衛生的重要性和應注意問題,并在見習的基礎上對所見所聞進行評價,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現象教學,增加了授課內容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
2.科學合理安排保育見習時間,制定切實可行的觀察分析表。為了讓學生充分地接觸和學習保育工作,需要設計多次保育見實習,將理論知識學習與能力實踐緊密結合。在課程學習期間,一方面利用各種教學法見實習機會,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的觀察表或主題內容,讓學生有目的地下幼兒園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將常見保育問題或一些難題及時反饋到課堂教學中來,使《學前衛生學》課程真正做到指導幼兒園的保育工作;在課程學習結束后,專門安排1~2周保育見實習,讓學生帶著某一保育現象或保育問題到幼兒園與幼兒教師或保育員探索研究,撰寫研究報告或者調查分析報告,提升保育調研能力。最后在畢業前夕集中頂崗進行保教實習1個月,學生真正以保教人員的身份開展幼兒園的各項教育活動和生活活動,強化在實際工作環境中的各項保教技能和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加強學生實踐過程的指導。在學生下幼兒園保育見習期間,除專業課教師進行實地指導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幼兒園老師和保育員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遇到的問題都能得到及時的解決。由于目前大多數大專生是獨生子女,本身的自理能力就不強,到幼兒園后,對幼兒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件無從下手,這就更需要老師、保育員手把手地教,以提高他們的技能水平。
4.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實習實訓條件。學校創設相應的保育實訓室,讓學生在《學前衛生學》的學習過程中有充分實踐操作的機會;在學生畢業教育實習中要加強保育實習的分量,使配班的學生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非形同虛設;學校能根據學前衛生學教學的需要,多安排學生下幼兒園實踐,做到學以致用。
【關鍵詞】 應用型目標;學前保育學;課程教學;存在問題;改革設想
根據陜西學前師范學院2015年教學改革項目《應用型目標下學前保育學教學改革研究(15JG001Q)》的要求,課題組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系、西安文理學院師范學院、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等相關專業《學前保育學》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并對國內有關資料進行了查詢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應用型目標下《學前保育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教學存在的問題、課程改革進行了探討,并在相關課程教學中進行了初步實驗,形成了《學前保育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
《學前保育學》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主干課程,其主要內容涉及學前兒童生理發育、健康評價、營養膳食、事故預防與處理、疾病預防與處理、幼兒園環境衛生等方面知識,其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掌握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學會在托幼機構從事幼兒保育的能力和技能,奠定從事幼教工作的職業素質。但是,現行學前保育學課程教學存在許多問題。
1、教學內容龐雜重心偏離
教材是課程教學內容的主要材料和實施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現在各校《學前保育學》使的教材不一致,有《W前衛生學》、《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幼兒衛生與健康》、《幼兒衛生與保育》、《幼兒園衛生學》等等。由于教材不統一,造成教學內容參差不齊,其主要問題有。第一,基礎知識偏多,實用技能偏少。現在使用的各種教材就內容來看,都偏重于生理學、營養學、病理學等基礎知識的傳授。如現行教材都要用大量篇幅介紹人體系統知識,有的教材這一部分內容占據整個教材的三分之一。而涉及學生從事職業技能的方面的內容較少,具體操作技能缺乏。第二,現行的各種《學前保育學》教材內容與生理學、心理學等基礎學科內容重復較多,許多教學內容是從基礎學科講起,沒有與有關學科進行很好的分工和合作,造成教學過程中不必要的浪費。第三,部分教材教學內容單一,不能滿足學生職業需要。現行的大部教材,對于學前兒童生理、病理衛生講述較多,而對托幼機構的物理環境衛生講述缺乏。不能全面反映學前保育方面的內容,特別是對于托幼機構的基礎建設的衛生要求沒有涉及。第四,教學內容重心偏離。《學前保育學》教學應該突出幼兒保育這個重心,學前兒童保育就是教學主題。但在各種教材中對學前兒童保育中心不突出,教學重心是以各種學科的基礎知識為主,改變了《學前保育學》的教學方向。在實踐中造成學生對知識基礎掌握較多,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和實際操作環節薄弱,背離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2、教學方法陳舊方式單一
《學前保育學》是集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技能訓練為一體的實用性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技能訓練溶為一體。但在現在各專業的教學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在教學計劃中把《學前保育學》課程定位于理論教學,由此導致該課程管理中以理論教學為導向,使得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試等教學環節的管理沿用理論課程管理模式,致使課程實踐特色缺失,實訓環節被理論教學所淹沒。第二,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學前保育學》課程教學仍然延用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盡管有些教師在教學實踐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但仍然不能脫離理論教學的模式。所造成《學前保育學》教學理論教學特點突出,實踐教學不強,技能訓練缺乏。第三,《學前保育學》應該是集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為一體“教學做合一”的課程,但在教學方式運用方面,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沒有改變,學生缺乏實際訓練,造成理論與實際分離,學生動手能力缺乏。第四,學生學業評價應該與課程性質相適應。《學前保育學》課程評價應該將理論學習、能力水平和操作技能溶為一體,才能全面考查學生的學業水準。由于《學前保育學》課程定位的偏差,現行學生學業評價都是以理論考試為主,不僅不能全面評價學生學業的真實情況,而且造成學生重視理論學習,忽視職業技能掌握的現象。
3、實踐環節薄弱針對性差
關鍵詞:
中職;學前教育;職業能力
中職學校在培養職業技術人才方面具有相對優勢,學前教育專業是中職學校中的一個重要專業,但實際上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情況并不想預想的那樣好。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與現代幼兒教育對幼師的職業能力要求并不完全相符合。職業能力與職業需要不匹配,形成就業困難、職業滿意度低的問題并不奇怪。因此,要促進學生就業,必須從職業能力培養方面入手。
一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結構
(一)基礎人文素養
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已經成為社會和家庭進行后代教育中最為重視的環節。幼兒教師的個人教育水平,不僅體現在管理和帶領幼兒進行生活活動和學習方面,也體現在教師對幼兒進行心理教育和個性發展教育方面,這意味著,幼兒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在心理學、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社會知識與常識和個人品德方面,幼兒教師都必須具有優于其他人的品質,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幼兒教育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是,目前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方面忽視了這一點,導致大量學生此項職業能力發展慢,不能滿足職業需要。
(二)管理與保育能力
幼兒教育中的大量工作與幼兒的照顧相關,這些工作需要幼兒教師具有較強的管理和保育能力,以便組織幼兒進行日常活動,在發生特殊情況時候進行緊急處理。但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班級管理方面能力不足,缺乏獨立帶班能力,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欠缺。在保育方面,畢業生的安全意識不強,對兒童的生活不夠關心,忽視了許多安全隱患,給兒童的安全帶來威脅。還有的畢業生缺少團隊合作精神,不能很好地協助他人完成工作,致使幼兒園的管理工作受到影響。
(三)專業教學技能
幼兒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對幼兒進行學前的行為教育和知識教育,因此,教師需要具備較強的教學技能,需要組織課堂,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幼兒進行相關的知識文化教育、音樂、美術、體育和生活教育,這也是檢驗幼兒園教育水平的標準之一。但是,目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在教學技能方面的掌握和實際實踐所獲得的能力都是比較有限的,很多學生在美術、音樂方面的技能不足以勝任幼兒教師的崗位,在就業過程中遇到挫折也在所難免。
二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方法
(一)重視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
中職院校學前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需要進行系統的培養,以使學生的基礎素質符合現代幼兒教育的需求。除了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在日常教學期間,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人文素養培養之外,還需要將這項職業能力的培養課程化,即將代表著幼師人文素養的項目獨立出來作為一門課程,使學生認識到人文素養是幼師不可或缺的一種職業技能。中職學校可以針對學前教育專業開設一系列心理學課程,如,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能夠幫助未來的幼師學會理解幼兒、判斷幼兒心理的特征并且幫助幼兒、教導幼兒、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中職學校還可以針對學前教育專業開設傳統文化課或國學課,使未來的幼兒教師先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熏陶,對國學朗朗上口、了然于心,在以后進入幼兒園中教育幼兒時,不但可以對幼兒的言行進行指導,還可以使幼兒教師本人的文化素養有所提高。
(二)加強學前專業學生的實訓
中職學校學前專業學生的管理與保育能力發展不足,最主要原因在于這些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無法進行實踐,學生不能再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去實施幼兒管理和保育,也就無從獲得此項職業能力。因此,為了使培養的學生能夠成為上崗即到位、多崗位速遷移、發展有潛力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學校應改變傳統的學前教育實習,特別是頂崗實習中只安排幼兒園教師這一單一崗位的實習模式,而要求學生在全程化、階梯式、零距離接軌的職業能力訓練活動中,在做強幼兒園教師崗位實習的原則下,拓展保育員、育嬰師、0~3歲兒童早期教育以及學前教育各種培訓機構的兒童美術、語言、舞蹈以及學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實訓。這種以幼兒園教育為主的學前教育專業群多崗位的實訓活動,能有效地實現人才培養的首崗適應、多崗遷移和可持續發展。
(三)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
未來的幼兒教師需要具備充分的專業技能,中職學校應該著重對這些技能進行培養,使學生所才多藝,以勝任幼師這個工作崗位。專業技能主要指彈、唱、說、畫、跳五項技能,為幼兒教師教學的基本功。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理應給學生安排足夠的訓練時間,這是毋庸置疑的。針對學生專業技能不足的問題,可以著重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創建工作導向的課堂,教學情境,建立幼兒園模擬教室,訓練學生的帶班組織能力、上課實際操作能力及突發事件的調控應變能力。二是針對幼兒特點和學生自身特點,側重訓練某方面的技能。如美術課以色彩水粉畫、線描畫、蠟筆畫、水彩畫等為主;音樂課以音樂游戲、律動為主;數學課以區分圖形、分類、按物點數、一一對應、大小比對、數的組成與分解等為主。
三進行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應注意的問題
(一)注意實習單位的合作問題
為了全面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學生達到理論與實踐結合,中職學校需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習單位和崗位,進行職業能力的訓練。走進幼兒園進行實習是主要的實踐模式,通過上崗實習,能夠加深學生對崗位的理解,給理論的應用提供一個平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所以,中職院校要注意與幼兒園建立長期合作的關系,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在實習期間,教師與學生要共同進入幼兒園,教師要對學生實習的表現進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錯誤和不足,積累幼兒教育的經驗。與實習單位的合作可以以輸送優秀幼兒教師為前提,也可以以進行幼兒教育研究為前提,不管中職院校選擇哪種方式尋找合作單位,最終的目的都是要保障學生擁有大量的實踐機會、能夠進行有效的實習,只有這樣,學生的職業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
(二)注意因材施教問題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個人素質不同,對學前教育職業的選擇也不盡相同。對于大型的幼兒園來說,專業教師的需求越來越多,一個幼兒教師負責一個班學生的全部教育工作已經成為過去式,專業教師是幼兒教育領域發展的主流趨勢。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教學能力的培養時,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意愿、職業預期和學生本身的能力,因材施教,做到全面優化、重點培養。具體來講,有些學生在知識文化方面具有優勢,想要勝任幼兒語言教育方面的工作,則應該多進行一些語言類教學,例如幼兒英語等;有些學生在體育和音樂方面具有優勢,希望能夠做專門的音樂、美術或者體育教師,則應該著重這些專業能力的培養。總而言之之,應在尊重學生需要,符合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發展要求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培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際職業能力有所欠缺,尚不足以滿足幼兒教育工作的要求,中職學校需要從人文素養培養、管理與保育能力發展、專業教育技能發展三方面進行重點培養,以大量的實習為基礎,以學生的個人需要和特征為前提,全面開展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以使學生能夠滿足目前幼兒教師崗位需要。
參考文獻
[1]危圣霞.淺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J].中等職業教育,2012(12):102-103.
[2]鄭小鳳.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探究[J].教師,2015(03):115-116.
[3]林紅.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書法學習與職業素養提高[J].海峽科學,2013(02):103-104.
[4]吳麗芳.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方法[J].學前教育研究,2011(04):101-102.
為了解與研究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崗位能力、就業競爭力以及能力培養的針對性、實效性,我們以衢州中專的學前教育畢業生為調查對象,以衢州本地幼兒園為調查樣本,共走訪了25 所幼兒園,其中機關幼兒園、實驗幼兒園等公辦幼兒園 6 所;希望幼兒園、手牽手幼兒園等民辦幼兒園 7 所;白云幼兒園、歡歡幼兒園等 150 人以下小規模幼兒園 6 所;鄉鎮幼兒園4 所;早教中心 2 所。同時利用衢州學院學前教育大專函授班來校面授機會發放調查問卷 92 份,收回 92 份。調查顯示,中職生就業單位在民辦幼兒園的有 76人,占 82.6%;在三級園就業的有 22 人,占 23.9%。月薪在 800~1000 元之間的有 60 人,最高的 1500 元;取得教師資格證 18 人,占 20%;92 人一致認為五項技能、保教能力、班級管理能力等都是幼兒園教師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能。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中職生的就業層次偏低。
二、畢業生職業能力分析
對 25 所幼兒園的走訪,主要以交流和座談方式進行,對象為幼兒園園長,各年級段組長及大班、中班、小班、小小班一線教師和我校畢業生。以下是幼兒園的反饋意見,主要存在三方面不足:
1. 人文與基本素養欠缺。現代青少年往往有“三高”癥狀———眼光高、心態高、要求高,這也許有可以理解的一面,但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素質與能力并不高,影響了用人單位的滿意度評價。學生職業目標不明確,沒有職業興趣感與使命感,對自己的專業、崗位、服務對象愛的成分少,奉獻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弱,有的甚至隨意指責、訓斥幼兒。文化基礎薄弱,而繼續學習、深造的愿望不強。有 4 所幼兒園(占比 16%)教師反映學校部分實習生書面語言組織能力差,寫實習小結語句不通暢,有錯別字;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不強,與教師、學生以及家長交流言不及義;“說”的基本功不扎實,講故事、讀兒歌不流暢、不生動,不能養成幼兒傾聽的良好習慣,等等。
2. 管理與保育能力不足。班級管理方面,獨立帶班能力欠缺,對幼兒突況的應急處置和課堂調控能力不足。對幼兒“一日在園活動”的保育方面的意識薄弱,能力低下。首先反映在安全教育觀念淡薄,忽視密切關注幼兒生活細節,忽視對幼兒進行安全和保健教育的環節,個別實習生甚至發生在上班時間私自脫崗外出的教學事故。其次反映在缺乏對幼兒的關愛方面,少數實習生存在著怕臟、怕累、怕苦的思想,不愿從事與幼兒飲食、睡眠、排泄等相關的生活事務。有的實習生缺少團隊協作精神,既不愿接受園里的其他事務,又不能主動協助他人的工作。
3 .教學與專業技能不夠。教學設計(備課)、組織教學(上課)、說課等方面能力欠缺,教學法、教學大綱及幼兒園綱領性文件等的學習與掌握有待加強,專業技能方面不夠扎實,“專業不專,特長不長”。實際上,要滿足現代幼兒的培育,從業教師不但需要具備美術、舞蹈、音樂、口語表達等方面的技能,每個人還要有自己的特長。譬如在水粉、蠟筆、水彩等簡筆畫以及手工制作上需要有專長,幼兒舞蹈基本功、創編能力及舞蹈模仿教學等要有“拿得出手”的東西,音樂彈唱、歌曲教唱、音樂游戲的創編和欣賞等也能夠自如地教授幼兒。
三、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1. 做人與師德教育并進。培養人才的兩大要求就是“德才兼備”,而“德”始終是列在首位的。尤其是對教師職業而言,“為人師表”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孔子要求學生“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可以學文也”,強調學生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學習;唐朝文學家韓愈的“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把“道”擺在第一位;現行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更是明確提出了“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的職業規范。針對幼教專業的學生而言,要從“學會做人”開始,繼而強化他們“德高為范”的師表素質,這是該專業教育的首要任務。可是,在我們目前幼教專業的教育、教學中還存在著“輕德重能”的現象。在校注重“技能”,忽視“修身”;在崗講究“回報”,不愿“付出”。鑒于此,我們在學前教育專業實施教改,以強化學生的師德規范、樹立學生的師表意識為切入點。改教材,全力開發體現專業性的職業道德校本教材,旨在“活學活用”;改教法,舉辦“修身大講壇”系列活動,聘請專家、特級教師以及優秀畢業生進校開設“師表”講座課,以求“潛移默化”;改模式,廣泛開展觀摩學習和模擬教學活動,達成“身體力行”。多項并舉,幫助幼教專業學生強化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的師表意識。
2. 專業與文化素養并重。專業技能主要指彈、唱、說、畫、跳五項技能,為幼兒教師教學的基本功。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理應給學生安排足夠的訓練時間,這是毋庸置疑的。針對學生專業技能不足的問題,可以著重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創建工作導向的課堂教學情境,建立幼兒園模擬教室,訓練學生的帶班組織能力、上課實際操作能力及突發事件的調控應變能力。二是針對幼兒特點和學生自身特點,側重訓練某方面的技能。如美術課以色彩水粉畫、線描畫、蠟筆畫、水彩畫等為主;音樂課以音樂游戲、律動為主;數學課以區分圖形、分類、按物點數、一一對應、大小比對、數的組成與分解等為主。五大領域的教材教法應以設計教案、試教為主,并兼個案分析研究。針對學前教育專業普遍存在片面強調五項技能、教學技能而忽視文化素養的傾向,專業學部作專題研討: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文化課與專業課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目前,尚有文化課教學跟不上教改步伐,教學方式陳舊,沿襲應試教育模式,照本宣讀,空洞說教,說寫指導不切實際,課堂教學索然無味。幼教專業實施課改,就要以改革文化課教學為突破口,對癥下藥,一改教學導向,合理安排課時,端正師生認識,改“重技能輕文化”為“技能與文化并重”;二改教學方式,文化課教師也需貼近專業,走進幼兒園,改“閉門教學”為“開門辦學”,了解學生專業能力的需要,做到“文化課為專業學習服務”。這樣,“校園接軌、學教結合”的教學模式才得以形成。
(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工作適應能力具體情況分析
1、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工作適應能力整體狀況6.7%學生對本次實習工作滿意,22.9%實習生對本次實習比較滿意,而比較不滿意和不滿意占37.2%,大部分學實習生對本次實習都有一定程度的不滿意,另一方面反映實習學生不同程度不適應問題15.3%的實習生認為本次實習工作于自己想象中差距很大,55.6%學生認為比較大,只有12.2%和6.7%學生認為一般或不大,表明部分學生想象中幼兒園工作環境比實際要好很多,和實際工作差距較大,一定程度上表明學生在實習工作適應能力不強現狀。綜合分析學生頂崗實習工作適應狀況不容樂觀,大部分學生仍存在一定程度不適應。主要表現在學生認為工作量較大,工作內容及形式較單一,自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滿足不了教學工作需要等,這就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頂崗實習成就感削弱,部分學生工作滿意度不高。
2、學生頂崗實習工作中生理適應情況和分析有的同學在實習期間擔任主班或配班老師,其主要工作是組織日常教學活動,工作量相對少。有的同學實習期間擔任工作不穩定,保育員兼配班老師,一個人負責一個班,所以工作量比較大。在擔任保育員學生中有38.7%學生認為在幼兒園的工作量很大,與保育員工作內容有關,其工作繁瑣,涉及幼兒生活學習工作量比較大。隨著班級幼兒人數增加,學前專業頂崗實習生“認為工作量非常大”比率也呈遞增趨勢,分別從9.7%上升到30.2%,而“認為工作量比較大”實習生,分別從13.5%上升到28.8%,由此可見班里幼兒人數多,加大學生工作工作量和壓力。從生源地角度分析,城市學生34.2%學生感到非常累,26.3%學生感到比較累,農村學生中7.7%學生感到非常累,46.2%學生感到比較輕松。實習地大多分布在鄉鎮或農村,城市學生在面對實際工作環境感到不適應,而農村學生適應性較強些。
3、學生頂崗實習工作中崗位適應情況及分析(1)學生頂崗實習工作中的工作環境適應39.2%學生對幼兒園管理方式比較不滿意,21.2%學生對幼兒園管理方式不滿意。29.4%學生對幼兒園教學設備和活動場地不滿意。只有8.8%學生對幼兒園教學設備等非常滿意。(2)頂崗實習學生從教能力適應17.4%學生對自己工作所需知識和技能感到不滿意,16.3%學生對學校課程設置不滿意,具體主要表現在:首先,教學組織能力不足。其次,專業技能不過硬。
4、學生頂崗實習工作中人際交往適應情況及分析15.4%學生對他們與同事和領導關系感到非常滿意,12.9%學生對他們與幼兒家長關系感到非常滿意,但9.7%學生對與同事、領導關系感到不滿意,在與家長關系上5.6%實習生感到不滿意,22.3%學生在與幼兒關系上不滿意,這表明實習生在幼兒園人際交往能力普遍較好,但與幼兒交往較差,需要加強。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應培養具備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實踐能力,“拿來就能用,拿來就好用”的幼兒教師。因此,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不可偏廢。但現實中應然和實然的差距還是讓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普遍遭遇到“理論高于實踐”和“實踐能力差”的評價,普遍存在入職適應期較長、入職早期實踐能力欠缺的問題。原因何在?
(一)人才培養方案與培養目標不匹配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定位是培養勝任各類早期教育機構和幼兒園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師資。因此,培養學生具備從事學前相關工作的綜合能力應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和重點。但從人才培養方案的角度看,很多高職院校存在與培養目標契合度不高的問題。如理論課程多,實踐課程少;理論課程多強調學術性而非實用性;實踐教學多是零散見習或是集中實習,而非系統的有計劃的全程推進。
(二)課程內容與培養目標不匹配
課程是貫徹落實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的安排應體現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要求,與人才培養目標契合的課程觀成為必需。雖然當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大多表述為“培養應用型人才”,但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教材選擇并未隨之發生相應的改變。比如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參照了學前教育工作一線的崗位任務,課程體系中實踐教學課時的比例是否達到了高職人才培養的要求,課程觀是否從“理論指導實踐”轉變為“理論為實踐服務”等。
(三)培養方法、模式與培養目標不匹配
理論知識的獲得并不完全依賴理論教學,而實踐能力則一定要通過實踐來提升;并且專業實踐本身就是所有知識指向的終極目標。但囿于種種因素,人才的培養方法和模式多沿用傳統的方法,如以課堂教學為主,缺乏充分的、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能訓練和體驗;教師多以理論講授為主,互動、研討不足;實踐教學計劃不夠系統、指導不到位等。
二、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全程實踐模式的提出
高職教育關注的是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并使其具備良好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在“理論為實踐服務”課程觀下,筆者提出在學前教育專業推進全程實踐“654321”模式的構想。即,遵從“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在三年的專業學習中進行系統化的全程實踐訓練,讓學生在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感受仿真或真實的工作場景,模擬或真正實施教學活動,穩步提升實踐能力,保證走上工作崗位能展現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社會適應性,逐漸成長為實踐反思型幼兒教師。
(一)六個學期全程實踐培養
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人才既需要掌握學前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又需要得到幼兒教育技能的基本訓練,從而具有在托幼機構進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具體方法就是將各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大綱匯集起來,經由全體專業任課教師研討,修訂成冊,成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指導手冊》。運用任務驅動的方法,使學生逐一完成實踐手冊中的任務,促進其專業技能的養成。
(二)五大類專業技能的養成
教師專業技能就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運用專業知識和經驗并通過練習而形成的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能力。從學前教育專業學歷層次來看,中專層次的學生由于理論知識欠缺而阻礙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而高職層次的學生正相反,教學技能的落后是其就業與成長的絆腳石。從幼兒園工作的角度看,理論水平相當、教育態度相仿的教師,決定其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師的專業技能。通過大致四個學期深入園所的觀察、觀摩、見習,以及校內開展的專業技能訓練的活動與競賽,學生在升入大三進行頂崗實習之前,已經基本具備了設計、組織和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
(三)四個環節逐步推進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需要經歷一個由前幼兒教師到幼兒教師的轉變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其知識、經驗的建構也是一個情境性的過程,也是一個發展性建構過程。
1.觀察———了解教育對象和工作場所
第一學期的觀察目標就是教育對象———幼兒。一個好的幼兒教師要能夠進入幼兒的心靈世界,由此尋找恰當的教育方法,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在良好的師幼互動中,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了解幼兒”,通過觀察了解幼兒:了解幼兒的個性、正確解讀幼兒的表情,不僅要明白幼兒的群體共性特點,還要明白幼兒的個體差異;不僅要知道幼兒的現在,還要知道幼兒的過去。職業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將來的服務對象是幼兒,那么對于幼兒特殊性的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第二學期的實踐通過入園觀察與參加校內教學技能大賽(如講故事、說兒歌、詩歌朗誦、童話創編)兩種方式來開展。基于專業基礎課《學前心理學》、《學前衛生學》和《兒童文學》等,我們將重點放在幼兒保育、體育、語言以及與家長溝通技能的提高上。保教并重,保育為先。一直以來,大家普遍認為保育工作是保育員的職責,常常忽視了幼兒教師在保育工作方面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工作職能。近年來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走上工作崗位,成為幼教領域的中堅力量,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學生也開始加入幼兒教師的隊伍。在此背景下,對幼兒保育技能的加強很有必要。
2.學徒制實習———觀摩幼兒園教師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的組織
學徒制實習以經驗豐富的教師為核心,被帶教的前幼兒教師主要通過觀摩和借鑒“師傅”的教學經驗來學習。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基本活動形式,并且活動開展的優劣與教師藝體素質的高低有直接關系。學徒制實習的同時,也要注意學生藝體技能的加強。通過校內藝術課程的教學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重點在幼兒歌曲彈唱、伴奏和幼兒歌舞的創編以及兒童畫、裝飾畫、手工制作、幼兒園環境布置等方面,以實用性和工具性為主。目的是能讓幼兒在充滿童趣的環境中、在適宜教學方法的指導下愉快地生活,從而獲得全面的發展。
3.頂崗實習———自主組織教育教學活動
頂崗實習,主要依賴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在頂崗實習期間,一方面依照《實踐指導手冊》,學生需要撰寫實習日志,運用教育敘事的方法既能梳理和積累實習中獲得的大量經驗,又能在返校后與教師、同伴交流、分享,從而“查漏補缺”。另一方面,高校實習導師還會到實習生所在園所了解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有效的指導,并且依據調查的第一手資料來優化本專業的培養方案,使得人才培養方案更科學、更具針對性。
4.教育研習———與園內導師的座談和與高校導師的研討
通常獨立設置的實踐性課程如頂崗實習往往集中在整個學程的最后階段,缺點是無法將實踐獲得的經驗加以理論的反思與提升。這樣的實習只能檢驗理論而不能產生理論,更遑論反思型教師培養。有鑒于此,將頂崗實習移至第五學期,返校后轉而開始第四環節的實踐教學———教育研習。教育研習安排在頂崗實習之后,是對課堂教學的反哺,也是對頂崗實習過程的評價和總結。每次教育研習活動,我們都遵循提出問題———設計方案———研究討論———反思改進的過程來開展。設計解決方案時,先用頭腦風暴的方法讓大家集思廣益,而后持不同見解的學生需要查閱資料,找尋各自立論的依據;研討階段則需要與園內導師和高校導師座談,在描述過程中,引起共鳴,分享經驗。這樣,教學實習不再是程式型、經驗型的,而是探索型、研究型的。其特點在于教學具有了反思性。學生逐步形成反思意識,提高了研究能力,為入職后進行獨立的教學和研究打下基礎。
(四)三方實踐共同體的建立
學生在園觀察、觀摩、見習、實習的過程,一方面需要來自幼兒園實習導師的支持,一方面需要來自高校實習導師的幫助。這樣構建起的教研實踐共同體融合了高校教師、幼兒園教師和學生三方。與其說這是以促進前幼兒教師的發展而有意為之,不如說三方在共享性的、協作性的教學研究活動中都能有所提升。高校教師指導實習學生并與幼兒園教師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實踐能力的逐步提高,避免在教授理論知識時“紙上談兵”;另一方面,高校教師能主動體會幼兒園教師的想法和目的,從而懸置自己的先見,了解園內教師的設計意圖,之后開誠布公地一同探討幼教實踐。這樣,理論才能夠落地生根。幼兒園教師一方面在與實習生的思想碰撞中提高反思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與高校導師的交流可充實教育理論。有了理論的支撐,教學實踐才能夠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積累成功的經驗,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更有信心地探索園本化、個性化的幼兒教育。
(五)兩類實踐場所的互補
學前教育專業的諸多課程表現出較強的實踐性和現場性,教育情境的創設非常重要。一方面,建立多家校外實習基地,鞏固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讓學生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獲得提高;另一方面,校內可建設幼兒教育活動模擬教室,讓學生在模擬的教學情境中進行教育教學觀摩、專業教研、綜合藝術活動展示等。學生將理論學習、校外實習基地實訓和校內模擬研習相結合,可以提高實施教育活動的能力,促進專業技能的發展。
(六)一個核心: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融合
職業能力指從事某種職業必須具備的某種特定技術、技能和素質。幼兒教師的職業能力就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學前兒童教育教學的相關知識與經驗促使兒童學習,達成學前教育目標的一系列行為方式。幼兒教師的職業能力是完成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基本保證,是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多種能力的綜合體現,一般包括歌唱、跳舞、彈奏、畫畫、講故事等專業能力、教學教育能力、保育能力等。它是在學習工作和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的對應崗位是幼兒教師和保育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要勝任崗位工作,就必須培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組織能力、帶班管理能力、生活保育能力,提高(唱、跳、彈、畫、講)五項專業技能。
學前教育專業職業建設活動研討調研中,我們發現,一部分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素質與能力并不成正比,大大影響了用人單位的滿意度評價。具體表現在:
職業道德方面,對工作挑三揀四,高不成低不就,隨意換工作。沒有足夠的耐心,怕臟、怕苦、怕累、怕麻煩,有些學生剛工作了一個星期就打退堂鼓,選擇做逃兵。
帶班管理方面,獨立帶班能力欠缺,對幼兒突況的應急處置和課堂調控能力不足,一旦面臨突發狀況,就會手足無措。對幼兒“一日在園活動”的保育意識薄弱,能力低下。對幼兒缺乏關愛,不愿意從事照顧幼兒生活的工作。
專業能力方面,唱、跳、彈、畫、講單項能力還勉強過關,但綜合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適應具體的教學工作需求,教學設計(備課)、組織教學(上課)、說課等方面能力欠缺,特別是創編兒歌、幼兒舞蹈、自彈自唱等方面不盡如人意,可以說“專業不專,特長不長”。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其一,職業道德素養不高。現在的學生大多以自我為中心,誠信、感恩意識淡薄,社會責任心不足,吃苦耐勞不夠,遵紀意識不強,對學校及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重視不夠;理性思維和分析判斷能力不足。其二,職業能力不強。學習期間沒有很好地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奮斗目標不清晰,學業不專一,技能不扎實,沒有學習掌握好教學法、教學大綱及幼兒園綱領性文件等。
要解決以上問題,讓畢業生盡快適應崗位工作,實現無縫對接,教學中就必須對應職業崗位,加強工學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一、樹立良好職業道德,開啟美好的職業生涯
對于員工來說,職業道德是員工進入職場需要培養的最重要的一種“能力”,是職場行事的第一準則。一位企業老總說過:“我對員工要求首先是樸實肯干、能吃苦、要有誠信,其次才是技能。技能好品德不好我們不歡迎。”俗話說:“要做事,先做人”,為了讓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可以開展系列專題活動:一是通過開設《職業道德》課程,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針對幼教專業的學生就業特點還要注重禮儀教育,讓學生學會微笑、主動與溝通。二是通過周會課、主題活動課、專題講座等,按階段循序漸進地進行系列專題活動,第一年開展感恩教育、吃苦耐勞教育及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第二年進行誠信教育,第三年愛崗敬業教育。如愛崗敬業,它是一個人從事職業的內在要求。只有愛崗敬業,熱愛本職工作,才會努力鉆研業務技能,使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適應具體從事工作的要求,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業,可以邀請幼兒園專家來校邀請幼兒園園長來校講座,使學生了解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或是請優秀畢業生返校給學生現身說法,讓學生堅定自己的職業信念,準確定位人生,調整求職心態。三是制定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管理細則。對于中職幼兒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具有良好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對將來從事幼兒教育是非常重要,根據日常行為規范管理細則對學生的儀容儀表、行為規范等有具體的要求進行考評,對好人好事,表現有進步者進行加分,對違紀行為,表現較差者,進行扣分。總之,職業道德的養成需要一個長期不斷內化的過程,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教育和培養,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這樣,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才會立于不敗之地,從而開啟職業美好的職業生涯。
二、崗位對接,工學結合,培養職業能力
工學結合是工作內容與學習內容的相結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后對應的典型工作崗位是幼兒教師、保育員,這些崗位所要求的職業能力一般包括保育能力、教育能力和專業能力等。所以,根據工作崗位的要求,將職業能力養成所需要的教學內容分解成典型的工作任務和學習情境,進行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重構,實現工學結合,即“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的理念。
(一)育教并重,強化保育能力
保育是“教育”的前提和保證,沒有良好的“保育”,就沒有優質的“教育”。在幼師的學習活動中,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是幼兒教師,職責就是上好課,至于“保育”那是保育員的事,與教師無關。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要做好幼兒教師的工作,首先就要做好保育工作,樹立“育教并重”的理念,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
幼兒園的保育工作包括能合理地安排幼兒一日的起居生活如盥洗、如廁、喝水、進餐、午睡等,做好幼兒生活管理工作,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我服務能力;做好晨間接待、戶外活動的保育護理、集體活動中的保育工作;此外還應掌握幼兒心理發展特點、了解兒童生長發育的規律、幼兒常見病的簡單護理、幼兒常見傳染病的預防等。
教學時,我們將保育工作技能劃分為幼兒安全護理技能(包括戶外和室內活動安全護理技能、應急事件安全護理技能等方面)和幼兒健康護理技能(包括幼兒飲食、睡眠、衛生護理技能和病兒護理技能等方面)兩大類,形成一個個學習情境,并制定了相應的技能操作要領,讓學生逐一考核過關。教師在教授《幼兒衛生學》等專業課程時,通過角色扮演法、模擬仿真法、案例分析法等,多進行幼兒園保育工作如晨間接待、戶外活動護理等的模擬演練活動與評析指導,強化保育知識;將《幼兒一日生活常規》《幼兒園一日工作流程》《幼兒園保育員操作規范實施細則》張貼在教室,讓學生全面了解幼兒園的保育工作流程及操作細則;組織學生觀看視頻《幼兒園的一天》,深入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每學期入園開展1-2周的見習活動,親身體驗幼兒園生活,學以致用,促進專業知識的學習。定期請幼兒園園長、保健醫生、教師、保育員為學生開設有關保育護理的講座,以幫助學生切實提高保育技能。為了對接幼兒園公共營養師、保育員及育嬰師的工作崗位,還可以結合《公共營養師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保育員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育嬰師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給學生開展公共營養師、保育員、育嬰師的職業資格鑒定,為以后的求職就業打下牢固的基礎。通過以上做法,強化了學生的“保育”意識,具有“善保育”的技能,這樣,就能輕松自如地面對幼兒園的保育工作。
(二)嚴抓訓練,夯實專業技能
“唱、跳、彈、畫、講”技能是學前專教育業學生的專業基本功,更是幼兒教師順利進行教學必須掌握的五項技能。所以,要讓學生獲取就業優勢,就要夯實學生的專業技能。
教學時要結合實際,緊抓學生基本功的教與學,讓學生人人過關,在技能上獲得就業優勢。
1.制定技能考核手冊,根據彈、唱、跳、彈、畫、講等基本功要求,結合專業課程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訓練,每學期均進行專業技能的過關考核。專業技能的考核可以設計為以下內容:“一講二做三演四藝”
①“一講”是指“講故事”,要求學生學會講故事30個,能形象生動地表述出來。
②“二做”是指“手工制作”和“課件制作”,要求學生能夠制作玩具教具10個,制作幼兒園各科教學課件20個。
③“三演”是指“表演兒歌、繞口令、律動”,要求學生學會表演兒歌30首,繞口令20個,律動20個。
④“四藝”是指“彈琴”“唱歌”“跳舞”“繪畫”,要求學生會做幼兒園的統一體操及10種自編幼兒舞蹈,能彈唱20首兒童歌曲,簡筆畫作品30幅。
2.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開放相關實訓場所,組織學生開展唱、跳、彈、畫、講等常規訓練活動。
3.定期開展各種專業技能競賽活動,如五項全能比賽、講故事比賽、主題墻面布置比賽、鋼琴比賽、文藝周表演等,通過比賽的形式可以進一步鍛煉、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4.有組織地開展各種社團活動,如手工作坊、兒童話劇團、兒童故事講演協會、文藝團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能力。
此外,專業課老師要本著一切從學生能勝任幼兒園工作的理念出發,深入幼兒教育第一線,貼近幼兒園實際,了解本學科知識在幼兒園各領域的應用情況,在教學時,還要讓學生學會專業技巧的綜合運用能力,如創編兒歌、兒舞、自彈自唱能力等等。
(三)模擬演練,提高專業實踐能力
教育教學能力是幼兒教師在現場活動中解決問題的綜合教育教學技能,是幼兒教師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一系列行為與智力活動方式的總和,它包括教育組織管理技能如觀察了解幼兒的技能、與幼兒交流的技能、班級組織管理技能、協調家長、社區關系的技能等;教學技能如教學活動設計的技能、教學內容與方法選擇的技能、教育環境創設的技能、幼兒發展評價的技能等。這些能力的形成不能單靠理論學習獲取,而是要通過反復的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技能,因此,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就要加強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教學觀摩、模擬教學,尤其要通過教育實習環節,讓學生將學前教育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成為一名合格的學前幼兒教師。
1.創設情境,模擬試教
建立幼兒園仿真教室,在教學中創建工作導向的課堂教學情境,通過角色的轉換、體驗,將真實的職業工作情境和典型的工作任務,譬如保育活動、環境創設、游戲活動、教育教學活動、領域教育活動的設計、實施和評價問題以及家園工作問題等,進行模擬試教的實踐活動,訓練學生的帶班組織能力、上課實際操作能力及突發事件的調控應變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教育教學組織能力和參與實踐的能力。
2.合理安排教育實踐,有效提升職業能力
在往常的教育見實習活動中,由于見、實習階段的內容安排上隨意性較大,科學性不足,導致學生見實習時目標不明確,也就無法提高教育實踐能力。因此,要合理進行教育見習實習的安排,原則上要有相對確定的時間長度、相對明確的見習主題和目標、相對合適的見習時機:
總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崗位技能的學習與訓練,有效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從而讓學生在進入到幼兒園工作后能夠快速上手,滿足學生向幼兒教師的“零過渡”,真正實現畢業生和幼兒園教師的無縫對接。
當前,英國幼兒教師在一定程度上仍被視為“無足輕重”甚至“低人一等”,其工資水平也僅略高于全國最低線,遠低于其他歐洲國家。以2011年為例,全日制普通幼兒教師平均時薪為6.60英鎊,僅高出全國最低線0.52英鎊;[4]平均年薪13300英鎊,僅為英國小學教師的40%,德國普通幼師的69%。[5]社會地位和工資水平較低的窘境,降低了幼兒教師的自我價值感和職業吸引力,抑制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學前教育生師比始終嚴格遵照0-1歲,3∶1;2歲,4∶1;3-5歲,8∶1(或13∶1);兒童保育0-5歲,3∶1的規定。[6]該規定僅反映當時的通行慣例,而非源自利于兒童安全和學習發展的確鑿證據,沿用至今幾無變革,成為導致教師工資水平相對較低的主要原因。
(二)職業資格證書無序增長,趨于泛濫
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幼兒教師職業資格證書數量呈指數級增長,截至目前全國已有400余種不同類型的資格證書,其中僅有半數達到2012年修訂版《早期奠基階段教育綱要》(EarlyYearsFoundationStage,以下簡稱《綱要》)提出的法定要求。[7]證出多門、種類繁雜,權威性難以保障,令教育機構在招聘教師時眼花繚亂,難以甄別,亦造成幼兒家長對學前教育質量的質疑。例如,家長們普遍希望幼教機構幫助其子女在關鍵的奠基階段學習基本的語言和運算,但大多數資格證書均未對教師的讀寫算能力提出明確規定,這對家長給予學前教育的高度信任和兒童的健康發展產生著破壞性的影響。
(三)教育督導權責不明,程序繁冗
督導評估是判斷教育質量狀況的基本手段。自2001年9月起,國家教育標準辦公室開始對學前教育機構實施督導,為其提供全國公認的質量基準,對教育質量和兒童發展起著重要的監督和改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國家教育標準辦公室與地方教育當局在督導權責和督查程序方面存在大量重復或矛盾之處,令學前教育機構深感迷惑,耗時費財。其次,針對每所教育機構的督導工作每3-4年開展一次,每次時長僅3-4小時,其間隔時間之長和檢查用時之短,令社會對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促進質量提升產生質疑。[8]第三,對于已經接受定期督導的學校,如果增設0-3歲早期教育,則需在國家教育標準辦公室另行注冊并接受額外督導,教育督導未與學校督導有機結合,為督導雙方帶來大量行政冗余。
(四)優質資源有限,制約家長選擇
近年來,縱使英國學前教育學額,特別是全日托學額有所增加,但與政府制定的將2歲幼兒免費學額增至40%的目標仍有較大距離,需要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用以應對人口變化,支持家長尤其是母親重返職場。受英國學前教育“照料”與“教育”雙軌傳統的影響,許多家長尤其青睞基于家庭提供“照料”服務的保育員,希望在家庭保育和幼兒園教育之間隨意選擇。然而,由于大多數保育員獨立存在于學前教育機構之外,雖然其中部分對此適應良好,但仍有大部分疲于應對繁瑣的自我管理事務,難以保證保育質量,注冊保育員數量銳減,人才流失嚴重。截至目前,全國注冊保育員已從20年前的100000余人銳減至當前的57000人,[9]其保育質量也始終落后于其他類型學前教育。上述雙重原因制約了家長的選擇。
(五)全國教育質量參差不齊,差距顯著
在英國,學前教育質量存在顯著的區域差距。在學前教育發展最好的地區,未達到國家教育標準辦公室良好標準的教育機構僅為8%;而在倫敦某區,該比例高達45%。貧困地區學前教育質量普遍較差,學前教育機構優秀達標率僅為10%,未及良好或優秀標準的保育員比例為39%,高出富裕地區16%。[10]
二、英國學前教育改革的具體措施
為了有效應對上述挑戰,推動學前教育健康發展,英國政府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一)提高任職標準,加強教師培訓
教師素質對于學前教育的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資格證書魚目混珠的問題迫使教育機構將新教師上崗培訓作為必行工作。教學署(TeachingAgency)于2013年夏季頒布了更為嚴格的幼兒教師任職資格標準,相關證書頒發機構也隨之著手制定更高質量要求的任職資格條件,計劃于2014年9月起正式采用。與之相應的培訓計劃也已陸續展開。1《.早期教育職業證書培訓》計劃研究發現,成年人工作業績最佳與最差,以及生活富裕與較不富裕人群之間的教育成就差距,早在學前教育階段便已確立,而研究生水平的高素質教師是助力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為了吸納更多優秀的研究生加入幼兒教師隊伍,前布朗政府于2007年啟動《早期教育職業證書培訓》(EarlyYearsProfessionalStatus)計劃,為兒童中心和日托機構培訓研究生水平的專業人才,負責引領和推動新的《綱要》在全國貫徹執行。迄今為止,該計劃已為英國學前教育培養了約11000名領軍人才,[11]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提升和兒童的健康發展。2《.幼兒教師》計劃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結合近年來全國大力關注0-2歲嬰幼兒教育的政策趨勢,卡梅倫政府在上述計劃的基礎上,借勢而行,于2013年9月啟動《幼兒教師》(EarlyYearsTeachers)計劃,為0-2歲嬰幼兒保教培訓優秀教師。該計劃將幼兒教師入職標準提高至接近學校課堂教師標準,規定受訓者英語、數學和科學成績必須達到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eneralCertificateofSecondaryEducation,簡稱GCSE)考試C及以上等級,并從2014年9月起接受與課堂實習教師同等的技能測試,通過者方可獲得任職資格。3《.幼兒教育專家》計劃《幼兒教育專家》(EarlyYearsEducators)是針對任職資格達3級及以上水平教師開展的一項更高層次的資格培訓計劃。培訓課程強化實踐育人,加大教育實踐比例,為受訓者提供進入良好或優秀等級學前教育機構的實習機會。自2013年9月起,受訓者中GCSE考試英語和數學達C及以上等級的優秀學員將獲得教育部頒發的獎學金,成為該計劃的首批畢業生,致力于引領學前教育結構化小組學習的開發與推廣。
(二)調整生師比,優化教師資源配置
生師比的確定應以確保教育質量、有效滿足兒童發展需求為原則。英國政府自2013年9月起,允許滿足下列要求的優質學前教育機構調整生師比,優化教師資源配置:1)至少70%的教師持有3級及以上水平資格證書;2)所有教師英語和數學GCSE考試達到C及以上等級;3)在第一條基礎上,至少有1名一線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1.教育機構生師比英國政府認為,雖然現行3∶1的生師比對于需要大量關注的0-2歲嬰幼兒而言比較合理,但事實證明,經驗豐富的高素質教師有能力在此基礎上多照顧一位兒童。因此,政府允許雇用有此類教師的非全日托機構將生師比調整為4∶1;在教師素質整體較高、開展結構化小組教學的機構里,可進一步將生師比調整至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法定比例6∶1,但不可陡增至法國的8∶1。對于3-5歲兒童而言,如果其所在班級至少有1位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則可將生師比調整至13∶1。[12]2.保育員生師比隨著保育員職業專業化的提高,其生師比也將具有更多靈活性。英國政府自2013年9月起,將0-5歲生師比調整為4∶1,并規定在4名兒童中應包含2名不足周歲的嬰兒。該比例與法國持平,但尚未達到愛爾蘭、德國、瑞典的標準。此外,教育部還將在《綱要》中進一步明確保育員生師比的靈活性,例如,允許保育員在照管4名兒童的同時,附加照管1位因父母遲到而滯留的兒童,從而提供更為人性化的服務。[13]
(三)完善督導制度,明確職責權限
為了強化督導職能,引導教育機構和教師更多關注保教質量和兒童的學習與發展,國家教育標準辦公室自2012年9月起重點督導以下內容:1)教育機構滿足兒童需求的程度;2)教育機構為兒童健康發展所作的貢獻;3)教育機構的領導與管理。1.借力皇家督學提高督導權威為了強化對學前教育質量的督導力度,國家教育標準辦公室于2013年9月起,吸納更多皇家督學(HerMajesty’sInspectors)參與學前教育督導。通過分析調查數據的趨勢和實例,在評優評先的同時,查找問題、改進工作;以中間人身份為薄弱學校與優質學校、兒童中心與幼兒園之間建立聯系;定期督導評估新成立的保育員機構。2.定向督導薄弱學校國家教育標準辦公室還將與教育部合作,制定新的以薄弱學校為重點的督導計劃,加大督導力度。這意味著辦公室將一改以往4年一輪的督導間隔,代以突擊視察的形式,更為頻繁和密切地督導薄弱學校,為其改造提供有力保障。3.明確督導權責國家教育標準辦公室做出的質量評級是評判教育機構是否有資格接受政府為學前兒童發放的幼兒教育補助金的唯一依據。辦公室負責向學前教育機構闡明其與地方教育當局在質量監控事務上的不同權責,確保其質量仲裁角色的唯一性。地方教育當局也將從原有促進質量提升的任務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致力于為發展不利兒童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的任務上來。
(四)多渠道擴大教育資源,給予家長更多選擇
為了進一步滿足兒童及家長多樣化的教育需求,英國政府借力國外經驗,多渠道擴大教育資源。1.創建保育員機構針對保育員流失的問題,教育部將創建集專業培訓、就業引介和質量改進于一體的保育員機構,將保育員從安排培訓和尋找客戶等管理事務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開展優質保育。家長也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樣耗時費心地親自甄別保育員資格,而只需要聯系機構,由其就近為家長匹配合適人選。機構受國家教育標準辦公室督導,為家長提供質量保證。接下來,教育部將一方面提請議會審議,通過立法確定機構工作職責:1)提供定期培訓和質量保證;2)供需匹對,成為保育員與家長之間的紐帶,解決投訴等問題;3)承擔注冊、保險等管理工作;4)接受國家教育標準辦公室的督導。另一方面通過借鑒國內現有保育員網絡與組織以及法國、荷蘭保育員機構的相關經驗,確立機構運作模式,并于2014年起正式運行。2.鼓勵更多學校提供學前教育服務借鑒法國的經驗,英國教育部鼓勵學校利用師資優勢和校舍條件,提供學前教育,途徑有二:1)開辦保育員機構,將基于家庭的兒童保育擴大至學校團組保育,為兒童提供及早接觸學校的機會;2)開辦附屬幼兒園或兒童中心,直接提供學前教育,目前已有約50%的兒童中心為學校所設,保教業績令人滿意。同時,教育部將取消當前學校增設3歲以下學前教育須在國家教育標準辦公室另行注冊的繁冗規定,鼓勵更多學校提供學前教育服務。
(五)引導優質資源幫扶薄弱地區,縮小教育差距
鑒于各地學前教育發展不平衡、優質資源較為集中的現狀,政府鼓勵有良好或優秀學前教育業績的機構將教育業務拓展至教育水平較低的薄弱地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縮小教育差距。一直以來,大量力圖擴展服務領域的教育機構終因復雜多變的地方質量標準和不同的開辦資金要求而不得不放棄發展。對此,政府將明確資金要求,統一國家標準,簡化行政流程,鼓勵教育機構建立自己的質量保證機制,借此帶動薄弱地區教育水平的提升,推進優質教育均衡化發展。
三、啟示
未來十年,英國政府將繼續致力于為兒童及家長提供更多優質的學前教育。為了實現承諾,政府直面挑戰,銳意改革,成效已逐步顯現。近年來,我國學前教育在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也面臨著教育資源不足、教師隊伍不健全、區域發展不平衡、體制機制不完善等挑戰,在一定程度上與英國相似。英國政府的改革措施,對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第一,多途徑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黨的十要求“辦好”學前教育,“著力提高教育質量”。提高教育質量,關鍵是提高教師質量。英國學前教育改革以教師隊伍素質為突破口,提高入職標準,重視教師培訓。我國亦應進一步貫徹落實《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提高各級各類培養計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健全幼兒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制定考核、監督與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吸納優秀人才,引領教師發展,全面提升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
第二,擴大普惠性優質教育資源。為了提供更多優質學額,英國借鑒多國經驗,優化資源配置,鼓勵學校舉辦學前教育,提供靈活多樣的教育服務。對此,我國也應在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的同時,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多種形式舉辦幼兒園;科學處理資源擴大與質量提升的關系,加強學前教育的多樣性,提高社會“學有所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對多樣優質學前教育的需求。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英國重視發展0-2歲嬰幼兒保教的成功經驗為我國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試點工作提供了參考經驗。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45
鑒于國內多將《幼兒衛生與保健》課程定位于理論課程,課程教學團隊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對課程教學進行了優化改革,突出了該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旨在使學生獲得從事學前教育活動應具備的專業素養,提高學生的保育實踐能力。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 模塊化的課程體系
為了克服學生“重教輕保”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保育觀,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學習和掌握基本的保育技能,以便在將來的實際工作中能切實維護和增進兒童的健康。課程教學團隊積極與幼兒教師和幼兒園管理者共同研究,構建重在能力培養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基礎理論模塊: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全面掌握學前兒童解剖生理特點以及身體生長發育的規律,了解學前兒童常見疾病的有關知識,熟悉教育環境創設及教育過程中的衛生要求,能夠對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進行科學的評價。這一模塊采用校內課堂教學與校內校外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完成。
綜合訓練模塊: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幾種患兒的基本護理技能和急救術,以備日常教學和生活中的不時之需。這個模塊教師講得少、指導得多,主要采用校外實踐和校內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完成。
模擬教學模塊:主要目的是在學生全面掌握幼兒衛生與保健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模塊采用校外實踐和社會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完成。
2 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課程教學團隊成員積極探討本課程的教學方法,除綜合運用講授法、演示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傳統的教學方法外,還恰當運用了體現本課程特色的教學方法,如:小組合作學習、情景模擬操作、現場教學、案例教學等。
2.1 小組合作學習
“托幼機構的保育、教育活動衛生”一章內容中,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小組通過到幼兒園現場考查其生活制度和教育活動衛生、合作制作課件、小組代表講解、小組成員答疑等多種形式和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搜集整理信息、語言表達、團隊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2.2 情景模擬操作
學到“常用護理技術及急救術”內容時,可以采用情景模擬手段,設計一定的情景,準備一些工具或材料,讓學生分別扮演受傷者和救護者,進行現場的急救和包扎;學到“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內容時,除了用多媒體演示操作步驟外,還可以設計幾種不同的意外事故的情景,讓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施救措施,并要求學生兩人合作輪換完成操作練習。
2.3 現場教學法
“幼兒健康檢查和評價”一節的內容,在講解了基本知識和檢查操作要領后,組織學生到幼兒園協助保健教師進行晨間檢查;講到“托幼機構的環境衛生”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到幼兒園參觀、考察,認識到托幼機構建筑、設備和用具衛生的重要性和應該注意的問題,要求學生對所見所聞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2.4 案例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錄像機錄下幼兒園一日保育工作的全過程(包括入園、盥洗、入廁、進餐、午睡、各類教育活動、離園等環節),也可組織學生通過網絡和教育實習搜集整理幼兒園中典型的保育案例。將這些案例穿插到相關章節的課程教學中,啟發學生思考分析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全過程”的教育實踐
為了讓學生充分接觸和學習保育工作,增強對幼兒保健的感性認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設計了多次保育見實習。課程學習前,安排學生到幼兒園保育見習1周,初步接觸和了解保育內容;課程學習中,安排課程實習或利用其他課程實習機會,有針對性地設計觀察量表,讓學生有目的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將分析整理的問題及遇到的疑難之處反饋到課堂教學中來;課程學習后,安排1周保育見習,讓學生帶著問題與幼教工作者探索研究,撰寫研究報告或者調查分析報告;最后在畢業前夕集中教育實習1個學期,學生以保教人員的身份組織幼兒園的各項教育活動和生活活動,在實際工作環境中提升各項保教技能。
4 “全方位”的考核評價
改變傳統的通過期中、期末兩次考試進行學生學業評價的做法,在學生的課程學習過程中,課堂出勤,聽課情況,回答問題情況,小組及全班討論時是否積極參與、發言次數,發言內容,對其他同學提問的回應,見實習結束后帶隊教師和實習幼兒園的評價意見,各階段的見實習報告、專題研究報告或調查分析報告等都納入課程成績,實行課程學習“全方位”的考核。這樣對學生考核的不僅是能力,也是態度,關注的不僅是結果,也是過程。它更能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以上僅是對《幼兒衛生與保健》教學改革的初步嘗試,搞好本課程教學改革有利于培養知識與能力并重的“應用型”人才,拓寬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渠道,促進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健康發展及學前兒童健康成長。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國的學前教育事業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學前教育專業的師資培養成為當今各高師院校爭相討論和研究的重要課題,教育實習作為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合格幼師隊伍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同樣受到各高師院校的普遍關注。為了提高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實習質量,筆者對本校參加過頂崗實習和教育實習的部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及指導教師進行調查和訪談,同時結合自身的帶隊實習經驗,總結出教育實習中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以期促進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提高其教育實習質量。
一、實習生方面
根據廣泛的調查發現,實習生存在的問題是影響教育實習質量最主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心理準備不足。目前我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普遍存在著與幼兒園實際情況相脫離的現象,學生在課堂和書本上學到的幼兒園與現實中的幼兒園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現實中的幼兒園大多既沒有寬闊的活動場地,漂亮的環境布置,又沒有完善的游戲活動設施,更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甚至要求在實習期間自己打水、買菜、做飯,條件不容樂觀。現實與理想的強大落差,使部分實習生一時很難適應,從而參與實習工作的熱情和主動性不夠。
2.適應能力較差。一些學生進入幼兒園實習后,無法實現從“學生”到“老師”的角色轉變,總以為自己還是學生,特別是受學校中被動接受知識的慣性思維模式的束縛,依賴心理嚴重,在工作中往往缺乏自信心、責任心和主動性,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和管理工作、履行幼師職責,不能從工作中吸取經驗、積累教訓,實現自我提高,這就大大弱化了實習效果。
3.缺乏吃苦精神。部分實習生簡單地認為,幼兒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幼兒知識,做知識的傳授者,至于幼兒保育工作應該由保育員來做。然而在現實的幼兒園工作當中,實習生往往要從保育員工作做起。除此之外,由于幼兒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實習生在面對幼兒園繁瑣的一日常規教育,包括每天接送幼兒,組織幼兒晨檢、晨讀、早操、三餐兩點、教育教學活動、戶外游戲活動的同時,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幼兒的安全問題。從課堂到現實的工作崗位,從學校的自由散漫到幼兒園的紀律約束,實習生的體力消耗、時間消耗與在學校相比要多出好多倍,一時之間難以承受,抱怨聲不斷。
4.教學技能欠缺。當實習生面對幼兒園實際教學活動時,總是不知如何組織和開展,大多是按照自己的思路采用“直接灌輸”的方式對幼兒傳授知識,而不知采用怎樣的技巧和策略去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由于自身經驗不足,部分實習生在組織教育活動時,思想上和行動上都受到束縛,不敢大膽開展工作,顯得自信心和魄力不夠。有的同學組織活動時聲音小,不夠吸引小朋友,表情、動作不豐富,不夠感染小朋友,語言過少,太寬泛,不具有針對性;有的同學說話語速和活動變化節奏有些快,幼兒的思維及動作跟不上;還有的同學對幼兒的意外答案和突發行為不能迅速靈活地應答和處理;多數同學組織活動時,不能很好地控制課堂,都是原班老師在幫忙;最主要的是不會照顧孩子,沒有做到因材施教。
5.實習時間難以保證。實習學生面臨畢業,許多學生要請假參加各種面試招聘會和考試,教學計劃要求的實習時間很難保證,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習效果。
二、高校方面
1.實習時間短且集中。我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習普遍存在實習時間短且集中的現象。教育實多統一安排在大學畢業前的最后一個學期,實習時間專科一般為4~6周,本科一般為6~8周,與國外同類院校相比,實習時間較短且集中。雖然我國部分高師院校,也曾在教學期間安排學生到幼兒園進行參觀、見習及頂崗實習活動,但這種情況較少且大多時間較短,學生無法深入幼兒園工作當中,無法得到真正的鍛煉。
2.教育實習內容和功能單一。從我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的現狀來看,大部分院校對教育實習功能的理解有所偏頗,大多只重視在實習過程中對學生組織教學活動能力的訓練,而忽視對實習生有關幼兒園管理工作、幼兒園保育工作、與幼兒家長的交流與溝通等方面的技能鍛煉,實習功能單一。
3.實習評價不夠完善。高師院校對實習學生的評價與考核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評價與考核的主體上看,各高校主要強調從學校單方面的打分,而忽視了與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實習單位的評價相結合,評價與考核不夠全面。在評價與考核的內容上,大多數高校多以學生實習結束時上交的教案、教育筆記、教育總結、調查報告作為最終評分的標準,而忽略在實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工作態度、實習紀律,以及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等相關內容的考核,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實習生產生僥幸心理,不能認真完成實習任務。
4.教師指導不到位。指導教師是教育實習計劃的重要組織執行者,其工作態度和能力水平直接影響實習質量。各高師院校在選擇實習指導教師時,往往會選派那些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這些教師往往理論有余而經驗不足,自己幾乎沒有參加幼兒園實際教學工作的經驗,對幼兒園工作是怎么一回事顯得不太了解,到了幼兒園忙于適應環境、了解情況,根本不知道如何對學生進行指導,因而大大影響到學生實習的成效。
三、幼兒園方面
1.實習基地較難穩固。穩定的實習基地是開展教育實習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教育實習表面上看是實習雙方互惠互利的,其實幼兒園方面需要做出更大的付出,接受學生實習后,幼兒園正常的教學安排和進度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許多幼兒園根本不愿意接收在校生實習,尤其是那些辦園條件相對較好、規模較大的幼兒園,從而導致許多高校在學生實習期難以聯系實習點或實習點頻繁變化等情況,為實習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2.給學生提供的實踐機會較少。一些幼兒園因為對學生的工作能力持懷疑態度,所以表面上接納了學生來學習,實際上卻只是讓學生負責打掃衛生、維護安全這一類的工作,學生接觸不到幼教的核心工作,沒有得到實質性的鍛煉與提高,使實習活動流于形式。
在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的過程中,缺乏相關政策法規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干預,也是影響教育實習質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1世紀的幼兒教育是全世界共同矚目的話題,幼兒教師是幼兒教育的主力軍,而教育實習又是幼兒教師成長過程的重要一環。因此,我們只有不斷探索和研究教育實習中出現的新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教育實習質量,促進學前教育事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立文.高師學前專業本科生幼兒園教育實習的困境與出路[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