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28: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書畫藝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數字技術在動畫藝術中的具體應用
(一)取代了傳統的手繪模式
先用繪畫的方式把圖像畫在紙上或者璐璐片上,再將其繪畫成連續的多幅畫面,用攝影機進行逐幀拍攝,沖洗得到底板后再制作出樣片,對樣片進行剪輯,這就是傳統的手繪動畫的制作過程。這項艱辛的勞動更趨近于集體性的制作,投入的人力資源巨大,耗費了工作人員的時間和精力。在數字技術的運用下,計算機承擔了動畫制作的主要內容,傳統的中國畫的繪制也可以借助計算機來完成。通常,繪制少量的人物圖片后,計算機就能變化出幾千個不同的人物表情,一部完整的影視作品,用來拍攝的圖片可能需要幾十萬張,而草圖的繪制量更是可以達到幾億張,如果這樣一個龐大的任務都需要靠手工來完成,那么所需要的人力和其它資源是難以想象的。數字技術在動畫行業的使用和不斷深入,大大的縮短了動畫藝術創作的時間,把藝術家們從繁重的手功勞動中解放出來。
(二)全方位的數字化轉換
計算機的圖像處理技術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促進了中國動畫產業的飛速發展。利用數字技術將素材記錄到計算機中,進行動畫剪輯,通過以往的圖像數據來提取表現空間的動態對象來生產動畫。在制作圖片的過程中,剪刀加漿糊的方式被淘汰了,只需簡單的鼠標操控和鍵盤操作就能完成相同的工作內容。硬件和軟件的擴展解決了高難度特技制作的難題,通過計算機直接制作完成,而非通過模型和攝影手段來成就特技,這是動畫制作技術的一大飛躍。運用數字技術合成的畫面,可以滿足多種特殊情景的需要,靈活變通,所以獨具生命力。
(三)動畫創作領域的變化
數字技術改變了動畫藝術的制作技術,也豐富和拓展了動畫藝術本體。在數字動畫出現之前,手繪制作的電視動畫和電影動畫是動畫創作的主要創作領域。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動畫藝術的創作領域拓展,二維動畫、三維動畫、Flas、游戲動畫和手機動畫都相繼出現了。動畫藝術形式的豐富使得它和各個傳播媒體的關系日益密切。1969年到1967年間,貝爾實驗室開始嘗試二維動畫系統。20世紀70年代初期,三維動畫出現,到了90年代,Flash也成為了網絡動畫大家庭的新成員,網絡游戲也是網絡動畫的新樣式。媒體的普及引起手機爆發式的增長,未來動畫發展的焦點開始聚集在手機動畫的發展。
(四)數字二維動畫中的無紙動畫和半無紙動畫
制作流程復雜,工序繁多的二維動畫制作過程,使得一般個人和小型公司幾乎不能單獨完成大型的二維動畫制作。數字技術的引進使得二維動畫中的無紙技術產生,雖然無紙技術的基本流程類似于傳統的二維動畫制作,但是它利用計算機軟件替代了傳統工序中復雜的儀器,節省了昂貴的儀器投入資金,這使動畫制作更加方便快捷。半無紙動畫是指數字技術引入動畫創作的初期,只在局部利用數字技術,而且主要是運用在上色之后的環節。因為數字技術的優勢,二維動畫創作應用半無紙動畫技術后,將描線、上色、原畫、動畫、設計稿等諸多環節的操作都轉移到數字平臺來完成,這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省了生產資金。隨著數字技術進一步滲透,全無紙動畫形成,全無紙技術不僅只在著色或后期在計算機中完成,而且可以通過專業的軟件直接繪制前期的設計稿、原畫以及中期的動畫等。這樣看來,全無紙動畫的出現,可以說是全方位采用計算機制作動畫形式的出現。
(五)影視作品中三維動畫的強大魅力
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三維動畫藝術發展極為迅速,在三維技術的不斷普及和運用中,市場上出現了一系列的經典影片,其中《泰坦尼克號》、《哈利波特》、《侏羅紀公園》、《駭客帝國》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維藝術的創新徹底革新了影視特技、計算機游戲、電視、建筑等行業的專業技術。在影視方面,三維藝術創作的出現,使它在電影、電視節目的后期制作中,逐漸完全取代了傳統的光學膠片法,成為了影視后期制作的核心部分。特技制作是后期制作的一個主要內容。早期的影視特技制作,往往是在拍攝過程和洗印階段中,通過一些簡單的手段較粗糙的完成,比如模型制作、特技攝影和光學合成。這樣的手段存在著很大的弊端。由于有些時候電影需要拍攝的對象可能在實際生活中并不存在,有些時候電影需要同時拍攝的兩個對象無法出現在同一畫面中,這些問題是無法通過化妝和模型來完成的,所以直接局限了早期影視作品的發展。而三維動畫藝術可以直接合成想要的畫面,打破了現實里沒有和不能同時存在兩個或多個對象的局限性。如《哈利波特》中神奇的魔法,《泰坦尼克號》中沉船的畫面,這些都離不開三維動畫藝術的功勞。
2對于文化藝術傳承的影響
數字藝術不管如何的特立獨行都離不開傳統藝術的傳承。但作為技術與美學,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它代表的是數字時代的新思維,新技術和新的美學思想。
2.1對于傳統藝術形式的拓展與顛覆
數字藝術為人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攝取、生成、存儲和處理視覺形象的藝術表現媒體和表現形式,給人們展示了一個又一個新穎的視覺天地。以往用手工很難實現的視覺效果,被計算機輕而易舉地完成,甚至完成的比預想的還要好。例如,傳統以“手繪”為核心的技法以來于紙筆、顏料等實際存在的一些物質工具;而電腦技法則以“筆墨”的概念,而非真實的筆墨進行肌理效果的表現。數字化技術作為手與腦的延長提高了設計的表現力和效率。計算機所提供的各種迅捷的方式和手段,將人們的雙手從繁重、緩慢的勞動中解放出來,為藝術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空間,開拓了藝術家創意的潛能。數字藝術相較于傳統設計有著不可比擬的高精度、高效率和豐富多樣的表現效果,從而使人們能夠擺脫大量枯燥、繁雜的制作和修改。資料表明:從最初的構思到作品完成,修改的比例大約是70%以上,全部重來也屢見不鮮.電腦圖形設計的修改便利和“所見即所得”(即任何改變都可迅速反映在屏幕上),對任何的內容都可以進行無數次的修改和恢復,電腦給人們提供了后悔的權力。[4]在發達國家藝術學院中數字技術已成為繼素描、色彩和攝影之后的第四大基礎課。電腦圖形技術縮短了創意和成品之間的距離,因而被廣泛地接受。
2.2對于大眾審美的沖擊
“科學追求的是‘真’,藝術追求的是‘美’。審美,即是對美的欣賞,是滿足審美需要而引起的審美愉悅,是數字藝術最主要的情感價值所在。”[5]數字藝術不僅傳承了傳統藝術形式,而且多媒交融、形式多樣。數字化的美學特質也為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創作方式和藝術語言。一件好的數字藝術品,能夠吸引受眾產生共鳴,是因為具備有技術美與藝術美的品質。人們通過對藝術品的欣賞與互動,完全沉浸于計算機所創造的虛擬環境中,其想象、情感、認知等各種心理能力便被激活,進入一個忘我的虛擬藝術世界,開始了不同的心理體驗的歷程,獲得審美享受,這正是數字藝術所具有的不同于傳統藝術的魅力所在。傳統藝術形式和數字化藝術創作審美情感的差異,首先是文化淵源的不同:傳統藝術創作是建立在地域性文化底蘊和民族國家歷史淵源上的,包涵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和審美觀念,能體現出深遠的歷史傳統及地域民族文化,作品形式大多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而新一代的數字化藝術是在科技和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虛擬化設計,信息傳遞、網絡界面之類數字語言都具有非物質性質和非傳統化,因此凸顯的是一種“全球化”的形式。其次是視覺感知的轉換。在視覺審美的過程中,當數字化技術下的圖像圖形超越了現實的真實進入到另一個虛幻的世界,并讓眼睛觀看到了最極端的表現,人類由認知圖式所帶來的想象就徹底地被改變,觀看主體對于視覺化畫面不再抱有由辨認的所帶來的審美愉悅,轉而去期待一個更為刺激的虛擬彼岸。[6]主體的這種好奇心成為數字化技術下進行觀看行為最為普遍的讀圖動力,從而也導致了觀看方式由“辨認的”轉向“懸念的刺激”。[7]數字藝術的出現為我們的審美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試聽感受。雖然它不能為我們創造真正意義上的感官體驗,但是它強大的虛擬功能可以使人們的審美全方位的發展成為可能。
2.3對于視覺文化形態的建立
從手工模仿到相機復制,再到數字圖像技術。科技發展的同時也推動這藝術的蓬勃發展。數字藝術的發展造就了新的虛擬文化的產生。借助于電腦,人的視覺想象力和空間探索范圍進一步拓展,從而進入了輕盈的全息世界,視覺圖像的組合、變異和更新的可能性提高了,各種電腦軟件和程序,為視覺創新提供了契機。電腦的出現也預示著另一種全新文化的到來———虛擬的文化。電腦對形象的處理和塑造完全可以在沒有原本的情況下進行,雖然電腦也是復制,但這種復制已與攝影有質的區別。它把視覺文化的虛擬性發展到了極致。更重要的是,虛擬文化的出現,迫使我們思考新的問題,調整我們的創作策略,建構新的美學方式來面對這些深刻的文化變遷。美國文化理論家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指出:“我堅信,當代文化正逐漸成為視覺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8]數字藝術時代的來臨,不但標志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也標志著一種新傳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當然,這更也將意味著人類思維范式的再次轉換。
二、現代社會中美術藝術設計更趨于簡約性且更具沖擊力
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氛圍下,人們越來越追求精神上的放松和享受。在繁重的精神壓力和生活壓力作用下,人們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需求越發的簡潔化,因為簡潔明快的美術藝術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們緊繃的神經,因此簡約化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對美術藝術設計的又一要求。要做到簡約化,就要求美術藝術設計者在進行藝術設計時盡量的將設計理念以最簡潔明了的方式表達出來,與此同時還要不失美感。藝術要想持續的流傳下去,脫離不了一定的商業性。作為美術藝術設計本身,要想具有一定的商業性就要具有吸引消費者的實力,而視覺沖擊力恰恰是一件作品吸引人的直觀感受。適當的視覺沖擊,可以舒緩和釋放內心的壓力和疲倦,有助于作品的商業化。
三、現代社會中美術藝術設計更趨于民族化和全球化的統一
所謂美術藝術設計的民族化,是指本民族的審美與藝術風格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積淀形成的自身藝術特點。在如今,民族化與全球化已經成為影響人們文化審美情趣的重要原因。兩者在本質上并不矛盾,對于美術藝術設計的長遠發展而言,兩者應該得到有效的結合,博采眾長,對民族文化有足夠的自信心,然后走向全球化。
二、動畫藝術和數字應用技術的關系
數字技術是一種計算機的表現方法,比起傳統的手繪表現方法來,有快、精、準等特點,并且效果很快就呈現出來了,很直觀,只有精通數字應用技術軟件的操作,技巧熟練,才能更好地表現作品的意圖。數字的應用并不能代替手繪設計的價值,二者將并行存在。由于技術的發展迅速,創作人員在進行創作時更加方便快捷,而且作品的、宣傳的渠道也更加廣泛暢通。對有效地傳達給觀眾來說是十分有利的;但對于創作者來說,運用便捷的數字技術進行大批量的藝術品創作,把這種帶有靈感的創作演變為理性的生產活動,但是將藝術創作完成依賴數字技術對創作的發展也有不足之處。長此以往,必將使藝術作品更加機械化。我們必須積極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來結合數字技術一起打造優秀的動畫作品,必竟數字技術只是一種手段,藝術是不能離開設計思維的,要清醒地認識這個問題,二者不可本末倒置。同時我們還要學習外國一些先進的數碼技術來促使我國數字動畫藝術能夠快速成熟起來。
三、數字時代下的轉變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動畫制作經歷了一個巨大的改變。無論是從前期拍攝還是后期的剪輯制作方面都有著改變,所以說數字技術在動畫產業中的革命性的推動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而如何合理的運用數字技術制作出更好更完美的作品,這個是我們值得思考的。相對于以往傳統的動畫制作手段來說,目前通過數字技術的特技制作,創作人員可以將傳統電影中經攝相機鏡頭拍攝記錄的畫面與場景完全用數字技術所代替,影片的片段既可以是經過拍攝而獲得的影像,也可以通過數字技術進行合成得到與現實影像不同的特殊畫面,從而再經過數字技術任意的改變影像畫面的關系和效果。當今有很多影片都是采用真實拍攝和虛擬影像相結合。同時一些軟件的的特技也是一個強大的優勢,很多現在中實現不了的特技都可以運用軟件展現。這樣就給創作人員很大的空間。如電影《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學校就是采用了美工模型加數字合成達到了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又例如《指環王》系列的創作過程,在前期就利用三維動畫模擬出各場景動作,使得影片達到了一定的視覺效果。又諸如《阿凡達》等優秀的數字電影作品也體現了數字技術在電影產業中所具有的種種優勢。
1946年第一臺數字化計算機“電子數字集成和計算機”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在這60年里,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個人電腦進入家庭,人工智能計算機輔助設計領域不斷開發,電腦硬件的更新換代,計算機數字化也在迅猛發展,藝術家把數字技術應用到藝術創作中,從而改變了傳統藝術繪畫創作方式,也使藝術審美趣味發生了變化。
一、傳統繪畫藝術創作
1.藝術創作是以滿足人們對娛樂游戲的需求為主要目的而創造虛擬人類生活事件的文化活動過程。創作出的文化產品稱為藝術品,要想創作出公眾喜愛的藝術品,創作者要不斷提高藝術創作的語言技藝水平和創造新的語言風格。高水平的語言技藝和獨特的語言風格,能夠使創作出的虛擬事件在描繪上準確生動和別具特色,從而使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更強,才能夠有效地創造出一定內容和特色的藝術作品。
2.繪畫藝術是一種古老的藝術門類,是美術中最主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借助于可被利用的物質材料和相應的制作方法以創造藝術形象,運用筆、刷、刀、手指等各種繪畫工具以揮灑、涂抹、拓印、腐蝕等各種繪制手段,將顏料、墨汁、油墨及其他有色物質描繪和移置到紙張、紡織物、木板、皮革、墻壁或巖石等平面上,以線條、塊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通過構圖形成視覺形象的畫面或圖像,創造出可以直接看到的,并具有—定形狀、體積、質感和空間感覺的藝術形象。繪畫藝術從材料、工具來分,其種類主要有:水墨畫、油畫、版畫、壁畫、水彩畫、水粉畫、素描、速寫等。
二、數字繪畫藝術沿革
所謂數字化,是指利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把聲、光、電、磁等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或把語音、文字、圖像等信息轉變為數字編碼,用于傳輸和處理,或以數字形式存放在計算機中,便于今后操作和處理。數字繪畫藝術是以電腦作為繪畫藝術創作工具,通過運用一定的電腦程序,進行計算機信息處理,把每個像素用若干個二進制數碼進行編碼而形成虛擬的視覺圖像,并進行輸入和輸出。
1951年首臺供商業應用的電子計算機獲得專利,除了大量深入的技術研究,也偶爾涉及音樂和視覺藝術。由于大多數研發人員是科學家,他們沒有受過專門的藝術訓練,所以早期的電子藝術的美學價值并沒有得到認可。美國年輕研究員諾爾可以算作第一批“數字藝術家”,他受到立體主義的影響,1963年用電腦繪出抽象圖案《高斯二次方程》,嘗試著在二維的畫面中表達三維的空間。此時電腦對大量的藝術家來說是一個技術上比較難掌握的機器,數字計算機繪畫作為一種新型媒介,還只是模仿傳統媒介,并沒有用來進行主流藝術創作、創造出新的美學體驗和新的價值觀體系。
隨著電腦功能被進一步開發,藝術家逐漸利用電腦作為程序控制工具,將天幕當成畫布將鐳射光束作為畫筆進行藝術創作,如德國藝術家皮尼的《奧林匹克彩虹》,美國藝術家巴拉德的《視覺化時間》。嚴格來講,他們在本質上仍然以傳統媒介為主,并非是在進行藝術與科技的探索,而是琢磨如何通過運用電腦這種時髦機械來迎合當時大眾的口味。
1990年以來,個人電腦越來越普及并且越來越容易使用,新一代藝術家對電腦操作不再陌生,逐漸將其變成創作工具或者媒介。藝術創作過程從單純地模仿傳統媒介走向利用電腦程序在電腦中創作或自動生成,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新的技術促成了新的媒介,繪畫和雕塑的歷史讓我們知道,每次革命均來自于概念和材料的不斷發掘和更新,數字藝術這種新興媒介的迅猛發展,改變了藝術創作方式,也改變了藝術欣賞的方式。
杜桑以來,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模糊了;數字藝術以來,真現實和虛現實之間的界限模糊了。數字藝術是以電腦為技術支撐的電子時代的新媒介,是藝術擺脫以視覺為中心的束縛過程中的一大飛躍。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媒介的發展。傳統的圖的概念、內容和形式不再突出。藝術品的價值存在于通過媒介所傳遞的信息的交換之中,藝術家將把因特網當作最大的美術館來展示他們的作品,當作直接向公眾傳播作品的工具。
三、數字繪畫藝術的工具選擇
繪畫藝術的數字化基本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設計手段的更新,它直接跟數字技術的發展相關;二是創造理念的更新,它主要是指創作者審美趣味的變化。技術是電腦硬件和繪畫軟件,繪畫軟件的構成分為矢量圖和位圖兩大類,Adobe公司的Illustrator軟件、Corel公司的CorelDRAW和Painter是眾多矢量圖形設計和繪圖軟件中的佼佼者;Photoshop是制作和處理位圖圖像的最好軟件。矢量圖形最大的優點是無論放大、縮小或旋轉等不會失真;最大的缺點是難以表現色彩層次豐富的逼真圖像效果。而位圖圖像能表現層次豐富、具有逼真色彩的照片品質圖像,缺點是放大若干倍后會產生“馬賽克”現象。圖像質量決定于設置的分辨率(一個單位面積內所包含像素的個數)的高低,分辨率越高,圖像就越清晰,信息量越大,文件也就越大。提高分辨率雖然可以使圖像更清晰,但是,尺寸卻會隨著分辨率的增大而變小;反之,降低分辨率會使圖像變大,畫質會變得比較粗糙。像素數目、分辨率和圖像尺寸可通過以下公式來理解。像素數目÷分辨率=圖像尺寸。根據圖像輸出的要求,低的可設置72dpi的視頻顯示模式,高的可設置300dpi的打印機模式,還可設置高達2570dpi的照排設備模式。所以,多數藝術家采用Photoshop軟件來進行數字繪畫藝術創作。
結語
目前,人和電腦處于一種既矛盾又合作的關系中,電腦仍然在人的指揮下與人合作,藝術家利用電腦這種媒介進行創作。與傳統媒介相比,雖然數字繪畫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但基本原理(透視學原理、明暗關系、色彩關系等等)和其他藝術形式都是相同的。在繪畫發展的歷史中,出現了千姿百態的表現手段、形式技巧和風格特色,無論哪種形式,它最重要的應是依賴視覺來感受和欣賞造型藝術,要求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的思想性與藝術形式要完美結合,既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也包含著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反映了畫家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觀,同時還具有美感。在數字化繪畫藝術創作中,電腦硬件和繪畫軟件是會不斷更新和貶值的,我們更應該關注數字化對創作觀念產生的影響,只有通過研究技術進而深入研究創作理念方面的變化,才是具有價值的,使人從中受到教育并得到美的藝術享受。
在世界范圍內,大型舞臺藝術同樣是薈萃并傳揚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如愛爾蘭的“大河之舞”、“舞之魂”、“紅磨坊”等百老匯歌舞劇等,在世界觀眾中產生了廣泛影響,其市場效應也有目共睹。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為自己的文化塑造全新的藝術形象,是21世紀的中國面對的巨大問題,同樣也是地處西南的多民族的貴州一直在力求突破的問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一個地區的藝術形象,是其精神追求的重要體現,其意義及價值尤為深遠。
如何在這樣的狀況下總結民族民間大型舞臺藝術的得失,深入思考怎樣重新定位和打造當代民族文化的問題,探索以適應時代需求的舞臺藝術來傳承光大民族文化,力爭做到既“叫好”又“叫座”,就成為一個亟待形成理論成果的課題。
鑒于民族民間舞臺藝術作品紛呈而理論滯后的現狀,我們認為,除了對舞臺藝術本身的狀況和得失進行評述、比較研究外,更應該從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當代文化、當代文化市場、民族文化的弘揚和傳播等大視野來思考、研究民族舞臺藝術的系列相關問題。一是借助比較文化、文化市場學、傳媒學等理論,宏觀考察并研究西部民族地區的舞臺藝術;二是西部地區民族眾多,文化形態多種多樣,在進行全面研究的同時,需了解和掌握各地區民族民間舞臺藝術所表現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內涵。
而尤為重要的,是從認識上解決民族舞臺藝術當代化的一些關鍵性問題。首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一概念,并非是指文化的民族個性和形式、風格等表面特征,而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中與人類共性相通的核心內容。民族文化自成一個獨立的系統,是一個民族對世界、生命和人生的認識,具有普遍的人文和人本的意義。我們要從民族文化的歷史源流、地域特點和審美個性中,看到它對于人類生活、生命和生存的普遍意義,這樣才能找到民族文化中最動人、最持久、最有力量的內核。對于民族民間大型舞臺藝術,這是一個基本的形成準則,也是我們評述舞臺藝術的出發點。
其次,民族民間大型舞臺藝術,同樣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當代傳媒手段之一。中國民族文化的歷史演變和地域特點,是以漫長的農耕文明為依托的;而時生了巨變,民族文化生存的土壤也發生了迅急的改變,鄉土生活的形式和內容都在日新月異,因此,我們要把民族文化放在當代的文化框架中來弘揚。民族大型舞臺藝術面對這樣復雜的變化,應充分考慮其作為文化產品,如何成功完成品牌的塑造與傳播,引起關注,進入市場,從而獲得更好的保護和發展的問題。
2“童心創作觀”是自由無羈絆,放達而多感
另一種童心創作心態則表現為熾情心態。因孩童易動,而此動則不拘約束,往往都是動達自然,自由無羈。喜怒、窘迫、憂傷、愉快、思索、無聊、不平,甚至哭鬧、嬉笑……諸無常而于一身。往往,書畫家的熾情心態卻極類于此,即情燃如熾,激情奔放,欲罷不能,一吐為快,意猶未盡的心態。在書畫領域中,尤其體現在行書、草書、魏碑、潑墨和大寫意時常常而狂發。唐人懷素在《自親又貼》中就有:“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川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就是如此,不吐不快,所以要一吐為快,更是要一揮而就。當代書法家李孝椿曾常說:“每每草書創作時,仿佛口飲陳釀,心醉沉迷,幾乎忘懷之爾我。在筆線問游走,在點畫之中寄插跳蕩,酣暢淋漓,快而絕世!”這一時刻,書家畫家好似一個不諳世事的稚子孩童,忘懷身邊之任何,只注于揮灑自己的意氣。筆者常常靜靜觀察多位書家、畫家創作時的狀態,每于草書、潑墨、大寫意時果然非于常態,神采遠離,眉眼之光剔透非常,若迷醉、若脫于俗世,只于書畫相融,仿佛酒醉而迷神,又似太白舞劍而豪情放溢。我常希望能有此感,然技藝不精,勿談熾情了。上文中,筆者談到了藝術家在創作時的童心之觀意義所在。但兒童的情緒是多變的,而藝術家作為人,當然也有七情六欲,各種情緒。藝術家的作品,正是來源于這些情緒的表達,所謂寫“悲”則悲,寫“憂”則憂。再如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憂郁,書《書贊》則意境瑰奇,《黃庭經》則怡釋虛無,《太師箴》又縱橫廣闊。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趨,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興,言哀已嘆。創作內容對書寫情緒有著一點影響作用,真要完成一幅真正的書畫作品,“情感事遷”很是重要。
3“童心創作觀”是多彩而富有創造力
中國文化流傳至今,中國藝術繁衍千年而生生不息,不斷地創新,不斷在繼承中發展是不可缺少。中國藝術史上很多留名千載的古人大家,不論是經歷幾何,往往內心深處就是單純的“孩子”。竹林七賢也好,揚州八怪也罷,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狂傲不羈仗劍行天下的李太白,都有著一顆干凈單純的心。離我們最近的齊白石先生,他一生作畫不計其數,而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來源于他的所思所想。這位被稱為老頑童的大畫家,在1930年左右,也就是老人早過了花甲之年的時候畫過一張人物畫。一位白胡子、白眉毛的老者盤腿而坐,右手二指指向右側,而眼睛卻看向左方,神情好似有些不屑,卻還略帶一些笑意和頑皮。更覺得是老人的提款:“人罵我,我也罵人”。一見這幾字,再配上如此畫面,直嘆妙絕。這一提款和畫面在質樸的同事,不失文化的和經典的意義,可謂是返璞歸真,復得返自然之意。而畫出如此作品,離不開老人自己童年的故事,也正是有了這通天達地的童稚、無拘無束的童心,讓他有著多彩的想象力,無限的創造力,這些都出現在他的一筆一畫之間。北京奧運會奧運福娃的設計者,被稱為東方畢加索的畫家韓美林,他畫小動物的靈感來源于他對動物的愛。他家養的小貓、小狗雖然品種名貴,卻被冠以“秀英”“富貴”“二鍋頭”等等這些最土不過的名字。在他的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一份份童趣,這顆童趣也讓韓美林有了一顆溫暖的童心,這可童心往往就表現在了作品中。不論是白石老人,還是韓美林,很多藝術家都有著這顆童心,這就好比兒童的心理,孩子們的想象力都是不可捉摸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在孩子們的眼里都是與眾不同、天馬行空的,每個人的眼里都有著自己的一幅畫面。所以就如同藝術創作,藝術不是人云亦云,不是鸚鵡學舌,有自己的特點,有著無窮的想象力,正也是童心創作觀眾的一個方面。
二、油畫肌理的表現形式、方法
油畫肌理的表現形式、手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有隱性肌理和顯性肌理。隱性肌理需要借助一些必要的工具來發現,顯性肌理在正常光線下能給人一種視覺效果的肌理。油畫肌理的其他表現形式大致可以分為意象肌理、抽象肌理、具象肌理、材料肌理等。意象肌理廣泛用于油畫的創作之中,將繪畫的本質特征進行提煉,轉換為油畫善于表達的語言。抽象肌理是不再現所要表達的繪畫對象,而是繪畫者通過自己的理解、組織將其轉化成另外一種表現手法,是一種抽象畫的表現元素。具象肌理真實地反映繪畫的對象形制,其肌理形式是如實地表現出紋理的視覺特征。油畫具象肌理在寫實主義里表現的比較多,也會借用其他材質來增加其質感的表現形式。材料肌理是利用不同材料的物理屬性來表現的物理屬性,所關注的是使用材料本身的特性。油畫的表現方法有三種:直接繪畫法、邊畫邊做肌理、先涂底再繪畫。直接繪畫法是最傳統的繪畫方法,其繪畫肌理效果也是最常見的。在繪圖過程中肌理表現自然流暢,其肌理效果不會借助其他工具和材料;邊畫邊做肌理是表現比較厚重感的畫面時常用的方法。先畫一層,再用畫筆或刮刀涂上一層顏料,通過這種手法達到一種厚重的油畫肌理;先涂底再繪畫,一般是先用一些凝固快的材料來做底,如丙烯、立德粉等,待底料干后再繪圖。
1.工藝的創新由于鈞瓷藝術獨特的釉料與創作特點,其在工藝方面的創新是相對較少的。鈞瓷藝術的燒制講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其在燒制后的窯變效果是其鈞瓷無雙的決定性因素。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鈞瓷燒制工藝的創新在多個層面均有體現。首先,在燒窯的材料上由最初的柴燒到煤燒,從炭燒到氣燒,雖然這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變化,但不同的燃料所帶來的燒制效果也是不同的。其次,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發展,人們逐漸也把創新的目光放在了釉料上,利用現代化學的研究成果給鈞瓷釉料帶來新的內容。
2.造型的創新在創作觀念變化的影響下,鈞瓷藝術的造型創新成為其創新發展的主要內容。鈞瓷的造型能夠最為直觀地傳達出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特點和文化背景。從唐代的雄渾到宋代的典雅、元代的粗獷到明清的秀麗,進入現代以后的鈞瓷造型在融合歷代造型的經典內容的基礎上,逐漸融入現代陶藝創作理念,進而形成了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而在造型設計的類別上也有了極大的豐富,其中有日常器皿的類型也有陳設觀賞的類型,既有傳統類的造型類別,又有異型化、概念化的造型類型。這是鈞瓷造型在漫長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的成果,也給我們呈現了豐富多彩的鈞瓷藝術。
3.題材的創新鈞瓷藝術的創作題材,與時代特征具有緊密的聯系。這一領域直接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其中有被動的原因也有鈞瓷本身主動發展的內容,發展為今天鈞瓷藝術題材傳統與現代并存的局面。在鈞瓷產生的早期,其題材主要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征要素,這是鈞瓷藝術本身的傳統文化內涵,并一直保留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觀念的融合,現代社會文化中的題材逐漸進入鈞瓷藝術的創作中,從而豐富了鈞瓷創作的內容,造就了今日鈞瓷藝術的多姿多彩。
4.鈞瓷文化的創新鈞瓷藝術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原本只是觀賞、擺放的器物,除卻表現當時社會的文化屬性以外,也是人們精神寄托的一種載體。但在當代社會,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不再僅僅包含其本身所具有的內涵,而是更具有延伸的諸多文化內容。鈞瓷不僅是一種藝術形態與造型形式了,而且成為極具發展與影響力的文化聚合體。其創新不單純集中在器物本身,而是作為一種文化形成了諸多有價值的現實拓展。上升到文化層面的鈞瓷藝術,具有了在諸多領域展現魅力的能力。鈞瓷的創作及其作品也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創作活動,而成為了一種精神能量,具有了形成完整產業鏈條的條件。鈞瓷藝術的創新不可一概而論,在明晰了鈞瓷藝術的創新內容后,我們可以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的條件,有針對性地思考鈞瓷藝術創新的方法。從中找出最為合適與恰當的方法,最有效益地提升鈞瓷藝術的價值。文化創意產業對各藝術門類的促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同的文化藝術門類,也有自身的特定條件與特點,只有最符合鈞瓷藝術特點的產業條件才是最恰當的。
二、文化創意視域下鈞瓷藝術創新的方法
面對著當今發展迅速的社會環境,鈞瓷藝術的發展面臨著新的局面,也有了新的要求。選擇以文化創意的條件作為鈞瓷藝術創新的方法來源,就是要借助文化創意產業在運作模式與創新機制方面的優勢,最大限度地展現鈞瓷藝術所具有文化內涵的魅力,來促進鈞瓷藝術在新時期更好地傳承與創新。作為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形式的結合,我們首先需要處理好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創新與傳承的平衡。以鈞瓷藝術的傳統內涵為基礎,借助文化創意產業獨有的創意運作方式來進行鈞瓷藝術的創新。這并非是一個簡單的取精華去糟粕的過程,而是構建一種全新的文化發展模式,同時也是一個不斷改造更新、運用新內涵追趕時代精神的過程。通過對文化創意產業條件的分析以及對鈞瓷藝術創新內容的梳理,我們嘗試性地思考了鈞瓷藝術的創新方法,具體總結如下。
(一)從時代性的視角思考鈞瓷造型的創新從運作方式上講,文化創意產業有效發掘各種文化資源的特色,然后借助現有先進技術作為表現手段,實現最終的產業經營與發展。得益于信息化時代快速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強烈的時代性特征。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條件下考慮鈞瓷藝術的創新,能夠更好地把握鈞瓷藝術與當今時代的關系,突出鈞瓷藝術的時代性。時代性視角下,鈞瓷藝術創新并非是單純使其成為一種暢銷的商品,當今社會物質消費的極大豐富,使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產生了更為強烈的消費欲望。在這樣的條件下,鈞瓷藝術的創新更應該突出文化內涵,既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又作為當代文化傳播的載體,這也是鈞瓷藝術新價值的體現。
二、“無意識”在繪畫藝術中的作用
“無意識”自始至終伴隨著人類的心理活動以及日常生活,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也不例外。作為創作者自始至終總是有著強烈的感性體驗,藝術創作的成果也是憑借其直覺、靈感、情感甚至無意識等這些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脫穎而出的。
(一)無意識激發想象力
弗洛伊德以對夢的解釋來解釋藝術想象,把藝術創造直接同人的心理結構中最深層和最強大的領域聯系起來,認為藝術想象是“力必多”(本我)轉移升華的結果[2]379。這種轉移使自己在現實世界中未能得到滿足的欲望得到了替代性的滿足。當然,藝術家的藝術想象與創造力是和他自身長期的藝術積累有關,這也是藝術家之所以區別于常人的根本所在。而藝術家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可以在想象中得到,在現實中受到的束縛,可以在想象中得到解脫。因此,由這種無意識產生的想象力極大地刺激到藝術家的藝術創造。無意識參與畫家的創作活動中,可以打破畫家理智因素和慣有的社會與藝術規范的束縛,把各種有悖于藝術規律的陳規陋習拋諸腦后,從而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創作自由,使藝術的想象力和靈感空前的活躍。宣稱要徹底解放藝術和生活領域中的潛意識資源的超現實主義畫派充分利用人心靈的無意識來進行創作,以達到消除夢幻與現實、客觀與主觀的界限的目的。在霍安·米羅的第一幅超現實主義作品《哈里昆的狂歡》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奇特的空間逆轉感。米羅在創作中保持了一種“心理自動狀態”,“他后來說過他的作品‘總是產生于由某種驚嚇——主觀上或者客觀上的驚嚇——所引起的夢幻狀態,對此我沒有任何責任’。”[3]米羅任憑各種符號和意象在無意識中自行顯現,激發了他一種漫無邊際的想象,從而描繪出一種輝煌的夢幻形象。達利也深受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在繪畫創作中執著于對一個個夢境和潛意識的描繪,用“偏執狂的批判方法”在無意識的幻想中編織出令人難忘而震驚的魔幻世界。
(二)無意識誘發靈感和創造力
靈感是一種突發性的創造性活動,通常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產生。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中儲存著大量的信息和人的本能欲望,而它們時常企圖闖入意識的領域,于是便在人的心靈深處形成一股強大的創造力。在潛意識中醞釀成熟后一旦受到外界刺激便闖入意識層,便成為靈感。靈感這一現象的出現是不期而至的,而它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繪畫藝術中,靈感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它在藝術家積累了豐富的視覺體驗之后,在長期思索以及藝術訓練基礎上,在某個特定的突發時刻,大腦皮層進入高度興奮的狀態,靈感從無意識進入到意識層面的這種狀態下發揮出無窮的藝術創造力。莫奈的《日出·印象》以及康定斯基的《第一幅抽象水彩畫》就是在無意識的靈感中創造出的藝術品。
(三)無意識有助于傳達內心最真實的情感
藝術家在進行繪畫創作時往往會受到約定俗成的社會因素制約,當情感聚集到一定程度時,畫家心中無意識因素會打破這些社會因素而向我們展現他們內心受到壓抑的真實情感。繪畫的價值體現一個重要的方面在于情感的表達,繪畫藝術能使人找到真正的自我,而畫面正是表達自我真實情感的載體。我們透過梵高的《夜咖啡館》《星月夜》可以感受到他內心強烈的孤寂和狂燥。他曾經在信中這樣寫道:當情感強烈時,畫畫就不考慮畫法了……畫中的筆觸就像演說或書寫的單詞一樣,一連串地循著秩序出現。這正是梵高內心深處被壓抑的情感在畫面中無意識的流露。再讓我們回歸到個人繪畫的萌芽階段。兒童在早期的繪畫表現中總是在動覺支配下的一種自由的、出自天性的表現形式,是完全自然流露的表達方式。在對于顏色的認知和選擇上也是直接出于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我快樂則畫面一切事物都是用我最喜愛的顏色表達。我們可以看到無意識傳達出的內心情感往往是不加修飾的,它沒有經過理性的裝飾和刻意的取舍,表達的是最真實的自我。
(四)無意識引發多樣的藝術形式的產生
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也給傳統的視覺藝術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傳統繪畫中的嚴謹構圖和準確的形象往往被無意識主導下的感性繪畫理念中的抽象和散漫取代。無論是在思維認知態度上、創作視角上還是所運用的技術手段以及表現形式上,現當代藝術都發生了驚人的變化,藝術作品變得更加自由和靈活。非理性潮流使藝術家們擺脫固有的形式,使藝術創造隨著自己的心境運用不同的繪畫手法呈現出繽紛多彩的藝術形式。20世紀,西方繪畫領域相繼出現的一個個藝術流派,其形式語言和視覺效果更加豐富和多變。現代藝術出現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不排斥人類生活的任何方面,其中包括無意識和非理性的因素,并極力地表現這些因素對繪畫產生的作用。隨著世界范圍的交流不斷深入,中國的繪畫領域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和沖擊。
(五)無意識帶來審美的共鳴
“貝爾在談構圖中提到,所謂構圖,構圖并不是運用理智所做的有意鋪排,而是藝術家運用心靈自身的簡化傾向所做的有選擇有舍棄的簡化。”[2]388而這種心靈的選擇是無意識本身的構造及其本身活動的規律,是集體無意識作用下的呈現。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心靈的某種秩序和結構,是有史以來沉淀于人類心靈底層的、共同的人類本能和經驗遺存。從美產生的根源和本質來說,之所以我們能感受到繪畫作品中的美那是源于一種內心深層的審美結構,這種結構把種種經驗和印象組織成了美的形式——對稱、和諧和富有節奏的簡化。繪畫藝術創作中追求的平衡樣式和簡化結構等這些美的形式都是人類所共有的一種心境,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體現。藝術家在對畫面的處理中不自覺地有這種心理趨向,是由于一種在繪畫過程中長期積累的經驗形成的。就人類共同的審美情感來說,我們欣賞古典與傳統繪畫藝術會醉心于其中的細膩與智慧,但是在現當代,純粹的傳統審美已經不能滿足我們視覺與心靈的需要。時代的發展賦予了我們新的審美感受,要求我們轉變原有的內在審美結構,而這一社會內在的發展變化使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也隨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