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28: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跨文化交際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當前跨地區、跨國以及跨民族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作為通用語言成為了國際交流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不僅涉及到英語語言本身的知識與理論,同時也涉及到了英語文化,因此,重視推動文化教學與英語教育的整合,是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英語教育中來合理的選取英語文化內容并融入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讓英語教學本身具有更加豐富的素材,同時能夠在促進學生英語素養提高的基礎上為英語教育創設良好的分為。在此方面,教師應當注意,英語文化教學內容的選取應當以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認知水平為出發點,并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認知水平來在不同的階段開展具有不同側重的教育教學活動。如在高校大一階段,教師應當側重于語言教學,從而確保學生具有良好的英語語言基礎,而在大二以及之后的階段,教師則應當有意識的融入英語文化教學內容,從而較好的實現文化教學與英語教育的整合。
2)在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在高校英語教育過程中,學生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參與主體,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設計,都應當以學生的英語基礎和知識接收能力為出發點。在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為重要教學任務的英語教育中,雖然教學的內容得到了擴展,但是高校英語的教學課時卻沒有響應的增加,在此背景下,教師只能夠在傳授給學生合理科學的學習策略與學習技巧的基礎上來讓學生自主的完成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因此,為了實現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有效提高,教師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承認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有必要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策略、學習風格等來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對英語文化作出體驗、對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重要性做出認識,同時推動學生英語知識的自主構建并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英語學習觀念。
3)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渠道來挖掘學生潛能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的價值以及優勢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肯定,而在高校英語教育中,通過實現英語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整合,不僅能夠讓英語教學具有更加豐富的教學素材和更加直觀、生動的教學內容呈現形式,同時能夠為學生學習英語文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如通過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索一些英語電影和英語歌曲對英語文化進行展現,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對英語文化進行親身體驗,并提升學生開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興趣,從而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潛能進行有效的挖掘。
4)體驗式教學與說教式教學并重
在英語教育過程中,相對于學生而言,教師在英語專業知識以及英語文化知識方面的素養優勢更加明顯,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將自身對跨文化交際的體會講授給學生,雖然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出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方面所產生的成效是不容忽視的。另外,體驗式教學也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有效路徑,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類參觀活動或者在課堂中進行角色扮演來促使學生對英語文化進行體驗,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知識與經驗,從而讓學生對英語知識以及英語文化作出更加深刻的認知。
5)引導教師對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進行對比
在漢語環境中,學生本身無論是在語言知識方面還是文化認知方面都具有著一定的思維定式,并且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也很少對這種思維定式做出反思,并且也經常出現將漢語語言知識和漢語文化套用到對英語語言知識和英語文化的理解中。因此,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對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作出比對,并使學生在了解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深化對英語文化的認知并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進行比較,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構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氛圍,并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以及文化知識作出更加牢固的記憶。同時通過這種比較,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文化是多元化的,并且文化之間并沒有優劣之分,只有在承認每一種文化的合理性基礎上,才能夠與更好的開展跨文化交際,這不僅有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同時能夠培養學生開放且包容的文化觀。
6)在認識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因材施教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包括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在內的所有教學活動都應當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對學生差異性做出了解的基礎上進行人才視角。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學習歷程的不同,所以無論是在文化體驗、思維方式還是價值觀方面,每個學生都會存在差異,而這些內容恰恰又是文化教學的基礎,所以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從學生的文化體驗、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出發來對母語與英語文化作出比較,從而促進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強化。
2重視提高教師的跨文化素養
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高校英語教師是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過程中的主要引導者,同時是連接學生與英語文化之間的橋梁,教師本身所具有的跨文化綜合素質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產生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作為高校英語教師,要具備強烈的跨文化意識,并重視對自身的英語文化知識結構進行完善,在充分了解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推動自身跨文化修養的提高。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果教師與學生不能充分了解英語文化準則與英語文化模式,則將難以對英語語言專業知識作出真正的掌握。雖然當前大部分教師都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給予了高度重視,但是由于自身欠缺跨文化素養或者欠缺跨文化教育經驗,針對學生開展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也往往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
所以,在高校英語開展跨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兩點內容:一是教師有必要對自身的文化修養進行提高。作為高校英語教師,在不斷豐富自身英語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有必要通過閱讀英語文學作品、鑒賞優秀的英語原聲電影、欣賞高雅的英語歌曲以及結交外國朋友來對英語文化作出全面深刻的了解。另外,教師要在掌握英語文化知識和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具備較好的漢語文化認知與教學能力,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展示漢語言文化與英語文化的差異來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與認知,從而促使學生的文化洞察力以及文化敏感性得到提高,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在高校英語教師的跨文化素質提升過程中,高校有必要對教師的繼續教育內容作出改革,從而讓教師提高自身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在教師培訓以及繼續教學方面,培訓內容以及繼續教育內容有必要涉及到民俗學、歷史、文學以及地理等多種知識,從而讓教師深刻的理解英語文化產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礎上對英語文化作出理解與認知。另外,在教師的培訓以及繼續教學方面,有必要增加多遠文化教育以及跨文化教育內容。從而在使教師樹立開放且包容的文化館基礎上,對英語文化進行接納與吸收。
3解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過程中的阻礙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
教師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要做的是明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要素,并以此為基礎對當前的高校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
(一)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本組成要素。從本質上說,學生必須要掌握相應的語言能力,包括語法知識、句型結構等等才能夠組織語言正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夠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語言環境
在此基礎上,語言環境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要素之一。具體地說,語言環境可以歸結為語言發生的情景、各地的風俗文化等等。不同的地區擁有不同的文化習俗,導致其語言的思維不同,其所表達的意思也并不一樣。在正常的跨文化交際中,因為語言環境不同所導致的問題并不少見。
(三)文化底蘊
另一方面,交流者的文化底蘊也是跨文化交際的組成要素之一。從根本上說,語言是某個地區或某個聚落在文明和文化不斷發展與進步中逐步形成的,當地的文化與歷史造就了各地語言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交流者需要尋找相應的話題,需要進入相應的語境,需要根據交流的文化背景來說出得體的話。換言之,如果學生沒有相應的文化底蘊,這就容易導致學生無法正確理解他人的語言思維,也無法尋找相應的話題并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良好有效的交流。總的來說,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本質就是跨越文化、文明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它要求學生擁有基本的語言能力,能夠進入相應的語言環境,并且可以在一定文化底蘊的支撐下尋找相應的話題,利用得體的語言保持有效的交流,這就為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探析
(一)自主探究學習模式
從實踐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高校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長期將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導致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較低,無法掌握基本的語言能力。具體地說,在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下,部分教師以幫助學生應付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機械反復的練習,并針對學生的應試能力進行教學。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很難在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提高自身的英語閱讀、寫作、聽說能力,也無法切實掌握相應的語法知識,無法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師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集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包括閱讀能力、聽說能力和寫作能力等多個方面,同時教師也要提高語法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能夠正確的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需要教師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采用自主探究學習模式,也就是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簡單地說,教師不能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也不能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應該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使學生主動的建構語法體系并提高自身的英語綜合能力。以高校英語閱讀教學為例,教師首先要在課堂中合理的安排教學時間,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在傳統的高校英語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只是讓學生進行簡單的閱讀,而后根據材料后的問題進行解答,這種教學模式只能讓學生在不斷反復的練習中提高應試能力,卻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在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制定相應的閱讀教學任務,例如找到每一個段落的中心句,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將課堂教學時間的25%留給學生閱讀,35%留給學生自主探究,20%留給學生討論與交流,最后的時間對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在此過程中,教師就完全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不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就會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夠充分利用已有的條件和資源進行探究,其獲得的認知更加深刻,這就在無形中提高了高校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高校英語語法教學中,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中,教師就能夠避免大量的講解讓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能夠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建構系統的語法知識,達到提高語法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目的,這就為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二)實踐教學模式
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應該讓學生進入到相應的語言環境中,要讓學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要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思維,避免學生誤解他人表達的真實含義。因此,教師應該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模式,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真實的交流,要通過真實的跨文化交際逐步領悟不同文化語言思維,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他人的真實含義。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大學生進入社會進行跨文化交際,可以進入外資企業進行社會實踐,要求學生利用英語與他人進行真實的語言交流。這就能夠將高校英語教學上升到實踐教學的層次,讓學生在與他人的跨文化交際中對特定的語言環境有所領悟,能夠逐步了解不同文化的語言思維,達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組織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教學。通過多媒體技術與設備,教師就能夠組織學生利用MSN、FACEBOOK等國外流行的交友軟件與國外學生進行真實的交流,這就為高校英語實踐教學提供了新的渠道與平臺。在多媒體的有力支撐下,學生就可以擺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能夠更簡單方便的與國外學生進行真實的交流,并且在交流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情景教學模式
此外,情景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情景教學模式,教師就能夠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情景中,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不同文化與語言思維的差異,能夠站在新的角度理解與分析,最終能夠有效的進行跨文化交際。因此,教師需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相應的語言環境。首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法開展英語課堂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與設備給學生播放相應的英語視頻或電影片段,并要求學生按照劇情進行角色扮演。在此過程中,學生就能夠進入到相應的情節和情景中,能夠在特定的情景中開展更有效的英語聽說能力訓練,幫助學生領悟相應的語言環境和語言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教師首先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使用英語教學授課,并要求學生在英語課堂中利用英語進行交流;另外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英語學習小組,要求小組中的學生要盡量使用英語進行日常的學習與交流。這就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在課中與課后不斷的進行英語練習。在這種背景下,學生處于良好的語言環境中,這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英語、領悟英語,達到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
與此同時,教師要在進一步提高高校英語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也就是要讓學生能夠擁有一定的文化,能夠在交流中尋找合適的話題,并進行得體的對話。這就需要教師在現有的教學基礎上進行拓展教學,要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要在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的教學。例如,在高校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能夠組織學生閱讀西方的歷史書籍,逐步了解與掌握西方的文明起源,能夠逐步理解西方的語言思維和文化習俗。這就能夠幫助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尋找共同的語言,同時避免學生因為文化習俗的差異導致交流的失敗。又如,教師可以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法給學生播放英語電影,讓學生在觀看電影或音像中逐步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達到提高學生文化底蘊的目的。
一、高級英語中跨文化教學現狀
近年來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跨文化教學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已是英語教學中不爭的共識。跨文化教學的重點應該是“提高意識”而非“認同采納”。作為英語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高級英語》除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外,還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提高學生對于不同文化的分析鑒別能力。因此,《高級英語》課程需要注重教學中雙向文化認知的導入,創設中西文化的課堂交流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高級英語教學階段除了對基礎階段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進行鞏固和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意識、特別是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因為高級英語階段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語言技能和知識.而運用語言知識需要對一定的目標語的社會文化,包含歷史文化、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等內容的融會貫通。
二、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文化教學的障礙
(一)英語教育考試導向及其要求。
劉潤清先生在(21世紀的英語教學》一文中不無憂慮地指出.“目前英語的教與更多的是出于商業目的,并不是為了發展什么‘文化’和‘社會’的目的,這正是有識之士所擔心的”。各種英語考試多半是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的考查,這樣.英語教學的過程免不了過分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對其語言所蘊藏的文化卻往往忽略。而高級英語教育更是如此。
由于高級英語的語言知識量非常豐富,能力要求絕大多數也停留在英語語言的聽說讀寫譯。學生沒有太多涉獵到文化的內容,對他們的考試成績影響不大。2004年修改的《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大綱》加大了對于文化內容的考核,雖然考察的基本上都是常識性的內容,但由于多年來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師生文化意識淡薄,課堂文化元素難尋,跨文化教學的路依舊艱辛。因此,認真研究跨文化教學,探索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真正提高高級英語教學質量,培養未來社會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
受我國多年應試教育及高校擴招引起的綜合教學水平降低的影響。很多年輕高級英語教師本身就缺乏淵博的中外歷史、社會文化知識,再加上學生本身的不重視,在高級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意教那些考試要求的內容而忽略一定的文化社會背景。這些狀況應該引起英語教師的反思。所以,培養跨文化意識的人才呼喚有較高的語言素質和較強的文化素養的教師。
三、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的措施
雖然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有諸多障礙和困難,但這不是不進行跨文化教學的理由。不管教初級英語還是高級英語,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應該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教學,而且要持之以恒,因為“語言學習者不可能一下子擺脫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輕易獲得另一種文化” (Byram,1994)。那么如何在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挖掘教材,順勢拓展。
現行的張漢熙編AdvancedEnglish及楊立民編Con.tempo.r~-’yCollegeEnglish等教材有一個特點是“文化滲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材料。深挖其文化元素并進行適當的拓展,增加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授肯尼迪的就職演說時就可以圍繞美國總統選舉、任期等內容展開,并可以對比中美兩國元首等內容,讓學生將相關知識銘記于心。又如“VirginiaWoolf’的“Professionsdorwomen”中有關于英國人不愿吃雞腿的習慣——吃雞腿等于“sacriifce”,中國學生對此不理解。這種不解源于中英飲食文化的差異。
(二)詞匯教學,彰顯文化。
語言中受文化影響最大的是詞匯。PeterTrudgill在《社會語言學》一書中指出:“一個社會所用語言中的詞匯體現出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別。”英語中有許多詞匯來自神話、寓言、傳說或典故。了解這些詞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應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又如在學動物名稱時可以介紹寵物習俗。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愛的動物,因此寵物文化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例如中英兩國的人對狗有不同的傳統看法。中國人一般厭惡鄙視這種動物。常常用狗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諸如“狗仗人勢、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但是英國人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語中有許多關于狗的習語。例如luckydog。喻指“幸運的人”;bigdog,喻指“大亨、要人、保鏢”等。詞匯富含文化,只要教師勤于探究和積累,通過詞匯教學.可以讓學生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的各種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學生會更加佩服老師知識的淵博。總之,這是教學相長的好事。
(三)靈活教學,滲透文化。
雖然每種文化都各成系統,但至今為止,在外語教學中關于如何學習跨文化還沒有定論。教師們通常遇到什么文化現象就淺嘗輒止地說明一下,給人的感覺就是話題不定,隨意性很強,缺乏系統性。這也是困擾大多數外語教師的問題。細川認為“在教授日本事情的時候,教師對所教知識在大腦中必須要有一個整體規劃,比如這部分對學習者來說將來會起到多大作用,為了擴大所起的作用,接下來要講哪部分必須要想好”[3]20。如果不這樣的話,也許課堂氣氛會很活躍,也很有意思,但是關于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也許什么都學不到。那么在外語課堂中教師到底需講授什么樣的知識以及如何講授,這就涉及到教學大綱的問題了。在制定教學大綱時,要參考外語專業的社會、事情、概況等課本及相關的大綱,明確對待跨文化的原則、內容、方法、手段及學生的學習目標等。只有這樣,才能使系統性的文化講授成為可能。
2.適度性原則
課堂中所導入的文化知識必須要適時適度,本著緊密為傳授語言知識服務的原則,不可喧賓奪主。因此在外語教學中需要導入的文化必須要與外語知識學習或交際能力培養相關聯。如果理解成文學、藝術、音樂、歷史、地理、哲學等,那就大錯而特錯了。這樣大量的導入,不但超出了大綱的范圍,而且也與教學目的和目標背道而馳。文化的導入目的應該是外語學習的補充,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的掌握。另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理解和吸收能力隨時對內容進行調整,太難或太易的內容都是不適合的。還應合理地把握時間的分配,注意既不能影響教學的進度,又能達到文化導入的目的。
3.主流性原則
文化的種類豐富多彩,多種多樣,既包括高尚的,也包括低俗的部分。應該導入的內容也五花八門。既包括政治、經濟等,也包括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風俗、習慣、禮儀等等。通常會有很多人認為“講什么都行”,對于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在“什么都行”中選擇出“什么(即所教授內容)”[4]95。因此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挑選,盡可能的選取那些能為課堂知識服務的主流文化。
二、語言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手段
在外語教學中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手段和方法多種多樣。在教室中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充分利用文字資料
包括課本、雜志、參考書等書籍的閱讀。閱讀書籍是學生系統學習目的語國家文化的有效手段。特別是文學作品的閱讀非常利于人們對該國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因為某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學作品是該國家或民族文化的精華、是傳統文化的積蓄。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通過閱讀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身的修養、欣賞作者的創作技巧,還應該對文學作品所包含的社會背景、歷史時代及文化風俗進行詳細地剖析,這樣才利于學生對該作品所包含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從而培養其對跨文化的理解意識和運用能力。因此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也是外語教師的一項重要責任。另外,雜志往往會及時地登載一些最新的信息,通過閱讀雜志可以了解目的語國家最新的文化發展動態,以此來推察該國文化的變遷,以便系統完整地理解該國文化。
2.合理利用視聽資料
現階段人們使用的視聽資料主要有幻燈、收音機、錄音機、錄像、電影、網絡等。視聽教育是把聲音或影像資料作為素材進行教學的。在外語教學中,充分發揮視聽資料的長處,有機地使聲音和影像結合在一起,就會使外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四種技能中的“聽”與“看(另一種形式的讀)”有效地結合到一起,提高效率。而且視聽教材能夠把抽象的文化通過客觀的聲音、圖像等以影視劇等形式,再現活生生的生活畫面,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5]。
3.充分發揮實際指導者的作用
這里所說的指導者是指來自于目的語國家的外語教師、留學生、研究人員以及對跨文化感興趣的人士。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看,邀請外籍教師來擔任會話、聽解、社會事情、作文等課程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學生通過與目的語國家的人們進行接觸和交流,可以很自然的習得通常情況下在教室和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和文化。例如:我們中國人從小就知道,與人見面時為了表示誠意,要主動把自己的手伸給對方,通過握手來傳達友好。而我們在書本上也學到了日本人見面時,要把自己的頭低下,通過鞠躬來傳達一種敬意。看似非常簡單的問題,可是實際上,對于互不了解對方文化的雙方來說,當時的姿勢、視線、表情、時間的長短、使用的語言等都是難題。而且這些東西不經過反復實踐是很難掌握的。所以,在生活中通過與目的語國家人們的實際接觸會很自然地掌握。為了更好地發揮人的媒介作用,除了聘請外教外,很多學校還邀請外國留學生走進外語課堂,互相做學習伙伴,以便在實踐中學會跨文化交流。
4.利用各種渠道拓展第二課堂
語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外語教學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還必須對學生加強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和學校利用各種渠道開展教學實踐滿足學生對語言實踐機會的需求,積極拓展第二課堂,有效促進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第二課堂的形勢主要有外語角、原版影視作品欣賞、外語專題講座、外事活動見習和去外企社會實踐等形式。通過以上途徑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掌控能力,并能切身體會感悟和檢驗課堂中所學相關文化在語言應用中的作用。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一定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指導,讓學生領悟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語言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規律分析
教師通過不斷探索,發現人們對跨文化的認識,通常有以下五個階段。在課堂中學生對跨文化的接觸吸收也同樣要經歷這樣五個階段。以日語學習為例。第一階段:接觸跨文化(Contact)。大部分日語專業的學生都是進入大學才剛剛接觸日語的。由于要接觸一門嶄新的語言和文化,所以他們往往表現得非常興奮和期待,習慣于用自己固有的文化觀去審視新接觸的文化,覺得這也新鮮、那也新奇,而忽視了對文化深層內涵的挖掘。經常聽到的話語有「日本人は優しい「和室がすき等。第二階段:否定自我(Disintegration)。隨著對日本文化理解的加深,第一階段的新鮮感逐漸消失,兩種文化間的本質差異漸趨明顯,特別是開始與日本人接觸時,本來自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對方卻不能理解,對于如何與日本人接觸顯得束手無策,于是慢慢的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對自己當初的選擇產生懷疑。情緒陷入低谷。代表話語有「私はだめだ「言語的な才能を持っていない等。第三階段:自我調整(Reintegration)。在這一階段嚴重者甚至會全盤否定目的語國家文化,以惡語攻擊目的語國家的人或者事兒。從而排斥該文化,美化本國文化。在旁觀者看來簡直就是一種退步。這就需要學生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情,以冷靜的公正的態度來重新審視該文化。第四階段:自律(Autonomy)。這一階段在明確兩種文化異同點的同時接受該文化。逐漸從以本國文化觀看待事物的態度轉變到適應接受該文化,即要具有「人に頼らなくても自分でやっていけるようになった。自律性を獲得した!的自我滿足感。這樣就能深入地理解目的語國家文化,恰當地應對各種問題。第五階段:獨立(Independence)。經過以上各階段的磨煉,在此階段基本上能夠把握自己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目的語國家文化的影響,而且也能夠根據具體情況自如地選擇采用哪種文化觀并付諸行動。在評價目的語國家的人時也不再籠統地歸類,而是尊重每個人的個性特點。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在了解以上五個階段的特點后,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主要有兩種方式。其一:以傳統講義的方式把相關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包括讓學生自己閱讀有關文化、歷史、政治以及經濟等方面的書籍。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學生很難獲得使自己發生根本改變的信息,也不能持續地從文化交流的實際掌握改變自己的交流技巧。因此,我們不太贊成學生通過此種方法學習跨文化交流。其二是經驗學習法。這里的經驗學習法并不是簡單地重復見聞過的事情。而是強調通過“交流”這一重要因素進行實踐。其目的就是給學生一次客觀地重新思考和審視以往經驗的機會和過程。具體的做法就是教師設置題目,有意識地讓學生經歷某些事情,然后詢問學生的心理感受,讓其進行客觀性的分析。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我們的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
1.中西跨文化交際中經常出現的文化沖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的文化沖突有很多種,在這里我們不可能一一敘述,只能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
1.1隱私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1.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1.3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1.4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2.造成文化沖突現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沖突,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東西文化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特征。由于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驗和感覺去“以己度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可以解釋為識別和簡化對外界事物的分類感知過程。從本質上說,思維定勢往往忽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的認知態度,常常帶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條。在所有的定勢中,有些定勢是正確的,而有些則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際失誤。
2.2行為規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的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常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隨俗的原則。
2.3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分美與丑、善良與邪惡,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展被視為是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
2.4語用遷移造成影響
人們對遇到的現象、事物和行為的評價和解釋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也同樣如此,因此往往會造成交際的障礙,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語用的遷移。文化不同語言的使用規則就會不同,一種文化的標準規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條件加以解釋,而不能以此為規范來描述另一種文化,否則必然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其深層原因就在于人們缺乏對社會語言差異的敏感性,會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而這種后果有時會很嚴重,甚至會招致巨大經濟損失。我國的羊絨制品在國際上評價頗好,北方某廠曾出口一種“雙羊”牌高檔羊絨被,商標被譯成英文Goats,結果銷路特別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語中goat這個詞除了本意“山羊”外,還有“色鬼”之意。有了這樣的英文商標,無論這種羊絨被的質量有多好,用起來多舒服,那些妙齡女子、家庭主婦也不會愿意把它鋪上床的。
3.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3.1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2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影、投影儀、互聯網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系,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
3.3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例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談時,聽者一般都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示聽者的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于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
3.4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但學生在課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時間,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學校還應充分發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他們是活的文化教材,讓學生直接與外教交流,聽外教做報告或講課,其言傳身教會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顧江禾,東西方文化對比小議。《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學報》,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語言學家薩費爾指出:“語言有一個環,使用語言講話的人們屬于一個種族……再者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因此對語言的學習也就是對文化的學習,而就我國英語教學的現狀而言,重語言輕文化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由來已久。而且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限制與束縛,以及英語教師本身在跨文化交際知識方面存在很多缺陷,而在英語教學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際活動,必須以跨文化知識有意識地組織教學這兩個問題上,還遠沒達成一致的認識,全然不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所以這種英語教學模式培訓的結果常常是大多數學生不能較熟練地閱讀外文原版書籍,尤其聽不懂、講不出,難以與外國人直接交流,即“啞巴”英語。這樣的交際能力遠遠不能適應我國對外交流的需要,所以英語教師一定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民族和國家之間差異的了解。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即學會在一定的場合、一定的環境中得體地使用語言。
一、文化與交際文化
文化,作為一個專門術語,富有彈性。有人把文化說成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作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交際的過程是人們運用語言知識和社會文化知識傳遞信息的過程,所以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識是分不開的。了解英語文化知識,有助于交際暢通并有效地進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必然導致交際障礙、沖突和誤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語用失誤”。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方化現象。語言和文化之間是什么關系呢?這歷來是人類學家、社會學家、語言學家,也是語言教學家關注的問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存在的標志符號,沒有語言,便沒有文化。因而人們就把語言稱作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交際文化是指不同群體的人,在交際當中,由于對語言(包括非語言)交際所隱含的不同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容易產生誤會與偏差的這一部分文化,也就是指暗含在語言內的文化因素。不了解交際文化就會直接影響交際,因而它應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際文化確實是一個民族在以語言為主要媒介的交際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行為模式,它折射出一個民族的習俗觀念、價值觀念、人際心理、社交禮儀及思維傾向等。交際文化本身是個系統,它包含的研究內容也十分豐富。在英語教學中,在搞好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有關目的語的交際文化內容的教學――叫它文化融入也好、文化導入也好,滲透一些交際文化的內容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學
在語言教學中開展文化教學,可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尤其應當把相應的文化知識貫穿于課堂語言教學之中,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針對這一問題,語言學家胡文仲推薦了以下方法:(1)在教材里加入有關西方社會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模式的內容;(2)就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俗的區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3)利用英語錄像和電影進行教學,然后組織討論;(4)鼓勵學生與外國人進行交流;(5)讓學生讀一些短篇故事或劇本,同時要求他們記下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6)讓學生多讀一些有關跨文化交際方面的書籍;(7)舉辦有關文化習俗方面的講座,同時,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對比中國和其他國家不同的風俗習慣。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通過借鑒以上的方法,教師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
1.在課前預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查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的良好習慣。在課堂做陳述(Presentation)的時候,鼓勵那些語言功底較差、性格比較內向而不敢發言的學生,讓他們做到有準備地發言,從而克服羞于開口的缺點;通過收集資料可以增進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了解。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多讀英語報紙雜志,增加閱讀量。多閱讀一些介紹英美國家風土人情、文化方面的材料,既能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又能更好地了解外國文化,在有趣的閱讀中學到相關的文化知識,從而使學生對文化更加感興趣,更加容易地掌握這一知識。
2.運用圖片、幻燈片、電影、電視等直觀教具讓學生了解外語國家的社會背景。影視內容可以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化、科技、藝術、體育、教育等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可謂是包羅萬象。通過觀看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內涵的英文影片,學生更能直觀地感受相應的英語文化。此外,在英文影視片里,學生還可以通過學習英語習語來了解外語國家的文化知識,鍛煉英語聽力,學到一些現成的地道簡潔的表達方式。
3.充分發揮學生的客體作用,訓練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技能。學生要懂得對文化的差異性與多樣性的了解是在跨文化實踐中獲得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動態的能力系統,跨文化交際實踐是推動這一能力系統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學生要通過具體的實踐,如聽、說、讀、寫等訓練來學習和理解外國文化知識。此外,學生也可以自己編排一些有關跨文化交際的場景,通過親自參與到相似的交際場景中,在實踐中體會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困難,并通過化解,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際。總之,學生應該不斷豐富擴大社會文化知識和積極參與跨文化實踐活動,從而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4.營造學習外語的氛圍,提高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針對大部分英語學習者是在母語國學習英語這一現實情況,有必要營造學習英語即跨文化交際的學習氛圍,這樣有助于學生轉變長期形成的“英語+本國文化”的思維方式,在多元文化交流和溝通中進行自覺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認同。總而言之,創造語境和情境能使學生在一種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并直接感受到語言在交際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5.英語教師要具有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改進教學方法。英語教師要認識到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內容的英語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學方法要從以教師為中心、應試教育為主轉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為主;從以傳統的基于課本的聽、說、讀、寫為主轉變為以能夠從事實際的跨文化交際的聽說、全面提高綜合應用能力為主;從以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轉變為網絡課件教學、外語課外活動、學生主動式學習的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能與外國人順利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綜合型實用人才。
總之,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還應導入相應國家的文化,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美國外語教學專家WinstoBrembeck說:“采用只教語言不教文化的教學法,只能培養出語言流利的大傻瓜。”英語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文化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學好英語,享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并且在交際中正確使用英語。
參考文獻:
[1]Scollon,R.&S.Scollon.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Ltd,1995.
[2]曹文.英語文化教學的兩個層次.外語教學及研究,1998,(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有密切的關系:語言既塑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塑造;語言既反映社會現實,又對社會產生影響。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群體之間的思想、信息等的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群體之間的文化接觸。目前,在中學英語教學中,不少教師對交際教學法、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有一些模糊的認識,其一是:認為中學階段英語教學主要目的應當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語言的準確性、語法的擴充、語法與句型知識等);其二是認為目前中學教學內容相對簡單,文化教學無法進行。這種模糊認識已經對中學生的日常交際產生了不良影響。
那么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對學生進行交際中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而學習外語,又通過了解語言背景去理解其文化,使二者互相貫通,互為表里,相互促進呢?我們認為有如下幾點值得注意:
二、文化背景知識教學要貫穿于交際性語言教學的始終
1.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特定的語言表達方式。
語言產生各具特色,其交流方式就有很大差異。即使在同一種語言中,不同場合也要用不同的語言而表達。如:在英語里要表達歉意,可以說“Excuse me.”,也可以說“I’m sorry.”,但使用范圍不同。如果無意中傷害了某人或有約而遲到了,可以說“Excuse me for being late.”或者“I’m sorry that I’m late.”。
在英語中,一個簡單的見面問候,也因不同的情景而異。與人初次相識彼此問候,須用正式語言“How do you do?”其答語也只能是“How do you do?”;向熟人打招呼,多用問候身體狀況的寒暄語“How are you?”;若只是一般隨便向人打招呼,通常用“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等。再如,打電話過程中簡單的用語“你是誰?”“我是……”,其表達方式與漢語就不同,須用固定句式“Who is that?”“This is...speaking.”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在跨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初次與不同的文化接觸時,往往會受到文化沖擊(Culture shock),從而產生某種不適應。要使交際得以繼續下去,必須設法減緩沖擊、提高適應能力。
在JEFC和SEFC教材中,上述交際語言在對話課中出現很多,在教學中隨時可遇,而這些交際語言與我們民族的語言差異很大,因而要引導學生尊重這些文化差異,以客觀、理智的態度來接受、學習,體會隱含在語言中的文化差異。
2.文化背景不同限制著交際過程中交流的內容和行為方式。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不同,通常所表達的行為亦有差異。如在我國新結識一個人總習慣于拉家常,問及家庭、工作、年齡、薪水等狀況;而在英美國家人眼中,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是相當親近的朋友是不能隨便詢問的,并視為不友善的行為,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因此在英美國家中,既要避免初次見面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又要展開交流,就只好談天說地、談運動、談晚會、談比賽等,以求在愛好和欣賞上產生共識。例如,在英美國家中,受人邀請做客,赴約時盡可能正點;用餐時,你可以盡可能地去享受各種食物而無需擔心會不禮貌,反而主人會因為你喜歡多食而感到高興。
3.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際過程中,對方表達信息的反應不同。
一個女子若長得漂亮,或某人具有某種讓人羨慕的東西或工作干得很出色等,遇上一個美國人當面就會道出些贊美之辭:“You are beautiful!”“How nice your coat is!”“What a good job/you’ve well done!”等。然而要一個普通的中國女子正面接受一個陌生人或不了解的男子對自己容顏的夸贊,那是不可能的,甚至會引起嚴重的誤解。西方文化強調自我,如果按照中國傳統習慣,以恭謙的方式作出反應,道出“不”“不怎么樣”“哪里”等語,那就會引起很大的誤會,甚至無意中傷害了別人。人家會覺得你認為他是一個說假話、浮夸的人。你應當對這些贊美之辭理所當然地接受,并用“Thank you”來回應他。
三、在教學過程中,對一些詞句的教學有必要進行文化背景知識介紹
眾所周知,英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歷經滄桑,這無疑對其文化的豐富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既然英語是一種多民族的混合體,這就使它的產生背景更神秘,更復雜了。如豬、羊、牛活著時被稱為pig,sheep,cow或ox,而宰殺后上了餐桌就成了pork,mutton,beef。這是因為英國本地人Saxons(撒克遜人)把它們喂養大后上貢給Normans(諾曼人),宰殺后變成美味佳肴被法國人享用時,就變為法語了。英國中很多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外來語不斷融進英語中,而詞匯本身也會因歷史文化的變遷發生一些或進或退周期性的變化,如Negro一詞,過去提到美國黑人時,用Negroes,而種族歧視主義者則稱他們為Blacks,大約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黑人掀起了反種族歧視運動(高中英語第二冊下),開始為自己的膚色感到驕傲,于是自己改用了Black或the Black people,Negro這個詞反倒被認為含有貶義,很少使用。同時,一種語言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會吸收很多典故,形成文化經典,用以紀念古人或告誡后人。如經常遇到的Sandwich,jeep,cat’s paw等詞組或成語都各有其來源背景。再者,對一些成語更不能望文生義,以免造成笑話。例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無意中泄露了機密)。在這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在教學中盡可能給學生講清兩種政治文化背景在具體詞匯上的烙印,否則是不可能達到準確運用的。
四、語言材料的教學離不開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
文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把握學科內及跨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對理解語言尤為重要。在教學中,可以將課文背后的西方價值觀作為主線,把課本中散落的文化知識點貫串起來,也可采用“文化旁白”(胡文仲、高一虹,1995)的方法,給學生加入文化知識的介紹和討論。例如學習China Daily時,可以介紹當今世界的幾種大報,以及它們的政治傾向和讀者群等。JEFC和SEFC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是文學名篇,教師可以以此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美感。因為文學作品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鏡子,能生動具體地反映該民族的心理狀態、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等。高中第三冊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是語言大師莎士比亞的作品,具有代表性,因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人物對話的特色,從欣賞入手,去領會人物的性格特征。
語言學家格林說:“我們的語言就是我們的文化。”因此,不了解文化,想要輕松地學習、熟練地運用體現該種文化的語言幾乎是不可能的。其實,學習外語最大的障礙是由文化語言的生疏帶來的心理隔閡。外語教育專家認為:交際中的錯誤主要有兩種,語言錯誤和文化錯誤,并認為后者的性質更為嚴重。再者,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增進學生對外國,特別是英語國家的了解”(大綱語),對英語語言有更深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成為能與其他民族和文化正常交往的新一代,能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杜瑞清,田德新.跨文化交際學.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Sandra,L.M.Nancy,H.,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Shanghai Language and Teaching Reach Press,1999.
[4]楊平澤.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國外外語教學,1995,(1).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如今,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廣泛,英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 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及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 就易產生不解或誤解,使交際失敗。
我覺得現行的九年義務中學英語新教材具有知識性以及趣味性, 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在學習語言基本知識的基礎上, 學會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 可以進行一些“角色扮演”、“創設真實或半真實的情景”等多種形式的活動, 從而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外語的交際氛圍。例如: 教材中, 打招呼的表達方式(Greetings)就有不少。“Nice to meet you!”“Nice to see you!”“How are you?”等等。教師應讓學生懂得它們的使用對象, 以及使用時的時空意境。比如, 模擬這樣的情景: 在外地旅游時偶然遇見一位老同學。這時, 打招呼可以用:“Hi, Jane! Nice to see you here! What a surprise!”如果學生用:“Nice to meet you!”就不夠得體, 這句打招呼用語是用在初次見面時。
我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指導學生注意主要的語用差異。現將教材中常見的有關跨文化交際教學的主要內容列舉如下:
1. 稱呼(Addressing)。稱呼習慣方面中西習慣也不大一樣。英語國家常把男士稱Mr,女士稱為Miss(未婚)或Mrs(已婚)。在國外,小孩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但在中國,小孩直呼父母、師長的名字是沒有禮貌的,是不被允許的。
2. 打電話(Making telephone calls)。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用常用語:"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說:"Is that ×××speaking?"而不說:"Are you ××× speaking?"。
3. 初次見面(Meeting someone for the first time)。在日本和韓國,人們初次見面通常是鞠躬(bow),而在美國、墨西哥則是握手(shake hands),而在巴西,人們初次見面是親吻(kiss).(人教版 《英語(新目標)》九年級下冊 Unit 12)。
4.時間觀念(Sense of time)。在哥倫比亞,人們對時間觀念比較隨意,如果你告訴朋友你要去他們家吃飯,晚一會兒到也沒關系。與家人和朋友相聚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通常人們就是隨意去朋友家串串門,而很少預先約定去見朋友。人們常常只是去市中心逛逛,盡可能多地見些朋友。而在瑞士,守時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瑞士是鐘表之邦。如果有人和你約定4點鐘見面,你就得4點鐘趕到。即使只遲到一刻鐘,對方也會不高興。另外,拜訪朋友,一定要預先電話約定,人們和朋友見面通常是有計劃的,人們總是預先安排好一起娛樂或外出。(《英語(新目標)》九年級 Unit 12)
1.1跨文化交際在語用教學中的運用跨文化的語用問題是不同文化的人使用同樣一種語言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在英語教學中應了解不同語言中語用規則,否則就會出現將不同語言的語用規則混用的語用失誤,失去了跨文化交際目的。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都屬于語用失誤。語言失誤是二語習者把漢語詞語的語用意義用在英語上造成的語用失誤。如問題Haveyoubroughtthebook?回答Yes,Ihavebroughtit.這樣的回答雖然在語法沒有問題,但是英語使用者會覺得這是不耐煩的回答,會引起溝通的不愉快。因文化背景差異而引起的語用錯誤就是社交語用失誤,它與人們對人際關系、權力和義務等觀念有關。如在傳統的文化中,學生和教師對話要用尊敬的口吻,但這種方式不適合用在和英國教師的交流。又如在參加國際學術活動時,中國學者會說一些表示謙虛的話語,這不僅得不得好感反而讓人信以為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應重視跨文化的語用問題,對比不同的語言使用規則使學生準確地使用語言知識。
1.2跨文化交際在篇章結構的教學應用語篇是語言整體,由連續的句子或語段構成,包含書面語和口語。中、西方人思維的模式不同,對篇章的結構的認識有很大差別。中國人的思維帶有直覺性和整體性,常用的問候語會讓我們感的友好、親切,如:你去哪里、吃飯了嗎、去做什么。若這些用在英語表達,歐美人則是不能理解,甚至不知道如何進行這樣的對話。我們的人際關系較為復雜,在彼此交際中大多帶有言外之意,但是西方人以直線邏輯進行推理、演繹,表達直截了當,文章段落結構也是直線發展。要準確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義,就必須了解目標語中篇章結構的特點。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篇章結構特點。因此教師必須將相關文化背景融入教學中,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篇章結構,準確理解文章的意思。
1.3跨文化交際在修辭教學中的應用修辭學研究的是如何把文章寫得更好,把話說得更好的問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們采用的修辭手段相似,如比喻。在英漢文化里都有比喻這種修辭,用一種物體來比喻另一種物體,但是由于文化傳統、社會習俗等方面存在不同,比喻的主體與客體之間所象征的意義不同。如對于dog這個喻體,在英語國家它是好的喻體有luckydog的說法,但是在中國“狗”是不好的比喻,如:走狗、狗奴才、狗腿子等。同一種修辭的手法,同一個喻體,但是所指的含義卻是大相徑庭。修辭在所有的教材和閱讀材料中均會體現,這使得跨文化交際的功能尤為重要,讓學生掌握修辭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異、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進行有效的閱讀是英語教學的重要部分。
1.4跨文化交際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翻譯是一種語言用另一種語言的語義來表達,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信息的轉換。它涉及多種因素包括語言、文化等。翻譯教學不僅要掌握兩種語言,還要掌握其文化差異。王佐良先生指出:“如果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翻譯的存在是因為人類有很多的共同之處,但缺乏對文化差異的掌握,翻譯就會出現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進行文化間比較,不能以已存在的文化思維來翻譯,而是多考慮不同文化的內涵、淵源、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等。在翻譯時,就要正確地了解其異同,進行對比分析才能做出地道如實的翻譯。如greenhand是新手的意思;givemefive是擊掌;而aunt是所有與母親同輩的女性親戚的稱呼等。跨文化交際知識在翻譯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對文化背景的了解是達不到翻譯的完美效果。跨文化交際理論滲透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因此要習得地道的英語,用英語正確地交際,就必須重視跨文化交際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2.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2.1重視課堂教學中對跨文化交際的引導在二語的學習環境中,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來源,高效率地利用課堂教學的優勢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可形之道。語言離不開文化,在課堂上,除了講授語言知識,也要滲透文化知識,用文化指導語言教學活動,深化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把兩者合二為一,讓學生既學習了語言知識也理解了文化的異同。當然,教師可以深入的講解中西在價值觀、人生觀、生活觀等方面的差異,讓學生知其然并知所有然。通過學生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語言知識掌握得更深入,在運用上更加得心應手。如教授人教版必修三Unit1時,教師在講解各國節日不同的慶祝活動之外,可以補充這些節日的來歷,歷史淵源,這樣不僅使學生獲得更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也使課堂更有趣味性,在以后的交際中,學生可以自如地談論這一方面的話題。
2.2合理利用教材資源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教材中,不管是初中的教材還是高中的教材無不滲透西方文化。這么多選材廣泛的英語教材都涉及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為學生提供了生動鮮明的材料。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講解語言知識、提高閱讀能力、語言技能,更要引導學生挖掘滲透在材料中的文化知識,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學會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慣,更好地把所學的語言知識運用到實際。所以合理地利用教材是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
國際旅游、求學、公干等項目人數劇增,出入境人數創歷史新高,與去年同比增加37%。僅春節和黃金周,出境人數就贏超過150萬人次。跨國公司、合資公司使外企供職和聘用外籍人士成為常態。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承接大型的國際高峰會議,ALPC、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海世博會、APEC會議等,覆蓋范圍廣,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時代需要
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商務英語的使用,已經成為社會主流文化之一,是衡量現代人才的重要標志,它是時代的產物,應市場的需要而生,應社會的需求而發展。媒體文化、商務交流等已經成為跨文化交際的主要范疇。因為,懂英語、說英語、寫英語和用英語的能力是現代人才的重要素質。英語交際能力和溝通能力是最為常見的要件,不可或缺。
二、跨文化能力視閾下的商務英語教學路徑分析
1、豐富教學大綱,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正名,教學有理有據
在傳統的商務英語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基本素質,側重于英語的學習,即聽說讀寫的能力。教材編寫方面、教學內容安排、教學課程設置、以及教師給定的教學重點內容等等,皆以英語培養為主,以交流為輔,往往忽略了文化背景因素。從這個層面上講,傳統商務英語教學是落后于社會發展需求的。將跨文化能力素質提升明確納入到商務英語教學大綱之中,提升教師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從根本上給與跨文化交際能力正名,明確目標,端正認知,才能完成教材編寫、課程設置、文化內涵的培養、跨文化敏銳性的訓練等一系列后續問題的改變。否則只能說起來舉足輕重,做起來松松垮垮,甚至無視眼中,跨文化能力只能紙上談兵,或者淪為空談。
2、突出文化導向,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加籌,教學有章可循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中的語言,脫離了文化,語言就只是符號。文化視閾下的語言才賦予了語言靈魂和家園。結合二者方能使二者彰顯各自的特點,發揮特長。將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到重要位置,是對商務英語教學的挑戰,是革新的重要舉措。語言一直在英語教學中立于不敗之力,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豐富,而跨文化的技巧盡管與語言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從文化積淀和授課技巧角度而言,則遠遠不夠。要將語言和文化合二為一,要多方借鑒,多元發展,突出文化導向,設定情景,加大商務英語訓練力度,靈活多變,不斷研究、豐富和實踐,為跨文化交際的商務英語教學提供參考。
3、注重科學研究,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助力,教師訓練有素
盡管跨文化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由于我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已經初見起色。在國際上,我國的商務英語影響力度和科研成果,遠遠不及美國。就亞洲而言,也與日本不可同日而語。在借鑒跨文化交際研究中,我國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在國際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體驗商務英語技巧,建立跨文化商務英語教學模式,培養一支業務精、能力強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是商務英語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創造教師境外交流的學習機會,公派年輕教師融入英語國家,感受文化、體驗文化、詮釋文化、傳授文化。要善于挖掘中國的外教人才,為他們提供平臺,以實現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和差異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