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27: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教師實習學習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當知道學校的教學安排,拿到教材后,我就認真研究本教材內容,巴不得一口氣給研究完,本書以培養學生的文本瀏覽、動手實踐、技術利用能力為目的,以題目為重心,通過具體的任務展開解決題目的策略。教材力求做到:讓學生有內容讀,有實踐做,讀完、做完,能對某種基礎知識、技術利用感愛好或學到一種基本操縱技能;讓教師有配套素材備課,有案例操縱示范,它更重視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手操縱能力的進步,本書安排了四個教學單元和一個選學單元,分別有生活在信息時代、制作電子板報、感受多媒體、繪制繽紛的圖畫和制作動畫五個部份。在研究完全本書以后,認真探究書中的側重點、難點。以方便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重視。
2、做好調查工作
由于所授課的年級是剛剛跨進初中校的七年級,因此,對學生對電腦的把握程度還一無所知,要更好的展開教學工作認真做好調查是很有必要的,在第一節課,我就做了一份問卷調查,摸清學生的底細,也從中了解到如今小學信息教育還良莠不齊,有的學校很重視學生的電腦教育,在常規教學工作都做了電腦教學的安排,且有專職的電腦教師,更有甚者已屢次取得各類電腦比賽獎項。而有的學校卻對電腦教育漠不關心,沒有安排教學工作,針對此種情況,如何做好良莠不齊學生的教學將是今后教學工作的一項艱巨任務。
3、課堂教學不馬虎
由于初中學習的特點,本學科在教學中只能充當考核的對象,學校給安排的課時也很有限,一周只安排兩節課,因此要讓學生很好把握電腦知識,必須重視45分鐘的教學效力。這就要求我要認真安排每節課,課前認真研究教材,搜索與該課題相干的課外知識,并很好的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加以應用。課堂上留意學生的愛好度,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熱勁,修建濃厚的學習氛圍。同時對良莠不齊的學生采用快慢教學方式,對學困生多輔導,多鼓勵學生多問。對那些把握能力較強的學生,多激起他們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和樂于主助人的品德。帶動學困生共同進步。
4、關注學生的動手實踐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20-0042-03
一、問題的提出
1.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改革需要與之配套的總結性評價體系
2007年3月,江蘇省教育廳頒布了《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同年秋季,省教研室根據《綱要》要求編寫的初中信息技術新教材在全省使用,這標志著新一輪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正式啟動。 初中信息技術新課程實施以來,在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部門的積極推動下,不少優秀的信息技術教師在學科教法、學法方面進行了深入而有效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果。
然而從全局來看,初中信息技術新課程發展仍然是外力推動。我們通過大量的調查和訪談發現,由于總結性評價效力的缺失,導致課堂教學失去有效監管,教師的教學行為得不到有效約束,這嚴重影響了課程發展。目前,建構一套比較完善的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總結性評價體系,顯得既重要又迫切。
2.多年中考評價實踐,為構建完善的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總結性評價體系奠定基礎
淮安市是江蘇省唯一將信息技術學科列入中考的地區,六年的信息技術中考實踐,對信息技術課程管理、信息技術硬件配備、信息技術教師成長和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都有著積極的影響,為構建完善的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總結性評價體系奠定了基礎。但其目前所采取的機考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技能水平,卻無法切實考察出學生的信息意識、問題解決水平和信息表達能力,在評價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方面顯得尤為不足。
通過總結淮安市信息技術課列入中考后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立足本地課程發展現狀,合理借鑒省內外成功做法,逐步完善全市總結性評價方案是可行的,也是可以進行實踐檢驗的。
二、核心概念界定
1.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又稱事后評價、終結性評價,是在某項活動告一段落時,為了解其成果而進行的評價。《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指明“總結性評價要強調對教學和學習的診斷、激勵和促進作用,防止僅僅把評價當成對學生甄別或選拔的手段。”
在本研究中總結性評價是指在某段教學過程結束時,為檢查教學效果而進行的評價,包含檢查、總結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對教學效果做出比較全面的評定,旨在發現教和學中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指導教學。[1]
2.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總結性評價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總結性評價即用總結性評價的方式對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進行評價,著眼于評價學生的信息素養。具體來說,就是對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進行評價;對學生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態度進行評價;對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對學生的信息態度和價值觀進行評價。在本研究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總結性評價具體的實踐形式表現為中考、期末檢測等。
三、研究目標
建立一套系統的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總結性評價體系并加以驗證;促進并引導信息技術教師實現專業化成長;促進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有效實施和健康發展。
四、研究過程及成果
1.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現有的初中信息技術總結性評價采取機考模式,題型包括單項選擇題和操作題兩項。單選題主要考查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操作題主要考查信息技術基本操作技能,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技能水平,雖然命題人員努力通過選擇題的形式,盡可能涉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判斷和問題解決的過程和方法,但始終不能切實考察出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價值觀、問題解決能力、學生對資源的整合與表達能力、創作靈感和創新能力,在評價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方面顯得尤為不足,其智能化和人性化嚴重不足的弊端日漸顯現。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評價的多元化,倡導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體現在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的多元化方面。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關注學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評價,開展自評、互評、師評活動。[2]
在信息技術課程中,信息加工模塊涉及到設計應用文檔、制作動畫、設計多媒體作品、創建個人網站等電子作品創作,這既是技能積累的過程,又是運用技術進行創作的過程,是課程教學的重點。若能引入作品評價,在作品制作過程中,關注學生技術的掌握和運用,關注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關注學生的智慧和靈感的迸發,關注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的協調和溝通能力,將成為目前評價方案的有效補充。
因此,本研究對現有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總結性評價方案提出了改進意見,經過反復研討和總結,構建了多元評價體系,即初一、初二期末測試進行作品設計,初三中考進行上機操作。
2.制定作品評價標準
在信息技術學科中,學習信息加工和處理等模塊的過程,是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電子作品的創作過程,必須在真實的環境下進行模塊總結性評價,其重點在于評價學生對電子作品的規劃設計意識、對信息技術手段的綜合應用能力、對構圖、色彩、聲音、動畫等元素的審美表達能力以及通過作品張揚個性的創新能力。要科學地評價這些作品,就必須研制合理的評價標準。
經反復研討和實踐,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維度來評價作品:即規劃意識、技術實現、審美表達和創新能力,這樣才能較為全面地考察學生創作作品的意識,綜合運用技術進行信息表達的能力。
由于每種作品的行文規范不同、技術含量不同,針對不同模塊的特點,需制定不同的評價細則,通過量規評價工具來充分反映學生在制作電腦作品、完成作業任務時的各種技能水平,比較科學地評價一個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方面的智慧和潛能。
3.設計作品評價平臺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有許多教師早有進行作品評價的自主意識,然而由于作品評價的主體是教師或學生,所以常常會出現主觀性和淺層性等問題,要使評價手段成為教學的診斷和促進工具, 就必須在真實的教學環境中開展評價,并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分析。因此,本課題組結合學科特點和技術優勢,認為應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在網絡這一更加隱形的、沒有畏懼心理的環境下,讓學生有較大的自由度去進行表達和人際交流。利用網絡的開放性、互動性、即時更新等特點,構建網絡作品評價平臺,是開展作品評價的基本條件。
該作品評價平臺須具備以下功能:(1)具有收集作品并記錄學習歷程的功能;(2)具有多元評價功能;(3)具有教學管理功能;(4)具有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的雙重功能。
4.有效實施作品評價
當相關單元作品創作完成后,開設作品評價課,使用作品評價平臺進行作品評價。
評價流程如下:
(1)熟悉平臺,上傳作品
使用作品評價平臺開展作品評價,需要先注冊用戶,然后按學校、班級、姓名登錄,再將電子作品上傳到服務器中。界面設計采用網頁模式,簡潔而友好,操作非常方便。長期使用后,更能感受到使用評價平臺進行評價的優勢。
(2)聽取意見,修訂標準
評價標準由明確定義和描述的指標構成,每一項指標分為不同分值的能力水平,并清晰地描述滿足不同水平和分值需達到的要求。教師在課前利用平臺公開評價標準,一方面讓學生盡早理解評價指標和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合理吸納他們的建議,使評價標準更加科學、有效。
(3)當堂示范,指導評價
由于評價經驗和能力不足,學生面對作品時,對評價標準仍然難以把握,只有極少數同學能夠具體指出他人作品的優點和不足,大部分同學只能以“棒極了”、“太菜了”等簡單詞語加以概括。因此,教師要結合作品進行有效的示范指導,使學生盡量學會客觀、公正地評價。
(4)主體多元,實施評價
在本環節中,教師針對作品中的“典型”問題進行評價。作品中“典型”問題的發現,主要通過教師的觀察或者學生推薦。每一位學生可查閱本人作品,實施自評;查閱同學作品,實施互評。通過欣賞和評價他人作品,明確個體在集體中的定位,了解自身作品的優點和不足。
(5)評后反思,完善作品
課堂上作品評價的結束,并不意味著階段性學習的結束,所有學生必須在聽取他人意見的基礎上反思自身不足,保留作品的特色,進一步完善作品。[3]
五、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1.多元評價的理念很新,但深入實施阻力較大。目前,實驗校大多是一些示范校,在實驗過程中曾試圖將實驗校擴大到鄉鎮學校,發現大部分學校教師研究能力有限,參與熱情不高。
2.教師和學生作品評價的能力還需要提升。盡管課題組制定了較為完善的標準,但由于評價能力對師生而言都是高層次的能力,因而在一些實驗校還存在師生對評價標準的理解不到位的情況,這也是我們后續研究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之一。
參考文獻:
目前,初中課堂教學基本是按學科課程標準統一、教材的統一要求進行的。學生升入初中后,社會、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同,學生的個性不同,學習差異較大。初三學生英語學習水平差異更大,學困生增多,兩極分化日益加劇。面對常規大班教學,要扭轉這種教學被動局面,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實施“分層次教學”迫在眉睫。分層次教學是根據不同的學生,實施班內區別教學,使教學要求適應各層次學生學習的教學形式。它承認和尊重個體差異,讓學生各方面素質獲得均衡提高。
一、“分層次教學”的理論基礎
“分層次教學”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是在班級授課制下按學生實際學習程度施教的一種重要手段。前蘇聯教育學家贊可夫在《教學與發展》中,提出“使包括后進生在內的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分層次教學”是尊重學生的個性,促進包括后進生在內的所有學生發展的有效措施。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在掌握學習理論中指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動機等多方面就會變得十分相似”。這里所說的學習條件,就是指學生學習并達到掌握所學內容的必需的學習時間,給予個別指導和全新的學習機會等。“分層次教學”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這種“學習條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學習機會”。“分層次教學”是依據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承認學生差異,改變大一統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為培養多規格、多層次的人才打基礎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二、分層次教學的具體措施
學生分層的設置。學生分層采用顯性分層,兩個班級的學生按照成績分成快慢班。經過半學期教學,教師比較了解學生接受知識和學習能力方面存在的差異,同時參照初二期末考試成績,分設A、B兩個層次:A層是有一定困難,還不能完全通過自主學習掌握技能的學生,成績常處于合格邊緣地帶。B層學生為優生,他們基礎較扎實,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發展潛能。分層以后,再根據學生的基礎進行課堂任務設計分層、作業分層和評價反饋分層。
1.課堂任務設計分層
隨著任務型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推廣,好的任務設計是其得以成功實施的關鍵。“層次性原理”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交流可分為不同層次:元素層次(詞語交流)、命題層次(語句交流)和模式層次(語句網絡交流),師生交流必須在同層次下才能順利進行,即交流雙方必須有“共同語言”。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積累和能力水平存在差異,在完成同一任務時,就會有快有慢、有好有壞。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任務時應充分體現層次性。我嘗試對不同任務采取分層設計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以聽力任務設計為例,進行說明。
聽力任務設計
通過分類完成聽力訓練,為所有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聽力水平,激發他們提高聽力水平的愿望。
2.作業分層
在備戰英語中考的總復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層次目標,精心設計課后作業。設計作業時需考慮到中考備戰階段學生精力有限,課后作業必須量少質高。課后作業內容的設計,既非輕而易舉又非高不可攀,具有一定的創造性。結合層次的設置,一般作業可分為拓展題和基礎題兩個層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一般要求A層學生努力夯實基礎,并鼓勵其嘗試做拓展題;B層學生在基礎知識再現的前提下,進行拓展題的演練,進而展開研究性學習。
作業的布置方面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A層:為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適當精簡必須掌握的重點句型和重點句子單詞,要求他們能夠模仿教材進行簡單的對話或復述課文的簡單段落。為幫助他們做好預習,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編制基礎知識點的輔導材料,做到A層的同學人手一本“英語秘籍”。B層:要求學生逐步提高自學能力,課前一定要預習單詞、詞組及課文,對課文中較難理解的內容做標記,主動請教老師和同學。課后能結合實際進行對話或就相關話題進行書面表述。同時,發動A、B層學生結成“壹加壹”小組,互幫互學,教師間或進行個別指導。這樣,兩個層次的學生均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與提高,形成了積極的“遞進”氛圍。
3.評價反饋分層
分層教學的目的是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使其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結合備課組的統一測試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用相對應的標準衡量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問題的設計、課堂練習、小測驗或單元練習中,按各層次教學目標評定優、良、中、不及格4個等次。指明A、B層的等次是同分不同質的,它只說明你達到本層次目標的等級。如果學生完成高一個層次的練習題,則可增加一個等級的評分待遇,多次測試后還可給予調整。在作業評價中要特別關照A層學生,幫助他們進一步增強自信心。比如,同樣是做“根據句意,填入適當的詞”練習,當A層學生正確完成試題時,不但表揚鼓勵,而且適當加分。又比如,如果A層的學生能流利背誦課文,就可在口語成績上適當加分。新的測試及評價形式適合每一個層次學生,使人人學習都有成功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毅力。
初三英語分層次教學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分層次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充分發揮基礎好的學生的優勢,使他們的自學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基礎差的可受到教師、同學更多的關心和幫助,消除厭學情緒,不再被動消極應付或跟班陪讀,增強達到分層目標的信心,使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得以鞏固。最重要的是,他們感到自己也是課堂的主人。通過不同層次學生的互助,培養學生相互尊重、協作進取的精神。
參考文獻:
[1]王旭明.分層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J].學科教育,2002(02).
[2]吳文彥.分層教學在英語課外閱讀指導中的運用[D].首都師范大學,2007.
[3]于立新.論分層教學之利弊[D].首都師范大學,2005.
畢業幾年來,感覺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少,上學時積存的“家底”早已不夠用。對課文解讀的淺薄,對教輔資料的依賴,與學生交流時思維的“短路”,寫下水作文時的緊張與尷尬,其中苦痛心中自知。研修專題一告訴了我答案:這是讀書太少,懶于讀書的結果。總抱怨學生讀書太少,語文素養不高,可自己有做得如何呢?自己因世俗的侵染而變得浮躁,對知識理論,對經典著作走馬觀花,其中的奧妙竟不知一二。工作的壓力大,生活的節奏快,固然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還是自己讀書主動性不強,踏實性不夠。讀書是語文學習的的第一要務,是學習生活里最美的風景。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素養,教師要做好表率,首先應是一個勤于讀書的人。一位愛讀書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智慧的老師;一位智慧的老師,也一定會影響一批愛讀書的學生。新課改是機遇,也是挑戰,自己必須盡快行動,靜下心來,沉下心去,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廣泛涉獵,博采眾長,研究知識,汲取營養,為迎接更大的挑戰做準備。
做一個深刻細心的“我”。
教學生活中,許多時候感覺所教內容空洞膚淺,課堂平淡生硬,忽視或回避學生的思想,將知識點生拉硬拽地塞給學生,找不到教學的興奮點和成就感。這次研修過程中結合教學案例和專家點評,我發現:從教學過程的細微處入手,深入研究,仔細品析,每一處點滴中都有一個多彩的世界,每一個瞬間都有可能綻放絢麗的光彩。記得我在教學《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泛泛地整體感知,解讀疑難字句,感覺枯燥無味。研修課例中的老師卻從文本的細微處入手,深入透析,發現問題的突破口和切入點。她在品讀的基礎上研究文中的關鍵字句,如文中最后一句“他的英明和事業將永垂不朽!”老師指導學生反復品讀,注意到了“將”字和感嘆號的妙用,學生在自主體驗探究的過程中,發現了馬克思一生的偉大功績和恩格斯對他的無限尊敬悼念之情。一堂課學生思維敏銳,情感豐富,生動精彩。
又如一位老師在教《胡同文化》時,從“北京的胡同像一塊大豆腐”這個比喻句切入,問這個比喻用的好不好?學生很快進入生動的語言文字當中,感悟出北京胡同彰顯出平民文化的內涵。這堂課不再是北京胡同的知識講解課,而是語文味十足的文化探究課。再如一位老師在教《貝多芬傳》時,緊緊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不斷學生促成有效的生成,將思維引向深入,不僅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更培養了學生深入思考的學習習慣。這樣的課堂是鮮活的,是充滿靈性的。今后的教學,我會細致地研究教材和學生,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從準備到反思,不放棄任何一處有價值的光束,相信自己的課堂也會充滿亮色。
做一個勇敢自信的“我”。
總覺得自己年輕,經驗不足,教學中,畏畏縮縮,視野狹窄,不敢創新,怕出亂子,怕學生考不好,這些因素一直牽絆著我前進的步子。尤其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按照舊有的模式展開,有時想設計一些學生活動,可又怕影響課堂質量和學生成績。而研修教學案例中的執教者大多都是青年教師,他們在課堂上,大膽嘗試,勇于創新,自己和學生都放開手腳,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為學生創設空間有效拓展、發現創新。還有的老師在教《五人墓碑記》時直接把課堂搬到了課外----到校園里讀碑文,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從他們那里看到的不僅是精彩的教學藝術,更有一種大膽創新的精神。我感到這是對我的一種鼓勵和召喚,在今后的教學中積極主動地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精心組織教學,勇敢地嘗試,多組織一些利于學生訓練能力提高素質的活動,如排演課本劇、朗誦比賽、專題講壇、人物專訪等等,給學生松綁,為他們搭建開放自由的語文學習平臺,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為他們的幸福生活和終身發展作鋪墊。
這次培訓使我更清晰地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世界的博大與深邃,她有繽紛多彩的美景,更有我們施展才能的空間。自己雖如小草般普通平凡,但只要用心完善自己,歷練自己,也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美麗,也能成為別人眼中的一處不凡風景! (1) 同欄目文章推薦
查看更多>>
2.教師專業素質的結構教師的專業素質具有結構性特征。其結構素質包括教育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道德、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教育部2012年2月下發的《關于印發〈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通知〉》,其基本內容包括三個維度、十四個領域:三個維度是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分別對應的領域有職業理解與認識、對學生的態度與行為、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個人修養與行為、教育知識、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通識性知識、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班級管理與教育活動、教育教學評價、溝通與合作反思與發展。同時,每個領域都有具體的基本要求。
3.綜合文科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模式設計應著眼于培養教師專業素質對于進行教師職前培養的綜合文科教育專業,筆者認為,其課程教學模式的設計應著眼于教師專業素質的培養,如綜合文科學科知識與教育教學知識的積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能力的獲取、教學實施及反思與發展的體驗、教師專業情感與教育教學態度的養成等,為將來能夠走上或適應中小學教師工作崗位做準備。
二、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1.改進學科課程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教師專業素質在培養學生的教師專業素質的課程目標下,依據學科課程的特點,專業任課教師探索和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人文社會科學概論課程的自學輔導式教學方法、政治經濟學的案例教學法、自然地理學的直觀教學和讀圖分析法、世界通史的探究式教學法、中學政史地教學論的項目實訓教學法等,在此基礎上,形成綜合文科教育專業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其中,以教師專業能力培養為課程主要目標的是中學政史地教學論課程的項目實訓四階段教學模式。依據初中政史地教材內容體系與特點,我們分別將中學歷史教學論、中學政治教學論、中學地理教學論課程設計為5~6個實訓項目,并將課程理論內容融入貫穿到項目實訓過程當中。該模式是把項目實訓過程分為項目實訓任務布置—實訓準備—實訓展示—總結提升四大階段,指導學生完成項目實訓的教學模式。第一階段,項目實訓任務布置。該階段需教師組織,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每個項目需要有相關的理論做背景,均有教師素質訓練的側重點,需要任課教師做相關說明。如教學設計與模擬教學項目,往往側重于教材內容的分析、教案的設計及教態的訓練,需要任課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初中教材的內容結構,每一部分內容有什么特點,教學內容如何設計才能符合邏輯性,在此基礎上怎樣將教學內容呈現出來才能讓學生接受,并將教學設計編寫為教案,教案與教態有哪些要求以及注意事項等,必要時還要展示以往學生的模擬教學視頻加以說明,之后布置該項目實訓任務,發放項目實訓指導書。第二階段,實訓準備。該階段由項目實訓小組長組織,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教學設計能力。事先將學生分為6人一個小組,每組準備一套該學科初中教材、配套教學參考書及課程標準,每個學生選擇好內容,依據項目實訓指導書的要求和課上所學內容,利用課下時間,研讀教材、教參和課程標準,并查找相關資料,小組進行集體備課,做教學設計,編寫教案,制作課件,小組長組織試講、試評。第三階段,實訓展示。該階段還是由項目實訓小組長組織,其中一組在多媒體教室模擬教學、模擬說課或見習交流,教師全程跟隨,適當評價,小組成員詳細記錄教學過程,依據評價標準評分,教師組織自評、互評。其他小組同時在微格教室模擬教學展示,同一小組成員記錄、評分,小組長組織自評、互評。該階段重點培養學生教學實施能力與教學評價能力。第四階段,總結提升。各小組項目實訓展示結束后,全體同學集中起來,由教師組織有針對性的總結,回放學生模擬教學錄像視頻或微格視頻,指出存在的問題,學生反思、改進、提高。該模式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教師要有駕馭全程的組織指導能力。首先,需要教師依據初中教材的內容特點及課程教學目標,設計并確定實訓項目,每個項目要有具體的實訓指導方案;第二,教師要研讀初中教材、教參、課程標準,并經常到中學聽課,研究中學相應學科的教材、教法,以便對項目實訓實施指導。我們有的任課教師有中學相應學科教學經歷,運用該教學模式得心應手;第三,教師要結合學生的項目實訓展示進行理論提升,需要精心篩選學生展示實例,做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不僅要學生知道怎樣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這樣做。由于該模式各實訓項目將課堂教學形式生動化,將實訓任務布置、實訓準備、實訓展示、實訓總結緊密銜接,將“全班”與“小組”“、小組”與“個體”有機結合,學生全程參與體驗,既有現場指導,又有總結提高,體現了目前倡導的“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做一體化”的特點。并且,在中學政史地教學論項目實訓教學模式的帶動下,其他學科課程也依據課程的特點,設計1~2項實訓項目,以培養學生的教師專業知識與教師專業技能。
2.形成實踐課程體系,探索實踐課程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教師專業素質本專業的實踐課程包括教育見習、社會調查、綜合技能訓練與考核、教育實習等。2012年,結合《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我們對綜合文科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實踐課程課時有所增加,其中教育實習增加到480學時(14.5周),目前已形成學科課程項目實訓教學、教育見習和社會調查、綜合技能訓練與考核、教育實習在時間上前后銜接,在內容上相互貫穿的實踐課程體系,教學模式也為四階段,即:課程實訓奠基—教育見習(包括調查)感知—綜合訓練強化—實習體驗。對于綜合文科教育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對于學生教師專業素質的培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其操作過程及特點是:一是在時間安排上,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體現課程內容及課程目標的銜接性。在大二下學期配合教育學課程,安排1~2天的教育見習,初步感知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在大二結束后的假期,安排1周的社會調查,綜合文科教育專業的內容是教育調查,進一步探討中小學、教育問題;在大三上學期,配合中學政史地教學論,安排2天的教育見習,學生觀摩優秀教師課堂教學,改進、教學設計、模擬教學及教學評價;大三下學期,首先安排4.5周的教師綜合能力訓練與考核,將教師的基本能力綜合為幾個大的項目,逐一訓練,集中考核,考核合格,才具備實習資格。之后安排14.5周的教育實習,一般是8周的集中實習,統一組織到初中進行課堂教學、班主任工作實踐。其余時間學生自主分散實習,進一步強化教師職業素質。二是在組織形式上,自大三上學期的教育見習始,對應中學政史地教學論課程,學生自主選擇學科(歷史、地理、政治任選其一),依據選擇該學科的人數,再分成小組,分別配備指導老師全程跟蹤指導,包括教育見習、綜合能力訓練與考核、教育實習、集中考核、總結交流。該模式以培養學生教師綜合能力為主要任務,形成了從組織方法到組織形式都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體系。三是在管理方式上,采取系主任監督,教學主任主管協調,教研室主任落實,中學政史地教學論任課教師、初中學科教師協同具體指導的組織結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管理的作用,設置活動課程組長(由班長或學習委員擔任)、學科組組長(由學科教學論成績最優秀的學生擔任)、學習小組長(小組推選)三級管理體系,負責活動課程的紀律、安全、活動項目的準備、練習、與指導教師溝通等工作,使各門活動課程在實施過程中能夠按計劃有序、高效運行。由于學生自我管理與教師督促指導相結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各門實踐課程教學效果非常好。四是在實踐課程評價上,各門實踐課程均制定了課程教學評價方案,采取綜合評價的辦法,實行校內指導教師評價、校外中學指導教師評價相結合。在評價形式上,實行書面評價與學生實踐表現評價相結合,書面評價包括教育見習報告、教育調研報告、教學設計方案、教育實習參與活動的記錄及教育實結的評價;在評價方法上,探索采用定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在評價內容上,不僅關注學生教師專業技能,還關注教師專業態度、教育教學反思等的考查。
2020老師見習期工作總結一作為實習教師,在兩個月的工作實踐中,我積累了不少深刻的體會,盡管是一位實習教師教師,但是的氛圍已經深深感染了我,使我在華士的工作歲月每一天都充滿了新鮮,充滿了收獲。
剛出校門的我,就像孩子們的大姐姐,憑借著心底對孩子的熱愛,我常常會不自覺地把孩子當成自己地弟弟妹妹一樣,真切地愛他們。我相信孩子在幼年時需要更多的愛,在離開家人的時候,老師就是她唯一的信賴對象。尤其這次接了低年級,初期有的孩子不適應環境,出現了各種情況,在我的帶教老師趙老師的言傳身教中,我懷著一顆真實而柔軟的心,包容每個孩子,漸漸地,孩子們和我熟悉起來,也樂意來上課了。現在,孩子們和我的感情很好,他們已經用他們的行動來與我的感情呼應,從爸爸媽媽口中,也得知孩子們都深深愛上了音樂課,愛上了老師,正如一句話:“也許你只給孩子一分,但孩子會匯報你十分,百分,甚至更多。”我很高興自己走好了≥
通過這次的經驗,我深感不能以自己的思維來揣度學生的思維,自己認為很簡單的問題,對于剛剛涉及這一知識的學生來說很可能就會是一個無法理解的地方,這時候,我們以何種方式將此知識點向他們表達清楚就顯得猶為重要了。于是,在以后的實習過程中,我就不在象以前一樣只要自己弄清楚了就了事,而是更加側重于如何將知識趣味性地向學生表達清楚。我的這一舉措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聽完課后普遍都說我講得較有趣。這讓我感到很欣慰。
在當實習班主任的過程中,我從他們原班主任那里學到了很多關于班級管理方面的經驗,確實讓我受益不少。比如如何與學生談心,如何幫助后進生轉化成為先進生等等。雖然這些經驗都是非常寶貴的,但是我也沒有完全照搬,第一是我覺得我的身份畢竟與他們原班主任不同。第二是我覺得我與學生年紀相仿,不象原班主任一樣與他們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代溝,這是我的優勢所在,應當加以利與學生的長期交往中,我漸漸形成了一套既有自己風格,又吸收了原有寶貴經驗的行事方法,而且還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比如說我和實習班上一位同學談心的時候,她告訴我她讀二年級時成績很好,幾乎每次考試都是班上的前幾名,數學成績猶為突出,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那時侯學數學簡直就是一種樂趣”,但是現在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不僅整體成績直線下降,就連自己的強項數學也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當我問及其中的原因時,她告訴我,由于一次考試的失誤,她就失去了信心,再加上高年級的要比低年級要難,使她的成績更加后退了,以至于現在對讀書失去了信心,想一心從事自己的愛好去學舞蹈算了。而這些她都沒有和原班主任說過,原因是班主任“太兇了”。我聽了之后并沒有直接反對她的觀點,而是從客觀條件、學習條件以及以后的前途等方面和她分析了她的這種想法,使她明白了學習和愛好之間誰輕誰重,并引導她自覺得把心思放到了學習上來。
雖然說我的教育道路才剛起了個頭,但是我對自己未來的路充滿了憧憬,也充滿了信心,是的良好地師生氛圍感染了我,我為自己身為一名教師而驕傲!
2020老師見習期工作總結二我于20__年_月入職于北師大大同附中,擔任高一年級的政治教學工作。轉眼間,我在新教師崗位上工作已將近一年。在這關鍵的一年時間里,我在學校領導以及教研組長趙東霞老師的細心指導和幫助下,實現了由學生向教師角色的重大轉變,真正適應了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生活,也融入了北師大大同附中教師集體的大家庭中。
我在學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我的教學工作已經逐漸步入了正軌,并且在教學成長之路上收獲了一個又一個可喜的進步,教學能力、學習能力和專業水平都得到了,明顯地提升。在第二學期,我擔任了高一(2)班的副班主任工作,協助班主任邢立棟老師管理班級。在這一年的成長歷程中,我收獲頗豐,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現將一年以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績
在教學中,我始終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切實做好一切教育教學常規工作。
1.努力開發教學資源
作為教高一政治課的老師,明白自己任務重要性,故在課前做到認真備課,多方面去搜集相關進行資料。為提高每節課的教學效果,教學質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礎、重點難點外,還廣泛搜集材料以多種多樣形式授課,努力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2.充分發揮副班主任的作用
幾個月的副班主任工作,我積極配合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工作,認真完成學校安排的副班主任工作,認真參加每次會議并做好記錄,以備為以后的班主任工作奠定基礎。在日常的教學與管理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認真踏實的學習態度,為進入高二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本學期,我在自學、自修反思的基礎上,進行了探究式教學的嘗試,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學生的自學能力大大提高了;在工作中,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優秀教師學習,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為了培養學生多種興趣愛好,看報紙、雜志,聽新聞、廣播,到網絡世界中暢游,不斷拓寬知識面,為教育教學注入新鮮血液。
二、經驗和體會:
1、嚴格課堂紀律,培養良好的學科學習風氣。
2、抓住重難點,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借助教學媒體,分散教學重點、難點,多采用直觀明了的教法,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降低難度,對課后及練習冊的練習作必要的講解分析。
3、適當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4、搞好學習互助小組,讓學生互幫互學,互相監督,以好幫差,以差促好,以利于大面積提高該科成績。
5、在班級管理方面,還需要多注重方式方法,與有經驗的教師多學習,多探究,以便形成一套更合適當今學生的管理方式。
三、存在不足與今后打算:
1、教學以傳統方法為主缺少創新意識,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不夠成功。
培優扶差工作做得不夠扎實,培優目標不明確。班級管理方面還缺乏足夠經驗,管理方式方法還有待創新,需要在日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多學習、多研究、多實踐,爭取做到自身的全面發展,進而帶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2、繼續更新觀念,努力實踐主體教學;
積極運用多媒體電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撰寫有較高質量的教學論文;繼續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的我,現在的工作生活過得緊張忙碌而又不乏充實,受益非淺。盡管在初為人師的教學之路上難免磕磕碰碰,曾為學生的不努力而擔憂,抑或是為自己缺乏教學經驗,特別是班級管理經驗而感到納悶,曾為學生對自己的辛勤輔導當成是老師的自作多情而懊惱……一切的一切,都還需要我不斷地去努力,去學習、研究和探索教學經驗和班級管理經驗,了解學生,認真備好課,上好課,認真輔導,盡心盡力,以求問心無愧,期許盡早成為一名教學能手直至教學骨干,獲得長足的進步,獲取寶貴的經驗。
2020老師見習期工作總結三作為一名新教師,面臨的就是新課程的教學。在一段時間的教學過程中,我發覺:面臨新課程,教師首先就是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教書匠,是知識的傳授者,但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要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和時間。作為教師還應成為學生活動學習的引導者,不是把所有的知識強灌給他們,而是要引導他們如何去學習。作為我們剛分配的年輕新教師,更應該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要成為學生的參與者,隨時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與他們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只有走進學生的世界才能拉近學生與自己的距離,成為學生的伙伴,讓他們與自己交流。
在教材的內容上,新編的新教材與原本的教材相比有很大的改動,更注重了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對于我們要充分的了解教材,要備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的時候要輸入自己的教學特色,自己的思維和想象。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于教材,所以在備課的同時要將教材的知識加以重新的組合,選取更好地內容并進行加工,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豐富自己的課堂。同時,新課程常用的是要拓展學生的思維想象,不能死教,所以在這同時還要創造性地理解,開發教材,以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
充分地備課示教好課關鍵,但如何把握好課堂也是很重要的。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深沉是他人無法取代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的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所以課堂上不能滿堂灌,而應通過提問去起把他們,給他們充分想象的空間,發展他們的思維。
最后我認為,教學活動必須建立的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構建自主生成的過程。新課程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創新人才。
以上是我在一年的教學生活中的一點體會。作為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還應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學習與思考,使自己盡快地成長。
2020老師見習期工作總結四在這即將開始的教育實習中,為了讓整個實習工作更加順利地、目標明確地進行,我對我的工作有如下:
大三我們音樂教育專業的老師和學院安排了我們到廣雅中學,華師附中,五羊小學,奧爾夫教育法培訓班等見習,讓我們提前了解老師這個教育平臺的工作。
廣雅中學的學生音樂素質比較高,接受能力也強,所以老師所教的內容會適當加深一點。而且每節課都很精彩。華師附中的聽課,又讓我了解一些初中這一環節的情況。
高中生相對來說,有了初中音樂知識作為基礎,更注重創作,老師只是引導作用,但初中生就要老師的帶領,而且老師的領導也比較重要。五羊小學也是另一階段的學生,小學生一般都比較天真活潑,什么都敢嘗試,求知欲很強,主要就是引起他們的好奇心。
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間是銜接的關系,但畢竟是不同的兩階段,年齡不同,還有思想的轉變。相對高中生來說,這些初中生要活躍一些,課堂氣氛也活躍,沒有高中生那么沉悶。對偶像的崇拜也熱衷,明顯一些,高中生就內斂多了。知識接受程度而言:初中生簡單一些,普通學生(非專業的學生)沒有什么音樂基礎,只要點到為止,講一些基本的音樂知識就夠了,講得太深,太復雜,學生不懂,很容易讓學生失去了興趣,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或學生在課堂上干些與音樂無關的,那音樂課就失去它的意義了。
每次見習下來每個同學都要寫見習心得,提醒我們今天學到了什么,有什么的感想,從而有什么啟發,為接下來的實習做好準備。
奧爾夫教學法就是比以上三個階段更早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歷也會分幾個小階段,整個來說就根據孩子情況擬定教法,讓孩子在輕松的情況下學習,不會是一種很硬的教與學的方式,即是玩中學。無論是那個階段的學生,都要以生為本,從學生出發,讓學生在學到課本知識之余,主要是感受音樂。
還有教師師范技能方面的努力。粉筆字和普通話的訓練。在上個學期末,我們學院以每個班級的學習小組為單位,組織進行微格試講,從研讀教材到編寫教案,最后是課堂試講,由小組成員進行點評,老師個別指導。整個微格試講訓練穿插在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的微格教學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試講訓練結束后,每人上交一份試講視頻作為評分作業。上個學期實習選校結束后,我們隨即投入到實習隊的準備工作中去,與實習學校取得聯系,確定實習教材,明確整個實習流程,擬定實習前準備工作的計劃。
音樂實習教師實習了一個月,在這個月里從學生到準教師的身份的轉變是我受益匪淺,下面是個人自我。
為期一個月的教育實習里面,教育實習對每一個準教師來說,都是一步非常重要的棋,是我們師范類學生將理論付諸于實踐的必需環節。我們可以通過實習,接觸與專業相關的實際工作,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把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用理論指導實踐,提高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實際操作能力,而不僅僅是局限于書本的知識,理論的思維。這一個半月的實習,我收獲了很多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體會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光榮與責任,以及明白了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所要付出的艱辛和勞累。
在這短暫的日子里,作為實習班主任兼音樂實習老師,不僅積累了初步的班級管理和音樂教學經驗,還深刻地體會到強烈的班級凝聚力和素質教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困難性。
2020老師見習期工作總結五在2__年八月份我很榮幸地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轉眼間就過了一個學期,一年的見習期即將結束,作為一名新教師,在這一年里,我學會了很多,使我對自己業務有很多的思考和感受,現特將這一學年的教學工作情況做簡要的匯報:
一、政治思想方面:
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知識,精湛技藝,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德。我知道作為一名新教師,師德的修養,不能靠一朝一夕而就,也不能掛在嘴上,夸夸其談,要善于學習,用心修煉,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我心里是這樣想的,也這樣去做。一年下來我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學習和培訓,為了能迅速完成從師范生到教師的角色轉變,積極參加高州市教育局精心組織的師德教育培訓活動,使自己在教育科研、教育理論上都有所成長和進步。教育目的明確,態度端正,鉆研業務,熱愛自己的事業,團結同事,為人師表。
二、教育教學方面:
我積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科學探究的精神,教師不再將知識填鴨式的傳授,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找出方案,解決問題,得出結論,驗證結論,應用結論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精神,以培養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為目標。
1、認真備課,一切為了學生。
我帶學校二年級兩個班的數學課,教學任務非常重。平時我認真虛心的請教我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他們的經驗以及那種對學生的認真負責的態度,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積極參加教研活動。但不管怎樣,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為了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我堅持經常看學習習題集,經常從網上找一些優秀的教案課件學習,還爭取機會多外出聽課的機會。為了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所學的知識內容,我認真備課,在備課過程中認真分析教材,學習好大綱,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認真上課、聽課、評課,為了上好這門課,也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上課之前我都上網查閱各種資料和圖片,廣泛涉獵各種知識,集中別人的優點確定自己的教學思路,力求吃透教材,找準重點、突破難點,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
2、堅持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我深知新老師只有多聽課才能夠逐漸積累經驗。所以對每一次聽課的機會我都十分珍惜。一學年來,聽課20多節,其中有語文課、數學課、英語課、體育課。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獨到的風格,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在他們的課堂上都體現了精心、細心、愛心。當然在過去的一個學期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領導及老師批評指正。我一定再接再厲,努力工作。
3、學校為了鍛煉我的管理能力,我除了擔任兩個班的數學以外,我還做二(2)班的班主任,作為見習班主任,我積極參與了班級的日常管理。
第一,我充分利用周會課,了解班級情況和學生們的心理狀態,通過講座、或討論、或給他們講充滿人生哲理的故事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學。第二,關懷后進生、行為偏差生。后進生、行為偏差生是有著強大的自卑感難教育的一批。對此,我拿出了極大的耐心。通過家訪、通信、談話等形式使他們轉變。
現在我們班級已經逐步變為一個充滿團結向上風氣的集體。
4、教育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
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初中數學教學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
1.初中數學教學的創新能力培養有助于初中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初中數學教學的基本意義在于學生認識客觀世界能力的培養。其中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論指導能力,同時注重實踐和應用的過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實踐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同時用數學的語言去進行歸納和總結,并根據已有的事實和數據來推測解釋未知的事物和問題,開拓學生的思維。這就要求學生利用創造性的思維去總結已有的方法和數學規律,并對未知的問題進行邏輯分析。
2.初中數學教學的創新能力培養有助于初中學生知識和經驗的拓展。學生在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加入自身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利用自身的知識體系來解決未知的問題,解題過程中學生拓展了自身的思維空間,其智力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了拓展和發揮,如果學生沒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他們的創新能力將無處發揮,更談不上完全發展。所以,初中數學教學是對學生知識和經驗的拓展,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3.初中數學教學的創新能力培養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和完善來源于教師對他們身心健康的塑造。身心健康是學生創造能力的基礎。初中數學教學的創新能力培養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完善學生的創造能力。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的參與熱情,促進學生自身更好發展,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在一個發展階段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全面的塑造,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對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進行創造性培養。
二、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方法
1.創建猜測法
猜測是在已有的經驗和學習基礎之上,運用邏輯和非邏輯的手段對未知的問題進行大膽的假設和推理。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猜測主要是為學生設立思維陷阱的問題,還有為他們的思考設立一定的知識遷移,同時引導學生通過直觀的思考進行合理的猜測。面對不同的數學問題,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充分利用猜測環境的建立,對學生的思維進行一定程度的拓展,使其面對不同的問題進行猜測,這樣更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同時也可以暴露出學生的思維難點和思維缺點。所以,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不同學生和不同課堂環境,進行不同教學猜測情境的營造,創造良好學習和猜測的氛圍,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探究,及積極的應對態度,從而打開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問題發現法
即在課堂教學中,在數學學習中創立問題學習情境。問題法主要目的是通過教師在教學中提出問題和設立思考環境,使學生的學習有目的地向教學目標前進。由教師設計好問題,讓學生參與問題的發現。這樣,學生張著嘴等著喂或者喂也不吃的“填鴨式”教學,就變為老師領著學生探索、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領鴨覓食式”教學。在問題提出之后,學生會在知識的積累過程中不斷加以質疑,并通過對疑問的解答來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來積極探索,這樣學生就能滿足自身對成功的需求,進入數學思考的環境之中,通過多種問題的提出,創造學生質疑的環境,來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
3.角色互換法
傳統的課堂上,教師習慣上提問學生,講給學生聽,我們能不能改變一下,讓學生也做一回老師呢?回答當然是肯定的。我在課堂上試用學生來提問老師,結果學生異常踴躍,提出了許多新穎的問題,使我驚嘆于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性思維的能力。這種方法,主要是發動學生提出問題難倒老師,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4.數學實踐法
除了在初中的教學工作。我們還在高一年級擔任了一個月的見習班主任工作,以輔導晚自習形式參與班級管理。因指導教師是班主任,所以我有幸參與了班級布置工作,陪學生參加情。景劇比賽,以及社會實踐活動。還在初二年級擔任活動課教師,帶學生參加課下業余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06-0109-04
教師是實踐性[1]、反思性[2]職業。教師的教學技能在實踐中獲得,在反思中提高。“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然歷程。聽課是教師需要反思的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技能,需要學習與培訓[3]。
在頂崗支教中,實習學生聽課后,對授課老師的教學特點,只有總體感覺,沒有具體收獲,不能帶來反思效果,原因之一是沒有掌握聽課方法的技巧。教師“過程——反思”聽課法,是筆者在指導實習學生聽課過程中體驗出來的,能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本文通過兩個案例,對它的運用與效果進行分析。
一、聽課案例一
案例一:實習學生初一政治習題課的聽課記錄與聽課總結。
1.聽課記錄。見表1,示例了三個教學過程。聽課記錄分三部分:“老師組織”與“學生活動”欄,記錄的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點評(感受)”欄,記錄的是聽課者的體驗與感受。
2.聽課總結。由表1中“點評(感受)”欄中的體驗與感受歸納提煉而得。聽課總結分兩部分:實習學生的教學特點;教學特點的功能或意義探究。
(1)實習學生的教學特點。在本案例中,實習學生展示了6項教學特點:個別提問后集體回答;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調動課堂活躍氣氛;教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與自信意識。
(2)實習學生教學技能的功能或意義。
①個別提問后集體回答——內涵的功能或意義。當個別同學答題時,特別是答題時間較長時,會出現其他同學注意力不集中現象。通過集體回答能增強學生上課注意力,較好地控制課堂紀律與秩序。
②導言的功能或意義——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對,大家回答得很好”,學生情緒高昂(表1過程6);“誰來展示你得答案?”給學生一種成功的暗示,激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記錄略)。簡單的導言運用,激勵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③導言的功能或意義——有效調動課堂活躍氣氛。對同樣問題,用不同方式提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對分組討論,分別用“來大家再合作一下”(表1過程6)、“需要合作嗎?”(記錄略)等提問,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不死板。
④概念的功能或意義——教學生學習方法。“原因、方法”兩個詞在課本中沒有,學生回答出來,說明老師是這么講的(表1過程2)。初中課程以知識點編排,構成課程主題的知識結構。但是,在思維邏輯上,知識點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間有著聯系,如“原因、方法”等。必要的概念運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在教學生學習方法。
⑤概念的功能或意義——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分組討論是初中的課堂組織方式,用“合作”提出(表1過程6),能讓學生從小形成“合作意識”,教學過程中的潛移默化,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⑥導言的功能或意義——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與自信意識。在表1過程9中,通過四次提問:“還有嗎?”和一次引導后,學生集體回答:“沒有了”,最后的鼓勵“對,大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在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和自信意識。
三、教師的“過程——反思”聽課法的構成及其要點剖析
教師的“過程——反思”聽課法的構成:包括聽課記錄與總結反思兩個階段;聽課與記錄、總結與反思四個過程;怎么聽、聽什么、怎么記、記什么,歸納提煉,深入思考六個要點,如圖1所示。
1.聽課法構成的要點剖析。在聽課記錄階段,聽課和記錄是教師觀察課堂活動、保留活動信息交叉進行的兩個過程。原始聽課記錄是聽課記錄階段的成果,是為總結反思階段提供的第一手資料。
在總結反思階段,總結和反思是對原始聽課記錄進行加工、再思考連續進行的兩個過程。反思結果是教師聽課的最終成果,是為再實踐提供的源動力。
2.聽課記錄階段的要點剖析。觀察課堂活動、保留活動信息,要從細節做起。
(1)怎么聽。聽過程、聽細節,聽老師的一字一句,“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在表1的左面兩欄中,示例了三個過程;在細節上,授課者用“設問、提問、引導、鼓勵、總結”等方式組織教學,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予以互動。
“設問、提問”等是導言設計。當老師的教學風格形成后,這些導言能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使用,就成為教學技能。因此,聽課的重點之一應是過程、細節。只有在過程和細節中,才能體驗講課老師的教學風格和技能,就不會出現“總體上好而不知道怎么好”的感受現象。
(2)聽什么。聽教師課堂組織方式背后的內涵或指導思想。在課堂中,每個組織方式都有目的性,即內涵或指導思想,如表1的“點評(感受)”欄所示。
在課堂中,組織方式是教學過程的外在表現形式,方式不同,教學效果不同,造成差異的是組織方式背后的內涵或指導思想,而不是外在表現形式。因此,聽課的重點之二應是課堂組織方式背后的內涵或指導思想。
(3)記錄與原始聽課記錄。在聽課中,聽課者對課堂情景[4],即便是速記也記不完整;產生的隨即反應通常會一閃而過。為了更多地保留課堂活動信息,只能用序號、箭頭、連線、標注等形式(即怎么記),記錄過程和細節中授課者的關鍵語句、詞、概念、學生的互動情況、自身的隨即反應和疑慮等(即記什么)。因此,原始聽課記錄,只是概要地保留了授課者教學特點的零亂信息。要想從聽課中充分挖掘授課者的教學特點,還必須對原始聽課記錄進行加工處理。
3.總結反思階段的要點剖析。總結是對授課者展示出來的技能特點的歸納提煉,反思是對該如何做的深入思考。
(1)總結。總結是對原始聽課記錄加工的過程,包括記錄整理、隨即情景回憶、再思考與歸納提煉等步驟。
(2)對照每個過程的原始記錄,回憶課堂情景,補充必要的表述文字,如提問、設問、鼓勵等,完成表1的“老師組織”欄的記錄加工。
(3)對照自身的隨即反應記錄,再思考教師課堂組織方式背后的內涵或指導思想,完成表1的“點評(感受)”欄的記錄加工。
(4)對加工后的的聽課記錄歸納提煉,將零亂的感性認識予以歸類和升華,即授課者的教學特點,如案例一所示。
(5)反思。反思是對“總結”進行的再思考和頓悟過程,通過提出一系列設問、回答來完成。例如:對同一教學過程,該怎么處理?怎樣處理會更好?哪些是應該借鑒和學習的?等等。在表1過程6中,“集體力量大”就是實習學生聽課后學到的。
四、教師的“過程——反思”聽課法的運用效果分析
結合聽課案例二,分析教師的“過程——反思”聽課法的運用效果。
1.聽課案例二。頂崗支教初期,筆者帶領實習學生聽課,使用“過程——反思”聽課法,總結出授課老師(教學能手)的16種教學方法或技能。
(1)初二年級教學的基本方法:個別提問、共同回答法;個人默讀、全體朗讀法;四人小組討論、對桌一問一答法。
(2)容易學到的基本方法:背誦課文后,記住的同學舉手;做完題后,做對的同學舉手(上述兩項便于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活題(需要學生思考的題),讓答對的學生說明理由;判斷是非題,說明贊同和不贊同的理由(上述兩項不僅是答題的同學知道為什么,讓其他同學也知道為什么);充分利用課本素材。
(3)難以學到的教學方法:學生回答不準確,反復引導而不是教師說出答案;尊重學生(老師誤解了學生,敢于向學生道歉);對學生永遠是激勵,不抵毀、不挖苦;鼓勵學生的三個層次(學生答錯問題不指責,而是鼓勵“希望下次能答對”;學生答對問題時表揚;學生回答問題直接切入新知識點,先表揚,后號召全班學生向他學習);教學生學習方法。
(4)學不到的能力:導言設計;對課程知識內涵的理解深度;應急事情的處理技巧。
2.運用效果分析。通過上述聽課案例,可以看到:
(1)實習學生的教學經驗遠不如授課老師豐富,方法運用、能力體現都有很大差距。
(2)實習學生有更多的現代教育知識和觀念,在培養學生健康的社會意識上具有優勢。
(3)運用教師的“過程——反思”聽課法聽課,能充分總結出授課者的教學特點和教學技能掌握情況。
因此,教師“過程——反思”聽課法,能較好地解決聽課后“只有總體感覺,沒有具體收獲,不能帶來反思效果”的問題。
五、結束語
老子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細節決定成敗”[5],聽課也是這樣。教師“過程——反思”聽課法,正是基于這一理念形成的。因此,在聽課過程中,運用這一方法,記錄的過程和細節越具體,產生的體會和感悟越多,總結反思的越深刻,學到的經驗就越多,自我提高的就越快。這一方法同樣適用于高校教師之間的互相學習。
參考文獻:
[1]苗學杰.試論教師教育的實踐屬性[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34-37.
[2]王艷玲,茍順明.美國反思型教師教育的教學策略:評析與啟示[J].教師教育研究,2011,(5):71-75.
一、引言
“英語教學法”是我國高等師范教育中一門集理論和實踐于一體的重要課程,為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學生提供了必要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了解國內外教學流派及理論,加深對中小學課堂教學環節的理解,掌握必要的教學技能。但教學能力的提高不是僅僅通過課堂學習就能夠完成,課堂上提供的試講機會畢竟和現實有一定的差距,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而教育實習是對“英語教學法”課程教學效果的最好檢驗。筆者所在的學校已經進行了近10年的教育實習,從中反映出的問題表明“英語教學法”課程改革迫在眉睫,目前這種紙上談兵式的教學方式無益于學生實際教學技能和水平的提高。
二、教育實習中反映出的問題
筆者所在的學校同2所省級重點高中、2所省級重點初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每年9月安排實習生到上述實習基地進行為期8周的實習,實習內容包括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實習。作為實習帶隊老師,通過同實習基地老師的交流,旁聽實習生講課等形式發現實習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1、語言基本功不扎實
雖然已經過了近四年的專業學習,但很多實習生的語言基本功不夠扎實,具體體現為語音語調不準確,語法基礎薄弱,講不清楚語法概念,課堂用語不規范、較單一、口誤多等。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主要是通過聽、說、讀、寫、譯等時間活動來學習的,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有系統且扎實的專業技能。初高中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實習生由于專業基本功不扎實而出現的問題很可能會誤導學生,甚至降低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2、教學方式方法單一
在教學法課上已經學過了教授語言知識的理論和技能,可在實踐中實習生又采用了他們熟悉的老套路,即“講解-呈現-練習”,教學缺乏創新和靈活性,沒有體現 “做中學”的教學原則,往往只注重語言的形式和結構,忽略語言的意義和功能。比如,在一堂高一的英語課上,實習生作為講授者成為課堂的中心,她既沒有介紹課文相關背景知識,也沒有很好地為學生創設語言情境和引導學生去理解課文,只是枯燥地講解單詞的用法,然后翻譯難懂的句子,又回到了過去的語法翻譯法的講授模式中,結果是幾乎2/3的學生在睡覺。如此單一陳舊的教學方法僅僅是單方面向學生灌輸知識,不僅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根本不可能達到新課標中的“提高學生語言綜合語用能力”的目標。
3、教學研究能力欠缺
當代著名科學家楊振寧說過:“培養學生就是教他自己去找路,而不是教師領著走路,更不是抱著走路”。教師只有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才有可能取得較好的教學質量。很多實習生抱怨給她們的班級太差,學生掌握的詞匯太少,初中的知識太簡單,幾句就講完了,很少有實習生會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觀察自己的課堂行為。孰不知教學研究是教學發展的基礎,只有通過積極反思自我,分析評估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教學實踐中開展科研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4、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限
駕馭課堂的能力包括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中學生都有好奇、愛動、好表現的特點,而新來的實習老師常常成為其課堂談論的對象,而實習生沒有教學管理經驗,對違反課堂紀律的情況或束手無策、聽之任之,或是嚴厲地高聲呵斥,甚至有變相體罰的情況出現。缺乏課堂管理的經驗,實習生就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也就無法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三、“英語教學法”課程現狀
1、課時少、講解粗
“教學法”課程只開設半學期,共計34學時(2學時/周),但要講授的內容涉及18章之多,因此教師多粗略講授理論,忽視了隱藏在教學行動背后的思維技能,學生是被動地被灌輸知識,很少積極地思考討論,這也導致結課后對該課程印象淡漠,在實習中根本不能把課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教學聯系起來,理論不能指導實踐,和實踐相脫節。
2、教材舊、興趣低
筆者學校目前使用的是王薔主編的《英語教學法教程》(第二版)。該書基本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通過反思、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該書既無教師用書也無相應配套教材,缺少對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對國內外前沿教育教學理論涉及不多,每一章節結束也沒有練習、思考題供學生使用,教材中的實例已和現代實際脫節,因此學生在閱讀該書時普遍興趣不高,覺
得枯燥乏味。
3、教學方式方法單一
“教學法”課程是2個班甚至4個班合堂上,因此在有限的課時里,老師無暇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因材施教的人性化教學,也難以開展有效的課堂討論活動和試講活動,該課程內在的教學實踐性質沒有受到充分的重視,老師的灌輸式教學使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機會和質疑批判的精神;其次部分教學法任課教師自己都缺乏對中小學教學活動的了解,既沒有在中小學教學的經歷也也沒有深入中小學進行過調查研究,因此講起課來很吃力,抓不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方式難免陳舊單一,難以保證教學法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
四、“英語教學法”課程改革的幾點舉措
1、強化師資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是理論知識的傳授者,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其作用不容忽視,“教學法”任課教師的水平直接影響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現實的教學形勢不斷變化,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加強理論學習,了解國內外前沿的英語教學動態,有一定的中小學教學經驗或定期去中小學聽課,走訪優秀教師,及時獲取第一手資料,要從向學生灌輸現成知識轉變為幫學生建構知識,從給學生提供標準答案轉變為與學生共同尋求新知。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法”課程的前瞻性和對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 2、改革教學方式方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是“教學法”課程的主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要幫助學生建構起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的學習平臺,從向學生“授之以魚”轉變為“授之以漁”。
(1)改變灌輸知識的陳舊教學方式,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例如對國內外教學流派的學習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書籍,讓他們在課后自行閱讀并分小組進行討論總結,然后在課上進行匯報,其余小組可就不理解的地方進行提問,最后教師查漏補缺并進行總結。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還真正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開展多樣化的課堂活動
傳統的教學方法多注重知識的接受和儲備,忽略了學生主動探究和實踐。教師通過開展多種課堂活動,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感知、參與合作,以此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歸納總結。以聽說讀寫教學技能的訓練為例,教師讓學生從網絡下載不同版本的初高中英語教材,自行挑選一課進行試講、說課或專題討論,然后全班進行點評,總結出授課原則和方法,最后教師進行補充總結;充分利用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觀摩全國各地名師講課錄像,然后談感想,談體會。以上的這些教學方法不僅使學生開拓了視野,了解了實際教學,還通過自身體驗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切都是傳統教學法課程所無法企及的。
(3)合理使用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
隨著科技的發展,“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舊教學手段已經不能滿足開展有效教學的需要,教師要開闊教育視野,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將枯燥難懂的教學理論知識配以圖文聲音或動畫效果使之變得直觀生動,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也拓寬了“教學法”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同時,老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課件評比,提高學生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她們以后的實習打下良好基礎。
3、充實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實際教學形勢的變化日新月異,而編寫教材的速度遠遠落后,因此這就要求教師改變過去那種“教教材、學教材”的窄化教學理念,開發多樣化課程資源,充實教學內容。國外有研究表明,一套教材的利用率最多60%,而教師往往忽略了大眾傳媒等更為廣泛的非書面印刷品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多閱讀《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基礎英語教育》、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小學版)等期刊雜志,及時了解中小學教學動態并向學生介紹相關信息,開拓他們的視野。
實行“走出去、請進來”策略,即每個學生至少去中小學聽課1次,每學期定期請中小學教學名師到學校做專題報告會,為學生答疑解惑。這樣學生對中小學英語教學實際狀況有了更直觀的了解,也能獲取課堂上學不到的有關教學和教學管理方面的寶貴經驗,有利于他們在實習中較快地進入角色,積極探索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科研水平。
4、加強學生師德教育,樹立正確教育理念
很多學生錯誤地認為學好專業知識就能當一個合格的老師,其實不然。所謂的“傳道、授業、解惑”,就是要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既要完成科學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養成。首先,教師要做到言傳身教,加強自身修養,因為教學過程本身就是體現新的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的示范過程。其次,敦促學生在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學習,并向他們介紹優秀教師的典型事跡,加強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
五、結語
教育實習環節為學生提供了
實踐教學機會,同時也是對他們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挑戰,而實習中暴露出的問題往往如實反映了我們在教學中的不足和偏差。時代在變化,中小學教育現狀在變化,旨在為中小學培養英語教師的“教學法”課程更應該進行改革。本文分別從師資、教學方式方法、教學內容和德育4個方面為該課程的改革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以此減少教學的盲目性,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真正地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