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24: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幼兒園送教支教工作,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園所建設是一塊“硬骨頭”。我縣是財政困難縣,僅僅靠政府投入,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為此,我們充分發揮先進園所的激勵作用,積極探索建立富有生機與活力的投資體制,提高園所建設的質量與水平。
1、以先進園所富有生命力的投資體制,推動園所建設
園所建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資金短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建立一個多元化的投入體制。我縣實驗小學、西關小學幼兒園是較早通過省級規范化驗收的幼兒園,他們在建園過程中探索了“股份合作制”的投資形式,其基本特征是:“學校控股、教師參股、委托辦學、自主發展、利益共享”。這種投入形式,為園所籌集了必需的建設資金。我們鼓勵他們用足用好政策,按照省定標準收費并用于幼兒園的再發展,極大地改善了辦園條件,為提高保教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帶來了高收益和好生源,獲得了發展的主動權。先進園所的辦園實踐證明,“誰先發展,誰先受益;誰高投入,誰高收益;誰快發展,誰就有優先權”。這一被市場經濟印證了的真理,給那些舉棋不定、躊躇不前的校長和村干部們樹立了信心,紛紛加入到園所建設行列中來,涌現出一批高標準的鄉鎮中心園、村辦園。如東疏鎮、華豐鎮等鄉鎮都分別投資100多萬,建起了高標準的幼兒園。
2、以布局調整的“領頭雁”,帶動全縣幼兒園規模效益的提高
學前教育發展的實踐證明,由走讀式向全日制、寄宿制邁進,進而探索0—6歲托幼一體化學前教育的模式,是學前教育發展的方向。而實現這一目標,規模辦園是前提。為此,我們對全縣學前教育的發展進行了統籌規劃,先后出臺了《關于全縣幼兒園布局調整的意見》、《全縣幼兒園第二輪布局調整的意見》等文件,實施“三高”、“三定”戰略。“三高”指園所建設要“高投入、高標準、高起點”;“三定”指“定目標、定規模、定編制”,即2010年前每個鄉鎮都要完成30%以上省級規范化、50%以上市級規范化、90%以上縣級規范化幼兒園的創建目標;每個管理區都要辦一所全日制幼兒園,覆蓋人口在3000人以上;每個幼兒園都要達到三個班以上的編制規模。根據這一規劃,寧陽鎮、伏山鎮等鄉鎮抓住小學撤點并校的機遇,一鼓作氣完成了布局調整任務,成為布局調整的“領頭雁”。我們及時抓住這些典型,積極為其搭建宣傳平臺,利用現場會、經驗交流會、編發教育簡報等形式推廣他們的經驗,鼓勵后進鄉鎮向他們看齊。目前,全縣幼兒園布局調整工作已基本完成,幼兒園總數也由2002年的264處調整為現在的147處,資源優勢和規模效益得到明顯體現。
3、以園所建設流動現場會為抓手,促進全縣園所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
一個榜樣帶動一批。在先進園所的激勵下,我縣園所建設不斷出亮點、出經驗。為發揮“新榜樣”的激勵作用,我們按照“先進輪流當、典型年年新”的工作思路,召開園所建設流動現場會,榜樣示范,整體推進。每次現場會的主題均有側重,目的在于讓各級各類幼兒園都能當領頭人,發揮不同榜樣的激勵功能。如:2001年召開的學習城區省規范化幼兒園園所建設現場會,2003年召開的趕超先進鄉鎮中心園園所建設現場會,2005年召開的村辦園自主發展現場會等等。富有針對性、啟發性的現場會,加快了全縣園所建設的步伐。目前,我縣擁有省級規范化幼兒園4所、市級規范化幼兒園33所、縣級規范化46所。
二、發揮先進園所的“樣板”作用,加快規范化管理步伐
為提高幼兒園規范管理水平,我們提出了“所有園所都要實施一流管理”的要求,并將2005年確定為“幼兒教育規范管理年”。具體工作中,各級先進園所發揮了規范管理的“樣板”作用。
1、定期舉辦省級規范化幼兒園“一日活動觀摩周”活動
“名園都有深底蘊”。我縣四處省級規范化幼兒園各具特色:實小幼兒園規模大、檔次高、師資好,以富有現代氣息的人文管理而著稱;一中幼兒園汲取寧陽一中的文化底蘊,融鑄了自己精湛、豐富的管理內涵;機關幼兒園以其老牌名園的厚重積淀,形成了愈久愈濃的管理文化;西關幼兒園后來居上,園所管理豐富多彩。依托這些“樣板”,我們定期舉行省級規范化幼兒園“一日活動觀摩周”活動,全縣幼教管理人員、教師輪流到四所幼兒園現場觀摩,從保育措施、教育
活動、教學研究、檔案建設到后勤管理等進行全方位解剖,極大地開闊了大家的眼界,促進了共同提高。
2、開展分期分批園所掛職鍛煉活動
“園所有好壞、管理無差異”。幾年來,我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分期分批組織人員到各級名園掛職鍛煉,實地學習第一手管理經驗。掛職鍛煉分“上掛”和”“下掛”兩種形式。“上掛”活動主要有:2000年,派兩名管理人員到清華大學幼兒園掛職學習;2003年,組織十幾名園長到濟南槐陰區幼兒園、山東科技大學幼兒園等名園掛職學習;2005年,各鄉鎮中心園、村辦園園長輪流到我縣城區實驗小學幼兒園掛職學習。“下掛”活動主要有:一是城區幼兒園聘請省、市名園長、專家做名譽園長,定期指導工作;二是組成“縣直幼兒園名園長專家團”對鄉鎮幼兒園進行保教視導;三是鄉鎮中心園園長經常到村辦園指導工作。在掛職活動中,大家學理念、學方法、學細節,將各級示范園的管理經驗層層下傳,使最偏遠的地區也能及時了解到先進管理理念。
三、發揮先進園所的“輻射”作用,加快幼教科研步伐
為推動幼教科研工作的開展,我們加強了城區幼兒園、鄉鎮中心園“兩級示范中心”的建設,努力將縣直園與鄉鎮中心園建成縣鄉兩級“五中心”,即信息技術教育中心、幼教資料中心、幼教科研中心、教師培訓中心、幼兒實驗中心,并充分發揮“兩級示范中心”的龍頭“輻射”作用,帶動所轄區域幼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1、城區省級規范化幼兒園牽頭開展協作教研活動
2002年以來,按照優勢互補、多元組合、自由協作的原則,將12個鄉鎮劃分為四個大教研組,由城區四處省規范化幼兒園的園長分別擔任四個協作教研組的組長,負責協作制訂教研活動計劃,定期舉辦教研活動。協作教研使城鄉
幼兒教師、公民辦幼兒教師加強了聯系和溝通,促進了理解、交流與合作。先進園所成功的經驗在鄉村薄弱園所得到了應用推廣,鄉村、民辦幼兒教師在艱苦條件下的敬業精神與工作態度也深深感動了縣城、公辦園的幼兒教師。協作教研活動的開展,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2、開展“送理念到基層”等活動
一是開展“送理念到基層”活動。近年來,我們組織多批思想觀念新、理論水平高的園長“送理念到基層”,將最新教育理念、名家教育思想帶到欠發達鄉鎮、辦學條件落后的農村幼兒園,幫助她們從思想上“脫貧”。二是開展“送課下鄉”活動。組織省市教學能手、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定期到各鄉鎮巡回授課,使農村幼兒教師不出園門就能觀摩到高水平的教育活動,幫助她們從教學上“脫貧”。三是開展“到農村支教”活動。鼓勵城區幼兒園教師到鄉鎮中心園支教、鄉鎮中心園到村辦園支教,每學期一輪換,幫助農村園從師資上“脫貧”。
四、發揮先進園所的“名師”效應,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步伐
1、以名校長育校長,建設一支干事創業、熱愛幼教工作的“名校長”隊伍
我縣多數幼兒園都是依托學校辦園,校長對幼教工作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著幼兒園辦園水平的高低。一所好幼兒園的背后,必然有一位熱愛幼教工作的好校長。為了讓校長重視幼教工作,我們在推出了“名校長辦園”帶動工程,組織“校長幼教考察團”赴西安、濟南、泰安等地考察,舉辦“校長經驗流會”、“校長辦園學習班”、“校長辦園幼教知識問答一百題”等系列活動,為名校長提供了傳播經驗的平臺,以此帶出了一批干事創業的“名校長”隊伍。
2、以名園長育園長,打造一支思想過關、能力過硬的“名園長”隊伍
一所名園就有一位好園長,一位名園長能影響帶動一大批園長。我們組織了“名園長論壇”活動,從全縣園長中選拔了16位品德高尚、業務管理能力強的園長作為名園長培養對象,每月舉辦一次“名園長論壇”活動。論壇以“對話、合作、共進”為主題,大力倡導城鄉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大力倡導園長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借此推動園際資源共享、信息互用,達到取長補短、相互借鑒的目的。論壇由16位園長輪流主持,論壇主題和形式由主持者自定,其余園長自由旁聽,并進行“頭腦風暴”式的自由交流。各位園長圍繞新時期的家長工作、幼兒園環境創設、養成教育等熱點問題各抒己見,真誠溝通,相互學習,相互提高。截止目前,園長論壇已成功舉辦了三期。
3、以名師育名師,培養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名師”隊伍
一、互助縣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基本現象
1.學前教育發展矛盾重重,城鄉幼兒園布局失衡
受經濟條件的限制,我縣的學前教育呈現出了“起步晚,起點低,不均衡”的顯著特點。學前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成為了影響我縣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從我縣幼兒園所建數量來看,全縣共有幼兒園28所,其中公辦園4所,社會力量辦園24所。從地域分布看,縣城有5所,每6000人擁有1所幼兒園,鄉鎮23所,每15000人才擁有1所幼兒園。雖然大部分鄉鎮都有1~2所幼兒園,但一些地處偏遠的鄉鎮連1所也沒有。全縣幼兒園占地總面積36273平方米,生均12,4平方米,建筑總面積12080平方米,生均4.1平方米,但有些幼兒園生均面積不足1平方米。從辦學的質量來看,按照2010年制定的《互助縣全日制幼兒園評估細則》評估,一級=類的幼兒園只有2所,其他26所鄉鎮幼兒園均為二級二類或三級二類。無論是辦學規模還是辦學條件,縣城與鄉鎮之間的差別無疑是很大的。
這種發展的不均衡帶來了學前教育機構特別是鄉鎮學前教育機構運行的一系列問題:一是幼兒園(特別是農村幼兒園)總體數量不足,設施不完善,條件簡陋,全縣幼兒園生均校舍面積4.14平方米;二是幼兒教師隊伍數量不足,整體素質較低,全縣幼兒教師182名,其中在編47人,師生比為1:21;三是幼教質量總體不高,管理體制不健全,特別是民辦園存在“小學化”、“托幼化”的傾向;四是缺乏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加之學前教育教師編制少,管理和發展困難。
2.師資隊伍各方面出現不均衡問題
一是年齡層的不均衡。農村小學教師老齡化現象較嚴重。越是規模小的學校,教師老齡化越嚴重;越是偏遠的鄉鎮,教師老齡化越嚴重。全縣幼教教職工中,年齡在30歲以下的占23,4%,31-40歲的占39.6%,41-50歲的占27.9%,51歲以上的占9.1%。近幾年基本上沒有補充新教師,小學教師老齡化也很嚴重。
二是培訓的不均衡。農村教師緊缺,培訓任務還很繁重。多數鄉鎮采取“先保中學后顧小學”的辦法,高中教師從初中調,初中教師從小學調,年復一年,小學師資力量日趨薄弱,于是出現了師資力量越集中的地方,越能受到培訓,而師資力量越是緊缺的地方,培訓力度越是跟不上的現象。
三是整體素質的不均衡。高中擴招后,一部分初中教師調到高中任教,這部分教師在原來的崗位上屬于骨干力量,但調到新的崗位后,業務素質一時難以提升,教高中感到吃力,同時卻又致使初中的教師隊伍出現了斷層。
四是教師編制的不均衡。目前,全縣小學因學生減少,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出現了小學教師以學生人數核定時超編,而以年級科目等實際工作安排時又缺編的現象。隨著寄宿制學校的增加,管理人員的需求也增大。所以,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依然突出。
二、對于互助縣教育事業
均衡發展的思考
第一,要確定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總思路。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根本任務,以素質教育為戰略主題,教育主管部門應著力解決各教育階段熱點難點問題,積極推進教育均衡發展。
第二,穩步推進“兩基”工作是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實現義務教育的“五個確保”:確保全縣小學適齡兒童全部按期入學,入學率保持100%;確保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達到98.7%,在校生年輟學率控制在0.3%以內;確保16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00%,18周歲人口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99.9%;確保青壯年人口非文盲率達到99.9%,脫盲人員鞏固率達到100%;確保全縣“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100%。
第三,逐步擴大高中辦學規模是教育均衡發展的新途徑。通過爭取國家投資、地方籌措、社會融資和統籌資源等方式,積極擴充高中資源,擴大招生規模,提高辦學水平。這樣既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旺盛的高中教育需求,也可以提升縣域教育水平,是一條解決教育均衡發展的新途徑。
第四,努力促進職業教育發展是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方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國家在“十二五”期間提出的重要發展戰略,為做大做強我縣職業教育,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優化專業設置;二是加強職業實訓;三是校企聯合,提高就業率;四是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五是加強對職校優秀畢業生典型的宣傳,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第五,學前教育問題是教育均衡發展的重中之重。將學前教育分階段逐步納入義務教育體系。積極研究幼兒教育的政策和文件,加強對學前教育的領導與管理。加大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性資金投入,并力爭做到逐年增長,逐步建立健全與政府責任相適應的長效經費投入機制;改革幼兒園教育經費供給體制,對公辦幼兒園實行財政差額撥款,對民辦幼兒園由財政予以一定的補助,同時物價部門可根據物價指數合理指導幼兒園定價,實現幼兒園健康持續發展。
促進學前教育公平發展。一是做好學前教育的發展規劃。根據人口分布和適齡幼兒情況,按照城鄉學前教育公平發展的原則,做好學前教育發展長遠規劃和近期計劃。二是優化配置學前教育資源。根據生源變化情況,充分利用中小學布局調整后的富余校舍優先舉辦公辦幼兒園,在每鄉鎮建立2~4所標準化鄉鎮中心幼兒園,在鄉鎮形成以標準化鄉鎮中心幼兒園為示范,村級小學辦幼兒園(班)為主體,以民辦幼兒園為補充的學前教育發展框架,普及學前一年教育,提高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
加強學前教育隊伍建設。科學核定公辦幼兒園教師編制,實行幼兒園園長、教師資格準入褂度,嚴格執行持證上崗,逐步清退不合格教師。對新補充的幼兒教師進行崗位培訓,做到先培訓后上崗。設立幼兒園教師專業技術職稱系列,確保幼兒教師的根本利益,讓他們安心踏實,扎根幼兒教育事業。在特級教師、優秀教師、勞動模范、教壇新星等評選中,適當增加幼兒教師所占的比例。
第六,合理師資分配是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調整學校布局,整合師資力量。針對我縣部分農村中小學規模偏小,辦學效益不高,師生比例不盡合理等問題,要加大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力度,撤并規模小,效益低,基礎設施薄弱,與完全小學相距不足2.5公里的教學點,從而整合師資力量。適度保留部分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地區的規模較小的教學點,確保適齡兒童全部按期入學。
統籌部署,及時行動:讓支教計劃落地“三區”
2014年3月,到“三區”去支教的集結號在隴原大地吹響。全省范圍內遴選出的1400名支教教師,有1348人踏上“三區”支教之路, “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支教工作由此拉開帷幕。
酒鋼三中歷史教師楊國慶是嘉峪關市選派到岷縣一中支教的教師。在支教期間,他努力把酒鋼三中行之有效的歷史學科教學方法和新課改、新高考下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逐漸滲透到教學中,把酒鋼三中在學校管理、校園文化建設、高三備考等方面的做法介紹給岷縣一中的同仁。
在談到支教工作的意義時,楊國慶說:“支教其實也是一個重新學習和自我提升的契機,支教的經歷賜予了我們一段新鮮而又獨特的體驗和感悟,生命會因它而更加精彩,這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成為我今后人生的指路明燈與前進的不竭動力。”
而來自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第二中學的邰阿琪老師對支教工作有著更深的體會。
碌曲縣藏族中學,是一所以藏族學生為主、藏語教學為主和寄宿制為主的完全民族中學。懷著期待與忐忑的心情來到這里后,邰老師遇到了不懂藏語、環境陌生、住宿條件有限等問題。“在這一切陌生的環境下,我及時調整好了自己的心態,把學校當成自己這里的家,安心從教,開始了工作的新篇章。”
為了記住藏族學生的名字,她反復記、反復寫,并在上課時點名記憶;為了提高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她從簡單的對話練習入手,適當降低學習難度,鼓勵學生大膽地用漢語來回答問題,“一年下來,大多數學生都敢于嘗試用漢語來造句,敢于在課后與老師用漢語來交流。”
“在幫助學生進步的同時,我也不斷提升自己。”邰阿琪說,“雖然來的時間短暫,卻留下了太多的感動,離別時,那串串的淚珠仍留在我的腦海,我知道我們彼此有太多的不舍。”
“三區”大地上,像楊國慶和邰阿琪這樣踏踏實實支教、兢兢業業教書、勤勤懇懇育人的教師還有很多,他們踴躍爭當班主任、超量代課、積極承擔教研工作任務……
1348名教師猶如1348顆棋子,盤活了全省“三區”支教這盤棋。在為期一年的支教中,他們通過示范帶動、聽評指導、參與管理、結對幫扶、研討交流等方式,扎實開展支教工作,為受援學校帶去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也為所在學校和受援學校之間搭建起了良好的交流橋梁,使教師之間的幫助活動延伸為學校間,乃至縣(區)之間的幫扶交流,極大地擴展豐富了支教工作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三區”廣大群眾的歡迎。
據統計,2014年全省選派支教的1348名教師中,學前教育102人,小學教育726人,初中教育334人,高中教育139人,中職教育47人。
“‘三區’支教工作是提升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學校教師隊伍素質,提高‘三區’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實現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也是當前教育系統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具體實踐。”甘肅省教育廳副廳長旦智塔在2014年“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工作總結暨表彰大會上這樣說道。
制定政策,提供保障:讓支教教師舒心從教
“自‘三區’支教工作實施以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按照省教育廳的相關要求,從‘三區’受援縣幼兒園、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發展實際出發,由受援縣提出需求,結合派出地學校教師專業特長,認真選拔品質良好、工作能力突出的優秀教師開展支教工作,有力保障了支教教師的質量和水平。”旦智塔說。
作為對口支援隴南市的蘭州市,2014年,選派了90名優秀骨干教師到隴南市支教。市上對“三區”支教工作進行了統籌安排,將支教工作列入對縣區、學校年度目標考核和年度考核內容,明確支教與評優選先、職稱評聘、教師培訓學分、績效工資等掛鉤。
為了提高市內幼兒園、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優秀教師到“三區”支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蘭州市教育局通過召開會議、媒體宣傳及教育信息網、OA辦公系統等多種途徑和形式宣傳“三區”支教的政策與舉措,并與“三區”對口接收單位多次聯系,共同策劃方案,做到整個支教工作早起步、更周密、多形式、廣覆蓋地開展。
此外,蘭州市還積極實施“千進八百互動”計劃,組織金城名校、金城名師工作室、金城名班主任工作室等開展送教下鄉活動,將支教教師選派與加大教師培訓力度結合起來,不斷做大做強人才“后備庫”。
位于甘肅省中部的廣河縣,是國列、省列扶貧開發重點縣,回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8%。為做好支教工作,廣河縣出臺了有關管理辦法,加強對支教工作的督促檢查,將全學年4次全面檢查與不定期檢查結合起來,采取定期匯報制度,及時了解支教教師的工作情況和思想動態,妥善處理支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與時同時,廣河縣還最大限度地為支教教師提供服務和幫助,解除支教教師的后顧之憂。縣教育局要求各受援學校為支教教師安排單獨的宿舍,在支教教師宿舍內配備電視機及電腦,針對外地教師對本地餐飲不習慣的實際,廣河縣受援學校專門給支教教師購置全套炊具,并按時免費提供清油、面粉等生活必需品。在支教過程中,每逢節假日,教育局會組織人員赴各受援學校對支教教師進行慰問。
與廣河縣一樣,蘭州市等一些支援地教育部門和受援地教育部門也通過召開座談會等形式,聽取支教教師對支教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提高“三區”支教工作的服務水平和實效。
為確保“三區”支教計劃的順利實施,我省給在“三區”支教的教師提供了多項政策保障:保留人事關系、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按月發放工作補助、交通差旅費用以及購買意外保險等補助;支教經歷視同城鎮教師到農村教育工作經歷;選派方、受援方及支教教師本人三方簽訂工作協議……
一些市州也作出規定,“選派教師的支教經歷視同到農村的工作經歷,凡參加支教活動的教師及校(園)長在職稱評聘、崗位認定方面優先考慮,在評優選先方面優先考慮”。
在提供政策保障的同時,我省充分考慮到受援地的實際情況,提高了到高海拔和災區支教教師的補助標準。例如,“跨市(州)在甘南州瑪曲縣、碌曲縣和受災地區(如岷縣、漳縣)支教的教師,按每人每年3萬元標準安排;其他跨市(州)支教的教師,按每人每年2.5萬元標準安排。”
匯聚經驗,明確方向:讓支教之路走得更遠
通過甘肅教育人的不懈努力,2014年,我省“三區”支教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支教教師到崗率達96.3%;與此同時,2015年支教教師的選拔工作順利完成。
“三區”支教工作的開展與落實,不僅為受援學校帶去了不少鮮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它為進一步支援“三區”薄弱學校,大力發展“三區”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成績來之不易,但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我省‘三區’支教工作與國家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盼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個別地區和學校對‘三區’ 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支教工作宣傳不夠;一些教師因受援學校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生活條件艱苦,要在受援學校支教一年,工作和生活上會遇到許多困難和問題,不愿參加支教活動……”旦智塔指出,在組織管理方面,還存在宣傳力度不夠,基層認識不足,受援地學校管理制度還不健全等問題;在選派教師方面,還存在選派教師專業、學段難對應,選派骨干教師難度大等問題;在支教安置方面,還存在支教需求和支教安置之間矛盾較多,對支教教師管理松散和使用不夠充分等問題。
【正文】
政府教育督導辦公室工作總結2021年工作要點
2020年工作總結
2020年,市中教育督導工作在區委、區政府和區教體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 在市教育督導部門的認真指導下,緊緊圍繞“打造品質教育示范區”戰略目標,統籌安排教育督導、扶貧協作、行政許可三項工作,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圓滿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堅持督政與督學并重,促進各類教育健康發展
一年來,教育督導工作堅持圍繞重點、強化監督、指導服務,發揮了教育督導的職能作用。一是對學校日常管理隨訪督導。先后對39所中小學校容校貌、師生精神面貌的督導檢查,促進學校不斷優化教學環境,提升管理水平。二是扎實開展政府教育履職自評工作。協調教育、人社、財政等部門,圍繞教育系統黨建、學前教育及義務教育發展、布局規劃、消除大班額、教育經費管理、學校安全、教師政策及待遇、規范辦學行為等,認真開展自評,查漏補缺,即時整改,規范和促進了各類教育的健康發展。三是組織辦園行為督導評估。以促進幼兒園不斷規范辦園行為,保障幼兒身心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以薄弱幼兒園為重點,組織了對省委機關幼兒園等55所幼兒園辦園行為督導評估,從辦園條件、安全衛生、保育教育、隊伍建設、內部管理等方面進一步規范了幼兒園辦園行為,優化了幼兒成長環境。四是堅持教育服務社會滿意度調查。組織教師書面問卷、學生網絡問卷調查和家長層面第三方電話問卷調查,三類受訪人員總計32642人,社會滿意度達96.65%,較上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辦學滿意度調查,促進了中小學幼兒園不斷增強服務意識,規范辦學行為,提高育人質量。
二、堅持推進集團化辦學,發揮優質資源輻射效能
一年來,集團化辦學圍繞結構優化、集團教研、教師交流等三方面工作,不斷健全機制,深化發展。一是進一步優化了集團規模結構。經成小學納入經五教育集團管理;七賢中學、育賢第二小學分別調整至育賢中學教育集團、育賢集團教育管理。二是健全完善了“校本教研—集團教研—區域教研”三級鏈條式教研體系。疫情背景下,圍繞“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組織集團“空中課堂教學線上研究與同步教學”,開展線上德育專項主題教育,以集團為單位全員篩查學校心理安全,各集團基本建立起科學、符合本集團實際的集團教研活動制度,基本實現了對教研活動從設計、組織到評價的鏈條式管理。三是推進領銜學校與成員學校干部教師交流。新學年,教育集團514名干部教師交流到新的崗位,占符合交流條件的比例22.23%。進一步發揮了優秀教育人才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堅持教育精準扶貧,助力脫貧攻堅全面勝利
優質園是否能夠發揮示范輻射作用,首先取決于是否有一套健全的制度,以及制度的執行是否到位。縣(區)教育行政部門應因地制宜,建立制度,健全體制,從根本上保障優質園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如:我區出臺了《蜀山區幼兒園教研分層管理意見》,作為全區發揮優質園示范輻射作用的指導性文件,以該文件的實施為切入點,建立了“發揮優質園示范輻射作用”工作制度:一是分層指導制度;二是觀摩教學制度;三是園本教研制度;四是工作聯系制度;五是檢查考評制度。在制度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發揮優質園示范輻射作用”的工作機制,其核心內容為兩個方面:縱向實行三級管理,橫向實行三層交流。
(一)縱向實行三級管理
縱向為“區——網——園”三級管理,全區幼兒園根據地理位置和工作實際,分成7個教研輔導網,每網覆蓋約10所幼兒園,每一級各負其責,承擔不同的管理任務。“區”成立教研工作分層管理領導小組,局分管局長任組長,教研員具體實施,負責教研宏觀管理;各“網”由一所優質園負責本網幼兒園教研管理和指導工作,結合本網實際,制定計劃、開展活動;各“園”負責本園教研具體工作。
在三級分層管理中,由優質園負責的教研輔導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既要負責對網片內的幼兒園進行指導,還要將指導情況向上反饋。通過三級分層管理,發揮優質園示范輻射作用的工作機制逐步建立,調動了全區7個教研輔導網和75所幼兒園的教研積極性。
(二)橫向實行三層交流
我區搭建了三個層面的交流平臺。一是“網——網”交流平臺。各網之間學期初交流工作計劃,學期末交流工作總結;每個輔導網組織公開觀摩活動時,都會邀請其他輔導網的老師參加,共同分享教研心得。二是“園——園”交流平臺。每網覆蓋的10所幼兒園中,既有優質園,也有薄弱園,辦園性質、辦園條件、辦園水平各不相同。在教研輔導網這個大家庭里,各園可以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三是“師——師”交流平臺。優質園的骨干教師可以和其他園教師進行多方面的交流、研討。
二、從現場觀摩入手,搭建示范輻射平臺
保教工作是幼兒園的中心工作,發揮優質園示范輻射作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薄弱園的保教工作質量,優質園理應成為保教工作積極的引領者、有效的示范者。因此,縣(區)教育行政部門應定期開展保教工作現場觀摩活動,為優質園搭建示范輻射的平臺。現場觀摩的內容應涉及幼兒園保教工作各個方面,從環境創設到家園共育,從班級管理到教研組建設,從教學過程的調整到園本教研的開展,從一日活動的安排到游戲活動的組織。現場觀摩活動的形式也可以多樣,既有優質園的示范教學,也有薄弱園的同課異構;既有區級的大型觀摩交流,也有網內的小型觀摩研討,讓現場觀摩成為發揮優質園示范輻射作用的大舞臺。
三、從教研科研入手,展示優質園教學成果
優質園和薄弱園之間的最大差距就是教科研水平的差距。為了提高薄弱園教科研水平,應結合各種教科研活動,抓住時機全方位展示優質園的教學成果。一是參賽展示。可以把優質園參加教科研比賽的過程與展示的過程結合起來,開闊薄弱園的視野,如:我區組織課改成果評選時,將各優質園參加評選的成果進行展示,讓薄弱園了解其科學扎實的研究過程和豐富詳實的檔案資料等,對薄弱園的教科研工作起到了指導作用;二是開放展示。可定期組織區域內的優質園向薄弱園展示園本教研成果,包括教學展示、經驗介紹、專題講座等,給薄弱園以啟示和借鑒;三是獲獎展示。優質園在各級各類評比中獲獎頗多,如:“教學評比”、“基本功大賽”、“教學新秀大賽”等,可將優質園獲獎者精彩的教學活動、作品等集中起來進行展示,促進薄弱園教師提高專業水平。
四、從結對教研入手,引導薄弱園自我發展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每學期一、兩次的觀摩學習,對于薄弱園來說,只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提高辦園水平,那就要具備自我發展的能力。優質園若能與薄弱園結對教研,與薄弱園建立經常性的聯系,就能為薄弱園提供持續長久的幫助與扶持,引導薄弱園走上自我發展之路。因此,我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結對教研工作。
一是幼兒園之間的結對教研,即優質園與薄弱園之間的結對教研。只有科學的管理,才能夠從教研的制度、時間等各方面提供保障,使教研工作順利進行,從而提升保教工作的質量。而薄弱園往往缺乏科學管理,保障不了園本教研的正常進行。將優質園先進的教研管理理念和方法帶到薄弱園,勢必會幫助其深入有效地開展園本教研。
二是教師之間的結對教研,即優質園骨干教師和薄弱園年輕教師之間的結對教研。優質園骨干教師業務水平較高,具備組織開展教研活動的能力,而薄弱園師資素質整體有待提高,普遍困惑、難解的問題層出不窮,又缺乏專業的引領,教研活動難以正常開展。優質園的骨干教師深入薄弱園,與年輕教師結對進行教研活動,能快速提高其專業水平。我區要求每位骨干教師必須與薄弱幼兒園的一名青年教師“手拉手”結成師徒,每學期制定計劃,開展活動。
三是網內的結對教研,即同一教研輔導網內的優質園和薄弱園結對教研。在三級教研管理模式中,教研輔導網在區級指導下,可以獨立開展工作,同一網片內的幼兒園會經常共同活動,為網內的結對教研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區要求每個教研輔導網內的優質園都要和本網內的一所薄弱園結成對子,定向幫扶,力爭使幫扶對象實現三個“一大步”:辦園理念端正一大步、辦園水平提升一大步、教師素質提高一大步。
四是網際的結對教研。根據教研專題的不同和各園的實際情況,也可打破教研輔導網的界限,讓優質園與其他輔導網的薄弱園結對,把寶貴的經驗輻射到更多的幼兒園。此舉能擴大優質園與他園的交流,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五、從支教送教入手,幫助薄弱園快速發展
園本教研是“在本園中,基于本園,為了本園”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因此,每所園只有基于本園的實際情況開展研究,才能提高教研水平,這對薄弱園來說難度不小。若能從優質園選派骨干教師到薄弱園,上門為其“把脈號診”,送去先進的教育理念,進行現場教學示范,甚至手把手地進行指導,能夠使薄弱園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有利于快速提高其教育教學水平。
實踐證明:發揮優質園示范輻射作用取得了積極成效,實現了優質園和薄弱園的雙贏共進。一方面,優質園在發揮示范輻射作用的過程中,能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進取,可謂“教學相長”。另一方面“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薄弱園在某些方面的優勢也許恰恰就是優質園的不足之處,優質園若能虛心學習,也必有所獲。優質園和薄弱園的雙贏共進,同時也整體提高了區域內學前教育的水平和質量。
但是,也會出現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折射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二、依法辦學——保持一顆清正廉潔之心本著實事求是、力求規范的原則,我園堅決實行園務公開原則,有組織有計劃地推進園務公開。根據實際情況,我園公開了以下內容:1、幼兒園三年規劃、園務計劃、重點工作的實施方案;2、教育收費項目、標準;3、涉及教職工和幼兒切身利益的有關情況。4、幼兒園教師考核情況5、人事安排及調動情況。我園嚴格執行教育收費政策,不擅自設立收費項目,始終堅持依法收費、規范收費、按章辦事,代辦費結算多退少補,服務性項目以自愿為原則,并實行預先申報制度。總之,一切接受社會的監督。
近年來,隨著國家《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貫徹落實,農村幼兒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特別是農村幼兒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各縣區鄉鎮公辦幼兒園數量快速增加,發展迅速。相對來說,這些幼兒園辦園條件好、教師隊伍穩定、管理規范,代表了農村幼兒園的發展趨勢,是農村幼兒教育的主力軍和領路者。但在辦園水平、管理理念、評級機制、衛生保健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與不足,特別是教師隊伍,由于大多數為小學轉崗而來,缺乏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且工作經驗不足,存在許多突出問題,制約了幼兒園的健康快速發展。因此,如何快速全面地提升農村公辦幼兒園教師整體素質,促進農村幼兒教育健康快速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項緊迫而重要的工作。下面,筆者就自己對目前農村公辦幼兒園教師隊伍方面存在的普遍問題和管理策略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認識。
一、小學轉崗教師存在的普遍問題
1、角色轉變較慢,不能盡快適應幼兒園工作
各鄉鎮公辦園的教師大部分都是小學轉崗而來,這些教師在小學教育崗位上有著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轉崗來到幼兒園,潛意識里有種被“留級”的感覺,角色一時間轉變不過來,所學知識技能和教學經驗用不上,因此,會產生許多的不適應,比如不適應幼兒園的工作瑣碎;不適應幼兒園的孩子小,不聽話;不適應幼兒園的家長對教師要求高;不適應孩子的生活管理內容多等等,而沒有從自身方面尋找原因,積極地去調整心態,認真學習有關幼教法律法規和專業理論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指導自己的工作實踐,提升工作效率,適應較慢。
2、缺乏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影響保教活動的組織
對于轉崗教師來說,在小學階段,是以教學為主的,而且,在教學中,基本上是每人只帶一門功課,比如語文或者數學,專業性比較強。而對于幼兒園教師來說,各項基本功都有嚴格的要求,比如彈琴、唱歌、跳舞、繪畫、手工制作、講故事、教學活動設計等等。這些必備的基本功都要從零開始,邊工作邊學習,速度較慢,影響了保教活動的有效組織。
3、工作方法簡單,缺乏耐心
幼兒園里無小事。每天的工作都是瑣碎細致的。諸如打掃衛生、洗杯子、洗碗、拖地、洗毛巾、消毒等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一日生活中,從幼兒到園與晨檢、集體活動,戶外活動、餐前餐后到離園,每個環節都有詳細的操作規程,我們必須嚴格遵守。特別是孩子每天的生活管理。就拿小班剛入園的孩子來說吧,他們會焦慮、會哭鬧的、會流鼻涕、會尿褲子、需要老師喂飯等等。當這些轉崗教師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會手足無措,會無所適從,甚至會變得浮躁不安,缺乏耐心,影響了幼兒園的保教工作。
4、組織活動形式單一,有重教輕保現象
由于認識上的偏差,這些轉崗教師在工作中普遍存在重教輕保現象。比如,管理方面重視教學管理,輕視衛生保健和安全管理;教學活動中重視語言和數學領域的教學,其他領域的教學相對薄弱;組織教學活動中,以集體教學為主要形式,不能將集體教學、小組活動、自選活動有機結合;教育評價中以知識技能為主,情感態度、行為習慣方面相對薄弱等等,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
5、與家長溝通缺乏技巧與方法,家園共育滯后
家園溝通是幼兒園工作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特別是對于農村幼兒園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父母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帶,屬于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對孩子過度溺愛,總是有太多的不放心,每天送孩子來園時會有很多的囑托:“老師給我的孩子多喝水”; “老師中午把貝貝外面的衣服脫了”;“老師這是孩子的藥,按時吃”;“老師我家妞妞說有小朋友打她了”;“老師我的孩子本子丟了”;“老師我家孩子不會寫字,”……面對家長每天的叮嚀、詢問甚至質疑,有些教師會產生不耐煩情緒。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缺乏耐心,欠缺方法技巧,效果不是很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園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與思考
1、加強學習與培訓,全面提高園長專業能力
園長是一個幼兒園的領頭雁,主心骨。一個好的園長,可以引領一個幼兒園更快更好地發展。而農村鄉鎮公辦幼兒園的園長大部分是小學校長轉崗而來,對幼兒園的規范管理、保教活動、一日生活、幼兒園課程體系等都不是很了解,在管理上缺乏經驗。因此,應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學習與培訓,比如崗前的集中學習與培訓,在崗期間的定期學習與培訓,針對突出問題的專題學習與培訓,經常性地組織各鄉鎮公辦園園長經驗交流,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學習其他幼兒園先進的管理經驗等等,全面提升園長自身素質和管理水平,從而端正辦園思想,提高辦園質量。
2、配齊教師編制,穩定教師隊伍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幼兒園每個班級必須配備兩教一保,但在農村有些幼兒園,每個班級只有兩名教師,工作時間長,工作量大,教師隊伍不穩定,有流動現象,影響了幼兒園工作的正常開展。因此,要克服困難,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為農村各鄉鎮公辦幼兒園每班配齊“兩教一保”,減輕教師的工作量,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來學習業務,練習基本功,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同時為教師配備教學用書、教參、幼兒教育理論等書籍,加強園本培訓,安排教師多外出觀摩學習,邀請外面的幼教專家來園培訓,加強幼兒教師基本功的練習,短期內讓教師盡快適應幼兒園的工作,成為一群優秀的幼兒教師團隊。對于臨時聘用的教師,一要嚴把入口關,吸收幼師專業的人員,從一開始就處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二要提高她們的工資待遇,穩定隊伍,避免頻繁的教師流動。
3、多種形式加強教師培訓,全面提高教師業務能力
首先,要建立起農村幼兒園教師培訓網絡。縣級中心幼兒園要負責指導并組織部分教研、觀摩活動,骨干教師要分點指導,把教研活動的面覆蓋到農村公辦幼兒園。同時,深入開展下鄉支教、名園孵化活動,在各縣區中心幼兒園選派骨干教師到各鄉鎮公辦幼兒園進行支教,把他們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復制張貼到各鄉鎮公辦園,使各鄉鎮公辦園快速成長起來,以達到全面提升的目的。其次,教育行政部門應牽頭,聯合教師培訓中心、職業高中、師范學校及學區教研室等相關單位、部門,組織具有普及性的培訓或講座,重點關注資格不達標教師的培訓,同時還應注意培訓的周期性,不斷提高所有幼教師資的業務水平。第三,在培訓內容及組織形式方面進行探索、改革,不斷改善培訓效果。對于培訓內容,不僅要介紹幼教基本理論、幼教政策法規,還要介紹新的教育理念、教師基本的學習、幼教信息;五大領域各科的教學方法;幼兒教師基本的練習;或征求教師意見,針對教師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進行研討、答疑,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培訓方式要多樣化,如講座與討論結合、研討與總結結合、現場觀摩與點評、討論結合等。集中培訓可考慮根據教師的工作經驗等情況分層進行,盡可能地滿足不同教師群體的多樣化需要。有條件的幼兒園應組織園本培訓。
4、認識家園溝通的重要性,做好家園溝通工作
幼兒園的各項工作離不開家長的支持、配合和參與,做好家園聯系工作,及時到位地與家長溝通、交流,增強家園工作的合力,促進幼兒園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要積極主動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家園溝通與聯系,比如開辦家長學校、召開家長會、舉辦家園宣傳欄、家訪、利用接孩子時間的隨機交流、利用網絡和電話溝通交流,開展半日開放、親子活動、家長助教等等,一方面讓家長真正了解幼兒園的工作,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家園達成一致,共同實施對孩子的教育。同時,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保教活動中來,為幼兒園的發展出謀劃策,為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家園攜手,家園互補,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園各項工作順利高效開展。
在我國中西部地區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缺乏合理的教學方式和先進的教學理念。當地政府及教育有關部門應該對家長進行中長期的教育教育指導。讓幼兒家長有初步的意識和理念。對于現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可由那些對幼兒教學手段熟悉的教師進行講說。并長期的和家長保持教育上的聯系,以便家長更好的同老師一起管理孩子,更好的支持幼教工作和促進農村幼教事業的健康有序的進行。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在孩子的生活中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要想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就必須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著名的教育專家徐國靜老師說:“如果家庭教育僅限于如何培養兒童而忽略真正需要提高的父母素質,那么這樣的家庭教育就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對于如何提高家長的素質就成了當下的一個嚴峻的話題。對于農村地區家長的素質問題跟地域性、文化性有關。首先政府部門應該做到位,針對農村文化薄弱,家長教育理念落后的現象,積極地對農村的家長進行指導,讓農村的人得到終身教育的機會。其次,作為校方領導,應該定期的舉行家長會,給家長們講述有關學前教育的有關知識,讓家長知道孩子不光是給他吃穿就可以了,還要注意孩子的品行心理健康等。利用學校有限的資源開展科學教育。
有機會的地區可以適當的做親子活動,增進父母對子女的了解。同時,在家庭教育中,對于幼兒的教育家長要采取一致的意見統一管理孩子。家庭成員之間就管理目標教育要求要一致,及時與父輩之間溝通不可當著幼兒的面進行爭執。同事家庭教育要給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積極的配合學校的教育,重視幼兒的身心發展。
二、加強幼兒園建設管理,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政府每年應該向中西部地區增派支教的老師,由于地區偏遠環境惡劣,大部分城市中的老師不愿意下基層,更不愿意去偏遠的地區,所以孩子們的教育就又遇到了新問題。增加中西部地區老師工資待遇的福利補貼,盡量能夠為孩子們挽留更多優秀的好老師。同時教育部門應該定期送當地老師到發達地區進行培訓,讓他們多學習關于幼兒的教育理念和知識,接觸新鮮的思想,與時俱進。對于農村中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政府應該幫助其家長解決就業問題,能夠就近工作,有和孩子們接觸的機會。對于隔代教育的家長應改變其教育觀念來提高教育的質量,老師與家長們應該多建立良好的交流平臺,讓家長們了解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狀況,回家后及時進行指導和糾正。指導家長要多與孩子聯系,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們的,盡量彌補父母不在孩子身邊造成的心理影響。
三、改善幼兒園的辦學條件,杜絕幼兒教育小學化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應有與其規模相適應的戶外活動場地,配備必要的游戲和體育活動設施。所以有關部門應該嚴格審核辦園的相關手續,對于有問題的園所應該停辦或者讓其補齊手續后再經營,還要政府部門配合,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有力的保障。同時要加強人民的監管力度,對于非法的園所進行舉報,使其受到嚴格的管制。同時要擴大幼兒的活動場地,增加活動設施,對于幼兒園中交通、消防、衛生問題,幼兒園相關負責人要定期向教育部和有關部門匯報,對于推遲匯報或者不報者,應該立即查看或停辦園所,并處以罰金。政府部門相互配合,督促民辦幼兒園做好創建升級工作,有計劃的推動示范性幼兒園建設,發揮示范作用,全力推進幼兒教育的協調健康持續的發展。
解決幼兒園教育的小學化問題。家長、老師、學校、社會端正教學思想,不要揠苗助長,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對給孩子想像,操作的空間。教師不要對兒童的違背常理的行為加以指責,這樣不僅會抹殺幼兒的積極性,也讓他的心理對自己的想法也產生了懷疑,不利于以后的成長。合理的讓幼兒參與各種集體活動與教育游戲中,同時考慮孩子在活動中的安全性。孩子小學化的傾向和家長的望子成龍的想法有莫大關系。所以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輕松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說自己的見解,對于孩子的奇思異想家長要加以引導,不要按成人的思維糾正孩子。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轉變教師的觀念,提高理論水平和教學技能,還給孩子一片晴朗的天空。
四、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強農村教師的師資培訓
實現教育的科學發展,首先要保證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這是前提。在全縣整個教育體系中,基礎教育規模最大,我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數占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總人數的80%多。近年來,我們堅持把農村義務教育放在整個縣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動搖,堅持把教育工作的重點放在鞏固與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實施水平上,關注教育的最大多數,關注最大多數的受教育群體,通過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提高人口素質,提高全縣教育工作整體水平。為此,我們選取師資均衡為突破口,通過開展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城鄉學校“結對幫扶”、送教送課下鄉等,不斷加強農村中小學軟硬件建設,提高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與教育質量,取得了顯著成效。從2007年到2009年,利用三年時間大力實施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三年來,共從城鎮中小學選派200余名優秀教師,進駐全縣17個鄉鎮近50所學區和村小,開展支教工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大力提高農村教師師資水平,近年來,建立了新教師定期招聘補充機制,2007年從師范類本專科畢業生中新錄用教師426人,2008年招聘師范類畢業生280人,2009年招聘師范類畢業生285人,全部分配到農村小學工作,彌補了農村師資的緊缺局面,進一步均衡了城鄉師資、學段師資,有力促進了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臨沂日報》對我縣支教工作給予了專門報道。義務教育實施水平進一步提高,目前全縣鄉鎮中心幼兒園達標率為82%,3周歲―6周歲幼兒入園率89.8%,學前一年入園率99.8%,目前全縣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學生入學率均達到100%,小學、初中在校生鞏固率都有顯著提高。
將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基礎教育發展的最終目標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2)09-0007-03
涉縣鹿頭中學《山區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模式的研究》是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10010707)。我們經過4年多的摸索研究,終于探索出一種有效的模式——解決山區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模式——學區建設模式。
涉縣鹿頭中學所在偏城學區地處河北省邯鄲市涉縣西北,屬于真正的農村偏遠山區。學區服務范圍為偏城鎮、鹿頭鄉全部以及偏店鄉一部分,共計49個行政村,服務人口達36000人。學區中心校現有教職工總數303名,其中專任教師245名;有一所初中,5所寄宿制小學,23個教學點,以及5所幼兒園;在校初中學生達980名,小學生1682名,幼兒684名。
經過3年多的不斷探索和努力,涉縣鹿頭中學連續三年中招考試成績穩步提升,去年中考成績在全縣排名第三,創歷史最高水平。目前偏城學區的適齡兒童入園率和鞏固率均達到90%,小學、初中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分別提高到98%和95%。
這樣的成績,在全縣學校布局調整之前是不敢想的。事實證明,通過學區建設模式,能夠整合教學資源,促進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的教育均衡發展,是一種正確而創新的有效模式。為了探索學區建設模式我們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組建學區,合理調整,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一)科學規劃,合理調整
自從2007年9月學校布局調整以來,在縣教育體育局領導與支持下,鹿頭中學所在的鹿頭鄉和偏城鎮,以及偏店鄉的一部分地區,組建了偏城學區,成立了學區中心校,開始了山區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模式的探索。
經過各方領導多次開會磋商,依據人口比例,區域劃分,交通條件,經濟條件等多項指標,在原有學校、教學點的基礎上,將原有的5所初級中學,到2009年只保留并擴建了一所標準化初中——鹿頭中學。將2007年 9月學區建立時的43所小學(包括教學點)、6所幼兒園,撤拼為5所完全小學23個教學點,5所完全幼兒園。(考慮到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山區交通不便等,仍保留部分教學點的一、二年級和幼兒園)。
(二)精心謀劃,任人唯賢
組建學區首先要有一個堅實、務實的領導班子,這是教育改革的基本保障。為加強學區工作的研究決策和執行落實力度,規范學區統一管理,學區首先成立了以鹿頭鄉鄉黨委書記任鐵平為主任的偏城學區教育委員會(因為偏城學區中心校就建在鹿頭鄉,需要占用鹿頭鄉原東安居小學校舍做辦公場所),副主任由偏城鎮黨委書記郭計平,兩個鄉的鄉長以及中心校校長擔任,成員包括學區內各學校校長、各教學點負責人,以及各村的黨支部書記。學區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學區中心校校長擔任,辦公室還建立了聯絡員機制,負責協調工作安排。其次,建立了“偏城學區中心校組織機構”。設校長一名,主抓全面工作,副校長3名,(其中有縣教研室派遣干部一名)分管中學、嶺北片和嶺南片的小學、成教和幼教工作;設研訓室主任一名,由中心校校長擔任。設有研訓員4人,兼職研訓員4人,會計一人,報賬員3人。
學區內還建立了“學區教育委員會-學區研訓室-學校教研組”三級教研機構。學區教育委員會由學區中心校牽頭,突出規劃目標、計劃決策、組織管理、監督實施等職能;學區研訓室由中心校校長主抓,突出研究、指導、信息反饋等職能;各校教研組由各校教導主任統一管理,按年級組設立學區備課組,開展和落實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三級教研機構,上下一線,職能清晰、責任明確、協調有序、高效快捷,保障了學區研訓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完善制度,強化管理
為統一學區管理,本著“”的原則,現已規范健全多項規章制度,如學區集體備課制度、主題教研制度、干部教師交流制度、教師輪換支教制度、資源共享制度、名師評選制度等,并已形成制度條文。各學校嚴格執行學區委員會制定的各種制度,使學區內部管理走上制度化、規范化,保證學區工作能有序、有效地運行。
學區實行小學、初中一體化管理,打破原有的鄉鎮中心校和非中心校分散管理格局,在不改變現有學校建制的前提下,把鹿頭中學和學區內小學實行一體化管理,建立小學、初中相互銜接機制,招生實行登記入學,幼兒園開始全員普及登記入學,畢業后對口登記上轄區內的標準化小學,小學畢業后全員登記上中學。對學生落實國家的“兩免一補”政策。除本服務區內小學畢業生全部升入本區中學就讀外,還吸收了外區片很多學生,解決了一些老百姓孩子上學的困難,既解決了學區的生源,又為實現教育公平做了一份貢獻。
(四)集中財力,優化資源
發展均衡教育,就不能滿手抓。撤校拼點,集中優勢資源,創辦精品學校是均衡辦學的宗旨,目的就是讓農村偏遠山區的孩子也能享受跟城里的孩子一樣的教學條件和學習環境。
三年來,學區中心校通過“四面出擊”(上爭取、下籌措、內節約、外捐助)的辦法籌集資金近兩千萬元,為標準化學校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財力保證。本著集中財力,重點投入,建設一所、示范一所的原則,努力創建山區標準化示范學校。三年來,建成標準化初中1所,標準化小學3所。比如,投資451萬元,建設東宇莊小學,把東宇莊小學建設成為綠色生態園林學校。東宇莊小學占地面積16675㎡,建筑面積6000㎡。獨具特色的是占地面積20000㎡的綜合實踐園,園內集多種花草樹木、娛樂設施于一體,科技文化、山鄉文化、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是學生開展實踐、學習、娛樂、怡情和益智等活動的優良場所。學校各專用室等設施一應俱全。再如,投資500余萬元,建設標準化初中——鹿頭中學,學校辦學規模為6軌,占地面積12866㎡,建筑面積10298㎡。新建實驗樓、教學樓各一棟,舊校區改造為師生宿舍,并且全部安裝暖氣,各專用室全部按照省一類標準重新裝備。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功能專一,布局合理、文化豐富、環境幽靜。人們很難想象,僅經過兩三年的時間,偏城學區的硬件建設就得以飛速發展,能和縣城的中小學相媲美。
目前,學區內學校布局合理,功能分明,裝備完善,設施齊全,環境優美。大大改善了原有的辦學條件,提高了硬件設施水平,使偏遠鄉村的孩子們也享受到了跟城區孩子一樣的現代化教育。
二、強化學區管理,狠抓研訓工作,教師實行專業化、專任化,促進師資力量均衡發展
學區建設前,教師的學歷達標率為82%,甚至有些偏遠地區的教職工還是初高中學歷。一人包班,復式班的存在,讓教師專業化捉襟見肘。由于辦學規模小,交通不便,條件艱苦,很多教師都不愿意到這里來,缺少專業化的教師隊伍。遠不能跟上當前教科研改革的步伐。整合教師資源,合理配置,均衡發展,勢在必行。
標準化學校建設為學校研訓工作奠定了基礎,隨著教師資源整合,教師基本實現了專業化、專任化,學區中心校現有的245名專任教師;全部學歷達標,在5所寄宿制小學里取消了包班制,實行分科教學,音、體、美、信息技術、實踐與科學等課程開設齊全。學區研訓室統一指導學區內教研、培訓工作,依據研訓制度,有計劃有步驟的指導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師資培訓、教師輪崗支教、校本培訓工作,從根本上改變了基層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工作相對滯后、薄弱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一支專業化、學習型的教師隊伍,從而為全面促進學區內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教師實行聘任制,校長、教師定期流動
學區對轄區內教師資源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科學設置各學校各學科教師崗位數量。教師實行竟聘上崗,徹底解決校際間教師不平衡問題,采取對口支教和對流形式,通過鼓勵措施使校長和教師樂于從熱點學校到薄弱學校支教。
學區規定:“校長、教師每學年定期流動,在一個學校擔任校長最多不能超過三年,標準化小學的教師到偏遠的教學點支教享受評模評優優先、山區補助等獎勵政策”。學區建立學校教學點結對送課制度,安排標準化小學的教師每周至少到對口的教學點送一節課,由各校的教務處具體安排實施。音體美微專任教師按課表到教學點上課,使教學點的孩子們也能享受均衡的教學資源。鹿頭中學和縣城的第三中學結對,第三中學每年至少派兩名教師到鹿頭中學支教,鹿頭中學派兩名教師到第三中學交流學習,同時教研制度要求中學教研組每周至少組織一次兩課時的教研活動,聽評一次課。小學教學點的教師每周定期到結對的學校聽一節課,跟其他教師集體教研學習至少兩課時。標準化小學的教師定期輪崗交換,到另一個學校工作,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樣,學生接受到了均衡的教師資源,2010年夏學段學區統考,5所完全小學的相同年級平均分相差不超過10分。實現了歷史上少有的均衡。
(二)每年定期利用假期時間組織學區內的教師集體學習,切實鞏固和提高教師素質和專業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