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6 16:53: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計算機前沿技術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當前,我國提出“科技強國”的發展戰略,并對計算機新技術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大的投入。然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通過研究人員不懈地努力,才能在計算機新技術發展的浪潮中取得突破和發展,才能保持我國科學技術的先進性,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國家的競爭力。
1 計算機技術未來發展方向
針對計算機技術發展的脈絡,結合生產實踐的經驗,從3個方面簡單地闡述計算新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
1.1 網絡化
21世紀,計算機網絡技術取得了非比尋常的進步,并且應用于軍事、政府、科研、商業等各個領域。在網絡環境中,社會各行各業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實現信息傳輸和信息共享,有效地緩解“信息孤島”的問題。尤其在當前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時期,以“互聯網+”理念為代表的計算機網絡新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便利百姓生活。因此,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成為國家科技實力的象征,國家經濟發展轉換動力,對經濟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2 智能化
計算機智能化技術通過模擬人的大腦的思維方式,從而使計算機具備“高智商”的工作能力,計算機智能化技術是現階段廣大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智能化發展要求計算機能夠像人腦一樣能夠完全獨立地思考、工作,同時具備邏輯推斷能力、能根據收集的信息進行考證,做出相應的決策,有一定的實踐能力。人工智能機器人作為智能化技術的代表,有效地體現了計算機智能化發展的趨勢,具體體現:AlphaGo與圍棋世界冠軍對弈,并以大比分贏得比賽;谷歌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實現完全地自動駕駛模式;智能問答機器人等等。上述實例都表明計算機技術的智能化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只有智能技術理論的不斷發展,才能夠逐漸地實現計算機技術智能化。
1.3 人性化
現如今,計算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工具。為了使計算機給人們提供更好的服務,實現更加有效地人機交互能力,研究者需要推動計算機技術向著人性化方向發展,并且在計算機技術的設計過程中更注重考慮人性化的元素,從而為人們帶來更大的工作和生活便利。
2 教學存在的問題
“計算機新技術講座”的教學對象一般是本專業的高年級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會出現以下問題。
(1)通過三年的大學學習,學生初步具備自學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針對新技術講座的課程而言,倘若僅僅只有課堂理論教學方式,教師滿堂灌輸理論知識點,不僅對教學效果提升有限,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2)通常情況下,“應用型”、“教學型”大學的學生思想活躍、且動手能力強,但還是普遍存在學習自?X性不高、單純憑興趣學習的觀點弱、刻苦精神差等問題。因此,在課程設計環節需要考慮上述因素。
3 課程教學的定位
(1)利用學生動手能力強的特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學生求知欲望強的特點重視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他們對理論知識的興趣。
(2)“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讀懂學生是保證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我們應該根據以上特點來組織我們的教學活動。
4 課程教學方法的分層設計
在新設計的教學框架中,“新技術講座”包括課內進行的“課堂講座”和課外完成的“課程報告”兩部分。
4.1 啟發學習興趣,加強教學互動
在教學過程中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創新的教學方式,對于計算機新技術的講解,以實例為入口,突出知識點,如此結合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理解記憶枯燥的知識點,明確學習的目標。鼓勵學生創作作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加強教學互動,完善課堂教學的互動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切記不可唱“獨臺戲”,需要增加與學生互動的環節,營造一個活躍地課堂氣氛,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思緒。
4.2 完善課程報告設計,創新教學形式
完善課程報告內容設計,期望學生通過因特網,探索性地自主學習當前計算機前沿技術。期末考核通過完成課程報告,表達自己對前沿技術的理解和認識,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創新教學形式,有效地解決學校所學知識與社會應用結合等問題。
4.3 科學設計教學內容
Discussion about Applying The AC Method in Basic Computer Operation course Teaching Activity
Ju Ya-rong Cui Hao Shi Yan Zhang Li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SichuanChongqing 401311 )
【 Abstract 】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oward the foreign trainee mainly depends on teacher resource of Internal training, so the foreign training is easily contained and susceptible to the teaching pattern.The study background and study interests of the foreign trainee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foreign training,Introducing the AC teaching method,seting teaching contents rationally and taking practical teaching measure is also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 Keywords 】 foreign training;AC teaching method;teach content
1 引言
外訓作為國家援外工作的一個有機整體,意義重大。外訓教學主要依托內訓的師資力量,外訓學員由于所屬國教育體制及教學環境的不同,新學員學習層次呈現出多樣性;所以承擔外訓教學任務的教師必須探索適合外訓教學任務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計算機基礎》是外訓學員來我院的首門計算機類課程,開設該課程的目的是通過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講解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使外訓學員能夠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提高信息素養。從往年的教學情況來看,盡管教員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遵循“淡化抽象理論,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動手能力培養”的指導原則,關注外訓學員學習能力及動手能力的培養,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教員并不真正了解外訓學員的特點,在多數情況下以內訓的方式完成外訓教學任務,導致教員覺得自己在教學中盡力了,而外訓學員并不買賬。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具體的外訓教學中根據外訓學員特點,靈活運用AC教學法,探索出了一種適合外訓學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方式。
2 AC的含義
AC(Achievement-Oriented)的基本含義是以成就為導向。這一概念來源于計算機專業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這一思想,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中,對象是屬性、事件和方法的綜合描述,它最大的特點是“所見即所得”,形象生動,接近現實,和教學的特點相似。所以筆者將這一理念移植到教學中,將教學活動比擬為教學事件,將學生比擬為教學事件中的對象。將知識的傳授比擬為給學生對象設計適合個體特點的合理的觸發器,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始終處于主動的享受并探索知識樂趣的過程。那么學生對象的觸發器是什么呢?這就是成就感。對于每一次課堂活動,只有學生始終在享受成功的喜悅,有成就感,他們的個性和潛力才會得到最大程度的顯示和挖掘。現在問題是如何使學生產生這種成就感,這就涉及到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法問題。
3 教學內容的組織
外訓《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的設置,主要是基于學員的學習背景和學習興趣,訓練學員操作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并培養計算機應用能力、數字化學習能力等兩種能力。所以我們在組織教學內容時,就不能照搬內訓《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全部內容,而是要有所選擇。表1是我們根據外訓學員實際情況,將課程內容按能力培養要求模塊化后的計劃列表。
培養外訓學員的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是計算機基礎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在計算機基本技能訓練部分,主要設計了常用工具軟件的實踐性教學,比如資源管理(系統優化、測試、備份與還原),磁盤管理(磁盤分區、碎片整理、備份Ghost),文件恢復(Recover4all、EasyRecover)等系統管理工具軟件,以及文檔傳輸(Outlook Express、Cute-FTP、Foxmail、WinFax),格式轉換(DOC與WPS、PDF、CAJ、VIP),辦公應用(Microsoft Office)等實用工具軟件的教學。學員完成了該部分內容的學習后,就可以自行管理和維護所用的個人電腦,處理個人事務了,真正感覺到學有所用。
我院的外訓學員大多來自亞洲、非洲的發展中國家,計算機應用尚不普及,而計算機的生命在于應用。所以,外訓《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更多地增加對新技術應用發展趨勢和對應用方向的引導,讓學員更多地了解計算機前沿技術的發展及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該部分主要介紹目前處于研究熱點的條形碼技術、射頻卡(校園卡)技術、人工智能與神經網絡、地理信息系統與“3S”等內容。這些內容的講解能向極大地拓寬學員的視野,向學員傳遞一種計算機“感覺”,培養他們感知計算機可以解決哪類問題的直覺能力。
數字化學習通常是指利用互聯網或其他數字化資源所進行的教學活動,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利用數字化資源來學會學習。在這一模塊中,主要向學生介紹計算機網絡的基礎知識以及Internet的相關知識,使學員具備利用網絡進行信息的獲取、處理與技能,如利用搜索引擎通過網絡獲取學習資源,借助BBS等網絡通信工具與他人進行協作學習等。外訓學員掌握了這一部分內容后,能熟練地在互聯網上查找他們所需要的信息,能與遠方的家人在網上進行視頻對話,分享學習的喜悅和生活的感悟。
4 教學方法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只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更多效果,外訓教學也不例外。在教學資料的準備方面,課件是外訓授課最主要的載體,由于存在一個教員和譯員之間語言轉換的過程會降低授課效率,所以外訓課件文字本身應該清晰明了,簡單易懂。在實際講授過程中,教員可以對內容進行適當的發揮,以此來補充和豐富課件。比如在講解“計算機研究前沿技術”部分內容時,只需要在課件上列出條形碼技術、射頻卡技術、人工智能與神經網絡、地理信息系統與“3S”等標題,教員上課時逐條闡述即可。在講解射頻卡技術時,教員可以將自己科研和教學中的經驗和體會融入教學中,也可以以學員在食堂吃飯時使用的校園卡為例進行講解,使學員領會計算機理論和實際的緊密聯系,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體味成就感。
《計算機基礎》的某些部分內容學習起來時比較枯燥的,這時教員就需要采用“比喻”等形象化的方法來刺激學員的學習興趣。在講解Excel軟件的數據高級篩選功能時,由于涉及到定制篩選條件的問題,學員理解不透。教員課先圖示一個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篩子,告訴學員篩子的功能就是將一堆混合的微粒物質區分開來,體積比篩子上的孔小的微粒就順著孔漏下去,而比孔大的微粒就留在篩子面上,所以我們要篩選出符合要求的微粒,就需要定制篩子上孔的大小即可;然后教員解釋Excel中的數據篩選功能就是讓我們篩選出符合要求的數據,所以就必須制定出合適的“孔”,也就是篩選數據的條件。經過這樣的類比,學員一下子就明白了數據篩選的含義。在接下來的實驗環節中他們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設定了各種條件來篩選數據,整個課堂氣氛輕松快樂,更重要的是學員在學習中有成功的喜悅,有成就感,這就說明我們的外訓教學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針對外訓學員的特點,教員要認真做好課程的考核和總結工作。根據前兩年的經驗,外訓學員對課程成績非常重視,這不是基于某種評獎的考慮,而是他們的傳統文化背景使然。比如,A同學比B同學的成績多1分,可能A同學會以自己在上機實驗考核中比B同學表現好很多而質問教員為何成績只有1分之多。外軍學員對成績如此“斤斤計較”,教員必須適當地進行角色轉換,耐心解釋成績評定的依據,讓外訓學員學得心服口服。
4 結束語
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計算機基礎》課程承擔著培養外軍學員的信息素養的重要任務,在教學活動中如何合理設置教學內容,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提高外訓教學效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我們更深入地學習與探討。
參考文獻
[1] 南春麗.AC(Achievement-Oriented)教學方法研究.中國高教論壇,vol26.No.3,2004.
[2] 王春梅,王讀詳,樊峰鑫.學員信息素養教育與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改革,27-29頁,軍隊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探索研究.國防工業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3] 孫望舟.內訓與外訓教學差異比較.后勤工程學院《訓練與科技》,第32卷第1期.
作者簡介:
巨亞榮(1975-),女,陜西岐山人,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安全。
當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成為一項基本技能,計算機教育已成為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及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還采用傳統的考試形式作為學生能力的評價標準將不再適宜。目前,學生對考試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傳統應試階段,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內容單一,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也有一部分高校把計算機等級考試成績和非計算機專業的畢業學位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師在面對學校下達的等級考試合格率的要求時,不得不忽略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試合格率,而學生為了順利拿到學位證,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與考試相關的學習中,如考試技巧、大量試題練習等,這樣,致使好多學生以后還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學的計算機知識來輔助完成一些簡單的工作。高校應樹立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的新的評價觀,將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評價標準、評價方法、評價手段要多樣化,在評價中肯定學生多方面的才能,不迷信唯一答案。應以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操作熟練程度作為主體,還應包括平時上機能力、與專業課結合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多方面。可采用“模塊化”的考核方式,分為基礎模塊、綜合能力模塊、專業能力模塊。
考核形式也可多樣化:平時成績考核、期末成績考核、等級考試考核、考試系統考核、大型作業考核。全部采用上機考核的形式,注重實際能力的考核,強調實驗動手能力的重要性。平時成績考核:指平時學習的作業情況、實驗出勤和實驗效果等,此外,課堂討論、課堂表現、實驗效果等均作為平時成績,占成績總評的10%~20%。期末成績考核:應以能力考核為主,包括理論知識、實驗操作技能兩部分內容。理論知識主要考查學生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程度,突出學生對計算機的構成、網絡的組成等概念的理解,占總體比例的20%~30%;實驗操作技能主要考查學生操作使用計算機的能力,突出學生能否將計算機作為自己學習的一個工具來使用,占總體比例60%~80%。等級考試考核:是期末成績考核有益的補充。以能力考核為主、規范考試方法。考試系統考核:建立涵蓋了全部大綱要求掌握的內容試題庫,實行教考分離。每張試卷中主觀題目(考察基本計算機理論知識)占20%~30%,其余部分均為計算機操作技能題目,集中體現了該課程以實驗技能和操作技巧為主的定位。大型作業考核:結合本專業的需求,出一些項目作業讓學生完成,可以以論文、討論形式提交,從中可考察學生的知識深度和廣度,還可以從個性化發展的角度考察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對問題的理解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0文獻標識碼:A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Guidence of New Educational Concept
――Practice Experience From "Learning in Practice, Teaching in Practice"
PENG Hui
(Dalian Light Industry School, 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In today's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ining and delivery skilled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the commun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But overal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still the weak link in China's education. And there are no prior experience to draw on. To make a difference, only in " learning in practice, teaching in practice", through "teaching to do one" in practice, try to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oals.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socialization; popularity
1 在“做中學、做中教”指導下,職業教育觀念的改變
(1)先進企業,后建專業,逐步實現教學管理上的“三個零距離”。專業建設最主要的是解決服務對象,專業開設的課程科學性,師資的質量,實訓條件及學生的就業去向。而這些問題,如果脫離開企業的參與和支持,專業建設只能成為口號。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是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學校緊密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合用人單位提出的用工標準,結合學校的實際。在專業建設時,首先確定合作企業,解決專業建設必須的師資、技術、實習及學生的就業去向,從而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
(2)以技術為核心的專業建設,是落實“做中學、做中教”的又一個實踐體會。現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需求是綜合素質、是終身教育,科學在發展,要想跟上社會的需要,這就要求職業教育培養的根基牢固扎實、適應性強,所以單一的技術培訓,墨守陳規的教育應該打破。我校經過摸索研究,提出了以技術為核心的專業建設。任何一個專業都分為四個層次:基礎技術、專業應用技術、開發技術和尖端技術。讓學生在掌握牢固的基礎技術后學習專業應用技術,這也是生存技術,同時了解相關的開發技術,為再就業創造條件,最后展望尖端技術,為他們設計努力方向。為學生的繼續發展,學校引入不同發展方向的中高層技術使有能力的學生具備再就業、再創業的基本技能;學校收集掌握計算機前沿技術信息,練好內功,計算機科研技術發展迅速,指導學生明確目標,了解尖端技術。大連市軟件人才實訓基地的建立,為計算機專業的建設帶來新的契機,為學生學習和就業帶來新的活力。
2 貫徹“做中學、做中教”精神,實現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改變
很長的一段時期,職業教育沿革基礎教育的教育模式,走不出課本和課堂,教師一本教材一支粉筆,學生厭學厭教,抵觸情緒嚴重。學的沒有用,有用的學不著。但是近幾年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社會需求緊密相關的專業設置和專業調整,學校結合自身的特點引進和探索與專業建設相匹配的教育教學方法,初見成效。(1)專業基礎課實施案例教學法和專業課實例項目教學法。(2)賦予工學結合新內涵,實施校企合作共同教學的方法。(3)結合用人單位人才標準設置課程教學培訓法。
3 把握“做中學、做中教”思想內涵,實施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重組
職業教育快速穩定的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教學工程中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做中學、做中教”的實質是實踐活動。“做中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專業知識也要有生產實踐經驗。目前我們的職業教育大部分脫胎于傳統的基礎教育體系,教師隊伍的成員大部分來源于基礎教育系統,即使是專業教師,很大程度是大專院校的畢業生,沒有經過社會生產實踐的歷練,實踐活動能力薄弱。通過幾年的努力,我校教師隊伍的專業實踐技能有所改觀:(1)確定現有教師隊伍的再教育工程,以技術和實踐技能見長的教師隊伍初見雛形。(2)引進企業優秀的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到校講學,優化教師隊伍。(3)建立教師專業技術學習研修的激勵機制,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下轉第58頁)(上接第51頁)
4 落實“做中學、做中教”方針,用制度建設保證職業教育的改革效果
加強職業學校的發展要有積極的政策引導和靈活的機制保證。學校辦學體制的改革,首先要解決社會參與職業教育的問題,要積極吸引社會各界關注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不僅僅是資金問題,而是人才問題。同時,職業教育發展所需資金也不是僅靠國家投資可以全部解決的,如果不解決人才問題,國家投資后其設備也用不上。其次,要解決教職工的積極性問題,職業學校吸引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是普遍現象,需要強有力的可以吸引人才的政策。
(1)辦學體制改革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自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形勢,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深化,有兩個最突出的問題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一是由于職業教育經歷了很長一段困難時期,許多學校為了生存,主動與市場經濟結合,創新了許多不同于計劃體制管理下的教育體制模式,這對職業學校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二是由于職業教育的基礎較薄弱、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多,緊緊依靠政府的投入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由于舊的辦學體制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政府的投入常常不能全部發揮效用,造成國家投入的資源浪費。政府辦學是職業教育的主體,但不是全部。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充分調動企業、行業和個人的積極性,盡快改變由政府辦職教向全社會辦職教轉變,培育職業教育發展的市場化機制,增強職業教育的活力。
(2)辦學體制改革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客觀要求。職業教育是與經濟聯系最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一方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需要企業行業在教學方案、師資、設備場所以及就業等方面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職業學校要為用人部門培養實用人才。因此,要保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要是學校能夠辦出特色,就須打破封閉式辦學模式,從學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規格確定、教學方法改革和整個教學過程都要吸納企業、行業及社會各方面的參與,而只有當企業和社會相關方面真正成為辦學者參與辦學參與管理的時候,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度他們的積極性,真正實現教育與經濟、學校與社會、用人與培養人的緊密結合。
總之,幾年來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堅持“做中學、做中教”,在成長中摸索道路,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職業教育的春天即將到來!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9)32-9008-03
Research of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and Rank in Computer Fundamentals to Fresh Student
LUO Ai-ju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s in 21st century, question that is very badly in need of being resolve to each teacher is how to do well the computer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teaching situation in our school in such facts, one is the theory teaching in classroom, and the other is practicing teaching in Lab, and theway of appraisal, and then proposed the method to improve our teaching.
Key words: computer fundamentals teaching; Practicing teaching; teaching with ranking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飛速發展,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計算機應用能力已經成為社會各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所應掌握技能的最基本要求,國內各大高校無一例外都紛紛開設了各類計算機課程。但無論是計算機專業還是非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參加工作的時候,都面臨著本身具有的實際應用能力與企事業單位需求脫節嚴重的情況。這種情況,在全國各高校中都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那么我們該如何來應對,從而培養出更受用人單位歡迎的合格大學畢業生呢?
我校根據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貫徹培養高質量、高素質人才的辦學要求,于2006年5月成立了一年級教學工作部,從2006級新生開始實行“1+3”人才培養模式,即一年級新生入學時打破專業限制,不分文理,先學習1年以綜合教育和文理基礎教育為主要特色的通識課,然后進入后3年的專業課學習。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實踐,證明對大一新生的大學英語和高等數學進行分級教學和集中管理,這一舉措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本文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對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在一年級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實施分級分類教學的思路,并給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
1 目前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現狀及面臨的突出問題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于2006年6月24日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1-2],它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地位有了科學的界定,對其作用有了理性的認識,并確立了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大學基礎課程地位和白皮書中闡明的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學的基本目標,計算機基礎教學在各專業的本科培養計劃中已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各高校也根據此意見要求,迅速響應,對教學內容及時進行了調整和補充。我校調整后的《大學計算機基礎》[3]主要包括計算機軟硬件基本組成與工作原理、Windows操作系統、網絡、信息技術及安全,社會與職業道德此外增加了數據庫、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等方面的基礎性內容,而將工具性、操作性的內容放到實驗教學中。在日常教學中,主要存在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學生起點水平參差不齊:越來越多的大學新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將擺脫“零起點”,計算機文化基礎作為大學第一門計算機基礎課程將逐漸被具有新內涵的“大學計算機基礎”取代。然而由于地區發展的差異,學生入學時計算機水平差異仍然較大:有的學生在中學甚至是小學就開始接觸和學習過計算機應用知識,例如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軟件的使用,上網聊天、收發Email等;而另外一些學生,則可能很少有機會甚至沒有機會接觸到計算機。這種客觀地區差異造成的學生起點水平差異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統籌安排。
2) 不同學科專業對計算機基礎要求不一樣:社會信息化不斷向縱深發展,各行各業的信息化進程不斷加速;計算機技術與眾多專業的融合大大豐富了專業課的教學內容,這種融合已成為一種新的科技發展趨勢;各專業對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日趨強烈,而且呈現多樣化特點。
我校學科專業眾多,文、史、哲、經、管、理、工、農、醫等。其中每門學科專業對學生應具備的計算機知識所作的要求是不完全一樣的。我們以往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統一的教學大綱和統一的教學計劃,最后的考試也是采取全校統考的形式。這樣往往只是完成了課程知識的傳授,而沒有把課程教學與其學科專業特點相結合。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讓學生學習勁頭不足,因為他不知道為什么要學這些東西,學了有什么用,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鑒于高校不同的辦學層次及專業對計算機課程的不同需求,統一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設置已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故應根據計算機基礎課程主要教學內容領域和層次,編寫相應的教材。
3) 考核方式不夠靈活,未起到“以考促學”的目的:成績考核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方式有導向作用,不合理的成績考核方式會妨礙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計算機基礎的考核實行全校統考,考教分離。考試方式以筆試為主,考試內容以理論考試為主,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學生的考試水平,但不能夠全面反映出學生對課程知識掌握的程度。
2 大一計算機基礎分級教學的實施策略
我校大學英語和高等數學兩門課程進行分級教學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事實證明,分級教學模式在因材施教,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合理配置師資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不失為一種較理想的教學組織形式。為此我們也可以考慮啟用非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分級教學體制。
2.1 如何進行科學地分類分級
為有效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一年級教學工作部以教學為中心,著力提高教學質量,嚴格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重人文”的原則,創新教學管理模式,實施因材施教。在一年級學習結束后,成績排名居專業前20%的學生,允許重新選擇專業,實施專業分流。
考慮到我校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20%的學生可以在學完大一課程以后重新選擇專業。一個可行的方案,即按照大文科(包括文、教、史、哲、經、管、法)和大理科(理、工、農、醫)的方案來進行分類,設置不同的培養目標。
對入校新生采取考核制度,在考試中根據新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基本軟件操作的熟練程度以及學科專業不同要求將新生分為A班(提高班)和B班(基礎班)。這樣就可以從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層次出發,不同等級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慮到實際情況,同一大類中每個班的學生仍然可以采用同一本教材教學,但其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應該有所不同。
要注意的是,這樣的分級只是我們根據學生參加考試后由老師確定的級別,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該尊重學生自己的意愿,提高班的同學可以選擇到基礎班學習。
對于同一個教學班,學生能力相近,對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水平差距不是很大,教師課堂教學能滿足大多數學生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無論是A班還是B班的同學都能適應課堂的教學活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
此外,還應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興趣,做一些設計性、創造性的實驗。開設選修課,選出專門的選修老師給以特別性的指導上機,這樣同時對教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老師給學生設置復雜的綜合性實驗。對于學生來說課程設計是個難度稍高的課題,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也使其以前所學的淺顯內容得到深化,所以這個環節對于培養有計算機特長的學生顯得尤其重要。
2.2 理論教學內容的選擇
“白皮書”附件《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與課程設置》[4-6]中建議計算機基礎核心課程有6門:大學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數據庫技術與應用、多媒體技術與應用和網絡技術與應用。由于各專業所涉及的信息處理技術不同,建議各專業的課程設置采取“1+X”的方案,其中1指大學計算機基礎,X為若干門先修課程。
僅針對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而言,內容涉及面廣,頭緒繁雜,教學難度大。如何根據不同類別層次來取舍教材的內容?人文類重點培養學生 對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和數據庫系統應用能力;理工類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潛在的應用軟件系統的開發能力和多媒體信息處理能力。
我們可以據此來制訂不同類別層次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
2.3 強化實驗教學環節
計算機基礎中的實驗教學側重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加強在其他學科中的運用,突出學生綜合信息素養的培養。它與理論教學密不可分,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繼續、深化和補充。實驗教學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時,通過計算機實驗課程評價體系能對計算機實驗教學活動進行全過程的綜合評價,指導實驗教學、有效反饋教學信息,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保證足夠的上機實驗時間去驗證理論知識的正確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文科和理科也是要分開成兩個層次進行:
1) 文科實驗教學要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和教學大綱的精神,設置幾個難度接近于教材中的例子。例如,Word論文綜合排版、 Excel制作學生成績表并進行分析、PPT演示文稿、Flas制作、Photoshop圖片處理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完成,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應該仔細分析每個學生的成果并進行指正,這個階段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
2) 理科實驗教學要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相對比較難規模比較大的任務,如:計算機硬件的組成、硬件組裝、軟件安裝和維護,網絡的基本維護、網線制作、“網頁三劍客”網頁制作等,這個階段需要學生自覺地花較多的課外時間去查資料,這也是整個實踐教學環節的最高任務階段。
教師可以將此階段的成果作為評價學生該課程期末成績的一個重要的論據,以激勵學生盡最大努力完成該項目,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實踐教學不同的階段,根據分類分級教學的要求內容來設計編寫相關的實驗教材,并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以及學生掌握程度的不同而不斷更新和完善實驗內容。讓每次的實驗的內容更充實具體,可操作性強。
2.4 搭建網絡學習平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上述的分級教學的模式下,配置利用好網絡資源,進一步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為即使在分級的情況下,編在同一個班的同學的學習情況也還是存在個體差異的,但在現實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把一個專業分出A、B、C、D……班出來。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的靈活性,把一些教學資源(如教學大綱、電子教案、課堂視頻、多媒體課件、參考文獻、課堂作業等)到網絡學習平臺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進行自主學習。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此平臺對學生進行階段性測試,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定期檢查學生的作業和問題解答。
這種方式既是對課堂教學的一個有效的補充,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5 課外科技活動平臺
配合學生自發成立計算機協會活動,定期為學生舉行計算機前沿技術、常用軟件操作培訓等講座;組織參加國家各級各類競賽活動,在競賽中成長。
2.6 改革成績評價方式
已經被證實為一種有效嘗試的思路是實行“過程監控”,也就是說加重對平時 “教學過程”的監督力度,加大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例。平時成績除了包括常規的考勤、小作業以外,還要加上階段性的上機測試,例如Windows基本操作一章可以進行打字練習,考核學生打字的速度和準確度;在Office一章中可以設置Word文檔排版上機測試、Excel表格測試、PowerPoint演示文稿測試等三次考核。這樣,在實驗課上網玩游戲聊天的現象明顯減少了。任課教師的工作量雖然增加了,但學生的成績有據可查,平時每次考核的情況一清二楚,避免了平時成績送“人情分”的情況,而且課堂教學的質量也實實在在得到了提高,還是值得的。圖1、圖2、圖3是在我校某教學班級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中進行試驗,得到的結果。
從圖3可以發現,學生最終的成績與平時成績的分布情況大體是一致的。
3 總結
考慮到生源、師資、教學條件等方面,每所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但在以教學質量為中心這一點上,所有的高校都是一致的。大學教學研究不斷開展和教學改革在不斷深入,計算機技術仍然以它特有的高速度在發展,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許多規律并未被我們充分認識,因此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繼續深入地探討教學規律,并將各種好的思路好的方法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把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更深入、更扎實地向前推進。
參考文獻:
[1] 教指委. 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馮博琴. 計算機基礎教育新階段的教學改革研究[J]. 中國大學教學, 2004.
[3] 杜友福.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程[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 (2007) 22-0136-03
1引言
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技術和Internet應用的迅速普及,一種新的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正在興起,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完全不同:它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認為“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學習活動的四大要素,強調學生是認知結構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學習環境的創設者,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們采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軟件工程類專業綜合技能的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2.1以“教”為中心的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般軟件工程的專業課基本上都開設有各自的實驗課,這些實驗課內容與理論課教學內容聯系緊密,教師通過將理論教學內容拿到實驗中進行驗證,把教學內容和知識傳遞給學生。老師是教學過程的中心,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這種狀況往往造成學生對實驗課不夠重視,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對實驗課投入的精力較少。因此這種被動的實踐教學模式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反而由于被動的和束縛性的學習定位,構筑起一堵限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壁壘。
這些在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其實質原因就在于以“教”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模式,因此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須改變舊的實踐教學模式。
2.2以“學”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思路
以“學”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模式的基本原理為建構主義,建構主義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主來建構知識,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學習理論,對學習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釋,它強調學習者在以往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們具有利用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推論的智力潛能;強調學習者通過與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發展智能,建構自己的“經驗現實”。與這一傾向相適應,在教學中出現了一系列具體變化: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從關注學習結果到同時關注學習過程;從關注外部信息序列(教材內容)的組織設計到關注學習過程中的交互活動設計;從關注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學習到關注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等等。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對各種理論進行推導及抽象概念、原理的記憶、復述和實踐驗證、簡單應用。教師一般在教學之初先講解所要學習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讓學生去做一定的練習、實驗,嘗試去解答有關的問題,其潛在的假設是:學和做是兩個過程,必須先學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決有關的問題,而本質上知識和理論的產生首先是從實踐中總結、升華來的。我們在“綜合技能實踐”的教改中根據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采用相反的思路來進行教學設計:“在問題解決中學習”。
要在專業綜合技能的培養中體現“在問題解決中學習”的教改思路,主要應考慮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設計真實的任務。真實的活動是學習環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應該在實踐教學中使用真實的任務和實踐整合多重的內容或專業技能。
所謂的“真實任務”就是要達到:
1) 選擇的實踐項目滿足學生需要,對學生而言具有意義;
2) 項目內容具有內在價值,反映問題的專業性和科學邏輯;
3) 在項目的實踐過程中存在或形成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并需要尋找信息來解決才能完成任務。
二、設計能夠反映學生在學習結束后就能從事有效行動的復雜環境。學習環境的構建要考慮以下4個方面的因素:
1) 情境要素,要建立利于學生理解和意義建構,并促進知識、技能和體驗相連接的外部場景,該場景也是活動的意向與問題嵌入其間的實踐環境;
2) 采用適當的研究工具要素/認知工具;
3) 提供適當的資源要素;
4) 要有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臺。
三、在實踐教學指導方式上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自,教師作為協助,應該刺激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四、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教學對個人的學習評價,采用在實踐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和最終的總結性評價。評價內容包括:
1) 自主學習能力;
2) 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3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實踐
在軟件工程專業的培養計劃中,一般將實踐環節分為三個部分:課程實驗、專業實踐和畢業實習。我院的專業實踐是為了訓練軟件工程類專業學生的項目研發能力,以問題或項目驅動的自主選題和設計的單列學分實踐課程。專業實踐由綜合技能實踐、系統設計與實現Ⅰ、系統設計與實現Ⅱ、專業實踐4個層次構成。其中,綜合技能實踐安排在第三學期,是所有工程類專業學生的必修環節。該課程主要進行技能性、綜合性的專業實踐,以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并為后續的專業實踐打好基礎,在綜合技能實踐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針對傳統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采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大膽的改革。
在綜合技能實踐的教學設計中,主要包括以下兩部分內容:
一是關于學習環境的構建,學習環境是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來幫助和促進學生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這是學習的外因;
二是關于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自主學習策略設計則是要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激勵認知主體即學習者,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這是學習的內因。
通過兩部分的作用,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使學習者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從而充分體現出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在具體的設施過程中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措施和方法:
一、選擇有實際意義的專業項目,建立真實的實踐環境。如計算機硬件組裝、BIOS設置和操作系統軟件安裝調試;基本網絡連接配置、管理和網絡服務的搭建;一些帶有引導性、設計性或研究性的項目,如數字儀表的設計與組裝、A/D、D/A設計、虛擬儀器開發、嵌入式系統和PDA的開發、多媒體創作等一系列的實踐項目,內容深度從基礎、綜合、設計和研究,涉及硬件、軟件等方面,強調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的應用,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二、以問題為驅動,在問題的解決中學習。以具體的實際問題為中心,在學生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但還沒有學習具體的課程前就要求學生完成某個方面的初步實踐項目,一方面使學生在理論學習前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另一方面也為后續的專業實踐構建必備的知識和技能。例如學生在大二上學期并沒有學習過Web程序設計和數據庫技術,但具備操作系統、程序設計等背景知識。在JSP/開發環境搭建項目中,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包括Web服務、JSP/集成開發環境、數據庫和簡單B/S程序開發等內容的實踐項目。通過學生的預習、實踐和總結,在短時間內就讓學生掌握了Web開發的基本步驟和相關的知識。
三、以“學生”為中心,采用開放式教學模式。實行開放實踐教學是保證實現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最好方式,為此,我們專門開發了針對開放實踐教學需要的“網絡預約實踐管理系統”,采用網絡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讓學生在項目內容、實踐時間上自由選擇,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
四、教師指導實踐方式的轉變。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與學生的地位、作用與傳統教學相比已發生很大變化,這就要求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指導方式,在學生進行思考和嘗試解決問題過程中,由于每個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不一樣,必然會出現有的學生較快提出解決方案且比較完善,有的學生則較慢甚至無從下手,此時,我們要求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主要擔任參與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角色,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幫助,一改以往輔導過細,偏重結果的做法,讓學生自由發揮。
五、綜合技能實踐的教學評價。教學評價體現出課程設置的目標,課程怎么考核,學生就會怎么學習。我們在綜合技能實踐的考核中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的考核方式。對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來說,由于學生進行的都是自我構建的學習,對于同樣的學習環境,不同學生學習的內容、途徑都可能不一樣,如果單純以重視結果的總結性評價進行考核將會限制學生的思想,不利于學生創造性的發揮。只有采用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不斷進行教學評價的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才能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4新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總體而言,綜合技能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主要起到了以下三方面作用:
一、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培養了能力。由于采取的是以“學”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模式,采用了開放實踐的方式,包括開放實驗時間、開放實驗項目、開放實驗設備等,因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們普遍認為:現在的實踐一改以往按照教材的要求和老師的詳細講解而操作的教學模式,讓他們在自己查找資料、自行思考、準備和設計方案的過程中,體會科研工作的艱辛,也體會到其中的樂趣;由于實踐中可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并允許失敗進行重做,讓他們有充分張揚個性、展示自我表現的機會,每一個實踐的完成都有一種成就感。因而,在實踐中大部分學生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時間抓得緊,常常是下課了還不想走,要教師催好幾遍才走。上課到課率為100%,課外預習和實踐報告完成情況都比其他課程要好,優秀率平均在80%以上,及格率通常都在95%以上。
二、激發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創新意識。學生學習潛能的發掘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由于在實踐中設置了一些涉及計算機前沿技術學生需要進行研究的項目,以及一些需要自主設計的項目,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我們每輪實踐課程都有許多學生完成了優秀的作品,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非常有益的。
三、磨練了意志,培養了綜合素質。一個優秀的工程人員必須具有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綜合素質,經得起成功和失敗的考驗。在實踐中,要求學生從實踐預習、實踐準備到整個實踐的完成,都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并且要處理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品嘗實際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遇到失敗是常有的事,新的教學模式對于磨練學生的意志、培養綜合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結論
以“學”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模式是對傳統實踐教學的一種改革。體現了高等教育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對提高他們的責任感、自信心,進而激發創造力有很好的作用。通過近三年軟件工程專業的“綜合技能實踐證明,采用以“學”為中心的實踐這一新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專業實踐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構建知識的能力,由于實踐內容接近工程實際,綜合技能訓練范圍很廣,既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又為軟件工程類專業后繼的專業課程和專業實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琦,張建偉. 建構主義學習觀要義評析[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1).
[2] 余勝全,張建偉. 教育技術理論導讀―信息時代的教學與實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 朱莉. 改革實驗教學,培養創新能力[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3,(3).
[4] 王金發. 開放實驗教學的創新性及實踐效果[J]. 高等理科教育,2003,(6).
[5] 周利平. 綜合技能實踐教學大綱[J]. 云南大學軟件學院教學大綱匯編,2005,(8).
作者簡介
梁宇(1964-),男,云南大學軟件學院實驗教學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
稅收效率原則包括稅收行政效率原則和稅收經濟效率原則。稅收行政效率原則屬于稅收管理方面的原則,是指征稅過程本身的效率,即應當以盡可能少的征收費用取得盡可能多的稅收收入。在稅收工作中,稅收行政效率原則一般表現為稅收征管效率原則。而稅收經濟效率原則屬于稅收效應方面的原則,是指應當盡可能降低稅收的超額負擔,促進經濟運行效率的提高,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本文主要對稅收征管效率問題進行研究。
一、稅收征管效率研究綜述
(一)國外對稅收征管效率的研究
稅收征管效率的思想在西方古典經濟學家的著述中已有體現,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賦稅論》中最早提出了稅收的“公平、簡便、節省”三原則,其中“節省”原則即應當實現征收費用最小,已經包含了提高征管效率的思想。德國官房學派經濟學家尤斯蒂在《財政學體系》中提出了稅收的六原則,認為“捐稅應當用最簡便的方式進行征收,對國家和人民雙方來說,所涉及的費用應減至最低度。在收集稅款時所必須支出的費用要盡可能予以壓縮,這對政府和人民雙方都有利。收稅時的費用愈大,國家所能享受的稅收愈少,人民在稅款方面不必要的負擔愈重”。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平等、確實、便利和征收經濟”的稅收四原則,認為“一切賦稅的征收要有所安排,設法從人民那里征收的盡可能等于最終國家得到的收入”,其中“確實”和“便利”原則意味著節省納稅成本,而“征收經濟”原則意味著節省征稅成本。瓦格納在《財政學》中提出了“四端九項”的稅收原則,其中稅務行政原則中包括“確實、簡便和節省征收費”三項原則。馬斯格雷夫在《財政理論與實踐》中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稅收原則體系,明確提出了“管理和征納費用應當盡可能地減少”的原則。
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對于稅收征管效率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對于稅收成本的研究,研究重點逐漸由征稅成本(管理成本)過渡到納稅成本(奉行成本或遵從成本)。stanford(1973)研究認為,1973年英國個人稅制的遵從成本占稅收收入的比重約在2.4%~4.4%之間。slemrod和sorum(1984)經過調查估算出,1982納稅年度美國全國個人所得稅納稅人花在納稅上的時間約為21.3億小時,折合納稅成本267億美元,占當年聯邦和州所得稅收入的7%以上。二是對于稅收征管有效性的研究,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稅收遵從理論。allingham和sandmo(1972)對稅收遵從問題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建立了逃稅模型的基本框架,并逐漸得到完善和擴展。經驗分析也在同步進行,通過對調查數據、歷史數據和實驗結果的統計分析,認為影響納稅人稅收遵從決策的主要因素是不遵從被發現的概率、對不遵從行為的處罰、稅率水平、社會規范與社會制裁以及心理因素。
(二)國內對稅收征管效率的研究
國內對稅收征管效率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從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兩個方面進行。理論研究上,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對稅收征管效率的內涵、影響因素及衡量稅收征管效率的指標體系進行的研究。李大明認為稅收征管效率是稅收征管成果與征管付出之間的數值比較關系,是稅收征管質量與數量的綜合反映,其內涵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表明取得一定稅收收入所耗費的征管成本高低的征管機構效率;二是反映納稅人遵從稅法以及稅法被征稅機構執行程度的征管制度效率。相應地稅收征管效率的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分為征稅機構效率評價指標和征管制度效率評價指標兩大類。應亞珍等認為稅收征管效率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稅收法律制度的科學合理性、對稅收法律制度的依從度、稅收征管模式的適應性、經濟組織的規范化程度以及稅務征管人員的努力程度。臧秀清等依據規范性、經濟性、有效性的原則,構建了包含登記率、申報率、入庫率、處罰率、征管成本率、人均征稅額、稅收計劃完成程度和稅收收入增長率等8個指標的稅收征管效率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第二,對稅收遵從理論的研究。馬國強將稅收遵從分為防衛性遵從、制度性遵從和忠誠型遵從三類,將稅收不遵從分為自私性不遵從、無知性不遵從、懶惰性不遵從和情感性不遵從四類,將決定稅收遵從與不遵從的因素總結為稅收觀念、稅收知識、稅收制度、納稅程序、逃稅被發現的概率和稅收處罰的標準等六個方面,認為應當建立納稅服務系統、稅收處罰系統和環境建設系統,從而構建起稅收管理的完整框架。
國內對稅收征管效率的實證研究同樣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對于稅收征管效率的測算和分析。崔興芳等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技術(dea)分析了稅收征管效率進步水平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認為分稅制改革以來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稅收征管效率有較大幅度提高,原因是財政支出規模增長的壓力迫使稅收要迅速增長,同時,分稅制改革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擁有部分稅種的征收和支配權。謝濱、王德祥等利用隨機前沿分析(sfa)方法對稅收征管效率進行了實證分析,后者認為1997—2005年各地區稅收征管效率都呈上升趨勢,但我國稅收征管效率水平總體仍不高,雖然地區間征管效率差距較大,但其呈現出收斂趨勢。楊得前(2008)利用solow余值法對我國稅收征管效率進行定量測算,認為1994—2005年我國稅收征管效率對稅收增收的貢獻率為28.11%。劉窮志等利用malmquist指數法分析,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央與地方稅收分權的制度改革,對稅收征管前沿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都存在著當期的正向促進作用和滯后一期的抑制作用,稅權劃分對稅收征管效率激勵作用不強,原因在于稅權制度改革帶來的成本激增,認為應盡量控制征管成本,使稅收分權制度創新顯現其對稅收征管效率的促進作用。二是對于地下經濟和稅收流失的研究。梁朋運用現金比率法和收支差異法對我國1985—1998年的地下經濟和因地下經濟導致的稅收流失規模進行了估測,結論是我國因地下經濟導致的稅收流失規模從1985年的178.14億元上升到1997年的675.25億元,1994年最高達到975.60億元;用收支差異法估測的1993~1997 年的逃稅規模也一直在600億元以上。賈紹華同樣用現金比率法估測了1995—2000年我國的地下經濟規模和稅收流失額以及稅收流失率,測算出的稅收流失率高達26.24%~42.56%。
綜上所述,學界特別是國內對于稅收征管效率問題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在理論上沒有廓清稅收征管效率的內涵和外延,從而也不可能建立比較完備的稅收征管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實證分析方面較多地借鑒了生產函數和技術效率的分析方法,在方法的適用性、數據的準確性方面存在較多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證分析結論的可靠性也有待思考。
二、稅收征管效率的內涵辨析
(一)稅收征管效率的基本內涵
1 對稅收征管效率內涵的各種認識。基于對“效率”的不同理解,人們對稅收征管效率的認識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將效率理解為效益,對稅收征管過程進行成本收益分析,目標在于稅收成本既定的前提下,通過稅收征管取得盡可能多的收益,或者在稅收征管收益既定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稅收成本。具體來說,稅收成本包括征稅成本和納稅成本,而稅收征管收益主要體現為政府通過稅收征管活動取得的稅收收入。從這個意義上說,提高稅收征管效率意味著應當降低稅收成本在稅收收入中的比重,稅收征管效率與稅收收入正相關,而與稅收成本負相關。二是將效率理解為有效性,對稅收征管過程進行有效性分析,目標在于通過稅收征管活動,保證納稅人依法納稅。具體來說,稅收征管的有效性主要體現為納稅人的納稅遵從度和稅收征收率。從這個意義上說,提高稅收征管效率意味著應當提高納稅人的納稅遵從度和稅收征收率。
上述兩種認識均有偏頗之處。第一種認識是對稅收征管過程做投入產出分析,這種方法本身沒有問題,但是錯誤地將稅收收入視作稅收征管過程的產出;第二種認識雖然將稅收征管的有效性視作稅收征管過程的產出,但是缺乏對于稅收征管過程投入要素的分析。
2.正確認識稅收征管效率的基本內涵。“效率”衡量的是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在投入一定的情況下,產出越多效率越高;在產出一定的情況下,投入越低效率越高。稅收征管效率用于衡量稅收征管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如果將稅收征管過程視作一個“黑箱”,稅收征管的各種投入要素通過稅收征管過程轉化為稅收征管的產出。因此,正確認識稅收征管效率內涵的關鍵在于科學確定稅收征管過程的投人與產出。
(1)稅收征管過程的投入。稅收征管過程的投入即稅收成本。但是,在衡量稅收征管過程的投人水平時,有意義的并不是稅收成本的絕對數值,而是相對稅收成本即稅收成本占稅收收入的比重,這樣也便于對不同國家之間的稅收征管投入水平進行比較。
(2)稅收征管過程的產出。稅收征管過程的產出取決于稅收管理的目標。現代稅收管理理論認為。稅收制度確定之后,之所以還要進行稅收管理,或者說,稅收制度已經明確規定了對什么征稅、由誰納稅、納多少稅和在何時、何地納稅等基本事項,之所以不能只設置一個受理納稅的窗口,完全由納稅義務人自己根據稅收制度的規定履行納稅義務,這是因為,由于利益關系、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原因,如果沒有稅收管理,納稅義務人就不能自覺、準確、及時地履行納稅義務。所以,為保證納稅義務人自覺、準確、及時地履行納稅義務,就必須進行稅收管理。稅收管理的目標,就是保證納稅義務人依法納稅。因此,稅收征管過程的產出并不是稅收收入,而是稅收征管的有效性,即通過稅收征管過程保證納稅義務人依法納稅目標實現的程度。
(3)稅收征管效率的內涵。稅收征管效率衡量的是稅收征管過程的投入水平(稅收成本占稅收收入的比重)與產出水平(稅收征管的有效性)之間的關系。在稅收征管有效性一定的前提下,稅收成本占稅收收入的比重越低,稅收征管效率越高;或者在稅收成本占稅收收入比重一定的前提下,稅收征管的有效性越高,稅收征管效率越高。提高稅收征管的效率,應當盡可能降低稅收成本占稅收收入的比重。或者盡可能提高稅收征管的有效性。
(二)稅收征管效率的評價指標
設計稅收征管效率的評價指標,應當從稅收征管效率的基本內涵出發,首先確定稅收征管的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
1 稅收征管投入指標。稅收征管的投入水平由相對稅收成本決定,具體指標包括:
稅收成本收入率=一定時期稅收總成本/一定時期稅收收入×100%。
稅收成本由征稅成本和納稅成本構成,由此可以派生出以下兩項指標:
征稅成本收入率=一定時期征稅成本/一定時期稅收收入×100%;
納稅成本收入率=一定時期納稅成本/一定時期稅收收入×100%。
征稅成本和納稅成本可以進一步細分,如按稅種不同,可以分為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征(納)稅成本;按成本項目不同,征稅成本可以分為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納稅成本可以分為貨幣成本、時間成本、精神成本等。
2 稅收征管產出指標。稅收征管的產出是稅收征管的有效性,具體指標包括:
(1)衡量稅收征管有效性的最終指標。稅收征管的最終目標,就是保證納稅人依法納稅、提高納稅遵從度和稅收征收率,所以衡量稅收征管有效性的最終指標就是納稅遵從度和稅收征收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用“納稅人不遵從系數”來表示納稅遵從度,其計算方法是:納稅人不遵從系數=稅收缺口(tax gap)/依法應征稅額×100%,其中稅收缺口為依法應征稅額與實征稅額的差額,它包含了逃稅、欠稅、由于納稅人誤解稅收法律造成的少繳稅款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不遵從行為造成的少繳稅款。而稅收征收率指標一般是指實征稅額占依法應征稅額的比重,與其相對應的是稅收流失率指標,它是指稅收流失額占依法應征稅額的比重,其中稅收流失額包括地上經濟的稅收流失額與地下經濟的稅收流失額。不難看出,imf的納稅人不遵從系數指標的內涵與稅收流失率的內涵是基本一致的,納稅遵從度和稅收征收率的內涵同樣也是基本一致的。所以,衡量稅收征管有效性的最終指標就是納稅遵從度或稅收征收率,二者只是表述方式上的不同,即:
納稅遵從度(稅收征收率)=一定時期實征稅收/一定時期依法應征稅收×100%
(2)衡量稅收征管有效性的中間指標。作為衡量稅收征管有效性最終指標的納稅遵從度或稅收征收率指標,雖然在理論上具有合理性,但其測算具有較高的難度和較強的主觀隨意性。因此,需要建立衡量稅收征管有效性的中間指標,通過對中間指標的觀測間接推斷稅收征管的有效性。為了推斷納稅遵從度,應當對納稅人不遵從行為進行分析。加拿大稅務局(cra)認為納稅人不遵從行為表現為:不申報或不進行gst(goods and services tax,商品及服務稅)/hst(harmonized sales tax,統一銷售稅)登記;錯誤地報告收入和成本;不繳納稅款。從我國來看,納稅人不遵從行為的表現有四種形式:一是不登記,即應當辦理稅務登記而未辦理稅務登記形成的稅務機關漏征漏管戶,包括已辦理工商登記而未辦理稅務登記,或者不需辦理工商登記但應當辦理稅務登記而未辦理稅務登記形成的地上經濟的漏征漏管戶,也包括既未按 規定辦理工商登記也未按規定辦理稅務登記形成的地下經濟的漏征漏管戶;二是不申報,即納稅人雖然辦理了稅務登記,但是未按照稅收法律規定及時辦理納稅申報;三是申報不實,即納稅人雖然按期辦理了納稅申報,但因申報不準確,造成少繳或多繳稅款;四是不繳納入庫,即納稅人雖然按期、準確辦理了納稅申報,但未按照稅收法律規定及時辦理稅款繳納入庫,從而形成欠繳稅款。針對納稅人不遵從的四種表現,可以設計相應的衡量稅收征管有效性的中間指標:
指標1:稅務登記率=實際辦理稅務登記戶數/應辦理稅務登記戶數×100%。
由于未辦理稅務登記的納稅人包含了地上經濟和地下經濟兩部分,而事實上地下經濟的納稅人全部沒有納入稅務機關的稅收管理,所以應當對地上經濟的稅務登記率單獨進行考核,即:地上經濟稅務登記率=實際辦理稅務登記戶數/(領取營業執照應辦理稅務登記戶數+其他不需領取營業執照但應辦理稅務登記的戶數)×100%。
指標2:納稅申報率=按期申報戶數/應申報戶數×100%。
指標3:申報準確率=納稅人申報的納稅數額/(納稅人申報的納稅數額+稅務機關查補的同期稅額)×100%。
指標4:稅款入庫率=當期申報實際征收入庫的稅款/當期申報應繳納稅款×100%。
3 稅收征管效率的評價指標——稅收征管效率指數。衡量稅收征管效率,必須將稅收征管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在納稅遵從度(稅收征收率)一定的條件下,稅收成本收入率越低,稅收征管效率越高;或者在稅收成本收入率一定的條件下,納稅遵從度(稅收征收率)越高,稅收征管效率也就越高。但是,這種方法對具有不同納稅遵從度(稅收征收率)和稅收成本收入率的國家的稅收征管效率無法進行比較。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基于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設計稅收征管效率的評價指標——稅收征管效率指數。如圖1所示,稅收征管效率高體現在“稅收成本低”和“納稅遵從度高”兩個方面,假定人們分別對其賦予w1和w2的權重(w1+w2=1),可以根據a、b兩國的稅收成本收入率計算出各自在“稅收成本低”這一目標上的相對得分ma和mb(ma+mb=1),根據a、b兩國的納稅遵從度計算出各自在“納稅遵從度高”這一目標上的相對得分na和nb(na+nb=1),則a國的稅收征管效率指數可以表示為:ea=ma×w1+na×w1,b國的稅收征管效率指數為:eb=mb×w1+nb×w2,利用ea和eb可以比較兩國稅收征管效率的高低。
如意大利的增值稅征收成本率只有0.5%,但漏稅率為30%;而葡萄牙的增值稅征收成本率雖然為1%,但漏稅率僅為10%,顯然無法直接比較兩國的稅收征管效率高低。根據ahp層次分析法(見表1),意大利在“稅收成本低”目標上的得分ma=1%/(0.5%+1%)=2/3,葡萄牙在“稅收成本低”目標上的得分mb=0.5%/(0.5%+1%)=1/3;意大利在“納稅遵從度高”目標上的得分na=70%/(70%+90%)=7/16,葡萄牙在“納稅遵從度高”目標上的得分nb=90%/(70%+90%)=9/16。假定人們對于“稅收成本低”和“納稅遵從度高”兩個目標分別賦予w.=0.2、w,=0.8的權重,則意大利的稅收征管效率指數為ea=2/3×0.2+7/16×0.8:0.483,而葡萄牙的稅收征管效率指數為eb=1/3×0.2+9/16×0.8=0.517,可以得出意大利的增值稅稅收征管效率低于葡萄牙的結論。
但是,稅收征管效率指數的應用必須受到嚴格的限制,因為對稅收征管效率的評價實際上具有相當的主觀性,表現在對“稅收成本低”和“納稅遵從度高”各自賦予的權重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定時期內一國的政策目標取向。如果一國認為提高納稅遵從度比降低稅收成本更為重要,則在衡量稅收征管效率時,會賦予提高納稅遵從度目標以較高的權重(w2較高),而賦予降低稅收成本目標以較低的權重(w1較低),表現為不惜以較高的稅收成本為代價來提高納稅遵從度;相反,如果一國認為降低稅收成本比提高納稅遵從度更為重要,則在衡量稅收征管效率時,會賦予降低稅收成本目標以較高的權重(w1較高),而賦予提高納稅遵從度目標以較低的權重(w2較低),表現為不惜以較低的納稅遵從度為代價來降低稅收成本。實際上,不同國家的政策目標可能不同,其w1和w2也不相同,或者,即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時期,其w1和w2隨著國家政策目標的調整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從理論上說,稅收征管效率指數這一指標有簡單化之嫌,但作為對稅收征管效率進行比較的參照指標,還是具有一定實用價值的。稅收征管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如圖2所示。
(三)稅收征管效率的影響因素
稅收征管效率的影響因素可以從經濟、稅制和征管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