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5:08: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數字化營銷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數字化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數字化生存是關鍵因素。各種數字化技術將融入企業從研發、生產到營銷的整個業務過程。特別是隨著整個社會Internet使用進程的加速,電子商務的不斷繁榮,企業營銷環境正在發生著根本性變化。顧客需求瞬息萬變、營銷技術特別是數字化技術創新不斷加速、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如不能適應客戶“個性化營銷”、“深度營銷”、“微營銷”等需求,不能比競爭對手更快地響應市場的變化、不能持續改善客戶滿意度,便不能生存與發展。
一、數字化營銷
(一)什么是數字化營銷
數字化營銷(DigitalMarketing,DM)是指企業為了促進產品銷售而利用計算機、通信、網絡、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營銷對象和營銷行為展開的一系列如調查、宣傳、策劃、包裝、企業經營理念傳播、公眾消費趨勢的引導、推銷和促銷等活動。它要求企業以營銷活動為對象進行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智能化的信息集成、應用與共享系統建設。它將企業各部門、各區域、甚至商務伙伴的信息通過數字化、標準化、計算機處理和網絡傳輸,最大限度地繼承和利用各類信息源,構成一個完整的營銷信息模型,以便于彼此間通過網絡這一信息高速公路相互查詢、協作、共建共享,并避免信息源、知識源的浪費和低水平重復,從而提高營銷活動的效益和效率,帶動企業的全面、高速度、可持續發展。
(二)數字化營銷的深度理解
1、數字化營銷不僅僅是信息化技術
人們對數字化營銷普遍存在一個很大的誤區,認為數字化營銷應該作為一個技術問題來考慮,而不是作為一個營銷管理問題來看待。造成有的企業認為只要建立了營銷信息系統、MIS(管理信息系統)、OA(辦公自動化系統)、CIS(客戶信息系統)等現代化信息管理手段,把各種營銷信息電子化、數字化就實現了數字化營銷。而實際上數字化營銷最終要解決的問題是改變傳統的工作方式和人們固有的思維模式。企業對數字化認識不足以及營銷信息系統在企業中的定位不準確將造成數字化營銷的失敗。
2、數字化營銷不僅僅是網絡營銷
網絡營銷(NetworkMarketing,NM)是指借助于互聯網絡、電腦通信技術和數字交互式媒體來實現營銷目標的一種營銷方式,更強調運用網絡技術實現市場調研、產品設計、在線咨詢、產品銷售和客戶服務等營銷工作。而數字化營銷更強調能夠把營銷數據變成營銷信息,把營銷信息變成營銷知識的一個很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因此網絡營銷只是數字化營銷的一個重要環節。生存在數字化時代的企業最終將成為一個全面集成的數字化企業,它是建立在企業整體發展戰略框架和先進的企業經營理念、管理方法、信息技術基礎之上的,能夠不斷創新和持續改進的成長數字化方案。
3、數字化營銷是數字化時代的營銷哲學
數字化已深入到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成為所有社會領域的“主概念”,它向各個領域進行滲透,甚至成為支配諸多領域的重要機制。但數字化營銷的實施并不僅僅是將企業營銷業務與數字化技術相匹配的過程,而是要以適應數字化生存環境為目的,真正解決“企業的生續力”為目標,通過重組營銷管理模式,改造營銷管理手段,優化營銷業務流程,從而實現營銷管理創新。因此數字化營銷必然是一個以營銷管理創新為導向的變革,是企業在數字化生存時代的營銷指導思想。企業必須選擇適合自己的數字化營銷管理模式,把提高營銷管理水平和環境適應能力作為企業發展戰略中的首要問題。
二、電子商務背景下的數字化營銷
電子商務主要是指交易方式的電子化,可以將電子商務簡單地理解為電子交易,電子商務強調的是交易行為和方式。
(一)電子商務背景下數字化營銷的發展
隨著國際互聯網商業應用的不斷普及與深入,企業電子商務平臺的重心已逐漸由若干年以前的企業內部的內聯網、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外聯網轉移到無所不能的國際互聯網上來。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的任何一筆交易,都包含著信息流、商流、資金流和物流,而在這當中,最重要的、最能體現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差別和優勢的是信息流、資金流的電子化。可以說電子商務的本質是信息的交流與溝通,包括與外部客戶的、內部運作的和與后端供應鏈之間的信息的交流和溝通;而數字化營銷的核心目標就在于營造良好的網上經營環境,使企業和其目標客戶之間的信息交流渠道通達順暢。
無論傳統企業還是網絡企業都需要數字化營銷。數字化營銷拉近了企業與國際互聯網之間的距離,拓展了企業的電子商務視野,加深了企業對電子商務的了解,企業的電子商務目標變得更為清晰、具體,并且唾手可及。
雖然全程性的電子商務必須解決與電子支付相關的技術、經濟和法律等問題,同時也要有高效、低成本的配送系統的支撐。但對于各類企業而言,在具備這些條件之前,數字化營銷可以率先開展,并給企業帶來效益。而企業介入數字化營銷,則可以說幾乎沒有什么問題。企業即使還沒有在國際互聯網上建立自己的站點,也依然可以在國際互聯網上宣傳和推廣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通過國際互聯網黃頁、電子郵件、網絡廣告、網絡信息等手段來開展數字化營銷活動,而且成本也在大多數中小企業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其效果也是不錯的。由此可見,數字化營銷要解決的是電子商務信息流中與客戶之間信息雙向溝通的問題,是企業在現有條件下進行電子商務活動的先行環節,因而它不僅是電子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開展電子商務的基礎。
(二)電子商務背景下的數字化營銷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國際互聯網無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從而使網絡經濟時代的超時空發展擴大了企業經營的空間,貿易雙方可隨時通過國際互聯網洽談商務。數字化營銷就是利用互聯網的超時空特征來展現出這種營銷方式的極大魅力,使經營規模日益擴大,并已成為市場主流的趨勢,根本原因在于它所具備的競爭優勢:
1、人性化優勢
當今時代,無時無刻不在提倡“以人為本”。國際互聯網絡上的營銷活動是一對一的、理性的、客戶主導的、非強迫性的、循序漸進式的,是一種人性化的營銷活動。它可以避免強勢推銷的尷尬和干擾,并通過信息提供與交互,與客戶建立長期良好的關系。客戶將擁有比以往更多的選擇自由,其購物更顯人性。而企業也可以根據客戶的反饋信息通過自動服務系統提供特別服務來滿足客戶的個性需求。因此,數字化營銷是一種強調個性化的、更加人性化的營銷方式。
2、經濟優勢
通過國際互聯網進行營銷活動,實質是一種無空間、時間限制的信息的交換,代替了以往的交換形勢,由查詢商品信息、商品訂購至交易完成以及售后服務在合法的條件下不受任何限制的一氣呵成,是一種全程的營銷渠道。此外,企業還可以借助國際互聯網將營銷活動進行統一設計、規劃和協調實施。因此,企業可節約大量的生產銷售成本。而客戶則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最優惠的價格,甚至可繞過中間商直接同生產者進行商務活動,能以更低的價格實現交易,使企業與客戶實現雙贏。3、服務優勢
數字化營銷依托于國際互聯網,在國際互聯網上可以展示商品目錄,提供有關商品信息的查詢,可以通過網絡和顧客做互動雙向溝通,收集市場情報,進行產品測試與消費者滿意調查等,是產品設計、商品信息提供以及服務的最佳工具,為廠商與客戶之間的溝通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網絡的最大的特點在于快捷、準確,能夠及時反映客戶的意見,及時與客戶溝通,滿足客戶的合理要求,提供優質的售后服務,努力改善與客戶的關系。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在國際互聯網上開展營銷活動,使整個市場充滿了活力,客戶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也使客戶擁有了更大的權力。因而企業只有不斷改進服務,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4、可持續發展優勢
國際互聯網的使用者數量快速成長并遍及全球,使用者多屬年輕、中產階級、高教育水準的群體,由于這部分群體購買力強且具有很強的市場影響力,因此是一個極具開發潛力的市場主體。國際互聯網還是一種功能最強大的營銷工具,它同時兼具渠道、促銷、電子交易、互動客戶服務以及市場信息分析與提供等多種功能。它所具備的一對一營銷能力,正符合了直接營銷與關系營銷的未來趨勢。此外,數字化營銷是建立在以高技術作為支撐的國際互聯網絡的基礎上的,企業實施網絡營銷必須有一定的技術投入和技術支持,改變傳統的組織形態,提升信息管理部門的功能,引進復合型人才,使企業才具備強大的市場競爭優勢。
由此看來,數字化營銷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的優勢是其它以往任何營銷方式所無法比擬的。同時,這種營銷方式也是網絡經濟時代的趨勢。
三、電子商務背景下數字化營銷的應用
企業發展電子商務就應該掌握營銷策略,深入的開展數字化營銷。在以國際互聯網為媒介進行商務活動的電子商務時代,導致了企業市場營銷環境的巨大變化,企業如何借助有效的營銷手段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參與全球范圍的大競爭,是重中之重的問題。
(一)電子商務背景下數字化營銷的理論在企業中的應用
數字化營銷的理論基礎是從財務管理中杜邦分析法中延伸出來的: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凈資產收益率的高低首先取決于資產凈利率的高低。而資產凈利率又受兩個指標的影響,一是銷售凈利率,二是資產周轉率。要想提高銷售凈利率,一方面要擴大銷售收入,另一方面要降低成本費用。資產周轉率反映了企業資產占用與銷售收入之間的關系,影響資產周轉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資產總額,由杜邦分解式和杜邦結構圖均可見:銷售凈利率越大,資產凈利率越大;資產周轉率越大,資產凈利率越大;而資產凈利率越大,則凈資產收益率越大。數字化營銷的信息反饋機制主要是加快資金周轉率,提高企業財務投資中心的效益,降低庫存損耗,加快流動資金的周轉,降低利息損耗,降低成本中心的成本。對利潤中心來講主要是擴大產品銷量擴大市場占有率來提高利潤中心的效益。
(二)電子商務背景下數字化營銷要解決的問題
1、解決企業營銷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企業盲目地生產,是企業由于對市場銷售的情況無法及時統計和做出反應,從而造成產品庫存加大,資金周轉時間加長,貨款回收不及時等問題。這不僅嚴重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降低了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和盈利能力。而且也影響企業的形象,降低了企業品牌的價值。
2、解決促銷的局限的問題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市場,各商家為了促進產品銷售,使出了渾身解數,各種各樣的打折、促銷外加禮品贈送等滿天飛。但是,縱觀大多數商家的這些行為,都只是為促銷而促銷,并沒有將市場營銷的其他元素通過促銷行為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造成市場在促銷過后人走茶涼的局面。促銷一方面使企業利潤下滑。
3、解決廣告效率不高的問題
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媒體的高速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的快節奏和娛樂節目的繁盛導致消費群體對廣告接受效率的大大降低,每個中國人平均每天要受到500次廣告的騷擾,而在美國這個數字是5000次。一方面企業花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廣告宣傳,而另一方面廣告的有效率卻在大大降低,曾有人用短信互發了200萬條信息,回信者只有50人,造成這個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廣告沒有針對性,就是對消費群體沒有根據消費情況進行細分,也就是沒有探明魚群的所在,漫天撒網而所得甚少。
從電子商務背景下數字化營銷的出發點可以看出,數字化營銷不僅是對經銷的產品信息化處理,而且更是企業管理一個重要延伸,數字化營銷就是將經銷實際運作中所涉及到的資源數據,各類下線經銷商、分銷商、終端的基礎數據,銷售及服務所產生的數據,終端及消費者所反饋的數據和產品真偽所給定的防偽數據等等,進行收集整理,集中分析處理并用于企業生產的指導和管理。
四、結束語
在電子商務背景下,數字化營銷服務是給企業營銷一個快速精確的營銷數據,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大增強企業和客戶,企業內部之間的信息交互,目的使企業管理更容易把握管理的火候,數字化營銷服務可以做到智能化,不簡單是一套軟件,一個系統,一個模型,也不是像財務管家婆一樣是一套財務分析軟件,人的智能和營銷系統準確的信息反饋加起來要遠遠勝過一套軟件在企業的實施,因此數字化營銷的服務比EPR或軟件管理更適合中國的管理現狀,是營銷理論的一個革命性突破,對企業的管理效益是一次巨大的提升。
事實上,盡管數字化營銷具有諸多優勢,但就此說中數字化和傳統渠道、整合線上和線下營銷,更大程度擴大和目標顧客的信息接觸點,根據傳播渠道的特點制定差異化的傳播內容,從而更有效的實現銷售信息和品牌信息的消費者認知,這才是成功營銷的哲學。
參考文獻:
1、王霆,盧爽主.數字化營銷[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
2、梁宏秀.淺議數字化營銷[N].經營有道,2005(212).
3、趙淑琴.市場營銷發展新趨勢:數字化營銷[N].甘肅農業,2005(228).
作為學術出版形式的一種,學術期刊通常是指以研究報告、學術論文和綜合評述等為主要發表內容的期刊,其目的是向科學共同體報告新的發現,以獲取認可。因此,一般而言,學術期刊的內容必須經過同行評審認可后才能予以發表。由于作者和讀者對象往往是同一學科或領域的專業學者,屬于同一群體,學術期刊就具有者和接受者高度重合的特征。
學術期刊的功能大致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公示性,即要展示學科、學術前沿發展最新成果和成就,能發揮宏觀學術領域引領功能;二是交流性,即要為學術研究同行搭建權威、公平、公正的學術交流互動平臺;三是傳播性,即學術期刊要能增進學術傳播、推動學術研究。科學發現與發展的歷史表明,學術期刊是國家、民族、個體進行學術交往的工具,是體現基于社會實踐歷史累積并從中升華的國民思維,因此,學術期刊既是傳承學術思想的主要載體,也是國家軟實力和文化自信體現的重要媒介。就發展歷程來看,從1665年在法國誕生的《學者雜志》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學術期刊一直處于印刷環境之中。1997年湯森路透集團Web of Science電子資源網絡版,英美等國的學術期刊開始走向數字出版時代。
新的媒介傳播環境中國際學術期刊有哪些變化?我國學術期刊可以借鑒哪些經驗?本文試圖探討這兩方面的問題。
一、國際學術期刊三大變化
場景原本指電影拍攝的場地和布景,但在羅伯特?斯考伯和謝爾?伊斯雷爾的著作《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一書中這一概念則專門指向傳播,主要指同時涵蓋基于空間和基于行為與心理的環境氛圍[1],也就是互聯網場景,包括虛擬場景和應用場景兩個方面。所謂虛擬場景,就是網絡游戲、QQ秀之類的虛擬化情境。應用場景則指互聯網的一個應用(產品)使用或用戶所處的場景,在作者看來,它涉及五種要素,即大數據、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傳感器和定位系統。而且這五種要素會改變和提升消費者或用戶的體驗,從而改變企業組織自身。如果說傳統媒介環境下,人們主要看重媒介所承載的內容與呈現形式,內容為王和眼球效應受到強調;網絡時代到來后,社交成為媒介的中心要素,內容生產必須依附于社交動力才能進行有效傳播,關系網絡因而成為信息內容的主要傳播渠道。
據2014年度互聯網趨勢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5月,全球移動互聯網使用量占到互聯網使用量的25%,亞洲高達37%。另據2014年CNNIC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報告》顯示,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已超八成。移動互聯網與手持終端的普及預示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隨之凸顯的移動場景就需要相應的適配信息或服務。正如彭蘭教授所說:“移動時代場景的意義大大強化,移動傳播的本質是基于場景的服務,即對場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務)適配,移動互聯網時代爭奪的是場景。”也就是說,移動場景中用戶具有時間碎片化和場景變換性的行為特點,相適配的內容就必須簡要化、視覺化以與特定場景的閱讀需求相匹配。具體表現來看,除其他休息或閑暇時間外,原來傳統意義上屬于報紙和雜志的“衛生間”和“床”成為重要的移動傳播場景。同時,從交通工具乘坐到吃飯娛樂,移動終端的伴隨性特征也越來越體現出來。
那么,場景是如何構建的?暨南大學譚天教授認為可以從人性、社會和文化三個層面來進行設計,即要滿足欲望、響應需求和創造價值。互聯網不斷發展,用戶需求也在不斷發展,響應用戶的需求變化和場景需求就是文化內容產品所必須考慮的問題。作為一種組織實體,國際學術期刊在這樣急劇變化的內外環境中因時而變、與時俱進做出了應對策略與行為調整。
(一)出版環節融合化
在傳統的印刷環境中,出版產業鏈大致包含信息采集、加工、加載和四個環節,也就是寫作、編輯、印刷和發行環節。對于在線出版的學術期刊,在寫作和編輯環節,為使稿件能夠適應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網絡平臺和格式要求,作者自身往往需要對已寫作好的稿件進行加工、修改并做一些編輯工作,因此,相應的學術論文翻譯、學科專業內容審查、結構邏輯、格式編輯、參考文獻及語言校對潤色等服務應運而生,信息采集和加工環節協作更為密切、更加融合,并形成一個行業,如美國的Editage和Crimson Interactive Inc就是這樣的學術咨詢服務企業并深受作者和期刊歡迎。[2]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則早就采用高效的數字化編審系統,所有投稿、審稿和同行評議全部在網上進行。傳統意義上的印刷環節演變成為適用于數字網絡下載的數字化加載及各種格式的電子書或電子文件制作,編輯和合二為一,如eGloo Technologies開發的XML標準語言就大大促進了電子終端的信息加載,也加速了信息加工和流程。[3]即使要進入傳統印刷環節,美國赫斯特集團和《時代》雜志這樣以出版為主的公司也會利用數字技術做附加、增值服務。就編輯和流程來說,一方面,諸多編輯業務被融合到印刷部門;另一方面,印刷企業也擁有了文字編輯業務,信息加載過程同時成為信息過程。為適應這種產業鏈融合,美國康涅狄格州的Westchester出版服務公司應時而動,把編輯、信息加載和發行等環節協調統一,形成組合業務并根據需要Apple,Kindle,Nook及PDF等不同格式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就論文投稿、審稿和發表而言,國外一些學術期刊還實行了一種“先發后審”的出版模式。所謂“先發后審”,就是作者投稿的論文只要沒有實質性的技術差錯,在邏輯和行文上合理流暢,即可首先在線發表,論文學術質量由用戶或學術共同體即時在線進行評論。[4]美國物理學會所屬期刊最早在2011年開始嘗試這一全新的出版模式,半年內即收到2000多篇論文投稿;美國化學學會則將未經排版的論文直接放在網上供用戶閱讀。這種先發后審的流程完全顛覆了傳統的論文三審制度,使作者免除了專家復審的漫長等候周期,加速了出版進度。事實上,先發后審的出版模式在2003年就已在中國進行實踐,經教育部批準、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就是為論文快速發表和科研成果及時轉化而建立的學術出版平臺,用戶只需簡單注冊成為網站會員,利用模板在線投稿后,初審即可在線。作為傳統出版制度的有效補充,先發后審的在線出版模式對科學研究具有快速傳播和推進作用。
(二)存在形態在線化
2008年的一項數據顯示,國際學術期刊中,人文社會科學類數字化比例達到86.5%,科學技術醫學領域則達到了96.1%。[5]這一時期,學術期刊的數字版與印刷版共存,是學術期刊的“雙軌制”時代。目前,一些國際期刊開始進一步取消傳統印刷版,而只以單一的數字出版形態存在,如英國醫學期刊(BMJ)在線出版全文,印刷版僅提供論文單頁概述;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美國化學協會(ACS)、南非家庭實踐(South African Family Practice)印刷版只提供論文目錄及摘要,《骨關節外科》(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雜志印刷版也只提供論文首頁內容。截至2012年11月,以e-only為基本出版形態的開放出版期刊超過8000種。[6]學術期刊在線出版使得用戶可以在頃刻之間即能獲取全球范圍內專業的文獻數據、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學術前沿進展,有效提高了科研工作和學術研究效率,還節約了大量紙張資源和存儲空間,具有環保功能。相比紙質學術期刊,在線期刊更快捷、更方便地滿足用戶需求,已從根本上動搖了紙質學術期刊的市場地位,成為學術期刊出版模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需要補充的是,一定數量的學術期刊還可以進行按需印刷,如上文所述,學術期刊在線出版論文全文,印刷版提供目錄、摘要或概述等簡要信息,重要文章全文印刷;一些期刊雖僅提供首頁內容,但在右下角卻提供快速識別OR碼,用戶利用手機掃描就可獲取在線全文及相關評論信息。按需出版的另一種方式是在線期刊出版的同時保留印刷期刊,但根據客戶需要運用JournalsXpress等數字技術小批量印刷紙質期刊,既能降低印刷成本,又可做到零庫存。
(三)營銷傳播社交化
借助互聯網、信息通信技術及社交媒體進行數字化營銷是學術期刊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從而達到傳播效果的一種新興手段,其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網站、博客、搜索引擎廣告、社交網絡、電子郵件、聯盟營銷以及網上新聞。[7]其中,所謂聯盟營銷是指網絡聯盟營銷,包括廣告主、聯盟會員和聯盟營銷平臺三大要素,也就是廣告主或商家(在網上銷售或宣傳自己產品和服務的廠商)利用專業聯盟營銷機構提供的網站聯盟服務拓展其線上及線下業務,從而擴大銷售渠道和銷售空間,并按照營銷效果支付一定費用的網絡營銷方式。數字化營銷不僅運行成本低廉,而且精準、快速、有效、曝光度高,讓學術期刊“無處不在”,同時實現了學術期刊對新市場的開拓和新用戶的挖掘,這就是學術期刊的“可見性”功能。所謂可見性,就是不管基于搜索引擎、社交網絡、零售電商還是其他數字媒體,用戶都能以最簡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獲取信息內容。“可見性”最初是網絡營銷業界針對廣告投放的概念,但對于學術期刊的品牌傳播同樣適用。論文題目、作者介紹、內容概要及相關評論等元數據信息在可見性概念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利用關鍵詞搜索以吸引潛在用戶的基礎。學術期刊的受眾分散、專業、小眾,因而精確的數字化營銷和社交化手段就有利于學術期刊的傳播。
如英國著名學術期刊Nature,最早建立學術期刊門戶網站并專門開通用于新聞、廣告和職場的網站;還于2006年開設Nature專屬播客,創建各種社交網絡客戶端和新媒體APP。Nature甚至還著力于打造類似于虛擬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類型的Second Nature。[8]基于傳播方面的種種努力與出色表現,Nature門戶網站早在2008年即獲得Webby Award最佳科學網站獎,客觀上大大提高了其在信息快速傳播時代的影響力和地位。
二、國際學術期刊在線出版對于中國學術期刊的啟示
21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學術信息的在線使用量以每年50%―100%的速率遞增,學術期刊的在線使用遠遠超過印刷期刊的使用。[9]就中國而言,根據騰訊企鵝智酷2015年首份微信數據報告顯示,我國移動網民規模目前已達6億,其中移動閱讀用戶占到91%,傳統的紙質期刊不再是用戶查閱和探索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徑,在線學術期刊成為學術成果傳播的趨勢將不可避免,基于互聯網的微博、微信等方式逐漸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學術傳播媒介。
一方面,從作者投稿、編輯審稿及同行評審角度來說,在線學術期刊應當盡快建立屬于自己的網絡推動平臺和服務平臺,向一流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學習,利用高效的審稿系統,快速在平臺上發表學術論文并推出期刊成果,擴大期刊影響力和滲透力。據統計,相比傳統的人工校稿,一位大學學報編輯使用信息軟件的校稿效率提高了70%。[10]在同行評議審稿環節,編輯部通過網絡交流和在線審稿方式即可綜合專家或審稿人意見。由此可見,在線信息技術以其快捷化和網絡化的特點可以極大地提高編輯部的編輯和審稿流程,縮短出版流程。同時,為應對移動化的閱讀場景,在線學術期刊也有必要從月刊或雙月刊的固定方式轉變為每時每刻的即時出版,力爭讓用戶在需要查詢特定學術信息的時候第一時間找到。
而就先審后發還是先發后審的出版模式來說,需要反思同行評審制度的真正原因,或許只有清源,才可以正本。從實體出版的成本考量,傳統媒介環境下出版所需的紙張和印刷技術相對比較昂貴,為保證刊印出來的論文或書刊不至于一無是處或毫無價值,出版商才會邀請學術共同體中比較有名望的學者對將要印刷的論文進行檢查,以剔除那些沒有價值的論文,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為刊印“無價值論文”所造成的在時間與金錢上的雙重浪費。[11]可以說,同行評審是出版商為免遭商業利益損失的一種不得已的做法。但進入網絡時代后,學術論文的出版不一定要像以往一樣依附或依賴于印刷和紙張,論文在線出版大大節省了紙張和機器所花費的高額成本。如《浙江大學學報》就實行了單篇論文為單位的“在線優先出版”(Online First)措施,并實現了在浙江大學出版社、學報網站、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及教育部科技論文在線等多平臺的優先出版,論文周期大大縮短。
雖然由在線發表后的社區評論代替傳統的編輯審稿和同行評議一直頗有爭議,但這種出版模式尊重了作者的發現權,即因科學發現、經評審而獲得的榮譽和物質獎勵權利,保障了具有領先意義成果的首發權,保護了作為作者版權的知識產權。當然,先發后審模式在合理性與嚴肅性方面也具有自身的先天性缺陷,因此,為保證科學研究的公正性、權威性和前沿性,就需要對先發后審模式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正。也就是說,論文在線只是對于論文觀點的一種確認,是一種認證行為,嚴格地遴選、把關和編輯依然必不可少,傳統的三審制和同行評議制仍舊要發揮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這樣既能保證原創思想的作者權利,又能提高學術期刊的出版效率。為進一步去除先發后審模式的弊端,為改革傳統的“同行匿名審稿制度”而創辦的Science Open雜志,是一個可資參照的樣本。Science Open雜志的流程大致如下:第一步是編輯部請專人檢查投稿論文,以剔除反科學的內容。第二步是在線發表達到編輯部內部檢查標準的論文,由編輯部進行排版。第三步是進行同行評審,而且,評審人員必須實名,評審意見必須公開。如果審稿人與作者有學術聯系,系統會“特別”顯示強調出來;如果論文評審出現技術性錯誤,期刊還會給作者兩次申訴機會。事實上,Science Open雜志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義了“出版”,即出版本質上是出來,然后再由科學共同體進行討論和檢驗。對于學術期刊來講,這種先發后審的修正模式可以吸引和留存優質稿件,客觀上提高期刊的權威性與影響力,提升學術期刊質量。
另一方面,通過在線網絡和社交媒體客戶端,出版社或發行機構可以將學術期刊極具專業水平的分析見解和富有參考價值的學術內容進行加工或可視化處理,提供到移動平臺以發掘潛在的用戶群體,增強期刊的滲透力。在這方面,創刊于2012年6月的在線開放獲取國際學術期刊Peer J的行銷方式值得借鑒。首先,Peer J 基于開放獲取的文章內容可以保證在第一時間被Google Scholar,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Pub Med,Pub Med Central,Scopus及ACS等數據庫和知名檢索機構檢索到,學術傳播的時效性、首創性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其次,每篇所投論文都配發有唯一的電子標識符,作者待刊發文章的首發權和著作權得到充分保護,用戶的原創性創作投稿也受到激勵;再次,基于網絡單篇文章影響因子評價方法的使用促使學術期刊傳播中的文章被閱讀、引用、轉載、轉發、評論、在線圖書館收錄等數據資料得以有效采集,期刊傳播效果得到透明化監測與評估。[12]
就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傳播而言,除建立數據庫、官方主頁、官方博客、官方微博、官方APP客戶端外,學術期刊還可以建立微信公眾號或訂閱號等,以便讓用戶隨時隨地登錄,了解投稿信息、期刊公告、學術會議、過刊文獻及論文下載等最新服務。而且,學術期刊還可以鼓勵編輯使用微博、微信等工具,通過“微編輯”平臺創新用戶服務模式,利用微博形成自媒體用戶圈,并進一步利用圈的效應進行分享、轉發、轉載等,使期刊信息內容得到快速的傳播。此外,通過激勵用戶邀請同仁同好就某一論文或研究熱點進行閱讀或評論,形成互動機制,期刊微信號可以成為期刊編輯、專家與用戶良性討論的公共平臺。在互動溝通服務中,用戶間的人際傳播得到強化,對于期刊的信息反饋與信息分析得以有效收集,學術期刊既可以培養忠誠用戶,又可以發掘潛在作者。更為重要的是,話題的及時更新和轉發擴散的加速還可同時提高學術期刊的知名度和輻射力。
總之,移動互聯網時代所產生的新媒介使用制造了嶄新的閱讀場景,而內容產品的生產者對于用戶的爭取就必然爭取用戶所在的碎片化和移動化場景,投審稿程序數字化、數據資源在線獲取、與社交網絡緊密結合從而成為學術期刊出版的必然趨勢,也是現代出版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學術期刊不僅是科學信息的傳播媒介,更是一種品牌資源。吸引大量高水準的作者、刊發高品質的論文,并及時把握學術前沿成果,是學術期刊品牌美譽度的直接體現,二者相輔相成、良性循環,最終助推中國學術期刊向國際一流期刊發展。
參考文獻:
[1]彭蘭.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J].新聞記者,2015(3).
[2]孫萬軍,朱曙光.數字革命催生的英美出版產業鏈融合與出版服務業的繁榮[J].科技與出版,2015(4).
[3]孫萬軍,朱曙光.數字革命催生的英美出版產業鏈融合與出版服務業的繁榮[J].科技與出版,2015(4).
[4]徐銘瞳,吳星.國際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創新模式的思考與啟示[J].科技與出版,2015(4).
[5]徐銘瞳,吳星.國際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創新模式的思考與啟示[J].科技與出版,2015(4).
[6]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EB/OL].http:///,2014-12-18.
[7]劉佩英,張揚,徐建梅.論學術出版之數字化營銷[J].中國編輯,2015(1).
[8]吳志祥,蘇新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的發展軌跡及啟示[J].圖書與情報,2015(1).
[9]任勝利.國際學術期刊出版的數字化發展[J/OL].中國社會科學報,/xspj/201411/t20141105_1391000.Shtml,2013-11-29.
[10]張慧萍.信息技術在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0(12).
[11]Sebastian Alers.Rethinking Scientific Publishing[EB/OL]..https:///editorial/04c2b65c-2966-4ac4-9037-8cdf9d9edb3e;jsessionid=yJ-817mdTJKn7cGhI5F98uUa.master:so-app1-prd?0.
1 數字技術概述
數字技術主要就是指借助多種信息,例如聲、像、圖、文等進行信息的加工、傳送、還原以及存儲。數字技術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速度快捷。通過數字技術進行信息傳播速度快,具有實時性的特點,能夠滿足現代化印刷出版行業的需求[1]。
2)保密性強。利用現代化數字技術能夠對一些重要信息資源進行保密,避免重要信息被竊取等問題的發生。3)效率高。將數字技術應用到印刷出版行業中還能夠提高整個印刷出版行業的生產效率,促進整個行業的優化升級,實現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2 數字化技術對出版文化的影響
在數字技術對出版文化的影響方面,主要涉及到對出版媒介的影響、對出版觀念的影響、對印刷出版產品的影響、對出版產品營銷方式的影響等等,下面結合具體的影響進行詳細的分析。
2.1 數字技術對出版媒介的影響
在傳統的印刷出版行業中,印刷出版的媒介主要為紙質,例如報刊、報紙等,而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印刷出版媒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網絡出版市場已經全面形成,很多現代化的數字讀物相繼誕生,一方面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另外一方面也改變了出版文化[2]。具體如下:利用數字化技術能夠建立印刷出版現代化信息系統,提高了印刷出版的效率,將出版媒介進一步擴展,形成了多樣化的出版媒介,適應了社會的發展需求。此外,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出版信息的存儲,能夠實現大量信息的傳播,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2.2 數字技術對出版觀念的影響
在傳統的印刷出版觀念中,主要是利用實物傳播渠道進行知識的傳播和擴散,而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及數字技術在印刷出版行業中不斷的應用,出版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知識的傳播渠道不再局限在實物,而是在印刷出版行業中,以數字化信息為渠道進行傳播,如各種互聯網渠道、各種移動終端等,在傳播文化的同時,也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使人們在知識和信息獲取方面更加多元化和豐富化,對印刷出版行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3]。
2.3 數字技術對出版產品的影響
在數字技術對印刷出版產品的影響方面,主要包括如下的內容:出版產品的形式變得多樣化,在數字技術未出現之前,出版產品的形式較為單一,農業論文主要以圖書、報刊的形式出現,而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電子出版產品、網絡出版產品以多形態的形式出現,擴大了出版產品的傳播范圍以及社會的影響,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印刷出版產品在數字技術的影響下會出現更多的形式,能夠滿足讀者的閱讀及使用需求,同時對印刷出版社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4]。
2.4 數字技術對出版產品營銷方式的影響
印刷出版行業的發展一方面實現了文化及信息的傳播,推動了社會文化的進步,另外一方面也具有盈利的目的。印刷出版行業結合社會的需求,出版相應的產品,并進行出版產品的營銷。在傳統的印刷出版產品的營銷方面,主要以紙質出版市場為主,通過不斷的占領紙質出版市場的份額,獲得相應的利潤[5]。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及與印刷出版行業的有效融合,印刷出版產品的營銷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例如,互聯網營銷、利用數字化廣告獲利等等,在此種營銷模式下,印刷出版行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也獲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推動了印刷出版行業的優化升級,對整個印刷出版行業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應立足當下,結合目前印刷出版行業的發展現狀,將現代化數字技術進行有效的應用,以提高整個印刷出版行業的生產效率。
3 結論
實際上,印刷出版行業的發展代表著我國知識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印刷出版主要是作為知識的載體進行知識的傳播,同時也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印刷出版行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以數字化技術與印刷出版行業的融合最為典型,形成了獨特的出版文化,推動了印刷出版行業的優化
升級。
參考文獻
[1]董中鋒.論出版文化的亞文化[J].出版科學,2016,13(1):154-155.
[2]丁心鏡.新形勢下出版文化的歷史創新與時代擔當[J].中國出版,2013,11(15):109-110.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3-0105-02
20世紀80年代初,著名未來學大師及社會思想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便預言大數據(big data)將成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上至國家的重大決策,下至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信息均被數字化,并得到有效的儲存。邁入21世紀,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時代――大數據時代,它強調信息技術的重點由“技術”轉變為“信息”。因此,在以信息為基礎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大數據勢必引發其組織決策和業務流程等方面的根本性變革。而為學術研究服務的科技期刊在大數據時代浪潮中,又將面對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呢?
一、大數據的概念與特征
大數據,又稱為巨量資料或海量資料;其是由數量巨大、結構復雜、類型繁多的數據資料構成的數據集合,是以“云計算”為基礎技術支持的數據處理和應用模式。大數據技術是通過集成共享數據,將分散的數據資源轉變為集中的智力資源和知識服務能力。研究機構Garter定義“大數據”為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源。簡而言之,從各種類型數據中,快速獲得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數據技術。
大數據的特征通常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數據體量巨大(Volume)、數據類型繁多(Variety)、價值密度低(Value)、處理速度快(Velocity)。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大數據的4V特征,也是大數據區別于傳統數據的顯著特征。
二、大數據時代下科技期刊面臨的機遇
1.出版形態的多樣化。大數據時代,在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環境下,傳統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已悄然向大數據平臺、多媒介及全媒體模式轉型。科技期刊數據化集群建設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大數據技術的成熟與推廣,隨著大數據平臺技術的建立,科技期刊實現了內容的自主優化、信息服務的個性化,以及出版發行模式的多元化,科技期刊將向著在線投稿及評議系統、編輯管理系統和增值服務系統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大數據期刊平臺的構建將通過期刊內容推薦系統、流計算、期刊數據庫和期刊信息整合與治理四大功能板塊完成[1]。大多數科技期刊所采用的紙質媒介,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已不能滿足讀者的閱讀體驗,網絡、無線、手持閱讀器的全媒體出版要求凸顯。傳統紙質科技期刊傳播媒介將呈多樣化、全媒體的發展態勢,物聯網、互聯網、移動智能終端等技術平臺,都已成為科技期刊傳播的重要媒介。科技期刊利用數字化、多媒介、全媒體的出版模式,在為讀者提供平面媒體與數字媒體相結合的全新視聽閱讀感受的同時,也獲得了更多途徑和更深層次的推廣效果。
2.業務流程的智能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云計算技術的成熟,使得任何復雜的數據都可以實現定量化分析[2]。因此,導致編輯工作流程中的信息收集、加工、傳遞等過程的智能化成為可能。科技期刊編輯的目標是將知識差大,且讀者或該領域從業人員感興趣的論文從眾多稿件中挑選出來,體現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就是組稿策劃和審稿過程[3]。而過去這一編輯流程基本依靠編輯人員的經驗、價值觀或學術專家提出的建議完成。而現在大數據技術將科技期刊歷史出版物數據化,將全社會、全行業的科技成果數據化,并將這些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從中獲得真實、客觀、準確、全面的學術信息,從而為科技期刊的選題策劃、組稿及審稿提供依據。可以想象在大數據技術提供的真實、客觀、準確、全面的學術信息下,那些“一稿多投”或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的問題稿件,將無處遁形。在信息的加工過程中,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將過去編輯流程中,因編輯習慣不同或各期刊要求各異,而無統一標準的編輯規則模式轉化為統一、有序的編輯規則模式。在這種編輯規則模式下,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或軟件,有可能實現稿件的計算機“預編輯”。從而減少編輯的重復勞動和簡單勞動,提升編輯質量和編輯效率。
3.評價規則的多元化。目前,對科技期刊及論文的質量和影響力的評估,普遍采用基于文獻計量學的評價體系,如影響因子和被引頻次。然而,由于模擬數據時代采集的數據樣本量小、種類少,導致科技期刊界對定性或定量評價的優劣爭議不斷[4]。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文本分析、語義分析、專家印象評估及同行評估等方法,可以實現對科技期刊的定性評價。通過期刊影響因子動態跟蹤、論文被引動態跟蹤、論文瀏覽及下載量動態跟蹤等方法,可以實現對科技期刊的動態評價。通過專家反饋信息采集、同行引用反饋信息采集、讀者反饋與推薦信息采集、廠商應用效果市場反饋信息采集等方法,可以實現對科技期刊客觀評價。因此,基于大數據平臺的科技期刊及論文評估是定性與定量、歷史與現代、靜態與動態、學術價值和經濟效益、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多元化、綜合性科學評價機制[5]。
4.營銷模式以品牌營銷為主。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的營銷模式是將文化價值、創新價值、版權價值和廣告價值融為一體的新型商業模式。文化價值即科技期刊的學術品牌,是科技期刊建設的最主要目標,有文化內涵、科技含量及藝術價值的品牌形象,不僅保證了科技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更是吸引讀者的關鍵,從而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實現科技期刊的良性發展。創新價值即是以創新為突破口的跨媒介融合出版,利用大數據技術獲取受眾群體的核心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掌握市場動向,并及時提出有創新性的營銷策略,是科技期刊出版單位需要具備的專業能力。印刷時代建立的傳統版權原則和制度,在大數據時代受到了根本性動搖,傳統版權規則所確立的利益觀、價值觀,以及商業模式也被逐漸解構,特別是隨著數字出版的蓬勃發展,版權資源潛在的巨大市場和價值被重新挖掘和開發。版權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版權資源成為爭奪主戰場,版權資源的價值亟須重塑[6]。大數據時代,出版載體已向跨行業全媒體模式轉變,出版形態也更加豐富,廣告形式不僅僅局限在傳統期刊投放的平面廣告,聲音、動畫、影像等多媒體形式的廣告將有效地與科技期刊的主題報道內容相結合,讀者在閱讀雜志內容的同時,也反復接受了產品的展示與推廣,加強了品牌宣傳效果,真正達到廣而告知的目的。
5.出版編輯理念面臨的機遇。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要求科技期刊的編輯工作從傳統的文字編輯加工,轉變為全媒體新出版語境下的數字編輯。數字編輯的定義是:在數字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網絡原創文學、網絡教育出版物、網絡地圖、數字音樂、數字視頻、網絡動漫、網絡游戲、數字音像制品、手機出版等出版過程中,從事選題策劃、組織稿件、審核把關和加工整理的專業技術人員[7]。這就要求科技期刊編輯首先從思想上樹立數字編輯理念,深刻理解大數據時代,數字出版背景下編輯工作不斷追求創新和數字技術應用的要求。科技期刊數字出版編輯在推廣重要學術成果、傳播科技文化知識、促進科技期刊發展進程中,不僅是實現期刊全媒體化的先行軍,更是數字出版技術創新的開拓者。數字出版編輯應順應數字出版的潮流,更新數字化出版的編輯理念,主動參與文化、科技成果的數據化,并積極實現數字信息的加工與傳播。在讀者服務方面,編輯也利用大數據技術提供的精準信息,實現對目標消費群體的個體化信息推送,提供更為精準服務。數字出版編輯要不斷適應數字理念的創新,以適應大數據時代不斷深化的移動互聯網終端輸入內容智能化的趨勢[8]。
三、大數據時代下科技期刊面臨的挑戰
1.信息透明化導致期刊生存環境競爭激烈。通過大數據技術,所有科技期刊都將在一個更為透明的環境中生存。所有科技期刊的評價指標,都將作為公共信息,而被公之于眾。例如,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每年都會將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收錄期刊的主要計量指標,如核心總被引頻次、核心影響因子、核心即年指標等,以引證報告的形式,提供給大眾。在這些細化和量化的數據信息面前,科技期刊的優劣勢一目了然。這必將造成優秀期刊的良性發展和劣質期刊的自我淘汰。這種數據公開機制,有可能導致某些優質期刊或優勢學科領域的期刊獲得更多的讀者和作者資源,而對于新創辦的期刊和某些弱勢學科領域的期刊將進入一個更為不利的生存態勢之中。
2.對科技期刊編輯人才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大數據理念深入人心,大數據技術的日臻成熟,數字化出版必將成為科技期刊的主要出版形式[9]。因此,數字化編輯也將成為科技期刊編輯工作者的新要求。編輯工作者不僅應具備組稿策劃、文字編輯加工能力外,還應具備內容擴展、內容研究、內容創作等能力,以適應科技期刊在大數據時代下的數字化發展。
3.傳統的盈利模式不再滿足期刊的發展需求。在科技期刊數字化進程中,科技期刊文章無償向全社會提供閱讀已成為必然趨勢。因此,依靠紙質發行、有償下載閱讀的傳統盈利模式,已不能滿足期刊的發展要求。然而,在將來期刊出版社或編輯部是否能成為數據運營的主體,也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數據庫運營商有可能通過與科技期刊共同建立和運行數字化出版平臺,或開發數字化產品,來分享雜志的發行和廣告收入。
由此可見,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科技期刊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作為科技期刊的從業者,我們要抓住這些機遇,迎接挑戰,完成科技期刊的完美轉型,盡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期刊集群化。
參考文獻:
[1] 丁田.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的未來形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
[2] 賈曉青,王萍,陳清蓮.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編輯思維拓展[J].出版科學,2014(6).
[3] 張小強,張蘋,呂賽英.從信息傳播角度看科技期刊編輯出版過程及其優化[J].編輯學報,2007(3).
[4] 朱劍.量化指標:學術期刊不能承受之輕――評《全國報紙期刊出版質量綜合評估指標體系(試行)》[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
[5] 柴英,馬婧.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功能的變革[J].編輯之友,2014(6).
[6] 張勤.試論大數據時代版權資源的價值重塑[J].中國出版, 2015(11).
(一)營銷費用投入大,收效不顯著。以外匯理財產品為例:國內主要商業銀行中行、建行、招行、民生推出外匯理財產品后,一些外資銀行如渣打銀行、匯豐銀行、荷銀也相繼加入了這一市場爭奪拼殺,各家銀行都使出渾身解數,爭奪投資者。本土商業銀行斥巨資投入投資理財服務業務,欲于外資銀行試比高。但其行為令人費解,仿佛誰投入越大,誰就是最大的贏家。經過調查,上海、北京、廣州、鄭州、重慶的消費者對于各銀行外匯理財產品的認知狀況普遍反映較差。他們被國內種類繁多的理財產品弄得眼花繚亂,不知所措,面對眾多“看起來差不多的”的產品,變的更加無所適從,邊際消費量一路走低。
(二)品牌意識薄弱,整合力不強。不可否認,我國當前的金融產品,例如上述所說的外匯理財產品,擁有很多“牌子”,金融機構看上去忙個不停,也做了很多努力去打造、去維護,但重視程度依然不夠,沒有進行全面系統的品牌規劃,絕大多數做的只是品牌的一個方面、一個局部,往往想到什么做什么:或廣告,或包裝,或渠道,每個企業都強調自以為重要的環節,但很少有企業把品牌的各個方面都做到位。幾年下來,其品牌資產并沒有得到切實有效的積累和加強。我國金融企業關于品牌的整合意識還比較薄弱,品牌的努力還停留在某個方面。
(三)產品營銷論文缺乏策略,隨意性大。對于營銷決策,本土金融機構還是更多地傾向于拍腦袋做決定,營銷人員不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營銷策略缺乏長期性、穩定性,從而最終影響了其業務的發展。
(四)營銷方法落后,人才缺乏。我國本土金融機構的產品營銷論文,主要依靠定性的、人為控制的直接管理方法,導致金融產品營銷論文的專業程度和效率較低。特別是信息的傳遞效率低下,使信息在上行下達過程中出現了人為拖延,導致高層與執行層步調上的不一致,影響執行層在面臨突發事件中的變通速度。
二、產品營銷論文按照“駱駝與兔子”理論提出幾點建議
“駱駝與兔子”理論是由我國營銷學專家路長全教授提出的。他認為,剛進入國內的外資金融機構,資金實力雄厚,因為自身規模效應的需要,在產品營銷論文中一般講求戰略管理,對體系、流程、規模、溝通要求高。在金融產品營銷論文中他們做得起大投入、大產出,所以可以稱之為駱駝,骨架大,有足夠的資本,在市場上可以靠一定時期的虧損來獲取未來更大的回報;而我國本土金融機構普遍較小,絕大多數在未來10年內都很難達到他們的規模,與他們相比是弱者,可以稱之為兔子,其最大的特點應該是要有速度,所以我國本土金融機構要談效率,談速度,談利潤,談策略。在缺乏大量金融資本支持的情況下,想用金錢和時間來堆積業績是絕對不行的。反思現狀,弱者與強者怎樣談競爭?按照“駱駝與兔子”產品營銷論文理論所闡述的觀點,惟有找一支營銷支點,在渠道上,在速度與策略上,在品牌的建立與促銷上與之抗爭。
(一)建立自己的品牌,找到營銷的靶心。國際著名營銷大師菲力普?科特勒曾經說過:營銷的藝術就是建立品牌的藝術。因為對于一個致力于建設長青基業的企業來說,她所塑造的品牌將是她在多年后賴以生存的法寶。從全球范圍內來看,今天最著名的金融企業,不論是匯豐,還是花旗,其最寶貴的財產不是企業雄厚的資金,不是豐富的管理經驗,甚至不是技術能力,而是品牌。原因何在?因為成功的品牌能使產品增值,成功的品牌能獲得更大的利潤,成功的品牌是市場的通行證。更為重要的是,成功的品牌是消費者的朋友,值得消費者信賴,因為沒有人會拒絕朋友的誠意推薦,而去選擇陌生的產品。
(二)堅持品牌形象和品牌核心價值的統一。縱觀全球,堅持全面完整的品牌塑造,是一些國際品牌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門,這已成為許多國際一流品牌的共識。例如美國花旗銀行宣揚的是其“開創優越理財典范,財富增值更為可觀;彰顯尊貴,專業周到的貼身銀行服務”,匯豐銀行提倡的是“環球金融,地方智慧”的專家性質。盡管花旗、匯豐的廣告中,人物、廣告語、情節都會經常變化,但在品牌營銷的各個方面,卻始終承載著他們“銀行專家,卓越理財”的品牌個性、精神內涵與價值觀。
(三)堅持品牌形象的全面塑造。品牌是所有因素的總和,是一個整合的概念。所以僅產品好、包裝好,或僅廣告好、概念好,都不夠。品牌應該是有關消費者認知產品經驗的總和:從產品性能、品質、包裝、價格到銷售環境,從產品陳列、售點廣告、賣場氣氛到銷售說辭、服務態度、員工行為、商務禮儀,從企業聲望、媒介輿論、大眾口碑到廣告氣質、設計風格,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都會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理解。在金融理財產品層出不窮的今天,消費者有太多的選擇。企業要成功得更快更久,就必須像所有成功的國際品牌一樣重視品牌的全面建設,在每一個細節上都竭盡全力。
(四)剔除主觀因素,用市場分析說話。國際大公司習慣進行大規模的市場調研,依據產品的成長性,將市場縱向劃分為產品的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建立監控體系,分別為不同時期的產品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不斷觀察各個時期的銷售量、市場份額、損失,以及客戶滿意程度,及時觀察發現產品營銷論文過程中的錯誤,從而進行正確的市場選擇和定位。處于導入期的金融投資產品剛投放市場,由于逆選擇等其他原因,金融投資產品設計還未定型,產品處于試銷階段,風險大、成本高,基本無利潤。并且金融機構難以在短期內建立高效率的分銷模型和最理想的營銷渠道,這時可以選擇高價格高促銷的雙高營銷策略,加強產品的包裝,制作出來能夠體現和說明投資理財產品特征的一系列具有視覺沖擊力,意念性的說明書、圖片、標志、廣告等,使金融產品新穎具有特色,滿足客戶求新心理強的特點,“先聲奪人”,迅速占領市場。產品經過導入期的試銷進入成長期后,大多為客戶所了解和接受,形成了比較廣泛的市場需求,同時銷售已經取得了比較成功的經驗,利潤迅速增長。但由于金融投資產品易于仿效,會出現“搭便車”的情況,將有大量的相關產品進入,市場同業競爭激烈。這時經過市場調研后,要積極創建新的解決方案,開拓新渠道、拓展新市場、建立新網點;加強促銷,建立和運用蘊藏著潛在價值的客戶機制,在適當的時機調整價格,找到很有發展潛力的客戶,增加客戶對本產品的信任感和忠誠度。同時,要適時地將客戶進行歸納,知道哪些是最有利可圖的客戶,哪些是最無利可圖的客戶。通過這樣的比較,降低企業不必要的成本和努力,從而達到利潤最大化。進入成熟期后,金融產品和銷售量基本已達到飽和狀態,銷售量增幅趨緩,利潤開始穩中有降。此時就應重新研究市場策略,在穩定老客戶的同時,積極尋求新客戶;要重新為產品定位,延長其產品的生命周期,以最有利的市場來贏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從而增加眼前利潤。新晨
(五)塑立優秀的企業精神,加強營銷人才的培養。“偉大的產品產生于營銷部門”,科特勒的這個觀點充分說明了產品營銷論文要以人為本,花最高的努力,去培養和尋找最合適的營銷人員。領導要以身作則,不可朝令夕改;營銷人員要熟悉崗內工作,理解和掌握工作要點,積極努力地去發現和解決問題,不論是企業廣告還是與企業目標相關的贊助活動,拿出自己的熱情,反復宣傳產品理念,成為金融產品的徹底傳播者。
(一)營銷費用投入大,收效不顯著。以外匯理財產品為例:國內主要商業銀行中行、建行、招行、民生推出外匯理財產品后,一些外資銀行如渣打銀行、匯豐銀行、荷銀也相繼加入了這一市場爭奪拼殺,各家銀行都使出渾身解數,爭奪投資者。本土商業銀行斥巨資投入投資理財服務業務,欲于外資銀行試比高。但其行為令人費解,仿佛誰投入越大,誰就是最大的贏家。經過調查,上海、北京、廣州、鄭州、重慶的消費者對于各銀行外匯理財產品的認知狀況普遍反映較差。他們被國內種類繁多的理財產品弄得眼花繚亂,不知所措,面對眾多“看起來差不多的”的產品,變的更加無所適從,邊際消費量一路走低。
(二)品牌意識薄弱,整合力不強。不可否認,我國當前的金融產品,例如上述所說的外匯理財產品,擁有很多“牌子”,金融機構看上去忙個不停,也做了很多努力去打造、去維護,但重視程度依然不夠,沒有進行全面系統的品牌規劃,絕大多數做的只是品牌的一個方面、一個局部,往往想到什么做什么:或廣告,或包裝,或渠道,每個企業都強調自以為重要的環節,但很少有企業把品牌的各個方面都做到位。幾年下來,其品牌資產并沒有得到切實有效的積累和加強。我國金融企業關于品牌的整合意識還比較薄弱,品牌的努力還停留在某個方面。
(三)產品營銷論文缺乏策略,隨意性大。對于營銷決策,本土金融機構還是更多地傾向于拍腦袋做決定,營銷人員不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營銷策略缺乏長期性、穩定性,從而最終影響了其業務的發展。
(四)營銷方法落后,人才缺乏。我國本土金融機構的產品營銷論文,主要依靠定性的、人為控制的直接管理方法,導致金融產品營銷論文的專業程度和效率較低。特別是信息的傳遞效率低下,使信息在上行下達過程中出現了人為拖延,導致高層與執行層步調上的不一致,影響執行層在面臨突發事件中的變通速度。
二、產品營銷論文按照“駱駝與兔子”理論提出幾點建議
“駱駝與兔子”理論是由我國營銷學專家路長全教授提出的。他認為,剛進入國內的外資金融機構,資金實力雄厚,因為自身規模效應的需要,在產品營銷論文中一般講求戰略管理,對體系、流程、規模、溝通要求高。在金融產品營銷論文中他們做得起大投入、大產出,所以可以稱之為駱駝,骨架大,有足夠的資本,在市場上可以靠一定時期的虧損來獲取未來更大的回報;而我國本土金融機構普遍較小,絕大多數在未來10年內都很難達到他們的規模,與他們相比是弱者,可以稱之為兔子,其最大的特點應該是要有速度,所以我國本土金融機構要談效率,談速度,談利潤,談策略。在缺乏大量金融資本支持的情況下,想用金錢和時間來堆積業績是絕對不行的。反思現狀,弱者與強者怎樣談競爭?按照“駱駝與兔子”理論所闡述的觀點,惟有找一支營銷支點,在渠道上,在速度與策略上,在品牌的建立與促銷上與之抗爭。
(一)建立自己的品牌,找到營銷的靶心。國際著名營銷大師菲力普?科特勒曾經說過:營銷的藝術就是建立品牌的藝術。因為對于一個致力于建設長青基業的企業來說,她所塑造的品牌將是她在多年后賴以生存的法寶。從全球范圍內來看,今天最著名的金融企業,不論是匯豐,還是花旗,其最寶貴的財產不是企業雄厚的資金,不是豐富的管理經驗,甚至不是技術能力,而是品牌。原因何在?因為成功的品牌能使產品增值,成功的品牌能獲得更大的利潤,成功的品牌是市場的通行證。更為重要的是,成功的品牌是消費者的朋友,值得消費者信賴,因為沒有人會拒絕朋友的誠意推薦,而去選擇陌生的產品。
(二)堅持品牌形象和品牌核心價值的統一。縱觀全球,堅持全面完整的品牌塑造,是一些國際品牌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門,這已成為許多國際一流品牌的共識。例如美國花旗銀行宣揚的是其“開創優越理財典范,財富增值更為可觀;彰顯尊貴,專業周到的貼身銀行服務”,匯豐銀行提倡的是“環球金融,地方智慧”的專家性質。盡管花旗、匯豐的廣告中,人物、廣告語、情節都會經常變化,但在品牌營銷的各個方面,卻始終承載著他們“銀行專家,卓越理財”的品牌個性、精神內涵與價值觀。
(三)堅持品牌形象的全面塑造。品牌是所有因素的總和,是一個整合的概念。所以僅產品好、包裝好,或僅廣告好、概念好,都不夠。品牌應該是有關消費者認知產品經驗的總和:從產品性能、品質、包裝、價格到銷售環境,從產品陳列、售點廣告、賣場氣氛到銷售說辭、服務態度、員工行為、商務禮儀,從企業聲望、媒介輿論、大眾口碑到廣告氣質、設計風格,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都會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理解。在金融理財產品層出不窮的今天,消費者有太多的選擇。企業要成功得更快更久,就必須像所有成功的國際品牌一樣重視品牌的全面建設,在每一個細節上都竭盡全力。
(四)剔除主觀因素,用市場分析說話。國際大公司習慣進行大規模的市場調研,依據產品的成長性,將市場縱向劃分為產品的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建立監控體系,分別為不同時期的產品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不斷觀察各個時期的銷售量、市場份額、損失,以及客戶滿意程度,及時觀察發現產品營銷論文過程中的錯誤,從而進行正確的市場選擇和定位。處于導入期的金融投資產品剛投放市場,由于逆選擇等其他原因,金融投資產品設計還未定型,產品處于試銷階段,風險大、成本高,基本無利潤。并且金融機構難以在短期內建立高效率的分銷模型和最理想的營銷渠道,這時可以選擇高價格高促銷的雙高營銷策略,加強產品的包裝,制作出來能夠體現和說明投資理財產品特征的一系列具有視覺沖擊力,意念性的說明書、圖片、標志、廣告等,使金融產品新穎具有特色,滿足客戶求新心理強的特點,“先聲奪人”,迅速占領市場。產品經過導入期的試銷進入成長期后,大多為客戶所了解和接受,形成了比較廣泛的市場需求,同時銷售已經取得了比較成功的經驗,利潤迅速增長。但由于金融投資產品易于仿效,會出現“搭便車”的情況,將有大量的相關產品進入,市場同業競爭激烈。這時經過市場調研后,要積極創建新的解決方案,開拓新渠道、拓展新市場、建立新網點;加強促銷,建立和運用蘊藏著潛在價值的客戶機制,在適當的時機調整價格,找到很有發展潛力的客戶,增加客戶對本產品的信任感和忠誠度。同時,要適時地將客戶進行歸納,知道哪些是最有利可圖的客戶,哪些是最無利可圖的客戶。通過這樣的比較,降低企業不必要的成本和努力,從而達到利潤最大化。進入成熟期后,金融產品和銷售量基本已達到飽和狀態,銷售量增幅趨緩,利潤開始穩中有降。此時就應重新研究市場策略,在穩定老客戶的同時,積極尋求新客戶;要重新為產品定位,延長其產品的生命周期,以最有利的市場來贏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從而增加眼前利潤。
(五)塑立優秀的企業精神,加強營銷人才的培養。“偉大的產品產生于營銷部門”,科特勒的這個觀點充分說明了產品營銷論文要以人為本,花最高的努力,去培養和尋找最合適的營銷人員。領導要以身作則,不可朝令夕改;營銷人員要熟悉崗內工作,理解和掌握工作要點,積極努力地去發現和解決問題,不論是企業廣告還是與企業目標相關的贊助活動,拿出自己的熱情,反復宣傳產品理念,成為金融產品的徹底傳播者。
摘 要:從國外科技期刊發展現狀、運作模式、發展特點與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并就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出路提出了見解,即創新與發展是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唯一出路。在創新與發展的過程中,應把握以下觀點:做好專業數據庫建設;加強與讀者群溝通;提升科技期刊品牌意識;全力打造科技期刊數字化。
關鍵詞 :科技期刊;運作模式:創新與發展;品牌意識;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05
1 國外科技期刊的運作模式及發展趨勢
1.1 國外科技期刊發展現狀
據統計,國際出版規模STM同行評議期刊約2.3萬種,這些STM期刊每年出版論文約140萬篇。21世紀以來,科技出版市場規模每年超過230億美元,而來自科技類期刊達到50%。在出版機構及影響力方面,STM是1 750種,4iley-Blackwe l1 700種,除了商業性出版機構外,還有協會非盈利機構的期刊,這些期刊包括美國化學會ACS,美國武力聯合會AIP,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英國武力學會、美國武力學會等,非盈利性期刊在行業內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如:2009年度SCI收錄的總被引頻次位居前10位的期刊,自然出版集團Nature排第1位;地域分布上,在STM期刊中,美英兩國分別占35.4%,20.4%,中國是1.55%;在論文數量上,前10位主要是美國、英國、荷蘭、德國、日本、法國、瑞士、俄羅斯,中國是114種,排第9位,目前已上升到第2位,整體增長都非常快,這主要得益于中國科研經費的投入, 2003年國家投入是1 540億,到2011年是8 687億,增長幅度非常大,有這么大的投入就有大的產出。根據目前數據分析,未來的5、6年以后,中國的論文數量可能超過美國和歐盟。雖然數量增加很快,但質量如何值得商榷。在語言方面,近半個世紀以來,科技出版和交流逐漸從國家性科學交流模式轉化為跨國交流模式。在SCI交流上,現在通行交流的方式就是英語,其他很難操作。世界學術期刊語種分布,英語64%,漢語7.8%,德語7.6%。
1.2 國外科技期刊運作模式
國外科技期刊大多采取主編負責制,其職責包括:把握方向、吸引稿源、制定稿件背景測定。在編輯方面,有專職模式和兼職模式,專職編輯負責組織稿件工作,兼職則是請科學家做一些審稿并作出最終決定。專職有利于快速、公平地處理稿件,但缺點是編輯需要有很強的專業背景和學術視野,成本較高。大部分采用兼職模式,優勢是專業背景較強、運行成本較低,缺點是難以保證統一的評審標準和公正性,審稿時效難以保證,而辦期刊最為重要和規范的是同行的評議。
目前,通行的出版模式有三種:一種是商業出版集團出版模式,主要是集團化出版模式,這是國際期刊出版的重要模式,國際大型出版集團20世紀中后期就開始資本強強聯合的舉措,整合和兼并出版期刊資源。愛思唯爾出版集團2010年銷售額為33億美元,發表的英文SIM文獻份額占26%,1999年正式推出電子期刊平臺,2010年有86%的收入來自數字化產品;第二種模式是專業協會出版模式,在目前的學習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美國化學學會,他們自己認為是非盈利機構,但真正談判的時候全是商業性的,并且做得非常好。ACS出版社是下屬的一個分支機構,是非常出色的化學類期刊,出版部門盈利性非常強,其原因是背后有美國化學學會支持的學術運作;第三種是專業期刊社,其典型的有Scinece和PNAS,他們分別屬于美國科學促進會和美國科學院,PNAS創刊1914年,1982年由月刊變為半月刊,后來是雙周刊,目前是周刊。傳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付費訂閱,這是科技期刊非常傳統的經營模式,隨著網絡平臺的發展,按照用戶的理念不同,制定不同類型的價格政策,針對機構、個人、會員、學生設有相應的國內價格和國外價格。隨著網絡期刊的出現,出現了印刷版與網絡版捆綁方式。另一種是開放獲取模式,主要有:①開放獲取期刊,完全開放,最有名的是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和英國生物醫學出版中心;②單篇論文開放獲取;③延遲開放獲取,最有名的是Cell;④開放存檔,建立開放存儲窗口,把論文放在免費使用的預印本以及可以免費索取到的地方。
1.3 國外科技期刊發展特點與趨勢
(1)網絡化。當今是計算機網絡平臺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國外科技期刊從投稿、審稿、編輯、制作、市場營銷等編輯出版全過程已實現網絡化,這使得學術期刊的出版形式、傳播手段、閱讀方式有變化,有的還是結構性的變化。所有的資料都必須是在線的,如果不是它就不可能存在,所有的資源都互聯,如果不是,它也不可能存在。科研人員獲取文獻的方式,目前主要是通過網絡形式獲取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占比高達96.1%。
(2)信息化。在內容提供網絡化的基礎上,科技期刊實現了信息服務的智能化和多樣化,同時增強了交互功能。為更好地滿足科研人員的需求,國外各主要科技出版機構普遍重視科技信息服務產品的研發。未來的論文呈現形式概括來說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印出來;第二階段是PDF;第三階段就是信息互動。另外還有可能的是視頻由作者介紹作品以及三維立體模式展現。因此,未來論文的展現會將以更加互動的模式展開。
(3)集團化。從科技期刊數量前5位的國際科技出版機構來看,其科技期刊出版數量已達到4 100多種,占國際科技期刊總數18%,而且這些科技期刊都是國際優秀的科技期刊,代表了國際科技期刊的水平。隨著數字出版技術的發展,科技期刊依托數字出版平臺傳播已是必然。但是數字出版平臺建設,既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又需要一定規模的科技期刊資源做支撐,因此單一科技期刊自建數字出版平臺并進行有效傳播,既不可能、也不現實。因此,科技期刊依托集團化的數字出版平臺進行有效傳播是必然的選擇。
(4)產業化。在國際上,科技期刊出版成為產業化發展態勢,已成不爭的事實。愛思唯爾2010年銷售額達到33億美元。在全球發表的英文科技醫學文獻份額中占26%。美國化學學會作為非盈利性機構,2009年已達到4.72億美元。
(5)國際化。科技期刊的競爭是爭取高水平的國際論文,科技期刊中心隨科學中心轉移而轉移,科技期刊編委會組成也會不斷調整,以加強高水平的論文組織。期刊邊際成本不斷增長,編輯、語言潤色、數據采集與服務等向低成本地區轉移。如印度、菲律賓等地為國際大型出版集團提供編輯出版服務。中國英文版期刊需要走出去,參與國際交流,編委會必須要國際化、并積極參與國際出版的合作,同時應還包括刊名調整等。
(6)OA策略。開發存取(Open Access 簡稱OA)是近年來出現的創新的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在數字化時代,科技家和科研機構大力呼吁科技期刊出版界采用OA策略,OA策略將成為一個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因為很多的科學機構給相關的科學研究所很多的經費,這其中也包括中國給了大量的資金購買儀器產生的成果,需要拿到國外去發表,然后再交費。另外,圖書館預訂期刊經費的限制,預定模式的限制,還有國際重要科技出版商由于市場壓力和自身發展的需求,正在不斷探索新的OA模式,他們在創辦新刊的時候,并先采取OA策略。總體上講,OA策略會成為未來科技期刊發展的趨勢。
2 創新是國內科技期刊建康發展的惟一出路
我國的科技期刊在國家自主創新體系中的作用,一直是期刊管理部門、科學界和科技期刊界不懈探究的重點和難點。由于各自所處位置不同及看問題的視角各異,因而對我國目前科技期刊發展存在的原因莫衷一是。筆者作為一名科技期刊編輯,愿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2.1 數據庫——科技期刊發展的基礎建設
科技期刊國際化特征的具體體現就是被國際上同行業的專業數據庫收錄,當前最為被業界推崇的是被 SCI 收錄。作為數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期刊大國,沒有自己的國際性數據庫也是中國科技期刊的切膚之痛。因此,應開展中國科技期刊發展戰略性研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有國際水準的高水平數據庫。同時國家出臺政策,將具有國家和地方政府級投入的科學研究報告首發于國內期刊,為高水平數據庫建設解決飲水之源。
2.2 讀者群——科技期刊發展的核心資源
對科技期刊而言,充足的稿源就是無窮的資源,在科技期刊辦刊的過程中,應把讀者放在第一位,應堅信讀者才是科技期刊生存的基礎和核心資源。目前,許多科技期刊與讀者的交流是單向的,讀者、作者缺少參與感,從而導致科技期刊喪失了最重要的資源。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目前國內的大多數科技期刊為了生存而辦刊,主要是滿足作者的需求,是為作者辦的刊,更多地是在思考如何為作者服務,而很少考慮讀者的需求,這從期刊的印數中就可以發現端倪。現實條件下,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加強與讀者的溝通與交流變得容易。為此,筆者提出了科技期刊編輯的追求:一是將期刊辦成社會與經濟效益完美結合的“雙效”期刊,二是使其成為讀者和作者都喜愛的“雙愛”期刊。
2.3 品牌——科技期刊發展的最高層面
在市場環境下,科技期刊運作方式遭遇瓶頸,如何創新經營模式,保持科技期刊持續健康發展,是對科技期刊經營者的一個考驗。為此,應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科技期刊品牌運作。科技期刊的運作具有不同的層次,而科技期刊的品牌運作應該是科技期刊運作的最高級階段和科技期刊發展的最高級層面。當前,相當多科技期刊的經營已由產品經營轉向期刊品牌經營,品牌成為科技期刊發展的無形資產與核心競爭力,成為科技期刊經營制勝的重要資源,因此,在科技期刊如林與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誰擁有了期刊品牌,誰就能贏得了期刊市場的主動權,而缺乏品牌的科技期刊很難在激烈的市場中得到生存與發展。二是創新科技期刊發展的模式。筆者認為,數字化時代的科技期刊成功經營模式應具有三個特征:①贏利方式的多元化。傳統收入(如發行與廣告)的比例逐步下降,新的贏利方式(如圖書、光盤、客戶資源、數據庫、網站、會展、論壇、品牌授權)將應運而生,一切可以與刊物自身資源和品牌相關的所有經營活動都可以納入這個范疇;②多條產業鏈相互交叉。科技期刊的經營不僅僅圍繞編輯、出版、發行、廣告這一系列環節來進行,而是不斷進行產業鏈的延伸甚至再造,而品牌將成為期刊經營產業鏈的核心;③資源整合互為基礎。科技期刊在經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內容、讀者、客戶、行業、品牌等資源,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應將它們充分地重新整合運用,進而發現新的經營空間,形成新的贏利方模式。
2.4 數字化——科技期刊走出去的開拓者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網絡閱讀為代表的、新的傳播形態與渠道則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的習慣,數字化、網絡化影響著科技期刊原有的編輯、出版、管理及經營模式,使科技期刊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科技期刊在數據庫建設、數字期刊平臺建設、網絡期刊、電子雜志、手機雜志等方面已經邁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由于受體制、機制、技術手段、人才等方面的條件制約,對于如何把現有的內容優勢轉化為信息化條件下的傳播優勢還缺乏可行的手段,對利用數字化創新期刊經營模式的動力不足,因而在期刊數字化進程中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目前,我國正在實施期刊“走出去”戰略,筆者認為,科技期刊只有網絡化才能實現“走出去”的戰略設想。科技期刊“走出去”就意味著科技期刊出版產業“走出去”,數字化網絡出版是科技期刊出版“走出去”的重要途徑。如“中國知網”出版的《中國科技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海外版)》,已在國外形成相當影響和一定品牌效應。同時也為我國期刊界“走出去”提供了經驗。
3 結語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穩步推進不僅為中國科技期刊發展創造了新的良好環境,也給科技期刊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期刊必須緊跟科學研究的步伐,由“科學記錄本”、“科學備忘錄”轉變為“科學創新啟示錄”、“科學評議書”,要根據科研重心的轉移來創新科技期刊內容、關注科技前沿進展、預測科技趨勢,以形成相互推動、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科研學術與科技期刊自身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游蘇寧.中國科技期刊的追求和出路[N].光明日報,2009-02-02
2 李晉悅.發展與創新,科技期刊才能做大做強[N].中華讀書報,2008-10-22
3 陳廣仁,蘇青.中國科技期刊面臨的挑戰及發展機遇[J].科技導報,2008(19)
4 金東.論科技期刊的營銷意識與營銷方法[J].編輯學報,2011(3)
5 袁桂清,游蘇寧,蔡麗楓,等.論中國科技期刊品牌評價與培育方法[J].編輯學報,2011(5)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要“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強化互聯網思維,將技術建設和內容建設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等新應用新業態,不斷提高技術研發水平,以新技術引領媒體融合發展、驅動媒體轉型升級。” 從西方到東方,從硅谷到北京,大數據的概念正被不斷地傳播與推廣,大數據無疑已成為新技術與和產業聚焦的熱點。因此,順應時代形式、力求創新發展無疑是科技期刊的必行之路,以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為契機,加快推進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乃是大勢所趨。
1 大數據與數字化出版
1.1 大數據
1.1.1 大數據的發展歷程
“大數據”一詞首次被提出是在2011年有關機構的研究報告――《大數據: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下一個新領馭》之中。這份報告研究了數據和文檔的狀態,同時分析了處理這些數據能夠釋放出的潛在價值。此后,IBM、甲骨文、EMC、SAP等全球IT巨頭紛紛把長期部署的海量數據設備、數據分析、商務智能等硬件、軟件與服務以“大數據”這一概念推向戰略前沿。大數據發展歷程如表1所示。
1.1.2 大數據的涵義
大數據(Big Data)又稱為巨量資料或海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對企業經營決策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咨詢。大數據具有4V特點,分別是海量化(Volume)、多樣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和價值化(Value)。這些特點預示著大數據將改變目前“IT”架構,將信息界變革的重點由“T(技術)”轉向“I(信息)”,以形態多樣且富有價值的數據為主體,借助一定的技術,分析得出大量額外的有價值信息和數據關系,幫助指導人們優化自身的決策和行為方式。
1.2 數字化出版
2010年新聞出版總署下發《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數字化出版定義為:“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內容編輯加工,并用網絡傳播數字內容產品的一種新型出版方式”。數字出版是一種全新的技術和文化形式,策劃、組稿、審稿、編輯加工、出版、發行等各個環節都應在網上完成,是融語義信息、聽覺信息、視覺信息、行為信息、符號信息于一體,突破時空、學科、語言的限制,將期刊帶入一個超立體空間和多維的環境。數字出版包括了三層遞進的含義,基本上反映了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從低到高的演進過程,見圖1。
2 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1 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面臨的機遇
2.1.1 有助于期刊出版模式多元
當前,雖然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已開發打造,但所提供的資源形態一般僅為文字或者圖片,相對較為單一,同時也尚未建立資源之間的關聯性。大數據環境下,科技期刊編輯可以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搜尋與分析,聚合優質資源,并利用數字出版技術、信息技術、知識挖掘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等,了解學術前沿情況,發現研究機構及相關作者的研究現狀,進行更深層次的選題策劃和組稿,并“協助”各類編輯軟件對日常稿件進行篩選、選擇審稿專家、、規范基本格式、校對等,快速完成資源的優化,為用戶提供多維的資源服務。科技期刊將改變以往以書、文獻等為單位的粗放型生產模式,轉而強調科研全過程的發表,為作者提供深入的知識服務,實現科技期刊跨學科、跨行業、多角度應用以及多媒體展現。
2.1.2 有助于期刊品牌價值提升
基于大數據的信息分析能夠成為科技期刊質量管理、規劃和決策等提供對維度的支持,有助于科技期刊品牌價值的提升。要善于利用大數據的預測功能,科技期刊編輯根據對用戶行為大數據的全面挖掘和分析,了解用戶的關注點和知識需求,預測未來科技的發展趨勢,展示學術前沿、熱電等,為編輯篩選、評判稿件提供學術依據和技術職稱,從而進行針對性約稿,開發學術前沿與熱點的專欄等,解決科技期刊內容創新度不高的問題。同時大數據應用過程中,科技期刊編輯可以了解作者近期的研究方向,推測遇到的問題,實現數字期刊的精準推送,一方面提高期刊論文的引用率,一方面培養作者群,擴大期刊的流通范圍,均有助于科技期刊品牌價值的提升。
科技論文出版周期長、流通環節不暢、時效性差等問題不僅廣被詬病,更直接影響到科技成果的認定、傳播和利用價值,以及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科技期刊編輯工作流程的優化,可以顯著提高工作效率,縮短論文的出版周期。大數據時代,作者、編輯、專家等的信息傳輸和決策行為均納入了數字化管理軌道,并與中外公共文獻數據庫實現了鏈接與共享,這使期刊編輯中的數據互通共享、數據計算分析及數字化作業成為可能,將對優化科技期刊編輯的工作流程提供幫助。科技期刊編輯智能型辦公系統將以多維度數據為基礎,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和人工智能計算工具,以達到減少重復勞動和簡單勞動,提升編輯質量與效率,縮短審稿周期,從而最終提高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2.2 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面臨的挑戰
2.2.1 保密工作更加復雜
當前,科技期刊發展進入數字出版時期,期刊編輯出版的數字化程度日益提高,投稿、審稿均已實現網絡化,開放存取平臺(如萬方、維普及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日益完善,覆蓋的期刊種類日益增多,國際檢索系統收納的中國科技期刊類別也越來越多,同時,媒體融合態勢明顯,網絡平臺種類增加,普及到數據庫、期刊網站、手機平臺等,特別是數字優先出版模式的出現,更是加快了科技期刊的出版速度。在學術指標評價方面,論文作者的學術指標往往以文章公開發表數量、原創性以及是否被EI、SCI等檢索為職稱評定的關鍵指標,科技期刊則以期刊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平均引文率、反應速率、期刊他引率、期刊被引半衰期等為指標,這些都是以科技期刊能夠網絡出版、具有強大的傳播能力為前提的。這就直接導致期刊發稿時效加強,科學研究原創性成果上網周期縮短。如果存在科研機構作者保密意識不強,科研成果定密標準認知不一,科技期刊出版單位保密審查不嚴,即使單篇發表作品看似沒有泄密,但在大數據分析技術下,泄密可能性將大幅增加。
2.2.2 期刊數字化建設水平較低
近年來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雖然得到了飛速發展,但與國外同行業相比,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產業僅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相對落后的數字化建設水平阻礙了大數據在科技期刊業的應用。目前信息的主要傳播方式為網絡傳播,加快推進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將有效促進國內外用戶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并通過積極向國外同行、國際重要檢索機構進行推送,擴大期刊的國際影響力。然而目前,國內很多科技期刊編輯尚對數字技術認識不足,局限于現有的出版模式。同時,科技期刊編輯的數字技術水平也普遍較低,缺乏推進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的自覺意識與主觀愿望。
在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論文的發稿時效和稿件審稿編輯周期都將大大加快,對期刊編輯和身高專家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了更高的挑戰。因此各個科技期刊編輯部不僅需要建立一支能適應新環境的具有高素質的編輯隊伍,還需要一批樂于奉獻的高水平審稿專家隊伍,在新的大數據環境下,需要作者、編輯和審稿專家協同努力,以適應新的編輯環境。
3 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生存與發展的對策
3.1 以發表優質稿件為宗旨,堅持推進期刊數字化建設
中國傳統的科技期刊還處于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期,要想在內容、管理等方面實現數據化運作,首先必須徹底推進期刊數字化。科技期刊編輯應主動順應這一潮流,并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推進期刊的數字化改革進程。期刊編輯出版工作者應該站在戰略高度,認識到期刊的數字化轉型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時展的必然趨勢。科技期刊編輯要不斷加強建設科技期刊數字化的自覺意識,主動尋找適應數字化出版需求的運營管理模式,從而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化出版業做出貢獻。但主動迎接大數據給予的發展契機的同時,科技期刊的定位應該是做優秀的內容提供商,因此,科技期刊編輯應認清并鞏固自身的核心價值所在,堅持優質稿件的辦刊理念。已經起步的數字型編輯普遍存在重技術、輕內容質量的問題。對于大數據的分析使用始終無法代替文化產業屬于人的精神創造活動,編輯只有對文字內容資源,包括稿件的收集、編輯加工、知識體系的分類等進行整合和管理,堅守角色定位,專注內容質量和價值提升,大數據才能在科技期刊業得到科學利用和持久發展。
3.2 以保密管理為抓手,堅持貫徹期刊保密審查制度
一是,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依據《新聞從業人員職務行為信息管理辦法》的原則和要求,加強期刊保密審查和監督工作,促使科技期刊出版單位落實保密制度和保密責任。二是,期刊出版單位要高度重視。要在日常管理中健全保密管理、嚴把保密審查、加強保密教育,通過物理隔離和定期檢查等做好稿件各環節的管理,加強對編輯人員的保密警示教育,針對保密審查中發現問題的稿件,要禁止編輯或其他人員通過任何渠道獲得或傳播稿件。三是,期刊編輯人員要高度重視。編輯要從思想上樹立會保密、善保密的堅實防線,應在日常業務中學習保密法律法規知識,牢固掌握保密的相關規定和業務技能,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保密意識認真貫徹執行保密審查制度。
3.3 以傳統編輯為基礎,堅持提升編輯人員信息素養
首先,科技期刊編輯要搞好選題策劃,除了通過參加會議與專家交流獲得選題外,還要善于挖掘和借助行業創新庫,實現信息的獲取、存取、交換、傳遞和應用,運用技術手段挖掘優質作者、尋找創新點及熱點等。其次,科技期刊編輯要搞好稿件審讀。編輯雖然不能對工作中涉及的專業領域做深入研究,但應對相關學科、領域的熱點問題以及今后的發展趨勢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科技期刊的編輯可以借助各類信息平臺為專家提供輔助審讀依據。如編輯可以根據期刊自身要求,將是否具有創新點作為投稿必要條件,并借助平臺提取稿件的創新點。第三,科技期刊編輯要借助大數據平臺搞好期刊營銷。編輯要運用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包括數據庫、網絡、多媒體等計算機應用新技術)將出版物中的文字視為信息符號,將文章進行碎片化處理,得到文章的標題、摘要、創新點、關鍵詞、主要內容、潛在用戶等信息。期刊編輯按照不同終端用戶需求對碎片進行打包和再加工,通過計算機技術完全能夠針對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完成對這些信息符號的不同處理,最后推送給各類終端用戶群。
基于網絡而興的數字化媒介被稱為新媒介,已經成為當前發展最快、影響深廣的最強勢媒介。2011年以來,中國數字化媒介用戶持續增長、應用不斷豐富、網絡化和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數字化媒介已經成為產品營銷推廣的新力量。
由于數字化媒介用戶的增長、應用的豐富等,已有許多的企業抓住時機,利用各種新媒介對自身及產品進行推廣,而無論采取哪一種推廣方式,用戶在使用或者購買企業產品時,都取決于用戶的需求和態度、外部因素等諸多因素。因此,在數字化媒介推廣日益發達的時代,研究數字化媒介推廣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的優勢
企業在品牌建設的過程中,品牌的傳播是最重要的環節,只有通過正確的渠道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才能傳播企業的品牌產品形象,才能收到預期效果。而傳播與媒介密不可分,當前的媒介環境正進入一個數字化媒介時代,數字化媒介推廣是基于特定產品的概念訴求與問題分析,對消費者進行針對性心理引導的一種營銷模式,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企業軟性滲透的商業策略在新媒介形式上的實現,通常借助媒介表達與輿論傳播使消費者認同某種概念、觀點和分析思路,從而達到企業品牌宣傳、產品銷售的目的。
數字化媒介推廣不僅憑借著互聯網等數字平臺的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擁有“廣度”、“覆蓋度”,更有著傳統媒介所沒有的“深度”。新媒介的魅力在于,可以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從而產生“深度”。新媒介推廣借助于新媒介中的受眾廣泛且深入的信息,達到讓用戶一起參加到具體的營銷活動中。例如,利用微博進行的話題討論:請認證名人、微博名人就某一個話題展開討論,微博用戶在參與話題討論的同時,就會對于企業產品進行思考,對于產品有了進一步認知與了解,從而企業可以憑借這樣的方式擴大想要推廣的品牌、產品的影響范圍。總的來說,其優勢包括:讓消費者自主選擇,并有效互動;有效降低營銷成本;提升廣告的創意空間;更精準化的客戶定位,滿足個性化需求;巨大的數據庫營銷資源可供挖掘。
研究模型的提出
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由美國學者戴維斯(Fred D.Davis,1986)根據理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延伸態度-意向的關系,在信息系統/計算機技術領域發展,用于解釋和預測人們對信息技術的接受程度。該模型已經獲得了大量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支持,旨在研究和預測使用者對信息系統接受的信念、態度和行為意向。TAM模型通過了解使用者與信息系統交互后的具體接受情況,嘗試研究人們為何接受或者拒絕信息系統,進而解釋使用者感知信息系統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與態度、行為意向和真正使用計算機行為之間的關系。
當前,技術接受模型被廣泛用于消費者移動互聯網服務、網上購物、微博營銷的領域,并且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基于TAM 模型研究,以及對我國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使用問題的研究和歸類,本文拓展了技術接受模型,在感知有用及感知易用的傳統技術接受模型基礎上,新增了符合研究內容的外部變量。認為影響用戶接受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使用的主要影響因子有:感知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使用的有用性、易用性和安全性,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使用的溝通性、熟悉性、售后擔心程度等。這些因子影響著用戶對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使用的態度、意向和行為,其拓展后的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
研究設計及數據分析
問卷設計和發放回收過程。本次調查設計出27個封閉式問題,問卷的評定采用量表的方法,將量尺分為五部分,分別以“很符合(很認同)”記5分、“符合(認同)”記4分、“一般”記3分、“不太符合(不太認同)”記2分、“很不符合(很不認同)”記1分。共有204位社會大眾、產品推廣負責人、數字化媒介工作人員等參與本次調查,共收到問卷204份,經過答卷矛盾題排查無效答卷27份,得到有效答卷177份。有效樣本的基本情況描述:本次調查共177人,其中男性82人,占總數的46.3%;年齡中,26-35歲人數最多,為71人,占總數的40.1%,其次為18-25的68人,占總數的38.4%;職業中,全日制學生為46人,占總數的26.0%,其次為其他19人,占總數的10.7%。
數據分析。問卷信度分析從表1中可以看到,Cronbach s alpha系數為0.903,表明本問卷信度較好。
相關性分析。基于上述論述,為了驗證圖1的模型框架,我們提出了以下假設:H1: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有用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H2: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易用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H3: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安全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H4: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溝通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H5: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熟悉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H6: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售后”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H7: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有用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意向”沒有影響。H8: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態度”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意向”沒有影響。本次研究采用pearson相關對兩個變量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P
模型假設驗證。H1: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有用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如表2,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拒絕原假設,認為感知有用性與態度存在顯著關系。感知有用性與態度為正相關關系,即感知有用性得分越高,態度得分也越高。H2: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易用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如表2,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拒絕原假設,認為感知易用性與態度存在顯著關系。感知易用性與態度為正相關關系,即感知易用性得分越高,態度得分也越高。H3: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安全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如表2,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拒絕原假設,認為感知安全性與態度存在顯著關系。感知安全性與態度為正相關關系,即感知安全性得分越高,態度得分也越高。H4: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溝通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 沒有影響。如表2,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拒絕原假設,認為感知溝通性與態度存在顯著關系。感知溝通性與態度為正相關關系,即感知溝通性得分越高,態度得分也越高。H5: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熟悉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如表2,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拒絕原假設,認為感知熟悉性與態度存在顯著關系。感知熟悉性與態度為正相關關系,即感知熟悉性得分越高,態度得分也越高。H6: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售后”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態度”沒有影響。如表2,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為0.096,大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接受原假設,認為售后與態度之間無顯著性關系。H7: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有用性”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意向” 沒有影響。如表2,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拒絕原假設,認為感知有用性與意向存在顯著關系。感知有用性與意向為正相關關系,即感知有用性得分越高,意向得分也越高。H8:用戶感知新媒體推廣的“態度”對其使用被推廣的產品的“意向”沒有影響。如表2,檢驗統計量的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拒絕原假設,認為態度與意向存在顯著關系。態度與意向為正相關關系,即態度得分越高,意向得分也越高。
結論
本論文基于TAM模型,結合我國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發展現狀和用戶使用多媒體推廣的行為的復雜性,構建了用戶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使用行為接受度模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和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感知有用”、“感知易用”、“感知安全”、“溝通性”、“熟悉性”,這五個因素對于“態度”有著積極的影響;“感知有用性”、“態度”這兩個因素,對于“意向”也有積極的影響。
研究表明,若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能讓用戶感受到有用、高效,體驗到簡單、方便操作,感到更加安全,溝通性更好,用戶也就更能接受和使用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服務。因此,企業在使用新媒介推廣時,可以加強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推廣過程的服務讓用戶感覺是有用的,如為用戶提供更加及時、精準、實惠的產品信息等,幫助用戶節約時間,提高效率。二是新媒體推廣的使用平臺是簡單易于操作的,用戶在購買、使用的過程中是方便快捷的,如操作界面清晰整潔、文字信息通俗易懂、操作流程方便容易,從而提高用戶與新媒體平臺的交互水平。三是提高用戶購買、使用產品服務的安全系數,以及提高瀏覽信息的真實性,讓用戶信任新媒體推廣。四是提高溝通性,可以開設用戶間溝通的平臺之外,增加企業與用戶之間的交流平臺,讓用戶增加對產品的了解,同時讓企業也更加了解用戶心理及對產品的需求。
數字化媒介營銷推廣作為新興的營銷推廣方式,企業在注重營銷推廣效果的影響因素時,也不能忽略用戶內在對產品的需求,結合推廣效果的影響因素與用戶產品需求,企業對于推廣產品也就有了更積極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魏武揮.新營銷及其出路[J].新營銷,2009(10)
當今,我國室內裝修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如何在這場機遇與挑戰中找到自己未來發展的位置,已經成為業界人士關注的焦點。本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以研究室內裝修行業中的家裝企業為例,以家裝行業在多媒體數字化背景下的商業運營模式為主體,通過對數字化平臺設計下的商業運營模式進行分析,結合網絡裝修平臺的發展情況,提出家裝企業基于網絡數字化平臺設計的多品牌、多行業交叉的商業模式。
一、我國家裝行業的規模及發展
“室內裝修”行業目前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公共空間環境為設計、施工主體的,建筑裝飾企業。一類是以家居空間環境為主的,家庭裝修企業。所謂“家庭裝修”(簡稱家裝),是指通過設計、施工等一定技術手段,利用材料、家具、織物等飾品對住宅空間進行改造和裝飾的過程。“家裝”這種新需求理念的產生,也促使了一個具有龐大的家裝產業鏈的行業的產生。在這個產業鏈中涉及的產業,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房地產、設計、施工、材料等內容外,還包括了家具、廚具、潔具、燈具、家電、廣告、營銷等等。其范圍之廣,市場行為之多樣性,需求之旺盛,使得這個“家裝”行業擁有著持續的發展動力和無窮的商機。
目前我國家裝市場的容量已經超過4萬億元的規模。但是,傳統家裝市場不規范,裝修公司之間競爭無底線,合同簽訂陷阱,消費者為了達到自身要求往往要支付超出原預算甚至翻倍的費用,如果沒有加價,消費者則可能被迫掉進另一陷阱,所用材料質量低下,以次充好或缺項漏項。這一系列問題的背后,都顯示了傳統家裝行業的產業鏈出現了困局,亟待求解。
二、“互聯網+”下的家裝行業
隨著這幾年我們國家網絡信息化的發展,現代消費意識的多元化對消費者的價值取向和消費行位產生了巨大的影像,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由單一的傳統型向多樣的現代型轉化。人們對信息的需求日益細化,對互聯網的需求也各式各樣,這就給功能綜合型的網絡系統及網絡信息業務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發展空間。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一些具備專業信息的信息平臺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資料的首要選擇。
在這種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家裝企業開始意識到為大眾服務的不再只是設計和施工,而是信息和需求,“互聯網 + 家裝”已迎來前所未有的契機。那么,如何將裝修與互聯網結合企業該如何轉變經營模式才能更好地適應當前的“互聯網+”時代?如何在當下掌握企業發展的先機?由于家裝行業的產業鏈太復雜,涉及的行業太多,再加上管理制度的缺失,導致家裝行業水很深,可暗箱操作的漏洞非常多。這就迫切需要借助一種透明的手段來改造傳統家裝行業,讓家裝的信息更透明,讓服務更到位。“互聯網”就是這樣一種很好的手段。
三、家裝行業網絡數字化平臺設計
1.家裝行業網絡數字化平臺設計
通過以上的分析發現,目前的客舳約易笆諧〈嬖謐乓恢忠求高品質、省時、省力還省錢的需求。這種需求將是未來家裝市場的主流,也是影響家裝行業未來發展的因素之一。要想滿足這種需求,使家裝行業能夠更好地發展,家裝行業就必須要創新與轉型。目前傳統企業紛紛涉足電子商務,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業務要想邁上新臺階,轉型電商無疑將成為關鍵。
家裝行業的創新與轉型可以依托“互聯網 +”這個平臺,利用這個平臺將“互聯網與家裝行業”相結合,通過結合,形成一種“家裝行業網絡數字化平臺”的新模式。所謂“家裝行業網絡數字化平臺”新模式,可以這樣理解:“家裝行業網絡數字化平臺”是以互聯網為平臺,業主通過網絡上的裝修網站直接與裝修公司、設計師、建材商等進行交易。通過這種方式來減少中間轉手環節,從而使業主買到的服務的價格比市場便宜很多,相應的,企業等到了大量的業務。在這個平臺中,以消費者的利益為核心,兼顧家裝公司及裝修產業的商業利益,使家裝行業產業鏈的各種產業能夠很好的結合,達到一種平衡,最大程度的減少產業鏈中的矛盾,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2.家裝行業網絡數字化平臺的特點
該平臺的設計定位于通過數字化的設計,給消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家裝解決方案,在該方案中包括設計、施工、材料采購、預算、家具配飾等一系列內容。這樣消費者的裝修工程不但省時省力,還更加的透明化,在價格上也能得到更多的實惠。
該平臺最大的特點在于信息量整合和信息的直觀透明化。該平臺中儲存著裝修產業體系中各個產業的產品信息、價格信息和產業規范等內容。通過這些信息,客艨梢院苤憊鄣匱褡約旱男棖螅決定自己的裝修形式及資金投入。
該平臺購買過程具備直觀透明化的特點,裝修公司和供貨商通過該平臺公開、透明地處理和共享信息,與消費者建立互信惠的良好商業關系。同時還可以保證平臺中的商家在最大程度上活的盈利,并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快捷方便的服務,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減少可能發生的糾紛。
3.家裝行業網絡數字化平臺的整合優勢
家裝行業網絡數字化平臺的整合優勢是多方面的。首先,該平臺實現了裝修公司、材料商、產品商和消費者的最優化組合。四者之間的利益原本就是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的。該平臺將這一關系利用互聯網的網絡和數字化的實體體現出來,使得該商業運作更有效率,操作更直接、方便。其次,該平臺實現了時間和空間上的整合。消費者只需要一臺電腦、一條網線,待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到當前最全的裝修信息和市場資訊,省去了四處奔走的時間和辛苦。
四、構建基于網絡數字化平臺的多品牌、多行業交叉的商業模式
1.網絡數字化平臺商業模式的構建方式
家裝企業在構建網絡數字化平臺的過程中,需要將自己放在企業和合作伙伴在內的整個行業產業鏈和家裝市場的大系統中思考。現在的裝修公司一般都是設計與裝修相結合的經營模式,這種經營模式雖然專業性會更強,但是對于裝修過程中所涉及的相關產業涉獵的很少,不同的產業之間交流較少,合作領域不寬泛。本文提出的多品牌、多行業交叉的商業模式是
基于網絡數字化平臺之上構建的一站式平臺家裝到戶的商業模式。消費者只需要一臺電腦、一條網線,待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到當前最全的裝修信息和市場資訊,坐享家裝的品質服務,也可以到線下的實體公司中去體驗。通過這種聯合多品牌、多行業交叉的商業經營模式,消費者可以輕松享受從裝修設計、施工、安裝等一系列,一站式的服務。
該經營模式將裝修過程分為裝修(風格)設計、材料選購、家居用品選購、施工、安裝、軟裝配飾和入住等八個過程的形式來為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裝修進程來選擇合適的商品和服務。該經營模式對于消費者來說,就是一個利用網絡數字平臺實現家庭裝修的工具,它可以使不懂家裝的人通過這個平臺輕松地完成裝修,使裝修的各個環節更加透明,減少裝修糾紛的產生。對于裝飾建材家居行業的供應商來說可以直接獲得消費者和訂單的渠道或平臺。網絡數字化平臺的多品牌、多行業交叉的商業模式將商品交易建立在互聯網,網絡數字化平臺之上,借助網絡的社會化,消費者輕松選擇優質的家裝產品和服務,降低交易風險。同時,借助第三方支付系統,比如支付寶作為支付工具,將支付寶所記錄的交易質量與誠信體系掛鉤,再加上交易評價系統的導入,理論上解決網上交易的風險問題,解決了消費者的后顧之憂。
2.網絡數字化平臺商業模式的盈利模式
網絡數字化平臺多品牌、多行業交叉的商業模式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銷售盈利。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在數字化平臺的基礎上與建材、家居、軟裝、裝修、裝飾等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利用平臺直接從其廠家采購商品。數字化平臺利用報紙、電視、網站等媒體為企業做宣傳推廣。消費者選擇好自己需要的商品后,通過下訂單通知平臺,平臺再經過一定的程序審查,審查通過后通知商家發貨。商家每賣出一件商品,就會按事先的約定比例給數字平臺一定的返利。如此良性循環,既給企業帶來了銷售利潤,也給數字平臺帶來銷售返利。這種 利模式可以零庫存,無需建立物流倉儲等設施,便于把握市場,可有效獲取用戶需求反饋,不依賴中間商,可為用戶過濾無用信息,能夠有效的推薦優良的產品。
五、關于家裝行業未來發展的思考
綜上所述,未來的家裝行業將會以一種全新的模式和渠道來呈現。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到實體店體驗產品,然后在互聯網數字平臺上或借助移動終端購買商品。同時,消費者溝通、提貨或送貨以及退換貨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由實體店來承擔。互聯網數字平臺成為“生產兼消費者”模式的實現平臺,也是互聯網營銷和大數據挖掘的平臺。因此,對于已經開展或者即將投入到家裝網絡數字化平臺建設的企業來說,改變傳統的競爭優勢和競爭戰略觀念勢在必行,必須樹立以消費者為本的理念,打破現有的顧客、品牌、產品種類、行業以及部門之間的界限,構建新型的業務體系,形成創新的業務經營模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