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8 23:29: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體育學院學年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多元文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Key words: multi-culture;ideal belief of college student;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1-0053-03
0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所有制及利益主體的多樣化影響著思想文化也逐漸趨向多樣化。尤其是隨著我國國際化進程的迅速推進、知識經濟的不斷更新及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西方各種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道德準則等意識形態不斷涌入我國,使我國社會的文化環境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計劃經濟時代高度集中統一和相對封閉的文化環境正被多種文化同時并存、更加開放的文化環境所取代。
在我國,多元文化體系的特點為:一方面,社會主義主導文化反映著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制度并為之服務;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大眾文化與不斷傳入我國的西方文化并存。這一發展趨勢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理想信念和行為方式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這就使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響下,認清形勢、積極應對、探索創新適時的對策方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對多元文化的一般性認識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個社會、國家和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種文化的總稱。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著多元文化。價值體系、思想觀念的差異滲透到方方面面,在不同的民族、社會階層、地域、年齡、性別、群體和宗教之間均存在著這種差異。就我國而言,文化的多元化主要表現為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并存。主流文化(正統文化)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處于支配地位的主導文化,亦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設,教育和科學事業,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等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內容。非主流文化是與主流文化相異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情趣、理想人格等文化觀念體系。西方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和傳統的儒家文化是非主流文化的主要形式。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作為主流文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受到了非主流文化的沖擊,中國當代文化構成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狀態。
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在多元文化社會里,不同的個性文化既有矛盾、沖突的一面,也有和諧共處的一面。由于文化是一個社會或社會群體所共同具有的價值觀、信仰和意義體系,所以文化沖突的實質是價值沖突。
多元文化其本身的存在對社會既有積極影響又有其消極影響。具體表現為:多元文化豐富發展了主流文化的內容,增強了主流文化發展內在動力,有利于滿足人們的多種精神需要,有助于社會穩定,是社會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多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人們信仰的迷茫與困惑、造成主流意識形態的淡化。當前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形勢紛繁復雜,人們對文化需求的多樣性,文化主體的多元化,加之外來文化的滲透,使得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2多元文化體系的存在和發展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積極與消極影響
大學生是時代的晴雨表,其思想的不穩定性和易受影響性使得多元文化既為其提供了找尋更多適合自己個性和趣味的文化的契機,而多元價值標準又沖擊著其思想特點、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使得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臨著新的嚴峻挑戰。
2.1 積極影響
2.1.1 在多元文化體系下,大學生的思想來源拓寬,文化豐富多彩,可以滿足其多方面的需求。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以及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各種文化紛紛傳入我國。現階段,我國除了反映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制度并為之服務的社會主義主導文化外,還存在歷史傳承的傳統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不斷興起且豐富多彩的大眾文化(如休閑文化、消費文化、娛樂文化等),也存在著不斷傳入我國的西方文化。
青年大學生是最容易接受和吸收各種外來文化、非主流文化的群體,他們熱切地渴望知曉東西方各國的文化知識、渴望了解五彩斑斕的文化習俗;而青年大學生作為一個個擁有不同的思想觀念、獨立樹立理想信念的文化接收主體,不同的人對于文化的需求有所不同,甚至于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對于文化的需求都大相徑庭。在多元文化體系下,這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環境開闊了大學生的觀察視野、拓寬了大學生的思想來源,使大學生的思想走出封閉和僵化狀態,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活躍和富有創造性,也滿足了其不盡相同的各種需求。
2.1.2 外來文化的不斷涌入,帶來了人類先進的文化成果,為大學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華、進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多元文化體系的背景,為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創造了條件,西方文化隨著國際間的經濟交流進一步滲透到了中華大地。西方文明中訴諸理性、崇尚知識、追求自由與平等的先進精神也逐漸滲透進入我國青年大學生的意識觀念之中;其領先于世界的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體系和現代觀點也改善了我國的教育體系;其大力發展科技、注重效率、銳意改革、科學管理的豐富經驗在我國也廣為流傳、掀起效仿熱潮。這些先進開明的精神、較成熟的學科知識體系、豐厚寶貴的經驗對于大學生而言,無疑是一筆可借鑒、可吸收的巨大寶貴財富。同時,通過對這些先進精神、知識體系、發展經驗的有意識地批判性吸收,也有利于我國不斷地補充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不足,進而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2.2 消極影響
2.2.1 多元文化碰撞沖突,使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陷入迷茫和困惑,進而導致其理想信念缺失。多元文化帶來了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和社會思潮。青年大學生由于其所處的特殊環境和年齡以及心理等方面的自身因素,使得他們相對于其他社會群體而言,成為了對各類文化觀念嬗變最為敏感的群體。
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朝氣蓬勃、精力旺盛,他們不僅渴望廣泛涉獵各種文化,而且更熱切于揣摩和效仿各種文化背后的價值觀念。然而,各種價值觀及其根源的文化基礎內涵有時是不盡相同甚至是有激烈沖突的,這就使得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陷入了迷茫。傳統與現代文化的沖突、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的角逐,引發了大學生在選擇價值觀時的猶豫與困惑,進而導致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這一嚴重后果。
理想信念是大學生精神心理活動的中樞系統,是其人生和事業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動力所在。理想信念缺失,往往會表現為奮斗目標缺失、奮斗動力不足、精神狀態不佳……而面對著日益激烈的競爭、日趨加大的生活壓力,大學生心理負荷已經超重,但是由于理想信念缺失、找不到合適的發泄減壓渠道,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紓解,最終導致了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某種無所適從,在行為規范上表現為我們所稱的“失范”狀態,諸如酗酒、斗毆、甚至自殺等極端行為。
2.2.2 多元文化沖擊,使部分大學生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社會責任感、誠信意識缺失。我國當前處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步階段和經濟轉型時期: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生產資料所有制也由單一的公有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發展市場經濟、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注重的是效率、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這種經濟導向使得國家過熱地追求GDP增長,而社會大眾對于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個人擁有金錢的多少已經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甚至成為判斷一個人是否“卓越”的依據,人格的高下優劣反倒成了無關緊要、無足輕重。
如此的社會觀念導向,加之各種不良思潮的沖擊,使部分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向“自我”傾斜,被“金錢”扭曲,出現了“功利化”的傾向,大學生往往在實現人生追求的過程中重物質利益輕道德利益,把奢侈、享樂作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標的現象比比皆是:在高校中,有的學生盲目講求物質生活享受卻不愿付出努力,寧愿冒著道德風險瞞報、謊報家庭收入情況以騙取貧困證明、獲得國家補貼而不愿在學習、工作上勇于爭先獲得獎學金;在畢業選擇工作時,大學生往往以短淺的、眼前的金錢收入為依據選擇工作,而并沒有根據國家的需要和自身的興趣來確立理想;還有一些大學生則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視為等價交換關系,時時從“利己”出發,對同學漠不關心,對集體活動毫不熱情,不關心國家大事,缺乏社會責任感,總體表現為國家意識和互助精神、奉獻精神的減弱。
2.2.3 多元文化沖擊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地位模糊,大學生出現對主流文化、主流價值觀念的認同危機。社會文化的變遷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極為深刻。通常而言,文化模式的更替要比經濟體制的轉軌、社會結構的轉型慢得多。盡管有一些觀念的改變可以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但是作為一個新的社會文化體系的建立要比社會經濟方面的變遷滯后得多。
我國的主流文化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主流價值觀念即為集體主義價值觀念――弘揚“人生價值在于奉獻”。然而,我國目前正處在文化的轉型時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舊的價值觀受到非主流文化的沖擊,而主流文化所宣揚的狀態與社會現實狀態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脫節”,因此其對大學生的影響力和說服力都遠遠不夠,主導地位日漸模糊,然而新的價值觀念還沒有形成,思想處于不穩定狀態的大學生往往會動搖其對主流文化的認同,主流文化認同危機重重。
3多元文化體系背景下進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對策建議
綜上所述,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轉型,使得大學生的成長形勢紛繁復雜,他們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人生態度等方面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而作為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意義重大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事業的工作者,我們應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切實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開拓探索出能適應多元文化背景的新思路,利用積極因素,抵制消極影響,積極應對,迎接挑戰,加強和改進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3.1 積極順應文化多元化趨勢,著重培養學生批判地吸收各種文化精華的精神和能力。古語有言,“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即性質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聚合在一起才能產生新事物。由此可見,多樣化對于人和事物發展都非常重要。因此,在多元化的趨勢下,我們應與時俱進、主動順應時代潮流,針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制定合適、合時的工作計劃并及時有效調整,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切實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應對文化多元化的趨勢,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拓寬視野、拓展思想來源的基礎上,要著重培養學生批判地吸收各種文化精華的精神和能力。重視主體性、培養辨別能力是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點。文化多元化趨勢所帶來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無疑會為滿足大學生多樣的需求提供便利,但當前國際環境復雜,西方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通過席卷全球的文化產品和強勢的網絡語言給大學生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滲透,因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還必須要高度重視培養主體的辨別力。大學生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辨別能力,才能適應未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多元復雜變化,成為21世紀社會生活的真正的主人翁。
3.2 利用多元文化契機,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從而加強“一元”文化主導地位,加強大學生對主流文化的認同。多元文化趨勢加強,一方面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在價值觀方面呈現出了價值取向多元化、價值主體自我化、價值目標現實化、價值選擇矛盾化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存在著明顯差異的價值取向特點;另一方面,西方文明的先進開明精神、較成熟的學科知識體系與豐厚寶貴的經驗也隨之而來,對這些先進文化的有意識的批判吸收有利于不斷補充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不足,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良好契機。
多元文化的社會,從根本上而言,應是一個“和而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是形式,“和”――即社會共同利益的統一共識才是社會的根本。正視文化多元化趨勢,正視社會存在中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和高校價值觀念教育的一元化矛盾與沖突之現狀,我們必須重視主流文化和社會共識、共享價值的構建與宣傳,以加強大學生對于主流文化的認同、實現社會價值觀念的正確導向。這就要求我們做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寓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過程之中,堅持其政治導向性;加強民主教育,構筑高校德育的制度規范性,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利用現代傳播技巧、平實的語言和鮮活的形式來詮釋主旋律、表現深刻的理論以進一步做好的宣傳工作,增強大學生對其的認同度,贏得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持續認同和忠誠、增強意識形態在當代高校的話語權威。只有對多元存在與一元統一樹立辯證統一的立場,才能達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目標,培養出既有寬容和創新能力,又有分辨和選擇能力的合格接班人。
3.3 積極在高校中開展各種相關(價值觀選擇、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心理疏導等)課程或活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確定明確的奮斗目標、保持心理健康。理想信念是大學生精神心理活動的中樞系統,是其人生和事業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動力所在。多元文化固然帶來了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和社會思潮,但也正是由于這些不盡相同甚至是激烈沖突的價值觀,使得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陷入了迷茫。
應對多元化趨勢現實,要求我們積極在高校中開展各種相關課程或活動,如開設各種有關價值取向、人生觀選擇的公選課程以指導大學生在廣泛涉獵各種價值取向的同時更加堅定對主流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思想的認同;針對全校學生開展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一系列指導活動,使大學生盡早地在充分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現狀的前提下,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既利于社會發展又利于充分實現自己才能的規劃,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重視學校、學院心理咨詢室、心理聯絡員的培養建設,結合實際情況形成有效機制以及時跟蹤學生心理變化情況,提供其需要的心理咨詢、心理疏導,確保學生心理健康。
總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只有積極應對、著重培養學生批判地吸收各種文化精華的精神和能力、加強“一元”文化主導地位、強化文化認同、構建和諧文化環境,積極開展相關輔導課程、活動才能使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實效,因而各高校需要繼續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改革,使之能夠適應發展,取得更大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陳義祿,王敏,劉帶.多元文化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08.
[2]汪麟.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題與創新[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
[3]鄭永廷,聶立清.論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基礎與價值取向――兼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J].思想政治教育,2007.
[4]鄭永廷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遼寧省師范院校體育專業部分教師和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2003屆150名應屆畢業生。
2.2 研究方法:2.2.1文獻資料法;2.2.2問卷調查法;2.2.3訪談法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畢業論文選題內容與方法的分析
有88%的同學選題方向是正確的,研究的內容是合適的。但是從研究方法的選擇中,不盡人意,有些同學東拼西湊,照搬照抄,題目重復,內容沒有新意。通過訪談了解到,由于互聯網的普及,甚至有些同學直接從網上下載文章,應付差事。
3.2 畢業論文對培養科學研究能力作用的分析
在調查中請同學們對自己通過畢業論文后的科研能力水平進行自評,只有11.2%的同學認為自己掌握了科研程序,可以獨立完成科學研究。說明僅靠一次畢業論文來達到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作用效果不很顯著。在調查中有84.8%的學生表示對大學期間從事科學研究活動有興趣,但苦于沒有實踐的機會。
3.3 畢業論文撰寫面臨的困難與原因分析
畢業生對畢業論文撰寫中面臨的主要困難排在并列第一位的分別是知識面窄和相關資料少;還有就是缺乏計算機知識、不懂科學的統計方法。科研能力不強的原因,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在學習期間“沒有培養科研能力的實踐”和“學校沒有要求”。此外,畢業論文質量不髙的原因,根據筆者以前曾經做過的研究和訪談中了解到,還有指導教師力量薄弱和完成論文時間不足等。
4.結論
4.1 2003屆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畢業論文絕大部分選題較好,但研究方法有所不足。41.6%同學的畢業論文中的主要數據借用他人而來,個別還有編撰所得。應嚴格畢業論文的評審,堅持標準,提高學位論文的質量。
前言
健美操是融體操、音樂、舞蹈、健美為一體,以有氧練習為基礎,以健、力、美為特征的,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身體操練的體育運動項目。“健美操”源于英文“Aerobics”,意為“有氧運動”、“有氧健美操”。健美操不僅能健美體魄,還能振奮精神,它深受大學生的青睞。自1984年北京體育學院成立了健美操研究中心以來,健美操在我國高校經歷了選修、普修、專修等階段的發展,已經成為高校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每年都有一半以上的女生選修健美操。各高校還有健美操運動代表隊、健美操協會(或健美操俱樂部),每年都有不同級別、不同層次的健美操比賽,一些學校已經把健美操項目納人學校的校運動會項目。可見,高校已經掀起了健美操熱潮。各種各樣的健美操活動不僅豐富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也為“陽光體育”和“全民健身”運動服務。它雖然是一項新興體育項目,但卻以其獨特的魅力迅速在全國各地興起,并風靡世界,成為人們進行健身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
高校健美操教學也受到廣大體育教師的重視,但在健美操教學的準備活動中,體育教師容易忽視配樂徒手操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筆者在高校從事健美操教學活動十多年,對配樂徒手操在健美操準備活動中的作用進行探索和研究,旨在為后人在健美操教學的準備活動中提供借鑒和參考。
1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河南科技大學2006級在校本科二年級大學生健美操教學班,隨機抽取其中的四個教學班(共158人),平均分為實驗組(共78人),和對照組(共80人)兩個組進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本文主要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中文期刊數據庫、教材、專著、等途徑來搜集文獻資料,為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1.2.2實驗法
由同一個教師在2007—2008學年第一學期(2007年9—12月)健美操課準備活動(15-20分鐘)中,對實驗組采用配樂徒手操,其內容主要包括健美操的基本步法加上四肢協調配合的小組合練習;而對照組則采用傳統的基本徒手廣播操,其內容主要包括擴胸、振臂、體轉、腹背、跳躍等運動各4×8拍。在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則采用統一的教學內容和統一的練習強度進行為期一學期的健美操教學,經過16次的教學后,按統一標準進行測試。
1.2.3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主要是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健美操準備活動中采用配樂徒手操進行問卷調查,并隨機各抽取其中的50份,了解學生對其的看法及相關問題。
1.2.4數理統計
通過數理分析研究對象在2007—2008學年第一學期健美操成績的有關數據,然后采用SPSS13.0對數據進行相關的統計處理。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研究結果
2.1.1實驗前和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健美操成績經SPSS13.0檢驗,結果t值檢驗分別如表1所示。
通過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庫、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庫和LexisNexisAcademic數據庫進行了相關研究的檢索,結果發現:國內既有對探究式教法的研究,也有對探究式教法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研究;國外只有部分對探究式教法的研究,沒有對探究式教法在學科中的應用研究。因此,只選擇了部分國內具有代表意義的論文進行了閱讀研究。我們從中發現:在我國,探究式教學法的研究還處于初始狀態。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我國的教育教學方式非常單一、教學中普遍存在“灌輸”現象,對探究教學的研究可以說僅僅是來源于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
一、研究對象
選擇河北體育學院社會體育系2012級體育教育高爾夫2個教學班的本科生共計60人,分為(1)班30人為實驗班、(2)班30人為對比班。
二、研究內容
在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計算機課程中,針對實驗班和對比班分別采用探究式教法和傳統教法進行授課。通過比較以確定探究式教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自學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學習成績有很大的提高。
筆者自執教以來發現在計算機教學中同行們用的教學模式均為:理論知識的講授―學生上機練習這樣的傳統模式,導致學生有一種“被學習”的感覺。而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中,學習新知識前給學生提出了要求:對教材的內容提前預習、分析、提煉知識點、完成教師根據本節內容設置問題對應的任務,學生從“被學習”轉換為“主動學習”,從角色的轉變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從而提高自學能力。本研究對象為大一新生,隨機分班后,分別對實驗班和對比班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出兩班的差異很小。通過一學期按照不同的教學模式授課后繼續對兩班學生情況進行調查和測試,以確定應用探究式教學法教學的效果要優于傳統模式教學法。
三、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根據論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的要求,筆者通過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庫、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庫和Lexis Nexis Academic數據庫等網站進行了相關研究的檢索,獲得了一定數量的資料,并對所獲文獻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歸納與分析。
2.問卷調查法
設計問卷在實驗前后分別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進行調查。
3.實驗法
通過實驗來驗證探究式教學法在《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是有效的、可行的。
4.邏輯分析法
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分析實驗得出的結果及實驗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加以改善,并對數據和結果進行比較,以期使本研究效果更客觀、更可靠。
四、結論與分析
1.學生方面
一學期的教學結束后,分別對實驗班和對比班進行了考核,從考核結果來看,實驗班對本教材各知識點的掌握都要優于對比班。尤其是上機操作部分,實驗班的正確率較對比班要高很多。鑒于此,筆者認為,將探究式教學法引入計算機教學中是可行且效果非常顯著的方法。
2.教師方面
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在計算機教學中引入探究式教學法,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各知識點,教師就要在問題的設置、學生興趣的培養等問題上多下工夫,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與方法。
(1)在探究式教學法中問題的設置相當關鍵
良好的問題情境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 動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習者特征,創設有吸引力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對問題情境的體驗中產生問題意識、發現并提出探究的問題。學生一旦有了問題意識,就會對問題的解決產生興趣,同時對知識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因而有一種想要學習的心理傾向。從整個教學實踐過程看,探究式教法中問題的設置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所以,在探究式教學法中問題的設置是今后研究的重點課題。
(2)教師投入精力的多少決定著實驗的成敗
在探究式教學法中,要想體現其核心――探究,就得解決學生愿意“探究”與否、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能“探究”多少等一系列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問題的設置中激勵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參與進來后,就會隨著教師的引導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內容進行“探究”,展開激烈的討論,最終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游德有,吳敏麗.淺談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計算機與網絡,2010(1).
[2]丁小文.探究式教學在高職技能類課程中的應用:以《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J].浙年專修學院學報,2012(3).
[3]李莉.探究式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問題設置的基本原則[J].教育革新,2010(2).
[4]楊小艷,張海娟.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改革初探[J].計算機工程應用技術,2009(6).
課題來源:河北體育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編號:2012J
YZIC08
作者簡介:
論文摘要:回顧了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發展歷程,預測了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發展趨勢。認為:體育社會學將成為我國體育社會科學中的第一熱點學科,學術水平將躋身世界前列,學科知識將在體育院校(系)中得到普及,跨學科研究的特點將更加明顯,研究視線將緊跟時展和體育實踐步伐。
1國際體育社會學的發展情況
體育社會學是十九世紀末才初見端倪的一門新興學科,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社會科學學科的發展,體育社會學最先產生于發達的歐美國家。1898年,美國學者發表了世界上最早的體育社會學論文。二戰后,體育社會學在世界各國得到了迅速發展。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以及前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都積極開展了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工作。由于體育社會學在世界各國的發展,1964年在日內瓦成立了國際體育社會學委員會(ICSS),次年由該學會主辦的《國際體育社會學評論》刊物出版,這標志著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將跨越國家和地區走向世界,成為學科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正是該學會的成立,帶來了自1964年以來,體育社會學發展進程中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世界許多國家都加人到體育社會學的研究行列,像中國、韓國、波蘭、匈牙利等國的體育社會學研究迅速展開。1980年北美體育社會學學會(NASSS)的成立,標志著體育社會學在地區研究中正形成集團優勢。為了從組織上強調可以廣泛參與的學術性,以促進該學科的深人發展,1994年7月,國際體育社會學委員會改名為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目前,該組織現有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260多個,分布在世界48個國家中。進人新世紀,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已連續舉辦了五屆世界體育社會學大會,這對促進體育社會學的發展意義重大。
2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發展歷程
2. 1引進創建階段
與國際體育社會學相比,我國體育社會學起步較晚。由于歷史原因,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只有臺灣省進行了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并于1977年出版了趙鐵的《體育社會學》專著。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社會學學科的重建和體育事業的蓬勃開展,我國大陸學者也隨之開始了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工作。在最初的起步階段,我國學者引進了國外的體育社會學研究成果,這其中既有直接翻譯發表的國外資料,也有編譯發表的國外研究成果。在1980 ~1986年間,我國學者就直接翻譯發表了國外體育社會學研究成果16篇;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在參考國外資料的基礎上發表了介紹體育社會學的文章,使我國學術界和體育界對國外體育社會學的輪廓和結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北京體育大學、天津體育學院和沈陽體育學院較早介入了體育社會學研究,并各自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形成了集體優勢。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我國開創體育社會學的呼聲越來越高,黨和政府也非常重視我國體育社會學的創建工作,并給予了熱情的支持和幫助。1983年,江蘇省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省級體育社會學學術團體—江蘇省體育社會學學會。從1984年起,在一些體育院校像北京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等院校陸續開設了體育社會學課程或講座。在劉德佩先生的努力下,1986年,沈陽體育學院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體育社會學教研室,并于同年在沈陽舉行了全國體育社會學研究成果交流會。這標志著我國體育社會學創建工作的完成。
2.2加強鞏固階段
1987年,國家體委在《關于加強體育理論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指出,要“有計劃地加強體育社會學研究”。自此,我國體育社會學進人了加強和鞏固階段,體育理論界開始著手加強和鞏固我國體育社會學方面的建設。為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加強體育社會學研究,在《決定》頒布的同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將《中國體育的社會學研究》列人了“七五”規劃,成為“七五”期間唯一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體育領域課題。與此同時,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也成立了體育社會學學科組,為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發展提供了學術研究上的組織保證。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于1987年、1990年和1992年分別在蘇州、北京和銀川舉行了三次體育社會學學術研討會,極大地增強了全國體育社會學研究者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增強了體育社會學的研究熱情。科研和教學是學科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面,只有將學科納人教學體系才能系統地批量地培養具有學科素養的專業人才。為此,部分師范院校體育系將體育社會學納人本科教學計劃,使我國體育社會學后備人才梯隊建設有了保障。這一時期,在國外進修體育社會學專業的學者也陸續回國,大大增強了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發展后勁。后來,他們中的多數人都成為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的中堅力量。
2. 3快速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體育社會學加快了發展的步伐。1994年6月,中國社會學學會成立了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學會每年定期舉行學術活動,進一步鼓舞了全國的研究熱情。同年,國際體育社會學委員會(ISSA)將漢語列為該組織的副工作語言,這標志著我國體育社會學開始了較為廣泛的國際交流。隨著體育事業對我國體育社會學專業人才層次需求的不斷提高,1996年上海體育學院首次招收了體育社會學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之后不少院校把體育社會學列人了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計劃,一些院校還建立了體育社會學方向的博士后流動站。至此,我國體育社會學已形成了函授生、專科生、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體育社會學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積蓄了力量。
學術著述是學科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標志。這一時期,我國先后出版了六本體育社會學著述,分別是盧元鎮的《中國體育社會學》(1996)和《體育社會學》(2001)、毛秀珠的《體育社會學》(1997)、顧淵彥的《體育社會學》(1999).呂樹庭和劉德佩主編的《體育社會學》(2007)。同時,我國許多學者在國內外發表了論文,在體育社會問題、體育分層、體育改革的社會學研究、體育與經濟全球化、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社會學研究、體育社會化、老年人體育、閑暇與娛樂體育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體育社會學界己有一定的影響。 轉貼于
3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發展趨勢
3. 1學術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經過30余年的發展,我國體育社會學界在國際上已有一定影響和地位。在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ISSA)中,已有我國10多個個人會員和1個團體會員,其中1位學者還在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的核心—執委會中任領導職務,并擔任著《國際體育社會學評論》( IRSS)的編委和《國際體育社會學年刊》(Bulletin ISSA)的專欄撰稿工作。國外多所院校和學術機構邀請我國學者熊斗寅、劉德佩、呂樹庭等人到國外講學。截至目前,我國學者在國際學術會議和刊物上發表體育社會學論文50余篇,其中許多理論和觀點處于國際體育社會學研究的前列,引起了國際體育社會學界對我國體育社會學的廣泛關注。當前,我國學者正南北攜手、東西呼應、不斷開拓,為我國體育社會學躋身世界前列做不懈努力。
3. 2成為我國體育社會科學中第一熱點學科
體育社會學研究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激發了人們的興趣。在國外許多國家,不僅越來越多體育界人士關注體育社會學,而且越來越多的非體育界人士也對體育社會學產生興趣。21世紀,體育與人們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將更加密切,這勢必引起人們對體育社會學的進一步關注。在我國,對體育社會學感興趣并致力于此的人也越來越多。在我國國家級和省部級的體育社會科學研究課題中,體育社會學研究課題所占有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體育社會學科的研究課題。在我國體育類中文核心期刊中,體育社會學的研究論文正逐漸增多,并有明顯多于其他體育社會科學之勢。另據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體育社會學與體育經濟學、體育管理學及學校體育學在國內外均成為熱點,其中體育社會學被列為第一位且得票率甚高側。這些都說明,在我國對體育社會學感興趣,從事體育社會學研究的人越來越多,體育社會學正在悄然成為我國體育社會科學中的第一熱點學科。
3. 3體育社會學知識將在體育院校(系)中得到普及
讓每個體育專業的學生了解和掌握體育社會學知識,是新世紀體育發展的需要。現代社會,體育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將越來越明顯,欲把握體育運行的規律,保障其健康持續發展,就必須進行體育社會學方面的研究,這已成為世界體育科學界的共識。歐美一些國家不僅在體育院校(系)普遍開設了體育社會學課程,普及了體育社會學知識,而且在一些高等院校的非體育專業也開設了體育社會學課程。目前,我國大部分體育院校(系)均在社會體育和體育教育兩專業中開設了體育社會學課程,并把體育社會學作為基礎必修課程來開設;許多院校(系)的運動訓練和民族體育專業也陸續開設了體育社會學課程,以此來加強學生對體育社會學知識的掌握。一些院校還定期邀請學者來校講授體育社會學專題,不但體育專業的學生感興趣,而且引起許多非體育專業學生的關注,擴大了體育社會學知識的傳播。為適應現代社會對體育人才知識結構提出的要求,體育社會學課程在我國體育院校(系)各個專業中開設已是大勢所趨,體育社會學知識在體育專業學生中普及已成為時代的呼喚。
3. 4跨學科研究的特點將更加明顯
1國際體育社會學的發展情況
體育社會學是十九世紀末才初見端倪的一門新興學科,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社會科學學科的發展,體育社會學最先產生于發達的歐美國家。1898年,美國學者發表了世界上最早的體育社會學論文。二戰后,體育社會學在世界各國得到了迅速發展。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以及前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都積極開展了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工作。由于體育社會學在世界各國的發展,1964年在日內瓦成立了國際體育社會學委員會(icss),次年由該學會主辦的《國際體育社會學評論》刊物出版,這標志著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將跨越國家和地區走向世界,成為學科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正是該學會的成立,帶來了自1964年以來,體育社會學發展進程中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世界許多國家都加人到體育社會學的研究行列,像中國、韓國、波蘭、匈牙利等國的體育社會學研究迅速展開。1980年北美體育社會學學會(nasss)的成立,標志著體育社會學在地區研究中正形成集團優勢。為了從組織上強調可以廣泛參與的學術性,以促進該學科的深人發展,1994年7月,國際體育社會學委員會改名為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目前,該組織現有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260多個,分布在世界48個國家中。進人新世紀,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已連續舉辦了五屆世界體育社會學大會,這對促進體育社會學的發展意義重大。
2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發展歷程
2. 1引進創建階段
與國際體育社會學相比,我國體育社會學起步較晚。由于歷史原因,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只有臺灣省進行了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并于1977年出版了趙鐵的《體育社會學》專著。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社會學學科的重建和體育事業的蓬勃開展,我國大陸學者也隨之開始了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工作。在最初的起步階段,我國學者引進了國外的體育社會學研究成果,這其中既有直接翻譯發表的國外資料,也有編譯發表的國外研究成果。在1980 ~1986年間,我國學者就直接翻譯發表了國外體育社會學研究成果16篇;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在參考國外資料的基礎上發表了介紹體育社會學的文章,使我國學術界和體育界對國外體育社會學的輪廓和結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北京體育大學、天津體育學院和沈陽體育學院較早介入了體育社會學研究,并各自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形成了集體優勢。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我國開創體育社會學的呼聲越來越高,黨和政府也非常重視我國體育社會學的創建工作,并給予了熱情的支持和幫助。1983年,江蘇省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省級體育社會學學術團體—江蘇省體育社會學學會。從1984年起,在一些體育院校像北京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等院校陸續開設了體育社會學課程或講座。在劉德佩先生的努力下,1986年,沈陽體育學院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體育社會學教研室,并于同年在沈陽舉行了全國體育社會學研究成果交流會。這標志著我國體育社會學創建工作的完成。
2.2加強鞏固階段
1987年,國家體委在《關于加強體育理論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指出,要“有計劃地加強體育社會學研究”。自此,我國體育社會學進人了加強和鞏固階段,體育理論界開始著手加強和鞏固我國體育社會學方面的建設。為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加強體育社會學研究,在《決定》頒布的同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將《中國體育的社會學研究》列人了“七五”規劃,成為“七五”期間唯一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體育領域課題。與此同時,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也成立了體育社會學學科組,為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發展提供了學術研究上的組織保證。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于1987年、1990年和1992年分別在蘇州、北京和銀川舉行了三次體育社會學學術研討會,極大地增強了全國體育社會學研究者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增強了體育社會學的研究熱情。科研和教學是學科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面,只有將學科納人教學體系才能系統地批量地培養具有學科素養的專業人才。為此,部分師范院校體育系將體育社會學納人本科教學計劃,使我國體育社會學后備人才梯隊建設有了保障。這一時期,在國外進修體育社會學專業的學者也陸續回國,大大增強了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發展后勁。后來,他們中的多數人都成為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的中堅力量。
2. 3快速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體育社會學加快了發展的步伐。1994年6月,中國社會學學會成立了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學會每年定期舉行學術活動,進一步鼓舞了全國的研究熱情。同年,國際體育社會學委員會(issa)將漢語列為該組織的副工作語言,這標志著我國體育社會學開始了較為廣泛的國際交流。隨著體育事業對我國體育社會學專業人才層次需求的不斷提高,1996年上海體育學院首次招收了體育社會學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之后不少院校把體育社會學列人了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計劃,一些院校還建立了體育社會學方向的博士后流動站。至此,我國體育社會學已形成了函授生、專科生、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體育社會學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積蓄了力量。
學術著述是學科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標志。這一時期,我國先后出版了六本體育社會學著述,分別是盧元鎮的《中國體育社會學》(1996)和《體育社會學》(2001)、毛秀珠的《體育社會學》(1997)、顧淵彥的《體育社會學》(1999).呂樹庭和劉德佩主編的《體育社會學》(2007)。同時,我國許多學者在國內外發表了論文,在體育社會問題、體育分層、體育改革的社會學研究、體育與經濟全球化、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社會學研究、體育社會化、老年人體育、閑暇與娛樂體育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體育社會學界己有一定的影響。
3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發展趨勢
3. 1學術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經過30余年的發展,我國體育社會學界在國際上已有一定影響和地位。在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issa)中,已有我國10多個個人會員和1個團體會員,其中1位學者還在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的核心—執委會中任領導職務,并擔任著《國際體育社會學評論》( irss)的編委和《國際體育社會學年刊》(bulletin issa)的專欄撰稿工作。國外多所院校和學術機構邀請我國學者熊斗寅、劉德佩、呂樹庭等人到國外講學。截至目前,我國學者在國際學術會議和刊物上發表體育社會學論文50余篇,其中許多理論和觀點處于國際體育社會學研究的前列,引起了國際體育社會學界對我國體育社會學的廣泛關注。當前,我國學者正南北攜手、東西呼應、不斷開拓,為我國體育社會學躋身世界前列做不懈努力。
3. 2成為我國體育社會科學中第一熱點學科
體育社會學研究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激發了人們的興趣。在國外許多國家,不僅越來越多體育界人士關注體育社會學,而且越來越多的非體育界人士也對體育社會學產生興趣。21世紀,體育與人們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將更加密切,這勢必引起人們對體育社會學的進一步關注。在我國,對體育社會學感興趣并致力于此的人也越來越多。在我國國家級和省部級的體育社會科學研究課題中,體育社會學研究課題所占有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體育社會學科的研究課題。在我國體育類中文核心期刊中,體育社會學的研究論文正逐漸增多,并有明顯多于其他體育社會科學之勢。另據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體育社會學與體育經濟學、體育管理學及學校體育學在國內外均成為熱點,其中體育社會學被列為第一位且得票率甚高側。這些都說明,在我國對體育社會學感興趣,從事體育社會學研究的人越來越多,體育社會學正在悄然成為我國體育社會科學中的第一熱點學科。
3. 3體育社會學知識將在體育院校(系)中得到普及
讓每個體育專業的學生了解和掌握體育社會學知識,是新世紀體育發展的需要。現代社會,體育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將越來越明顯,欲把握體育運行的規律,保障其健康持續發展,就必須進行體育社會學方面的研究,這已成為世界體育科學界的共識。歐美一些國家不僅在體育院校(系)普遍開設了體育社會學課程,普及了體育社會學知識,而且在一些高等院校的非體育專業也開設了體育社會學課程。目前,我國大部分體育院校(系)均在社會體育和體育教育兩專業中開設了體育社會學課程,并把體育社會學作為基礎必修課程來開設;許多院校(系)的運動訓練和民族體育專業也陸續開設了體育社會學課程,以此來加強學生對體育社會學知識的掌握。一些院校還定期邀請學者來校講授體育社會學專題,不但體育專業的學生感興趣,而且引起許多非體育專業學生的關注,擴大了體育社會學知識的傳播。為適應現代社會對體育人才知識結構提出的要求,體育社會學課程在我國體育院校(系)各個專業中開設已是大勢所趨,體育社會學知識在體育專業學生中普及已成為時代的呼喚。
3. 4跨學科研究的特點將更加明顯
精心授業,助人為樂
“頭看尾,尾看頭,看看微笑有沒有。”雷斌老師在教學健身氣功·易筋經掉尾勢時會經常說這句話,學員們的動作自然而然規范了。這樣的例子非常多,他在教學中會根據不同的對象、動作要領、動作難點總結出精簡的口令和歌訣。對剛學習的新生他會提示:“學生是老師,老師是學生,教學宜相長,師生多交流,動作不怕錯,錯是為了對,微笑來面對。”對神態與形體動作不協調的學生他會說:“聲從口出,口隨心動,練功像說話,心動才形動,心和形柔,心平神歸,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對“橫氣填胸”、“挑肩架肘”、“提心吊膽”不正確動作和要領時他會講“肝起肺落論”,他說:“肝像春天氣升發,不要故意把氣提;肺似秋天氣肅降,松腰松肩氣自沉。”對動作的松緊、剛柔轉換他會說:“治了病不花錢,松緊適宜付了錢,太緊了拉不動,太松了沒勁拉,剛對剛兩敗俱傷,柔對柔一塌糊涂。”對于具體動作,他更是信手拈來,如數家珍,讓人聽起來簡單,理解得很深,讓人學起來容易,掌握得很牢,這些都體現了他長期學習,精心鉆研的結果!
雷斌的教學任務很重,在校內每學年有750多位學生得到他的優質“服務”。與此同時,在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的派遣下,他還要到全國各地及港澳地區負責培訓、科普講座和比賽裁判等工作。不僅如此,隨著健身氣功的海外推廣,他代表中國健身氣功協會先后赴法國、德國、芬蘭、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等國家擔負健身氣功教練員或裁判員任務。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完成歐洲第一期健身氣功教練員培訓班和美洲第一期健身氣功教練員培訓班教學任務過程中,運用了“快教慢練再提高,快教不糊弄,慢練不拖拉;小步幅、高姿勢,輕松愉快練氣功;精講多練再深化,精講不玄虛,多練不神秘”等教學理念和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營造良好地學習氛圍,消除疲勞,輕松學練,他還創新了健身氣功歌舞,一邊唱“I love you! Health qigong!”一邊演練健身氣功的經典動作,讓在場的人無不被他新穎的教學方式所吸引。無論在校內的選修、普修還是專修課,還是省內、全國或是國際的培訓班,雷斌都會認真備課和教學,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完成教學任務。在他心中每個學員都是一顆種子,獨木不成林,種子多了才能把健康的祝福傳遍四方。
因為雷斌的優異表現,他不久前在學院條件苛刻的評選中脫穎而出,榮獲武漢體育學院優秀教師稱號。
刻苦鉆研,大舞人生
健身氣功,養生瑰寶,源淵五千年,古老而又年輕。在健身氣功的科研工作中,雷斌不僅為健身氣功·易筋經的編創研究做出了貢獻,也為健身氣功·大舞的編創研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健身氣功·大舞的編創研究課題雖是2008年1月立項的,但早在2006年他已經開始利用到各省市教學的機會,到公園、廣場觀察不同的健身項目的活動特點、人們的健身愛好,重點活動站點采用問卷調查和攝像收集資料,結果發現85%晨練點的習練內容或多或少有舞蹈的內容。于是,雷斌就開始思考氣功與舞蹈結合的問題,把視角轉向了大舞。大舞古已有之,是導引養生、健身氣功的“源頭”,可是大舞的動作是什么樣?很難找到現成的答案,于是雷斌開始搜集中國古代崖畫、壁畫、帛畫等相關文獻,搜集古代的陶器、玉器、樂器、木雕的有關素材,特別是隨州出土的編鐘圖文資料,其間還查閱了大量導引養生歷史文獻,如《尚書》、《呂氏春秋》、《路史》、《黃帝內經》等,進行了長時間的整理,為成功編創大舞奠定了基礎。
Research of Private Colleges Campus Basketball Culture Promotion Mode
――Taking Zhengzhou Chengg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DENG Hao ZHANG Lei
【Abstract】College sport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llege basketball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ports culture, is a kind of invisible but powerful for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xert a subtle influence on education function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With the rise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culture more and more had got the attention of related people. Among them,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 basketball culture also has its particularity and urgency. How to combin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rivate colleges, making full use of existing resources and developing private college basketball culture is a realistic research topic.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d expert interview,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overviews basketball culture promotion mode of Zhengzhou Chengg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same kin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ketball culture.
【Keywords】university and college; basketball culture; promotion mode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簡介:鄧浩(1967-),男,河南鄭州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體育教學與訓練方向研究。
基金項目:鄭州成功財經學院院級課題,項目編號:2012-PKJ-021
引言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之一是校園文化建設。大學體育文化作為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凈化高校人文環境、倡導文明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籃球文化作為學校體育文化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對于促進高校校園體育精神文化發展有著積極作用。研究高校籃球文化對于進一步加強籃球文化在高校的建設,營造濃厚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將校園文化與籃球文化更好地結合,促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促進和諧校園文化氛圍,全面提高高校的育人質量,具有深遠的意義和積極的借鑒作用。
1中國高校籃球文化概況
作為高校體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籃球文化,正以一種無形而強大的力量對大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和深遠影響〔1〕。高校籃球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校園為依托,以籃球文化活動為基本形式,以塑造校園風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以加強學校核心競爭力為最高追求的一種校園文化現象。高校籃球文化其實就是高校學生在觀賞和參與籃球相關活動中,形成和擁有的關于籃球的思想、觀念、價值、意識、行為等〔2〕。
如今,籃球運動已經成為我國高校體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每所大學里都有籃球場地,籃球運動也已成為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重要方式。許多學校都有自己的籃球隊,經常進行比賽交流,活躍了學校氣氛,增進了學校之間的交往。高校籃球文化已成為高校體育文化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中國民辦高校籃球文化概況
在我國公辦教育資源難以充分滿足大眾教育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運用市場機制,自籌資金,自主辦學,改變了建國后長期以來形成的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3〕。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崛起,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成果,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開始進入多元化發展的新階段。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如何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隨著我國高校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民辦高校已逐漸發展成為我國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4〕〔5〕。近年來全國各地民辦教育蓬勃興起,高校體育作為高校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工作開展得如何是衡量高校整體工作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是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由于民辦高校辦學的條件、規模、體制及指導思想的不同,辦學效益也有很大的差別,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6〕〔7〕。
3中國高校籃球文化發展模式現狀
本文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數字化期刊群、中國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查閱相關文獻及博士碩士論文百余篇。通過超星數字圖書、讀秀學術搜索、鄭州成功財經學院圖書館查閱了有關文化學、社會學、體育學、品牌學、營銷學、管理學、傳播學及心理學等相關學科專著十余部。通過百度搜索引擎、谷歌搜索引擎,檢索了相關的網頁。發現針對我國高校籃球文化發展的研究較多,而專門針對我國民辦高校籃球文化發展模式的研究尚屬空白。
研究者張潔在《普通高校籃球文化發展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學為例》中指出:高校籃球文化的建設實質上就是參與高校品牌建設,推動高校向高水準、高品質目標邁進的過程。高校籃球文化建設應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實現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知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在高校籃球文化建設中規范、科學的管理和廣泛、持久的行為是決定性的因素。高校籃球文化的建設中應積極開展與社會各個層面的交流,方能為高校籃球文化建設注入持續不斷的活力。高校籃球文化建設需要一支具備較高專業素養、管理能力和科研水平、富有進取精神、團結的骨干力量。
目前,在我國高校中,將“籃球”項目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推廣的很多。在推行“籃球文化”的過程中采用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開展籃球比賽、舉辦籃球活動周、舉辦籃球文化節、開展籃球知識競賽、開展籃球技能培訓、開展籃球知識講座等,其中,常見的推廣模式有:“比賽+培訓”、“比賽+培訓+活動”等。
4鄭州成功財經學院籃球文化推廣模式
鄭州成功財經學院籃球文化推廣模式為“籃球聯賽+人才選拔+技能培訓+專家講座+精英培養+活動應用”模式。此模式是學院啟動體育啟明星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鄭州成功財經學院體育人才
培養模式的成功典范,是學院推廣籃球文化的經驗之談。
籃球文化推廣模式示意圖 “啟明星培養計劃”塔形圖
“籃球聯賽”是路徑。以開展籃球比賽的形式作為鍛煉和檢驗在校生籃球技能水平的一種方法,以學院的名字命名,為“鄭州成功財經學院籃球聯賽”,取學院縮寫名字“成功”,聯賽縮寫為“CGBA”。主辦方為鄭州成功財經學院體育部籃球教學組,旨在將“CGBA”打造成學院體育文化的主打賽事、籃球文化的支撐,學院名片的一部分。“CGBA”聯賽,充分激活了鄭州成功學院一切籃球力量,調動了相關組織和個人的全部力量和熱情。聯賽允許校園單項協會自發組織比賽形式,鼓勵學生自由組隊參加比賽。聯賽貫穿整個學年,并且爭取做到每周有球賽,保證學生定期有活動。聯賽還借鑒“NBA”、“CBA”、“CUBA”等極具影響力的聯賽運行模式,采用了“常規賽”+“季后賽”+“總決賽”的完整分層賽制。這樣的比賽模式增加了聯賽的影響力,增強了聯賽自我完善能力。并且為后續與“CUBA籃球聯賽”接軌增加了吻合度,為“納新”、“新生選秀”等環節的開展奠定了基礎。讓更多的籃球愛好者通過比賽,享受到籃球文化的大餐。
“人才選拔”是關卡。在“比賽”的基礎上,將比賽環節表現出來的技術良好、意識良好、素質良好的同學,或者是具有較大潛力的同學、極具熱情的同學,選,組成一支相對于第一階段層次要高一些的隊伍。
“技能培訓”是加速器。有不少高校的籃球文化推廣模式缺少這個環節,而正是這個環節給廣大籃球運動愛好學子提供了充電、提高的機會。如果僅僅是比賽,完了就沒有下文,那么比賽的意義就僅僅停留在“知道輸贏”的層面。而“培訓”這個環節使得籃球優等生有了進一步提升的階梯,有了實現籃球夢想的有力抓手。
“專家講座”是博覽會。在聯賽之后,同學們對籃球技術充滿新的求知欲望,而“培訓”之后,同學們常常會出現一種錯覺――在學院我們這些同學是籃球最棒的,現在又經過了培訓,那我們就更棒了。這樣的情緒如果蔓延下去,就很有可能滋生自滿、驕傲的情緒。恰恰在這個時候,需要有一個環節,能夠站在較高的高度,以絕對的廣度、遠度和深度來認識、剖析籃球運動,傳播正面的、博大的籃球文化。要解決這些問題,“邀請知名專家作專題講座”無疑是高效且可行的方法。“專家講座”是籃球聯賽的補充,不僅能提高聯賽的層次,而且更大程度推動了籃球文化的普及。
“精英培養”是點金石。通過前面的比賽、選拔、培訓、講座幾個環節之后,本著雙向選擇的原則,組成一支籃球競賽團隊、一支籃球教練團隊和一支裁判團隊,進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技能培訓和裁判知識傳授,旨在培養一批知識全面、技能過硬的籃球人才,徹底地貫徹“啟明星”培養計劃,突出顯現“精英人才”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精英人才”的影響力,讓有潛質、肯努力、進步快的優秀籃球人才借助“精英培養”的平臺,快速、茁壯地成長起來。
“活動應用”是檢驗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人才,也一樣適用。通過組織學院系部籃球對抗賽、校際聯誼賽、社區交流賽等各級別賽事,盡可能多地給精英團隊成員創造鍛煉的機會和展示的平臺。同時,在活動應用中,加強了“CGBA”聯賽品牌的開發,增加了籃球文體用品的開發,加深了與商家的聯合,促進了校內、校際、社區不同群體的交流與合作,為以后更好地推廣籃球文化增加了條件。
5結論與展望
經過“籃球聯賽+人才選拔+技能培訓+專家講座+精英培養+活動應用”模式歷練后,籃球人員得到了增加,學生的籃球技能得到了提高;部分曾經以技術高超自居的同學懂得了運用規則制勝的更有利武器,變得謙虛起來;僅僅以為打籃球就是拼體力的愣頭小伙竟然發出“團隊才是制勝法寶”的感慨。
鄭州成功財經學院的這種籃球文化推行模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個校園體育文化的一部分,最終希望通過這種模式的帶動施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校園體育啟明星計劃。實實在在地施行體育人才選拔的“厚基礎、精選拔”的方針政策。在民辦高校辦學實力尚不夠強大的現實情況下,快速將民辦高校體育工作推向快車道,讓民辦高校的在校生能夠有機會享受到與其他知名高校相媲美的體育培養和角逐平臺,為實現民辦高校學生五育教育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吳恒星,申懷松從新籃球觀探討高校籃球文化建設〔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5):82-84.
〔2〕孫民治,楊伯鏞關于我國籃球文化的一些思考
〔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2):30-34.
〔3〕王家宏,于振峰,楊改生球類運動――籃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
〔4〕許奮奮高校籃球文化的教育功能剖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7(4):26-28.
〔5〕馮洪,郭蘇芝對校園籃球文化的理性思考〔J〕遼寧體育科技,2006(1):14-15.
Physique Condition Survey and Study on Zhengzhou
University Sports Specialty Students
LIU Zhi-wei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has a survey study on three Zhengzhou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specialty students’ height, weight, chest circumference, vital capacity, the 100 - meter running and standing long jump and so on, so a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of the sports specialty students and promoting their physical fitnes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 thre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specialty students’ body form development still follow the rules of general hum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same age college students, the indicators of the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wa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Key words】sports specialty; student’s physique; body shape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簡介:劉志偉(1980―),男,河南平頂山人,鄭州大學體育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體育教學方向研究。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對學生的體質也越來越重視,如頒布了《大學生體質合格標準》等。此外,2002年7月25日印發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執行方案》(以下簡稱《標準》),并規定從2003年起所有高等學校都要實施,以此代替之前的《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1〕;還開展了全國范圍內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研究學生體質狀況和一般發展規律,對如何改善學生體質狀況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圍繞著體質問題的研究論文也發表了不少。但是,把體育專業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對其體質進行研究的課題卻極少被涉及,因此,運用了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選擇對鄭州市的鄭州大學、河南農業大學、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三所高校體育專業學生進行了身高、體重、肺活量、100米跑成績測驗,1分鐘仰臥起坐測驗和立定跳遠測驗等體質狀況進行調查研究與系統分析研究。從而為今后了解體育專業學生的體質狀況和促進其體質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界定的是鄭州市開設有體育專業的高校。鄭州市共有50多所大學,但是開設體育專業的卻只有10多所。通過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以鄭州大學、河南農業大學、鄭州大學西亞斯學院的60人作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本文通過隨機在鄭州市的鄭州大學、河南農業大學、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三所高校的體育專業發放問卷,對高校體育專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122文獻資料法:檢索關于體育專業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相關的期刊、書籍、論文等有關資料,為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3數理統計法:本文通過對所獲得的鄭州市的鄭州大學、河南農業大學、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三所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調查資料和問卷調查數據進行整理統計,并進行比較分析。
124邏輯分析法:本文通過利用現代數理邏輯這個強有力的工具,對所獲得的鄭州市三所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并解決調查中的問題。
2研究結果與分析
問卷調查數據按一般數理統計方法分別計算鄭州市三所高校體育專業的男、女生各指標的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平均數(x)、標準差(s)和標準誤(sx),其結果見表1、表2、表3。
根據1989年全國體質調查的分組方法,大一~大四合并為一組,三所高校共分為6個組進行統計分析;總共分析了鄭州大學體育專業男生10人,女生10人,河南農業大學體育專業男生10人,女生10人,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的男生10人,女生10人。另外,為便于分析對比,還統計了三所高校體育專業男、女學生入校前與入學后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情況。
21鄭州市三所高校體育專業學生身體形態、素質和機能調查研究
根據表1、表2和表3中的數據顯示,體育專業男女生之間身體形態、素質和機能等方面存在著顯著性的差異。體育專業男生的身高、體重、胸圍、100米跑、肺活量、立定跳遠等方面明顯高于體育專業女生;而體育專業女生的仰臥起坐等方面則高于體育專業男生。
22鄭州市三所高校體育專業學生與全國高校學生形態、素質和機能部分指標的比較
根據表4、表5的數據顯示,鄭州三所高校體育專業男女學生的各項指標均高于全國高校男女學生的各項指標,且存在著顯著性的差異;但從另一方面我們還看到隨著學生年級的增加,身體素質和機能有下降的趨勢,這種發展趨勢令人擔憂。
23鄭州市三所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入學后每周參加鍛煉的時間情況調查
根據表6中的數據顯示,鄭州三所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入大學后的每周鍛煉時間與升入大學前的每周鍛煉時間呈逐年遞減的趨勢,大一、大二時每周的鍛煉時間保持得還挺好,到了大三、大四時每周的鍛煉時間就不如從前。究其原因,學生在入學前,要面臨考試,這促進了學生訓練的積極性,同時保證了學生每周的鍛煉時間和次數〔2〕。而學生入學后,鍛煉的動力明顯減小,但是,大一時學校要求的晨跑,而且當時的專業課程也比較多,使得學生鍛煉機會比較多,所以說大一、大二時每周的鍛煉時間還是比較長的,使得各項指標保持得還挺好〔3〕;但是到了大三、大四后,學生的每周鍛煉時間更是明顯減弱,加之耐力素質較易下降等特點,從而造成速度耐力素質的明顯下降。而且,升入大三、大四后學生的技術課程逐漸減少,學生在規定的課程外,還要參加各種選修、普修課的學習,以完成學校規定的學分,大學生的課外時間所剩無幾,使得鍛煉也越來越少,再加上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比較大,使得同學們爭相考證,如計算機等級證書、普通話等級證書、外語等級證書等,參加各種培訓班的學習、準備考研等,使得學生鍛煉時間也逐漸減少,進而身體的各項指標逐漸減弱〔4〕。
3結論與建議
調查結果表明,三所高校的體育專業學生身體形態的發育仍遵循人體生長發育一般規律,與同年齡普通大學生相比,男女各項指標稍優于全國水平。體育專業學生在校四年中身高幾乎無變化,在體重、胸圍等方面第二學年比入學時均有明顯增加,而后略有下降,這種下降不明顯。100米跑成績男女均表現為先提高后下降,第二學年提高明顯,而后下降比較明顯。男女肺活量指標均表現為先上升后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圍內。體育專業學生入學時在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立定跳遠、仰臥起坐等指標上均優于全國同齡學生,大多數差異顯著。建議將身體素質納入每學年必考內容之中,以督促學生進行自覺鍛煉,養成積極鍛煉的良好習慣,增強學生體質。
參考文獻
〔1〕朱國生體育專業學生體質狀況的追蹤研究〔J〕
蘇州大學學報,1997,15(3):95-101
一、前言
學校體育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學校體育教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適應休閑和終身需要的習慣和運動技能。課余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基本途徑之一。與此相適應,課余體育活動與家庭體育、社會體育等多種形式一起擴展和延伸了體育課堂教育,它不僅能滿足學生由于體育課時有限運動不足的缺陷,增加學生的體育實踐,也為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習慣拓展了新的廣闊天地。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河北省全部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共27所。2.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查閱學校體育方面的專著5部,各級相關體育科研文件以及課余體育活動相關的科研論文資料10余篇,為設計調查問卷和完成論文奠定基礎。(2)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情況,設計了《河北省高職院校課余體育活動現狀研究調查表》,了解目前河北省高職院校課余體育鍛煉發展現狀特征,為論文的分析提供實證材料和數據。(3)數理統計法。利用EXCEL2000統計軟件對所有回收的問卷分別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與討論
1.課余體育鍛煉的調查與分析(1)早操。早操是高職院校認真落實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重要的措施,也是我國大中專院校課余體育鍛煉最普遍、最有保障的一種形式。調查表明:100%的河北省高職院校均能堅持,學生在校每天開展早操體育鍛煉活動的時間一般是15~20分鐘。早操內容主要是長跑鍛煉。(2)系部體育鍛煉。系部體育鍛煉是學校課外體育活動形式之一。主要內容是:①復習、鞏固體育課所學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②練習《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項目。③結合學校特點,開展傳統體育活動,或組織各種小型競賽活動。調查表明60%的河北高職院校開展系部體育鍛煉,時間是40~50分鐘,形式是以系為單位。(3)體育興趣小組。體育興趣小組一般是指將對某個體育鍛煉項目有興趣的學生組成一個體育活動小組。26.3%的河北省高職院校有體育興趣小組。體育興趣小組的內容有足球、籃球、乒乓球、輪滑和健美操等。2.課余體育訓練的調查與分析
課余體育訓練是在體育教學和班級體育鍛煉的基礎上,利用課余時間,對體育基礎和技術水平較好的學生通過運動隊、代表隊等形式進行系統訓練,以提高運動成績的專門教育過程。
在河北省高職院校中常年堅持課余訓練的僅占8%。92%的河北省高職院校采用賽前中短期集訓的方式,這是為參加各級各類比賽經常采用的方式。一般集訓時間為8~12周。通過這種賽前中短期集訓,使學生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做好賽前準備,在比賽中發揮已有的競技水平,取得較好的成績。3.課余體育競賽的調查與分析
課余體育競賽是學校課余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課余體育鍛煉、課余體育訓練科學組成體系,相互銜接和配合。(1)田徑運動會。田徑運動會是一種較大規模的比賽形式,由很多運動項目組成并在同一時間內進行的比賽。100%的學校每學年在春季或秋季舉行1次田徑運動會。這說明以上調查學校是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要求相符的。同時由于田徑運動會是學校檢查體育教學、課余鍛煉、課余訓練等開展情況,進一步推動各項學校競技運動開展和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手段,所以本人認為各學院應把校田徑運動會放到重要位置。(2)其它競賽活動。除了田徑運動會之外,河北省高職院校中有75%的學校每年都適當開展全校性的其它體育競賽活動,其內容有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輪滑、趣味運動等。61%學校開展班級間的體育對抗賽;有65%的學校開展系與系間的體育比賽;72%的學校舉行全校性的體育活動月。 4.課余體育計劃方面的調查
學校課余體育活動的計劃是使課余體育活動制度化、正規化、科學化的重要保證。(1)全校課余體育鍛煉計劃。在我調查的河北省高職院校中100%的學校有全校性的課余體育鍛煉計劃,而且全校性課余體育鍛煉計劃的內容比較全面。(2)全校課余體育訓練計劃。課余體育訓練是一項重要而困難的工作,學校只有制定課余體育訓練計劃才能抓好這項工作。調查表明:河北省高職院校有78%的學校有全校課余體育訓練計劃,有22%的學校沒有全校性的課余體育訓練計劃。(3)全校課余體育競賽計劃。課余體育活動要與課余體育競賽相連接,適當開展一些競賽活動,能活躍校園文化氣氛,促進課余體育活動的開展。調查顯示:河北省高職院校有78%的學校有全校課余體育競賽計劃,通過各種課余體育競賽活動的開展,調動了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四、結論
1.河北省100%的高職院校都能開展早操,60%的學校開展系級體育課余體育鍛煉,26.3%的學校有體育興趣小組,38%的學校有野外體育活動。2.雖然有11%的學校因為學校財力、教師數量、教師訓練水平等原因沒有開展課余體育訓練,但89%的學校較好的開展了課余體育訓練。3.河北省所有高校都有課余體育競賽活動,較好的促進了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培養了學生的體育道德作風;豐富、活躍了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4.河北省所有高職院校都有全校性的課余體育鍛煉計劃,78%的學院有課余體育訓練計劃、課余體育競賽計劃。5.在河北省高職院校現有的環境和條件背景下,河北省高職院校課余體育活動的開展狀況還是值的肯定的。
五、建議
1.學校領導重視,各處級領導、教師及教學管理人員的教育改革觀念的轉變,基礎教育改革的具體實施,使學校體育改革“健康第一”的思想及“陽光體育運動”在河北省高職院校普遍開花,并結出了豐碩成果。2.各學校加強對課外體育活動的宣傳和引導工作,設立體育節,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專題性的體育主題活動,形成了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有利環境,使課外體育活動成為人人享有、人人參與、人人有責的校園文化氣氛。
參考文獻:
[1]李相如.北京市城鄉學校體育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0,(1):10-12.
[2]李相如等.北京市農村中小學體育發展現狀調查與初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9,(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