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5:07: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腫瘤臨床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診斷方法
由于腮腺MPT的多灶性、多病理及多時性類型特點,完善而細致的術前檢查十分關鍵。依靠病史及癥狀可以對腮腺腫瘤進行初步的良惡性的鑒別,但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就腮腺MPT而言,了解腫瘤數量、部位、邊界的情況尤為重要。因此,通過影像學手段如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CT檢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獲得更多信息以指導治療方法十分有必要。
2.1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超聲波在軟組織中傳播時,由于組織的密度和特性差異而產生不同的回聲,對軟組織腫瘤和囊性的鑒別有幫助,通過連續多切面掃查腮腺,觀測病變的大小、數量、形態、邊界、包膜、內部回聲、衰減特征,而且其能明確辨出淋巴結的皮質及髓質,區分淋巴結與腫瘤。另一方面費用低廉、安全無創、便于復查、動態追蹤等優點在腮腺疾病診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B超對腫瘤還是缺乏特異性影像學表現,并且對深葉結構顯示不夠清晰。
2.2CT檢查CT對頭頸部各種類型組織結構都有很好的顯示能力,可確定腫塊大小、數量、形態、邊界等,診斷困難病例可通過造影,突出血管、肌肉等與腫物的關系,判斷腫物的范圍、大小及性質,并能及時發現周圍動靜脈的受壓情況和腫塊存在的關系。正常腮腺組織密度較低,低于肌肉,但是卻比脂肪組織高,而腫瘤組織為實質性,密度高于腮腺。一般認為,圓形、界限清楚,多為良性;分葉狀或不規則,但分界清,多見于有局部侵蝕性良性腫瘤和生長較緩慢的低度惡性腫瘤;彌漫不規則,界限不清,多為惡性腫瘤。CT的問題主要在于單純依靠CT片不能區別炎性腫塊和腫瘤,無法直接顯示出病變與面神經的關系等。
2.3MRI檢查MRI其對軟組織的病變顯示性能優越,能清晰顯示病變部位、范圍和與重要神經血管關系,對腫瘤的治療方案的選擇很有價值,特別適用于腮腺深葉腫瘤。MRI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率及多參數的應用可獲得豐富的診斷資料,能夠提供如下信息:是否存在實體腫瘤,腫瘤的數量、位置、范圍,常見腮腺良、惡性腫瘤的各自特點,腫瘤與神經、血管的關系。
2.4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FNAC),因其價廉、快速、安全、診斷準確率高而被廣泛用于頭頸部腫塊的術前診斷。何悅、呂炳建等分別對腮腺區腫塊患者進行細胞學檢查,診斷準確率超過85%.定性診斷準確率超過90%,并且均未出現人們所擔心的腫瘤針道種植和擴散等嚴重并發癥。因此,目前很多學者均建議FNAC列為常規檢查,確定腫瘤性質,盡可能地對腫瘤進行鑒別,指導治療方法的選擇。
3治療方法
良性MPT手術治療為首選方式。Franzen&Koegel主張切除全部或大部腮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復發率,但是其弊端在于手術創傷大,術后面部凹陷畸形明顯,發生面癱和Frey綜合征的概率大。俞光巖等主張腫瘤包膜外切除術或腮腺淺葉部分切除術更適合于大多數WT,因為大多數的WT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同時多數淋巴結亦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即腮腺腺體后緣和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的交界處。在這些淋巴結的顯微鏡檢查中,時有發現微腺瘤或腫瘤細胞占據,故應切除位于腮腺尾部邊界淋巴結,以防復發。對于非WT的其他腮腺腫瘤,外科手術是目前治療腮腺腫瘤最為有效的手段,首次術式是否正確是影響手術效果的關鍵,因此臨床應根據腫瘤的大小、位置及良惡性質確定手術術式和切除范圍。對良性腮腺腫瘤,多數學者主張采用保全面神經的腮腺淺葉或全葉+腫瘤切除術,即位于淺葉則單純切除淺葉,如位于深葉則須行全腺葉切除。由于良性腮腺腫瘤多為多形性腺瘤,一般包膜不完整,手術不徹底者容易復發。故行腮腺區域性切除、腺葉切除或腮腺全切除,可避免因殘存或種植而引起的復發。目前,隨著功能保留性外科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對位于淺葉、直徑不超過4.0cm的良性腫瘤,且其邊界清楚者采用腫瘤+部分淺葉的區域性切除術,該術式創傷小,減少了面神經損傷和Frey綜合征的發生率,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且其復發率與傳統術式相比并無明顯的差異。但對體積較大以及源于深葉的腫瘤仍以傳統術式為宜,以保證安全地切除邊緣,防止復發。對于惡性腮腺腫瘤,則應盡可能采取腮腺全葉切除+術后放療,如腫瘤已突破腺體被膜而出現局部廣泛。浸潤者則需行擴大切除術,擴大切除范圍應依據術前影像資料和術中所見來決定,常常包括全腮腺、下頜深枝、顴弓和顴骨、耳廓及部分乳突等結構,以減少復發率,提高術后生存率。
選擇2006年8月至2012年2月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42例MOGCT患者,所有病例均經病理學診斷證實。按照腫瘤病理分型包括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16例(38.1%)、未成熟畸胎瘤12例(28.6%)、無性細胞瘤6例(14.3%)、卵黃囊瘤4例(9.5%)、絨毛膜癌1例(2.4%)、胚胎癌1例(2.4%)、多胚胎癌1例、左側卵巢成熟性畸胎瘤鱗狀上皮癌變1例。臨床資料包括患者年齡、主要癥狀、體征、病理診斷、分期、手術方式、化療方案及隨訪情況等。該研究得到四川大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手術方式
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有生育要求的行保留生育功能手術,僅行患側附件切除術或患側腫瘤切除術;無生育要求的根據腫瘤分期、組織學類型及轉移瘤大小范圍等行卵巢癌根治術或腫瘤細胞減滅術,全面探查盆腹腔,行全子宮加雙側附件切除術、大網膜闌尾切除術及盆腔淋巴結切除術,腫瘤細胞減滅術則盡最大努力使殘存瘤灶直徑<2cm。
1.3靜脈化療方案
BEP方案:博來霉素15~30mg/d,5天方案中第1天(d1)及第3天(d3)靜脈輸注;依托泊苷100mg/m2•d,第1天至第5天(d1~d5)靜脈輸注;順鉑20mg/m2•d,d1~d5,28天為1個周期,共1~8個周期。不能耐受BEP方案的采用BVP方案:博來霉素15~30mg/d,d1~d3;長春新堿1.5mg/m2•d,d1;順鉑20mg/m2•d,d1~d5。含有滋養細胞成分的給予EMA-CO方案:依托泊苷100mg/m2•d,d1~d2;放線菌素D400μg/m2•d,d1~d2;甲氨蝶呤100mg/m2+200mg/m2,d1;長春新堿1mg/m2•d,d8;環磷酰胺600mg/m2•d,d8。
1.4隨訪
所有患者均在術后開始隨訪,生存期為患者開始治療至死亡或最后隨訪的時間。失訪患者生存期計算至末次隨訪日。隨訪資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況、診療過程、生存狀態、化療毒副反應及生殖內分泌情況等。
1.5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Fisher''''sExactTest檢驗,全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計算。
2結果
2.1臨床特征
2.1.1臨床表現
患者發病年齡6~52歲,中位發病年齡13.4歲,25歲以下患者占57.1%(24/42),26~35歲占33.3%(14/42),超過35歲患者約9.5%(4/42)。臨床表現為腹痛(16例,38.1%)、下腹脹痛(23例,54.8%)及腹部包塊(23例,54.8%)。以腹痛就診的16例患者中2例出現卵巢囊腫蒂扭轉;以腹脹就診的23例患者,B超檢查均發現有盆腔包塊,其中有5例初診時發現有腹水;此外有1例以發熱就診,2例體檢時發現卵巢囊腫就診。42例患者均予手術治療,術中發現包塊最大約30cm×20cm×20cm,平均腫瘤直徑為11.5cm。
2.1.2手術方式
初次手術,42例患者中有30例保留生育功能。
2.1.3FIGO分期
按FIGO手術病理分期(2000年),Ⅰ期18例(其中ⅠA期12例、ⅠB期2例、ⅠC期4例),Ⅱ期6例(其中ⅡB期2例,ⅡC期4例),Ⅲ期11例(其中ⅢB期1例,ⅢC期10例),Ⅳ期2例。Ⅰ期+Ⅱ期占57.1%(24/42)。此外,尚有5例為外院行單純囊腫剝除術,術后病理檢查發現惡性腫瘤于我院化療,未行再次分期手術。
2.1.4化療情況
42例患者中有6例(包括1例無性細胞瘤ⅠA期、3例未成熟畸胎瘤ⅠA期、1例卵黃囊瘤ⅠA期及1例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術后未補充化療。31例患者接受BEP方案,3例因不能耐受BEP方案予BVP方案化療,1例絨毛膜癌及1例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左側卵巢卵黃囊瘤伴灶性滋養細胞分化)給予EMA-CO方案化療。
2.2預后
截止2014年3月,隨訪時間25~91個月,中位隨訪時間43個月,2例失訪。
2.2.12年生存率
隨訪2年,2例失訪,1例死亡,無瘤生存24例,2年復發及帶瘤生存15例。2年生存率97.5%(39/40),死亡者為1例Ⅳ期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患者。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患者的2年生存率(93.8%)與其他類型腫瘤患者2年生存率(10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2年復發率37.5%(15/40),而在15例復發及帶瘤生存患者中,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占66.7%(10/15),未成熟畸胎瘤、絨毛膜癌、卵黃囊瘤及胚胎癌各有1例,各占6.7%。
2.2.25年生存率
42例患者除2例失訪外,40例中隨訪滿5年者17例,死亡2例。5年總生存率88.2%(15/17)。Ⅰ~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100.0%)高于Ⅲ~Ⅳ期(66.7%),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ⅢA期以上患者6例,2例Ⅳ期和ⅢC期惡性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患者分別于術后18個月和26個月死于腫瘤進展或全身轉移。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60.0%)低于其他類型腫瘤患者(100.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例死亡的患者均為惡性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其腫瘤成分中均合并有卵黃囊瘤成分。
2.2.3生育功能影響
保留生育功能的30例患者中,1例失訪,隨訪至今1例復發的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12例復發患者二次手術有7例再次保留子宮及一側附件,4例卵巢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及1例胚胎癌患者二次手術予全子宮加雙側附件切除術。對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進行隨訪觀察,23例患者中有5例為,尚無月經來潮,18例青春期后患者化療期間予曲普瑞林保護卵巢功能,化療結束后3~6月復潮,月經周期規律,經量正常,復查性激素水平無明顯異常。
3討論
3.1臨床特征及預后相關因素
MOGCT好發于年輕女性甚至,主要包括卵黃囊瘤、未成熟畸胎瘤、無性細胞瘤、胚胎癌、原發性絨毛膜癌以及混合性生殖細胞瘤。在本研究中,患者年齡最小6歲,中位發病年齡13.4歲,35歲以上患者僅占9.5%。雖然MOGCT卵巢卵黃囊瘤可產生甲胎蛋白(AFP),含有絨毛膜癌成分的腫瘤能產生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并以此作為腫瘤標志物作為病情監測的依據。在發病早期,因發病年齡小等因素,往往被忽視,待到有癥狀就診時腫瘤多較大。在本組資料中最大腫瘤約30cm×20cm×20cm,平均腫物直徑為11.5cm。故而我們認為應加強對青春期甚至青春前期女性生殖系統疾患的關注,力爭早診斷、早治療。既往研究表明,MOGCT中除無性細胞瘤預后較好外,其他各類非無性細胞瘤惡性程度較高,其腫瘤成分中混合有卵黃囊成分可作為一個獨立的不良預后因素。混合性細胞腫瘤中卵黃囊瘤成分所占比例相對較高。Kojimahara等報道,33例卵黃囊瘤中,單純型18例,混合型13例,25例予BEP方案化療,5年生存率87%。在本組資料中,雖然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5年生存率(60.0%)與其他類型腫瘤(10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我們發現2例死亡患者均為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其腫瘤成分中都合并有卵黃囊瘤成分,且2年復發患者中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占66.7%。因此,我們認為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預后相對較差。然而,目前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的化療,除了合并有特殊成分如絨毛膜癌,其化療方案較為明確地選用EMA-CO(依托泊苷+放線菌素D+甲氨蝶呤+長春新堿+環磷酰胺)等針對滋養細胞腫瘤的化療藥物取得較好治療效果外,其他仍然以BEP(博來霉素或平陽霉素+依托泊苷+順鉑)或BVP(博來霉素或平陽霉素+順鉑+長春新堿)為主,但其治療效果遠不如單純生殖細胞腫瘤,故而對混合性MOGCT應給予個體化治療,針對其腫瘤成分不同選擇不同的化療方案。Al-Jumaily等報道,1例12歲的混合有高度惡性肉瘤成分的生殖細胞腫瘤,其腫瘤成分合并有20%卵黃囊瘤、30%成熟畸胎瘤、40%胚胎性癌、5%絨毛膜癌及5%的肉瘤成分,在給予經腹盆腔包塊切除+右側附件切除+大網膜切除+淋巴結取樣術后,隨病情調整化療方案,總共給予了6療程的BEP方案和4療程VAC(長春新堿、放線菌素D和環磷酰胺)方案化療,患者獲得了32個月的無瘤生存期。據報道,腫瘤病理分期、腫瘤大小及徹底的減瘤術也與MOGCT的預后密切相關,MOGCT的早期患者預后明顯好于進展期,而殘存瘤灶直徑≤2cm者預后好于減瘤未徹底的患者。在本研究中,不同病理分期、腫瘤大小的5年生存率比較,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否與研究中病例數較少等因素有關,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3.2手術治療
MOGCT患者絕大多數未婚、未育。至20世紀70年代起,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已使大多數渴望生育的婦女經治療后獲得了妊娠。在本組資料中,42例患者中有30例保留生育功能,除1例復發的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患者死亡以外,其余患者均存活。保留生育功能手術與子宮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既往報道中,我們曾對生殖細胞腫瘤患者保守治療后進行了追蹤隨訪,有生育計劃的20例患者中,13例患者有15次妊娠,9次足月分娩。本研究中,30例患者大多年幼,至隨訪結束尚未了解到有正常妊娠分娩的病例,目前所有保留生育功能手術患者均在繼續隨訪中。在Zanetta等的研究中,回顧性分析了169例MOGCT,盡管其中有58例患者病變范圍超過卵巢,仍共有138例實行了保守手術,81例術后進行了輔助化療,總存活率達到94%,保守手術與子宮加雙側附件切除術患者存活率無顯著差異。故而,多數學者認為,保留生育功能對MOGCT預后影響不明顯。MOGCT的子宮和卵巢復發相對少見,即使腫瘤復發也多不累及子宮及對側卵巢,切除對側卵巢及子宮并不改善預后。年輕患者有生育需求,不論腫瘤期別,只要有正常卵巢組織存在,均可行保守手術治療。
3.3化療及卵巢功能保護
MOGCT對化療藥物高度敏感,目前化療方案首選以博來霉素為基礎的BEP方案或BVP方案,另外還有VAC及VAC/EI(VP-16,異環磷酰胺)等針對特殊類型的二線方案。BEP及BVP方案作為MOGCT目前最為有效的一線化療方案,化療毒副反應相對較小。在本研究中42例患者中,30例接受BEP方案化療,3例因不能耐受BEP方案,予BVP方案化療,1例絨毛膜癌及1例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左卵巢卵黃囊瘤伴灶性滋養細胞分化)給予EMA-CO方案化療。本組資料42例患者2年及5年總生存率分別為97.5%及88.3%,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但是因博來霉素、多柔比星類和長春新堿等有終生劑量,且化療藥物的毒副反應如順鉑的腎毒性,博來霉素和平陽霉素的肺纖維化,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的心臟毒性等問題,對于年幼不能耐受化療的患者及晚期復發已達終生劑量的MOGCT患者,更理想的化療方案尚待進一步探討完善。化療藥物對性腺及生殖功能的副反應常表現為卵巢功能早衰、閉經。部分患者化療結束后2~3個月恢復正常月經及生殖功能,但也可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損傷。對行保留生育功能手術的年輕患者,化療期間應考慮保護患者的卵巢功能,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應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Gn-RHa可耗盡垂體促性腺細胞上的GnRH受體,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或直接阻斷卵巢雌、孕激素的合成,使卵巢在化療期間處于靜息狀態,從而起到保護卵巢的作用。有正常月經來潮的患者在化療期間予曲普瑞林保護卵巢功能,化療后均恢復正常月經。本研究中,18例保留生育功能的青春期后患者化療期間予曲普瑞林保護卵巢功能,化療結束后3~6個月復潮,月經周期規律,經量正常,復查性激素水平無明顯異常。
1.2手術方法根據患者情況應用雙腔氣管插管或者是單側支氣管插管來建立肺通氣,患者行全身麻醉,食管終端、上段行左側臥位,下段行右側臥位,胸部需墊高。中上段腫瘤患者行右側胸部手術,下段給予左側胸部手術。右胸手術雙側麻醉,行左側肺通氣,以右側中線約第6肋間切口,切口處插入套管針,胸腔鏡經套管進入胸腔,檢查胸腔粘連情況,選腋前線3~5肋之間為第二切,腋后線上定位三切口,將肺牽拉鉗經第二切口置入,根據食管鏡的配合,確定腫瘤位置,在第三切口處實施剪開縱隔胸膜,分開肌層實施鈍性分離至剝離出腫瘤。若出現腫瘤不規則或者食管有粘連,可將腫瘤進行貫穿縫合后采用內鏡進行抓鉗提起,以便更容易分離粘連。左胸手術同右胸步驟,但胸腔鏡置入切口高于右側約2肋間。術后食管鏡拔出后,置入胃管,胃腸減壓。
1.3統計學分析對全部患者年齡、性別及手術時間等數據均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t檢驗。
2結果
本組30例患者行胸腔鏡手術成功29例,1例因平滑肌腫瘤較大,轉開胸手術。術后均無嚴重并發癥發生、無死亡病例;手術時間為40~138min,平均61.5min;手術中出血量為50~220ml,平均92ml;術后拔出引流管時間為2~8d,平均3.5d;患者術后進食時間為1~6d,平均3.2d;住院時間為6~20d,平均8.1d;術后6~20個月隨訪,無復發和死亡患者。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行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檢查的32例惡性腫瘤患者的影像資料。其中肺癌7例,肝癌3例,結直腸癌4例,胰腺癌2例,乳腺癌10例,食管癌2例,胃癌、腎癌、前列腺癌、胸膜間皮瘤骨髓瘤各1例。男21例,女11例,年齡42~69歲,平均56.2歲。檢查前根據臨床表現、傳統影像學(CT、超聲、MRI等)和實驗室檢查,臨床診斷無轉移者12例,有轉移者20例,所有患者未進行抗癌治療,準備行手術治療者11例,放療和(或)化療21例。
1.2檢查方法
儀器使用GE超導型1.5T光纖核磁共振,采用內置體部一體化線圈。受檢者自由呼吸狀態下選用翻轉恢復平面回波彌散序列(SE-STIR-DWI-EPI),參數為TR:5100ms,TE:100ms,TI:180ms,b=0、600s/mm2,層厚:7mm,層間距:1mm,FOV:40cm×40cm,矩陣:96×128,NEX:6次,每段層數:30層,全身共分8段完成。掃描時間180s,全身掃描共需20min。首先進行第1段和第3段的預掃描,記錄下每段的中心頻率,算出兩段的中心頻率平均值,然后應用于其余各段的中心頻率。同時采集4段和全身彌散加權像對應的T2WI脂肪抑制序列圖像,用做解剖對比,更準確地對病灶進行解剖定位,利用工作站IVI和MIP軟件重建出全身冠狀位圖像,同時對三維數據做多角度重建,獲得多方位的重建,圖像反轉黑白即可獲得類似PET-CT的整體圖像。
2結果
2.1WB-DWI檢查基本情況32例受檢者圖像對比度和分辨率均達到診斷要求。32例患者中,正常組織結構的WB-DWI表現:顱腦、脊髓、甲狀腺、前列腺、淋巴結、前列腺、脾、雙腎、椎間盤、子宮及膀胱等組織結構呈高信號,類PET圖像上呈低信號,ADC值在正常范圍。
2.2WB-DWI檢查評價經傳統CT/MR等檢查顯示共97個病灶,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檢查共顯示病灶145個,在WB-DWI圖像上均呈高信號顯示,ADC圖為低信號,每個病灶ADC值與正常區域比較明顯降低,并且惡性程度越高ADC值降低越明顯。上述32例145個病灶均經過臨床證實為惡性腫瘤,其中轉移灶113個:骨轉移瘤18個;肺轉移瘤5個病灶;腦轉移瘤13個病灶;肝臟轉移瘤16個病灶;淋巴轉移瘤61個病灶。新增病灶中骨轉移灶及淋巴結21例,說明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檢查在骨轉移及淋巴結轉移方面較傳統檢查具有明顯優勢。同時還發現19例63個病灶DWI圖像及ADC圖高信號,每個病灶ADC值均在正常區域,經過臨床證實均為良性病變,其中,肝血管瘤18個;肝臟囊腫20個;腎囊腫25個。其中2例患者常規CT/MR圖像顯示血管受侵而WB-DWI未能顯示,2個肺內轉移灶因小于0.5cm,WB-DWI未能顯示。
2.3WB-DWI檢查分析11例檢查前無轉移的患者,經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檢查后有6例發現了轉移,46.8%(15例)的患者腫瘤分期發生了改變。27例患者轉移病灶數增加了48個,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檢查后淋巴轉移與臟器或其他轉移分別提高了36%和22%。WB-DWI檢查前后兩者差異均有顯著性差異。
3討論
3.1核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技術的原理及優勢
MR是目前能在活體上進行水分子彌散成像的唯一方法,MR彌散加權成像(DWI)可以顯示水分子的布朗運動,近年來,隨著核磁共振設備的不斷進步,已經可以較好的完成核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較高的梯度場和切換率可以大幅度提高成像速度,明顯縮短TE,顯著提升圖像信噪比;使用單次激發平面回波成像技術可在極短時間內一次采集一幅圖像,明顯降低了呼吸運動所造成的誤差,能在自由呼吸下采集較高信噪比的MR圖像;短T1反轉恢復序列(STIR)技術能夠抑制脂肪信號,降低背景噪聲,增加圖像對比,提高3DMIP重建圖像的質量,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在DWI的基礎上,采用短時間反轉恢復序列(STIR)技術,明顯抑制脂肪等組織器官的背景信號;突出病灶DWI高信號的作用。彌散加權成像對于水的彌散非常敏感,擴散速度越快,則信號越弱;擴散速度越饅,則信號越強,因而在圖像上形成對比。自由水(如腦脊液、膽汁、尿液)具有較快的擴散速度,正常組織因為有細胞膜的限制,細胞內的水擴散受到限制,擴散速度明顯慢于自由水。正常組織之間彌散速度有差異,最明顯的是神經組織,因為軸突結構內水的擴散速度明顯慢于其他組織。
3.2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在惡性腫瘤分期的臨床應用價值
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既能較早發現病灶,對所發現的病灶準確定位,又能對惡性腫瘤及轉移灶進行ADC值測量,相對于傳統檢查在圖像上進行淋巴結大小測量及特征描述有更高價值,在彌散加權成像中,ADC值來代替真正的擴散系數能反映整體組織結構的特征。一般認為,惡性腫瘤實性部分組織、細胞生長活躍,細胞排列緊密,生物膜結構對水分子彌散的限制明顯,ADC值降低,DWI上顯示為高信號。而良性腫瘤細胞密度低,ADC值相對較大,DWI上呈相對較低的信號,良、惡性腫瘤ADC值存在顯著差異,因此ADC值有助于初步判定病變的性質。對110例淋巴結轉移患者行WB-DWI檢查,共發現淋巴結260個(其中轉移性淋巴結168個,非轉移性淋巴結92個),轉移性淋巴結與非轉移性淋巴結的ADC值、長、短軸差異顯著,相應的靈敏度分別為93.8%、75.4%、90.8%,特異度分別為30.3%、61.6%、38.4%,認為在核磁共振上行ADC值定量測定可以鑒別轉移淋巴結。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與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掃描(ECT)在體部腫瘤篩查中的對比,WB-DWI對體部腫瘤具有較高的顯示率,李爍等對20例骨轉移瘤患者研究發現,WB-DWI檢測顯示214處病灶,ECT顯示197處病灶,與ECT比較,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對發現頸椎、腰椎、骶椎、骨盆、肋骨及股骨的病變較ECT敏感。此外,WB-DWI可以發現更多的轉移病變。Antoch等報道WB-MRI與PET/CT診斷遠處轉移灶的準確性分別為93%和94%,結合常規MRI檢查進行圖像綜合分析能夠提高診斷的準確性,WB-DWI對發現惡性腫瘤的原發灶、局部淋巴結及遠處轉移灶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與PET/CT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由于WB-DWI具有PET/CT相似的效果,但又不需要像PET檢查一樣接受電離輻射,因此可作為一種惡性腫瘤臨床分期的新方法。
1.2方法
1.2.1對照組單純采用香菇多糖治療,將20mg香菇多糖針劑溶于250mL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靜脈滴注,2周治療1次。
1.2.2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艾迪注射液(貴州益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2020236)治療,將100mL艾迪注射液溶于400mL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靜脈滴注,1次/天,3個月治療1次,連續治療28天。兩組患者均進行2年的跟蹤調查。
1.3療效評定按WHO標準評價治療效果,療效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進展。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毒副作用與生存質量。
1.4數據處理實驗數據錄入Excel數據庫,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珚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療效經治療,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48.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2.0%,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毒副作用治療過程實驗組共出現13例胃腸道反應,其中Ⅰ級11例、Ⅱ級2例;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2.0%,低于對照組的56.0%。
2.3患者生存期隨訪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平均生存期為(16.32±2.29)個月,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66±2.61)個月,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0.122,P<0.05)。
3討論
本次研究中隨機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妊娠合并婦科腫瘤患者46例,年齡23~35歲,其中1例為經產婦,45例為初產婦,14例患者為妊娠合并卵巢腫瘤,其他32例患者為妊娠合并子宮肌瘤。
1.2方法
通過對患者的臨床資料予以回顧分析,對患者的合并婦科腫瘤的類型、診斷方式、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以及臨床處理措施予以總結分析,從而得出妊娠合并婦科腫瘤的有效處理措施。
2結果
本次研究中患者的妊娠合并婦科腫瘤的腫瘤類型為卵巢腫瘤與子宮肌瘤。14例患者為妊娠合并卵巢腫瘤,其中3例患者為漿液性囊腺瘤,3例患者為黏液性囊腺瘤,8例患者為良性畸胎瘤;32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患者中,19例患者為壁間型肌瘤,13例患者為漿膜下肌瘤。對患者的診斷方式予以分析,其中24例患者是在手術過程中發現,22例患者是孕期通過B超檢查發現。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47.83%,22例患者出現了并發癥,其中,6例產后出血,5例胎膜早破,3例先兆流產,活躍期停滯與早產各2例,瘤體破裂、頭盆不稱、胎兒窘迫、胎位異常各1例。在患者的臨床處理過程中有32例患者在開展剖宮產術的同時實施了子宮肌瘤挖除術,患者的子宮成功保留;有12例患者在開展剖宮產術的同時實施了卵巢腫瘤剝除術;有1例患者在妊娠32周時出現了卵巢腫瘤體破裂處的急腹癥,在對患者實施卵巢腫瘤及患側附件的切除術之后,在手術周實施了保胎治療,并在患者妊娠35周時為患者開展了剖宮產術終止妊娠,胎兒成功娩出后為患者開展盆腔淋巴清除術、闌尾切除及子宮全切加大網膜等方面的治療,并在手術之后為患者開展定期的化療;另外1例患者在實施剖宮產術的過程中發現存在卵巢腫瘤,通過快速冰凍病例切片診斷患者為畸胎瘤上皮腺癌Ⅰa期,為患者開展了腫瘤及患側附件的切除。
3討論
對于孕產婦來說,妊娠合并婦科腫瘤是其高危因素,孕產婦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對孕婦的妊娠產生較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①瘤體的破裂,隨著患者妊娠子宮的增大,對于卵巢腫瘤會產生一定的壓迫作用,特別是在分娩、排便、彎腰等一些腹壓突然增大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瘤體的破裂,引發出血現象;②難產,對于嵌頓于盆腔中的卵巢腫瘤來說,對于胎先露的下降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很容易引起梗阻性難產;③早產或者是流產,對于一些比較大的卵巢瘤來將,會對子宮的正常增長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容易引起患者早產或者流產,對于惡性的卵巢腫瘤,需要在實施治療性手術的同時終止患者的妊娠,這也會導致患者的早產或者流產;④卵巢腫瘤的扭轉,隨著患者的妊娠的發展,子宮的增大會將卵巢推入到腹腔中,會導致卵巢腫瘤的活動范圍增大從而引發蒂扭轉。在臨床診治的過程中如果妊娠合并婦科腫瘤患者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很難被發現,但是如果在患者的孕早期為患者開展盆腔檢查診斷,并為患者開展B超檢查,能夠有效提升檢出率與診斷準確率,為了有效降低患者的漏診率,積極為患者開展孕早期的B超檢查是非常必要的。臨床上妊娠合并婦科腫瘤患者的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積極采取各種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對于妊娠期的婦科腫瘤患者,如果沒有表現出相關的臨床癥狀,通常不需要實施特殊處理,但是如果患者的中晚期肌瘤出現了紅色變性,并伴隨有腹痛癥狀,則需要積極為其開展相關的保守治療,對于分娩期的患者應該將剖宮產指征放寬。本次研究中,妊娠合并婦科腫瘤患者的臨床處理過程中,32例患者在開展剖宮產術的同時實施了子宮肌瘤挖除術,患者的子宮成功保留;12例患者在開展剖宮產術的同時實施了卵巢腫瘤剝除術;1例患者在妊娠32周時出現了卵巢腫瘤體破裂處的急腹癥,在對患者實施卵巢腫瘤及患側附件的切除術之后,在手術周實施了保胎治療,并在患者妊娠35周時為患者開展了剖宮產術終止妊娠,胎兒成功娩出后為患者開展盆腔淋巴清除術、闌尾切除及子宮全切加大網膜等方面的治療,并在手術之后為患者開展定期的化療;另外1例患者在實施剖宮產術的過程中發現存在卵巢腫瘤,通過快速冰凍病例切片診斷患者為畸胎瘤上皮腺癌Ⅰa期,為患者開展了腫瘤及患側附件的切除。
方法是由腫瘤內科、腫瘤放療科、普外科、胸外科、婦科等科室各派出1~2名英語水平佳的中青年老師組成一個留學生腫瘤學臨床實習指導老師小組,按病種實習(見流程圖)。然后,由學生和老師一起就該病種模擬全英語就醫環境,學生分組診療。最后,老師帶領留學生和病人面對面交流,學生提出診斷和治療方法。因為是腫瘤學實習指導老師小組,又因為是按病種實習,所以各個老師可以同一課時分別給學生講授該病種不同專業知識。老師可以提前準備該腫瘤相關知識,學生可以提前預習,課堂以多媒體及互動教學為主,這樣使英語表達能力及交流能力的限制得到改善。
1.2方法兩組患者均為連續硬膜外麻醉,切口在下腹正中,子宮下段橫切口,在胎兒娩出后宮體內肌內注射縮宮素20U。觀察組患者在剖宮產術結束后同時進行腫瘤剔除術,在對剖宮產切口進行縫合時,子宮娩出腹腔,對子宮肌瘤的大小、數目、位置進行觀察,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切口,行剔除術。在剔除子宮前,將縮宮素20U注射入基底部及肌瘤四周,將肌瘤分離并剔除,采用1-0可吸收線對肌壁瘤腔進行縫合,之后褥式鎖邊縫合,在縫合時注意不留死腔。觀察無活動性出血后,將子宮送回腹腔,對于滲血的針眼部位,采用細絲線縫合或者用紗布按壓,術后常規靜脈滴注抗生素3d,肌內注射縮宮素10U,2次/d,共3d。參考組患者剖宮產術后根據產婦恢復情況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24h陰道出血量,詳細記錄兩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惡性惡露持續時間。
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24h陰道出血量與參考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及惡性惡露持續時間均明顯短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二)缺乏統一的帶教標準,導致腫瘤的臨床帶教無統一章法可循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已經逐漸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腫瘤防治體系,但是腫瘤學的臨床帶教卻始終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大部分醫學院校課程體系中未能專門設置腫瘤學課程,各臟器腫瘤只是在相應的學科中講授,造成內容分散,基礎與臨床聯系不緊密等。在衛計委公布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標準與方案中,也未設置腫瘤學住院醫師的輪轉培養方案及至腫瘤科輪轉時的培養標準、帶教要求,如何帶教腫瘤科臨床醫師,并無標準的、統一的章法可循。
二、腫瘤學臨床帶教方面的探索
雖然在腫瘤學臨床帶教方面面臨諸多的問題,國內也缺乏統一的培養標準及帶教要求,我院還是在腫瘤學臨床帶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實踐。
(一)開展多學科的臨床討論,并請輪轉醫師一并參與多學科工作團隊(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模式,是兩個以上相關學科的專家組成固定工作組,針對某種疾病進行定期的臨床討論會[2]。通過MDT,各相關學科的臨床醫師針對某腫瘤一并探討,發表各自意見,共同研究治療方案。我院定期舉辦各科腫瘤的MDT,如肺癌的病例討論會聯合呼吸科、胸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相關科室共同參與,相關專家均會對展示病歷提出見解,給輪轉醫師一個很好的綜合學習平臺。帶教老師可針對所帶教的臨床醫師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切實提升輪轉醫師的臨床思維能力。MDT為來腫瘤科輪轉的臨床醫師提供了一個多學科學術交流、資源共享的平臺,有助于輪轉醫師開拓視野,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值得推廣應用。MDT在國外的大型醫院已經成為疾病治療的重要模式,英國癌癥診治指南規定,所有確診腫瘤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必須經過相關MDT會診[2]。
(二)利用床邊教學培養輪轉醫師的臨床思維輪轉期間,帶教老師應選擇診斷明確、癥狀典型的代表性病例作為臨床教學的主要病例。引導輪轉醫師從腫瘤學的思維進行病史采集,規范體格檢查,發現并記錄陽性體征;引導輪轉醫師注意腫瘤病例的血液學、影像學等檢查結果,觀察患者治療期間的病情變化和不良反應;引導輪轉醫師對所學的病例進行綜合分析,幫助輪轉醫師建立腫瘤學臨床思維。在帶教過程中,可定期選擇一些疑難病例進行病例討論。讓輪轉醫師積極發表見解及看法,對輪轉醫師提出的疑問進行深入討論,可使輪轉醫師從帶教老師及其他臨床醫師的發言和討論中真正學到有益的思維方式,從而切實提高輪轉醫師腫瘤學的臨床分析思考能力。
(三)鼓勵實踐,切實加強輪轉醫師臨床能力的培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培養臨床能力為主。輪轉醫師按照培訓計劃,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在相關科室開展臨床工作。對于在腫瘤科輪轉的臨床醫師來說,輪轉結束后應達到腫瘤專業高年資住院醫師和低年資主治醫師的水平,要求掌握腫瘤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能解決部分腫瘤科的疑難病例。帶教時注意理論聯系實踐,在臨床帶教工作中鼓勵輪轉醫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指導其解決問題。提高輪轉醫師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定期讓輪轉醫師對某個疑難病例進行獨立分析和講解,帶教老師之后指出存在的問題與不足。臨床帶教目的主要是“授人以漁”,給輪轉醫師原則性、方向性上的引導和指點。鼓勵輪轉醫師實際動手,在輪轉醫生從事臨床操作時“放手不放眼”,及時糾正錯誤的手法,確保輪轉醫生經過臨床輪轉后,能夠達到腫瘤專科高年資住院醫師和低年資主治醫師的水平。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的綜合疾病,會并發各系統的并發癥,因此,胸穿、腹穿、腰穿等基本操作是腫瘤科醫師所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只有放手讓輪轉醫師操作,然后指出其不足之處,才能切實加強輪轉醫師的臨床實踐能力。
(四)加強循證醫學思維培訓對于從事惡性腫瘤治療的醫生來說,如何選擇最適當的檢查手段、最佳的治療方案,是必需面對的問題,合理科學的臨床決策對于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節約患者及社會支出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科學決策的前提,取決于循證醫學的證據。循證醫學的目的是要求醫生“在為患者診治過程中,準確、公正并自覺地運用現有的最佳證據,做出相對正確的臨床決策”。循證醫學強調的是個人經驗與最佳臨床證據的有機結合。腫瘤學的NCCN指南平均每1~2個月就要更新一次,每年全球腫瘤學ASCO會議以及中國腫瘤學CSCO會議就有大量新的臨床結果發表;以前曾經是臨床一類的證據在知識的不斷更新中很有可能會降為二類證據,而以前是二、三類的證據也有可能最后逐漸上升為一類證據[3]。因此,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腫瘤治療的方案更新速度之快,遠非書本知識所能企及。在進行腫瘤臨床帶教的同時,應該加強循證醫學思維培訓,讓輪轉醫師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學會從快速涌現的醫學成果中吸收有用的、正確的以及最新的臨床證據,學會用循證醫學思維去評估各種臨床問題。
1.2方法觀察統計兩組妊娠期產婦的剖宮產率、妊娠并發癥、胎兒并發癥、胎兒生存率等情況。以此來明晰妊娠期產婦合并不同婦科腫瘤的處理方法,及其妊娠結局。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妊娠期合并婦科腫瘤產婦的主要腫瘤類型為子宮肌瘤占[63.67%(156/245)]和卵巢癌占[31.02%(76/245)]。觀察組妊娠期合并婦科腫瘤患者的剖宮產率達到100.00%(245/245),而未合并婦科腫瘤的對照組產婦剖宮產率為23.94%(343/1433)。兩組剖宮產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妊娠期合并婦科腫瘤產婦的妊娠并發癥發生率為7.35%(18/245)、胎兒并發癥4.90%(12/245)、胎兒生存率95.92%(235/245)。對照組妊娠并發癥發生率為9.07%(130/1433)、胎兒并發癥3.77%(54/1433)、胎兒生存率97.35%(1395/1433),兩組胎兒生存率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