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5:07:2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語文新課程標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傳統語文教學過于重視語文的工具性,語文成了“語言文字”而 非“語言文學”或“語言文化”,語言本身所承載的傳承人文精神淡化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我們在接受學校教育的同時,幾乎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在精神上無依賴的人,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極易發生動搖。文化素質無法對等于道德信仰。語文新課程標準把人文性提到了和工具性同等的位置。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尋歸精神家園,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力求通過教學活動,樹立起學生的人文信仰。
2、傳統語文教學 同一化的要求和標準答案,迫使教師和學生不得不“練兵”,以求接近“真理的邊緣”,教師漸漸喪失自己的個性,學生漸漸喪失自己的語言,成為說別人話的“奴隸”。語文新課程標準在閱讀中,特別提到了“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意味著教師的教學將會越來越向個性化方向發展,開放式的教學將不會是遙遠的夢想。
二、課型設計:
(一)教師思維引領課堂教學
1、問答法
教師依據課文體裁及內容特點,設計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一環一環進入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和口答,側重進行思維訓練和口頭表達能力訓練。適用于邏輯性較強的篇目或情節環環相扣的小說如《驛路梨花》的教學。
2、讀寫結合
側重遷移訓練,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對所學內容進行再創造,如詩歌的改寫;進行相關內容的聯想,如《〈桃花源記〉續寫》。側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以及寫作能力。
3、互動式教學
(1)師生互動。即分組教學。主要用于閱讀教學。教師在授課的基礎上,提出可供思考討論的問題,學生在個體充分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個別輔導。側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適用了學生自學有一定難度的內容。
(2)學生群體互動。分組教學中采用競爭式。在教學中通過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和評價,分組討論后學習知識的速度,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的競爭,引領學生思考--交流--合作--競爭。側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學習能力以及團隊精神。適用于學生自學的內容。
4、講授式
學生比較陌生的知識或理解難度較大的內容,教師通過講解,構建一個平臺,教師畫龍,讓學生自我感悟,自已點睛。 轉貼于
5、情境式教學
學生受自身閱歷、知識水平局限不能產生情感共鳴的內容,通過音樂、圖像等形式,營造出相應的情景氛圍,讓學生自己感悟,鼓勵學生談自己感受。側重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一定的鑒賞能力。散文和古代詩歌教學,適于采用這種方式。
6、情境表演式教學
教材內容定的情境,讓學生即興表演。既可激活課堂,也可考查學生對內容的領悟能力。如《斑羚飛渡》中學生即興給文中斑羚配音,揣摩斑羚們的思想活動,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斑羚“咩”了什么。《擺渡》中讓學生上臺表演擺渡人怎么扶有錢人上船,想象表演兩人動作。側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技能。
(二)學生思維引領課堂活動
1、互動式學習
學生個體對學生群體的互動。教師在課前給單個學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參考意見。學生自己組織整個課堂,大家分組討論學習,教師做最后的點評。這種方式可用于一些知識點不多,內容淺顯的作品,如《禿鷹之死》一課比較簡單,在教學設計上,筆者便讓兩個學生擔綱,分別從講解和組織討論兩個方面組織全體學生完成該課學習。側重培養個體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2、交流式學習
教師不預先設定該堂課的學習內容,讓學生自由思考,自由提問,自由討論。采用生問生答或生問師答等形式。這種課型通常放在一個單元中,課文知識重點為重復前面內容的課上。同時也需要教師有大量的知識儲備。如《蜘蛛》這一課,筆者作了這種嘗試,在課前,必須對生物學知識有足夠的了解,才能在課堂中游刃有余的把學生散亂的思維串起來。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3、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
2、能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的內容;
3、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并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共同討論;
1、課程目標的全面性
學生的身心應是一個和諧發展的整體,語文學習的每一個活動,都會引起學生知識、能力與情感諸多方面的變化。課程標準正是從這一新的視角,將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這三方面整合,列為語文課程追求的目標,既體現了教學中應倡導的“以學定教,主體凸現”的學生主體性,又體現了認知與情意的統一、結論與過程的統一。在以往教學實踐中,由于種種因素影響有相當多的學生對語文學習沒有興趣,簡直是在沉重壓抑下度日,這是語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師那樣,適時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學習“過程和方法”這正是課程標準所大力倡導的,也是極富創意的,現代教育學論認為,各門學科都必須擺脫唯知主義框框,力求做到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和諧統一。這正是課程標準力求達到的目標。
2、學習方式的多元性。
變單一、被動的語文學習方式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變化,成為這次課程改革的最亮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不難看出“綜合性學習”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學科中心論”。最終是為了培養綜合能力。第二,要重視體驗。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對探究方法的體驗,重視參與,培養個性和人格。第三,要培養課程資源意識。自然山水、人文景觀都可成為課程資源,培養學生開發利用資源意識,學校語文教育工作者應重視潛在課程的開發和利用。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就是學習過程突現學生主體性。教師要激發、引導學生的好奇心,創造欲,同時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探究學習方法是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它不是一項課外活動,是在教學過程中一以貫之的學習方式和態度。決不是那種教師先設定一個答案,然后千方百計引導學生鉆入圈套的那種教學,探究的目的不是要學生完成一個課題,發明創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養他們的意識和能力。現代教育論認為,學習方式是決定學習質量的重要環節。因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構建旨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勢在必行。
3、課程內容的開放性
打破學科中心論,強調綜合性、跨學科、跨領域學習,重視語文和生活的聯系,是課程標準改革最大的突破點,大大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內容。課程標準強調:“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的同時,更提出“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學生視野”,這是過去語文教學大綱從未涉及的領域,從而進一步拓寬了語文課程內容的空間。為改變長期以來分科教學形成的知識相隔斷的局面,強化語文學科同其它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構建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程體系,邁開了實質性的步伐。
二、語文課程標準改革有誘人入勝的重點
語文課程標準改革,一改以往歷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變動,總停留在語文學科這一層面上的做法,順應時展的需要,突出了課程改革應有的重點。
1、課程地位有新高度。
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至今為止最為恰當的表述,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支撐課程有新理念。
課程標準以四大基本理念為支撐。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條:“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這一理念貫穿于課程標準的始終。首先,強調自主性,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近年來,美國興起的構建主義心理認為,學習的過程是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毫無疑問,二者的主體是學生,必須十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其次,強調合作性。學生對課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種因素影響,心得各異,體會不同。外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就是這個意思,這就特別需要加強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互相取長補短,不斷豐富自己。再次,強調探究性,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發現的過程,學生對學習對象采取研究的態度,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重在學習過程和方法培養,決不是追求學生探究的結論。探究中包含有訓練,探究學習不排斥接受性學習。
課程標準還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強”的課程,“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并明確指出:“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這無疑也是一個引人注意的基本理念。
3、教育過程有新特點。
新的課程標準倡導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新特點。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是準確把握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反對離開教材思想內容的純工具訓練。二是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豐富的人文內涵影響學生的精神領域,注重潛移默化。三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母語運用水平。四是開辟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注重對潛在課程的開發和利用,重視隱性教育。五是教學中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用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聯想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等。
4、對教師素質有新要求。
新的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工作,無疑是對語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體的要求,教師首先要有開放意識,對學生、對教材、對評價尺度都要有開放意識。其次,是自身學習能力的提高,我們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首先要會自主學習。一個常年不讀書、不看報、不思考的語文教師是不可能適應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識的前提下,積極參與教育改革實驗,改革創新教學方法,這是貫徹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三、語文新課程標準改革有發人深思的難點
語文新課程標準改革,有突破性進展,無疑是迄今為止最好的語文教學綱領性文件。但它仍有許多值得完善和改進的地方,需要理論工作者和語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一,目標制訂無梯度。各地情況不一,學生差異很大,統一目標,不可能適合全體學生。對于同一地區、同一學校、同一班級學生也要分層施教,因材施教,因此,目標一元化,不利學生個性發展。
第二,實踐操作高難度。課程標準怎樣更有可操作
性。它的實踐性不強,因為很多目標是帶前瞻性的,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關系如何處理好,有待實踐中不斷完善。要把先進的理念落實到實踐中去,還需要進行大量探索。
一、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六年制課外閱讀量不少于150萬字。”所以有的教師一味地追求閱讀的“量”忽視了“質”的重要性。片面的理解了“多讀課外書的好處”認為這樣就會擴大了學生閱讀面。殊不知這樣會讓學生覺得課外閱讀是一種負擔,從而收不到良好的閱讀效果。教師應創設各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由“要我讀”轉變為“我要讀”,這樣學生閱讀的“質”也就得到提高了。我從以下兩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課前交流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每節課的課前都安排幾分鐘給學生,讓他們暢所欲言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獲。可以講當前的時事新聞,當地的風俗人情;背誦一首古詩;談電視節目的觀后感;講故事……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表達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可以按座號輪流進行,其它同學和老師當評委,根據學生的表情、語音、語調及所講內容對他們量化計分。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為自己講得好,講得流利,講得精彩而去搜集素材,加工整理,課前試說。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拓展了讀書的范圍,豐富了知識。使讀書成了學生的需要。
2.兩報交流
“班級小報”和“黑板報”。在班級中我布置了“班級小報”展示臺,學生熱情高漲,興趣很濃。他們大量地收集材料,為了能找到耳目一新的材料,他們閱讀大量的書籍、畫報,精心地設計。通過這一活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油然而生,讀書欲望熊熊燃燒,他們從閱讀中獲得了課堂教學中學不到的知識,對讀書的的要求也越來越廣泛。閱讀能力不斷提高,同時又整合美術課程的運用能力;“黑板報”我采取按小組輪流出,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學生們絞盡腦汁,群策群力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在取材上各出其招,有的翻閱“十萬個為什么”尋求科普知識,有的查看各類報紙尋找時事新聞,有的細讀《智力萬花筒》選擇疑難。他們在“取材”中走近了科學,走進了知識的海洋,無形中閱讀的興趣得到的培養。
二、課堂內外閱讀的結合
語文教學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長期來我們在閱讀上卻是重課內而輕課外,致使學生知識面不廣,語文能力低下,創造性思維得不到發展。因此,我們必需把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由課內向課外擴展延伸,才能使課堂內外和語文學習都能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現行的教材在課后作業的編排上特別強調了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增設了“收集有關資料”的課后作業,其目的就是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增長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教師可提出這樣的疑問:這棵榕樹的特點就是大,那它到底有多大?鳥兒多,到底有多少?鳥兒為什么能在這里幸福地生活?布置學生課后注意收集有關“鳥的天堂”的相關資料。學生在課外通過看書,上網查閱,向人咨詢,了解到很多內容:“這棵樹生長在廣東新會縣,有500多年的樹齡,它的樹冠遮蓋的面積相當于200多間教室那么大,真是一棵罕見的而又奇特的榕樹啊!”;“這里的鳥的確很多,據有關資料介紹,在這棵榕樹上大約生活著10萬只鳥,其中就鶴就達到了七八萬只。”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信息量比教師的還要大。
當然教師還可以根據所學內容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書籍,引導學生溝通課內外知識的內在聯系。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安徒生童話作品選》;《桂林山水》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十萬個為什么》中的《桂林,山水為什么那樣秀麗》。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生的知識就會由量的增加產生質的變化,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華。
三、重視閱讀方法的指導
對于語文這門學科來說,閱讀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學生的閱讀的水平怎樣,代表其語文能力的高低。《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先學習閱讀的有關理論知識,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學會利用閱讀工具,選擇科學的閱讀方法。
1.學會有選擇的閱讀
讓學生了解圖書的分類知識及檢查圖書報刊和基本方法,這樣便于他們借閱。
2.學會有速度的閱讀
逐步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本領。培養學生能夠用盡可能少的時間來閱讀盡可能多的資料,吸收盡可能多的信息。
《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標志著我國語文教學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深入理解《語文課程標準》的精髓,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是不斷推動語文教學改革前進和保證《語文課程標準》推廣,實驗成功的必要前提。《語文課程標準》從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課程的目標以及課程實施建議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說明,它不同于過去的《教學大綱》,是語文教學適應時展和與時俱進的必然產物。
一、教師角色的定位
傳統的教學對教師的認識是教學中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是課程的開發者,是教學策略的實施者。《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師的定位是“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就是說課堂教學教師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師不僅是知識的轉播者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啟蒙者,不僅是課程的開發者也是促進學生開發課程的引導者,不僅是教學策略的實施者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這樣的定位就是把學生看成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是教育思想提出“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必然帶來教學過程意義上的真正改革,那么現代的課堂教學是什么樣呢?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平等對話、雙向交往、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以尊重、理解、相信學生為前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到全面的發展。
二、深化教學方式的改革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課標》中提出語文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學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改變原有單一、被動、僵化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進行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主體,是“教學之本”。教學重心要從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現在我們的教育中將引起的轉變是重心的轉移,這一變革、一種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學中從地球中心轉移到太陽中心一類的革命。在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教育措施要圍繞他們組織起來。”多年來,我們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教師還沒有全面的解放思想,那種主宰式的教學痕跡依然存在。教學要實現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教師就必須徹底的轉變教學觀念,教師要放下“架子”,放棄權威,與學生平等對話,相互合作,共同交流。首先,語文教學要淡化教師的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師的講,主要是引導,引導的方法主要是點撥。在課文的關鍵之處、聯結之處、過渡連接之處,以表達的精彩之處,教師要善于“畫龍點睛”“指點迷津”使學生舉一反三。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指變過去掌握結論式的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錯誤,因為沒有經過挫折的成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其次,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相互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個不會合作的人是不會把事做好的。讓學生學會合作,教師要盡可能的尊重學生,盡可能的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現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伙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誘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其重點,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學習平臺,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要點有:組織好自學,核心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施教學目標。總之要創設有效的合作學習情境,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構建,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養,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的角色將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那么,怎樣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享受學習的快樂呢?這就要求在課堂上要把握好教師的導。
1、注意課堂中問題的設計
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有一個符合邏輯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即由認識的低層次向認識的高層次過渡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難簡適度,既要保證優生在課堂上不會因為太簡單而沒有學習興趣,又要保證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會因為太難而茫然失措。所以課堂提問必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認知的新高度,最終才能達到“跳起來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話“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這個句子所表達的意思比較隱晦,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其深刻含義,可依序設計如下提問:①小女孩曾經幸福嗎?為什么幸福呢?②她跟著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這個幸福是指的什么?③這兩個幸福的意義相同嗎?第一個問題學生通過讀課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經是幸福的,因為奶奶活著的時候非常疼愛她。從課文中還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與歡樂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第二個問題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理解,小女孩跟著奶奶到了另一個世界,她沒有了生命,沒有了思想,所以也沒有了痛苦。第三個問題就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愛的時候是幸福的,但當疼愛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貧富差別懸殊的資本主義社會,過著沒有溫暖,沒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這個本應得到歡樂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慘地死去,這就使幻想與現實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加深了人們對小女孩的同情。
再如《窮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話:“沒什么可抱怨的。”老師先問:“‘抱怨’是什么意思?”幫助學生弄清詞義后,進一步設問:“桑娜為什么會感到沒什么可抱怨呢?”這一問題開始觸及實質,但還可以在課文中找出原句回答,體現不出學生思維的過程。于是再問:“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僅僅是‘孩子們都還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現在為什么不抱怨?這又說明了什么?”這樣,問題層層拓展,步步深入,由現象到本質,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總之,教師設計課堂提問時,應該做到心中有學生,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規律、心理發展規律以及語文課堂教學規律,而要堅決反對為圖課堂熱鬧一問到底的形式主義的所謂“啟發式”。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提高獨立思考、自能讀書的能力。
2、注意情境的創設
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是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探究,設問激疑引發學生思維,交流互動促進學生發展,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教師在創設情景時,不僅要注重課本的知識,還要注意聯系課本以外的知識。如《田忌賽馬》一課,教師在讓學生復述課文、比較田忌兩次賽馬的異同后,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你們認為齊威王、田忌、孫臏各是什么樣的人?這時學生的思維像打開的閘門一樣。有的認為齊威王是個驕傲的人,從課文中”洋洋自得”、“輕蔑”等詞語中看出;有人馬上反駁,說他從課外書中得知,齊威王是個善于納諫的人。關于孫臏足智多謀的故事更多了,《圍魏救趙》、《苦肉計》、《空城計》……特別是有人提出,孫臏教田忌賽馬的計謀是他能勝齊威王的好辦法,除此之外,別無他計。同學們在和諧民主的氣氛中,鞏固了課本知識,開闊了視野,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廣泛閱讀的良好習慣。
另外,在創設情境時,還要多聯系生活實際,如《匆匆》一課,我在學習完課文之后,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你每天是怎樣過的?你覺得你的生活充實嗎?學生們陷入了沉思,有的學生想了一會兒說:“我學了這篇課文才覺得我的很多日子都白白地浪費了。我每天玩的時間比做事的時間多。”有的學生說“有時候我覺得時間過得太慢,現在想想,就是因為我的生活太空虛。”通過學生們自己的感受,他們認識到了時間的寶貴,從而要好好珍惜時間,不虛度光陰。
新語文課程標準反映出課程在內容上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向:“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經驗,精選終生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這一改革內容既是對我國傳統課程內容總結、反思的結果,也是當前語文教育對未來社會發展的前瞻性思考。
一、傳統語文課程內容特點
1.傳統語文課程內容強調學科知識,難、繁、偏、舊
難,語文課程內容忽略了學生智力接收水平的實際需要,缺
乏科學的依據,沒有經過系統地調研與跟蹤調查,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使得課程內容不能適應學生正常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需要。
繁,語文課程內容對語文知識點進行過度肢解,使簡單的知識變得煩瑣、龐雜,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單調重復知識要點、缺乏系統學習的科學性,失去了對學習語文的興趣。
偏,傳統語文知識雖然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全面性和完整性,選擇的內容強調豐富性,但這些知識是為學科專家準備的,對于成長期的中小學生來說,語文知識偏離了學習的正常軌道,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舊,語文教材中編寫的知識過于陳舊,幾十年不變,特別是一些文壇大家的作品反復在課文中出現,這種現象不僅不利于學生知識豐富性的提高,也與當代社會科學的發展難以適應,脫離現實社會生活。
2.傳統語文課程內容忽視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傳統的語文課程內容片面地以教學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參與課堂教學被壓制,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被教師忽視。我們知道兒童生活的世界應該是充滿陽光、豐富多彩的,兒童的知識學習應該在有滋有味的現實生活當中獲得。如果語文課程內容脫離兒童的現實生活,讓學生在虛幻的理論世界中去尋找知識、去獲得靈感,這必然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新課程標準下語文課程內容特點
新課程標準的提出,打破了傳統語文課程內容僵化、單調、缺乏科學性的特點,力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重視書本知識現狀的偏向,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新課程標準的提出不僅是對傳統語文課程內容的總結與反省,也進一步強調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加強對新課標精神的理解。語文新課程內容最大的變化主要體現為:基礎性、時代性和實用性、綜合性、人文性等特點。
1.語文新課程內容以突出基礎性為特點
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要求中小學生必須不斷加強對新課程內容基礎知識的理解。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其學習任務不是培養某門學科的專家,而是為基礎服務的,應當給學生最基礎、最通用的知識,語文學科知識結構的特點在于:“它具有最強的穩定性、最廣的適應性、最長的實效性、最快的遷移性,這些知識應該是終身受益的。”所以,“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就是我國本次語文課程改革在總結了我國以往課程的經驗教訓之后,應對新時代的要求提出來的。
2001年的語文課程改革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突破學科中心,強調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它根據教育實際需要,確定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重點需要學生把握與理解。同時,對語文基礎知識點進行重新界定。
總之,語文新課標對學習內容進行嚴格要求與總量控制,刪減了傳統語文教科書中過時的、陳舊的、當今社會生活中很少運用的知識點以及一些倫理性過強、對學生來說偏難的內容,以利于促進新教材向合理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2.語文新課程內容以突出時代性與實用性為特點
一定時期的教科書內容與當前科學技術水平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在某種程度,一定時期的教材內容水平體現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水平。語文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不僅為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做準備而且需要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學生,共同促進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時代性的需求,讓新課程在內容上增加了大量反映社會生活、經濟發展、文化發展、時代性較強的內容,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創新能力。
語文課程內容應該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基于此,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在學生日常生活和社會實際中學習新的知識內容,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抽象問題,并逐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質。
3.語文新課程內容的綜合性特點
傳統語文課程等多強調學科至上,學科中心本位思想,片面地割裂各種知識結構之間的聯系,不僅阻礙了學生學習知識并且將所學知識運用于解決生活實際的問題,同時也妨礙了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過分強調學科本位,必然會導致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隔閡,同時也會增加學習科目,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傳統語文教材往往注重于為學生提供語文學科的系統知識,體系是完備豐富的,但僅僅只是局限在語文學科范圍之內。針對上述問題,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傳統課程標準的片面性做出了修改,重視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將語文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進行融合,跨越語文課程內容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鴻溝,真正實現知識的整體融合。
4.語文新課程內容的人文性特點
新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加重了對語文三維目標知識結構的理解,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加重對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通過學習語文知識,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培養具有一定社會責任感、樹立遠大理想的優秀人才。
三、語文新課程內容給語文教師帶來新的挑戰
傳統語文課程注重知識的傳授,課堂由教師掌控,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與操控者,培養學生“了解、理解、應用”語文知識;語文新課程標準主張把課堂還給學生,要求注重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對學生“經歷什么”“體會什么”“感受什么”重點挖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學習的積極性,除了形成正確的結果性目標外,還增加了學生體驗性目標的形成。注重引導學生去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使用探究,發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語文新課程內容的提出對語文教師提出了巨大挑戰。具體而言包括:
第一,新時期語文教師應具有整合課程內容的能力。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了語文教學過程中的綜合性價值,語文教學不是單一、獨立的,應該結合其他學科知識,達到整體性效果。語文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學科,要學會將不同的學科知識綜合起來并且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一套完備的知識體系。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4-0201-02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作文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的高中作文教學卻存在著種種弊端,學生的創造性得不到發揮,思維流暢性也得不到提高。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加強對高中作文教學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盡管我國高中在作文教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但是在實際的作文教學過程中,很多問題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在作文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探究高中作文教學策略,為我國高中老師在作文教學方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
一、高中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高中作文教學方面存在著眾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著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總體來講,高中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重語言訓練,輕思維培養。學生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接受的是語言訓練,這種傳統的作文訓練方式使得學生文章寫作成為新八股,抹殺了學生的創造力。第二,教師影響學生的作文思路。很多老師自身在作文寫作方面存在著問題,但是還要引導學生進行作文寫作訓練,使得學生寫作初始便得不到正確的指導。第三,脫離創新偏重模式訓練。由于作文在高考語文中占了大半個江山,很多高中語文教師便會圍繞作文開展一些模式化的訓練,以使學生能夠獲得高分。但是這種脫離創新偏重模式的訓練方式嚴重影響著學生寫作思維的創新。第四,忽視評價的重要性,使學生無法得到個性化指導。教師對作文的指導過程主要分為講解技法、指導練習、講評修改三個步驟,但大多數的教師只注重前兩個步驟,卻忽視了“講評修改”的重要性。
二、高中作文教學策略探析
1.協調語言與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高中作文教學從一定程度上講是對學生進行語言和思維的訓練,作文寫作過程也是學生進行語言和思維訓練的過程。為此,要想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就一定要從語言和思維方面入手,對詞語、修辭、句式、意蘊等語文寫作的多個方面進行創新訓練。同時,在對學生進行這些方面的訓練時,還應該結合現實生活,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作文寫作素材。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針對課文中的文章進行仿寫,例如在學完《滕王閣序》之后,可以安排學生仿寫第一段。模仿只是起步,創新才是最終目的。老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多角度思維訓練,訓練學生對事物進行多角度寫作練習,提高學生多角度思維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作文教學。高中老師在利用多媒體進行作文教學時,應該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以語文教材為主,注重多媒體使用的適度性和適宜性。多媒體的運用要適度指的是在實際的作文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運用頻率不能過高,否則學生就會產生厭倦,進而對多媒體作文教學產生反感。多媒體的運用要適宜指的是多媒體運用度的問題,多媒體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運用要恰當、合理,合理運用多媒體,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提高作文水平。
3.高中作文教學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作文水平與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是存在著差異的,老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應該認識到這一問題,努力做到針對不同學生的作文水平與能力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和教學。從一定程度上講,過于忽略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是導致作文教學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應該改變那種以老師為中心的作文教學模式,轉變為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學生在作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學習水平與能力的差異性。另外,老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作文水平與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保證學生作文學習的順利進行。
4.優化評價方式,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個性化指導”。在高中作文寫作過程中,評價是相當重要的,學生不可能寫出完美無缺的文章,通過寫作中的反復修正才能讓文章更加完善。這就需要教師重視評價過程,在評價階段給學生有效的反饋,讓學生明確自己作文的優缺點、需要改正和努力的地方。
三、總結
作文教學號稱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隨著高考的不斷改革,作文的比分有增無減,面對這種情況,傳統的作文教學已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高中學生作文水平需要正確的方法引導和平時的豐富積累才能取得有效的提高。高中作文教學必須在語言和思維的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為高考也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國高中在作文教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但是在實際的作文教學過程中,很多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高中老師作文教學水平以及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高中作文教研人員應該深入研究我國高中的作文教學現狀,創新高中作文教學策略,為我國高中老師在作文教學方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鄭淑清.高中校園文學活動與作文教學的九點結合[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8,(09).
新課標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與傳統教學形式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在傳統的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的單一化,使課堂教學變得乏味、無趣,這樣不僅不能提高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質量,也使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地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很難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過程中,注重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地起到引導的作用,讓學生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與老師的交流僅僅在課堂。盡管這樣,課堂上的交流,并不是很多,就更不用說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了,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僅過于單一,更使課堂教學的氣氛變得枯燥、無味,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明燈、引導者。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功能,與學生進行課堂上的交流,同時也要進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課堂發言,使學生在交流和發言的過程中,綜合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也有效地避免了傳統教學形式帶來的弊端。例如,老師利用當今的時事政治進行語文寫作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小組形式,進行教學。但是,在劃分的過程中,要按照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合理、科學地劃分,同時老師也要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與學生進行討論,再進行寫作。這樣的教學不僅僅提高了教學質量,還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促進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學生處于高中時期,由于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所學習的科目也非常多,這樣就導致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往往不受重視。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漸在學生心理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使學生認為高中語文作文并不是重要,不想浪費大量的時間在高中語文作文上。長此以往,就給高中語文的作文課堂教學帶來一種消極的態度。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隨時地保持一種良好的態度進行教學,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遞一種不正確的態度。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對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激發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加強對學生的點評模式
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過程中,點評是提高高中語文作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對點評模式給予高度的重視。學生在上交文章以后,老師應當進行一定的審閱,并在空白的地方寫下該文章的不足和優點,并給予改進的意見。但是在點評的過程中,老師也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形式,盡量委婉一些,具有一定的藝術性、科學性,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接受批評的過程中,不至于產生厭煩心理,也有效地提高了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質量,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綜上所述,本文對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表達能力,加強對學生的點評模式,這樣不僅提高了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質量,還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也進一步地推動了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的進程,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家強.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3(14):201-202.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到教育領域中,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不但利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而且還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遞信息的能力。”
一、語文課程的特點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的工具性是由語言的工具性來決定的,語言是人類社會特有的重要的交際工具,又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工具,更是人類存儲、傳遞信息的工具。只有很好地掌握好語言這個工具,我們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學習。
二、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含義
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三、當前初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切忌本末倒置。有些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把課件做得非常花哨,文字、聲音、圖片、影像、動畫一應俱全,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技術細節和美化上,播放起來,教室里顯得非常熱鬧,認為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對在課堂上怎樣與學生互動,怎樣啟發學生思維,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卻不太重視,過于追求表面的浮華,實際教學效果并不好。
2.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要認清其功能。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學的一種手段,和粉筆加黑板是一樣的,是為我們的教學服務的,要認清其輔助教學的功能。而我們有些教師在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多采用教師主講,同時在大屏幕上播放課件的教學方式。由于課件是老師事先設計好的,不能在課堂上隨意改動,這樣就不便于老師根據課堂上的實際情況來更改教學設計,不能隨機應變,不能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隨時變化和調整,反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3.師生雙向互動不暢,忽視師生情感交流
一些老師在教學中成功地運用多媒體,確實拓展了教學空間,提高了教學效率,改變了過去教師一味僅靠書本、教鞭、粉筆傳道授業的套路,無疑給學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聽覺、視覺感受,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我們也要看到,使用多媒體,為達到光影的最佳效果,需要營造灰暗、柔和的教室環境,課件一放,教師就得時刻注意點擊鼠標,仔細搜索,這必然減少人與人之間直接的交互活動;教師借助電子平臺教,學生通過電子平臺學習,往往忽視了師生間直接的知識研究探討和情感交流融會的活動。
四、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樹立現代的教育理念,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
一堂好課不是單純地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教學就可以了,關鍵是要有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信息技術絕不是解決教育癥結、攻破教學難關的萬能工具。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把整合作為一項科研課題,認真剖析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基本內涵,準確把握整合的實質,從而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內在價值。
2.恰當設計教學過程,找準整合的最佳結合點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是要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尋找二者的最佳結合點。在備課時,要圍繞學習主題展開,篩選信息,巧妙安排,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給學生有利于完成學習目標的方法和資源,優化教學設計,突破傳統教學無法解決的教學難點。
3.重視師生交流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自由參與性、平等交互性、虛擬探究性以及客觀公正性來打破教師對于知識、技能的絕對權威,通過師生的交流活動來相互促進和啟發,從而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五、初中語文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整合作用
1.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難學習的科目,但是語文的實踐性、與生活實際聯系性是極易激發學生興趣的。語文課堂教學與實際聯系,在抓基本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把語文教學中的優秀詞句通過多媒體展現出來,既激發學習興趣,又增強現代意識,提高學生素質。
2.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
現在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更加顯示出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利用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投入意識,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節省大量的板書和畫圖時間,保持學生在學習中思維的連貫性,把節省的時間用于學生學習新知識、鞏固新知識、理解新知識上,能使學生在一節課的時間里真正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認識問題的科學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優化課堂的教學過程
多媒體技術走入課堂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投入意識,在老師的主導作用下,使學生以最簡捷有效的方法獲得科學知識。學生跟著多媒體動畫課件,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地掌握課堂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好知識的同時,在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教育,培養了學生嚴謹求學、探索語文規律的基本素質。
4.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模式富含教學信息,傳播知識量大,有利于良好學習情境的創設。課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媒體運用能夠改變傳統語文教學信息傳輸渠道口徑狹窄、教學信息缺乏的狀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多種感觀,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文學習情境。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提高實踐能力,同時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