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5:07:1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幼兒園教師扶貧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0)06-0012-05
一、研究的緣起
西北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社會發育相對遲緩,社會、歷史與經濟等多重原因極大地影響和限制了當地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查閱國內各種幼教學術刊物不難發現,凡述及西北地區農村幼教問題,“設施薄弱,辦園條件簡陋”“小學化、成人化傾向嚴重”“教師教育觀念落后、教育教學水平低”等描述非常多。作為長期生活、工作在西北地區的幼教人,我們對西北地區幼教的問題了解更多、體會尤深。拿教師培訓來說,以甘肅為例,農村地區幼兒園教師近5年內沒有接受過任何培訓者達68.9%(王杰,2009),而培訓費用短缺是影響當地幼兒園教師在職培訓的重要原因。職前和職后專業教育的不足與匱乏直接影響到西北地區農村幼兒園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和整體質量。
筆者曾在甘肅某農村幼兒園調研時記錄了一次中班科學活動“認識水”,其基本過程如下:
1.S老師先出示一杯水、一些積木,結論:水會流動。讓孩子重復兩遍:水是會流動的、沒有形狀的液體。
2.出示一杯牛奶,比較水與牛奶,結論:水是無色的。接著,在牛奶杯與水杯里各放入一塊糖,說明水是透明的;拿出醋與水比較,告訴孩子,水是無味的。
3.請一個孩子上前聞聞醋與水,提醒該幼兒告訴大家水是無味的。
4.S老師拿出兩杯水,說明一杯有糖,一杯無糖,問孩子如何分辨?
5.請一個孩子上前攪動其中一杯水,教師告訴孩子兩杯水味道不同。看到孩子疑惑的眼神,老師自己品嘗了兩杯水后,再次重復一杯有糖、一杯無糖。
6.S教師提問并小結:水沒有形狀、會流動、是一種液體。
7.教師提問水有哪些作用,然后又自答道:水可以清潔、可以滅火,水對我們人類非常非常重要,我們要節約用水,一滴也不能漏掉。不要浪費水,一定要節約用水。而后,教師念了一首“節約用水”的兒歌給孩子聽。
8.教師再次提問:水是什么物質?什么顏色?什么形狀?有無味道?
當教師最后小結本次活動內容并宣布下課時,孩子們大聲歡呼著沖出活動室……
這個案例至少反映出:(1)教師不懂得幼兒學習的特點,完全采用單一的問答和灌輸的方式來“教”幼兒學科學知識。(2)知識授受成為本活動的唯一目的,偏離了“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的基本要求。(3)整個教學過程幼兒既沒有操作材料,也基本無操作活動,“端坐靜聽”和“徒手學習”成為幼兒唯一的學習方式。課后訪談中,我們發現該教師其實已經感覺到自己的這個活動有問題,如“孩子不感興趣”“組織得不好”“辦法少、舊”等,但問題究竟出在哪里?該如何引導孩子開展科學活動?她表示既不清楚也不知該怎么辦。進一步交流發現,該園老師多年來沒有參加過任何形式的培訓,對該如何組織幼兒的集體教學活動缺乏基本的了解,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出現各種問題是不難理解的。
西北地區農村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和教師渴望得到專業培訓的強烈需求促使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作為普通的研究者沒有能力去解決農村幼兒園教師的身份、編制、待遇等重要問題時,我們是否應該考慮農村地區幼兒園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到底需要些什么?他們有哪些教育需求是我們能夠滿足的?如何滿足?怎樣的幫助是有效的?作為西部高校的幼教工作者,我們是否應該在滿足研究者自身研究需要的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轉變西北地區農村幼兒園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幼兒園教師隊伍的質量做一些能做和該做之事?厘清這些問題,我們的課題研究才會更有意義和價值。
二、西北地區農村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典型問題
從筆者數年來奔波于各幼兒園調研、記錄的眾多案例可以發現,前文“認識水”的例子只是西北地區農村幼教現狀的一個縮影,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西北地區農村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從當地農村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來看,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職前培訓缺乏,專業對口率極低
我國《教師法》規定: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應具備幼兒師范學校畢業及以上學歷。調查表明,在西北地區農村民辦園實際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員中,52%為非幼師中專學歷,其次為高中和大專及幼師學歷,具有本科學歷的教師非常少。在這些教師中有過學前教育專業學習經歷的教師僅占6.8%(謝秀蓮,2007),可以說,專業對口率非常低。
(二)資金短缺,尚未建立促進農村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體系
甘肅全省88個縣(市、區)中,有一半是國家重點扶貧縣,有60多個縣(市、區)要依靠國家財政補貼才能維持正常運轉,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八年列全國末位。所以,盡管自1999年以來,全省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率基本上都在30%左右,但縣級財政大大超出了這個平均水平,被稱為“吃飯財政”。因此,依靠行政部門投入在職教師培訓幾乎是一種奢望。由于資金短缺,當地農村幼兒園教師職后培訓難以開展,加上職前培訓不足,可以說,當地農村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體系尚未建立。
(三)教師在職培訓形式單一,針對性和有效性較低
筆者調查發現,西北地區農村幼兒園教師參與的為數不多的培訓多是以專家講、教師聽為主的講座式培訓,這種培訓形式側重于單向灌輸學習內容,對教師在實踐中碰到的真實問題和具體需要關注不夠。由于培訓的內容并未內化為教師自己的知識,這樣的培訓常被當地教師形象地概括為“聽時激動、看時感動、回去不動”,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較低,對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甚微。
三、參與式培訓對教師專業發展作用的實踐研究
“如果一個人要真正改變自己的行為,一定需要將觀念滲入自己的頭腦,一定要在行為上進行反復的操練。”〔1〕要想進行富有成效的教育改革,觀念的轉變非常重要,而觀念的轉變往往需要借助外部條件的推動,高校教師的“專業引領”有可能成為很好的“助推器”,而“助推器”作用的恰當發揮與培訓教師的方式有密切的關系。
(一)課題研究與“送教下鄉”相結合,走出高校對農村教師進行幫扶
我們將高校教師的課題研究與一些省級示范園為貧困地區進行教學對口幫扶或送教下鄉工作聯系起來,主動出擊,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依托縣級教育部門的協調和支持,本著“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原則,組建了由高校教師、省城骨干教師和幼教管理人員構成的合作團隊。該團隊深入縣、區級幼兒園,以縣、區級幼兒園教師為主要培訓對象,同時吸納周邊民辦幼兒園教師參加,通過診斷性聽課與指導性評課結合、案例分析與專題討論結合、專家點評與專家講座結合等形式和幼兒園教師“一起做”,在“做中學”,在“做中變”。
(二)遵循行動研究的取向,以參與式方法為主進行培訓
行動研究是一種實踐性很強,旨在改進教師工作、提升教師工作質量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的對象是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活動,它通過發現問題,尋找和采取對策,達到改進教育教學活動及提高教師自身批判反思能力的目的。這種研究非常適合調動農村幼兒園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改革的“原動力”。如果不讓教師體驗自己親自參與、主動學習的甜頭,他們又怎會放手讓幼兒感受和體驗主動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在操作中體驗的快樂?
遵循行動研究的取向,我們嘗試以參與式方法為主培訓農村幼兒園教師。所謂參與,并沒有一套固定的方法和技巧,只要讓所有在場的人“動”起來,每個人都有體驗、探究、合作、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就是參與。根據這一理解,我們對如何轉變農村幼兒園教師的觀念和教育行為進行了一些態度和方法上的改革。最初的形式是專家報告、案例展示、共同討論、專家點評,后來我們發現這樣的形式還不足以充分調動農村地區教師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之后又調整為教師互相展示教學案例、互相評析、組織討論,把專家的講座放在最后。由于專家在之前的觀摩和討論中對當地的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當地教師的基本專業需求有了大致了解,再開展講座就比較有針對性了。我們發現,不論使用何種學習方式和方法,學習者能積極參與的學習就是最好的學習。若學習者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對學習真正感興趣,在學習中就會積極主動思考,動手操作,與人合作交流。
(三)觀摩他人教學與自我實踐結合,促進觀念的轉變與內化
與傳統的參與式培訓主要以分組討論為主不同,我們的參與式培訓方法更強調深度參與,其主要程序是先觀看省城和當地優秀教師的教學,而后在討論時相互對話、溝通、分享,并統一認識,啟迪智慧。觀摩他人教學不是簡單地作出對錯的判斷,而是要提出問題,并在自我反思、互相交流中認真思考,不斷建構自己的新認識。“向授課教師學什么”“向同事學什么”“向自己學什么”是教師在參與式培訓中自始至終都應該思考的問題。而我們的任務主要是幫助教師梳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盡可能和他們一起分析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往農村幼兒園教師鮮有機會觀摩到如此集中且特色各異的教學,更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坐下來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如今,參與式培訓能促使他們在深刻認識自己、分析自己行為的基礎上,從模仿開始,逐漸嘗試創新與改革。
以2009年10月在Y市的一次培訓為例:同為美術活動“認識顏色”,省城教師的目標設定重在“引導幼兒觀察色彩混合后產生的變化,在操作中感受顏色變化的多樣和有趣”;Y市教師的目標設定重在“在與藍色玩具的親密接觸中進一步認識藍色,通過大膽嘗試,掌握初步的涂刷方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省城的教師關注給孩子“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孩子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孩子自由創造的快樂”。Y市教師則比較關注孩子技能技巧的學習和標準化要求,幼兒的活動更多的是機械訓練和簡單模仿。活動結束后圍繞這兩個案例,參訓教師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焦點問題是藝術活動究竟該讓幼兒學什么?我們沒有急于將結論“告訴”教師,而是和教師們一起重溫了《綱要》的精神:藝術活動應“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之后,我們再將討論逐步引向深入,最后引導大家形成共識:開展美術活動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Y市教師通過此次觀摩和討論,認識到他們的觀念和行為需要改變,而這種渴望改變的想法是他們自己的深刻體驗,并不是我們這些“外來者”強加的。在幾個月后的追訪活動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Y市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的改變以及教育教學工作質量的提高。所以,要真正讓幼兒園教師在學習中產生思想升華,在實踐中踐行理論和觀念,和他們一起做是最為有效的方法。
四、參與式培訓的效果
每次培訓結束后我們都會和參訓教師座談,了解培訓效果。參訓教師非常喜歡這種形式的培訓,覺得這種學習與日常工作聯系緊密,能被他們理解和接受。參與式培訓既能調動自己的已有經驗,又能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新經驗。大部分農村幼兒園教師認為,省城骨干教師的教學“提供了適合貧困地區幼兒園的教學案例”“觀念新,教學活動的目標細,可操作性強”“內容生活化,教師提問少而精”“教具多取自自然和廢舊材料,簡單易操作”,等等,并表示在今后的活動設計和實施中,“應該從實際出發,多考慮幼兒的發展和接受能力”。省城的骨干教師則認為,“雖然農村幼兒園的辦園條件簡陋,資源匱乏、教師待遇低,但那里的老師那種渴望有機會接觸新理念,渴望提高專業水平,渴望得到實實在在具體指導的學習態度讓我們非常感動,他們對孩子那種盡職盡責、千方百計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工作精神和對幼教事業的執著追求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對于高校教師的指導,一線幼兒園教師們這樣總結道:“教育實踐如果沒有比較清楚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教育實踐。而那些能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的教育理論,本身一定積淀著很厚重的教育實踐。有了理論支持,我們才能真正解決現實的問題,走出教學困境。可以說,一線幼兒園教師更需要高校老師在理論上的指點與幫助。”
其實,在參與式培訓的過程中,無論是當地的教育管理人員還是雙方參訓教師和研究者都深刻地體會到:專家的引領在西北地區農村幼兒園教師培訓中尤為重要,因為這些地區可供教師利用的教育教學資源非常有限,單純依靠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師的力量,不足以有效地為教師開展在職培訓提供支持,來自于高校教師的理論支持和技術幫助不可缺少,同時,來自幼教一線的具有豐富實踐性知識的骨干教師的“專家引領”也不容忽視。此外,外來研究者與教師的關系非常重要。我們不是在“教”農村的教師轉變,而是作為“協助者”與他們一起尋求轉變。我們不想直接告訴他們答案,因為:(1)直接告訴是學不會的,學習是不可能被教的;(2)有時研究者自己也沒有十分清楚的答案,只能在“做”中“學”,在“做”中“找”。而那些具有豐富實踐性知識的骨干教師,往往在解決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時,比我們的想法更多且更具有可操作性,關鍵是我們能否給他們提供一個平等交流的平臺。
五、幾點思考
第一,培訓農村幼兒園教師必須深入當地調查現狀,培訓方式應“本土化”。
培訓之前,應該對培訓地區的幼兒教育尤其是教師專業發展情況有比較細致、深入的了解,一定要注意傾聽當地人自己的聲音,避免在不了解他們真實需求的前提下,“一廂情愿”地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于他們。因此,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培訓如何避免“被城市化”、應該采取何種方式更為實用有效是值得警覺的問題。
第二,高校應主動和幼兒園建立“合作伙伴關系”。
長期以來,我國師范院校是幼兒園教師教育的主要承擔者,但師范院校僅僅將幼兒園作為一種教育實習場所,與幼兒園的關系是一種典型的“資源消費”關系,而不是合作伙伴關系,這不利于對幼兒園教師開展完整、持續的職前、職后教育。〔2〕
在日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中,高校教師應該主動深入幼兒園教育實踐,與幼兒園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并打造自己的研究團隊,熟悉團隊教師的基本情況并在長期的教育教學研究過程中積累較為豐富和成熟的案例。這不僅有助于高校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與研究能力,還能夠在農村幼兒園教師培訓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在參與式培訓的過程中,高校教師要特別注意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參與者。
“任何長期、艱苦、堅持不懈的努力都來自人的內心,而不是某種外來的思想,而最快的深入人內心世界的途徑就是與他們建立平等的關系。”(Johnson,1989)培訓初期,高校教師應與參訓者進行充分的溝通,而不是居高臨下地批評他們暴露的問題,更不應包辦代替,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應該引導和啟發他們自己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激發他們自我發展的愿望和能力。高校教師的作用是營造一個相對寬松、安全、積極的學習氛圍,使所有人愿意參與教學研究,激發他們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問題的愿望,在一次次的交流和討論中幫助他們理解“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
第四,教師培訓工作應成為政府相關部門的責任。
開展培訓必定會產生一定的培訓成本。政府應為農村幼兒園教師在職培訓“埋單”。鑒于西北地區的特殊情況,我們主要采取課題研究與省級示范園“對口幫扶”與“送教下鄉”活動相聯系的形式對農村幼兒園教師進行培訓,省級示范幼兒園不僅有人力資本的輸出,還要分擔培訓成本,農村幼教機構由于經費有限,只要求他們承擔極少的一部分。囿于經費限制,培訓的規模有限,且受益面還是偏窄,培訓工作的可持續性存在問題,這樣送教單位的積極性較難維持。作為權宜之計可適當采用,但從長遠考慮,政府理應承擔“嚴格教師資質,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主要責任。
參考文獻:
〔1〕陳向明.在參與中學習與行動:參與式方法培訓指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304.
〔2〕諶啟標.美國基于合作伙伴的幼兒教師教育改革述評〔J〕.集美大學學報,2009,(7):9.
Participating Training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Teachers in Northwest Rural Areas
Wang Donglan
在教育精準扶貧方面,合作市教育局根據《合作市“1+17+1”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和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統一部署和要求,精心安排,狠抓落實,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改善辦學條件 推進均衡發展
“以前學校很簡陋,小平房,土操場,下雨天泥濘不堪,經過這幾年改薄項目建設,我們的校園真的變成了花園,環境優美,教室寬敞明亮,各種輔助設施齊全。”合作市佐蓋多瑪鄉中心小學校長華爾貢說出了全市鄉村學校廣大師生的心聲。
近年來,根據《合作市精準扶貧教育支持計劃實施方案》安排,市教育局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則,科學布局,爭取項目,把工作重點放在建好、辦好義務教育階段學校。
2016年,全市精準扶貧義務教育階段建設項目為17個,總投資1.1706億元,其中包含校舍新建、校舍續建、操場、圍墻等項目;同時,為14所中小學和教學點購置了學生床、課桌凳、食堂設備、安保設備及音體美教學器材和圖書;全市農牧村學生宿舍全部實現鍋爐、電暖供暖。
2016年,全市投入1762萬元新建4所雙語幼兒園,通過全省招教等項目招錄幼兒教師15名,轉崗16名,舉辦新幼兒教師崗前培訓8期236人次,緩解了農牧村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短缺問題。據了解,2013以來,該市累計投入6147萬元建成“雙語”幼兒園18所,在建幼兒園7所,全市鄉鎮幼兒園覆蓋率達到100%。
同時,合作以實施“全面改薄”項目為契機,加快中小學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建設。2016年,投資590萬元為全市14所鄉村學校和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建設教育信息采集共享室14間和“班班通”資源共享平臺;投資302萬元為中小學配備“班班通”設備54套,計算機200臺,實現了農村中小學“班班通”和計算機教室全覆蓋。
完善資助工作 幫助學子圓夢
“我家的經濟條件差,以前父母為交不起學費發愁,現在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學校管吃管住,我們可以無憂無慮地上學了”。合作市第四小學學生卓瑪草說。2016年新學期開學前,合作市開展了“金秋助學”活動,為考上大學的梁寧、包士維、當子吉等30名特困家庭學生每人發放助學金2000元,為拉毛才讓等10名學生每人發放700元路費補助。而這已是合作市完善學生資助工作的常態。
據了解,從2013年開始,合作市在全市開展農牧村貧困家庭學生建檔立卡工作,市教育局督促、指導各鄉(街道)完成了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教育扶貧信息的采集和系統錄入工作,建立了貧困學生的電子信息檔案,構建了從學前教育到大學教育到戶、到人的教育精準資助體系,進一步明確了資助項目及標準,確保所有貧困家庭子女不因經濟困難而失學。
同時,將全市農牧村幼兒園營養餐經費納入市級財政保障范圍,足額落實;提高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專項補助標準,并持續發放家庭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繼續實行12年全免費教育,將高中免費教育經費列入年初財政預算,按照生均1000元/年標準落實公用經費96萬元,同時對合作戶籍家庭困難的高中生按每生每年2000元標準發放國家助學金,減輕了廣大農牧民群眾送子女入學的負擔。
在充分落實現行資助政策的基礎上,該市持續開展捐資助學活動,積極倡導社會團體和愛心人士設立特困學生救助基金,采取優惠政策疊加的方式加大對特困學生的資助力度,確保貧困家庭孩子的正常學習。以此,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同等對待,享受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同等政策,對城市低保家庭學生享受免學雜費和貧困寄宿生生活費補助。
做好招生工作 落實優惠政策
在實施貧困地區高校招生專項計劃方面,合作市不斷完善“制度公開、群眾監督”招生工作機制,高考前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網站、致家長的公開信、招生咨詢電話等渠道積極宣傳各項招生政策,特別是國家和省上出臺的貧困專項計劃、精準扶貧專項計劃、藏區專項計劃等政策。
市招生辦嚴把考生資格審查關,全方位為考生填報志愿提供指導服務,為農牧民子女上大學創造了更多機會。2014年以來,全市通過貧困地區專項計劃、精準扶貧專項計劃、藏區專項計劃共錄取貧困家庭學生205名,計劃推免和單招錄取534人。
2015年以來,合作市積極推行甘肅省內藏區“9+3”免費中等職業教育政策,讓未被普通高中錄取的初中畢業生繼續接受3年免費中等職業教育,絕不讓一個貧困生掉隊。目前,全市有152名學生在高職院校學習,136名學生在外地企業就業。
壯大師資隊伍 關愛鄉村教師
隨著教育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實,合作市農牧民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在校學生人數持續增加,各學校學科教師結構性矛盾突出,為應對新情況,合作市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借助全省招教、事業單位招考、特崗計劃等項目,通過“培、招、轉、聘”等方式,進行了“分層、分崗、分類”培訓和招聘,壯大了師資隊伍,提升了師資水平,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
隨著教師隊伍不斷壯大,新上崗教師人數不斷增加,各中小學、幼兒園,尤其是鄉村學校教師住宿成為一個突出問題,新來的教師多半未婚,遠離父母,要讓他們安心教書,必須提供基本的吃住條件。
2014年以來,合作市將鄉村教師周轉房建設納入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積極協調,爭取項目,做好教師生活保障工作。目前,佐蓋多瑪鄉中心小學等鄉村學校的教師周轉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確保了這些教師住有所居,安心從教;2008年以來,合作市將包括鄉村教師在內的全體教師納入全市干部職工每年一次的免費體檢之列,市教育局組織全市各學校教師按時參加體檢,體檢結束后為受檢教師建立健康檔案,醫生當面講解體檢結果,提出飲食、運動等方面的改善建議,幫助他們提高身體素質,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
“近幾年,市政府對教育上的投資力度很大,辦了許多民生實事,免費體檢就是一件很好的事。以前,老師們患了病之后才去醫院,現在免費體檢讓我們能及時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早期預防和治療,增強了基層老師的自我保健意識,有了一個好身體,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合作市勒秀鄉中心小學教師道吉才讓感慨地說。
另外,合作市在教師晉升職務(職稱)和評優選先時,也向農牧村學校、薄弱學校、一線教師、長期扎根基層的教師傾斜。將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納入高級教師職稱評聘范圍,激發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同時,想方設法籌措資金,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貼和班主任崗位補助等。
落實“三區”計劃 強化引領作用
根據教育部等五部委印發的《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實施方案》,2013年開始,省教育廳已連續三年為合作市選派“三區”支教教師65人,教師參與到各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等工作中。
支教期間,他們用豐富的知識、先進的理念為受援學校傳送經驗,讓更多的老師觀摩了支教老師的示范課,開闊了視野,更新了教育理念,改進了教學方法,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使支教活動起到了真正示范引領作用。
從2014年秋季學期開始,西北師范大學、河西學院、隴東學院、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等高校先后選派學前教育本科專業學生80人到合作市鄉村幼兒園開展精準扶貧幫扶支教(頂崗實習)工作。
“在支教老師們的幫助下,學校創辦了各種社團組織,體育課、舞蹈課、音樂課都也開設起來了。支教老師還利用課余時間輔導留守兒童學習,給這些孩子們帶來了精神關愛,促進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支教老師們都年輕,學生們不僅喜歡聽他們的課,平時也喜歡和他們一起玩。他們開展的各類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給學校工作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也促使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走向正規化邁進。”合作市加茂貢中心小學校長丹真貢保介紹道。
深入開展“雙聯” 幫助農民致富
合作市佐蓋曼瑪鄉地瑞村是合作市教育局的聯系點,自2012年“雙聯”行動開展以來,市教育局成立了“雙聯”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合作市教育局“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實施方案》,局機關全體干部與該村36戶貧困戶結成了幫扶對子。
根據“實施方案”及“干部個人幫扶計劃”,市教育局充分發揮教育行業優勢,緊密結合地瑞行政村的重點工作,通過政策宣傳、科技培訓、文化引領、智力扶貧等方式,全面實施幫扶計劃。局領導帶頭進村入戶了解村情民意,及時了解掌握幫扶村的動態信息和村民的個人信息,共同制定了扶貧工作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力求做到精準定位扶貧,不脫貧不脫鉤。
(一)有關農村幼兒教師現狀調查的研究
1.有關農村幼兒教師生存現狀的調查研究。與農村幼兒教師生存現狀相關的研究主要采用調查法和案例研究法,以某一位或某一個地區的農村幼兒教師進行生存現狀的調查。調查結果主要是歸納整理農村幼兒教師的工作現狀和生存環境,最后提出一些相應的策略。如:西南大學的碩士研究生閆偉鵬(2010)通過對一名農村幼兒園教師生存狀態的敘事研究,揭示出農村幼兒教師工作強度大,社會地位不高、專業發展匱乏、人際關系簡單的現狀,并指出導致這些現狀的因素包括:社會關注不夠、城鎮邊緣化以及教師自身因素;李晴虹、張智敏通過對31所農村幼兒園教師的調查指出目前農村幼兒教師的現狀呈現出以下特點: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承擔的安全責任重大,教學自主性不高、工資低、福利差、專業發展受阻;丁同芳對安徽滁州地區農村幼兒教師的生活狀況調查后指出:工作壓力、工資待遇和職業滿意度是影響幼兒教師生活狀況的主要因素。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分析,可以總結出目前農村幼兒教師生存現狀的主要特點為:較大的工作壓力與農村幼兒教師極度缺乏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及普遍偏低的學歷水平、工資待遇之間的矛盾。2.有關農村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有關農村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身份認同、職業倦怠、精神生活等方面。蘇剛(2011)指出:農村幼兒教師專業身份認同度低;伍明輝、楊仕進關于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指出農村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現象嚴重,并認為工作任務重、待遇低、工作環境差、專業發展機會少等因素是導致農村幼兒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這一結論與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李悠(2012)的結論正好相反。李悠從不同年齡、不同教齡、不同職務、不同性質幼兒園、不同學歷以及不同收入等方面分析了農村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特點,指出農村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狀況整體不嚴重,他們的職業倦怠和職業幸福感呈明顯負相關關系;華東師范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張云亮在其畢業論文《國家扶貧縣農村幼兒教師精神生活狀況考查》(2012)一文中指出,農村幼兒教師心理生活狀況的特點是:農村幼兒教師對總體生活狀態相對滿意,他們普遍感到工作壓力大(主要來自幼兒和家長),并且普遍能夠正確判斷自己的性格特征;王杰(2006)在《甘肅省農村幼兒教師心理狀況的研究》一文中指出:甘肅省農村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優于一般正常人并顯著高于縣城同行。筆者認為,關于農村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之所以呈現出不同的研究結果,主要是和研究對象的選擇有關。3.有關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的調查研究。目前有關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的文章普遍認為農村幼兒教師流失比較嚴重,農村幼兒教師隊伍極不穩定,嚴重影響了農村幼兒教育的質量。李向玲在《延安市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研究》(2012)一文中,從農村幼兒教師隊伍的性別、年齡、教齡、學歷、教師資格、編制、工資待遇、培養培訓以及流失狀況等方面分析了延安農村幼兒教師的師資隊伍現狀。認為目前農村幼兒教師的生存狀況極其艱難,導致農村幼兒教師流動性大;王雪芹(2010)認為農村幼兒教師由于沒有正式編制、身份特殊、工資待遇偏低,加之招聘錄用的隨意性導致農村幼兒園很難招聘到綜合素質較高的幼兒教師。且現有農村幼兒教師隊伍文化素質、理論修養、專業技能水平和幼兒教育的發展極不適應;湖南師范大學的碩士研究生肖曉凌(2010)通過對湖南省L縣農村幼兒教師流失狀況的調查得出,L縣農村幼兒教師流失比較嚴重,從2006年到2009年的4年間L縣的農村幼兒教師的平均年流失率達到了22.3%,嚴重影響了整個L縣農村幼兒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在流失的教師中,以年輕教師較多,且流失的教師并未完全就業;黃勝梅(2012)通過對安徽省淮南市農村幼兒教師流失情況調查發現2006年至2010年間,農村幼兒教師流失率高,且呈現出:年齡偏年輕化、學歷層次較高、教齡大多在10年以下和以職業外流失為主的特點;王聲平、楊曉萍(2011)從組織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了農村幼兒教師流失的原因,提出了增加幼兒教師職業認同感、幼兒園為幼兒教師提供成長空間、加強政府財政投入、提高對農村幼兒教師流失的關注等措施,以減少農村幼兒教師的流失。
(二)有關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
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既關系著農村幼兒教師個人的幸福,也關系著整個農村幼兒教育的質量提高。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整理,研究者發現建國以來有關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以及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三個方面。關于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的研究中,關于繼續教育和職后培訓的相關研究較多。
1.有關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素質的研究。探究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首先要明確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包含的具體內容。對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素質的專門性研究并不多,大多都是融合在對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的研究中的。羅詠梅在《重慶市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需要研究》一文中,從幼兒教師的專業態度、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發展方式以及專業發展環境五個維度對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進行了分析;張元(2003)將幼兒教師的專業化歸納為:學科知識和專業知識、實踐智慧、合作和反思能力、人文素養、批判理性;鄭建成(2001)認為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包括:職業理想、專業知識結構、職業能力;陳亞芳認為幼兒教師應當具備的專業素質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意;北京師范大學的龐麗娟教授(2001)認為,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包括:對兒童和兒童發展的承諾、全面理解兒童發展的能力、有效選擇、組織教育內容的能力;創設發展支持性環境的能力;領導和組織能力;不斷地專業化的學習。《幼兒教師專業標準》中將幼兒教師素質結構分為: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三個維度。從以上有關幼兒教師素質結構的劃分來看,不同的研究者對幼兒教師專業素質的劃分不一樣,主要是由于他們劃分的角度不同所造成的,并沒有質的差異。
2.有關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影響因素的研究。有關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的研究是幼兒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有找出影響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幼兒教師的發展。郭健在《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現狀及支持體系構建》(2012)一文中指出:構建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包括:一個中心、三個層面、兩個主體、八項措施、五種保障,即以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為中心,政府和幼兒園為支持主體,從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出發,在政府統籌、健全機制、創新實踐、質量監督、輿論配合的保障下促進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喬中彥在《廣州市農村地區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影響因素之研究》(2011)一文中指出: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與社會地位、幼兒園環境之間的相關極其顯著,其相關系數分別為0.263和0.499。竇麗麗在《制約農村幼兒教師發展的因素與解決對策》(2012)一文中指出:制約農村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學前教育政策、幼兒師資培訓和幼兒園園長三個方面;王曉云在《農村幼兒教師專業化困境淺談》(2010)中指出:影響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主要可分為社會政府方面、幼兒教師自身以及幼兒園管理三個方面。可見,研究者們通常會從政府、幼兒園以及幼兒教師自身三個方面分析影響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因素。
3.有關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途徑的研究。幾乎所有關于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最后都會探討有效促進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陳思在《中部地區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途徑的研究》(2010)一文提出了教育行政單位、教師培訓機構、幼兒園和教師在促進農村幼兒教師的發展時所需要承擔的職責和任務;張超在《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途徑調查研究》(2012)一文中指出:園本課程開發、教育行動研究和培訓是促進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王杰在《甘肅省農村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研究》(2004)一文中提出促進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包括:①規范和穩定農村幼兒教師隊伍②加強資金管理,確保農村幼兒教育經費對教師的投入。③加強“培訓”。④加大宣傳力度,推進家園合作;楊莉君,陳思(2010)的研究指出,促進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包括:①政府出臺相應政策,為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基本保障。②構建符合農村世紀的幼兒教師培訓體系,促進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③幼兒園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專業發展環境。④提高自我專業發展意識,促進教師自主專業發展。另有研究者專門對農村幼兒教師的繼續教育進行研究,認為繼續教育是促進農村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周端云在《湖南省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現狀研究》一文中指出了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四條建議:①教育主管部門加大管理力度和經費投入力度;②教師培訓機構增強服務意識;③農村幼兒教育機構構建學習型校園文化;④農村幼兒教師展開主動反思,不斷提升自我;林琳在《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2012)一文分析了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后也提出了四條策略:①行使政府職能,出臺配套政策;②提高繼續教育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③豐富繼續教育形式;④加強繼續教育過程的監督和評估;潘君利(2010)在分析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存在的困難后,提出:建立和完善農村幼兒教師全員培訓機制;強化農村幼兒園骨干教師培訓;促進城鄉互動和農村幼兒教師本土化以及推進農村幼兒教師培訓基地建設;加大政府對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的經費投入等幾方面措施。從相關文獻中可以發現研究者們主要從政府、幼兒園、教師、繼續教育四個方面去探尋促進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
4.有關農村幼兒教師職后培訓的相關研究。在有關農村幼兒教師的已有文獻中,有關職后培訓的文獻數量是最多的。張云亮等人運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對649名農村幼兒教師進行調查后指出目前農村幼兒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已有培訓內容集中在教學專業培訓方面;培訓形式以集體培訓居多;缺乏明確的培訓制度,有近半數的幼兒園教師極少有機會參加培訓。并提出了建構系統化的培訓內容體系,注重培訓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拓展幼兒教師培訓形式,突出教師參與的主體性;建立教師培訓保障機制,確保農村幼兒教師獲得公平培訓機會等建議;彭國平等人主要對農村幼兒教師短期培訓進行研究,主要討論了農村幼兒教師短期培訓的必要性、主要模式,最后提出了農村幼兒教師短期培訓應遵循的五條原則:教學目的實用、課程設置巧用、教學形式活動、教學內容實在、培訓陣地遷移。還有研究者主要就農村幼兒教師培訓教材進行了相關研究,如王玉珍主要針對農村幼兒教師數學培訓教材的開發問題,就培訓教材開發的意義、原則、過程等展開論述。還有研究者對農村幼兒教師的培訓模式進行了專門研究,如高媛在《陜西省農村幼兒教師培訓模式的探討》一文中針對陜西省職后培訓的現狀,提出了多元化的培訓模式,包括:舉行競賽評比活動,提高教師業務;積極開展“微型課題”研究,提升農村教師了解幼兒的能力等;田景正(2009)等認為要形成農村幼兒教師多元的培訓或繼續教育體系,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嚴格按照幼兒教師資格引進優秀幼兒教師充實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并主張教師培訓到農村開辟“幼教教師培訓試驗田”,舉辦講座與示范課程;農村幼教機構建構學習型機構,強化園本培訓。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6)07-0094-03
“互聯網+教育”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為促進教育公平、實施教育精準扶貧,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支持。在農村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發展中發揮引領、支持和服務作用,是地方幼兒師專應有的歷史擔當和大學職責所在。在促進農村幼兒教師專業水平發展上,地方幼兒師專能夠發揮地方院校接地氣的優勢,有效利用地方高校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充分整合縣域資源,建立區域鄉村幼兒教師協調發展機制,促進區域與校本研修活動良性運行。
川北幼專近年來在推進區域內教師培訓項目綜合改革、促進區域內城鄉教師協調發展等方面開展了系列探索活動,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基于網絡的高校?幼兒園協同研修實踐共同體及其研修實踐活動,由川北幼專組織學校特色專業學前教育以及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背景的專業教學團隊牽頭,以合作幼兒園一線骨干教師、青年教師、轉崗教師為主體,幼兒園園長參與管理,組建一些以解決各種教學實踐問題為目的的協作教學研究團隊。這些協作團隊圍繞解決某一個幼兒園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或者高職層次幼教、小教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問題而建立,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資源開發、資源共享和在線協作教研等活動,以實現校、園協作,促進區域基礎教育質量的快速提升。
網絡環境下的區域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平臺運行機制
1. 區域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平臺運行規程
地方高等職業院校牽頭對地方幼兒教師繼續教育進行統一規劃,分析區域內幼兒教師師資隊伍現狀,統一規劃本地化的幼教師資培訓方案,對本地區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目標、層次、管理職責、區域幼兒教師發展質量標準做出具體可行的規定。建立完善的區域教師網絡研修活動管理評價機制,做到區域內幼兒教師在接受繼續教育的內容、形式和認證標準上的全覆蓋,對教師網絡培訓、網絡研修的內容、形式和學時學分認證制定管理辦法。
2. 區域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平臺師資團隊建設
區域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平臺師資團隊是一支整合了縣區內教學科研、教育技術、一線骨干教師等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服務團隊。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帶動城鄉教師的區域協作,指導城鄉教學資源共建共享,促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其活動形式主要有開展區域內校際協作教研、培訓活動等,同時不定期對各農村幼兒園的校本培訓、教研活動進行實地指導。
3. 區域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平臺研修模式
(1)基于網絡課程資源的混合式學習
該模式主要針對區域內邊遠薄弱地區的幼兒教師,在具體應用中主要與院校集中面授、鄉村幼兒教師訪名校等培訓活動相結合。基于網絡課程資源的混合式學習以提供在線的網絡課程支持,組織教師進行網絡課程內容的學習為主。
(2)基于網絡教師工作坊的團隊研訓
網絡教師工作坊是一種依托網絡平臺,以區域內教學名師、高等院校學科專家學者牽頭組織、區域內不同層次學校教師參與進行的網絡研訓活動模式。教師工作坊主要有組織課程學習、專題在線研討、案例分享、協作教學、學術交流、觀摩交流等多種形式的綜合研訓活動,以實現區域內同一學科教師的協同成長。教師工作坊研修活動主要以任務驅動為主線,通過診斷測評、行動研究、總結提升和成果推廣等階段,跨年度、遞進式、常態化研訓,以培育一個團隊、提升一個片區內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為目標。
(3)基于網絡研修平臺的送教下鄉
基于網絡環境的送教下鄉是以送技能、送本領為主,以通過院校協作的形式,以協作創新的形式提高鄉村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主要過程有:首先,由院校專家團隊入園,以鄉村幼兒教師的常規教育活動為觀摩對象,進行訪談和教學觀摩活動,通過訪談對鄉村幼兒教師的教學設計理念、教學準備水平進行了解;其次,由院校專家團隊、授課教師本人、幼兒園同行及院長,通過在線視頻系統進行網絡協作觀摩和研討,對農村幼兒教師的常態教學活動提出改進意見;再次,由院校專家協助鄉村幼兒教師,根據修改意見進行教學活動的再次設計;最后,由鄉村幼兒教師根據重新設計的教學活動方案進行第二次教學活動實施,院校團隊則進行活動實施過程的觀摩,并進行二次活動錄像,對第二次教學活動的改進進行團隊分析和交流,使鄉村幼兒教師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所采取方案的優點和仍存在的問題等,進而達到促進鄉村幼兒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主要目的。
“地方高校?幼兒園協同創新平臺”網絡研修活動設計
1. 研修活動的組織與研究對象選擇
選擇以“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為研修主題,依托川北幼專與廣元市利州區建立的“地方高校?幼兒園協同創新平臺”發起并組織本次研修活動。網絡研修共同體成員來自地方高校4人,幼兒園10人(其中城鎮幼兒園3人,鄉村幼兒園7人),高校教師中學前教育學科教師3人,現代教育技術學科教師1人。以信息技術在幼兒園科學、藝術、健康領域的應用為切入點,分別在1所城鎮幼兒園和2所鄉村幼兒園選擇1位主班老師和相應的班級進行教學實踐研修。
2. 研修活動過程設計
(1)由研修主持人在進行調研分析后,會同指導團隊商定研究主題,設計研修活動方案并通過網絡研修工作坊研修計劃,組織研修指導團隊設計研修活動指導方案。
(2)由研修主持人協調召集共同體全體成員進行參與式研討活動(線下集中培訓),解讀研修主題、觀摩先進案例,進行理念、方法、技術以及評價反思等方面的參與式培訓。
(3)主班教師返崗實踐,帶著集中研討所獲得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能開展專業實踐。同時,研修指導團隊協助主班教師將初次的教學設計方案、教學活動視頻上傳至研修工作坊,共同體所有成員進行方案與案例的觀摩與思考,這一階段的學習為自定步調學習。
(4)主持人協調召集在線研討活動,由主班教師將自己的教學設計意圖、教學設計方案、教學實施過程視頻、教學實施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通過網絡進行,研修共同體成員通過網絡會議的形式組織在線研討。
(5)主班教師參與教學設計的修訂,并在指導團隊的協助下進行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的設計與開發,然后進行第二次現場教學實施。課后進行說課與反思,其他教師現場觀課或在線觀摩教學錄像,進行評課議課。
(6)主班教師上傳課程資源包和教學反思,教師網上繼續議課或參與話題討論,解決實際問題并形成研修成果。
3. 研修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1)主題培訓與技術應用輔導
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確定網絡研修主題為“信息技術在農村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實踐”,完成研修活動方案設計并在教師研修網絡平臺。在完成網絡研修活動支持資源、支持方案的設計與開發的基礎上,師資團隊召集所有網絡研修共同體成員進行了專題培訓活動,就本次網絡研修活動的主題、理念、方式方法、支持策略、組織與評價等進行了參與式培訓活動。
(2)同課異構與協作重構
研修共同體3位主班教師進行崗位實踐,由主班教師獨立備課或小范圍協作進行教學設計,并進行驗證性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指導團隊協助3位主班教師將同課異構的教學設計方案、教學活動視頻上傳到網絡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協調共同體所有成員進行方案與案例的觀摩與思考,這一階段的學習為自定步調學習。此后,教師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召集共同體成員召開在線視頻研討會議,對3位主班教師前期同課異構的教學設計、教學實踐視頻以及實踐中遇到和發現的問題進行了集中研討,提出了新的設計方案和教學實施建議,完成了教學活動方案的協作重構活動。
(3)反思總結與協作提高
在協作重構過程中,3位位于不同區域的幼兒園主班教師相互借鑒,與院校指導團隊緊密互動,協作完成各具特色、適合本園兒童發展特性的教學設計,這一過程通過虛擬社區的協作實現了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過程。教學設計重構完成后,3位教師在共同體成員的協助下分別進行了教育活動的再實踐,通過實踐活動完成對在社區協作中所獲得的顯性知識的固化。
“地方高校?幼兒園協同創新平臺”研修活動促進城鄉教師均衡發展效果分析
1. 精確定位、深度互動,有效促進了城鄉教師教育理念的一體化轉變
“互動”是教師在網絡研修過程中所有活動的核心,網絡研修共同體中教師們的教學理念和專業實踐正是在與研修平臺上的同伴、專家和輔導團隊的交流互動中,悄悄發生轉變、實現知識和價值的重構的。這種高效、深入的互動,使得主班教師、普通教師的參與程度都比較高,在研討中潛移默化地實現了城鄉教師教育理念的一體化轉變。
2. 多輪迭代,以城帶鄉,有效規范了農村幼兒教師的教學行為
一、學校建設開創創新局面
投資1400余萬元,占地10畝,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的新科研中心大樓已動工建設,基本符合省級示范性教師發展中心創建標準。2019年5月投入使用。
全省進修學校分兩個檔次:省級標準化辦學機構和示范性辦學機構。2011年,我單位順利通過“省級標準化辦學機構”驗收。由于達不到建筑面積和占地面積兩個硬指標,多年來一直無法申請“示范性辦學機構”,影響了教師培訓工作的開展。經過積極爭取,在教育園區建設了符合省級示范性教師發展中心創建標準的科教研中心。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教師專業發展奠定基礎
首先教師進修學校的教師被賦予研究、指導、管理、服務的職責,他們的專業水平和能力對一線教師的業發展和區城教學質量的提具有重要的影響。通過學習提升研訓群體素質。學習政治理論,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專業知識,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能,強化師訓工作者素質。利用多種形式開展教師的學習和交流活動,組織教師赴鄰縣學校學習交流,汲取經驗,開拓視野;支持教師參加教育主管部門學辦的培訓學習班,赴全國各地學習,開拓教研視野,外出學習的研訓人員面向全體教職工交流學習體會;開展學科教研活動集體觀摩活動,加強各學科間的橫向交流,更好地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其次以課題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我校教師的工作績效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他們研究能力、組織能力、指導能力。抓好教師的課題研究,在課題研究中提升師訓者工作能力。
三、真抓實干,開展各類培訓
首先,根據關于實施河北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全員遠程培訓的相關文件要求,結合我縣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情況,今年我校以“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為平臺,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和網絡優勢,開展了我縣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工作,共有1750余名中小學教師參加培訓,組織8名教師參加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遠程培訓項目班級輔導教師崗前培訓,回來后對我縣參訓教師和管理員進行培訓。目前培訓工作已近尾聲。
其次,我們還開展了其他專項培訓:一是英語口語培訓,邀請邢臺學院魏華教授在廣宗賓館大會議室對300名中小學英語教師進行培訓;二是小學校長(含后備)任職培訓,由金太陽教育集團專家在廣宗賓館大會議室進行培訓,培訓260人;三是校園安全知識培訓,由安監局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共培訓260人(包括主管校長);四是電子白板及課件制作培訓,受訓300人,邀請隆堯一中郭力強來我縣培訓;五是骨干教師培訓(含新教師),受訓教師260人,由精英中學郭瑞忠來我縣進行“打造高效課堂”和“三備兩研”講解為主題的培訓。
四、拓寬辦學渠道
一是合作辦學,成立 “三農”安全學校。經縣委、縣政府批準,縣安委會牽頭,縣安監局、縣進修學校合作辦學。縣安監局負責協調安全生產方面授課老師對家庭日常安全知識;縣進修學校負責普通話和傳統文化培訓以及“三農”安全學校教學活動的后勤安排。“三農”安全學校主要培訓對象主要是各鄉(鎮、區)全體工作人員;各村兩委班子成員;農民和農民工。其中貧困戶為重點培訓對象,包括近兩年來已脫貧出列和尚未脫貧的家庭;各村安全官。逐鄉授課,本年度培訓1000余人。二是全面加強邢臺市廣播電視大學廣宗分校建設,通過嚴格管理、細心服務、耐心輔導,學歷進修工作穩步進行,教學點學風正,學員出勤率高。全年招生52人,畢業82人。
五、全力做好脫貧攻堅幫扶工作
我校高度重視精準脫貧工作,嚴格按照組織要求,真正把扶貧工作作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派出三名同志任駐村工作隊隊員,黨員在職干部聯戶幫扶貧困戶,一對一對應41戶貧困戶進行結對幫扶,切實加強對貧困戶的聯系幫扶和責任包保。全校干部進村入戶大力開展精準扶貧政策宣傳工作6次,不但使貧困戶準確掌握脫貧政策,更是形成了一種上下齊抓共幫的工作局面。駐村工作隊及幫扶干部認真開展了入戶調查,每到一戶,都與幫扶對象面對面交談、心貼心交流,細致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健康狀況、經濟來源、子女上學和生活等情況,詳細了解貧困戶家庭的身體狀況、收入變動等情況,聽取了貧困戶對扶貧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填寫《幫扶手冊》。通過與貧困戶促膝談心,掌握了他們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困難,并結合實際有效解決了部分貧困戶在生活和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六、2019年教師培訓計劃
1、中小學教師全員遠程培訓工作。
根據關于實施河北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全員遠程培訓的相關文件要求,結合我縣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情況,19年我校以“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和“高教社”為平臺,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和網絡優勢,開展我縣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工作,預計1800余名中小學教師參加培訓。
2、第八期現代教育應用技術提高培訓
3月份培訓中小學教師300人。培訓采取集中培訓、交流互動,實際操作提交作業等方式,提升培訓學習質量,逐步讓教師能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教學技術實施教育和教學。
3、第八期新教師(特崗教師)業務能力提升培訓。
在前幾年新教師培訓的基礎上,2019年4月份完成對我縣300名新近入職教師(特崗教師)的崗位能力提升培訓。從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教學常規,教師禮儀,教育法規等方面對這些新任教師進行全方位培訓,使他們成為我縣教師隊伍合格的新生力量。
4、學科骨干教師培訓。
2019年6月份開展主題為“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構建高效課堂”的崗位培訓。共計培訓600人(小學數學200人、 小學語文200人、小學英語200人)。在強化師德建設的基礎上,重點做好“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為基本理念的教育教學培訓,堅持以校本培訓為扶手,通過專家集中授課,觀摩課,公開課,示范課等形式,參訓教師評課、議課,開展以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為主題的同課異構學科崗位培訓,讓每個教師積極探索并形成適合自身實際的高效教育教學新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課堂建設。形成適合自身實際的高效教育教學新模式。
5、師德師風、班主任主題培訓
10月份開展師德師風、班主任主題培訓,受訓教師300人。在不斷提高全縣教師業務水平的基礎上,繼續做好師德師風、班主任主題培訓,培養一批師德高尚,具有較高素質和新課程理念,學科功底深厚的班主任教師。
6、小學優秀校長研修性培訓
在做好小學校長任職資格和校園安全培訓的基礎上,重點加強提高及研修性培訓,讓校長樹立科學化、特色化的管理理念,規范辦學,細化管理,特色發展。于11月份開展培訓,受訓小學校長及后勤管理干部干部200人。
7、第一期中小學音體美骨干教師集中培訓
培訓音體美骨干教師各100名,豐富培訓內容,既有新課標的的解讀,又有課堂教學的具體要求,既有理論的指導,又有教學實踐,方式非常靈活,力求讓每一位參訓學員在理念、技能方面有新的突破。
8、學歷培訓
“推行這樣的改革,難道不怕影響新平縣教學成績在玉溪市的排名嗎?”在談到新平縣正在實施的“大膽嘗試,體驗互動,個性發展”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時,記者向新平縣教育局局長楊永祥提出這樣的疑問。
“不會。”在作出了擲地有聲的回答后,楊永祥解釋說,“我們知道,改革是需要成本的,有時甚至要付出代價。所以在制訂改革方案前,我們作了縝密的調研,推行方案前,又進行了試點。現在,大面積地進行教學改革是勢在必行,目的就是為了又好又快地讓新平教育提速。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歸根到底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提高老百姓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就是要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楊永祥所說到的改革方案,就是新平縣出臺的《關于在全縣普通中小學深化教學改革,實施“大膽嘗試,體驗互動,個性發展”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方案》。在這個《方案》里,全縣義務教育階段教師都能根據學科特點,正確靈活地運用“大膽嘗試,體驗互動,個性發展”課堂教學基本模式進行教學,實現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新平的老師喜歡把這次改革稱為“三改方案”。
趙克米小學是楊武鎮的一所山區學校。看到記者來學校聽課,孩子們都成了“喜羊羊”,瞪著大大的眼睛,臉上掛滿了燦爛的笑容。武光云老師從玉溪師范畢業后,就在小學教數學,如今已有9年的教齡。今天,他要讓孩子們學會“湊十法”。
整節課,記者根據教學進度進行了統計。武老師一共提出了8個問題,學生回答問題的舉手率達到百分之百,回答問題的學生占到了全班的90%以上,而兩次以上回答問題的學生僅為5%左右。整節課,學生們都能根據老師的質疑,通過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再到展示結果,完成知識的生成。對個別學生碰到的學習困難,他們也會在同伴和老師的引領下,經歷體驗、歸納、應用的知識形成過程。
“這次課堂教學改革對我們觸動很大。過去上課,都是老師在黑板上寫,同學在下邊練,再把算理告訴給學生就完了。實施課堂教學改革之初,我們顧慮很多,根本不敢把課堂放開,生怕開放式的課堂控制得不好,會影響教學進度。”武老師的這種疑慮在新平縣的教師中不是少數。在記者隨后的采訪中,很多老師都表達了“完不成教學進度,會影響學校成績”的想法。但隨著改革的細化和推進,老師們的這種疑慮開始煙消云散。
“在改革經歷了一段時期后,我們發現孩子們的思維一旦得到解放,學習的興趣會隨著合作、探究而得到激發,學習能力一旦解除了教鞭的束縛,就如同進行了一次‘核裂變’,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得到空前釋放,教學有效性是以前的好幾倍。”在談到課堂教學改革前后的對比時,武老師如是說。采訪途中,新平縣教科所副所長楊華峰給記者具體解釋了“三改方案”的基本內容:“大膽嘗試”包括三次嘗試。第一次嘗試,即,激發興趣,自主學習,提出質疑的問題,達到了解的最低要求;第二次嘗試,小組分析歸納,提出本節課的重難點、關鍵點問題質疑,達到理解層次的要求;第三次嘗試,小組根據重難點、關鍵點拓展延伸,自編有一定難度的綜合自測題互相測評,達到運用、創新、求異、個性發展的要求。教師給予點撥、疏導、激勵。“體驗互動”,即,個體學生與課本知識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個體學生與課本知識互動,提出自己要解決的問題;生生互動,解決個體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的普遍問題;師生互動解決具有共性的難點、重點、關鍵點問題。達到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并結合所學內容,有在現實生活中的體驗行動。“個性發展”,即,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以提高,思維得到求異鍛煉,不唯書,不唯老師,大膽求異,養成終身探究的習慣,具有大膽質疑、延伸、拓展、創新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具有創新精神。
新平縣的這次課堂教學改革,歸納起來看,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教學能力,為“激活”課堂,教育局在文件里對教學法都進行了列舉,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可根據不同學科或同一學科的不同學習內容,進行靈活運用,如,情景教學法、愉快教學法、賞識教學法、“三疑三探”等。在漠沙中學,全體師生就秉承“作業單式教學法”,把一節物理實驗課上得有聲有色。學生們根據作業單上的問題,自己動手在實驗臺上連接起電源、燈泡、開關,區分出“串聯”、“并聯”的不同。教師則在各小組之間“巡視”,對各小組共通的疑難點進行講解,對一些小組的個性問題則進行個別輔導。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顯而易見就是課堂的主體。
“任何一樣改革離開了評價,只會是紙上談兵。所以,在實施‘三改方案’時,我們就充分考慮和應用了評價的杠桿作用。”在談到如何讓改革行之有效時,楊永祥局長這樣向記者介紹他的改革構架。在漠沙鄉明城小學,記者在語文老師陳永瓊手中看到這樣一份評價表。這次“三改方案”的評價標準分兩個層面,一是學生層面,考核內容共11項,每項都有具體分值,學生的培養目標包括會提出要探究的問題,會自學、會探究,會展示,會觀察傾聽,敢質疑,善于與他人合作討論,會評價善于通過互聯網、書刊、圖書館(室)收集資料,做社會調查,形成自己的小科研報告、小創作、小發明、小論文,善于總結,有積極參與的態度,人人都有成就感。二是教師層面,共6項,具體考核教師是否注重誘導、鼓勵,充分調動學生質疑探究的積極性,是否注重探究的方法指導;對學生寫的小科研報告、小論文、小發明、小創作給予指導;教給學生自編題目的方法;指導學生收集好自己的發明創造,探究成果,是否點撥講授準確,重難點、關鍵點突出,是否關注全體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對每個學生作出準確的帶鼓動性的評價,是否有較高超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備課要盡量設想根據本節教學內容可能會涉及的學生提出的新問題,了解研究的觸角延伸到學科研究成果的前沿,要誘引學生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否對每個學生的學科成果要有記錄,凸顯學生的學科個性發展的潛質。
“目前我們進行的這個‘三改方案’如果能順利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老師的教學能力,那么今后我們將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做大文章。”楊永祥局長在評價了這次改革后,對課堂教學的深化改革作了展望。
一個民辦幼教園長的心里話:終于找到了“娘家”
“現在終于找到娘家了!”新化鄉金太陽幼兒園方彬園長激動地說。新平縣其他民辦幼兒園的園長和老師們也與方園長有著同樣的感覺。
1996年,方彬從玉溪師范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了新化鄉文化站工作,時值國家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熱衷于教育、對教師職業長懷愛慕之心的她毅然放棄了文化站的工作,自籌資金,在鄉上租借房舍辦起了僅有30多人規模的幼兒園。前來就讀的幼兒一年比一年多,幼兒園兩易校舍,現在已經發展成為有13位教師、在園幼兒143人的新化鄉唯一幼兒園。回想起多年的辦園歷程,方彬感慨頗多,作為一所農村民辦幼兒園,遇到的首要困難便是辦園經費緊張和教師教育教學方法更新的困難。辦園初期,縣教育局為了支持民辦幼兒教育的發展,抽調了3位小學教師前來幼兒園任教師;2008年幼兒園搬遷,得到政府補助2萬元資金。但這些僅是杯水車薪,大量的辦園經費還得自籌和從就讀的幼兒家長那里收取。盡管這樣,方園長獻身家鄉幼教事業的初衷不改,她還對家庭困難的學生減免書本、鋪蓋等費用,還在新化村委會瓦白果小組創辦了彝族山蘇支系學前班,對學前班幼兒實施全免費(除衣服、鋪蓋外)教育,對在金太陽幼兒園就讀的山蘇幼兒也實行全免費(除衣服、鋪蓋外)教育。方園長說:“盡管我們的辦園資金有限,但看著貧困與意識落后并存的山蘇同胞,我們豈能再讓他們的孩子無知地在山溝里過一輩子!”
“現在政策好了,教育局對民辦學前教育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考核為‘優秀’的幼兒園每年給予生均20元,‘合格’的幼兒園每年給予生均15元的補助。除此之外,還對民辦幼兒教師、山蘇學生進行補助。縣教育局不但將全縣29所民辦幼兒園的業務指導、教師培訓等工作納入縣一幼、二幼名下,還要求兩所公辦幼兒園對我們的教師進行培訓時不準收取任何費用,就連食宿費都不收。同時,縣教育局還給予指定參加培訓的幼兒教師每年每人300元的補助。”方彬園長如是說。
新平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學前教育,把學前教育納入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制訂了《新平縣民辦學前教育發展規劃》。在辦好公立幼兒園的同時,積極鼓勵發展民辦幼兒園,促進了全縣學前教育的長足發展。一是努力辦好兩所公辦幼兒園,使之成為全縣幼兒教育辦園模式的示范。經過多年的努力,縣一幼、二幼已經成為云南省一級二等示范性幼兒園,兩所幼兒園辦學規模、師資配備、辦學條件、管理水平、辦學效益和社會影響等方面在全縣起到了示范帶頭的作用。二是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民辦幼兒園,大力發展學前教育。采取各種措施,統籌管理全縣的學前教育,充分發揮鄉鎮、部門的職能作用,加強對學前教育機構的指導、服務和管理。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興辦幼兒教育,實現各鄉鎮所在地都有一所民辦中心幼兒園,并鼓勵中心幼兒園延伸到村完小舉辦分園;在人口較為稀散、經濟相對落后的村委會所在地,要求各小學及教學點辦好學前教育班。努力形成以縣公辦幼兒園為骨干,鄉鎮中心幼兒園為主體,公民辦并舉的發展格局。三是縣政府出臺《新平縣學前教育發展實施意見》,從2011年起,縣財政每年安排200萬元資金,設立學前教育專項經費,用于民辦幼兒園的升等級獎勵、幼兒教師培訓以及其他扶持,以獎代補的方式補助幼兒園,扶持和發展農村民辦幼兒園。
據介紹,截至2011年9月秋季學期開學,新平縣設有幼兒園31所,其中,公辦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1 022人,民辦幼兒園29所(6個校點),在園幼兒4 197人,學前班47個,在學幼兒987人。全縣4~6歲適齡兒童8 419人,在園幼兒6 116人,入園率為72.65%。其中,6周歲人口有3 174人,入園人數為2 632人,入園率82.92%。
在新平教育“十二五”規劃中明確學前教育的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在縣城區新建1所幼兒園,擴建第二幼兒園,各鄉鎮(街道)均有一所規范的中心幼兒園,村(居)委會均有學前班;幼兒園教師專業培訓率達85%以上,持證上崗率達到80%以上;學前一年幼兒入園率達90%以上;學齡前兒童家長普遍受到科學的早期教育知識指導。到2015年,基本普及學前3年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學前3年教育,使適齡兒童全部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
一個山蘇民族學生的理想:考大學,當醫生
“學校的飯菜質量如何?”
“比家里的好。”
“喜歡學校嗎?”
“當然喜歡。學校有好多課外書看,還可以參加好多好玩的活動!”
“長大后想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打算嗎?”
“我想上高中,考大學,當醫生!”
“為什么想當醫生呢?”
“因為我們的寨子里沒有醫院,父母看病要坐兩個小時的車到縣城,我想在寨子里建所醫院給村里的人看病。”
這是新平二中山蘇民族初中班(以下簡稱山蘇班)初二彝族學生李學軍和記者的對話。
為更好地整合資源,集中辦學,探索一條適合山蘇民族自我發展的教育之路,2010年8月,新平縣山蘇民族初中班2010年秋季學期正式在全縣規模較大的一所初級中學——新平二中開辦,在校學生46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5人,年齡最大的學生18歲,最小的13歲。
彝族山蘇支系是玉溪市確定的6種較少民族及特困民族支系之一,主要分布在新平、元江、峨山3個民族自治縣的13個鄉鎮。2008年,彝族山蘇人聚居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 300余元,僅為全市的28.1%。要扶貧先扶志;要治貧,先治愚。要增強山蘇人自身發展能力就要通過教育改變山蘇群眾素質,為了徹底改變山蘇群眾貧窮落后的面貌,玉溪市提出用兩年時間,每年投入一個億,打好山蘇扶貧攻堅戰。新平縣作為玉溪市山蘇人口最多的縣份,有山蘇人口7 069人,這些人中有大專以上學歷的20多人,中專學歷30多人,文盲、半文盲3 700多人。“新平縣山蘇學生教育一直呈現出小學入學率高,初中入學率低的特點,小學適齡山蘇兒童有650人,在校學生為627人,入學率高達96%,而初中適齡山蘇兒童為239人,在校學生僅為98人,入學率僅為59%。”據新平縣教育局局長楊永祥介紹,“初中階段的山蘇學生之所以留不住的主要原因是,山蘇人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與外界溝通的能力弱。”
提到山蘇班,新平二中校長張元瓊顯得異常高興,他介紹:山蘇班是學校教育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山蘇學生主要來自桂山、平甸、新化、楊武4個鄉鎮。學校采取集中設班的方式,選擇責任心強、有耐心、懂彝話的教師擔任科任教師,每生每月發生活補助300元(“一補”經費每月100元,在此基礎上教育局再撥給200元),想方設法留住山蘇學生。山蘇班剛開班,學校就組織學生到楚雄、玉溪參加科普夏令營,開闊視野。“經過一年的學習,山蘇學生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老師的關心和幫助,懂得了讀書的重要性,逐漸養成了愛干凈、講衛生的習慣,山蘇班逐步形成了一個遵守紀律、團結奮進的班集體。”張校長這樣說。
2011年11月29日上午第二節課是山蘇班的數學課,在教室里,數學老師用流利的普通話給學生上課,老師不時提問,山蘇學生也對答如流,全然沒有了剛進二中時的拘謹、陌生和語言障礙。從山蘇學生的臉上,記者看不出他們有一絲的自卑與膽怯,每個學生都沉浸在學習中。
采訪中,張元瓊校長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一年來,山蘇班學生憑借吃苦耐勞的精神及嚴格的訓練,在開學軍訓匯報表演中榮獲年級第一名;在‘中華魂’歌詠比賽中榮獲年級第二名;此外還多次獲每月評選的‘優秀文明班級’稱號。從山蘇學生身上,我們看到他們那種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執著精神,他們克服了語言交流等困難,融入集體,全班同學的學習成績較入學時都有較大提高。”
楊武學生范光榮和他拉學生戈秀英是給張校長留下深刻印象的兩名山蘇學生。范光榮在2011年4月回家時,家貧如洗的父母不能給他路費,讓他退學,但對學習的渴望讓他一心想著重返學校。他對父母說:“無論怎樣困難,我也要讀書。”他沒有被困難難倒,自己上山挖野菜拿到鄉街上賣,積攢夠了路費又回到學校讀書。戈秀英家里更窮,父親常年生病臥床,要天天吃藥,家里全靠母親里外忙活艱難度日。父母想要她退學回家干勞動。但她非常堅強,在學校堅持勤奮學習,學習成績是班上第一名;生活上她省吃儉用,把國家補助的生活費節省下來,為父親買藥,她每個星期六很早就回家,幫助母親干農活。“這些山蘇學生的上進精神,令全校師生感動。”
楊永祥局長告訴記者:“少數民族人才是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在新平,山蘇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難點。開辦山蘇班體現了市委領導對山蘇民族教育的重視,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如何辦好新平二中民族班是一個新課題。我們要讓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在給學生生活補助、提供住宿用品、校服、學習資料的同時,考慮到大部分山蘇學生小學階段基礎薄弱,在教學內容上讓學校適當降低難度,開展學習‘多幫一’和各種課外活動,及時對山蘇班學生教育進行研討,為山蘇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和成才之路,讓山蘇學生上高中上大學,或上職中,學好一技之長,建設家鄉。”
一位職教校長的育人經:“把錢節省下來,
多買幾件實訓設備”
在這所學校學習的學生是幸福的。
因為她是一座橋梁,連接著大山深處貧困學子的夢想和外面世界的祈望。她給予學生的關愛無微不至:
一是對家庭貧困的學生,免收學費、住宿費,發放國家全額助學金,協調愛國華僑、企業資助,安排校內服務性崗位,發給勞動報酬。二是課余時間,開放實訓室,讓特長生、興趣生具有施展才華的時間和空間;組織開展歌詠比賽、演講比賽、書畫比賽、體育比賽、技能競賽、法制宣傳講座、禁毒防艾宣傳講座、防震消防演練等系列活動。三是成立心理咨詢室,實行行政值日和教師值周制度,每天安排1個行政領導和4個教師,與學生同吃、同住、同活動,培養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
這所坐落于新平縣城東北,依山傍水,環境幽雅,文化氛圍濃厚,管理制度健全,設施設備完善的縣職業高級中學被人們譽為民族學生的“福地”名副其實。
2010年畢業的新平縣楊武鄉山區傣族貧困學生小陳是幸運的。他的幸運源自16歲時他不聽父母的退學勸阻,自己堅持選擇了在新平職中學習。在學校的兩年里,他和其他同學一樣得到“兩免”和國家全額助學金。
資助、獎勵還是外在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新平職中已形成盡早培養學生成才,“培養一人,脫貧一戶”的良性循環。學生從一進校門就開始接受創業教育并給學生提供條件創業。在小陳讀職中的第三年,由于吃苦耐勞,責任心強的特點,老師推薦他去一個施展空間很大的崗位,果然,他過硬的專業技術和綜合素質得到公司的肯定,工作很出色,2011年他被任命為新平一個項目的經理,掌管一個幾百萬元的工程。
據新平職中校長李永貴介紹,2006年,“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職業高級中學”正式掛牌成立,恢復獨立辦學和職業教育招生。縣級職中相對省、市職中辦學區位優勢弱,發展環境差,如何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使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用得上”,學校采取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加強實訓基地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創新辦學模式,拓展就業空間,增強辦學實力。
恢復辦學的短短5年來,職中發展成為一所具有教職工100人,專任教師88人,在籍全日制職高生45個班1 958人,在校25個班1 215人;成人函授學歷教育10個班,在籍學員686人,集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各類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性學校。
學生多了,管理的難度大了,李永貴看到的不是困難,是希望。學校形成圍繞專業建設,走學校內涵發展之路的辦學理念。實事求是,服務學生成為職中每個領導和教師的具體工作和內在意識。
為了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學校在爭取上級資金支持的同時,將學校預算外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實訓基地建設。李校長帶領全體教職工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不浪費一支粉筆、一張紙、一滴水、一度電,不亂用一根線、一顆釘……把錢節省下來,多買幾件實訓設備!
5年來,學校共投入預算外資金300多萬元,建設了電氣技術應用、電焊(強焊、弱焊)等共20個實訓室,配置了4個計算機教室、4個多媒體教室的設備。實訓室的建筑面積為4 159平方米,所配置的實訓設備可以同時向學生提供450個實訓工位,實訓基地建設步入玉溪市縣級職中的前列。
近年來,學校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需要,增強實訓基地的自身造血功能,降低辦學成本,維持自身的正常運轉,選擇工藝美術、服裝設計與工藝、電氣技術應用等幾個市場營銷需求的專業,建立教學、實訓、經營一體化體系。利用工藝美術專業的噴繪機、寫真機、光刻機、條幅機等設備,對外承接廣告設計與制作、各種條幅和牌匾的加工;學生在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的實訓學習中,為本校和其他學校加工了數百套彝族、傣族民族服裝;電氣技術應用專業的電焊技術應用為學校加工學生床架100余張、加工電腦桌60余套。僅上述3個專業,就為學校創收30多萬元,有力地支撐了實訓基地的鞏固與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創業精神。
實訓基地的建設,增強了專業設置的實力。學校本著與市場結合、與學生實際結合的原則,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設置專業。采取長線專業與短線專業結合,加強了電氣技術應用、旅游服務與管理、汽車運用與維修、計算機應用4個長線專業和礦山機電、數控技術應用、生物化工、選礦技術、農村經濟綜合管理、服裝設計與工藝6個短線專業的管理。電氣技術應用專業被認定為“省級骨干專業”,在校生的動手操作時間能夠保證在一年以上,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近幾年來,我鎮的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教育局的精心指導下,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制造業重鎮和打造文化教育先進鎮這個奮斗目標,積極實施“科教興鎮”戰略,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加大教育的投入,辦學條件不斷完善。
我們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近幾年,鎮政府每年撥給教育的正常經費均達3000多萬元,各村委會每年撥給教育的正常經費也多達1600多萬元,經常性的教育支出,已占鎮村兩級財政支出很大的比例。除此之外,鎮村兩級還投入巨資新建了中心幼兒園、第一小學、林村小學、石鼓小學,修建擴建了塘廈二中、塘廈理工學校、中心小學,大大改善了辦學條件和教學基礎設施。與此同時,教師待遇也有了較大提高。目前,我鎮教師的年收入已超過全市鎮區教師年收入的平均水平。
(二)普及義務教育,普及高中教育,發展幼兒教育,成績顯著。
我們認真貫徹《廣東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籍管理暫行規定》,全鎮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入學率、鞏固率進一步提高。全鎮農村全面實行小學、初中學雜費由村集體代繳的福利助學制度,并加大扶貧助學力度,保證了全鎮適齡兒童全部入學。目前,全鎮有公辦小學19所,在校生9000多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輟學率為零,畢業率為100。同時,我們積極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入學難的問題,采取在公辦學校借讀和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等形式,解決了全鎮10000多名外來子弟入學難的問題。
我們認真貫徹執行《東莞市普及高中教育暫行規定》,確保普及高中教育任務的完成。今年,全鎮有初中畢業生774人,全部升入普通高中以及其他高中類學校,升學率為100。幼兒教育也得到蓬勃發展。目前,全鎮有幼兒園18所,其中公辦園12所,民辦園6所。3-6歲在園幼兒共有2520人,入園率達95。幼教師資質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全鎮幼兒園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6,其中大專以上學歷占10。
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市委關于開展“三現代”教育的意見,切實加強和改進了學校的德育工作,全鎮中小學生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法紀教育、安全教育取得明顯成效,全鎮中小學違法犯罪率為零。我們還大力推進信息和英語教育,目前,全鎮小學四年級開設了信息技術課,小學一年級開設了英語課,加快了與世界現代教育接軌的步伐。各學校認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得到進一步發揮,學生競技能力、綜合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今年,我鎮學生在參加各層次的學科競賽中,共有68人分別獲全國、省、市獎項。升初中考試各科成績合格率在92以上,升高中考試的總成績也穩步上升。塘廈中學在普通高考中,成績保持逐年進步的好勢頭。今年,塘廈中學高考省大專A線入圍人數80人,入圍率44.9,其中本科率為22.4。按戶籍人口計算,升上普通高校的人數比例為萬分之53,在全市鎮區中位居第三名。塘廈理工學校今年參加“3 1”普通高考的入圍人數174人,入圍率94.6,比去年增加131人,總入圍人數在全市鎮辦同類學校中排列第三。目前,每萬戶籍人口的高等學校在校生已有140人,這樣,我鎮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40,超出了現代化指標30的要求。
(三)大力發展職教、成教,多元化教育日見成效。
我們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使我鎮的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新格局。我們對塘廈理工學校加大投入,進一步完善了教學設施,美化了校園環境。理工學校也通過深化改革,突出優勢,其金融專業、計算機專業已漸顯規模并頗具特色。近幾年,塘廈理工學校每年畢業的學生有500多人,為我鎮各類型企業培養了大量急需的實用人才。我們還利用塘廈理工學校的場地,主動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山大學、東莞理工學院掛鉤,聯合 辦學,對參加成人教育的本地戶籍學員,實行補助,以鼓勵在職人員提高學歷。目前在塘廈參加成人大專班、本科班的學員已有1000多人。化技術學校也開辦了自學考試面授班和函授班,為工廠、企業的外來工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近年來,在塘廈化技術學校通過自學考試獲取本、專科文憑的學員有100多人,營造了全社會求學上進的良好氛圍。
(四)加大教育督導的力度,重視了教育資源的合理使用。
我們充分發揮鎮科教辦教育管理部門的職能作用,著力抓好教育資源整合,對全鎮17所規模較小的村辦小學,調整為5所上規模、上檔次、符合市一級學校標準的鎮級聯辦小學。目前按市一級學校標準規劃建設,投資1000多萬元興建的塘廈第一小學已基本建成,并順利開學。這標志著我鎮在整合教育資源、實施聯合辦學、提高辦學質量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了市委民辦教育工作會議精神,通過充實管理人員,簡化民辦學校籌建、開辦的審批程序,規范民辦學校管理,促進了全鎮民辦教育健康、有序發展。目前,全鎮經批準開辦的民辦學校有3所,民辦幼兒園有4所。
(五)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有了進一步提高。
我們開展了“立高尚師德,樹教育新風”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提高了教師學業、敬業、創業的自覺性,增強了教師工作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在廣大教師中形成為人師表、樂于奉獻、敬業愛崗、嚴謹治學的良好風尚。
我們重視把好教師入門關,嚴格控制非本科學歷的教師進入中學、非專科學歷的教師進入小學,大大地提高了全鎮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我們還重視抓好在職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目前,我鎮小學、初中、高中、職中教師經過學歷培訓,合格率已達到90以上。塘中、二中、理工等三間學校的教師掀起了參加研究生班學習的熱潮,其中理工學校通過全國統考攻讀教育碩士學位的教師有6位,正在備考的有2位;參加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的有4位。這不但為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起到帶頭作用,也將為我鎮教育戰線培養學術帶頭人、年輕專家型教師打下良好基礎。
我們全面鋪開計算機培訓考核工作,對全鎮中小學男50歲、女45歲以下的非計算機專業畢業的教師進行輪訓。目前,已參加初、中級計算機培訓學習的教師有1400多人次,合格率在98以上,加速了教學手段現代化。
我們重視教學研究工作。全鎮各學校教研、科研已逐漸形成風氣,教師通過教學實踐,探索教學規律,有效地建立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能力為核心、教法與學法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近幾年來,全鎮中小學申報的立項課題共有20項,其中今年有2項教研課題獲廣東省教科新課題科研成果黃華獎三等獎;相當多的教師們在抓好教學的同時,積極撰寫教學論文,我鎮教師共有29篇論文分別獲全國、省、市獎項。
以上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上級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熱心支持,更離不開全鎮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無私奉獻。在此,讓我再次向工作在教育戰線上的園丁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這次大會獲獎的先進單位和先進教師表示熱烈的祝賀!并向一直以來關心支持我鎮教育事業發展的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二、我鎮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來,我鎮的教育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了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教育綜合水平偏低,教育發展滯后與經濟發展迅速不相稱。
我鎮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市前列,而我鎮的教育只處于全市中下水平。從橫向比較,長安已是省教育強鎮,今年9月莞城、東城、常平、大朗也提出了評審省教育強鎮的申請,而我鎮離省教育強鎮的差距較遠,目前仍是全市四個等級學校空白鎮之一。從中考成績看,我鎮表現不穩定,今年全鎮中考成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中考成績500分以上學生的比例也不高,輸送到東莞重點中學的學生只有5人;從高考成績看,我鎮省線入圍的學生數雖然年年增加,但考入重點本科的尖子生為數甚少。
(二)教育資源利用率偏低,有待繼續提高。
我鎮現有公辦小學19間,大部分學校存在辦學規模小、教育成本高、兼課教師偏多、教育低質低效等問題。塘廈中學、塘廈二中由于未實行初高中分離,辦學效應不突出;塘廈理工學校在培養更多實用型技術人才方面,還需認真探索;教育發展主要靠政府投入、集體投入的現象較突出,多元化教育投入機制仍然不夠健全等等。
(三)教育的改革尚未深入,教育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我鎮在教育改革方面還存在很多不夠完善的地方,如在實行校長負責制方面,對校長的聘用和考察沒有形成一套很好的考核機制;在推進素質教育方面,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和認識不深,還有不少教師在應試和素質教育之間無所適從。在教育投入改革方面,存在著“重中學、輕小學;重硬件、輕軟件;重福利、輕激勵”的現象,因而教育的發展成效始終不如人愿。
(四)教育行政督導有待加強。
由于科教辦職責原來定位不夠清晰,對教育沒有建立完善的督導管理體系,加上平時較少與東莞市教研室溝通,也較少與省、市先進學校聯系,因而教研工作起步較遲,濃烈的教研氣氛遠沒形成。在引進高素質的教師人才方面的機制也不夠健全,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對民辦教育的監管也有待進一步加強。
(五)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競爭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我鎮的教師隊伍總體素質是好的,在促進我鎮教育事業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無庸諱言,我鎮教師的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仍較嚴重。有極個別教師事業心、責任心不夠強,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仍有待提高。
以上五個方面的問題,是我鎮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嚴重制約著我鎮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我們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三、我鎮教育發展的思路和工作措施
今后一段時期,我鎮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創建文化體育先進鎮和廣東省教育強鎮為動力,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行素質教育,提高 教育教學質量,加速創建等級學校,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民辦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全民學習型社會,為我鎮建設現代制造業重鎮培養優質人才,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提供良好環境。主要工作措施可概括為:確立一個目標,出臺兩項舉措,推進三個創新,實施四大工程。
(一)確立一個建設教育強鎮的目標,堅定不移地優先發展教育。
1、一個經濟發達重鎮,必須是文化教育強鎮。
建設現代制造業重鎮、文化體育先進鎮是我鎮今后發展的戰略目標。要實現這個宏偉目標,就必須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因為,社會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最重要的手段。如果我們的教育水平不高,全民的文化素質就難以跟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們的人力資源就會稀缺,我們經濟的發展就缺乏后勁,我鎮競爭力必然會受到削弱,最終就會影響到我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優先發展、率先發展、深化改革來促進教育事業的大發展。力爭20__年將我鎮創建成為省教育強鎮,躋身市教育先進鎮區行列。
2、建設教育強鎮是履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際行動。
建設教育強鎮,既有利于提高我鎮生產力和國民的文化素質,又符合廣大群眾的利益和愿望。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就必須有為子孫后代造福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為此,我們必須加大投入、加強管理、深化改革,把我鎮的教育事業和教育產業做強做大,為廣大人民創造一個優質高效的教育環境。
(二)制定獎教獎學和教育基金新措施,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和教育投入機制。
教育投入是教育發展的物質保證。我們打算出臺兩項舉措:一是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獎教獎學措施。我們將出臺新的獎教獎學措施,改變原來重中學、輕小學,重應試教育、輕素質教育的狀況,將獎勵的范圍擴大到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素質教育等方面,充分調動各類型學校辦學的積極性和所有教師的積極性。二是擬成立塘廈鎮教育基金,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辦法籌措教育資金,政府、社會、企業和個人共同分擔教育經費,以建立起科學的教育投資體系。我們將出臺資助教育基金的鼓勵政策,由鎮政府牽頭,積極籌集私人、企業等社會資金支持教育事業發展,拓寬教育經費投入的渠道,形成全社會力量共同發展教育的良好機制。
(三)推進辦學體制、管理機制和素質教育的創新,增強教育發展的活力。
一是積極推進辦學體制的創新。辦學體制創新是充分挖掘和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的重要舉措。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市民辦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原則,充分發揮我鎮經濟基礎好和民間資金活躍的優勢,鼓勵支持個人、社會以各種形式參與辦學,逐步形成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參與、多種形式辦學的教育發展新格局。要把民辦學校教師納入全鎮師資統一管理的范圍,讓他們安于施教,樂于施教。要進一步規范民辦教育的辦學行為,以促進民辦學校的健康發展,形成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辦學新格局。
二是積極推進管理運作機制的創新。教育管理是決定教育質量好壞和效率高低的關鍵。在學校行政管理體制方面,我們要繼續推行校長負責制、專家治校制,尊重教育規律,放手讓學校依法獨立自主辦學。在教育督導方面,鎮科教辦要引進和培養一批專家型人才作為教育督導員,加強我鎮的教育督導管理。在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方面,我們要逐步推進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推行教師聘任合同制和教師崗位責任制,形成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員能進能出的就業環境。
三是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創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社會工程。我們必須確立“成人又成才”的教育思想,著眼于學生明天的發展。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必須把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認真研究教學規律和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為學生今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教學內容上,要創造豐富多樣的德育形式和德育工作新的有效載體,發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的三結合的教育網絡的作用。要認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注重發揮學生個性特長。要抓好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四)認真組織實施四項工程,全面提升教育的綜合實力。
一是中小學布局調整工程。我們對全鎮小學實施聯合辦學,不斷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全鎮有鎮辦中學3所、小學2所、村辦小學17所,經重新規劃調整,全鎮將整合為1所高級中學、2所初級中學(其中1所為民辦)、1所理工學校和5所鎮聯辦小學。目前,蓮湖、石潭埔、橫塘三所村辦小學調整整合為塘廈第一小學,9月1日已順利開學。我們要從中認真總結經驗,做好其它村村民群眾的思想工作,并根據各村人口、學生人數、位置分布和經濟發展狀況,合理確定聯辦小學布點。要使規劃調整的學校既適應生源的變動需要,又要保持定點學校的相對穩定和足夠的發展空間。今年,中心小學、塘廈第一小學力爭創建市一級學校,為我鎮摘掉“等級學校空白鎮”的帽子,推進我鎮基礎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
二是師資素質提升工程。教師的素質對人才培養至關重要,振興我鎮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我們要在2-3年內,對現有中小學校長和專任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要進一步加強教師學歷水平的提升,小學和初中專任教師的學歷要分別提升到專科和本科層次,高中專任教師和校長中獲碩士學位者也應達到一定比例;要通過公開招聘,引進高級職稱教師、學科帶頭人和專家型人才,充實中小學教師隊伍。要與兄弟鎮區建立信息交流,加強教育教學交流,爭取多與市教育界名師、名校交流,與重點中小學結對子,努力提高師資隊伍的水平。要通過進行學科競賽,提高教職員工的素質,分流冗余人員等途徑,優化中小學教職工隊伍。